第一篇:十八大之精神文明建设
十八大之精神文明建设
作者:姜永久 学院:会计学院
2012年9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筹备工作,确定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简称中共十八大)将于2012年11月8日在北京召开。
五年一次的执政党代表大会,无疑是中国政治生活一件大事。十八大是中国共产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对中共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我们必须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
大国崛起离不开文化思想的崛起。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崛起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我们要在经济奇迹、经济崛起的同时,实现文化复兴。因为大国发展,不仅是经济现象,而且是文化现象;不仅是经济增长,而且是文化增长;不仅是经济发展,而且是文化发展;不仅是经济繁荣,而且是文化繁荣;不仅是经济复兴,而且是文化复兴。当今中国不仅应是经济大国,而且更应该应是文化大国。而中国文化强国之路又面临的极大的挑战和机遇!
一、文化全球化趋势带给中国文化的挑战
在文化全球化的趋势下,在文化趋同化与多元化进程中,各种民族文化必然相互激荡、相互冲撞、相互融合。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各国文化发展处境大不相同,这就给我国的文化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一是文化认同危机。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一本专门从事中国研究的杂志说:在中国面临的各种危机中,核心的危机是认同危机。我国要成为文化强国,必须大力增强国人对自身民族文化的认同。
二是中国的文化赤字。当前经济文化日益呈现出一体化的态势,文化中日益渗透着商品的、经济的因素,文化日益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面临着对西方巨大的文化赤字。
三是精英文化的生存和发展面临威胁。一些知识分子不甘寂寞,放弃原有追求,转向生产取悦于大众的、通俗的甚至低级无聊的文化商品,将威胁精英文化的生存和发展。四是国家文化安全。国家文化安全就是一个国家现存文化特质的保持与延续。其中主要有语言文字的安全、风俗习惯的安全、价值观念的安全和生活方式的安全等。
二、全球化时代中国文化发展面临的机遇
一是可以以此为契机营造一个有利于我国和平崛起的国际文化环境。依托我国历史文化资源的比较优势,大力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不断增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向世界展示我国改革开放的崭新形象和我国人民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推广中国文化,从而有利于世界各国从中国文化的视角来了解我国的和平崛起战略。
二是有利于我国文化产业快速迈进国际市场,提升国家的文化影响力。三是有利于我国自身文化产业融资。
四是有利于提升我国文化产品质量和档次。五是有利于扩大文化发展空间。
六是有利于文化消费习惯的养成。
我们应该服从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建设“文化强国”长远战略,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坚持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坚持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持文化传承创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并着眼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建设社会主义主流价值文化来逐步走向文化强国之路。面对挑战,捉住机遇,值此十八大召开之际,全党各级部门更应该统一思想和行动,在着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文化建设,为把我国建设成一个经济和文化强国而艰苦奋斗!
第二篇:思想汇报之十八大
敬爱的党组织:
党的十八大举国关注,举世瞩目,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将全面回顾、总结过去5年和党的xx大以来的实践、经验,进一步明确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目标和宏伟蓝图,进一步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大会将选举产生新一届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意义重大,影响深远。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全面总结科学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全面审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大势,全面把握我国发展新要求和人民群众新期待,科学制定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行动纲领和大政方针,把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力量。这是全党全国人民对党的十八大的殷切期望。
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准确把握十八大的基本精神是学习和贯彻的前提。“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则是十八大的灵魂。“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我们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确立“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的重要指导地位,是十八大的一个历史性贡献。
继续把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头等大事抓紧抓好。党的十八大精神特别是胡锦涛同志的报告,博大精深、意义深远,要学习好、领会好、贯彻好,必须花更多的时间,下更大的功夫。继续深入学习十八大精神,专题研讨十八大报告中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尤其要把握好报告的主题和灵魂,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把全体专卖人员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十八大精神上来,统一到“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上来。要采取“紧扣主题、分层实施、联系实际、强化落实、加强监督”等手段提高学习效果,做到保质保量地完成学习任务。
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要大力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这是学习和贯彻十八大精神的根本保证,只有学以致用,坚持用十八大精神指导实践,同时在实践中不断加深对十八大精神的理解,才能真正把十八大精神落到实处。
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建设好干部队伍,要加强党性修养、廉洁从政、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这为我们新时期的专卖队伍建设明确了方向,指明了道路。要求我们按照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目标,不断的学习、学习、再学习。通过学习准备、落实贯彻和总结提升三个阶段性工作,进一步完善我们的工作目标、任务、思路,强化我们的法律法规、政策措施,从思想上改变工作作风和精神面貌。紧紧围绕“六个方面的重点教育”,切实提高全体专卖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
第三篇:十八大之再看中国政治体制改革
十八大之再看中国政治体制改革
摘要:随着党的十八大的胜利召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得到了进一步的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全面改革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改革的保障,是解决目前某些深层次问题的有效途径。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政治体制必然要面临不断的改革。只有改革才能获得新的发展,只有新的发展才能真正维护和坚持社会主义的政治道路、政治制度。而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我国政治体制改革,首要的是深入学习了解我国当今的国情、政治体制以及政治体制改革的历程。因此本文着重介绍我国当今的国情、政治体制,并回顾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历程,以谋求更加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
关键词:十八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体制;政治体制改革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
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指出(1):“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根据。”同样认清当今中国的国情也是解决如何积极稳妥地推进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根据。考虑到我国的国情,我们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因此我们也必须推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制。
1987年10月25日党的十三大系统地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指出我国现在已经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因此,在这一阶段我们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就必须要深入了解这一阶段的国情以及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
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中国经济总量已跃升到世界第二位,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这是党的十八大报告勾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宏伟蓝图的历史新起点,是我国当前的具体国情。
在这一国情下我们必须要由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逐步变为一个繁荣富强的工业国;要建设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要实现比较发达的科技教育文化;要建立和发展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体制;要逐步缩小贫富差距,建设小康社会;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要加强政治文明建设,实现人民民主;要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当今的主要发展任务。2 我国的政治体制
所谓政治体制一般指一个国家政府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及相关法律和制度,简称政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和地域,政治体制都不尽相同。一个国家采取何种政体,与社会各阶层在国家政治经济中的地位有关,也同时受到社会所处的自然环境,历史传统,民族构成的制约。在我国政治体制主要是指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即体现国体的具体政治制度。
2.1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治体制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治体制。(2)它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由选民直接或间接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管理国家事务的政治制度。它是我国近代以来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我国历史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共同愿望。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
2.2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
邓小平指出:“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政治结构和政策是否正确,关键看三条:第一是看国家的政局是否稳定;第二是看能否增进人民的团结,改善人民的生活;第三是看生产力能否得到持续发展。”(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50多年来的实践证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体现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能够保证我国人民当家作主、推进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政治制度,也是党在国家政权中充分发扬民主、贯彻群众路线的最好实现形式,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制度载体。它有利于保证国家权力体现人民的意志,有利于保证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权力的统一,有利于保证我国各民族的平等和团结。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巩固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3 政治体制改革
政治体制改革是指以不改变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为前提的政治管理体制的改革。包括领导体制,行政机构,干部人事制度,行政法规等方面的改革,是国家政治制度的完善和发展,目的在于调整部分社会关系,提高政治与行政管理工作的效能,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等事业的发展。
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就是在不改变社会主义政治总格局和权力结构形式的前提下,对政权组织、政治组织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行机制的调整和完善。
3.1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性质和基本要求(4)
第一,政治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发展的客观要求;
第二,政治体制改革是为了革除原有具体制度的弊端,不断保持和发展我们自己的政治优势的需要;
第三,政治体制改革也是保障国家长治久安和稳定发展的需要。3.2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目标(5)3.2.1 总目标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总的目标有三条:第一,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第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第三,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
3.2.2 具体目标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近期的具体目标,就是要增强党与行政机构以及整个国家领导机关的活力;就是要克服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就是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和各行各业以及基层的积极性,从而在政治上创造出比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实的民主。
3.2.3 主要任务
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里,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发展民主,加强法制,实行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历程及标志性成就
4.1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突破口的探索
邓小平同志在1978年12月13的讲话中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6)这标志了“文革”之后积极探索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和突破口的开始。1980年8月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分析了党和国家领导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任务。
4.2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蓝图的规划
党的十二大之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和深入,对政治体制改革提出了愈益迫切的要求,1986年,邓小平多次指出,重要的是政治体制改革不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政治体制改革同经济体制改革应该相互依赖,相互配合。他指出:“我们所有的改革最终能不成功,还是决定于政治体制的改革。”(7)1987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七中全会讨论并原则上通过中央制定的《政治体制改革总体设想》决定将其主要内容写入十三大报告稿提交大会审议。十三大将政治体制改革问题列为重要内容,阐述了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性质、目标以及方法、步骤等一系列问题。(8)第一次明确地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概括为政治体制改革的总目标。的长远目标是建立高度民主、法制完备、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近期目标,是建立有利于提高效率、增强活力和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领导体制;将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概括为七个方面。从此,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开始由单项改革进入到有目标有步骤地全面配套改革的阶段。然而,1989年国内的政治**和国际上东欧剧变的发生,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产生了重大冲击,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但并未动摇政治体改革的基本方向。
4.3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全新目标
十四大以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逐步确立了以坚定党的领导,确保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寓意的治国相结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更加广泛、充分、健全的人民民主为全新目标的政治体制改革。
1992年10月,根据邓小平南方谈话精神,党的十四大提出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主要内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绝不搞西方的多党制。并提出今后政治体制改革的十大主要任务。1996年10月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总要问题的决议》。这一决议的贯彻为继续深化改革创造了良好的氛围。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在北京召开,对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等问题提出了新的论断。大会指出,依法治国是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突破口,1998年开始的政府机构改革,开始尝试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中国特色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2001年9月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强调,要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敏协调发展。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概念,明确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步入了新里程。2004年9月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要建立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2012年11月,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9)。5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未来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胡锦涛指出:“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10)在这方面,已有前车之鉴。某些国家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有的甚至实行比美国更彻底的直接普选,结果引发群族对立、社会撕裂,导致社会动荡、经济停滞或衰退,往往带来意想不到的恶果。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可以说,我国在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大方向上是不变的,但在具体实施上仍要加强完善。比如报告有针对性地强调了要“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可见我国政治体制在权利透明度方面问题依然比较突出。现在人民对政体的不满也多来自于此。不过我们有理由期待,在十八大后不太长时期内,这一方面会有很大的改善因。
谢春涛指出(11)政治体制改革相比于经济体制改革更难。政治体制改革调整的却是权力,而权力无疑是一件非常复杂和敏感的事情。比如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报告明确要求政府要“简政放权”,“推进大部制改革”,“严格控制机构编制,减少领导职数,降低行政成本”,这相当于要政府进行一次自我革命,其难度可想而知。
但我们能相信我们一定可以积极稳妥地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虽然政治体制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但我们已经认准了大方向,构画出了蓝图,我们可以更主动、更有计划地去解决问题。我们坚信我们的党会从实际出发,从我国的国情出发逐步积极稳妥地完成政治体制改革这一伟大的历史使命!参考资料:
(1)《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33页。
(2)《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九章,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第224页。
(3)《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13页。
(4)概论教研室《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二学习指南》(白皮书)第九章,2012版,第38页。
(5)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新华网,2008-5-24 06:49:10。(6)《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版,第146页。(7)《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64页。
(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十章。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版,第277页。
(9)胡锦涛向十八大作的报告摘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北京晚报,2012-11-08,07版。
(10)胡锦涛向十八大作的报告摘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北京晚报,2012-11-08,07版。
(11)谢春涛解读十八大报告:政治体制改革改什么,怎么改?中国经济网,2012-11-14 07:13
第四篇:十八大之再看中国政治体制改革
十八大之再看中国政治体制改革
摘要:随着党的十八大的胜利召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得到了进一步的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全面改革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改革的保障,是解决目前某些深层次问题的有效途径。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政治体制必然要面临不断的改革。只有改革才能获得新的发展,只有新的发展才能真正维护和坚持社会主义的政治道路、政治制度。而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我国政治体制改革,首要的是深入学习了解我国当今的国情、政治体制以及政治体制改革的历程。因此本文着重介绍我国当今的国情、政治体制,并回顾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历程,以谋求更加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
关键词:十八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体制;政治体制改革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
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指出(1):“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根据。”同样认清当今中国的国情也是解决如何积极稳妥地推进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根据。考虑到我国的国情,我们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因此我们也必须推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制。
1987年10月25日党的十三大系统地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指出我国现在已经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因此,在这一阶段我们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就必须要深入了解这一阶段的国情以及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
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中国经济总量已跃升到世界第二位,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这是党的十八大报告勾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宏伟蓝图的历史新起点,是我国当前的具体国情。
在这一国情下我们必须要由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逐步变为一个繁荣富强的工业国;要建设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要实现比较发达的科技教育文化;要建立和发展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体制;要逐步缩小贫富差距,建设小康社会;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要加强政治文明建设,实现人民民主;要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当今的主要发展任务。2 我国的政治体制
所谓政治体制一般指一个国家政府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及相关法律和制度,简称政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和地域,政治体制都不尽相同。一个国家采取何种政体,与社会各阶层在国家政治经济中的地位有关,也同时受到社会所处的自然环境,历史传统,民族构成的制约。在我国政治体制主要是指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即体现国体的具体政治制度。
2.1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治体制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治体制。(2)它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由选民直接或间接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管理国家事务的政治制度。它是我国近代以来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我国历史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共同愿望。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
2.2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
邓小平指出:“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政治结构和政策是否正确,关键看三条:第一是看国家的政局是否稳定;第二是看能否增进人民的团结,改善人民的生活;第三是看生产力能否得到持续发展。”(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50多年来的实践证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体现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能够保证我国人民当家作主、推进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政治制度,也是党在国家政权中充分发扬民主、贯彻群众路线的最好实现形式,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制度载体。它有利于保证国家权力体现人民的意志,有利于保证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权力的统一,有利于保证我国各民族的平等和团结。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巩固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3 政治体制改革
政治体制改革是指以不改变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为前提的政治管理体制的改革。包括领导体制,行政机构,干部人事制度,行政法规等方面的改革,是国家政治制度的完善和发展,目的在于调整部分社会关系,提高政治与行政管理工作的效能,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等事业的发展。
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就是在不改变社会主义政治总格局和权力结构形式的前提下,对政权组织、政治组织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行机制的调整和完善。
3.1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性质和基本要求(4)
第一,政治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发展的客观要求;
第二,政治体制改革是为了革除原有具体制度的弊端,不断保持和发展我们自己的政治优势的需要;
第三,政治体制改革也是保障国家长治久安和稳定发展的需要。3.2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目标(5)3.2.1 总目标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总的目标有三条:第一,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第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第三,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
3.2.2 具体目标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近期的具体目标,就是要增强党与行政机构以及整个国家领导机关的活力;就是要克服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就是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和各行各业以及基层的积极性,从而在政治上创造出比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实的民主。
3.2.3 主要任务
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里,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发展民主,加强法制,实行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历程及标志性成就
4.1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突破口的探索
邓小平同志在1978年12月13的讲话中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6)这标志了“文革”之后积极探索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和突破口的开始。1980年8月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分析了党和国家领导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任务。
4.2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蓝图的规划
党的十二大之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和深入,对政治体制改革提出了愈益迫切的要求,1986年,邓小平多次指出,重要的是政治体制改革不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政治体制改革同经济体制改革应该相互依赖,相互配合。他指出:“我们所有的改革最终能不成功,还是决定于政治体制的改革。”(7)1987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七中全会讨论并原则上通过中央制定的《政治体制改革总体设想》决定将其主要内容写入十三大报告稿提交大会审议。十三大将政治体制改革问题列为重要内容,阐述了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性质、目标以及方法、步骤等一系列问题。(8)第一次明确地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概括为政治体制改革的总目标。的长远目标是建立高度民主、法制完备、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近期目标,是建立有利于提高效率、增强活力和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领导体制;将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概括为七个方面。从此,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开始由单项改革进入到有目标有步骤地全面配套改革的阶段。然而,1989年国内的政治**和国际上东欧剧变的发生,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产生了重大冲击,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但并未动摇政治体改革的基本方向。
4.3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全新目标
十四大以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逐步确立了以坚定党的领导,确保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寓意的治国相结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更加广泛、充分、健全的人民民主为全新目标的政治体制改革。
1992年10月,根据邓小平南方谈话精神,党的十四大提出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主要内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绝不搞西方的多党制。并提出今后政治体制改革的十大主要任务。1996年10月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总要问题的决议》。这一决议的贯彻为继续深化改革创造了良好的氛围。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在北京召开,对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等问题提出了新的论断。大会指出,依法治国是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突破口,1998年开始的政府机构改革,开始尝试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中国特色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2001年9月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强调,要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敏协调发展。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概念,明确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步入了新里程。2004年9月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要建立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2012年11月,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9)。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未来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胡锦涛指出:“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10)在这方面,已有前车之鉴。某些国家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有的甚至实行比美国更彻底的直接普选,结果引发群族对立、社会撕裂,导致社会动荡、经济停滞或衰退,往往带来意想不到的恶果。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可以说,我国在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大方向上是不变的,但在具体实施上仍要加强完善。比如报告有针对性地强调了要“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可见我国政治体制在权利透明度方面问题依然比较突出。现在人民对政体的不满也多来自于此。不过我们有理由期待,在十八大后不太长时期内,这一方面会有很大的改善因。
谢春涛指出(11)政治体制改革相比于经济体制改革更难。政治体制改革调整的却是权力,而权力无疑是一件非常复杂和敏感的事情。比如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报告明确要求政府要“简政放权”,“推进大部制改革”,“严格控制机构编制,减少领导职数,降低行政成本”,这相当于要政府进行一次自我革命,其难度可想而知。
但我们能相信我们一定可以积极稳妥地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虽然政治体制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但我们已经认准了大方向,构画出了蓝图,我们可以更主动、更有计划地去解决问题。我们坚信我们的党会从实际出发,从我国的国情出发逐步积极稳妥地完成政治体制改革这一伟大的历史使命!
第五篇:毛泽东概论之十八大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期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主题。十八大报告深刻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强调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力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
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使我们国家快速发展起来,使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起来。
事实雄辩地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是发展中国、稳定中国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的旗臶、奋斗的旗臶、胜利的旗臶。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坚定不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 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随着实践的深化而不断深化。党的十七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了明确界定,创造性地提出并深刻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胡锦涛在2011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又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十八大报告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并深刻阐明了三者的科学内涵及其相互关系,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新水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是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这个概括告诉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紧密结合的,既把成功的实践上升为理论,又以正确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还把实践中已见成效的方针政策及时上升为党和国家的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就特在其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上,特就特在其实现途径、行动指南、根本保障的内在联系上,特就特在这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之中。在前进道路上,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就是要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上述内容可在第一章和第五章的教学中体现,帮助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二、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十八大报告把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是十八大的一个历史性决策和历史性贡献,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1.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2.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 科学发展观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形成了涵盖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的科学理论,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实践证明,科学发展观不仅是指导经济建设的理论,而且是指导各方面建设的理论;不仅是指导发展的理论,而且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理论;不仅是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有力武器,而且是帮助人们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规律的世界观方法论。十八大报告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这一概括,深化了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体现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反映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3.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全过程和党的建设各方面
面向未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十八大报告提出必须做到‚四个更加自觉‛: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第一要义;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立场;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基本要求;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这‚四个更加自觉‛,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要求。
以上内容可体现在第一章总论特别是第五节关于科学发展观的教学之中;关于科学发展观的最鲜明精神实质的内容可体现在第二章的教学之中。
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
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
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深刻揭示了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现在所处的历史阶段,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是我们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强调我国仍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这个最大实际。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
提出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的。党的十二大确立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十五大确立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十七大确立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深入,生态文明建设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使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更加明确,有利于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明确为‚五位一体‛,这是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在实践和认识上不断深化的重要成果。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提出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是深深扎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之中的。强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任何时候都要咬定青山不放松,坚定理想不动摇,以此来动员和激励全党同志,以此来团结和凝聚全体中华儿女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
上述内容可体现在第一章讲总论的教学中,还要具体贯彻到第六章、第八至十一章的教学中去,以帮助学生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真谛,激励学生承担起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使命。
四、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
我们党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先后形成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十八大报告又提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的基本要求,即: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这八个‚必须坚持‛,是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改革攻坚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面临的难点问题、干部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的积极回应,是对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的正确指引。这些基本要求,既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又涉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既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又涉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同时还涉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这些基本要求,用新的理论认识和实践经验进一步回答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问题,是我们党探索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取得的重大理论成果,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水平。
党的基本要求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都是管全局的、管长远的、管方向的,它们构成了我们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认识。
以上内容可体现在第一章讲总论的教学中,还要具体体现在相关各章的教学中去,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
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总是根据人民意愿和事业发展需要,提出富有感召力的奋斗目标并团结带领人民为之奋斗。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战略任务,当时确定了‚四个方面‛的奋斗目标;十七大根据形势发展又从‚五个方面‛在十六大确定的目标基础上提出了更高要求,明确指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十八大从‚五个方面‛进一步充实完善了十六大、十七大确定的奋斗目标,发出了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动员令。
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包括:一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二是人民民主不断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三是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基础更加坚实;四是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五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这些新要求,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更加针对发展难题,更好顺应人民意愿,更具明确政策导向,既鼓舞人心又切实可行,必将极大鼓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而努力奋斗。
上述内容可在第六章第三节第二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体现,以激励学生树立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贡献的信念。
六、认真总结和运用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
十八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要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我国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我国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我们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进行了多年探索,取得了重要成果,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毕竟是一个新课题,实践中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我们不了解、不熟悉的东西还很多。特别是下一步改革要面对一些难啃的硬骨头,涉及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找准深化改革的突破口,明确深化改革的着力点,不失时机地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继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继续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从五个方面对改革开放作了进一步的阐述: 第一,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沿着正确道路推进。在方向问题上,我们头脑必须十分清醒,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二,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在不断实践探索中推进。摸着石头过河就是摸规律,从实践中获得真知。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是辩证统一的,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要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前提下进行,加强顶层设计要在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的基础上来谋划。要加强宏观思考和顶层设计,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同时也要继续鼓励大胆试验、大胆突破,不断把改革开放引向深入。
第三,改革开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全面改革,在各项改革协同配合中推进。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每一项改革都会对其他改革产生重要影响,每一项改革又都需要其他改革协同配合。要更加注重各项改革的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形成推动改革开放的强大合力。
第四,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必须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只有社会稳定,改革发展才能不断推进;只有改革发展不断推进,社会稳定才能具有坚实基础。要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
第五,改革开放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必须坚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坚持在党的领导下推进。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发展,改革开放中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每一个方面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实践和智慧。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越繁重,我们越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越要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善于通过提出和贯彻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带领人民前进,善于从人民的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完善政策主张,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为深化改革开放夯实群众基础。
习近平特别强调,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就没有中国的明天。改革开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繁重的事业,必须一代又一代接力干下去。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朝着十八大指引的改革开放方向前进。
上述内容可体现到第七章的教学中,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对坚持推进改革开放的认识。
七、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十八大报告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新变化,围绕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了五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要实现十八大确定的经济建设任务,应着重把握四点:
1.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做到‚四个着力‛和‚五个更多‛
‚四个着力‛是: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五个更多‛是: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
2.坚持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
其中包括,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3.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国家创新体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技术创新体系,二是知识创新体系。
4.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牢牢把握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建设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等。上述内容可体现到第八章的教学中,帮助学生冷静分析新时期我国经济建设的形势和任务,深刻理解十八大制定的推动经济建设的方针政策。
八、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十八大报告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经验的基础上,从七个方面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政治建设作出部署: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要理解这些部署,应着重把握三点:
1.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这条道路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同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经过长期探索实践形成的,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团结亿万人民共同奋斗的正确道路。
2.准确把握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和着力点
十八大报告对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作出部署,总体要求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着力点是‚三个更加注重‛: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十八大报告强调,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臵,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
3.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 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和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通过推进国家政权机关的协商民主,推进政协组织、党派团体民主,积极开展基层民主协商,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建设。
以上内容可体现到第九章的教学中,帮助学生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正确性,坚定走这条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九、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十八大报告在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的基础上,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进一步部署,强调了四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要理解这些部署,应着重把握以下三点:
1.明确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总体要求
十八大报告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2.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关键
十八大报告指出,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新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
3.始终把思想道德建设作为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来抓
当前,我国社会思想道德主流是好的,呈现出积极健康的良好态势,但也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十八大报告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两个方面作出了部署。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要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其中特别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上述内容可体现到第十章的教学中,帮助学生明确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十、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
十八大报告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在十七大提出的社会事业发展目标基础上提出了新要求,并从六个方面作出了部署: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落实好这些部署,应着重把握以下三点:
1.坚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
十八大报告指出,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2.加快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
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臵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
3.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十八大报告强调,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上述内容可体现在第十一章的教学中,帮助学生认识培养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性。
十一、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这是党的报告中第一次将生态文明单独列出来加以论述,反映了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是十八大报告的一个新亮点。十八大报告从四个方面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部署: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要理解和落实这些战略部署,应着重把握以下三点:
1.充分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十八大报告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我们一定要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增强生态危机意识,充分认识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如此高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全面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 十八大报告强调,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3.切实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十八大报告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要按照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要求,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其中包括,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现有教材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经济建设中,只在‚建立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一个目中讲相关方面的内容。贯彻十八大精神,应该把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突出出来,可设专题进行讲授,帮助学生树立生态文明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的观念。
十二、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十八大报告对党的建设高度重视,所列任务是改革开放以来历次党代会报告中最多的。报告强调,党担负着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党坚强有力,党同人民保持血肉联系,国家就繁荣稳定,人民就幸福安康。形势的发展、事业的开拓、人民的期待,都要求我们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1.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十八大报告指出,全党必须牢记,只有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党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只有居安思危、勇于进取,党才能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新形势下,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这里讲的‚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最先是胡锦涛2011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来的,十八大报告再次强调,集中反映了党在新形势下面临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说明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总体要求
十八大报告紧紧围绕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这个主题,明确了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总体要求包括:‚一条主线‛,即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是党的根本建设;‚两个坚持‛,即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这是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方针;‚五个建设‛,即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这是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总体布局;‚四自能力‛,即增强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这是保持党的思想纯洁、组织纯洁、作风纯洁的根本途径;‚三型目标‛,即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这是新形势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战略任务。这些要求,抓住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关键,是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根本遵循。
3.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工作重点
十八大报告按照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总体要求,从八个方面进行工作部署: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积极发展党内民主,增强党的创造活力;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坚定不移反对腐败,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严明党的纪律,自觉维护党的集中统一。理解和落实这些部署,应着重把握以下四点:
第一,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十八大报告强调,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中共中央政治局2012年12月4日召开会议,作出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决心从中央政治局做起,以良好党风带动政风民风,真正赢得群众信任和拥护。十八大之后,全党将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第二,努力建设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于建设一支政治坚定、能力过硬、作风优良、奋发有为的执政骨干队伍。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注重实绩、群众公认,使各方面优秀干部充分涌现、各尽其能、才尽其用。
第三,大力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十八大报告把反腐倡廉提到了党的建设更重要的位臵,强调要走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结合、注重预防的方针,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第四,切实加强党的纪律建设。集中统一是党的力量所在,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团结进步、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要坚决维护中央权威,严肃党的纪律特别是政治纪律,形成全党上下步调一致、奋发进取的强大力量。
上述内容可体现到第十五章的教学中,帮助学生对新时期党的建设有全面了解,坚定跟着共产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十八大报告在第九、十、十一部分还对‚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丰富‘一国两制’实践和推进祖国统一‛和‚继续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等方面,进行了新的部署,相关内容可体现到第十二章、十三章、十四章相关内容的教学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