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苏州博物馆心得体会

时间:2019-05-12 15:03: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参观苏州博物馆心得体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参观苏州博物馆心得体会》。

第一篇:参观苏州博物馆心得体会

参观苏州革命博物馆心得体会

为了庆祝建党90周年,学院组织我们今天去参观了苏州革命博物馆。经过差不多半小时,我们就到了目的地。透过车窗,我们清晰的瞧见苏州革命博物馆的字样,再仔细一看,那是一座四四方方,造型古朴、凝重的白色建筑。下了车后,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走进了革命博物馆。

我们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参观了有关“九•一八事变”、“七君子事件”等历史事件的图片和展览物品。活动过程中,我们进一步了解了许多有关苏州解放前的历史,知道了苏州的解放日是1949年4月27日。在讲解员的耐心讲解下,大家兴致勃勃地一边参观,一边分享着各自的参观心得,也表达了自己对革命先辈的缅怀之情。大家纷纷表示,之前对历史人物的了解只局限于书本知识,来到革命博物馆后,对一些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理解更立体、更生动了,真切地感悟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精神。

苏州的历史是一部先驱者们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前仆后继的奋斗史。早在大革命时期,我党早期革命活动家萧楚女、恽代英、邓中夏等就在苏州留下了革命足迹。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江抗”部队和阳澄湖、太湖地区的游击队同敌伪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党的许多优秀儿女在这片土地上洒下了热血,群众中至今仍流传着许多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还切身体验了一下号称“江南第一馆”的“阳澄烽火”半景画厅,它通过运用雕塑、油画、版画、景箱、模型等多种表现手段,采用声、光、电、计算机等高科技手段,将高16.5米、宽60米的展开油画和400平方米的地面雕塑与音响效果融汇一体,再现了当年苏州军民同日寇奋战的情景,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观看影像中,仿佛把我们带到了那难忘的历史回忆中,让我们想起牺牲的革命先烈们,让我们更能体会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最后,我们还一起进行了入党宣誓,力争做一名合格的党员,时刻为党和人民做出一切牺牲。参观完革命博物馆,看了这一个个令人敬仰的革命英雄的事迹,我的心中顿时热血沸腾,他们的爱国精神让我钦佩,他们为革命奉献的那种精神让我震撼,他们让我在思想上得到了升华,让我对爱国主义有了新的认识。

在我国历史上,爱国主义从来就是动员和鼓舞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在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抵御外来侵略和推动社会进步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在爱国主义精神的激励下,我们的国家和民族俞强不息,具有伟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从贾谊的“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从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到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从孙中山第一个喊出“振兴中华”,到邓小平的肺腑之言:“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是每一个中国人成就伟大人格的根本所在。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我们更加要热爱自己的祖国,忠于党,随时做好为共产主义事业奉献自己一切的准备。我会在平时的学习中,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加强自己 的爱国主义教育,自觉向党组织靠拢,从而实现自己为共产主义事业奉献一生的梦想。

第二篇:苏州博物馆参观感想

苏州博物馆新馆参观感想

粉墙黛瓦,清新雅洁,古色古香,江南情怀。这是苏州博物馆留给我的总体印象。作为一名建筑系的学子,贝聿铭的封山之作是一直想要去参观的。所以这篇感想的内容也多是设计建筑方面的。

贝聿铭,是一名建筑界多产的华裔建筑师,祖辈是苏州望族,童年时曾在家族拥有的苏州著名园林——狮子林里度过。贝聿铭也是自己比较尊敬的建筑师之一,站在苏州博物馆中,一股浓厚的江南气味迎面而来,贝聿铭没有因为在国外生活了大半辈子而被现代主义风格所感染,反而更有一种现代与传统的融合的独特美感。

苏州博物馆新馆外观呈几何形,极具现代特征,但精妙之处在于从新馆任意空间的窗户向外看都会发现新馆的坡度与远处或更远处的苏州传统民居的屋顶坡度几乎不差分毫。在建筑结构方面,现代几何结构形成的坡顶隐含着苏州古建筑传统的斜坡屋顶的基本概念,三角形、正方形不断地繁衍和重构,西方古希腊罗马神庙的三角体立方体的构成、哥特式夸张的三角形、立体主义极简主义艺术的冷峻理性与苏州传统建筑潜在的三角形、围墙线形的运动以及建筑的方形空间交织在一起,东西方的图形自然转换。见解、抽象、有力度,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中西文化的融合,并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转换。

新馆整个运用轻型钢架和混凝土构筑墙体,黑白相间的中国元素颜色与现代冷峻的建筑材料再加上随处可见的晶莹剔透的玻璃天窗。空间既有围合感,又有通透感,折射出了一些禅宗文化、道教文化的深层信息。

因为去过很多的江南园林以及江南水乡,穿梭在苏州博物馆中,虽然是极具现代感的建筑,但是仍然可以感受到在水乡漫步在青石板路上的感觉。新馆保留了苏州温和、清淡、俊秀的黑白基调,为了与周围的古建筑的环境相协调,博物馆的材料尽管都是新型建筑材料,但外墙和内墙都是以纯净的白色作为主色调,仅仅在空间转折处用灰色的线条来勾勒外形,同时深灰色石材的屋面与白墙相配,与苏州传统的城市色彩肌理相融合,为粉墙黛瓦的江南建筑符号增加了新的诠释。

苏州传统建筑为木质梁架结构,贝聿铭在新馆的设计中采用了钢化结构,再用优质木材为钢结构镶边包装。在屋面材料运用上,则以现代材料花岗岩取代青瓦。建筑的中庭借鉴了传统“”老虎天窗的做法,但是折角的做法使得室外投射进来的光线有了韵律的变化,光影交错。走廊由透过天顶造成的线状光线书写着,如同走在古老的竹帘下,传统符号在光线中简洁的演绎着现代气息。

大厅顶部的米字型钢结构没有任何支撑,他在风格上和整体建筑非常协调,但这不仅是处于美学考虑,而是建筑的原因。通过精密计算之后,只有这样的几何形体变化才能进行力的转换,在这样一个既定空间里承载负荷。贝老这样的设计很巧妙。

在庭院的处理上,贝老想通过中国传统园林中的亭的额元素进行现代的融合,其屋顶方式与建筑相同,八角亭与建筑融合在一起,周围的水与片墙营造的假山感使人不禁有一种苏州传统园林的感觉。

由于参观时的关注都集中在建筑本身,陈列品没有仔细欣赏,只拍摄了少许照片。陈列品多是古时东吴的器物,还有一些独具苏州江南风格的物品。

苏州博物馆不仅是贝聿铭大师的封山之作,还是他回馈给祖国回馈给家乡最好的礼物。作为一名建筑系的学生,在设计以及空间方面还需要多多体会和感悟。

第三篇:心得体会,参观苏州博物馆心得体会

参观苏州博物馆的心得体会 参观苏州博物馆的心得体会 参观苏州博物馆 夏天的太阳像一个大火球一样,热辣辣地烤着大地,我在家里热得有些受不了,虽然已经赤了上身,但是汗珠还是一颗一颗地冒出来,弄得身上滑溜溜的,像一条小泥鳅。爸爸看到了我的样子,神神秘秘地对我说:“阳阳,我们去一个既能长知识又能乘凉的好地方吧!”我好奇地问了爸爸,他告诉我:“那就是最近十分火热的活动-参观苏州博物馆。” 我和爸爸穿了对付夏日的武装,去了苏州博物馆,还未到博物馆,远远望去只见那里人山人海,人们排着长长的队伍等待着进入博物馆。过了一段时间,一排排黑白相间的现代化建筑群映入了我的眼帘,我们进了博物馆。我们最先来到了“夏日无上清凉,雪景绘画展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绘画挂在了墙上,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幅踏雪访友的雪景画。画上的大地盖上了厚厚的一层白雪,松树压弯了枝头,偶尔有白雪在往下掉落,一位大官骑着马,穿过小桥,去山上的好友那里游玩。看着看着,心中仿佛感到了阵阵清凉,那雪画得细腻的像真的一样,松树仿佛在风中摇晃,白雪莎莎地掉落,马儿好像在跑动,如此形象逼真的图画仿佛身临其境般的感觉。看着这样的画心中想起了自己以前学画的情景,真是相差甚远。

过了画展馆,一路上还看了许多的展品,有各种时代的瓷器,有各种名族的风俗,有战争时期的武器,有现代建筑的假山,小桥,流水,有夏日乘凉的紫藤园,还有一个个时代的英雄人物。最后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博物馆。

苏州博物馆,你让我感受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让我看到了精致的展品,真不愧是苏州的一颗璀璨的明珠。第二篇、苏州博物馆观后感 参观苏州博物馆的心得体会 苏州博物馆观后感 粉墙黛瓦,清新雅洁;古色古香,江南情怀。在 xx 年 9 月上午这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来到了我仰慕已久的苏州博物馆。到苏州去看贝聿铭先生的封刀之作——苏州博物馆建筑,今天终于得以实现。

这时我的眼中:苏州博物馆苑如一个楚楚动人的江南女子,端庄而秀丽的欢迎我的到来。我再次想起了“大艺术书房”系列图书之《贝聿铭谈贝聿铭》主编肖关鸿先生所说,希腊缪斯之神走向我们:“走向社会,走向公共空间,走向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艺术不再是祭品,不再是象牙塔,也不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一部分......缪斯也由女神变成了平民。”在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之初,就如同装满传统文化经典的艳丽绣线,在承载现代科学文化信息的绣布里织出出了一幅“传统苏州”和“现代苏州”相融合的“双面绣”。在这个有着众多著名古典建筑的“文化圣地”中,建一座 21 世纪的新馆建筑,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如何将现代与传统相融合?贝聿铭先生用“中而新,苏而新”,“不高不大不突出”的理念完美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在当代建筑设计领域中,贝聿铭先生是世界范围内最为公众熟知的建

筑大师,是跻身于世界建筑师行列的唯一华人,被誉为 20 世纪最重要的建筑艺术之一。

世界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19xx 年 4 月 26 日出生于广州,祖辈是苏州望族,童年时曾在家族拥有的苏州著名园林---狮子林渡过。20 世纪 30 年代中期,贝聿铭先生远赴美国学习建筑。在几十年的建筑设计生涯中,贝聿铭先生在世界各地的建筑作品达 70 余项,获各类奖项 50 余次,xx 年,他获得了被称为建筑界诺贝尔奖的“普利茨克奖”。他在美国设计许多博物馆、学院、商业中心、摩天大楼等,在加拿大、法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伊朗、中国北京、香港、台湾等地设计过不少大型公共建筑。贝聿铭先生多梦想的执着追求和对自身的不断超越,使世界各地众多贝式建筑成为不朽的经典之作。

苏州博物馆新馆就是由时年己 85 岁高龄的贝聿铭先生与贝氏建筑事务所设计,投资 3.39 亿元人民币,于 xx 年十一月奠基开工,xx 年 10 月 6 日中秋佳节正式对外开放。苏州博物馆新馆开馆后,新华社等众多媒体评述为:“中而新、苏而新”,“不高不大不突出”是这座建筑的最大特点,它既在苏州古城以独特性、唯一性深深打上贝氏的烙印,又与周边传统民居浑然一体,成为中国建筑发展创新的一个里程碑。

苏州博物馆新馆造型独特、设施先进、功能齐全,已成为展示苏州悠久历史、文化底蕴和现代化建设成就的崭新标志性建筑。成为一座既有苏州传统建筑特色又有现代建筑艺术风格的现代化博物馆。它不仅是当今苏州的一个标志性公共建筑,也是中国建筑文化从传统走向未

来的一座桥梁,更为苏州博物馆的传承与创新翻开了崭新的一页。苏州博物馆新馆位于苏州东北街和齐门路相汇处,占地面积约 10700平方米,建筑面积 19000 余平方米,xx 年 10 月竣工开馆。新馆包括修葺一新的太平天国忠王府,总建筑面积 26500平方米,和毗邻的拙政园、狮子林等园林名胜形成一条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长廊。

根据苏州博物馆的指引与导赏:苏州博物馆新馆建筑群坐北朝南,分为三大区域:中部为入口、前庭、中央大厅和主庭院;西部为博物馆主展区;东部为辅展区和行政办公区。这种以中轴线对称的东、中、西三路布局与忠王府格局相映衬,十分和谐。为充分尊重所在街区的历史风貌,新馆采用地下一层、地面一层为主,主体建筑檐口高度控制在 6 米之内,中央大厅和西部展厅设计了局部二层,高度 16 米,未超出周边古建筑的最高点。

我们看到新馆色调以传统的粉墙黛瓦为基本元素,在错落有致的建筑布局中,用色泽更为均匀的深灰色石材做屋面和墙体边饰,与白墙相配,清新雅洁,给江南建筑符号增加了新的诠释内涵。

在建筑构造上,独特的屋面形态,充满了智慧、情趣与匠心的屋顶之立体几何形框体和金字塔形玻璃天窗的设计,突破了中国传统建筑“大屋顶”在采光方面的束缚。以及木纹金属遮光条的广泛应用,使博物馆充满温暖柔和的阳光。“让光线来做设计”是贝氏的名言。我们在新馆的大门、天窗廊道、凉厅以及各个不同的展厅的玻璃内顶上都可以看到这一特点。

创新的园艺设计从古典园林的精髓中提炼而出,池塘、假山、小桥、亭台、竹林等组成的创意山水园与传统林有机结合。山水园隔北墙直接衔接拙政园之补园,水景始于北墙西北角,仿佛由拙政园西引水而出;北墙之下为独创的石片假山。这种“以壁为纸,以石为绘”,别具一格的山水景观,呈现出清析的轮廓和剪影效果。使人看起来仿佛与旁边的拙政园相连,新旧园景笔断意连,巧妙地融为了一体。

当我步入博物馆內庭院茶园紫藤园时,吸引我特别留意了园里西南方与东北方各种植一棵紫藤。贝聿铭先生将內庭院将內外空间串联,主庭院和若干小內庭院互相连接而又布局精巧,庭院內外的园艺,互相依托,自然融于建筑。听导赏介绍:紫藤园里的两棵紫藤,还嫁接着从文徵明当年手植的紫藤上修剪下来的枝蔓,以示延续苏州文化的血脉。新馆园林造景设计是在传统风景园林的精髓中提炼而出的,成为一代名园拙政园在当今的创造性延续。

我们只有在参观完所有室内空间之后,才会真正理解整个空间的设计精神。外立面的形体穿插造就了室内空间的丰富性,而室内空间的多样结构同时也成就了外立面的风格特质。空间也是人为的,贝聿铭先生最新设计的苏州博物馆让我们感受到中国传统的园林思想在现代审美中的新方向,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

在整个参观过程中,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苏博的屋顶的造型。光影趣味是物境与心境的交融。“让光线来做设计”是贝氏的名言。玻璃顶棚肆无忌惮地让室内充满阳光,从中我们能够体会到光线丰富的语汇和对空间的影响力。阳光透过金属百叶照射入室内,在墙面上形成了会随时间发生变化的光影图案。情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范畴之一。

情为主,景是客,情景交融,相辅相生,这才是中国传统的空间本质。苏州博物馆之所以能让人感受到传统美学的魅力,就是因为设计师很好地创造出了丰富多样的空间气质,而光影就是让这些景与人们产生互动与共鸣的直接因素。

可以这么说,光与影一直是空间设计的第四大造型元素,它能让室内室外环境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而在苏州博物馆,贝老先生再一次让光影成为了空间的主角。

在建筑的中庭,阳光让整个空间充满祥和与大气。可能是借鉴了传统“老虎天窗”的做法,中庭的顶部是由玻璃材料做成的采光井。阳光肆无忌惮地透过玻璃倾泻下来,并且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断地变换着投射角度。所以在不同的时刻,参差错落的墙面就会呈现出不同的视觉效果,有趣且丰富。同样,贝先生在处理小空间时,也一点不吝啬使用光影这一元素。三角形的二坡屋顶全部是由金属百叶和玻璃组成的,为了体现传统园林的特色,所有的金属百叶都被木质的贴面材料所包裹。阳光透过这些条状结构在墙面上形成了连续的光影图案,让原本单调的走廊顿时生机勃勃,饶有趣味。

苏州博物馆是贝聿铭老先生的封刀之作,其保留了江南园林的特点,采用传统的粉墙黛瓦,然而表达方式却又是全新的,错落有致的新馆建筑以深灰色石材为屋面和墙体的边饰,与白墙相映,雅洁清新。粉墙下设置了颇具创意的假山,一反传统的叠石假山,采用些较有 纹理的石片和石块,其中也有剖劈的棱角毕露的“险峰”,与传统湖石“瘦、皱、漏、透”的审美特点迥然不同,却也“清、丑、顽、拙”,各显奇趣,与水中倒影难分轩轾,构成一幅新颖的山水图景。从传统艺术中汲取精华,加以创新运用于现代建筑中,将传统艺术升华,使我们更充分地体会到传统艺术的魅力。

我所见到的苏州博物馆,还印证了世界建筑设计界对贝老先生的赞评:“多变的设计和他不变的中国心,浓浓的家乡情”。那就是---周庄双桥,运河远帆;吴依软语,苏州评弹;碧螺春茶,苏绣承传;贝氏寄情,锦秀江南。第三篇、苏州博物馆游记 参观苏州博物馆的心得体会 苏州博物馆游记 今年的暑假,是我大学里的第一个暑假,我跟着同学到苏州去打工,在哪里不愉快的度过了二十多天,在回家的前一天,带着对苏州园林的好奇,我单独跑到了拙政园,狮子林。我当时由于对苏州地理不太了解,当我逛完那几处景点时发现苏州博物馆也在哪旁边,于是,我就想要一探究竟。

新馆与毗邻的拙政园、狮子林等园林名胜形成了一条丰富多彩的文化长廊。新馆正门口的步行街南侧为河畔小广场;杨柳依依,桃花灿灿。广场两侧修复了古色古香的沿街古建筑,集书画、工艺、茶楼、小吃等公众配套服务于一体,为前来旅游的中外游客提供了便利。

进到博物馆内部的地下一层与地上一层的楼梯间设计了一个宏大的水幕墙。水流沿石墙面翻卷出条条白色水花,跃入下面的池水中,池中游鱼可数,登楼踏阶,清心赏目。博物馆的色调以传统的粉墙黛瓦为基本元素,在错落有致的建筑布局中,用色泽更为均匀的深灰色石

材做屋顶和墙面边饰,与白墙相配,清新雅洁,给江南建筑符号增加了新的诠释内涵在建筑构造上,屋面形态的设计突破了中国传统建筑“大屋顶”在采光方面的束缚,玻璃和开放式钢结构可以让室内借到大片天光。博物馆的造景设计从古典园林的精髓中提炼而出,由池塘、假山、小桥、亭台、竹林等组成的写意画面体现着园艺的创新。

但这赞叹马上又被诧异所取代——我们走入了西部主展区—塔放瑞光,这里可是藏着镇馆之宝呢——真珠舍利宝幢。真珠舍利宝幢距今已 1 千年左右,宝幢主体用楠木构成,高 122.6 厘米,分为须弥座、须弥山海、幢殿、刹四部分。真珠舍利宝幢共用珍珠达 3 万多颗,其造型之优美、选材之名贵、工艺之精巧,可称巧夺天工,举世罕见。制作者根据佛教中所说的世间“七宝”,选取名贵的水晶、玛瑙、琥珀、珍珠、檀香木、金、银等材料,运用了诸多特种工艺技法精心制作,精美绝世。塔上 17 尊木雕像更是令人折服,每尊佛像仅高 10 厘米,雕刻难度极大:天王的威严神态,天女的婀娜多姿,护法八天的嗔怒神情,祖师大德的静穆庄严,均雕得出神入化,令我连连赞叹。接下来的文物更是层出不穷,书斋陈设、玉器摆设、服饰„„这般精美的东西,今生得以一窥,真乃人生一大幸事也!

最后一处是忠王府。曾经骁勇善战的忠王李秀成的府邸;曾经被李鸿章称赞“平生所未见之境也。”江南最大的古戏台就在这里。玻璃柜中陈列的发饰、戏服美伦美焕,令人痴迷。红鲤、池水、古木、青竹构勒出一幅美丽的花园春景水墨画 据说苏州博物馆是贝聿铭老先生的封刀之作,其保留了江南园林的特

点,采用传统的粉墙黛瓦,然而表达方式却又是全新的,错落有致的新馆建筑以深灰色石材为屋面和墙体的边饰,与白墙相映,雅洁清新。第四篇、参观苏州博物馆 参观苏州博物馆的心得体会 苏州博物馆参观记 星期二下午,我们班去参观了位于拙 政园西面的苏州博物馆,它粉墙黛瓦,古色古香,却又不失现代气息。它是平江历史街区的一颗明珠,是国际著名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先生的封刀之作。

步入大厅,透过平移门可以看见美 丽的后园。那是贝老设计的“创意山水园”。小桥流水,怪石假山,亭台楼阁完美结合,池水清澈得可以看清池底的鹅卵石,水面上绽放着几朵莲花,大大小小的锦鲤嬉戏池中,更给山水园增添了几分生机。

我们走进“吴地遗珍”展馆,一件 件陶器、玉器,让我们感受到了先人的智慧与勤劳。

穿过走道,我们进入“吴塔国宝” 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珍珠舍利宝幢,它是用楠木做成的,分为须弥座、须弥山海、幢殿、刹四个部分。讲解员告诉我们它是 1978 年在瑞光塔第三层天宫 中发现的,为北宋遗物,距今有 1 千多年了,主体通高 122.6 厘米。我细细观看,刹顶是一颗大水晶球,球两侧用银丝缠绕,亮光闪闪。中间雕出浪涛滚滚的大海,海浪周边向上升腾而起 8 朵描金祥云,云

端立着 4 男 4 女 8 位天神,天王神态威严,天女婀娜多姿,护法八天神情嗔怒,祖师大德庄严静穆,整个宝幢做工精美。大海中央如蘑菇云般突起山柱,柱上盘绕着一条鎏金银丝串珠编织而成的九头蟠龙。看到这里,我不由佩服能工巧匠的精湛技艺,它真不愧是国宝级文物,苏州博物馆的镇馆之物啊。

随后我们来到展厅中央,大家的目光 不由自主地集中在一个碗上,讲解员说:“这是五代秘色瓷莲花碗,是 1956 年在虎丘云岩寺塔第三层的天宫中发现。它由碗和盏托组成。通高 13.5 厘米,其中碗高 8.9 厘米,口径 13.9 厘米,盏托 高 6.6 厘米,口径 14.9 厘米,底径 9.3 厘米。” 我凑近细看,碗直口深腹圈足,盏托形状如豆,盘口外翻。碗身外壁、盏托盘面和圈足都装饰着重瓣莲花,像浅浮雕状突起。莲花碗端庄有姿,恰如一朵盛开的莲花,它的釉色十分迷人,清澈润泽,如玉般温润,又如水晶般透亮,碗中无水,却似盛了一碗清水般纯净。

拾阶而上,我们进入了“吴中风雅” 里的宋画斋。茅草屋顶的宋画斋完全仿照宋代民居建造,全房无一砖一锭,完全用石块和茅草搭成。贝老匠心独具,他要让这展厅本身成为一个艺术品呢!

之后我们又参观了”吴门书画”展馆,参观了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经典作品,同学们无不啧啧赞叹。苏州博物馆,你让我感受了中国悠 久的历史和文化,让我看到了那么精致的展品。你不愧是苏州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苏州博物馆参观记 苏州博物馆位于拙政园的西面,是平江历史文化街区的一颗明珠,也是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的封刀之作。

走进苏州博物馆的大厅,透过玻璃门可以看见将现代庭院设计和苏州园林设计融为一体的创意山水园,泰山石组成的假山,直曲小桥、八角凉亭与竹林相映成趣,更有锦鲤在铺满鹅卵石的池塘里嬉戏,既不同于苏州传统园林,又不脱离中国人文气息和神韵。参观苏州博物馆的心得体会 进入“吴地遗珍”展厅,我看着那些古朴而又精致的文物,不由得赞叹古代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

步入“吴塔国宝”展厅时,导游让我们向上看,只见贝老将两个展示穹顶设计成了八角形,置身其间,仿佛置身于古塔之中。在这里欣赏文物,别有一番情趣。

走进“宝藏虎丘”室内,我们不约 而同地把目光聚集在那件”镇馆之宝”——五代秘色瓷莲花碗上,碗直口深腹圈足,盏托形状如豆,盘口外翻,束腰,圈足外撇。碗身外壁、盏托盘面和圈足均饰重瓣莲花。“你们看,它像不像一朵莲花?”讲解员问我们,我一看,还真是!这莲花碗构思巧妙,造型精致,端庄有姿,恰如一朵盛开的莲花,花瓣层层叠叠,错落有致。我真佩服古代劳动人民无穷的智慧。

离开‘吴塔国宝’展厅,我们又来到 了“吴中风雅’展厅,欣赏宋画斋。整座宋画斋仿造宋代民居建造,茅草屋顶,没用一颗钉子,都是用砖和沙土砌成的,下雨天里面不会潮湿。贝老要让这座宋画斋本身就成为一件艺术品。

最后我们走进了‘吴门书画”展厅,欣赏了历代文人墨客的文化精品。

苏州博物馆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它将精致典雅的老苏州与亲切开放的新苏州完美综合,它是苏州文化的骄傲,更是苏州儿女的自豪!第五篇、参观苏州博物馆 参观苏州博物馆的心得体会 参观苏州博物馆产品设计 1402 侯新宇 苏州博物馆游记 大名鼎鼎的苏州博物馆早早就吸引了我,还记得的高中时学建筑的学长对其设计的大加赞赏。第六篇、贝聿铭的探索_阅读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几点体会_洪杰 参观苏州博物馆的心得体会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工程技术版)

第 21 卷第 4 期 J.of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ofSuzhou(EngineeringandTechnology)Vol.21No.4xx 年 12 月 Dec.xx 贝聿铭的探索 ———阅读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几点体会 洪 摘杰(苏州科技学院建筑与城规学院,江苏苏州 215011)要:通过对贝聿铭先生苏州博物馆新馆各阶段设计成果的对比分析,结合相关的文字资料,探究了贝聿铭先生的创作思想和历程,并结合建筑建成后的实际效果,从布局、空间、造型、园林等方面介绍了个人的心得体会。

关键词:苏州博物馆;新馆;布局;空间;造型;园林 中图分类号:TU-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679(xx)04-0062-06 关于苏州博物馆新馆(以下简称苏博新馆)的评论文章有很多。笔者借生活在苏州及职业之便,对发生在家门口的这一建筑事件进行过全程的关注。贝聿铭先生说苏博新馆是他设计生涯中最大的挑战[1],笔者认为这是贝先生的真心话。如何在这特定的地点培植属于这块土壤的现代建筑,如何处理与古城、与基地周围环境尤其是忠王府与拙政园的关系,并在此前提下,设计出有创新性的和标志性的建筑,是“世界级”的难题,也是我们研读苏博新馆的价值所在。借此文就以下几个方面谈谈笔者阅读苏博新馆的个人体会。1 关于布局 从对特定环境的分析开始,结合各种因素,寻找既具有说服力又有表现力的答案,是贝先生在布局中反映出的一贯思想。就苏博新馆而言,个人认为有以下两点是值得我们分析和思考的。

一是南北向空间布局背后的思想。苏博新馆的基地,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北是拙政园西园,东是忠王府(苏州博物馆老馆),南是传统街道的东北街及东北街河,西为城市道路齐门路(见图 1)。就基地条件而言,苏博新馆的出入口放在西侧还是南侧(即东西布局还是南北布局)是可 选择的。但事实上东西布局存在着明显的优点。由于出入口在城市道 路齐门路上,并有较宽的展开面,其优点一是便于设置广场,比南北

布参观苏州博物馆的心得体会 局更易组织车流和人流及解决停车问题;二是由于有较为舒展的广 场,建筑形象更易处理;三是可避免与去忠王府、拙政园的游客人流交 杂、混行;四是作为一个新建筑可回避南北布局带来的建筑出入口与 忠王府出入口紧邻并置易产生的形象冲突。而南北布局相比之下唯一 可以成为优点的是与传统的营建模式相一致。从中我们看到,贝先生 的思想中把建筑与其所处的物质与文化环境的关系放在了最高的位 置,其它因素均应为之让路,而南北布局的缺陷可以通过自己的“妙 手”来克服。

贝先生的设计(见图 2)一方面是大门朝南开,前临街、河,后筑园林,这种与苏州典型传统建筑布局一致的做法,楔入了地域的建筑文化。另一方面是中轴线南端与东北街河锚固,北端指向拙政园。主庭园与拙政园西园隔墙呼应,水脉相通,既有文化之源延续之意,又弥补了原水系冗长且无结尾的缺陷(可惜的是,这一构思在实际中并没有表达出来),使得苏博新馆妥贴地楔入了环境脉络中。贝先生为博物馆设计了前院,由此形成了围墙与大门的传统形式,并以此保证了东北街传统街道空间的形式和尺度。同时前院把人流引入,减少了对东北街的影响。在把东北街改为步行街后,车流问题也可以说是解决了。

——————————————————— [收稿日期]xx-09-04

[ 作者简介]洪杰(1962-),男,江苏常熟人,副教授,硕士。图 1 基地环境图 第 4 期洪杰:贝聿铭的探索———阅读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几点体会63 二是东低西高建筑布置中的构思。好的构思必然是在建筑的外在 要求与内在要求之中寻找答案。苏博新馆的外在要求就是“不高不大、不突出”,内在要求就是自身的内容与功能要求及建筑形象的塑造与 展现。面对这两方面的要求,仅从“不高不大、不突出”为立足点,除了 地下一层外,建筑地面全部一层在用地上是放得下的(东展区现代艺 术展厅是贝先生要求下加出来的,如果把它改为特展区,庭院空间都 不需缩小),但贝先生似乎从没这样考虑过。因为从第一轮方案、中间 的多次调整到最终的实施设计(见图 3),这局部二层的构思从未变 过。贝先生的思路中,在满足与周围空间、尺度等的协调及尽量避免对图 2 总平面图 忠王府、拙政园的视觉影响的前提下,建筑依然是需要有一定高度的。这对高度的坚持,除了有建筑轮廓线的理由外,笔者认为显然来自于贝先生对建筑标志性的追求(见“关于造型”一节)。那么剩下的就是这局部二层做多大,放在何处及放什么展品最合适(因为这局部二层在人的心理上是有特殊性的)的问题。做多大?当然是尽量小。放

在何处?贝先生的结论是放在西侧,对此我们立刻想到的是避开对忠王府与拙政园的视觉影响。而事实上由于西侧临城市道路齐门路,也是贝先生追求标志性的最佳位置。这种一举两得是贝先生在方案的多次调整中从未改变的原因。那么放什么展品呢?贝先生在此安排了苏州“明代四大家”(唐伯虎、文徵明、沈周、仇英)的书画展厅。这显然是最合适的安排。一方面一些巨幅中堂挂轴需要相当的空间高度,独立设在二层可不受其他空间的高度牵制;另一方面,它们是苏博新馆内容相对丰富、又最具地域人文价值的藏品。

图 3 建筑方案的变迁 2 关于空间 空间与功能、空间与内容、空间与光及空间中人的移动,这些均是贝先生空间设计的心得。而在苏博新馆中贝先生试图把这一切与吴文化的建筑空间精神统一起来,使得苏博新馆的空间与他以往的建筑有了本质的不同,我体会较深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园林式”的空间组织。园林式的空间组织是以建筑平面铺开、廊道串连为基础,室内外空间作为整体,视线设计作为核心的一套设计手法。贝先生所设计的博物馆,早期的如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近期如德国国家历史博物馆扩建等,均有一个相当体量、空间变化丰富的共享空间作为博物馆的空间标志与交通枢纽,并以此为中心展开对展厅空间的组织。在苏博新馆中,贝先生放弃了他驾轻就熟的手法,试图探索一条地域化的空间路线。参观者进大门过前院,首先进入中央大厅,大厅南北东西四个方位,往南看是入口方向,博物馆的门楼

框出一幅苏州老街河巷的画面,往北看是与拙政园一墙之隔的主庭园及对围墙后面的想象,东西两个方位是平面对称的长廊,视觉的终点东面是室外的“紫藤院”西面是室内的“荷花落水庭”。通过长廊空间的不同处理及长廊终点视觉内容的差异巧妙地明确了流线的主次。沿着视线往前走,空间或收或放,视线或通或阻,引导着你继续向前。有节制的窗景往往出现在视觉通道上,散落着的小院与自然光影时而出现,强化着我们熟悉的空间感受。面对以展品、展览空间为主角的博物馆,就象当年创造性地把波特曼的“共享空间”移植到东馆一样,贝先生大胆地把“园林式”的空间移植到苏博新馆中,形成了一种全新的博物馆空间 64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工程技术版)xx 形态。与东馆不同的是,前者为人们提供了博物馆新的空间感受,而后者则实现了与地域文化的对接。凡来博物馆看展览的观众均添了一份逛园林的心境。

二是各类空间中的匠心。各类空间如前已提及的中央大厅,贝先生有意控制着它适当的尺寸,四面通透,八方玲珑(大厅为八边形,小边开菱形景窗),加上收缩升起的采光顶,使得大厅糅合了传统与现代,现代感的造型中透着明显的地域建筑的空间精神。又如配合茶室设置的静态特征的紫藤院休息空间、结合竖向交通构筑的动态特征的荷花落水庭等各类空间,也都透射出贝先生的匠心。此外,个人认为,展厅和走廊是苏博新馆设计中值得一提的。

展厅设计的难点在于对空间与展品的关系的把握。如何保证展品成为空间的主角,但又不失去空间的自我,贝先生的策略是从展品中寻找

空间的自我。在苏博新馆中,展厅空间的尺度与性格是配合展品的大小和内容对应地设计的,上文的“明代四大家”书画厅便是一例。而对于大部分的展厅,贝先生认为:“苏州博物馆的收藏以小件工艺品为特色,……建筑比例应该与陈列物品相称”[2]。在建筑快竣工时他又把最大的展厅(200m2)一分为三,分别展出文房四宝、工艺品和竹木牙雕,使展厅区别于我们熟悉的大尺度空间,显得亲切小巧。类两坡顶、钢结构暴露隐喻传统木屋架形式及色彩的地方化处理,文物类展厅使人犹置身私家宅院,具有“像在家里观赏古玩”[1]般的亲切与轻松。而针对展品的内容、地位,在展厅的位置及空间的性格上也进行了相应的处理。对于苏州博物馆的两件镇馆之宝———虎丘塔和瑞光塔塔心室发现的五代越窑青瓷莲花碗与北宋真珠舍利宝幢,贝先生为此设计了“塔形”(八边形)平面的永久性展厅,展厅位于最显眼且人流必经之处,展品置于“塔心”。对于博物馆的现代艺术展厅,由于其内容的不同,展厅空间则呈现出现代感的几何形体空间。

通过廊道来组织空间,并刻意了强调廊道空间,显然是贝先生对建筑空间地域性的追求。在苏州园林或民居中,走廊一侧(或两侧)是开敞的,敞向园林或庭院。开敞性是廊的基本属性。但是博物馆中,尤其是展区组织展厅的走廊,这样设计显然是不合适的。设计上沿着走廊一侧排列开来的展厅敞向走廊,廊的另一侧几乎是封闭的墙。这样做符合博物馆的主题,规定了人们的视线。但仅仅如此,廊就只是使用功能上的交通道而失去了自我,贝先生巧妙地把廊敞向天空,既使廊获得了一定的开敞感,配合顶部两坡形式的木色遮光条,又让人获

得了似曾相识又新颖独特的空间感受。木色遮光条传达着传统的信息,控制着光照的进入量,并形成了变动的光影。找回自我的廊,显现出一条清晰的交通道,其功能性也更加突出了。有人说木色遮光条的运用重复了日本美秀的手法,但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地话,可以看到贝先生对二者的追求及实际取得的效果是不同的,借助空间形态与构成要素的不同,苏博新馆的空间有着明显区别于美秀的地域精神(见图 4)。3 关于造型 关于苏博新馆的造型贝先生试图想让我们看到的是传统的精神 而非传统的形式,在传统与现代中寻找着第三条路线。有不少有关苏 博新馆文章均论及造型,我谈一点从局部造型中体会到的贝先生的 片断思想。

一是屋顶形体中的构思。在传统建筑中,屋顶是建筑造型的重要 内容。贝先生在苏博新馆设计中抓住并强调了这一特征。几何形体组 织起来的深灰色坡顶,跨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形成了苏博新馆鲜明的 个性。屋面别出心裁地采用了在传统建筑中出现在照壁等墙面上的 成了呼应。

苏博新馆屋顶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屋脊错落形成采光高窗的双坡顶,构成苏博新馆屋顶的基本形态。通过这些屋顶形成了与古城建筑肌理尺度相协调的总基调。二是二层高的中央大厅与“明四家”书画厅的屋顶。与传统建筑强调整体(群体)面貌而不突出单体个性不同,贝先生在形成建筑整体面貌的同时,试图强调建筑的标志性,而屋顶形体是贝先生借助的主要手段。从这组二层高的屋顶形体上,可以看

到他几个方面的图 4 苏博新馆与日本美秀的对比 Á 方砖 45°拼贴的手法,这种借用改变了传统屋面的形象却又有与传统的联系,同时与苏博新馆室内的铺地形 第 4 期洪杰:贝聿铭的探索———阅读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几点体会65 想法:一是要有一定的高度;二是体量不能太大;三是形象要有个性。因而设计中,中央大厅与书画厅的高度一度达到16.9m和16.5m(后被分别调整为 15.3m 和 16m)。而造型上贝先生没有沿用一层屋顶仿传统坡顶的思路,设计了几何形体切割升起的造型,从而减小体量并形成形象个性。由于主入口不在城市道路上,贝先生显然很希望在城市道路上有一个标志性的形象。因此,对书画厅的一对屋顶(靠近城市道路齐门路)有意识地进行了拔高强调。当然贝先生对这组屋顶形体还有更深一层的构思,那就是把中央大厅的造型刻意地“重复”书画厅的造型,以此强调这一标志性形象。当人 们进入博物馆大门时,人们由远观而获得的苏博新馆的意 象,再次获得了“确认”与强调(见图 5)。

二是墙体设计里的思想。深灰色花岗岩色带划分、勾勒 白色墙面是苏博新馆墙体的形象特征。东方和西方艺术上 的差异,前者强调对“线”的审美,后者突出对“体”的表现,参观苏州博物馆的心得体会 无论是书法(西方没有)、绘画还是雕塑,东方艺术无不表现 出这种“线”的审美特征,李泽厚先生称之为“线的艺术”。建 筑也一样,单体的檐、脊、柱、架(木屋架)和群体平面铺开的

线型串联组织,均强调了“线”而不是“体”这一特征。贝先生 没受缚于传统的建筑型制,而是抓了这一艺术精神。对墙体 的如此处理,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贝先生是在做像传统绘 画那样的白描和勾勒,或者干脆就是在白纸上横竖撇捺。尽 管在传统建筑中我们很难找到类似的形象,但我们对此没 有陌生感(见图 6)。同时这种对墙面的划分又不是随意的。

对大墙面的划分起到了减少建筑体量感的效果;墙上部的 再划分完成了墙面与屋顶的过渡;对洞口的勾勒突出了洞 口的画框感;而对墙转角延伸至屋顶的勾勒,则是强调了墙 与顶的连续性。

苏博新馆的造型有鲜明的形体特征和富有表现力的建筑形象,但这些是怎么得来的呢?除了上文所述,我认为在建筑造型“线”的特征的背后还有一个明晰的“体”的特征。贝先生没有放弃自己的特长和爱好,依然把建筑作为体块来处理,或者说是把“体”与“线”结合了起来。如果把中国传统建筑墙体与屋顶的关系看成是加法(叠加的关系)的话,贝先生的形体处理是减法,是把建筑看作一个体块进行切割,这是贝先生常用的手法,但以往这样的切割通常是二维的(如东馆等),而在苏博新馆是三维的。因而墙面与屋面乃至升起的顶部造型是整体的、连续的、具有体积感的。贝先生在苏州接受《纽约时报》记者采访时,说了这样一番话:“我不想要一个完全苏式的灰瓦飞檐,我需要一些新的东西来替代,发展建筑的体量……我就让墙爬上了屋顶”。这番话让我悟到了很多东西。贝先生的建筑中,墙与顶不是相

互独立的而是一个整体,而“线”除了自我表现外,在这里扮演着“穿针引线”的角色。图 6 线与体的造型图 5 苏博新馆鸟瞰 4 关于庭园 庭院往往是苏州传统建筑的要件,园林则是指旺族家宅或重要建筑的一部分,它们整体构成了苏州建筑文化的特征。因而贝先生心目中的苏博新馆是不能没有庭园的。在西方,建筑与园林在精神上往往是分离的,而在中国它们是一个整体。对这“中式”现象的现代解释通常是建筑与环境的融合,“图”与“底”的相互转换,室内外空间的相互渗透等等,但事实上古人就没有想过要区分所谓的建筑与所谓的环境,它们从来就是相互依存的整体。如此来看苏博新馆,如果说香山饭店的设计在思维上是“中西合璧”的话,那么在苏博新馆的设计上,贝先生的思路可以说是较全面地切换到了“中式思维”。由此庭与园作为苏博新馆整体的一部分,也就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因而,苏博新馆就有了园林(主园)、有了入口前院、紫藤院、宋画斋院、荷花落水庭,及分布在各处的“无名”小院。尽管对这些庭院自身的设计有一些不同的评价,但我们应该看到贝先生 66 深刻的思想和取得的整体效果。苏州科技学院学报(工程技术版)xx 苏博新馆是必须要有主园的,因为它是贝先生另一种形式的“共享空间”。谈主园可能要先看一下贝先生的创作过程。在我们见到的第一轮方案至最终的实施方案,苏博新馆的建筑均是一些不大的调整,而

主园的变化非常之大(见图 7)。从中我们能从侧面看到一点贝先生的思考与探索过程,看到从朦胧的构想到逐渐 图 7 主园方案的变迁 清晰的创作思路。贝先生给自己的任务是设计一个现代的但又是苏州的园林,但如何现代又如何苏州,显然困扰着贝先生很长一段时间。最终贝先生找到了自己的答案:保留传统园林的构成要件及要件的组合方式,对各要件自身的形式进行创新。对于构成苏州园林的要件,童雋先生有个形象地比喻,他把“園”字拆而解之,“‘□’者围墙也。‘土’者形似屋宇平面,可代表亭榭。‘口’字居中为池。‘’在前似 石似树。”[3]墙、亭、池、石、树这些要件在贝先生最终的实施方案上一个不少地被用 上了,而对于要件的组织方式如流线、视线、对景等的组织,动与静、虚与实、大与 小等对比呼应的手法,均认真进行了运用。限于篇幅,在此不作详解了,但无论如 何,我眼中的主园没有对苏州园林进行深入的研究及缺乏很高的自身修养是做不 到的。如果这样的描述不够形象的话,我们来对比着看一下“网师园”(见图 8),我 们应该能从中悟到对园的组织思路异曲同工之处。贝先生试图把握住苏州园林的

内在精神,使得他在对园林各要件进行创新以使主园呈现出时代的面貌时,不会 失去它的灵魂。

对于园林各要件的创新,假山是园林中重要且最难处理的部分,既不能仿古(没有新意),又不能做成现代雕塑(没有古味),贝先生机智地求助于古代山水画,图 8 网师园局部 给了我们一个以白墙为纸的“贝氏假山”。水池在造园中其池岸形态和池岸处理是关键,贝先生对此很清楚。因而他犹豫了很久,但最终放弃了传统的形态和做法,彻底地采用了直线硬接,呈现了现代感的明快、简洁。植物放弃了传统园林追求的层次性和丰富性,突出了单株的观赏,具有了不同于传统园林的现代感。亭的形象脱胎于传统,而进行了换骨,钢骨架的支撑体系加上玻璃顶,使亭有了新的形象和空间效果。而横贯水面的桥,观察其演化过程我们能从中看到贝先生的思路逐步成熟及对设计的推敲与完善的过程。先是放弃了传统的“九曲”①,后是不断地加长并简化,以突显增加景观层次的作用,并表达造园所追求的“人在景中,景在人中”的思想。而桥的最后改变,表面上看是桥的简化和观景台的独立,并且在形式上似乎没有改变前好看,但其背后的思想与效果一是把造园讲究的“动观与静观”[4]即桥的动观与台的静观,明确地区分了出来;二是以此进一步突出了景观的主题———以白壁为绘的假山。参观苏州博物馆的心得体会 从一开始对传统园林摹拟中的求变求新,到抓住灵魂后的大胆创新,主园的设计展示了贝先生的悟性和智慧。我们不能说主园的设计是完美的,也不能把它直接与苏州古典园林作比较,然而正如方振宁先生在他的博客上所说:“苏州有那么多园林,……可是到了现代,苏州没有一座新园。……苏州博物馆新馆,就是现代苏州唯一的新园。”这可能就是它的最大的价值,也是巨大的贡献了。结语 对于苏博新馆的选址曾引起过争议,但委托贝先生来设计苏博新馆没有人提出过异议。其主要原因我————————————————— ①传统中对园林中较长的桥均要几度转折,俗称九曲桥。第七篇、贝聿铭的探索_阅读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几点体会 参观苏州博物馆的心得体会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工程技术版)

第 21 卷第 4 期 J.of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ofSuzhou(EngineeringandTechnology)Vol.21No.4xx 年 12 月 Dec.xx 贝聿铭的探索 ———阅读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几点体会 洪 摘杰(苏州科技学院建筑与城规学院,江苏苏州 215011)要:通过对贝聿铭先生苏州博物馆新馆各阶段设计成果的对比分析,结合相关的文字资料,探究了贝聿铭先生的创作思想和历程,并结合建筑建成后的实际效果,从布局、空间、造型、园林等方面介绍了个人的心得

体会。

关键词:苏州博物馆;新馆;布局;空间;造型;园林 中图分类号:TU-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679(xx)04-0062-06 关于苏州博物馆新馆(以下简称苏博新馆)的评论文章有很多。笔者借生活在苏州及职业之便,对发生在家门口的这一建筑事件进行过全程的关注。贝聿铭先生说苏博新馆是他设计生涯中最大的挑战[1],笔者认为这是贝先生的真心话。如何在这特定的地点培植属于这块土壤的现代建筑,如何处理与古城、与基地周围环境尤其是忠王府与拙政园的关系,并在此前提下,设计出有创新性的和标志性的建筑,是“世界级”的难题,也是我们研读苏博新馆的价值所在。借此文就以下几个方面谈谈笔者阅读苏博新馆的个人体会。1 关于布局 从对特定环境的分析开始,结合各种因素,寻找既具有说服力又有表现力的答案,是贝先生在布局中反映出的一贯思想。就苏博新馆而言,个人认为有以下两点是值得我们分析和思考的。

一是南北向空间布局背后的思想。苏博新馆的基地,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北是拙政园西园,东是忠王府(苏州博物馆老馆),南是传统街道的东北街及东北街河,西为城市道路齐门路(见图 1)。就基地条件而言,苏博新馆的出入口放在西侧还是南侧(即东西布局还是南北布局)是可 选择的。但事实上东西布局存在着明显的优点。由于出入口在城市道 路齐门路上,并有较宽的展开面,其优点一是便于设置广场,比南北布

局更易组织车流和人流及解决停车问题;二是由于有较为舒展的广 场,建筑形象更易处理;三是可避免与去忠王府、拙政园的游客人流交 杂、混行;四是作为一个新建筑可回避南北布局带来的建筑出入口与 忠王府出入口紧邻并置易产生的形象冲突。而南北布局相比之下唯一 可以成为优点的是与传统的营建模式相一致。从中我们看到,贝先生 的思想中把建筑与其所处的物质与文化环境的关系放在了最高的位 置,其它因素均应为之让路,而南北布局的缺陷可以通过自己的“妙 手”来克服。

贝先生的设计(见图 2)一方面是大门朝南开,前临街、河,后筑园林,这种与苏州典型传统建筑布局一致的做法,楔入了地域的建筑文化。另一方面是中轴线南端与东北街河锚固,北端指向拙政园。主庭园与拙政园西园隔墙呼应,水脉相通,既有文化之源延续之意,又弥补了原水系冗长且无结尾的缺陷(可惜的是,这一构思在实际中并没有表达出来),使得苏博新馆妥贴地楔入了环境脉络中。贝先生为博物馆设计了前院,由此形成了围墙与大门的传统形式,并以此保证了东北街传统街道空间的形式和尺度。同时前院把人流引入,减少了对东北街的影响。在把东北街改为步行街后,车流问题也可以说是解决了。

——————————————————— [收稿日期]xx-09-04 [

作者简介]洪杰(1962-),男,江苏常熟人,副教授,硕士。图 1 基地环境图 第 4 期洪杰:贝聿铭的探索———阅读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几点体会63 二是东低西高建筑布置中的构思。好的构思必然是在建筑的外在 要求与内在要求之中寻找答案。苏博新馆的外在要求就是“不高不大、不突出”,内在要求就是自身的内容与功能要求及建筑形象的塑造与 展现。面对这两方面的要求,仅从“不高不大、不突出”为立足点,除了 地下一层外,建筑地面全部一层在用地上是放得下的(东展区现代艺 术展厅是贝先生要求下加出来的,如果把它改为特展区,庭院空间都 不需缩小),但贝先生似乎从没这样考虑过。因为从第一轮方案、中间 的多次调整到最终的实施设计(见图 3),这局部二层的构思从未变 过。贝先生的思路中,在满足与周围空间、尺度等的协调及尽量避免对图 2 总平面图 忠王府、拙政园的视觉影响的前提下,建筑依然是需要有一定高度的。这对高度的坚持,除了有建筑轮廓线的理由外,笔者认为显然来自于贝先生对建筑标志性的追求(见“关于造型”一节)。那么剩下的就是这局部二层做多大,放在何处及放什么展品最合适(因为这局部二层在人的心理上是有特殊性的)的问题。做多大?当然是尽量小。放在何处?贝先生的结论是放在西侧,对此我们立刻想到的是避开对忠

王府与拙政园的视觉影响。而事实上由于西侧临城市道路齐门路,也是贝先生追求标志性的最佳位置。这种一举两得是贝先生在方案的多次调整中从未改变的原因。那么放什么展品呢?贝先生在此安排了苏州“明代四大家”(唐伯虎、文徵明、沈周、仇英)的书画展厅。这显然是最合适的安排。一方面一些巨幅中堂挂轴需要相当的空间高度,独立设在二层可不受其他空间的高度牵制;另一方面,它们是苏博新馆内容相对丰富、又最具地域人文价值的藏品。

图 3 建筑方案的变迁 2 关于空间 空间与功能、空间与内容、空间与光及空间中人的移动,这些均是贝先生空间设计的心得。而在苏博新馆中贝先生试图把这一切与吴文化的建筑空间精神统一起来,使得苏博新馆的空间与他以往的建筑有了本质的不同,我体会较深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园林式”的空间组织。园林式的空间组织是以建筑平面铺开、廊道串连为基础,室内外空间作为整体,视线设计作为核心的一套设计手法。贝先生所设计的博物馆,早期的如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近期如德国国家历史博物馆扩建等,均有一个相当体量、空间变化丰富的共享空间作为博物馆的空间标志与交通枢纽,并以此为中心展开对展厅空间的组织。在苏博新馆中,贝先生放弃了他驾轻就熟的手法,试图探索一条地域化的空间路线。参观者进大门过前院,首先进入中央大厅,大厅南北东西四个方位,往南看是入口方向,博物馆的门楼框出一幅苏州老街河巷的画面,往北看是与拙政园一墙之隔的主庭园

及对围墙后面的想象,东西两个方位是平面对称的长廊,视觉的终点东面是室外的“紫藤院”西面是室内的“荷花落水庭”。通过长廊空间的不同处理及长廊终点视觉内容的差异巧妙地明确了流线的主次。沿着视线往前走,空间或收或放,视线或通或阻,引导着你继续向前。有节制的窗景往往出现在视觉通道上,散落着的小院与自然光影时而出现,强化着我们熟悉的空间感受。面对以展品、展览空间为主角的博物馆,就象当年创造性地把波特曼的“共享空间”移植到东馆一样,贝先生大胆地把“园林式”的空间移植到苏博新馆中,形成了一种全新的博物馆空间 64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工程技术版)xx 形态。与东馆不同的是,前者为人们提供了博物馆新的空间感受,而后者则实现了与地域文化的对接。凡来博物馆看展览的观众均添了一份逛园林的心境。

二是各类空间中的匠心。各类空间如前已提及的中央大厅,贝先生有意控制着它适当的尺寸,四面通透,八方玲珑(大厅为八边形,小边开菱形景窗),加上收缩升起的采光顶,使得大厅糅合了传统与现代,现代感的造型中透着明显的地域建筑的空间精神。又如配合茶室设置的静态特征的紫藤院休息空间、结合竖向交通构筑的动态特征的荷花落水庭等各类空间,也都透射出贝先生的匠心。此外,个人认为,展厅和走廊是苏博新馆设计中值得一提的。

展厅设计的难点在于对空间与展品的关系的把握。如何保证展品成为空间的主角,但又不失去空间的自我,贝先生的策略是从展品中寻找空间的自我。在苏博新馆中,展厅空间的尺度与性格是配合展品的大

小和内容对应地设计的,上文的“明代四大家”书画厅便是一例。而对于大部分的展厅,贝先生认为:“苏州博物馆的收藏以小件工艺品为特色,……建筑比例应该与陈列物品相称”[2]。...

第四篇:参观苏州革命历史博物馆感想

参观苏州革命历史博物馆感想

时光荏苒,90个冬夏已悄然走过,时至今日,终于迎来我党的九十诞辰。在此之际,为增强我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我利用暑期社会实践的机会,参观了苏州革命历史博物馆,重温了这一段历史。

那日,我们苏州地区的五个同学相约而至。抬起头,高高的台阶尽头是九个金色的大字,在年岁的力量下,失了光泽,取而代之的是历史的厚重感。

进入博物馆内部,我们先在大厅的党旗下合影,随后进入展厅,几乎没有其他人,我们的声音在空荡的展厅里回荡,更显出一丝历史的凄凉。穿梭在一幅幅黑白照片中,沉思于一篇篇旧得发黄的报纸中,我们仿佛回到了那段心酸的时期。除了记录英勇革命者和重大革命事件的照片和报纸外,还有一系列实物为我们讲述那段历史,其中包括当时农民起义者打倒日本鬼子的武器,简陋粗糙的刀、矛、斧子等,还有一些烈士的遗物,破旧的棉袄,鞋和书。

最后,我们在“建党90周年”的宣传海报下合影留念,以记录我们这次的参观之旅。在整个参观过程中,沿着长长的展厅,看着革命先辈一路走来的辛酸血泪,那段历史,有屈辱,有艰苦,有胜利。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它照亮现实,也照亮未来。学习党的历史,了解我们的过去才能看清前进的方向。而如今生活在这个安定幸福时代的我们,是无论如何了解或学习,也不可能对那段历史感同身受的,而仅仅是现在了解到的一点就已经让我震惊,悲痛而惭愧了。我们挥霍着现在的幸福生活,不以为然,但在另一个意义上,其实是挥霍着无数革命先辈的鲜血与生命。

我感到了这段历史的厚重深沉,也感到了自己肩负的使命。90年来,我们的前辈们一步一步从屈辱落后走向繁荣富强,以后的90年,就由我们来继承发扬这种坚韧不屈,自强不息的精神!

第五篇:参观苏州博物馆

苏州博物馆参观记

星期二下午,我们班去参观了位于拙政园西面的苏州博物馆,它粉墙黛瓦,古色古香,却又不失现代气息。它是平江历史街区的一颗明珠,是国际著名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先生的封刀之作。

步入大厅,透过平移门可以看见美丽的后园。那是贝老设计的“创意山水园”。小桥流水,怪石假山,亭台楼阁完美结合,池水清澈得可以看清池底的鹅卵石,水面上绽放着几朵莲花,大大小小的锦鲤嬉戏池中,更给山水园增添了几分生机。

我们走进“吴地遗珍”展馆,一件件陶器、玉器,让我们感受到了先人的智慧与勤劳。

穿过走道,我们进入“吴塔国宝”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珍珠舍利宝幢,它是用楠木做成的,分为须弥座、须弥山海、幢殿、刹四个部分。讲解员告诉我们它是1978年在瑞光塔第三层天宫

中发现的,为北宋遗物,距今有1千多年了,主体通高122.6厘米。我细细观看,刹顶是一颗大水晶球,球两侧用银丝缠绕,亮光闪闪。中间雕出浪涛滚滚的大海,海浪周边向上升腾而起8朵描金祥云,云端立着4男4女8位天神,天王神态威严,天女婀娜多姿,护法八天神情嗔怒,祖师大德庄严静穆,整个宝幢做工精美。大海中央如蘑菇云般突起山柱,柱上盘绕着一条鎏金银丝串珠编织而成的九头蟠龙。看到这里,我不由佩服能工巧匠的精湛技艺,它真不愧是国宝级文物,苏州博物馆的镇馆之物啊。

随后我们来到展厅中央,大家的目光不由自主地集中在一个碗上,讲解员说:“这是五代秘色瓷莲花碗,是 1956年在虎丘云岩寺塔第三层的天宫中发现。它由碗和盏托组成。通高13.5厘米,其中碗高8.9厘米,口径13.9厘米,盏托

高6.6厘米,口径14.9厘米,底径9.3厘米。”

我凑近细看,碗直口深腹圈足,盏托形状如豆,盘口外翻。碗身外壁、盏托盘面和圈足都装饰着重瓣莲花,像浅浮雕状突起。莲花碗端庄有姿,恰如一朵盛开的莲花,它的釉色十分迷人,清澈润泽,如玉般温润,又如水晶般透亮,碗中无水,却似盛了一碗清水般纯净。

拾阶而上,我们进入了“吴中风雅”里的宋画斋。茅草屋顶的宋画斋完全仿照宋代民居建造,全房无一砖一锭,完全用石块和茅草搭成。贝老匠心独具,他要让这展厅本身成为一个艺术品呢!之后我们又参观了”吴门书画”展馆,参观了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经典作品,同学们无不啧啧赞叹。

苏州博物馆,你让我感受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让我看到了那么精致的展品。你不愧是苏州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苏州博物馆参观记

苏州博物馆位于拙政园的西面,是平江历史文化街区的一颗明珠,也是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的封刀之作。

走进苏州博物馆的大厅,透过玻璃门可以看见将现代庭院设计和苏州园林设计融为一体的创意山水园,泰山石组成的假山,直曲小桥、八角凉亭与竹林相映成趣,更有锦鲤在铺满鹅卵石的池塘里嬉戏,既不同于苏州传统园林,又不脱离中国人文气息和神韵。

进入“吴地遗珍”展厅,我看着那些古朴而又精致的文物,不由得赞叹古代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

步入“吴塔国宝”展厅时,导游让我们向上看,只见贝老将两个展示穹顶设计成了八角形,置身其间,仿佛置身于古塔之中。在这里欣赏文物,别有一番情趣。

走进“宝藏虎丘”室内,我们不约

而同地把目光聚集在那件”镇馆之宝”——五代秘色瓷莲花碗上,碗直口深腹圈足,盏托形状如豆,盘口外翻,束腰,圈足外撇。碗身外壁、盏托盘面和圈足均饰重瓣莲花。“你们看,它像不像一朵莲花?”讲解员问我们,我一看,还真是!这莲花碗构思巧妙,造型精致,端庄有姿,恰如一朵盛开的莲花,花瓣层层叠叠,错落有致。我真佩服古代劳动人民无穷的智慧。

离开‘吴塔国宝’展厅,我们又来到了“吴中风雅’展厅,欣赏宋画斋。整座宋画斋仿造宋代民居建造,茅草屋顶,没用一颗钉子,都是用砖和沙土砌成的,下雨天里面不会潮湿。贝老要让这座宋画斋本身就成为一件艺术品。

最后我们走进了‘吴门书画”展厅,欣赏了历代文人墨客的文化精品。

苏州博物馆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它将精致典雅的老苏州与亲切开放的新苏州完美综合,它是苏州文化的骄傲,更是苏州儿女的自豪!

最吸引我的是博物馆里玉器厅里的一件文物——金蝉玉叶。蝉是用金子做的,叶子是用玉做的,蝉静静地趴在叶子上面,蝉的腹部都雕得一清二楚,这只蝉栩栩如生,好像能看见它的呼吸一样,我生怕自己的声音太大了,把它吓走了。玉片做得很精致,叶片很薄,连上面的叶脉都清晰可见。最厉害的是蝉和叶子巧妙地连接在了一起,直让我赞叹这个雕刻大师手艺的精湛。我连忙让爸爸用照相机拍下来珍藏。这些藏品无一不折射出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啊。

今天参观了苏州博物馆,不仅让我增长了很多历史文化知识,也让我大开了眼界。尤其折服于贝聿铭大师的建筑设计,我暗自发誓,也要像贝聿铭一样做个设计师,使祖国的悠久文化立足于世界的顶峰。

下载参观苏州博物馆心得体会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参观苏州博物馆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参观苏州革命博物馆有感

    参观苏州革命博物馆有感 一、纪念馆综合概况 苏州革命博物馆建于1993年。共分序厅和“近代苏州社会”、“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

    参观苏州博物馆心得5则范文

    参观苏州博物馆心得 因老师的要求我参观了苏州博物馆,在去之前我就了解到苏州博物馆是由贝聿铭设计的,也因此知道了贝聿铭原来是苏州人,所以我对苏州博物馆也产生了很大的兴趣,......

    参观博物馆心得体会(大全)

    在比较繁忙的期中季,收拾心情去参观博物馆也是生活的另一种调味剂。在古代中国展中,漫长的历史画卷浓缩为一件件展品,诉说着那个时代独有的故事。从远古人的石制项链到清朝的凤......

    参观博物馆心得体会(最终定稿)

    参观博物馆实践活动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精神供给,使我们学习更多从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下面给大家分享参观博物馆的心得体会,欢迎借鉴!参观博物馆心得体会1今天上午,我和几位同......

    参观博物馆心得体会

    参观博物馆心得体会 2015年是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攻坚年”为积极营造良好的民族团结创建氛围,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我院党委组织并带领我们参观了伊犁州博物馆,首先感谢院......

    参观博物馆心得体会

    参观博物馆心得体会 旭日的阳光映射大地,参与党校学习的同学将一同前往温州市博物馆参观。非常开心能和大家一起去见证历史遗留下来的珍贵的作品。就这样,我们坐上了前往惠民......

    参观博物馆心得体会

    参观博物馆心得体会 篇一:参观博物馆感想 对于博物馆的印象,最初是从上海自然博物馆里的那巨大的恐龙骨骼开始。那时,应该是我还很小的时候,爸爸利用某个周末带我去的。第一......

    参观博物馆心得体会

    参观博物馆心得体会 参观博物馆心得体会1 五月的天气是燥热的,但是我们的心情却比这炙热的天气更来得热情。我们第一批积极分子一起到平原博物馆参观,心情就像是澎湃的海浪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