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微课制作说明 学习心得[精选]
微课制作说明学习心得
微课是校本教研新形式的产物,对教师教学具有极大的意义。我此次进入教师培训学习,看到这里面的微课制作说明,我就悟出了道理。“微课”其实就是无生上课,就是教师根据事先设计的教案,在没有学生的情况下面对听课者上课。
1.微课不同于常态教学研究活动。
微课可以在办公室或其他场所进行,它观察、研究对象主要是教师的教,对学生的状态只能作出猜测。活动的目标主要在于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案,培训教学技能等。
2.微课的规模小、时间短、参与性强。
教师展示自己对某堂课的准备情况,同时又可作为学生向同事、向专业人员学习,并参与对教学效果的自评与他评,不断反思、修改自己的课前备课,总结经验,提升能力。
3.微课的反馈及时、客观、针对性强
人人参与,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心理压力,不会担心教学的“失败”,不会顾虑评价的“得罪人”,较之常态的评课就会更加客观。
通过这次对微课制作说明的学习,加深了我对微课的认识,对我以后的教学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第二篇:微课制作说明学习心得
微课制作说明学习心得
从教师层面,通过微课制作,不仅可以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更重要的是制作微课也是教师专业成长和经验积累的一个过程,其实是一个反思的过程,在不断地反思中,教师能够不断地成长。微课程便于传播,教师间可以相互学习好的经验方法。微课程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式,固化经验、传播方法,从而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成长。
从课堂操作方面,是将来学校教育发展的趋势,学生在家中也可以运用网络很好的巩固学习,对学习中的共性问题及一些难点,盲点进行针对性点拨和指导。
从学生层面,微课以一个个完整而独立的知识点呈现,学生不懂可以反复播放,针对性的深入学习,利于学生落实重难点知识。
我目前处于微课制作的初步阶段,技术还很不成熟,各种软件使用还不够熟练,还不能够构成一个知识体系,所以,我觉得应该深入学习微课程的制作。
第三篇:学习心得:微课制作说明
微课制作说明学习体会
通过学习、探索微课制作说明,使我收获了很多有益的经验,感受到微课不仅是学生学习得一种新型方式,更是一种促进自己成长的新模式,通过最近制作微课程,我不断深入反思,不断归纳总结,在不知不觉中成长。一个知识点,精要的讲解,多媒体的呈现方式、五分钟的学习享受,可以让更多地学生爱上学习。借助微课程这一工具,我们可以将一些重难点、易错易混点,拓展性知识碎片化,显性化、形象化、传媒化。
通过微课制作学习到微课具有以下特点:
一、“微课”不同于常态教学研究活动 “微课”可以在办公室或其他场所进行,它观察、研究对象主要是教师的教,对学生的状态只能做出猜测。活动的目标主要在于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案,培训教学技能等。
二、教学时间较短
教学视频是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根据中小学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微课”的时长一般为5-8分钟左右,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因此,相对于传统的40分钟的一节课的教学课例来说,“微课”可以称之为“课例片段”或“微课例”。
三、教学内容较少
相对于较宽泛的传统课堂,“微课”的问题聚集,主题突出,更适合教师的需要:“微课”主要是为了突出课堂教学中某个学科知识点(如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内容)的教学,或是反映课堂中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的教育学活动,相对于传统一节课要完成的复杂众多的教学内容,“微课”的内容更加精简,因此又可以称为“微课堂”。
四、资源容量较小 从大小上来说,“微课”视频及配套辅助资源的总容量一般在几十兆左右,视频格式须是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师生可流畅地在线观摩课例,查看教案、课件等辅助资源;也可以灵活方便得将其下载保存到终端设备上实现移动学习、“泛在学习”,非常适合于教师的观摩、评课、反思和研究。
五、资源使用方便
“微课”选取的教学内容一般要求主题突出、指向明确、相对完整。它以教学视频片段为主线“统整”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时使用到的多媒体素材和课件、教师课后的教学反思、学生的反馈意见及学科专家的文字点评等相关教学资源,构成了一个主题鲜明、类型多样、结构紧凑的“主题单元资源包”,营造了一个真实的“微教学资源环境”。这使得“微课”资源具有视频教学案例的特征。
六、“微课”不同于常态教学研究活动 “微课”可以在办公室或其他场所进行,他观察、研究对象主要是教师的教,对学生的状态只能作出猜测。活动的目标主要在于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案,培训教学技能等。
七、“微课”的反馈及时、客观、针对性强
由于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开展“无生上课”活动,参加者能及时听到他人对自己教学行为的评价,获得反馈信息。较之常态的听课、评课活动,“现炒现卖”,具有即时性。由于是课前的组内“预演”,人人参与,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心理压力,不会担心教学的“失败”,不会顾虑评价的“得罪人”,较之常态的评课就会更加客观。
总之,微课虽然是无生上课,但上课的老师心中必须有学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展示出老师的教学技巧和教师的教学素养。微课其实是老师与学生在心灵上交流、互动的教学模式。只有心中有生才能上好微课,从而达到提高自身教学技能的目的。
第四篇:学习心得:微课制作说明
学习心得:微课制作说明
通过学习微课制作说明,使我对微课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通过微课每个老师能把自己的教学经验的精华部分简洁快速的传授给别人,下面谈谈我对微课的认识:
一、教学时间较短
教学视频是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微课”的时长一般控制在5分钟以内。
二、教学内容较少
相对于较宽泛的传统课堂,“微课”的内容精炼,层次分明,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更适合教师的需要:“微课”遵照新的教学理念,注重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传授知识和技能时,强调过程和方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教师要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要启发思维、开阔视野、精讲多练,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发展各种能力,提升学习兴趣,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方法。
三、资源使用准确,“微课”选用的音频和视频资料必须与所授课程密切相关。音频和视频素材清晰且同步。
四、“微课”具有交互性,能通过多种链接手段顺利打开新页面和链接所需知识点页面。
微课是新时代的产物,作为新时代的人民教师,我们有必要去学会正确使用它,并创造性的运用到我们的日常教学工作中去。
第五篇:2018学习心得:微课制作说明
学习心得:微课制作说明
课件设计的指导思想:遵照新的教学理念,注重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 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传授知识和技能时,强调过程和方 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教师要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 学生,要启发思维、开阔视野、精讲多练,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成功 的体验,发展各种能力,提升学习兴趣,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方法。2.内容可以为学科知识点,课堂导入,重难点分析,课堂总结等。内容精 炼,层次分明,突出重点,化解难点,知识点连接合理,内容安排原则上与教材 保持一致,杜绝教材搬家。3.文字运用规范、字体和字体大小要适当(不小于
Powerpoint24 号),内 容排列整齐。关键词和语句应采用恰当技术,充分显示。4.课件页面要求文字与背景搭配合理,科学配色,文字颜色与背景色要形 成强烈对比,能使字迹清晰显示。
5.图片、图表清晰,大小适当,动画、视频的使用必须贴切,页面设计要 和谐、美观、大方,避免使用与课程内容无关的插图或花俏东西,避免分散学生 注意力。6.课件应具有一定的交互性,页面的切换形式多样、简洁明快,能通过多 种链接手段顺利打开新页面和链接所需知识点页面。7.动画设计合理,在注重思维过程,提高思维能力上下功夫。杜绝将问题 答案或后面未讲的知识过早显示在屏幕上。8.选用的音频和视频资料必须与所授课程密切相关。声音要悦耳,快慢要 适度。音频素材,声音清晰,无杂音。视频素材,画面清晰,音视同步。9.微课时长控制在 5 分钟以内。
通过学习2018年河北省教师远程培训的微课制作说明,我对微课制作有了一个更深的认识。
1.课件设计的指导思想:遵照新的教学理念,注重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传授知识和技能时,强调过程和方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教师要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要启发思维、开阔视野、精讲多练,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发展各种能力,提升学习兴趣,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方法。
2.“微课”的规模小、时间短、参与性强。教师在学科组内参加活动。每人上“课”、被评的时间控制在5分钟左右,听“课”者由其他参加者(同组教师和专业人员)组成。在活动的过程中,每一位教师不仅登台上“课”,展示自己对某堂课的准备情况,同时又可作为学生向同事、向专业人员学习,并参与对教学效果的自评与他评,不断反思、修改自己的课前备课,总结经验,提升能力。
3.“微课”的反馈及时、客观、针对性强
由于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开展“无生上课”活动,参加者能及时听到他人对自己教学行为的评价,获得反馈信息。较之常态的听课、评课活动,“现炒现卖”,具有即时性。由于是课前的组内“预演”,人人参与,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心理压力,不会担心教学的“失败”,不会顾虑评价的“得罪人”,较之常态的评课就会更加客观。
4.微课是用短小形式,先从一个细微点出发,基于一个细节深度追问。微课需要的是真问题、真智慧、真策略,来不得半点水分。教师在这种真实的、具体的、典型案例化的教与学情景中可易于实现“隐性知识”、“默会知识”等高阶思维能力的学习并实现教学观念、技能、风格的模仿、迁移和提升,从而迅速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总之,追求的路,并不好走,虽有艰难与迷茫,但我会坚持不懈,会奋力拼搏。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教学并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