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术道德规范与人文素养学习心得
学术道德规范与人文素养学习心得
近年来,针对高校学生的批评声时有发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当代大学生学术造假,违背学术研究目的,急功近利,粗制滥造,热衷炒作,更有甚者丧失学术道德,以抄袭剽窃为手段换取一时之名利;是非界限模糊、道德观念淡薄、自律意识弱化、诚信品质欠缺;过分追求个性自由和自我实现,而对社会的需要、国家的号召和集体的利益较少考虑;不再踏实用功,勤奋学习,而追求享受玩乐,花钱大手大脚,对父母的艰辛和良苦用心缺少理解;自由散漫,不讲公共卫生,不守公共秩序,而较少顾及对环境和他人的影响这些行为和现象。虽然这些现象只属个别,但若不加以制约,将严重污染学术环境,影响学术声誉,阻碍学术进步,进而影响整个学术群体的创新和发展。这些问题的出现和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和学术道德方面的欠缺。
面对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人文精神的失落,世界各国都开始重新审视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价值。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成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热点。加强高校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和学术道德的培养,有利于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有利于高级劳动力综合素质的培养,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之一;推进高校的人文素质的教育和学术道德的培养,能够适应培养具有高尚人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能够为教育者实施素质教育、受教育者接收素质教育,从而为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提供理论基础和思想方法的指导;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提高创新能力、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自知之明、人际关系和合作精神等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可以找到现今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和学术道德的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全面、系统、可行的解决方法,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当代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栋梁之才,其道德水平及素养的高低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国家的走向,民族的复兴。开设学术道德规范和人文素养这门课程,一方面响应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改革,另一方面也警示我们时刻铭记使命,争当一名合格的大学生,为祖国的繁荣复兴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对目前社会存在的一些学术道德及人文素养方面的问题有了大致的了解,也认识到了学术道德规范及人文素养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课程中老师通过一些案例向我们介绍了科研活动中的一些不端、不当行为,以及该行为造成的不良后果,加深了我们对学术道德和人文素养的认识。
本课程的开设对提高个人的人文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使我认识到在我们日常的学习中我们应该更注重和完善知识结构,深刻地体会到了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社会知识犹如人的两条腿,缺一不可。只具备自然科学知识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缺乏,往往会给一个人的工作和学习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和障碍。许多著名的科学家都具有非常深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修养。这种修养不仅为他们的学习、工作和研究提供了方便,更重要的是还往往激发了他们的创造灵感。爱因斯坦就说过:我从音乐中得到的东西远远多于从书本中得到的。这门课程使我们懂得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对于从事自然科学的研究、学习和工作都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本次学习,加深了我对学术道德的认识。学术道德是保证学术正常交流、提高学术水平,实现学术积累和创新的根本保障。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在学术活动中,必须尊重知识产权,充分尊重他人已经获得的研究成果;引用他人成果时如实注明出处;所引用的部分不能构成引用人作品的主要部分或者实质部分;从他人作品转引第三人的成果时,如实注明转引出处;
2、在课题申报、项目设计、数据资料的采集与分析、公布科研成果、确认科研工作参与人员的贡献等方面,遵守诚实客观原则。搜集、发表数据要确保有效性和准确性,保证实验记录和数据的完整、真实和安全,以备考查。公开研究成果、统计数据等,必须实事求是、完整准确。对已发表研究成果中出现的错误和失误,应以适当的方式予以公开和承认;
3、对自己或他人的作品进行介绍、评价时,应遵循客观、公正、准确的原则,不得徇私舞弊或谋求不正当利益;在充分掌握国内外材料、数据的基础上,做出全面分析、评价和论证,不得故意拔高或压低被评价成果的价值;
4、在科技探索中,必须一丝不苟地记录并如实报告实验结果和统计资料;
5、合作作品应按照在学术成果产生过程中所做贡献的大小原则确定署名的先后,但另有学科署名惯例或作者另有约定的除外。所有署名人应对本人完成的部分负责,合作研究的主持人对研究成果整体负责,指导教师经审阅同意后为通讯作者,教师应负主要责任;
6、科研项目的负责人和参加人必须是该项目的实际研究人员。
7、尊重研究对象(包括人类和非人类研究对象)。在涉及人体的研究中,必须保护受试人合法权益和个人隐私并保障知情同意权;
8、不得利用科研活动谋取不正当利益。正确对待科研活动中存在的直接、间接或潜在的利益关系。
再者,通过本次学习,我充分认识到科研诚信建设的重要性。它是科技创新的基石,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弘扬科学精神的重要举措,是维护科学的社会信誉、促进科技事业发展的内在要求,是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
作为一名在校研究生,我一定以规范严格约束自己,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恪守学术界公认的基本学术道德规范,不侵犯他人知识产权,以严谨踏实的学风和笃信诚实的原则从事科学研究。硕士研究生阶段是学术素养养成的重要阶段,恪守学术道德规范要从日常学习、研究的每一个细节做起。最重要的就是诚实正直,包括尊重他人的研究成果,正确引用;研究成果、统计数据等完整准确;署名真实,对自己的研究成果负责。
总的来说,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不仅加深了我对学术道德及人文素养的认知与了解,也端正了我的学习态度,在今后的学习中,我将时刻严格要求自己,注重自身素养于道德的培养,争当一名合格的研究生,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关于学术道德规范学习心得
科研诚信主要是指科技人员在科技活动中弘扬以追求真理、实事求是、崇尚创新、开放协作为核心的科学精神,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恪守科学道德准则,循科学共同体公认的行为规范。
人所共知,学者的本职工作就是从事学术研究,而良好的学风则是保障学者的学术航向的前提。这也都是一个学者之所以成其为学者、学术之所以成其为学术的常识。作为青年大学生,我们是民族的未来,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力军,是社会诚信的实践者。“青年信于世界,则国信于世界”,因此我们青年大学生应当担当时代重任,做诚实笃信的典范,拒绝在学术道德中迷失自我。
当今社会是一个市场化越演越烈的社会,我们的一切都在一步一步的走向功利性。而就连最崇高的学术界也难免受其荼毒。近年来,学术活动中道德失准、行为失范的问题时有发生。一些学者违背学术研究目的,或急功近利,粗制滥造;或媚于世俗,热衷炒作;更有甚者,丧失学术道德,以抄袭剽窃为手段换取一时之名利。这些行为和现象虽属个别,但若不加以制约,将严重污染学术环境,影响学术声誉,阻碍学术进步,进而影响
整个学术群体的创新和发展。
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是科学研究工作者应遵循的基本伦理和规范,是保证学术正常交流、提高学术水平,实现学术积累和创新的根本保障。中国是礼仪之邦,诚信则是修身安邦的基石。我们必须从此时此刻做起,加强自身的道德素质建设,与学术腐败作斗争,建立一个和谐纯净的学术氛围,这不仅是有利于自身,也是有利于社会的。因此,作为一名硕士研究生,在刚入校门时就学习学术道德规范是十分必要且及时的。
通过本次学习,我认识到以下几点:
(一)在学术研究中,充分尊重他人已获得的研究成果,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引用他人的成果时必须注明出处;
(二)学术成果的发布、发表应通过正常渠道,如学术期刊、有良好声誉的出版社、国家及地方政府主管部门组织的鉴定验收等;
(三)对自己或他人的作品进行介绍、评价时,应遵循客观、公正、准确的原则,不得徇私舞弊或谋求不正当利益;在充分掌握国内外材料、数据的基础上,做出全面分析、评价和论证,不得故意拔高或压低被评价成果的价值;
(四)在科技探索中,必须一丝不苟地记录并如实报告实验结果和统计资料;
(五)合作作品应按照在学术成果产生过程中所做贡献的大小原则确定署名的先后,但另有学科署名惯例或作者另有约定的除外。所有署名人应对本人完成的部分负责,合作研究的主持人对研究成果整体负责,指导教师经审阅同意后为通讯作者,教师应负主要责任;
(六)科研项目的负责人和参加人必须是该项目的实际研究人员。
通过这次学习,我充分认识到科研诚信建设的重要性。它是科技创新的基石,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弘扬科学精神的重要举措,是维护科学的社会信誉、促进科技事业发展的内在要求,是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
作为一名在校研究生,我一定以规范严格约束自己,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恪守学术界公认的基本学术道德规范,不侵犯他人知识产权,以严谨踏实的学风和笃信诚实的原则从事科学研究。硕士研究生阶段是学术素养养成的重要阶段,恪守学术道德规范要从日常学习、研究的每一个细节做起。最重要的就是诚实正直,包括尊重他人的研究成果,正确引用;研究成果、统计数据等完整准确;署名真实,对自己的研究成果负责。
“维护学术规范,严守科学道德”学习心得体会
在学校开展的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的活动中认识到:作为一名在校研究生,我们要做到诚信科研,不弄虚作假,诚实笃信。
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是科学研究工作者应遵循的基本伦理和规范,是保证学术正常交流、提高学术水平,实现学术积累和创新的根本保障。中国是礼仪之邦,诚信则是修身安邦的基石。我们必须从此时此刻做起,加强自身的道德素质建设,与学术腐败作斗争,建立一个和谐纯净的学术氛围,这不仅是有利于自身,也是有利于社会的。
通过本次自学,我学习到以下几点:
(一)在学术研究中,充分尊重他人已获得的研究成果,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引用他人的成果时必须注明出处;
(二)学术成果的发布、发表应通过正常渠道,如学术期刊、有良好声誉的出版社、国家及地方政府主管部门组织的鉴定验收等;
(三)对自己或他人的作品进行介绍、评价时,应遵循客观、公正、准确的原则,不得徇私舞弊或谋求不正当利益;在充分掌握国内外材料、数据的基础上,做出全面分析、评价和论证,不得故意拔高或压低被评价成果的价值;
(四)在科技探索中,必须一丝不苟地记录并如实报告实验结果和统计资料;(五)合作作品应按照在学术成果产生过程中所做贡献的大小原则确定署名的先后,但另有学科署名惯例或作者另有约定的除外。所有署名人应对本人完成的部分负责,合作研究的主持人对研究成果整体负责,指导教师经审阅同意后为通讯作者,教师应负主要责任;
(六)科研项目的负责人和参加人必须是该项目的实际研究人员。再者,通过学习,我充分认识到科研诚信建设的重要性。它是科技创新的基石,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弘扬科学精神的重要举措,是维护科学的社会信誉、促进科技事业发展的内在要求,是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
作为一名在校研究生,我一定以规范严格约束自己,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恪守学术界公认的基本学术道德规范,不侵犯他人知识产权,以严谨踏实的学风和笃信诚实的原则从事科学研究。硕士研究生阶段是学术素养养成的重要阶段,恪守学术道德规范要从日常学习、研究的每一个细节做起。最重要的就是诚实正直,包括尊重他人的研究成果,正确引用;研究成果、统计数据等完整准确;署名真实,对自己的研究成果负责。
我们深信,只要师生同心协力,实事求是,努力创新,一定能营造出一个永远的求是的明天。
论学术素养的概念、要素与培养问题
一个科研者如果缺乏较好的学术素养,是难以取得学术研究的重大成果的。一个具备了无畏精神、独立意识、批判思维和勤奋态度的科研者,必将在学术之路上走得更远。
一、学术素养的概念
学术素养是指学术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应具备的素质和修养,它是学术活动持续进行的内在动力,也是研究者高尚学术品德的体现。学术素养体现出研究者的文化自信心和独立的科研能力,它是在长期的学术研究中逐渐培养的精神品质,它是一种研究习惯的长期积累,是取得重大研究成果的保证。
二、学术素养的要素
学术素养保罗万象,但它的中心要素比较统一。其包括无畏的精神,独立的意识,批判的思维和勤奋的态度。
(一)无畏的精神
“无畏”一词,从字面上讲,表示无所畏惧的涵义。它的外延是指不畏惧权威的认识,不畏惧研究过程的艰辛,不畏惧结果的不如人意,不畏惧于世人的冷嘲热讽。它主要体现在:一是对于已有的研究成果或定论,无畏惧它的社会影响力和公认度,一旦发现其中的瑕疵或谬误,敢于追求真理,探索新知。二是科研过程中,研究的艰辛和曲折,会不断地消耗研究者的时间和精力,甚至,一段时间的努力,其结果可能一无所获。失败所带来的痛苦,失败所遭遇的非议,等等,面对这样的现状而无所畏惧,不被主观和客观的因素所制约,仍以一种无畏的科研精神去奋斗,去上下求索。
(二)独立的意识
独立的意识是一种科研习惯,保持独立性和独立的意识,才能激发研究者科研的潜能。那种“搭顺风车”和一稿多投、代发代写等现象的存在,旨在恶化科研诚信之风,扰乱了科研规范化的秩序。独立的意识在于使科研者保持这样的一种习惯,在科研成果展示的步骤上,保持实事求是的科研诚信态度,以独立作者或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学术著作,自觉规避“搭顺风车”和作“伪注”的现象。
独立的意识还是一种科研自信的表现。研究者应根据课题或项目的难易程度,决定科研参与者的人数。秉承高效的原则,尽可能地让少数真正有实力的研究者参与课题,使最终成功能真正展示出研究者自身的价值,这是科研发展的正态之势,也衡量科研者学术素养的标准。
(三)批判的思维
批判的思维,简言之,就是怀疑的精神。由于真理具有时代性和阶段性,所以常抱有怀疑之思维,有助于更好地追求真理。于无疑处生疑,常思问题,会使得认识更加深入。不盲从既有认识,可以通过实践的方式,检验已有真理或研究成果的现实价值,从而丰富已有认识。对于人文社科类研究,文献法是一种通用而普遍的研究方法。对于中外古今学者的论述与成果,它们的认识都是阶段性的,认识的主观性和认识活动的阶段性,决定了认识是需要不断地深化。因此,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升华的过程中,质疑、怀疑、敢想、敢问的学术态度显得至关重要。对于前人结论性的认识,应重视其推理判断的过程,分析成立的条件和背景。批判的思维表现在阅读文献时,可以通过红色、黑色等笔做不同的笔记,遇到不同自己观点时,可以以批注的形式做旁批,这种“批注式”阅读法是批判性思维的一种表现形式。笔者有这样的体会,长时间的“批注式”阅读实则是一种启发性和联想性思维,是一种积累原始素材的有效良策。人的思维会随情绪的波动而呈现敏捷与迟钝之分,及时地记录阅读文献中的兴奋点,有助于形成独到见解,尽管有时这样的“批注”不够科学和合理,甚至出现谬论,但是它暴露出研究者自身的弱性,有利于研究者的改正。这样的错误往往是未来通向成功之路的铺脚石。
(四)勤奋的态度
勤奋的态度对于科研非常重要。韩愈曾说,行成于思而毁于随,业精于勤荒于嬉。无论你怎样的怀疑与批判,无论你是独立的研究还是团队的合作,想法存在于头脑之中,不勤于写作,不勤于修改,不勤于阅读与思考,所有一切努力都会因懒惰而使研究滞后。今日事,今日毕,现在有时间和精力去做的研究不做,过后往往会致使你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弥补。因此,勤奋的态度会让你收获很多,甚是意外或惊喜。
一个有所建树和影响力的科研人员,是应该具备以上的学术素养的,甚至还超越了以上学术素养所包涵的内容。一个真正热爱与钟情于学术研究的人,也必将成为拥有崇高学术素养的人,他的成长不仅是学术科研的发展变化的结果,更是他内心德行与外在行为的和谐完美地统一。
三、学术素养的培养
如何培养一个人的较高地学术素养呢?愚认为,概括之,“勤学、好问、善思、多写、常改”。
(一)勤学
“勤学”的意思就是说热爱学习,乐于学习,沉浸其中,乐不知疲状态。在当今,这样一种积极状态受以下因素的影响:
第一,学习对象的确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这是古训,今日读来,仍感有用。现代的班级授课制模式,为我们寻找到志同道合者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和自己喜欢的同学、老师成为好朋友,经常和朋友聊天,互述心得与感想,这也是一种勤学乐学会学 的表现,不一定就是非得呆在教室里,捧着书本学习才叫学习呢?
第二,学习工具的选择。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现代人学习和生活的方式。生活于”E-时代”的我们,应充分利用时代发展的先进成功,改进我们的学习方式。以前,人文社会科学类的研究更多地采用文献法,现在,可以利用好电脑。通过上网查询资料,结交学术圈内人士,与国内外学术人进行交流,这是一种快捷有效的学习方式。现代的学术研究除了需要使用传统的文献阅读法,调查法,历史研究法等,还要利用好网络资源。笔者在进行学术研究时,通过开博客,写日志,认识了一些国内学术研究者,其中还有一些期刊的编辑,这种人脉资源的拓展,对于后续的学术研究也是极为有利的。因此,当下,既需要继承传统学术研究学习工具的使用,又要使用好网络技术,让技术更好滴服务科研。
第三,学习方法的使用。学习方法的灵活使用,是提高科研成效的保证。对于研究生而言,针对刚入门的或入门不久的研究生而言,方法尤为重要,它是培养学术自信心和学术研究兴趣的重要影响因素。向同伴、导师,同行学习这是一种方法,还有参加学术会议,开展学术沙龙,学术辩论赛等形式也是学术研究的方法,与有些抽象的学术进行不同层面的接触,增强你与学术的亲密感,让学术成为研究生生活的一部分,而非束之高阁的理论。
第四,从实践中学习。如果你是研究教学论的,你可以选择一所中小学进行学习。如果你是研究高等教育学的,你可以去一所普通高校实习。只有理论化的知识用于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和完善理论,这才是学习,甚是科研的应有旨归。
(二)好问
对于“学问”一词,笔者有两种戏谑之谈。一曰:“学问学问,边学边问。”二曰:“学问学问,学会提问。”诚然,此等说法只供茶余饭后之谈,方不能等大雅之堂。爱因斯坦曾说,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难,更重要,更有意义。学会提真问题,规避伪问题,说来容易,做来难。
对于人文社科类的研究而言,发现问题的方式方法很多。总结如下:
1.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网,国家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办公室,国家教育发展报告,国家级实验室,研究中心,科学院所等资源库,均是科研问题诞生地。这些资源库往往会通过网站形式公布于民,时常浏览和查阅,就会发现国家和政府的关注点和社会焦点,而这些关注点往往是对社会生活各个方法的呈现。而这些问题也往往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可以解决社会中的现实问题。
(三)善思
读书犹如吃饭,读书不思考等于吃饭不消化。思考一是为了巩固旧知识,二是为了发现新知识。读书的过程是积累知识的过程,思考的过程是消化知识的过程。
(四)多写
写作可以培养一个人的思维能力,还可以锻炼一个人的表达能力。平时多写,就可以训练自己思维的敏捷度。现代生活的改变,让我们可写的东西十分繁多,而且写作表达形式也丰富多样。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你可以写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寓言、词赋等,也可以写日志、微博、帖子等,你可以写亲戚朋友,街坊邻居,也可以写自我成长,内心情感等,你可以写古论今,也可虚构描述„„
多写可以培养我们成为一个热爱生活,观察生活的人,可以使我们成为情感丰富的人,可以让我们成为表达的高手。
(五)常改
好文章不厌多改。一篇文章往往受到作者知识、表达能力、视野、环境等因素的作用,因而难免会有瑕疵。把已写好的文章反复地阅读,分时间地读,往往会发现文章的错误。有时会有错别字,有时标点符号错误,有时是语法错误„„反复反复再反复,直到自己满意为止,而此种状态,也正是一个人学术能力的极限值。这时,你还可以请优秀的老师或同学帮你修改,因为不用读者的视角不同,文章的质量就是可以鉴别出来。待同学或老师改阅完后,自己还可以综合别人的意见再修改,直到最后满意为止。至此,一篇颇有质量的文章就诞生了。
第二篇:学术道德规范与人文素养学习心得
学术道德规范与人文素养学习心得
近年来,针对高校学生的批评声时有发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当代大学生学术造假,违背学术研究目的,急功近利,粗制滥造,热衷炒作,更有甚者丧失学术道德,以抄袭剽窃为手段换取一时之名利;是非界限模糊、道德观念淡薄、自律意识弱化、诚信品质欠缺;过分追求个性自由和自我实现,而对社会的需要、国家的号召和集体的利益较少考虑;不再踏实用功,勤奋学习,而追求享受玩乐,花钱大手大脚,对父母的艰辛和良苦用心缺少理解;自由散漫,不讲公共卫生,不守公共秩序,而较少顾及对环境和他人的影响这些行为和现象。虽然这些现象只属个别,但若不加以制约,将严重污染学术环境,影响学术声誉,阻碍学术进步,进而影响整个学术群体的创新和发展。这些问题的出现和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和学术道德方面的欠缺。
面对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人文精神的失落,世界各国都开始重新审视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价值。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成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热点。加强高校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和学术道德的培养,有利于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有利于高级劳动力综合素质的培养,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之一;推进高校的人文素质的教育和学术道德的培养,能够适应培养具有高尚人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能够为教育者实施素质教育、受教育者接收素质教育,从而为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提供理论基础和思想方法的指导;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提高创新能力、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自知之明、人际关系和合作精神等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可以找到现今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和学术道德的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全面、系统、可行的解决方法,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当代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栋梁之才,其道德水平及素养的高低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国家的走向,民族的复兴。开设学术道德规范和人文素养这门课程,一方面响应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改革,另一方面也警示我们时刻铭记使命,争当一名合格的大学生,为祖国的繁荣复兴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对目前社会存在的一些学术道德及人文素养方面的问题有了大致的了解,也认识到了学术道德规范及人文素养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课程中老师通过一些案例向我们介绍了科研活动中的一些不端、不当行为,以及该行为造成的不良后果,加深了我们对学术道德和人文素养的认识。
本课程的开设对提高个人的人文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使我认识到在我们日常的学习中我们应该更注重和完善知识结构,深刻地体会到了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社会知识犹如人的两条腿,缺一不可。只具备自然科学知识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缺乏,往往会给一个人的工作和学习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和障碍。许多著名的科学家都具有非常深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修养。这种修养不仅为他们的学习、工作和研究提供了方便,更重要的是还往往激发了他们的创造灵感。爱因斯坦就说过:我从音乐中得到的东西远远多于从书本中得到的。这门课程使我们懂得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对于从事自然科学的研究、学习和工作都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本次学习,加深了我对学术道德的认识。学术道德是保证学术正常交流、提高学术水平,实现学术积累和创新的根本保障。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在学术活动中,必须尊重知识产权,充分尊重他人已经获得的研究成果;引用他人成果时如实注明出处;所引用的部分不能构成引用人作品的主要部分或者实质部分;从他人作品转引第三人的成果时,如实注明转引出处;
2、在课题申报、项目设计、数据资料的采集与分析、公布科研成果、确认科研工作参与人员的贡献等方面,遵守诚实客观原则。搜集、发表数据要确保有效性和准确性,保证实验记录和数据的完整、真实和安全,以备考查。公开研究成果、统计数据等,必须实事求是、完整准确。对已发表研究成果中出现的错误和失误,应以适当的方式予以公开和承认;
3、对自己或他人的作品进行介绍、评价时,应遵循客观、公正、准确的原则,不得徇私舞弊或谋求不正当利益;在充分掌握国内外材料、数据的基础上,做出全面分析、评价和论证,不得故意拔高或压低被评价成果的价值;
4、在科技探索中,必须一丝不苟地记录并如实报告实验结果和统计资料;
5、合作作品应按照在学术成果产生过程中所做贡献的大小原则确定署名的先后,但另有学科署名惯例或作者另有约定的除外。所有署名人应对本人完成的部分负责,合作研究的主持人对研究成果整体负责,指导教师经审阅同意后为通讯作者,教师应负主要责任;
6、科研项目的负责人和参加人必须是该项目的实际研究人员。
7、尊重研究对象(包括人类和非人类研究对象)。在涉及人体的研究中,必须保护受试人合法权益和个人隐私并保障知情同意权;
8、不得利用科研活动谋取不正当利益。正确对待科研活动中存在的直接、间接或潜在的利益关系。
再者,通过本次学习,我充分认识到科研诚信建设的重要性。它是科技创新的基石,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弘扬科学精神的重要举措,是维护科学的社会信誉、促进科技事业发展的内在要求,是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
作为一名在校研究生,我一定以规范严格约束自己,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恪守学术界公认的基本学术道德规范,不侵犯他人知识产权,以严谨踏实的学风和笃信诚实的原则从事科学研究。硕士研究生阶段是学术素养养成的重要阶段,恪守学术道德规范要从日常学习、研究的每一个细节做起。最重要的就是诚实正直,包括尊重他人的研究成果,正确引用;研究成果、统计数据等完整准确;署名真实,对自己的研究成果负责。
总的来说,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不仅加深了我对学术道德及人文素养的认知与了解,也端正了我的学习态度,在今后的学习中,我将时刻严格要求自己,注重自身素养于道德的培养,争当一名合格的研究生,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三篇:学术道德规范与人文素养学习心得
学术道德规范与人文素养学习心得
这学期我终于如愿以偿加入了研究生的群体,接触的第一节政治课就是学术道德规范与人文素养,老师精湛的讲解与课堂上生动的案例,让我也重新对研究生生活与自身道德素养方面有了深刻的认识和反思。
研究生的生活不如本科生活那么简单,仅仅是知识的积累和各种考试,研究生,顾名思义,就是在自己所学的专业有所拓展和深入研究,从而有一些新的认识,因此,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与学习,实验操作和技巧,创新思维,更是需要撰写相关论文。在这时,伴随着身边或者学术界层出不穷的学术造假、抄袭剽窃等不良现象,恪守自身道德规范,维护学术界的风气至关重要。
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是科学研究工作者应遵循的基本伦理和规范,是保证学 术正常交流、提高学术水平,实现学术积累和创新的根本保障。
现如今,由于社会整体道德水准的下降,学术道德被很多人忽视甚至遗忘,学术腐败现象比比皆是,深入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小到学生毕业论文造假、抄袭,捏造实验数据;大到制造学术泡沫、搞假冒伪劣、抄袭剽窃、进行钱、学、权的三角交易等。一些学者为了自身的目的,不择手段,严重的污染了学术环境,影响学术声誉,阻碍学术进步,进而影响整个学术群体的创新和发展。学术规范问题已不仅仅是道德层面的问题,而演绎为一个跨越道德和法律两个层面的问题。对于这一问题,单纯用道德来约束是不够的,必须在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基础上,重视和加强学术法制建设,用法律武器来维护学术界的公平正义,提高学术水平,加大治理力度和效率。因此,我国需要完善相关法律体系,使得广大学者有法可依。其次,做到有法必依,提高学者法律意识,以法律约束行为,减少不良现象。
其次,对于学术道德和规范问题,究其根本,是我国科研评价机制的不合理,使得学者们的学术良知和职业精神日益被腐蚀,在此机制下,出现了许多不公平的现象,许多学者的不甘心,不服气致使他们开始投机取巧,谋求自身的利益。所以,改善科研评价体系具有导向意义、激励效果和诊断作用。我们只有根据人文与社会科学诸多学科的不同特点和发展规律,探索相应的、更加人性化的分类评价标准;继续加强学校、学院学术委员会的制度建设,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成果评价、项目评价、人员评价以及研究机构评估中的作用;加强与教务、研究生及人事管理部门的协同配合,才能有效的制止学术腐败的滋生。
最后面对学术道德的日益沦丧,学术造假的日益猖獗,我们必须日益反思学术道德规范对我们的要求与自身素养的问题。
中国是礼仪之邦,诚信则是修身安邦的基石。我们必须从此时此刻做起,加强自身的道德素质建设与学术腐败作斗争,建立一个和谐纯净的学术氛围,这不仅是有利于自身,也是有利于社会的。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立德、立功、立言,“立德”位于前列。纵观我国五千多年的传统文化,为中国封建社会所推崇,现如今国家也十分重视的儒家思想,无疑将德至于首要位置。孔子曾为学生开设了礼、乐、射、御、书、术等课程,但是他却认为比起技艺的掌握,培养品德高尚的人才才是最重要的。现如今,我党也提出了以德治国的方针,由此可见人的品德至关重要。古语有云:“德才兼备者谓之圣人也;无才无德庸人也;德大于才谓之能人也,才大于德小人也”,因此,只有拥有高品德和素养的知识分子才能称为圣人,而若只有才能,缺乏基本的道德素养,只能称作小人。
我们当代研究生作为高等教育高层次培养人才,在形成良好的学术风气、塑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建立诚信的学术机制、培养自觉的学术意识以及提升高校学术层次等方面肩负着历史的重任,理应成为学术道德的遵守者和学术规范的恪守者,因此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在学术活动中,必须尊重知识产权,充分尊重他人已经获得的研究成果;引用他人成果时如实注明出处;所引用的部分不能构成引用人作品的主要部分或者实质部分;从他人作品转引第三人成果时,如实注明转引出处。
(二)合作研究成果在发表前要经过所有署名人审阅,并签署确认书。所有署名人对研究成果负责,合作研究的主持人对研究成果整体负责。
(三)在对自己或他人的作品进行介绍、评价时,应遵循客观、公正、准确的原则,在充分掌握国内外材料、数据基础上,做出全面分析、评价和论证。
(四)尊重研究对象(包括人类和非人类研究对象)。在涉及人体的研究中,必须保护受试人合法权益和个人隐私并保障知情同意权。
(五)在课题申报、项目设计、数据资料的采集与分析、公布科研成果、确认科研工作参与人员的贡献等方面,遵守诚实客观原则。搜集、发表数据要确保有效性和准确性,保证实验记录和数据的完整、真实和安全,以备考查。公开研究成果、统计数据等,必须实事求是、完整准确。对已发表研究成果中出现的错误和失误,应以适当的方式予以公开和承认。
(六)诚实严谨地与他人合作。耐心诚恳地对待学术批评和质疑。
(七)对研究成果做出实质性贡献的有关人员拥有著作权。仅对研究项目进行过一般性管理或辅助工作者,不享有著作权。合作完成成果,应按照对研究成果的贡献大小的顺序署名(有署名惯例或约定的除外)。署名人应对本人做出贡献的部分负责,发表前应由本人审阅并署名。
(八)不得利用科研活动谋取不正当利益。正确对待科研活动中存在的直接、间接或潜在的利益关系。
感谢学术道德规范和人文素养这门课程,让我意识到了杜绝“学术腐败”、摒弃“学术造假”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意识到了自己肩上的重担。只有我们每位学者都为之努力,同心协力,诚朴求是,努力创新,学术界的明天才会明朗和美好,从而我国的文化和科技实力才能提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能实现!
第四篇:学术道德规范与人文素养学习心得
学术道德规范与人文素养学习心得
“道”是万物万法之源,创造一切的力量;德是为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类客观需要去做事的行为,不违背自然发展规律,去发展自然、发展社会,提升自己的践行方式。[1]
道是在承载一切;德是在昭示道的一切。大道无言无形、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只有通过我们的思维意识去认识和感知它;而德是道的具体实例,也是道的体现,我们能看到的心行,我们通过感知后所进行的行为。如果没有德,我们就不能如此形象地了解道的理念,这就是德与道的关系。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罪莫大于无道,怨莫大于无德。
道德是人本能的东西,更是后天养成的合乎行为规范和准则的东西。它是社会生活环境中的意识形态之一,它是做人做事和成人成事的底线。它要求我们且帮助我们,并在生活中自觉自我地约束着我们。假如没有道德或失去道德,人类就很难是美好的,甚至就是一个动物世界,人们也就无理性无智慧可言。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道德的驱使才建立了人类的和谐社会;道德的要求才有了社会群众团体组织;道德的体现,使人们自尊自重自爱;是道德的鞭策,营造人与人的生活空间。一个不懂得道德和没有道德的人是可怕的。道德不像刀枪伤人肢体,它也能要人性命。在历史和生活里,迫于道德压力而“自杀”者并不少见。道德虽不是生活必需品,可它对人的修养和身心健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文明的人类是靠道德的建立来作保障的。道德的传承也同样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劳动和创造,以致分门别类地产生各自的要求和水准。
学术道德[1]
建设应包含三个层次的工作:一是理顺学术行为主体的各种社会关系,建设合理的学术体制;二是道德体系本身的构建,包括能被整个社会和学术共同体所认可的道德理念的重塑和道德原则的构建,以及切实可行的规范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三是培养可执行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学术行为主体。研究生的学术道德建设与整个学术界的道德建设互为前提和条件,其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强烈的道德自觉性、充分了解相关学术规范并具有道德行为能力的学术新生力量,并带动整个学术界的道德建设改革,从而为推动一个良性循环、可持性发展的学术生态圈的建立提供充足的道德氧气。
“维护学术规范,严守科学道德”学习心得体会
在学校开展的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的活动中认识到:作为一名在校研究生,我们要做到诚信科研,不弄虚作假,诚实笃信。
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是科学研究工作者应遵循的基本伦理和规范,是保证学术正常交流、提高学术水平,实现学术积累和创新的根本保障。中国是礼仪之邦,诚信则是修身安邦的基石。我们必须从此时此刻做起,加强自身的道德素质建设,与学术腐败作斗争,建立一个和谐纯净的学术氛围,这不仅是有利于自身,也是有利于社会的。
通过本次自学,我学习到以下几点:
(一)在学术研究中,充分尊重他人已获得的研究成果,尊重他人的知识产 权;引用他人的成果时必须注明出处;
(二)学术成果的发布、发表应通过正常渠道,如学术期刊、有良好声誉的 出版社、国家及地方政府主管部门组织的鉴定验收等;
(三)对自己或他人的作品进行介绍、评价时,应遵循客观、公正、准确的 原则,不得徇私舞弊或谋求不正当利益;在充分掌握国内外材料、数据的基础上,做出全面分析、评价和论证,不得故意拔高或压低被评价成果的价值;
(四)在科技探索中,必须一丝不苟地记录并如实报告实验结果和统计资料;
(五)合作作品应按照在学术成果产生过程中所做贡献的大小原则确定署名 的先后,但另有学科署名惯例或作者另有约定的除外。所有署名人应对本人完成的部分负责,合作研究的主持人对研究成果整体负责,指导教师经审阅同意后为通讯作者,教师应负主要责任;
(六)科研项目的负责人和参加人必须是该项目的实际研究人员。再者,通过学习,我充分认识到科研诚信建设的重要性。它是科技创新的基石,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弘扬科学精神的重要举措,是维护科学的社会信誉、促进科技事业发展的内在要求,是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
作为一名在校研究生,我一定以规范严格约束自己,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恪守学术界公认的基本学术道德规范,不侵犯他人知识产权,以严谨踏实的学风和笃信诚实的原则从事科学研究。硕士研究生阶段是学术素养养成的重要阶段,恪守学术道德规范要从日常学习、研究的每一个细节做起。最重要的就是诚实正直,包括尊重他人的研究成果,正确引用;研究成果、统计数据等完整准确;署名真实,对自己的研究成果负责。
我们深信,只要师生同心协力,实事求是,努力创新,一定能营造出一个永远的求是的明天。
人文素养的灵魂,不是“能力”,而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这就是“人文精神”,也可以说是“人文系统”。这其实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的“德性”、“价值观”和“人生哲学”,科学精神、艺术精神和道德精神均包含其中。它追求人生和社会的美好境界,推崇人的感性和情感,看重人的想象性和生活的多样化。主张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是它的鲜明标志,它以人的价值、人的感受、人的尊严为万物的尺度,以人来对抗神,对抗任何试图凌架于人的教义、理论、观念、进行中事业及预期中目标,对抗所有屈人心身的任何神圣。
如何提升研究生的人文素养?
英国著名作家狄更斯在其名著《双城记》里说,“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那是智慧的年头,那是愚昧的年头;那是信仰的时期,那是怀疑的时期 „„”每当我想起这么多年从事的研究生教育,想到我的学生时,这句话便会回荡在我的脑海里。
纵观研究生的学习生活,从进校伊始,大多数人的学习与社会兼职同时进行:一方面他们已经成人,不愿意再接受家人的经济支持;另一方面,社会大环境也促使他们加入到追求经济效益的大潮中来。从目前的调查来看,很少有研究生幻想踏踏实实地读书能换来美好的未来,他们大多数身兼数职或在不断地变换着“职业”。
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这些研究生处在一种多元社会价值观所构建的矛盾之中,缺乏一定的人文素养:他们缺乏正确的科学、文化、思想、伦理、道德、观念、情感、价值判断力;对自然、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基本态度游移不定;对为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认识模糊。研究生们的人文素养亟待提升!我深深为之担忧,并希望提供帮助。但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我又常常陷入窘境:他们不断在外授课、在外兼职、在外实习、在上课、在老家„„松散的校园联系使得培养其人文素养的道路上障碍重重。
怎么办?我不禁思考。直到微信的出现,让我仿佛看到了荒草丛中的一条蹊径。
研究生群体思想活跃,能够紧跟时代潮流,往往是新鲜事物的最初尝试者。在人人都成为自媒体的今天,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学生辅导员应通过多种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关注他们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及弱点。老师可以通过关注研究生的微信来和他们进行平等的对话和交流。
相比本科生,研究生已经成人,他们对于老师的依赖明显减弱。遇到问题时,一般以自我排解为主;在心绪不佳时,他们一般会更新自己的状态,将自己的情绪泄露出来。辅导员可通过每天更新的动态来观察他们的情绪,如遇到情绪异常的情况可以在第一时间发觉并及时处理。但这种方法应避免陷入官方检测,应以一种更为温情、更为私人化的形式,润物细无声地进行,否则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
老师还可以通过微信鼓励研究生进行经典阅读,以达到人文素养培养的目的。只有进入到广阔的阅读中,人才会走出小我的圈子,到达广阔的天地中。一次,有同学质疑读书的用处,灰心丧气,我知道他关注了我的微信,便发出下面的文字以供探讨:“读书毫无用处。正因为如此,它才是一件大事。我们阅读,因为它无用。”再将夏尔·丹齐格的一段话引用如下:“阅读根本不是生活的对立面,而是生活本身,只是‘这种生活更严肃,但没那么激烈,少一份琐屑轻浮,多一份稳定耐久,更多自恃的骄矜,更少空虚的自负,同时伴随着各种弱点,骄傲、羞涩、压抑、退缩。在功利主义的世界里,阅读为我们维系着一份有利于思考的超然。’”我想他如果看到,必有感悟吧。
由于工作特性,研究生管理者不可能随时出现在每个研究生身边,但是微信平台每天的更新与互动,已经成为一种隐性的陪伴。教育在某种时候就是陪伴,爱也是一种陪伴。心理学表明,当你对某一特定对象陪伴到一定时间,你与他之间便建立起一种安全、温馨、如家庭成员般的温暖关系。微信作为隐性陪伴的工具已经成为研究生管理者的首选,管理者有意无意地转载一些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对研究生进行影响,在某种程度上已然超越了以往说教式的谈话及生硬的劝导。
我们还可以通过微信平台,引导科学回归人文关怀,达到研究生加强人文素养的目的。有人说,研究生的人文素养应该针对理工类学生,文科类研究生在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前已经有了本科的专业知识,不需要人文素养。龙应台曾发表过一篇探讨文化的文章,她说,文化是品位、道德、智能的积累的总合,“文化其实体现在一个人如何对待他人、对待自己、如何对待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所以,人文素养并不同于人文知识,不管是理工科学生还是文科类学生都是需要再培养的。
我在和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会反问,我是文学院的研究生,有硕士学位、博士学位,难道还没有人文素养吗?我一般会如此回答:拿到了学位拥有的是知识,知识是外在的东西,知识只有内化到人的内心深处并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情感、道德及判断,这才构成人文素养。无论科学还是人文,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人文关怀,对人的关怀是所有学科的终极关怀。
微信作为个性化的私人行为对于了解学生不同的个性差异、爱好及特长有天然的便利,通过更为私人的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减小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感及隔膜感,有益于增进师生情感,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影响,而这种影响与对学生的理解与关怀如影随行。事实上,这种方法是否奏效,效果如何,还很难下定论,毕竟这是一个让人沉重的时代。也正因为我们处于一个令人沉重的时代,作为教育者应是最先觉醒者,应不遗余力地使目前教育得以改观。
我们依然相信在这个世界,有人依然如我们一样相信真、善、美,并通过自身微弱的影响去影响我们身边的每一位人。若真能这样,则善莫大焉。
第五篇:《学术道德规范与人文素养》学习心得——西工大
学术道德
本学期开设的《学术道德规范与人文素养》这门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尽管短短的几次课,但是却让我对自己专业知识外的学术道德素养的培养有了清醒的认识。课程中高宝营老师讲了很多关于学术道德规范的例证,让我醍醐灌顶,受益良多。从中我了解到近年来,随着社会变革带来的价值观的变化和制度建设的滞后,社会出现普遍的道德失坠和风气败坏的趋势,向来被视为象牙塔的学术也不再是一块净土,高校教师论文剽窃等学术不端现象屡次被媒体曝光,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现中国高校学术活动中,道德失准、行为失范等问题时有发生。一些学者违背学术研究目的,或急功近利,粗制滥造;或媚于世俗,热衷操作;更有甚者丧失学术道德,以抄袭剽窃为手段换取一时之名利。这些行为和现象虽然属于个别现象,但如若不加以制止,将会严重污染学术环境和学术声誉,阻碍学术进步,进而影响整个学术群体的创新和发展。
这些学术不端行为的存在,造成了“学术泡沫”的泛滥。学术泡沫对于学术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首先,学术泡沫造成了学术资源的极大浪费,这是很发人深省的。其次,大量学术泡沫的堆积,淹没了有限的极有价值的学术成果。最后,学术的泡沫化不仅扰乱了正常的学术秩序,也败坏了学术界和大学的风气,使学术活动失去严肃的品格,损害中国学术界的形象和国际声誉。
课后思考,发人深省。不可否认,社会的浮躁风气对高校的学术不端问题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这并不是问题的根本。客观来讲,构成学术共同体主体的是师生群体特别是高校师生,有学术不端行为的主体人群也是高校师生,这就决定了高校师生应该是学术诚信建设的主体,高校师生的表现是学术诚信建设的关键。
由于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事业正处于飞速发展的阶段,研究生招生规模也逐年扩大,已成为世界上研究生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当人们为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人才感到无比欣慰的时候,也为研究生中出现的一系列学术道德问题深感担忧和不安。研究生的扩招,带来了研究生教育的空前繁荣,但是也导致研究生素质的整体下降。许多研究生在学习期间缺乏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学习规划,对自己所要完成的课程论文和学位论文采取了糊弄任务的态度,既没有系统的完成学习的计划,也没有深入学习研究。为了应付学业上的任务,东拼西凑,粗制滥造,不惜动用各种有违学术道德规范的手段,甚至伪造调查数据,直接和间接抄袭,网络搜索下载复制,隐匿学术源流等,因为缺乏基本的研究和论证,再精妙的手段也只能造出水平低劣的学术论文,难登大雅之堂,经不起实践的检验。还有些研
究生为了体现自己的专业成果,增强未来履历求职上的分量,并不是沉下心来,专心去做学问,而是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应用到一些不正之道上。他们违背基本学术道德,钻政策的空子,打擦边球,为了增加自己的学术“分量”,采用种种手段,包括花钱雇佣枪手替自己贴金;拉拢关系求得文章的发表;联系论文中介非法操作;同学论文之间互相署名;为增加论文发表数量,一稿多投;更为甚者在不征得有名望学者教授同意的情况下,盗用他们的名字发表文章等等。此外,在申报科研成果时,利用文字上的技巧,掩饰内幕交易,粉饰自己的研究成果。游离于规范和制度约束之外,却摆脱不了道德的制裁。
我觉得作为一名西工大的研究生,我们的本职工作就是从事学术研究,良好的学风则是保障学者的学术航向的前提,这也是我们西工大在学术建设方面的重点所在。“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为人师表”,我们研究生作为即将跨入“学者”殿堂的“准学者”,是名族的未来,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力军,是社会诚信的实践者和领军人。“青年信于世界,则国信于世界”,因此我们青年大学生更应当担当时代重任,做诚实笃信的典范,拒绝在学术道德中迷失自我,严格遵守学术规范,避免作茧自缚,将来的学术环境将会更加的美好。
知识产权
本次上课,在老师的悉心讲述中,我对知识产权又有了新的认识,对保护知识产权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知识产权是一种无形产权,它是指智力创造性劳动取得的成果,并且是由智力劳动者对其成果依法享有的一种权利。知识产权的主要功能是保护知识拥有者和创新者的利益,它是法律赋予知识产品所有人对其智力创造成果所享有的某种专有权利。知识产权的保护体制及民众对其的尊重意识是一个社会繁荣与否的明显特征。
自2001年4月26日被定为“世界知识产权日”,今年已经是第13个年头,保护知识产权在中国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我国对知识产权的司法保护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是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合同法》等知识产权法律的颁布施行而逐步发展起来的,至90年初,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颁由实施,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并行之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其实,知识产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认识它、学习它对于我们研究生群体更是尤为重要。我身边就有很多师兄师姐还有老师申请了各种各样的发明专利,保护他们思想结晶的唯一措施就是司法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保护知识产权其实就
是保证一个民族创造性的延续,只有创造性得到了保证,社会才会蓬勃发展,繁荣昌盛。知识产权的保护是一个民族活力的食粮。
图书馆检索
在学习完学术道德规范和知识产权后,又在郭永建老师的带领下学习了图书馆信息检索与利用。大学图书馆对于我们来说就是一个知识的宝库,如何正确的使用它对于我们研究生开展学术活动尤为重要。就像彼得•德鲁克在《后资本主义社会》中所说:“在知识社会里,对于任何一个人、组织、企业和国家,获取和应用知识的能力是竞争成败的关键。”掌握信息检索技术,学会利用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不断吸收各学科最尖端学术内容,对于提高我们在学术领域及社会中的竞争力具有不可估量的帮助。
掌握图书馆信息检索技术可以帮助我们:全面掌握国内外有关研究的背景与进展,从而保证研究成果的先进性、新颖性等;以最快速度、最为精确的途径获得需要的信息,最大程度地节省用于信息搜集的时间和精力;可以继承和借鉴前人的成果,充分了解和利用国内外前人和他人对该研究课题的研究成果。
在课程的最后阶段,郭老师还教授了我们科技论文写作规范与文献综述写作。科技论文是记录、保存、交流和传播科研成果及学术思想的重要形式,科技论文写作是科研工作的重要内容。懂得如何正确攥写科技论文对于我们研究生是极其重要的,可以帮助我们避免论文写作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错误,以及明确论文当中的一些书写要求。
总结
短短八周的课程已经过去,几位老师的谆谆教诲已经深深刻在了我的脑海中。我知道课程只是我们科研生活开始的敲门砖,但是其中包含的内容却是我们学习路上的万包囊。学术道德规范就是我未来科研路上的指南针,让我避免在学术道德中迷失自我,做一个诚实笃信的人,为未来但当重任最好准备。知识产权让我深刻意识到了保护自己的知识结晶以及尊重别人脑力劳动成果的重要性。图书馆检索技术的实践,帮助我在众多学术人才当中更加具有竞争力,尤其提高了我科学论文写作的效率和论文质量,是我在科学研究道路上的一把尚方宝剑。总而言之,这次的课程让我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