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以德育人,做新时期的教师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以德育人,做新时期的合格教师
教师被誉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光辉的职业要求教师具备高尚的品德。在我学区开展教师继续教育专业课培训中,使我对师德形象的重大意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教师工作的重要性决定了教师必须加强师德修养。树立崇高的师德形象
德高为师。教师是做人的工作,面对的是正在成长的未成年人,教师的思想道德会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的成长,为贯彻执行好党的教育方针,教师必须树立崇高的师德形象。
高尚的师德是在面临考验时表现出来的。我们还清楚地记得20**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灾难无情的降临在学校这个弱势群体身上,在这生与死的考验来临时,我们看到了师德的伟大力量,其实涌现出来的像袁文婷、向倩、严蓉等教师为了挽救学生的生命而毅然选择放弃自己的生命,在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高尚师德,足以感染所有人。谭千秋,当地震灾难袭来时,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护住了他的学生,本来他是有机会可以自保的,但是,他首先想到的是学生,他毅然张开双臂护住自己的四个学生,把生的希望留给了他们,把死亡留给了自己。这些教师用自己的行动乃至生命,向我们诠释了什么是师德。教师应是文明的典范
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递者,自身必须是文明的典范。在大千世界中时尔可见到一些不文明现象,但这些现象不可以发生在教师身上,哪怕只是细微的现象,像是衣着不整、随地吐痰、脏话、不尊重他人等不文明现象,都不可忽视。身教胜过言教,教师的言行会影响一大批人的成长,尤其是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未成年人,这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的大事,甚至关乎到国家的未来,因此,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做文明的典范。教师要关爱学生
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关爱他人是无限的。爱因斯坦说:“只有爱才是最好的教师。”我们很清楚地意识到,做合格的教师必须给予学生以无限的爱,这种关爱是无私的,是奉献。教师只有关爱学生,才能全身心投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中,以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己任,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必须要具备高尚的师德和丰富的文化素养,懂得教育规律。我们要不断地加强自身修养,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第二篇:新时期我们怎样做教师心得体会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关注人,是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这是当前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们学习最多的理念;教育为学生服务,已成为每个学校的口号;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的成长服务,已基本成为教育界的共识。可同时,“不会做教师了!”也成为许多教师共同的困惑。是啊,高比例的学生厌学、马加爵事件、青少年道德滑坡、“高分低能”和“低分低能”现象、素质教育的要求和考试指挥棒的格格不入„„人们对教育的诸多问责,对教师角色越来越高的期待和要求,确实使我们困惑:“新时期,该怎样当老师?”每每看到家长、学生对教师压制学生个性甚至伤害学生等教育失范行为批评以致控诉、亲身体会到教师的委屈和在家长要应试与学生要素质的矛盾要求下困惑彷徨时,“该如何当好一名教师”的问题日夜萦绕于怀。
按照新课改和时代的要求,结合自己的工作体会和对当前基础教育的观察思考,笔者认为新时期的中小学教师应从下列几方面去做。
首先,摒弃功利心,找准教育的“真目的”。
任何一所中小学,要在社会上和家长心目中有好地位,教学质量好坏是评价的唯一标准。就当前的情况看,最直接的标准便是各类统考的分数。由此引发社会对“好老师”的评价标准,便是看所教学生知识掌握的好坏,家长还看教师平时作业布置多少、对学习抓得是否紧„„这便是各民办学校及高收费学校“紧抓教学质量”(实际上单指知识学习)的原因。因为只有学生考试成绩好了,家长才会选择这所学校,学校才会保住生源。而且,家、校还有这样“高瞻远瞩”的理由:如果小学放松了学习,学生如何面对中考、高考?如果考不到好学校,学生便失去了接受好教育的机会;就是将来步入社会,还是要参加各种考试考核才能赢得竞争呀!目前,教学评估的功利主义色彩也十分浓厚:各类检查评比、竞赛课公开课、教育科研课题、各种大小活动„„在浓厚功利心作用下,“水分”大得惊人;许多老师也一边学习着新课改理论,一边仍以应试为目标,大作业量、占课拖堂、对学生拔高要求、方法简单粗暴„„用极浓厚的功利心实施着“虐待性”教育。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项长期才能显效的工程,怎能简化为用分数或其他简单方式来考评教育短期内的突出效果
面对当前社会上许许多多这样浮躁的、急功近利的思想和做法,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深入地思考:我们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教育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学习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我们到底首先该教给学生什么?--爱因斯坦曾说:“青年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著名学者费孝通在谈到“德育的遗憾”时回忆:“潘光旦先生曾经明确提出:教育必须以每个人为目的,教育的最大目的,是为了促进个性发展,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受教育者完成自我,把自我推进到一个至善的世界,成为完人。”余秋雨在谈到人的素质时认为,文化知识只是人文素质中的一小部分,要被称为一个完整的人,他还要有对事物整体判断的能力、感性知觉能力和证伪能力,以及一颗善良的心。从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培养人才的核心目标。——叶圣陶曾经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那么,培养儿童最核心的习惯是什么?笔者认为,应当是对学习的兴趣和钻研精神,以及做人的起码准则。作为教师,需要有崇尚科学的态度、追求理想的精神,在浮躁的社会大环境中,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只有深刻认识了教育的真正目的,并把它内化为自已工作的指导思想,才可能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淡出”功利心”,不唯利、不唯上,不追风赶潮,保持正常的心态,真正为学生的成长服务。
其次,走出误区,找准教师的“真位置”。
当今,我们虽然高谈着人文关怀、师生关系民主平等„„但由于几千年师道尊严的影响,每位教师在教育观念、教育理论及方式方法上,都深深地打上了自己学生时代所受教育的烙印,加上过去工作实践中形成的经验思维时不时对新理念进行着干扰歪曲,因而在教育中常常不知不觉地穿新鞋走老路,为自己错误的定位,常表现为:
一、神圣化。
教师潜意识里仍固守着在学生及家长面前绝对权威的地位,容不得学生、家长说“不”字。否则,轻则恼怒,重则“给小鞋穿”,这种现象当今仍普遍存在。可是,我们应当认识到,鼓励学生及家长表述自己的意见,善待“顶嘴”、“狡辩”、“顶撞”,可以促进师生交往,这不仅是尊重问题,而且是促进师生交往良性循环的大问题。一个伟人说:“争论是两个心思的捷径。”允许平等地位上的争论,不仅教育,工作、人际交往都应走这条捷径。
二、家长式。“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传统思想,在许多教师心中异化为:我是你的老师,就和你的父母一样,我一切都是为你好,你必须听我的。于是乎,不管自己的出发点学生以为然否、方式方法学生是否乐于接受或能否承受,也不管事实上是否真能达到为学生好的目的,一定得以师命是从。这种自以为是的家长式专制作风,既使学生成长痛苦,严重损坏师生感情,也常常会好心办坏事,甚至造成严重后果。当老师在为自己鸣冤叫屈时,哪曾想到,这种专制作风和呆板僵化的教育方式,是对儿童个性的摧残、天性的扼杀
三、工匠式。教师是一门职业,但教育应是一门事业,它需要思想、需要追求、需要科学、需要理想,但有些教师仅把它当作一份工作,上级怎么说,我便怎么做,忙于跟风赶潮,疲于应付各项检查评比,工作年年做,却少有钻研和反思,更没有自己的思想和个性。下一页那么,新时期,教师的“真位置”又该是怎样的笔者认为,教师,首先应是一名“人道”的人。一位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少年科大的学生家长说:“春天正是花儿开放的时候,秋天才是收获的季节,培养孩子也要顺其自然;每种树苗都有各自不同的生长条件,需要不同的栽培方法,教育孩子也要因材施教„„”“人道”的教师应该这样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让教育真正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历程:能充分重视学生的差异,因人而异地施教,重在育人,关注学生的持续发展;用心观察和体会教育过程中的乐趣,淡化结果,摒弃急功近利思想,分享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和学生同欢乐共发展;能用足够的耐心欣赏每个学生的优点和个性,耐心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心声,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各种意见,并巧妙地引导;能把学生当独立的个体来尊重,即使他们有错误,也能建立在唤醒学生自觉性的基础上慎用惩罚,充分尊重学生的尊严和人格;能放手锻炼学生,把学生推到台前,把自己隐藏在幕后,甘为学生的成长想方设法搭建最好的舞台、花大力气改进教法,不仅能授人以鱼更能授人以渔„„总之,请相信阿莫纳什维利的话:只有把自己当作儿童,才能帮助儿童成为成人;只有把儿童的生活看作是自己童年生活的重现;才能使自己日益完善起来;最后,全心全意地关怀儿童的生活,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人道的教师。
同时,教师应是一名有“人格”的人。
关于教师“人格”对学生的影响,自古就有身教重于言教的论述:“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论语》)而在新课改背景下,新的师生关系使教师人格的影响力显得更为重要。那么,新时期教师怎样做才能具备人格魅力呢
一、做一个“真人”。虽然工作、生活的压力使许多教师的生活轨迹几乎成了学校—家庭的两点一线,但路上匆匆而过,你是否已无心顾及周围的人和事?在学校忙碌地工作,你是否已无暇真正关心学生和同事?晚上回家忙完家务、孩子和白天剩余的工作,你是否已无力关心身边邻居„„在这些忙碌中,你是否已慢慢忽视了生活中其它一切事情?就像一位教师要求学生讲自己“给”比“拿”愉快的故事时,学生要他讲,他搜肠刮肚后大吃一惊,因为他居然找不到这样的故事!——教师要培养活生生的人,一个社会中的人,那么,教师首先就应是一名血肉丰满的生活“真人”,而不能迷失了真我,变成了工作的机器人!否则,这样的“机器人”教出的学生就算知识越来越丰富,技能越来越强,创造力却会慢慢枯竭,成为“智能机器人”
二、做一名智慧者。叶澜教授说:“如果一个教师缺少智慧,就缺少尊严。”智慧来自于什么?——来自于博览群书,教师要广泛涉猎,五湖四海,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来自于对工作的满腔热爱,勤思考,善钻研,在平时的点点滴滴中不断积累。这样,教师在课堂上才有可能口吐珠玉、游刃有余、旁征博引、妙趣横生、谈吐不凡,这样的课堂,才能深深吸引学生,教师深受学生爱戴,并不断成长。
三、做一名反思者。教育是一种常做常新的事业,教育无止境,教师生涯也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前行的充满新奇的旅途。反思将让师生的生命变得五彩缤纷,反思将让我们的教育变成一支抑扬顿挫的交响曲。一个善于反思的人,永远拥有前进的动能;一个善于反思的民族,永远拥有不竭的力量;我们的教育也需要勇敢的反思以不断超越再超越,一个善于不断反思的教师,才能不断完善自己的工作,科学地施教,深受学生敬仰。说到底,做新时期的教师,就要积极地更新知识、观念和能力,遵循学生成长的规律去创造性地工作。让我们热爱教育、热爱学生,使教育适合学生的发展,让我们努力为学生的发展创设必要的条件,使学生和教师共同快乐地成长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关注人,是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这是当前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们学习最多的理念;教育为学生服务,已成为每个学校的口号;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的成长服务,已基本成为教育界的共识。可同时,“不会做教师了!”也成为许多教师共同的困惑。是啊,高比例的学生厌学、马加爵事件、青少年道德滑坡、“高分低能”和“低分低能”现象、素质教育的要求和考试指挥棒的格格不入„„人们对教育的诸多问责,对教师角色越来越高的期待和要求,确实使我们困惑:“新时期,该怎样当老师?”每每看到家长、学生对教师压制学生个性甚至伤害学生等教育失范行为批评以致控诉、亲身体会到教师的委屈和在家长要应试与学生要素质的矛盾要求下困惑彷徨时,“该如何当好一名教师”的问题日夜萦绕于怀。
按照新课改和时代的要求,结合自己的工作体会和对当前基础教育的观察思考,笔者认为新时期的中小学教师应从下列几方面去做。
首先,摒弃功利心,找准教育的“真目的”。
任何一所中小学,要在社会上和家长心目中有好地位,教学质量好坏是评价的唯一标准。就当前的情况看,最直接的标准便是各类统考的分数。由此引发社会对“好老师”的评价标准,便是看所教学生知识掌握的好坏,家长还看教师平时作业布置多少、对学习抓得是否紧„„这便是各民办学校及高收费学校“紧抓教学质量”(实际上单指知识学习)的原因。因为只有学生考试成绩好了,家长才会选择这所学校,学校才会保住生源。而且,家、校还有这样“高瞻远瞩”的理由:如果小学放松了学习,学生如何面对中考、高考?如果考不到好学校,学生便失去了接受好教育的机会;就是将来步入社会,还是要参加各种考试考核才能赢得竞争呀!目前,教学评估的功利主义色彩也十分浓厚:各类检查评比、竞赛课公开课、教育科研课题、各种大小活动„„在浓厚功利心作用下,“水分”大得惊人;许多老师也一边学习着新课改理论,一边仍以应试为目标,大作业量、占课拖堂、对学生拔高要求、方法简单粗暴„„用极浓厚的功利心实施着“虐待性”教育。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项长期才能显效的工程,怎能简化为用分数或其他简单方式来考评教育短期内的突出效果上一页下一页面对当前社会上许许多多这样浮躁的、急功近利的思想和做法,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深入地思考:我们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教育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学习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我们到底首先该教给学生什么?--爱因斯坦曾说:“青年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著名学者费孝通在谈到“德育的遗憾”时回忆:“潘光旦先生曾经明确提出:教育必须以每个人为目的,教育的最大目的,是为了促进个性发展,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受教育者完成自我,把自我推进到一个至善的世界,成为完人。”余秋雨在谈到人的素质时认为,文化知识只是人文素质中的一小部分,要被称为一个完整的人,他还要有对事物整体判断的能力、感性知觉能力和证伪能力,以及一颗善良的心。从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培养人才的核心目标。——叶圣陶曾经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那么,培养儿童最核心的习惯是什么?笔者认为,应当是对学习的兴趣和钻研精神,以及做人的起码准则。作为教师,需要有崇尚科学的态度、追求理想的精神,在浮躁的社会大环境中,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只有深刻认识了教育的真正目的,并把它内化为自已工作的指导思想,才可能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淡出”功利心”,不唯利、不唯上,不追风赶潮,保持正常的心态,真正为学生的成长服务。
第三篇: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学习心得体会
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学习心得体会
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教师职业达到专业化水平的基本素质要求。通过学习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我深有感触,我个人认为,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建设一支为人民服务的,让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就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为师德建设注入新的内容,增加新的内涵。当前,在爱是师德之魂这个共识的基础上,把责任教育放在师德建设的首位是非常必要的。
责任,是一个成熟的人对自己的内心和环境完全承当的能力和行为。正如马克思所说:“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任务”,一名人民教师,他的责任无处不在,如果没有责任意识,就不会明白自己的职守,不会明确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也就办不好教育。因此,我们必须知责任、明责任、负责任、尽责任。
教育部周济部长最近阐述了当代教师面临的三项主要责任,即岗位责任、社会责任、国家责任。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每天所做的极其平凡的工作之中,始终牢记为学生负责,为家长负责,为社会负责,为国家负责。当你每天忠实的履行着自己神圣职责的时候,也就是在为自己负责,你将成为一名新时期合格的人民教师。
一、敬业----明责之源泉
敬业,是对良知的尊重,是神圣在工作中的体现,是在工作中流露的优秀品德和人格。敬业的人,会专心致志于本职工作,在工作中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尽自己的义务,努力将工作做好。对教师而言,就是尽自己应尽的教育义务,表现出高度的责任心和对得起职业,对得起学生的教育良心。
面对着现实社会纷纷袭来的丰厚的待遇、优越的条件、诱人的工作,我们又该怎样看待教师这一平凡的职业呢,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的使命崇高,责任重大,她尽管没有令人羡慕的物质财富,但她拥有充实的精神财富,“精神财富无处不在,时时刻刻都在发挥影响,因为我们本身就处在精神财富之中,精神财富对培养人的心灵和意志能起到很大的作用”,这一精神财富就是我们的敬业态度、职业良心。教师的劳动,很难用严格的时空、具体的标准来度量。忠于职守、尽职尽责的工作,主要靠教师的职业良心和自律精神。教师时刻不忘自己的责任,把无愧于事业、无愧于学生、无愧于自己作为工作的座右铭,经常用职业良心这个天平去衡量自己、鞭策自己,形成强烈的责任意识,从而产生强大的工作动力。
精业----履责之依托
我们处在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我们面临的教育对象是国家与民族的未来,教师惟有不断的自我发展、自我提高、自我完善,才能更好的履行教育这神圣的职责。“做一个现代人必须取得现代的知识,学会现代的技能,感觉现代的问题,并以现代的方法发挥我们的力量。时代是继续不断的前进,我们必得参加在现代生活里面,与时代俱进,才能做一个长久的现代人”,“我们做教师的人,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教师要不断的更新教育理念,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武装头脑;不断的掌握广泛的文化科学知识,更新知识结构;不断的学习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提高工作效率;不断的反思总结,在理论的指导下大胆实践、勇于探索,“我们确不能懈怠,不能放松,一定要鞭策自己,努力跑在学生前头引导学生,这是我们应有的责任”。
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是教学能手,更是科研先锋,这样的教师,才能可持续发展,才能更好的履行自己的职责。教师应该紧密结合教学实际,立足课堂,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进行积极探究,以形成规律性的认识。一名教师“只有研究和分析事实,才能使教师从平凡的,极其平凡的事物中看出新东西,能够从平凡的、极其平凡的、司空见惯的事物中看出新的方向、新的特征、新的细节,——这是创造性的劳动态度的一个重要条件,也是兴趣,灵感的源泉。” 教师只要增强自己的科研意识,把自己的课堂、班级当成自己的“实验室”、“试验田”,并投入精力去做,就一定能使自己变科研的局外人为局内人,变可能性为现实性,实现经验型向科研型的转变。当我们的教师走上了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就会得到教师职业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同时也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展示了新的希望。时代的呼唤,事业的使命,教育的责任,激励着教师们长期精心耕耘在教育这方热土,斯霞、魏书生、李吉林、于永正„„一位位名师、大师,桃李芬芳,硕果累累,赢得了家长和社会的敬重,这真是教师职业的魅力所在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会认真执行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勤勤恳恳教学,认认真真办事,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第四篇:新时期我们怎样做教师心得体会
我们将努力地做一个有信仰的好教师,像大海一样宽广、博大,像蓝天一样深邃、悠远;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坚定地选择:坚强、自信、乐观、豁达。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时期我们怎样做教师心得体会范文五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新时期我们怎样做教师心得体会范文五篇【一】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关注人,是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这是当前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们学习最多的理念;教育为学生服务,已成为每个学校的口号;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的成长服务,已基本成为教育界的共识。可同时,“不会做教师了!”也成为许多教师共同的困惑。是啊,高比例的学生厌学、马加爵事件、青少年道德滑坡、“高分低能”和“低分低能”现象、素质教育的要求和考试指挥棒的格格不入……人们对教育的诸多问责,对教师角色越来越高的期待和要求,确实使我们困惑:“新时期,该怎样当老师?”每每看到家长、学生对教师压制学生个性甚至伤害学生等教育失范行为批评以致控诉、亲身体会到教师的委屈和在家长要应试与学生要素质的矛盾要求下困惑彷徨时,“该如何当好一名教师”的问题日夜萦绕于怀。
按照新课改和时代的要求,结合自己的工作体会和对当前基础教育的观察思考,笔者认为新时期的中小学教师应从下列几方面去做。
首先,摒弃功利心,找准教育的“真目的”。
任何一所中小学,要在社会上和家长心目中有好地位,教学质量好坏是评价的唯一标准。就当前的情况看,最直接的标准便是各类统考的分数。由此引发社会对“好老师”的评价标准,便是看所教学生知识掌握的好坏,家长还看教师平时作业布置多少、对学习抓得是否紧……这便是各民办学校及高收费学校“紧抓教学质量”(实际上单指知识学习)的原因。因为只有学生考试成绩好了,家长才会选择这所学校,学校才会保住生源。而且,家、校还有这样“高瞻远瞩”的理由:如果小学放松了学习,学生如何面对中考、高考?如果考不到好学校,学生便失去了接受好教育的机会;就是将来步入社会,还是要参加各种考试考核才能赢得竞争呀!目前,教学评估的功利主义色彩也十分浓厚:各类检查评比、竞赛课公开课、教育科研课题、各种大小活动……在浓厚功利心作用下,“水分”大得惊人;许多老师也一边学习着新课改理论,一边仍以应试为目标,大作业量、占课拖堂、对学生拔高要求、方法简单粗暴……用极浓厚的功利心实施着“虐待性”教育。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项长期才能显效的工程,怎能简化为用分数或其他简单方式来考评教育短期内的突出效果
面对当前社会上许许多多这样浮躁的、急功近利的思想和做法,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深入地思考:我们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教育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学习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我们到底首先该教给学生什么?--爱因斯坦曾说:“青年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著名学者费孝通在谈到“德育的遗憾”时回忆:“潘光旦先生曾经明确提出:教育必须以每个人为目的,教育的最大目的,是为了促进个性发展,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受教育者完成自我,把自我推进到一个至善的世界,成为完人。”余秋雨在谈到人的素质时认为,文化知识只是人文素质中的一小部分,要被称为一个完整的人,他还要有对事物整体判断的能力、感性知觉能力和证伪能力,以及一颗善良的心。从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培养人才的核心目标。——叶圣陶曾经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那么,培养儿童最核心的习惯是什么?笔者认为,应当是对学习的兴趣和钻研精神,以及做人的起码准则。作为教师,需要有崇尚科学的态度、追求理想的精神,在浮躁的社会大环境中,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只有深刻认识了教育的真正目的,并把它内化为自已工作的指导思想,才可能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淡出”功利心”,不唯利、不唯上,不追风赶潮,保持正常的心态,真正为学生的成长服务。
其次,走出误区,找准教师的“真位置”。
当今,我们虽然高谈着人文关怀、师生关系民主平等……但由于几千年师道尊严的影响,每位教师在教育观念、教育理论及方式方法上,都深深地打上了自己学生时代所受教育的烙印,加上过去工作实践中形成的经验思维时不时对新理念进行着干扰歪曲,因而在教育中常常不知不觉地穿新鞋走老路,为自己错误的定位,常表现为:
一、神圣化。
教师潜意识里仍固守着在学生及家长面前绝对权威的地位,容不得学生、家长说“不”字。否则,轻则恼怒,重则“给小鞋穿”,这种现象当今仍普遍存在。可是,我们应当认识到,鼓励学生及家长表述自己的意见,善待“顶嘴”、“狡辩”、“顶撞”,可以促进师生交往,这不仅是尊重问题,而且是促进师生交往良性循环的大问题。一个伟人说:“争论是两个心思的捷径。”允许平等地位上的争论,不仅教育,工作、人际交往都应走这条捷径。
二、家长式。“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传统思想,在许多教师心中异化为:我是你的老师,就和你的父母一样,我一切都是为你好,你必须听我的。于是乎,不管自己的出发点学生以为然否、方式方法学生是否乐于接受或能否承受,也不管事实上是否真能达到为学生好的目的,一定得以师命是从。这种自以为是的家长式专制作风,既使学生成长痛苦,严重损坏师生感情,也常常会好心办坏事,甚至造成严重后果。当老师在为自己鸣冤叫屈时,哪曾想到,这种专制作风和呆板僵化的教育方式,是对儿童个性的摧残、天性的扼杀
三、工匠式。教师是一门职业,但教育应是一门事业,它需要思想、需要追求、需要科学、需要理想,但有些教师仅把它当作一份工作,上级怎么说,我便怎么做,忙于跟风赶潮,疲于应付各项检查评比,工作年年做,却少有钻研和反思,更没有自己的思想和个性。
那么,新时期,教师的“真位置”又该是怎样的笔者认为,教师,首先应是一名“人道”的人。一位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少年科大的学生家长说:“春天正是花儿开放的时候,秋天才是收获的季节,培养孩子也要顺其自然;每种树苗都有各自不同的生长条件,需要不同的栽培方法,教育孩子也要因材施教……”“人道”的教师应该这样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让教育真正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历程:能充分重视学生的差异,因人而异地施教,重在育人,关注学生的持续发展;用心观察和体会教育过程中的乐趣,淡化结果,摒弃急功近利思想,分享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和学生同欢乐共发展;能用足够的耐心欣赏每个学生的优点和个性,耐心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心声,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各种意见,并巧妙地引导;能把学生当独立的个体来尊重,即使他们有错误,也能建立在唤醒学生自觉性的基础上慎用惩罚,充分尊重学生的尊严和人格;能放手锻炼学生,把学生推到台前,把自己隐藏在幕后,甘为学生的成长想方设法搭建最好的舞台、花大力气改进教法,不仅能授人以鱼更能授人以渔……总之,请相信阿莫纳什维利的话:只有把自己当作儿童,才能帮助儿童成为成人;只有把儿童的生活看作是自己童年生活的重现;才能使自己日益完善起来;最后,全心全意地关怀儿童的生活,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人道的教师。
同时,教师应是一名有“人格”的人。
关于教师“人格”对学生的影响,自古就有身教重于言教的论述:“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论语》)而在新课改背景下,新的师生关系使教师人格的影响力显得更为重要。那么,新时期教师怎样做才能具备人格魅力呢
一、做一个“真人”。虽然工作、生活的压力使许多教师的生活轨迹几乎成了学校—家庭的两点一线,但路上匆匆而过,你是否已无心顾及周围的人和事?在学校忙碌地工作,你是否已无暇真正关心学生和同事?晚上回家忙完家务、孩子和白天剩余的工作,你是否已无力关心身边邻居……在这些忙碌中,你是否已慢慢忽视了生活中其它一切事情?就像一位教师要求学生讲自己“给”比“拿”愉快的故事时,学生要他讲,他搜肠刮肚后大吃一惊,因为他居然找不到这样的故事!——教师要培养活生生的人,一个社会中的人,那么,教师首先就应是一名血肉丰满的生活“真人”,而不能迷失了真我,变成了工作的机器人!否则,这样的“机器人”教出的学生就算知识越来越丰富,技能越来越强,创造力却会慢慢枯竭,成为“智能机器人”
二、做一名智慧者。叶澜教授说:“如果一个教师缺少智慧,就缺少尊严。”智慧来自于什么?——来自于博览群书,教师要广泛涉猎,五湖四海,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来自于对工作的满腔热爱,勤思考,善钻研,在平时的点点滴滴中不断积累。这样,教师在课堂上才有可能口吐珠玉、游刃有余、旁征博引、妙趣横生、谈吐不凡,这样的课堂,才能深深吸引学生,教师深受学生爱戴,并不断成长。
三、做一名反思者。教育是一种常做常新的事业,教育无止境,教师生涯也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前行的充满新奇的旅途。反思将让师生的生命变得五彩缤纷,反思将让我们的教育变成一支抑扬顿挫的交响曲。一个善于反思的人,永远拥有前进的动能;一个善于反思的民族,永远拥有不竭的力量;我们的教育也需要勇敢的反思以不断超越再超越,一个善于不断反思的教师,才能不断完善自己的工作,科学地施教,深受学生敬仰。
说到底,做新时期的教师,就要积极地更新知识、观念和能力,遵循学生成长的规律去创造性地工作。让我们热爱教育、热爱学生,使教育适合学生的发展,让我们努力为学生的发展创设必要的条件,使学生和教师共同快乐地成长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关注人,是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这是当前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们学习最多的理念;教育为学生服务,已成为每个学校的口号;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的成长服务,已基本成为教育界的共识。可同时,“不会做教师了!”也成为许多教师共同的困惑。是啊,高比例的学生厌学、马加爵事件、青少年道德滑坡、“高分低能”和“低分低能”现象、素质教育的要求和考试指挥棒的格格不入……人们对教育的诸多问责,对教师角色越来越高的期待和要求,确实使我们困惑:“新时期,该怎样当老师?”每每看到家长、学生对教师压制学生个性甚至伤害学生等教育失范行为批评以致控诉、亲身体会到教师的委屈和在家长要应试与学生要素质的矛盾要求下困惑彷徨时,“该如何当好一名教师”的问题日夜萦绕于怀。
按照新课改和时代的要求,结合自己的工作体会和对当前基础教育的观察思考,笔者认为新时期的中小学教师应从下列几方面去做。
首先,摒弃功利心,找准教育的“真目的”。
任何一所中小学,要在社会上和家长心目中有好地位,教学质量好坏是评价的唯一标准。就当前的情况看,最直接的标准便是各类统考的分数。由此引发社会对“好老师”的评价标准,便是看所教学生知识掌握的好坏,家长还看教师平时作业布置多少、对学习抓得是否紧……这便是各民办学校及高收费学校“紧抓教学质量”(实际上单指知识学习)的原因。因为只有学生考试成绩好了,家长才会选择这所学校,学校才会保住生源。而且,家、校还有这样“高瞻远瞩”的理由:如果小学放松了学习,学生如何面对中考、高考?如果考不到好学校,学生便失去了接受好教育的机会;就是将来步入社会,还是要参加各种考试考核才能赢得竞争呀!目前,教学评估的功利主义色彩也十分浓厚:各类检查评比、竞赛课公开课、教育科研课题、各种大小活动……在浓厚功利心作用下,“水分”大得惊人;许多老师也一边学习着新课改理论,一边仍以应试为目标,大作业量、占课拖堂、对学生拔高要求、方法简单粗暴……用极浓厚的功利心实施着“虐待性”教育。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项长期才能显效的工程,怎能简化为用分数或其他简单方式来考评教育短期内的突出效果
面对当前社会上许许多多这样浮躁的、急功近利的思想和做法,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深入地思考:我们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教育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学习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我们到底首先该教给学生什么?--爱因斯坦曾说:“青年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著名学者费孝通在谈到“德育的遗憾”时回忆:“潘光旦先生曾经明确提出:教育必须以每个人为目的,教育的最大目的,是为了促进个性发展,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受教育者完成自我,把自我推进到一个至善的世界,成为完人。”余秋雨在谈到人的素质时认为,文化知识只是人文素质中的一小部分,要被称为一个完整的人,他还要有对事物整体判断的能力、感性知觉能力和证伪能力,以及一颗善良的心。从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培养人才的核心目标。——叶圣陶曾经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那么,培养儿童最核心的习惯是什么?笔者认为,应当是对学习的兴趣和钻研精神,以及做人的起码准则。作为教师,需要有崇尚科学的态度、追求理想的精神,在浮躁的社会大环境中,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只有深刻认识了教育的真正目的,并把它内化为自已工作的指导思想,才可能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淡出”功利心”,不唯利、不唯上,不追风赶潮,保持正常的心态,真正为学生的成长服务。
其次,走出误区,找准教师的“真位置”。
当今,我们虽然高谈着人文关怀、师生关系民主平等……但由于几千年师道尊严的影响,每位教师在教育观念、教育理论及方式方法上,都深深地打上了自己学生时代所受教育的烙印,加上过去工作实践中形成的经验思维时不时对新理念进行着干扰歪曲,因而在教育中常常不知不觉地穿新鞋走老路,为自己错误的定位,常表现为:
一、神圣化。
教师潜意识里仍固守着在学生及家长面前绝对权威的地位,容不得学生、家长说“不”字。否则,轻则恼怒,重则“给小鞋穿”,这种现象当今仍普遍存在。可是,我们应当认识到,鼓励学生及家长表述自己的意见,善待“顶嘴”、“狡辩”、“顶撞”,可以促进师生交往,这不仅是尊重问题,而且是促进师生交往良性循环的大问题。一个伟人说:“争论是两个心思的捷径。”允许平等地位上的争论,不仅教育,工作、人际交往都应走这条捷径。
二、家长式。“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传统思想,在许多教师心中异化为:我是你的老师,就和你的父母一样,我一切都是为你好,你必须听我的。于是乎,不管自己的出发点学生以为然否、方式方法学生是否乐于接受或能否承受,也不管事实上是否真能达到为学生好的目的,一定得以师命是从。这种自以为是的家长式专制作风,既使学生成长痛苦,严重损坏师生感情,也常常会好心办坏事,甚至造成严重后果。当老师在为自己鸣冤叫屈时,哪曾想到,这种专制作风和呆板僵化的教育方式,是对儿童个性的摧残、天性的扼杀
三、工匠式。教师是一门职业,但教育应是一门事业,它需要思想、需要追求、需要科学、需要理想,但有些教师仅把它当作一份工作,上级怎么说,我便怎么做,忙于跟风赶潮,疲于应付各项检查评比,工作年年做,却少有钻研和反思,更没有自己的思想和个性。
那么,新时期,教师的“真位置”又该是怎样的笔者认为,教师,首先应是一名“人道”的人。一位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少年科大的学生家长说:“春天正是花儿开放的时候,秋天才是收获的季节,培养孩子也要顺其自然;每种树苗都有各自不同的生长条件,需要不同的栽培方法,教育孩子也要因材施教……”“人道”的教师应该这样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让教育真正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历程:能充分重视学生的差异,因人而异地施教,重在育人,关注学生的持续发展;用心观察和体会教育过程中的乐趣,淡化结果,摒弃急功近利思想,分享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和学生同欢乐共发展;能用足够的耐心欣赏每个学生的优点和个性,耐心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心声,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各种意见,并巧妙地引导;能把学生当独立的个体来尊重,即使他们有错误,也能建立在唤醒学生自觉性的基础上慎用惩罚,充分尊重学生的尊严和人格;能放手锻炼学生,把学生推到台前,把自己隐藏在幕后,甘为学生的成长想方设法搭建最好的舞台、花大力气改进教法,不仅能授人以鱼更能授人以渔……总之,请相信阿莫纳什维利的话:只有把自己当作儿童,才能帮助儿童成为成人;只有把儿童的生活看作是自己童年生活的重现;才能使自己日益完善起来;最后,全心全意地关怀儿童的生活,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人道的教师。
同时,教师应是一名有“人格”的人。
关于教师“人格”对学生的影响,自古就有身教重于言教的论述:“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论语》)而在新课改背景下,新的师生关系使教师人格的影响力显得更为重要。那么,新时期教师怎样做才能具备人格魅力呢
一、做一个“真人”。虽然工作、生活的压力使许多教师的生活轨迹几乎成了学校—家庭的两点一线,但路上匆匆而过,你是否已无心顾及周围的人和事?在学校忙碌地工作,你是否已无暇真正关心学生和同事?晚上回家忙完家务、孩子和白天剩余的工作,你是否已无力关心身边邻居……在这些忙碌中,你是否已慢慢忽视了生活中其它一切事情?就像一位教师要求学生讲自己“给”比“拿”愉快的故事时,学生要他讲,他搜肠刮肚后大吃一惊,因为他居然找不到这样的故事!——教师要培养活生生的人,一个社会中的人,那么,教师首先就应是一名血肉丰满的生活“真人”,而不能迷失了真我,变成了工作的机器人!否则,这样的“机器人”教出的学生就算知识越来越丰富,技能越来越强,创造力却会慢慢枯竭,成为“智能机器人”
二、做一名智慧者。叶澜教授说:“如果一个教师缺少智慧,就缺少尊严。”智慧来自于什么?——来自于博览群书,教师要广泛涉猎,五湖四海,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来自于对工作的满腔热爱,勤思考,善钻研,在平时的点点滴滴中不断积累。这样,教师在课堂上才有可能口吐珠玉、游刃有余、旁征博引、妙趣横生、谈吐不凡,这样的课堂,才能深深吸引学生,教师深受学生爱戴,并不断成长。
三、做一名反思者。教育是一种常做常新的事业,教育无止境,教师生涯也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前行的充满新奇的旅途。反思将让师生的生命变得五彩缤纷,反思将让我们的教育变成一支抑扬顿挫的交响曲。一个善于反思的人,永远拥有前进的动能;一个善于反思的民族,永远拥有不竭的力量;我们的教育也需要勇敢的反思以不断超越再超越,一个善于不断反思的教师,才能不断完善自己的工作,科学地施教,深受学生敬仰。
说到底,做新时期的教师,就要积极地更新知识、观念和能力,遵循学生成长的规律去创造性地工作。让我们热爱教育、热爱学生,使教育适合学生的发展,让我们努力为学生的发展创设必要的条件,使学生和教师共同快乐地成长。
新时期我们怎样做教师心得体会范文五篇【二】
作为教师,在本职工作岗位上必须加强学习,增强意识,服从安排,顾全大局,服务群众,作出表率。以实际行动践行党的根本宗旨,通过加强党的三大作风,保持党员纯洁性、先进性,切实做到组织上、思想上完全入党,现在我结合本职工作,谈谈如何做合格党员的一些看法。
一、加强理论学习,增强党性观念。
只有不断创新,灵活应变,服从安排,顾全大局,才能进入良性循环的工作状态。特别是有针对性的理论学习,能强化意识,增强党性观念,引导正确的核心价值取向。
首先,做事先学做人,人的本质决定事物的品质。在平时的工作中以身作则,严格自律,在民主生活会上切实加强批评与自我批评,敢于揭丑,敢于面对,敢于承担,因为没有批评就没有进步,表面敷衍只能将团队推向深渊,学习和沟通是团队合作协作的前提条件。
其次,律人先律己,加强廉政文化的教育,增强廉洁意识,认真学习《廉政准则》,增强抵制腐败意志力,筑牢拒腐防变的道德防线,确保政安全。只有不断加强学习提升修养,坚定信念,排除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金钱观,通过正反面教材来鞭策自己,通过自身的学习和修炼来影响身边的同事,扩散学习的效果,形成浓郁学习的氛围。作为党员教师在工作中,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接受新思想、刷新理念,强化思想政治的学习,才能引领正确的方向,在困难工作面前要敢于面对,沉着应战,应及时发挥表率作用,这种表率也是党性观念强弱的根本体现。
二、做好本职工作,增强服务意识。
共产党员无论从事何种行业工作,都只是分工的不同,但是作为党员的根本宗旨不会改变,在任何岗位都要立足本职,奋发进取,潜心学习专业技能,创造一流业绩,首先是行动上、思想上要完全入党,以实际行动努力为单位建功立业作贡献,推动公路养护行业健康蓬勃发展。
细心凝炼品质,细节决定成败!平时就要修炼自己细心、谨慎的工作心态,踏踏实实做好工作岗位上的每一件小事、平凡的事。都说党员是一面旗帜,履好本职是应当,做好服务是应该,也是思想入党的根本体现。
三、积极修炼身心,树立高尚情操。
作为党员不仅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而且还要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高尚情操,其实就是要求党员干部有良好的工作心态面对工作、生活、人生。在本职工作中积极参与修身行动,学会淡定、知足、感恩,因为懂得感恩,才会有感动,感触是修炼的过程。在为人处世方面做到沉着淡定,外圆内方境界。在业余时间和社会活动中,党员也要严格要求自己,注意自己的生活圈、朋友圈,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和积极向上的道德情操。努力在工作上、生活中积极学习先进事迹,作出表率,自觉接受领导和群众的批评监督,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通过学习增强觉悟,坚持正确政治立场严格遵守党的纪律,提高自己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能力,在思想上与政治中同局党委保持高度一致。坚持以“养好公路,保障畅通”的职业使命来践行为人民服务宗旨。
新时期我们怎样做教师心得体会范文五篇【三】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关注人,是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这是当前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们学习最多的理念;教育为学生服务,已成为每个学校的口号;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的成长服务,已基本成为教育界的共识.可同时,“不会做教师了!”也成为许多教师共同的困惑.是啊,高比例的学生厌学、马加爵事件、青少年道德滑坡、“高分低能”和“低分低能”现象、素质教育的要求和考试指挥棒的格格不入XXXXXXXXXX人们对教育的诸多问责,对教师角色越来越高的期待和要求,确实使我们困惑:“新时期,该怎样当老师?”每每看到家长、学生对教师压制学生个性甚至伤害学生等教育失范行为批评以致控诉、亲身体会到教师的委屈和在家长要应试与学生要素质的矛盾要求下困惑彷徨时,“该如何当好一名教师”的问题日夜萦绕于怀.按照新课改和时代的要求,结合自己的工作体会和对当前基础教育的观察思考,笔者认为新时期的中小学教师应从下列几方面去做.首先,摒弃功利心,找准教育的“真目的”.任何一所中小学,要在社会上和家长心目中有好地位,教学质量好坏是评价的唯一标准.就当前的情况看,最直接的标准便是各类统考的分数.由此引发社会对“好老师”的评价标准,便是看所教学生知识掌握的好坏,家长还看教师平时作业布置多少、对学习抓得是否紧XXXXXXXXXX这便是各民办学校及高收费学校“紧抓教学质量”(实际上单指知识学习)的原因.因为只有学生考试成绩好了,家长才会选择这所学校,学校才会保住生源.而且,家、校还有这样“高瞻远瞩”的理由:如果小学放松了学习,学生如何面对中考、高考?如果考不到好学校,学生便失去了接受好教育的机会;就是将来步入社会,还是要参加各种考试考核才能赢得竞争呀!目前,教学评估的功利主义色彩也十分浓厚:各类检查评比、竞赛课公开课、教育科研课题、各种大小活动XXXXXXXXXX在浓厚功利心作用下,“水分”大得惊人;许多老师也一边学习着新课改理论,一边仍以应试为目标,大作业量、占课拖堂、对学生拔高要求、方法简单粗暴XXXXXXXXXX用极浓厚的功利心实施着“填鸭性”教育.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项长期才能显效的工程,怎能简化为用分数或其他简单方式来考评教育短期内的突出效果?
面对当前社会上许许多多这样浮躁的、急功近利的思想和做法,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深入地思考:我们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教育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学习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我们到底首先该教给学生什么?--爱因斯坦曾说:“青年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XXXXXXXXXX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著名学者费孝通在谈到“德育的遗憾”时回忆:“潘光旦先生曾经明确提出:教育必须以每个人为目的,教育的最大目的,是为了促进个性发展,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受教育者完成自我,把自我推进到一个至善的世界,成为完人.”余秋雨在谈到人的素质时认为,文化知识只是人文素质中的一小部分,要被称为一个完整的人,他还要有对事物整体判断的能力、感性知觉能力和证伪能力,以及一颗善良的心.从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培养人才的核心目标.――叶圣陶曾经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那么,培养儿童最核心的习惯是什么?笔者认为,应当是对学习的兴趣和钻研精神,以及做人的起码准则.作为教师,需要有崇尚科学的态度、追求理想的精神,在浮躁的社会大环境中,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只有深刻认识了教育的真正目的,并把它内化为自已工作的指导思想,才可能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淡出”功利心”,不唯利、不唯上,不追风赶潮,保持正常的心态,真正为学生的成长服务.其次,走出误区,找准教师的“真位置”.当今,我们虽然高谈着人文关怀、师生关系民主平等XXXXXXXXXX但由于几千年师道尊严的影响,每位教师在教育观念、教育理论及方式方法上,都深深地打上了自己学生时代所受教育的烙印,加上过去工作实践中形成的经验思维时不时对新理念进行着干扰歪曲,因而在教育中常常不知不觉地穿新鞋走老路,为自己错误的定位,常表现为:
一、神圣化.教师潜意识里仍固守着在学生及家长面前绝对权威的地位,容不得学生、家长说“不”字.否则,轻则恼怒,重则“给小鞋穿”,这种现象当今仍普遍存在.可是,我们应当认识到,鼓励学生及家长表述自己的意见,善待“顶嘴”、“狡辩”、“顶撞”,可以促进师生交往,这不仅是尊重问题,而且是促进师生交往良性循环的大问题.一个伟人说:“争论是两个心思的捷径.”允许平等地位上的争论,不仅教育,工作、人际交往都应走这条捷径.二、家长式.“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传统思想,在许多教师心中异化为:我是你的老师,就和你的父母一样,我一切都是为你好,你必须听我的.于是乎,不管自己的出发点学生以为然否、方式方法学生是否乐于接受或能否承受,也不管事实上是否真能达到为学生好的目的,一定得以师命是从.这种自以为是的家长式专制作风,既使学生成长痛苦,严重损坏师生感情,也常常会好心办坏事,甚至造成严重后果.当老师在为自己鸣冤叫屈时,哪曾想到,这种专制作风和呆板僵化的教育方式,是对儿童个性的摧残、天性的扼杀!
三、工匠式.教师是一门职业,但教育应是一门事业,它需要思想、需要追求、需要科学、需要理想,但有些教师仅把它当作一份工作,上级怎么说,我便怎么做,忙于跟风赶潮,疲于应付各项检查评比,工作年年做,却少有钻研和反思,更没有自己的思想和个性.那么,新时期,教师的“真位置”又该是怎样的?
笔者认为,教师,首先应是一名“人道”的人.一位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少年科大的学生家长说:“春天正是花儿开放的时候,秋天才是收获的季节,培养孩子也要顺其自然;每种树苗都有各自不同的生长条件,需要不同的栽培方法,教育孩子也要因材施教XXXXXXXXXX”“人道”的教师应该这样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让教育真正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历程:能充分重视学生的差异,因人而异地施教,重在育人,关注学生的持续发展;用心观察和体会教育过程中的乐趣,淡化结果,摒弃急功近利思想,分享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和学生同欢乐共发展;能用足够的耐心欣赏每个学生的优点和个性,耐心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心声,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各种意见,并巧妙地引导;能把学生当独立的个体来尊重,即使他们有错误,也能建立在唤醒学生自觉性的基础上慎用惩罚,充分尊重学生的尊严和人格;能放手锻炼学生,把学生推到台前,把自己隐藏在幕后,甘为学生的成长想方设法搭建最好的舞台、花大力气改进教法,不仅能授人以鱼更能授人以渔XXXXXXXXXX总之,请相信阿莫纳什维利的话:只有把自己当作儿童,才能帮助儿童成为成人;只有把儿童的生活看作是自己童年生活的重现;才能使自己日益完善起来;最后,全心全意地关怀儿童的生活,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人道的.教师.同时,教师应是一名有“人格”的人.关于教师“人格”对学生的影响,自古就有身教重于言教的论述:“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论语》)而在新课改背景下,新的师生关系使教师人格的影响力显得更为重要.那么,新时期教师怎样做才能具备人格魅力呢?
一、做一个“真人”.虽然工作、生活的压力使许多教师的生活轨迹几乎成了学校―家庭的两点一线,但路上匆匆而过,你是否已无心顾及周围的人和事?在学校忙碌地工作,你是否已无暇真正关心学生和同事?晚上回家忙完家务、孩子和白天剩余的工作,你是否已无力关心身边邻居XXXXXXXXXX在这些忙碌中,你是否已慢慢忽视了生活中其它一切事情?就像一位教师要求学生讲自己“给”比“拿”愉快的故事时,学生要他讲,他搜肠刮肚后大吃一惊,因为他居然找不到这样的故事!――教师要培养活生生的人,一个社会中的人,那么,教师首先就应是一名血肉丰满的生活“真人”,而不能迷失了真我,变成了工作的机器人!否则,这样的“机器人”教出的学生就算知识越来越丰富,技能越来越强,创造力却会慢慢枯竭,成为“智能机器人”!
二、做一名智慧者.叶澜教授说:“如果一个教师缺少智慧,就缺少尊严.”智慧来自于什么?――来自于博览群书,教师要广泛涉猎,五湖四海,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来自于对工作的满腔热爱,勤思考,善钻研,在平时的点点滴滴中不断积累.这样,教师在课堂上才有可能口吐珠玉、游刃有余、旁征博引、妙趣横生、谈吐不凡,这样的课堂,才能深深吸引学生,教师深受学生爱戴,并不断成长.三、做一名反思者.教育是一种常做常新的事业,教育无止境,教师生涯也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前行的充满新奇的旅途.反思将让师生的生命变得五彩缤纷,反思将让我们的教育变成一支抑扬顿挫的交响曲.一个善于反思的人,永远拥有前进的动能;一个善于反思的民族,永远拥有不竭的力量;我们的教育也需要勇敢的反思以不断超越再超越,一个善于不断反思的教师,才能不断完善自己的工作,科学地施教,深受学生敬仰.说到底,做新时期的教师,就要积极地更新知识、观念和能力,遵循学生成长的规律去创造性地工作.让我们热爱教育、热爱学生,使教育适合学生的发展,让我们努力为学生的发展创设必要的条件,使学生和教师共同快乐地成长!
新时期我们怎样做教师心得体会范文五篇【四】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关注人,是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这是当前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们学习最多的理念;教育为学生服务,已成为每个学校的口号;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的成长服务,已基本成为教育界的共识。可同时,“不会做教师了!”也成为许多教师共同的困惑。是啊,高比例的学生厌学、马加爵事件、青少年道德滑坡、“高分低能”和“低分低能”现象、素质教育的要求和考试指挥棒的格格不入……人们对教育的诸多问责,对教师角色越来越高的期待和要求,确实使我们困惑:“新时期,该怎样当老师?”每每看到家长、学生对教师压制学生个性甚至伤害学生等教育失范行为批评以致控诉、亲身体会到教师的委屈和在家长要应试与学生要素质的矛盾要求下困惑彷徨时,“该如何当好一名教师”的问题日夜萦绕于怀。
按照新课改和时代的要求,结合自己的工作体会和对当前基础教育的观察思考,笔者认为新时期的中小学教师应从下列几方面去做。
首先,摒弃功利心,找准教育的“真目的”。
任何一所中小学,要在社会上和家长心目中有好地位,教学质量好坏是评价的唯一标准。就当前的情况看,最直接的标准便是各类统考的分数。由此引发社会对“好老师”的评价标准,便是看所教学生知识掌握的好坏,家长还看教师平时作业布置多少、对学习抓得是否紧……这便是各民办学校及高收费学校“紧抓教学质量”(实际上单指知识学习)的原因。因为只有学生考试成绩好了,家长才会选择这所学校,学校才会保住生源。而且,家、校还有这样“高瞻远瞩”的理由:如果小学放松了学习,学生如何面对中考、高考?如果考不到好学校,学生便失去了接受好教育的机会;就是将来步入社会,还是要参加各种考试考核才能赢得竞争呀!目前,教学评估的功利主义色彩也十分浓厚:各类检查评比、竞赛课公开课、教育科研课题、各种大小活动……在浓厚功利心作用下,“水分”大得惊人;许多老师也一边学习着新课改理论,一边仍以应试为目标,大作业量、占课拖堂、对学生拔高要求、方法简单粗暴……用极浓厚的功利心实施着“虐待性”教育。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项长期才能显效的工程,怎能简化为用分数或其他简单方式来考评教育短期内的突出效果
面对当前社会上许许多多这样浮躁的、急功近利的思想和做法,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深入地思考:我们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教育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学习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我们到底首先该教给学生什么?--爱因斯坦曾说:“青年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著名学者费孝通在谈到“德育的遗憾”时回忆:“潘光旦先生曾经明确提出:教育必须以每个人为目的,教育的最大目的,是为了促进个性发展,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受教育者完成自我,把自我推进到一个至善的世界,成为完人。”余秋雨在谈到人的素质时认为,文化知识只是人文素质中的一小部分,要被称为一个完整的人,他还要有对事物整体判断的能力、感性知觉能力和证伪能力,以及一颗善良的心。从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培养人才的核心目标。——叶圣陶曾经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那么,培养儿童最核心的习惯是什么?笔者认为,应当是对学习的兴趣和钻研精神,以及做人的起码准则。作为教师,需要有崇尚科学的态度、追求理想的精神,在浮躁的社会大环境中,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只有深刻认识了教育的真正目的,并把它内化为自已工作的指导思想,才可能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淡出”功利心”,不唯利、不唯上,不追风赶潮,保持正常的心态,真正为学生的成长服务。
其次,走出误区,找准教师的“真位置”。
当今,我们虽然高谈着人文关怀、师生关系民主平等……但由于几千年师道尊严的影响,每位教师在教育观念、教育理论及方式方法上,都深深地打上了自己学生时代所受教育的烙印,加上过去工作实践中形成的经验思维时不时对新理念进行着干扰歪曲,因而在教育中常常不知不觉地穿新鞋走老路,为自己错误的定位,常表现为:
一、神圣化。
教师潜意识里仍固守着在学生及家长面前绝对权威的地位,容不得学生、家长说“不”字。否则,轻则恼怒,重则“给小鞋穿”,这种现象当今仍普遍存在。可是,我们应当认识到,鼓励学生及家长表述自己的意见,善待“顶嘴”、“狡辩”、“顶撞”,可以促进师生交往,这不仅是尊重问题,而且是促进师生交往良性循环的大问题。一个伟人说:“争论是两个心思的捷径。”允许平等地位上的争论,不仅教育,工作、人际交往都应走这条捷径。
二、家长式。“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传统思想,在许多教师心中异化为:我是你的老师,就和你的父母一样,我一切都是为你好,你必须听我的。于是乎,不管自己的出发点学生以为然否、方式方法学生是否乐于接受或能否承受,也不管事实上是否真能达到为学生好的目的,一定得以师命是从。这种自以为是的家长式专制作风,既使学生成长痛苦,严重损坏师生感情,也常常会好心办坏事,甚至造成严重后果。当老师在为自己鸣冤叫屈时,哪曾想到,这种专制作风和呆板僵化的教育方式,是对儿童个性的摧残、天性的扼杀
三、工匠式。教师是一门职业,但教育应是一门事业,它需要思想、需要追求、需要科学、需要理想,但有些教师仅把它当作一份工作,上级怎么说,我便怎么做,忙于跟风赶潮,疲于应付各项检查评比,工作年年做,却少有钻研和反思,更没有自己的思想和个性。
那么,新时期,教师的“真位置”又该是怎样的笔者认为,教师,首先应是一名“人道”的人。一位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少年科大的学生家长说:“春天正是花儿开放的时候,秋天才是收获的季节,培养孩子也要顺其自然;每种树苗都有各自不同的生长条件,需要不同的栽培方法,教育孩子也要因材施教……”“人道”的教师应该这样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让教育真正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历程:能充分重视学生的差异,因人而异地施教,重在育人,关注学生的持续发展;用心观察和体会教育过程中的乐趣,淡化结果,摒弃急功近利思想,分享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和学生同欢乐共发展;能用足够的耐心欣赏每个学生的`优点和个性,耐心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心声,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各种意见,并巧妙地引导;能把学生当独立的个体来尊重,即使他们有错误,也能建立在唤醒学生自觉性的基础上慎用惩罚,充分尊重学生的尊严和人格;能放手锻炼学生,把学生推到台前,把自己隐藏在幕后,甘为学生的成长想方设法搭建最好的舞台、花大力气改进教法,不仅能授人以鱼更能授人以渔……总之,请相信阿莫纳什维利的话:只有把自己当作儿童,才能帮助儿童成为成人;只有把儿童的生活看作是自己童年生活的重现;才能使自己日益完善起来;最后,全心全意地关怀儿童的生活,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人道的教师。
同时,教师应是一名有“人格”的人。
关于教师“人格”对学生的影响,自古就有身教重于言教的论述:“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论语》)而在新课改背景下,新的师生关系使教师人格的影响力显得更为重要。那么,新时期教师怎样做才能具备人格魅力呢
一、做一个“真人”。虽然工作、生活的压力使许多教师的生活轨迹几乎成了学校—家庭的两点一线,但路上匆匆而过,你是否已无心顾及周围的人和事?在学校忙碌地工作,你是否已无暇真正关心学生和同事?晚上回家忙完家务、孩子和白天剩余的工作,你是否已无力关心身边邻居……在这些忙碌中,你是否已慢慢忽视了生活中其它一切事情?就像一位教师要求学生讲自己“给”比“拿”愉快的故事时,学生要他讲,他搜肠刮肚后大吃一惊,因为他居然找不到这样的故事!——教师要培养活生生的人,一个社会中的人,那么,教师首先就应是一名血肉丰满的生活“真人”,而不能迷失了真我,变成了工作的机器人!否则,这样的“机器人”教出的学生就算知识越来越丰富,技能越来越强,创造力却会慢慢枯竭,成为“智能机器人”
二、做一名智慧者。叶澜教授说:“如果一个教师缺少智慧,就缺少尊严。”智慧来自于什么?——来自于博览群书,教师要广泛涉猎,五湖四海,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来自于对工作的满腔热爱,勤思考,善钻研,在平时的点点滴滴中不断积累。这样,教师在课堂上才有可能口吐珠玉、游刃有余、旁征博引、妙趣横生、谈吐不凡,这样的课堂,才能深深吸引学生,教师深受学生爱戴,并不断成长。
三、做一名反思者。教育是一种常做常新的事业,教育无止境,教师生涯也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前行的充满新奇的旅途。反思将让师生的生命变得五彩缤纷,反思将让我们的教育变成一支抑扬顿挫的交响曲。一个善于反思的人,永远拥有前进的动能;一个善于反思的民族,永远拥有不竭的力量;我们的教育也需要勇敢的反思以不断超越再超越,一个善于不断反思的教师,才能不断完善自己的工作,科学地施教,深受学生敬仰。
说到底,做新时期的教师,就要积极地更新知识、观念和能力,遵循学生成长的规律去创造性地工作。让我们热爱教育、热爱学生,使教育适合学生的发展,让我们努力为学生的发展创设必要的条件,使学生和教师共同快乐地成长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关注人,是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这是当前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们学习最多的理念;教育为学生服务,已成为每个学校的口号;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的成长服务,已基本成为教育界的共识。可同时,“不会做教师了!”也成为许多教师共同的困惑。是啊,高比例的学生厌学、马加爵事件、青少年道德滑坡、“高分低能”和“低分低能”现象、素质教育的要求和考试指挥棒的格格不入……人们对教育的诸多问责,对教师角色越来越高的期待和要求,确实使我们困惑:“新时期,该怎样当老师?”每每看到家长、学生对教师压制学生个性甚至伤害学生等教育失范行为批评以致控诉、亲身体会到教师的委屈和在家长要应试与学生要素质的矛盾要求下困惑彷徨时,“该如何当好一名教师”的问题日夜萦绕于怀。
新时期我们怎样做教师心得体会范文五篇【五】
新时代已经向我们走来,回首教育事业荒芜中的起步、曲折中的发展、改革中的前进,无不为我们展示了一副充满希望的画卷,充满机遇和挑战的画卷。我们面对的学生再也不是原来的“小绵羊”,平等、民主的观念已经走进了中学生的脑子里;学校不再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渠道,学生占有的信息量之多甚至超过了老师。另一方面,人们普遍反映现在的学生心理脆弱,缺乏仁爱之心,缺乏奉献精神,协作观念淡薄——这就是今天的教师所面对的现实。那么,新时代,我们怎样做教师呢?
关注人的全面发展——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实施素质教育,教师素质是关键。教师素质中,师德是第一位的。站在新时代的门槛,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反思师德,我们发现传统的师德面临着挑战,教师的教育理念需要更新。教师光有爱是不够的,今天的教师必须具备走进学生心灵的能力。我们的教育要大力倡导以人为本的思想——教师要走进孩子的生命,关注孩子的生命,从过去一味追求成功,转到关注孩子的幸福上来。
要端正对学习的态度、对工作的态度、对同事的态度、对领导的态度,我们不能不知道更要端正对孩子的态度,这是一个关系到民族兴衰的大问题!不管是怎样的孩子,信任、尊重、理解,都是他们与生俱来不可剥夺的权利。每个孩子的潜能都是巨大的,哪怕是看起来木讷的孩子,身上都蕴藏着极大的潜力。教师的使命,就是发现并挖掘学生身上的潜能。
基于这种教育理念,我们应把“赏识”作为新时代师德的核心内容。赏识是人精神生命的阳光、空气和水,没有赏识,就没有师爱。赏识体现了对人的尊重,对生命的尊重。它击中了现行教育的根本弊端——抱怨!教育从古至今都是在追求完美,它导致教师对学生的缺点不能宽容,再细小的毛病也要进行无情的指责。为了孩子的聪明,老说孩子笨;为了孩子仔细,老说孩子粗心……总是揪住孩子的缺点不放。而学生也无法悦纳自己,缺乏自信。如此,让负面情绪成恶性循环,让孩子在“我不行”“我是坏孩子”的心态中归于失败。
生命是千姿百态的,每一个生命都是神奇的,决不能用单一的尺度去衡量人的生命价值。“赏识”理念下的教育,强调的是无条件的爱,无差别的爱,是接纳,是包容,是舒展,是和谐,是幸福,是快乐。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教育孩子与自己的生命和谐,与周围人的生命和谐,与大自然万物和谐。
有人认为,“应试教育”是“狼来了”的教育,这种模式下,孩子是恐惧地跑,痛苦地跑,“应试教育”亦导致教师忽视学生的个性和内心世界,只见分不见人。而素质教育的推行使教师能够沉下心来面对活生生的生命成长的需求,使学生成长的方式像蝴蝶一般,快乐地奔跑;像禾苗一样,呈现出一种舒展的姿态,健康向上。一个充满自信的、心灵自由的人,才能成长为一个充满创造力的人才。
与学生交朋友——建新型师生关系
众所周知,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时代、社会、学生三方面共同的要求。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要以平等、民主为标志。民主,是时代的发展潮流,是中国社会的前进方向。尤其近年来,学校的民主气息越来越浓,学生的自我意识非常强烈,平等意识、自尊要求很强,学生不再把老师当成绝对的权威,他们需要的,不是长辈式的、赐予式的爱,而是平等的师爱。所以,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必须转变观念。
传统的师生关系的特点是“管理者”与“服从者”的关系,其突出的缺陷是“不平等”——教师在学生面前往往以权威自居,以管理者出现,这种关系下的师爱是居高临下式的关心和爱护,缺乏自觉的平等意识和尊重意识。有些体罚、训斥学生的行为正是这种“师爱”的结果。
现在的学生聪明、活跃、独立意识强,知识面广,兴趣爱好广泛,面对这些灵气逼人,头脑活跃,掌握新知识、新技能很快的学生,教师是越来越难当了。如果我们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素质,补充新知,更新观念,势必落伍,甚至被学生所淘汰。教师必须把尊重、理解作为师德的必然要求。“婆婆妈妈式”的师爱不行了。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朋友式的,互相尊重、互相认同的,这种尊重应该是发自内心的,它要求教师对学生抱着欣赏的态度。欣赏的力量是神奇的,它会激发学生无穷的潜力。
教育必须以人为本,新时代的师爱必须以“尊重”为其内核。尊重,最能唤醒学生的自信心。有尊重的爱,才是平等的爱,在这种师爱的滋润下成长起来的学生,将来才可能成为心理健康的、懂得尊重别人的、有仁爱之心、有宽容精神的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建立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对教师而言要求是更高了,但是再难也必须去做,而且要发自内心地、自觉地做。因为,这关系到我们将培养出怎样素质的人。
教师第一位的职责——教学生做人
学生虽然聪明,掌握的东西也不少,好象什么都会一点,但是却缺乏奉献精神和协作精神,缺乏刻苦钻研的劲头,一些学生做人缺乏基本的道德观念。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反思。
长期以来,教育只注重分数,忽视了德育;或是用政治教育代替道德教育。所以,教师应从幼儿园起,要切实认识到自己肩负的提高国民素质,建设先进社会文明的神圣使命,把教学生做人作为第一位的职责,以德育人,为人师表,言传身教,自觉培养既有创新能力,又有健全人格和道德品质,有理想、积极向上的现代教育工作者。师德兴,则教育兴。我们已经认识到反思精神和以德育人的使命感,所以,我们坚信新时代的教育必将呈现出一个崭新的面貌。
让学生在平等、友爱、和谐的阳光下幸福成长,让新时代中国不仅更加文明,而且更加文明,是教育工作者美好的理想,也是光荣的使命。
第五篇:新时期我们怎样做教师心得体会心得体会范文
新时期我们怎样做教师心得体会
?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关注人,是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这是当前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们学习最多的理念;教育为学生服务,已成为每个学校的口号;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的成长服务,已基本成为教育界的共识。可同时,“不会做教师了!”也成为许多教师共同的困惑。是啊,高比例的学生厌学、马加爵事件、青少年道德滑坡、“高分低能”和“低分低能”现象、素质教育的要求和考试指挥棒的格格不入……人们对教育的诸多问责,对教师角色越来越高的期待和要求,确实使我们困惑:“新时期,该怎样当老师?”每每看到家长、学生对教师压制学生个性甚至伤害学生等教育失范行为批评以致控诉、亲身体会到教师的委屈和在家长要应试与学生要素质的矛盾要求下困惑彷徨时,“该如何当好一名教师”的问题日夜萦绕于怀。
?
按照新课改和时代的要求,结合自己的工作体会和对当前基础教育的观察思考,笔者认为新时期的中小学教师应从下列几方面去做。
?
首先,摒弃功利心,找准教育的“真目的”。
?
任何一所中小学,要在社会上和家长心目中有好地位,教学质量好坏是评价的唯一标准。就当前的情况看,最直接的标准便是各类统考的分数。由此引发社会对“好老师”的评价标准,便是看所教学生知识掌握的好坏,家长还看教师平时作业布置多少、对学习抓得是否紧……这便是各民办学校及高收费学校“紧抓教学质量”(实际上单指知识学习)的原因。因为只有学生考试成绩好了,家长才会选择这所学校,学校才会保住生源。而且,家、校还有这样“高瞻远瞩”的理由:如果小学放松了学习,学生如何面对中考、高考?如果考不到好学校,学生便失去了接受好教育的机会;就是将来步入社会,还是要参加各种考试考核才能赢得竞争呀!目前,教学评估的功利主义色彩也十分浓厚:各类检查评比、竞赛课公开课、教育科研课题、各种大小活动……在浓厚功利心作用下,“水分”大得惊人;许多老师也一边学习着新课改理论,一边仍以应试为目标,大作业量、占课拖堂、对学生拔高要求、方法简单粗暴……用极浓厚的功利心实施着“虐待性”教育。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项长期才能显效的工程,怎
能简化为用分数或其他简单方式来考评教育短期内的突出效果
?
面对当前社会上许许多多这样浮躁的、急功近利的思想和做法,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深入地思考:我们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教育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学习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我们到底首先该教给学生什么?--爱因斯坦曾说:“青年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著名学者费孝通在谈到“德育的遗憾”时回忆:“潘光旦先生曾经明确提出:教育必须以每个人为目的,教育的最大目的,是为了促进个性发展,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受教育者完成自我,把自我推进到一个至善的世界,成为完人。”余秋雨在谈到人的素质时认为,文化知识只是人文素质中的一小部分,要被称为一个完整的人,他还要有对事物整体判断的能力、感性知觉能力和证伪能力,以及一颗善良的心。从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培养人才的核心目标。——叶圣陶曾经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那么,培养儿童最核心的习惯是什么?笔者认为,应当是对学习的兴趣和钻研精神,以及做人的起码准则。作为教师,需要有崇尚科学的态度、追求理想的精神,在浮躁的社会大环境中,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只有深刻认识了教育的真正目的,并把它内化为自已工作的指导思想,才可能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淡出”功利心”,不唯利、不唯上,不追风赶潮,保持正常的心态,真正为学生的成长服务。
?
其次,走出误区,找准教师的“真位置”。
?
当今,我们虽然高谈着人文关怀、师生关系民主平等……但由于几千年师道尊严的影响,每位教师在教育观念、教育理论及方式方法上,都深深地打上了自己学生时代所受教育的烙印,加上过去工作实践中形成的经验思维时不时对新理念进行着干扰歪曲,因而在教育中常常不知不觉地穿新鞋走老路,为自己错误的定位,常表现为:
?
?
?
一、神圣化。
?
教师潜意识里仍固守着在学生及家长面前绝对权威的地位,容不得学生、家长说“不”字。否则,轻则恼怒,重则“给小鞋穿”,这种现象当今仍普遍存在。可是,我们应当认识到,鼓励学生及家长表述自己的意见,善待“顶嘴”、“狡辩”、“顶撞”,可以促进师生交往,这不仅是尊重问题,而且是促进师生交往良性循环的大问题。一个伟人说:“争论是两个心思的捷径。”允许平等地位上的争论,不仅教育,工作、人际交往都应走这条捷径。
?
二、家长式。“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传统思想,在许多教师心中异化为:我是你的老师,就和你的父母一样,我一切都是为你好,你必须听我的。于是乎,不管自己的出发点学生以为然否、方式方法学生是否乐于接受或能否承受,也不管事实上是否真能达到为学生好的目的,一定得以师命是从。这种自以为是的家长式专制作风,既使学生成长痛苦,严重损坏师生感情,也常常会好心办坏事,甚至造成严重后果。当老师在为自己鸣冤叫屈时,哪曾想到,这种专制作风和呆板僵化的教育方式,是对儿童个性的摧残、天性的扼杀
?
三、工匠式。教师是一门职业,但教育应是一门事业,它需要思想、需要追求、需要科学、需要理想,但有些教师仅把它当作一份工作,上级怎么说,我便怎么做,忙于跟风赶潮,疲于应付各项检查评比,工作年年做,却少有钻研和反思,更没有自己的思想和个性。
?那么,新时期,教师的“真位置”又该是怎样的 ?
笔者认为,教师,首先应是一名“人道”的人。一位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少年科大的学生家长说:“春天正是花儿开放的时候,秋天才是收获的季节,培养孩子也要顺其自然;每种树苗都有各自不同的生长条件,需要不同的栽培方法,教育孩子也要因材施教……”“人道”的教师应该这样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让教育真正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历程:能充分重视学生的差异,因人而异地施教,重在育人,关注学生的持续发展;用心观察和体会教育过程中的乐趣,淡化结果,摒弃急功近利思想,分享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和学生同欢乐共发展;能用足够的耐心欣赏每个学生的优点和个性,耐心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心声,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各种意见,并巧妙地引导;能把学生当独立的个体来尊重,即使他们有错误,也能建立在唤醒学生自觉性的基础上慎用惩罚,充分尊重学生的尊严和人格;能放手锻炼学生,把学生推到台前,把自己隐藏在幕后,甘为学生的成长想方设法搭建最好的舞台、花大力气改进教法,不仅能授人以鱼更能授人以渔……总之,请相信阿莫纳什维利的话:只有把自己当作儿童,才能帮助儿童成为成人;只有把儿童的生活看作是自己童年生活的重现;才能使自己日益完善起来;最后,全心全意地关怀儿童的生活,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人道的教师。
?
同时,教师应是一名有“人格”的人。
?
关于教师“人格”对学生的影响,自古就有身教重于言教的论述:“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论语》)而在新课改背景下,新的师生关系使教师人格的影响力显得更为重要。那么,新时期教师怎样做才能具备人格魅力呢
?
一、做一个“真人”。虽然工作、生活的压力使许多教师的生活轨迹几乎成了学校—家庭的两点一线,但路上匆匆而过,你是否已无心顾及周围的人和事?在学校忙碌地工作,你是否已无暇真正关心学生和同事?晚上回家忙完家务、孩子和白天剩余的工作,你是否已无力关心身边邻居……在这些忙碌中,你是否已慢慢忽视了生活中其它一切事情?就像一位教师要生讲自己“给”比“拿”愉快的故事时,学生要他讲,他搜肠刮肚后大吃一惊,因为他居然找不到这样的故事!——教师要培养活生生的人,一个社会中的人,那么,教师首先就应是一名血肉丰满的生活“真人”,而不能迷失了真我,变成了工作的机器人!否则,这样的“机器人”教出的学生就算知识越来越丰富,技能越来越强,创造力却会慢慢枯竭,成为“智能机器人”
?
?
?
二、做一名智慧者。叶澜教授说:“如果一个教师缺少智慧,就缺少尊严。”智慧来自于什么?——来自于博览群书,教师要广泛涉猎,五湖四海,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来自于对工作的满腔热爱,勤思考,善钻研,在平时的点点滴滴中不断积累。这样,教师在课堂上才有可能口吐珠玉、游刃有余、旁征博引、妙趣横生、谈吐不凡,这样的课堂,才能深深吸引学生,教师深受学生爱戴,并不断成长。
?
三、做一名反思者。教育是一种常做常新的事业,教育无止境,教师生涯
也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前行的充满新奇的旅途。反思将让师生的生命变得五彩缤纷,反思将让我们的教育变成一支抑扬顿挫的交响曲。一个善于反思的人,永远拥有前进的动能;一个善于反思的民族,永远拥有不竭的力量;我们的教育也需要勇敢的反思以不断超越再超越,一个善于不断反思的教师,才能不断完善自己的工作,科学地施教,深受学生敬仰。
?
说到底,做新时期的教师,就要积极地更新知识、观念和能力,遵循学生成长的规律去创造性地工作。让我们热爱教育、热爱学生,使教育适合学生的发展,让我们努力为学生的发展创设必要的条件,使学生和教师共同快乐地成长
?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关注人,是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这是当前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们学习最多的理念;教育为学生服务,已成为每个学校的口号;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的成长服务,已基本成为教育界的共识。可同时,“不会做教师了!”也成为许多教师共同的困惑。是啊,高比例的学生厌学、马加爵事件、青少年道德滑坡、“高分低能”和“低分低能”现象、素质教育的要求和考试指挥棒的格格不入……人们对教育的诸多问责,对教师角色越来越高的期待和要求,确实使我们困惑:“新时期,该怎样当老师?”每每看到家长、学生对教师压制学生个性甚至伤害学生等教育失范行为批评以致控诉、亲身体会到教师的委屈和在家长要应试与学生要素质的矛盾要求下困惑彷徨时,“该如何当好一名教师”的问题日夜萦绕于怀。
?
按照新课改和时代的要求,结合自己的工作体会和对当前基础教育的观察思考,笔者认为新时期的中小学教师应从下列几方面去做。
?
首先,摒弃功利心,找准教育的“真目的”。
?
任何一所中小学,要在社会上和家长心目中有好地位,教学质量好坏是评价的唯一标准。就当前的情况看,最直接的标准便是各类统考的分数。由此引发社会对“好老师”的评价标准,便是看所教学生知识掌握的好坏,家长还看教师平时作业布置多少、对学习抓得是否紧……这便是各民办学校及高收费学校“紧抓教学质量”(实际上单指知识学习)的原因。因为只有学生考试成绩好了,家长才会选择这所学校,学校才会保住生源。而且,家、校还有这样“高瞻远瞩”的理由:如果小学放松了学习,学生如何面对中考、高考?如果考不到好学校,学生便失去了接受好教育的机会;就是将来步入社会,还是要参加各种考试考核才
能赢得竞争呀!目前,教学评估的功利主义色彩也十分浓厚:各类检查评比、竞赛课公开课、教育科研课题、各种大小活动……在浓厚功利心作用下,“水分”大得惊人;许多老师也一边学习着新课改理论,一边仍以应试为目标,大作业量、占课拖堂、对学生拔高要求、方法简单粗暴……用极浓厚的功利心实施着“虐待性”教育。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项长期才能显效的工程,怎能简化为用分数或其他简单方式来考评教育短期内的突出效果(1)(2)(3)(4)(5)
?
?
?面对当前社会上许许多多这样浮躁的、急功近利的思想和做法,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深入地思考:我们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教育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学习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我们到底首先该教给学生什么?--爱因斯坦曾说:“青年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著名学者费孝通在谈到“德育的遗憾”时回忆:“潘光旦先生曾经明确提出:教育必须以每个人为目的,教育的最大目的,是为了促进个性发展,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受教育者完成自我,把自我推进到一个至善的世界,成为完人。”余秋雨在谈到人的素质时认为,文化知识只是人文素质中的一小部分,要被称为一个完整的人,他还要有对事物整体判断的能力、感性知觉能力和证伪能力,以及一颗善良的心。从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培养人才的核心目标。——叶圣陶曾经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那么,培养儿童最核心的习惯是什么?笔者认为,应当是对学习的兴趣和钻研精神,以及做人的起码准则。作为教师,需要有崇尚科学的态度、追求理想的精神,在浮躁的社会大环境中,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只有深刻认识了教育的真正目的,并把它内化为自已工作的指导思想,才可能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淡出”功利心”,不唯利、不唯上,不追风赶潮,保持正常的心态,真正为学生的成长服务。
?
其次,走出误区,找准教师的“真位置”。
?
当今,我们虽然高谈着人文关怀、师生关系民主平等……但由于几千年师道尊严的影响,每位教师在教育观念、教育理论及方式方法上,都深深地打上了
自己学生时代所受教育的烙印,加上过去工作实践中形成的经验思维时不时对新理念进行着干扰歪曲,因而在教育中常常不知不觉地穿新鞋走老路,为自己错误的定位,常表现为:
?
一、神圣化。
?
教师潜意识里仍固守着在学生及家长面前绝对权威的地位,容不得学生、家长说“不”字。否则,轻则恼怒,重则“给小鞋穿”,这种现象当今仍普遍存在。可是,我们应当认识到,鼓励学生及家长表述自己的意见,善待“顶嘴”、“狡辩”、“顶撞”,可以促进师生交往,这不仅是尊重问题,而且是促进师生交往良性循环的大问题。一个伟人说:“争论是两个心思的捷径。”允许平等地位上的争论,不仅教育,工作、人际交往都应走这条捷径。
?
二、家长式。“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传统思想,在许多教师心中异化为:我是你的老师,就和你的父母一样,我一切都是为你好,你必须听我的。于是乎,不管自己的出发点学生以为然否、方式方法学生是否乐于接受或能否承受,也不管事实上是否真能达到为学生好的目的,一定得以师命是从。这种自以为是的家长式专制作风,既使学生成长痛苦,严重损坏师生感情,也常常会好心办坏事,甚至造成严重后果。当老师在为自己鸣冤叫屈时,哪曾想到,这种专制作风和呆板僵化的教育方式,是对儿童个性的摧残、天性的扼杀
?
三、工匠式。教师是一门职业,但教育应是一门事业,它需要思想、需要追求、需要科学、需要理想,但有些教师仅把它当作一份工作,上级怎么说,我便怎么做,忙于跟风赶潮,疲于应付各项检查评比,工作年年做,却少有钻研和反思,更没有自己的思想和个性。
?「 1」 「 2」 「 3」 「 4」 「 5」
?
?
?
那么,新时期,教师的“真位置”又该是怎样的?
笔者认为,教师,首先应是一名“人道”的人。一位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少年科大的学生家长说:“春天正是花儿开放的时候,秋天才是收获的季节,培养孩子也要顺其自然;每种树苗都有各自不同的生长条件,需要不同的栽培方法,教育孩子也要因材施教……”“人道”的教师应该这样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让教育真正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历程:能充分重视学生的差异,因人而异地施教,重在育人,关注学生的持续发展;用心观察和体会教育过程中的乐趣,淡化结果,摒弃急功近利思想,分享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和学生同欢乐共发展;能用足够的耐心欣赏每个学生的优点和个性,耐心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心声,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各种意见,并巧妙地引导;能把学生当独立的个体来尊重,即使他们有错误,也能建立在唤醒学生自觉性的基础上慎用惩罚,充分尊重学生的尊严和人格;能放手锻炼学生,把学生推到台前,把自己隐藏在幕后,甘为学生的成长想方设法搭建最好的舞台、花大力气改进教法,不仅能授人以鱼更能授人以渔……总之,请相信阿莫纳什维利的话:只有把自己当作儿童,才能帮助儿童成为成人;只有把儿童的生活看作是自己童年生活的重现;才能使自己日益完善起来;最后,全心全意地关怀儿童的生活,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人道的教师。
?
同时,教师应是一名有“人格”的人。
?
关于教师“人格”对学生的影响,自古就有身教重于言教的论述:“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论语》)而在新课改背景下,新的师生关系使教师人格的影响力显得更为重要。那么,新时期教师怎样做才能具备人格魅力呢
?
一、做一个“真人”。虽然工作、生活的压力使许多教师的生活轨迹几乎成了学校—家庭的两点一线,但路上匆匆而过,你是否已无心顾及周围的人和事?在学校忙碌地工作,你是否已无暇真正关心学生和同事?晚上回家忙完家务、孩子和白天剩余的工作,你是否已无力关心身边邻居……在这些忙碌中,你是否已慢慢忽视了生活中其它一切事情?就像一位教师要生讲自己“给”比“拿”愉快的故事时,学生要他讲,他搜肠刮肚后大吃一惊,因为他居然找不到这样的故事!——教师要培养活生生的人,一个社会中的人,那么,教师首先就应是一名血肉丰满的生活“真人”,而不能迷失了真我,变成了工作的机器人!否则,这样的“机器人”教出的学生就算知识越来越丰富,技能越来越强,创造力却会慢慢枯竭,成为“智能机器人”
?
二、做一名智慧者。叶澜教授说:“如果一个教师缺少智慧,就缺少尊严。”智慧来自于什么?——来自于博览群书,教师要广泛涉猎,五湖四海,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来自于对工作的满腔热爱,勤思考,善钻研,在平时的点点滴滴中不断积累。这样,教师在课堂上才有可能口吐珠玉、游刃有余、旁征博引、妙趣横生、谈吐不凡,这样的课堂,才能深深吸引学生,教师深受学生爱戴,并不断成长。
?
三、做一名反思者。教育是一种常做常新的事业,教育无止境,教师生涯也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前行的充满新奇的旅途。反思将让师生的生命变得五彩缤纷,反思将让我们的教育变成一支抑扬顿挫的交响曲。一个善于反思的人,永远拥有前进的动能;一个善于反思的民族,永远拥有不竭的力量;我们的教育也需要勇敢的反思以不断超越再超越,一个善于不断反思的教师,才能不断完善自己的工作,科学地施教,深受学生敬仰。
?
说到底,做新时期的教师,就要积极地更新知识、观念和能力,遵循学生成长的规律去创造性地工作。让我们热爱教育、热爱学生,使教育适合学生的发展,让我们努力为学生的发展创设必要的条件,使学生和教师共同快乐地成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