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生研讨课心得
新生研讨课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新生,我的故事是这样的。2013年7月我接到了贵州大学招生办的电话,“亲爱的吴丽情同学,恭喜您被贵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态学专业录取,请您于7月18日之前到贵州大学北校区签订定向就业协议”。短短的几句话对于我来说如晴天霹雳,我的上海大学成了泡影,之前欣喜于自己高考考了502分的兴奋感荡然无存,我怪自己为什么要填什么提前批次,为什么把学校代码填错了,为什么还填定向就业了,一系列的问题围绕着我,我找不到答案,经过两天两夜的思想斗争,我决定我要上贵大,母亲什么也没说,陪着我来到了学校,我含着泪把定向就业协议给签了。八月底,我迈着坚韧的步伐从容地踏入了贵州大学南校区,我想无论在哪,我总能发挥好我自己,就这样,我开始军训,开始在这所大学学习,开始融入它,开始了解它,开始爱上它,我的大学生活从此拉开序幕,我想,我要在我的大学里绽放属于我自己的青春光彩。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开始渐渐发现大学生活和我所想象的还是有一定差距的,第一学期平均成绩勉强上了八十分,第二学期有所进步,学习方面倒是在稳步前进,但是我却一直找不到自己的目标,感觉每天都在机械式的过着,毫无意义,所以我决定,我要好好地对我今后的人生进行一番规划了,正好学校开设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这门课给了我更好的机会去了解和规划自己的未来,上的第一堂课,我打开书本,有一个问题瞬间映入我的眼帘,“人生中最重要的是什么?”,我没能在第一时间回答上来,仿佛自己压根儿就没想过类似的问题,我迷茫了,我连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都不知道,我该从哪开始规划人生,我该怎样去规划。我认为我得先搞清楚自己目前的专业状况,才能更好的规划,幸好,在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这门课的同时,学校也开设了“新生研讨”这门课,起初不知道这门课的含义,后来知道了,就是为新生开设的一门辅导的课程,为新生解答疑问,倾听新生对本专业的了解和学习兴趣,就这样,我们开始了为期两个星期的课程学习,有专门的专业老师为我们解答,和老师进行沟通交流,把自己的疑问解答清楚,思路理清,明确了自己的目标。期间该课程还会有一些讲座,老师会耐心的为我们介绍专业基础知识,同时鼓励我们学好专业知识,要懂得理论联系实际,其中杨见松的有机农业理念让我印象最深,也是我比较感兴趣的一个方面,我从原先的不怎么接受这个专业,到渐渐接受它,开始喜欢它,到现在,开始愿意付出自己有限的精力去努力学好它。我想这一切都归功与新生研讨课这门课程,它让我对专业知识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也让我尝试着去克服一切困难学好它。
新生研讨课不仅仅局限于解答专业知识的疑问,同时在最后一节课上,侯双双老师也为我们详细介绍了该专业的学习板块,在大学四年应该拿到的学分数,课外实践和实习有哪些,还介绍了一些特色课程,我想这些东西对于我们新生来说无疑是最为关心的话题。听了侯老师的详细介绍后,我相信对于我们同学以后的学习和生活规划是很有帮助的,同时也燃起了我们对专业知识学习的热情,激起了我们内心最深处的勃勃雄心。让我们对未来有了希望,有了憧憬,有了规划。
人生是由一个个梦想构成的,我们的一个个梦都在路上,无论未来的学习之路,职业之路有多险,有多长,请记住,坚持就是胜利,放弃就等于失败,我们正风华正茂时,岂能轻易言弃,我一直都坚信一分耕耘,一份收获。我,期待收获的季节。
每一个伟大的成功者
都有一个共同的秘密
在于不屈不挠的意志
在于执着顽强的忍耐
即使因为
屡次的失败而血肉模糊
屡次的打击而遍体伤痕
屡次的劫境而困苦难撑
而他们
仍然痴心不改
仍然坚持到底
心中有一股神圣的力量
激励自己不断向上
努力奋斗的人儿
大自然也会偏爱
最终赠你财富或地位作为嘉赏
这是我在网络上看到的一首现代诗,也是一直激励我前进的启迪思想之一,我的座右铭就是:没有我做不到的,只有我想不到的。希望经过一番新生研讨课的学习,我能清楚明白自己想要什么,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想要如何去生活,最后我的人生能够绽放出属于我自己的光彩,在梦想的路上,开出一朵朵花,闻着芳香一步一步的前进。
生态131班吴丽情 1307040020 2014年8月7日星期四 补充说明:老师,由于个人原因,刚收到要写心得体会的通知不久,而后又由于家住农村无法联网,迟迟不能提交,所以现在才成功提交,希望没能给您统计带来不便,如若有请谅解。
第二篇:新生研讨课
新生研讨课总结
题目:国内外软件工程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专业:软件工程班级:2013级6班姓名:张涛学号: 20131921不幸地说:“当初,软件是被调的!”
荣幸地说:“还阔以噻!”
——题记说出第二句话的原因有很多,但是真正让我“为之动心”的正是题目所提— 现状与趋势。
1.现状:
中国:
(一)软硬件比例不均,研发体系比较薄弱,支撑体系不完善
(三)产业的核心能力较为薄弱
国外:
则相反,软件产业体系相当完善。
2.趋势:
中国:
中国的软件产业的现状虽然不是很乐观,但是中国毕竟是后起步者,难免会有一个追赶,并超过的过程。
国外:
则恰恰相反,完善的体系下,难有快速发展。
3.结果:
当今国家的竞争,信息竞争可谓所占分量越来越大,软件身为信息产
业的前导,必将受到国家的重视。当然,中国需要快速提升当前软件实力,但是当前中国软件又是刚刚起步,专业人才大量缺乏。
4.结论
于国:国家现处在伟大的复兴时期,身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应该看到这一点,并积极投身到建设当中,是我们最重的责任。
于我:国家处在当前阶段,必定会大力加强完善软件产业,但是当前软件人才远不足以满足当前建设的需要,所以软件专业人才的需要会持续相当一段时间,如果我猜的没错的话,这个时间就是中国伟大复兴完成之日。所以,软件人不需过多担心学成就业压力,恰恰相反,这是其
说起软件,首先你要抵得住变化,这种信心来自于积累
他专业最头疼的问题。
5.1.为什么当今大学生对软件不怎么欢喜呢?
中国人的通病:不敢尝试。
软件作为一种新兴信息产业,其父辈不能给他们带来更多的软件产业方面信息致使其不了解所产生的胆怯心理。同时,该问题也曝露出90后的不自主,不创新的一面。
孰不知:软件专业的甜头,我想举个例子:世界首富是谁?
相信都知道是比尔。
而比尔的身份也是为大家所知的:微软创始人,而微软恰恰是软件的鼻祖。乔布斯是另一位软件方面的真正赢家而为大家所知,通过这两个例子,你是否开始对软件有些兴趣了呢?
2.很多人在抱怨软件专业无聊。
他们认为软件专业只是与代码打交道,那就大错特错了。其一,如此类推,学建筑的岂不是每天与砖头打交道吗?那你是否还愿意报考建筑呢?所以,我们也不能如此片面地看软件。代码固然在软件专业中起着“砖头”作用,但是这是一个软件人的基础而已,同建筑一样,在你师成以后,如你不愿做一个搬运工一样,你也不愿意单纯地与代码打交道的,你可以成为软件工程的高级建筑师。走向设计,有时一个灵感瞬时焕发的设计,比经过几千人花了几年的时间做出这个灵感还要重要,这便是软件专业一次完美升华,这是其二。
3.软件不是枯燥无味的。
一开始,我也有所同感,但是在院长的给我们上完新生研讨课后,这种想法便消失了。院长在课上讲了许多例子,其一是南京大学的天才—破解了百度老板李彦宏的手机号码,同时,造出蹭课神器—超级课表。这个激起了我对软件的极大兴趣。之前,我从来没想过,软件可以做如此多的之前不敢想的事。可想以前,有多少同学如我一样渴望在大学四年中做出一些伟大成绩的人啊,以使自己成为“不同”中的一份子!可以说,软件是再好不过的如此平台啦!同时,我相信我们定能够创造一片自己所属天空。
6.结尾
以上便是我对软件产业及我们专业的新认识,算是一篇拙文吧。相信自己的见解与热爱会随着接下来的四年说短不短说长不长的大学生活而不断提升。那时,我会在我的毕业论文中,加入更多的了解。
参考文献:1.百度文库2.各位老师课程及幻灯片
第三篇:新生研讨课
在大学里学会成长
姓名:王莹
学号:12920132200206
步入厦门大学的校门,我的人生历程也翻开了崭新的一页,怀揣着对大学的憧憬,对未来的梦想,我开始了四年大学学习生涯的第一年。但是在惊喜与激动同时,一个个问题也摆在了我的面前。最值得思考的是,大学,究竟学什么。
通过为期十四周的新生研讨课的学习,我对大学的学习有了一些理解和自己的想法。
首先,要学号本专业的内容,这就是所谓的学业有专攻。还记得在高考录取结束,得知自己即将进入法学院进行四年的学习时,我的内心颇为纠结。一方面,对于法学或法律,我的了解确实不多,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够顺利地完成本科的学业。另一方面,自己本身对于法学的兴趣不大,也有可能是对这门学问不太了解的缘故吧。但经过了将近一个学期的学习之后,我对于法学改观不少。我也明白了,专业兴趣也感情一样,是需要培养的。虽然在入学之初我还在考虑要不要转专业,但是现在,我已经明确了自己要在法学道路上一直走下去的思想。的确,专业兴趣是能够培养出来的。在课堂上,我被宪法学老师的风趣所吸引;被刑法的严厉所震撼;被民法的繁琐但贴近生活而想要认真钻研……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学充满新奇个性的学习只有充分了解自己,寻找自己的兴趣,根据兴趣选择学习,才会学得深入,学得快乐。兴趣是引领我们前进的动力。
当然,大学是一个学习和进步的平台,这个平台的地基就是大学里的基础课程,这是我们必须打好的战役。只有打好基础,拓宽视野,求知的路才会越走越宽。我们的导师也提到了这一点,他告诉我们,在大学,要学号一门外语,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不仅要掌握基本的生活用语,还需要有专业的词汇积累,这样,才能在之后的国际法学习中更加游刃有余。不仅在学习上,在工作中,对外语的掌握也成为必须。在国际交流日渐频繁的当代社会,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对于自己来说,有利无害。
学会独立,助你成长。
离开了细心照顾自己的父母,精心培育自己的中学老师,在大学生活中,最先要学会的,就是独立。独立地学习、独立地生活、独立地工作。离开保护,学会独立,才能领略不一样的风景,感受不一样的自己。大学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在这个起点,只有学会独立起飞和翱翔,才能做最好的自己。
学会自律,助你成功。
自律源于每一个小事,每一次实践,比如不翘课、坚持泡馆、自觉排队、自觉抵御电脑游戏和电影电视的诱惑、合理安排作息时间……这些都是日常小事,但是因此而节省出来的时间,却可以做大量的学习和工作。培养这种良好的习惯,不仅在大学可以有更好的学习成果,在以后的工作中,也会让自己领先于他人。
当然,大学不仅要学会怎样读书、怎样做事,还要学会怎样愚人相处、学会怎样做人。
在大学生活中,我们需要跟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从日常生活的宿舍来说,我们的宿舍是四人共处一间,因此,学会与室友相处,是很重要的一课。我们要收敛自己的脾气,并且包容他人的习惯。来自祖国各地的同学共同在法学院学习生活,不同地方的风俗习惯与生活方式理应被接纳。我们不能固执的认为别人一定错误,反而应该了解到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与此同时,学会如何与导师、同事、领导相处,也是十分重要的。对于不同的人,我们的交往方式都不同,这样,就能够锻炼我们的日常交际能力,也为以后在社会中的交际打下了基础。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学会怎样做人。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从小,父母、老师就会教育我们要做一个诚实、正直的人。在大学,诱惑比以前大很多,这样就更加考验一个人的人以及处理事情的能力。未来是什么样的,我们无从得知,但是从现在开始,培养一个良好的性格,对以后的生活,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人生不是一片坦途,只有经历风雨,才有彩虹。人生道路曲折,我们探索人生,但不能忘了欣赏沿途的风景。我们要追求昂扬向上的人生目标,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并且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并对其进行有效管理。今天的自己身处何处并不重要,但下一步要迈向哪里就很重要了,我们不能彷徨而由于不前,要奋斗不止,永不退缩,让自己的大学生活不留遗憾,给自己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
第四篇:新生研讨课
《新生研讨课》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 重拾专业之光
系别:动力工程系
专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班级:建环1421
姓名:XXX
学号:XXXXXXXXX 日期:2015.09.21 题目: 重拾专业之光
摘要:时光任然,岁月如梭,刚刚告别了大一种种困惑的我回首过往,虽有专业概论课的答疑解惑,但仍有些茫然。迷茫中挣扎,挣扎却又彷徨,如一个沙漠中寻找甘露的旅人,新生研讨课就如一缕阳光,带我看到了光明,带我重拾了专业之光,也给我接下来三年的奋斗指明了目标与方向,为学习点亮了明灯,也让我了解到新生研讨课的重要性。
关键词:建筑、能源与环境的关系 专业的外延、内涵及发展方向 学习导论课程计划导论课程学习建议
正文:
一、建筑、能源与环境的关系
新生研讨课上,我们对建筑、能源与环境进行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建筑是人类为了生存而对自然进行的再造活动,是一种空间艺术和科学技术的结合,体现了一定的社会文化和地域特色,也反映了时代的特点、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科技发展水平。能源是人类进行一切社会活动的动力,人类的生产和生活行为离不开对能源的利用,对能源的利用水平也反映了人类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自然环境包括气候、山川、河流、地貌、植被等要素,人类和其他生物依赖这些要素生存和发展,而建筑营造的室内环境是人类文明存在和发展的重要环境。
能源、环境是影响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建筑、能源和环境的关系密切,建筑物的建造和使用过程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和材料,而能源和材料的广泛使用会影响甚至破坏环境。总之,建筑、能源和环境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共同在可持续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建筑在与能源、环境密切相关的同时也是国民经济主要的能耗终端。目前,中国每年竣工的建筑面积达16亿~20亿m²,但在这些新建的建筑中,仅有10%~15%面积的建筑能达到国家的节能标准,而80%以上得到建筑属于高耗能建筑。按目前发展趋势,到2020年,我国高耗能建筑面积将达到700百亿m²。在我国的发达地区,建筑空调的使用负荷已经占到城市电力负荷很大的比重,一些城市每年夏天都会出现拉闸限电的情况。
发达国家建筑能耗在社会总能耗中一般达1/3左右,在北欧甚至接近40%,中国的能耗最近也已经达到28%。2007年公布的《中国建筑能耗报告》显示,大型公共建筑单位建筑面积的年耗电量为每平方米70~300kW·h,相当于普通住宅的10倍以上。据江亿教授调查,截至2004年,北京市大型公共建筑面积仅占北京市民用建筑总面积的5%,但全年总用电量却高达33亿kW·h,几乎相当于全市近一半居民的生活用电。可见,建筑已成为国民经济主要的能耗终端。
二、专业的外延、内涵及发展方向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的内涵是以工程热力学、传热学、流体力学和建筑环境学为基础,包含供暖、通风、空调、建筑电气、燃气等专业领域。本专业原有外延是利用最少的能源消耗,通过建筑设备系统营造建筑室内环境,同时尽量
减少建筑对室外环境的影响。经过整合以后,专业外延在建筑环境、智能建筑、建筑电气、建筑节能等方面有了新的延伸。
结合建筑、能源与环境的密切联系,基于全球社会经济发展趋势,本专业将在可持续发展方向取得长远而卓有成效的成果贡献。在即将到来的十年或者二十年内,暖通工程方向的设备工程师、注册监理师、注册造价师、注册建造师将会在社会发展领域和制造业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学习导论课程计划
学习导论课程,本身便是以学生自主自导学习为主要形式,因此,针对导论课程的这一特点,我草拟出如下学习计划:
1、调查同学们为何会报考本专业,询问对本专业的初步了解情况并认真作好记录。
2、根据同学间对本专业了解情况的差异,结合教材,同时查阅相关资料后相互解答。
3、针对专业程度较深的问题,可询问教师和学长,有条件者可咨询相关方面的权威。
四、导论课程学习建议
虽然是学生导论性课程,但对于入行不久的大学生来说,依靠自身力量来了解整个专业与行业的发展状况,是较为困难的事情。所以,除对学生自身学习计划外,也对其他相关方面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授课教师可提问学生对本专业的疑惑,并作详细解答。
2、学院应积极与毕业学生保持联系,并邀请毕业学生回母校做简单的事迹汇报,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来解答同学们的问题。
3、学校可约客本专业、本行业的专家教授、行业权威、公司老总等,从社会、就业、行业发展等现实领域给同学们清晰明了的答复。
大学生活说快也不快、说长也不长,要真的无愧于心,那便是要:低调做人,高调做事;寡言者智,寡情者专。在大学里,内心所在意的不是错过多少,亦不是失去几何,而是为成一事,辛苦付出后的成就。
第五篇:新生研讨课(模版)
新生研讨课
框框如何打破?对传统教学模式、教育理念、师生关系的改革势在必行。2003—2004学年,一种承载着研究型教学理念的崭新课程形式——新生研讨课在清华大学开始试点。在探索和研究的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从而探索教育功能从知识教育向认知教育转变,教育教学组织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转变,教学方式从单向知识传授的教学型教学方式向师生互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研究型教学方式转变,课堂上一系列巨大的变化意义深远。
崂山道士穿墙的咒语是真的吗?魔术大师大卫·科波菲尔穿越长城是怎么回事?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和画面面前,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与15名大一新生一同探究量子物理世界的奥秘,为这些神奇的现象寻找科学的解答——这就是由顾秉林院士主持的清华大学新生研讨课《走进量子世界》上的一个场景。
2003年11月,清华大学全面推出了一种新课型——新生研讨课,两个学期,70门课程,不仅学科门类齐全,而且都是由学术造诣颇深的知名教授开设,大一新生可以不限专业根据自己的爱好任选一门。与名师面对面,这些初涉学术殿堂的后来者从此享受了一项令学长们羡慕不已的“优待”。
让名师带领学生走入研究之门
新生研讨课是清华大学组织知名教授专门为全校大一新生开设的小班专题讨论课程。主要教学方式是学生以小组方式与开课教授就某一专题共同开展研究,在教授指导下开展小组讨论,进行口头辩论和写作训练。在国外,新生研讨课已有多年的历史,而在我国却是一件新生事物。作为推进研究型教学体系的重要举措之一,清华经过多方调研、论证,在全国高校中首次开设31门新生研讨课。
让学生尽快融入研究型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中,让名师带领新生走入大学之门、研究之门。与其他类型课程不同,新生研讨课给开课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自主权”,没有固定教材,开课专题可以涉及任何学科领域,由教师依据新生的特点自行确定,同时学校鼓励交叉学科选题。在选课人数上,每门新生研讨课原则上不超过15人。新生研讨课鼓励教授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除了教授与学生之间交流、小组讨论、口头及写作训练方式之外,开课教授还可安排实验、参观、调查、实践等教学活动。同时,新生研讨课不进行期末考试,教授可以根据学生平时的表现,对选课学生以书面形式作出“优秀、通过、不通过”的考核评价。而开课教授上课期间每周则必须保证与学生见面的时间,指导学生开展研究。
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翻开《清华大学新生研讨课手册》,开课教师无疑成为最夺人眼球的亮点。首批开设31门新生研讨课的32位教师全部为正教授,其中31名是博士生导师。在强大的师资队伍中,有受人尊敬的院士,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有教育部首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顾秉林校长更是亲自挂帅。
在孙家广院士的记忆中,有一件事对他的触动特别大 前几年印度一所大学的教授带领两名本科生发明了一种新的算法,在国际上引起很大轰动。这让他一直在思索 清华拥有如此优秀的本科生,为什么没有做到 我们的课堂应该教给学生什么 他引用杨振宁先生说过的一句话 中国的教育是填鸭式的,一定要把这个框框打破,才能使得我们的创新人才培养出来。而要做到这点,首先就是把学生从课堂上解放出来。“中国的学生特别缺乏创新精神,哪怕在课堂上举手提问这么一个简单的事情都不能做。这就特别需要像新生研讨课这样的环节营造一种氛围 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哪怕是错误的见解。”
与名师一同研讨,亲身感受他们为人为学的魅力风范,短短几个月,新生研讨课带给学生的许多是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而这些也许让他们受益终生。学生们说,教授的人格魅力对我们的影响太大了,他们亲切、谦逊,不仅使我们增强了自信心,而且对学习和学习者有了新的认识 知识都是人研究出来的、而且是无限的,对前人积累下来的知识我们不仅是一个被动学习的角色,也可以提出质疑;新生研讨课让我们发现,学科前沿离我们并不遥远。同时,体验了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起在某一方面的兴趣,学会了从多角度分析、评判的思维方式,提高了认识判断能力——新生研讨课给予新生的是全方位的。
师生共同探索知识的海洋
上好15人的新生研讨课,对这些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们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何确立研讨题目,让这些刚入大学校门且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着实让他们费了一番脑筋。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就要改变传统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外语系副主任刘世生教授形象地比喻说 传统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喂鱼者与鱼”的关系,而在新生研讨课中,老师与学生是“鱼与鱼”的关系,大家都是同一个池塘里的鱼,共同探索知识的海洋,共同前进。用十周的时间让学生成为半个青铜器专家,是彭林教授开设《青铜器研究初阶》新生研讨课的目标之一。如果各种类型的青铜器摆在你面前,你如何进行研究 学生们按照彭教授的研讨题目主动查阅各种文献资料,畅谈自己的想法。彭林还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结合实物鉴赏青铜器。结合不同时代青铜器的不同类型,彭林又组织学生采访冶金学等科技专家,了解不同时代中国科技发展的状况。
对学生而言,教学方式的改变要求他们必须改变学习观念,孙家广院士设计的新生研讨课要让学生在“学中练、练中学;练中闯、练中创”。他把学生分成8个小组,除第一堂课由他主讲外,其余课程由各个小组轮流主讲,而他只是担当“教练”的角色,对每个问题提供一个思路供大家参考,组织大家进行讨论。“同学们的热情很高。在网上、图书馆查阅大量的资料。如果我们每堂课都这么上,学生的创造性一定能发挥出来。”
变化就这样悄悄地显现在新生中间。教务处处长胡和平教授指出,在新生研讨课的进程中,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主动思考问题,参与师生辩论甚至主动讲解的过程,潜移默化地掌握了研究的方法和思维方法,培养起主动学习的能力。而这对于学生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甚至未来的工作都是受益无穷的。
开设新生研讨课有三大目的:一是建立一种教授与新生沟通的新型渠道,提供教授和新生之间交流互动的机会,缩短教授与新生之间的距离;二是为新生提供在合作环境下进行探究式学习的机会,鼓励新生在小组中进行思考、交流,启发新生从入学伊始就体验研究型学习方法和氛围,尽快适应研究型大学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为建立基于教师指导下的探索研究的学习模式奠定基础;三是推动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探索和研究为基础的研究型教学模式。
与其他类型课程不同的是,新生研讨课没有固定的教材,开课专题可以涉及任何学科领域,由教师依据新生的特点自行确定,学校鼓励交叉学科选题。在选课人数上,每门新生研讨课原则上不超过15人。全校学生不分专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和爱好,自由选择一门新生研讨课。新生研讨课鼓励教授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除了课堂学习外,开课教授还可安排实验、参观、调查、实践等教学活动。同时,开课教授上课期间每周也要保证与学生见面的时间,指导学生开展研究。
新生研讨课没有固定的教材,开课专题可以涉及任何学科领域,由教师依据新生的特点自行确定,学校鼓励交叉学科选题。来自不同院系的学生,也给研讨课的课堂带来了更多交叉交流的机会。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院士开设的“走进量子世界”研讨课的15名学生,就来自信息学院、机械学院、土木水利学院、经管学院、理学院等5个学院12个系。为了便于讨论的开展,极少数教师根据开课目的对选课学生做了适当限制。秦佑国教授的“建筑与技术”就规定,非建筑学院的学生可以选修。他认为,大学教育不能过分专业化,应该培养学生综合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门新生研讨课专门面向全校非建筑学院的学生开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