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道德经心得

时间:2019-05-12 15:41: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学习道德经心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学习道德经心得》。

第一篇:学习道德经心得

学习《道德经》心得体会

蔡国花

学校组织大家学习了道德经,学完后心灵的触动是挺多的。

我觉得《道德经》潜藏的一个主题是,老子提出的“道”,是他哲学思想的核心。道的含义博大精深,需要我们从各个方面来理解。事实上,宇宙万物之运行,是存在一定的客观规律,这个客观规律,需要我们有联系的、全面的来认识,来理解。但人类限于时间和空间,能全面系统地认识宇宙万物,看来是虚渺而不可能的。但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自己走过的路,要不断总结,不断思考,找出规律,逐步认识世界,理解世界,掌握未来世界的运行规律。所以对待老子的思想,要批判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他的许多内容在今天看来也是十分具有指导和教育意义的。例如“功成身退”“宠辱不惊”等为人处事的原则是中华民族的精髓,更是安身立命,为人处事的基础。在物欲横流的今天,老子提出的“致虚守静”,“少私寡欲”等处事的哲学是拯救人们心灵的一剂灵药,让我们正确的看待得失,可以净化人的心灵。

以上是我对“道经”总的认识,下面就具体谈谈我对其中的一些观点的感悟认识。

每个人都有私有欲,面对私欲,必须先自反自省,然后自清自虚,若能做到自知、自胜、知足,那么就可以算是得道。当社会需要用礼智维系的时候,虚伪巧诈也就慢慢的产生了,祸乱也跟着来了,自以为聪明的人,以智取巧,实在是愚昧的根源,因此我们应守质朴的大道,不要虚伪的巧智,取用道的精神,舍弃礼智的浮华。一切需自然而行,道的作用是柔弱谦下,天下万物是从有而产生的,而有却是从无产生而来的,无是道之体,有是道之用,人应无为、无事、无智、无知、无欲、无我、无私才能达到道德最高境界。随着科技的日益发达、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丰富了,但是精神世界却越来越空虚,人类的道德观念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其中不乏有些人冲破道德的底线,追求权力,物质,金钱,荣誉。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如何去应对这些问题,我们同样可以在《道德经》这部圣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为人谦虚、心态平和、淡泊名利、时刻反省,尽职尽责!。人生短暂,笑对人生也是过,心情烦躁也是过,我们何不在工作学习中端正心态呢?谦虚是一种美德,更是一个人的修养,并不是象人们所说的谦虚就是虚伪,我觉得谦虚有两层意思,谦是谦卑,是一种处事的修养,也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虚就是虚心学习,使之更加完善,做得更好。当别人夸奖你时,你完全可以说声“谢谢”,因为这是别人对你工作的肯定,你完全受得起,但并不是说你就此停滞不前了,还需要虚心求教,找出不足,让自己有更大的进步。心态平和是安心工作之本,只有心境达到虚静的状态,才会时刻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才会在社会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不仅如此,平和的心态还可以帮助处理好朋友和同事之间的关系,使之变得融洽。观看《道德经》后,我觉得接受老子的思想是一种愉悦,是一种洗礼,是一种灵魂的滋养。

现代社会的道德问题似乎已被人们淡忘了。中国以“礼仪之邦”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传统道德自应继承光大。而我们呢?我们应做些什么呢?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无为而治,任何时候做到宽容(设身处地从对方角度考虑问题)、向善(对善良的人善待他,对不善良的人也能善待他)、谦卑(要能如水的品质)、知足常乐(凡事适可而止,知足者富,安贫乐道,放下名利、放下虚荣、放下固执,多一些知足、宽容和快乐)

第二篇:学习《道德经》心得

2013-2014年第二学期《感悟道德经大智慧》科目考查卷

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 班 级:数学12-2班 任课教师:仲浩群 姓名:邹建桃 学 号:12124650243 成 绩

《道德经》五千言阐述大道,道尽天地万化的基本规律,可谓博大精深。《道德经》所阐发的关于道的独特见解,及其柔性思考的思维方式,为当今时代的人们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启迪。学习了《感悟道德经大智慧》这门课程,会触发你的一些感想与感悟。就以下两题,进行答题。(共100分)

一、听讲《感悟道德经大智慧》课堂散记与感悟,上课时哪些内容对你有所启发,有所触动,引起了你的思考,可就此展开,谈谈你的一些体会。(不少于800字,50分)

二、就《道德经》中的某些章节,或某些片段,结合当今社会生活以及自己的人生体验,谈谈你的见解。(不少于800字,50分)

要求:不必写成论文,也不必追求理论性与学术性。不要从网上复制,也不要抄人家的。试卷应具有浓郁个性色彩,建议感性一些,口语化一些,朴素地写出自己的理解与感悟即可。答题时保留以上试卷要求,在题目下方空白处写好序号,进行答卷。

第一题

听讲《感悟道德经大智慧》课堂散记与感悟

这个学期很荣幸可以选到仲老师的《感悟道德经大智慧》这门公选课。这门课使我受益匪浅。首先感谢仲老师给我们带来如此精彩和有意思,对生活有着十分重要指导意义的课程。我十分喜欢这门课程,在课堂上,听老师所说的生动的例子,我感悟了好多。在懵懵懂懂中,我感悟到怎么样做好一个人的道理。

在课堂上,有许许多多的讨论,案例让我记忆犹新。例如,物极必反的道理,养生的道理,拍拖的案例,神婆存在的价值讨论,杨过和小龙女的故事感悟,看 1 相讨论等等。那都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处理得好这些,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精彩,处理得不好,会给我们生活带来诸多麻烦。

现在,我就”神婆存在的价值讨论”展开讨论吧!经过我的调查,在我们中国好多地方都存在”神婆”。无论是大城市还是小乡村,经济发达的或经济落后的地方,都有存在“神婆”,只是他们的存在形式不一样。例如在乡村,科学宣传工作做得相对比较少,相信“神婆”的人数下相对会多点或更加相信。在城市里,在好多小巷,会贴着好多什么“电脑看相”,“电脑算命”,“科学算命”等等的标语。

那么是那些人会去那种地方去呢?那些人需要去找“神婆”呢?经过讨论和调查,这部分人都基本会有共同的一点,心里有一些自己过不去的问题,或者直接说是有心理问题。例如家里有什么不好的事情发生啊,自己无法接受的。还有的就是那些做白日梦的那些人,想着叫神灵提供一个“机密”,从而获得不义之财。

那么,“神婆”的存在,对社会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对于这个问题,要从不同的方面去认识。一方面,它是对社会起着积极作用的,它就是一个“心理治疗机构”。社会上总会有一些天灾人祸降临到不幸的人的头上。例如某某的一个非常心爱的亲人出了意外,一般人都会很难接受现实,他们总会不相信这些事情的发生,他们会好痛苦。心情会好压抑,好悲伤。他们就可能去问“神婆”为什么会那样?而“神婆的”就会安慰他们,通过“神婆”与他们失去的亲人交流,去安慰他们,治疗他们的“心病”。通过“神婆”作为桥梁,这个交流圆满的成功。这样他们就会洗去心里的悲伤,从新过上快乐的日子。而另外一个方面,会有一些不好的影响,有些“神婆”为了攒钱,例如有些人生病了,去问“神婆”,“神婆”开一点什么偏方,延误了病人的最佳最好的治疗时间。还有些是给人提供什么攒钱的“办法”,这些都会祸害人们。所以我们要以正确的态度对待“神婆的”的存在,作为大学生,应该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用科学的眼观去看待事物。

总之,《感悟道德经大智慧》这门课开阔了我的视野,使我感悟到更多的人生道理,用更加敏锐的视角去看待问题。它使我受益匪浅,将影响和指导我终生。第二题

浅谈《道德经》中的“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

这个学期很荣幸可以选到仲老师的《感悟道德经大智慧》这门公选课。这门课使我受益匪浅。首先感谢仲老师给我们带来如此精彩和有意思,对生活有着十分重要指导意义的课程。我十分喜欢这门课程,在课堂上,听老师所说的生动的例子,我感悟了好多。老子的《道德经》只有区区的五千多字,却表述了自然之理,令人茅塞顿开,意义深刻。

《道德经》中的第二章写到:“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先后之相随,恒也。„„”。这一段的大概意思是:“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于是就有了令人嫌恶的丑;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于是就有了反面的不善。所以,“有”与“无”相互突显,“难”与“易”相互促成,“长”与“短” 相互显现,“高”与“下”相依而存,“音”与“声”相互陪衬,“前”与“后”相互照应——这些“名”相反而相成,迁延不居而不独立自足,这一切现象都是客观事物比较固定的规律„„”。

其中我最欣赏本章中的“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事物总是处于矛盾之中,正是矛盾推动了发展。矛盾双方以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哲学中经常提到对立统一,没有绝对的事物,事物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就会向反方向发展,比如“乐极生悲”,“塞翁失马,焉知祸福?”等等,说的都是这个道理。可是我们很多人却在对抗这个真理,只想要有,不想要无;遇到顺心的事喜气洋洋,碰到挫折就自怨自艾„„一味的去满足自己的欲望,却吝惜自己的付出。很多事物都像硬币,都有两面行,它是矛盾的统一,是对立的和谐。我们遇到的好事,不一定要非常兴奋地对待,遇到了不幸的事,也不必慌张。以平静的心态对待一切。就如范仲淹所说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遇到什么情况都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就行了。

总的来说,《道德经》一书,字字珠玑,字字经典,使人在知道自然这理,感受大人生,大智慧。

第三篇:《道德经》心得

《道德经》心得

这个暑假,科协在学期末要求大家假期完成对《道德经》的阅读。而假期中我开始读这部典籍的时候,正是自己为一些决策和想法困扰的时候。最开始没有太过期望从中能有什么实质性的收获,但是,但我从头到尾阅读了一遍之后,心境慢慢开始平静,经常忆起书中“重为轻根,静为燥君”这样一句话,并深深感触到了这样一部典籍对自己在进步和成长路上的帮助。

套用一句俗套的话,这部经典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但这句话并不是凭空而论。在我看来,我们正处在逐步深入社会,需要逐步磨练自己,使自己成熟的阶段,因此会越来越多的感觉到物质财富的现实重要性慢慢以压力的形式增加,因此若不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思想,很可能会让自己的精神财富变得匮乏。如何在各式各样的社会压力下、在汹涌变换的社会洪流中坚守自己,坚定目标,最基本的是心静。心静即可安定下自己的情绪,不受或减少其他外界困扰,理智的思考,理智的决定。正如老子所提倡的“清静为天下正”,文中说“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胃复命。”只有贮藏了内心的宁静,才能在生活和工作中保持踏实、严谨的工作态度,不卑不亢的生活态度。

静心是踏实、理性工作的前提,这是我在《道德经》中第一个也是最直接的感悟。随着深入的阅读,我记得《道德经》中有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在《道德经》前面“道”的部分,这句话给我的印象尤深。《道德经》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在不同年龄层面阅读会有不同的体会,在先阶段,最浅显的是“道”不是要我们无所作为,是要我们要勇于挑战自己,并努力战胜自己。不断的挑战逆境和困难才能有所为。相信对于我们现在这样一个充满理想和梦想的时候,这句话可以激起我们的斗志,不论在哪个阶段奋斗,不论是不是失败过,我们都要坚韧的重新开始,回归静心的状态,认真投入的到朝着目标努力的过程中。

在后半部分德经的阅读过程中(道经和德经的划分为后人所为),个人认为比较容易让人有共同的领会。“德”被老子定义为,在个体修道的过程中的一个基础。而“道”则是“德”的升华。“德”主要讲述了如何为人处世,如何治家治国等。而“道”为“德”的升华,因此一些示意宛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不同的人对其在不同阶段的理解也各有不同。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查找过几部不同的译注版本,但某些地方却有很大的出入,才知在“道”这部分历来各家有所争论。对于没有修道的人来说,很难真正体会“道”其中的玄机,只能以一个切入面来

理解,并且不能很好的将整部《道德经》的“道”与“德”的部分系统融洽的整合。

基于以上的体会和分析,我也意识到自己的经历阅历尚浅,不足以深刻的理解这样一部经典,而且在阅读文言未加译注版本是略感吃力。在我看来,这不是一部读过一遍就可以罢休的典籍,每当工作和学习的路上,觉得心情急躁,烦扰的事情太多,精力不能很好的集中等等时候,都应该重新拾起来读一读,有很好的静心效果。心下安宁,一切事因缘由一切人情世故也都会变得澄澈起来。总之,这次阅读使我的收获更大,然而我自己完全不能说读懂了这部典籍,因此我也期望自己在未来多次阅读的过程中有更好更深刻的心得,在成长路上借鉴,也可以与大家分享。

第四篇:《道德经》心得

《道德经》心得

读了老子的《道德经》后,为老子深深的睿智所折服。一个特别强烈的感受是老子思想所处的智慧高度和对自然的领悟及对人类社会关系的宏观视角。对事物发展的辩证和转化能给出融入自然规律的基本解剖。特别难能可贵的是能够脱离“从众定势思维”的习惯而独立地接近于自然。老子《道德经》的另一个广博在于任何人读之可以感悟出个体自己领域内的内涵和外延。也就是每个人都可以读出自己贴切的答案和个体标准。

第一段“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说作为世界本源的道是可以用语言来形容的,但并不是永恒的。“名可名,非常名。”说的是可以称呼的名不是恒常的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是说天地刚刚呈现时是没有名的,万事万物逐渐出现时才有了各自的名(但并不永恒)。“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意思是之所以经常在没有欲求时来探究它的奥妙,有的时候探究它的倪端。“此两者,同出而异名。”是说有和无这两方面都同出于道却有不同的名称。“同谓之玄”都同样可以被认为深远微妙,难以把握。“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里指的是这种玄而又玄的道是一切奥妙的门径。这一段作为《道德经》的起始,详细阐述了老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对规律的理解。在《道德经》里,道指的就是规律。而道家思想对规律的最根本的见解就是“规律是自然的,变化的,不为人所控制的。”对待规律的根本态度是“充分尊重规律,然后才是利用规律。”这是一种非常朴素的辩证思想。全面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大自然的探索与思考,而这种探索与思考不是盲目的,是非常有计划、有科学根据的,它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也远远超出了中国的范围。

其中,“无为而无所不为”是一脍炙人口的名句。无为,不是字面上的直解不做任何事情,而是不做不符合自然规律的事情。当你不做违反自然和违反社会规则的事件时,你所做的其它事件就是无所不为。当然,在这里对“什么是违反自然和社会规律”的“无为”事件的判断是必须具有各种层次的经验和高度智慧。举一些在自然低层次且简单的例子;例如:你不会游泳,就不要只身跳入海里。不跳海就是一种“无为”。这种不跳入水里就是一种经验的“无为”,而这种无为会给你的生命存在带来关于该问题的保障,这种保障就是一种变相的“无所不为”。上面举的例子是较为简单而浅显的例子,任何人都可以根据经验给出相应的、各种参差不同层次的“无为”和“无所不为”。

在现实和一些文艺作品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云游四方的道人,他们虚幻而飘渺,空灵且高傲。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的是飘逸,感受到的都是那种无为。老子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智。”所以说圣人的治理方法是让人谦虚,让人博学,减弱人的志向,增强人的体魄,让百姓没有知识和欲望,所以智者也不敢滋事妄为,以自然无为的态度治理天下便没有做不好的事。

所以,老子的思想是一种“以无为而得有为”辩证主义思想。自然是简单的,所以《道德经》本身也是简单的,仅仅是老子所包含的参照系是一个最大的参照系而已,甚至可以认为老子是具有无参照系的思想,无参照系,也就没有偏见,这正是《道德经》最伟大之所在!

第五篇:《道德经》心得111(精选)

《道德经》读后感

《道德经》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所著,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为上下两篇,《德经》和《道经》,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道德经》的前面几章主要提出了“无为而治”的观点。而在后续的一些章节当中,将“无为而治”引申到了做人当中,做人应当知足常乐,上善若水。在这里主要讲讲《道德经》中第八章的感悟。此篇第一句便是千古名言“上善若水”,最好的人像水一样。那么在老子看来,最好的人,即圣人,应当具有水的品质。那么水又有哪些品质呢?“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这可以说和当今社会的价值观有些出入,人们常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而老子在这里不仅说是往低处流,而是说要处在人们都厌恶的地方,并且是滋润万物而不去争,就是帮其他人做事情,但是不拿好处。差不多所有不好的事情是占尽了。但老子却说这样做可以“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不免令人有些费解了。

其实细想,就不难体察出其中的区别,在“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中往往追求的是物质上的享受;而老子所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追求的应当是道德上的一种境界。就道德境界来讲,老子可以说是相当高的了,几乎达到“水”之境,但对于今天粗浅的衡量一个人的成功与否来讲,老子似乎并没有达到标准。既没有富可敌国的财富,也没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似乎就物质水平来讲,离老子道德上的修养是差了一大截。但这并不关乎老子快乐的生活。“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的最后所获得的结果是“无忧”。人们常说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但老子却可以做到没有忧虑,实在是一种令人向往的境界。但当今社会一切都弄得很复杂,很多人都觉得没有物质哪来精神上的享受,其实人活着最终的追求就是幸福,而社会发展的终极目的也是为了能让人类活得越来越幸福。假设人人都做到老子所言,那么便是一个人人无忧的境界。可惜人的劣根性注定很少有人能够达到这样的境界。所以我们依然只能在竞争中生存。这是一个由竞争来维持稳定的社会,之所以不是由老子所提倡的来维持,个人认为根本性还是由于人的根性所致。人主宰了社会,那么便由人目前的根性选择了目前这样一种以竞争为本的社会机制。

至于老子,“利万物而人不争”的社会是一个人人幸福感指数都非常高的社会,但对于目前的人来说难度不免大了些。也许随着社会的发展,这样的一种竞争的机制不再

适用于人的本性,那么老子或许就有机会了。

下载学习道德经心得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学习道德经心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道德经心得

    一,道,绝非科学所能企及。 二,道,绝非哲学所能企及。 三,道德经中道字是什么含义? 四,道德经中德字是什么含义? 五,道德经中自然是什么含义? 六,道德经中浴字是什么含义? 七,道德经就目前......

    《道德经》心得1

    初读老子《道德经》有感 假期闲暇,初次拜读了我国道祖老子的《道德经》,感触颇深。正如世人所云,“老子的《道德经》阐述了一套真正完美的人生价值理论”。其中的道理博大精深,......

    道德经心得五篇范文

    《道德经》心得——知足常乐 道德经》心得——知足常乐 —— 各位领导、同志们,下午好! 今天我想跟在座同仁一起分享一下我前段时间学习《道德经》一 书的心得,众所周知, 《道德......

    《道德经》心得3

    《道德经》读后感 《道德经》博大精深,蕴含丰富智慧。存世千年,仍吸引国内外无数学者争相探索。一个“道”字,形而上的实存者,宇宙万物发生、存在、发展、运动的规律,人类社会的......

    《道德经》心得5

    读《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即有名。自然有迹可循,而道却始终无名。在老子的世界观中,万象皆非虚无,因为有“道”。道从何来,又往何去,就是《道德经》所......

    《道德经》心得6

    《道德经》读后感暑假里我阅读了国学经典《道德经》,作为充分体现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神韵的《道德经》,用不多的字数,阐述了道家对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产生、发展、变......

    《道德经》心得9

    老子道德经读书心得 老子思想,非常注重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的存在性,所谓“非常道,非常名”就是说万事万物都处于永远的变化之中,也是从侧面点醒世间一切都有变化发展的必然规律......

    《道德经》心得2

    心得“道可道,非常道”这句名言可以说是耳熟能详,但对他的含义却是模棱两可,从没有细细体味过它背后的意蕴。这个假期,我第一次走近了它,走进了老子的精神世界。没错,是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