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清华精神永传承(清华学习心得体会 )
清华精神永传承
——赴清华大学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护理系 吕娜娜
花开芬芳的五月,带着巴山儿女质朴的向往,怀着对殿堂的憧憬和知识的渴望;我迈进了让无数学子心驰神往的清华大学校门,在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参加了为期5天的“干部管理能力提升高级研修班”的学习。由于是满怀仰慕与自豪、带着圆梦之心踏入清华的缘故,我十分珍惜这次难得的机会,所以我积极主动,认真思考,用心经历。感受深深、收获满满,只叹息时间太短,一转眼就结束了。现将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向领导和同事们汇报如下,希望能分享给大家。
一、感受清华,启迪智慧
生平第一次走进清华,各种情愫难以言表。在清华主校门(东门)外的绿地正中,横卧着一块巨大的卧壁,正面是毛主席手书的“清华大学”校名,背面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我深知,这便是清华之精神所在。漫步在校园,树木成荫,景色优雅别致,葱绿的银杏树叶随风飘舞,景色如诗如画,美不胜收。清华的美,不仅在于它的校园景致,更在于它的人文精神。百年沧桑,积淀了深厚的历史底蕴,厚重的文化,强大的精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清华人,“行胜于言”的校风、“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学风铸就了一批又一批中华民族引以为自豪的治学大师、兴业英才和治国栋梁。清华的老师们以崇高的职业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高超的学术水平,一丝不苟地履行传道、授业、解惑的神圣职责,追求的是卓越的境界。无论是学校对教学的整体安排和管理服务,还是老师对课程的具体设计和讲授,你总能体会到管理者和授课者的用心良苦和匠心独运;让我切身感受到了它的博大精深。
二、感悟大师,心灵升华
说实在的,放下身份,忘记职务,抛却压力,就这么安静的坐在清华的课堂上聆听专家教诲,感悟大师风采真是一种美美的享受。此次培训有团队建设、职教理念与发展、领导力与执行力、领导者言语表达艺术、职业能力与素养、感受音乐的快乐、国际形势与安全等专题讲座。大师们都来自不同的学科、不同的领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向我们传授知识、传递信息、传送经验,我不仅是收获了知识,更新了观念,开阔了视野,更是一次思想的升华、心灵的洗礼、能力的提升。每一堂课,老师都为之精心准备、提前到达,有的放矢、旁征博引、融会贯通,深入浅出,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里徜徉。
要说感受最深的就是帅气的贺林老师讲的领导力与执行力了。我悟了很久的东西被 1
他八个字就概括了,即“关注目标、.用人成事”。贺林老师说关注目标就是指在执行过程中要高度关注目标,切不可把实行目标中使用的手段当成目标。他举了找锤子钉钉子的故事,并说明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人,在执行过程中,忘记目标,而把手段当成目标,倾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结果要么目标实现不了,要么执行力大打折扣,成本增加,效率降低。而用人成事就是指在执行过程中要善于用人,人尽其才,各得其所。在此举例:古代一著名将军打仗用聋子做内勤人员,将军商议军政大事绝不会被泄密;用瞎子作哨兵,瞎子听觉灵敏,有一点风吹草动就能感觉到,并且能听出有多少敌人,距离有多远;用瘸子当炮兵,绝不退宿半步等;因此百战百胜,这就是用人得当的成功范例。贺林老师记忆力过人,口才了得,讲座观点鲜明,事例生动,说服力强。古今中外,引经据典,随口就来,妙语连珠,滔滔不绝,令小女子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三、感谢有您,整装待发
记得妈妈从小对我说:吃水不忘挖井人。所以我能顺利完成此次在清华大学的培训学习,一要感谢学院领导和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的领导们,为我们搭建的良好的学习的平台,给了我们学习的机会;二要感谢传经送宝的大师们,是他们用学富五车的渊博知识和深入浅出的分析点拨,为我们“充电”和更新知识,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路;三要感谢负责我们全班59名学员学习、生活的老师们,她们贴心的照顾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愉快而温馨的学习环境,才使我们能安心地接受清华精神的熏陶。虽只有几天的相处,彼此建立起的友谊,永存在我的心里。生在这样的班集体,我永远都不想毕业。
反思这次学习,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忧患意识,紧迫感油然而生,不忘历史,冷静地认识问题,全面地看待发展等并非是纸上谈兵,而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迫切需要,从而深刻领会了习总书记在清华105年校庆上的嘱托“办好高等教育,事关国家发展、事关民族未来”的现实意义。同时,再次深刻体会到学习是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思想境界、一种生活方式。诸多事实告诉我们,机会总是偏爱有准备的人。作为一名基层干部,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自我完善,使自己的知识不断更新,同时带动身边的同事不断学习,才能构建一个勤于学习,不断进取的团队。
清华之行给了我太多的感悟,这将成为我生命旅程一个永恒而又美丽的回忆,也将成为我今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克服困难的不竭动力。我的心灵从此升华,我坚信,学院的前景将是一片繁华,因为——我准备好了。
2016年5月17日
第二篇:清华学习心得体会
篇一:清华大学学习心得体会
清华大学晋中市中青年干部
素质能力提升专题研修班学习体会
第*期中青班学员 *** “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9月11日,满怀对前沿知识的渴求、对世界名校的仰慕、对顶级大师的崇敬、对新朋老友的深情,我参加了由市委组织部在清华大学举办的为期8天的中青年干部素质能力提升专题研修班学习。真实地融入到清华的校园,真切地感受到清华的魅力。一流的管理、一流的师资、一流的服务、一流的学风,让我饱享知识大餐,饱经思维洗礼,如醍醐灌顶,意犹未尽。研修班的学习对本人是一种思想再造过程。
一、圆梦在清华
清华所传承的是培养具有为国家社会服务之健全品格人才的教育理念,建校以来,她共培养出近11万名毕业生,其中包括一大批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学术大师,兴业英才和治国栋梁。体育馆上“为祖国健康工作四十年”誓言更是真实地凸显了清华学子淳淳报国赤子之心。也正是因为有这样良好的文化传统,为清华园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走进清华园就是清华人,这是清华独特精神和文化魅力,也是人才辈出的关键所在。
二、学习在清华
学校在培训的内容、形式、时间等都作了细致的安排,课程设臵既有宏观分析又有局部解剖;既有理论概述,又有案例分析;既强调理论,又注重实践;既重视讲授,又注重互动;既有行政管理理论知识的学习,也有宏观经济形势分析,还有媒体关系与危机应对课程。
为了确保教学质量,清华大学对每期培训班的授课老师都实行严格评估制度,由学员无记名填写表格对老师授课的针对性、生动性等实际效果进行评估。这次安排给我们上课的不仅有清华的知名教授,还有国内相关领域的教授、学者、专家。刘书林老师以他渊博的知识、生动的语言和生活实际讲述了21世纪领导干部素质提升;侯景新教授讲授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的关系;张学政教授以激情飞扬、渊博知识、独特视角,给我们讲述了领导科学与艺术;钟朋荣教授用丰富的知识、大量的信息和实例生动地讲述了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栾帆老师讲述的媒体关系与危机应对,使我们明白了领导者处理与媒体关系和科学应对危机的基础是及时公布相关信息;傅思明老师和董晓宇老师分别讲解了依法行政的理论与实践和公共管理前沿;姜平老师和孟小权老师讲授了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思想与对策和领导干部的语言艺术;李成言老师以实例分析生动地讲述了廉政建与官德修养。每次授课都能把大家带入一个忘我的知识境界,教授们温文尔雅,治学严谨、认真负责,使我们对国际国内的发展方向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教学显得生动活泼,气氛热烈,让人感到耳目一新,记忆深刻;学习期间,大家自觉遵守培训时间,严格遵守课堂纪律,不迟到、不旷课、上课时间自觉关闭通讯工具,甚至忘了下课时间。
三、收获在清华
在清华学习短短8天,生动的教学使我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路,是一次难得的“充电”机会,受益匪浅。现就本次学习培训浅谈几点体会。
(一)领导干部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做学习的楷模。领导干部要有高素质、高境界、高情操、高能力,要有真学识,要做真表率,并且指出,学识水平决定工作水平和领导水平。当今社会,新知识、新理念、新事物层出不穷,并且更新迅速,领导干部只有不断地更新学习内容、拓宽学习渠道、扩展学习领域,才能防止知识的老化、思想的僵化、能力的退化,才能在领导岗位上发挥好领导作用,促进决策的科学化、合理化。
(二)领导干部要提高理论素养,转变思想观念。理念指导实践,实践丰富理论,我们党在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在不同的发展时期,总结和提炼出了丰富的理论,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到江泽民的“三个代表”,再到胡锦涛总书记的科学发展观,每一个理论体系都是马列主义思想的再完善再丰富,都具有一个时代的特征,在这个时代中起着引领和指导作用。作为领导干部,不仅要掌握这些理论的思想渊源,认识这些理论产生的背景,熟知这些理论的内容,还要学会在这些基本理论的指导下正确地开展工作。在此次培训中,共安排了两节科学发展观理论学习的内容,通过学习,我真正了解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明白了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以前在观念上对科学发展观存在着模糊的认识和思想上的偏见,认为它仅仅是一种新理论,现在看来,每位领导干部都应该把思想观念转变到科学发展上来,只有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转变陈旧的观念,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工作实践,才能在工作中把握正确的方向,才能带领群众走出一条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道路。
(三)领导干部要学会科学管理,提高管理水平。通过学习,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作为领导干部一定要学会科学管理,提高领导水平。首先要学会用人。在工作中要用人所长,避人所短,具体讲就是要见人所长、容人所长、用人所长、励人所长,同时,要正确析人之短,容人之短,努力治人之短,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领导是用人的人,要力避事必躬亲。其次,要学会管理,在管理中要善用激励,要区分对象、区分时间、区分方法进行激励发动,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努力形成最佳的运行状态,达到最佳的运行效果;再次要学会决策。领导干部相当于指挥中心,就是发号施令,让员工们按要求执行,所以领导干部必须会决策、善决策、能决策、决好策。在决策中首先要打开空间,做好选择;其次要快速反应、快速选择;再次要避免经验主义,避免僵化,要学会借助外脑,并能够把握主动权,当机立断,切忌瞻前顾后,犹柔寡断。
(四)领导干部要树立创新意识,具备实干精神。有创新才会有发展。常言道“创新则生,守旧则亡”。工作中,既要有创新的思路,还要有创新的举措,只有会创新、善创新、常创新,才会永远保持生命力,才能有发展的活力和冲劲,才会取得发展的新成果。当然,领导干部除了要善于创新外,还要具有务实重干的精神,有一句话叫“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只有讲实干,重实效,求实绩,才会取得实实在在的发展。所以,在工作中要突出一个“实”字,从实处着手,在实处落脚,脚踏实地,真抓实干。
(五)领导干部要努力工作,做部门员工的榜样,在业务上要当行家里手。作为领导干部就得不断钻研业务知识,对本部门的工作内容、性质做到心中有数,努力成为行家里手。在业务管理上,要思路清晰,计划周详;工作中要率先垂范。率先垂范能形成一种感召力和凝聚力,让别人愿意和你一起工作,为你分忧解难。当领导,重要的是以身作则,要求别人做篇二:清华大学心得体会
清华大学—台江县后备领导干部高级研修班
学习心得体会
6月8日至20日,我有幸被县委组织部选派到清华大学“清华大学—后备领导干部高级研修班”参加学习,这既是自己工作学习生涯的一次机遇,也是一次全方位感受清华大学浓厚的学术氛围、治学精神和文化底蕴的良机,更是提高个人自身综合素质和提升领导力的难得机会。历时十余天的学习,使我增长了知识、提升了意识、开阔了视野,充实和丰富了自己,驾驭实际工作和应付复杂局面的能力有了一定提高,许多思想和内心的感悟将使我终生受益。
几点收获:
一是拓宽了视野,开阔了眼界。清华继续教育学院的学习,课程设置比较紧凑,体现出范围广、综合性强、信息量大的特点。学员在短短12天时间内完成了十多门课程80个学时的学习计划,主要学习了公共管理、管理沟通与协调、中国宏观经济分析、国际形式与国家安全、科学发展与依法行政、走进音乐世界等专题讲座,聆听了清华大学知名教授的讲课,特别是那些满腹经纶、博古通今的专家教授,他们的讲解生动有趣、旁征博引,既有加强的理论指导,又有成功的实践经验;他们能抓住重点,层层剥开,让人豁然开朗、茅塞顿开;他们的授课使我掌握了更多的领导力和领导艺术,从而进一步理清了思想认识上的误区,解开了许多工作、学习、生活中的迷茫和疑惑,大大地拓宽了视野,开阔了眼界,从而使正确认识问题、科学分析问题、果断应对问题的能力得到显著的提高。正所谓:聆听的是智者的声音,感悟的是知识的力量;学到的是管理的精华。
二是增长了知识,提升了能力。这次培训,授课教师都是知名学府教授,也是某一学术领域的权威专家,他们从不同的研究领域出发,以不同的研究视角,展现了许多新颖的思维方法,这些新的思维方法,能在充分结合自身实际的基础上,直面现实困难,突破常规思路,创新解决问题的办法,达到问题迎刃而解,效率不断提高,成效事半功倍的效果。实际上,新的思维方式所闪现出的智慧,就是解决问题能力的具体体现。因此,我觉得新思路、新方法对实际工作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它使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心态更加自信,思路更加开阔,方法更加灵活。可以说,通过这次研修,切实地增长了管理知识,增强了工作自信,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管理能力和领导力。三是感受了精神,陶冶了情操。在清华学习期间,感受到了清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百年校训的熏陶,深切地体味到清华“行胜于言”和“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治学精神。学习中除开设基本理论讲座外,还着重加入了“政务礼仪、走进音乐世界”等一些现代文艺课程,让学员们更加认识到提高自身综合素养、提升自己的领导魅力和个人魅力的重要性,增强做一个知识面广、修养文明、体格健康的新一代党员干部的意识。
几点体会:
第一,要开创一项事业,必须树立正确理念。清华人才确立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一校训,才成为了中国最知名的大学,为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富强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我们要开创一项事业,就要树立一种精神、坚持正确的理念。对此,我认识到,要开创工作的新局面,必须坚持创新的理念,坚持创新的作为,在一个新起点、新层次、新水平上来思考和谋划工作,才能建立工作新机制,增添工作新活力,推动事业的新发展。
第二,要做好本职工作,必须坚持实干精神。朱自清先生说:“清华的精神是实干”。我们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干就是为人民服务的根本途径。“少讲空话多干实事”,不打官腔,不只炼“嘴功”,要改变工作作风,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把落实放在第一位,只有坚持一步一个脚印,做到不图虚名,不做表面文章,不搞花架子,干一件成一件,才能把实事办好、好事办实,真正使自己成为一位为台江谋发展、为人民谋利益的实干干部。
第三,要提高自身才能,必须加强自我学习。通过参加这次培训班,我更加感受到自身知识的不足,深切感受到学习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在台江“主动融入凯里城市经济圈,实现台江跨越式发展”的新形势下,我们身上所肩负的责任将更加重大。要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更好地服务于台江发展,我们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不断地加强学习,坚持终身学习的思想,向领导学经验,向同志学方法,向书本学知识,向实践学本领,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充分发挥我们的聪明才智,为推动台江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第四,要做好本职工作,必须有良好的心态。概括地讲心变则态度变,态度变则行为变,行为变则习惯变,习惯变则人格变,人格变则人生变。总之,态度决定一切,心态反映信念。在工作中,有个别干部成天怨天尤人,埋怨社会不公、埋怨工作辛苦,对工作失去了激情,什么事都不管,一天都在混日子,结果把耽误了工作,把自己也荒废了。作为新时期的党员干部,只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保持良好的工作心态和积极向上的工作作风,才会对工作充满激情,从而自觉地做好本职工作,从工作中体现出我们的个人能力和人生价值。
走进清华,充满期待,走出清华,充满感激。虽然只有短短的12天时间,但我深深体会到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和“行胜于言”的清华精神内涵,我将把在清华的学习当作新的起点,以崭新的精神面貌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投入到今后工作中去,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立足本职,勇于开拓,大胆创新,为台江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篇三:清华学习心得体会 学习心得体会
按照组织的安排,我参加了这次“清华大学——国土资源局干部能力提升高级研修班”的学习,与全体学员一起,怀着从未有过的激动心情,走进了一流学府。虽然只有短短的五天时间,但通过聆听那些学术大师的生动授课和名家前沿的理论成果,使我体会深刻、受益匪浅。
一、升华了思维理念
这次学习培训的授课老师,分别是来自清华大学、人民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具有丰富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的资深博导教授和国内名家大师,他们个个知识渊博,对自己从事的研究都有独到的分析和精辟的见解,他们精彩的讲解不时闪烁出智慧的火花,使我的思维理念不断地受到新的冲击,解开了许多工作学习生活中的迷茫和疑惑。比如周士渊老师的《幸福人生的自我管理与阳光心态》、刘旭涛老师的《政府绩效管理与评估》、周培玉老师的《领导智慧与国学修养》、董晓宇老师的《领导力与执政新理念》、韩廷春老师的《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以及周孝正老师的《当前社会矛盾与热点问题分析》等课程都使我大受裨益,使我的思维理念得以跃上了一个新的层次。
二、拓宽了知识领域
这次学习培训虽然时间不长,但课程安排科学合理,内容丰富,信息量大,涉及宏观经济、国学、领导干部能力建设等多个方面的知识。这对于我们这些长期在地方工作的人来说,的确是一次高层次、系统的理论学习和全新的知识拓展机会。通过聆听资深博导教授、名家大师们的精心授课,不管是从理论到实际,还是从耳闻到目睹,无不使我们眼界大开,受益匪浅。
三、提升了能力境界
学校给我们培训班安排了六个专题讲座,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从时代发展的最前沿,从不同的学科领域、不同的观察角度出发,给我们带来了一场提升综合能力的盛宴。特别是那些满腹经纶的专家教授,他们的讲解生动有趣、旁征博引,既有加强的理论指导,又有成功的实践经验;他们能抓住重点,层层剥开,让人豁然开朗、茅塞顿开。他们的授课使我掌握了更多的技能,从而使正确认识问题、科学分析问题、果断应对问题的能力得到显著的提高。
总之这次来清华学习体会很多,收获很大。我将把在清华的学习当作新的起点,以崭新的精神面貌努力工作、学习,并把清华精神带到今后的工作中,求真务实,崇尚实干,立足本职,勇于开拓,大胆创新,为实现国土资源管理的目标,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第三篇:清华精神的法学传承
王振民:清华精神的法学传承
——写在清华大学法学院复建15周年之际 清华大学法学院院长、中国宪法学研究会副会长
翻开清华法学院的历史,就会发现它其实是一部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
法学教育绝非仅仅是职业教育,不是一种浅层次的技能教育,而应该是一种理想教育,有其明确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这包括法律人的道德律、人文关怀、使命感三个层次。
编者按 法学院教育是法律人培养进程中的重要一环,法学院倡导何种精神,将深深影响着从这里走出去的每一位学子。今年是清华大学法学院复建15周年,在15年的时间里,清华法学以其特有的品质和风貌,很快确立了“清华法律人”这一中国法律人才新品牌。本报特约请清华大学法学院院长撰文介绍清华法学秉持的办学思想和学术精神。
清华法学有其独特的品质和风貌,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学术精神。这种学术精神既是对清华百年和老清华法学院精神传统的继承,有长达80多年乃至近百年的历史积淀,也是15年来新法学院与时俱进,不断将清华大学精神在21世纪中国法学教育中进行演绎、阐释和发展的结果。可以说,清华与法学的结合造就了清华法学独特的价值追求和学术精神。
一、以建设法治中国为己任
提起清华大学,人们普遍觉得这是一个很爱国、很正统的大学。其实,爱国是世界一流大学的共同特点。作为清华大学重要组成部分,法学院继承了这种爱国传统,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中国法学院培养的人才首要的应该为中国法治的确立完善、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我们国家正处在飞速发展的时期,法治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需要培养大批法治精英人才。能够解决中国问题,尤其是中国法治问题,这本身就是对人类、对世界的巨大贡献。为此,我们大力引导学生就业要“入中国主流、上大舞台”,到国家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工作,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作贡献。法学院复建以来,已经向国家重点行业和领域输送了大量人才。例如大批毕业生从事公检法职业,有些积极投身国际反倾销诉讼等案件办理,为保护中国企业的合法权益发挥 着重要作用;2004届本科生周倍良在北京门头沟区坝房子村当村官,成绩突出,当选2008年首届“中国十佳大学生村官”,2008届研究生魏华伟自愿放弃在大城市找工作的机会,到河南省上蔡县文楼村任村官,还有相当比例的毕业生在一些地方党政机关担任领导职务,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有些毕业生在学术上取得了一定造诣,正逐步成为重点院校学科骨干。他们无论人在何地、在何种岗位上,无不以解决中国现实法律问题、推动中国法治建设为己任。
新时期清华法律人心系国家和民族的情怀是与老一代清华人一脉相承的。100多年前美国决定退还部分庚子赔款给中国用于人才培养,其目的当然是为了影响中国未来的青年精英,从而影响这个国家的发展。但是,反观百年清华的历史,一代又一代清华人非常爱国,也许正是戴着“赔款大学”这顶屈辱的帽子,使得清华学子无不以天下为己任,为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而发奋。老一代清华法律人身处乱世,为法治立国、兴国而殚精竭虑、鞠躬尽瘁,表现出先天下之忧而忧、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情操和奉献精神。例如,第一位从清华走出去到哈佛大学法学院攻读法律的张福运先生,他是1909年第一批留美学生,在哈佛读完法学回到祖国后,帮助国家收回海关的主权,成为中国海关的第一位中国人关长,结束了外国人长期把持中国海关的局面,捍卫了国家的尊严和主权。再如校友梅汝敖先生,1946年被指派为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法官。在历时两年半、开庭800余次的世纪大审判中,他出色完成了历史使命,使日本帝国主义的首要战犯得到了应有的惩罚。梅汝敖先生曾经说过,“受了清华的教育,就意味着对国家、民族应当有什么样的担当”。还有钱端升、向哲浚、王铁崖、端木正、陈体强等一批优秀毕业生,他们在法学理论研究、国家政治外交事务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清华法学赢得了荣誉。
翻开清华法学院的历史,就会发现它其实是一部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清华法学院最初成立是因为国家的需要,中间停止办学也是因为国家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甚至清华法学教育的内容也与时代紧密相连。1952年以前,清华大学法学院以国际法、宪法行政法等公法学科为主,因为旧中国急需这方面的法 律人才,当时要在国际社会上用法律捍卫国家利益,捍卫民族尊严,必须有国际法方面的人才;在战乱中要重构国家秩序,就需要公法方面的人才。1995年清华重建法律学科,同样是顺应时代的要求、国家的需要。从这个意义上说,清华法学院不仅是清华的法学院,更是这个国家和民族的法学院。
二、国际视野
清华法学院是一个国际化程度很高的学院,80%以上教师拥有在海外长期学习和研究的经历,在世界前100名大学当中取得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人数在国内法学院中最高,也是国内唯一一家开设英美普通法系列课程的法学院,第一个面向国外开设全英文授课的中国法律硕士学位的法学院。清华法学院的科研重点不仅包括我们国家面对的重大法律问题,也包括整个人类今天面对的重大发展课题,例如环境、资源、能源、海洋、空间等涉及的法律问题,都是我们重点要探讨研究的。作为中国一流大学的法学院,我们竞争的对象绝对不仅仅是国内其他大学法学院,我们必须瞄准世界一流大学法学院,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际型法律人才。如果我们满足于中国一流就沾沾自喜,那就太没有出息了。无论学术研究或者人才培养,无论老师或者学生,我们都必须要在世界范围内来定位,立足于解决21世纪中国和平崛起和人类可持续和平发展产生的重大法律理论和实践问题。一个国家所有的法学院都变成国际型的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但是必须有几所这样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法学院。
在学生培养上,我们不仅培养学生深入学习中国法律的理论、制度和知识,而且开设很多外国法和国际法课程,让学生始终能够了解国际最新法律动态,站在国际学术最前沿。我们与众多国际一流法学院建立了密切的合作交流关系,师生互访频繁,近30%的本科生有海外交流或学习的机会,法学院代表队也一直保持在维也纳国际商事仲裁比赛等大赛中的中国最好成绩。2007年清华法学院获得教育部“国际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试验区”项目,目前正在进一步探索培养高层次国际型法律人才的新模式和新方法。
清华法学院的学生来源也体现出国际化的特点,以2009年入学的480名学生为例,其中留学生就有70多名,来自26个国 家,包括攻读全英文课程的30多名LLM学生,留学生比例达到15%。清华法学院的中外学生还合作创办了第一份由中国法学院学生编辑、在国外正式出版的全英文中国法律学术刊物——Tsinghua China Law Review,由美国著名法律评论出版公司Joe Christensen Inc出版,于2009年开始在美国正式出版发行。一些留学生回国后为本国法治建设也开始作出重大贡献,2005级LL.M.中国法项目Curt A.Haws(豪心修)同学,回国后被任命为美国怀俄明州第九司法区巡回法院法官。2007年级LLM学生Henri Arslanian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加拿大政府唯一指定的加拿大代表队的律师。
三、法学理论必须联系中国实际
在了解世界的同时,我们必须要同时认识了解自己,熟悉中国的国情和实际,把法学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这样才能产生在中国行之有效的法学理论和法律制度,才不至于浮躁、轻飘。为此,我们下大力气推进实践教育环节,大胆采用互动式和案例教学等新教学方法,率先开展模拟法庭训练和法律诊所教育等实践型教育,这些做法让学生课堂上的理论学习变得不再只是纸上谈兵。同时,学院广泛地利用第二课堂的机会,鼓励学生并创造条件让他们接触中国的现实,接触真实的法律工作。法学院特别重视社会实践对学生的引导作用,多年来以国情教育为主线,通过组织丰富多样的实习实践活动,让学生奔赴边疆、深入农村,深入基层群众,去了解国情、感知社会。学院暑假期间参与社会实践的人数逐年增加,2009年暑期社会实践本科生参与人数达到200余人,地点遍布全国各地。此外,清华法学院还建立了包括河北固安、新疆乌鲁木齐在内的7个实践基地,让他们有机会到相关司法机关开展专业领域的实习实践活动,在感性认识中升华书本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
为了加强法学理论与中国法律实务的联系,2009年4月清华大学成立了由法律界、法学界重量级人士组成的法学院顾问委员会,最高人民检察院前检察长贾春旺学长担任主任,他们在清华法学院与政法实务界之间发挥了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四、立足理论和制度创新
清华法学院师生不仅要十分明了世界法学、法律的最新状 态,具有国际竞争力,不仅要注重理论联系中国实际,而且要进一步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的形成和中国式法治的确立。中华法系曾经在世界上独树一帜,是四大法系之一。今天中国的法治建设也必将形成独特的理论和制度,这需要中国的法律学人为之探索、为之奋斗。我们既不崇洋媚外,也不闭门造车,而是立足于中国实际,吸收人类法治文明的一切成果,力求理论和制度创新,从而产生拥有自己独立“知识产权”的理论成果和制度成果。
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陈寅恪1929年为纪念王国维先生而撰写的碑文中,将王国维的学术理念总结为“自由之精神,独立之思想”。我们把这十个字印在我们的期刊《清华法学》每一期的封面上,也作为我们学术精神的写照。唯有坚持此“自由之精神,独立之思想”,才可能进行理论和制度创新,才可能形成独树一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2009年6月,中国法学会党组书记刘与清华大学党委书记胡和平教授签订合作举办中国法学创新讲坛协议,就是这方面的一个重大举措。至今,由中国法学会法律信息部和清华大学法学院联合承办的中国法学创新讲坛已经举办三期,收到良好的社会和学术效益。
五、做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理想主义者
著名法学家钱端升先生所在的1919级清华学子毕业时给母校建立了一个日晷,现在仍然放置于清华大礼堂前的草坪南端。日晷上用中文和拉丁文写着“行胜于言”。这四个字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一样成为清华的校训和校风。清华毕业生头脑聪明,动手能力强,出活快而质量高,这已经成为社会大众对清华毕业生的普遍印象。况且,法学教育本来就属于职业教育,培养熟悉法律实务操作的专门人才。因此我们非常注意细节的培养,教育学生既不要在大的原则问题上犯错误,更不要在小事上出差错。比如我们注重对语言文字、标点符号甚至语法和书法的训练,教育学生如何起草法律文书,如何与人沟通,如何演讲谈判,如何待人接物等等,法律工作者应该懂得的知识、技巧、技术我们都会教,其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毕业后能够很快进入工作状态。
然而,职业教育很容易变成技术和技巧教育,成为一种“术”,而不是“道”。丧失价值,迷失方向的“术”越好,破坏力就越强。因此,法学教育绝非仅仅是职业教育,不是一种浅层次的技能教育,而应该是一种理想教育,有其明确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否则,我们可能会培养一些非常熟悉法律操作,道德败坏、低级趣味的“高级”法律人才。大学是文明的灯塔,是讲理想的地方,如果在这里都找不到理想主义的踪迹,都那么市侩、短视、急功近利,这个国家和民族也就失去了希望。为此,在加强职业教育的同时,我们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理想教育和社会责任教育,鼓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为追求法治文明而奋斗。这里的理想包括法律人的道德律、人文关怀、使命感三个层次,只有达到这三个层次的要求,才能算是真正的法治精英人才。
第一,法律学生首先要是正人君子,成为道德精英。清华法学院开设了法律职业道德课程,并通过各种形式对学生进行道德启迪,教育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习惯,永远不要让法律技巧超越道德的底线。
第二,法律人应该有悲悯之心,有人文关怀。以人为本,了解民间疾苦,解决人民的问题,这是清华法学教育的重要理想。
第三,着力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使命感。通过举行专题讲座、思想教育、组织学生广泛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等多种形式,教育学生不应该只是为了生活而工作,而是要为了事业而奋斗,提高自己的眼界、境界和格调,带着理想去学习、去工作,以干事业的态度对待每一份工作,培养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学生无论从事法律工作,还是从政、从商、从事公益事业等,都要为国家、为人类谋福祉,做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总之,我们提倡培养既有远大理想,又能脚踏实地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提倡法学院的学子做解决实际问题的理想主义者,或者说做拥有远大理想和价值追求的实干家。我们坚信,既熟悉法律的技巧和技能,脚踏实地,解决问题,又仰望星空,敬畏心中道德律,有人文关怀和强烈的事业心和使命感的法律人才,就是我们今天和今后需要的高级法律精英人才。
一个学院跟一个人一样,应有其特殊的精神。历史的车轮匆匆碾过,岁月的精华悄悄沉淀。清华法学院虽间有中断,但弦歌 不辍,精神永续,新一代清华法律人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发扬光大、继承演绎着这些精神。正是在这些精神指引下,清华法学院得以在复建短短15年里就取得已有成就。也正因为有这些独特的精神在传承,古老而年轻的清华法学院必将在新世纪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再造百年新辉煌。
第四篇:清华学习心得体会
清华大学-县域经济发展
与扶贫开发高级研修班学习心得体会
在市委组织部的组织下,5月17日至5月22日,有幸参加了清华大学-县域经济发展与扶贫开发高级研修班学习,这次学习对我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充电”机会,通过在清华大学6天学习,受益匪浅,收获颇多。
一、对清华大学的感受
当我们走进清华这座百年名校,首先看到的是一幅现代建筑与古代园林交织的美景,清华校园绿草青青,林木成荫,湖光山色,景色优雅,是天然美、园林美、建筑美与人情美浑然一体。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和“行胜于言”的校风,到“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优良传统,以及“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学风,使我感悟到了“清华”这两个字的厚重和“清华精神”的魅力。也使我深深地感到,清华是一个不空谈而重实干的地方,是一个人才济济、大家荟萃的地方,是一个严谨求实、开拓创新的地方,更是一个不懈追求卓越的地方。这里造就了一代伟人、无数的科学家和世界级名人,好几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同志都毕业于清华大学。今天,我能有机会到清华学习,感悟厚重的清华文化。使我联想万千,心情非常激动,作为一名学员直接融入其中是梦寐以求的梦想,多年的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在清华园里,我深切地感受了融入高科技的文化张力,感受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有机结合。清华所传承的是培养具有为国家社会服务之健全品格人才的教育理念,建校以来,她共培养出近11万名毕业生,其 1
中包括一大批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学术大师,兴业英才和治国栋梁。也正是因为有这样良好的文化传统,为清华园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老师认真负责,严谨细致,学生追求上进,刻苦努力。在这里,人才济济,来的都是全国各地的精英,竞争激烈,所以大家都很自觉、很努力。在这里,少了些花前月下,卿卿我我,少了些浪漫和悠然,走进清华园就是清华人,走出清华门,带走清华魂,这是清华独特精神和文化魅力,也是人才辈出的关键所在。
二、在清华学习情况
根据我市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和扶贫开发重点任务,市委组织部和清华大学在培训的内容、形式、时间等都作了细致的安排,课程设臵既有宏观分析又有局部解剖;既有理论概述,又有案例分析;既强调理论,又注重实践;既重视讲授,又注重互动;既有县域经济发展和城乡统筹发展的理念学习,也有社会稳定问题和土地制度改革的研究;既有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又有领导干部的心理调适和减压方面的课程。
为了确保教学质量,清华大学对每期培训班的授课老师都实行严格评估制度,由学员无记名填写表格对老师授课的针对性、生动性等实际效果进行评估。这次安排给我们上课的都是得到学员们普遍认可和欢迎的老师,不仅有清华的知名教授,还有国内相关领域的教授、学者、专家。于建嵘和孙立平教授在讲解当前社会稳定问题和创新社会管理时,以他们渊博的知识、生动的语言和案例分析深刻的剖析了问题的实质,针对当前问题提出了很多创新社会管理的办法,值得思考和试点实践;李佐军教授用丰富的知识、大量的信息和实例生动地讲述
了产业链整合发展和区域产业结构优化问题,用李教授的理论指导我市农业产业化布局优化发展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刘福坦教授,从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形势和政策,运用大量的实例生动地讲述了当前宏观经济发展情况及经济形势分析;李小云教授以渊博知识、独特视角,讲述了转型性相对贫困的新理念,对当前我市重点开展的扶贫攻坚任务有很好的指导作用;李虹教授讲述的压力管理和心态调节,对调整阳光心态对于人的学习、工作、生活、快乐、健康的重大影响。教授们的每次授课都能把大家带入一个忘我的知识境界,教授们温文尔雅,治学严谨、认真负责,使我们对国际国内的发展方向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三、学习收获
在清华学习6天,使我受益匪浅,尤其是对于我们领导干部,是一次难得的“充电”机会。来到学校后,认真学习,深入思考,尤其结合本单位的实际,对过去的工作进行一次相对比较系统的对照,对照以往工作中的一些处理工作的理念和办法还存在着一些偏差和不足。通过学习我深深体会到,如果能够早些就接受这样的培训和教育,那么在工作中就会少走许多弯路,取得的工作成效或许会更好。
通过这次培训,吸取清华教授们先进的细想理念和成功的经验。作为农村工作综合部门的领导干部,必须要清醒的认识到,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与城市的差距越拉越大,涉及农村、农民的各种问题日益凸显,严重的制约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阻碍了我国现代化的进程。如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张家口地区广大农村脱贫致富,这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
程,必须要把努力的方向找准,发展的路子选对。通过培训我了解了农业产业化的基本要素和产业扶贫的有效模式,更加深刻理解市委提出的扶贫攻坚战略的意义,更加坚定了我推进产业扶贫,带动农民脱贫致富,使农民过上幸福生活的信念。
通过培训学习,回头看自己,还是有很多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提高:一是科学决策能力,就是面对错综复杂的局面和瞬间变化的形势要有善于做出正确抉择的能力;二是综合协调能力,就是在工作中能把握大局、权衡协调、统筹兼顾;三是开拓创新能力,就是要以大无畏的精神,在旧有的经验基础上大胆尝试,做到与时俱进、科学合理。领导文化是个性化、人性化同时富有创造性的无形文化,给我们以有形化的启示,教会我们如何谋划事业,驾驭全局;如何带好队伍,培养人才;如何沟通协调,优化环境;如何创新领导方法,完善领导艺术。
通过这次学习,认识到要正确处理好工作、学习、生活、休闲等关系,以积极的、阳光的心态面对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阳光心态是对生活的哲学解释,也是一种积极、乐观、睿智的生活态度。
培训学习已结束,但学无止境,知识需要不断更新,学习将伴随人的一生。我将在以后的工作中学以致用,切实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本职工作中,扎实推进农业农村工作的新发展,为张家口的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诠释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人生价值。
第五篇:清华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清华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们:
下午好!
首先在这里感谢学校领导,有幸成为走进清华的人,让我有机会近距离了解这所著名的高等学府去感受它的风采与魅力,其次我想力争能用朴素、丰富生动的语言与大家分享这次赴清华学习的感悟。
一、启迪心灵感悟人生
清华是一所有着百年的办学历史的高等学府,在历史长河的每个阶段,清华都以其卓越的人才培养和学术贡献,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并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走进清华园深深被它那浓厚的文化底蕴感染着、激动着,无论是走在近春园的荷花塘还是校园里建筑风格独特的临漪榭,校园内处处绿草青青,树木成荫,湖光山色,景色优雅。在品读“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神魅力的 同时,心灵深处也时时被先贤哲人们那博大的胸怀、独立的人格,深邃思想震撼着。清华人之所以长期蜚声中外,就是在于这不竭追求卓越,争创一流的精神。我想这便是清华魅力所在,给人以心灵的震撼,给人以行动的力量,给人以前进的勇气,给人以成功的信心。
二、工作中要有激情与思想。
这次学习培训的授课老师,分别来自清华大学、北京示范大学、教育部等国内外知名高校与教科研机构,他们个个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知识渊博、理论精深,每个人对自己从事的研究都有独到的分析和精辟的见解,他们精彩的讲解不时闪烁出智慧的火花,使我的思想观念不断地受到新的冲击,聆听教授学者们精彩的授课犹如在享受思想上的盛宴,看着教授们矍铄的身躯听着他们睿智的语言,使我悟到只要生命在激情就在,做到激情不老,务实肯干,积极进取,在现实生活的土壤中找到自己的生长点,并以自己的成长影响周围你我他,你的生命就是有意义的,你的生命就不是虚度的。
三、提升专业素养
此次提升高级研修班共5天的培训学习时间,聆听了9位知名专家、学者、教授的专题讲座(2名70多岁)。培训内容丰富多彩既有对专业教学和示范校建设有指导意义的内容如《微课to慕课—课程制作与运营》、《理实一体化教学设计》专业内容;也有对如何教好书育好人的诠释如《让课堂充满激情、智慧和欢乐兼谈教学方法与教学艺术》、《教师应该成为指点人生的导师》、《高效沟通成就魅力管理者》、《如何组织高效的课堂教学》;同时也交给了我们在现代社会工作与生活中如何调试自我、完善自我的方式方法内容如《理想、价值与胸怀》、《阳光心态与压力》、《在创新路上提升自我》。如今回到了校园,耳边似乎仍回响着教授们充满激情的声音,眼前似乎仍浮现着教授们神采飞扬不倦的身影,我要分享给与大家的是:聆听清华学者们的讲授会让你耳目一新如沐春风般,会让你在极度愉悦的情绪状态下享受着文化大餐和精神上的盛宴。
四、感受大师们人格魅力学识魅力 人物
1、张学政(1946年出生)
主题:《让课堂充满激情、智慧和欢乐》---激发学生兴趣,做一个好老师
特点:诙谐幽默、睿智激情、严谨认真
近70岁的张学政教授授课进理论联系实际,语言生动幽默,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非常好使我受益非浅,在长达3个小时的授课过程中,你看不到疲惫,而引入眼帘的是一个充满激情与睿智的学者,尤其是他每一堂课站在教室门口迎接学生的故事,还有那35本无涂改、一次成图的笔记本,让我深深地引入脑海,听他的课真是心理上的一种享受。
同时也悟到了作为一个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要培养激发自己的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来自老师。要上好第一节课,灌输专业思想,抓住学生心态,治理好教学环境,沟通情感,做到即严谨又和蔼。要会驾驭使用语言,语言是沟通交流的最基本工具,教师是语言的最大使用者。
作为教师这几点对我们当教师的非常有意义
1、注意课堂艺术中讲到:会说话的三种境界1)、通俗易懂、2)、尊重对方、3)、注意对方的感受---
2、批评重要但批评的方法更重要----
3、教无定法各显其能,但教有定规,其中最根本的原则是:师德和爱心 用师德去潜移默化你的学生;用爱心去爱你的学生----人物
2、刘书林(1946年出生)
主题:《理想价值与胸怀》 特点:理想坚定、心态平和、睿智幽默 刘教授:清华大学德育研究中心主任
研究领域: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理想与信念是一个人生活与工作、做人与做事的基本准则,它决定了一个人的三观,如今在这样一个信念与理想缺失与错位的时代,张教授以他饱满的爱国之情给我们诠释了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为人民谋幸福;只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走上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真理,让我们从心底里深深的爱着我们的国家拥护着我们的党,更坚定了跟党走的信心。
同时张教授以自身的工作生活经历告诉我们,达观、乐观、明智才是工作生活的最佳境界;不追求名利才能志趣高洁,心情平稳沉着专心致志才可有所作为;辩证的看待“争”与“不争”即个人素质的水平要争最高水平、个人对社会的贡献要争最大限度、在名利面前不争不夺。
最后,我要用清华的校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激励自己,用学到的新理论知识渗透于今后的工作中去,把今后的工作做得更好!
20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