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医师承学习计划 上传
***卫生院
第二批全省五级中医师承教育工作学习计划
各位学员:
为了落实我县第二批全省五级中医师承教育工作各项带教任务,加强学员在跟师期间的管理,达到师承教育工作目标,根据平凉市卫生局、市人社局《关于组织第二批中医药师承教育人员进岗学习的通知》(*卫发〔2014〕103号)文件要求,结合我院实际和带教老师个人专长,经与带教老师协商制定学习计划及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学习内容
1、重温中医学发展概况,掌握相关概念及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2、温习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
3、熟悉经络的概念、十二经脉、奇经八脉;
4、掌握引起疾病的原因,六淫、七情、饮食、劳逸、痰饮、瘀血等。
5、详细讲解四诊及相关知识;
6、学习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
7、学习疾病的治则、治法;
8、学习中药基本知识、常用中药;
9、学习方剂学概述及常用方剂约50个;
10、学习常见病的诊治及临床实践约30个病种3000余名患者;
11、针灸方面的知识;
12、学习中医药在皮肤性病学中的应用。
二、工作要求
1、带教老师要严格管理所带学员,耐心为学员讲解临床知识,为确保师承教育工作质量,带教老师要按照年度带教计划,督促学员按要求进行学习、提高,按进度完成学习任务,并加注意见。
2、学员要尊重带教老师,服从安排调度,认真完成学习任务,每月撰写跟师心得体会一篇,每周跟师不少于2天,并撰写跟师笔记。
3、要认真对待,学习内容必须统一,不得伪造、复印、他人代写,发现后将严肃处理。
第二篇:中医师承总结
中医师承总结
当今世界科技已成为第一生产力,科技竞争成为各国之间竞争的最主要成分,而科技竞争的成败关键在于人才。中医要在竞争中与时俱进,最具决定性的因素同样在于人才。我院在XXX院长数年来,清楚的认识到中医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与迫切性,不断探索中医人才培养新思路,不断创新中医人才培养模式,在思想上重视,组织上保证,督管上严肃。营造中医氛围,在学习中强化;推动中医进步,在实践中深化。采取多种多样师承模式,坚持传承和发展中医,努力培养一批中医后继人才。
一、开展层次分明的师承培养模式
1、对不同的中医学术流派,有针对的进行相应的学术继承和发展研究,力争全面继承,重点突破,繁荣中医学术。从相关专业科室选拨德才兼备的中青年骨干医师,以学术继承人的身份学习中医。以学术继承人为骨干,以所在临床科室为依托,开展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经验的继承工作,并进行中医相关学术经验的研究。人才梯队合理,专兼职人员分工合作,传承名老中医的学术经验。目的是使专科中青年骨干医师的中医学术基础进一步巩固,方向进一步明确,水平进一步提高,临床经验进一步丰富。并以此带动全院中医师承的学习热潮,对推动中医学术的繁荣昌盛起到积极作用。
2、根据市卫生局制定的规划要求,实施全市优秀左右两侧研修项目和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思想的继承工作,我院积极响应,率先开展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和老中医的学术经验继承工作。职能部门专人管理,每年对学术经验的传授人和继承人进行相关考核,确保老中医的学术经验真正的得以传承。
3、开展优秀中青年中医临床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在全省选拨中青年临床骨干进行重点培养,我院共有1人入选该项目学习。我院根据省中医药局对于中医师承教育工作的实施办法,结合我院的具体情况,制订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加强对学院的跟师情况进行月查岗考勤,并进行季度考核和考核,鼓励学员积极参加各种中医理论培训班及网上学习等等。我院该项工作高质量的实施,对我市的优秀中青年中医临床人才的培养起到一个带头示范的作用。
4、培养院优秀中医临床重点人才和青苗人才,通过全院范围公开考评,择优录取青年中医作为培养对象,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培训教育考核,最终选取优秀人员作为院内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培养对象。借此营造中医学术氛围,推动中医学术进步,使中医事业后继有人,薪火相传。为确保方案实施,在院长领导下,院内成立考评专家组,成员由院内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专家组成,院长任考评组组长。主要针对本院中热爱中医事业并具有较好的专业基础和较高的悟性,有志于为中医的继承与发展作出贡献的中医医师。考评分笔试和面试两部分。笔试包括医古文,中医诊断学与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方剂学内容为主的基础部分和以中医经典经文在本专业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体会,诊法心得,遣方
用药心得,病案分析为主的临床应用。面试内容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沟通技巧,文字功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与认识,对中医传统古籍的涉猎程度及心得。
二、开展师承培养模式的思路与探索
1、提高认识、培养人才
人才是医院生存和发展的中坚力量,在医院各项工作中,人才培养始终是重中之重,上述各项工作的实施,给医院培养高水平的人才提供了一个平台。一方面使名老中医专家的学术思想和经验后继有人,年轻的中医力量迅速成长壮大起来;另一方面通过继承人员的带动作用,起到传承的作用,让老中医专家的学术思想经验得以发扬光大。最终,中医药的本质将会被传续。
2、领导重视,强化组织
医院领导从中医药事业发展和医院自身人才队伍建设的高度,深刻认识到加强中医传承和发展,中医后继人才培养的意义和重要性,加强各项工作的组织领导,由分管院长全面负责,职能部门具体执行,互相协作,指定专人管理,组织继承人员认真学习,统一思想,明确目标。
3、管理有力,互相促进
(1)严格管理过程:根据上级主管部门有关工作规定和医院领导加强临床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要求,医院办公室,医务科等职能部门定期进行过程管理,对培养人员和继承人员进行了专项检查,重点了解培养和继承工作的执行情况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具
体问题,对该项工作实施以来的效果进行阶段性评估,从而督促专项人员认真自觉地完成既定计划;同时,也为职能部门完善管理制度,提供管理效率提供整改依据。
(2)合理使用经费:经费支持是完成各项工作的重要保障。依据相关规定,医院建立了各项工作的专项经费使用和审核登记制度,切实做到加强管理,专款专用,分配,经费由财务科统一管理。经费管理一方面保证了培养对象学习的经费的使用,另一方面也约束了培养对象在学习期间从事和继承工作无关的其他开支,同时医院主管部门的管理职能也得到了充分发挥。(3)认真督促实施:任何实践活动都必须在一定的制度和计划下才能更加有效的进行。正是在我院领导高度重视支持下,各职能部门提供严密的组织保障,有效的制度保证和监管措施,我院开展的多样保持中医中姓本质的工作才能取得显著的成绩。我院根据上级部门要求,组织制定各种工相应的制度规定及计划等。
4、总结经验,不断完善
我院开展多样的中医传承实践来保持中医药的继承与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见到了成效,但过程管理仍需进一步的规范,工作流程有待进一步完善,因此,通过不断的总结,来获得宝贵的经验,发现尚存的问题。这样才能促进我院中医传承工作的不断前进,从而为推动中医人才队伍的建设,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吴丽芳 新洲人民医院 2015年11月26日
第三篇:中医师承合同书
篇一:中医师承关系合同书(范本)中医师承关系合同书
指导老师 师承人员 签订日期 公证日期
甲方(指导老师): 乙方(师承人员): 姓名: 姓名: 性别: 性别:
出生年月:出生年月:
单位名称及地址:单位名称及地址或家庭住址:
依据《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考试办法》(卫生部第52号令)的有关规定,经指导老师与师承人员甲乙双方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下,建立师承学习关系,双方订立合同如下:
一、师承教学时间:自 年月日至年月日止,总计不少于1500学时(需有教学记录)。
二、师承教学的地点(需为合法医疗机构):
三、师承教学的基本目标(包括职业道德及业务水平):
四、师承教学的主要内容:
1.中医专业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2.中医学术经验: 3.中医技术专长:
五、师承教学的方式方法:
六、指导老师职责: 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严谨的科学态度,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保证临床(实践)带教时间,精心组织教学,悉心传授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按照确定的师承教学计划,保质保量的完成带教任务。
七、师承人员职责: 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严谨的科学态度,勤奋好学,尊师守纪,保证跟师学习时间。虚心刻苦学习指导老师的临床经验和技术专长,认真做好跟师笔记,及时归纳整理,并加以研究。诚实地接受指导老师和管理部门的检查和考核,完成教学计划确定的学习任务,努力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业务素质和水平。
八、其它:
本合同一式三份,双方签字后经县级以上公证机构公证,师承关系合同自公证之日起生效,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具同等法律效力,另一份由公证机构留存备案。
甲 方(签字或盖章): 乙 方(签字或盖章): 签订日期: 年月日 签订日期: 年月日
注:
1、签订本师承关系合同必须用钢笔(或签字笔)书写,不得使用圆珠笔。
2、本师承关系合同书应经指导老师单位所在地县级以上公证机构公证。篇二:传统医学师承关系合同书
传统医学师承关系合同书 指导 师承 签订 公证
老师胡 星 林人员周 立 云日期 2008-1-10 日期 2008-1-10 甲方(指导老师): 乙方(师承人员): 姓名:胡 星 林 姓名:周 立 云 性别: 男 性别:女
出生年月:1949年1月25日 出生年月:1974年6月 14日
单位名称及地址或家庭住址 单位名称及地址或家庭 住址:
安化县梅城镇西镇街44号安化县梅城镇河山村
依据《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考试办 法》(卫生部第52号令)的有关规定,经指导老师与师承人 员甲乙双方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下,建立师承学习关 系,双方订立合同如下:
一、师承教学时间:自 2002年 1月 15日至 2005 年 1 月15日止.二、师承教学的地点:安化县第二人民医院
三、师承教学的基本目标:
学习医生职业道德,树立时刻为病人着想,千方百计为病 人解除痛苦的思想;学习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在医疗实
践中遵纪守法,文明服务。在搞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努力学习《中医学基础》等理论知识,虚心求教,学习中医技能,不断 业务水平。
四、师承教学的主要内容:
1.中医(民族医)专业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针灸学》、《正
常人体解 剖学与生理学》等知识。掌握辨证施治(含病历书 写)、取穴、针法灸法操作等多种技能 2.中 医(民族医)学术经验: 中医内科
3.中医(民族医)技术专长: 中医内科
五、师承教学的方式方法:
教师讲授,指导学生学习与学生自学相结合
六、指导老师职责:
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严谨 的科学态度,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保证临床(实践)带教时 间,精心组织教学,悉心传授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按照确定 的师承教学计划,保质保量的完成带教任务。
七、师承人员职责:
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严谨 的科学态度,勤奋好学,尊师守纪,保证跟师学习时间。虚心 刻苦学习指导老师的临床经验和技术专长,认真做好跟师笔
记,及时归纳整理,并加以研究。诚实地接受指导老师和管理部门的检查和考核,完成教学计划确定的学习任务,努力提高 自身的职业道德、业务素
本合同一式三份,双方签字后经县级以上公证机构公证,师承关系合同自公证之日起生效,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具有同 等法律效力,另一份由县卫生局留存备案。甲 方(签字或盖章): 章): 签订日期: 年月 日
乙 方(签字或盖 签订日期: 年月 日 指导老师师承人员签订日期
传统医学师承关系合同书篇三:中医院名老中医师承关系合同书(范本)中医师承关系合同书
指导老师 师承人员 师 承 教 学 地 点 签订日期
甲方(指导老师): 乙方(师承人员): 姓名: 姓名: 性别: 性别:
出生年月:出生年月:
单位名称及地址:单位名称及地址或家庭住址:
依据《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考试办法》(卫生部第52号令)的有关规定,经指导老师与师承人员甲乙双方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下,建立师承学习关系,双方订立合同如下:
一、师承教学时间:自 年月日至年月日止,总计不少于1500学时(需有教学记录)。
二、师承教学的地点(需为合法医疗机构):
三、师承教学的基本目标(包括职业道德及业务水平):
四、师承教学的主要内容:
1.中医专业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2.中医学术经验: 3.中医技术专长:
五、师承教学的方式方法:
六、指导老师职责: 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严谨的科学态度,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保证临床(实践)带教时间,精心组织教学,悉心传授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按照确定的师承教学计划,保质保量的完成带教任务。
七、师承人员职责: 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严谨的科学态度,勤奋好学,尊师守纪,保证跟师学习时间。虚心刻苦学习指导老师的临床经验和技术专长,认真做好跟师笔记,及时归纳整理,并加以研究。诚实地接受指导老师和管理部门的检查和考核,完成教学计划确定的学习任务,努力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业务素质和水平。
甲 方(签字或盖章): 乙 方(签字或盖章): 签订日期: 年月日签订日期: 年月
师承教学的地点(需为合法医疗机构)盖章:
注:签订本师承关系合同必须用钢笔(或签字笔)书写,不得使用圆珠笔。日
第四篇:中医师承 一套材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第52号令
《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考试办法》已于2006年11月27日经卫生部部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发布,自2007年2月1日起施行。
部长 高强
二○○六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考试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考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
第十一条的规定和医师资格考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以师承方式学习传统医学或者经多年传统医学临床实践医术确有专长、不具备医学专业学历的人员,参加医师资格考试,适用本办法。第三条 考核是对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申请参加医师资格考试的资格评价和认定,分为传统医学师承出师考核(以下简称出师考核)和传统医学医术确有专长考核(以下简称确有专长考核)。
第四条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负责全国传统医学师承人员和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考试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五条 本办法所称“传统医学”是指中医学和少数民族医学。第二章 出师考核
第六条 出师考核由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具体组织实施。
第七条 师承人员应当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或者具有同等学力,并连续跟师学习满3年。
第八条 师承人员的指导老师应当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中医类别中医或者民族医专业执业医师资格;
(二)从事中医或者民族医临床工作15年以上,或者具有中医或者民族医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三)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独特的技术专长;
(四)遵纪守法,恪守职业道德,信誉良好;
(五)在医疗机构中坚持临床实践,能够完成教学任务。
第九条 师承人员应当与指导老师签订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统一式样的师承关系合同。
师承关系合同应当经县级以上公证机构公证,跟师学习时间自公证之日起计算。
第十条 指导老师同时带教师承人员不得超过两名。
第十一条 师承人员跟师学习的形式、内容,由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制 定。
第十二条 出师考核内容应当包括职业道德和业务水平,重点是传统医学专业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学术经验、技术专长继承情况;方式包括综合笔试和临床实践技能考核。
具体考核内容、标准及办法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
第十三条 申请参加出师考核的师承人员,填写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统一式样的《传统医学师承出师考核申请表》,并经核准其指导老师执业的卫生行政部门、中医药管理部门审核同意后,向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提出申请。
第十四条 申请出师考核的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传统医学师承出师考核申请表;
(二)本人身份证明;
(三)二寸免冠正面半身照片2张;
(四)学历或学力证明;
(五)指导老师医师资格证书、医师执业证书、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证书,或者核准其执业的卫生行政部门、中医药管理部门出具的从事中医、民族医临床工作15年以上证明;
(六)经公证的师承关系合同;
(七)省级以上中医药管理部门要求提供的其它材料。
第十五条 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对申请出师考核者提交的材料进行审查,符合考核条件的,发放准考证;不符合考核条件的,在受理申请后15个工作日内向申请出师考核者说明理由。
第十六条 出师考核每年进行一次,具体时间由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确定,考核工作开始前3个月在辖区内进行公告。
第十七条 出师考核合格者由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颁发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统一式样的《传统医学师承出师证书》。第三章 确有专长考核
第十八条 ?确有专长考核由设区的市级卫生行政部门、中医药管理部门组织实施。
第十九条 申请确有专长考核的,应当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一)依法从事传统医学临床实践5年以上;
(二)掌握独具特色、安全有效的传统医学诊疗技术。
第二十条 确有专长考核内容应当包括职业道德和业务水平,重点是传统医学专业基础知识及掌握的独特诊疗技术和临床基本操作;方式包括综合笔试和临床实际本领考核。
具体考核内容、标准及办法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
第二十一条 申请确有专长考核的人员,填写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统一式样的《传统医学医术确有专长考核申请表》,并经所在地县级卫生行 政部门审核同意后,向设区的市级卫生行政部门、中医药管理部门提出申请。
第二十二条 申请确有专长考核的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传统医学医术确有专长考核申请表;
(二)本人身份证明;
(三)二寸免冠正面半身照片2张;
(四)申请人所在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出具的证明其从事传统医学临床实践年限的材料;
(五)两名以上执业医师出具的证明其掌握独具特色、安全有效的传统医学诊疗技术的材料;
(六)设区的市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中医药管理部门要求提供的其它材料。
第二十三条 确有专长考核每年进行一次,具体时间由设区的市级卫生行政部门、中医药管理部门确定,考核工作开始前3个月在辖区内进行公告。
第二十四条 考核合格者由负责组织考核的卫生行政部门、中医药管理部门发给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统一式样的《传统医学医术确有专长证书》,并报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备案。第四章 医师资格考试
第二十五条 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试是评价申请医师资格者是否具备执业所需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考试,是国家医师资格考试的组成部分。
第二十六条 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试方式分为实践技能考试和医学综合笔试,实践技能考试合格的方可参加医学综合笔试。考试的具体内容和方案由卫生部医师资格考试委员会制定。第二十七条? 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取得《传统医学师承出师证书》或《传统医学医术确有专长证书》后,在执业医师指导下,在授予《传统医学师承出师证书》或《传统医学医术确有专长证书》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内的医疗机构中试用期满1年并考核合格,可以申请参加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
第二十八条 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取得执业助理医师执业证书后,在医疗机构中从事传统医学医疗工作满5年,可以申请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
第二十九条 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申请参加医师资格考试应当到规定的考点办公室报名,并提交下列材料:
(一)二寸免冠正面半身照片2张;
(二)本人身份证明;
(三)《传统医学师承出师证书》或《传统医学医术确有专长证书》;
(四)试用机构出具的试用期考核合格证明;
(五)执业助理医师申报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还需同时提交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证书和医师执业证书复印件;
(六)报考所需的其它材料。
其他报考程序按医师资格考试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条 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试的组织管理与实施,按照医师资格考试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一条 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试合格线由卫生部医师资格考试委员会确定。
考试成绩合格的,获得卫生部统一印制的《医师资格证书》。第五章 处罚
第三十二条 申请出师考核和确有专长考核人员在申请或者参加考核中,有下列情形的,取消当年参加考核的资格,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假报姓名、年龄、学历、工龄、民族、户籍、学籍和伪造证件、证明、档案以取得申请考核资格的;
(二)在考核中扰乱考核秩序的;
(三)向考核人员行贿的;
(四)威胁或公然侮辱、诽谤考核人员的;
(五)有其它严重舞弊行为的。
第三十三条 卫生行政部门、中医药管理部门工作人员违反本办法有关规定,出具假证明,提供假档案,在考核中弄虚作假、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四条 在医师资格考试过程中发生违规、违纪行为的,根据医师资格考试违规处理有关规定进行处罚。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五条 本办法所指传统医学临床实践是指取得有效行医资格人员从事的传统医学医疗活动,或者未取得有效行医资格人员但在中医、民族医执业医师指导下从事的传统医学医疗实习活动。第三十六条 本办法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负责解释。
第三十七条 本办法自2007年2月1日起施行。1999年7月23日发布的《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考试暂行办法》同时废止。
传统医学出师考核和确有专长考核大
纲
(试行)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二○○七年
目录
一、中医出师考核和确有专长考核大纲(12)
(一)实践技能考核大纲(12)
1、出师考核临床实践技能考核大纲(12)
2、确有专长考核临床实际本领考核大纲(13)
(二)综合笔试考核大纲(14)
1、中医基础理论(14)
2、中医诊断学(21)
3、中药学(26)
4、方剂学(35)
5、中医内科学(38)
6、中医外科学(51)
7、中医妇科学(60)
8、中医儿科学(66)
9、针灸学(76)
一、中医出师考核和确有专长考核大纲
(一)实践技能考核大纲
出师考核临床实践技能考核大纲
一、基本操作
(一)中医望诊、问诊、闻诊、切诊、推拿、拔罐等临床技术操作能力
(二)常用针灸穴位的掌握与临床应用能力
(三)常见急症的针灸技术应用能力
晕厥、虚脱、抽搐、痛经、内脏绞痛、牙痛、高热等急症的针灸技术应用。
(四)针灸异常情况处理能力
二、临床答辩
(一)中医基础知识
1、中医基本理论知识(含中医经典有关内容);
2、中药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等基本知识;
3、中医临床常用方剂的功效、主治、组方原则、配伍意义、临床应用等基础知识。
(二)临床辨证能力
1、结合指导老师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和技术专长进行答辩;
2、中医病证测试范围(本大纲未涵盖的中医病证由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根据考生实际情况补充)
列缺犊鼻肾俞翳风神庭 少商足三里委中角孙水沟 商阳三阴交秩边风池中极 合谷阴陵泉承山环跳关元 曲池血海昆仑阳陵泉气海 肩髃通里至阴悬钟神阙 迎香神门涌泉太冲中脘 四白后溪太溪腰阳关太阳 地仓听宫内关命门印堂 下关风门外关大椎十宣 天枢胃俞支沟百会
确有专长考核临床实际本领考核大纲
一、基本操作
(一)中医望诊、问诊、闻诊、切诊、针灸、推拿、拔罐等临床技术操作能力
(二)专长技术演示
二、临床答辩
(一)中医基础知识
1、与专长有关的中医基本理论知识(含中医经典有关内容);
2、与专长有关的中药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等基本知识;
3、与专长有关的中医临床常用方剂的功效、主治、组方原则、配伍意义、临床应用等基础知识。
(二)临床辨证能力
1、结合技术专长进行答辩;
2、中医病证测试范围(本大纲未涵盖的中医病证由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根据考生实际情况补充)。
感冒泄泻消渴有机磷农药中毒 咳嗽痢疾眩晕肠痈 喘证腹痛头痛颈椎病 肺胀胁痛中风痄腮 肺痨黄疸痹证急惊风
胸痹(真心痛)积聚不寐小儿泄泻 心悸水肿血证崩漏
胃痛淋证虚劳绝经前后诸证
确有专长考核临床实际本领考核大纲
一、基本操作
(一)中医望诊、问诊、闻诊、切诊、针灸、推拿、拔罐等临床技术操作能力
(二)专长技术演示
二、临床答辩
(一)中医基础知识
1、与专长有关的中医基本理论知识(含中医经典有关内容);
2、与专长有关的中药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等基本知识;
3、与专长有关的中医临床常用方剂的功效、主治、组方原则、配伍意义、临床应用等基础知识。
(二)临床辨证能力
1、结合技术专长进行答辩;
2、中医病证测试范围(本大纲未涵盖的中医病证由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根据考生实际情况补充)。
感冒泄泻消渴有机磷农药中毒 咳嗽痢疾眩晕肠痈 喘证腹痛头痛颈椎病 肺胀胁痛中风痄腮 肺痨黄疸痹证急惊风
胸痹(真心痛)积聚不寐小儿泄泻
心悸水肿血证崩漏
胃痛淋证虚劳绝经前后诸证
(二)综合笔试考核大纲
1、中医基础理论
第一单元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细目一:整体观念 要点:
1.整体观念的概念 2.整体观念的内容 细目二:辨证论治 要点:
1.病、证、症的概念 2.辨证论治的概念 3.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第二单元精气学说
细目一:精气学说的概念 要点: 1.精的概念 2.气的概念
细目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要点:
1.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 2.精气的运动变化
3.精气是天地万物的中介 4.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细目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要点:
1.对中医学精气生命理论构建的影响 2.对中医学整体观念构建的影响 第三单元阴阳学说 细目一:阴阳学说的概念 要点:
1.阴阳和阴阳学说的含义
2.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细目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要点:
1.阴阳对立制约 2.阴阳互根互用 3.阴阳交感互藏 4.阴阳消长 5.阴阳转化
细目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要点:
1.在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方面的应用 2.在病理方面的应用 3.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 4.在疾病治疗方面的应用 第四单位五行学说
细目一:五行学说的概念 要点:
1.五行和五行学说的含义
2.五行的特性和事物与现象的五行归类 细目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要点:
1.五行相生与相克的概念和次序 2.五行制化的概念与规律
3.五行相乘与相侮的概念和次序 4.五行的母子相及
细目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要点:
1.在生理方面的应用 2.在病理方面的应用 3.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 4.在疾病治疗方面的应用 第五单元五脏
细目一:五脏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要点:
1.心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2.肺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3.脾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4.肝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5.肾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细目二:五脏之间的关系 要点:
1.心与肺的关系 2.心与脾的关系 3.心与肝的关系 4.心与肾的关系 5.肺与脾的关系 6.肺与肝的关系 7.肺与肾的关系 8.肝与脾的关系 9.肝与肾的关系 10.脾与肾的关系
细目三:五脏与五体、五官九窍、五志、五液和五时的关系要点:
1.五脏与五体的关系 2.五脏与五官九窍的关系 3.五脏与五志的关系 4.五脏与五液的关系 5.五脏的外华
6.五脏与五时的关系 第六单位六腑
细目一:六腑的生理功能 要点:
1.胆的生理功能
2.胃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 3.小肠的生理功能 4.大肠的生理功能 5.膀胱的生理功能
6.三焦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点 细目二:六腑与五脏之间的关系 要点:
1.心与小肠的关系 2.肺与大肠的关系 3.脾与胃的关系 4.肝与胆的关系 5.肾与膀胱的关系 第七单位奇恒之腑 细目一:脑
要点:
1.脑与生理功能 2.脑与五脏的关系 细目二:女子胞 要点:
1.女子胞的生理功能
2.女子胞与脏腑经脉的关系 第八单元气、血、津液 细目一:气 要点:
1.人体之气的概念 2.人体之气的生成 3.人体之气的运动 4.人体之气的功能 5.人体之气的分类 细目二:血 要点:
1.血和基本概念 2.血的生成 3.血的功能 4.血的运行 细目三:津液 要点:
1.津液的基本概念 2.津液的代谢 3.津液的功能
细目四: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要点:
1.气与血的关系 2.气与津液的关系 3.血与津液的关系 第九单元经络 细目一:经络学说 要点:
1.经络的基本概念 2.经络系统的组成 细目二:十二经脉 要点:
1.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 2.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 3.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4.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5.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细目三:奇经八脉 要点:
1.奇经八脉的特点 2.奇经八脉的主要功能
3.督脉、任脉、冲脉、带脉、跷脉和维脉的基本功能 细目四: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要点:
1.经别的概念 2.别络的概念 3.经筋的概念 4.皮部的概念
细目五:经络的生理功能和经络学说的应用 要点:
1.经络的生理功能 2.经络学说的应用 第十单元病因 细目一:六淫 要点:
1.六淫的概念
2.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
3.风邪的概念、性质及致病特点 4.寒邪的概念、性质及致病特点 5.暑邪的概念、性质及致病特点 6.湿邪的概念、性质及致病特点 7.燥邪的概念、性质及致病特点
8.火(热)邪的概念、性质及致病特点 细目二:疠气 要点:
1.疠气的概念 2.疠气的致病特点 细目三:七情内伤 要点:
1.七情的基本概念 2.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细目四:饮食失宜 要点: 1.饮食不节 2.饮食不洁 3.饮食偏嗜
细目五:劳逸失度 要点: 1.过度劳累 2.过度安逸 细目六:痰饮 要点:
1.痰饮的概念 2.痰饮的致病特点 细目七:瘀血 要点:
1.瘀血的概念 2.瘀血的形成 3.瘀血的致病特点 细目八:结石 要点:
1.结石的概念 2.结石的致病特点 第十一单元发病
细目一:发病的基本原理 要点:
1.正气与邪气的概念
2.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 3.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细目二: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 要点:
1.环境与发病 2.体质与发病 3.精神状态与发病 细目
三、:发病类型 要点: 1.感邪即发 2.徐发 3.伏而后发 4.继发
5.合病与并病 6.复发
第十二单元病机 细目一:邪正盛衰 要点:
1.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2.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 细目二:阴阳失调 要点: 1.阴阳偏盛 2.阴阳偏衰 3.阴阳互损 4.阴阳格拒 5.阴阳亡失
细目三:气血失常 要点: 1.气的失常 2.血的失常 3.气血关系失调
细目四:津液代谢失常 要点: 1.津液不足
2.津液输布、排泄障碍 3.津液与气血关系失调 细目五:内生“五邪” 要点: 1.风气内动 2.寒从中生 3.湿浊内生 4.津伤化燥 5.火热内生
细目六:疾病传变 要点:
1.疾病传变的形成 2.影响疾病传变的因素 第十二单元防治原则 细目一:预防 要点: 1.未病先防 2.既病防变 细目二:治则 要点:
1.正治与反治 2.治标与治本 3.扶正与祛邪 4.调整阴阳 5.调理气血 6.三因制宜
2、中医诊断学
第一单元绪论 要点:
中医诊断疾病的三大原则 第二单元问诊 细目一:问寒热 要点:
1.恶寒发热的临床意义 2.但寒不热的临床意义
3.但热不寒(壮热、潮热、微热)的临床意义 4.寒热往来的临床意义 细目二:问汗 要点:
特殊汗出(自汗、盗汗、绝汗、战汗)的临床表现意义 细目三:问疼痛 要点:
1.疼痛的性质及临床意义
2.头痛、胸痛、胁痛、胃脘痛、腹痛的要点及临床意义 细目四:问头身胸腹 要点:
头晕的要点及临床意义 细目五:问耳目 要点:
1.耳鸣、耳聋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2.目眩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细目六:问睡眠 要点:
1.失眼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2.嗜睡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细目七:问饮食与口味 要点:
1.口渴与饮水:口渴多饮、渴不多饮的临床意义
2.食欲与食量:食欲减退、厌食、消谷善饥、饥不欲食的临床意义
3.口味:口淡、口甜、口黏腻、口酸、口涩、口苦、口咸的临床意义
细目八:问二便 要点:
1.大便异常(便次、便质、排便感)的要点及临床意义 2.小便异常(尿次、尿量、排尿感)的要点及临床意义 第三单元望诊 细目一:望神 要点:
得神、失神、假神的常见表现及临床意义 细目二:望面色 要点:
1.常色与病色的区别 2.五色主病的内容和机理 细目三:望形态 要点:
1.望形体强弱胖瘦的临床意义
2.望姿态异常(动静姿态、异常动作)的临床意义 细目四:望头面五官 要点:
1.望头形、囟门、头发的主要内容及临床意义
2.目部的脏腑相关部位,望目形、目态的主要内容及临床意义 3.望齿、龈的主要内容及临床意义 4.望咽喉的主要内容及临床意义 细目五:望皮肤 要点:
1.望斑诊的内容及临床意义 2.望疮疡的内容及临床意义 细目六:望排泄物与分泌物 要点:
观察痰、涕的临床意义 细目七:望小儿指纹 要点:
小儿指纹病理变化的临床意义 第四单元望舌 细目一:舌诊原理 要点:
舌与脏腑的关系 细目二:望舌质 要点:
1.舌色变化(淡白、红、绛、紫)的临床意义
2.舌形变化(老嫩、胖瘦、裂纹、齿痕、舌下络脉)的临床意义 3.舌态变化(强硬、痿软、颤动、歪斜、吐弄、短缩)的临床意义
细目三:望舌苔 要点:
1.苔质变化(厚薄、润燥、腐腻、剥落、真假)的临床意义 2.苔色变化(白、黄、灰、黑)的临床意义 3.舌质和舌苔的综合诊察 第五单元闻诊 细目一:听声音 要点:
1.音哑与失音的临床意义
2.谵语、郑声、独语、错语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3.咳嗽、喘、哮、短气、少气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4.呕吐、呃逆、嗳气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细目二:嗅气味 要点:
口气、病室气味异常的临床意义 第六单元脉诊 细目一:脉诊概说 要点:
1.寸口脉与脏腑的关系 2.切脉指法
3.寸口“三部九候”概念 细目二:正常脉象 要点:
1.正常脉象的特点
2.正常脉象胃、神、根的含义 细目三:常见病脉 要点:
常见病脉(浮、沉、迟、数、滑、涩、洪、紧、弦、细、微、濡、结、促、代)的脉象特征及主病 第七单元按诊 要点:
1.按肌肤的内容及临床意义
2.按腹部辨疼痛、痞满、积聚的要点 3.按胸部虚里的内容及临床意义 第八单元八纲 细目一:概述 要点:
八纳辨证的概念 细目二:表里 要点:
1.表证与里证的概念
2.表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 3.表证与里证的鉴别要点 细目三:寒热 要点:
1.寒证与热证的概念
2.寒证与热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 细目四:虚实 要点:
1.虚证与实证的概念
2.虚证与实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 细目五:阴阳 要点:
1.阴证与阳证的概念 2.阴证与阳证的鉴别要点 细目六:八纲证候间的关系 要点:
1.证候相兼与错杂
2.证候真假(寒热真假)第九单元病性辨证
细目一:辨阴阳虚损证候 要点:
1.阳虚证、阴虚证的临床表现
2.亡阳证、亡阴证的临床表现与鉴别要点 细目二:气虚类证辨证 要点:
1.气虚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 2.气陷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 细目三:血虚类证辨证 要点:
血虚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 细目四:气滞类证辨证 要点:
1.气滞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 2.气逆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 细目五:血病其他证辨证 要点:
1.血瘀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 2.血热证的临床表现、辩证要点 3.血寒证的临床表现、辩证要点 细目六:气血同病类证辨证 要点:
气滞血瘀、气虚血瘀、气血两虚证的临床表现 细目七:津液类证辨证 要点:
痰证的临床表现 第十单元脏腑辨证 细目一:心病辨证 要点:
1.心气虚的临床表现
2.心血虚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
3.心脉痹阻证痰、瘀、寒、气四因的比较 4.痰蒙心神、痰火扰神证的比较 细目二:肺病辨证 要点:
1.肺气虚、肺阴虚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 2.风寒犯肺、寒痰阻肺证的比较
3.风热犯肺、肺热炽盛、燥邪犯肺证的辨证要点 细目三:脾病辨证 要点:
1.脾气虚、脾阳虚、脾虚气陷、脾不统血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
2.湿热蕴脾、寒湿困脾证的临床表现 细目四:肝病辨证 要点:
1.肝血虚、肝阴虚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
2.肝郁气滞、肝火炽盛、肝阳上亢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 3.肝风内动四证的临床表现 细目五:肾病辨证 要点:
1.肾阳虚、肾阴虚证的临床表现
2.肾精不足、肾气不固、肾虚水泛证的临床表现 3.肾病五证的鉴别要点 细目六:腑病辨证 要点:
1.胃热炽盛证的临床表现
2.寒滞胃肠、食滞胃肠证的临床表现 3.肠热腑实、肠道津亏证的临床表现
4.肠道湿热、膀胱湿热、胆郁痰扰证的临床表现 细目七:脏腑兼证 要点:
1.心肾不交、心脾气血虚证的辨证要点
2.肝火犯肺、肝胃不和、肝郁脾虚证的辨证要点
3、中药学
第一单元药性理论 细目一:四气 要点:
1.结合有代表性的药物认识四气的确定 2.四气的作用 细目二:五味 要点:
1.结合有代表性的药物认识五味的确定 2.五味的作用及适应证 细目三:升降浮沉 要点:
各类药物的升降浮沉趋向 细目四:归经 要点:
结合有代表性的药物认识归经的确定 细目五:毒性 要点:
1.引起毒性反应的原因
2.结合具体有毒药物认识其使用注意事项 第二单元中药的配伍 细目一:配伍的意义 要点: 配伍的意义
细目二:配伍的内容 要点:
各种配伍关系的意义 第三单元中药的用药禁忌 细目一:配伍禁忌 要点: “十八反”、“十九畏”的内容 细目二:妊娠用药禁忌 要点:
妊娠用药禁忌的概念及分类 第四单元中药的剂量与用法 细目一:剂量 要点:
有毒药、峻猛药及某些名贵药的剂量 细目二:中药的用法 要点:
煎煮方法(包括先煎、后下、包煎、另煎、烊化、冲服等)第五单元解表药 细目一:概述 要点:
解表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细目二:发散风寒药 要点:
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麻黄、桂技、紫苏、荆芥、防风
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香薷、羌活、白芷、细辛、辛夷 3.下列药物的功效:生姜、藁本、苍耳子
4.下列药物的用法:麻黄、香薷、荆芥、细辛
5.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麻黄、桂枝、细辛、苍耳子 细目三:发散风热药 要点:
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薄荷、蝉蜕、柴胡、葛根 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牛蒡子、桑叶、菊花 3.下列药物的功效:蔓荆子、升麻 4.下列药物的用法:薄荷、葛根 5.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牛蒡子 第六单元清热药 细目一:概述 要点: 清热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细目二:清热泻火药 要点:
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石膏、知母、栀子 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芦根、天花粉、夏枯草 3.下列药物的功效:淡竹叶、决明子 细目三:清热燥湿药 要点:
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黄芩、黄连、黄柏 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龙胆草、苦参 细目四:清热解毒药 要点:
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金银花、连翘
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大青叶、青黛、贯众、蒲公英、鱼腥草
射干、白头翁
3.下列药物的功效:穿心莲、紫花地丁、土茯芩、山豆根、马齿苋
4.下列药物的用法用量:青黛、贯众 5.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穿心莲 细目五:清热凉血药 要点:
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生地黄、玄参、牡丹皮 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赤芍 3.下列药物的功效:紫草 细目六:清虚热药 要点:
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青藁、地骨皮 2.下列药物的功效:白薇、银柴胡、胡黄连 第七单元泻下药 细目一:概述 要点:
泻下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细目二:攻下药 要点:
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大黄 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芒硝 3.下列药物的功效:番泻叶
4.下列药物的用法用量:大黄、芒硝、番泻叶 5.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大黄、芒硝、番泻叶 细目三:润下药 要点:
下列药物的功效:火麻仁、郁李仁 细目四:峻下逐水药 要点:
1.下列药物的用法用量:甘遂、牵牛子、巴豆 2.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甘遂、牵牛子、巴豆 第八单元祛风湿药 细目一:概述 要点:
祛风湿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细目二:祛风寒湿药 要点:
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独活、木瓜 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威灵仙、川乌 3.下列药物的用法:威灵仙、川乌 细目三:祛风湿热药 要点:
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秦艽 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防己 3.下列药物的功效:豨莶草
4.下列药物的用法:防己、豨莶草 细目四:祛风湿强筋骨药 要点:
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桑寄生 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五加皮 3.下列药物的功效:狗脊 第九单元化湿药 细目一:概述 要点:
化湿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细目二:具体药物 要点:
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藿香、苍术、厚朴 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砂仁、豆蔻 3.下列药物的功效:佩兰
4.下列药物的用法:砂仁、豆蔻 第十单元利水渗湿药 细目一:概述 要点: 利水渗湿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细目二:利水消肿药 要点
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茯苓、薏苡仁 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猪苓、泽泻 3.下列药物的用法:薏苡仁 细目三:利尿通淋药 要点:
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车前子 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滑石 3.下列药物的功效:海金沙、石韦、萆薢 4.下列药物的用法:车前子、滑石、海金沙 细目四:利湿退黄药 要点:
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茵陈、金钱草 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虎杖 第十一单元温里药 细目一:概述 要点:
温里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细目二:具体药物 要点:
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 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小茴香 3.下列药物的功效:丁香、高良姜、花椒
4.下列药物的用法用量:附子、肉桂、吴茱萸、花椒 5.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附子、肉桂、丁香 第十二单元理气药 细目一:概述 要点:
理气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细目二:具体药物 要点:
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陈皮、枳实、香附、薤白 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青皮、木香、川楝子 3.下列药物的功效:沉香、乌药、佛手、柿蒂 4.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川楝子 第十二单元消食药 要点:
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山楂、莱菔子、鸡内金 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神曲、麦芽 3.下列药物的用法:鸡内金
4.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麦芽、莱菔子 第十四单元驱虫药 细目一:概述 要点:
驱虫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细目二:具体药物 要点:
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槟榔 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使君子 3.下列药物的功效:苦楝皮
4.下列药物的用法用量:使君子、苦楝皮、槟榔 5.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使君子、苦楝皮、槟榔 第十五单元止血药 细目一:概述 要点:
止血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细目二:凉血止血药 要点:
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小蓟、地榆
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大蓟、槐花、侧柏叶、白茅根细目三:化瘀止血药 要点:
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三
七、茜草 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蒲黄 3.下列药物的用法:三
七、蒲黄 4.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三
七、蒲黄 细目四:收敛止血药 要点:
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白及 2.下列药物的功效:仙鹤草、血余炭 3.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白及 细目五:温经止血药 要点:
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艾叶 第十六单元活血祛瘀药 细目一:概述 要点:
活血祛瘀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细目二:活血止痛药 要点:
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川芎、延胡索、郁金 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姜黄、乳香 3.下列药物的用法:延胡索
4.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郁金、乳香 细目三:活血调经药 要点:
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丹参、红花、益母草、牛膝 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桃仁、鸡血藤 3.下列药物的用法:牛藤 4.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丹参 细目四:活血疗伤药 要点:
1.下列药物的功效:土鳖虫、马钱子、骨碎补 2.下列药物的用法用量:马钱子 3.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马钱子 细目五:破血消癥药 要点:
下列药物的功效:莪术、水蛭 第十七单元化痰止咳平喘药 细目一:概述 要点:
化痰止咳平喘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细目二:温化寒痰药 要点:
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半夏
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天南星、旋覆花 3.下列药物的功效:白芥子、白前
4.下列药物的用法:半夏、天南星、白芥子、旋覆花 5.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半夏、天南星、白芥子 细目三:清化热痰药 要点:
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川贝母、浙贝母、瓜蒌、桔梗 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竹茹 3.下列药物的功效:天竺黄、前胡、海藻
4.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川贝母、浙贝母、瓜蒌、海藻 细目四:止咳平喘药 要点:
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苦杏仁、百部、葶苈子 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苏子、桑白皮 3.下列药物的功效:紫菀、款冬花、批杷叶、白果 4.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苦杏仁、白果 第十八单元安神药 细目一:概述 要点:
安神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细目二:重镇安神药 要点:
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磁石 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龙骨 3.下列药物的功效:朱砂、琥珀
4.下列药物的用法用量:朱砂、龙骨、琥珀 5.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朱砂 细目二:养心安神药 要点:
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酸枣仁
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柏子仁、远志 3.下列药物的功效:合欢度 第十九单元平肝息风药 细目一:概述 要点:
平肝息风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细目二:平抑肝阳药 要点:
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牡蛎、代赭石 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石决明 3.下列药物的功效:珍珠母、刺蒺藜
4.下列药物的用法:石决明、牡蛎、代赭石 5.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代赭石 细目三:息风止痉药 要点:
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羚羊角、牛黄、钩藤、天麻 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地龙、全蝎、僵蚕 3.下列药物的功效:蜈蚣
4.下列药物的用法用量:羚羊角、牛黄、钩藤、全蝎、蜈蚣 5.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牛黄 第二十单元开窍药 细目一:概述 要点 开窍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细目二:具体药物 要点:
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麝香
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冰片、石菖蒲 3.下列药物的功效:苏合香
4.下列药物的用法用量:麝香、冰片、苏合香 5.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麝香、冰片 第二十一单元补虚药 细目一:概述 要点:
补虚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细目二:补气药 要点:
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人参、黄芪、白术、甘草 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西洋参、党参、山药 3.下列药物的功效:太子参、白扁豆、大枣、蜂密 4.下列药物的用法:人参、西洋参
5.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人参、白术、甘草 细目三:补阳药 要点:
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鹿茸、杜仲、续断、菟丝子 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淫羊藿、巴戟天、补骨脂 3.下列药物的功效:肉苁蓉、益智仁 4.下列药物的用法用量:鹿茸 5.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鹿茸 细目四:补血药 要点:
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当归、熟地黄、白芍、阿胶、何首乌
2.下列药物的用法:阿胶 3.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白芍 细目五:补阴药 要点:
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北沙参、麦冬、龟甲、鳖甲 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百合、天冬、石斛、玉竹、枸杞子
3.下列药物的功效:黄精、女贞子 4.下列药物的用法:龟甲、鳖甲 第二十二单元收涩药 细目一:概述 要点:
收涩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细目二:固表止汗药 要点:
下列药物的功效:麻黄根、浮小麦 细目三:敛肺涩肠药 要点:
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五味子、乌梅 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诃子、肉豆蔻 3.下列药物的功效:赤石脂 4.下列药物的用法:诃子 细目四:固精缩尿止带药 要点:
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山茱萸
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桑螵蛸、海螵蛸、莲子、芡实3.下列药物的功效:金樱子、椿皮 第二十三单元攻毒杀虫止痒药 细目一:概述 要点:
攻毒杀虫止痒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细目二:具体药物 要点:
下列药物的功效:硫黄、蛇床子
4、方剂学 第一单元总论 要点:
1.方剂与治法的关系及常用治法 2.方剂的组成 3.方剂的变化
4.常用剂型及其特点 第二单元解表剂 要点:
1.解表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
2.麻黄汤、桂枝汤、小青龙汤、银翘散、败毒散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
主要配伍意义
3.止嗽散、桑菊饮的组成药物、功用及主治证候 4.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的功用及主治证候 第三单元泻下剂 要点:
1.泻下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 2.温下剂的基本配伍规律
3.大承气汤、大黄牡丹汤、十枣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
及主要配伍意义
4.温脾汤、麻子仁丸、济川煎的组成药物、功用及主治证候 第四单元和解剂 要点:
1.和解剂的适用范围
2.小柴胡汤、大柴胡汤、逍遥散、痛泻要方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主要
配伍意义
3.蒿芩清胆汤、半夏泻心汤的组成药物、配伍特点、功用及主治证候
第五单元清热剂 要点:
1.清热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 2.竹叶石膏汤、消营汤、普济消毒饮、仙方活命饮、龙胆泻肝汤、芍药汤的组成
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主要配伍意义
3.白虎汤、清瘟败毒饮、导赤散、玉女煎、泻白散、清胃散、白头翁汤、青蒿鳖
甲汤的组成药物、功用及主治证候。
4.黄连解毒汤、葛根黄芩黄连汤、当归六黄汤的功用及主治证候 第六单元祛暑剂 要点:
六一散、香薷散、新加香薷饮、清暑益气汤(《温热经纬》)的组成药物、功用及
主治证候
第七单元温里剂 要点:
1.温里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
2.小建中汤、四逆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主要配伍意义
3.理中丸、吴茱萸汤、当归四逆汤、黄芪桂枝五物汤、阳和汤的组成药物、功用
及主治证候 第八单元补益剂 要点:
1.补益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
2.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玉屏风散、完带汤、当归补血汤、归脾汤、六味地
黄丸、一贯煎、肾气丸、地黄饮子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主要配伍意义
3.生脉散、炙甘草汤的组成药物、功用及主治证候
4.四君子汤、四物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化裁运用 第九单元固涩剂 要点:
1.固涩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
2.牡蛎散、四神丸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主要配伍意义 3.真人养脏汤、桑螵蛸散、固冲汤的组成药物、功用及主治证候 第十单元安神剂 要点:
1.重镇安神剂和滋养安神剂的基本配伍规律
2.朱砂安神丸、酸枣仁汤、天王补心丹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主要配伍
意义
第十一单元开窍剂 要点:
1.开窍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
2.安宫牛黄丸、紫雪、至宝丹、苏合香丸的功用及主治证候 第十二单元理气剂 要点:
1.半夏厚朴汤、苏子降气汤、旋覆代赭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主要配
伍意义
2.越鞠丸、枳实薤白桂枝汤、天台乌药散、暖肝煎的组成药物、功用及主治证候
第十三单元理血剂 要点:
1.活血祛瘀剂的基本配伍规律
2.血府逐瘀汤、复元活血汤、补阳还五汤、温经汤、生化汤、咳血方、黄土汤的
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主要配伍意义
3.桃核承气汤、十灰散、小蓟饮子、槐花散的组成药物、功用及主治证候
第十四单元治风剂 要点:
1.治风剂的适用范围及用药原则
2.川芎茶调散、羚角钩藤汤、镇肝熄风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主要配伍
意义
3.消风散、天麻钩藤饮、大定风珠的组成药物、功用及主治证候 第十五单元治燥剂
要点:
1.治燥剂的适用范围及用药原则
2.清燥救肺汤、百合固金汤、麦门冬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主要配伍
意义
3.杏苏散、桑杏汤、养阴清肺汤、增液汤的组成药物、功用及主治证候
第十六单元祛湿剂 要点:
1.祛湿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 2.平胃散、五苓散、防己黄芪汤、苓桂术甘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主要
配伍意义
3.藿香正气散、茵陈蒿汤、三仁汤、甘露消毒丹、八正散、猪苓汤、真武汤、实脾
散、独活寄生汤的组成药物、功用及主治证候 第十七单元祛痰剂 要点:
1.祛痰剂的适用范围及基本配伍规律
2.二陈汤、半夏白术天麻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主要配伍意义
3.温胆汤、清气化痰丸、贝母瓜蒌散的组成药物、功用及主治证候
第十八单元消食剂 要点:
1.保和丸、健脾丸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主要配伍意义 2.木香槟榔丸、枳实导滞丸的组成药物、功用及主治证候 第十九单元驱虫剂 要点:
乌梅丸的组成药物、功用及主治证候
5、中医内科学 第一单元感冒 细目一:概述 要点: 感冒的概念
细目二:病因病机 要点:
1.感冒的常见病因 2.感冒的病机
细目三:诊断和类证鉴别 要点:
1.感冒的诊断要点
2.感冒与风温早期的鉴别 细目四:辨证论治 要点:
1.感冒的辩证要点 2.感冒的治疗原则
3.风寒束表、风热犯表、暑湿伤表等证的主症、治法和方药 4.常见证治疗加减变化
5.阴虚感冒、气虚感冒的主症、治法和方药 细目五:预防 要点: 感冒的预防 第二单元咳嗽 细目一:概述 要点: 咳嗽的概念
细目二:病因病机 要点:
1.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的病因
2.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的病机及转化 细目三:辩证论治 要点:
1.咳嗽的辩证要点
2.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的治疗原则
3.风寒、风热、风燥咳嗽的主症、治法和方药
4.痰湿蕴肺、肝火犯肺、肺阴亏耗等证的主症、治法和方药 细目四:预防和转归 要点:
1.咳嗽的预防
2.咳嗽的转归 第三单元哮病 细目一:概述 要点: 哮病的概念
细目二:病因病机 要点:
1.哮病的常见病因 2.哮病的基本病机
细目三:诊断和类证鉴别 要点:
1.哮病的诊断要点 2.哮病与喘证的鉴别 细目四:辩证论治 要点:
1.哮病的辩证要点
2.哮病发作期和缓解期的治疗原则 3.冷哮、热哮的主症、治法和方药
4.哮病缓解期肺脾气虚、肺肾两虚证的主症、治法和方药 5.常见证治疗加减变化 细目五:预防、转归及预后 要点:
1.生活调摄、预防 2.转归及预后 第四单元喘证 细目一:概述 要点: 喘证的概念
细目二:病因病机 要点:
1.喘证的常见病因
2.喘证的主要病机及转化 细目三:诊断和类证鉴别 要点:
1.喘症的诊断要点
2.喘证与哮病、气短的鉴别 细目四:辩证论治 要点:
1.实喘和虚喘的辩证要点 2.实喘和虚喘的治疗原则
3.风寒壅肺、表寒肺热、痰浊阻肺、肺气郁痹等证的主治、治法和方药
4.肺气虚耗、肾虚不纳证的主症、治法和方药 5.常见证治疗加减变化 第五单元肺痈 细目一:概述 要点: 肺痈的概念
细目二:病因病机 要点:
1.肺痈的常见病因
2.肺痈的主要病机及转化 细目三:诊断和类证鉴别 要点:
1.肺痈的诊断要点 2.肺痈与风温的鉴别 细目四:辩证论治 要点:
1.辨肺痈的分期 2.肺痈的治疗原则
3.肺痈初期、成痈期、溃脓期、恢复期的主症、治法和方药 第六单元心悸 细目一:概述 要点: 心悸的概念
细目二:病因病机 要点:
1.心神不宁与心悸发生的关系 2.虚、痰、瘀与心悸的关系 3.心悸的基本病机及转化 细目三:辨证论治 要点:
1.心悸的治疗原则
2.心虚胆怯、心血不足、阴虚火旺、心阳不振、水饮凌心、瘀阻心脉等证的主症、治法和方药
3.常见证治疗加减变化 细目四:预后 要点: 心悸的预后
第七单元胸痹 细目一:概述 要点: 胸痹的概念
细目二:病因病机 要点:
1.胸痹的常见病因
2.胸痹的基本病机及转化 细目三:诊断和类证鉴别 要点:
1.本病的诊断要点
2.胸痹与胃痛、真心痛的鉴别 细目四:辩证论治 要点:
1.胸痹辩证的要点
2.本病的基本治则及具体治疗方法
3.心血瘀阻、气滞心胸、痰浊闭阻、寒凝心脉、气阴两虚、心肾阳虚等证心痛的
主症、治法和方药
4.常见证治疗加减变化 细目五:预防、转归和预后 要点:
1.胸痹的转归、预后 2.胸痹的预防 第八单元不寐 细目一:概述 要点: 不寐的概念
细目二:病因病机 要点:
1.不寐的常见病因
2.不寐的基本病机及转化 细目三:辩证论治 要点:
1.本病的临床特征及虚实辩证要点 2.不寐的治疗原则及常用方法
3.肝火扰心、痰热扰心、心脾两虚、心肾不交、心胆气虚等证的主症、治法和
方药
细目四:调护
要点: 不寐的调护 第九单元癫狂 细目一:概述 要点: 癫狂的概念
细目二:病因病机 要点:
1.癫狂的常见病因 2.癫狂的基本病机
细目三:诊断和类证鉴别 要点:
癫证与狂证的鉴别要点及特征 细目四:辩证论治 要点:
1.癫症与狂证的辩证要点及其共同的病变脏腑 2.癫狂的基本治疗原则
3.癫证中痰气郁结和心脾两虚证的主症、治法和方药 4.狂证中痰火扰神和火盛阴伤证的主症、治法和方药 第十单元病 细目一:概述 要点: 病的概念
细目二:病因病机 要点:
1.病的常见病因
2.病基本病机及痰邪在发病中的意义 3.病发生的病机转化 细目三:诊断 要点:
病的诊断要点 细目四:辩证论治 要点:
1.病发作持续时间、间歇时间及发作程度在辩证时的意义 2.病发作期与间歇期的治疗原则
3.风痰闭阻、痰火扰神、瘀阻脑络、心脾两虚和心肾亏虚等证的主症、治法和
方药
第十一单元胃痛 细目一:概述
要点: 胃痛的概念
细目二:病因病机 要点:
1.胃痛的常见病因 2.胃痛与肝、脾的关系 3.胃痛的基本病机及转化 细目三:诊断和类证鉴别 要点:
1.胃痛的诊断要点 2.胃痛与真心痛的鉴别 细目四:辩证论治 要点:
1.胃痛的辩证要点 2.胃痛的基本治疗原则
3.寒邪客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湿热中阻、瘀血停胃、胃阴亏耗、脾胃
虚寒等证的主症、治法和方药 4.常见证治疗加减变化 细目五:调摄、转归及预后 要点:
1.生活调摄、预防 2.转归及预后 第十二单元呕吐 细目一:概述 要点:
呕吐及干呕的概念 细目二:病因病机 要点:
1.实证呕吐与虚证呕吐的常见病因 2.呕吐的基本病机及转化 细目三:诊断和类证鉴别 要点:
1.呕吐的诊断要点 2.呕吐与呃逆的鉴别 细目四:辩证论治 要点:
1.实证呕吐与虚证呕吐的治疗原则
2.外邪犯胃、食滞内停、痰饮内阻、肝气犯胃证的主症、治法和方药
3.脾胃气虚、胃阴不足证的主症、治法和方药 第十三单元腹痛 细目一:概述 要点:
1.腹痛的概念
2.腹痛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细目二:病因病机 要点:
1.腹痛的常见内因与外因 2.腹痛的基本病机及转化 细目三:诊断和类证鉴别 要点:
1.腹痛的诊断要点 2.腹痛与胃痛的鉴别 细目四:辩证论治 要点:
1.腹痛的寒热虚实辨证要点 2.腹痛的治疗原则
3.寒邪内阻、湿热壅滞、肝郁气滞、瘀血内停、中虚脏寒等症的主症、治法和方药
第十四单元泄泻 细目一:概述 要点: 泄泻的概念
细目二:病因病机 要点:
1.泄泻的常见病因
2.泄泻与脾虚湿盛的关系 3.泄泻的基本病机及转化 细目三:诊断和类证鉴别 要点:
1.泄泻的诊断要点 2.泄泻与痢疾的鉴别 细目四:辩证论治 要点:
1.泄泻的辩证要点 2.泄泻的基本治疗原则
3.寒湿内盛、湿热伤中、食滞肠胃等证的主症、治法和方药 4.脾胃虚弱、肝气乘脾、肾阳虚衰等证的主症、治法和方药 5.常见证治疗加减变化
第十五单元痢疾 细目一:概述 要点: 痢疾的概述
细目二:病因病机 要点:
1.痢疾的常见病因
2.痢疾与久痢的病理特点 3.痢疾的基本病机及转化 细目三:诊断 要点:
痢疾的诊断要点 细目四:辨证论治 要点
1.痢疾虚实寒热的辩证要点 2.痢疾的治疗原则及治疗宜忌
3.湿热痢、疫毒痢、寒湿痢、阴虚痢、虚寒痢、休息痢的主症、治法和方药
第十六单元便秘 细目一:概述 要点: 便秘的概念
细目二:病因病机 要点:
1.便秘的常见病因 2.便秘的基本病机
细目三:诊断和类证鉴别 要点:
1.便秘的诊断要点 2.便秘的类证鉴别 细目四:辩证论治 要点:
1.便秘的辩证要点 2.便秘的治疗原则
3.热秘、气秘、冷秘等的主症、治法和方药
4.气虚秘、血虚秘、阴虚秘、阳虚秘的主症、治法和方药 第十七单元胁痛 细目一:概述 要点: 胁痛的概念
细目二:病因病机 要点:
1.胁痛的常见病因 2.胁痛的基本病机 细目三:辩证论治 要点:
1.胁痛的辩证要点 2.胁痛的治疗原则
3.肝郁气滞、肝胆湿热、瘀血阻络、肝络失养等证的主症、治法和方药
4.常见证治疗加减变化 第十八单元黄疸 细目一:概述 要点: 黄疸的概念
细目二:病因病机 要点:
1.黄疸的常见病因
2.黄疸的基本病机及转化 细目三:诊断 要点:
黄疸的诊断要点 细目四:辩证论治 要点:
1.黄疸的辩证要点 2.黄疸的治疗原则
3.阳黄热重于湿、湿重于热、胆腑郁热、疫毒炽盛证及阴黄寒湿阻遏等证的
主症、治法和方药
4.常见证治疗加减变化 5.黄疸消退后的调治 细目五:转归预后 要点:
黄疸的转归预后与生活调摄 第十九单元鼓胀 细目一:概述 要点: 鼓胀的概念
细目二:病因病机 要点:
1.鼓胀的常见病因
2.鼓胀的基本病机及转化 细目三:诊断和类证鉴别 要点:
1.鼓胀的诊断要点 2.鼓胀与水肿的鉴别 细目四:辩证论治 要点:
1.鼓胀的辩证要点 2.鼓胀的治疗原则
3.气滞湿阻、水湿困脾、水热蕴结、瘀结水留、阳虚水盛、阴虚水停等证的
主症、治法和方药
4.常见证治疗加减变化 细目五:转归与预后 要点:
鼓胀的预后和生活调摄 第二十单元头痛 细目一:概述 要点: 头痛的概念
细目二:病因病机 要点:
1. 头痛的常见病因
2. 头痛发病的基本病机及转化 细目三:类证鉴别 要点:
1.外感头痛与内伤头痛的鉴别要点
2.根据头痛的不同部位,判断基经络归属 细目四:辩证论治 要点:
1. 头痛治疗总的原则
2. 外感头痛各证的主症、治法和方药;内伤头痛各证的主症、治法和方药
3.常见证治疗加减变化
4.根据头痛的不同部位选用不同的引经药 第二十一单元眩晕 细目一:概述 要点:
1.眩晕的概念
2.熟悉有关古代医家对眩晕病因的认识 细目二:病因病机 要点:
1.眩晕的常见病因 2.眩晕基本病机及转化 细目三:诊断 要点:
眩晕的诊断要点 细目四:辩证论治 要点:
1.眩晕的治疗原则
2.眩晕肝阳上亢、气血亏虚、肾精不足和痰浊中阻等证的主症、治法和方药
3.常见证治疗加减变化 第二十二单元中风 细目一:概述 要点: 中风的概念
细目二:病因病机 要点:
1.中风发病的常见病因
2.中风发病与虚、火、风、痰、气、血和肝肾阴虚的关系 细目三:诊断和类证鉴别 要点:
1.中风的诊断要点
2.中风与痫病、厥证、痉证的鉴别要点 细目四:辩证论治 要点:
1.中风的分期要点
2.中风中经络各证的主症、治法和方药;中风中脏腑各证的主症、治法和
方药;中风恢复期各证的主证、治法和方药 3.常见证治疗加减变化 细目五:转归和预后 要点:
1.中风的转归 2.中风的预后 第二十三单元水肿 细目一:概述 要点:
水肿的概念
细目二:病因病机 要点:
1.水肿的常见病因
2.水肿的基本病机及转化 细目三:诊断 要点:
水肿的诊断要点 细目四:辩证论治 要点:
1.水肿的辩证要点 2.水肿的治疗原则
3.水肿风水相搏、水湿浸渍、湿热壅盛、湿毒侵淫、脾阳虚衰、肾阳衰微等
证的主症、治法和方药 4.常见证治疗加减变化 细目五:转归和预后 要点:
水肿的预后与生活调摄 第二十四单元淋证 细目一:概述 要点: 淋证的概念
细目二:病因病机 要点:
1.淋证的常见病因 2.淋证的病机及转化 细目三:诊断和类证鉴别 要点:
1.淋证的诊断要点及六种淋证的主症特征 2.血淋与尿血的鉴别 细目四:辩证论治 要点:
1.淋证的辩证要点 2.淋证的治疗原则
3.热淋、血淋、石淋、气淋、膏淋、劳淋的主症、治法和方药 4.常见证治疗加减变化 细目五:调摄、转归和预后 要点:
生活调摄与转归预后
第二十五单元郁证 细目一:概述 要点: 郁证的概念
细目二:病因病机 要点:
1.郁证的常见病因 2.郁证的基本病机 细目三:诊断 要点:
郁证的诊断要点 细目四:辩证论治 要点:
1.本病的基本治疗原则及方法
2.肝气郁结、痰气郁结、心神失养、心脾两虚等证的主症、治法和方药
细目五:其他治疗 要点:
1.精神治疗 2.辅助治疗
第二十六单元血证 细目一:概述 要点:
血证的概念及常见血证 细目二:病因病机 要点:
1.血证的基本病因
2.各类血证与脏腑的关系 细目三:诊断和类证鉴别 要点:
1.各类血证的诊断要点 2.咳血与吐血的鉴别
3.便血之远血与近血的鉴别 细目四:辨证论治 要点:
1.治疗血证的三原则
2.咳血、吐血、尿血、便血、衄血等证的主症、治法和方药 3.出血、瘀血、血虚的关系 第二十七单元消渴 细目一:概述
要点: 消渴的概念
细目二:病因病机 要点:
1.消渴的常见病因
2.消渴的基本病机及转化 细目三:诊断 要点:
消渴的诊断要点 细目四:辨证论治 要点:
1.消渴的辨证要点 2.消渴的治疗原则
3.消渴病肺热津伤、胃热炽盛、肾阴亏虚、阴阳两虚等证及常见并发症的
主症、治法和方药 4.常见证治疗加减变化 细目五:转归和预后 要点:
生活调摄与转归预后 第二十八单元痹证 细目一:概述 要点
痹证的概念
细目二:病因病机 要点:
1.痹证的常见病因
2.痹证发生的病机及转化
3.痹证日久出现的三种病理变化 细目三:诊断和类证鉴别 要点:
1.痹证的诊断要点 2.痹证与痿证的鉴别 细目四:辨证论治 要点:
1.痹证的辨证要点 2.痹证的治疗原则
3.行痹、痛痹、着痹、风湿热痹和痰瘀痹阻等证的主症、治法和方药
4.常见证治疗加减变化
5.虫类药和川乌、草乌等药物在痹证治疗中的作用 细目五:预防、转归及预后 要点:
1.生活调摄、预防 2.转归及预防
6、中医外科学
第一单元中医外科学疾病命名、基本术语 要点:
1.疾病命名原则
2.基本术语:疡、疮疡、肿疡、溃疡、胬肉、痈、疽、根盘、根脚、应指、护场
袋脓、痔、漏、痰、毒、结核、岩、五善、七恶、顺证、逆证 第二单元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细目一:致病因素 要点: 1.外感六淫 2.情志内伤 3.饮食不节 4.外来伤害 5.劳伤虚损 6.感受特殊之毒 7.痰饮瘀血
细目二:发病机理 要点: 1.邪正盛衰 2.气血凝滞 3.经络阻塞
4.脏腑失和
第三单元中医外科疾病辨证 细目一:辨病 要点:
1.辨病的概念 2.辨病的方法 细目二:阴阳辨证 要点:
1.以局部证状辨别阴阳 2.阴阳辨证应注意的问题 细目三:部位辨证 要点:
1.发于上部的疾病的病因与特点 2.发于中部的疾病的病因与特点 3.发于下部的疾病的病因与特点 细目四:经络辨证 要点:
1.十二经脉气血多少与外科疾病的关系 2.引经药
细目五:局部辨证 要点: 1.辨肿
2.辨肿块、结节 3.辨痛 4.辨痒 5.辨脓 6.辨溃疡 7.辨出血
第四单元中医外科疾病治法 细目一:内治法 要点:
1.外科疾病内治消、托、补三大法则的应用与内涵 2.清热法、和营法、内托法的代表方剂及应用 细目二:外治法 要点:
1.膏药、油膏的临床应用
2.箍围药的适应证、用法及注意点 3.掺药的种类及临床应用
4.砭镰法、挑治疗法、挂线法、结扎法的适应证及用法
5.引流法、垫棉法、药筒拔法、针灸法、熏法、熨法、溻渍法的
第五篇:中医师承总结[范文模版]
中医师承总结
从医十八年以来,我一直从事内科住院部工作,虽然有时也在临床中运用中医辨证施治的理念,处方用药,但总不能得心应手。故大多数情况下以西医治疗手段为主,对中医的疗效没有信心。今年有幸能师承于四川省十大名中医之一陈老师,通过老师口传心授,精心指导,耳濡目染,我逐渐领悟了祖国医学的经久的魅力,看到了中医学的博大精深和现代医学不可及的地方,故而对中医事业充满了信心,决心专心致志学好中医,用好中医,传承好中医。通过半年多的学习,我受益匪浅,现将学习心得总结如下:
一、“以大医精诚为念,矢志利益苍生”
“古今欲行医于天下者,先治其身;欲治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精其术”,此可谓医者仁心。作为一名医者,除了要有高超的医术,更重要的是必须具备高尚的医德。陈老在“仁心、仁德、仁术”方面都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他总是认真对待每一位患者,以解除他们的病痛为己任;在临床诊治过程中态度谦和,耐心为病人讲解、分析病情;总是为患者着想,从来不开价格昂贵的检查和药物;有时不收取挂号费为患者免费诊治....老师的言传身教深深的感染着我们每一位学员,我将继承老师对患者的这份责任心和爱心,定将孙思邈“大医精诚”做为自己一生圭臬,真正做到“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
二、加强中医理论学习,理论联系临床。
理论来源实践,实践基于理论,这是中医药学发展的基础。因此,在实践中不断地加强中医理论学习,对提高临床疗效大有裨益。中医临床的依托,乃由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四诊八纲,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等基本理论,而如何掌握和运用好,无疑需弄清各有关概念的内涵、外延及彼此间错综复杂关系,并通过临床实践不断地加以充实和提高,从而指导临床,开拓创新。当然,熟读、熟背经典的主要条文,并读懂全书的宗义也非常有必要。如对《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外感温热篇》等读到不加思索,张口即来,才能对中医理论有深刻的理解,到临症时就会有活水源头,不至枯涩乏术。陈老还教导我们,作为一名中医师,还应该熟知中药学的知识,掌握好药物的性、味、归经;并且能够熟悉药物的炮制;识别药物的品质和伪劣,才能保证用药的疗效与安全。因此,我利用一切空闲时间加强理论学习;到中药房辨识药材;把理论和临床有机的联系起来,不断思考可总结,使得自己的中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升。
三、与时俱进,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陈老认为:随着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传统的辨病与辨证已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认识和治疗疾病的需求,其局限性已渐渐在临床上显露。为弥补传统的辨病与辨证方法不足,将现代医学诊断疾病的指标作为中医辨证的一部分,不仅可以提高辨证的客观性和准确性,而且还给传统的辨证思维方式以新的思想。陈老主张1.病证结合。在临床中,首先是诊断病人患了什么病,再根据中医理论辨证 治疗。只有病证并重,把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临床疗效才显著。如临床常见的慢性胆囊炎、胆石症和部分胃、十二指肠溃疡病人,都可表现为右肋部胀满或痛,都可用疏肝理气法治疗,但由于二者各有其病理特点,治疗时还应同中有异。慢性胆囊炎、胆石症:加郁金、茵陈、焦栀子等利胆之品; 胃、十二指肠溃疡:加左金丸、海螵蛸等制酸。2.无症从病。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有些疾病早期或后期无任何临床症状可辨,而理化检查异常。对这类病人,采用因病施治之法。3.无病从证。无病是指目前暂时未能诊断出来的病,如一些不明原因的口干等各种检查未发现任何异常,但中医辩证却已明确显示胃阴虚、肝肾阴虚证。此时应无病从证,采用益胃汤或一贯煎、六味地黄丸之类的方剂加减治疗,常获得满意疗效。4.中西结合。中医、西医虽然理论体系不同,各有长处、各有千秋,不能相互攻击其短,而应该取长补短。一个好的中医,应在学习中医同时,不断学习现代医学,为中医学服务,提高临床疗效。如肺结核,慢性胃炎等。
四、总结老师经验,学以致用。
陈老师行医几十年,具有相当丰富的临床经验,他擅长治疗各种内科、妇科及儿科的常见病与多发病以及疑难杂症。在跟师学习的这短短的一段时间,已经让我体会到了陈老师是一位博学的老师。他并常常把临床实践中需要我们重点学习和掌握的临床技巧,耐心的给我们讲解,把临床实践上升为理论,用于教导我们,使我们从实践-理论-实践的模式中提升自己。我深深体会到跟诊和病案整理是继承老师经验的有效途径。跟随老师应诊,面对临床病例,从写病例、四诊 入手,反复体会老师的辨证思想、用药经验,包括如何抓主症、辨证分析、治法、用药经验及诊疗技巧。医案可以反映老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我利用空闲时间,整理老师医案,特别是一些疑难病案及用药疗效显著的病案,分析老师的用药特点,从中受到启发,以指导自己临床的辨证施治。
通过半年多的学习,我总结出陈老师在临证时主张采取双重诊断,灵活运用“病证结合”、“无症从病”、“无病从证”等方法,同时注重“中西医结合”。例如:老师在胃痞病治疗中,结合现代医学胃镜的检查手段,对应用药,此乃老师用药特色,临床疗效确切。如患者胃镜检查伴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则常加用黄连,黄芩,黄柏,大黄,栀子,紫花地丁,蒲公英,高良姜,砂仁等,因其都有不同程度的抗幽门螺旋杆菌的药理作用,并辩证使用,而不脱离中医辩证,把所有抗幽门螺旋杆菌药物罗列一起,这样就偏离了中医辨病与辩证的理论宗旨。
再如乙肝的治疗,陈老会通过现代医学的检查手段,以明确大、小三阳,肝功有无异常,再结合临床辩证论治。陈老师将乙型肝炎的病因概括为内、外两方面。外因有湿热疫毒、饮食不节。其中最主要的是湿热疫毒。“湿”反映乙型肝炎具有重浊粘滞的性质,整个病变过程缠绵难愈。“疫毒”则反映其具有传染性的特征。内因则与正气亏虚、内伤不足有关。由于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因此正气不足首先变现为肝肾亏虚。当湿热疫毒侵袭人体,如若正气实,邪气微则可驱邪外出,临床可不出现症状或症状轻微。若正虚邪恋,则病 情迁延不愈;若邪实正衰,正不胜邪,则病情危重。因此,临床上必须将扶助正气放在重要的位置。临床上陈老将乙型肝炎分为以下四型来辨证论治:
1、肝胆湿热型 症见:胸脘痞满,恶心呕吐,腹胀,厌油纳差,口干而苦,小便黄,大便秘结或粘滞不爽,部分患者有目黄、身黄、发热,舌质红,苔腻或黄腻,脉弦滑或滑数。治宜清热利湿,解毒醒脾,活血凉血。方用茵陈蒿汤加减。
2、肝郁气滞型 症见:胁肋胀痛,胸闷腹胀,体倦乏力,纳差嗳气,舌质淡红,苔薄白,脉象多弦。治宜疏肝理气,活血解毒。方用四逆散加减。
3、肝郁脾虚型 症见:身倦乏力、胁肋胀痛,胸闷腹胀,纳呆便溏,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弦。治宜疏肝活血,健脾益气。方用逍遥散加减。
4、肝肾阴虚型 症见:体倦乏力,右胁不适,或有隐痛,头晕耳鸣,腰背酸痛,两目干涩,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或细数。治宜滋肾柔肝,养阴活血,方用一贯煎加减。乙肝的治疗到现在仍是医学界的难题,西医无特效药。而中医治疗有可喜的进步,也有更好的发展空间。陈老师在治疗乙肝时,常常辨证选用具有降低转氨酶的药物,如邪热或湿热炽盛的急、慢性肝炎伴转氨酶升高者常常选用垂盆草;湿偏盛者常常选用虎杖;热偏盛者可选用龙胆草;而肝肾阴虚、气血不足、脾肾阳虚者往往加用五味子。而护肝降转氨酶的药物,常选用柴胡,茵陈,女贞子,五味子等有疏肝柔肝作用的药物。陈老师之所以这样用药是基于对药物性味、功效、特性的准确把握,同时也充分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理念,这些都是值得我们不断学习和探索的地方。
在跟师陈老学习过程中,让我亲身体会了陈老运用经方、验方治 疗一个个疾病,特别是一些疑难重症,取得满意的疗效,而这些学习心得单从教课书中是根本不能体会得到的。我相信只要学好中医基础理论,运用中医理论指导临床,中医不但能治病,而且能够治大病。从而更坚定了学习中医、从事中医工作的信心,增强了使命感和责任感。
回到工作岗位上,我带领科室成员,积极运用从老师那里学到的知识,为每一位住院病人辨证论治,处方用药,使我科住院患者的中药饮片使用率达到100%,不但突出了中医药特色,而且收到很好疗效,受到患者好评。
综合以上体会,我认为传承名老中医经验是学好中医的捷径;名师心传口授、临证指导,是学好中医的最好方法;学好中医必须要在“悟”字上下功夫。名老中医专家以对中医事业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毫无保留地教授我们,他们的精神时刻激励着我们,为岐黄医术的兴旺昌盛而努力奋斗!
继承人:李**
**中医医院
2015年12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