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习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心得体会
学习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心得体会
—文化缺失现象之我见
内容提要:当代中国文化缺失现象越来越发严重,不仅我们的文化产业、母语、传统节在遭受着外来文化的侵蚀,我们国人还在漠视我们的传统文化,慢慢地被西化,文化缺失值得我们深思!关键词:文化缺失、母语、传统、端午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说: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我们一定要从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然而就我来看,现在的中国不仅没有令那些先辈的文化更加繁荣璀璨,就单单是守住我们的传统文化就已经是一个大难题了。没有继承何来发展,没有巩固,何来加强。众所周知,我们的端午节已经被韩国给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了。每每谈及此事,我想我们国人心中都有一份难以名状的伤痛。可是我们无法反驳,甚至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因为我们自己没有好好保护好我们的传统节日,我们没有把它当做一项名族的财产,我们的纪念方式也只是限于吃几个粽子,偶尔有的地方会有象征性的龙舟比赛,我们的纪念方式如此单调、简单,可我们还在简化,还嫌麻烦。可同样受益于华夏文化的韩国却将其当做一件举国盛事来做,规格丝毫不低自己国内的任何一项重要节日。甚至日本纪念端午的方式较之中国也毫不逊色,我们还有什么话可说,我们无话可说。当韩国把端午节拿去申报文化遗产时,我们的政府似乎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于是端午的地位一下子与五一、十一平等了,我们平常从不放假的端午变成了节假日,政府给了我们纪念的时间。但从行政学上来说,没有几个政府的政策是超前的,它往往都是滞后的,我们有了问题才去解决。中国政府永远都在滞后,我们的高铁出了大事故,我们开始了问责,全国大检查。贪官落马了,我们开始揪他的尾巴。为什么当文化缺失了之后,我们开始救赎,我想可能晚了,当我们习惯于平淡的纪念方式,一个慵懒的节日纪念后,可能谁都不愿去破坏自己的清闲。
话说要是哪天清明节也被别国申报了文化遗产,不知道多少先祖会在天堂唾骂他们的子孙,又有多少子孙无言以对。中共十七大主讲文化,有了这么高规格的宣传,势必这段日子我们的政府会想方设法提醒公众保护文化的多样性,继承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可我希望这是一个阳光灿烂的开始,而不是一阵风拂面的吹过。讲到保护文化,不得不提到法国。法国的母语是法语,可身处欧洲大陆英语自然也是他们的主要语言。有了法语底子学英语其实是很快的,英语中的有的单词就来自法语,虽然不及英语庞大且不断扩增的词汇库,法语的美丽却是为世人所公认的,当然语法也比英语复杂好几倍。当一个法国人说惯英语,见惯英文之后,可能他也渐渐淡忘了自己的母语。世界上许多国家为了反方便国际间的交流,往往会采用双语的路牌等一些措施来帮助国际友人在本国内出行。中国则往往是中英双语,法国以前也是法语和英语一起标注在站牌等上面。但当法国政府意识到自己国家的母语正在遭受侵蚀时,他们用了个看似很强硬的手段。把路牌上的法语用超大字体显示,英语则在法语下面用很小的字,有的甚至干脆不用英语标注。法国人之间的交流没特殊情况最好尽量用法语。因为他们始终认为法语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这是他们的优秀文化,我们到法国看的是法国的本土文化,想听的应该是法语,要是英语,那你大可以去其他英语国家。我想在我上大学的日子告诉我的是,我们的母语,也就是国语课,在大学的地位低得可怜,一般也只开一学期,修完学分就扔了。每个人的认为自己的国语早已不需要再教了,我们不是小孩不需要牙牙学语。可大学毕竟是文学的一个提升阶段,有谁能说自己通天晓地、四书五经烂熟于胸,诸子百家信手拈来呢?没错,我们的母语文化也在缺失,英语文化大行其道。
想到这里我想到了上海这座城市,真是有时有点可笑,人们常说上海看全国其他都是乡下,北京看全国其他都是地方。上海浦东那个样子一看就是发达国家浓缩版,中国用30多年的改革开放走完了发达国家一百多年走过的路,我们不缺硬件,现在我们缺软件。外国人到中国来,看的是你的传统文化,不是高楼大厦,要看高楼,东京、纽约、伦敦哪个不比上海更现代化。所以我们要正视我们的文化,继承并发扬好它,文化缺失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第二篇: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学习心得体会
学习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六中全会
心
得
体
会
张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10月15日起至18日在北京召开。此次会议主要议程是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问题。这是自2007年十七大以来,中共首次将“文化命题”作为中央全会的议题;也是继1996年十四届六中全会讨论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设问题之后,中共决策层再一次集中探讨文化课题,其战略部署和政治意义值得我深深思考。
中心组织全体党员干部集中学些了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中国共产党酒泉市第三次代表大会精神、中国共产党酒泉市肃州区第十四次代表大会精神,更加坚定了我对共产主义的信念。
今年是建党九十周年,十七届六中全会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有很深的意味。回顾九十年前,我们党是怎么成立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新文化运动。可以说,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它具有重大意义,掀起学习浪潮;它从一开始就抓住青年,极力唤起民众;它大力传播马克思主义,引领中国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新文化运动的两位主将就是相约建党的“南陈北李”,它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充分的思想基础、文化条件和人才保障。在我们党走过九十年风雨历程之后,正在准备向建党100周年和新中国成立100周年的宏伟目标迈进的新征程上,十七届六中全会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无疑是举起了文化兴党的旗帜,必将掀起新世纪的新文化运动热潮。
从文化独特的地位和作用来看,十七届六中全会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有很深的意味。当前的形势很复杂,也很严
峻,既不能一味悲观,更不能盲目乐观,需要的是清醒和理智。总的来看,主流是好的,但也确实存在不少问题和忧患。而那些问题错综复杂的背后,有一种更深刻、更可怕的乱象,那就是文化上的忧虑,不和谐的隐患。不论是经济,还是政治,最终的根源都可以归结到文化上。所以抓文化,就是抓根本,抓长远,甚至是抓系统。这就是文化为魂的深刻涵义。毛泽东同志曾讲过:“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十七届六中全会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就是要里程碑式的立起这样一面文化的旗帜,让大家有所指望,知所趋赴。发挥文化旗帜的凝聚力、向心力、塑造力,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同时,文化也是一种软实力,一种生产力、竞争力、创造力。这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源源不断的根本动力。
通过学习六中全会精神,我认为在学习业务的同时,不能放下自己的文化修养,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只有这样自己才能更好把握前进的方向。要时刻关注党的最新思想动态,领会党的精神,把自己的工作和努力方向,向着党指出的方向来走,这样才不至于走死路,不至于犯错误。
第三篇:医学生学习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心得体会
医学生学习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心得体会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已落下了帷幕,作为一名在校研究生,一名大学生党员,我先后通过报刊、网络等方式进行了学习,对十七届六中全会的精神有了一些认识和了解。
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突出强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通过学习使我意识到自身责任的重大,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从我做起,从本职做起,从点滴做起,做一个平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践行者。
会议强调,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贯彻落实这一要求,对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查阅资料使我了解:所谓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发展的趋向。同时,文化自觉还包括对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有正确的认识,对世界各种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等有正确的认识。文化自觉的目的是要使自己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在面对新环境、新时代时能够不断传承、创新和发展,在世界文化多元竞争发展格局中具有自主能力、取得自主地位,从而实现与时代同行、与世界同进。这使我联想到自己作为中医院校的研究生,对中医事业的认识、了解、继承和发展正属于文化自觉范围之内。尤其是中西医结合专业,将祖国医学和现代医学完美结合才是真正的文化自觉。那么,作为一名医学院校研究生,该如何做到将祖国医学和现代医学的完美结合,如何做到文化自觉,如何从自身角度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呢?
首先,清楚地认识中西医结合,辩证地认识当代医学发展状况。中西医结合作为一种国策,其源流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如果从更长久的时间来说,甚至可以一直追溯到鸦片战争时期,西方医学进入中国时,当时就有人寻求中西医之间的汇通,然而,100多年过去了,中西医结合的发展并没有去的多大的成就,似乎还处于探索阶段,甚至当前所取得的一些成绩并没有得到中医医学者的认同。近年来,中医学者与西医学者之间的矛盾此起彼伏,相互的争论和分歧越来越多。甚至有些西医人士提出“废除中医”,部分中医人士排斥西医„„作为医学院校的研究生,我们要搞清中西医结合的问题,用辩证的观点看待中西医的发展。而不能对其一存有偏见。要明了中西医的基础和特点,明确他们的共性和特性,看清当代和未来医学的发展趋势。
其次,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掌握祖国医学精髓和现代医学诊疗技术,做到理论上的结合。理论知识是基础,虽然已有五年的本科中西医基础,但是想要在今后的工作中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疗工作者,达到文化自觉的程度还远远不够。除了学习现阶段教育要求的课程外,还得大量阅读相关古典医学书籍,在熟读的基础上学会背诵,学好了古籍在临床才能有所发现,有所思考,才能运用中医解结临床的一些实际问题。另外,必须具备临床专业扎实的西医理论基础和临床技能的操作。通过比较中西医两种医学体系的思维方式、认识手段和应对措施的异同,吸收各自的才长处,在临床实践中达到优势互补。事实上,自从西方医学传入中国,中西医就开始了理论上的结合,尤其是专业术语的结合,通过本科的学习我们不难发现西医理论翻译成中文时大量使用了中医术语,尽管他们的内涵不尽相同。而现代中医学中也大量使用了西医学内容,如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大量使用了西医学病名、检验指标等。因此,我们只有现在学好基础理论知识,将来才能很好地做到“中西医融会贯通,合为一体”。
再次,注重实践,在科研和临床上做到中西医实践的结合。作为一名研究生,要培养自己的科研思路和方法,这就需要用现代的科技、医学方法、检测指标来阐释和论证中医,用现代的医药学方法来研究中医药。临床上重视西医病名的诊断,强调中医辨证论治。现代医学多借用精密仪器,可以明确部分病变部位及病变性质,并对西医病因、病情及转归有深入了解,将上述信息同中医辨证论治紧密相连,并与病理生理、医理药理连贯思考,从而形成该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
最后,最重要的是:加强自身职业道德的修养。要勇于锻炼和改造自己,不断克服和纠正自身的不良思想、不良品质和不良行为。在当今的医疗事业中,医患关系变得紧张,医疗事故频发,一些事故是由于医务工作者的不负责任,一些则是由于患者或家属故意闹事。但无论是那种原因,作为一名在校生,都要培养
为病人着想的情感,从情感上站到病人这一边,以病人为中心,树立一颗爱心,立足一个责任心,去同情和关心病人的疾苦,以这样的心态运用全部智慧和经验努力帮助病人排忧解痛,不要漠不关心,更不要不耐烦和耍态度,以高度的奉献精神去实践自己的职业道德,以取得病人的信任。二是要提高防腐拒变能力。虽然还未成为一名真正的义务工作者,但我们在校期间就要树立这种意识。有了这种意识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经得起考验。无论在人前人后,有无监督都要一样,始终按职业道德的标准选择自己的行为。作为医务人员的工作是在特殊情况下的工作,接触的人来自于各个方面较多较广,工作分散,隐蔽性强。一些为达到个人目的人士只要有隙可乘,便会用甜言蜜语或金钱来腐蚀拉拢医务人员,而大多数患者都是尊重医嘱。如果医务人员在这种情况下未能抵制住诱惑,为了谋取个人的利益,置职业道德于不顾,乱开处方,滥用高档贵重药,加病人负担,去获取不应该得到的,是非常可憎可恶的。所以,必须固守人格的尊严,诚实待人,公正处事,以对病人高度负责的精神行使好本职工作的职权。三是激发医务人员对职业的献身精神,树立敬业意识。热爱本职工作,对工作认真负责,对技术精益求精,对病人满腔热情,精心服务,从而形成自己对事业的荣誉感,对病人的责任感。这也是一个医务工作者应具备的最起码的素质和条件。总之,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就是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宗旨和救死扶伤这个原则,按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从一切以病人为中心这个原则出发,经过长期的自我教育、自我实践所达到的一定水平。我们要在日常工作中加强职业道德的自身修养,从而不断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集中探讨文化改革发展的主题,提出建设文化强国的目标,强调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作为一名在校研究生,还要不断深入学习和贯彻会议精神,抓住这次机遇,从思想学习工作生活等严格要求自己,用实际行动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四篇: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公报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公报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2011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
出席这次全会的有,中央委员202人,候补中央委员163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和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列席了会议。党的十七大代表中部分基层文化工作者和从事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也列席了会议。
全会由中央政治局主持。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胡锦涛作了重要讲话。
全会听取和讨论了胡锦涛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李长春就《决定(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
全会充分肯定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一致认为,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中央政治局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制定实施“十二五”规划纲要,着力稳物价、调结构、保民生、促和谐,推动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为实现“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打下了坚实基础。
全会研究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认为总结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研究部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全会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文化工作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全会指出,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重要战略地位,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同发展,推动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我国文化改革发展,显著提高了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显著增强了国家文化软实力,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
全会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我们必须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
全会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全会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全会按照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提出了到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号召全党全国为实现这个目标共同努力,不断提高文化建设科学化水平,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打下坚实基础。
全会对推进文化改革发展作出了部署,强调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支撑。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全会提出,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必须全面贯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立足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激发文化创作生产活力,提高文化产品质量,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要坚持正确创作方向,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工作,推出更多优秀文艺作品,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完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
全会提出,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规代传播体系,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
全会提出,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耍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推进文化科技创新,扩大文化消费。
全会提出,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必须牢牢把握正确方向,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为文化繁荣发展提供强大动力。要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完善政策保障机制,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
全会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思想,全面贯彻党管人才原则,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要造就高层次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和作风建设。
全会强调,要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担负起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治责任,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重要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文化改革发展成效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要加强文化领域领导班子和党组织建设,发挥文化战线全体共产党员在推进文化改革发展中的先锋模范作用。要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积极性,在全社会营造鼓励文化创造的良好氛围,让蕴藏于人民中的文化创造活力得到充分发挥。
全会全面分析了当前形势和任务,强调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科学判断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力度,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各项工作,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有效防范各种潜在风险,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全会审议并通过了《关于召开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决议》,决定;党的十八大于2012年下半年在北京召开。这次大会,是我们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对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共产党员要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以优异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全会号召,全党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满怀信心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努力奋斗!
专家解读六中全会公报 前所未有重视文化创新创造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指导中国文化改革发展,开创中国特色社会文化建设新局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纲领性文件,提出建设文化强国长远战略是公报最大亮点,同时字里行间体现出对文化创新创造的前所未有的重视。
这是继中共十六大明确提出“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战略决策,2005年底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十二五”规划纲要从加快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深入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加快推进文化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对文化体制改革作出全面部署以来,中共对文化体制改革所做的又一次国家层面重要战略部署,标志着中共对文化建设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高层在文化理论创新与实践方面正逐渐走向成熟。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相关表述是公报最大亮点,将国家重大战略推向新的高度,并细化了部署。三十多年来,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实现了经济飞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提高,但文化发展现状与经济社会发展、中国国际影响力却不相称,全会做出的部署意味着中国强化了文化在国际竞争中重要性的自我意识,理清了以经济强国推动成为文化强国、经济与文化发展并重的思路。
从公报内容分析,文化对社会政治经济提供思想支撑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有赖于全面提升民族素质、塑造高尚人格,就文艺创作来讲,不应过度追求经济效益,而应创造更多反映真善美的文艺作品。
公报对文化创造、文化创新的强调非常突出,文化创造有关表述在文中出现7次,包括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的新局面,要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积极性,在全社会营造鼓励文化创造的良好氛围,让蕴藏于人民中的文化创造活力得到充分发挥,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等。
有关文化创新的表述在公报中出现5次,包括推进文化科技创新,文化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等。
公报对文化创新与创造前所未有的重视,说明在“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的国际形势下,中共高层认识到释放普通民众文化创造力的重要性,文化的供给不应局限于行政部门与文化事业单位,而应该通过创新与创造进一步解放文化生产力,重视文化资源的深度发掘,使当前的文化市场产品更丰富、更具竞争力,这有利于中国文化“走出去”。公报突出对人力资源的重视,强调文化发展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思想”,这与追求文化创新创造的思路相互印证,相互推进。
与以往相比,公报关于文化领域相关理念的表述更准确,指向更明确。如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相关概念虽不是第一次出现,但表达更准确。又如公报提出“要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这意味着今后的文化产业发展将更加重视市场和企业发挥作用,机制更加灵活。
瞭望:十七届六中全会意义堪比延安文艺座谈会
书写“中国史诗”新篇章
十七届六中全会聚集文化议题,其意义堪比当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将成为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新的里程碑,中国文化发展将进入新阶段
2011年的北京,让权威受访专家感觉到类似1942年延安的气息。在其看来,日前在京召开的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聚集文化议题,其意义堪比当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将成为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新的里程碑,中国文化发展将进入新阶段。
此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次将“文化命题”作为全会议题,也是继1996年十四届六中全会讨论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设问题之后,中央决策层再一次集中探讨文化课题。
通观10月18日发布的全会公报,在多位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的研究者看来,其最大亮点是提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目标。
文化立于时代潮头
回顾新时期历届中央全会,中央党校教授叶笃初说,其主题多次涉及经济、政治建设的会议,也包括社会建设内容。文化方面涉及核心内容即精神文明、道德作风专题的也曾有两三次,但把文化作为生产力来做专题系统研究讨论的,这次六中全会是第一次,意义非凡。
2002年,中共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作出“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战略决策。2007年,中共十七大进一步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明确提出要“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此次六中全会公报提出:“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研究员齐勇锋对本刊记者说,此次全会首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使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更加丰富,目标更加清晰,表明中国共产党在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方面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既符合和谐社会、和谐文化、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要求,同时也顺应了改革开放新阶段公民日益追求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的热切期盼。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发展,中国经济规模达到世界第二位,“世界一流发展规模的经济,客观上要求创造世界一流的文化。”中央党校党建部教授张希贤说,世界经济发展中心,有两个基本问题需要研究。一是经济发展,另一是火车头,是“牵引机”,“牵引”世界经济发展,二是发生“牵引”影响的是文化。中国迎接世界经济发展中心转移,就遇到了一个文化强国的问题。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徐清泉也表示,经济文化全球化冲击、高新科技日新月异、文化软实力竞争加剧的严酷现实,已经容不得中国在文化发展建设方面固步自封、稍有迟疑。在张希贤看来,21世纪的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只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在推进经济社会建设的同时,着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国人民就一定能够在21世纪的人类文明殿堂中,书写出最壮丽最辉煌的“中国史诗”。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六中全会的未雨绸缪。
文化强国战略目标
徐清泉表示,本次全会亮点纷呈,首次提出建设“文化强国”的科学命题;明确提出要把文化发展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地方政府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再次突出强调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了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命题。
在齐勇锋看来,“文化强国”至少应包括如下标准:
全社会的文化创新活力充分激活,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繁荣,涌现出一批有国际影响力、吸引力、广泛传播的文化艺术作品和精品节目。
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大幅提升,文化产业增加值在GDP中占8%~10%,形成一批世界级、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文化传媒产业集团,在世界文化产业发展中引领潮流,在世界舆论的竞争中掌握话语权。
文化艺术人才辈出,拥有一支规模庞大、结构合理的宏大文化人才队伍,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艺术大师和文化产业领军人物,形成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艺术流派和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文化发展创新的生动活泼局面。
文化贸易特别是版权贸易从净进口转变为净出口。从根本上扭转长期以来我国版权贸易逆差严重的尴尬局面,实现从国际文化贸易大国到贸易强国的转变。
文化软实力大幅度提高,能够提出引领国际经济社会发展潮流的各项议题,在构建国际新秩序中发挥积极作用。以前述标准衡量,目前现实尚不容乐观。联合国发布的《2010创意经济报告》中指出,中国创意经济产品出口在近些年来一直处于世界第一的位置,但在创意经济服务业出口方面没能排进全球前十。
“中国已经是文化资源大国和文化产业大国,但还不是文化强国。”齐勇锋说。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晓明对本刊记者说,中国建设文化强国具有多项优势,一是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快,适合文化发展的经济环境比较成熟,经济转型过程中对文化的需求比较大;二是文化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发展的资源条件比较好;三是改革开放以来摸索出了一些相对比较成熟的改革发展经验,也可以应用于文化领域。
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所长金元浦分析,中国的文化资源丰富,但资源不是生产力,转化成文化产品需要经过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变和创新,使之能为全世界广泛接受。“一个文化强国应该具有吸引全世界按其文化理念自觉遵循的吸引力,为世界树立楷模,在文化的关键领域作出贡献。”
“中国文化产品的创新能力还不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尚在构建之中,文化产业的发展还刚刚起步,我们还应构建起一个既有中国特色,又能够被全世界接受的核心价值体系。这都是建设文化强国面临的挑战。”张晓明说。
文化探索前期经验
受访专家认为,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文化发展道路上取得了很多有益的探索成果,这为本次全会开启的新局奠定了基础。
齐勇锋表示,十六大提出文化既有社会属性,又有商品属性,把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分开,作为文化体制改革的主要依据。经营性文化产业进入市场,公共文化加大投入,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已经取得的成就告诉我们,这样的探索非常有价值,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都是一个突破。”
十七大进一步提出,“要充分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齐勇锋说,据此,在文化领域推动管办分离,在影视制作,发行、院线、演出、新媒体、娱乐业等行业开放准入门槛,调动了全社会参与文化发展的积极性,形成了文化社会化发展的生动活泼局面。
近年探索经验还包括,在文化管理方面,适应文化融合化发展的要求,逐渐打破了条条管理、资源分割的局面,很多地方把文化局、出版局、广电局甚至体育局、旅游局合署办公,组成一个大文化部门,有效解决了多头管理的问题。
在文化投融资方面,过去文化主要靠政府投资,现在要让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引导和鼓励有竞争力的企业在资本市场融资,做大做强。文化企业开始进行跨地区、跨行业的兼并重组,出台了多项扶持政策措施加快推进公共文化建设,初步改变了过去文化建设严重落后于经济发展,文化基础设施欠账过多的问题。
从2004年起,中国的文化产业年均增长率达15%以上,高于GDP年均增长5~7个百分点。2009年,尽管遭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的文化产业逆势增长,文化产业全年产业增加值达到8400亿元左右,比2008年增长10%。新闻出版产业总产值增长20%左右,电影业主流院线的票房收入同比增幅达42.96%。
2010年,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目前,中国已有20多个省、区、市提出建设“文化大省”、“文化强省”的目标。2010年,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湖南、云南等省市文化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都超过5%,有的甚至达到7%。走向文化自觉与自信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认为,此次全会对于中国文化事业乃至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共产党意识到,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文化的强大力量,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文化软实力,更加重视文化的推动力量。
张希贤说,从传统中国到现代中国的转型,从传统中华民族到现代中华民族的转型,从中国传统文化到中国现代文化的转型,最少需要200年。前100年,是1840年至1949年,后100年是1949年至21世纪中叶。“面对两百年的文化建设任务,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必须坚定不移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应该表现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金元浦说,历史上,西方大国往往通过军事和经济上的征服取得大国地位。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要通过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让文化中国成为世界强国,以中国式的文化发展塑造中国特色文化大国形象。
六中全会提出“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金元浦说,100多年来,中国一直向西方学习,文化自信不足,这是国家落后、被动挨打造成的。今天,中国人要找到自信,以更豁达、开明、宽容的心态,更开阔的视野面对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要深入发掘和研究中国自己的文化,在深刻了解自身文化的基础上形成文化自觉,站在更高的角度对世界文化作出贡献。
“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乃至文化强国、文化自强的科学命题的提出,对于我们从根本上纠正民族虚无主义和崇洋媚外思想的影响、重树民族自信、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极其重要的积极意义。”徐清泉强调,要实现这一目标,还需大力推进文化发展建设、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在客观上与激发文化自觉、实现文化自强和树立文化自信具有一种相辅相成的互动关系。“自觉、自信尽管可以激发培育,但更需要依托于实现了文化强国目标的文化自强。”
10月16日,日本《朝日新闻》题为《中国目标直指“文化强国”》的报道说,中国提出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旨在通过提升软实力增强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
张希贤认为,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铸建与中国国际地位相对称的文化软实力,不断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必须遵循综合国力和文化自身的发展规律:第一点是综合国力的国际文化影响力,第二点是民生建设的国际文化影响力,第三点是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第四点是制度文明的国际影响力和穿透力。
全会提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在张晓明看来,以开放的心态对待中外文化的发展和交流,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刘海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含四大基本要素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这个论断深刻地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乃至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历史地位,同时也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所谓“价值”,系指“意义”或“积极作用”。社会主义价值是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和优越性的集中概括。中国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既是基本国情和时代特征的客观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作为判断事物的价值尺度,洞察世界大势,把握时代脉搏,以社会主义实践为客观依据,认识到社会主义思想、运动和制度的价值。从新旧社会的鲜明对比中,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中,中国人民从内心深处由衷地作出了“社会主义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的价值判断,并成为一种信念和追求。
社会主义价值作为一种文化的积淀表现在方方面面,人们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归纳。但是,只有“核心价值”才是决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具体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要素。围绕“核心价值”形成的各种观念构成了“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目的在于增强人们对于社会主义的认同感,形成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与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加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精神支柱。
在科学社会主义的视野内,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就是人类解放。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将其具体化为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富裕——在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基础上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所从事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得以形成和展开的事实基础。在当代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发挥的实现和维护人民当家作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历史作用,使社会主义从一种思想和运动凝结成一种文明和价值。四大基本要素
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大基本要素。
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思想基础。在“战争与革命”的岁月,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实践,领导人民开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建立了新中国,完成了实现国家的独立、人民的解放的历史任务。在“和平与发展”的今天,中国共产党又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带领中国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这说明,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中国革命的理论基础,同样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也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科学地揭示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以及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为社会主义的理想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人民的共同理想。中国共产党人坚信人类社会必然走向共产主义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认识到共产主义将是一个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只有在它的“第一阶段”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近代以来百多年的探索,使人民切身感到,如果不搞社会主义,而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的混乱状态就不能结束,贫困落后的状态就不能改变。但是,中国共产党人也清醒地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
当代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因此,需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搭起现实与理想之间的桥梁。于是也就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四位一体”的现代化目标,既反映了当代社会主义的发展程度,表达了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同时也指明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以此作为共同理想,必将产生激发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动力。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但不否认精神对物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巨大能动作用。列宁甚至说,唯物主义者最“唯心”。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组成部分,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前面冠以“中国特色”,说明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与爱国主义高度统一。
中华民族在“最危险的时候”,能够克服艰难险阻,排除内忧外患,其内在动力源自数千年来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改革开放加速了中国从“地方史”逐步走向“世界历史”的进程,也使中华民族精神从人类文明的宝库中汲取了营养,获得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形成了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在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各种文化相互激荡的环境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将有助于维护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避免“全盘西化”引发社会动荡;开发和展示时代精神将有助于跟上时代步伐,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在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构筑的精神家园中,社会主义才能生根开花结果。
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的是社会主义道德的要求。作为调节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的行为规范,道德要解决个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奉献与索取的关系问题。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现阶段社会主义道德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有机统一。这一道德不仅具有社会主义性质,而且深深扎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土中,并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发展。
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社会主义道德必须以社会主义价值观为准则,回答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什么是荣,什么是辱;以什么为荣,以什么为耻。从这个角度说,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道德领域的具体体现和基本要求。反过来,只有透过社会成员的言谈举止,才能体察其内心深处的荣辱观;通过荣辱观,才能体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
着力提高人的素质
说到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社会主义社会要由全新的人构成,因此,人的素质是衡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程度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指标。
人的素质是历史的产物,又给历史以巨大的影响。在马克思看来,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这种革命的实践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就是培养工人阶级彻底革命的意识。
而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体现在文化建设方面,就是十七届六中全会所要求的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理论一旦被群众掌握,才会产生物质力量。马克思主义真正被人们所理解和掌握并发挥出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功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给人民群众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利益,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不断转化为良好的社会风尚,只有在这种条件下,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才会与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高度一致。
进入新世纪,中国已开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步伐的新的征程。在这个发展时期,挑战与机遇并存,国际间“文化”、“价值”之间的竞争较量也日趋激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着诸多困难。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破解难题,需要党的坚强领导,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也需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所提供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实践的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历史意义必将更加充分地显现出来。□(作者为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加快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对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一重大战略任务作出了全面部署,强调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为人民群众提供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产品,这必将有力地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好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是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生机勃勃,新兴业态不断涌现,与相关产业的融合日益加深,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已经具备了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巨大潜力。但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与我国丰厚的文化资源、与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水平还不相适应,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采取有力措施加快发展。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加强内容引导和建设,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文化产业承载的是思想观念、审美情趣、价值选择,内容是根本的、核心的要素。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着力提升文化产品内涵和质量,在弘扬主流价值观的基础上,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精神需求。要注重挖掘文化资源,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汲取一切有益的文化营养进行创作生产,增强文化产品的思想震撼力和艺术感染力。要注重提升文化创意,把传统元素与时尚元素结合起来,把民族特色与世界潮流结合起来,用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思想表达、符合广大受众心理的情感抒发来创作生产更多具有原创价值的文化产品。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构建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要改造提升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影视制作、演艺娱乐等传统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文化创意、动漫游戏、网络文化等最具活力和潜力的新兴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与旅游、工业、建筑、通信、会展、商贸、体育、休闲等行业融合,有效延伸产业链条,发挥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推进文化科技创新和应用。科技创新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和强大动力。文化产业是内容加载体的产业,科技创新及其在文化产业领域的应用有利于拓展新市场、催生新业态,有利于增强文化产品的感染力和传播力。要顺应文化和科技加速融合发展的新趋势,深入实施科技带动战略,推动文化科技的研发、推广和应用,为产业业态创新和结构调整提供有力支撑。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提高文化消费规模和水平。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大幅上升,居民消费正由生存型、温饱型,向小康型、享受型转变,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快速增长,文化消费日益活跃,并向高品质、多样化发展。要积极适应人民群众文化消费的新变化、新趋势,把扩大文化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培育文化消费习惯,提供个性化、分众化、专精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改善文化消费条件,净化文化市场环境,促进文化消费升级,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强大内生动力。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必须以建设完备的政策体系为重要保障。要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充分利用经济政策和手段,制定财政、金融、税收、科技、土地、人才等政策,以重大工程项目为推动,以公共服务为支撑,为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要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实施区域性、差异化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加强分类指导,发挥比较优势,努力形成文化产业东中西部优势互补、相互拉动、共同发展的局面。
面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历史性机遇,要着眼于支柱性产业的战略定位,按照支柱性产业的发展要求,科学谋划、扎实推进、开拓创新,进一步将文化产业融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局,加快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以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谱写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篇章。
文化强国事关兴衰 须落实八条内容 文化强国势在必行
如果物质硬实力不行,可能一打就败;而如果文化软实力不行,则可能不打自败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为重大战略目标郑重提出,这是一项高瞻远瞩的文化强国战略决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文化强国事关兴衰
任何国家都需要两条腿走路,一是物质硬实力,一是文化软实力。一个国家如果物质硬实力不行,可能一打就败;而如果文化软实力不行,则可能不打自败。
苏联解体就是不打自败的例证。当时,苏联的军事实力可以和美国叫板,常令西方寝食不安;其经济规模、工业基础、科技基础、基础设施等在当时的世界也算是比较先进的。苏联的解体不是因为物质硬实力不行,而是因为文化软实力大厦的坍塌、意识形态防线崩溃、主流价值观已被扭曲或失落了。近半个多世纪以来,西方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和平演变”、“西化分化”战略,所运用的主要手段就是思想文化的渗透。
近代以来,特别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偌大的中国急剧衰败、不堪一击。为什么?追根溯源,首先还是思想文化的落后。西方经过文艺复兴,思想大解放、文化大繁荣、心胸大开阔、精神大振奋,资产阶级才能完成自己的革命,有了科技大跨越、地理大发现、世界市场大开拓、军事实力大扩张。而中国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到19世纪变得越来越保守、越来越僵化,致使中国社会越来越封闭、越来越落后,乃至龚自珍才有诗云:“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如此沉闷、保守、僵化、封闭的国家,尽管经济总量仍然排在世界前列,但它是无法战胜文化先进、野心勃勃、锐意进取的西方列强,不得不以割地赔款、丧权辱国为结局,乃至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瓜分、践踏;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些忧国忧民之士担心中国在20世纪会亡国灭族。
20世纪过去了,中国不但没有亡国灭族,反而逐步走向富强。为什么?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是,中国共产党不断结合新的实践,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极大地改变了中国思想文化精神风貌。由此,没有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就不会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文化强国任务紧迫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我们国家既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严峻的风险挑战。面对中国经济长期、高速的发展壮大,国际社会羡慕者有之,高兴者有之,嫉妒者有之,担忧者有之,想搭顺风船者有之,想制造麻烦者有之,想围堵遏制者也有之。如何制定明智的国际战略、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有效地应对危机、化解风险、广交朋友,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亟需做大做强中国文化软实力,占领国际话语权的制高点。
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平均在10%左右,美国文化产业产值在其国内生产总值中占到了25%,在世界文化产业市场中所占份额达43%左右。有研究者统计,美国广播和收费电视的收入,占世界同类文化产业收入约56%,其收费电视的收入占世界同类文化产业收入约85%,其电影票房的收入占世界电影业的收入大约55%。美国文化产业的收入,早已超过了它发达的军火工业收入。如此强大的文化产业,必然为传播美国的思想文化提供强大的载体和平台,使美国硬实力和软实力双双获益。
相比之下,中国文化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还不到4%,在世界文化产业市场中所占份额不足3%,同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的地位非常不相称。无论我们的思想文化多么博大精深,它的传播和影响都会很受局限。这就使得抵御西方思想文化渗透、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
从国内情况来看,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如何制定和实施恰到好处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更好地激发全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使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健康丰富,必须抓住和用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发展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
面临风云变幻、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浩繁的国内改革攻坚,没有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我国综合国力就不可能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下去。
文化强国自信在我
实施文化强国战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我们应该有高度的自信。
这自信,一是源于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这是中国文化的根。受历史和科技水平的局限,中国传统文化难免有糟粕和迷信杂质,但其主体内容确实博大精深,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文化软实力要素,其哲理智慧、理性价值和人文精神,有很多内容适应人类社会发展趋势,至今仍然闪烁着耀眼的生命力之光。
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讲仁义、倡忠勇、敬孝悌、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合和、求大同等思想,以及“养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精神,“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感等,影响了世世代代的中国人,这些思想情操是维系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统一的文化血脉。
这自信,也是源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这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魂。正是在这个魂的引领下,中国共产党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起步于四分五裂、积贫积弱、备受帝国主义欺凌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战胜国际敌对势力的封锁、围堵、绞杀,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了举足轻重的社会主义大国并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又走上了蓬勃发展的改革开放富民强国之路,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为大力发展中国文化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特别是,这个魂为我们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和锐利的思想武器,可以使我们在文化软实力建设中正确地辨是非、权利弊、明善恶、察优劣、分主次、导思潮、御谬误、扬正气、振精神、择战略、制规划、统全局、不断开拓新境。同时,这个魂可以帮助我们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正确处理商品属性与意识形态属性的关系、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关系等。
这自信,还得益于改革开放为我们更广泛更充分地学习借鉴别国优秀文化创造了便利的条件。世界各国虽然受政治制度的左右和价值观的影响,对中国的认识和所取态度各不相同。但是各国文化都有自己的优长。任何先进民族都是善于学习的民族,任何发达国家都是善于借鉴别国经验的国家。我们党、我们国家、我们民族都是以善于学习而著称的。作为历史悠久、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泱泱大国,理应有更宽阔的胸襟、更高远的目光,敢于宽容差异、包容多样,善于兼收并蓄别国之优长并进行创新超越。
总之,文化强国的自信,是源于对“根”的尊重和扬弃、对“魂”的坚守和创新、对外国文化的包容和借鉴。文化强国志在必得
如下八条落实之日,就是文化强国实现之时:
一是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需把它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使其水乳交融地渗透进思想理论、文化教育、文学艺术、新闻出版等各个领域,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是切实搞好宣传思想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着力推进以科学理论武装人、大力繁荣发展人文哲学社会科学,充分发挥其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资政育人、服务社会的功能;着力推进以正确舆论引导人,使各种新兴媒体和传统媒体相互协调、相映成辉,报道真理、揭示真相、稳定社会、凝聚人心、引领正风;着力推进以高尚精神塑造人、以优秀作品鼓舞人,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立足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激发文化创作生产活力,提高文化产品质量,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三是在坚持社会效益第一、弘扬主旋律的前提下,不断做大做强文化产业。要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推进文化科技创新,扩大文化消费。使之成为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产业之一,不断增强中国文化的吸引力,不断开辟文化产业的国内外市场,不断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
四是不断加大对文化软实力平台、载体、传媒、产业的科技投入,提高科技含量,占领科技制高点,不断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传播力和竞争力,不断提升掌握国际话语权的能力。
五是加强国际战略和中国国家形象的设计,并制定切实可行的贯彻落实的措施,使热爱祖国、勤劳勇敢、独立自强、正直守信、尊重人权、文明睿智、热爱和平、崇尚和谐等优秀品格成为中国形象的指代词。
六是加强文化软实力研究,制定文化软实力发展的总体规划。要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外交战略的需求,及时组织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重大课题攻关,并从战略层面、组织层面、学术层面、管理层面、技术层面、操作层面等全方位加强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
七是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文明一起抓。文化属于上层建筑,只有经济蓬勃发展,才能为之提供充足的资金,以便更好地建设队伍、开展研究、更新平台、提升科技水平、增强和扩大影响力;只有各项政策都能代表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才能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才能使文化理论主张、理想信念、核心价值、体制机制、法律法规、精神宣传为大多数人所认同、所欢迎。
八是要把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放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去思考去部署,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坚持以人为本、本着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统筹兼顾的方法。协调文化建设内部的各个环节、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同时又要使文化发展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党的建设、国防建设、生态建设相协调
十七届六中全会公报首提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十七届六中全会公报约4000字,对我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纲领性部署,并提出了到2020年我国的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这是2007年中国共产党十七大以来,“文化”命题首次成为中央全会的议题,也是继1996年十四届六中全会讨论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设问题之后,中共决策层再一次集中探讨文化课题。
公报最大的亮点在于,首次提出我国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并首次提出要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并强调要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中央党校教授张希贤分析,以前我国推进的文化体制改革基本停留在探索阶段,思路和方式都欠成熟,政府的主动性也有待提升。此次中央全会召开意味着,中央层面将大规模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更好地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公报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解读】提出“文化强国”的概念,说明今后我国有两个工作中心:经济建设和文化发展的“双中心”。文化建设也因此成为政治任务,这将引领社会工作重点的转移,意味着相关资源的配置将会更加完善来进行文化建设。
但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前所遇到问题包括3个:从经济角度看,我国经济发展正缺乏文化支撑,国外很多经济表现形式都通过文化产业和文化企业的国际经济竞争来实现的。
从国家角度看,强国要以综合实力为主,只有发展文化产业,才能支撑从大国到强国迈进。一国竞争力很大程度也取决于文化软实力表现。
从国内社会发展角度看,此前我国着重经济发展,现在需要解决文化的丰富性、创造力、调整文化关系来处理精神文明建设问题。
徐清泉(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对文化的综合考量,不仅是指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在总量、规模、形态甚至质量上的提升,还涵盖了对文化凝聚力、感召力、传播力、吸引力、影响力和竞争力等一系列直接关系国家软实力提升的追求。
目前的差距是:我们以往只是局限于对文化事业产业做大做强方面的数字指标的追求,对于做大做强的同时是否能够直接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是否可以直接带动全面思想道德素养的提升却缺乏深度的联动考虑。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
【公报摘要】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担负起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治责任,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重要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文化改革发展成效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
【解读】从目前看,文化体制改革中政府职能转变还差得很远。应该改变党对文化的领导方式,由党领导各个文化管理部门,各部门执行职能管理市场,由市场去支配企业行为。
政府职能需要转变,目前主要问题是不按照文化发展规律干涉文化发展,而是按照传统的权力支配规律管理。既然强调发展文化产业是政治责任,说明需要按照文化发展规律制定政策,并为文化产业做好服务,而不是不按市场规律进行干涉。
政府需要从控制走向服务,但并非完全放手,需要遵循文化发展规律,建立新的人才培养机制和政策环境、法律环境,创造文化创新的社会环境。
之所以提高到政治责任的高度,是因为文化体制改革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任务。文化如果没有竞争力和影响力,国际政治地位就必然受到影响。文化要重视竞争,一方面要开放市场,同时加大文化走出去力度。
此前,我国的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以经济和环保为主,现在纳入文化元素,说明对文化发展的重视程度大幅提升。但此举并非忽视经济,而是并驾齐驱。目前我国文化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但各个领域都需要建立具体的考核标准来深化改革。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任务更艰巨
【公报摘要】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
【解读】强调文化安全是近年大势所趋。近年来,中国在文化知识产权和贸易中处于逆差状态,而此前,我们国家很少意识到文化涉及主权和影响力。我认为,国家文化安全包括两方面:一方面,在文化竞争中是否具有自主性和竞争力;另一方面,在多种价值观中能否形成核心价值观的能力。
当今的冲突不再是军事进犯或意识形态冲突,而是文化和文明的冲突。现在的“文化帝国主义”不是传统帝国主义的军事入侵占领领土,而是一种文化的渗透,即价值观、思想、理论等的渗透。文化安全说到底就是要保持文化主体性,不能让外来的价值观消解了自己的文化,对自身文化前进方向要有清醒的认识,保留主体性和话语权。
现在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重大。目前存在几个问题: 首先,改革开放以来,部分西方国家和对中国持不同意见的势力和力量,对中国提出了“松土工程”,试图用西方宗教文化给我国社会主义文化“松土”。其次,西方发达国家的政治文化对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也有所影响,社会和党内极个别腐败分子偏向西方政治文化,可能危及社会动荡和稳定。再次,西方文化影响下,容易产生中国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
维护国家文化安全首先需要维护政治文化独立,因政治文化涉及执政地位和社会稳定。其次要增强文化凝聚力。4 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创新文化管理体制
【公报摘要】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为文化繁荣发展提供强大动力。要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完善政策保障机制。
【解读】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主要是指正在进行的转企改制,这需要转变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转变政府职能。为实现转企改制,打造市场主体,政府应该从办文化转为管文化,就是把企业放开,切断企业和政府的关系,要从管体制内的文化走向管社会的全部的文化,就要把所有的文化机构一视同仁,用市场规则去要求。政府要约束行政执法行为,才能给企业发展空间。此外还要完善相关文化政策。
转企改制顺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但它必然会给转企改制的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带来内部调整、消化、磨合的阵痛,期望这些单位马上产生经济奇迹,肯定不现实。单位转企改制后如何搞好投融资,如何实现成功上市,这的确需要获得金融领域的大力支持。在国家目前鼓励发展文化金融业、鼓励跨区域跨行业重组的利好背景下,这些单位更需要拓宽发展战略思路。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
【公报摘要】要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推进文化科技创新,扩大文化消费。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解读】现代文化产业体系要求以市场竞争为主,具有创新力、创造力,利用新技术。目前我国已形成现代文化产业体系雏形,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但内容方面仍缺乏品牌、龙头企业和核心竞争力。
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是个任务繁重的系统工程。单凭体制内文化条块分割,很难适应现代文化产业营造跨界融合式生态环境、打造全能化产业链的实际需求,只有适时破解文化与非文化之间、国营与民营之间的体制机制壁垒,形成文化发展的联动合力,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才有望逐渐建构成型。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公报摘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解读】文化自觉是指自觉地认识到自己固有文化、传统文化的优势和短处,也要正确意识到外来文化的长处与短处。要正确认识西方文化,既不要仰视也不要俯视,而是平等的交流与对话;正确理解传统文化,既不要盲目自大,也不要过分自卑。自觉看待我们在当代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以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文化为基础,吸收西方外来的优秀的文化,体现时代性,保证民族性。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融入国民教育
【公报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
【解读】中央更加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要用它来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现在各种思想交融交流交锋,这时就需要一个核心价值体系来凝聚人心,成为全国13亿人56个民族的共同的思想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精神旗帜,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
建设文化强国是对国内外的一个宣示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文化部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副主任、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教授接受人民网记者专访时表示,六中全会召开的时期恰到好处,因为大家越来越关注文化,经济发展也需要文化作推动,文化软实力应该考虑文化怎样走出去,好多和文化有关的一系列事情,都需要进一步地思考和梳理。十七届六中全会是在关键时期作出关键决策的一个承前启后的会议。
六中全会《决定》具有三大亮点。
亮点一:全会提出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
全会把发展文化看成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将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相并列,经济上成为强国,文化也要成为强国,这就指明、并标示着我们国家在对外交往方面,不仅要通过经济发展去参与国际竞争,还要不断提高国家文化的软实力,在国际上成为一个文化强国。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对国内外的一个宣示,引导我们要重视文化的建设和发展”,陈少峰说。亮点二:全会对提出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的新局面
我国的文化创造和创新,实际上跟以前相比起来,我们在繁荣文化市场、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包括文化市场的体制机制建设,还是需要动员更多的力量来做的。
因此,全会的一个亮点,就是把人力资源作为第一资源。全会讲到人才结构问题调整,意识到高端人才资源比较缺乏,将文化创新、文化创造说得比较深入、具体。换句话说,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要释放出活力,让更多力量参与文化创造和创新。
所以,从文化体制改革的角度来讲,下一步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要推动文化创造力的提升,工作的重点会从过去的体制机制改革转向怎样创造更丰富的文化产品,以更好地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亮点三:全会提出构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
在文化产业方面,全会提出了以市场配置资源,重视民营企业,要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
现在,我们不仅要重视国有文化企业,还要重视民营文化企业,重视各种民间和政府的各种资源,发挥它们的功能和创造力。关于文化产业的发展,全会对市场配置资源、完善市场体系、建设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等方面有非常多的表述。文化产业发展这个领域,全会中讲得更具体、更深入了。
第五篇:2011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公报全文
2011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公报全文
(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2011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
出席这次全会的有,中央委员202人,候补中央委员163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和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列席了会议。党的十七大代表中部分基层文化工作者和从事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也列席了会议。
全会由中央政治局主持。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胡锦涛作了重要讲话。
全会听取和讨论了胡锦涛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李长春就《决定(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
全会充分肯定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一致认为,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中央政治局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制定实施“十二五”规划纲要,着力稳物价、调结构、保民生、促和谐,推动零二七范文网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为实现“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打下了坚实基础。
全会研究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认为总结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研究部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全会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零二七范文网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文化工作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全会指出,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重要战略地位,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同发展,推动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我国文化改革发展,显著提高了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显著增强了国家文化软实力,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全会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当代中国进入了零二七范文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我们必须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
全会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零二七范文网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全会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全会按照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提出了到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号召全党全国为实现这个目标共同努力,不断提高文化建设科学化水平,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打下坚实基础。
全会对推进文化改革发展作出了部署,强调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全面零二七范文网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零二七范文网辱观。全会提出,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必须全面贯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立足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激发文化创作生产活力,提高文化产品质量,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要坚持正确创作方向,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工作,推出更多优秀文艺作品,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完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
全会提出,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现代传播体系,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
全会提出,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零二七范文网相统一,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要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推进文化科技创新,扩大文化消费。
全会提出,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必须牢牢把握正确方向,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臵中的积极作用,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为文化繁荣发展提供强大动力。要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完善政策保障机制,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
全会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思想,全面贯彻党管人才原则,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要造就高层次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和作风建设。
全会强调,要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担负起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治责任,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重要位臵、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文化改革发展成效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要加强文化领域领导班零二七范文网子和党组织建设,发挥文化战线全体共产党员在推进文化改革发展中的先锋模范作用。要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积极性,在全社会营造鼓励文化创造的良好氛围,让蕴藏于人民中的文化创造活力得到充分发挥。
全会全面分析了当前形势和任务,强调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科学判断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力度,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各项工作,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有效防范各种潜在风险,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全会审议并通过了《关于召开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决议》,决定党的十八大于2012年下半年在北京召开。这次大会,是我们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零二七范文网,对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共产党员要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以优异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全会号召,全党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满怀信心带领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