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教育常识》心得体会(定稿)
今天,我有幸读到《教育常识》这本书,觉得很幸运,从中受益匪浅。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我们接触理论的东西本就不多,这让我的心灵受到一次震撼!
该书语言具有散文的风格,每章分为数节,每节围绕一个主题展开论述。作者或从一个日常用语的释义开始,或从一个日常故事的讲述入手,娓娓道来,引领我们进入他要描绘的世界。但是在这个世界里,他似乎又是一个隐者,需要思考的依旧是我们,是我们用自己的生活注释他的文字,而不是他的文字注释我们的生活。该书所讨论的,多是严肃的话题,但是并不显得生硬,反而因为散文化的语言,使它在严肃中透着轻灵。
我对其中的学习是一种艰苦的劳作深有感触。我的女儿今年上七年级了,每天面无表情去上学,和小学时天壤之别,小学每天开开心心去学校,一回家就兴高采烈的给我讲学校的趣事。小学还没有升学的压力。可是,自从上了七年级,发现没有以前快乐了,而我也不觉得轻松了。每天回家就是作业多,学习累,而每次考试的分数也触动着我的敏感神经,考好,心情好,考不好,心情差,还急得到处报辅导班,我也不想这样,但是如果不督促她,不严厉的要求她,那升学的压力如何扛得住? 所以,我觉得学习真的是很劳苦的事,这其实就是一个修炼自身的过程。他们必须风雨兼程,每日奔赴课堂,那是他们的校园,也是他们的战场,他们未来能否在人世间立足,就看在这个战场上能够储备多少生命能量,收获多少信心和技能。他们需要投入时间,付出巨大精力,像农民一样踏实耕种,书本就是他们需要精耕细作的土地;像工人一样与机器为伴,各种作业、习题和试卷就是他们需要日夜操练的机器。在此过程中,他们必须忍受身体不适和心灵煎熬。学习过程中的身体之苦,莫过于中国古人的头悬梁、锥刺股,今天这一情形很少见,但艰苦程度并没有实质变化,只不过受苦形式改变了而已。除了克服身体的痛苦之外,还有绵绵不断的心灵煎熬。他们必须忍受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失败、挫折,没有人在学习中总是一往无前。还有,教师的批评、偏见、冷眼,家长的焦虑,同学之间的相互竞争,都构成了内心煎熬。
但是,学习也是一种承担责任的过程,对父母的责任,对教师的责任,更是对自己生命的责任。放弃学习,就是放弃对自我生命生长的责任。要热爱学习,不只是热爱那种能够给我们带来快乐的学习,还要热爱那些给我们带来不适和痛苦的学习。只有体验到学习艰辛,习惯于把学习当成劳作,同时又善于苦中作乐的学生,才可能适应未来人生挑战!
第二篇:读《回归教育常识》有感
《回归教育常识》读书心得
寒假期间应学校要求读了汤勇所著《回归教育常识》一书。全书分为六章,即第一章教育需要思考、第二章当教育被功利心绑架、第三章让梦想点亮教育、第四章教育离本真还有多远、第五章幸福比优秀更重要、第六章仰望教育的星空。刚开始阅读时,觉得虽然书名和自己的日常工作很贴近,但是很多文章都属于教育哲学的范畴,读起来并不是那么生动有趣。都说付出总会有收获,读着读着,自己也逐渐地跟着作者的思路思考起来。
作者的视野很广,关注的问题很多,但是没有大量的阅读、没有科学的思维、没有深入的体验,他是写不出这么多文字的,光凭这一点很多教师应该感到汗颜,包括我自己。想到自己平时写一两篇论文就感到非常不容易了,有时候有想写的冲动,但是限于阅读量不足、水平不高,难以下笔行文,因此很多东西是一再拖延推迟,好像患了严重的拖延症。作者不是一般的老师,他是四川省阆中市教育和科学局局长、党委书记,还兼任了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农村教育实验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中国陶行知研究会新教育分会常务理事、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实验学校分会顾问等职务,之前已经出版了《管理心智》《修炼校长力》《我的教育心旅》等著作。曾先后被《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评为“2014全国十大最具思想力教育局长”、“2015推动读书十大人物”。在繁重的行政工作之余还能著书立说,并且著作等身,实属不易。
让教育成为教育应该是教师的基本理念。汤勇指出:“教育最基本的常识是什么?教育是人学,是人的教育。教育应该遵循孩子身心的发展规律,应该遵循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这是最重要的常识。教 育是生活的过程,或者说教育就是生活。教育不是万能的,教育不可能让每个孩子都成为科学家、思想家、军事家,也不可能让每个孩子都考上名牌大学,这是常识。孩子在他的校园里生活,肯定离不了作业和试题,也离不了分数和成绩,但是他们的校园生活绝对不应仅仅是这些,而应是丰富多彩的。教育,应当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不仅让孩子拥有分数,而且让他们拥有良好的品质、高尚的情操、顽强的毅力、积极的心态和健康的体魄。这是常识。好的教育应该顺应孩子的天性,注重孩子的个性,让每一个孩子都找到自信,让不同的孩子都找到自己的坐标和人生方向,让孩子成为他最好的自己,或者说成为他自己应该成为的人。这是常识。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孩子尊重教师,天经地义。教师尊重孩子,既是教育的要义,也是教育的需要,更是教师崇高师德的体现。这是常识。教育,应该尽可能不设防线,不过多干涉。教育是慢的艺术,也是等待的艺术。允许孩子慢慢来,慢慢成长,这是教育常识。孩子成长需要陪伴,而不需要过多干预;需要呵护,而不需要一味溺爱;需要引导,而不需要我们越俎代庖。这也是常识。校园文化,乃至名师、名校长、名学校,其生成是润物细无声的过程,需要时间的积淀、岁月的历练,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夜之间‘打造’出来。这也是常识。”这些真知灼见都是大实话,没有这些基本常识的坚守,我们的教育只会越来越浮躁、越来越功利化。
让教育成为教育需要良好的教育办学氛围。《回归教育常识》有一篇文章——“过热的课外辅导会将孩子引向何方”,我看后心里五味杂陈。在平时与学生的交流中,得知自己班的有些学生周末报了五六个培训班,两天时间根本停不下来,既累家长也累学生。还记得之 前火爆朋友圈的一篇文章《孩子,请适应这个竞争的时代!》其中写到:“因为他们在课堂学习之余,周末针对性培优班里这类型的培训太多了。教育再这么办下去,还要我们的教育管理部门、学校、老师做什么呢?教育培训机构几乎已经决定了小孩们的命运前途。因此,汤勇也痛心疾首,感叹到:“如果孩子们的身心空间被各种辅导、各种补课填得满满的,如果孩子们的灵魂世界长期蜷缩在毫无表情的试卷分数下,最后毁掉的不仅是孩子们创新、创造的品质,还有可能是孩子未来的幸福,乃至孩子今后行走社会的能力。”
教育是良心事业,需要淡泊,需要宁静,需要从容,需要坚守,需要“上善若水,静待花开”的教育情怀。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曾说过:“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新的学期,希望自己,作为一名奋战在一线的教师,能够以淡薄宁静的心态教育孩子,不急不躁,做好引领学生的这条大鱼,用自己的微博之力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接近教育本质的英语课堂。
第三篇:李琳读《教育常识》有感
李琳读《教育常识》有感
屯小
2014-2-10 寒假在家阅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教授李政涛著的《教育常识》,刚翻看一下目录和代序时,就感觉这本书没有一些教育类书籍的理论堆积,枯燥乏味,它通俗、生动、吸引人,令人想将它一口气读完。
这本书是作者从众多教育者和自身教育实践中经过生命体验和领悟,体现自我真性情的教育生活的教育感悟与人生感悟,既有教育理论的穿插,也有自身经历的回顾,也有一线教育者的所思所想、教育实践。书中充满辩证法,很多语言是我自己想过但是零碎、没有条理的,读后令人感觉:“哦,这我也思考过,但怎么就没有这么深刻呢?”所以说,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也是我思考、质疑、自我发现,准备在实践中自我建构的过程。
书中提到:一个具有纯粹人性的人,不会一味等待别人的恩赐,依赖于他人给自己的被里倒水,而是拥有“自己给予自身”、“自己丰富和发展自身”的力量,自己插入那味自己的“荒漠甘泉”。这种在“自给予”能力并非与生俱来,需要教育力量的介入和引导。所谓生命的“主体性”,以天赋的权利为起点,却以后天的教育早就作为终点。认的自由选择,在权利上是天赋的,但在能力上却是有待被教育赋予的。面对如此繁多的人生选择,幼稚单纯的孩童有选择的权利,却往往无选择的能力。这就是教育存在的价值,它把人的权利变成了人的能力,从而把可能变成了现实。结合我自己的教学和班级管理工作,这些活泼可爱的孩子们,他们年龄小,知识的积累与生活经验的 不足导致他们的学习和生活需要成人的正确引导,在他们进入学校以后,教育者肩负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引导他们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能举一反三的高效率地学习;能发挥集体的优势,在合作中学习,即会说,又善于倾听,在吸取他人的智慧中完善自身;面对种类繁多,琳琅满目的书籍,如何带领他们选择适合他们,能引起他们思考,能给他们人文关怀的优秀书籍,让他们在选择中培养甄别书籍优劣的能力,这也是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比较强,凡事喜欢以自我为中心,缺乏集体生活的经验、技巧,这就需要班主任在日常生活中相机引导,在解决冲突中渗透同伴之间交往的注意事项,选择符合能彼此融洽相处的方式方法,掌握交往的能力。
在我们日常的教育工作中,我们会经常有这样的体会:班级中小干部的综合素质要比普通学生强一些,重要的原因是他们有很多锻炼的机会。但是,如果要说出其中的深层次原因,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这就不容易做到。《教育常识》中给出了答案:人在表演中和观看中生长。它如同吃喝等生物性一样,是一种普遍性的人类行为,人有表演和观看的需要。表演者会在不断地表演中提高自身的能力。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口才可以在大量表演中生长,各种各样的技能大赛提升了人的能力,从而涌现出一个又一个明星。观看者通过对表演行为的观察、模仿而逐渐内化。可以说,人的大部分行为能力是通过对他人的观察和模仿而获得的。通过这种对人性的理解,带来了与众不同的教育意义。我们这些一线的教育者,了解了这些理论,如何将理论 转化为实践呢?在平时的教育中,我们就要尽可能地给学生创造锻炼的机会,让他们在各种活动中得到锻炼。比如在班级多设设置一些岗位,除了班长、学习委员、劳动委员、体育委员,小组长,可以针对班级的花草需要护理而设置护花使者这一岗位,发同学征订报纸、杂志的小通讯员、维持路队的路队长等,同时这些岗位经常流动,交给他们一些工作方法。这样,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在自己的岗位上锻炼锻炼自己的胆量,领导的能力,掌握一些基本的沟通技巧。另外,也要引导其它没有担任职务的同学多观察这些同学的行为,多总结,等自己担任这些职务时,争取做得更好!让孩子们在实践和模仿中发展自己的能力。
读了这本书,会让你不知不觉地体会到:教育者需要悲悯之心。教育中的悲悯,在于对生长过程中生命所必将承受的痛苦、挫折、失败及各种危机的悲天悯人,在于对所有这些危机和遭遇的敏感和敬畏。带有悲悯之心的教育者,面对着那些艰难成长的孩童的生命,脸上带着微笑,内心充满柔情,充满理解,想办法和孩子一块去改变,努力让孩子们快乐学习,健康成长;教育需要内心的宁静。教育是一项静悄悄的事业:静悄悄的校园,静悄悄的课堂,静悄悄地生长,静悄悄地教育,是教育本应有的原貌。浮躁和喧闹的老师是不能扎实的教学的,浮躁和喧闹的学生是不会扎实的学习的;教育需要耐心。与生命生长的节律相应的,教育过程中也有许多节点和关键点,通过节点的过程是漫长艰辛的,教育者需要持守着耐心,耐心地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有效的学习方法,一步一步朝前迈进,扎扎实实地为学生 一生的幸福生活奠基。
通过读这本书,会让我们更深地体会到教育的作用是有限的,但教育者在让学生感受学习的兴趣的同时,也应让学生明白学习是一种艰苦的劳作,是一个修炼自身的过程。所以,教育者在教育的过程中,寻找一种平衡,既要帮助学生寻找和体验学习的快乐,又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吃苦耐劳的能力和习惯;教育者并不是只是在燃烧自己,而自己没有被照亮。在孩子的幸福成长中,教育者不断提炼教育的智慧,在学生成长得同时获得了自身的成长,内在的生命得到丰富,得到解放,得到自由,教育者收获到作为一名教育者的尊严和欢乐。于是,教育的过程就会变成教育者自身丰富自我、滋润自我、提升自我生命的过程,变成一个不断告别旧我,创造新我的过程,实现了自我的生命价值。有效地教育应是师生双赢共惠的过程。
对于什么样的课时好课,如何上好一堂课,作者提出了他的观点和设想:“好课就是实实在在的课”、“让教学扎实的五大源泉”、“把课堂上成课型”、“以结构化的方式教学”等,这些观点都能给人以启发,让我们深思自己的课堂,思考如何创造高效率的课堂,让课堂洋溢生命的活力,师生共同成长。
读完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它是作者的真情之作,至纯至真: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本书渗透了作者多年来对教育的孜孜不倦地追求,作为社会的一员,书中透露了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和定位。完读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与作者心灵共振的微妙声响,引人深思,启发人行动。
第四篇:读《班主任行为规范常识》心得体会
读《班主任行为规范常识》心得体会
虎踞学校 谭艳萍
今天,我读了《班主任行为规范常识》一书,感想颇多,我想把此次学习活动中所积累的感受和想法简单梳理一下,把这些教育的智慧整合成个人的一点心得体会,算做是我在追寻幸福路途上的一点探索的足迹吧。
一、树立“人人是主人”的意识
新课程改革明确指出现代教育区别于传统教育的根本之处,在于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新班主任的管理应当是民主化的,真正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把学生切实提高到管理的主体上来。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应当充分尊重和采纳学生的意见,热爱关心学生,不能一意孤行,不顾学生的身心负担。如:实行班干部轮换制或实施一周班长负责制。班主任全盘考虑,合理组合,制定学生担任班干部的计划,让许多学生都能担任班干部,以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班干部主要负责对本班学生执行校规、班规的督促、检查、评比工作。建立班长、日常工作记录本,每日进行总结评讲,带领学生进行“每周一星”的自评互评工作,切实地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通过学生自己当干部,从而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形成自主参与行为,锻炼自治自理能力。同时由于角色的互换、心理的移位,对他人工作更加理解,进而更好地支持其他干部的工作。另外,班主任的管理应当与学生的自我管理保持协调一致,双方在管理思想、方法措施、效果评价等各个方面达成共识。为此班干部与班主任彼此之间要经常互相沟通、相互交流。
二、不断学习,具有创新意识
做一个有时代精神的班主任,做一个与时俱进的班主任,做一个永远都能让学生喜欢的班主任,既是我们工作的目的,也是我们对自身的要求,一名优秀的班主任应有扎实的教育理论功底,教育学、心理学是班主任工作艺术的理论依据,应该熟知并能灵活运用。在学习和体验当中我深刻觉得,必须把自己置身于学生的位置,学而不厌:不仅对已知的知识要滥熟于心,更要注重知识的日积月累;不仅要注重对经验的总结和归纳,更要不断获取新知。注重积累,才能把平凡的工作提炼出成思想的结晶,注重求新,才能在时代的洪流中不被淘汰和淹没,才能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除了不断学习,班主任还应该具有创新开拓意识。时代在前进,学生在改变。学生的内心世界是一个等待开垦的荒园,走近他们,我们需要对教育教学的新情况、新热点进行不断地研究和思考,进而改善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现代班主任不应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的苦干型班主任,而应做科学型、学者型、智慧型的班主任。
在班集体建设中,班主任客观、民主地开展工作,积极引导少年儿童参与班级工作的自主管理,使其心理得到优化,潜能得到开发,主人翁意识得到进一步增强,那么,我们的少年儿童成为祖国真正的小主人就不再是一句空话!
以上几点就是我个人本次活动中的一点心得和体会,在此与各位共勉。
2015/3/26
第五篇:读《教育常识》有感 葛红艳
读《教育常识》有感
淮安中欣国际实验学校 葛红艳
参加工作已经第六年,辗转换了三个学校,最终选择留在了我们学校。回首过去的五年,在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思想。由最初的只要学生成绩到要老师多学习,我的态度也由开始的比较排斥到现在诚心地拜读。这一切都缘于孙校长在平时的教研活动中给我们讲一些教育名家的深刻思想深深地震撼了我,让我空白的大脑强烈要求自己一定要多学习,就这样,我拜读了李振涛教授的《教育常识》。
我庆幸自己没有错过一次思想的洗礼,也震撼于李教授对教育的严肃、认真和尊重的态度,他引领着我们青年教师找回和确立常识、倾听和理解常识,再不断地思考,然后创造新的常识。
“教师要做好教育之事,需要懂得教育的基本道理和知识。让教育常识重新成为教育底线。”这是写在封面上的一句话,它让我明白了教育常识是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底线。纵观全书,全书分为人性常识、教育理想常识、教育过程常识、教育内容常识、学生常识、教师常识和教学常识。
在有关“人性常识”部分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人只能自己去活着。”学生不应该成为教师的替代品或者是仿真品,学生应该有自我选择和自我思考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多站在学生的立场去考虑问题,千万不要用自己的问题替代学生的问题,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用自己的思考替代学生的思考。在教学9加几的内容时,练习中有8+()=13这样的题目学生在做题的时候花的时间特别多,而且我用退位减里的“平十法”,学生初次接触还是很难理解的。突然庞佳烯举手了,到现在我还记得当时他的声音很小,手举得也有点弯。我就鼓励他说出自己的想法。他是借助凑十做的,他一边说一边反问我。“8不是加上2等于10吗?”我点头答应。“10再加上3,不是等于13吗?”我又点头。“2和3不是合成5吗?所以()里该填5。”孩子们听完,自发地给了他掌声,还有学生大叫这种方法好。我又夸奖了他。学生开始活跃起来。有的用画小棒的方法,还有的借助类似圈十的做法,最后连基础最薄弱的殷泽都做对了。所以我觉得教师应该相信自己,更要相信学生,让学生拥有“自己给予自身”、“自己丰富和发展自身”的力量比什么都重要。
在“教师常识”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读完这篇文章,我反思自己对学生的情感之爱是小爱还是大爱。我欣喜地发现我并没有因为某个学生的成绩好,或者他(她)的长相气质好亦或是他(她)文明有礼貌,或他(她)家庭背景好而喜欢某个学生。那么我做到大爱了吗?扪心自问离大爱还有一段距离。“热爱每一个学生”也只是在靠近。教学中,我发现当我心情不好的时候,学生也会受到影响。当我耐心且笑容满面,并大力表扬一些中等生或是差生的时候,我发现他们学习的热情高涨。我不知道苏霍姆林斯基看学生的眼神是怎样的一种眼神,但听李教授那样描述,我相信里面一定充满了爱。临近期末,我会利用中午的时间给我们班的殷泽补课。当他做对的时候,我对他笑了笑,他的脸上也堆满了灿烂的笑容,还主动地想做下一题。一个中午做了四页的作业,而且基本上全对。换作以前,恐怕一页都写不完。这件事使我更加相信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它也更加坚定了我的教育理想:即使是习惯再差的孩子也要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
作为年轻教师,我们才在教育的路上开始我们的人生旅程,我们需要不断地思索,更需要不断地探索,所以我们没有理由停下自己的脚步,更加没有理由不尽心尽力从事我们塑造人心灵的工作,相信我们的爱会走的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