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教材分析的学习心得体会
语文教材分析的学习心得体会
阳店镇中心小学:王竹艳
伴着振奋与迷惘、求索与飞跃,我们淋漓尽致地体会着基础教育新课改给我们带来的激动。从“走近新课程”到“走进新课程”,师生们付出了自己的辛劳与汗水,回首来路,我们感慨着、微笑着、憧憬着„„在此学期,我在市二小听了教研员对小学下期教材的解读,在学习了新教材分析后,我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教师应如何吃透教材。
一位教育家说过“为了上好一节课,你是一辈子都在备课。”这说明教师要“吃透教材”必须要日积月累的学习和提高。反之,教师在“吃透教材”的过程中也一定能使自己的教学理论、实践经验、个人素养得到不同程度提升,达到双赢的效果。
1、教师读通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去读课文。
首先以一位普通的读者的身份去读,理解它的内容,理解它的结构,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理解文章所含蕴的哲理和所表现的情感,理解作者认识事物的观点方法,理解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
其次从学生的身份去读课文;了解学生对文章所传递的信息,哪些是熟悉的,哪些是陌生的;积累水平生活体验与课文有哪些相同或差异之处,以便确立今后的备课路向。
2、钻研教材,选准好切入点。
抓好切入点,选准切入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诱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切入点的选择主要根据教学重点难点的需要,以及学生学习、阅读的规律而确定。
二、怎样才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有人说:“语文是灿烂的先秦繁星,是皎洁的汉宫秋月,是珠落玉盘的琵琶,是高山流水的古筝,是推敲不定的月下门。”如今新课程更是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追求空间,课堂教学自主性和自由度的加大,课堂转变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场所,教师的教学设计与实施的自由度也随之扩展。那么怎样才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呢?本人认为:要抓住三个关键环节:一是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二是精心进行教学设计,三是灵活机动地实施教学。
准确地解读文本,是上好阅读课的前提。要从普通读者欣赏性的阅读、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这三个角度,一步一步地潜心研读文本,把握其语言特点及人文内涵。第一步,教师要作为一般读者去赏读,投入其中,忘乎所以,感受文本的意境美、情趣美、形象美、人格美、语言美„„第二步,以学生的视角,思考可以学什么、不学什么,学习中的困惑是什么,哪些可能是学生学习的疑点、难点、争议点;第三步,从教师教学的角度,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和策略。只有这样,才能更准确地体现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感。
进行教学设计,首要的是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两个因素必须考虑:一个是课标的要求,特别是课标规定的年段目标,不可越位,也不可不到位。即一堂课,让学生学到什么知识,培养学生什么能力,让学生得到怎样的思想教育,这是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考虑的问题。我们应当牢记奥斯贝尔的这句话:如果把全部教育学、心理学归结为一句话的话,那就是我们的儿童已经知道了什么。课前了解学生,知道学生已知、已会了哪些,找准最近发展区,十分重要。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在已知的基础上探求未知。学起于思,没有学生的思维参与的课堂,就像一潭死水,而互动的课堂就是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了生命力。
灵活机动地实施教学体现在上课环节上,要关注学生的听讲状态、互动情况。我们教师一定要摒弃那种“我讲我的,学生做自己的,老师很累,学生没有收获”的现象,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教师要创造民主和谐氛围,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挖掘学生的思维火花,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实现三维目标的合理达成。在课后反馈环节上,课后也要通过检查作业、反馈练习、谈话聊天、互动反思等多种手段关注学生的收获程度,疑难问题的解决程度,从而做到追踪记录,及时总结。我们只有眼中有学生,整个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才能在“发现问题——诊断问题的病因——反馈解决”这样的良性循环中不断提高课堂效率。
三、教师要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
阅读教学要有基本式,如,叶圣陶先生提出的预习──报告和讨论──练习的模式;如,自学──指导──练习的“学、导、练”教学模式;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抓住重点,深入领悟──品读赏读,揣摩写法──积累语言,尝试运用的“整、分、整”教学模式。阅读教学更要有因文而异、因需而异的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如,针对景美、境远、情深的课文,可以采用以情境体验为核心,以朗读指导为重点的“导读、练读、评读、赏读”的教学模式;教师必须放下架子,俯下身子,和学生零距离,心贴心,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潜心感悟。
对于童话、寓言,可以采用“初读,知顺序──熟读,记语言──再读,演一演”的教学模式。
对于有值得探究的问题的课文,可以用少量整合的问题为导向,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
对于写法有特点,且学生学得来、用得上的课文(如,简单的说明文),可以采用“了解内容,领悟写法,尝试运用”的教学模式。
对于适合习得某些学法的课文,可以采用“方法渗透,方法领悟,方法小结,方法运用”的教学模式。
对于略读课文、选读课文,可以采用“一读读通课文,二读粗知大意,三读交流感受”的教学模式,体现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精神。
对于“综合性学习”,应体现体验、合作、探究的精神,抓好“设计方案,分组活动,辅导交流,展示成果,小结收获”几个环节„„
总之,通过这次的教材分析学习,让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课前一定要吃透教材,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走进文本的过程,既要平等互动,又要充分调动学生对文本探究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学生与文本作者的心灵产生碰撞,达成情感上的共鸣,收到预期的成效。
语文教材分析的学习心得体会
阳店镇中心小学
王竹艳
第二篇:语文教材分析的学习心得体会
小学语文教材分析培训心得体会
上蒜第一小学
倪海琼
伴着振奋与迷惘、求索与飞跃,我们淋漓尽致地体会着基础教育新课改给我们带来的激动。从“走近新课程”到“走进新课程”,老师、学生们付出了自己的辛劳与汗水,回首来路,我们感慨着、微笑着、憧憬着„„在此学期,我在昆阳第一小学听了俞群老师对小学语文上学期教材的解读,在学习了新教材分析后,我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教师应如何吃透教材。
一位教育家说过“为了上好一节课,你是一辈子都在备课。”这说明教师要“吃透教材”必须要日积月累的学习和提高。反之,教师在“吃透教材”的过程中也一定能使自己的教学理论、实践经验、个人素养得到不同程度提升,达到双赢的效果。
1、教师读通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去读课文。
首先以一位普通的读者的身份去读,理解它的内容,理解它的结构,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理解文章所含蕴的哲理和所表现的情感,理解作者认识事物的观点方法,理解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
其次从学生的身份去读课文;了解学生对文章所传递的信息,哪些是熟悉的,哪些是陌生的;积累水平生活体验与课文有哪些相同或差异之处,以便确立今后的备课路向。
2、钻研教材,选准选好切入点。抓好切入点,选准切入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诱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切入点的选择主要根据教学重点难点的需要,以及学生学习、阅读的规律而确定。
二、注重从课文的课后练习突破文章中心
从课后习题去深入进行教材分析,这也是教材分析的关键点,了解本篇文章要教会的知识重点或是一种重要的写作方式,从点出发,覆盖整个面的学习。比如:
1、朗读、背诵、复述意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训练语感,增加语言积累。
2、写字训练,意在训练学生写规范字,写好汉字。
3、读抄常用词语,意在让学生扎扎实实地打好语文基础。
4、关于感悟课文的思考题,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5、有些根据课文安排的比较有特点的题其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认真研读语文课程标准
1、把课标读熟记得,记不得的随身携带。随时拿出来看,读,就想背书一样把它记在心里。
2、知道每一段的目标,段与段之间的联系,余老师问了大家一个问题,知不知道七年级的要求学生学会多少个生字,大家都没有作声,看来我们需要学习的东西真的很多啊!
四、解读教材还需要
1、整体地把握教材;
2、准确地理解教材;
3、有效地处理教材;
五、要确定具体适当的教学目标
1、要具体要每一个字;
2、不能大概地要求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根据课文中药培养的中点来具体到每一小项。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有那些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需要与兴趣的教学,只有那些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根本改变,使语文课堂成为探究课堂,充满生机,充满生命活力。这次小学语文教材分析培训为我们提供了难得的平台,我一定会珍惜本次学习培训的机会,认真学习,利用时间给自己“充电”,为将来更好的从事教学工作打好基础。
第三篇:《语文教材分析》心得体会
学习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关键——《语文教材分析》心得体会
朝阳小学 王磊
本学期吴忠市教育局提出对我市中小学教师进行教材教法培训达标考试,我校也响应教委的号召,掀起了学习课标,学习教材和教法的热潮.在这段时间的学习中,我受益非浅.学习语文课程标准,使我们能够准确把握各个学段的教学目标,学习教材,让我们对教材的编排及构成等有了深入的了解,对把握教材,吃透教材帮助很大.学习教法,使我们学到了大量的教学策略,为今后的教学指明了方向.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面对如何教好学生,如何胜任这份使命?我深感责任之重大。“摸着石头过河”“前进中摸索,摸索中前进”,通过这几天的集中学习,我觉得,上好课的前提是备好课,而要备好课,不能光依赖于“教参”,要让学生学好一篇课文,教师先要反复研读课文,摸清课文的思路、抓住重点词语、弄清重点词语与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其次就是设计好教学环节。我认为,在制定教学环节时,教师要像导演一样,精心设计出层次性清、操作性强、实效性高的引导学生自我实践的课堂活动程序。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把握住教学必须突出的重点和需要解决的难点,围绕一个“读”字,做到以问促读、读必所思,以议细读、读能明理。把学生的自读、教师的范读、师生的齐读等形式有机地安排在初读、细读、精读等各个教学环节之中。要精心设计课堂设问,每次让学生读书时,都必须带着问题去读。杜绝“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读法。课堂设问要有思维的容量、思考的价值、恰当的深度,着眼点要放在文章的关键处、作者的精心构思处、事物的联系处、学生的不意处、情感的发展处以及内容的矛盾处。相信,如果能做到这些,将会是一节不错的课。反思一下自己,在平时的教学中,到底应该以怎样的热情去备战,我们经常看到“教学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不断的创新。”是的,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不同的学生,他们的思维是不一样的,所提出的问题更是千奇百怪的,因而教师的行业是很具有挑战性的,我们一定要以学无止境的心态去面对,活到老学到老。
总之,通过这次的教材分析学习,让我深深地体会到:学习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的关键。
第四篇:一年级语文教材分析心得体会
一年级本部编语文教材分析
2010年9月7日下午,是我们语文教研组的第一次分组教研日。我们8位靓女在李华组长的组织下,汇聚一堂,认真品读一年级语文教材。开始时刘丹老师系统地分析了本册教材特点,再详细的逐一分析各单元的教学重点、难点,并举例重点讲解教材,本单元教学中要注意的事项等。让我们对教材又有了新的认识,新的看法,新的理解。
刘老师给我们讲了一年级老师应该做的:
一、给学生们讲故事,然后学生们自己练习讲故事,培养他们的兴趣和说话能力。
二、老师要和学生一起读书。
三、要给孩子创造一个安静的氛围,如:听音乐,使孩子们慢慢的安静下来。
刘老师又对整册教材进行了系统、细致的分析:
一、入学教育:
入学教育不能被忽视,授课时间应该在三天以上,养成良好的读书和写字的习惯。
二、汉语拼音:
要求学生读准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会写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并要求学生学说普通话。这部分教材把学习的内容(拼音、短语、句子、儿歌)有效地整合在一起。每课都有一幅意境优美的情境图,借此图学拼音,培养观察能力,发展儿童语言,增强学习兴趣。学习的首要任务是拼音,其次是识字,再次是儿歌。
三、识字教学
拼音和识字相结合,由易到难进行编排,试着让学生学说一段话。
注意事项:1:避免对汉字进行自行的分析。
2:承认学生间的差异。
3: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让学生去生活中识字。
4.培养识字能力
5.课内外沟通,生活中识字。
四:阅读教学:
㈠低年级阅读教学的目标定位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4.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5.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6.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7.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8.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9.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10.喜爱图书,爱护图书。
㈡“阅读教学”的基本步骤
第一课时的教学步骤:
①创设情境,激活情趣
②放手试读,整体把握,初步认读生字
(认读生字,要注意“字不离词”,应在试读的基础上进行。因为生字还要放到课文中去读,所以在此不必过多花费时间)
③反复朗读课文,确保读得正确、连贯
④强化对本课生字的认读
(这里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让生字再次跟学生见面,看看学生是不是认识这些生字了)
⑤识写结合,描红仿影
第二课时的教学步骤:
①复习对本课生字的认读
②选择课文的重点、精彩处,读中感悟
(这里的读,要特别注意“分层推进”)
③熟读背诵,形成积累
④迁移运用,拓展探究
(对课文中的语言要能够学会去运用,对课文中感兴趣的问题,可以鼓励引导学生去作进一步的探索研究)
⑤指导写字,描仿临写
五、20篇课文的特点:
1、富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时代气息。
2、课文的题材丰富多样,如:城市、农村、古诗、童话、散文。
3、便于学生自主学习。
六、口语交际:
1、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
2、学会倾听,努力的了解别人讲话的内容。
3、态度大方,有礼貌。
4、积极参与口语交际,勇于发展自己的意见。
接着李华和郭敏老师又给一年级组送来了切实有效的解决办法,她们用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宏观的教学理念从四个方面为我们提出了宝贵意见:
一、理想的与现实的。在对教材的理解方面,李华老师建议我们青年教师利用现在有利的学校环境,理想地把小学阶段一到十二册语文书认真诵读一遍,用自己的读书感受整体感知小学语文文本,从而更好把握低年级课文的阶段特征。如达不到理想的境界,也该把本册语文书静静品读一番。
二、远的与近的。郭敏老师很注重对教学目标的把握,远到小学阶段的阅读、识字、写作目标,近到单元目标、课时目标,确定明确的相对宏观的教学目标,才能保障我们教学的实效性。以前我只关注课时教学目标,现在看来远远不够呢,一叶障目,小学阶段整体的教学目标才是我们应该看到的“泰山”吧。
三、变化的与不变的。教无定法,教学方法是变化多样的,但对于低年级,识字、写字内容教学方法是不变的。郭老师例举了写字教学中对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字的教法,为我平常的写字教学送来了一剂良方。
四、必须的与暂缓的。李老师着重讲了对教学时间的分配,这也是我收益最大的一点,它像一把钥匙解开了我目前最大的疑惑——教学任务与课时的冲突。李老师说,现在的课时把握必须花时间强调的是正确的写字方法、阅读方法和读书方法,可以暂缓的是语文园地和口语交际,可以灵活地把他们穿插在课文当中解决,这样能够省下不少时间。每一个单元都挑选一到两篇课文进行方法培训,本单元的其他课文就能“依葫芦画瓢”很快地进行了。
通过今天的教材培训,我们更加明白了自己在教学中担任的角色,清楚地认识到,作为教师一定要努力开发、充分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将游戏、唱歌、猜谜语、表演、开故事会、朗诵会、演课本剧等引进课堂。也可以是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之下,走出校门,走进自然、社会,走进火热、沸腾的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
第五篇: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分析的学习心得体会
新课程标准学习的心得体会
李小雅
本学期,在学校年级组的教研活动中我们就《新课程标准》进行了解读与学习。
通过这次学习,我对我所教的二年级下册这本语文教材的教学内容有了新的的认识,对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有了计划与期待。这本教材全册共有阅读课文32篇,按主题将课文整合为8个单元。本着“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的原则,教科书按主题将教材内容分为8个单元,单元主题依次为“春天里的发现”、“奉献与关爱”、“爱祖国,爱家乡”、“用心思考,勇于创造”、“热爱自然,了解自然”、“培养优秀的品质”、“要正确看待问题,善于思考”、“走进科技的世界”。在每个单元中安排4篇与单元主题相关的课文。课文前边是单元导读,以简洁、儿童化的语言告诉学生本单元的专题,既起统领作用,又激发儿童读书的兴趣。
其次学习也使我更清楚地了解到本教材具有以下特点:围绕专题整合教材内容;课文具时代感,贴近儿童生活;课后练习重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着眼于积累语言,启发思维,培养这些语文实践能力;增强教材与学生的亲和力;积极倡导学生的合作学习,体现开放性和弹性。它又使我认识到,在教学本教材时要注意到以下问题:要注意把握同组教材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师应该在学习相应课文的时候,及时布置学生做好前期工作,为后面的学习做好准备;识字和写字教学应该遵循识写分开、多认少写的原则;阅读教学,首先要重视朗读的指导,通过集体读、分组读、领读、男女学生对读、配乐朗诵、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并引导学生将自己当作课文中的人物去感受、体验、思考,去领会作者所要传达的感情,进而通过自己的阅读表达出来;教师要努力开发、充分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之下,走出校门,走进自然、社会,走进火热、沸腾的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
第三、这次学习,更使我深刻地领悟到:实施开放式学习,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此可见,在低年级实施开放式教学,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获取知识,学会学习,已经成为实施新课标、新课改的策略平台。因此,我们应该在更大自由度的环境中鼓励学生大胆探索,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四、本次的学习,还使我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方面得到一些启发:
1、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语言编排学习内容。
2、用一些能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思考的方式向学生提供信息和提问。
3、采用有意义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任务之中。
4、教学方法灵活可变,以适应学生学习进度的差异。
5、设法把课程内容和学生课外生活结合起来。
6、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使他们在学习中更好更积极地学习。
总之,这次教材教法研讨会为我们提供了难得的平台,通过这次的教材分析学习,让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课前一定要吃透教材,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走进文本的过程,既要平等互动,又要充分调动学生对文本探究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学生与文本作者的心灵产生碰撞,达成情感上的共鸣,收到预期的成效。我一定会珍惜本次学习培训的机会,认真学习,利用时间给自己“充电”,为将来更好的从事教学工作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