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有效备课、上课心得体会)
教学随笔
不知不觉,一学期已经快要结束了。同时2016年马上也要挥手道别了,这一年,有很多值得记录的故事。其中,最值得庆贺的一点是我终于考上了教师,漂泊的生活得到了安定。上半年忙着学习,忙着考试,无暇欣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这半年我在努力尝试着学会生活,学会欣赏,学会适应。记得刚来石桥小学那段时间,我感觉很不适应,我不会做饭,我不会跟年长的老师相处,我不会做一个精美的课件,不会的东西太多太多,我流过眼泪,我后悔过为什么要选择这个地方。这样的生活大约过了一个月,我渐渐感到适应。我学着去欣赏校园的风景,感受办公室窗外的黄昏与星空,感受银杏树由绿变黄再脱落,看到柿子黄了,石榴红了,原来一切都是那么美好的过程,只是压抑了太久让自己失去了欣赏生活的能力。后来,我没事的时候就做课件,向办公室里的老师请教自定义动画的各种问题,渐渐的发现原来只是一开始自己走不出来,才让别人走不进去。后来,渐渐的参与所有人的聊天,话不会太多,但也不会很沉默,勤快,礼貌。原来从小学到的那些好的习惯真有它存在的价值,应该始终都去践行那些简单直白的道理,与人微笑,脚踏实地。
工作篇
一个月以前工作真的很忙,各种培训,活动根本停不下来。在这种节奏下,很多不会的东西瞬间就被强制性掌握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尝试着去关注学生,我思索着怎样才能去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怎样才能把青春的活力注入我的课堂。没事的时候我会去读一些课堂教学的书,每一次提问是否真的有启发作用,每一次讲述是否学生在认真倾听,我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才能紧紧的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我会汲取点知识,就把他们洒向我的课堂,有的时候上完一节课,会有一种莫名的很不错的感觉,而不是最初的累累的感觉。我也尝试多种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最初我采用的是最原始的刷题模式,每一次批改大量的题,我发现学生的错误率很高,也就是说孩子们只重数量不要效率,这不是我想要的结果。果断放弃了这种方法,又采用了课堂一起来做题的模式,老师引领,学生追随,效果比单纯的自己刷题要强。我渐渐明白很多情况下改变不了周围的大环境,我们就改变自己,多上一堂课,多花时间和学生一起解决问题,多想方法来调动学生复习的积极性,所有方法的展开都需要自己这个小导演前期的多次策划。正因为如此,所以时刻得多读书,多些灵感,多些想法。
生活篇
以前生活的目标很明确,刚考上的时候也没啥清晰的目标,只是觉得不用学习了,可以好好的玩玩。曾经有段时间都不知道该玩啥,每次找好朋友都是因为公差,我觉得天天忙的真够可以的了,再后来我都觉得自己很可笑,不是因为忙,而是因为懒,生活就怕因为懒,渐渐变得没有任何的色彩。所以在上个星期我计划的是平安夜要在济宁好好玩玩,元旦的时候请我的同学来玩,我希望可以与你们多些交集,多些故事,自从来到这儿我的故事基本上就停止了,我的圈子基本上都没人了。突然间有一天我很想在济宁建立一个新的圈子,虽然很容易的认识了很多人,志同道合却很难,只能说他们都是好人,没法得到好朋友的称呼,或许这就是工作之后的圈子,或许也有年龄的代沟,真的跟原来的不一样,瞬间感觉自己真的进入了成人的圈子,规则在一点点的懂,也在不去触碰那些不该碰的红线。既然这些都无法去改变,那我学着自娱自乐,花睡懒觉的时间画个淡妆,花看电视剧的时间做顿美食,不再天天应付着生活,而是去享受这种过程。我喜欢写些东西,没有为什么,我只是想这样做,顺着自己的心多做一些喜欢的事情,才会感觉原来一切都很美好。
工作半年来,积极创新,努力进取,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和教学水平,以教师职业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使自己顺利地完成了从大学毕业生到教师的转变。
在思想上,我不断提高自己,充实自己,严格要求自己,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拥护中国共产党及其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积极向党靠拢,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心国际形式,认真学习时事政治。
同时,我也时刻反思自己的不足,在日常工作中时刻注意向其他老教师学习,有明确的教育目的,态度端正,钻研业务,勤奋刻苦。我平时注意主动工作和学习,使自己在工作过程中得到锻炼,增长了知识,提高了工作的能力。我相信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我会在学校领导的关怀下,在同事们的帮助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缺点,取得更大的进步。
在教学方面,开学前,我认真做好准备工作,制订学期工作目标和工作计划。开学后,积极参加科组活动,与科组同级教师进行集体备课,相互讨论学习,取长补短,研究教学方法,积极听其他老师的课,从中学习好的教学方法和课堂管理方法。然后根据要求,提前两周备好课,写好教案。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教参,学习好大纲,虚心向科组老师学习、请教。力求吃透教材,找准重点、难点。上好课的前提是做好课前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上课时认真讲课,力求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精讲精练。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有举一反三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搞好教学的同时,我也积极参与教研活动。通过参加北戴河新区新课标培训活动使我受益匪浅,从多位骨干教师的培训中感受到其扎实的基本功,学到了新的教学理念和多样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
认真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及时更新教育理念。积极参加校本培训,并做了大量的政治笔记与理论笔记。新的教育形式不允许我们在课堂上重复讲书,我们必须具有先进的教育观念,才能适应教育的发展。所以我不但注重集体的政治理论学习,还注意从书本中汲取营养,认真学习仔细体会新形势下怎样做一名好教师。
在今后的实践中,我会继续努力工作,以真挚的爱,真诚的心,以及有个性的课堂教学风格吸引学生,打动家长。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努力使自己早日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认真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及时更新教育理念。积极参加校本培训,并做了大量的政治笔记与理论笔记。新的教育形式不允许我们在课堂上重复讲书,我们必须具有先进的教育观念,才能适应教育的发展。所以我不但注重集体的政治理论学习,还注意从书本中汲取营养,认真学习仔细体会新形势下怎样做一名好教师。
第二篇:《有效备课_上课_听课》学习心得
《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学习心得私立宜宾育才学校李厚群
总部、学校为了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备课的真正意义所在,给我们每位教师都发放了一本《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拿到了《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这本书后,我迫不及待地一页页地翻下去,而且边读边做笔记。觉得,此书介绍的“通识”部分,的确非同一般,有些视角是我们一线教师日常教学生活中不经意间被忽视了的,这一读,颇受打动——任教了二十年,发现,其实,备课还应该做更多更多的准备的,现在我就谈谈我的感受:
课标,是我们大家都熟悉的,但是在正式教学之前我们大家都认真学习它了吗?说起新课程、课改新理念、新课标,相信这样的字眼大家都熟悉得再也不能熟悉了,但看到著名物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习惯——“把课程标准中各学段的教学目标复印下来,贴在备课本的首页,作为‘教学指南’,”真的觉得汗颜!正因为每日必备课,每备课必翻备课本,每翻备课本必能“温故而知新”,于老师便能把握好课标对每个阶段、学段的教学目的要求,大胆地开展教学工作,使课程标准真正成为“教学指南”,使自己的教学工作不会偏离语文的大目标,使自己的教学行为真正“有效”!特别欣赏于老师能按要求当看到“多培养学生广泛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时坚决把练习册丢在一边,努力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学习习惯上下功夫。——于老师真的太“酷”了!我们任何一个一线教师,因为业务检查的需要,谁敢允许学生不完成练习册?每次,做到一些有难度的题目,花在订正上的时间太多了,若让他们简单完成抄答案,往后有些孩子便偷懒自己不动脑光想着一抄了事,而对学困生来讲,做这样的题目对他们的学习更是“形同虚设”反倒是“浪费时间”!因为他们真的是“弄不清楚搞不明白”!怎么办呢?为了“整齐划一”的要求,只好牺牲许多教学时间,课余时间,有时甚至要挪用其他课程来完成这 1
本练习册的订正工作,真的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每周八节的语文课,每学一课要用上两课时完成,但上课读课文,学习生字,品味课文,完成练习册,有时还想来个拓展说话,写话小练笔什么的,两课时,够吗?相信大部分教师都有“挪课”吧?难度最大,耗时最多的要数练习册这个大“工程”了,有的课文题目简单些还好,最头痛的是遇上一道两道超纲的题目,一个学生要来回三次有时还不能订正好,全班有四五十个学生,如果有一半的学生要这样做,那得花多少时间?用这些时间可以让学生多看多少书,多学多少课外知识?
写到这时,我常想,为什么一定要让学生做题?为什么期末考卷上总会出一些平常生活中并不实用的东西来考学生、考老师呢?我们让学生学语文,其实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认字、引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日常生活中能真正合理地运用这些汉字,有空闲的时候还能看看自己想看的书,养成“书不离手”的习惯,终生学习。这样,难道一定要完成那一道道似是而非的“咬文嚼字”的难题?我也承认,高考这把指挥棒一天不倒,这试就得年年考,可从哪个年级来考更为合适些呢?
其实,如果我们真正学习课标,会发现“兴趣、习惯、积累、朗读、阅读、语感”等字眼,似乎没有“做题”这样的字眼。常看到班上的学困生,学习习惯不太好的学生,可他们也会有捧着他们感兴趣的书,看得入神的样子,每逢这时,听到上课铃声响起时,真是舍不得打断他们,因为,这样的语文学习比起让他们做那些没完没了的作业,考那些难得让他们失去兴趣的考题,其实更为“有效”,不是吗?
正由于考试成为各校考评老师业务的唯一尺度,许多老师不得不让学生学会考试,因此而剥夺了大部分学生朗读、阅读的时间,而专攻“答题”了。这样的“应试教育”,其实扼杀了多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一旦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动力,被动学习,那么,学习的“有效性”将不复存在。什么时候,我们在黑板上布置的作业只是让学生们看自己爱看的书,读、背着优美的课文;什么时候,我们的语文考试,特别是低年级,能用口试(认字、拼读、朗读)+笔试(书写)来代替?
写着写着,手中的笔,沉重了,因为“考试,是我永远的痛!”,我为学困生们而痛!也不知不觉地离题了。再回到“课标”上,以前,我也常不厌其烦地让学生一个个过关,在每课上完之后,这样又累又要耗上许多时间。当我发现许多中下等生在面对这样的“考试”犹豫、不会的样子,心疼,还开始反思,我这样做,到底是对还是不对?在一次课标学习时,我发现低学段中的关于拼音、认识的字的要求并不是让学生马上掌握,而是要经过不断的复习、再复习来达到目的的,整册书本上所选的课文,往往会注重那些要求会认的字的反复出现,这样孩子们在期末也能基本掌握这些字了。要求整体识记,在语言环境中识字。这样的学习目标,其实只要多阅读,反复出现相关词汇,最终在这一学段结束时基本能掌握即可,毕竟每一个孩子是每个不一样的个体,学习能力、学习基础、学习环境各不相同,哪能要求他们整齐划一地一步到位呢?可是,反思我们日常的教学行为,往往先学习生字,复习生字词,因为只有掌握了生字,再来学习课文时就“扫清障碍”了,可是,这样做,真的符合课标的要求吗?要整体感受课文的美,是否有必要进行详细的分析?如果不,那么这个“度”要如何把握?如果不分析说是没有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可是如果分析太多又会说把课文分解得“支离破碎”失去了原先的“整体美感”,真难办呀!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生长气息;把创造力还给教师,让教师成为充满智慧的事业。这是叶澜教授提出的新基础教育理论的核心思想,也是我读完《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中上课篇的感想;那么,教师如何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转变教育观念,采取恰当的教学策略,使全体学生想学、会学、学好,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撰写教案”这个篇章,很有同感,文中的字字句句仿佛都说出我们的心声,于是我把这几页折起来,又反复读了几遍,忍不住想谈谈我读后的感想。
正如书中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先生所说的,备课过程中,好多东西教案上是没有的,也是无法写上去的。
而这一切是没有办法写进教案中,教案只能设计教学大概的思路和过程,无法设计学生说的每句话,既不能没有教案,又不能完全依赖于教案。
我们的教学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如果只是一味地逼学生读,逼学生写,只能培养出学习的机器,而不是学习的主人。如果不会采取有效的方式,教学只能是事倍功半。而要想教学有效,首先要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自己要先融入学生,要抓住学生的喜好,使学习有趣快乐起来,师生放轻松了,学生的学习才会投入,学生的学习才会主动和积极。
阅读这本书,给我的启发很大,它从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各个角度,用理论与案例阐述了教学的有效性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实用性很强。
在不断的反思和改进中,教学才会相长。而阅读这本书让我学会反思,促使我改进,给我示范,给我提供更广阔的思路。
第三篇:《有效备课,上课,听课》学习心得
学校为了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备课的真正意义所在,给我们每人都发放了一本《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拿到了《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这本书后,我迫不及待地一页页地翻下去,而且边读边做笔记。觉得,此书介绍的“通识”部分,的确非同一般,有些视角是我们一线教师日常教学生活中不经意间被忽视了的,这一读,颇受打动——任教了二十几年,发现,其实,备课还应该做更多更多的准备的,现在我就谈谈我的感受:
课标,是我们大家都熟悉的,但是在正式教学之前我们大家都认真学习它了吗?说起新课程、课改新理念、新课标,相信这样的字眼大家都熟悉得再也不能熟悉了,但看到著名物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习惯——“把课程标准中各学段的教学目标复印下来,贴在备课本的首页,作为‘教学指南’,”真的觉得汗颜!正因为每日必备课,每备课必翻备课本,每翻备课本必能“温故而知新”,于老师便能把握好课标对每个阶段、学段的教学目的要求,大胆地开展教学工作,使课程标准真正成为“教学指南”,使自己的教学工作不会偏离语文的大目标,使自己的教学行为真正“有效”!特别欣赏于老师能按要求当看到“多培养学生广泛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时坚决把练习册丢在一边,努力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学习习惯上下功夫。——于老师真的太“酷”了!我们任何一个一线教师,因为业务检查的需要,谁敢允许学生不完成练习册?每次,做到一些有难度的题目,花在订正上的时间太多了,若让他们简单完成抄答案,往后有些孩子便偷懒自己不动脑光想着一抄了事,而对学困生来讲,做这样的题目对他们的学习更是“形同虚设”反倒是“浪费时间”!因为他们真的是“弄不清楚搞 1 不明白”!怎么办呢?为了“整齐划一”的要求,只好牺牲许多教学时间,课余时间,有时甚至要挪用其他课程来完成这本练习册的订正工作,真的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每周八节的语文课,每学一课要用上两课时完成,但上课读课文,学习生字,品味课文,完成练习册,有时还想来个拓展说话,写话小练笔什么的,两课时,够吗?相信大部分教师都有“挪课”吧?难度最大,耗时最多的要数练习册这个大“工程”了,有的课文题目简单些还好,最头痛的是遇上一道两道超纲的题目,一个学生要来回三次有时还不能订正好,全班有五十个学生,如果有一半的学生要这样做,那得花多少时间?用这些时间可以让学生多看多少书,多学多少课外知识?
写到这时,我常想,为什么一定要让学生做题?为什么期末考卷上总会出一些平常生活中并不实用的东西来考学生、考老师呢?我们让学生学语文,其实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认字、引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日常生活中能真正合理地运用这些汉字,有空闲的时候还能看看自己想看的书,养成“书不离手”的习惯,终生学习。这样,难道一定要完成那一道道似是而非的“咬文嚼字”的难题?我也承认,高考这把指挥棒一天不倒,这试就得年年考,可从哪个年级来考更为合适些呢?我看班上有个学困生,从读一年级时要求认识的字几乎不能认几个,汉语拼音更是没掌握好,到现在二年级的课文,几乎每篇课文能读通顺,大部分字也会认了,甚感欣慰。可是,每个单元的单元试卷对她来讲,太难了,更别说到了期末有点难度的抽测卷统考卷,只有“不及格”这样的成绩,可是,我认为,和她自己比,她的进步已经是“良好”甚至可以说“优秀”了!因为她光会认字,会读,却不一定全部会写,也不太会做题。她的父母都认不了多少字,因为不 2 认字少写字,会“怕”签名,现在所有的签名都由孩子完成,可以说孩子写下的字比大人还像字。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基础又没打好,学习对她来讲,不是普通的难呀!在接任这个班级之后,有时,身为老师的我,会觉得“可怕”而又“无力”。这一届孩子的父母,说起年纪大约三四十岁,可是像她这样父母亲都不认字或是母亲不认字的情况,在我们班不下五人!
其实,如果我们真正学习课标,会发现“兴趣、习惯、积累、朗读、阅读、语感”等字眼,似乎没有“做题”这样的字眼。常看到班上的学困生,学习习惯不太好的学生,可他们也会有捧着他们感兴趣的书,看得入神的样子,每逢这时,听到上课铃声响起时,真是舍不得打断他们,因为,这样的语文学习比起让他们做那些没完没了的作业,考那些难得让他们失去兴趣的考题,其实更为“有效”,不是吗? 正由于考试成为各校考评老师业务的唯一尺度,许多老师不得不让学生学会考试,因此而剥夺了大部分学生朗读、阅读的时间,而专攻“答题”了。这样的“应试教育”,其实扼杀了多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一旦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动力,被动学习,那么,学习的“有效性”将不复存在。什么时候,我们在黑板上布置的作业只是让学生们看自己爱看的书,读、背着优美的课文;什么时候,我们的语文考试,特别是低年级,能用口试(认字、拼读、朗读)+笔试(书写)来代替?
写着写着,手中的笔,沉重了,因为“考试,是我永远的痛!”,我为学困生们而痛!也不知不觉地离题了。再回到“课标”上,以前,我也常不厌其烦地让学生一个个过关,在每课上完之后,这样又累又要耗上许多时间。当我发现许多中下等生在面对这样的“考试”犹豫、3 不会的样子,心疼,还开始反思,我这样做,到底是对还是不对?在一次课标学习时,我发现低学段中的关于拼音、认识的字的要求并不是让学生马上掌握,而是要经过不断的复习、再复习来达到目的的,整册书本上所选的课文,往往会注重那些要求会认的字的反复出现,这样孩子们在期末也能基本掌握这些字了。要求整体识记,在语言环境中识字。这样的学习目标,其实只要多阅读,反复出现相关词汇,最终在这一学段结束时基本能掌握即可,毕竟每一个孩子是每个不一样的个体,学习能力、学习基础、学习环境各不相同,哪能要求他们整齐划一地一步到位呢?可是,反思我们日常的教学行为,往往先学习生字,复习生字词,因为只有掌握了生字,再来学习课文时就“扫清障碍”了,可是,这样做,真的符合课标的要求吗?要整体感受课文的美,是否有必要进行详细的分析?如果不,那么这个“度”要如何把握?如果不分析说是没有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可是如果分析太多又会说把课文分解得“支离破碎”失去了原先的“整体美感”,真难办呀!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生长气息;把创造力还给教师,让教师成为充满智慧的事业。这是叶澜教授提出的新基础教育理论的核心思想,也是我读完《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中上课篇的感想;那么,教师如何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转变教育观念,采取恰当的教学策略,使全体学生想学、会学、学好,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撰写教案”这个篇章,很有同感,文中的字字句句仿佛都说出我们的心声,于是我把这几页折起来,又反复读了几遍,忍不住想谈谈我 4 读后的感想。
正如书中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先生所说的,备课过程中,好多东西教案上是没有的,也是无法写上去的。我想到了那天是我的数学课,我按着刚备好的教案,开始激趣导入,我说:“同学们,让我们来玩猜数游戏吧。”咦,听到玩游戏,怎么没有欢呼,没有雀跃,学生怎么没有我想象中的积极反应?而是看着我,没什么反应,我很尴尬,只好自己找台阶下,我说:“怎么?大家不喜欢玩猜数游戏?不然,我们换一个吧。”就这样整个教学环节被打乱了,这节课上得无滋无味的。课后,我把这件事写在教学反思里,反思什么呢?正如,在第106页中谈到的,“课后思考:教学设计适合学生吗?教学有效吗?”是啊,我以这样的导入适合学生吗?为什么要猜数?怎么猜?猜对了,有什么奖励?这些我都没有准备好,怎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呢?我一直责怪学生不够活泼,不够聪明,不够配合,可是我为什么没能让学生活泼、聪明和配合呢?我有责任,也应该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保持对学习的热情呀!
第二天是数学练习课,我对同学们说:“让我们小组来抢答猜数,看哪个小组的同学猜得又对又快,老师就送一根小棒给小组,哪一组得到的小棒多,那组就是第一名,怎么样?”于是,我描述,学生抢答猜,控制权在我手中,哪个小组比较落后,我就把机会多给那个组,加进了刺激,学生都很兴奋。接着,我又让学生来描述,学生来猜,课堂的气氛调动起来了。可见,用不同的方式,使学生对知识更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而这一切是没有办法写进教案中,教案只能设计教学大概的思路和过程,无法设计学生说的每句话,既不能没有教案,又不能完 5 全依赖于教案。
我们的教学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如果只是一味地逼学生读,逼学生写,只能培养出学习的机器,而不是学习的主人。如果不会采取有效的方式,教学只能是事倍功半。而要想教学有效,首先要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自己要先融入学生,要抓住学生的喜好,使学习有趣快乐起来,师生放轻松了,学生的学习才会投入,学生的学习才会主动和积极。
阅读这本书,给我的启发很大,它从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各个角度,用理论与案例阐述了教学的有效性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实用性很强。
在不断的反思和改进中,教学才会相长。而阅读这本书让我们学会反思,促使我们改进,给我们示范,给我们提供更广阔的思路。
第四篇:有效上课心得体会
上课基本功心得体会
通过模块二:上课基本功的学习,我感受颇多。长期以来,一直以为凭良心,多教给学生一些知识,就是尽到了做教师的责任。在新课改中,才发现这一思想是错误的。
人的一生应该活到老学到老,教师更应如此。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才能让自己头脑知识不断更新,让自己更加充实,教学更得心应手。教师的根本是教书育人,而教书主要在课堂上进行。因此,如何上好一节课是我们必须攻克的一大难题。和谐的课堂氛围,能促进孩子智力的发展,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孩子的思维处于积极的状态,情绪就会高涨,思维才会活跃。这就要求我们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下,通过不断创新教育行为,让学生领会学习的内涵。
我个人认为,在新课程背景下实施有效教学,教师首先要在以下方面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
1.教学理念。要树立起教学理念,她是灵魂。教学理念是指导教学行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对于教师来说,具有明确的先进的教学理念,应该是基本的素质要求。在推行新课程中,教师必须以新观念来实施新课程。
2.知识储备。教师要储备更多的知识,课堂上,如果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缺乏深度广度,那么教学就会肤浅,学生学习就无法深入。可见,作为新课程直接实施者的教师,一定要不断学习和探索,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内涵。知识的厚度增加了,课堂就能深入浅出,左右逢源。
3.教学反思。教师要善于和不断反思,叶澜教授有一句著名的话: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可能成为名师。教师应在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螺旋式上升中,实现专业成长。
其次,要追求有效的课堂教学。可以从课前的准备、课堂的组织、课后的练习等几个环节来提高实效性。
一、课前的有效准备
凡是成功的课必定是充分准备的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有效的备课必须体现出:目标有效、内容有效、教法有效。
二、课堂的有效组织 这一环节,教师要做到:
语言组织准确、简练。纵观那些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课,无一例外都是教师的喋喋不休、啰里啰嗦挤占了学生的学习时间。一个教师,课堂上一定要组织教学语言,增强语言表达的科学性、针对性、准确性,做到清晰精炼、重点突出、逻辑性强。
三、课后的有效练习
课后练习不在多,贵在精。现在有的教师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大搞题海战,使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反复的抄写上,思维与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提高练习的有效性就是要充分了解学情,因课设计练习,让学生在训练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总之,每个学生都期望自己获得成功,期望感觉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教师应在课堂上为学生营造广阔的自主学习环境,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选择满足学生生命需要的教学,给知识注入生命,还学生充满灵性的世界,已成为我们每一位教师的梦想。而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当教师能够采取灵活的教学技能,并通过各种途径的学习、实践,让教学技能不断创新、不断提升,就能给予学生更大的发展空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学习中提升做人的品质,这是新课程的基本要求,也是我们所有老师的毕生追求!
这里我谈了几点体会,希望能够为需要的老师,提供一些微不足道的参考意见。当然,其中的不足之处,还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第五篇:《如何备课、上课》学习心得体会
《如何备课、上课》学习心得体会
作为教师我们都知道,课堂教学的基本步骤就是备课、上课、课外辅导和批改学生的作业。
备课就是对课堂教学的整体设计。而备课时上课的准备,事实表明,一堂课的成败与备课是否充分有着直接的关系,教师只有把教材理解得透彻,对学生情况了解的清楚,选择好教学方法,设计好教学步骤,才能有效地把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
老师又讲了怎样备课?主要是从三方面来谈的:首先是钻研教材。认真钻研教材,做到了解教材内容,领会教材的精神实质,明确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挖掘教材的思想性,掌握教材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做到融会贯通,也就是把教材内容变成自己的东西,使自己的情感和教材产生共鸣,然后再把教材通过恰当的形式和方法传授给学生。
接下来就是要了解学生。“知人才能善教”,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负担等情况,做出准确的估计,而且要了解学生对听好这一课的准备如何,基础知识、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又怎么样?难点、疑点在什么地方,对教师所涉及的方案能否接受,还要估计到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以及教师如何有针对性的提问学生等等。只有这样才能
更好地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教学就会见成效。
还有设计教学的全过程。其中就有学期教学的全过程,包括学生基本情况的分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及要求、教学进度的安排、教学措施、考试考查安排。
怎样编写教案?我想对于我们这些年轻的刚走向新的工作岗位的教师来说,更应该好好学一学了。教案的格式严格的可以分为十二中,其中最重要的六种是:课题名称、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法设计、板书设计、教学过程。我先来谈谈教学目标,新课改的要求下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其中知识目标要用了解、懂得、明白、学会、掌握这些词汇来表述,表述必须用结果的词汇,不能使用过程的词汇。而能力目标是针对于本节知识的能力,不是课堂以外的知识而来的。要注意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相吻合。
同时我们还要明确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谈话法、演示法、练习法、教授法、讨论法、实验法、自学指导法。那又如何选择教学方法呢?我们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来选,根据学科特点、学生特点选,优化组合教学方法,其中讲授法是传递教授式,用任何一种方法都可以来弥补它。
备课、上课是我们教师必须掌握的教学常规,在即将走上新的工作岗位,我一定要认真地去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还要结合今天陈老师所讲的每一个环节的具体内容、格式、要求、形式等方面去做。不断总结经验,努力完成所承担的教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