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1年党代会报告:吉首市第七次党代会报告
全面实施城市品牌战略
为实现吉首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而努力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吉首市第七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秦国文
(2011年6月21日)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吉首市第六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请予审议。
中国共产党吉首市第七次代表大会,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召开的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大会。会议的主要任务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回顾总结市第六次党代表大会以来的工作,研究确定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选举产生新一届市委和市纪委,动员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团结和带领各族人民,为实现吉首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而努力奋斗。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回顾
市第六次党代表大会以来的五年,是极不平凡、极不寻常、极具挑战、极为艰难的五年。面对宏观环境的复杂多变和重大风险挑战的严峻考验,在州委的正确领导下,市委团结带领全市党员和各族人民,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着力转方式、调结构、抓改革、强基础、惠民生,同心同德,共克时艰,真抓实干,开拓创新,在抗击自然灾害、摆脱经济困境和处臵非法集资等重大困难和挑战中顺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全市呈现出经济稳步增长、民生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这五年,是我市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的五年。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2%,财税总收入年均增长20.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8.2%,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16亿元,年均增长14%。基础设施持续完善。实施交通、能源、通讯等重点建设项目175个,完成投资180亿元,常吉高速、G209吉首绕城线顺利通车,吉怀、吉茶高速建设加快推进,永吉高速开工建设,我市已成为全国18个高速公路枢纽城市之一,武陵山区公路交通枢纽地位进一步凸显。城市形象持续提升。城市污水处理率达80.2%,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城市绿化覆盖率、城区绿地率分别达32.89%、27.11%,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7.16平方米,人民广场等一批城市重点建设项目顺利竣工。民生保障持续改善。2 社会保障工作扎实推进,各项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推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启动实施,各项社会救助全面实施,大部分困难群众得到及时帮助。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3.5%、10%。对外开放持续深化。2008年至2010年连续3年招商引资项目总量和到位资金位居全州第一,连续6年被评为‚全国最具投资潜力百强中小城市‛。
这五年,是我市思想共识不断凝聚、发展思路不断优化的五年。坚持统一思想达共识,优化思路促发展。一是在明确发展方向上形成了共识。统一了吉首要实现科学发展,就要按照‚山区特点、民族特色、时代特征‛的总体要求,坚持‚生态立市、工业强市、旅游兴市‛发展方向的认识。二是在把握发展定位上形成了共识。统一了吉首要集中凸显在武陵山区的区位、资源优势,着力打造‚旅游集散中心、商贸物流中心、工业加工中心、文化教育中心‛的认识。三是在选择发展路径上形成了共识。统一了对吉首要实现跨越发展,成为武陵山区核心增长极,就要走‚优势优化、特色彰显的优长发展之路,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的持续发展之路,实施城市品牌战略的快捷发展之路‛的认识。四是在转变发展方式上形成了共识。统一了对吉首要实现转型发展,就要引导产业向优势聚集,产品向高端发展,全面推进‚双十‛产业发展计划,全力打造‚一先四新五基‛全新产业格局的认识。五是在增强发展承载上形成了共识。统一了对‚湘西州要解决自身发展能力不强问题,就必须打造州府吉首这一核心 增长极;吉首要成为核心增长极,就必须大力推进新型城市化;要加快推进吉首新型城市化,就必须大力发展城市经济‛的认识。六是在确立发展目标上形成了共识。统一了对突出‚城市品牌化、工业优势化、农业产业化、旅游精品化、管理科学化、社会和谐化‛重点,实现‚科学跨越、富民强市‛目标的认识。正是建立在这些共识基础上,市委不断优化了工作思路,制订了清晰科学的发展目标,强化了切实可行的推进措施,‚科学跨越、富民强市‛成为我市发展的最强音,‚城市品牌‛成为我市发展的高频词。
这五年,是我市基础作用不断增强、基层活力不断迸发的五年。坚持从完善体制机制入手,把重心放在基层,把功夫下在基础,基层基础工作的保障作用进一步增强。出台了规章制度。2010年出台了《中共吉首市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和基础工作的意见》的1号文件,配套制订了12项规章制度,创新了经费投入‚四分法‛等多项措施,全面提高基层执行力,强化基础支撑力。下放了职能权限。推进政府职能向社区延伸和拓展,20个市直部门的41项职能下放到乡镇、街道和社区,基本实现了社区教育、管理、服务职能的全覆盖。改善了基层条件。新增乡镇、街道和社区预算资金800多万元,社区工作经费从每年10万元增加到18万元,一般专职工作人员月工资人均增加200元,极大地调动了社区干部工作积极性。创新了管理模式。认真开展了建立基层文化、创新基层模式、形成基层规范的工作,尤其是‚职能模块化、行业标准化、责任具体化、工作规范化、议事民主化、事务流程化、组织网络化、保障公平化、管理制度化、考评科学化‛的社区管理‚十化‛模式和‚一日一短会,议题理三对,三看三上门,六查六反馈‛的基层工作规范,深受欢迎、反响良好。完善了工作机制。出台了作风和业绩两本台账,让干部有职有权开展工作;建立了市、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互动‛网络平台,畅通了工作安排、信息沟通和意见反馈渠道,提高了工作效率;创新了‚五查‛监督平台,融督查、检查、调查、巡查、稽查于一体,形成了‚五查‛统一调度、职能互补、快速转化的机制,提高了执行力。全市上下工作关系进一步理顺,工作机制进一步激活,工作状态进一步改善,工作环境进一步优化,发展软硬件基础进一步加强。
这五年,是我市重大工作蓄势突破、科学发展亮点纷呈的五年。坚持放宽视野谋全局,提纲挈领抓重点,以关键工作的快速推进助推全市科学发展。做强‚城市‛这个中心。积极推进了州市共建共管州府吉首工作,明确了30个投资达81.5亿元的共建项目,吉首城市建设瓶颈从体制上得到缓解;启动实施了城市品牌战略,基本完成以‚武陵山区旅游中心城‛品牌目标定位、‚谷韵吉首,带您走进神秘湘西‛主品牌语及‚神奇谷、神秘谷、神仙谷‛三个子品牌支撑的《州府吉首城市品牌体系策划方案》;在打造品牌、修编规划的基础上,组织开展了城区秩序环境综合整治百日行动和‚推行行业标准,深化城市管理‛综合整治行动,一批长期困扰城市发展的问题得到有效治理,15个城市管理行业标准相继出台,城市管理 走上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轨道。做活‚旅游‛这个先导。加快‚旅游兴市‛步伐,推进武陵山区旅游集散中心建设;加快乾州古城景点圈开发建设,修复和完善了一批古城主要景点,‚湘西坊‛创业园开园后运作良好,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园挂牌开园,‚城、园、坊‛三位一体雏形基本形成,‚游湘西、奔乾城‛品牌日益响亮;完成德夯景区旅游商业策划工作,德夯核心景区改造提质、坡头公园建设及沿峒河绿道等项目建设正式启动,德夯大旅游景区建设和旅游产业发展进展顺利,‚百年路桥奇观、千年苗寨风情、万年峡谷风光‛品牌正在形成。做优‚产业‛这个重点。在推出‚过亿超千‛工程的基础上,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产业发展的意见》的2011年市委、市政府1号文件,推出并完善了‚双十‛产业和‚百亿工业产业‛发展计划,筹建十大产业园区,千方百计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形成‚一先四新五基‛的产业协调发展新格局;围绕‚双十‛产业狠抓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为经济转型和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2010年共实施招商引资项目173个,到位资金15.55亿元,增长20%,三次产业结构更趋优化。做好‚稳定‛这个保障。坚持把维护稳定作为第一责任,提出并全面实施‚一三五七九‛工程,用建好‚一中心‛、推行‚三联单‛、用好‚五字诀‛、坚持‚七个一‛、统筹‚九联招‛切实解决群众问题,和谐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稳定,得到了省、州高度评价,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取得明显进步,公众安全感大幅度提 6 升;全面清理整治了非法集资问题,加快资产处臵速度,最大限度减少了集资群众损失。
这五年,是我市干部作风切实转变、队伍建设切实加强的五年。突出‚给人信心、使人信任、让人信服‛的原则要求,用‚三信‛理念培育作风,管好干部,带好队伍。构建科学管理机制。建立了干部作风台账和业绩台账、违纪案件举报代码制度并实行计算机管理;实行了末位待岗学习制度;出台了党政干部‚八不准‛规定;推行了干部挂牌上岗制度和干部作风暗访制度;完善了乡科级领导班子正职绩效考核办法;全面推行了服务承诺制、首问责任制等工作制度,强化了干部责任,让干部保持着合理压力。打造务实工作作风。实行了领导干部群众接待日制度,听民意、解民忧、帮民困的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深入开展了‚两优化、两加强‛软环境综合整治等行动,组建了全新的政务服务中心,‚一站式办公、一次性告知、一条龙服务、一次性收费‛得到真正落实,软硬环境治理收到明显成效;组织开展了‚亲民、爱民、为民‛主题实践活动,‚爱心拼百分‛、‚爱心接力站‛、‚厉行节约,自减开支‛、‚春节送吉祥送‘福’进万家‛等工作扎实有效推进,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树立正确用人导向。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和省委‚三个不吃亏‛的用人要求,按照‚重品行、重实干、重基层、重公论、重竞争‛的‚五重‛原则选人用人,干部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素质进一步提升,干事创业氛围进一步浓厚。这五年,是我市党的建设全面加强、执政能力不断提高的五年。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使党的建设工作更富有时代气息和实际成效。切实加强理论武装。完善学习制度,转化学习成果,积极推进理论学习的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加大思想宣传工作力度,推出全省重大典型‚十八湾精神‛、‚矮寨交警精神‛。扎实开展学教活动。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提出了创新主题、创新形式、创新内容等‚三个创新‛的总体思路,以‚清除硬梗阻,优化软环境,推动新发展,惠及老百姓‛为主题的学习实践活动开展得扎实有效,测评满意率达98.27%;在创先争优活动中,提出了‚突出一个主题、抓实两个方面、坚持三个注重、构建四个平台、推进五项行动‛思路并加以推进,开展‚党员公开承诺,干部公开认责‛,收到了良好效果。积极推进民主建设。完善了决策机制,推进了工作的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和依法决策;完善了工作协调运行机制,调动和发挥了市级领导的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大力支持市人大依法监督和市政协民主监督,成功举办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第23次人大工作研讨会;注重发挥统一战线优势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等群团组织作用;积极开展‚双拥共建‛活动,形成了推进工作的强大合力。着力抓好反腐倡廉。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廉政准则》,深入开展廉政文化‚六进‛活动;在全国县一级率先推出市管领导班子和市管干部作风巡察制度、举报代码制度;建立和完善了市纪委派驻乡镇片区纪 8 检监察工作联络站等系列制度;认真开展重点领域的监督检查,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加强对违纪违法行为的惩处,维护党和政府的形象。
回顾五年来的发展历程,我们经历了国内外环境复杂而深刻的变化,经受了来自方方面面的重大风险挑战,遇到了不少大事难事急事,在克服困难、迎接挑战、勇于开拓、加快发展的历程中,我们逐步探索出了一条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具有吉首特点的发展路子,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主要是:必须坚持科学发展。不搞低水平扩张,不搞短期行为,多做打基础、上水平、利长远、惠民生的事,走特色彰显、优势优化的科学发展之路。必须坚持解放思想。海纳百川,博采众长,用心把握,用心实践,克服经验主义、事务主义,前瞻性、研究式地推动各项工作站在高起点,抢占制高点,达到高水平。必须坚持改革创新。积极创新发展模式,用市场经济的办法发展经济、建设城市,扩大全方位交流合作;积极创新社会管理,立足实际,注重效率,不断加强管理平台和制度建设,不断改进管理方法和措施,着力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必须坚持事业为重。勇于开拓,敢于担当,在错综复杂矛盾面前,在大是大非面前,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不回避、不推诿、不扯皮,开拓进取,干事创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从群众的愿望出发,千方百计解决人民群众困难,真心实意服务人民群众生活,让人民群众真正得到实惠,尽最大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期待。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始终突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充分发挥几大 9 家班子、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作用,夯实基层,筑牢基础,加大作风建设力度,加大反腐倡廉力度,团结奋斗,共谋发展。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们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全市人民的期待,与实现跨越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同时,我市发展仍然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转型的难题比想象的更多,城市发展的能力比想象的更弱,民生改善的难度比想象的更大,社会管理的矛盾比想象的更深,生态保护的任务比想象的更重等。对此,我们将予以高度重视,认真分析研究,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五年的成就来之不易,五年的经验弥足珍贵。这是州委正确领导、关心支持的结果;是历届市委和老同志打好基础、开好局面的结果;是市五大家班子和衷共济、共谋发展的结果;是各级党组织和全市人民齐心协力、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第六届市委,向所有参与、关心、支持吉首改革发展稳定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二、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今后五年,是我市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转型发展的攻坚时期、科学发展的紧要时期。抓住机遇,开拓进取,艰苦创业,奋发图强,实现我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历史使命。
处于继往开来的历史节点,我们必须正确认识新形势新任务,切实把握新机遇新挑战,科学谋划吉首市发展全局。放眼全球,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知识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不断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新一轮发展的重点,一场新的全方位综合国力竞争正在全球展开。综观国内,国家坚持把西部大开发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中的优先地位;继续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扶贫力度;实施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推动发展的主体功能区战略;编制实施武陵山经济协作区规划,区域间的产业转移和合作将更趋活跃;省委、省政府继续将我州作为湘西地区大开发和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实施特殊优惠政策和重点扶持;长株潭经济圈、成渝经济圈成为国家战略,对吉首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将日趋凸显;州委、州政府支持吉首率先发展,推出州市共建共管州府吉首的战略举措,举全州之力建设州府城市。立足吉首,我市区位交通优势显现,资源禀赋状况独特,基础条件明显改善,产业发展明显加快,城乡面貌明显变化,社会事业明显进步,人民生活明显提高,干部群众思想观念不断更新,发展环境日益优化,这些有利条件正在聚合,我市加快发展蓄势待发。我们务必发扬敢为人先的精神,切实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立足新起点,抢抓新机遇,增创新优势,开创新局面,努力推动吉首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今后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 科学发展观,围绕“科学跨越、富民强市”奋斗目标,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三市”方向和“四个中心”定位,全面实施城市品牌战略,切实加强党的建设,筑牢基础,聚焦优势,壮大实力,彰显特色,努力把吉首打造成武陵山区核心增长极,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主要目标是: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社会和谐明显进步,党的建设明显加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以上,人均达到38000元;财税总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突破8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以上,累计总投资额突破4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7%以上,达到9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2%、10%以上,分别达到26000元和5829元以上;三次产业结构比重调整为4:39:57;城镇化率达到70%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65%,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18%,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累计减少10%。
根据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推动吉首科学跨越,实现富民强市,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基本原则:一要坚持两型引领,基础先行。克服急功近利思想,以‚两型‛要求引领经济社会深刻变革,脚踏实地加强基础设施配套、基础产业建设和基层基础工作,增强经济承载容量和可持续发展后劲。二要坚持能快则快,好中求快。正确审视欠发达的市情,切实增强发展意识、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在‚好‛的基础上,力争高于全国全省的发展速度,千方百计缩小差距,努力实现后发赶超。三要坚持统筹协调,重点突破。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把握平衡、兼顾各方,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加快发展的关键抓手、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四要坚持创新为要,民生为本。把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作为科学发展的基础,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不断提高科学发展的能力,增强科学发展的活力,激发科学发展的动力。
三、积极推进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既要统筹兼顾,更要把握着力点,抓住事关改革发展全局的重点问题,集中力量加以突破。要突出‚城市品牌化、工业优势化、农业产业化、旅游精品化、管理科学化、社会和谐化‛的工作重点,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发展,奋力开创吉首跨越发展新局面。
(一)突出城镇带动,全面实施城市品牌战略。新型城市化和新型工业化是经济发展的两个轮子。在吉首,实现经济转型发展尤其要突出城镇,借政策之力、共建之力、社会之力全面实施城市品牌战略,用‚品牌化引领城市化,城市化带动工业化,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协同推进‛理念引领跨越发展,逐步把我市打造成为‚环境友好、特色彰显、宜居宜游、和谐繁荣‛的武陵山区中心城市,不断扩大吉首城市的凝聚力、影响力、竞争力。要高起点规划城市。按照‚山区特点、民族特色、时代特征‛的总体要求,结合优势资源、自然景观、乡风民俗、历史人文,大手笔谋划城市 发展,高起点修编各类规划,积极推进城市主体功能区分区建设,形成独具特色的城市风貌,提高城市影响力。要高质量建设城市。围绕武陵山区‚旅游集散中心、商贸物流中心、工业加工中心、文化教育中心‛的城市发展定位,坚持老城改造提质与新区建设提速扩容并行、产业支撑与功能培育并重,加快城市路网、市政工程和配套设施建设,加快城市周边卫星城镇建设,打造城市亮点,提升城市形象,形成适度超前、功能完善、配套协调、高效可靠的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在继续推进30个州市共建项目的基础上,突出出城口主题建设、人民路亮化美化、‚一江一河‛风景打造、七大森林公园保护开发、城市标志性项目和标志标识系统等建设,扮靓城市亮点,提升城市承载力,扩大城市竞争力。要高水平管理城市。围绕‚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创建目标,按照‚建设精致化、管理精细化、服务精心化‛的要求建设、管理和经营城市;完善城市管理体系,理顺城市管理体制,形成统筹协调、分级负责、以块为主、齐抓共管、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城市管理格局;创新城市管理模式,逐步实现城市管理的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全面推行城市管理行业标准,形成城市管理长效机制;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全面深入开展市民素质教育,积极推进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市民积极参与城市建设、管理和城市形象塑造,提升城市品位,增强城市吸引力,提高城市品牌附加值。
(二)突出结构调整,全面推进“双十”产业计划。经济转型的关键是实现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和要素结构转变。要以产业结构转变为突破口,拉动需求结构转变,带动要素结构转变,使产业转型成为我市经济转型的核心,使新型先进产业发展成为吉首打造武陵山区核心增长极的支撑,带动和辐射武陵山区经济发展。着力完善现代产业体系。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产业发展的意见》,深入实施‚双十‛产业发展计划,培育十大主导产业,打造十大产品品牌,加快形成‚一先四新五基‛的产业协调发展新格局,引导产业向优势集聚,产品向高端发展,力争到2015年,优势产业的产值达到100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优化为4:39:57。优先发展现代旅游产业。突出资源特色,挖掘文化内涵,打造旅游品牌,开发旅游商品,打造武陵山区旅游中心城,建设国内外知旅游集散地、休闲目的地,推动旅游由单一观光型向复合休闲型升级转型,实现一业兴百业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重点支持矿产业、农产品加工业等传统企业兼并重组、技术改造和新产品研发,加快实施锰锌产业整合。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按照‚三集中两稀释一拓展‛的思路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推动传统产业向两型化、高端化、品牌化、集群化发展。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紧紧抓住国家、省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机遇,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尽快使生物科技、新材料、新能源、环保循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我市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商贸物流、餐饮、房地产等现代服务经济实现量和质的突破。要以‚双十‛产业发展计划为指导,15 以‚十大园区‛为支撑,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加大项目争取和招商引资力度,千方百计促进经济结构转变提升,使之转型为可持续发展的全新产业格局。
(三)突出条件保障,全面加强基础工程建设。‚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今后五年仍然是打基础、增后劲的关键时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工作,不断夯实跨越发展的基础支撑。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跨越发展的硬件基础。继续加大高速公路、市乡公路、城市路网、交通站场等建设力度,尽快形成我市以‚三环八射‛的大通道、‚九纵十七横‛的城区路网和‚七纵四横‛的农村路网为主的交通网络,打造武陵山区区域性交通枢纽;加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抓好水电项目,提高供电能力和供电可靠性;加强城乡防洪、河道整治、重点水库、小型农田等水利工程建设,提升水资源供给保障能力;加快推进城乡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信息网络互连互通、数据共享;加强生态环保、集贸市场以及文、教、卫、体等设施建设,全面提升承载能力和服务水平;大力推进工业园区建设,加快‚十大园区‛空间布局和分工合作,整合资源,科学规划,倾力建设,为招大引强创造更大的平台和发展空间。把基础工作作为跨越发展的软件基础。深入贯彻落实《中共吉首市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和基础工作的意见》,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形成‚人往基层走、劲往基层使、钱往基层用‛的局面,确保抓基层打基础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建立健全以乡(镇、街道)党(工)委为核心的基层组织体系,让基层组织无盲区覆盖、无缝隙链接、无障碍运行;构建科学管理体制,形成分工科学合理、责权清晰对应、运转协调高效的基层管理服务体系;创新工作运行机制,加大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力度,建立健全决策、管理、运行层面的创新、决策、执行、监督、落实、反馈机制,完善党委、政府管理制度体系,建立‚三级互动‛网络管理平台,确保党委、政府各项工作协调、高效、有序运转;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切实抓好人才队伍建设,认真做好引才引智工作,营造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为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四)突出资源特色,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是立市之本,也是吉首的最大优势和品牌。要坚持把生态资源作为战略资源来培育和发展,把绿色生态作为吉首第一形象,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建设‚青山环抱、碧水环绕、绿树环拥、美丽富饶‛的生态吉首,增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后劲。不断增强生态文明意识。广泛开展生态文明教育,进一步弘扬爱护环境、保护生态的优良传统,破除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不良习惯,使保护吉首青山绿水、蓝天白云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绿色发展、绿色开发、绿色消费成为全市上下的自觉行动。切实加强生态工程建设。把林业作为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着力推进‚两环、两带、八廊、八园‛生态工程建设,加快城市内、外绕城环线,峒河和万溶江沿水风光带,常吉、吉茶、吉怀、永吉高速、枝柳铁路和G319、G209等八条放射状对外通道的植树造林、植树造景力度,加强峒河国家湿地公园、环城七大森林公园等重点地区的森林保护;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形成‚城在绿中、绿在城中、城在景中、景在城中‛的美好景象。着力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全面加强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有效遏制高投入、高消耗和高排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加快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加快构建生态产业集群;积极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大力倡导低碳文明生活方式,积极推进低碳乡镇、低碳社区试点工作。
(五)突出民生根本,全面促进和谐社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发展经济的出发点和归宿。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认真研究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探索新方法新机制,切实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努力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实施好一批民生工程。着力增加群众收入,使群众实际收入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建立健全市场主导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个人自谋职业相结合的有效机制和规范的就业援助制度;强化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实现城乡低保、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及爱心帮扶的保障全覆盖,使人民群众有信心、有热情、有能力干事创业;摆正教育优先发展位臵,逐步实施高中阶段免费教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增强文化发展活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快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尽快建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体系;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加强城乡 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稳步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积极探索城乡社区、‚两新‛组织、流动人口、户籍等管理新模式,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深化‚一三五七九‛综治工作体系建设,完善利益协调、诉求表达、矛盾调处和权益保障机制,健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制,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抓好安全生产工作,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四、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实现既定的奋斗目标,关键在党的领导,在各级干部。要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重点,以创先争优活动为载体,不断提高党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推动科学跨越、实现富民强市提供坚强保障。
(一)切实提高科学执政能力。时代在发展,形势在变化,实践在深入。面对繁重艰巨的任务,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忧患意识、机遇意识和大局意识,不断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和水平。要切实增强战略思维能力。加强理论学习,认真做实学习的平台、交流平台,把深刻的理论变成浅显的道理,把复杂的过程变成简单的方法,让各级干部和党员切实掌握,真正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开阔视野、打开思路;加强对重大问题的研究,倡导和推行‚研究式‛工作方法,紧跟上级 指示要求,紧贴当前时事热点,结合创先争优等活动,引导党员干部深入思考、仔细研究,不断提出问题,不断解决问题,在研究、总结、提高中促进发展。要切实增强开拓创新能力。学习借鉴一切创新成果,用新理念、新思维、新模式去谋划和推动吉首发展,使经济社会发展跃上新台阶;鼓励支持各种创新实践,大力发掘、培育、树立先进典型,以典型的力量激发工作活力、促进良性竞争;始终保持工作激情,任何时候都不自满、不松懈、不畏难,以与时俱进的精神和敢为人先的勇气,破解发展难题,创新发展模式,提升发展境界。要切实增强统筹协调能力。把改革发展稳定统一起来,把当前工作与长远发展一致起来,把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协调起来,把提高效率与体现公平结合起来,努力实现全面进步、永续发展。要切实增强总揽全局能力。贯彻落实党内民主各项制度,扩大党内民主,实行党务公开,为经济发展提供政治保障;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支持人大、政协、司法机关和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独立负责、协调一致地开展工作;贯彻落实村民自治和居民自治制度,加强基层政权建设,扩大基层民主,用创新的基层文化、管理模式、工作规范促进自治能力与水平的提高,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发展积极性。
(二)切实提高群众工作能力。重视群众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深入研究和把握新特点新要求,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自觉摆正同人民群众的位臵,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通过深入开展‚亲民、爱民、为民‛活动,不断从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注意改进工作方法。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多种手段,采取思想教育、平等协商、沟通疏导、示范引导等多种方法,有针对性地做好群众思想工作;注重群众工作队伍建设,研究群众工作方法,提高群众工作水平,注重发挥群众骨干作用,用群众教育群众,增强群众工作效果;对征地拆迁、村务公开、村企纠纷、国企改制、政策落实等群众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要摸清情况、讲明政策、讲清道理、兑现承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合理、合情、合法地加以解决。要始终站稳群众立场。坚持把人民拥护、赞成、高兴、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依法保障人民群众权益,坚决纠正和查处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群众利益;结合创先争优活动开展,强化群众意识,提高工作水平,实化工作内容,主动而不推托,细致而不粗糙,依法而不随意,扎扎实实办好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把‚党员公开承诺‛和‚干部公开认责‛抓实抓好抓出成效。
(三)切实提高真抓实干能力。实干兴邦,空谈误国。要以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抓手,始终保持创先争优的良好精神状态,形成真抓实干作风,提升干事创业水平。工作上要有高标准。紧紧围绕实施城市品牌战略、推行‚双十‛产业计划、强化基层基础等工作部署,坚持以‚争创一流‛为目标,以‚矮寨交警精神‛为动力,敢于向高的攀,与强的比,同勇的争,切实履行职责,真正做到在群众中做骨干,在岗位中做示范,在 活动中做表率,在急难中做先锋,在发展中做先进,推动工作在新起点实现新飞跃。办法上要有实举措。顺应发展形势,及时调整工作对策,各级党组织要按照创先争优活动的要求做实工作平台,集中大家智慧和力量,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推进,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注重工作机制创新,做到既立足当前,又见效长远。作风上要有新风貌。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广泛深入开展领导接待日活动和家庭访问活动,做实助危济困的帮扶平台,以更加求真务实的态度,拿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到基层去、到一线去、到条件较差的地方去,察实情、出实招、干实事,真正把好思路、好政策、好措施落到实处,见诸成效,确保每一项工作都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的检验。发展上要有快节奏。倡导雷厉风行,用活‚两本台账‛、‚三联单‛、‚末位待岗学习‛等制度,对安排部署的工作,要说干就干,干就要干好,切实做到又好又快,好中求快。各级各部门要加强协调,形成合力,高效率、快节奏地促进落实,以实实在在的业绩体现落实力度,奋力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四)切实提高拒腐防变能力。反腐倡廉事关人心向背,事关党的生死存亡。要始终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突出位臵常抓不懈。认真落实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突出‚教育、制度、监督、惩处‛四个抓手,建立和完善切合我市实情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不断增强反腐倡廉的自觉性、从政行为的约束性、社会防控的有效性和党纪法规的威慑性。深入开展党风党纪教育、示范警示教育和岗位廉政教育活动,切实抓好、用好教育基地,办好、办活教育内容,使党员真正受教育,经常受教育,筑牢党员干部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用活‚五查‛平台,用好‚举报代码制‛,使之成为党员干部的‚紧箍咒‛;严肃查办侵害民生、损害环境、贪污腐败等违纪违法案件,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以党风廉政建设的新成效取信于民。各级领导干部要自觉遵守党的纪律和国家的法律法规,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各项规定,加强自身修养,恪守为政之德,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干事,努力提高在是非面前的辨别能力、在诱惑面前的自控能力、在警示面前的自制能力,树立亲民、务实、进取、廉洁的良好形象,永葆共产党人本色。
同志们,加快‚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创新,奋发有为,为实现吉首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而努力奋斗!
第二篇:第七次党代会报告
加快科学发展 建设幸福·· 为实现新一轮跨越式发展而努力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区第七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区第六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列席人员提出建议和意见。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回顾
区六次党代会以来,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发展第一要务,牢牢把握“四区”建设①主题,坚持在解放思想中凝心聚力,在抢抓机遇中改革创新,在团结奋斗中攻坚克难,大力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城乡面貌日新月异,民生事业全面进步,党的建设不断加强,圆满完成了区第六次党代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进入新世纪以来最好最快的发展时期。
(一)坚持立足区情、开拓创新,科学发展思路更加清晰。
五年来,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推进思想解放,注重借鉴先进经验,加快发展的思路更加完善,率先发展的目标更加明确,科学发展的空间进一步拓展。
我们准确把握区情,集中广大干部群众智慧,在区第六次党代会上明确了“大力发展园区经济、建设优质高效近郊型农业、提升现代服务业”的经济发展思路。在工作实践中,依据形势任务发展变化,经过反复调研论证,对这一发展思
路进行了拓展和完善,于2008年确立了加快“四区”建设的发展战略,做出发展“食品工业、现代服务业”两大主导产业的路径选择,提出“当好全市发展排头兵”的目标任务。围绕既定目标,我们扎实开展一系列主题实践活动,实现了“十一五”的完美收官。去年底,我们又研究制定了“十二五”发展规划,确立实施工业强区、服务业提升、城乡统筹等七大发展战略,描绘了未来五年发展蓝图。当前,全区上下精神振奋,众志成城,加快“四区”建设、当好全市发展排头兵已经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迫切要求和自觉行动。
(二)坚持第一要务、加速发展,经济实力大幅跃升。
五年来,我们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务实创新,区域经济实现快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位居全市县区前列。2005年至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由19.9亿元增至58.9亿元,年均增长17.8%;地方财政收入由0.68亿元增至2.58亿元,年均增长30.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8603元增至1519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835元增至5746元,分别年均增长12%、15.2%。2008年以来,连续三年荣获全市目标管理先进单位。
特色产业发展强劲。以高标准规划为引领,加快推进凤凰山经济开发区建设,建成区已达7平方公里,天津康宏园、香港锦泰食品等73家企业入驻,其中55家已投产,食品产业加速聚集。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0.7亿元增至2010年的15.9亿元,年均增长86.7%。南京金鹰、沃尔玛等
国内外知名商贸品牌相继入驻运营;淮北汽车城规模效应日益显现,物流、信息等新兴服务业快速发展,居民购物环境不断改善,现代服务业提档升级。2005年至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9亿元增至66.9亿元,年均增长18.2%。“十一五”末,我区三次产业比达到4.3:35.7:60,食品工业和现代服务业成为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两大主导产业。
城乡发展更加协调。仁和小区建成使用,“521”工程②扎实推进;提前三年实现村村通水泥路,实施自来水、天然气、公交西延工程,加大科技、教育、文化、体育等公益事业向农村倾斜力度,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完成2.3万亩中低产田改造和万亩基本农田整理工程;加快土地规模流转,形成郭王食用菌等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启动建设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③,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加大城市房屋征收力度,累计完成拆迁面积300万平方米,新建环境优美小区43个,居民生产生活环境有效改善,城市发展空间不断拓展。
改革创新成果丰硕。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完成区属集体企业改制,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出台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不断深化“服务企业年”活动,为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外部环境。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第一要事,积极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十一五”期间累计引进内资167亿元、外资7344万美元,招商引资工作连续三年全市
领先。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扩大投资的有效抓手,持续发力推进,固定资产投资由2005年的6.5亿元增至2010年的53.2亿元,年均增长52.3%,经济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三)坚持以人为本、改善民生,和谐〃〃建设卓有成效。
五年来,我们高度关注民生民情,全力排解民忧民难,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和谐稳定大局不断巩固。
民生事业协调推进。累计投入民生资金4亿余元,各项民生工程全面落实,被评为“全省实施民生工程先进(县)区”。实施积极就业创业政策,新增城镇就业岗位3万多个,全面完成基层医药卫生综合体制改革,义务教育阶段均衡发展和学前教育工作进入全省第一方阵,城市计生工作连续10年受到省委、省政府表彰,民族和宗教事业稳步发展,科技成果转化步伐加快,审计工作不断加强,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其它各项社会事业统筹推进,荣获“全国基层低保规范化建设典型单位”、“全省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省耕地保护先进单位”、“全省环保模范城区”、“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区”等称号。
文明创建成效显著。充分发挥主城区作用,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推进老城住宅区综合整治,全面推行环卫体制改革和社区网格化管理,深入开展“清洁乡村、美化家园”活动,城乡面貌发生深刻变化;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干部,用科学理论教育群众,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整体推进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文明行业等精神文
明创建活动,居民文明素养不断提高。完成全国公共文明指数测评迎检工作,为我市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作出突出贡献。
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立足于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开展信访隐患排查工作,投入资金2亿多元,解决大小信访问题400余件,着力还老百姓的“经济账”、“感情账”,信访形势实现根本好转。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五年来无重大责任安全事故发生。不断巩固综治工作成效,顺利完成“五五”普法任务;加强对影响社会稳定因素的分析和研判,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在全省社会治安群众满意度测评中荣获第二名。
(四)坚持夯实基础、优化生态,党的建设全面加强。五年来,我们始终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着力优化政治生态,不断提升引领科学发展的能力,为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
基层党建基础持续夯实。大力实施“三年提升”计划④,建立健全基层干部培训工作管理机制,基层党建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水平不断提高。加大新社会组织、非公企业党组织集中组建力度;圆满完成村、社区“两委”换届和渠沟镇党委换届,一批群众威信高、工作能力强的干部走上基层领导岗位;完成开放式村部建设,加大“难点村”治理力度;扎实推进“三级联创”和“双培双带”先锋工程,基层干部引领群众致富、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有效提高。
党员干部素质全面提升。建立健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长效机制,扎实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全区党员干部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不断增强。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后备干部人才库,健全选人用人竞争择优机制,公开选拔一批科级干部;加大干部调整交流力度,全面落实选拔任用干部票决制,强化选拔任用干部过程监督,提高了选人用人公信度,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后劲与活力不断增强。
党风廉政建设不断加强。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大力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深入推进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和“小金库”等专项治理工作,扎实开展“阳光村务”工程,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反腐倡廉建设取得新成果。制定实施重点、难点工作督查考核机制,完善区级领导包保镇办、包保项目、包保重点工作责任制,健全目标考核制度,充分发挥信访、房屋征收等专项工作组指导协调作用,县级干部深入一线、靠前指挥,责任单位依靠群众、主动作为的落实机制更加完善,广大党员干部的落实力、执行力明显提升。
我们始终高度重视自身建设,认真贯彻落实民主集中制,严格执行集体学习制度,注重对事关全局重大问题的研究,广纳各方智慧,集中各方意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水平不断提升。切实加强对武装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残联等群团组织作用,关心下一代、老干
部、档案、保密等工作不断加强。支持人大、政协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五年来,区人大及其常委会自觉服从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依法审议决定重大事项,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监督工作,促进“一府两院”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推进了全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进程;区政协牢牢把握团结、民主两大主题,围绕区委中心工作,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充分反映社情民意,扎实开展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得到充分发挥。区委还不断加强与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合作共事,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统战工作连续两年受到省、市表彰,共同营造了风清气正、团结和谐的良好政治局面。
各位代表,同志们,过去五年的实践,使我们获得了深刻启示,积累了有益经验,这些启示和经验是我们在今后工作中取得更大进步的宝贵精神财富。一是必须坚持不懈地将思想解放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充分发挥区位、资源优势,不断探寻科学发展的道路,不断拓展科学发展的空间。这是我们实现新一轮跨越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二是必须紧紧围绕目标任务,牢固树立敢想、敢干,大干、快干的理念,大力弘扬迎难而上、勇于创新的工作作风,求真务实,狠抓落实。这是我们实现新一轮跨越发展的关键所在。三是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加快构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让广大群众分享更多改革发展成果,不断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这是我们实现新一轮跨越发展的最终目的。四是必须不
断提高区委引领科学发展的能力,在合作共事中凝聚力量,在团结奋斗中促进和谐,着力营造政通人和、干事创业的良好政治生态。这是我们实现新一轮跨越发展的重要保障。成就鼓舞人心,经验弥足珍贵。区六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抢抓机遇、攻坚克难,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五年;是执政为民、改善民生,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是凝心聚力、团结奋斗,和谐稳定大局不断巩固的五年;是从严治党、风清气正,党的建设不断加强的五年。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得益于全区上下的团结拼搏,得益于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得益于历任领导和老干部、老同志打下的坚实基础。在此,我代表区委,向全区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和全区人民,向所有关心、支持〃〃发展的朋友们,表示衷心地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二、奋力推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未来五年,是我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四区”建设、实现新一轮跨越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站在新起点,面对新征程,我们必须始终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团结一心,积极作为,拼搏进取,努力实现更高水平、更高质量、更加科学的发展。
未来五年,发展环境总体有利,必须抢抓机遇。当前,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东部发达地区向中西部地区产业和资本加速转移,泛长三角区域合作不断拓展,有利于我区发挥综合优势,承接产业梯度转移,加快融入泛长三角和环渤
海经济圈。国家扩大内需、促进中部崛起战略全面推进,我省支持皖北地区发展的政策力度不断加大,我市加速转型、加快发展战略深入实施,有利于我区加快产业发展,积极争取中央和省、市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我们务必要紧紧抓住战略机遇期,牢牢掌握发展主动权,在加快“四区”建设进程中开创富民强区的新局面。
未来五年,发展前景持续向好,必须乘势而上。经过多年的艰辛探索和不懈努力,我们已经找到科学的发展路径,进入加速崛起的新阶段。产业基础日益夯实,固定资产投资强劲增长,工业化、城市化协同推进,发展潜能将进一步释放。大城区框架有效拓展、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商贸服务业档次大幅提升,中心城区地位和功能进一步强化。我们务必要坚定信心,放大优势,顺势而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未来五年,面临挑战不可低估,必须积极应对。从外部看,区域竞争形势依然严峻,先进地区强者更强,皖北各地竞相发展,不进是退,慢进也是退。从自身看,我区工业发展处于提速壮大阶段,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亟需培育提升,能源、资源、环境等要素制约更加凸显,产业优化升级压力巨大;利益格局日趋多元,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任务更加艰巨。我们务必正视差距,直面挑战,破解难题,以强有力举措推动跨越式发展。
未来五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 以邓小平
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科学发展、建设幸福〃〃”为主题,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协调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城乡一体化,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创新、更加注重加强党的建设,全面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为当好全市发展排头兵、实现经济社会新一轮跨越式发展而努力奋斗。
主要目标任务是: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思想、作风、组织、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提高引领科学发展能力,践行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到2015年末,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20亿元,年均增长16%以上;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0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00亿元,年均增长25%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30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1000元;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保障水平明显提升,人民幸福感和满意度进一步增强。
完成以上目标任务,必须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大力推进思想解放,持续提振干事创业的精气神。
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也永无止境。面对实现〃〃新一轮跨越发展的艰巨任务,还需要进一步激活解放思想的“引擎”,进一步提振跨越发展的精气神。解放思想,要找准定位。未来一个时期,〃〃的定位就是各个领域争先进,各个行业创优秀,当好全市发展排头兵,力争各项工作跻身全市乃至全省第一方阵。全区广大党员干部要立足这个定位,更加自觉
地把自己摆进思想解放的大潮中,以超越一事一策的眼光、超拔一人一己的气度、超脱一时一地的精神,打破条条框框,突破思维定势,以创新的理念指导实践,以改革的办法解决问题。解放思想,要情系百姓。真情实意为群众服务是一个城市幸福的源泉,是解决现实矛盾的客观需要。目前,我区城乡居民整体还不富裕,社会保障水平还不高,一部分居民住房、就业、养老等问题亟需加快解决。只有情系百姓,才能更细致地调研、更周全地决策、更坚定地执行,切切实实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才能真正赢得群众信赖和支持,不断提高群众的幸福指数。解放思想,要真抓实干。解放思想不是纸上谈兵、夸夸其谈,其直接成效体现在真抓实干、大干快干的工作作风上。作为主城区,我们肩上的担子更重,面对的矛盾更多,破解问题的难度相对更大。尤其需要我们发扬“亮剑”精神,咬定青山不放松,狠抓落实不懈怠、甘于奉献不怕苦;尤其需要我们保持求真务实的好作风,切实增强不快不行的紧迫感、非快不可的危机感、能快则快的责任感,抓重点、破难关,抓当前、顾长远,以实实在在的工作业绩体现思想解放的具体成效。
(二)加快构筑两大产业高地,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实力源于产业发展实力。要坚持集约节约发展,持续扩大有效投入,强力推进园区建设,不断优化发展环境,着力构筑工业和现代服务业两大高地,推动全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项目是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和根本载体,务必要紧抓不放。要注重项目谋划,重视项目前期政策研究,把握要素资源综合优势,以及产业升级、产业链延伸等内在规律,谋划一批符合区域功能定位的好项目,储备一批符合产业发展要求的大项目。坚持招大引强不动摇,更加注重招商选资,围绕两大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加强与世界500强、行业排头兵的对接,着力引进规模大、污染小、效益好的大企业、大项目。健全完善县级领导包保项目的运行机制,加大项目运行质量考核力度,力争五年滚动推进重点项目350个,完成重点项目投入450亿元以上,为保持经济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工业经济是实现富民强区战略的有力支撑,务必要提速壮大。突出发展食品产业,紧扣“安全、绿色、生态、科技”主题,全力打造全省一流的食品制造业基地,力争五年内,凤凰山食品经济开发区建成区面积达到15平方公里,食品工业产值突破300亿元。着眼发展新兴工业,坚持集约发展、绿色发展,加快渠沟工业项目集中区的规划建设,不断提升新兴产业承载力,力争五年内建成区面积达到7平方公里,实现工业产值100亿元以上,成为我区经济发展重要增长极。
现代服务业是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务必要持续提升。要立足产业转型,紧紧围绕我市煤电、煤化工、食品工业等六大主导产业,培育发展科技研发、物流、金融、信息、教育、会展、文化创意等服务业态,不断丰富
现代服务业品种,完善现代服务业结构,推动制造业优化升级,实现二三产业互动发展。要立足完善功能,按照“提升技术水平、优化经营方式、增强集聚功能”的要求,整合、改造各类商品市场,加快发展和培育专业市场,大力提升传统商贸服务业,推进 “一主四副”现代商务板块⑤加速形成。
(三)加快统筹发展步伐,打造全省城乡一体化示范区。
城乡一体化发展是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要坚持规划引领和体制创新相结合、政府推动和市场运作相结合、自主探索和政策支持相结合,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步伐。
以两大工程为抓手,大力推进农村城市化。在城区,大力实施棚户区改造工程,有序推进城中村开发,确保五年内征收房屋面积300万平方米以上,基本完成棚户区改造任务。在农村,继续推进“521”工程,完善社区功能配套,促进人口加速聚集,到“十二五”末,基本形成以凤凰新城为核心,以钟楼、张集、黄里为三个次中心的西部新城总体格局。
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大力推进农民市民化。坚持把“提高农民”和“转移农民”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及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工程,提高农民从业能力,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坚持以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为带动,加大土地流转规模,着力打造蔬菜、中药材、花卉苗木三大特色基地,发展乡村旅游、特色餐饮等服务业,以城乡产业的有机融合,促进农民经营性收入增加,推动农
民变市民进程加快,力争“十二五”末,城镇和中心村居住人口占全区农业人口的60%以上。
以城乡均衡发展为目标,大力推进服务均等化。严格落实支农惠农政策,加大交通、供水、供气、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合理配臵公共医疗资源,推进农村合作医疗逐步与城镇职工社会医疗保险接轨;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对城乡特殊困难群体的救助长效机制。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广泛开展和谐社区、和谐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攻克城乡创建薄弱环节,提升创建软件硬件水平,推动创建城乡一体,让城乡居民共创文明城市、共享城市文明。
(四)切实保障改善民生,着力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保障和改善民生,事关群众福祉和社会和谐。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更加注重发展的普惠性,千方百计改善民生、促进民和、确保民安,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更为满意。
要把实施民生工程作为提升群众幸福指数的重要载体。实施积极就业政策,新增就业岗位2万个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下;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降低创业门槛,推进创业富民。完善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障体系,力争到“十二五”末,实现失业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全覆盖,工伤、生育保险参保率达到95%以上。加大公租房、廉租房等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着力解决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
要把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作为提升群众幸福指数的关键之举。全面落实国家和我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大力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统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巩固基层医改成果。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强化食品安全综合协调及监督执法力度,有效解决食品安全领域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完善计生工作“村(居)为主”长效机制⑥,确保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城市暨流动人口计生工作位居全省第一方阵。加强社区管理,整合服务资源,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圈”⑦,让居民享受更加便捷的生活。
要把创新社会管理作为提升群众幸福指数的重要保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作为中心城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势在必行,迫在眉睫。我们务必要把这项工作臵于更加突出的位臵,切实抓紧抓好。要进一步创新社会管理理念,加快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以社区网格化管理为载体,进一步丰富社会管理内涵,实现从防范控制型管理向平等型、服务型管理转变,从粗放式管理向信息化、立体化管理转变,实现依法管理、科学管理、柔性管理、人性化管理。全面推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严格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位一体”调解机制,及时了解和妥善解决群众反映的合理诉求。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大力推进“法治〃〃”、“平安〃〃”建设,加大“六五”普法力度,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三、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加快科学发展,建设幸福〃〃”,关键在党,关键在各级干部。我们要始终坚持以科学理论指导党建,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在思想上增强凝聚力,发展上增强创造力,工作上增强执行力,使整个党员队伍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
(一)强化思想政治建设,始终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思想政治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灵魂。要围绕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目标任务,建立健全促进学习的考核激励机制。创新培训内容和方式,深入实施“理论进基层”计划,健全完善党员干部在线学习制度;注重在招商引资、信访稳定、房屋征收等工作一线培养锻炼干部,增强教育培训实效。要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紧紧围绕中心工作开展活动,使基层组织在做好中心工作中创先进,党员在立足本职岗位上争优秀;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和带动作用,使党员赶有先进、群众学有榜样。要坚持不懈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党员、教育群众,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进一步巩
固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二)坚持正确用人导向,努力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
打造一支善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是实现〃〃跨越发展的坚强保障。要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为抓手,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原则,坚持向一线倾斜、向基层倾斜,真正把那些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干部及时选拔使用起来。要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高度重视党政正职的选拔任用,着重抓好镇、街道党(工)委书记队伍建设,不断优化领导班子结构,提高领导班子的整体功能和综合素质。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重视选拔、培养优秀年轻干部,合理配备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非中共党员干部。要完善领导班子、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体系,把群众满意度作为重要指标纳入综合考核,把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实际成效作为评价领导班子的重要依据,不断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充分发挥干部考核的导向、激励和监督作用。
(三)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党联系和服务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要以创先争优活动为抓手,按照“五个好”⑧的要求,针对机关、农村、社区、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不同特点,积极创新党建活动载体,为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提供舞台。加强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党建工
作,强化流动党员服务管理,扩大党组织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要选好配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全面推行农村、社区干部规范化管理,建立农村和社区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基本报酬和社会保障标准稳步提高长效机制。组织机关与农村、社区、企业党组织结对帮扶,谋划建设一批基层党建示范点,开展“一村一品”、“一居一特”等创新活动,努力创建一批有特色、有影响的精品社区(村)。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自觉践行群众路线,牢牢把握创新群众工作方法这个着力点,学会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疏导等办法,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有的放矢地开展群众工作,不断提高群众工作科学化水平。
(四)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切实提高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执政水平。
民主集中制是党内生活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实现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必不可少的制度保证。要以落实民主集中制为核心,进一步完善区委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积极改进党的领导方法和执政方式。加强区委决策咨询工作,做好重大问题前瞻性、对策性研究,广泛听取党员、群众、干部的意见和建议,提高区委对重大问题的决策水平。以落实党员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为重点,建立健全党内事务听证咨询、党员定期评议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经常性地征集党员意见等制度,进一步提高党员对党内事务的参与度。大力支持人大、政府、政协、司法机关和人民团体依
照法律法规和各自章程独立负责、协调一致地开展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听取民主党派的意见和建议,始终保持密切配合、团结奋斗的良好工作局面。
(五)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营造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
廉政建设关系人心向背、关系执政基础,必须常抓不懈。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紧紧围绕惩防体系建设主线,强化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制约和管理,推进权力运行程序化和公开透明。要加强教育引导,把党风廉政教育贯穿于干部培养、选拔、使用、管理等各个方面,有针对性地开展示范教育、警示教育和集体廉政谈话、任前廉政谈话,引导党员领导干部带头弘扬新风正气,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要加大查处力度,认真受理企业和群众投诉,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坚决查处违纪违法案件,坚决依法严惩腐败分子。要扎实推进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大兴密切联系群众、求真务实、批评与自我批评之风,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形成凝聚党心、民心的强大力量。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始终保持艰苦奋斗本色,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观念,带头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注重培养良好的生活作风和健康的生活情趣,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
各位代表、同志们,加快科学发展、建设幸福〃〃,是全区人民的殷切期望,是我们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让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臶,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动员和带领全区广大干部群众,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为当好全市发展排头兵、实现经济社会新一轮跨越式发展而努力奋斗!
附录: 名 词 解 释
①“四区”建设:即“现代服务业核心区、食品产业聚
集区、城乡一体化先行区、和谐优美宜居区”建设;区“十二五”发展规划把“城乡一体化先行区”调整为“城乡一体化示范区”。
②“521”工程:即充分利用土楼村紧邻凤凰山食品经济开发区的有利区位,结合土地塌陷村庄搬迁,建设5万人规模的凤凰新城;强化钟楼作为渠沟镇中部中心城镇的发展定位,利用现有公共基础设施和产业基础,建设2万人规模的钟楼小城镇;发挥张集与萧县、永城毗邻的区位优势,扩大和改造张集综合批发市场,建设张集1万人小集镇。
③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位于渠沟镇钟楼村(101省道南侧),总规划面积2万亩,核心区占地2000亩,建设原则为政府引导、企业入驻、统一规划、市场运作、企业化经营。目前,一期已经建成,二期正在加快建设。
④“三年提升”计划:即2008年开展的基层党建工作“规范化建设年”活动;2009年开展的基层党建“巩固推进年”活动;2010年开展的基层党建“创新提升年”活动。
⑤“一主四副”现代商务板块:即以淮海路、孟山路为中心,加快整合老城区商业资源,建设商业聚集程度高、服务功能完善的现代化商业中心,打造老城区现代中央商务板块;以惠苑路商圈及步行街、火车站南广场区域为核心,发展特色商业街和商业步行街,打造新城区现代商务板块;以人民路商圈、南黎路商圈为核心,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会展等服务业态,打造最具活力的现代商务板块;以南湖路为核
心,加快东片区“城中村”改造,提高服务业发展空间,打造东部新城现代商务板块;以凤凰新城、凤凰农贸城为核心,加快产品交易市场集聚区、生活服务业集聚区和居民集中区建设,打造西部新城现代商务板块。
⑥“村(居)为主”长效机制:即完善工作机制,充分调动和依靠村(居)广大基层干部,充分发挥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使其切实担负起领导和组织实施本村(居)计划生育管理服务的职责,实现计生工作管理重心下移。
⑦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就是使社区居民步行15分钟内,能够享受到购物、餐饮、日常修理、文体娱乐、医疗卫生等基本生活服务;同时,社区服务站等政府服务平台在15分钟内就居民的当面或电话服务申请、咨询事项给予办理或答复。
⑧“五个好”:即领导班子好、党员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工作业绩好、群众反映好。
第三篇:安徽省第七次党代会报告
认真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努力开创安徽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王太华在中国共产党安徽省第七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同志们:现在,我代表中共安徽省第六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中国共产党安徽省第七次代表大会,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全省开始实施“十五”计划的新形势下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大会的主要任务是,回顾总结第六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进一步明确未来5年安徽经济社会发展、党的建设的奋斗目标和工作重点,选举产生新一届省委和省纪委,动员全省广大党员和各族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贯彻“三个代表”要求,紧紧围绕加快发展、富民强省这个主题,全面实施“十五”计划,努力开创安徽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一、第六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回顾
我省第六次党代会以来的近7年,是全省各级党组织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把中央的方针政策与安徽实际相结合,努力探索符合省情发展道路的7年;是积极适应宏观环境重大变化,抢抓机遇,迎接挑战,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加快发展的7年;是经受严峻考验,团结奋进,排难而上,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取得新成就的7年。
经济建设跨上新台阶。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总体实力进一步增强。与1994年相比,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由1488亿元增加到3038亿元,翻了一番;财政收入由109亿元增加到290亿元,增长1.6倍。主要农产品产量稳居全国前列,优质粮油、高效经济作物和畜牧水产业、农产品加工业迅速发展。传统工业改造步伐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房地产、旅游、信息服务等新兴三产保持高速增长。科技进步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贡献份额有较大提高。城镇化水平由18.8%上升到28.0%。芜湖长江大桥、马钢大H型钢及连铸工程、港口湾水库等一大批重点项目先后建成,交通、水利、通信、电网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沿江、沿淮和江淮分水岭等易灾地区的治理成效明显,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大,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改革开放取得新进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日益增强。农村各项改革不断深化,税费改革试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国有大中型企业三年改革和脱困目标基本实现。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比重达到29%。党政机构改革和城镇社会保障、住房、医疗等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财税、金融、投资等体制改革迈出新的步伐。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和对外经济合作进一步发展,各类开发区的示范带动作用日益显现,对外开放的新格局逐步形成。
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新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048元增加到529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973元增加到1935元。“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如期完成,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城市“两个确保”基本落实。计划生育工作成绩显著。城乡居民储蓄增长较快,群众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大为改善,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
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步。宣传思想工作得到加强,党的基本路线教育不断深入,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风貌发生了积极变化。各类群众性创建活动蓬勃开展,全民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各项科技事业加快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明显进步。教育发展步伐加快,“两基”目标基本实现,普通高中和高等教育规模逐步扩大,教育结构不断优化,人均受教育年限有所增加。文化艺术事业取得丰硕成果,一批有安徽特色的优秀作品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卫生、体育、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各项事业全面进步。民主法制建设有了新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完善,地方立法和依法监督工作不断加强。各级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爱国统一战线工作取得新的进展。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依法有序推进。普法教育、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和法律服务工作全面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各类犯罪活动得到有效打击,与“xx功”等邪教组织的斗争取得重大胜利,社会政治局势保持稳定。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和“双拥”工作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迈出新步伐。理论武装工作深入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扎实进行,“三讲”教育成效明显。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得到加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干部队伍结构逐步优化,素质不断提高,一大批优秀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农村和国有企业等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加强,城市社区、非公有制经济等新型社会经济组织的党建工作在探索中前进。全省党员发展到260万人,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较好发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斗争的力度不断加大,查处了一批大案要案,取得了纯洁队伍、警示干部、改进作风的效果。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和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省各级党组织带领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团结奋斗,开拓创新,顽强拼搏,战胜严重水旱灾害的结果。在此,我代表中共安徽省第六届委员会,向全省广大党员、干部和各族人民,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界爱国人士,向驻皖解放军、武警部队、公安干警,向所有关心、支持安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近7年的成就鼓舞人心。但是,对存在的问题也必须有清醒的认识。主要是:经济结构不合理,科技和经济结合不紧密,综合竞争力不强,特别是工业化、城镇化、对外开放水平低和非公有制经济比重小的问题十分突出;农业比较效益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镇就业的压力大,部分县乡财政困难;市场秩序不够规范,发展环境亟待优化,影响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的因素依然存在。党的建设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有的党员领导干部思想观念、思维方式、领导水平、领导方法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很不适应,经济建设的中心意识和党的宗旨意识不强,精神不振,不思进取,工作作风不实,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和享乐主义滋长;部门、行业不正之风和以权谋私、贪污受贿等~现象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有的还比较严重。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深刻剖析原因,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总结近7年的工作,我们的主要体会是:
第一,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我们始终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大力破除小农经济意识、传统计划经济思维方式,逐步确立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观念。坚持实践标准,注意把中央的方针政策与安徽实际紧密结合,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断深化各项改革,积极推进体制和机制创新。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做到既坚持科学态度,按客观规律办事,不断纠正和克服乱闯乱冒、虚报浮夸等不良倾向,又鼓励倡导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敢闯敢冒,开拓进取,坚持思想上与时俱进,工作上创新务实,不断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
第二,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发展不动遥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安徽最大的差距就是发展不够,必须坚持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用改革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无论是在遭受严重自然灾害,还是在宏观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时,都始终坚持加快发展不动摇,努力调动各方面积极性,营造团结和谐、凝心聚力求发展的氛围。我们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抢抓国家宏观政策调整的机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实施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重组,加快发展旅游、房地产等新兴三产和非公有制经济,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坚持速度、质量、结构、效益相统一,努力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快发展的新路子。
第三,必须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我们努力实践党的宗旨,稳步推进小康建设,主攻深山区、库区、沿淮地区的扶贫开发,着力实施江淮分水岭地区综合治理,积极开展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大力实施再就业工程,逐步加大社会保障力度,把实现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放在首要位置。我们在进行事关全局的重大决策时,注意广泛听取群众意见,集中群众智慧,取得群众的支持和参与。人民群众是力量源泉、胜利之本。只有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我们的事业才能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
第四,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促进两个文明协调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我们坚持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始终注意既抓物质文明建设,又抓精神文明建设。切实加强和改进新时期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打好徽字牌、唱响黄梅戏为重点,大力发展有安徽特色的文化艺术事业。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依法有序地推进民主法制建设,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政治保证。第五,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努力维护安定团结的社会政治局面。发展是目的,改革是动力,稳定是前提。我们在突出抓好改革、发展的同时,高度重视社会稳定工作。在实践中坚持立足全局,兼顾局部;立足长远,兼顾当前;立足多数人利益,兼顾少数人利益。认真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及时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开展“严打”整治斗争,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坚持在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以改革发展促进社会政治的稳定。
第六,必须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努力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根据新时期党的建设总目标,我们紧紧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深入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三讲”学习教育活动,着力加强党的思想、政治、组织、作风建设,严肃党的纪律,依纪依法严惩~,不断提高广大党员干部领导水平、执政水平和拒腐防变、抵御风险的能力,注重发挥各级党组织的领导核心、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我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二、今后五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未来5到10年,是我省加快发展、富民强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时期。当前,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曲折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跨国性产业调整向纵深推进,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内东部地区加速产业升级,率先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西部实施大开发,发展进一步加快。我国即将加入世贸组织,对外开放将向更高层次和更宽领域迈进。这些新变化、新趋势,既给我省带来传统优势弱化、竞争压力增大的严峻挑战,又为我们提供了发挥比较优势、加速经济发展的新机遇。
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安徽必须牢牢把握加快发展、富民强省这个主题。这是最大的政治、最硬的道理、最根本的任务。必须正视我省与发达地区发展差距仍在拉大的严峻现实,正视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压力,正视赶上全国平均发展水平的艰巨性,正视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带来的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同时,也要看到有利条件和巨大潜力,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的信心。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我省广大干部群众思想不断解放,观念进一步更新,基础设施大为改善,发展环境逐步优化,产业水平显著提高,经济实力明显增强。我省承东启西,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较好,劳动力成本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科技教育力量雄厚,高新技术产业初具规模,具有多方面的比较优势,蕴藏着扩大开放、加快发展的巨大潜力。这些都为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物质基矗只要我们凝心聚力,锐意进取,求真务实,勇于创新,就一定能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充分运用新技术革命的成果,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活力,开创快速发展的新局面。今后5年,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加快发展、富民强省为主题,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
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大力实施科教兴皖战略、大开放战略、城镇化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安徽奠定坚实基矗今后5年,经济增长率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5%左右。财政收入同步增长。城镇化水平提高到3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5%左右。
根据上述目标和任务,我们必须紧紧围绕加快发展、富民强省这个主题,在全面实施“十五”计划的进程中,重点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第一,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必须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
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要坚持面向国内外市场,依靠科技进步,因地制宜,推广良种良法,加速农产品品种的更新换代,加快建立食品安全和质量标准体系,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形成特色、品牌、规模、档次,努力提高安徽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重点发展优质粮油、饲料作物和高效经济作物,实现以种植业为主,向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并举转变,突出发展养殖业和加工业。以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为重点,加快乡镇企业体制和机制创新,主攻农副产品加工、包装、储藏、保鲜、运销业,实现乡镇企业的“二次创业”。要把劳务输出作为重要产业,加强培训、引导、服务和管理,推动农村劳动力的有序流动,努力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提高农业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加速农村工业化的主要途径。要大力发展龙头企业,积极引入现代企业制度和新型产业组织形式,重点发展一批带动面大、关联度高、市场开拓能力强的加工流通型骨干企业。鼓励城市工商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农业综合开发。积极扶持各种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健康发展。注意发挥比较优势,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加快建设各具特色、形成规模的农业支柱产业和产业化基地。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力争把我省建设成安全优质高效的农副产品生产及加工基地。
继续深化农村改革,不断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稳定家庭承包经营体制,探索建立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积极稳妥地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农业科技、销售和各种中介服务,加快推进信息入乡工程。大力培育农产品市场和农村生产要素市场,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搞活农产品流通。稳步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积极完善农村金融服务。加快完善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多渠道增加投入,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集中力量确保防洪保安、抗旱减灾工程顺利实施并如期完成。按照“稳定、完善、规范、配套”的要求,深化农村税费改革,既确保长期稳定和规范地减轻农民负担,又确保基层组织正常运转和农村义务教育等各项事业发展。要把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解决县乡财政困难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分类指导,加大扶持力度,壮大县乡经济实力,巩固基层政权,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第二,以加速工业化为核心,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城镇化进程。
工业化是城镇化和现代化的基矗加快我省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就是要强化工业意识,提高工业化水平,抢抓新技术革命机遇,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着力增强工业竞争力,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加速城镇化进程。
传统工业是我省经济的重要支柱。要以市场为导向,加速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重点行业和骨干企业,加快重大技术、工艺、装备升级和产品更新换代,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要盘活存量,扩大增量,集中力量培育壮大新的支柱产业。着眼于提高规模经济水平和产业竞争力,按照市场规律,加速培育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带动作用显著的重点骨干企业,力争形成一批年销售收入50亿元以上、若干个100亿元以上的大企业、大集团,使之成为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主力军。采取切实措施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建立健全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信用担保、技术创新体系,促进专业化分工协作,引导中小企业以“专、精、特、新”的优势,向配套型、加工型、服务型、科技型方向发展。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是最有潜力、最具成长性的经济增长点。要坚持以重点科技园区和合肥等重点城市为主,以若干优势领域为主,以潜力大的骨干企业为主,加快发展信息产业,有选择地发展生物工程、纳米技术、新材料、新医药及现代中药和环保等产业,发展壮大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高新技术龙头企业,着力培育具有安徽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群。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加快发展服务业,不仅是加速工业化的必然要求,而且是促进结构升级和扩大就业的重要途径。要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为突破口,促进服务业的大发展。要用现代经营方式和服务方式改造、提高传统服务业,重点发展旅游、文化体育、金融证券、房地产、信息服务、中介服务等新兴行业。加快党政机关、高等院校和企事业单位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打破垄断经营,放宽市场准入条件,鼓励和引导外资和个体私营企业投入服务业。结合城市功能完善和产业转移,积极拓展服务业发展空间。
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更是当前调整社会经济结构、拉动经济增长的战略支点。要坚持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以产业发展促进城镇发展,加快我省的城镇化进程。继续推进合肥现代化大城市建设,重点发展区域性中心城市,加快发展县城和中心镇,逐步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突破生产要素向城镇转移的体制性、政策性障碍,切实解决好进城农民的户籍、社会保障和子女教
育等突出问题。遵循规律,因地制宜,完善城镇规划和设计,形成各具特色的城镇风貌。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城镇建设中的作用,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城镇建设。重视加强社区建设和管理。继续抢抓国家扩大内需的机遇,加强水利、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为产业升级和城镇发展奠定坚实基矗优化区域经济布局,是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内在要求。加快合肥及其周边地区经济发展,使之成为以科教、高新技术产业和制造业为主体的现代化大城市;加快以芜湖为龙头的皖江经济带和皖东、皖东南地区的开放开发,使之成为全省对外开放的前沿、长江经济带新兴的经济快速增长区;加快“两山一湖”地区旅游开发,使之尽快建成世界级旅游胜地,促进以旅游经济和生态经济为特色的皖南山区经济发展;加快皖北地区经济发展,着力提高工业化、城镇化和开放水平,培育区域性中心城市,形成京沪、京九铁路沿线经济带,成为全国重要的农副产品生产及深加工基地和能源化工基地;加快皖西、皖西南地区资源开发,形成有特色的资源综合开发区和大别山生态经济圈,使之成为我省参与西部大开发的重要经济走廊;在全省沿边地区实施更开放、更灵活的政策,增强经济竞争力。第三,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全面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市场活力不足、开放水平低,是我省与沿海地区发展的主要差距。要充分把握新世纪发展的主动权,就必须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不断消除影响生产力发展的各种障碍,全面优化发展环境;必须以加入世贸组织为契机,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促开发、促调整、促发展。改革是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要以培育市场竞争主体为重点,大力推进公有制实现形式创新和所有制结构调整。加快推进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的战略性改组,提高国有经济整体质量,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国有大中型企业要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通过规范上市、相互参股、中外合资等形式,实行股权多元化,健全法人治理结构,转换经营机制,深化人事、用工、分配制度改革,不断增强企业活力。要采取多种形式,进一步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要以营造平等竞争环境为重点,进一步放宽政策,开放领域,搞好服务,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使之成为乡镇企业和县域经济的主体,成为全省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开放也是改革,是加快发展的动力和必由之路。要进一步研究加入世贸组织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积极采取措施,抢抓机遇,兴利除弊,扩大开放领域,发展开放型经济,全面提高我省的开放水平。要主动跟踪国际国内资本流动和产业重组的新趋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采用多种方式利用外资,重点吸引外资特别是跨国公司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引导外资投向高新技术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开发性农业,加快开放服务业。进一步提高对外贸易水平,培育具有出口竞争能力的重点产品、骨干企业和优势产业,扩大出口总量,优化出口结构。积极实施市场多元化和“走出去”战略,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投资设厂、承包工程,扩大对外劳务合作,不断拓展发展空间。大力推进与省外优势企业的重组联合,扩大与东部地区的经济合作,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当前,对安徽来说,环境是发展的第一要素。要大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企分开,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服务意识,减少行政审批,提高办事效率,努力创造良好的管理环境。积极培育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依法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坚决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反对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整治“三乱”现象,打击各种不法行为,努力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建立和完善公开、公平、公正的地方法规及相关政策,积极推进依法行政,保护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努力创造良好的政策法制环境。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社会风尚,努力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第四,加快发展科技教育,大力开发人才资源。
科技、教育和人才是加快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也是我省发挥优势、增强综合竞争力的根本依托和希望所在。各级领导必须强化科技、教育、人才意识,组织好科教兴皖战略的实施,为加快发展、富民强省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要大力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围绕产业升级,抓好科技开发、技术引进和成果转化,特别要抓好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的科技攻关和推广应用。要加大改革力度,创新科技体制和机制。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强化大中型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加快应用型科研院所改制和公益类科研机构改革步伐,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推进产学研有机结合。建立和完善风险投资机制,推进知识资本与金融资本、产业资本的融合,支持科技人员领办、创办科技型企业,支持科技型企业上市。加强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大学科技园区建设,优化科技创新环境。重视保护知识产权。科教兴皖,教育为本。要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适度超前发展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巩固“两基”成果,重点支持农村义务教育。扩大高中阶段教育规模。加快发展高等教育,实现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有机统一。进一步做好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合肥分院的省部(院)共建工作,继续支持安徽大学“211工程”建设。强化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积极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信息化水平。切实加大教育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深化教育管理体制和办学体制改革,鼓励多种形式的社会办学,依法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积极稳妥地推进教育结构调整,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兴皖之要,惟在人才。要把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作为第一位任务,努力营造育才、聚才、用才的良好环境。认真落实人才政策,深化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创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业的氛围,鼓励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建立有利于留住人才、人尽其才的有效机制。充分发挥现有人才作用,大力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特别是年轻的科技、管理、经营人才和学科带头人,造就一支适应新时期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第五,贯彻党的富民政策,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是“三个代表”的本质要求。要进一步贯彻党的富民政策,让全省人民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尽快过上宽裕的小康生活。
扩大就业、增加收入是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环节。要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拓宽就业渠道;鼓励各类企业吸纳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就业,鼓励创业和自谋职业;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快形成市场导向、自主择业的就业机制。建立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建立健全与经济增长和经济效益相适应的工资制度,在发展的基础上,提高我省工资水平。坚持增收与减负相结合,大力提高农民的可支配收入,逐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深化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快形成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的城镇职工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推进农村基本社会保障。切实保障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对工作和生活遇到困难的群众,要格外关注,重点帮助。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重点做好革命老区、贫困山区、库区、沿江沿淮行蓄洪区和江淮分水岭地区的扶贫开发和综合治理工作。
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要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大力提高人口素质。加强对资源的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坚持资源合理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增强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坚持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并重,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努力把我省建设成为生态环境优美的省份,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第六,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
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必须牢固树立全面的发展观,在抓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为生产力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政治保证。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以培养“四有”公民为根本任务,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全面提高劳动者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倡导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特别要重视和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加强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宣传教育。深入持久地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巩固创建成果,提高创建水平。坚持“二为”方向,贯彻“双百”方针,繁荣文艺创作,发展黄梅戏、徽剧、花鼓灯等具有安徽特色的文化艺术,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加快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体育事业的改革步伐,创新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坚持走正道、出人才、出精品、出效益的发展路子。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保证。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支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发挥人民政协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作用。认真贯彻党的民族、宗教及侨务政策,密切与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联系,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有序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加强村民自治,扩大社区民主,坚持职工代表大会制度,认真抓好基层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大力推进并不断完善政务、事务、厂务、村务公开。进一步发挥工、青、妇等人民团体在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中的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作用。
认真实施依法治省方略。落实“四五”普法规划,提高全体公民首先是各级党员领导干部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做好地方立法尤其是经济立法工作。推进依法行政,提高行政执法水平。深化司法改革,强化司法保障和监督,严格执法,公正司法。进一步完善法律服务体系。建立健全依法行使权力的制约机制。高度重视和正确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认真做好群众信访工作,及时化解各种社会矛盾。进一步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和国防动员体制建设,继续做好双拥工作。坚持不懈地与“xx功”等邪教组织作斗争。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斗争,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切实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落到实处,为加快发展、富民强省创造良好的社会政治环境,让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同志们,未来5年的目标宏伟、任务艰巨。“善战者,求之于势”。只要我们认清形势,坚定信心,抢抓机遇,开拓进取,团结务实,就一定能乘势而上,乘势而进,把安徽的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到新的水平。
三、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实现新世纪初的奋斗目标,关键在于把全省各级党组织建设好,把全省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好。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党的性质、宗旨、任务的新概括,是新世纪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纲领和行动指南。我们一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按照“三个代表”要求,紧紧围绕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为加快发展、富民强省提供根本保证。
第一,以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为根本,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思想政治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首要任务。必须着眼于从根本上提高广大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坚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
反腐倡廉关系党和国家的兴衰存亡。各级党组织要按照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要求,围绕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这个根本问题,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坚持法治与德治双管齐下,不断把反腐倡廉工作引向深入。
要认真抓好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加强党性党风党纪教育,特别要注意利用安徽发生的大案要案进行警示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地位观、权力观、利益观,严格遵守廉政准则,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的侵蚀,经得起执政、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考验,自律、自省,慎独、慎微,从思想上筑牢拒腐防变的堤防。要加大查办大案要案的力度,重点查处党政领导机关、行政执法机关、司法机关、经济管理部门和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的违纪违法案件。对任何~行为和~分子,都要一查到底,绝不姑息,绝不手软,绝不让~分子在党内有藏身之地。继续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切实防止和纠正滥用公共权力的行为。要注重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把教育与制度、德治与法治结合起来,从管权、管钱、管人等容易滋生~的环节入手,改革行政审批制度、财政管理制度和干部人事制度,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监督机制,铲除~现象滋生的土壤和条件。要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正职的监督,切实把党内监督同群众监督、法律监督、民主监督和~监督有机结合起来,保证各级领导干部在有效的监督下掌好权、用好权。严格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强化领导责任,确保反腐倡廉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我们一定要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斗争的实际成果取信于人民。同志们!从现在到下次党代会的5年,是新世纪开局的5年;是我们迎接新挑战,经受新考验,开创新局面的5年;也是努力完成“十五”计划,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安徽奠定坚实基础的5年。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按照“三个代表”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振奋精神,锐意进取,求真务实,努力开创安徽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四篇:区第七次党代会报告(征求意见稿)
提升精神区位
抢占改革先机 为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而努力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区第七次代表大会上的工作报告
(征求意见稿)(2011年10月
日)同志们:
中共**区第七次代表大会,是在我区进入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大会。大会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及十七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回顾总结区六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对今后五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作出全面部署,选举产生中共**区第七届委员会和纪律检查委员会,动员全区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群众进一步凝心聚力、勇于担当、激情创业,为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而努力奋斗。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区第六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请予审议。
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区六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我区面临困难极多、发展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区委团结带领全区上下围绕区六次党代会确立的目标,团结奋进、共克时艰,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次贷危机的影响,战胜了冰冻雪灾、特大内涝和干旱等自然灾害,开创了全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新局面。
一、全区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科学发展思路进一步完善。自区六次党代会提出‚率先融入武汉城市圈‛的奋斗目标后,区委立足区情、站位市情、着眼省情,科学发展的总体思路不断完善。2009年初,区六届二次党代会进一步明确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争当‘两个率先’排头兵‛的工作目标;今年初在区六届四次党代会上,区委结合‚十一五‛发展态势和‚十二五‛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工作要求,确定了‚力争把**建设成为鄂州副中心、武汉卫星城、鄂东地区交通枢纽‛的奋斗目标。五年间,全区新增设了三江港经济区、蒲团省级农产品加工园。在坚持工业立区、项目强区、旅游活区发展战略的前提下,又加入了‚港口兴区‛的战略选择;在发展重点上,确定了‚四带四园‛的产业发展格局,构筑‚三城三特三十社区‛的空间发展格局。五年来,全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城乡面貌明显改观,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党的建设全面加强,进入了建区以来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实践证明,这些发展思路符合**区情,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愿望,得到了全区干部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非常正确和行之有效的。
二、全区坚持招商引资、项目为先,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提升。主要经济指标持续高位增长。实现了由‚吃饭型财政‛向‚建设型、民生型财政‛的实质性过渡,预计今年全区可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9亿元、财政收入3.8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4亿元,分别是2006年的2.79倍、5.12倍、4.05倍。项目建设成绩斐然。城际铁路、汉鄂高速、鄂冈高速、鄂黄公铁大桥等一批国家重大项目落户我区。四大园区项目承载力和要素吸纳力显著增强,光大船业、鸿泰钢铁、华祥水泥、武重实佳、鄂钢码头等一大批重大亿元项目建成,红莲⑶
⑵⑴ 2 湖数码城、欧阳电器、三和管桩三期、宏良机械、湖北天和等一大批重点亿元项目正在建设之中,增强了发展后劲。积极争取、申报了一大批中省投资重点项目,五年共争取国家投资5.5亿元,使国家投资成为我区扩大投资的重要来源。其中总投资6700多万元的南迹湖泵站更新改造工程、总投资5068万元的现代渔业示范基地工程、总投资2350万元的区人民医院改造工程、总投资9700万的蒲团、段店等国土整理和低丘岗地改造工程已基本完工。今年预计可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3亿元、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4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4.6%、87%。产业结构更趋优化。2010年三次产业比为24:48:28,工业比重占到半壁江山,工业经济支撑作用明显,实现了由‚农业区‛向‚工业区‛的过渡。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旅游、房地产等三产业蓬勃发展。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断加大,农业抗灾自救能力得到较大提升。现代农业上注重发展都市农业、生态农业,特色板块基地建设得到较快发展。全区已发展家庭农场142户,注册成立各类专业合作社81家,农村新经济组织已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新生动力。
三、全区坚持以人为本、改善民生,城乡社会发展进一步和谐。规划布局不断优化。完成了葛华科技新城、红莲湖旅游新城和三江港区的总规修编,启动了**城区和创业园地形图勘测与十项市政专项规划编制,强化了总体规划的‚刚性‛作用。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稳步推进。以新城建设为支点、特色镇建设为节点、新社区建设为基点的建设格局成效明显。葛华新城真正实现无缝对接,红莲湖旅游新城建设再上新水平。段店、临江、蒲团特色镇建设成效明显,**镇城镇建设取得新突破,庙岭镇全力争创全省旅游名镇。社区配 3 套产业成为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新亮点和重要支撑,尤其是恒大(项目拆迁型)、横山(迁村腾地型)、粑铺(产业发展型)等新社区发展模式在全省、全市有影响、有地位。城市建设管理工作投入大、力度大、变化大,城区市政设施不断完善,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农民向集镇集中、向社区集中趋势已经形成,人气不断集聚。葛湖路、火车站进站公路、316国道改造等多条骨干道路工程建成或正在抓紧建设,综合交通网络初步形成,公路密度居于全省县(市、区)前列。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覆盖。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劳动就业、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社会救助工作不断得到加强,全区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综合参合率达95%。教育、卫生、计生、文体等公共服务财政投入逐年加大,无线广播、农村书屋、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低保户危房改造、中小学D级危房改造、校园安全防范体系实现全覆盖。社会安全稳定持续向好。定期开展‚书记大接访‛、‚四访促和谐‛和矛盾纠纷摸排化解活动,区四大家领导带头执行重点信访案件领导包案制,妥善解决了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有效防范了群体性和突发性事件的发生。通过定期排查、督办整改各级各类安全隐患,全区安全工作保持了平稳态势。深入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不断加大社会治安物防、技防、人防投入,公、检、法等政法部门以‚扫黑除恶‛为重点的严打整治斗争取得了成效,群众安全感和平安指数逐年提高。
四、全区坚持锐意改革、先行先试,体制机制优势进一步彰显。加大了体制改革力度。政府机构改革、财税体制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水管体制改革、林权制度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民主决策、4 行政审批、城市管理、投融资平台等方面改革创新取得较好成效。在全市率先实现了区乡村‚三级‛ 行政(便民)服务体系全覆盖,建立了重大问题集体决策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社会公示制度等,国库集中收付、部门预算和经济责任审计、政府投资审计全面推进。通过整合存量国有资产、赋予国有资产经营收益权、增加国有资本金投入等方式,灵活运用BOT、BT和股权合作等多种融资模式,引入社会资本投资我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园区开发。加大了人才培养使用机制创新力度。公开选拔了一批乡镇领导班子成员,从村支部书记中招考了一批乡镇公务员,选派了一批区直优秀干部到乡镇挂职锻炼,选聘了一批‚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人员到基层工作,调动了各方积极性。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教师资源均衡配臵试点工作为契机,在全区范围内优化配臵了教师资源。在全区试行机关事业单位雇员制、园区管委会用人聘任制,最大限度地整合盘活现有人才。加大了社会管理创新力度。出台了《全区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实施意见》和具体实施办法,把风险评估作为决策的必经程序和前臵条件。以自然塆为单位,每60户为单位在全区组建了819个邻里关照互助组,实行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建立了交通事故、医患纠纷、安全生产等七个专门行业调解机构,实行司信联调、警司联调工作机制,积极处理当前突出信访问题。加大了先行先试力度。五年中,我区党代会常任制、党务公开、行政电子监察政务公开、第二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教师资源均衡配臵、计划生育综合改革、腐败风险预警防控、对外开放先行先试、省级农产品加工园区等十项工作列入全省工作试点,为我区赢得上级领导和政策支持、资金和项目扶持创造了得天独厚的⑷
⑸ 5 条件。
五、全区坚持党建统领、提升效能,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建设不断加强。扎实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等集中学教活动,积极建设学习型党组织。通过定期举办中心组学习,利用**讲坛、**干部论坛等学习的平台,开展一周一课、一月一讲、一月一考等‚三个一‛学习形式,编印《精典选读》、《中心组理论学习成果汇编》等,提升了领导干部思想理论水平和干事创业能力。让全区干部在学习中集聚智慧,在讨论中达成共识,在思考中凝聚人心,在实践中转变观念,在工作中明确举措抓项目服务、抓环境整治、抓经济调度、抓难题破解,推动了全区各项工作均衡发展。2010年,区委中心学习组被省委授予‚中心学习组先进单位‛,恒大社区被授予‚全国创建学习型家庭示范社区 ‛。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加强。始终把各级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摆在突出位臵,深入推进‚干部下基层‛等活动,帮助基层党组织理清思路、发展经济、服务群众。创新推广了党支部建在产业链、协会上的党组织覆盖新模式,村支部领导下的‚监事会联手理事会‛的基层民主管理模式。通过加强村级办公场所建设、提高村级干部队伍待遇,保障村级组织办公经费等方式,加强党员队伍教育管理和深入开展‚三述三评‛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以区、乡、村三级换届选举工作为抓手,将选优配强各级领导班子作为核心,坚持选拔任用干部‚向基层一线倾斜、向项目一线倾斜、向综治维稳一线倾斜‛,营造了风清气正的换届环境。党风廉政建设和作风建设不断加强。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狠抓了领导干部廉洁自律,以反腐倡廉‚十
⑹ 6 个全覆盖‛工作为抓手,着力推进源头治腐工作。在全区开展了‚刹五风‛活动,从严查处了违纪案件,促进了党风政风的好转。深入推进‚治庸问责‛和‚作风建设年‛等活动,重点抓了工作纪律、服务效率、重点工作推进等三个方面的督查,通过推行部门服务承诺、‚一卡制‛收费、职能部门行风评议等制度,严肃查处‚庸懒贪奢‛行为,优化了经济发展软环境,干部队伍作风显著改进,办事效率明显提高。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加强。全面推行党代会常任制试点工作,深入开展‚党代表进选区‛活动,扩宽了广大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渠道。人大依法监督、民主决策的职权进一步加强,政协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进一步发挥,区政协民情观察活动在全国有影响。党外干部培养和使用力度加大,非公经济组织得到长足发展。国防动员和民兵预备役工作不断加强。‚五五普法‛任务全面完成。区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开放日‛活动有声有色;全省公安信息化建设现场会在我区召开。工商联、民族宗教、群团组织、区老促会等工作也取得了新成绩。
同志们,区六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持续冲击、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十分艰巨的五年;也是我区发展历程中发展成效最为明显、惠及民生最为广泛的五年。五年中,我区先后被国家计生委授予计生信息平台建设先进集体,被中宣部、司法部联合表彰为全国‚四五‛普法工作先进县(市、区);先后三次被评为‚全省安全生产先进单位‛;被评为‚全省水利建设先进县(市、区)‛、‚省级平安县(市、区)‛、‚全省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工作先进集体‛、‚全省对外开放先进单位‛、‚全省实际利用外资先进单位‛、‚全省防汛抗洪先进集体‛、‚全省农村综合配套改革优秀等次县(市区)‛,⑻ ⑺ 7 连续8年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全市目标考核先进单位。以上所取得的成绩,是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历届区委共同努力及老干部、社会各界全力支持的结果,是区四大家领导及全区26万党员干部群众不懈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中共**区委,向全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向所有参与、关心、支持**改革和发展事业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成绩来之不易,应该倍加珍惜;经验尤为宝贵,值得认真总结。回顾五年来的发展历程,我们深刻感受到:
第一,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在远谋近施中抢占先机。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准确把握发展定位,把解放思想、提振精神、改革创新作为第一驱动力,坚持走吸纳集聚、开放引进之路,为跨越发展提供不竭动力。要积极顺应省市新要求,广大群众新期待,远谋近施、主动作为,推进全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
第二,必须坚持转变转型,在先行先试中争取主动。要始终以建设‚两型社会‛鄂州综合改革示范区为载体,积极争取自主创新、体制改革、金融服务等各类试点,探索破解人才、土地、金融等要素制约的有效途径,率先在功能区、城乡统筹等方面作有益尝试。只要勇于创新,敢于突破,就会有力推动经济社会转变转型,就会赢得上级更多支持,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
第三,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在改善民生中凝聚民心。要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加大民生投入,拓展民生工程范畴,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问题,让更多的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才能充分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全区上下众志成城的强大合力。
⑼ 8 第四,必须坚持创先争优,在改进作风中优化环境。要始终坚持各项工作‚全市争先进,全省争影响‛为目标,不断强化‚先‛、‚优‛意识,大力提升精神区位,不断优化政治生态。只有咬定‚领先、争先‛目标,改进作风,真抓实干,才能战胜各种困难和挑战,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第五,必须坚持党的建设,在整体联动中推进发展。必须始终把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摆在首要位臵,凝聚合力,激发激情,切实提高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我们的事业才会无往不胜,我们的力量才会无坚不摧。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们在前进道路上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仍然较多。一是经济总量偏小、高新产业不强、产业结构不优的问题还较为突出;二是大项目承载能力不强,破解要素制约的任务还较为艰巨;三是城市化水平还不够高,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四是城乡统筹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还极其繁重;五是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还不高,全民创业活力还不强,增收渠道仍需进一步拓宽;六是党的建设、队伍建设、作风建设、社会管理创新工作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对此,我们要引起高度重视,在今后五年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未来五年奋斗目标及主要任务
今后五年,是我区经济社会持续跨越发展的黄金期,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加速期,也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理性分析面临的机遇,我们完全有条件、有能力、有信心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
一是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从国际形势看,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进入结构转型、竞争加剧等多重特征并存时期。虽然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还未消除,但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进程加快,‚内生化‛、‚低碳化‛、‚高端化‛等新型发展模式成为发展主流,新兴产业
⑽
⑾成为新的引擎,为我区加快转型升级、实现持续跨越带来了巨大机遇。从国内形势看,国家持续实施扩大内需政策,中央把区域发展重心向中部转移,着力建设‚三基地一枢纽‛,加快构建‚两纵两横‛经济带。工业化、城镇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已成为经济领域的一场革命,为我区抢抓机遇快发展、增强综合实力拓展了广阔空间。从省内形势看,‚武汉城市圈‛和‚长江经济带‛两大国家战略集成效应的释放,城乡一体化的加速推进,为我区更高层次吸纳资源要素、更宽领域集聚跨越发展能量创造了良好条件。二是日益凸显的比较优势为实现**跨越式发展夯实了良好基础。我区拥有5000亩以上的生态湖泊7个,生态资源丰富。我区处于武汉‚20分钟‛经济圈内,已形成比较密集的‚公、铁、水‛立体交通网,是鄂州融入武汉城市圈的桥头堡,是鄂州与武汉同城化的连接带,在鄂州处于接受、传导、放大武汉辐射的重要地位。已建成和正在建设的恒大金碧天下、鄂钢码头、鸿泰钢铁、三和管桩以及城际铁路、汉鄂高速等一批重大项目与国家工程,标志着**桥港时代、高铁时代的来临,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了强大的引领和集聚作用。我区已经培育出了一批骨干企业,积累了坚实发展基础,初步形成了良性发展的内生动力,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协调性进一步增强,使我们有能力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发展条⑿ 10 件,有能力把更多的潜在机遇和有利因素转化为发展优势,推进跨越式发展。三是团结奋进的党员干部队伍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坚强组织保障。近几年,围绕‚提神、提速、提质、提效‛,区四大家领导统筹分工,齐心协力抓推进;乡镇园区转变职能,优势互补抓推进;创先争优统领工作,明确载体抓推进;工作力量一线倾斜,充实基层抓推进;强化干部能力提升,以学促干抓推进。以区四大家领导为核心的党员干部队伍综合能力不断提升,战斗力不断增强,形成了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的良性循环。一大批年轻党员干部把基层一线作为增强党性、砥砺品质、锤炼作风、增长才干的舞台,促进了健康成长。全区上下凝心聚力谋发展、干事创业求发展的氛围,进位赶超、优势跨越、劣势超越的竞争态势愈加浓厚,以及广大干部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新追求,都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思想、组织和作风保障。
因此我们必须顺时应势、高点定位、自我加压,进一步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努力集聚更多更好的发展要素,努力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
今后五年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围绕“率先融入武汉城市圈、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总体目标,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创先争优为动力,以统筹城乡发展为统领,以投资拉动为抓手,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目标,坚持工业立区、项目强区、港口兴区、旅游活区战略,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新型工业化、服务业现代化、农业产业化,努力把**建设成经济发达、生态良好、社会和 11 谐、文化繁荣、人民富裕的鄂州副中心、武汉卫星城、鄂东地区交通枢纽。
今后五年的主要奋斗目标是:
——经济实力更强。到2016年,主要经济指标实现翻两番,县域经济考核排名跻身全省第一方阵。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以上;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30%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累计完成同比增长20%以上。
——发展方式更优。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传统产业得到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有新的突破,物流、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层次大幅提升。资源节约利用和节能减排水平明显提升。
——城乡环境更美。统筹城乡一体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效,城镇化率提高到新水平。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得到大力发展,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土地集约化水平明显提高,绿化覆盖不断上升,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各类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和治理。
——群众幸福指数更高。就业、就医、就学、文化、住房、养老和环境等民生保障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群众幸福指数明显提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平纯收入年均增长11%以上。
——社会发展更加和谐。全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显著提升。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人口素质明显提高。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安全生产状况良好,建设和谐平安**取得新成果,公众安全感和满意度进一步提高。
⒁
⒀ 12 ——党的建设更具活力。党的执政能力明显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明显增强,党风廉政建设和源头治腐工作取得新成效,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风清气正的干事创业氛围进一步浓厚。
上述奋斗目标的确立,汇聚了全区人民的共同愿景。只要我们团结一心、艰苦奋斗,就一定能不辱使命,让**焕发出新的时代风采!
未来五年工作重点及举措
未来五年,**逢天时、接地利、得人和,实现跨越式发展正当其时。全区上下要以执政能力建设为核心,在跨越发展上着力,在创新发展上突破,在和谐发展上用心,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提升精神区位,打造跨越发展之魂。自古以来,奋发图强、自强不息就是中华民族之魂。高昂的精神区位,是干事创业的‚内动力‛,是博弈较量的‚软实力‛。当前,我区正面临着空前激烈的竞争态势,精神的比拼已成为新一轮竞争的关键性因素。在客观物质条件已经具备的前提下,能不能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精神区位起着决定性作用。狭路相逢勇者胜,弄潮敢向涛头立,全区上下要勇于向先进地区看齐,敢于向竞争对手叫板,卯足精气神,以思促变,以变促干,以干促进,以进促超,把战略举措变为成效,将宏伟蓝图变成现实。一要敢想敢为、善谋实干,打造精神高地。思想思维是跨越式发展的发动机、第一动力。思想观念不一样,能 13 力水平就不一样,解决问题的力度、进度也就不一样。就当前而言,就是要打开思想之门、思变之门,围绕‚跻身全省县域经济综合考核排名第一方阵‛目标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做到思想同心、目标同向、干事同步,形成心无旁骛干事业、奋力赶超谋跨越的浓厚氛围。打造精神高地,就是要在面对你追我赶、日益激烈的发展竞争态势下,能时刻保持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不进则退‛的危机感,以及‚人生能有几回搏‛的雄心壮志,做到立说立行、干就干好、抓就抓成;就是要在困难和矛盾面前,能始终保持迎难而上的拼劲、雷厉风行的干劲、锲而不舍的韧劲,做到忠诚履职、甘于奉献、勇争一流,为**跨越发展凝聚强大的精神力量。要破除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怕苦畏难情绪,激发锐意进取、奋发有为的意识和负重奋进、事不避难的精神,不断拓展持续跨越发展的新空间。二要转变作风、以为立位,打造服务高地。作风就是形象、就是力量,作风决定事业兴衰。竞争的比拼就是作风的比拼,作风的比拼就是服务环境、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的比拼。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权力就是责任、职责就是服务的观念,大兴服好务、抓落实、求实效之风,以为立位,在位有为。各级党组织要下大力气营造良好的城镇环境、体制环境、创业环境、人文环境、政务环境、信用环境,努力做到‚政策不足服务补,硬件不足软件补‛,努力倡导‚企业家老大‛、‚产业第一‛的发展理念,为项目建设、企业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以优质的服务吸引投资者来**投资兴业。要深入开展‚千名干部下基层,为民解忧促发展‛类似主题活动,让各级干部服务好基层、服务好群众、服务好市场主体,推动全区各项工作均衡发展。要充分发挥村级(社区)党员群众服务 14 中心的平台作用,打造成以社会关怀和利益协调为中心的服务机构。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优化审批工作流程,建立重大项目‚绿色审批通道‛,继续推行部门服务承诺制度,继续完善‚一卡制‛收费制度,着力构筑 ‚办事态度最好、办事程序最少、办事速度最快、服务水平最高、办事成本最低‛的服务平台。三要勇于担当、治庸提能,打造能力高地。省委李鸿忠书记指出,‚我省要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目标,这是‘非常之事’。做好非常之事,需要‘非常之人’、非常之精神、非常之能力、非常之举措。‛要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这一‚非常之事‛,全区党员干部必须变成非常之人,具有非常之能力。‚为官避事平生耻‛,面对社会矛盾凸显、发展难题增多的工作局面,要敢于直面问题,敢于碰硬,敢于挑战既定利益格局和体制顽症,瞄准一流鼓干劲,锁定任务抓落实,抓住关键求突破,强化举措破难题,创造条件谋发展。发展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重点是要在推进跨越发展的进程中,通过征转分离、提前安臵、搬迁补偿、转移就业、社会保障等有效举措,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动员力和资源整合力,有效破解‚征地拆迁难‛;积极实施迁村腾地项目,用足用活城乡建设土地增减挂钩和土地平移政策,有效破解‚用地难‛;创新投融资机制、推动银政企合作、招引市外金融机构、企业上市、发行债券等,最大限度地集聚各类资金,有效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区委将重点围绕项目建设、环境整治、综治维稳、民生问题四个重点,针对工作中存在的‚庸、懒、散、软‛现象,通过治庸提能、治懒提效、治散提神、治软提劲,有效解决精神面貌、工作作风、服务效能、发展环境等方面的突出问题,造就一支精神状态一流、能力一流、⒂ 15 责任心一流的干部队伍,茁壮心灵,高标准地建设与奋斗目标相匹配的精神高地、服务高地、能力高地,不遗余力地打造跨越发展之魂。
二、扩大开放开发,汇聚跨越发展之力。“求力道,用力道,乃拳道之中枢要旨。力之本源乃劲也,无劲便无力,无力不为拳。‛就发展之道而言,内外力兼收并蓄方显劲道。一要坚持开放先导战略,增强发展动力。要以‚海纳百川‛的大开放、全开放的胸怀与气魄,始终坚持以开放促发展、促创新、促改革。既要积极承接社会资本和东部沿海及武汉地区产业转移,也要努力引进先进理念、技术、人才和管理,不断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要紧盯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创新招商方式,引进一批重大项目,吸聚发展要素,提升招商实效。强势推进四大园区开发建设,实现良性互动、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红莲湖旅游度假区要充分发挥生态、区位、资源等综合优势,做大服务外包、电子信息、商务会展、休闲商住、科技研发等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生态旅游、民俗旅游、文化旅游、观光旅游,大力发展新能源、新设备、高新电子等高新技术产业,打造武汉城市圈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协作基地、独具魅力的生态旅游休闲基地、宜居宜业的旅游新城;**创业园要依托东湖高新区和葛店开发区,全面提升园区基础设施和功能配套水平,做大做强汽车配件、光机电、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打造东湖高新区的配套协作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三江港经济区要依托武汉新港,大力发展临港工业、港口物流、建设保税港区,打造武汉新港核心港区、华中地区现代物流总部基地、宜居宜业的现代化临港新城;**省级农产品加工园要以绿色食品加⒄
⒃ 16 工为重点,形成以名牌产品为主导、龙头企业为支撑、上下游产业相衔接的农产品物流基地、农产品加工业集聚区、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加工示范园。二要坚持工业领先战略,增强发展潜力。继续推动全区经济由‚粗放、能耗型‛向‚集约、环保型‛经济转变,‚劳动、汗水型‛向‚知识、智慧型‛经济转变,把培育‚两型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支点。推进传统产业品牌化发展。积极推动日用轻工、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加大技改投入、加快资源融合,实现‚化零为整、扎木成排‛,重点扶持枫树线业上市。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加大品牌培育力度,努力争创一批国家级名牌产品、省级名牌产品和全国驰名商标、著名商标。推进主导产业集群化发展。重点发展装备制造、光机电一体化两大主导产业,全面提升冶金建材产业核心竞争力,建成产值过100亿产业1个(冶金建材)、过50亿的产业3个(现代装备制造、高新技术、农副产品加工)。推进新兴产业高端化发展。大力发展新材料、新能源、新型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四大新兴产业,加速推进红莲湖数码城、永邦科技园、华中数控、欧阳电器、普瑞德空调等新兴产业项目,全力跟进华中都市农业综合体、华中电子商务产业园、迪信通信息产业园等重点洽谈项目,形成我区经济新的增长极。三是坚持现代服务业发展战略,增强发展活力。推动现代物流业‚异军突起‛。建成保税物流、综合物流、化工物流园区,大力发展国际物流、绿色物流和第三方、第四方物流,全力推进新煌物流、鸿昇物流园、昊阳现代钢铁城物流园等项目建设。推动金融服务业‚由小到大‛。进一步接轨武汉光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积极引进发展信用担保、典当拍卖公司,着力培育金融市场。推动现代商贸业‚后来居上‛。引进扶持武商量贩、⒅ 17 中百超市、沃尔玛、家乐福等商贸综合体,培育发展新型经营业态,建设引进一批辐射带动性强的专业和综合批发市场,提高流通业的组织化、集约化程度和现代化水平,构筑新型商贸大流通体系、大贸易格局。推动楼宇经济‚从无到有‛。着力引进总部经济、分销中心、结算中心,加快培植法律、咨询、评估、财会、策划、经纪代理等事务所、中介公司,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文化创意
(21)
⒆
⒇、互联网产业等。推动社区服务业‚协同发展‛。围绕群众需求,建立完善就业指导、家政服务、信息咨询、社区养老等便民服务。
三、全面改革示范,抢占跨越发展之机。市场经济是拼抢经济、竞争经济,更是改革经济、机遇经济。机遇并非唯我区独有,稍有懈怠就会丧失,只有改革创新,才能抢占先机,才会催生动力。谁在新一轮发展中改革抢先一步、创新高人一筹,谁就能把握主动、获取更多的优质资源。**文化底蕴深厚,**人敢为人先。**人彭楚藩等打响了辛亥革命‚第一枪‛;**镇成为全市第一家乡镇企业产值过亿元乡镇;全省第一家省级经济开发区、第一家旅游度假区先后落户**等等,都说明**人民历来视野开阔,思维活跃,敢闯敢试。因此,全区上下要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体制机制。一是推进以市场化为取向,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的经济体制改革。推进投融资体系创新。大力促使省市金融网点向**延伸,积极引进股份制商业银行风险投资基金(23)
(22),积极引入创业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做大区城投公司,依托四大园区组建新的投资公司,全面开展与武汉新港投、省交投、省联发投等投融资公司、社会资本的合作,构建助推经济跨越发展的金融服务和投融资体系。18 推进生态保护机制创新。建立和完善项目准入机制,对现有重大污染企业实行限期退出倒逼机制,引导和探索排污交易权
(24)
等多元化环保投融资体制,加快环保工程建设,严格保护湖泊生态环境资源。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创新。创新完善农村土地有序流转的市场机制、价格形成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有效整合集体土地、水面等资源,通过资产股份租赁、建设标准厂房、发展村级民营小区、税收地方留成分配等方式,积极探索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大力培育农村经纪人,推进农产品进市场、进超市,在厂商和农民,城市和农村之间筑起金色的经济桥梁。二是推进以适应社会公共需求转型、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化为主线的社会体制改革。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教师资源均衡配臵试点工作,提高优质教育资源覆盖率。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强化基本药物制度全覆盖,强化以乡镇卫生院为支撑、社区医疗机构、村级医务室为基础的医疗服务网络建设,建立健全公共卫生疫病防控、妇幼保健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推进公共服务市场化管理创新。城市管理方面,推进数字化城管(25)模式,在加强交通、经营秩序日常管理的同时,试行卫生保洁、园林绿化等市场化经营模式。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创新。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城镇合作医疗、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险体系覆盖全区各层次人群,加快形成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社会机构养老为补充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立社会慈善、社会捐赠、群众互助等多形式的救助机制,充分发挥灾害救助、医疗救助、慈善救助、大病救助等临时救助作用,提升社会救助水平。充分发挥政府在扶贫济困、赈灾 19 救济中的主导和示范作用,深入实施扶贫开发工作,深入开展结对帮扶工程,确保弱势人群、受灾群众能够摆脱贫困,过上平常生活。同时,要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认真做好就业服务,扩大保障性住房覆盖范围。三是推进以政府职能转变,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为主线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功能区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明确园区与乡镇职能分工,启动功能区试点工作,尝试探索新的行政管理体制。推进行政首长为重点的行政问责和目标考核体系创新。进一步细化量化目标考核指标,将综合绩效考评结果与行政问责、干部选拔使用有机结合。推进行政服务效能考评体系创新。规范三级行政服务工作机制,建立和完善行政程序,再造工作服务流程,推行‚一站式‛服务,跨部门并联审批,严格执行服务承诺制、首问负责制和限时办结制,不断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推进电子政务
(26)
创新。完善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将窗口单位所有行政审批许可服务事项纳入网上审批,所有审批许可行为纳入行政电子监察,强化治庸问责。推进人才机制创新。拓宽育才、引才的渠道,探索绩效工资制、协议薪酬
(27)
制等制度。大力引进经济、招商、规划、法律等高素质、高技能和紧缺人才,积极营造适合各类人才成长与发挥作用的政策环境和人文环境,使**成为各类人才荟萃‚洼地‛,从而带动技术洼地、资金洼地的形成。
四、城乡共建共享,统筹跨越发展之道。以鄂州‚两型社会‛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为载体,深入推进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实现城乡包容性发展
(28)
。一是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给力城乡一体发展。构筑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注重用现代工业理念发展现代农业,以蒲团省级农产品加工园建设为平台,加快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 20 群集约发展,推进现代农业物流和食品安全检测体系建设,推进农产品精加工、深加工,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条。以发展家庭农场和农业专业合作社为载体,大力扶持‚农家乐、渔家乐‛等都市农业、观光旅游业和绿色产业,重点打造横山至恒大‚十里生态农业经济示范带‛。构筑现代农业质量体系,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鼓励农产品申请原产地域产品认证、绿色食品认证和食品质量安全‚QS‛认证(29),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构筑现代农业保障体系,推进农田水利建设和农业资源综合开发,全面提升农业保险水平,增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提高农业规模化、机械化、科技化水平。二是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一体发展。进一步完善规划。规划是龙头和基础。要继续完善城镇总体规划、控制性详规和各项专业规划,形成‚三城三特三十社区‛空间布局;完善‚公、铁、水‛一体的大交通规划,全力推进吴楚大道建设,继续做好汉鄂高速、城际铁路等重点工程协调服务工作,筹划实施城乡公交对接工程。着力推进城区和特色镇建设。打造三座新城标志性景观、标志性建筑等功能性、公共性重大地标
(30)
(31)
工程,建成中央商务区、休闲商业区,完善城市公共服务功能,完善生活性、生产性服务业,增强城镇资源集聚力和辐射带动力。深入推进城镇环境‚五化‛
(32)建设。坚持集中整治与长效管理相结合,重点治理脏乱差现象;加大违法建设、违法用地监管力度,从严查处抢栽抢种抢建行为;注重居民素质提升,利用群众欢迎的宣传方式,积极引导群众向现代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培育文明新风。三是大力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助推城乡一体发展。按照布局合理、产业主导、特色突出、规模发展、设施配套、环境优美、功能齐全的要求,组织实施好30个重点 21 新社区建设。新社区建设,产业发展是关键、是核心。要建立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多元化社区配套产业建设体系,增强社区发展活力。积极探索农村新社区管理运行机制,整合强农惠农资金,提升社区社会化服务水平。加强社区居民教育引导和就业培训工作,加快推进农民向市民转变进程。四是大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助力城乡一体发展。对涉及民生的重大事项或重大决策,严格执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前臵程序,健全社会敏感问题和突发事件监测预警机制、公共事件联合处臵机制、应急处臵救援机制。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为突破口,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搭建多种沟通平台,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完善利益诉求表达机制,让群众依法、有序、理性表达诉求。完善矛盾预警和调处机制,定期加强对重点、热点、难点问题的专项排查,做到及时发现、超前防范、主动应对。大力推进信息公开和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完善网络舆情引导机制,不断提高社会管理信息化水平。扎实开展‚六五‛普法工作,严格落实消防安全、交通安全、建筑安全、生产安全、校园安全、食品卫生安全等隐患排查整改防范举措,持续加大社会治安防控基础设施投入,充分发挥邻里关爱互助组作用,深入推进平安**建设,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确保社会稳定有序、健康运行。
五、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夯实跨越发展之基。全区上下要认真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庆祝建党90周年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提高执政能力这条主线,积极防范‚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四种危险,全面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一要加强思想政治建设。要进一步完善中心组学习制度,充 22 分发挥**论坛、党校培训等载体作用,深入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通过学习引导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和政治觉悟,解放思想、更新理念、引领先行。要定期开展主题学习教育活动,唱响主旋律,凝聚发展合力,尤其是领导班子成员要带头学习,以身示范。要强化政治意识,做到顾全大局。各级领导干部在思想上、行动上要与区委保持高度一致, 牢固树立全区一盘棋的大局观,切实提高科学决策、长于谋划、精于操作、善做群众工作、驾驭复杂局面以及运用和应对现代媒体等能力。二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狠抓‚固本强基‛工程,继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以基层组织‚五联一创‛活动为抓手,加强对软弱涣散党组织的整顿转化力度,努力提升基层党组织战斗力,进一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完善党建带群建的工作机制、活动载体,加快在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等领域组建党组织的步伐,推动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在各个领域全面覆盖、有效提升。三要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强化团结意识,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不断强化维护团结的措施,做到团结协作干事业,群策群力谋发展。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的原则,匡正选人用人风气,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加大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力度,培养成长一批思想政治素质强、科学发展能力强的基层党组织带头人。认真做好老干部工作,充分发挥老干部在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各级领导干部要强化责任意识,牢固树立有权就有责、有为才有位的思想;强化落实意识,做到执行有力,从具体工作抓起,从工作的具体环节抓起,以具体求深入、以细节促落实、以行动求实效。四要加强先进文化建设。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精神家园,(33)23 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首次将‚文化命题‛作为中央全会议题,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会要求,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要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幸福指数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文化产业,推出精品力作,促进文化繁荣,努力提高全民文明素质,增强文化软实力。全区要按照‚覆盖全区、面向全民‛的要求,健全城乡一体的公共文体服务体系,在全区加大投入建设一批文体设施、文化广场,扎实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将毛主席视察临江纪念馆、刘伯垂烈士纪念馆、彭楚藩烈士纪念馆建成全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唱响主旋律,坚持以先进文化引领社会宣传,以创建‚优化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优美言行‛为重点,大力宣传体现时代精神、弘扬社会正气的先进典型,努力提升**的美誉度和知名度。进一步挖掘保护觉华寺等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进一步丰富和保护好土布织艺、花样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五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切实加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深入推进腐败风险预警防控‚十个全覆盖‛工作。不断加强党内制度体系建设,完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完善‚三重一大‛事项
(34)
民主决策机制,促进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依法决策。深入开展党性党纪党风教育,筑牢党员干部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做到警钟长鸣、防患未然。确保各项廉政制度落实,严格执行《廉政准则》及述职述廉、报告个人重大事项、行政问责等制度,真正用制度管人、管事、管根本、管长远,让权 24 力在阳光下运行。强化监督制约惩处,把党内监督与民主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结合起来,切实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加强对重点领域、关键岗位权力运行、资金运行的监督。加大违纪违法案件查处力度,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以反腐倡廉实际成果取信于民。六要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积极实施党代表任期制,充分发挥党代表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监督、任免和重大事项决定等职能,使人大工作更好地体现人民的意志,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支持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充分发挥政协委员的主体作用。加强对统战工作的领导,加强与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的合作共事,进一步做好党管武装、对台、民族宗教等工作,充分发挥好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科协、残联等人民团体和文联、老促会的群众工作优势,最大限度调动社会方方面面参与**跨越式发展的能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同志们,新目标赋予新使命,新起点开启新征程。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团结带领全区上下奋勇前进、激情跨越,共同描绘**更加幸福、更加美好的明天,为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而努力奋斗!
名词解释:
⑴两个率先:指率先融入武汉城市圈、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
⑵四带四园:“四带”,沿江港口经济带、沿316国道现代制造业经济带、沿吴楚大道(规划建设中)高新技术经济带、沿武黄高速旅游经济带;“四园”,红莲湖高新科技园、**创业园、三江港经济区、蒲团省级农产品加工园。
⑶三城三特三十社区:“三城”,葛华科技新城、红莲湖旅游新城、三江港新城;“三特”:段店、25 临江、蒲团三个特色镇;“三十社区”:三十个城镇和农村新社区。
⑷国有资产经营权和国有资本金:国有资产经营权,指国有资产的所有者和代理人为了保证国有资产的优化配臵、合理利用,提高运行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在不改变国有资产所有权及资产最终处臵权的前提下,将国有资产委托给有关主管部门、地方政府及其他组织经营管理的方式;国有资本金,指属于国家所有的各种财产、物资、债权和其他权益、经济资源。
⑸BOT、BT和股权合作:BOT,是英文Build -Operate -Transfer(建设、经营、转让)的缩写,是对一个项目投融资建设、经营回报、无偿转让的经济活动全过程的简要概括;BT,是英文Build(建设)和Transfer(转让)的缩写,其含义是政府通过合同约定,将拟建设的某个基础设施项目授予企业法人投资,在规定的时间内,由企业法人负责该项目的投融资和建设,建设期满,政府按照等价有偿的原则向企业法人协议收购的商业活动;股权合作,指以占有一定股份的若干个股东共同合作的经营活动。
⑹‚三述三评‛活动: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全区广泛开展了党支部述职评议、党代表履职评议、党员设岗定责述职评议活动。
⑺十个全覆盖:即‚反腐倡廉建设十个全覆盖‛,是我省2010年起实施的一项反腐倡廉的系统工程,是推进源头治腐工作采取的重大举措。‚十个全覆盖‛是指财政资金和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监督检查全覆盖、腐败风险排查预警防控全覆盖、电子政务和电子监察全覆盖、国库集中收付全覆盖、行政服务网络全覆盖、党务政务厂务村务公开全覆盖、招标投标综合监管全覆盖、农村‚三资‛清理及监管代理全覆盖、廉洁教育的‚六进‛全覆盖以及县乡村纪检组织建设全覆盖。
⑻‚刹五风‛活动:2010年,在全区开展了狠刹私驾私用公车风、干部‚走读‛风、抹牌赌博风、公款大吃大喝风、大操大办风。
⑼功能区:是以某项经济社会功能为主建立的区域单元,一般分为非经济功能区和经济功能区。报告中指经济功能区,即指经过国家(省级以上政府或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在特定地域范围内、具有特定功能目标并享受特殊优惠政策的经济区域。
⑽内生化、低碳化、高端化:内生化,指用规模发展收益递增内部经济增长的模式;低碳化,指建立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三低”经济模式;高端化,指经济、产业或技术向高端领域发展,表现为:一是技术上高端,知识、技术密集,体现高、精、尖技术的交叉与集成,二是价值链高端,具有高附加值特征,三是产业链的核心部位。
⑾新兴产业:指随着新的科研成果和新兴技术的发明,应用而出现的新的部门和行业,主要是指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海洋、空间等新技术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系列新兴产业部门。
⑿‚三基地一枢纽‛和‚两纵两横‛经济带:中央下发的《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提出,中部六省,要建成我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打造沿长江、陇海、京广和京九经济带;推进中原城市群、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环鄱阳湖城市群、太原都市圈建设。
⒀县域经济考核排名第一方阵:全省县域经济纳入考核排名的县(市、区)共80家,前20名为第一方阵,后20名为第三方阵。2010年,我区县域经济考核排名为全省第34名。
⒁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 26 形态;循环经济,即物质循环流动型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
⒂土地增减挂钩和土地平移政策:土地增减挂钩政策,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若干拟复垦为耕地的农村建设用地地块(即拆旧地块)和拟用于城镇建设的地块(即建新地块)共同组成建新拆旧项目区,通过建新拆旧和土地复垦,最终实现项目区内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加,耕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用地布局更合理的土地整理工作目标。土地平移政策,即土地指标平移机制,主要是对已批未供的土地,在符合法规和规划的前提下,将农转用和占补平衡指标调整到急需项目用地上来;对批而未供的土地依法予以收回,定向出让给急需用地项目;对用而未尽的,依法或协商收回,直接供给急需项目。
⒃孵化:孵化本义指孵化禽蛋。后来引入经济领域,用于指一个集中的空间,能够在企业创办初期举步维艰时,提供研究、生产、经营的场地,通讯、网络与办公等方面的共享设施,系统的培训和咨询,政策、融资、法律和市场推广等方面的支持,旨在对高新技术成果、科技型企业和创业企业进行孵化,以推动合作和交流,使创业者将发明和成果尽快形成商品进入市场,提供综合服务帮助新兴的中小企业成熟长大形成规模,降低创业企业的风险和成本,提高企业成活率和成功率,最终使企业‚做大‛,为社会培养成功的企业和企业家。
⒄服务外包:指指企业将非核心的业务流程剥离出来,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外包给企业外部专业服务商来完成的的经济活动。
⒅国际物流、绿色物流、第三方和第四方物流:国际物流,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或地区)之间所进行的物流。绿色物流,是指在物流过程中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实现对物流环境的净化,使物流资源得到最充分利用,包括物流作业环节和物流管理全过程的绿色化。第三方物流,指企业把属于自己处理的物流活动委托给专业物流企业的物流运作方式;第四方物流,指专门提供物流规划、咨询、物流信息系统、供应链管理等服务,并不承担具体物流运作活动的物流运作方式。
⒆楼宇经济:是近年来城市经济发展中涌现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它是以商务楼、功能性板块和区域性设施为主要载体,以开发、出租楼宇引进各种企业,从而引进税源,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为目的,以体现集约型、高密度为特点的一种经济形态。主要表现为现代服务业,如金融业、咨询业、广告策划、影视制作、网络公司、律师事务所、会计事务所、咨询中介公司、高科技企业、娱乐服务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旅游服务企业、交通通讯企业等国内外各类企业和公司。⒇总部经济:以特有优势资源吸引企业总部集群布局,形成总部集聚效应,辐射带动制造基地所在区域发展,实现不同区域分工协作、资源优化配臵的一种经济形态。
(21)文化创意,指将抽象的文化直接转化为具有高度经济价值的“精致产业”,将知识的原创性与变化性融入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之中,并与经济结合起来,发挥出产业的功能。
(22)股份制商业银行,是指采取股份制形式的现代企业组织架构的银行机构。在股权结构方面,国有商业银行股权呈高度集中,而股份制商业银行相对分散。目前有交通银行、中信实业银行、发展银行、民生银行等13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和湖北银行等138家城市商业银行。(23)创业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指向创业企业进行股权投资,并且专门投资在具有发展潜力以及快速成长公司的基金,以期所投资创业企业发育成熟或相对成熟后,主要通过股权转让获得资本增值收益的投资方式,由一群具有科技或财务专业知识和经验的人士操作;股权投资基金,通常称为私募股权投资,指通过私募形式对私有企业,即非上市企业进行的权益性投资,通过上市、并购或管理层回购等方式,出售持股获利;风险投资基金,是 27 把资本投向蕴藏着失败风险的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研究开发领域,旨在促使高新技术成果尽快商品化、产业化,以取得高资本收益的一种投资过程。
(24)排污权交易:是以市场交易为基础的控制污染物排放策略,即建立合法的污染物排放权利,并允许其像商品一样买入和卖出。
(25)数字化城管:是指以信息化手段和移动通信技术手段来处理、分析和管理整个城市的所有部件和事件信息,促进城市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交通流的通畅与协调。
(26)电子政务:运用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空间和部门分隔的限制,建成一个精简、高效、廉洁、公平的政府运作模式,以便全方位地向社会提供优质、规范、透明、符合国际水准的管理与服务。
(27)协议薪酬:是指企业或单位和员工通过平等协商和签订协议,确定员工的岗位职责、工作要求、工资水平和福利等待遇的一种分配模式。
(28)包容性发展:基本含义是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增长,核心是追求机会公平和权力公平,根本目的是让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所有国家和地区、惠及所有人群,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29)原产地域产品认证、绿色食品认证和食品质量安全‚QS‛认证:原产地域产品认证,是指利用产自特定地域的原材料,按照传统工艺在特定地域内所生产的,质量、特色或者声誉在本质上取决于其原产地域地理特征的,并按法定程序批准以原产地域名称进行命名的产品。绿色食品认证,是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食品质量安全‚QS‛认证,QS是英文QualitySafety(食品质量安全)的缩写,QS认证,指所有的食品生产企业的产品必须经过国家相关部门的强制性的检验,食品质量安全合格且在最小销售单元的食品包装上标注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并加印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标志(‚QS‛标志)后才能出厂销售。
(30)地标:是户外广告的特殊名词,是指每个城市的标志性区域或地点,或者能够充分体现该城市(地区)风貌及发展建设的区域。
(31)中央商务区:简称CBD,指一个国家或大城市里主要商业活动进行的地区,又指一个城市、一个区域乃至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中枢。一般而言,CBD高度集中了城市的经济、科技和文化力量,作为城市的核心,应具备金融、贸易、服务、展览、咨询等多种功能,并配以完善的市政交通与通讯条件。
(32)五化:指在全区深入开展城镇环境‚美化、绿化、亮化、净化、规范化‛建设活动。(33)五联一创:2010年,在全市开展了“组织联建、队伍联带、活动联办、服务联动、保障联体,创建统筹城乡党建工作新格局”的活动。
(34)‚三重一大‛事项:‚三重‛指重大决策事项、重要人事任免事项、重大项目安排事项;‚一大‛指大额度资金运作事项。
第五篇:18、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七次党代会报告
为建设更加繁荣富裕和谐的新疆而奋斗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七次党代会(2006年10月19日——10月24日)
王乐泉
同志们:
我代表中国共产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六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中国共产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七次代表大会,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大会。大会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臶,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提高党的执政水平,站在新的战略起点上,开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团结带领各族干部群众,为建设更加繁荣富裕和谐的新疆而奋斗。
一、过去五年工作的基本总结
自治区第六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我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时期。这五年是很不平凡的五年,是众志成城、奋勇前进的五年。五年来,全区各级党组织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各项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中央关于新疆工作的战略部署,团结带领全区各族干部群众,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全面完成了自治区第六次党代会提出的各项任务,天山南北充满生机活力,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改革发展稳定工作、党的建设和各项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取得了我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胜利。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认真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不断推进和深化以“一白一黑”为重点的优势资源转换战略,狠抓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推进了新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2005年全区生产总值2604亿元,比2000年增长61.4%,年均增长10.1%。全口径财政收入397亿元,比2000年增长166.4%,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80亿元,比2000年增长128%,年均增长17.9%。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围绕增加农民收入,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推进粮食、棉花、畜牧、林果四大基地建设,保持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特别是以棉花为重点的特色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已占种植业总面积的50%以上,建成了全国最大的商品棉生产基地,2005年棉花总产达到195万吨,占全国的30%以上。现代畜牧业稳步发展,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增长点。林果面积已超过1200万亩,形成了以环塔里木盆地为重点的特色优质林果基地。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以石油、天然气、煤炭、有色矿产等优势资源的开发利用为重点,加快建设我国重要的石油天然气化工基地、煤电煤化工基地和重要战略资源接替基地。2005年石油和天然气产量分别居全国第三位和第二位,已成为我国西部重要的石油及石油化学工业基地。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旅游、信息、社区服务、商贸流通、现代物流业等一批新兴产业迅速兴起,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成效显著。“十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累计投资5034亿元,年均增长17.2%,一批水利、交通、通信、能源和石油化工等重大项目相继开工建设,有的已建成投产,对支撑新疆大开发、大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西部大开发标志性工程西气东输工程全线贯通运营,中哈石油管道工程建成,全国最大的炼化一体化工程独山子石化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工程已开工建设,引额济克、引额济乌工程相继建成通水,伊犁河恰甫其海水利枢纽已投入运营。交通条件不断改善,铁路正线运营里程已达3000公里,公路里程近9万公里,民航通航里程近12万公里。电力工业迅速发展,全区发电装机达653万千瓦,电网建设有了长足进步,农网改造完成,全区电网联网。邮电通信发展迅猛,形成了程控交换、光纤通信、数字微波、卫星通信、移动通信等完整的现代化通讯体系。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取得重要进展,特别是实施天山和阿尔泰山天然林保护、平原绿化、保护荒漠植被三大生态工程建设和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项目,森林覆盖率由1.92%提高到2.94%,局部地区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改革开放迈上新台阶。稳步推进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中心的各项改革,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大为改善。坚持把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规范农村分配制度、减轻农民负担,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措施,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各项改革。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探索公有制实现形式,努力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大力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进入改革开放以来最为活跃、最为迅速的发展时期。金融、财税、医疗、社会保障和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改革稳步进行,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的改革协调推进。坚持“外引内联、东联西出、西来东去”的方针,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进一步打破条块分割和行政区划界限、行业界限、所有制界限,大力发展融合经济,在全面推进兵地融合发展的同时,启动了乌昌经济一体化。坚持扶优扶强、重点突破,优先发展天山北坡经济带,使这一地区成为我区最具优势和发展活力的区域。充分发挥向西开放的地缘区位优势,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同周边国家进行以资源互补为主的深层次合作,开辟我国能源和战略资源陆上通道。加快以乌鲁木齐为中心的国际商贸中心建设,积极开拓中亚、西亚、南亚、东欧和俄罗斯市场,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规模不断扩大。2005年外贸进出口总额79.42亿美元,比2000年增长250.8%,年均增长28.5%。
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大力推进科技事业,五年来,全区共取得重大科技成果1160多项,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提高。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基础教育进一步巩固,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素质教育全面加强。大力加强各级各类学校领导班子和教师队伍建设,切实抓好青少年的培养教育,实施“民汉合校”和“双语”教育工程,努力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水平和综合素质。在国家大力支持下,加快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率先对贫困地区中小学生实施“两免一补”政策,2005年扩大到228万人,使全区农村所有贫困中小学生都能接受免费义务教育;在国家和内地省区的支持下,内地发达城市的新疆高中班已扩大到26个城市、45所学校,年招生规模达4000人,明年即可达5000人,90%以上招收少数民族学生;在乌鲁木齐市等8个城市开办的区内初中班,今年招生规模达到5000人,为地处边远的农牧区学生接受良好教育创造了有利条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已在54个县展开,全区乡镇卫生院改造和建设进展顺利,为从根本上解决农牧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奠定了重要基础。文化、卫生、体育、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各项事业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健康水平和全社会文明程度继续提高。
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990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2482元,年均增长7.5%和8.9%。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大幅度增加,消费结构显著改善,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十五”期间全区累计解决了44万户特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帮助140多万贫困人口越过了低收入贫困线,稳定地解决了温饱问题,实现了新世纪扶贫开发工作的阶段性目标。着力抓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十五”期间每年有30万以上的人实现就业再就业,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两个”确保继续得到巩固。农村劳动力劳务输出每年已达50余万人,成为农民增收的新的增长点。大力实施抗震安居工程,2005年底,已新建改建抗震安居房近60万户,到今年年底可完成106万户抗震安居房建设,将有500多万人入住新居。农村防病改水工程取得重大进展,694万农牧民群众的饮用水问题得到解决,今年还将解决46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
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呈现新局面。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法,大力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坚持开展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为中心内容的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表彰活动,大力表彰民族团结先进典型,使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和“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坚持抓好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每年确定一个主题,通过以扶贫济困、抗震救灾、双拥共建为切入点,办实事求实效,扎扎实实地推进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坚持把民族团结工作融入到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以民族团结统领军民团结、军政团结、兵团与地方的团结、中央驻疆单位与地方的团结,谱写了新形势下民族大团结的新篇章。
稳定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我们牢固树立“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不动摇,认真贯彻中央关于维护新疆稳定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坚定不移地做好维护新疆稳定的各项工作。始终保持对“三股势力”的严打高压态势,严厉打击民族分裂主义的骨干分子、宗教极端势力的为首分子和暴力恐怖犯罪分子,取得了反分裂斗争的一系列重大胜利。按照中央的部署,坚持不懈地开展集中整顿社会治安、严厉打击暴力恐怖犯罪的专项斗争,切实扭转了局部地区社会治安不正常的状况。认真贯彻党的宗教工作方针和政策,紧密结合新疆实际,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宗教事务管理的新途径、新办法。我们把爱国宗教人士作为肩负特殊使命的非党基层干部来对待,坚持政治上信任、信仰上尊重、工作上依靠、生活上关心,制定和施行爱国宗教人士聘用、管理、培训、生活补贴等制度。把加强爱国宗教人士的思想和队伍建设作为做好宗教工作的关键,建立自治区、地(州、市)两级培训体系,有计划、分层次地对全区现有伊斯兰教教职人员进行集中培训,第一轮28000多人的培训任务已完成,从去年已开始第二轮培训。大力推进“西新工程”、“村村通工程”,不断扩大广播电视覆盖面,初步建立起反“空中渗透”的立体屏障。意识形态领域的反分裂斗争再教育不断深化,各族干部群众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和各民族大团结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不断增强。加强信访工作,及时处理信访突出问题,妥善化解人民内部矛盾。通过实施标本兼治的一系列措施,确保了全区社会政治大局稳定,为全国的大局作出了贡献。现在,我区反分裂斗争形势和稳定工作情况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前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暴力恐怖犯罪高发的势头受到明显遏制,分裂破坏活动多数在预谋阶段就被及时打掉,我们已越来越多地掌握了反分裂斗争的主动权,各族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安定的局面不断巩固和发展。
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有了新的进展。我们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要求,发挥各级党委的核心领导作用,协调好方方面面的力量,努力促进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认真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推进依法治区进程,进一步完善与国家法律、法规相配套的地方性法规和行政规章,为促进新疆的改革发展稳定提供有力的法制保障。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加强宣传思想工作,坚持用科学理论、正确舆论、先进文化占领思想文化阵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大力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培育和宣传先进典型,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党的建设不断加强。坚持不懈地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强化政治观念,不断增强各级领导干部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始终做到立场坚定,旗臶鲜明。坚持分层次、大规模培训各级干部,2001年至2005年,通过各种形式培训各类干部150万人次,其中党政干部97万人次。去年启动了村干部素质培训工作,计划用两年时间把全区所有村干部和村级后备干部轮训一遍。今年我们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主题,开始对全区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和村党支部书记进行集中培训。按照“精简上层、充实基层”的原则,坚持好人好马上一线,从县以上党政机关选派得力干部到基层工作和任职,着力加强乡、村两级基层组织建设。完善和巩固“4211”工作机制,不断充实和加强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基层干部队伍。提高农村“三老”人员生活补贴标准。坚持为各族群众大办实事、好事,切实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按照中央部署,在全区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全区6.5万多个基层党组织、110多万名党员参加了先进性教育活动,实现了“取得实效”和“群众满意”的目标,促进了各项工作。根据中央的统一安排,今年我们进行了州市、县市区、乡镇三级党委换届工作,整个工作进展顺利,圆满成功,显示了我区党组织的凝聚力,显示了各级干部高度的政治观念、大局意识和良好精神风貌。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深入推进。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进一步加大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力度。认真抓好廉洁自律,切实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坚决查处大案要案。坚持一手抓思想教育、一手抓查处案件的工作思路,以党风廉政建设的实际成果取信于民。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积极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连续8年开展党风廉政教育月活动,教育党员干部牢记“两个务必”,坚持为民、务实、清廉,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
今年以来,随着“十一五”规划的实施,我区国民经济继续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1―9月预计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18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1%,全年可实现两位数增长目标。农业发展势头良好,农业总产值811.38亿元,增长6.6%。预计夏粮总产418万吨,比去年增长1.7%;棉花总产218万吨,增长11.4%。工业生产快速增长,1―9月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868.34亿元,同比增长15.9%。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1―9月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59.45亿元,增长19.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18.67亿元,增长14%。财政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1―9月全口径财政收入358.09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56.97亿元,分别增长22.6%和23.1%。对外贸易快速增长,1―9月完成进出口贸易总额77.14亿美元,增长42%。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1―9月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07元,增长9.4%,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930元,增长10.9%。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新的进展,到9月底,全区通过各种渠道实现就业再就业31万人,年内可以顺利实现和超过全年33万人的目标。同时,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有了新的推进和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工作、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都取得了新的成绩。全区呈现出团结稳定、蓬勃发展的大好局面。
在过去的五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中央关于加快兵团发展的战略部署,团结带领各族干部职工,忠实地履行屯垦戍边的历史使命,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开创了兵团各项事业发展的新局面,为自治区的发展和稳定,为保卫边疆、建设边疆作出了新的贡献。中央驻疆单位为自治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出了突出的成绩和贡献。驻疆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继承和发扬我军的光荣传统,为促进新疆经济发展、加强民族团结、巩固祖国边防、维护社会稳定作出了新的重要贡献。
同志们,过去五年的成就来之不易。面对诸多困难和挑战,全区各级党组织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各项工作,充分发挥坚强领导核心作用,团结带领广大党员干部和各族人民群众,牢牢把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经受了严峻考验,战胜了各种困难,开创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现在,全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边防巩固,各族人民安居乐业,各项事业欣欣向荣。这些成就的取得,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确领导,全区广大党员干部和各族群众不畏艰难、团结奋斗、开拓进取的结果。我代表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六届委员会,向辛勤工作在全区各条战线上的共产党员和各族干部群众,向驻疆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指战员,向所有为新疆的发展和稳定作出贡献的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看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主要是:经济结构调整的任务仍然十分繁重,农牧民收入增长比较缓慢。就业再就业,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看病难、看病贵和上学难、上学贵等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还不少。反分裂斗争和稳定工作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新形势新任务,对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的素质,尤其是思想政治素质和驾驭复杂局面、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党风廉政建设方面,尽管做了一些工作,群众的满意度不断提高,但离中央的要求和群众的真正满意还有很大的差距。我们要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和紧迫感,发扬成绩、改进工作、排难而进,努力把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做得更好,不辜负各族人民群众的厚望。
回顾五年的工作历程,我们对做好新形势下的新疆工作又有了新的探索和认识,其中体会最深刻的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努力探索符合新疆区情的发展路子;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坚定不移地贯彻中央关于维护新疆稳定的各项重大决策;坚持以人为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诚心诚意为各族人民群众造福;坚持推进党的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努力提高各级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在推进新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我们要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前进。
二、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我区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
本世纪头20年,是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继续深刻变化。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趋势继续发展,和平、发展、合作成为时代的潮流。世界经济保持增长势头,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各国的相互依存和合作日益加深。我国经济在世界经济总量中的比重迅速提高,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同时,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世界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国际经济秩序仍不合理,贸易保护主义有新的表现。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还不发达,经济结构还不够合理,城乡、区域发展很不平衡,实现经济社会快速持续和谐发展,前进的道路上仍有许多困难和挑战。我们一定要全面把握国际国内形势,既充分看到并切实用好发展机遇,又清醒看到并妥善应对各种挑战,把新疆的改革发展稳定工作,自觉地臵于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中,臵于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大局中去思考、谋划和推进。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改革开放、坚持把中央的决策同新疆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工作,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也是做好新疆工作的重中之重。这些年来,新疆之所以能够保持团结稳定,根本原因在于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经济社会取得长足发展,各族群众生活得到明显改善。今后五年,是我区经济社会进入快速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推进和中央关于新疆发展与稳定总体战略部署的贯彻落实,新疆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呈现出更加美好的前景。同时,由于历史、地理等方面的原因,我区的发展基础和条件相对来说还比较薄弱,要使新疆经济社会发展与战略地位相适应、与各族干部群众的强烈愿望相符合,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根据中央总体部署,结合新疆实际,自治区党委六届十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了“十一五”期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和战略部署,自治区十届人大四次会议批准了《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到2010年全区生产总值达到40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9%,力争实现两位数增长;财政收入840亿元左右,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8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6%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6%以上,5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000亿元以上;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城镇化水平达到4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900元,年均增长8%;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390元,年均增长6.5%。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1‰以内。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质量明显改善。实现“十一五”目标任务,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胡锦涛总书记考察新疆工作时的重要讲话为统领,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切实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加快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推进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稳疆兴疆、富民固边,把新疆建设得更加繁荣富裕和谐。
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加快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更好地造福各族人民,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崇高责任。全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进一步认清形势、把握大局,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团结带领各族人民抢抓机遇、奋发图强、开拓前进,努力推动我区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不断开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一)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于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建设步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我们要立足新疆实际,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部署,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全面繁荣农村经济。要坚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按照规模化生产、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的要求,依托我区得天独厚的水土光热资源和发展现代大农业的有利条件,重点抓好棉花、粮食、畜牧、林果四大基地建设,积极发展品质优良、特色鲜明、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和质量安全水平。抓住伊犁河、额尔齐斯河流域开发的机遇,优化粮食生产布局和品种结构,加大粮食生产政策扶持力度,调动和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现粮食生产稳定增长,确保自给有余。巩固新疆棉花产业优势地位,依靠科技,优化品质,主攻单产,节本增效,提高棉花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国家特大型优质商品棉基地。加快林果业发展,到2010年使林果种植面积达到1500万亩,其中环塔里木盆地特色林果基地达1200万亩。加快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的转变,突出抓好优质牛羊肉、奶、细羊毛三大主导产品,积极发展农区和城郊畜牧业,不断提升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建设国家重要的绿色畜产品基地。要把推进农业产业化作为全局性、方向性的重大战略措施,以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为核心,以培育特色产业、特色产品为关键,以提高农产品加工增值、延长产业链为重点,不断提高农业市场化、规模化、组织化和标准化程度,努力把特色优势农业做大做强。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大投入,大力加强农田水利、耕地质量和生态建设,加快乡村水、电、路、通信、广播电视、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认真做好乡村建设规划,优化村庄布局,为新的村容村貌建设奠定良好基础。大力推进农村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计划生育和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广大农牧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各级农牧民培训基地,加大对农牧民实用技能、技术的培训力度,培育新型农牧民和后备产业大军,推动农业的发展和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战略性转移。加强对农村劳务输出工作的组织领导,多渠道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开辟农民增收的新途径、新领域。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切实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巩固扶贫成果,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
(二)坚持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事关新疆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进一步加快石油、天然气、煤炭、有色矿产资源等优势资源的开发利用,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和特色工业,努力把新疆建成我国重要的石油天然气化工基地、煤电煤化工基地和重要战略资源接替基地,走出适合新疆区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到2010年,第二产业在自治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0%以上,力争本世纪头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按照“大力支持上游、积极介入中游、加快发展下游”的原则,进一步加快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勘探开发,提高油气资源在区内加工的数量和深度,最大限度地延伸石油天然气产业链。积极鼓励区内外有实力的企业和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与石油企业融合联动,共同发展石油天然气下游产品加工业。集中力量建设好独山子―克拉玛依、乌鲁木齐、吐哈、南疆四大石化基地,特别要建设好独山子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乌石化百万吨芳烃和库尔勒、库车几个大的石化项目,发挥大型石油石化项目的产业聚集和辐射作用,尽快形成连环配套的产业集群,真正使石油石化及其下游产品加工业成为我区最具规模和优势的产业。充分发挥我区煤炭资源丰富、发电成本低的优势,走“煤―电―高载能产业”一体化道路,积极承接内地产业转移,建设国家高载能产业聚集区。创造更加宽松的环境,提供更好的条件,高起点、高标准引进具有优势的大企业大集团参与我区煤炭资源的勘探开发利用,积极推进煤电、煤液化、煤化工基地建设。加快推进新疆电网与西北电网联网,建成哈密至兰州双回750千伏超高压输电线路,力争及早启动准东、哈密至华中特高压输电线路建设,尽快实现“西电东送”。进一步加大有色金属、稀有金属和非金属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力度,建设国家重要的矿产资源生产加工基地。
适应国内外市场变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快改造纺织、建材、轻工、化工、机电、冶金等传统产业。加强与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的联合与合作,以先进技术装备提升产品档次和质量,大力扶持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辐射带动力强的农副产品加工业,创建品牌,提高特色农副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积极发展具有我区技术优势和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加大企业改组力度,抓紧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和企业集团。进一步扶持发展中小企业,形成有竞争力的中小企业群体。从我区实际出发,高起点、高标准地规划建设一批特色鲜明、产业关联度高、辐射带动力强的工业园区,优化投资环境,聚集生产力要素,为推进新型工业化提供发展平台。
(三)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第三产业是现代经济社会的重要支撑,在我区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要着眼我区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坚持把发展现代服务业放在优先位臵,制定和完善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构筑科技含量高、就业容量大、经济效益好、社会功能强的现代服务体系。充分利用我区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和沿边地缘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把新疆打造成我国西部重要的旅游胜地;进一步加强与内地省区市和周边国家的旅游区域合作,拓展旅游业发展的空间和领域,做大做强旅游产业,使之成为我区重要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物流、信息和法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文化、电子商务、社区服务等需求潜力大的产业,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商贸流通、交通运输、房地产等传统服务业,提高竞争力。要着力促进社区服务业的发展,重点发展家政服务、社区医疗、社区保安、体育健身、养老托幼、食品配送、修理服务等,进一步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健全社区服务功能,扩大社区服务范围,在满足人民群众日常生活需要的同时,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实现就业。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条件。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量力而行、适度超前”的原则,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对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有利时机,依靠国家支持和自身努力,继续加强能源、水利、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突出解决水利、交通等瓶颈制约,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水利建设以促进城乡经济发展、满足工农业和生活需求、改善生态环境为切入点,以节水增效为重点,抓好主要河流开发、骨干水利工程建设、洪涝灾害防治和水源工程建设,重中之重是抓好伊犁河、额尔齐斯河流域的开发建设。铁路建设以新线建设和现有铁路干线改造为重点,抓紧精―伊―霍铁路建设、奎屯―克拉玛依―阿勒泰铁路建设、北疆铁路乌西―精河段复线以及南疆铁路吐鲁番―库尔勒新线建设。抓紧喀什至和田铁路建设前期工作,确保“十一五”中后期开工建设。公路建设以实现干线通畅和提高农村公路通达深度为重点,加快高速公路和县乡公路建设。民航建设主要以乌鲁木齐枢纽机场改扩为重点扩大机场网络规模,形成四通八达、方便快捷的航空运输体系。加快油气管道建设,进一步提高进口原油、出疆成品油及天然气的输送能力。以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领域的广泛应用,促进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
要从对国家、对民族、对子孙后代负责的高度,切实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节约型社会。要牢固树立生态因素是重要发展成本的意识,加大我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力度。把推行现代节水灌溉新技术和种植业革命结合起来,大力发展节水农业;认真抓好工业和城市节水工作;积极推广应用节能降耗新技术,加大力度开发利用可再生性能源;切实强化环境污染治理工作;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和土地宏观调控,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快以防沙治沙为重点的林业生态建设,进一步实施天然林保护、平原绿化、保护荒漠植被三大生态工程和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积极开展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还草工作,确保新疆山川秀美、绿洲常在,创造生态和谐、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环境。
(五)不断推进改革开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重大决策。加快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推进改革开放。要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和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为重点,推动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入,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建立健全有效的国有资产管理、经营和监督体系,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切实把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摆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位臵,创造公平的市场准入条件和发展环境,取消一切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不合理规定,使民营企业在信贷、税收、融资等方面,享有与国有企业同等的待遇,实现我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新突破。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依法保障农民土地使用权和生产经营自主权。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切实减轻农牧民负担。鼓励和支持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从我区实际出发,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推进行政管理体制、城市管理体制以及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切实把政府职能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加快财税体制改革,增强财政保障能力。改善金融保险服务,加大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快发展农村金融合作组织,重点支持农村和县域经济、中小企业的发展。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打破行政性垄断和地区封锁,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建立和完善开放的市场体系。要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使各项改革给各族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
进一步打破条块分割和行政区划界限、行业界限、所有制界限,扩大地方、兵团、中央驻疆单位、内地大企业集团的相互开放,大力发展融合经济,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坚持扶优扶强、重点突破,继续优先发展天山北坡经济带,更好地带动和辐射全疆经济发展;深入扎实地推进乌昌经济一体化,不断增强乌昌地区的经济实力;积极推动南疆石油天然气化工带发展,促进和带动南疆经济快速发展。坚持走以大中城市、区域中心城市以及重点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元城镇化发展道路,充分发挥城镇的集聚效应和吸纳劳动力的龙头作用,随着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
统筹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充分发挥新疆向西开放的地缘优势,坚持“外引内联、东联西出、西来东去”,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战略,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面上参与国内外竞争,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利用我区沿边沿桥开放的地缘和丰富的地上地下资源优势,通过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主动吸引和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支持沿海内地企业参与新疆出口加工区和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建设,实行国内市场与中亚、西亚、南亚、东欧及俄罗斯市场的对接,建设乌鲁木齐国际商贸中心,国家向西出口加工基地、中转集散地和物流大通道。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不断拓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的实施空间,加强同周边国家的能源资源合作,开辟我国能源和战略资源陆上通道,努力把新疆打造成我国向西开放的桥头堡和枢纽站。
(六)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要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促进优势资源转换,努力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科技优势。从我区现代化建设需要出发,有所为有所不为,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选择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和关键作用的领域,集中力量进行科技攻关;有计划地发展新疆迫切需要特别是已经具有领先优势的高科技项目,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形成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有效机制,促进产学研结合,加快科技成果更快更好地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快教育结构调整,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扩大招生规模,培养高素质劳动者;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高等教育学科建设,调整优化专业设臵和结构,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抓好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继续对全区农村所有贫困中小学生实施“两免一补”,确保适龄青少年都能接受正规学校教育。继续办好内地新疆高中班和区内初中班,力争“十一五”末当年招生分别达到1万人。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建设,对历史、对社会、对人民负责,把加强汉语教学作为提高我区少数民族素质的根本性举措,集中投入人力、财力、物力,全面启动“双语”教育工程,下大决心从学龄前开始解决汉语普及问题,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公民素质奠定坚实基础。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抓紧培养现代化建设急需的各类人才,特别是新型工业化建设需要的专业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为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人力资源保证。坚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积极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充分激发各方面的创造活力。
全面贯彻落实医疗卫生工作方针,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坚持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强化政府责任,增加政府投入,严格监督管理,为广大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高重大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和医疗应急救治能力,加大重大传染病、地方病等疫情监测防治力度。整顿药品市场和流通秩序,加强对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药品市场的监管。继续推进乡镇卫生院建设和农牧区新型合作医疗,大力发展城市济困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切实解决好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加强政策支持和设施建设,提高对老龄人口、妇女儿童和残疾人的社会服务水平。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加快城乡社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大力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努力提高竞技体育运动水平。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大力发展文化事业。人的全面发展,必须有文化的力量。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事业,创作生产更多更好的优秀文化产品,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高群众精神境界。大力推进“西新工程”、“村村通工程”、“走出去工程”,扩大广播电视有效覆盖范围。加快实施“东风工程”,满足广大农牧区群众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需要。继续抓好共建“丝绸之路边疆文化长廊”、“文化兴边”、“文化信息共享”等社会文化建设重点工程,加快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无神论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良好风气,教育和引导各族群众顺应人类走向现代文明的大趋势,移风易俗,破除迷信,取长补短,融合发展,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疆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重研究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重大问题,确定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关键措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关系到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边疆地区,加强和谐社会建设有自己的特点。我们要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紧密结合实际,突出重点,扎实推进,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疆。
(一)切实维护群众利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把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工作着力点,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各族人民群众造福。要把就业和再就业工作作为得民心工程和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大事来抓,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转变就业观念,加强职业培训,注重和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非公有制经济、中小企业,多渠道、多方式增加就业岗位,不断拓宽就业渠道,千方百计解决好就业再就业问题。努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加快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加大援助困难职工和城镇弱势群体工作力度,发展社会慈善事业,在全社会形成扶贫济困的良好氛围。要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强化工业、交通、食品、药品等方面的安全意识和措施,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要继续办好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几件大事,着力抓好抗震安居工程,让全区地震多发、易发地区的各族群众全部住上抗震安居房,并以此带动农村居住条件的进一步改善;继续推进扶贫开发和防病改水工程,稳定解决人民群众的温饱和饮水安全问题;继续加快县乡村道路建设,提高农村供电能力,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村容村貌,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基础。要不断总结经验,坚持每年都为各族群众办几件大事,把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要求落实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中。注重社会公平正义,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以扩大就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理顺分配关系、发展社会事业等为着力点,努力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二)进一步增强民族团结。民族团结是新疆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是社会和谐的重要体现。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全面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要坚持不懈地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团结宣传教育,使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更加深入人心,推动各民族相互学习、加强交流、共同进步,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巩固和发展各民族的大团结。坚持不懈地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结合实际,突出重点,坚持年年有新内容,年年有新发展,以月促年,常抓不懈,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向前发展。要坚持把民族团结工作融入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以民族团结统领军民团结、军政团结、兵团与地方的团结、中央驻疆单位与地方的团结,凝聚方方面面的力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共同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
(三)认真做好宗教工作。宗教工作事关新疆稳定和发展的大局。在新形势下做好我区宗教工作,最根本的就是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凝聚各族人民群众的力量,维护社会稳定,增强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促进我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要尊重信教群众信仰宗教的自由,更好地促进不同宗教和谐相处,促进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信仰不同宗教群众和谐相处,把他们的力量凝聚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共同目标上来。坚持保护合法、制止非法、抵御渗透、打击犯罪、确保宗教活动规范有序进行的原则,旗臶鲜明地保护爱国宗教人士和正常宗教活动,旗臶鲜明地反对非法宗教活动,严厉打击宗教极端势力;坚持正教分离,宗教活动不得干预行政、司法、教育等国家职能的实施,不得妨碍正常的社会秩序、工作秩序、生活秩序。加强对信教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深入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开展社会主义法制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帮助和支持宗教团体加强自身建设,鼓励和支持宗教界发扬爱国爱教、团结进步、服务社会的优良传统,为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社会和谐、祖国统一多作贡献。要坚持把爱国宗教人士作为肩负特殊使命的非党基层干部来对待,在政治上信任、信仰上尊重、工作上依靠、生活上关心,不断完善爱国宗教人士聘用、管理、培训、生活补贴等制度。
继续加大培养宗教界爱国人士工作力度,努力形成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学识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的宗教教职人员队伍,保证宗教组织领导权牢牢掌握在爱国爱教人士手中。要进一步引导各族信教群众和爱国宗教人士正确认识民族、宗教和国家的关系,从祖国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实现民族振兴的奋斗历程中,汲取精神力量,培育爱国情操,把他们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现代化建设上来。
(四)不断健全民主法制。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不断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断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各个层面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障人民依法管理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巩固和发展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加强同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爱国人士的合作共事。加强和改善党对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的领导,发挥其作为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推进社区建设,搞好村民自治,促进城乡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实行政务、厂务、村务公开,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认真贯彻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推进依法治区进程。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普法宣传教育,增强干部群众的法制观念,提高社会管理的法治化水平。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健全执法体系,强化执法监督,维护司法公正,努力建设法治社会。积极有序地开展地方立法工作,制定与国家法律、法规相配套的地方性法规和行政规章,为促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法制保障。
(五)加强宣传思想工作和公民道德建设。宣传思想工作必须始终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进行理想信念教育,进行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建设的教育,使广大干部群众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坚定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坚定对党和政府的信任。高度重视舆论宣传工作,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为促进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强大的舆论支持。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大力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道德教育和实践活动,使“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深入人心,成为人们的自觉意识和行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生动而具体地融入青少年成长的各个环节,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思想文化环境。加强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树新风、促和谐”的风尚。
(六)努力做好群众工作。各族人民群众是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力量源泉,是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社会稳定的根本力量。要深入细致地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最大限度地把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共同推进我区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牢固树立群众观念,坚定不移地相信和依靠各族群众,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不断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充分发挥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深刻认识和把握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的特点和规律,建立健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工作机制,注重从源头上减少人民内部矛盾的发生。加强信访工作,完善信访工作责任制,进一步强化基层信访工作,依法及时合理地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各族群众正确分析形势,全面把握区情,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解决利益矛盾,处理好改革过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增强大局观念,同心同德,群策群力,自觉为改革发展稳定贡献力量,形成构建和谐社会的强大合力。
(七)坚定不移地维护社会政治大局稳定。稳定是新疆的大局,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基本内容。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和谐无从谈起。面对国际形势特别是周边局势的复杂变化,面对境内外敌对势力加紧活动的新情况新动向,我们必须坚持影响新疆稳定的主要危险是民族分裂主义和非法宗教活动的论断,坚定不移地贯彻中央关于维护新疆稳定的各项重大决策,坚持标本兼治,落实各项治本措施,确保社会政治大局稳定。要充分认识反分裂、反恐怖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和尖锐性,增强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社会稳定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进一步强化政治观念,增强广大党员和各级干部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自觉肩负起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维护社会稳定、维护民族团结的神圣使命。坚持“主动出击、露头就打、先发制敌”的方针,坚决打击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暴力恐怖势力,坚决防范和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的各种渗透破坏活动,牢牢掌握反分裂斗争主动权,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和国家安全。继续开展对重点地区集中整顿社会治安的专项斗争。继续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的反分裂斗争,巩固和发展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再教育成果。加大正面教育和宣传力度,全面系统正确地宣传新疆发展的历史,包括民族发展和宗教演变的历史,提高各族干部群众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思想政治觉悟。认真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增强全社会预防和控制违法犯罪的能力,推进平安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环境。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涵和底蕴,有爱国主义精神为动力和支撑。中华民族在五千年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品格和力量,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机和活力,是中华民族强大生命力的重要源泉,是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伟大民族精神,不断赋予它以新的时代内容,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使新疆各族人民始终具有强大的精神支柱。大力弘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紧跟时代、勇于创新的精神,知难而进、一往无前的精神,艰苦奋斗、务求实效的精神,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为我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奋发向上的不竭动力。要在新疆大地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祖国大家庭好、民族团结好、解放军好”的主旋律,传承万众一心、不畏艰难,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团结奉献、敢于胜利的抗震救灾精神,凝聚全区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要在全社会培育与人为善、从善如流的人道主义精神,倡导充满正气、正义的社会风气,营造高洁、清廉的社会氛围,激扬热爱新疆、扎根新疆、建设新疆、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四、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努力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推进我区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要围绕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着眼于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不断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为实现我区新世纪新阶段的宏伟目标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一)始终把思想建设放在首位,坚持不懈地用科学理论武装全体党员和干部。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坚持不懈地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广大党员干部。当前,要把深入学习《江泽民文选》摆在党的思想政治建设和党员干部理论学习教育的重要地位,努力做到认识上有新提高,运用上有新收获。要把学习《江泽民文选》同学习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结合起来,着力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掌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深入学习和贯彻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新疆工作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统一和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做好新疆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认真总结和运用这些年来我区加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坚持和完善干部理论学习和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发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等干部培训基地的作用,加强干部的理论培训和继续教育,努力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理论素养、党性修养、战略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开创我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关键在于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干部队伍。要按照完善结构、增强团结、提高素质、改进作风的要求,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政治坚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廉政、团结协调的坚强领导集体。在新疆,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政治上强是第一位的要求。要全面贯彻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坚持强化政治标准,把革命化放在首位,注重对干部政治素质的考察,尤其是关键时刻的表现,真正把那些政治坚定、能力突出、作风过硬、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的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班子中来。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增强政治坚定性,坚决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和各项方针政策,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维护中央权威和党的集中统一,保证中央政令畅通;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政治方向和政治观点,严守政治纪律,有很强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善于从政治上观察和处理问题,在任何复杂的形势下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必须自觉地站到反分裂斗争第一线,肩负起维护祖国统一和各民族大团结的神圣使命,在事关国家最高利益和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大是大非问题上,始终做到认识不含混,态度不暧昧,行动不动摇,始终做到旗臶十分鲜明,立场十分坚定。各级领导班子要努力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和总揽全局的能力。各族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提高把握工作大局、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引领群众前进的本领。要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党委内部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不断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提高决策水平,增强领导班子的团结和活力。
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认真贯彻落实《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进一步推进干部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努力建立科学规范、充满活力、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选人用人机制。树立科学的用人观念,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注重实践,注重工作实绩,及时发现和选拔那些政治坚定、素质优良、作风正派、清正廉洁、工作出众、群众公认的干部。继续把面向基层一线作为培养选拔领导干部的重要导向,不拘一格选人才,使那些经过复杂环境磨练和考验的优秀干部及时得到提拔和任用,使基层一线成为干部成长进步、脱颖而出的重要阵地。坚持强化干部实践锻炼,把那些政治素质好、发展潜力大的优秀干部,通过到条件艰苦、情况复杂的地方工作,通过下派任职、上挂锻炼、交流轮岗等,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增强他们担当重任的能力。继续加大少数民族干部、年轻干部、妇女干部培养选拔工作力度。从政治上、生活上关心老同志,进一步做好老干部工作。要贯彻党管人才原则,坚持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一起抓,最大限度地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自治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各项事业中去。
(三)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要根据中央的要求和部署,从我区实际出发,以“三级联创”为载体,切实加强基层基础工作,不断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努力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促进新疆改革发展稳定的坚强战斗堡垒。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着眼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稳定,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强化乡、村领导班子建设,选好配强乡镇党委书记和村党支部书记。继续按照“精简上层、充实基层”的原则,通过选派得力干部到乡、村关键岗位任职,从大专以上毕业生中考录乡镇公务员,从回乡知识青年、退伍军人和致富能手中选拔优秀人才进入村级干部队伍,畅通村级干部进入乡镇干部队伍的渠道等一系列措施,着力加强乡、村两级基层组织建设,切实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素质,增强农村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继续推进和巩固“4211”工作机制,充实和加强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基层干部队伍。加大干部异地挂职、脱产培训等工作力度,强化干部政治理论、业务知识和“双语”培训,全面提高素质和领导水平。着眼减轻农民负担、改善干群关系、稳定基层干部队伍,不断探索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新路子。继续加大财政对乡村两级转移支付的力度,确保基层组织和政权的正常运转。继续抓好村级组织阵地建设。继续重视和关心农村“三老”人员,使他们政治上有地位、生活上有保障。要围绕适应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加强国有企业党的建设。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断加强和改进机关、学校、科研院所、社会团体等基层党组织建设。适应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以服务群众为重点,构建城市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加大在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中建立党组织的工作力度,不断扩大党的工作的覆盖面。
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提高党员的整体素质。各级党组织要认真总结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实践经验,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下发的《关于加强党员经常性教育的意见》等四个长效机制文件,切实做好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经常性工作,不断巩固和扩大先进性教育的成果。做好新形势下发展党员的工作,深入研究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党员工作的特点和规律,落实“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把发展党员工作的重点始终放在壮大党的队伍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和骨干力量方面,完善党员队伍结构,保持党员队伍的生机与活力,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进一步加强对党员的教育和管理,使广大党员牢记历史使命,增强宗旨意识,在各自岗位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成为先进生产力的促进者、先进文化的倡导者和人民群众利益的维护者,成为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时代先锋。
(四)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的作风是党的性质、宗旨的体现,是党的先进性的重要标志。要继承和发扬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按照“两个务必”、“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要求,大力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大兴求真务实之风,重实际、办实事、求实效,不搞形式主义,克服官僚主义,一切从实际出发,敢于和善于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同本地、本部门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创造性开展工作。牢固树立党的宗旨意识和群众观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了解群众意愿,集中群众智慧,使我们作出的决策、采取的举措、推行的工作更加符合客观实际和规律,更加符合广大人民的意愿,不断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的利益。
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本色,是凝聚党心民心、激励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在新疆,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精神,始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特殊的政治意义。必须坚持艰苦奋斗、勤俭创业,把有限的财力、物力用在人民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上,用在对特殊困难群体的帮助扶持上,用在推进改革发展稳定工作最关键的事项上。广大党员干部要树立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树立艰苦奋斗的观念,以党和人民的事业为重,勇于到艰苦的地方、到贫困地区去工作,磨练不怕困难、艰苦创业的意志品格,保持奋发向上、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培养求真务实、埋头苦干的工作态度,体现勤政廉政、造福人民的人生追求,形成心系群众、勇于奉献的思想境界,影响和激励全区各族人民同心同德,排难而进,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
(五)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努力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重要内容。各级党委都要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保持党的先进性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抓紧抓实,不断取得反腐倡廉的新成效。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扎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继续抓好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查处大案要案。进一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强化领导责任,确保反腐倡廉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要坚持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支持和参与的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支持纪检机关和其他执纪执法机关履行职能。加强和改进监督工作,强化党内监督,深化党风廉政巡视工作,完善对党员干部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的机制和方法,建立结构合理、配臵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要把制度建设贯穿党风廉政建设的始终,抓住管钱、管物、管人等容易滋生腐败的环节,从改革体制、机制、制度入手,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财政制度、干部人事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推进体制创新,加大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的力度,铲除腐败现象滋生的土壤和条件。
加强新形势下的反腐倡廉教育,坚持不懈地开展党风廉政教育月活动,使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不断加强党性修养,切实增强党性观念,自觉坚持执政为民,始终保持人民公仆的本色,筑牢反腐倡廉、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自觉地以党纪政纪约束自己,用群众满意程度鞭策自己,认真执行廉洁从政的行为准则,模范地遵守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官、干干净净做事,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广大党员要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以奋发有为的蓬勃朝气、开拓创新的昂扬锐气和清正廉洁的浩然正气,赤诚于心,奉献于行,努力创造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的实实在在的工作业绩,赢得人民群众的信赖,树立当代共产党人的崇高形象。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自治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形势新任务对兵团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兵团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职工要认清形势,牢记使命,扎实工作,开拓进取,更好地发挥推动改革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建设大军作用,更好地发挥增进民族团结、确保社会稳定的中流砥柱作用,更好地发挥巩固西北边防、维护祖国统一的铜墙铁壁作用,为促进新疆的长期稳定和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驻疆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是保卫边疆、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坚强柱石,是促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坚强保证。要始终不渝地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在思想上、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人民军队的性质和宗旨,在新形势下为新疆经济社会的发展,为反分裂、反恐怖斗争和维护国家安全与新疆稳定作出新的贡献。各级党委、政府要关心、支持国防和部队建设,加强民兵、预备役工作,加强国防教育,增强全民国防观念。要深入持久地开展“双拥共建”活动,不断开创军政军民团结的新局面。
团结凝聚力量,团结成就伟业。我们一定要加强党的团结,加强民族团结、军政团结、军民团结、兵团与地方的团结、中央驻疆单位与地方的团结,以及方方面面的团结,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凝聚全区2000万各族人民群众的力量,万众一心,团结奋斗,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站在新的战略起点上,谱写新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这是全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的崇高责任,也是全区各族人民的崇高责任。新世纪新阶段,新疆在全国发展和稳定中的战略地位更加突出。新疆是我国西北的战略屏障,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也是我国战略资源的重要基地。新疆的发展和稳定,关系全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国家安全,关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要站在这样的高度,进一步认识新疆的重要战略地位和新疆加快发展的重大战略意义,更加自觉地把新疆的工作臵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之中,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做好新疆工作,为全国的大局、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二十一世纪是充满机遇和挑战的世纪。进入新世纪以来,和平与发展依然是时代的两大主题。但是世界风云激荡,天下并不太平。我区地处祖国西北边疆,周边国家情况复杂多变。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地认识和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动荡不安的周边局势,审时度势,驾驭全局,发展同周边国家以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与合作,让世界了解新疆,让新疆走向世界。要加强国际合作,特别是同周边国家的合作,共同打击国际恐怖主义和包括“东突”势力在内的“三股势力”,为维护地区安全,维护世界的正义与和平事业作出贡献。
同志们,不断开创新疆团结稳定、蓬勃发展的新局面,我们肩负着光荣的历史使命。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臶,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振奋精神,扎实工作,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加快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建设更加繁荣富裕和谐的社会主义新疆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