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煤矿井下水患救援演练总结报告
伟业煤矿井下水患救援演练
总结报告
根据 “应急预案演练周”活动的要求,我矿在2010年 6月18日举行了第一次井下水患救援演练,现将演练情况总结如下:
一、演练目的
通过演练使人员掌握应急救援运行程序和方法,检验人员自救互救能力和部门之间的协调作战能力。
二、演练策划
1、演练项目:井下水患救援演练。
2、演练负责人:孟建涛(总指挥)、李建国(策划负责)。
3、组织单位:安质科、生产科、地测科、通风科、机电科。
4、协作单位:救护队,后勤科、供应科、医疗组。
5、演练时间:2010年6月18日9:30——11:30。
6、水患事故地点:11041工作面老空突水。
7、参演人员:全矿干部员工(地面指挥部成员及各救援小组人员)。
8、模拟人员:安全科1人,在现场模拟向调度室汇报。
9、控制人员:安全科2人,在老井副井底电话旁对清点人数,撤离出来的时间进行有效监控对清点人数;经营办1人,在调度室协助记录和记时。
10、评价人员:新密分公司、伟业煤矿领导及有关部门负责人。
三、井下水患救援演练过程
9:30安质科于庚仁汇报(模拟):11041工作面老空突水。接汇报后,矿调度员张英伦用电话依次通知:矿总值班张富仓(安全矿长),矿长孟建涛,矿总工李建国;超化矿救护队,医疗组。9:31矿总值班张富仓,矿长孟建涛,矿总工李建国依次到位。矿长孟建涛听取调度员报告,立即启动救援程序,在会议室成立救援指挥部,随后命令:通知井下把各工区人员撤到老井副井底;副井罐笼准备好,准备运送人员。9:33依次通知:11041掘进头跟班队长杨朴楞,瓦检员于庚仁,11071掘进头跟班队长刘宗义,瓦检员周磊,11021面跟班队长樊铁卷,瓦检员张林松,11051面跟班队长孟祥建,瓦检员范根森;
9:48掘进工作面11041杨朴楞汇报:30人全部撤到老井副井底;
9:49掘进工作面11071刘宗义汇报:26人全部撤到老井副井底;
9:50采区11021樊铁卷汇报:56人全部撤到老井副井底; 9:51采区11051孟祥建汇报:60人全部撤到老井副井底; 9:53中央变电所配电工×××汇报:立即切断动力电源。12:21-300泵房司机×××汇报:-300吸水井已降3M;-150泵房司机×××汇报:-150吸水井已降2.6M。
11:33依次通知:生产矿长周东晓,机电矿长周根兴,采煤一队值班樊铁卷,掘进一队值班徐金发,通修区值班×××,开拓区值班××,矿总支书记×××,经营矿长×××,安全副总×××;11:37依次通知:安全科长×××;水文地质科×××,采三区值班×××,采二区值班×××,掘一区值班×××,机电区长×××,机电科长×××,运输区机值班×××,办公室主任×××,生产科长×××,供应科长××,保卫科长×××,经营办主任××,搬运队长×××,物业科长×××,财务科长×××。
11:38总指挥孟建涛命令:井下现场生产矿长周东晓在老井副井底成立临时指挥部;安排人员下井观测涌水量;要求经营办和机电区去矿灯房统计下井人数;组建救援小分队。11:46安全科×××汇报:××公司救护队9人正在坐人车下井。
11:45生产矿长×××汇报:已在150东煤斗成立临时指挥部,临时指挥部有我和×××、×××、×××共4人组成,电话号码:306。
11:57水文地质科×××汇报:-220测水270m3/h。12:17经营办×××和机电区×××汇报:采一区30人,采二区37人,采三区19人,掘一区11人,掘二区15人,开拓区14人,机电区9人,运输区22人,通修区16人,搬运队3人,早班共176人领矿灯下井。井下汇报170人,采二区3人(送饭工1人,下料工2人),采三区1人(送饭工1人)共4人在150候车室候车,运输区2人(钉道工2人)在钳工间放工具。
12:25安全副总×××检查救援小分队后汇报:采二区24人,通修区10人,搬运队11人,全矿救援小分队集合45人。
12:28救援指挥部向公司调度汇报:井下人员全部撤离到安全地点;-150、-300水泵全部启动;××公司救护队已到-150进行救援;××医院已到副井口进行救护;井下成立了临时指挥部;救援小分队45人已集合待命。12:30救援指挥部宣布结束救援演练。
四、演练成功的经验
(一)领导高度重视,亲临督导实战
公司领导对这次井下水患救援演练,高度重视。公司×局、××书记坐镇救援指挥部,观察演练情况,亲临督导实战,对演练过程进行全面控制。
矿长×××沉着指挥、安全矿长×××周密策划,程序运行和方法操作比较平顺,保证了演练现场的真实效果;生产矿长×××现场协调,安全科积极监控,救援指挥部及各救援小组努力处置,达到了演练预期目的。
(二)演练目的明确,计划方案策划周密
从我矿安全工作的实际情况出发,经过认真研究,确定×××工作面老塘突水救援演练。其主要目的是验证应急预案的可行性;发现应急预案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便及时改进;使参演人员熟悉井下水患事故应急操作和整个应急程序,增强参演人员的熟练性和信心。
(三)演练检验了我矿应急救援实战、保障能力和参演人员的自救互救能力
1、检验了调度系统对接听电话、记录等的规范、时效。
2、检验了井下跟班带班干部对现场的应急处置能力。东边2309面、2311掘进头的人员仅用了18分钟撤至-150煤斗;西边2341面、238面、2311掘进头的人员用了22分钟撤至-150煤斗;-300东石门掘进头的人员用了20分钟撤至-300候车室。
3、检验了井下员工对所在地的避灾线路熟悉程度。
4、检验了指挥部成员及各救援小组人员接警后到调度室的速度,参演人员接警后最晚也在20分钟内到达行政三楼成立救援指挥部。
(四)检验××救护队接警后的出警速度和协作救援能力。××救护队与矿各科室负责人、相关单位及相关人员共同完成了此次演练。主要检验新洛救护队队伍接警后的行动机动能力,接警后在16分钟内到达副井井口,矿各科室负责人、相关单位主要检验主要检验演练的具体组织和实施情况。由于两个单位的通力合作,使演练顺利完成,得到公司领导的认可。
(五)演练紧张有序,获得圆满成功
6月18日上午11:30演练开始,12:30演练结束,时历将1小时,演练很成功。整个演练过程紧张有序,演练指挥忙而不乱,演练现场环境基本逼真,安全保证基本到位,演练达到预期效果。
五、演练存在的不足
在演练全过程中,发现演练存在许多不足,必须引以为戒,及时进行改进和提高。
(一)在参演人员对水患应急救援预案的熟悉程度方面:
1、少数参演人员对应急救援预案还不够熟悉,演练时应用得不太熟练;
2、各归口责任分工还不太明细,个别参演人员没有进入演练状态;
3、下井人员统计清点时间过长,也稍显零乱。
(二)在调度系统对接听电话、记录等的规范、时效方面:
1、演练记录不规范,没有完整地把演练情况记录下来;
2、演练时电话出现打不进、打不出现象;
3、电话通知顺序也没有严格按《水患救援演练实施细则》规定执行;
4、电话号码不熟悉,接听电话也有个别记录错误;
5、现场参演人员对各归口汇报的内容不规范。
(三)在应急物资、材料及设施设备的准备方面:
1、仍未设置-300东大巷防水闸墙;
2、—300水泵房各个通道存放黄泥数量不够。
第二篇:煤矿井下水害事故演练总结报告
小屯煤矿井下水害事故演练总结报告
根据《2010年矿井水灾事故应急救援预案》要求,我矿在7月18日早班举行了井下水害事故演练,现将演练情况报告如下:
一、井下水害事故演练记录 演练项目:井下水害事故应急救援 演练时间:7月18日早班
水害事故地点:南翼16中03运输顺槽底抽巷
11:40公司安监处刘江波汇报(模拟):中宇掘二队16中03运输顺槽底抽巷当头垮了,很大的水涌出来。矿调度员李秋接事故汇报后,11:41用电话通知:跟班区长杨贵文,把工作面人员全部带出来;11:42通知矿总值班梁道富;11:44通知+1340水泵房司机刘秋生不能停泵。11:45调度员李秋接到中宇掘二队现场电话汇报。
11:47中宇掘二队跟班区长杨贵文汇报:我们的人全部撤出来了。
11:48用电话通知公司调度员李秋;11:49通知矿长孙守义、书记孙保国、总工程师梁道富;11:50依次通知机运部长颜士波、综合办公室主任张夫领、供应部长张强、安监部长胡方冠、保卫部王涛、中宇掘二队跟班区长杨贵文、副井井口范玉全(并要求人车不要摘钩)。11:51总工程师梁道富、矿长孙守义、书记孙保国、机电部长颜士波、调度室主任史孝武、安监部长胡方冠、保卫部王涛、机运区长梁立洋、生产矿长梁道富、供应部长张强、综合办公室主任张夫领、中宇掘二队跟班区长杨贵文、机电部长颜士波、水文地质部长张孟凯、机运区长梁立洋依次到调度室。
12:00公司安全副总到调度室,接着局和公司领导依次到;12:13救护队到,接着公司医院、公司安监处、生产、机电、供应部门依次到。
12:0516中03运输顺槽底抽巷跟班区长杨贵文汇报:工作面人员全部撤出来了。12:10救护大队队长张士伟:应急突击队共13人已在保卫科待命。12:35通知公司调度员李秋,水灾演练结束。救灾指挥部工作会上各部门汇报: 水文地质科汇报:+1340涌水量80m3/h;
经营办汇报:中宇掘二队13人、抽采工区15人、安监员1人瓦检员1人,共30人已撤至+1370(16中03运输顺槽)。
安全科汇报;井下跟班安全员刘尚海协助人员撤离,安全员刘江波正在副井口进行上、下井人员监控,安监员潘明在矿调度室待命。供应科汇报:已准备好1800只蛇皮袋。
机电工区汇报:中央采区变电所配电工、电钳工在岗待命;+1370水泵房水泵司机在岗待命,电钳工已检查电路,水泵无问题。
二、演练成果
(一)领导高度重视,亲临实战部署
公司领导对这次井下水害事故应急演练,高度重视。从演练策划、前期准备、组织实施到模拟演练,都进行了具体部署、亲临实战。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安全副总坐镇调度室,督导演练。由9人组成的救护小队能较快速到达指定地点。
(二)演练目的明确,预案策划周密
从我矿安全工作的实际情况出发,确定井下水害事故的应急演练。
演练检验:
1、应急人员对水害应急救援预案的熟悉程度;
2、调度系统对接听电话、记录等的规范、时效;
3、救护队、各科室负责人及相关人员对现场的应急处置能力;
4、应急物资、材料的准备情况。
三、演练存在的不足
(一)现场演练的汇报环节不逼真,没有达到实战的理想效果。
(二)在应急人员对水害应急救援预案的熟悉程度方面:
1、部分应急人员对应急救援预案还不熟悉,演练时应用得不太熟练;
2、各归口责任分工还不太明细。
(三)在调度系统对接听电话、记录等规范、时效方面:
1、演练记录不规范,没有完整地把演练情况记录下来;
2、演练时没有具体把井下人数及姓名记录下来;
3、电话通知顺序没有按《预案》要求执行;
4、接听电话也有个别记录错误;
5、现场应急人员对各归口汇报的内容不规范。
(三)在救护队、各科室负责人及相关人员对现场的应急处置能力方面:
1、救护队没有接受任务记录;
2、没有按《预案》规定的避灾路线撤至安全地点;也没有分析井下人员受威胁撤离的范围;
3、井下没有建立临时的指挥所;
4、井下受威胁区域没有及时切断电源;
5、没有到调度室带特别许可证入井。
(四)在应急物资、材料及设施设备的准备方面:
1、16中03运输顺槽底抽巷调度电话离当头太远,约200米;
2、+1340水平应急材料、工具准备不充足。
(五)井下没有巷道名称标示牌;避灾线路上的安全标志牌数量不够。
第三篇:应急救援演练总结报告
龙洲湾项目二期二标工程应急救援演
练总结报告
为了减少工地生产的安全事故,消除安全隐患,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在龙洲湾二期二标中天建设项目部执行经理沈福红的带领下于2016年6月1日星期三上午15:00举行了“安全生产应急预案演练活动”。整个活动共分为现场物体打击应急救援演练与火灾应急救援演练,共历时30分钟,参加人员50人左右。这次事故应急演练活动,项目部高度重视,所有救援小组人员各就各位,各司其职认真负责,并取得了圆满成功,通过此次应急演练,实践检验了龙洲湾二期二标项目应急救援小组针对发生安全事故时救援工作及时有效性,考核了救援小组应对突发事件的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的应急处理能力。针对此次实战演练,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
演练活动组织到位,这次演练活动,安排周密,从演练策划、前期准备、组织实施到正式演练所经历的各个阶段,巴南区安监站都给予了很大的关心、支持和帮助;项目负责人周浩良任应急救援小组组长,对这次演练工作高度重视,认真审定演练方案,确定演练目的、原则和规模,亲临演练现场进行指挥,要求参演人员熟练使用灭火器材,并对演练工作进行全面控制。成立现场临时指挥部,并对演练工作的全过程进行领导和指挥,参与演练方案的讨论和修订工作,建设单位和监理单位也积极参与这次活动。
二、统筹安排
应急救援演习充分考虑到了发生安全事故应采取安全处置程序和应急救援措施进行,通过本次演习的顺利开展,使广大职工了解和掌握了一旦发生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如何进行报警、抢险、伤员抢救等常规操作,以及熟悉了应急演练的程序和要求,使大家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三、团队协作
各小组配合密切,在演练过程中,各个环节、流程衔接顺利无空档,参演人员全身心投入事故应急救援演练工作,各单位总体配合密切,互相协作,有事不推诿,从严从难从实战角度开展演练。基本能及时向指挥中心和现场指挥部报告、请示,能实现事故抢险救援信息的双向快速交流沟通,使事故应急救援处置准确快速消除。各参演小组都认真投入演习,现场气氛浓厚各参演部门进入参演现场后,都能积极主动转换角色,全身心投入到演练中;协调组织有序,人员、物资到位及时,由于组织有效,准备充分,使应急演练活动比较顺利。
通过此次演习项目部将进一步完善现场应急救援预案,努力提高工人安全防范素质,增强现场整体自防自救能力,从而为管理人员和工人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
中天建设集团龙洲湾项目二期二标项目部
2016年6月2日
第四篇:煤矿紧急避险系统应急救援演练总结报告
煤矿紧急避险系统总结报告应急救援演练
一、演练目的
为了保障矿井的安全生产和职工的人身安全,在井下发生煤尘与瓦斯爆炸事故时,人员在撤退时避免发生恐慌、混乱,造成人员伤亡和事故扩大,以最大限度降低危害影响程度,提高矿井抗灾能力,同时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对矿井突发事故时的应变和指挥能力,有效发挥《寺湾井紧急避险系统应急救援预案》的作用,依据《预案》要求,于2013年6月4日实施了纳雍县焦硐紧急避险系统应急救援演练。
二、演练内容
1、假设二采区行人下山掘进工作面发生透水事故。
2、设立“紧急避险”事故演习指挥中心(以下简称指挥中心),地点设在矿调度室。
指 挥 长:张青雄
副指挥长:胡大红 陈传凤 谭明望 曹孙武
成员:朱苇苇、向伦辉、向伦银、代 爽、毛士平、张长久、朱
勇
3、指挥人员职责:
1)矿 长:指挥长是处理灾害事故的全权指挥,在矿井发生重大事故时,立即成立抢险救灾指挥部,在总工程师协助下制定营救遇难人员和处理事故的计划,下达抢险救灾命令;
2)总工程师:协助指挥长制定抢险救灾方案、措施,是指挥长的第一助手;
3)副矿长:根据矿长指令和“计划”规定,积极投入抢险救灾工作,并负责组织为处理事故所必需的人力物力,及时调集救灾必需的设备材料和严格控制入井人员,负责清点井下人员数量,对没持有指挥长签发的入井许可证人员严禁入井;
4)基层区队队长:是本单位处理灾害事故的现场第一责任人,负责指挥现场救灾,组织营救遇难人员,准备好必需的抢救器材,并根据救援指挥长的命令,迅速运送到指定地点。负责将遇险人员及时运往井上,保证救灾人员和器材能及时运到事故地点,满足救灾需要。查清在井下的人数及其姓名,并迅速报告调度室;
5)跟班队长:一旦发生灾害后,及时向矿调度和值班矿领导汇报,配合矿应急救援指挥部及各技术小组组织营救遇难人员,查对留在本区域工作地点内的工作人员人数,将在现场看到的事故性质、范围和发生原因等情况,如实详细地报告应急救援指挥部,并随时接受指挥长的命令,完成有关抢救和灾害处理任务;
6)调度室主任:负责及时通知矿井灾害预防及处理协调领导组成员,及时通知纳雍县救护大队,通报灾区灾情,汇报抢险救灾进展情况,及时传达指挥长命令,并按照指挥长命令负责协调各方面的工作;
7)通防科长:根据事故性质,及时掌握事故地点通风状况,为指挥长详细汇报事故影响的地点和波及的范围。并提出相应的通风方案,按照指挥部命令调整矿井或局部通风系统;
8)安检科长:根据救灾指挥部确定的计划及《规程》规定,对抢救工作的各项安全措施实行有效地监督,并对入井人员进行控制;
9)机运科长:根据指挥长命令,负责矿井通风、提升、排水、压风、供电、通讯等系统的安全运行。及时向指挥长汇报事故波及的地点和范围,并掌握矿井局部停送电工作, 及时抢救和安装机电设备;
10)生产科长:协助总工程师制定抢险救灾方案,提供必要的图纸和资料,指导救护队抢险救灾;
11)地测科长:根据事故情况,及时向指挥长汇报事故所波及地点和影响的范围。负责提供灾区地质资料及相关图纸,并对于水灾要对出水水量及有关因素进行观测、分析,负责检查督促各项防治水措施的落实情况;
12)保卫科长:负责事故抢救和处理过程中的治安保卫工作,维护正常秩序,不准闲杂人员入矿,并在井口附近设专人警戒,严禁无关人员逗留、围观。负责组织对受伤人员的急救治疗,组织护理和药物供应,妥善安置救灾人员的食宿及其它生活事宜,调用各种车辆;
14)矿值班调度员:负责用专用事故应急记录本,记录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情况,并立即将事故情况向有关领导汇报,及时下达指挥部命令,随时统计掌握井下人员情况;
15)行政科长:及时准备好必需的抢救器材,并根据矿长的命令,迅速运送到指定地点。
三、演练过程
14:30掘进一队邹成国在二采区行人下山掘进工作面向调度汇报发生透水事故。
14:32调度员代华平接到通知后,立即通知指挥长,告知现场情况。
14:33指挥长张青雄命令调度员启动紧急救援预案,通知二采区行人下山掘进工作面,二采区管子道掘进工作面所有作业人员,按避灾路线撤离至永久避难硐室。
14:35调度员代华平通知避难硐室管理人员做好准备工作,等候逃生人员进入避难硐室。
14:37调度员代华平按应急预案事故通知程序,通知指挥部所有成员立即赶到矿调度室集合。
14:40调度员袁国庆向监测监控微机员询问永久避难硐室避难硐室,室内外有毒有害气体是否异常,发现异常及时汇报。
14:41掘进二队跟班队长龙忠平汇报:二采区管子道掘进工作面作业人员4人全部撤到永久避难硐室内,无人员伤亡。
14:42掘进一队跟班队长邹成国汇报二采区行人下山掘进工作面共有4人现场作业,全部撤到永久避难硐室,无人员伤亡。
14:43 应急预案指挥长及成员全部就位。
14:45 避难硐室管理员代华平,用直拨电话向调度汇报进入避难硐室人数为10人,掘进一队4人,掘进二队4人、安检科2人,无人员伤亡请指示。
14:45 指挥长张青雄向调度员袁国庆下达检验避难硐室设备是否正常运行。
14:50 避难硐室管理员代华平按照操作程序,先后试验了气幕和喷淋装置正常。
14:54 生产矿长陈传凤下达CO气体超限试验命令,硐室管理员代华平指导现场静候人员,从座椅下拿出CO吸附剂,放入空调左侧凹槽内,进行空气对流吸附CO有害气体。
15:13 硐室管理员代华平向调度汇报硐室CO有害气体,下降至0.0024%以下。
15:15 硐室管理员代华平向调度汇报硐室温度21.5度,向调度指挥请示。
15:17 经调度员袁国庆向指挥长请示后,向硐室管理员代华平下达开启制冷系统指令。
15:25 地面瓦斯监控值班员曹圆圆向调度汇报,永久避难硐室二氧化碳超限0.5%。
15:28 副指挥长胡大红下达检查二氧化碳,制冷系统是否存在泄露。
15:32 避难硐室管理员代华平进入二氧化碳耳硐,进行检查。
15:35 避难硐室管理员代华平向调度汇报,经检查二氧化碳气瓶连接装置漏气。
15:40 副指挥长胡大红下达处理泄露部位,进行二氧化碳吸附,待硐室底部二氧化碳不超过2.5%时,再进入耳室处理泄露。
15:45 避难硐室管理员代华平进入二氧化碳耳硐,进行处理正常后并向调度汇报。
16:30 地面总指挥张青雄下达演习结束命令,恢复生产。
四、演练评估分析报告
整个演习是在没有预先通知相关单位的情况下进行的,是一次很好的实战演练,检验了发生瓦斯、煤尘事故应急预案的启动和抢险救灾的反应能力。矿工能按照正确的避灾路线进行撤离,整个演习过程按照预定计划进行,有条不紊,取得了圆满成功。整个演练活动,人员配备到位,应急程序启动正常充分。应急启动程序、实施救援、恢复生产、以及信息沟通、人员反应、组织配合等情况能够满足应急救援需要。通过演习,进一步提高了矿工在紧急状态下的应变处置能力和避险、救助、救护的能力,检验了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
五、存在问题
1.人员撤离期间不能够相互照应。
2.避难硐室竣工后,没有进行全方面检验,造成二氧化碳气瓶连接管路漏气。
3.硐室管理人员操作知识方面培训不够,现场操作不熟练。
六、今后整改措施
1.加大应急演练知识培训力度,加强系统救灾演练,在发生灾害撤退期间要服从指挥,有“抱团”意识,做到相互照应,严禁盲目行动。
2.做到应急避险系统设施定期检验,确保设施完好,在应急期间能够正常使用。
3.加强实操培训,在避难硐室启用时,做到熟练操作。
第五篇:富强煤矿水患调查报告
镇雄富强煤业有限公司 镇雄县富强煤矿
水患调查报告
编制人;光 头
日 期;二0一二年六月二十一日
我矿按照相关要求,对矿井进行全面的水患检查,现将检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矿井水文地质概况
矿区处于赤水河与简车河(母享河)中部分水岭地带,处于区域水文地质单元的补给区,大气降水是矿区地表水及各含水层的主要补给来源。在碳酸盐岩分布区,大气降水通过落水洞、岩溶漏斗、溶蚀洼地、岩溶裂隙等入渗补给,呈层流或岩溶裂隙流、管道流形式径流,在有阻水岩层、断裂或地形切割深处以裂隙岩溶泉或溶洞泉形式排泄。在松散岩类和碎屑岩类分布区,大气降水在裸露地段渗入,顺层面及构造、风化裂隙面径流,遇地形切割深处,以裂隙泉形式呈分散状排泄,因矿床直接和间接充水含水层露头地段均分布于分水岭西侧,为逆向坡地形,且地形坡度陡,切割较深,沟谷发育,出露和分布面积有限,因此地形地貌有利于地下水的排泄而不利于补给。
矿区为单斜构造,断层不发育,矿床直接和间接充水含水层均为裂隙弱含水层。老窑开采方式以平硐开采为主,积水总体较少,茨梨沟在矿区南部由东向西切割各含水层,在矿床开采中后期、可通过塌陷裂隙侧向补给,对矿坑充水有一定影响,矿区最低侵蚀基准面标高+1033.m。主采C5b、C6b煤层331和332资源量计算的最低标高为+950m,矿区内煤炭资源大部分位于最低侵蚀基准面以上。
预计矿井正常涌水量为2246m3/d(93.6m3/h),最大涌水量为3033m3/d(126.4m3/h)。
综上所述,断层在煤系地层中一般不导水,但石灰岩地层与煤系地层对接时,具有一定导水性,断层中普遍存在浅部富水性及其导水性较深部强的特点。根据断层的产出部位和产状,断层对矿井无充水影响。
矿区内地表、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地形坡度一般大于30°,有利于地表水的排泄。雨后,大气降水大部分沿分水岭两侧迅速排泄于沟谷中,然后汇集于溶蚀槽谷的河流中向外排泄,地表水流畅通;少部分渗入地下补给地下水,又以岩溶管道流的形式向河谷迳流、排泄,补给河流,形成地表、地下水相互补给的关系。
矿区地形为沿中部分水岭梁子一带最高,东、西两侧逐渐降低;北部较高,由北往南逐渐降低,总体趋势为中高而两侧底,北高南底。地层倾向东,分水岭以东以顺向坡地形为主,坡度相对较缓,一般为20~30°,T1y灰岩、泥质灰岩分布地带则多呈现溶蚀缓坡、洼地和岩溶漏斗、落水洞等地形地貌。
分水岭以西为逆向坡地形,主要分布有三叠系和二叠系碎屑岩地层,沟谷发育,切割深,高差大,坡度陡,卡以头组和飞仙关组地层分布地带一般地形坡度一般均在30°以上,山顶接近分水岭地带并为陡崖,西部煤系地层分布地带则逐渐变缓,坡度一般10~20°,居民、村寨和耕地等多分布于矿区西部煤系地层缓坡地带。
(一)地表水
区内无水库、池塘等集中水体分布、仅有间歇性的山间沟谷溪流,较大地表溪流主要为茨梨沟和毫都村以西溪流,分别分布于矿区分水岭两侧。
茨梨沟发源于矿区南部边缘分水岭位置,其汇水面积大、切割深、沟体两侧地表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后均向沟内汇集,由东向西流经飞仙关和煤系地层,主要接受大气降雨控制,季节变化大,经5个月的流量长观,实测流量为0.018~0.306m3 /s,由于沟谷延伸长,汇水面积大,雨季流量大且流经煤系和上覆地层,因此对矿床开采有直接影响。
毫都村以西溪流由多个小型沟谷汇集而成,分布于煤系上覆T1f3、T1f4和T1y地层中,由西向东流经T1y地层时经T1y落水洞转为暗河伏流。溪沟流量主要受大气降雨控制,雨季流量大,旱季常时断流,测流量为1.0481L/s,由于其汇水面积相对较小,且流经地层下部有多个隔水层相隔,距矿区可采煤层距离较大,对矿床开采充水一般无影响。
除此外,矿区其余区段地表溪沟水由于汇水面积小,除雨季有短时水流外,多数处于干旱断流状态,对矿床开采充水影响较小。
(二)矿区含(隔)水层 1)第四系孔隙含水层(Q)
主要分布在矿区沟谷及缓坡、洼地地带,由冲积、洪积、坡积、残积的砂砾层、亚砂土、耕植土等组成,厚度0~5m,主要由大气降水补给,含少量季节性孔隙潜水,富水性弱。因厚度及分布面积有限,对矿床充水影响甚微。
2)永宁镇组岩溶裂隙强含水层(T1y)
出露于矿区分水岭以东,岩性以中厚层状浅灰色灰岩、泥质灰岩为主,间夹杂色砂、泥岩层,地层总厚约250m,根据岩性特征可分为上、下两段。地表常形成卡斯特岩溶地貌。岩层溶蚀裂隙、溶蚀洼地、落水洞等较为发育,岩溶形态以洼地、漏斗及落水洞最为普遍,常呈串珠状分布于碎屑岩界线靠可溶岩一侧,走向与地层走向大体一致。地表溪流流经该地层时常经洼地、漏斗及落水洞转为暗河伏流,区域地下水径流模数一般为15L/s.km2,泉水流量0.8~46L/s,富水性强,矿区内由于出露位置较高,且处于补给区,因此地下水径流快,并以垂向径流为主,大气降水降落地面即迅速通过裂隙、洼地落水洞等转入地下,因此地下水位埋藏普遍较深,矿区内未见泉点出露。由于该含水层由于距下伏煤层铅垂距离一般在500m以上,且有T1f、T1k等地层相隔,对矿床充水一般无直接影响。
3)飞仙关组四段裂隙弱含水层(T1f4)
岩性为薄层状紫灰色泥岩与灰绿色粉砂岩互层,间夹泥质灰岩薄层,地层厚110~135m,平均125m。出露于矿区东部分水岭以东地带,并构成顺向坡地形,由于其出露位置高,风化和构造节理、裂隙较为发育,节理裂隙以走向275~290°,倾角60~70°一组最为发育,线密度为2~6条/m。地下水以细脉状裂隙泉形式出露,流量0.035(泉9)~0.377(泉12)L/s,泉11水质分析结果,水化学类型为HCO-3—Ca2+·Mg2+型,出露标高1240~1405m,浅部风化和构造裂隙发育,岩层导水性较好,随着埋深的加大岩层节理裂隙逐渐减少,导水性及富水性亦逐渐减弱,该含水层由于有下伏有多个隔水层相隔,除因断裂沟通外,对矿床充水一般无直接影响。
4)飞仙关三段裂隙弱水层(T1f3)
岩性底部为灰绿色中厚层状泥质粉砂岩或砂质泥岩,中部为紫灰色砂质泥岩与灰绿色钙质粉砂岩条带状互层并偶夹灰白色泥质灰岩条带或薄层,上部为紫灰与紫红色、中厚层状泥质粉砂岩及粉砂岩,厚95~120m,平均110m。出露于山脊分水岭地带及其东侧。地下水以细脉状裂隙泉形式出露,流量0.027(泉10)~0.374(泉17)L/s,出露标高1415~1555m,分布于山脊地段钻孔(202)穿过此层段时出现漏水现象,最大漏失量达2L/s以上,但203孔穿过此层段时孔内漏失量较少,说明浅部风化和构造裂隙发育,岩层导水性较好,随着埋深的加大岩层节理裂隙逐渐减少,导水性及富水性亦逐渐减弱,该含水层由于下伏有多个隔水层相隔,除因断裂沟通外,对矿床充水一般无直接影响。
5)飞仙关二段裂隙弱水层(T1f2)
岩性下部为紫灰及灰紫色中厚层状粉砂岩或长石石英细砂岩。中部以紫灰色粉砂质泥岩为主,间夹中厚层状泥质粉砂岩,上部为灰绿色、紫灰薄至中厚层状粉砂岩、泥质粉砂岩为主,夹薄层灰岩条带,厚85~115m,平均105m。条带状出露于山脊分水岭地带和两侧。由于其出露位置最高,处于大气降雨补给区,因此未见泉点出露,钻孔揭露岩层节理裂隙不发育,岩芯较为完整,对矿床充水一般无直接影响。
6)飞仙关一段相对隔水层(T1f1)
岩性为紫红色、紫色中厚层状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中上部夹厚层状粉砂岩及泥灰岩薄层,下部夹灰绿色粉砂岩细条带,厚70~90m,平均厚75m。条带状出露于分水岭西侧,地貌上常形成陡坡陡崖,钻孔揭露岩层节理裂隙不发育,岩芯较为完整,RQD值一般在70%以上,矿区内仅见1个泉点出露(泉5),流量0.0031L/s。该层厚度和产状稳定,为矿区相对隔水层。
7)卡以头组裂隙弱含水层(T1k)
全区厚105~125m,一般厚115m。岩性上部为灰绿色、夹紫灰色薄至中厚层状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下部岩性为灰绿色中厚层状细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及粉砂质泥岩;顶部及底部分别为灰~浅灰色中厚层状灰岩或泥灰岩,厚度3.10~5.75m,该组地层出露于矿区中西部,地貌上多形成陡坎或陡坡。普遍发育两组高角度节理,节理面产状:第一组:210°∠80°,密度为3~4条/m,面光滑,延伸长度在3m以上,充填物较少;第二组:295°∠75°,密度为3条/m,延伸长度在4.5m以上,面光滑,充填物较少。沿两组节理面在岩层裸露和陡坡地段常形成重力崩塌。矿区内未见泉点出露,201、202、403孔静止水位观测结果,水位标高1355.44—1398.45m,403孔抽水试验结果:单位涌水量q为0.00857L/s.m,渗透系数k为0.00695m /d,水化学类型为HCO3-·(K++Na+)·Ca2+。因含水层在矿床回采冒落裂隙及开采影响范围带内,是矿床直接充水含水层,对矿床有充水影响。
8)长兴、龙潭组含、隔水层相间的裂隙弱含水层(P2l+c)岩性主要为深灰色薄至中厚层状灰岩、泥质灰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煤或炭质泥岩为主,局部间夹薄层状深灰色粉砂岩条带;全区厚45~54m,一般厚50m。灰岩、泥质灰岩岩溶不发育,但裂隙较为发育,裂隙面具轻度溶蚀,地面观测发育两组节理,节理面产状:第一组: 80°∠61°,密度为1~2条/m,延伸长度在5m以上,充填物较少;第二组走向:295°,倾角垂直,密度为1~2条/m,延伸长度在5m以上,节理面均具溶蚀坑和溶蚀凹槽。钻孔揭露灰岩层段较为完整,裂隙及岩溶不发育,RQD值一般在70~90%之间,说明随着深度的增加,岩层节理裂隙逐渐减少,富水性亦逐渐减弱。
龙潭组岩性上段为深灰色粉砂岩、细砂岩、粉砂质泥岩及泥岩、炭质泥岩、煤等组成,顶部为勘探区主采C5b、C6b为煤层。厚度45~58m,平均50m。下段为灰色、浅灰色和深灰色薄至中厚层状泥岩、砂质泥岩,夹中厚层状粉砂岩、薄层炭质泥岩和煤线。底部一般为灰白色块状铝土质泥岩,厚67~92m,平均80m。
该组地层出露于矿区西部,地貌上常为缓坡地形,地表多为第四系残坡积层和耕作土层覆盖,粉砂岩、细砂岩含弱裂隙水,粉砂质泥岩及泥岩、炭质泥岩、煤等为相对隔水层,地表常为强~中等风化,发育两组高角度构造及风化节理,节理面产状:第一组走向:225°倾角直立,密度为3~4条/m,延伸长度在0.5m以上;第二组:330∠85°,密度为3条/m,延伸长度在0.5m以上,节理面具铁褐色薄膜。
该含水层浅部风化和构造节理较为发育,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向深部岩石逐渐完整,节理裂隙逐渐减少,富水性亦逐渐减弱。沿煤层露头地带老窑分布较多,老窑大多数都采用平硐开采,自然排水,但不排除部分老窑暗斜井开采后有老窑积水,开采中应特别引起注意。
(四)断层水
矿区区域构造位于则底向斜北西翼,地层走向近南北向,倾向100~130o,倾角15~35 o,一般20~25 o,由西向东逐渐变缓。次级褶曲不发育,为一缓倾斜的单斜构造。
区内断裂构造不发育,通过此次勘探,查明勘探区内仅发育1条断裂F1,其规模不大,落差为34m。
F1断裂:分布于矿区北部1、2勘探线之间。断层走向北西,倾向南西,倾角60 o~65o。区内延伸长度780m,地面上由于地表覆盖较厚,迹象不明显;深部通过201钻孔控制,探明两盘地层落差34m,造成龙潭组地层部分缺失。
沿断层带两侧无明显地下水点出露,201钻孔于井深204.78~208.77m煤系下部揭露此断层,断层破碎带岩性杂乱,岩芯破碎成角砾、碎石状,具强烈的挤揉、扰动现象、并呈后期重胶结状态,断层带钻孔井液消耗量0.3~0.4m3/h,漏失量明显增大,水位突然降低至80m以下,说明断裂破碎带导水性明显强于正常地层,井巷接近或穿越断层时对矿坑充水有一定影响。
(四)崩塌、滑坡堆积体水
勘探区分水岭以西为逆向坡地形,主要分布有三叠系和二叠系碎屑岩地层,沟谷发育,切割深,高差大,坡度陡,植被差,长兴组、卡以头组和飞仙关组地层分布地带地形坡度一般均在30°以上,崩塌、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较发育,通过此次勘探,查明勘探区范围内共分布有6个崩塌及滑坡堆积体,根据地面地质调查结果其特征分述如下:
1)崩塌
矿区内共分布有3个崩塌堆积体,分别为B1、B2、B3。B1分布于矿区西部公路上方,岩性为二叠系上统龙潭组二段(P2L2)粉砂岩、泥岩、崩塌堆积体长约40m、宽约30m,最大堆积厚度不超过5m。B2分布于矿区南西部,岩性以三叠系下统卡以头组(T1k)强风化粉砂岩为主,崩塌堆积体长约55m、宽约40m,最大堆积厚度不超过5m。B3分布于矿区南西部山脊部位,岩性为三叠系下统卡以头组(T1k)粉砂岩、细砂岩夹灰岩薄层,岩层崩塌后沿山坡堆积,崩塌体长约50m、宽约60m,最大堆积厚度不超过3m。
3个崩塌和崩塌堆积体形成原因均属山体地形较陡,岩石强风化,并有倾向坡外的不稳定构造和风化结构面,在大气降水和重力等作用下形成的浅层扒皮式崩塌,其规模和厚度均属小型,分布有限,无实际水文地质意义,对矿床充水无影响。
2)滑坡
矿区内共分布有3个滑坡堆积体,分别为H1、H2、H3。H1、H2分布于矿区西北部公路上方,岩性为古滑坡堆积体内的新近浅层松散体滑坡,形成原因与公路边坡开挖有关,滑坡体长、宽均不超过40m、厚度3~5m不等,规模和厚度均属小型,分布有限,无实际水文地质意义,对矿床充水无影响。
H3分布于矿区西北部,岩性为T1f
1、T1k、P2L+c泥岩、砂岩灰岩等混杂堆积,产状混乱,堆积体南北长约900m,东西宽约300m,推测最大厚度超过50m,属大型深层古滑坡堆积,其形成原因可能与矿区古地形和构造等有关,具体滑坡年代不清,目前滑坡体已处于稳定状态。
在H3古滑坡堆积体内共有3个泉点出露,流量为0.002~0.544 L/s,据访问:雨季沿滑坡体前缘中下部常有股状地下水出露,但随着降雨的结束逐渐干涸,说明堆积体结构较为疏松,地下水径流及交替循环较快,滑坡体富水性和导水性均强于矿区其他地层,由于该滑坡体直接堆积于勘探区主采煤层之上,面积和厚度较大,并具有较强的赋水空间,因此对矿床开采和充水有一定的影响。
(五)相邻矿井水
矿区北部紧邻为茶林煤矿、南部为雄峰煤矿,由于国家煤炭产业政策的调整,目前茶林煤矿和雄峰煤矿均处于资源整合阶段,并已停产多时,据访问:茶林煤矿和雄峰煤矿原开采方式均为平硐暗斜井开采,年产规模均在1万吨以下,矿井排水方式为井下水仓汇集,机械排水和自然排水排出地面。矿井充水来源主要为煤、岩巷顶棚岩层节理裂隙水,矿井水多呈滴状和淋漓状通过岩层节理裂隙渗入矿井,雨季涌水量较旱季略有增大,勘查期间偶测茶林煤矿坑口排水量为0.955 L/s,雄峰煤矿坑口排水量为0.794L/s。由于2矿井均已停产多时,因此未能收集到矿坑开采面积、标高、地下水位埋藏标高等详细资料。
茶林、雄峰和富强3个煤矿主要开采煤层均为C5b、C6b,茶林煤矿主井口标高为1529m,雄峰煤矿主井口标高为1218m,均高于富强煤矿主平硐标高,矿山开采后,若不按规程留设矿界安全煤柱,与茶林、雄峰煤矿生产和积水巷道连通,两个煤矿的矿坑水将直接导入富强煤矿排出,对煤矿矿坑充水和井下生产安全有直接影响。
富强煤矿主平硐井口标高为1136.251m,从建矿至今,矿山主要处于生产巷道的改造,采煤工作面的布置阶段,尚未进行规模性的开采和回采,勘探期间经矿井水文地质编录、矿坑涌水量长观:矿坑水主要从主平硐顶棚细砂岩、粉砂岩节理面呈线状和淋漓状涌出,少部分为煤层采空后顶板陷落,上覆P2c、T1k通过导水裂隙越流补给矿坑,勘探期间实测矿坑平均正常涌水量为1.126 l/s,最大涌水量1.519 l/s。矿坑排水方式为平硐自然排水。
(六)老窑水
矿区内采煤及采硫铁矿历史悠久,据访问: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就有小煤窑开采的历史,并一直持续到90年代,80年代至90年代期间,沿煤系地层底部有多个硫铁矿硐开采,并就近在矿区西南部一带进行冶炼,至今矿区西南部主井平硐一带仍有多个硫铁矿渣堆分布,硐口已多数绝迹,根据调查访问:硫铁矿开采最大深度约为200m,矿硐废弃后积水可能会在上千方以上,但由于矿硐主体分布于煤系底部,且开采巷道均为顺矿层分布,距勘探区主采C5b、C6b垂直厚度在100m以上,一般情况下矿坑积水对富强煤矿主采煤层充水和突水威胁不大。
矿区采煤历史较久,地表沿C5a ~C9煤层露头带均有老窑分布,老窑多属上世纪小业主、村民和集体无规则的小规模开采,开采技术原始落后,目前老窑硐口多数已垮塌绝迹,本次共调查访问老窑10个,均为平硐开采,巷道延伸长度20~100m不等,老窑开采时采用自然排水、自然通风,积水量相对较少,目前亦未见老窑泉出露,一般情况下对煤矿开采充水的影响和威胁不大,但不排除部分老窑存在平硐暗斜井开采,废弃后封存有一定积水的可能,在今后的开采过程中对老窑积水还是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另外:老窑采空区因埋深较浅,塌陷裂隙部分已沟通地表,而与大气降水、地表溪流产生水力联系,当矿井巷道接近或揭穿老窑采空区时,可形成老窑溃水。由于老窑突水有来势猛、突发性强,且水呈酸性,并含有H2S、CO2等有毒气体等特征,对人员及矿井危害较大。因此浅部开采应先探后采,并采取防范疏排措施。巷道遇迎头有铁锈痕迹,潮湿渗水及岩壁有冷凝水滴等凝痕现象时,应查明原因,以防老窑突水。
二、矿井目前主要的涌水来源
1、矿井近期对所有巷道进行了全面的涌水观测调查,检查表明目前无水患和水害威胁。
2、+1136水平北翼运输巷有一定的采空区裂隙水流出(6m³/h)。
3、井底车场(北翼采空区)密闭在冬夏出水量变化较小,现最大涌水量10m³/h.4、南下山水平工作面南下山采区
2、南下山采区3密闭无水涌出,南下山采区4工作面密闭有水涌出6m³/h.现回采的南下山采区5工作面也只有少量水涌出0.5/h。
5、南下山水平南翼岩石回风上山下段受一小型构造影响,有一定顶板裂隙水渗透(约4 m³/h)。
6、+1136、水平岩石巷道局部有少量顶板裂隙水约3m³/h的水量涌出。
7、经查:南翼南下山采区水平以上为原老老富强煤矿采空区,空区积水经现老富强煤矿2号风井自行流出,+南下山采区m水平以上留有70m斜长的水平隔离煤柱与原老老富强煤矿煤矿分开,根据现已掘南下山采区轨道下山巷道和南翼南下山采区2—南下山采区6工作面所掘巷道和工作面回采的情况来看,未出现过异常的水害情况,隔离煤柱能有效承受空区水压和隔离空区积水。三,防治水患措施
1,填堵通道。老富强煤矿大巷为防雨雪水渗入井下,在矿区内采取填坑、补凹、整平地表或建不透水层等措施。
2,整铺河床。老富强煤矿大巷左翼溪流的一段经过矿区,而河床渗透性强,可导致大量河水渗入井下,在漏失地段用粘土、料石或水泥修筑不透水的人工河床,以制止或减少河水渗入井下。
3,修筑排(截)水沟。山区降水后以地表水或潜水的形式流入矿区,地表有塌陷裂缝时,会使矿区涌水量大大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可在井田外缘或漏水区的上方迎水流方向修筑排水沟,将水排至影响范围之外。
4,矿井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观测工作。水文地质工作是井下水害防治的基础,应查明地下水源及其水力联系。
5,超前探放水。在矿井生产过程中,必须坚持“有疑必探,先探后掘”的原则,探明水源后制定措施防水。
6,隔离水源。隔离水源的措施可分为留设隔离煤(岩)柱防水和建立隔水帷幕带防水两类方法。
7,隔离煤(岩)柱防水。为防止煤(矿)层开采时各种水流进入井下,在受水威胁的地段留一定宽度或厚度的煤(矿)柱。防水煤(矿)柱尺寸的确定应考虑到含水层的水压、水量、所开采煤(矿)的机械强度、厚度等因素及有关规定,并通过实践综合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