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术报告感想
报告题目:微波光子学及应用微波光子学及应用
报告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潘时龙教授
报告时间:2016年3月10日(星期四)下午14:00—15:30
潘时龙,2000年-2008年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学士、博士,2008年-2010年在加拿大渥太华大学微波光子学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任教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主要从事光载无线(ROF)系统、微波光子信号处理、微波光子信号产生、微波光子测量等领域的研究工作,自2006年以来在国内外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SCI 80余篇,他引700余次,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7项。担任国家科技奖励评审专家、IEEE RWS 2013高速和宽带无线通信技术委员会主席、PIERS 2013微波光子分会召集人、微波光子学最高学术会议MWP2013的国际咨询委员,APMP2013、ICAIT2013、IEEE RWS 2012、ICOCN 2011、ICAIT 2011等国际会议的分会主席和技术委员会成员。是IEEE高级会员,美国光学学会(OSA)、国际光电子工程师协会(SPIE)的会员,中国电子学会和中国光学学会的高级会员,IEEE、OSA、APS等本领域主要期刊的审稿人。
潘时龙教授首先介绍了微波光子学技术的发展现状:微波光子学是近来融合了微波技术和光电子学技术而产生的新兴领域,在通信、传感、生物、医学、军事和安全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其后,介绍了微波光子学在雷达领域的应用:微波光子系统具有损耗低、带宽大、体积小、并行能力强、抗电磁干扰等特点,是突破现有射频系统关键瓶颈的有效手段,但其在宽带信号产生、传输、处理、阵列协同、集成化等方面均面临诸多难题。结合实际应用,潘教授详细介绍南航雷达成像与微波光子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新型微波光子阵列系统上的构想和国内外相关技术的进展。
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新技术层出不穷,微波光子学的出现弥补了传统微波系统的不足。微波光子系统以其损耗低、带宽大、体积小、并行能力强、抗电磁干扰等优良特性,被广泛应用于现代雷达和通信系统当中。在研究微波光子学的过程中,潘教授对比了国内外的差距,结合自己的研究进展,雷达和微波光子应用上做出了极大的突破。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实际主持的雷达军工项目,在工程实践中证实了新技术的优良特性。
报告题目:云计算中的数据存储安全及关键密码技术
报告人:广州大学李进教授
报告时间:2016年4月19日(星期二)下午14:30-16:00
李进教授,硕士生导师,本科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博士毕业于中山大学,之后在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和伊利诺伊理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任教于广州大学。李进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云计算安全和密码学。担任多个国际学术会议主席职务和国际期刊编委,包括SCI一区期刊Information Sciences和FGCS等期刊客座编辑,任广东省计算机学会云计算专委会秘书长、广州市计算机学会理事等职务。目前已录用和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其中43篇被SCI收录,论文包括17篇中国计算机学会推荐的A类期刊/会议论文,12篇中国计算机学会推荐B类以上国际学术会议/期刊论文。目前Google Scholar学术搜索论文引用总次数达4500余次,H-Index达到 25,引用超过200次的论文共5篇。
随着云计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的普及,越来越多的用户数据外包存储在公有的云平台,这对如何在云计算环境下实现用户数据的安全存储及高效检索带来了新的挑战。此次讲座重点介绍了云计算环境下相关的数据加密技术、存储方法及检索算法。
李进教授首先对云计算进行了简单的介绍,目前,云计算作为一种新型的计算和存储模式,成为处理大规模数据问题的重要工具。由于云计算存储服务运行于第三方云平台,用户与云服务商之间无法建立可信关系,云存储与计算外包服务的不可信导致了诸多新的安全挑战。同时,传统密码技术也存在着无法对外包密文数据进行有效使用,包括密文数据的完整性保护、密文数据的去重、密钥管理和安全删除等缺陷。针对上述问题,李进教授探讨了云存储环境下实现数据安全的新型密码技术,主要针对实现云存储及计算安全的密码技术进行探讨,包括同态认证码以及收敛加密等。
听了李进教授的讲座,我对云计算和云计算中的信息安全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通信与社交平台的兴起,网络资源的共享问题也随之出现,传统的解决方案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数据量,云计算的出现解决了这一难题,云计算不仅能为运维和各种算法的技术实现提供坚实的基础,而且还拥有成本和维护上的优势。云计算优化了资源的配置,具有较好的拓展性,大的服务容量,为现代互联网提供了一种新的数据存储和处理方式。但是,云计算同样存在着数据泄露、数据丢失、数据劫持、不安全接口、拒绝服务攻击、“临时工”、滥用云服务、贸然行事、共享隔离等云安全问题,他涵盖了计算、存储、网络、应用程序、用户安全执行以及监控等多个层面。因此,寻求全面而系统的云安全解决方案也显得尤为重要。报告题目:特种光纤的制备及其传感应用
报告人:香港理工大学电机工程学系刘正勇博士
报告时间:2016年4月24日(星期日)上午10:00
刘正勇,博士,于2010年在浙江大学获得信息工程(光电)专业学士学位,并于2015年获得香港理工大学电机工程学系博士学位。目前为香港理工大学博士后研究员,其研究的方向主要包括:特种光纤的设计和制备及其传感应用研究,光纤光栅,光子晶体光纤,光纤激光器等。
特种光纤是有别于普通通信用的单模光纤而提出的具有特殊结构和特性的光纤。其具有参数可调性灵活,结构和掺杂可特制化的特点,在光纤传感领域具有很好的研究和实用性。本讲座将简单介绍香港理工大学在特种光纤方面的相关研究,并介绍几种具有特殊结构和特性的光子晶体光纤,以及利用所制备的特种光纤所进行的传感应用。其中,光纤光栅和干涉型传感器会进行介绍。光纤光栅技术由于其稳定性,精确度高,可解调速度快,从而已经被广泛应用在结构健康监测,比如桥梁,高铁,隧道等方面的结构监测。而干涉仪作为另一类型的光纤传感器,也同样具有灵敏度高,解调迅速等优点,在传感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刘正勇博士首先介绍了几种特种光纤的结构及其特点,包括双芯光子晶体光纤(Twin-core PCF)、高双折射光子晶体光纤(High-Birefringence PCF)、液体填充微结构光纤(Liquid-Filling Microstructured Fibers)。
双芯光子晶体光纤:光纤的包层是由规则网格结点上的孔结构形成低折射率区域,光纤芯区是由规则网格结点上的孔的缺失形成的两个高折射率芯区,特征是在光纤横截面的两个正交偏振方向上所述两芯区附近的孔的大小不同,每个芯区在光纤横截面的两个正交偏振方向上的孔的缺失不对称,芯区附近的孔的中心位置偏移网格结点,两芯区附近的孔中充有极性材料。
高双折射光子晶体光纤:折射率导模光子晶体光纤的包层中周期排列着空气孔,通过改变部分周期性空气孔的形状、大小或位置,可以制作出双折射很高的光子晶体光纤,这为实现高保偏提供了新的可能。
液体填充微结构光纤:微结构光纤中的空气孔可以看成一系列微流体反应器,为功能材料的填充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和自由度。当微孔中填充功能材料时,材料与光的相互作用直接表现为光纤导光特性的改变。填充功能材料的物理特性、载入方式及调制手段会对微结构光纤的导光机制产生深刻的影响,从而可以实现具有不同功能的光纤光子器件。
传统通讯光纤的结构主要包括玻璃纤芯和包层,在近红外波长有非常优秀的传导能力,所以被广泛作为长距离光信息传输的载体。但近些年,随着‘物联网’应用的快速发展,光纤传感和应用于客户端的光器件数量迅速提升,传统光纤已不能完全满足这些领域的要求,特种光纤使用新的设计结构以及相应的材料填充,优化了光纤传感系统的结构,为光纤传感领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解决方案。
报告题目:光纤测井
报告人:西北大学乔学光教授
报告时间:2016年5月21日(星期六)14:50-15:30
乔学光教授,博士生导师。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物理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1998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光学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现任教于西北大学。主要从事光电子技术、光纤通信与传感、油气田光纤测井、物探、油气管线检测等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乔教授的汇报内容主要分为三个方面:
1、光纤传感研究现状
2、光纤测井关键技术
3、光纤传感发展需求。
报告中,乔教授首先介绍了国内外的光纤传感的研究状况,详细阐述了自己从事光纤测井研究的初衷。目前中国的测井装备和国外存在明显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主力数控测井装备仍然使用国外20年前的技术,技术陈旧。引进的成像系统下井仪器数量不足。资料讲解以及应用软件方法相对单一。
接着,乔教授介绍了自己把光纤传感与测井相结合的研究历程,同时对测井中的压力监测,温度监测,地震监测,光纤制备等关键技术进行了详细介绍。根据油气资源的生产需求,研究开发的全光纤测井仪器需要测量的指标主要有:温度压力测量,液位测量,多相流的流量测量,气体测量,超声波测量,倾斜角度测量,地震波测量等。并且对光纤传感器和电子传感器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对比了光纤传感器与电子传感器的输入输出曲线。
最后,乔教授通过对自己的科研和教学进行总结,对光纤传感的发展需求提出了若干看法:传感器的研究涉及到方方面面,光纤传感的传感器制备是关键技术,现在的传感器研发应该制定相关规范,统一标准;同时传感器的设计和实验过程比较艰难,安全要求较高,需要相关部门提供平台才能取得相应的成果。
听了乔教授的报告,我对光纤测井技术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学习了光纤传感系统的研究和设计的全过程,吸取了乔教授在光纤传感方面的经验,特别是在光纤传感器的制备方面,让我受益匪浅。
在设计传感器时,首先应该考虑到传感器的使用环境,针对不同的环境采用不同的光学原理来实现传感器的功能。同时,受到环境的影响,传感器的外形和封装也尤为重要,我们需要考虑到温度,压力,抗腐蚀性,动态范围,响应速度,成本和实现价格等各个方面。在设计和生产时也需要制定统一的标准,做好安全和质量的监控。在选用传感器时,我们更需要对比其与传统电子传感器的优缺点,综合考虑,必要时使用电子传感与光学传感相结合的方式实现系统功能。
报告题目:Coherent radio over fiber links for broadband wireless access applications 报告人:加拿大渥太华大学姚建平教授
报告时间:2016年5月23日(星期一)10:20-10:50
姚建平教授,IEEE 会士(IEEE Fellow),美国光学学会会士(OSA Fellow),加拿大工程院院士(CAE Fellow),加拿大渥太华大学电子工程与计算机科学学院院长,OSA会士,IEEE会士,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姚建平教授是国际知名的微波光子学专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微波信号的光子学处理、微波/毫米波/太赫兹信号的光子学发生、Radio over Fiber技术、UWB over Fiber技术和光相控阵天线;他还涉足光纤激光器、光纤和波导布拉格光栅、光纤传感器以及生物光子学的研究,目前已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460余篇。2010年在Nature子刊Nature Photonics发表特邀评论《Microwave Photonics: Arbitrary Waveform Generation》,2011年就微波光子学接受Nature Photonics专访《Microwave Photonics Shines-Interview with Jianping Yao》, 2012年已应邀在IEEE光子学会杂志连续两期发表介绍微波光子学的文章(A Tutorial on Microwave Photonics)。任2013 Optics Express “Microwave Photonics” Focused Issue 客座编辑,2013-2015 IEEE 微波理论及技术学会杰出讲师(IEEE MTT-S Distinguished Lecturer)。
在学术讲座中,姚建平教授首先介绍了微波光子技术的基本概念,接着详细讲解了相干光纤无线电(ROF)的链路。相干光纤无线电(ROF)的链路已被研究用于宽带无线接入应用的高数据率无线信号传输。与传统的强度调制直接对比检测(IM/DD)ROF链路,一个连贯的ROF链路可以提供更高的接收灵敏度和更高的频谱效率。此外,对于密集波分复用(UDWDM)网络,渠道的选择可以在电域中使用定义的数字滤波器在相干接收机的实现。然而,一个连贯的ROF链路存在由于相位噪声和从发射机和本地振荡器激光源不稳定的频率差引起的性能退化。在本讲座中,姚老师主要讨论消除相位噪声及不稳定频率差的影响的解决方案。同时,通过实验证明提高了灵敏度和相干ROF链路光谱效率的方案。
通过姚建平教授的讲解,使我学习了微波光子学以及radio over fiber(RoF)技术的相关知识,让我受益匪浅。光载无线通信radio-over-fiber(RoF)技术是应高速大容量无线通信需求,新兴发展起来的将光纤通信和无线通信结合起来的无线接入技术。简单的说就是在中心站将微波调制到激光上,之后调制后的光波通过复杂的光纤链路进行传输,到达基站后,光电转换将微波信号解调,再通过天线发射供用户使用。光载无线通信(RoF)系统中运用光纤作为基站(BS)与中心站(CS)之间的传输链路,直接利用光载波来传输射频信号。光纤仅起到传输的作用,交换、控制和信号的再生都集中在中心站,基站仅实现光电转换,这样,可以把复杂昂贵的设备集中到中心站点,让多个远端基站共享这些设备,减少了基站的功耗和成本。
第二篇:学术报告感想
报告感想
在这个学期中,老师们将他们的精彩报告讲给我们听,我们受益匪浅,我们了解到了怎样去思考关于我们研究自己课题的方法,还有思考研究的大致思路,最重要的是告诉我们要不懈的努力,去得到我们想要的预期成果。至于在科研中遇到的难题,更要不断的去查找文献,看着别人是怎样研究出来的。在此,我要感谢老师的悉心教导,将自己的宝贵经验告诉我们。在所有的老师报告中,我对纳米材料的报告比较感兴趣,这主要是因为我的研究和老师将的内容有共同之处。
目前电子器件已能够实现纳米量级,而由传统电介质构成的光器件由于衍射极限的限制,尺寸却还在微米量级,在微型化及高度集成化中遇到瓶颈。因此,为了适应现代信息化的要求,就需要尽快地寻求突破衍射极限的新技术。
表面等离激元的内涵
近年来,人们发现了一种能够突破衍射极限的新机理,即在金属/介质界面上存在着一种表面束缚的电磁波模式,能够克服衍射极限且可将能量高度限制在分界面处,称为“表面等离子体激元(Surface Plasmon Polaritons,SPPs)”。SPPs 为突破衍射瓶颈带来了希望,采用
SPPs作为信息载体,最终可以实现光电子元器件在纳米尺度的高度集成。目前,人们不断地研究各种方法来利用 SPPs 实现亚波长光子器件。且通过研究发现,与传统电介质构成的光器件相比,基于 SPPs 的光子器件不仅能实现纳米尺度超衍射极限光传输的有效调控,而且呈现出了很多特殊的现象及功能。因此,基于SPPs 亚波长光器件的研制成为近几年来的研究热点。
SPPs 是约束在金属/介质界面的一种非辐射电磁波,具有很多新的特性,可以突破光的衍射极限,成为近场光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这为亚波长集成光学器件的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径,使光电子元器件能够实现纳米量级上的集成。
表面等离子体激元(SPPs)是局域在金属表面的一种自由电子与光子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混合激发态,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外来电磁波使金属中的自由电子产生集体振荡,光波电磁场和表面电荷振荡间相互作用最终就形成了具有特殊性质的SPPs。
SPPs 的突出特性可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
1.具有局域场增强效应:当入射光波与金属中的自由电子产生集体振荡时,将有一部分入射光能量被限制在介质表面,且垂直于界面向两侧呈指数级衰减。因此当一定波长的入射光波照在金属平板时,反射光会大幅度地减少从而在金属表面局域范围内产生极强的光场。对于纳米金属颗粒,光场入射时也能够在颗粒表面产生局域增强场。
2.具有表面波的特性:SPPs不仅可以沿着介质表面传播,而且在其被完全吸收前传播的距离可达几个到几十个微米远。
基于 SPPs 以上优异特性,其为制造应用于高速光通信的集成光路带来了新的希望。SPPs 与光波的相互作用和其本身性质紧密相连,通过改变金属表面SPPs 的一些特性,比如改变金属表面亚波长结构,SPPs的色散关系、激发模式以及耦合效应等性质都会发生较大的变化。基于SPPs独特的光学特性,近年来对表面等离子体光学的研究已经成为一门新兴学科,其在亚波长SPPs波导器件、生物传感、SPPs光刻技术、新型光源、超高分辨率成像等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基于SPPs的光 纳米材料,能够在金属/介质界面以SPPs形式引导光的传播,实现新的纳米材料与纳米技术的飞跃。
纳米材料的内涵
纳米材料是指特征尺寸在纳米数量级(通常指1~ 100 nm)的极细颗粒组成的固体材料。从广义上讲, 纳米材料是指三维空间尺寸中至少有一维处于纳米量级的材料。通常分为零维材料(纳米微粒), 一维材料(直径为纳米量级的纤维), 二维材料(厚度为纳米量级的薄膜与多层膜), 以及基于上述低维材料所构成的固体。从狭义上讲, 则主要包括纳米微粒及由它构成的纳米固体(体材料与微粒膜)。纳米材料的研究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新层次, 是交叉学科跨世纪的战略科技领域。
纳米材料主要由纳米晶粒和晶粒界面两部分组成。纳米晶粒内部的微观结构与粗晶材料基本相同, 因此在这方面的研究报道不多。纳米材料突出的结构特征是晶界原子的比例很大, 当晶粒尺寸为10nm时, 一个金属纳米晶内的界面可达610m 时, 晶界原子达15% ~ 50% ,可以用TEM(透射电镜)、X 射线、中子衍射以及其他方法来表征纳米材料及其结构。由于纳米材料中晶界的原子结构十分复杂,使其在80年代末至90 年代初曾一度成为纳米材料研究的一个热点。为描述纳米晶界结构,人们提出了许多模型,概括起来可分为三种不同的学说 : Gleiter的完全无序说、Siegel的有序说和有序无序说。
但是,目前很难用一个统一的模型来描述纳米晶界的微观结构。其原因在于纳米材料中的晶界结构相当复杂,它不但与材料的成分、键合类型、制备方法、成型条件以及所经历的热历史等因素密切相关,而且在同一块材料中不同晶界之间也各有差异。可以认为纳米材料中的界面存在着一个结构上的分布,它们处于无序到有序的中间状态,有的与粗晶界面结构十分接近,而有的则更趋于无序状态。
材料的结构决定材料的性质。纳米材料的特殊结构决定了纳米材料具有一系列的特异效应。正是由于上述纳米材料结构上的特殊性和处于热力学上极不稳定的状态, 导致了它具有各种的特异效应, 其中一种就是表面效应。表面效应是指纳米微粒表面原子与总原子数之比, 随粒径的变小而急剧增大后引起性质上的变化。纳米材料的颗粒尺寸小,位于表面的原子所占的体积分数很大,产生相当大的表面能。随着纳米粒子尺寸的减小,比表面积急剧加大, 表面原子数及比例迅速增大。由于表面原子数增多,比表面积大,使得表面原子处于/裸露状态。周围缺少相邻的原子,原子配位数不足,存在未饱和键,导致了纳米颗粒表面存在许多缺陷, 使这些表面具有很高的活性,特别容易吸附其他原子或与其他原子发生化学反应。这种表面原子的活性不但引起纳米粒子表面输运和构型的变化,同时也引起表面电子自旋、构象、电子能谱的变化。它是纳米粒子及其固体材料的最重要的效应之一。由于纳米粒子存在界面效应与表面效应,因而产生粒子表面过剩电荷、电荷载流子的相互作用、魔聚数与粒子稳定性以及粒度控制等研究课题。
纳米材料的物理化学方面性质与应用
纳米材料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既不同于宏观物体,也不同于微观的原子和分子。当组成材料的尺寸达到纳米量级时,纳米材料表现出的性质与体材料有很大的不同。在纳米尺度范围内原子及分子的相互作用,强烈地影响物质的宏观性质。纳米材料的物理化学方面性质与应用:(1)光学性质与应用(2)电磁场性质与应用(3)化学性质与应用(4)催化性质与应用(5)其他性质与应用。具体如下:
(1)光学性质与应用
纳米材料的光学性质研究之一为线性光学性质。当金属材料的晶粒尺寸减小到纳米量级时, 其颜色大都变成黑色,且粒径越小,颜色越深,表明纳米材料的吸光能力越强。纳米材料的吸光过程还受其能级分离的量子尺寸效应和晶粒及其表面上电荷分布的影响。由于晶粒中的传导电子能级往往凝聚成很窄的能带,因而造成窄的吸收带。
纳米材料光学性能研究的另一个方面为非线性光学效应。纳米材料由于自身的特性,光激发引发的吸收变化一般可分为两大部分:由光激发引起的自由电子-空穴对所产生的快速非线性部分和受陷阱作用的载流子的慢非线性过程。最典型的如CdS纳米材料, 由于能带结构的变化,导致载流子的迁移、跃迁和复合过程不同于其粗晶材料,因而呈现出不同的非线性光学效应。Ohtsuka等采用脉冲激光法研究了CdT e纳米材料的三阶非线性光学效应, 结果发现其具有较大的三阶非线性吸收系数。采用四波混频研究InAs纳米材料的非线性光学效应时, 252发现量子化的纳米晶粒是其呈现非线性的根本原因,而且三阶非线性极化率与人射光强度成正比。其他的研究报道还有很多。
此外,纳米晶体材料的光伏特性和磁场作用下的发光效应也是纳米材料光学性质研究的热点。通过以上两种性质的研究,可以获得其他光谱手段无法得到的一些信息。
(2)电磁场性质与应用
金属材料中的原子间距会随其粒径的减小而变小,因此,当金属晶粒处于纳米范畴时, 其密度随之增加。这样,金属中自由电子的平均自由程将会减小,导致电导率的降低。由于电导率按ad(d为粒径)规律急剧下降,因此原来的金属良导体实际上已完全转变成为绝缘体, 这种现象称之为尺寸诱导的金属-绝缘体转变。纳米材料与粗晶材料在磁结构上也有很大的差异,通常磁性材料的磁结构是由许多磁畴构成的。畴间由畴壁分隔开, 通过畴壁运动实现磁化。而在纳米材料中,当粒径小于某一临界值时,每个晶粒都呈现单磁畴结构, 而矫顽力显著增长。纳米材料的这些磁学特性是其成为永久性磁体材料、磁流体和磁记录材料的基本依据。
(3)化学性质与应用
纳米材料由于其粒径的减小,表面原子数所占比例很大,吸附能力强,因而具有较高的化学反应活性。许多金属纳米材料室温下在空气中就会被强烈氧化而燃烧,如TiN纳米晶粒(平均粒径为45 nm)在空气中加热即燃烧成为白色的TiO2 纳米晶粒。即使是耐热、耐腐蚀的氮化物纳米材料也变得不稳定,暴露在大气中的无机纳米材料会吸附气体,形成吸附层,因此可以利用纳米材料的气体吸附性制成气敏元件,以便对不同气体进行检测。
宏观体系中均相基元反应的反应级数是由化学计量数决定的,速率常数不随浓度和时间而改变。但是,当处于分子筛笼内反应物的运动受到诸如容器、相界、力场、溶剂等空间阻碍及影时,反应的动力学显示出与均相反应不同的结果。Q zin等人于1991年首次对分子筛笼内的化学反应进行了动力学研究,揭示了纳米反应器具有不同于气相和液相的动力学特征。并通过测定不同温度时的反应速率常数,进而得到了反应的活化熵和活化能。
(4)催化性质与应用
早在50年代,人们对金属纳米材料的催化性能就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发现其在适当的条件下可以催化断裂H-H、C-C、C-H 和C-O 键。这主要是由于比表面积大,出现在表面上的活性中心数增多所致。纳米材料作为催化剂具有无细孔、无其他成分、能自由选择组分、使用条件温和以及使用方便等优点, 从而避免了常规催化剂所引起的反应物向其内孔缓慢扩散带来的某些副产物的生成。并且这类催化剂不必附在惰性载体上使用,可直接放入液相反应体系中, 反应产生的热量会随着反应液流动而不断向周围扩散, 从而保证不会因局部过热导致催化剂结构破坏而失去活性。另外,纳米材料作为光催化剂时因其粒径小,粒子到达表面的数量多,所以光催化效率也很高。
(5)其他性质与应用
除上述几方面物理化学特性外,与宏观物质相比,纳米材料在力学光催化性能、储氢性能、烧结性能和热学(大尺寸固态物质经过超细化后,发现其熔点将显著降低,当颗粒小于10 nm 量级时尤为显著)等方面也显示出特异性能。由于纳米晶界原子间隙的增加和气孔的存在, 使纳米材料的杨氏模量比粗晶材料减小30%以上。同时, 由于晶粒减小到纳米级,使材料的强度和硬度随粒径的减小而增大,近似遵从经典的Hall-Petch关系式: Hvd-123(其中d为平均粒径,Hv为0.2%屈服强度或硬度)。可见,纳米材料所具有的特性还表现在:硬度高, 可塑性强;高比热和热膨胀;高导电率和扩散性;高磁化率和高矫顽力。并且在熔点、蒸气压、相变温度、烧结、超导等许多方面也显示出与宏观晶体材料不同的特殊性能。总结
这是我在这些报告中获得最深的感受,让我了解到科研的魅力所在的同时,也了解到科研之路的艰辛与成功之后的欣喜。在此,我要再次感谢老师的精彩报告,我们享受到一场知识的盛宴。
第三篇:学术报告听后感想
报告名称:日本大学的工学部教育和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与日本型生产系统的关系 报告时间:2010年10月13日 报告人:上山邦雄
报告地点:第三教学楼
该报告由日本产业学会理事、日本《产业学会研究年报》总编辑,日本经济学会联合英文年报总编辑,日本城西大学经济学院和研究生院院长,产业政策研究专家上山邦雄教授所讲。报告的主要内容是围绕日本大学的工学部教育和实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来讲的,以及这种教育模式和培养模式与日本型生产系统的关系。对于日本的教育,我早已有耳闻,知道日本的教育从儿童起就有一套非常严厉甚至苛刻的教育模式,它在严厉与苛刻中却同时体现着人性化,因为他们考虑到的是长远的利益与发展,纵然日本和中国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恩怨,但不可否认的是日本的民族文化使这个民族拥有了它立于世界的资本,而这种民族文化又是从教育开始的。听了上山邦雄的报告才开始明白他们的这种教育是怎么实行的,以及怎样一代代的影响着这个民族的文化,并且形成了其独特的生产系统,日本型生产系统。我觉得最应该让我们深思的是他们是如何培育出实用型的人才的,我相信中国人民也同样是一个智勤劳的民族,为什么我们在培养实用型人才上却并不理想呢?这一点是我们应该反思我们的教育模式的不足之处。另外就是该报告让我更加深入的了解了什么是日本型生产系统。日本生产方式是日本经济蓬勃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并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我觉得我们对于日本的生产方式以及日本型生产系统应该进行深入的研究,从而对其精髓进行学习,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而不是简单的模仿,唯有如此,中国才有可能在工业上技术上赶超日本。
报告名称:日本汽车产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报告时间:2010年10月14日 报告人:上山邦雄
报告地点:经管学院报告厅
该报告也是由日本产业学会理事、日本《产业学会研究年报》总编辑,日本经济学会联合英文年报总编辑,日本城西大学经济学院和研究生院院长,产业政策研究专家上山邦雄教授所讲,因为上山邦雄教授用日语进行的讲座,虽然有现场翻译,但仍然有些晦涩难懂,但多少对大概的意思有所了解,听了他的讲座我深深地感觉到他对中国和日本汽车产业的研究的深度,也开始明白为什么日本的汽车为什么有那么好的市场,丰田、本田以及东风日产在中国那么受欢迎,虽然钓鱼岛事件终于让广大中国同胞觉醒,开始抵制日货,这对日本的经济造成了严重的打击。虽然中国和日本有着永不可能抹去的历史遗留民族问题,但在经济的发展上我们却存在着实实在在的短板,在某些方面确实是需要向日本学习的,不管怎样,历史已经成为历史,日货仍然要抵制,民族情结要有,但是,真正的民族情结不是盲目的排斥与抵制,只有进步才是硬道理。因此,看到日本人能够对中国的汽车产业和市场有那么深入的研究,在感叹的同时,我们不得不让自己紧迫起来,对中国汽车产业进行深刻的反思,在科技创新和质量保证上能够真正达到较高品质,能够让我们的民族汽车产业真正从根本上强大起来,在技术上不依赖别人,就要加大对我国汽车产业的科技投入。
报告名称:方便无限、精彩尽现——SAGE学术期刊及研究成果辅助 报告时间:2010年10月21日 报告人:郝楠 地点:图书馆
为了使图书馆的SAGE全文期刊数据库及“SAGE研究方法在线”数据库发挥它的作用,为了让我们这些新生能够更好地利用这个数字资源来进行学术研究,学院为我们组织了方便无限、精彩尽现——SAGE学术期刊及研究成果辅助的讲座。该讲座的主要内容涉及到:科研论文的国际刊物发表趋势分析、学术期刊品质的常用评估标准、SAGE重点学科期刊介绍、(包括学科分类、相关学科的重点期刊Top Journals、科研的周期, SAGE资源在各阶段如何协助您的研究、SAGE Journals的投稿平台、学术成果的发表途径、投稿前的建议、如何选择投稿期刊)、SAGE平台检索与使用方法、SAGE在研究方法领域的出版及“SAGE研究方法在线”数据库介绍等。这次讲座虽然不是学术的内容,却为我们做好学术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古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听了这次讲座,我深深地感到自己太幸福了,学校能够有这么丰富的学术资源供我们利用、研究、参考,心想一定要利用好学校的这些学术资源,在研究生这三年,让自己的学术研究能力有一个较大的提升。也非常感谢郝楠老师诙谐生动、深入浅出的讲座,让我们在愉悦中掌握到能够在我们的学术研究中非常重要的研究工具与资源。
报告名称:国外管理类期刊发表论文要求与技巧探讨 报告时间:2010年10月21日 报告人:李瑜
当我看到学院安排的讲座国外管理类期刊发表论文要求与技巧探讨时,想到研究生要发表的学术论文,非常惊喜,因为没有发表过学术论文,特别期待这次讲座。管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庞大的学科体系。对管理学理论展开学术探讨和研究,对于进一步促进管理科学化,进而指导实践有重大意义。然而,对管理学期刊论文的发表的要求也很严格,尤其是国外管理类期刊。论文选题是写论文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论文的成败往往在选题时就注定了。客观上讲,要选择有科学价值、有现实意义的论题;主观上讲,要选择自己感兴趣,有利于展开研究,自己可以驾驭完成的论题。其次,我们还要了解清楚管理类论文的结构。导语被学者们说成是一篇论文精华的浓缩,它对读者来说是了解一篇文章的窗口,审稿人往往通过导语来了解论文的质量和作者的功底。正文是论文的主体部分,要求运用论据展开分析和论证。一般来讲,对宏观经济领域的学术论文,可以运用统计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论据要充分,运用得当。结论是对所从事的研究进行集假说、数据和结论为一体的概括性论述。论证不是简单的收集资料,而是要形成并证实假说,从一些测试中得出结论,并把结论总结出来。听了这次讲座,深深地感到学术的严谨性与科学性,尤其是国外期刊对论文要求之严格。心里告诉自己,既然是来做研究的,那就要利用好学校的各种学术资源,把自己的学术论文做好,争取能够在国外的管理类期刊上发表一篇论文。
报告名称:日本汽车产业技术创新的历史和经验
报告时间:10月18日晚18:00-20:00 报告人:上山邦雄 地点: 经管学院报告厅
这学期连续听了三次日本的上山邦雄的报告,从日本的民族文化、教育模式、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与日本型的生产系统到日本汽车产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再到日本汽车产业技术创新的历史和经验,通过这几次报告的学习,真正对日本的汽车产业有了一个更加深入的认识,不再像以前一样,因为别人觉得日本的汽车好,自己也觉得好,有句话说的好,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我觉得我以前对日本汽车产业的了解也就止于此,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但是,这次听了上山邦雄的又一次报告,让我从根本上明白了日本汽车产业的所以然。日本的汽车产业之所以有今天,这与日本的创新是密不可分的。靠创新日本以自己的技术进步方式踏上近代工业化的历史行程,靠创新日本以自己所拥有的独特优势创造出一个当代的制造业大国。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汽车制造业的发展,是从经济恢复时期引进国外的装配技术,通过创新来实现外国车型的国产化开始的。在20世纪60年代前半高速增长期的大批量生产体制中,它靠国产新车型在质量和性能方面的创新,使日本的小汽车开始跻身于国际市场。在随后的经济增长过程中日本加快创新的脚步,打造车身设计和控制排污方面的技术优势。最终以环保节能、经济实用为特点在国际市场上胜出。
报告名称:The Evidential Reasoning Approach & Intelligent Decision System for Strategic Decision Support(证据推理方法和智能决策系统与战略决策支持)报告时间:2010年11月1日
报告人:杨剑波、徐冬玲
地点: 经济与管理学院 B101报告厅
长江学者、曼彻斯特大学商学院决策与系统科学教授、决策与认知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杨剑波和曼彻斯特大学商学院决策与系统科学高级讲师徐冬玲为我们做了证据推理方法和智能决策系统与战略决策支持的报告。虽然我以前没有接触过证据推理方法和智能决策系统,但杨教授和徐老师生动的讲座让我对证据推理方法和智能决策系统有了一个很深刻的了解,因为我对战略决策比较感兴趣,而这两种方法又能应用于战略决策支持,因此,这次报告对我来说可以说是意义非凡,让我在学术思想上有了一次突破,因为根据我之前的理解,我认为战略决策完全是定性的,是需要经验之上的直觉判断的。但这次报告让我明白,原来战略决策也有一套系统、科学而合理的方法。虽然我后来的研究方向并没有选择相关的课题,但这种思想上的改变确实是对我后来的课题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开始将定量的研究应用于管理学,比如,根据定量的测度数据做出定量的波士顿矩阵分析图。因为这次讲座对我的学术思想的影响,我深深的感到,学术的创新绝对离不开学术思想火花的碰撞,因此,也特别感谢我们学院领导为我们组织各种讲座,丰富我们的学习生活的同时提高着我们的学术研究能力。也真心的希望学弟学妹们不要错过那些精彩的讲座,因为那些学术研究者的一句话、几句话就可能对我们的学术思想起到转折性的影响。
报告名称:《老子 道德经》与企业管理
报告时间:2010年11月16日
报告人:熊春锦
地点: 经管学院报告厅
上大学的时候我就喜欢听各种人文的讲座,看到熊春锦老师的《老子 道德经》与企业管理的讲座时我兴奋不已,早早的来到了报告地点,因为我对我们的传统文化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敬畏,我们的祖先真的是太聪明了,用他们的智慧,用他们的领悟给我们后人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熊春锦老师的讲座也充满了期待,这次讲座确实让我收获很大,熊春锦老师以问题、分析、研讨、答疑方式的为我们讲解了老子的道德经及其与企业管理的关系,将晦涩难懂的道德经讲的深入浅出,并对其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主要讲到了老子的核心价值观、太极思维模式与管理思维、管理决断等。虽然我平时也一直关注该怎样将我们的传统文化的精髓应用在现代的管理之中,但只是浅显的关注,并不曾进行过深入的研究,这次熊春锦老师的讲座让我对我们古老智慧的应用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优良文化传统,如果我们能够有效的将我们的优良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进行有效的结合,古今结合、中西合璧,而不是一味的崇洋媚外,那么我们将拥有足够的资本在世界的民族之林立于不败之地。我觉得,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应该有其独特的文化与精神,能够深入人心并源远流长的恰恰是这种文化与精神,而老子的《道德经》正式我们要需找的这种文化与精神的最坚实的基础的一部分。报告名称:Supply Chain Management 报告时间:2011年6月16日
报告人:Sanchoy Das
今天听了一个关于供应链管理的报告,这次报告不但挑战了我的英文听说能力,更挑战了我的知识的积累。我所理解的供应链根本就没从一个系统角度去考虑,简单的以为送快递的,运输的等就是供应链了,而听了这次报告才明白,供应链管理与传统的物流管理在存货的方式、货物流、成本、信息流、风险、计划及足之间关系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区别,这些区别使得供应链管理比传统的物流管理更具优势。原来,供应链就是指在满足一定的客户服务水平的条件下,为了使整个供应链系统成本达到最小而把供应商、制造商、仓库、配送中心和渠道商等有效地组织在一起来进行的产品制造、运转、分销及销售的管理方法。供应链管理包括计划、采购、制造、配送、退货五大基本内容。这次报告让我感到惊奇的一点就是,供应链理论的产生竟然远远落后于具体的技术与方法,在我的概念里,首先要有研究对象,首先有问题,才能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次报告让我了解了一些早期的研究供应链的一些具体方法,比如快速反应法和有效的客户反应。快速反应是指物流企业面对多品种、小批量的买方市场,不是储备了“产品”,而是准备了各种“要素”,在用户提出要求时,能以最快速度抽取“要素”,及时“组装”,提供所需服务或产品。有效客户反应也是一个由生产厂家、批发商和零售商等供应链成员组成的,各方相互协调和合作,更好、更快并以更低的成本满足消费者需要为目的的供应链管理解决方案。虽然这次讲座让我对供应链的基本理论及基本概念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但学无止境,仅靠一次讲座去了解一个领域毕竟太过浅薄,以后我会多看一些供应链管理相关的书籍。
报告名称: 经济学管理学学术学位论文的创作要诀 报告时间:2011年10月17日
报告人:李金华
地点: 经管学院报告厅
正在我们为学位论文开题的事情发愁的时候,学院领导为我们安排的经济学管理学学术学位论文的创作要诀的讲座为我们拨开了笼罩头顶的乌云。因为学术经验的欠缺,对学术论文的创作有着各种疑惑,在导师的帮助下,确定了论文的选题,看了不少学术论文,也试着进行论文的写作,可是距离达到能够发表的水平仍然相差甚远。而这次学术学位论文的创作要诀的讲座像一场及时雨,让我找到了解决困难的方法。有一句话说的好,方法不对,努力白费,如果走错了方向,付出再多的努力又有何意义呢?而这次讲座让我明白了学术学位论文的创作需要注意的以下几点:首先,要明确研究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如果所选课题没有意义,那么我们所有的努力也将付诸东流;其次,要确定主体部分的内容,明确论文的基本观点和主论的基本依据,学术论文讲究的就是严谨性;再次,要了解自己所写论文的相关联的知识和材料,学术并不是孤独的,这个世界上就没有新鲜的东西,科学发展到今天,所有要研究的东西一定都有人曾经研究或试图研究过,因此,我们要大量的查阅文献,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但是要找到自己的创新点;最后,一定要诚恳的认识到论文会面临一些应该涉及或解决却力所不能及的问题,在前进的路上有起点,但永远没有终点。
报告名称: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科技北京
报告时间:2012年10月22日(周一)下午3:15-5:00 报告人:杨仁全
报告地点:北京工业大学经管楼C101 该报告的主要内容是围绕着建设科技北京来讲的,具体包括:
一、科学发展观,二、建设科技北京的意义,三、北京的科技环境,四、建设科技北京的思路,五、建设科技北京举措等。杨仁全处长的报告生动有趣,让人在愉悦中学到知识,了解了科学发展观的真正内涵,让我开始明白为什么要建设科技北京,能够用一种宏观的视角去审视并研究北京的宏观环境,从杨老师讲到的建设科技北京的思路以及各种举措中,我感触颇深,天天生活在这个城市里,曾感慨过它的便捷与机会,也抱怨过它的拥堵与压力,但从没有从一个更高的宏观的角度去思考过怎样才能够把北京建设的更加美好,听了杨仁全处长的讲解,才深深地意识到,要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北京,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贡献一份应有的力量,我相信杨仁全处长提出的建设科技北京的思路及举措绝对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更相信我们能够在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前提下,使北京的科技环境更加优化,并且进一步利用北京的各种科研、人才优势,充分发挥好北京的教育优势,切实的落实好杨仁全处长的建议,在学术实践中一步一个脚印的前进,再小的帆也能远航,不积硅步,何以至千里?所以,纵然我们在学术的道路上走的很辛苦,也要永不言弃的继续前进,为建设科技北京贡献一份应有的力量,最后,希望北京的明天更加美好,希望我们的科技北京能够使中国因为科技的进步而在世界立于不败之地,永远不在科技上受制于人,真正的能够做到中国创造。
第四篇:学术报告
为积极响应国家“两减”政策,为植保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并在昆虫防控上拓宽视野,我院邀请了美国陶氏化学公司从事抗虫基因研究的李华荣博士在12月7日下午3时做了题为“RNAi for Insect Control”的学术报告。此次交流会议由校长助理、农学部部长王进军教授主持,向仲怀院士出席了此次报告会。
首先,李华荣博士对RNAi在WCR(Western Corn Rootworm)防控中的概况做了简短的介绍。接下来他重点介绍了研发RNAi防控WCR的过程以及重要成果。他通过大量科学实验证明,RNAi防控中WCR中,长片段的dsRNA起了重要作用而并非小片段的siRNA。接下来他又证明了RNAi在WCR中是系统性的干扰,而并不会结合内源RNA进行扩增。这两大重要发现在为接下来的利用RNAi转基因技术防控WCR有着重要的作用。最后在交流环节中,听众与李老师就RNAi防控技术是否会产生抗性、长片段dsRNA在杀虫中起重要作用的原因,以及开发新转基因作物在安全评价管理上存在的问题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Jean Kallerhoff教授在34教4楼报告厅进行了以“Understanding plant response to biotic and abiotic stresses:a major challenge into developing strategies to face environmental issues”为主题的报告, 阐述了理解植物响应生物和非生物胁迫是面对环境问题的巨大挑战以及植物在自然环境对重金属胁迫的分子生物学反应。此次学术交流吸引了众多农学专业老师同学的参加,并在轻松的氛围中共同讨论了相关问题。主讲人关于重金属环境对植物的整体胁迫反应问题的阐述,启发了农学实验科学转向整体实践成果的思潮。
下午4点半,我院邀请Jean Kallerhoff教授和Sovan Lex教授进行法国图卢兹大学留学信息交流。通过教授幽默的语气和言语中夹杂的零星汉语,使整个交流氛围异常轻松。其中浓郁欧洲文化底蕴、雄厚科研实力、法国南部图卢兹优美环境和诱人的留学生项目(ENSAT Campus)吸引了很多有留学意向的同学。Sovan Lex教授以谚语“学在图卢兹,赚在里昂,玩在巴黎”结束了留学介绍,随后同学们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同两位教授交流。整个留学学术信息交流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
2014年11月19号上午九时,应我院何林教授邀请,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副教授Thomas Van Leeuwen来我院四楼报告厅开展了题为“From resistance mechanisms to mode of action: on overview of spider mite resistance research(从抗性机制到作用模式:螨类抗药性研究述评)”的学术报告。学院部分教授及青年教师们,以及全体13、14级研究生同学听取了此次报告。
Thomas Van Leeuwen副教授主要从事重要农业害虫的抗药性机制研究,特别是在杀螨剂毒理学与农业害螨抗药性方面的研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本次报告中,Thomas副教授以其团队开展的实验及实验成果为载体,就二斑叶螨和朱砂叶螨在两种不同药剂不同浓度作用下,抗药性变化情况及机制进行讲述。详细阐述了螨在线粒体基因组、P450等抗药性和解毒突变位点的差异表达。报告完毕之后,我院部分师生针对自己感兴趣和有疑惑的地方与Thomas副教授进行深入交流和探讨。最后,Thomas表示很高兴来到中国,来到西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并将进行为期三天的参观和交流,欢迎各位同学前来探讨问题、交流想法。
10月10日晚上七点,我院“硕博论坛”之“生物化学通讯研究及其应用”主题活动在院三楼会议室如期举行。本次硕博论坛邀请我院青年教师肖伟副教授作为主讲人,我院2014级全体研究生和部分研二同学参加了此次论坛,研会学术部部长严伟主持。
在本次论坛中,肖伟老师围绕论坛主题给我们生动形象地讲解了主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科学生活化以及研究生的怀疑批判意识等几个方面的内容。肖老师饶有兴趣幽默风趣地讲述了他近七年国内国外的研究生活,过去以昆虫信息素的化学通讯研究为主的科研经历和现在以桃柱螟对信息素增效烯烃的感受方式以及新一代性诱剂开发为主的研究方向。特别是他讲的科学生活化对我们如何更好地完成研究生生活具有一定的启示;其次,肖老师结合自身研究经历谈到研究生应该培养一种怀疑批判的科学意识,科学生活化之后就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最后,肖老师认真细致地解答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受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园艺研究所邀请,谭老师于2014年12月至2015年2月在加拿大进行访学,调查加拿大外来入侵植物现状,探讨防治策略。此行中,谭老师深感生物入侵危害的严重性,特将此次行程中的见闻感悟以及国外在入侵植物方面的研究分享给大家。在这为期三个月的考察研究中,谭老师一行共调查了温哥华、里士满、本拿比等多个城市的168个地方的入侵植物现状。调查结果中记录了36种外来入侵植物,拍摄入侵植物的特征,采集保存标本。同时,谭老师将这些植物的越冬策略进行了分类统计,共有植物生长、种子、根系存活等在内的五种越冬方式。最后,谭老师着重讲解了如何管控外来入侵植物。报告结束之际,谭老师更是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外来入侵植物的危害,警醒我们加强生物安全的意识。
外来入侵植物也被称作“超级杂草”,不仅可以造成经济损失,破坏生态环境,影响生产生活,严重时甚至可以威胁人类身体健康。而外来入侵植物的传播途径包括人为传播,人为有意引进和无意携带,并且一旦入侵很难根除。对于入侵生物,“防患于未然”是很好的管理策略。所以,提高我们每个人的生物安全意识势在必行。
2014 年11月20日上午9点,在植物保护学院四楼学术报告厅,美国嘉吉公司植物病理学家陈宇博士应邀为我院做“油菜病害在加拿大和世界各地的现状及研究进展”的学术报告。植物保护学院病理专业教授及全体研究生参加了此次讲座,本次会议由青玲教授主持。
在本次报告中,陈宇博士先简要介绍了一下影响油菜种植的条件,包括天气状况、病虫害、种植制度、病害、化学药剂的使用等。再主要从加拿大油菜生产状况,加拿大和世界油菜的病害问题,他的研究重点方向以及在我国重要的两类油菜病害等四个方面进行讲述。其中,重点讲述了油菜病害的研究进展,列举了油菜立枯病、黑斑病、霜霉病、白锈病、根肿病、菌核病等油菜常见病害。同时,陈宇博士着重介绍了在加拿大最严重的油菜黑胫病(Blackleg)的发病规律、病原物的循环史、防治策略以及筛选抗病基因进行抗病育种问题。此外,陈宇博士还介绍了在我国发生的油菜菌核病和根肿病。
陈宇博士形象生动地讲解了关于油菜病害的相关研究,进一步加深我们对油菜病害的认识,同时我院肖崇刚教授结合他的多年研究成果为我们补充了很多油菜根肿病的知识。最后,衷心感谢陈宇博士不远万里来我院做的精彩报告。
2014年12月1日下午三点,在学院四楼报告厅,中国农业大学范在丰教授作了题为“我国玉米病毒病研究进展”的学术报告。本次报告由校科协、植物保护学院、柑橘研究所共同主办,报告由青玲教授主持。植物病理专业教师以及2013级、2014级研究生聆听了本次报告。
范在丰教授是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骨干成员,主要从事植物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病毒与植物的互作以及转基因植物抗病毒策略等方面的研究。本次报告,范在丰教授首先介绍了我国普遍存在的几种主要玉米病毒病以及它们的病原病毒和传毒媒介,粗缩病由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引起,一般由灰飞虱传播、矮花叶病(甘蔗花叶病毒、蚜虫传播)、致死性坏死病(种传病毒,危害大)、褪绿斑驳病等。之后,范教授介绍了几种与植物病毒互作的玉米因子,着重讲解了ElonginC因子和VDE因子在甘蔗花叶病毒侵染玉米过程中的作用。范教授将玉米因子作用的分子机理与病毒病防控的实际相结合,提出了一种基于感病基因敲除技术的全新防控病毒病的设想,引起了在场同学的思考。最后,在场师生和范在丰教授进行了交流互动,对报告中的一些观点进行探讨。
华中农业大学谢甲涛副教授于34教二楼大会议室作了关于核盘菌真菌病毒多样性研究的学术报告,本次报告会由余洋老师主持,植物保护学院植物病理学专业的老师及同学们参加了本次报告。
谢老师从核盘菌及真菌病害的概念、核盘菌病毒多样性、多类病毒性质应用、核盘菌病毒应用展望等方面,进行了防治真菌病害的生防菌研究。报告内容详实、深入,应用历时数年的大量田间数据阐述了核盘菌真菌病毒作为防治田间多发真菌病害的优势和前景。在交流过程中谢老师分享了一些实验心得:第一,要在科研过程中培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第二,科研学习过程中同学们应该互相帮助、多多交流,思想的碰撞往往能激发更多的灵感。
核盘菌作为一种寄主范围极广,侵染十字花科作物以及其他作物的植物病原真菌,研究其内部寄生病毒,对于防治油菜菌核病具有重要意义。
2014年12月19日下午两点半,植物保护学院“硕博论坛之文献分析与论文写作”主题活动在院三楼会议室如期举行。本次硕博论坛邀请我院青年教师申光茂老师作为主讲人,我院2014级全体研究生研究生参加了此次论坛。
首先,申光茂老师围绕“文献分析与论文写作”这一主题,与同学们交流了自己在文献查阅和论文写作方面的经验。申老师开讲便提出“论文的内容是通过实验做出来的,但做什么内容是看文献看出来的!”这一独到见解,阐述了文献的重要性。申老师强调在文献阅读过程中结果部分是阅读的核心,必须做到精读、细读,而对于讨论部分则“要带着批判性的思维去阅读”。最后,申老师还为大家讲述了在论文写作时的技巧和注意事项。
本场讲座深入浅出、鞭辟入里,使同学们的学术技能得到提升,也为以后的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五篇:学术报告
研究生参加报告整理
感谢:陆超同学悉心整理的网页数据与内容详情
1报告题目:雅沪高速公路桥梁的技术特点 主讲人: 庄卫林
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
时间:2013年12月15(周日)下午3:00 地点:重庆交通大学南岸校区20311 内容:2013年12月15(周日)下午3:00,庄卫林教授在重庆交通大学南岸校区20311教室举行了关于雅安到沪沽高速公路及桥梁的技术特点的学术报告会,我院有向中富教授、郭增伟博士、刘小会博士等老师参加,教室里座无虚席有一百多名同学前来听讲。庄卫林教授是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一直从事桥梁的设计研究工作。曾主持交通部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2项、省级科研项目6项,曾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获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7项。组织编写专著5部,主持编写交通运输部行业规范1部。
庄教授详细的讲解了雅沪高速公路桥梁的特点。雅沪高速公路全长240千米,桥梁长度94千米,共有七种桥型,由于整段路程的山区过多过于复杂,在设计和施工的时候都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庄教授向同学们展示了该高速公路上的各种桥型及结构,每打开一张图片他都会向大家详细的介绍其特点以及建设时所面临的问题。庄教授总结道:在雅沪高速公路所遇到的困难可以总结为三多:桥梁数量多,规模大;桥梁类型多(7种);大跨桥梁多(9座)。三难:交通不便,建筑材料运输难;地形复杂,施工难;地质复杂,抗震技术难。在该高速公路建设中,钢管混泥土组合高墩设计技术已经获得了专利。听完讲座后,同学们纷纷表示在庄教授专业的介绍下他们对桥梁有了更新的认识,也更有兴趣去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
2.报告题目:Asphalt pavements in Germany 主讲人: Wellner教授
德国德累斯顿大学
时间:2014年03月24日(星期一)下午3:00 地点:南岸校区二教学楼20415 内容:德国教授有关沥青路面方面研究的报告会
2014年3月24日下午三点,德国Dresden(德累斯顿)大学wellner教授在我校二教415教室开讲了“Asphalt pavements in Germany”(德国的沥青路面)报告会,由我校副校长梁乃兴教授翻译。wellner教授现任德国公路交通专家委员会委员、德国公路交通专业委员会路面专家组组长,在路面结构与材料研究领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报告会上,全场座无虚席,有在校本科生、研究生和部分老师参会,wellner教授详细地为同学们介绍了德国的沥青路面,讲述了德国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设计,讲解了稀释沥青、乳沥青、复合改性沥青等沥青材料的特性和制造技术。wellner教授从交通路况、温度变化、有限资源以及原材料的质量和花费各方面对路面建设提出新的技术要求。
最后,wellner教授对比了德国路面建设的旧技术及新技术,介绍了新型技术的发展和使用。此次报告会,促进了我校与与Dresden大学关于沥青路面设计的交流,促使两校互相学习新的研究技术,总结和吸收更多的优秀研究成果和经验,让新的试验方法和设计理念在路面结构设计中得到更好的体现!3.报 告 人:田波
报告题目: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施工与养护技术 报告时间:2014年5月28日(周三)
上午 11:00-12:00 报告地点: 土木建筑学院会议室
田波简介:田波教授是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道路工程专家,工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际水泥混凝土路面协会理事。主要从事水泥混凝土材料、铺面结构设计理论与施工工法方面的研究工作,特别是在功能性水泥混凝土路面、重载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设计方法与理论及路面内部排水等方面有较深入研究,主持参与多项交通部水泥混凝土路面和机场道面方面的研究课题。
履历情况:
1)2009年3月-至今,交通部公路院,从事混凝土铺面(路面、道面)结构设计研究
2)2008-2009,慕尼黑工业大学,从事混凝土铺面(路面、道面和无渣轨道)结构设计研究
3)2003-2008 3月,交通部公路院,从事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及路面内部排水研究
4)2001-2003,交通部公路所,从事混凝土路面结构与材料研究
5)1998-2001,同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重载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研究
6)1995-1998,哈尔滨建筑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为路面力学与模量反算
7)1990-1994,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学士学位,公路与城市道路及机场工程专业
4.报告题目:大型桥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与现状
主讲人: 葛耀君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时间:2014年6月16日上午10:00 地点:土木建筑学院道路工程实验室多功能会议室 5.报告题目:室外与室内山地车公园设计新方法
主讲人:李方
东南大学教授,中国道路CAD第一人
报告题目:道路几何设计最近进展 主讲人:张云龙
美国 A&M University终身教授
时间:2014年6月19日下午2:00 地点:土木建筑学院二楼会议室
6.报 告 人: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 陶夏新 报告题目:非一致输入下大跨桥梁地震反应分析 报告时间:2014年10月18日(周六)
下午 3:00-5:00 报告地点: 土木建筑学院二楼会议室 主讲人简介:
主要研究领域:1)防灾减灾工程和防护工程专业:地震危险性评估、地震区划与小区划、近场强地震动、地震灾害管理、高新技术在防震减灾中的应用;2)岩土工程专业:岩土地震工程、基于损失理论的岩土计算力学、轨道交通环境振动、土质边坡冻融稳定性。
承担十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国际合作项目、国家社会公益研究专项资金项目及地震学联合基金项目等。合作研究、讲学、学术交流,曾多次出访美、俄、日、加、意、印、德、韩、伊等近二十个国家。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论文三百余篇,其中英文论文近二百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三次、二等五次。7.报 告 人:郑皆连
院士
报告题目:劲性骨架混凝土拱桥设计关键技术的研究
报告时间:2014年10月23日(周四)
下午 15:00-17:00 报告地点: 港航楼305会议室
主讲人简介:
郑皆连,1934年生,中国工程院院士,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主持设计的大桥获得国家优质工程银质奖2项,主持的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级、省级科技进步奖7项,其中国家二、三等奖各1项,省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均排名第一)。
8.报 告 人:蒋树屏
研究员
报告题目:港珠澳沉管隧道防灾减灾关键技术 报告时间:2015年5月5日(周二)
下午15:00-17:00
报告地点: 20502教室 主讲人简介:
蒋树屏, 同济大学岩土工程专业博士,研究员。现为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首席专家。主要从事隧道变形非确定性反分析、围岩稳定模型试验技术、复杂地质状况下扁坦隧道施工力学与方法、公路隧道围岩稳定与支护设计技术、基于环保与抗灾的半隧道结构与工法、轨道地下车站修建技术、地下道路互通立交结构与修建技术,隧道运营防灾减灾与节能技术等方面的研究。
9.报 告 人:肖兴强
博士
报告题目:美国路面设计方法研究新进展 报告时间:2015年5月6日(周三)
下午3:00-5:00 报告地点: 20406 教室
欢迎广大师生参加!主讲人简介:
肖兴强(Danny X.Xiao)博士,博士后经历。2012年获美国阿肯色大学土木工程博士学位,师从著名道路工程专家Kevin Hall教授,现为美国路易斯安那州交通研究中心(Louisiana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Center)研究员,其研究领域包括:路面力学经验设计法(MEPDG)、基础设施资产管理、信息技术和统计方法在路面工程中的应用。曾参与了多项美国联邦与州交通厅的科研项目,现为美国交通运输研究委员会(TRB)统计方法分会(ABJ80)、沥青路面设计分会(AFD60)青年委员。长期担任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ASCE)Journal of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Journal of Infrastructure Systems,韩国土木工程学报Korean
Journal of Civil Engineering等期刊审稿人。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SCI收录5篇,EI收录12篇。在路面力学经验设计法(MEPDG)方面有长期深入的研究,其关于MEPDG应用的论文于2011和2014年两次入选美国交通运输研究委员会“实践就绪奖”。
10.报告题目:生命周期评价与应用
主讲内容:(1)介绍LCA方法框架与广泛应用、碳足迹和环境足迹等产品环境报告、产品与技术的节能减排评价
(2)中国本土数据库、数据质量评价
(3)在生态设计、清洁生产、循环经济中的应用研究 主讲人:王洪涛 副教授
四川大学
时间:2015年6月5日(周五)下午2:30-5:00 地点:南岸校区20401 主讲人简介: 王洪涛
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副教授,亿科环境联合创始人。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多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研究项目,主要从事生命周期评价(LCA)理论方法、数据库、评价工具的研究与开发,以及在产品环境足迹、碳足迹、水足迹、产品生态设计、节能减排技术评价、清洁生产等方面的应用研究。 2009年欧盟《国际生命周期数据系统ILCD指南》评审专家,ILCD指南公开咨询会议联合主席
2010年起担任联合国环境署生命周期倡议UNEP/SETAC Life Cycle Initiative的理事会委员,2011年担任《UNEP/SETAC全球LCA数据库指导原则》的技术指导委员会委员以及数据收集工作组主席
2011年起担任Ecoinvent数据库的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Ecoinvent 是全球用户最多的LCA数据库)
2013年起担任国家发改委、认监委低碳产品认证技术委员会委员 2013年起担任国际环境毒理与化学学会(SETAC)亚太理事会执行委员 2014年其担任中国材料学会生态环境材料分会副秘书长 11.报告题目:三峡工程与科技创新
主 讲 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胡春宏 工作单位: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泥沙研究所 报告地点:明德楼408会议室
报告时间:2015年6月17日(星期三)上午10:00 个人简介:
胡春宏,1962年4月出生,浙江慈溪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浙江大学求是讲座教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国际泥沙中心副主任、秘书长,中国水利学会理事,国际水力学协会会员。
曾主持和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国际合作项目、各类省部级科研项目4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出版专著5本,撰写研究报告50余份,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次,水利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一次,水利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三次,水利部科技进步三等奖一次,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一次,1998年获中国青年科技奖,1996年获钱宁泥沙科学奖。
主要从事泥沙运动规律和江河治理方面的科研工作,研究方向为泥沙运动基本理论,河道河口演变与整治、水库泥沙、工程泥沙、泥沙物理模型与数学模型技术等。在长江三峡工程、黄河小浪底工程、三门峡工程、黄河下游河道与河口、渭河下游、官厅水库、塔里木河干流等工程项目中的泥沙治理方面取得了多项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
12.报告题目:谈谈科研工作中的感受和体会
主讲人:董帆 重庆工商大学特聘教授
时间:2015年10月30日(周五)10:00-12:00 地点:土木工程学院会议室(东207)
董 帆,湖北宜昌人,2010年毕业于浙江大学获得环境工程工学博士。任职于重庆工商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催化与功能有机分子重庆市重点实验室,特聘教授,硕士生导师,香港理工大学访问学者。重庆市科技青年联合会理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审专家,美国化学会会员,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员。进入全球工程领域ESI引文国际排名Top 1%,入选2014年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引文Top 1%高引作者。
研究方向为:(1)大气污染控制技术;(2)纳米材料与催化技术。担任SCI期刊Journal of Nanomaterials的客座主编(Lead Guest Editor)和Journal of Chemistry客座主编,60余本国际SCI期刊审稿专家。主持各类科研项目10余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国家高新技术发展计划(863计划)子课题,重庆市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计划项目,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等。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1项,已获得授权13项。相关研究成果先后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第一和通讯作者SCI论文68篇,影响因子IF大于4.0的论文44篇。论文被SCI引用1700余次,其中被他人引用1400余次,H index为25。
13.报告题目:Life-Cycle Reliability, Risk and Resilience of Civil Infrastructure 主讲人: Professor Dan M.Frangopol 时间:2015年10月19日(星期一)上午9:30-12:00 地点:土木学院二楼会议室 Dan M.Frangopol简介
Dan M.Frangopol教授是美国里海大学Fazlur R.Khan讲席教授,是土木工程领域的国际著名学者,从事结构可靠度理论、结构设计优化理论及概率方法研究40余年。他是国际土木工程全寿命理论及相关研究的奠基人之一,国际桥梁安全与养护协会(IABMAS)以及国际寿命土木工程协会(IALCCE)创始人和现任执行主席;国际结构安全与可靠度(IASSAR)副主席等国际重要学术组织的领导职位。获得美国ASCE的J.James R.Croes, Arthur M.Wellington、Alfred Noble Prize等20余个学术奖励;是罗马尼亚技术科学院荣誉院士与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目前担任Structures and Infrastructures主编,先后担任Computers & Structures, Engineering Structures, Structural Safety等20个SCI期刊的编委。先后发表SCI期刊论文300多篇,500多篇会议论文。
14.报 告 人:郑兴贵
研究员
报告题目:不等跨连续刚构桥设计关键技术问题探讨 报告时间:2015年4月10日(周五)
上午9:00-11:00 报告地点: 土木学院二楼会议室 主讲人简介:
郑兴贵,男,1966年8月出生,教授级高工,1988年毕业于东南大学土木工程系,工程技术应用研究员,贵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注册咨询(投资)工程师。长期以来,主要从事桥梁工程设计工作,对预应力混凝土桁式组合拱桥、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有较深研究。历任贵州桥梁设计院院长、贵州省交通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等职。
15.报 告 人:邓永锋
教授
报告题目:地聚合物在地基加固中的应用研究 报告时间:2015年5月6日(周三)下午3:00-5:00 报告地点: 20207 教室 主讲人简介:
邓永锋, 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南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副所长。东南大学道路与铁道工程专业工学博士;法国路桥大学Navier学院博士后。
主要研究方向:(1)土工测试技术(2)土体工程特性(3)特殊地基处理。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参著专著1本,获国家发明专利4项。
16.报 告 人: 汪浩
博士
报告题目:沥青混合料的多尺度表征和模拟 报告时间:2015年5月29日(周五)15:00 报告地点:土木学院二楼学术报告厅 报告对象:欢迎全校学生及教师聆听 主讲人简介:
汪浩博士于2011年获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工学博士学位,现为美国罗格斯新泽西州立大学助理教授。其研究领域包括:沥青路面计算、沥青混合料多尺度表征、路面维修与养护、车辆-路面-环境相互作用、路面资产全寿命分析等。汪浩博士主持了多项联邦与州交通厅科研项目,现为ASCE公路机场道面委员会、TRB-AFD90,TRB-AFK40委员会委员,担任美国SCI期刊Journal of Testing and Evaluation的编委。
17.报 告 人:Raj Dongré博士 报告名称:沥青混合料国外发展动态
报告时间:2014年11月1日(周六)上午9:00-12:00 下午2:30-5:30 报告地点:土木建筑学院道路实验室三楼
多功能会议室 主讲人介绍:
Raj Dongré博士,本科毕业于印度Maharaja Sayajirao University of Baroda土木工程专业,1994年在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获得硕士、博士学位。主要从事沥青材料相关课题的研究。现担任美国联邦公路管理局顾问、美国材料试验协会(ASTM)主席、印度道路学会(IRC)会员。在过去的12年中,Raj Dongré博士致力于不同高性能沥青路面技术指标以及相关标准的制定与细化工作;制定或参与制定了一些粘合剂标准的制定,例如DSR、BBR、DTT标准;并发表了大量材料测试及标准化的文章。
18.报告 人:谢洪斌 博士
题 目:沥青路面养护概论和美国沥青材料最新发展趋势 报告时间:2014年12月22日(星期一)上午9:30-12:00 报告地点:土木建筑学院道路实验室三楼多功能厅
谢洪斌博士现任美国花岗岩公司技术与研发部主任,为太平洋路面技术公司创办人之一,美国加州沥青协会技术指导委员会委员,加州沥青材料与施工规范专家编写组成员。同济大学本科和硕士学位(师从姚祖康教授),美国国家沥青研究中心博士学位(师从Dr.Ray Brown),美国加州注册土木工程师。长期从事沥青材料研发,生产以及施工工艺质量控制方面的工 19.报告题目:Block pavements in Germany 主讲人: Wellner教授(德国德累斯顿大学)时间:2014年03月25日(星期二)晚上:19:00 地点:南岸校区二教学楼20203 20.报 告 人:黄宝山 教授
报告题目:Laboratory Investigation of Blending Efficiency of Recycled Asphalt in Paving Mixtures
报告时间:2014年5月30日(周五)
上午 9:30-11:30 报告地点: 土木建筑学院会议室(基础实验楼东207)21.报告题目:1.Tensile Failure of Asphalt Mixtures 主讲人: Robert L.Lytton 美国德克萨斯农机大学(TAMU)主席教授,国际知名专家,路基理论研究方面的国际领军人才。2.TAMU的实验室及学科建设 主讲人: 罗蓉教授
我国首批“青年千人计划”,武汉理工大学交通学院教授。时间:2014年06月28日(星期六)下午3:00 地点:土木学院二楼会议室(基础实验室二楼)22.报告题目:材料动态粘弹性反算方法和用于道路弯沉仪的无损检测实践 主讲人: 徐勤武
得克萨斯大学计算工程和科学学院研究员 时间:2014年05月23日(星期五)15:00 地点:南岸校区20304 23.报 告 人:大连理工土木工程长江学者 李宏男教授
报告题目:《结构健康监测系统集成及其工程应用》 报告时间:2014年5月18日(周日)上午 9:00-11:30 报告地点: 土木建筑学院会议室
24.报 告 人: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青年千人”特聘教授 肖飞鹏 报告题目:美国南卡罗莱娜州实验室和沥青厂温拌沥青的压实性能对比及英文 SCI论文写作相关问题的探讨 报告时间:2014年10月21日(周二)
下午 4:00-6:00 报告地点: 土木建筑学院二楼会议室 25,报 告 人:Dr.Yoshitaka Hachiya,报告题目:《日本路面技术》
报告时间:2014年5月28日(周三)
上午 9:00-11:00 报告地点: 土木建筑学院会议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