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9页例1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
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
《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教学设计一
教师:青山湖区京东学校齐淑裙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9页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方法。
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
1、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笔算乘法计算的全过程,掌握算理和计算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重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难点:使学生能正确、熟练地计算
一、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152×2= 12×80= 800×11= 125×8= 45×10= 师:你是怎样想的?
2、笔算
18×15= 45×12= 齐练,指生板演校对。
说一说:怎样算?列竖式时要注意什么?
3、小结:看来同学们对以前学习过的乘法的口算,估算和笔算,掌握得非常好,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研究有关乘法的知识。板书课题:笔算乘法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例1.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1小时约行145千米。该城市到北京大约有多少千米?
①问:你了解到那些信息?说一说这题如何列式?这是一道什么样的乘法算式? 独立列式:145×12= 12×145= 板书课题补充;三位数乘两位数 ②估算结果。
师:同学们列出了算式,那结果是多少呢?先请大家估计一下,该 城市到北京大约有多少千米?把你的估计写下来,与同桌交流。谁来向其他同学介绍一下自己的方法? 展示、交流估算方法,你是怎样估计的?
说出估算的方法① 把145看成150,150×12=1800千米,比1800千米少一些 ②把12看成10,145×10=1450千米,比1450千米多一些。③吧145看成150,12看成10,150×10=1500千米 尝试多种方法解题。
尝试算出145×12的结果,并对照估算的情况,算一算估算值与准确值的误差是否合乎实际。
师:我们班的同学真厉害,能想出这么多的估算方法,真的得数在1450千米---1800千米之间,那到底两个城市之间有多少千米?有很什么方法能求出准确得数呢?大家拿笔算算吧。
生尝试练习,指生汇报,师板书。
生1:口算①145×10=1450 145×2=290 1450+290=1740 生2:② 145×2=290 290×6=1740 生3 :③ 145×3=435 435×4=1740 生4:笔算④145×12= 老师指生重点汇报比方法。
1、让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应说以下几点:(1)先算什么;(2)再算什么,积的书写位置怎样;(3)最后算什么。
1、让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应说以下几点:(1)先算什么;(2)再算什么,积的书写位置怎样;(3)最后算什么。
怎么计算出准确的结果?说或弄的计算过程。学生尝试计算。小组讨论交流计算的过程
请大家仔细观察竖式,你能说出290表示什么? 板书:145和2的积
这里的145表示什么?5为什么要和十位对齐? 板书:145和10的积。1740呢?
板书:145和12的积。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计算的过程。
小结: 师: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和两位数乘两位数一样,都是先用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乘得的数的末尾和个位对齐,再用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得的数的末尾和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提示学生:怎样列竖式可使计算方便些?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对比的基础上反思,明白在列竖式时,上面一行写三位数,下面一行写两位数,这样计算比较方便。同时提醒学生书写要工整,数位要对齐,计算要仔细。用学过的计算工具,计数器来验算。
师:刚才这样列式的12×145同学,与我们算的结果是一样的,但大部分都是把位数多的数写在前面。
三、巩固练习:
1、书后做一做
134×12= 176×47= 425×36= 237×82= 指生说计算过程
2、下面的计算对?把不对的改正过来(数学胡第51页第7题)谁来说说,在计算中,我们该注意什么?有什么话要提醒同学?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大家共同分享?
分享到:
上一篇:怎样才能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下一篇:连减的简便计算——教学设计
0
第二篇:四年级数学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教案
三位数乘两位数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课本第47页的例1
【课程标准描述】
能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学习目标】
1通过对比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以两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能理解并说出每一步算理,提高类比迁移能力。
2.掌握三位数乘以两位数的基本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并能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学习重点】
探索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的算理和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学习难点】
理解竖式中,第二个因数的十位与第一个因数相乘时,积的末尾要与十位对齐的算理。
【评价活动方案】
1.通过说每一步的算理,和积的末尾要和十位对齐的道理,以及改错练习,评价目标1。
2.通过自主尝试竖式计算以及学习检测,评价目标2。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旧知。
出示问题:李叔叔在哈尔滨工作,过中秋节了,他很想念家中的亲人,决定在中秋与国庆双节期间回北京老家一趟,他买了12斤月饼,每斤45元,请同学们算一算李叔叔买月饼一共花了多少钱?
(1)
引导理清题意,找出题中的已知量和所求量。
(2)根据已知量和所求量列出算式
(3)全班列式计算,然后指名板演并说说其计算过程。
12×5的积
×
0
12×4个十的积
0
提问:你是怎么计算的?
思考:这里的48是怎么得到的?为什么积的末位和十位对齐?
小结:两位数乘两位数,用第二个乘数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乘数,乘得的数的末位和个位对齐,用第二个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乘数,乘得的数的末位和十位对齐,再把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二、导入新知
出示问题:在回老家的时侯,李叔叔为了节约钱,决定不坐飞机,坐火车,当他到家时,他算了算,从哈尔滨到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1小时行145千米。那你们帮李叔叔算一算从哈尔滨到北京有多少千米?
(1)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45×12)
(2)学生说说怎么计算(揭示课题,板书:三位数乘两位数)
三、自主交流,合作探究,获取新知
1.估算
提问:那你认为哈尔滨距离北京大约有多少千米呢?现在同学们来估算一下。
思考:如何估算的?
教师根据回答板书估算方法。
2.笔算
(1)提问:现在我们已经估算出来了,145×12大约是在1500至1800之间,那么如何准确算出145×12的积呢?
学生在练习本上自主尝试,教师引导学生用竖式计算。
(2)学生在黑板上板书竖式计算过程,并说明计算过程。
(3)提问:第一步算什么?得数中的末位和因数中的哪一位对齐?为什么?
第二步算什么?5要和因数中的哪一位对齐?为什么?
第三步算什么?
(4)思考:为什么先用145×2,再用145×1个十,最后再把结果加起来就是145×12的积?
引导学生理解:要算12小时行的路程,可先计算2小时行的路程,然后再算10小时行的路程,最后再将两部分加起来。在具体情境中理解算理。
(评价目标1)
145
表示什么?表示几个小时行的路程?
×
290
表示几小时行的路程?
145
1740
(5)观察45×12和145×12,比较两位数乘两位数、两位数乘三位数的乘法计算顺序和积的定位。
(评价目标1)
小结:先用第一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二个因数,得数的末位和第一个因数的个位对齐;再用第一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二个因数,得数的末位和第一个因数的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的积加起来。
注意:第二步个位上的0不写。
3.验算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想知道这个结果是否正确,有什么好办法?
4.巩固练习
(评价目标2)
132
176
425
×
×
×
学生练习本上完成,投影展示,集体订正。
四、仔细琢磨,细心计算,巩固新知
1.数学医院,判断正误
(评价目标1)
(幻灯片出示题目,让学生观察,找出错误的地方,并改正过来。)
2.实际应用题
(评价目标2)
某市郊外的森林公园有124公顷森林。1公顷森林一年可滞尘32吨。一天可以地下吸出85吨水。
(1)这个公园的森林一年可以滞尘多少吨?
(2)这个公园的森林一天可以地下吸出多少吨水?
利用学习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渗透保护森林的思想。
五、谈谈收获,归纳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三位数乘两位数竖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
【学习目标检测】
1.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399×42=
538×48=
138×16=
2.星月饭店平均每天要用掉258双一次性筷子,这个饭店每个月要用掉多少双这种一次性筷子?(按31天计算)
第三篇:《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说课稿
《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说课稿
大彭实验小学尚倩
一、说教材
《乘法》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三位数乘以一位数,两位数乘以两位数的乘法笔算的基础上学习三位数乘以两位数笔算的基本方法。学习这部分内容,有利于学生完整地掌握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以今后进一步学习小数乘法积累经验。教材注意创设情境,以计算月星小区的总户数为题材,引导学生根据问题列出乘法算式,再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乘法笔算经验尝试用竖式计算,初步感知三位数乘以两位数的笔算过程,再通过进一步的交流,帮助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以两位数笔算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目标
根据这一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结合教材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以两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以两位数的基本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能力目标: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新旧知识的联系,能主动总结、归纳三位数乘以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培养类比及分析,概括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3、情感目标:使学生在主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学习成功带来的快乐,激发探索计算方法、解决问题的兴趣。教学重点:掌握三位数乘以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三、教法与学法指导。
计算教学都是从简单到复杂螺旋上升的,本节课是计算教学,传统的计算教学往往只注重单一的算理、算法及技能训练,学生深感计算枯燥,错误百出。计算本身是有很强的抽象性,但其反映的内容常常是现实的,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在教学法指导上着重突出以下几点:
1、情境教学促感悟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本课创设了计算“月星小区住户总数”现实情境,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根据自己的体验,感悟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游戏能很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而单纯的计算容易让学生感到乏味,因此我在导入环节设计了“领小区门票”、实践应用环节设计了“我出题你来算”、“计算诊所”等活动,让学生适当的“玩一玩”既体现了数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增强应用能力。
3、自主探索体现主体性
新课程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体验和探索过程,指出“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自主探索空间。在汇报交流中,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不断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和体验。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月星小区最近新建了一些楼房,不过要进月星小区,我们得领一张门票。如果门票上的问题能顺利解决,就可进入小区。
(出示门票)计算:44x15238 x 6独立计算,交流笔算过程。这个环节以争取入小区的门票导入,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学数学的快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复习了旧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架起桥梁。
(二)创设情境,感受新知
出示小区情境图,让学生从中提取信息根据问题列出式子,引入新课。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蕴含许多数学信息,学习数学能为生活服务。从而自觉的去学习数学,解决问题。
(三)自主探索,获得新知
此环节是本课重点,我设计四个层次来突破难点:
(1)激励学生利用已有的笔算经验独立尝试列竖式计算。少数有困难的同学,要给与必要的指导与帮助。
(2)小组交流自己的算法。
(3)全班交流反馈。
(4)归纳算法。先小组内讨论,并在交流中相机归纳三位数乘以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笔算方法,这一环节通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进而探讨出笔算的基本方法,处处体现层层设疑、层层递进的教学理念,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了知识,培养了自主探索的精神。]
(四)趣味练习,促进深化
1、我出题你来算。(逐题出示第1题)
2、计算诊所。(想想做做第2题)
3、小小会计师。(第4题练习。)
练习针对性强,有笔算练习、有改错练习,还有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练习。不仅让学生丝毫没觉得计算枯燥,反而在游戏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计算的乐趣,既巩固了新知识,又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了应用数学的意识。
(五)、课后延伸,加深理解。
完成练习第3题[这是让学生独立完成列竖式计算,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课堂总结。
1、*说说自己学到了哪些新知识。有什么感受体验。
2、*谁还想提醒大家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让学生对本课所学知识进行简单回顾与反思进一步深化理解,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并且给优等生提供展示的机会,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第四篇:《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说课稿
《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说课稿
说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9页例1及做一做和第50页的第1—3题。
说教材:
《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笔算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在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中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和算法都将直接迁移到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中来,因此,学生对算了和算法的理解和探索都不会感到困难。但是,由于因数位数的增加,计算的难度也相应的增加,计算中就会出现各种不同的情况,错误率要高一些。因此,这节课的学习对学生来说也是非常必要的。学习这部分内容,有利于学生完整地掌握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小数乘法打好基础。
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以及新课标提出的要求:要让学生在获得新知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培养,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能力目标:
让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新旧知识的联系,能主动总结、归纳三位数乘以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培养类比及分析,概括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3、情感目标:
让学生获得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的计算问题的体会,体验成功的愉悦,进一步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说教学重点、难点:
由于学生对笔算乘法已有一定的经验,通过知识的迁移学生能很好的掌握,所以本课的重点制定为: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因为在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时,学生在把第二个因数的十位与第一个因数相乘时,就不知道积应该写在什么位置上。所以本课的难点为:理解竖式中,第二个因数的十位与第一个因数相乘时,积的末尾要与十位对齐的道理。
说教法、学法:
针对这样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在教法上,我个人认为,在教学中应当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启发、引导、设疑等教学手段及方法进行教学。
在学法指导上,让学生掌握观察、比较、发现、交流、合作等学习方法。让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以两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以两位数的基本笔算
说教学设想:
本节课我通过四个环节进行教学: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探索交流,获取新知;巩固强化,内化新知;归纳总结。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通过课前的谈话,让学生尽快的溶入课堂,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随即立刻引入正题,出示复习题,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字知识及时的解决复习题,而面对今天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教师谈话引入并出示列1,直接让学生列出算式,并通过与复习题的对比,然后引出课题。
(二)自主探索,获取新知:
在这个环节中,进行以下四个层次的教学:
1、让学生对145×12进行估算
在这个过程中,允许同桌间可以互相讨论。然后将学生估算的方法板书。
2、笔算让学生自己算一算并说说自己的想法和思考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充分的给予学生的时间,并且允许同桌间可以互相讨论。充分让学生说,只要学生说的是对的,不管是复杂还是简单,教师到给予肯定,这也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而正如课前所料,大部分学生选择了列竖式计算,因此重点选了几位做对的同学,让其说说思考过程,重复的叫学生说,毕竟列竖式计算是本课学习的重点,也是算法多样化以后的优化。
3、师生共同小结三位数乘以两位数笔算方法
4、巩固练习(教材第49页,做一做)
(三)巩固强化,内化新知
这个环节设计两个改错的练习、一个笔算练习和一个解决问题的练习,通过改错又一次的强调了注意点,而这注意点正是本课的难点,因此教师再次进行强调。笔算练习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以两位数的基本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而解决问题的练习是为了让学生体会新旧知识的联系。
(四)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谈收获并进行总结。
第五篇: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
课题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是在学生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相比,算理和算法是完全一致的。本课教学的关键就是如何引导学生把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和算法迁移到三位数乘两位数中来。
教学时,首先通过几道不同的复习题的比较,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已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同时为新授课作充分的铺垫。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独立尝试计算,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顺利地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迁移到三位数乘两位数中来,并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的情境,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使抽象的算理具体化,更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同时,将新知识与原有的知识进行比较,在比较中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在两次比较中,学生的知识不断得到整理重组,知识网络得以不断地充实与完善。
学习目标
1.经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体验类推迁移的思想方法,感受新旧知识的联系。
2.经历与他人交流笔算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习惯。
3.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及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习重点
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学习难点
理解竖式中,第二个因数的十位与第一个因数相乘时,积的末尾要与十位对齐的道理。
学前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学具准备:计算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复习准备,促进迁移。(5分钟)
1.口算热热身。
16×5=
32×5=
26×30=
240×3=
2.竖式练练手。
46×22=
57×62=
用竖式计算乘法你有哪些心得?
3.课件出示:120×15
这道算式与我们以前学过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老师引出课题。(板书课题)
1.学生快速地说出计算结果。
2.学生动笔独立完成,汇报计算方法。
3.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1.6个15是多少?
答案:15×6=90
10个33是多少?
答案:33×10=330
你是怎么算的?怎么想的?
二、探索交流,建构新知。
(18分钟)
1.估算。
(1)课件出示第47页例1:
仔细阅读,你能用估算的知识猜一猜这个城市到北京有多少千米吗?说说你的想法。
(2)结合你的估算,求145×12的积大致在什么范围?
2.笔算
(1)引导独立计算。你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准确算出145×12的积吗?
(2)组织交流计算方法。
(3)引导讨论:竖式中的“145”的末尾为什么要和十位对齐?
(4)比较异同。
三位数乘两位数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1.回忆估算方法。
(1)把145看作150,145×12≈150×12=1800;还可以把12看作10,145×12≈145×10=1450;还可以把145看作150,把12看作10,150×10≈150×10=1500。
(2)根据以上估算,积的大致范围在1450和1800之间。
2.(1)学生尝试独立计算。
(2)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用规范的语言汇报交流计算方法:先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与另一个因数的每一位依次相乘,所得积的末位同个位对齐;再用两位数十位上的数与另一个因数的每一位依次相乘,所得积的末位同十位对齐;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结果加起来。列竖式为:
(3)引导学生理解积的数位对齐问题:这一步算的是145×10,积是1450,代表145个10,所以数字“5”要与十位对齐。
1.口算。
13×20=
24×3=
50×80=
150×4=
18×40=
9×120=
答案:260
4000
600
720
1080
2.笔算。
37×23=
34×25=
60×14=
45×32=
17×22=
84×70=
答案:851
850
840
1440
374
5880
3.估算。
79×202≈
91×102≈
39×99≈
28×59≈
答案:16000
9000
4000
1800
4.先用竖式计算,再用计算器验算。
273×25=
67×124=
35×321=
638×12=
答案:(竖式略)6825
8308
11235
7656
5.改正下题中的错误。
改正:
3.验算:对于一些比较大的数的计数,可以用计算器进行验算。
(4)体会三位数乘两位数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的异同,并汇报交流。
相同点:乘的顺序相同,先用个位上的数去乘,再用十位上的数去乘,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不同点:三位数乘两位数,用两位数每一位上的数去乘三位数时,多乘了一次百位上的数。
3.用计算器算出145×12
=
1740。
6.学校为同学们定制校服。每套89元,买了514套这样的校服,一共要花多少钱?
89×514=45746(元)
答:一共要花45746元钱。
7.计算。
答案:
三、巩固练习(15分钟)。
完成教材第47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互相检查订正。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布置作业。完成教材第49页第1题。
1.交流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2.独立完成作业。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2分钟)。
五、教学板书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给学生创设了思考与交流的空间。
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与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做知识的迁移,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到后面相互交流探索笔算方法,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在活动中学生经历了笔算方法的得出过程,体会了计算的用处,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教师点评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