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古诗两首

时间:2019-05-12 16:58: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课题古诗两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课题古诗两首》。

第一篇:课题古诗两首

[课题]《古诗二首》(《冬夜读书示子聿》《观书有感》)

扬中市第二实验小学 丁连香

[教材简解]

本课两首古诗都是写由读书而生发的感想。

《冬夜读书示子聿》是诗人陆游的作品,陆游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1)做学问应有的精神态度——孜孜不倦、持之以恒;(2)做学问应有的方法——书本知识的学习应与实践相结合。只有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观书有感》这首诗的作者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诗人借半亩池塘的清澈明净是由于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这一现象,告诉人们读书的重要性——人需要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心智才能更加开豁,更加敏锐。[目标预设]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能借助图画,想象《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景象。

3、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懂得不断读书,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重点、难点]

1、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想像、背诵,感悟两首古诗所蕴涵的读书道理,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2、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明确读书的精神态度、方法和重要性。[设计理念]

古诗是一种美的教育和情感的熏陶,它必须建立在每个学生独特的心灵体验上,尊重学生自身的知识建构以及多元认识是古诗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节课教学设计以读为主,让学生充分地读书,读中感知,读中悟情,读中培养语感。力求通过图文结合,采取多种手段,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去观察、体会、感悟。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融入文本,入情入境地表达,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从而有所感悟和思考。[设计思路] 苏教版教材在古诗编排上体现了整合的思想,每一组两首诗或共同反映同一主题,或表达相似的情感体验,或展现相对应的景物描写。《冬夜读书示子聿》《观书有感》都是写由读书而生发的感想。根据教材的编写特点,我抓住读“书”有“感”,串连两首古诗教学,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读准古诗、感知诗意、理会作者写作目的的过程;通过反复诵读、品读,读中入境、读中悟情,感受古诗的意境美、韵律美;引导学生探讨陆游为什么要写《冬夜读书示子聿》,古人读书是怎样地不遗余力?朱熹为何以《观书有感》为题?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懂得不断读书,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在讨论中,让学生明白《观书有感》中作者借景喻理的写作方法。[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们很小的时候就和书结下了情缘,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人的谈话。这些的温暖的话语时时激励着我们,给了我们向上攀登的勇气和信心。你能告诉老师你平时读书的态度和方法吗?

(生交流)

2、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二首》,相信大家对读书这一话题会有新的感悟。

3、板书课题。

4、简介:这两首诗都是写由读书而生发的感想,一首是陆游写给儿子的,一首是朱熹写给所有人的。他们对读书的领悟值得我们学习。

二、初读古诗理解诗句意思

(一)多媒体出示两首诗和自学要求: 1.借助拼音,自读两首诗。2.根据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想像这两首诗描绘的景象,并自己练着说说诗意。4.提出不懂的问题。注释: 示:教导。

子聿:(yù):陆游的小儿子。遗:保留。

浅:肤浅,浅薄。纸:书本。

绝知:彻底弄清楚。始:才。

躬行:亲自实践。鉴(jiàn):镜子。

徘徊(páihuái):来回移动。渠(qú):它,这里指方塘。清如许:这样的清澈。为(wâi):因为。

(二)生自学古诗,师巡视了解学情。

(三)集体交流

1、检查读诗 相机正音

(1)刚才同学们都学得很认真,收获一定很多吧,喜欢这两首诗吗?谁来读第一首诗。

指名读《冬夜读书示子聿》相机正音:聿(yù)

指名读《观书有感》相机正音:鉴(jiàn)徘徊(páihuái)为(wâi)(2)过渡:同学们诗读得很好,不仅声音响亮而且读得正确、流利。同学们的自学能力真让人刮目相看。诗句意思读懂了吗?

2、理解诗句意思 学习《冬夜读书示子聿》

(1)出示: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①你能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吗? ②你从这两句诗中读懂了什么?

(学习要刻苦,要坚持不懈,学习非一日之功„„)③由这两句诗你想到了哪些成语?想到了哪些人?

(成语:不遗余力、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十载寒窗、水滴石穿、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借光、闻鸡起舞、通宵达旦、夜以继日、囊萤映雪„„)

④朗读这两句诗。

⑤小结:诗人通过这两句诗强调做学问必须全力以赴,付出艰辛劳动,并且要持之以恒,甚至不惜花费毕生精力。这就是我们读书应有精神和态度。陆游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出示陆游的另一首诗《读书》。

读 书

——(宋)陆游

归老宁无五亩田?读书本意在元元? 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

(教师略作解释,强调陆游晚年仍然坚持读书,每天还要读书二万言。)(2)多媒体出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①你能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

②你从这两句诗中知道了什么?(实践出真知)

③由“纸上”联系“纸上谈兵”中的赵括为什么兵败如山倒?(多媒体出示补充资料《纸上谈兵》)

④你有实践出真知这方面的体会吗?

⑤小结:实践出真知,这一学习方法真的很重要,书本知识的学习必须要与亲自实践相结合,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真正了解,变成真正的学问。

⑥想像说话。

同学们,此时此刻,我们就好象看见在那个冬天的深夜里,陆游正在奋笔疾书。写好后,他立即叫来自己的儿子,把他想到的告诉他的儿子。他都想到了什么?会怎么说呢?你可以选择下面的句式也可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说时如果能注意你的语气和态度就更好了。(多媒体出示)

a:陆游觉得子聿书本知识研究小有成绩,但是已经滋生了骄傲的情绪,陆游怕儿子半途而废,所以,提醒他的儿子,()

b:陆游想到自己能成为一个诗人、有学问的人,就是因为从小这样饱读诗书,所以,他想把他的经验告诉儿子,()。

c:陆游是戎马一生的大将军,看到自己年事已高,国家的安全,民族的振兴,都靠子聿这么大的孩子将来得以保证。因此,他激励儿子()。

d:也许陆游小时侯有些贪玩,现在虽然别人都认为他已经是饱学之士,可他总觉得自己还非常浅薄。所以,他想提醒和自己小时侯同样贪玩的儿子()。

3、过渡:如果说《冬夜读书示子聿》使我们明白了读书应有的态度、精神和方法,那么《观书有感》又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学习《观书有感》。

(1)出示补充资料(简介朱熹图文并茂)

朱熹: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哲学家,是我国历史上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大思想家。他自幼刻苦读书,19岁时考取了进士,由于南宋王朝统治的腐朽,他一颗报效朝廷、献身国家民族的心屡屡受挫。于是他便放弃仕途,致力于著书立说、研究学术、毕生执着于教育。他的一生中共撰写了50余部著作,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及自然科学都有不同程度的贡献。渊博的知识、精深的思想以及如此卓越的成就,使得朱熹被后世尊奉为“万世宗师”的“朱夫子”。

(2)指名交流,师相机交流。

这首诗,你觉得是围绕着哪个字来写的。(清)池塘“清”体现在哪里? ①生交流 一鉴开 共徘徊(红字闪烁)②你想到哪些形容池塘清澈的词语。

(清澈明净 风和日丽 波光粼粼 碧波荡漾 云影浮动)③看图想像,用上这些词语来说说这池塘的清澈。④看图配乐朗读,读出诗的意境美。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⑤池塘里的水为何这么清澈呢?指名回答。(理解“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表面意思。)

⑥这两句诗一问一答,让我们了解到了池水清澈的原因。怎么读才能读好这两句诗呢?指导朗读。

(3)质疑问题 解决难点。

①这首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但诗中却没有一个字提到读书,写的全是方塘中的景色。有人说题目不如改成《观塘有感》。你们同意吗?

②生思考。

③交流。师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并相机点拨。(4)创设情境(配合画面音乐缓缓流淌):

①同学们,此时此刻也许他正在为了一个学术问题在屋里冥思苦想,也许他读书读得累了,来到湖边散步,也许,他正趁着良辰美景和友人谈古论今,作为一个大教育家,大理学家,被后世尊奉为“万世宗师”的“朱夫子”,他会都想到了什么?请同学们再读古诗,结合下面的两个句式来说说。

句式一:方塘如此清澈,是因为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呀!我要想变得英明有远见,就一定要。

句式二:正像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得如此清澈一样,只有

,才能使人变得更加聪明。

②这本书仅仅是捧在手里的书吗?(更是一本大自然的书。)那你又是怎样理解活水的呢?我要当好一个老师,你觉得需要哪些活水?如果是学生呢?

③现在你能理解诗题为何是“观书有感”了吗?

(5)小结:这首诗仅字面而言,似乎纯为写景,其实,诗人写本诗是想借此说明读书使人澄明的道理。人需要不断读书,不断吸取新的知识,心智才能更加开豁、更加敏锐。朱熹的说理诗,常常寓意于景于情、于事于物之中。这首诗就是采用借景喻意的方法。

三、指导朗读,拓展升华

1、再次出示这两首诗

2、指导朗读

作为父亲的陆游是对儿子说,语重而心长。(指导朗读,读出父亲的谆谆教诲。)

作为理学家的朱熹是对所有的人说,他用了以景喻理的手法,将书比作池塘,形象生动地阐述了一个深刻的读书道理。(指导朗读,读出大理学家的良苦用心。)

3、同学们,第一首诗告诉我们读书的态度、方法,第二首诗告诉我们读书的重要性。对我们的读书很有帮助。此时此刻,如果这两位长者就在你面前,面对他们的谆谆教诲和良苦用心,你准备怎样对待读书?你会对他们说些什么?

(自由表达,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四、写法迁移,课内练笔

1、出示诗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的这句至理名言已成为千古名句,你发现它和下面这些名言有什么相似之处?(重点:用形象说话)(多媒体出示)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高尔基

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人的谈话。

——歌德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刘向

书籍是人类的营养品。

——莎士比亚

2、仿造上面的句子,用形象的语言来说说自己的读书感受。

五、课后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两首古诗。

2、搜集读书的名言并读读背背。

3、搜集说理诗,了解其中的道理并读读背背。

第二篇:课题.9古诗两首导学案doc

课题:

9、古诗两首: 《夜书所见》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并能理解古诗的意思。

2.体会诗人情感的转变。

3.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并能背诵。学习重点: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知识链接:

1、叶绍翁,字嗣宗,号靖逸,南宋诗人。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有的写江南水乡景色,很有风味;有的写田家生活片段,耐人寻味。

2、[注释] 夜书所见:夜晚在船上记下所看到的事情.①萧萧:风声。梧:梧桐树。

②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③挑:捉。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儿。④篱落:篱笆。

诗句意思: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预习任务:

1、学习本课生字,能流利朗读诗句

2、查阅资料理解。

3、学生课前查阅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自主、合作、探究: 一 初读诗文,感知诗情 1.理解“书”、“所见”的意思,近而解题。

2.根据拼音、注释同桌互读诗文,要求读通、读顺。

3.老师范读,男女生分组读。

4.问:你从诗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猜一猜诗人在想什么?

二、精读诗文,感悟诗意

1.诗人在这样的月夜看到了哪些景物?默读诗文,在你认为的重点词语下面划线,说说感受。

2.在这样凄凉的秋夜,诗人的心里有什么感觉?他想到什么呢?

3.请同学带着自己的感受齐读写景部分。

4.图文结合,自由读文,联系上下文讨论“知”的意思。5.在图中标出从诗文中摘到的词,给图画配上“注释”。

6.作者看到孩子们玩得那么投入,就会想到什么?

7.你觉得应该怎样读才能读出这首诗的感觉?

三、诵读诗文,品味诗蕴 1.指名读诗,师生评价

2.齐背诗文。

3.说说自己的感受,你想对诗人说些什么?

学习收获:

知识延伸: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并能理解古诗的意思。

2.体会感情。

3.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并能背诵。

学习重点: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感受诗句中所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今天的山西省永济县),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正在长安谋取功名。他多才多艺,擅长绘画、书法,精通音乐,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他与另一位唐代诗人孟浩然并称“王孟”。重阳节的习俗:这一天,重阳佳节活动极为丰富,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放风筝、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重阳节又叫“老人节”,老人们在这一天或赏菊以陶冶情操,或登高以锻炼体魄,给晚年生活增添了无限乐趣。

诗的大意:我独自一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做外乡的客人。每当遇到节日就更加地思念家中的亲人。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今年重阳节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他们都插戴着茱萸,站在那高高的地方,遗憾的是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预习任务:

1.“佳节”指的是什么节日?

3.初读课文,了解。

自主、合作、探究:

一、初读古诗

1、自由通读一遍,把诗读正确。

3、抽读,读出古诗的节奏、韵味。

4、了解重阳节的风俗习惯,区别课题中的“山东”和现在的“山东省”

5、再读古诗:诗人当时写这首诗时内心是什么感受?从哪里看出来?

二、感悟:

1、从哪里看出诗人的孤独?

2、朗读。

3、口头填空:读到这个“独”字,我就想到: 当诗人身边的人成群结队出去看热闹的时候,而他却___ _;

当诗人看到有人约了亲朋好友聚在一起的时候,而他却____

4、过渡语:诗人是如此的孤独无助,怎能不叫他——(思念),这种思念是那么的——(深刻),以致他写出了这样的一句千古名句。

5、思考:从“倍”字你能读懂些什么?

6、口头填空:

诗人居无定所,漂泊他乡,举目无亲,无依

无靠,平日里常常____,面对今天的良辰佳节,____

7、想象画面:请同学们轻轻地读这两句诗,边读边想象,你的眼前将浮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8.指导诵读。

三、感受兄弟情深。

1.诗人王维在重阳佳节深深思念着家人,那家里的亲人是否也在思念着他呢?从哪里看出

来?

2.朗读:

3.想象画面:读读这两句诗,你的脑中出现了什么画面。

4.角色体验: ①如果你就是王维日思夜想的兄弟,你在登高时会怎样思念自己的兄弟,在心里会对兄弟说

些什么?

②哪一位愿做诗人王维,你想对你思念的、同时也在思念你的兄弟说些什么呢?

5.角色吟诵:

四、感情诵读。积累背诵

学习收获:

第三篇:古诗两首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作品注释

⑴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属于长江中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原楼已毁,现存楼为1985年修葺。孟浩然:李白的朋友。之:往、到达。广陵:江苏省扬州市。

⑵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辞:辞别。

⑶烟花:指暮春浓艳的景色。下:顺流向下而行。⑷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尽:指帆影消失。碧空:一座“碧山”。

⑸唯见:只看见。天际流:流向天边 天际:天边,天边的尽头。

(6)广陵:即扬州。(7)天际:天边。⑻西辞:孟浩然由武昌去扬州,是由西往东,所以说“西辞”。辞:告别。作品译文

在黄鹤楼下老朋友孟浩然向我告辞,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他要去扬州远游。

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浩浩荡荡地向着天边奔流。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作品注释

⑴元二:姓元,排行第二,作者的朋友。使:出使。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库车附近。

⑵渭城: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朝雨:早晨下的雨。浥:湿。⑶客舍:旅店。

⑷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清晨的微雨打湿了渭城地面的灰尘,盖有青瓦的旅舍映衬柳树的枝叶显得格外新鲜。我真诚地请你再干一杯,西出阳关后就再也没有原来知心的朋友。

第四篇:古诗两首

古诗两首

1、词语:

促进、深夜、记忆、异乡、相逢、佳节、加倍、遥远、遍地、插花

2、背写两首古诗,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意。

3、多音字:

挑:tiāo()

tiào()

4、拓展积累写秋古诗: 枫桥夜泊(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秋夕(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10、风筝

1、词语:

芦塘、几根细苇、精心、憧憬、希望、依然、幸福鸟、飞舞、快活地喊叫、拼命、奔跑、村里人、云彩、抖动、大惊失色、千呼万唤、踪影、寻找、垂头丧气、田埂、水磨坊、继续

2、句子:

一个人用手托着,另一个人牵着线,站在远远的地方,说声“放”,那线一紧一松,风筝就凌空飞起,渐渐高过树梢了。牵线人飞快地跑起来。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

11、秋天的雨

1、词语:

一把钥匙、清凉、温柔、留意、五彩缤纷的颜料、扇子、炎热、邮票、凉爽、柿子、仙子、频频点头、梨、菠萝、香甜的气味、粮食、加紧、舒舒服服、油亮亮的衣裳、杨树、丰收

2、句子:

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

秋天的雨,带给大地的是一曲丰收的歌,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

3、多音字:扇:shān()

shàn()12*、听听,秋的声音

1、词语:

道别的话音、振动翅膀、告别的歌韵、一排排大雁、暖暖的叮咛、一阵阵秋风、丰收的歌吟、辽阔、音乐厅、绽开的谷粒、匆匆

2、句子:

秋的声音,在每一片叶子里,在每一朵小花上,在每一滴汗水里,在每一颗绽开的谷粒里。语文园地三

1、我的发现

黄:金黄、杏黄、橙黄、鹅黄、米黄、土黄、蜡黄 红:火红、粉红、橘红、桃红、朱红、暗红、玫红 绿:嫩绿、翠绿、碧绿、墨绿、草绿、青绿、葱绿 蓝:宝蓝、碧蓝、蔚蓝、湛蓝、天蓝、湖蓝、浅蓝 白:雪白、乳白、银白、亮白、灰白、苍白、洁白

2、我会填

匆匆地(离开)快活地(歌唱)悄悄地(说话)拼命地(工作)轻轻地(飘落)好奇地(盯着)甜甜地(笑了)认真地(思考)

3、补充练习(比比组词)异()遥()邮()逢()坊()导()摇()

油()锋()纺()杨()紧()深()峰()

芳()扬()紫()探()蜂()访()

第五篇:古诗两首

古诗十三首

漠北怀古相思

赵晓赵晓

中原凄草满皇宫三月渭源桃李香 君王醉酒卧帐中京城草凄柳芽黄 大漠残阳照西风春愁不随东风去 将军孤剑影黄昏点滴相思惹恨长 赵晓,1990生,原名赵小亮,甘肃渭源边庄人氏,作品有<<古诗十三首>>,代表作有<<漠北怀古>><相思>>

下载课题古诗两首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课题古诗两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古诗两首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

    古诗两首

    5、古诗两首 城关一小 高银芳 教材概述 《题西林壁》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气象万千,不可胜......

    古诗两首

    五年级上册诗词教案 寻隐者不遇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3个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说说古诗的大概意思。 3、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体......

    古诗两首

    2、古诗两首 东营区实校 常丽丽 设计理念:本课是唐代和宋代诗人写的两首描写春天的诗,内容和观察角度不同,但都能看出作者用心发现的特点,《草》是一首咏物诗,情景交融,形象生动地......

    古诗两首

    5、古诗两首 车拉学校 梁民玲 教材概述 《题西林壁》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气象万千,不可胜......

    古诗两首

    第一课时《望洞庭》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

    古诗两首

    4、古诗两首 预设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教学重点:学......

    古诗两首(6)

    赠刘景文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放,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上独具一格。 杜牧(803—852):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