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摄影的一些学习心得
摄影课程给了我什么
摄影是指使用某种专门设备进行影像记录的过程,一般我们使用机械照相机或者数码相机进行摄影。有时摄影也会被称为照相,也就是通过物体所反射的光线使感光介质曝光的过程。
英文摄影 Photography 一词是源于希腊语 φως phos(光线)和 γραφις graphis(绘画、绘图)或γραφη graphê,两字一起的意思是“以光线绘图”。是指使用某种专门设备进行影像记录的过程,一般我们使用机械照相机或者数码照相机进行摄影。有时摄影也会被称为照相,也就是通过物体所反射的光线使感光介质曝光的过程。有人说过的一句精辟的语言:摄影家的能力是把日常生活中稍纵即逝的平凡事物转化为不朽的视觉图像。
一般简称的摄影,即是用照相机,映像在底片,冲印底片成为单一相片,一张张作永久保存。但相片的影像是不动、无声,仅供人观赏其人物、意境,进而体会其涵义。今天世界上仍存留最早的一张照片可以追溯至1827年,出自法国人约瑟夫‧尼埃普之手。
照相机的简史:
照相机是用感光胶片反景物拍摄下来的摄影器材。它的发明经历了漫长的岁月。
我国对光和影像的研究,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前四百多年,我国的《墨经》一书就详细记载了光的直线前进、光的反射,以及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的成像现象。到了宋代,在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1031至1095年)一书中,还详细叙述了“小孔成像匣”的原理。
在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出现了供绘画用的“成像暗箱”。
1839年8月19 日法国画家达盖尔公布了他发明的“达盖尔银版摄影术”,于是世界上诞生了第一台可携式木箱照相机。
1841年光学家沃哥兰德发明了第一台全金属机身的照相机。该相机安装了世界上第一只由数学计算设计出的、最大相孔径为1:3.4的摄影镜头。
1845年德国人冯·马腾斯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可摇摄150°的转机。
1849年戴维·布鲁司特发明了立体照相机和双镜头的立体观片镜。
1861年物理学家马克斯威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张彩色照片。
1866年德国化学家肖特与光学家阿具在蔡司公司发明了钡冕光学玻璃,产生了正光摄影镜头,使摄影镜头的设计制造,得到迅速发展。1888年美国柯达公司生产出了新型感光材料--柔软、可卷绕的“胶卷”。这是感光材料的一个飞跃。同年,柯达公司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安装胶卷的可携式方箱照相机。
1906年美国人乔治·希拉斯首次使用了闪光灯。1913年德国人奥斯卡·巴纳克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台135照相机。
从1839年至1924年这个照相机发展的第一阶段中,同时还出现了一些新颖的钮扣形、手枪形等照相机。
从1925年至1938年为照相机发展的第二阶段。这段时间内,德国的莱兹、罗莱、蔡司等公司研制生产出了小体积、铝合金机身等双镜头及单镜头反光照相机。在此阶段,照相机的性能逐步提高和完善,光学式取景器、测距器、自拍机等被广泛采用,机械快门的调节范围不断扩大。照相机制造业开始大批量生产照相机,各国照相机制造厂纷纷仿制莱卡型和罗莱弗莱型照相机。黑白感光胶片的感光度、分辨率和宽容度不断提高;彩色感光片开始推广,从而使摄影队伍迅速扩大并走向专业化。
从1939年之后为照相机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此阶段的前半期即本世纪六十年代之前,黑白、彩色胶片的质量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光学工业制成了含有稀有元素的新型光学玻璃,如镧、钛、镉等玻璃。从而更好地校正了摄影镜头的像差,使镜头向大孔径和多种焦距的方向迅速发展。因而,出现了变焦、徽距、折反射式、广角等多种摄影镜头。镜头单层镀膜得到普遍推广。照相机出现了计数器自动复零、反光镜自动复位、半自动和全自动收缩光圈等结构。照相机的质量、产量开始飞速发展。
从本世纪六十年代初至今为第三阶段的后期。这期间,日本的小西六摄影公司生产出世界上第一台自支调焦照相机--柯尼卡C35A型135照相机.接着日本又生产出世界上第一台双优先式自动曝光照相机--美能达XDG型135单镜头反光照相机。开创了一台相机具有多种曝光功能的先例。
这期间,光学传递函数理论进入了光学设计领域,出现了成像质量高,色彩还原好,大孔径,低畸变的摄影镜头。同时,镜头向系列化发展,由焦距几毫米的鱼眼镜头到焦距长达2米的超摄远镜头,并有了透视调整、变焦徽距、夜视等摄影镜头。电子技术逐渐深入到照相机内部,多种测光、高精度的电子镜间快门、电子焦平面快门以及易于控制的电子自拍机等都纷纷出现。曝光补偿、存储记忆、多纪录功能、电动上弦卷片、自动调焦等各种功能得到愈益精美的应用,高度自动化、小型、轻便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估质的各种新型相机,伴随着高科技的发展不断问世,从而为摄影艺术的创作提供了十分精良的设备。
相机的构造:
镜头镜头:
照相机镜头,根据其能否调节焦距分为:
.定焦距镜头
.变焦距镜头
根据用途来分
.普通镜头
.特殊镜头
定焦距镜头
标准镜头焦距小于标准镜头
.135相机中,24--38mm称普通广角镜;17--24 mm超广角镜
*使用注意:
.焦距短,视角大,适宜拍大场面
.景深大
.透视感强
.易变形
长焦距镜头(望远镜头)位于镜头前后透镜组中间,光圈的前面,由单片、两片、三片或五片金属片组成。因受机械惯性影响,最高速度在 l/500秒以下。
优点:
.开闭时声音小,震动小
.坚固耐用
.拍动体时不会变形
.每一级均与电子闪光灯同步闪光
2.镜后快门位于感光片前,靠近镜头焦平面,由不透光的两块帘片制成。
优点:
.照相机更换镜头时,底片不会漏光
.快门速度高,便于抓拍高速动体
缺点:
.拍摄运动体会变形
.闪光同步速度低 闪光时间 l/1000秒左右,海鸥DF相机最高闪光同步速度为l/45秒。
4.钢片快门与帘幕快门相似,位于焦平面旁,由两组前后排列的钢片组成。
5.程序快门
6.光圈先决电子快门 动态摄影和快门速度
快门的保护:
一般在上弦之前调整快门速度,上弦之后调整快门速度易损坏机件。快门速度不能调在两级数字之间。快门不能长时间处于上弦状态,以免弹簧拉紧容易疲劳。拧不动时不要硬拧,扳不动时不要硬扳。单反相机卷片与上弦联动,每次卷片都要卷到头才能够按快门钮,否则易损坏。
调焦和取景器
调焦器又称测距器,它的主要功能调准点,使结像清晰,取景器是用来观察所拍景物的范围,并决定对景物的取舍和画面布局的。
调焦取景器一般可分为五种:
.框式取景器:易产生视差,但便于拍动体。
.磨砂玻璃式取景调焦器:
.直射式取景器和调焦机构:
.反光式调焦取景器: 1.俯视式 2.平视式
.电子调焦器:
机身和卷片记数装置
.机身:即暗箱,是各部件的支承体
.走片装置: 照相机一般由机械、光学、电装置三大部分组成。机械部分主要包括机身、快门、闪光联动机构、机械式自拍机、快门上弦机构、卷片机构、计数机构、升降反光镜和收缩光圈机构等。光学部分主要包括摄影镜头、取景器、调焦验证系统。电装置部分主要是测光和显示系统、电子快门、自动调焦机构、内装式万次闪光灯、电子纪录拍摄日期装置、遥控装置、电动卷片、上弦、倒片机构等。
摄影镜头:被摄景物反射出的光线,通过照相机的摄影镜头后,能在照相机内的感光胶片平面处,结成该景物的清晰影像,使胶片曝光,胶片就把该影像通过潜影的形式记录下来。摄影镜头又称摄影物镜。摄影人往往将摄影镜头简称为镜头。
镜头的焦距:镜头中心到胶片上所形成清晰影像的距离,称作焦距。
镜头的焦距用英文字母f(F)表示,长度单位为mm(毫米)。例如:f50mm,则表示该镜头的焦距为50毫米。
视角:指摄影镜头所能清晰拍摄下的景物空间角度。摄影镜头的视角愈大,则照相机所拍摄下的景物范围就愈大。例如,在同一拍摄点,若用视角为100的摄影镜头,刚好能拍摄下全部被摄物体,如改用视角为50的摄影镜头后,就只能拍摄下该被摄景物的1/4了。
摄影镜头的焦距愈短则视角愈大;镜头焦距长视角就小。
当拍摄距离确定后,摄影镜头的焦距愈长,拍摄出的被摄物体影像尺寸也就愈大。当焦距值相差一倍时,其所摄影像尺寸也就相差一倍。
为了满足各种摄影需要,相应产生了各种不同焦距的镜头。依据焦距值能否调节,可将摄影镜头分为定焦距摄影镜头和变焦距摄影镜头两类,依据用途又可将摄影镜头分为普通摄影镜头和特殊摄影镜头两大类。镜头焦距是固定的称为定焦距镜头,焦距可以变动的称为变焦距镜头。
鱼眼摄影镜头:鱼眼摄影镜头前端的第一片透镜,好像鼓起的鱼眼睛。鱼眼镜头的焦距很短,视角很大,有些镜头的视角可达180°,有的甚至达到230°,因而能拍摄下照相机两侧部分景物,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135照相机鱼眼镜头的焦距从6mm到16mm。
超广角镜头:超广角镜头视角广,在摄影中适用于新闻、风光等摄影。135照相机焦距从13mm到20mm。
广角镜头:适用于拍摄新闻和风光摄影,室内拍摄、会议合影也经常应用广角镜头。焦距24mm广角镜头最为实用。
长焦距镜头:能使景物的空间范围缩小,用长焦距镜头拍摄的照片有压缩、紧靠在一起的特殊视角效果,135照相机一般把焦距85mm~300mm的摄影镜头称作摄远镜头,把焦距自300mm~2000mm的摄影镜头称为超摄远镜头。
标准镜头:在照相机镜头系列中,一般将焦距值与所摄画幅对角线相近的那一摄影镜头,称作标准摄影镜头。标准镜头所摄景物的透视效果与眼睛看到景物几乎一样,符合视角习惯,真实性强。
变焦距镜头:这种镜头的镜筒上有一个变焦环改变镜头的焦距,操作变焦环画面的视角大小也随着变动。在同一拍摄位置,变动焦距可灵活摄到不同画面,因此,变焦距镜头为摄影者所青睐。
特殊摄影镜头:它的种类也较多,常见的有微距摄影镜头,微距摄影镜头可以在微小的距离内直接摄影,且镜头分辨率高,对所摄物体畸变象差小。柔焦摄影镜头,能在不加柔光镜或镜头柔纱等附件条件下,能拍摄出柔光效果的照片。闪光摄影镜头,可以使用调节环与光圈调节环同步调节,以便于闪光摄影。除此,还有不同用途的红、紫外线镜头,显微摄影镜头、医用摄影镜头等等。
如果拆卸掉任何照相机的电子装置和自动化部件,你就会看到如下相同的基本结构:一只遮光外壳的一端有一孔穴,用以安装镜头,孔穴的对面有一容片器,用以承装一段感光胶片。
为了在不同光线强度下都产生曝光正确的影象,照相机镜头有一可变光阑,用来调节直径不断变化的小孔,这就是所谓的光圈。在镜头固定的袖珍照相机上,镜头也没有快门装置,被称作镜间快门。快门打开后,光线才能透射到胶片上,快门给了你选择准确曝光瞬间的机会,而且通过确定某一快门速度,你还可以控制曝光时间的长短。在单镜头反光照相机(简称单反机)上,快门装置在机身内,正好位于焦平面的前面,被称作焦平面快门。如果不是这样的构造,每次拆去镜头,胶片也就曝光了。
另一个所有照相机都有的部件是取景器。这基本上是一个用于观察和构图的装置,它使得拍摄者能准确地把照相机对准被摄体,并决定对被摄体的哪一部分聚焦。
照相机的画幅
35毫米单反机是最常见的一种照相机画幅
袖珍照相机使用起来灵巧轻便
中等画幅或卷片照相机具有大尺寸的胶片影象,其整体分辨率和质量都较高
被摄体和光源
被摄体需要有光源给予照明,这样才有被摄体的反射光透射过照相机在胶片上形成潜影。
镜头
一只结构简单的镜头可以是一块凸形毛玻璃,它折射来自被摄体上每一点被扩大了的光线,然后这些光线聚集起来形成连贯的点即焦平面。当镜头准确聚集时,胶片的位置就与焦平面互相叠合。
焦平面
这是通过镜头折射后的光线聚集起来形成清晰的、上下颠倒的影象的地方。经过离照相机不同距离的运行,光线会被不同程度地折射后聚合在焦平面上,因此就需要调节聚焦装置,前后移动镜头距照相机后背的距离。当镜头聚焦准确时,胶片的位置和焦平面应叠合在一起。
光圈
镜头光阑的直径可以通过转动光圈调节环来改变。光圈支配着到达胶片上的影象亮度。调节邻近的f/光圈数,光卷大小减小一半或增加一倍。光圈大小还影响景深。
快门
快门可以用不同的速度加以调整,它决定着胶片曝光时间的长短。调节快门速度盘上相邻的速度挡。就意味着延长一倍或缩短一半的曝光时间。叶片快门设置在光阑和镜头之间,或在光阑之后。按下释放钮时,其交叠的叶片弹开。而焦平面快门由两块依次开启的金属帘幕挡板组成。
取景器
袖珍直视取景器不能正确显示与镜头所看到的同样的影象。而单镜头反光照相机,光是通过一面镜子反射到取景窗里的。双镜头反光照相机,上面的镜头用于取景,下面的镜头则用于拍摄。
单镜头反光照相机的设计
普通单镜头反光照相机独一无二的性能在于其取景器的设计。被摄体的反射光经过镜头照射在一面呈45度角的反光镜上,然后光线向上反射透过聚焦屏进入五棱镜,光线在此经由安装在后部的取景窗透射出照相机。这就意味着无论安装在照相机上的镜头其焦距有多长,拍摄者透过取景器所观察到的场景与镜头所看到的完全一致。
照相机的基本结构: 照相机的基本结构为有四个部分:镜头、暗箱、机身与后背。
镜头的种类: ● 标准镜头:标准镜头属于校正精良的正光镜头,其焦距长度等于或近于所用底片画幅的对角线,视角与人眼的视角相近似。凡是要求被摄景物必须符合正常的比例关系,均需依靠标准镜头来拍摄。它是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镜头。● 广角镜头:广角镜头的特点是:焦距短、视角广、景深长,而且均大于标准镜头。其视角超过人们眼睛的正常范围。它具体的特性与用途表现在:景深大,有利于把纵浓度大的被摄物,清晰地表现在画面上;视角大,有利于在狭窄的环境中,拍摄较广阔的场面;景深长,可使纵深景物的近大远小比例强烈,使画面透视感强。其缺点是,影像畸变差较大,尤其在画面的边缘部分,因此在近距离拍摄中应注意变形失真。● 远摄镜头:这类镜头也称长焦距镜头,它具有类似望远镜的作用。这类镜头的焦距长于、视角小于标准镜头。这类镜头具有的特点表现在:景深小,有利于摄取虚实结合的形象;视角小,能远距离摄取景物的较大影象,对拍摄不易接近的物体,如动物、风光、人的自然神态,均能在远处不被干扰的情况下拍摄;透视关系被大大压缩,使近大远小的比例缩小,使画面上的前后景物十分紧凑,画面的纵深感从而也缩短;影象畸变差小,这在人像中尤为见长。● 鱼眼镜头:鱼眼镜头是一种极端的超广角镜头。对 135 相机来说是指焦距在 16mm 以下,视角在 180 度左右,因其巨大的视角如鱼眼而得名。它拍摄范围大,可使景物的透视感得到极大的夸张。它使画面严重的桶形畸变,故别有一番情趣。● 变焦镜头:变焦是镜头可以改变焦点距离的镜头。所谓焦点距离,即从镜头中心到胶片上所形成的清晰影像上的距离。焦距决定着被摄体在胶片上所形成的影像的大小。焦点距离愈大,所形成的影象愈大。变焦镜头是一种很有魅力的镜头。它的镜头焦距可在较大的幅度内自由调节,这就意味着拍摄者在不改变拍摄距离的情况下,能够在较大幅度内调节底片的成像比例,也就是说,一只变焦镜头实际上起到了若干只不同焦距的定焦镜头的作用。
变焦镜头的种类: 从变焦范围的角度看,基本种类有: 20 -- 35mm 左右的广角变焦镜头,35 -- 70mm 左右的标准变焦镜头、70 -- 210mm 左右的中远变焦镜头,200 -- 400mm 左右的远摄变焦镜头等。从变焦倍率的角度看,基本种类有 2 倍、3 倍、4 倍、5 倍、6 倍等。2 倍的主要有 20 -- 35mm,25 -- 50mm,28 -- 55mm,35 -- 70mm,75 --
150mm,100 -- 200mm,200 -- 400mm 等; 3 倍的主要有 28 --
85mm,35 -- 105mm,70 -- 210mm,85 -- 250mm,100 -- 300mm 等; 4 倍的主要有 50 -- 200mm,150 -- 600mm 等,5 倍的主要有 28 -- 135mm,50 -- 250mm 等,6 倍的主要有 35 -- 210mm,50 --
300mm 等。变焦镜头的优缺点:变焦镜头最大的优点是一只变镜头能代替若干只定焦镜头的作用,因而携带方便,使用简便,既不必在拍摄中不断更换镜头,也不必为摄取同一对象不同景别的画面而前后跑动。变焦镜头的主要缺点是它的口径通常较小,党会因此而给拍摄带来麻烦,如想用高速快门速度时、想用大光圈时等,往往不能满足需要。使用变焦镜头后的取景屏也不如定焦镜头明亮,还常常会使裂像聚焦指示失灵。此外,在生产技术水平相同的前提下,变焦镜头的成像质量总比定焦镜头要差些。
镜头上的光圈: ● 光圈的作用--光圈与快门都是用来控制通光量的,相互制约,互相配合,方能使感光片得到正确的曝光。光圈的功能就是以不同的孔径来调节镜头的光通量。现代复式镜头的光圈,是由许多弧形金属叶片组成可变孔径,装在镜头的透镜组之间,根据需要可以随意调节光圈的孔径。光圈的作用是能使镜头的通光量得到准确的调节和控制,使感光村料得到正确曝光;在收缩光圈的情况下,可减少镜头残存的某些像差;可以利用光圈的收缩或放大来控制景深,光圈小景深长,光圈大景深短。● 光圈的刻标:光圈的刻标是以 √2 倍级数排列的。光圈每差一级,光孔的面积差一倍,透光力也差一倍,这样每两个相邻的读数之间便成为倍数关系。以 √2 倍级数排列,逐级数据如下: 1.4,2,2.8,4,5.6,8,11,22,32。
机身上的快门: 快门一般是由金属片或胶质绸布制成的,它的作用是控制镜头通光的时间,使感光片能得到正确曝光,并使静止的和运动中的被摄物均可获得清晰的影像。操纵和控制快门开启和闭合的动力,分为机械动力和电子动力两种。快门速度有: T 门(两次按快门的时间差),B 门(按住不放的时间),1s,1/2s,1/4s,.1/8s,1/15s, 1/30s, 1/60s, 1/125s, 1/250s, 1/500s, 1/1000s,(目前已有 1/8000s 的高速快门)。
给摄影初学者的入门建议:
● 保持相机的稳定:摄影初学者常会遇到所拍图片模糊的问题,这是由相机的晃动或者按快门钮时用力过引起的,所以在拍摄中要避免相机晃动(必要时要加用三脚架),注意要轻轻按下相机快门钮。
● 使太阳在你的身后:摄影是光与影的完美结合,在拍摄时需要有足够的光线照射到被摄主体上。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使太阳处于你的身后,并有一定的偏移。光线可以照亮被摄主体,使它的色彩和阴影变亮,轻微的偏移则可以产生一些阴影来显示出物体的质地和立体感。但应注意,取景时一般不要让自己的影子进入画面。
● 拍摄样式的选定:相机不同的举握方式(竖拍或横拍),拍摄出来的图像效果也不相同。竖着拍摄的照片可以强调被摄主体的高度(比如拍摄森林),而横拍则可以强调被摄主体的宽度(比如拍摄连绵的山脉)。
● 变换拍摄风格:应该在拍摄中不断尝试新的拍摄方法或情调,比如说可以拍摄一些人物特写镜头、全景图像、不同气候中的同一场景等等。
● 缩小拍摄距离:有时候,并非要把整个人或物全部拍摄下来,对景物的某个具有特色的地方进行强调,反而会更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只需要离被摄物体近一些,就可以得到比远距离拍摄更好的效果。
增强景深的视觉效果:景深对于拍摄非常重要,每个摄影者都不希望自己拍摄的照片没有立体感,看起来就像是个平面。所以在拍摄中,就要适当的增加一些用于显示相对性的物体增加景深。比如要拍远处的山脉,可在画面的前景加上人物或一棵树。用广角镜头(比如 20mm 镜头)可以夸大被摄体正常的空间和纵深感的透视关系。
● 捕捉细节:使用广角镜头可以拍摄较大的场景,但是这样的拍摄会让你丢掉很多细节,特别是有意义的细节。所以有时候应该使用长焦镜头捕捉到有趣细节。
● 正确的构图:摄影构图中突出主体最简单的方法,是将主体居于画面的中心。由于被摄物体处于画面的中心部位,整个照片具有一种特殊的稳定性。但总是将被摄物体置于中间会让人觉得厌烦。一幅好的照片通常构图非常恰当,摄影中较常见的就是黄金分割构图,即画面被均分为三个部分(水平和垂直),然后将被摄物体置于等分线上或是交汇处。所以不妨用用黄金分割来构图,使拍摄多样性。
● 预先调焦拍摄人物:在拍摄人物时,可守株待兔,在确定拍摄位置和角度后,预先调节曝光量及焦距。力争在短时间内拍摄完毕,减少被摄者的紧张情绪,得到表情自然的照片。在多变的天气,光线也是变化的,因而有必要多拍些胶片,以便有足够的影像供最后选择。
● 装胶卷时,应在暗处:当装胶卷时,应避免阳光的直接照射,因为直射的阳光下装取胶卷容易影响胶卷造成漏光。装胶卷应到室内或有阴影的地方进行。装胶卷时,应确认一下所用胶卷的感光度 ISO 与机身所标是否相等,不等时应调整机身上的挡位,同时,也应检查一下电池状况。手动对焦 135 照相机在装上胶片关上后盖后,应按指示方向轻轻转动照相机上的倒片把手,将暗盒内的胶片收紧,随后空拍两张。卷片时要注意倒片钮是否转动。如果是转动的,说明胶片已装好,不转动的话说明胶片没有安装好,打开照相机后盖重新安装胶片。胶片拍完后倒片时,应先按住照相机底部的倒片钮,随后再进行倒片。无论黑白胶卷还是彩色胶卷,它们的感光度高低会带来其他照相性能一系列的规律性变化:感光度高 —— 反差性小 —— 宽容度大 —— 颗料度大 —— 解像力小 ——
灰雾度大 —— 保存性差;感光度低 —— 反差性大 —— 宽容度小 —— 颗料度小 —— 解像力大 —— 灰雾度小 —— 保存性好。对彩色胶卷来说,感光度低的比感光度高的在色彩再现上更饱和、更鲜艳。彩色胶卷:拍人物建议大家用柯达,拍风景建议大家用富士;黑白胶卷:建议用乐凯,适合拍人物以及老房子。
● 向被摄的对象走近一些:拍摄人像,重要的是拍摄人物的面部表情。由于相片上出现的人像,一般比你所希望的要小,因此,使得人物面部的细致表情无法清楚地在照片上表现出来。所以应走近一些(也可以用变焦环拉近),使照片中的人物更突出。
● 寻找最佳的拍摄角度:从不同的拍摄角度上观看,人物的面部表情的变化是非常显著的。不要总是从正面方向拍摄,应多在各个方向走动,寻找出一个可以拍摄出人物面部表情一个可以拍摄出人物面部表情最佳的角度。
● 光线不够充分的地方,应使用闪光灯:闪光灯的使用,不仅是在夜色中或室内,而且阴天或光线较暗的环境中的中也应使用。在背光或阴影的场合即使光照很充足,但有阴影或强烈的背光,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使用闪光灯,就可以消除阴影或背光的影响,改进画面的质量。
关于景深 景深也许是摄影爱好者较难掌握的一个概念。通俗地说,景深就是在所调焦点前后延伸出来的 “ 可接受的清晰区域 ”。摄影时,必须对好焦点,景物才能结成清晰的影像。但是,在有些情况下,例如拍摄位于不同距离上的多种景物时,片样选择调焦目标,焦点对在哪,哪才能把全部景物拍清楚,就是一个颇费斟酌的问题。动体摄影,主体的位置不断移动,调整尤为困难。遇到这种情形,片样才能不失时机而又有把握地拍出清晰的照片呢?这些都是需要应用景深的理论与方法来解决的实际问题。影响景深的因素及其规律: ● 光圈、摄距与焦距对景深的影响: 光圈与景深成反比。光圈大、景深小;光圈小,景深大。例如 f16 的景深大于 f2。摄距与景深成正比。摄距远,景深大;摄距近,景深小。例如聚焦于 10 米的景深大于聚焦于 1 米的景深。光圈、摄距、镜头焦距以及可允许模糊圈大小对景深影响的规律,均是相对而言的,即这四个因素在其中三个因素相同时,另一因素对景深大小的影响规律成立。否则这些 “ 规律 ” 就不一定成立。例如,镜头焦距 75mm 对焦在 2 米处,f16 的景深是 1.5——3.1 米,而对焦在 5 米处,f11 的景深为 3——11 米。光圈小的(f16)景深是
1.6 米,而光圈大的(f11)的景深则是 8 米了,这是由于摄距不一所至。摄距与景深成正比的规律还有一个前提,这就是摄距在超焦点距离以内。如果摄距超出了超焦点距离,那第,摄距越远,景深不是越大,而是越小,与原规律相反了。● 获取最小景深 : 在不影响构图效果的前提下,采用 “ 最大光圈+尽可能缩短的摄距+长焦距镜头 ” 能获取最小景深的效果。● 获取最大景深: 在不影响构图效果的前提下,采用 “ 最小光圈+最短焦距镜头+超焦距聚焦 ” 能获取最大景深效果。● 相机上的景深表: 大部分相机上都有简易的景深表可供查看景深范围。相机上景深表的位置有的在镜头筒上、位于镜头上光圈刻度与距离刻度之间,采用对称的光圈系数如 “16、11„11、16”
指出每一光圈在某种摄距时的景深,如用 f16 拍摄,这种景深表上两个对称的
f16 标记所指向的距离刻度,一个指景深的远界限,另一个指景深的近界限。相机上的景深表有的位于相机的聚焦钮上,通常采用一组 “U” 字型的线条,用 “U” 字的两端在距离刻度上指出景深范围。相机上的这种景深表只能作为了解景深范围的一种参考,这是因为除了在相机上无法作出精确标度的客观原因外;厂家制定这种景深表的清晰度标准也有一定的随意性;更重要的还在于厂家并不了解你对不同照片的清晰度要求,也不了解你准备放大为多大尺寸的照片。因此,当你要求高清晰度影像时,或要高倍率放大时,就应该比实际使用的光圈大一、二档来掌握景深范围。如拍摄时用用 f11,就按 f8 或 f5.6 的景深掌握,反过来,当你需要相机上 f11 所指示的景深范围时,就用 f16 或 f22 拍摄。这样才能在高倍率放大的照片上达到预期的景深效果,或者说能提高你的景深范围内的影像清晰度。
学摄影的你是不是遇到很多拍摄方面的困惑呢?在此,万象摄影协会送给您以下十条好建议,希望对您的拍摄有所帮助。
1、在按下快门前,检查一下在被摄体后面,是否有一些东西影响被摄体的“头部”(好像使它们伸长了),树杈通常是始作俑者。
2、墙壁之类的物体可以把闪光灯的光线反射到被摄体上。如果没有这样的物体,最好不要使用闪光灯。否则,拍出来的照片会很黑。比如:在音乐会上,很多闪光的效果出不来,除非你站在舞台的边缘。
3、确定相机是否平行或垂直于地面的,否则,照片看上去就是歪斜的,这是一个很难原谅的问题。
4、使主体与背景在影调或色调上有适当的差异,形成鲜明的对比。要实现这样的效果该怎么办呢?可以通过调整光圈来实现,光圈越大,背景就越模糊,这样可以突出主体。当然,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调节。
5、在拍摄日落时,把闪光灯关掉,以免照片太昏暗了。
6、大部分相机都会对图像的中心区域聚焦。如果被摄体在焦点的两侧,相机的聚焦将会发生问题,建议使用聚焦锁定功能,把相机对准中心物体,这样她或他就会出现在照片的中央了。然后,半按下快门按钮并保持,直到你确定成功了,再完全按下快门,这样可以得到锐利的图像。
7、通过窗口拍摄时,尽力使用相机的无限模式(当然是在有的前提之下)。否则,聚焦系统可能认为玻璃是被摄体,图像就会很模糊。当拍摄高大的建筑物(通常有许多玻璃窗)或里面的物体时,这招很管用的。
8、尽量做到随身携带相机。灵感的出现也许只是几秒钟,摄影家需要敏锐的洞察力与灵活的反应力。好的机会出现了,没有带相机,那该是多么遗憾的事情啊!
9、尽量不要在海滩上使用相机,除非它有一个坚固的外包装保护相机。与沙土任何亲密的接触都会导致相机堵塞。、在拍摄日落时,把闪光灯关掉,以免照片太昏暗了。
10、在较暗的室内,如酒吧或俱乐部拍摄人像时,一般会用到闪光灯。那么,你不妨在拍摄前请他们先看一会明亮的光源,这样可以减少红眼现象。
明度
镜头明度的大小就是光通量的多少.口径大光通量多,明度就大,反之明度小.明度大小以光圈系数按倍数来计算.明度的大小是决定暴光的暴光的重要因数之一.场曲
在一个平坦的影象平面上,影象的清晰度从中央向外发生变化,聚焦形成弧型,就叫场曲.原因是中心离镜头近,周边离镜头远.一般拍照团体人像,安排成弧型,就是纠正这一缺点.有效口径
有效口径是指照相机镜头前镜的光束直径与焦距的比数.如光束直径是25mm,镜头焦距是50mm,则该镜头的有效口径就是1:2或者“f/2”.有效口径是这一镜头的最大口径.二道火快门
第一步先按下空挡,快门钮的一半;第二次按到底,快门才开.它能防止手振和减少按快门的时差,并能避免误碰快门钮,造成浪费.没有二道火快门的相机,误碰以下快门钮,就浪费一张底片.反光板
锡箔反光太亮,可以用褶皱法使反光散射柔和;用白纸反光板也叫柔和;用白漆刷白的反光板,容易变黄失去反光效果。柔光板在太阳与被摄物之间,用白薄塑料布,尼龙布等,可以是光线柔和,降低反差。
反光伞
反光伞外观和普通伞一样。伞内面是银白色,反射能力强。使用时将伞安置在可以变换角度的云台上。用强光灯照射伞内,散射出的光线很柔和,阴影亦淡,是理想的光源。拍人像特写时,不受强光的刺激,最适合于拍摄人像和静物。
装饰光
装饰光主要是打出眼神光,使用的是较小的灯。或者在其他光种达不到的地方,细部加强亮度,表现质感和轮廓。亦用这种灯光消除人物面部的缺陷,如使瘦削的面庞显得丰满些。
白头
指的是一种摄影镜头。平时我们使用的大多是镀了膜的镜头,因为是增透膜,所以反光比较少,于是镜头看起来是淡紫色的。而我们现在说的是那种没有镀膜的镜头,所以反光比较多,看起来泛着白光,所以称为白头。
立体感
通过光线,影调,色彩的处理,表现出物体长,宽,高的形状,再平面上再现三度空间的被摄对象,就有了立体形状的感觉。一般多用侧光,逆光来拍摄。
内震
内震是指按快门时相机内部的震动。如单镜头反光相机没有防震设备的快门,震动就大,响声也大;机械镜间快门震动就小;纵向帘幕快门比横向的震动要小些。各种快门都有内震,电子快门也有,只是震动的大小不同而已。内震会引起相机微动,影响清晰度,声响也会惊动被摄对象。所以高级相机装置有防震设备。
GN镜头
自动闪光控制的镜头,称为GN镜头。可以配合手动闪光灯而自动调校光圈,效果很好,而且没有倒易率失效的问题。GN镜头的自动闪光和自动闪光灯互有长短,但是不能一起使用。
滤镜因数
镜头上加用滤镜后,要吸收一部分光线,所以必须增加曝光以补偿吸收光线的损失。不同性能的胶片和不同性质的滤镜,都有一定的增加曝光量的数值。这个数值就是“滤镜因数”。
胶片的分析力
胶片的分析力,是将物体蛋象在乳剂膜上(底片上)能细微的分析清楚。以线条来计算,以每毫米能分清多少线条来说明一种胶片能够记录的清晰程度。拍摄时曝光过度和不足,都能影响胶片的分析力。底片上能记录的分析力和摄影镜头的分析力有相关联系。
1、平衡式构图
平衡式构图给人以满足的感觉,画面结构完整,安排巧妙,对应而平衡。常用于月夜、水面、夜景、新闻等题材。
2、对称式构图
对称式构图具有平衡、稳定、相呼应的特点。缺点:呆板、缺少变化。常用于表现对称的物体、建筑、特殊风格的物体。
3、变化式构图
变化式构图故意将主体安排在某一角落或某一边,能给人一思考和遐想的空间,留下进一步判断的余地。这种构图富于韵味和情趣,常用于山水小景、体育运动、艺术摄影、幽默照片等。
4、对角线构图
对角线形构图是最基本的经典构图方式之一,把主题安排在对角线上,能有效利用画面对角线的长度,同时也能使衬体与主体发生直接关系,富于动感,画面活泼,容易产生线条的汇聚趋势,吸引人的视线,达到突出主体的效果。
5、交叉线构图
景物呈交叉线结构,景物的交叉点可以在画面以内,也可以在画面以外。前者有类似十字形构图的特点,后者有类似斜线构图的特点,能充分利用画面空间,并把视线引向交叉中心,也可引向画面以外,具有活泼、轻松、舒展、含蓄的特点。
6、椭圆形构图
椭圆形构图容易形成强烈的整体感,并能产生旋转、运动、收缩等视觉效果。常用于表现不需要特别强调主体,而着重表现场面或者渲染气氛的画面内容。
7、X形构图
线条、影调按X形布局,透视感强烈,有利于把视线由四周引向中心,或者景物具有从中心向四周逐渐放大的特点,常用于建筑、大桥、公路、田野等题材。
1、使用足够快的快门
此种方式适合于凝固运动的瞬间,可以真实的再现运动细节,如在运动达到精彩高潮时拍摄,但要注意应结合运动的速度在精彩时刻来临前按下快门;也可采用预定焦距的办法,待运动物体达到拍摄区域,按下快门。
拍摄数据:
机身:Canon EOS30QD 镜头:100-300mm@100mm 快门速度:1/4000s 光圈:f4.5 胶卷:Kadok 400迫冲1600
2、使用比较低的慢门追随拍摄
此种方法适合表现运动物体的动感,可以将杂乱的背景虚化而不影响画面,拍摄者应使自己的相机随运动物体一起平稳移动,在移动中按下快门。采用此种方法拍摄可以采用比较低的快门速度,但要注意不能在相机的移动中跑焦,一般使运动物体始终在取景框的中央即可。
拍摄数据:
机身:Contax T3 镜头:35mm 快门速度:1/60s 光圈:f8 胶卷:Kadok EBII
3、使用中速快门
当画面中有固定的静物,又有运动物体时,可以使用中速快门,但要同时使用闪光灯或三脚架,以使静态物体不会虚掉。
拍摄数据:
机身:Canon EOS30QD 镜头:24-85mm@50mm 快门速度:1/90s 光圈:f5.6 胶卷:Kadok EBII 使用机顶闪光灯
摄影艺术是光与影的造型艺术,一个成功的摄影家,也就是一个光影学家。一幅幅的优秀摄影佳作,都离不开光的塑造和表现。可见,光在摄影艺术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何等重要。
一、光对色彩还原的要素
光在彩色摄影中对色彩正确还原是起着直接的因素。光与色彩有着密切的内在关系,总的来说,有光才有色,色从光来,又与光变。道理很简单,人在光线下能清楚地分辨物体的颜色,如果在没有光的黑暗中,什么颜色也难以争辨出来,这是因为色彩要通过光线的照射才能呈现。光作用于人的视觉,才能使我们感受到那些颜色的感觉。在复杂的彩色摄影中,色彩正确的还原和再现是彩色摄影的成败关键,光对色彩正确的还原有三点的要素,一是光源的性质,二是光的方向,三是光线的强弱。
光源的性质,它对物体颜色的还原影响很大,因为日光与灯光的性质不同,色温不同。日光的色温是5400K,而灯光的色温只有3200K,在日光与灯光下,物体会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如红色的物体在日光下看呈鲜红色,但在灯光下看,就会呈现出品红色或紫色。因为,它的光源性质不同,色彩还原就不同。
光的方向,在同一物体而采用不同角度的光线照射,如直射光与散射光,顺光与侧光,逆光和顶光,光线照射方向不同,使物体产生的明暗不同,倒致其色彩在还原中产生不同的差别。顺光使用同一物体的色彩受光面相同,没有明暗区别,造成色彩缺乏明暗对比层次。侧光对可使同一物体的色彩在明暗度上产生明显的区别。逆光对物体的正面色彩表现较为难还原较差,常运用逆光的表现追求色彩的整体效果。光线的强弱也容易使物体颜色的色相、明度、饱和度发生极大的变化。
二、光对摄影艺术造型的表现力
摄影艺术是造型艺术,光对摄影艺术造型的表现力起着关键的作用。在摄影创意中要有“光”的造型意识,调动“光”的造型手段,才能达到它的艺术效果。摄影中被摄物体在画面中的再现,要通过光作传播媒介,光线对摄影的造型表现,环境气氛的渲染,思想感情的表达,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大自然中,光是千变万化的,复杂微妙的。一天当中,阳光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断改变入射的方向,角度及强弱,就会在摄影造型中带来不同的效果。例如,太阳会升至或降至15度,也就是早晨或黄昏的时间,其特点是太阳入射角度小,光对景物照射垂直面受光面积大,物体产生投影较长,受光面与阴影面反差大,光线强度小,较柔和。在这种光线条件下,选用逆光、侧逆光拍摄,容易获得明显的空气透视感,画面呈现气氛浓烈,富有诗意的造型效果。当太阳与地面的光照度成20度至60度的时候,这种光线的特点是入射角适中,光线方向性明确,亮度变化小,造型效果好,光影移动慢,色温适中,这时正是摄影的黄金时间,此时拍摄景物清晰,影调明朗,层次丰富,有利于景物在造型上表现出立体感,空间感和质感。这时选择不同方向的光线造型,使景物能获得色调分明,层次丰富,线条刚劲,光线明快的效果。
当光照度成70度至90度的时候,阳光正午,光线垂直下照,物体只能顶部受光多,垂直面受光少,使景物照度明暗反差大,层次缺少,透视效果差,物体造型缺乏立体感。所以,在摄影造型效果上较少运用这种顶光。
从一天里直射阳光的光线变化,对造型带来的效果不同,我们可以选择采光的方向对造型进行设计。根据拍摄采光的方向与太阳照射物体方向的不同,采光的方向基本划分为顺光,侧光和逆光,这三种采光的不同,在摄影造型中同样产生不同的效果和影响。
顺光对摄影造型的表现力使物体受光面均衡,能全面表现物体的质感,影调主要靠物体本身的色调来完成。但顺光一般不利于表现物体的空间感和立体感,影调较平淡单调,层次感弱,缺少起伏明暗的视觉节奏效果,更不宜表现空间感大,物体数量众多的景物造型。
侧光对摄影造型的表现力较强,能使物体受光面与明暗面明显表现,画面明暗和反差鲜明清晰,物体层次丰富,空气透视现象明显,有利于表现物体的空间深度感和立体感,是摄影造型效果比较理想的光源。但在运用时,要注意受光面与明暗在画面造型中所占比例。
逆光在摄影造型表现中能表达空间深度及环境气氛的烘托,表现空间透视的效果,有利于勾画物体的轮廓线条和表现物体的数量,在构思运用低调画面来表现物体造型艺术效果更佳,但切记要运用暗背景来烘托主体。当拍摄物体的特写或近景时,最好正面运用补光办法,使物体正面的质感更好地表现,曝光则定以正亮度为宜,使造型效果更好。
正确地认识光线,掌握它的变化规律,了解它对摄影艺术造型表现力,是摄影者在“光感”修养中的必由之道。摄影创作中的用光是千变万化的,灵活多端的,但是它本能是不能忽视的。光是摄影的根基,实现摄影的技术过程通过光,达到摄影的艺术本质离不开光,摄影的艺术是光与影的艺术。没有光就不能获得影调,也就不能形成摄影艺术形象。所以,我们在摄影构思中。要有光的造型意识,调动光的造型作用,充分发挥光在摄影艺术造型的表现力。
三、光在摄影艺术中的效应
摄影使用的光感材料必须通过光源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光线在摄影中不仅用来照明被摄物体,它还担负着传递被摄物体的信息,在这方面它起着桥梁和媒介的作用。例如,被摄物体形状、体积、数量,色彩、质感、空间深度感等信息,以及被摄物体影调的明暗配置、画面气氛、层次等诸多方面,都必须通过光线的效应才能表现出来。所以,摄影者不能单纯从表像观察到光、而要在实际的构思中去灵活运用光。在一个被摄物中,不同采光的角度、照度,得出的效果各异。然而。我们必须掌握光在摄影中的效应和“光感”,善于运用,感觉敏锐,是摄影者应有的本能,画家靠手中熟练的画笔来描绘物体,摄影有凭着运用光线来表现被摄物。因此,光是摄影的灵魂,完成摄影的过程需要光,表现摄影艺术本质依靠光,正确地认识光线,摸透光的变化规律,了解它所带来的艺术效果,在摄影艺术创作中充分去运用,才能做到惜光如金,用光如神。
上述三点要素的分析,强调了色彩也光线,是彩色摄影的重要造型手段,选择光就是选择色彩。黑白摄影是对物体的造型选用不同明暗和影调,层次去表现,彩色摄影是通过色彩的艺术表现。黑白摄影讲究其用光,彩色摄影更加严谨用光,光线能造就影调的变化,也能使色彩效果更加生动,富有表现力。在彩色摄影构思和创作中,要了解和分析光源的性质,光的投射方向,光亮度的强弱,光对物体在造型上表现的效果。要调动“光”对色彩的艺术造型,增强艺术的表现力,才能预见画面的色彩效果,创作出生动,感人的艺术作品。
摄影艺术,是“光”与“影”的造型艺术,完成摄影的过程必须借助于光,正确运用和发挥光在摄影艺术造型中的功能,记录、反映、表现,传递我们的创作思维,情感和表现的技法,手法,达到画面的可视形象。光是摄影的灵魂和支柱,研究和探索光在摄影艺术造型中的动能,目的是确立光在摄影中地位和作用,使大家更了解它,熟悉它,掌握它。更好地运用它,发挥它。使摄影这门光影艺术散发出更灿烂的光芒
一、白平衡(White Balance):当我们用肉眼观看这大千世界时,在不同的光线下,对相同的颜色的感觉基本是相同的,比如在早晨旭日初升时,我们看一个白色的物体,感到它是白的;而我们在夜晚昏暗的灯光下,看到的白色物体,感到它仍然是白的。这是由于人类从出生以后的成长过程中,人的大脑已经对不同光线下的物体的彩色还原有了适应性。但在使用相机时,在白炽灯下拍摄出来的物体会呈现橘黄色调;而在荧光灯下,则会泛蓝。如果能够使相机拍摄出的图像色彩和人眼所看到的色彩完全一样就好了。但是,由于CCD传感器本身没有这种功能,因此就有必要对它输出的信号进行一定的修正,这种修正就叫做白平衡。简单地说白平衡就是无论环境光线如何,仍然把“白”定义为“白”的一种功能。如果能调整白平衡,则在所得到的照片中就能正确地以“白”为基色来还原其他颜色。而这种调节常以白色为基准(把白色调整到正确),故称白平衡(White Balance)。在数码摄影中,如果白色还原正确,其他颜色还原也就基本正确了,否则就会出现偏色。所以白平衡控制就是通过图像调整,使在各种光线条件下拍摄出的照片色彩和人眼所看到的景物色彩完全相同。如果使用传统相机,我们只能用日光型或灯光型胶卷加上一些滤色镜来调整色温。DC在调整色温方面的方便之处就是可以在相机内直接设置白平衡,使景物的色彩比较准确地重现。现在的数码相机都有白平衡感测器,一般位于镜头的下面。
二、数码相机白平衡(White Balance)模式:
1.自动白平衡(AUTO):这种设置一般是相机的默认设置,相机利用系统中结构复杂的矩形图来对拍摄对象作出分析,来决定画面中的白平衡基准点,并凭借相机内置的图形算法来达到白平衡调校的目的。一般情况下,自动白平衡的准确度还是比较高的。但在室外和明亮光线下拍摄时,它的效果就有些差强人意了,而在多云天气下,许多自动白平衡系统的效果极差,它可能会导致偏色。当然这跟相机的性能以及厂商之间所采用的算法不同也有比较大的关系。
2.日光白平衡(Daylight):日光照射条件下的。这是最常见的白平衡模式。这个并不仅仅适用于阳光直射之下,它也同样适用于自然光照条件非常好的其它环境之下。
3.钨光白平衡(Incandescent):钨光在某些相机中也称为“白炽光”或“室内光”,这种设置一般用于由灯泡照明的环境中(如家中),如果在家中白炽灯光环境下拍摄,且不打开闪光灯的情形下,应当使用这种方式。效果:整个画面偏冷。由此也可以判断出相机调整白平衡的一个算法思路就是把色调往环境色调相反的方向调整,以达到一个“中和”,从而在特殊的光照环境下呈现正确的色彩。
4.荧光白平衡(Fluorescent):这种设置在荧光光灯照明情况下会对白平衡进行调节,因为荧光的类型有很多种,如冷白和暖白,因而有些相机不只一种荧光白平衡调节。各个地方使用的荧光灯不同,因而“荧光”设置也不一样,摄影师必须确定照明是哪种“荧光”,使相机进行效果最佳的白平衡设置。在所有的设置当中,“荧光”设置是最难决定的,例如有一些办公室和学校里使用多种荧光类型的组合,此时想得到一个正确设置的方法就是“试拍”了。效果:画面偏红,呈现一种奇异的暖红色调。
5.阴天多云白平衡(Cloudy):并不是所有的数码相机都有这种白平衡设置,一般来说,自动白平衡系统在这种场景下处于最佳状态,无需这些设置。但是厂商对于白平衡功能的细化显然也十分有利于适应更多的拍摄环境需求。效果:画面偏红,暖色。
6.自定义白平衡(White Bal Preset):一些功能全面的数码相机还提供了这种自定义手动调节白平衡的模式,这种白平衡在不同地方有各不相同的名称,它们描述的是某些普通灯光情况下的白平衡设置。一般来说,用户需要给相机指出白平衡的基准点,即在画面中哪一个“白色”物体作为白点。
三、手动白平衡参照物的选择:
数码相机的手动白平衡设定都需要在现场对一个白色或者灰平面拍摄,最专业的方法是使用标准18%灰板,如Kodak的灰板包装里面有一个小尺寸的板,一面是18%灰一面是白色。但灰板只能测试距离相机很近的反射光,如果要拍摄距离比较遥远位置,而那里的光线和相机所在位置色温不相同时效果就不准确。此外这个板比较容易弄脏或者丢失,国外有一个专业设备出售:ExpoDisc。这是一个可以套在镜头前面的滤镜,上面的纤维和塑料材料保证18%灰光线通过,因此可以测试进入镜头的色温。这和测光表测量入射光原理相似。但这个滤镜价格不菲,从52mm口径的80美元到77mm口径的160美元,而且还不容易购买。一个简单的替代方法是用美国品牌Pringles罐装薯片的盖子,口径正好在75mm左右,盖子材料是半透明软性塑料。而另外一个盖子是Amway(安利)营养品Nutrilite蛋白粉,口径接近85mm,盖子材料也是软性塑料,但透明度比Pringles低。使用效果如何呢?通过在白炽灯和阴天的环境做对比试验,因为这两个环境都是相机比较困难得到白平衡但又非常常见的场景,尤其是一些相机的自动白平衡功能都不包含白炽灯环境,如尼康的DSLR。结论:在白炽灯环境下专业18%灰板和Amway Nutrilite盖子最准确。结论:在阴天环境下各种方法都比较接近,18%灰板和相机内置阴天配置最准确,两个便携盖子中Pringles比Nutrilite稍微好一些。这两个测试结果说明最准确还是18%灰板。而代用品里面安利的盖子在白炽灯环境下最准确,但在阴天时反而不如相机的自动白平衡准确。一些国外用户崇拜的Pringles薯片盖在白炽灯环境下有严重偏差,但也有不同观点。
大家都知道要获得最准确的白平衡,可以选择数码相机上的手动白平衡方式,让相机根据参照物在光源下的色温,来决定如何准确还完。手动白平衡功能,基本上都采用一个色彩中性的物体作基准,如标准灰、标准白色的参照物。从原理上讲,只要参照物不带任何偏色,就可以让相机得到最好的基准数据,获得最佳白平衡还完。
基于这个原理,很多用户使用手动白平衡(或叫自定义白平衡)时,会选择一些随手可见的如白纸一张,就可以得到一定的白平衡校正效果。一般要求不是严格的用户会这样使用。而一些要求较高的用户,就会选择标准的灰板作为基准参照物。如柯达专业灰卡,它的灰色一面用于标准测光之用,另一面是标准白色,用于白平衡校正。很多影楼专业用户都有使用灰卡,摄像行业的用户也一样有使用。
从原理上讲,灰卡的灰色一面也可用于白平衡校正,因为它没有带有其它色彩,甚至有相当一部份人认为用灰色一面效果才是最好的。为了验证究竟采用什么作为基准,会让校正白平衡有最好的表现,于是就计划了下面这个简单的测试。选择一块柯达公司标准的灰卡,一张很极新的白色复印纸,一张存放稍长时间的白色复印纸,作为一个对比,看看专业灰卡(白色与灰色)与常见用户随手使用的白纸到底会存在什么差别,当中配以相机的自动白平衡、固定模式白平衡作参考。可以看出采用灰卡白色一面作为手动白平衡基准的照片,色彩最准确,白卡在任何一个地方使用色标都显示三色相同的色值。反而灰卡的表现不佳,色彩偏蓝,显示较冷的色调。而很多人都使用的白纸(多数人喜欢用复印纸,因为显得较白)偏向暖色调,其实这种纸含有很多漂白成份,与白卡一对比,明显偏蓝。有趣的是另一张放置了一长段时间的白色复印纸,竟达到了灰卡标准白色一样的效果,白平衡极准。原因是纸放久了多会发黄,而凑巧纠正了自身的偏蓝。余下两个机内白平衡不说也罢了,这样特殊的光源下不可能很好地还完的。简单的对比,大家可以知道,要好的白平衡还完,作为基准的参照物相当重要。一直以来作为标准的灰卡,并未得到最好的效果,看来,灰卡还是作为自身测光功能就好了。白平衡就用它背面的白卡吧,会为你带来最好的效果。大家常见的白纸并不可靠,要求不严还可以用用。当然你能哪么巧得到一张与白卡一样的白纸,你也可以省下几十块钱,看你运气好不好了!
四、手动白平衡设置方法:
手动白平衡灰色物体(如灰板)或白色物体(如灰板的背面)面积应至少占据取景器2/3大小,手动设置白平衡不需要相机对参照物聚焦,所以可以把相机改为手动对焦模式,把镜头设置为无限远对焦,只要拿一个名片就可以凑在镜头前完成手动设置。手动设置白平衡要注意关闭相机曝光补偿,尤其是正补偿要关闭。如果相机在+0.5档补偿情况下对白色物体设置白平衡,将会失败出现“no Gd”。但相机在ISO200的情况下,作-3档补偿仍可以正确读取白平衡数据。但在高ISO时负补偿相机会得出错误的白平衡数据。所以在设置手动白平衡时最好关闭曝光补偿。
五、正确使用白平衡:
在使用闪光灯拍摄时,因为电子闪光灯发出光线的色温与日光基本相同,所以应把白平衡设置为日光,即使是在拍摄夜景时也应如此,这样的设置对近景人物色彩的还原也比较好,而远景灯光在照片上一般表现为温暖的黄色,为大多数人所喜欢。如果你在拍摄夜景时只有远景而没有近景人物的话,则可以把白平衡设置为白炽灯。
花草是摄影爱好者经常拍摄的东西,拍花时不要用自动白平衡,根据当时的光源调整就行了。如果在日光下拍花而把白平衡设置为白炽灯,则可以让白色的花拍摄出来带一些蓝色,如同情人节花店出售的“蓝色妖姬”!现在学校教室、单位办公室基本是用日光灯照明。日光灯看上去是白色,其实是我们的眼睛在“自动白平衡”。
日光灯发出的光的光谱不是连续光谱,只能用近似色温大约4000K来表示。在日光灯下拍摄时可以设置白平衡为日光灯;如果你嫌拍出来的照片有点偏绿色,也可以设置白平衡为日光,然后在镜头前面加一个专用的日光灯滤光镜,它是品红色(Magenta)的,只是市面上不常有卖。
最复杂的光线首推混合光源,混合光源里最怕荧光灯的参与。荧光灯有很多种类,色温差别也特别大。在混合光源里如果有一个占有支配性的光源,比如使用了足够强力的闪光灯,那么白平衡的设置应该是闪光灯模式。如果混合光源各占50%,应该使用灰板测量色温。如果这个时候混有白炽灯,比如前景荧光灯,背景白炽灯或者相反,你只能照顾到一个光源,别无它法。另外,如果想使用快捷的方式解决人工光源的一些问题,也可以使用自动白平衡,但在白炽灯下使用80B把色温从3000K提高到4400K,这样相机就会很精确的探测色温变化了。同理,在荧光灯下也可以使用荧光灯校正镜(FLD)以使相机自动白平衡工作正常,就象胶片机一样。
在某些特殊的情形下,我们可以故意的给相机一个错误的白色基准点,来使得整个画面的色彩向相反的色彩方向狂奔而去。如同制造特殊影像效果一样,我们也可以故意使用不正确的白平衡设置来强化色彩语言的表义功能,在人像或者风景拍摄中取得特殊的色彩效果。
荷花,如使用了自动白平衡。色彩还原还是比较准确的,忠实的再现了当时的现场真实情形。但是问题就在于真实情形略显平淡了一些;如使用荧光灯模式的白平衡设置,可以看到整个画面偏暖色调,主体荷花的粉红色更加饱满且有层次,不过随之而来的是背景的荷叶也显得泛黄了;如使用完全和实际情形背道而驰的白炽灯白平衡模式,整个画面色调立刻冷了下来,荷花呈现的是一种晶莹的蓝色,有如梦幻。
夕阳下的湖面,如使用荧光灯模式白平衡,使得画面更暖;如使用白炽灯白平衡模式,夕阳与湖面被表现出一种安静的蓝色,而且暖色部分也被表现出来。
黄昏,如使用模式白平衡仍然不能得到更为浓郁的色彩效果,因此在自定义白平衡的时候先对一片蓝色的目标物(可以自己准备一张蓝色的卡纸之类)来作为相机的“白色基准点”来误导相机的白平衡设置。设置好之后在此定义下拍摄夕阳场景,可以看到本来淡黄色的天空被极度夸张成一种浓郁的金黄色;用相反的方式,用橙黄色的目标物来作为基准设置白平衡,整个画面就被有效的转变为泛蓝的浅色基调。
摄影最有趣的特征之一,在于它是多种因素的综合体,一个因素总是影响另一因素。例如就影象清晰度来说,曝光组合的选择就能影响清晰度,当提到影象清晰度时,许多摄影者首先想到的是聚焦。然而,照片之所以不清晰,除了聚焦这一因素外,还有一系列的因素,如被摄体的移动,相机的震动,镜头的污染,景深不够,曝光过度,光渗,显影过度,胶片或镜头上有潮气等等。
这里我们要讨论的是选择曝光组合时,对摄影清晰度有影响的三个因素,即景深、被摄体的运动和相机的震动。对一个具体拍摄对象决定曝光组合时,这三个因素有时会互相矛盾,满足了一个因素,另一个因素会产生问题,这就需要再三考虑选择怎样的曝光组合最适合你的表现意图。下面就这三个因素分别加以分析。
景深
从理论上说,当镜头聚焦于某一点时,只有这一点的物体能在胶片上清晰地结象。但是实际上,在焦点前后的一定范围内的景物,在胶片上的结象也是较为清晰的。这个范围称为“景深”。请注意这里使用“较为清晰的”修饰词来形容清晰度,是很有道理的。我们举个例子来说明,假如你用135胶卷拍摄一个人物的头部特写,焦点是聚在眼睛上。如果是接触印相,那么,在这张135照片上,从被摄者的鼻尖到嘴以及耳朵很可能是全部清晰的。如果是小倍率放大,则在放大照片上,被摄者的鼻尖和耳朵就不是你想象的那样清晰。当你用这张135负片放大为12X15时的照片时,又会发现真正清晰的只有被摄者眼睛前后的一小部分。然而,假如你把这张12X15时的大照片放在一个架子上,并后退十英尺远观看,这时,你又会发觉照片上影象的清晰部分增加了。如再后退一些,则会感到照片上的影象全部都清晰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必须用“较为清晰的”修饰词来形容由景深产生的清晰度。这种“较为清晰的”意思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制作照片的大小和观看距离这两个因素。
为了从理论上真正弄懂景深的含义,有必要先弄懂一个概念,这就是模糊圈。
一幅画面,看起来是清晰或不清晰,在于眼睛对画面上各个细部的分辨能力如何。能分辨则感到清晰;不能分辨则感到不清晰。
当镜头聚焦于某一光点(影象是由无数光点组成),在胶片上产生的影象并非真正是一个点,而是一个圆圈。不管这个圆圈多么小。直径都是可以测量的。这种在视觉上是一个点的最大圆圈称之为“模糊圈”。由此可见,对于放大为同样大小的照片,较小的底片比起较大的底片来说,模糊圈应该更小些。相机上的景深刻度也就是根据模糊圈来确定的。
假如,制作大幅照片,或者用高倍率放大负片中的一小部分画面,便会发觉预定的模糊圈太大了。这样,即使是在相机景深刻度范围内的景物也会令人感到不清晰了。同样的道理,对于放大为相同大小的照片,小底片比大底片的模糊圈应该小些,才能取得清晰的效果。因为小底片的实际放大倍率来得大。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取得较为清晰的影象,就不能死板地应用相机上的景深表了。而应该自己确定更为实际的标准。最简单的方法是使用大一档光圈的景深刻度。也就是说,如果实际使用f/8拍摄,景深范围则按f/5.6的最深来掌握。
除了上述因素,在一张照片上,景深的大小取决于三个方面:镜头的焦距、光圈的大小、相机到被摄体的距离。
镜头的焦距:镜头焦距越短,景深越大;镜头焦距越长,景深越小。
光圈的大小:光圈越小。景深越大;光圈越大,景深越小。对于一只具体的镜头来说,当聚焦在某一距离,景深与光圈大小直接有关。然而,实际上对任何镜头来说,都有某种最佳光圈,比最佳光圈小的光圈,尽管能产生更大的景深,但从艺术的效果来看;将是使影象的清晰度降低而不是提局。
相机到被摄体的距离:一般地说,相机离被摄体越远,景深就越大。反之,景深就越小。
把以上这些因素综合起来考虑,可以清楚地看出,如果想尽可能得到最大的景深,那么就应采用短焦距镜头,小光圈和较远的距离。如果想尽可能缩小景深,那么就应采用长焦镜头、大光圈和近距离。应当根据画面的实际需要适当地使用这些技术。
被摄体的运动
被摄对象并非都是静止的,大量的被摄对象都是在运动之中。拍摄动体有两种方法:或者用足够快的快门速度把动作拍摄下来,使之产生非常清晰的影象,或者用较慢的快门速度使之产生一定程度的模糊影家。模糊的程度取决于所用快门速度的高低。根据照片的具体情况,模糊的影象可以表示运动的速度,也可以表示某种幻想或说明拍摄技术不高。
通常,拍摄动体时,可以预先决定要怎样拍摄这个动作。是用高速度把动作拍摄清晰呢?还是用慢速度追随拍摄?是要使影象极度模糊呢?还是使影象中的主要部分清晰而次要部分模糊?让我们来看一下如何取得这些效果。
清晰的动作。只要能有足够快的快门速度,就能把任何动体拍摄清晰(当然拍摄者的反应也要相当快)。然而,大部分镜间快门的最快速度仅限于1/500秒;大多数焦点焦面快门也只能快到1/1000秒。当时速为30英里的动体在25英尺以内,从相机前面横飞而过时,即使1/1000秒仍然会导致影象模糊。因此,要在照片上把动体拍清晰,就必须注意三点:一是动体的速度不是太快;二是如果动体的速度很快,那么不要使运动成为相机前的横向运动,三是如果动体是快速横向运动,那么就用最快的快门速度,拍摄距离要尽可能远一些。对于这三种情况,第三种,可能用途最小,因为胶片上的影象可能太小。第二种,也许既能产生清晰的影象,又能表现动感。第一种,要取得好的效果,大概不会有问题。
影象模糊。从图片欣赏的观点来看,影象模糊的动体照片能使人联想到运动,与影象清晰的动体照片相比,显得有趣得多,或者说更吸引人。动体影象应该有多大的模糊程度?这个问题主要取决于各人的爱好。但是,当你要使动体在照片上略有细部层次时,模糊程度就应尽可能小些。当然,这往往取决于影象各部分的实际运动情况。例如,拍摄一辆横向运动的汽车,可能是整辆汽车稍有模糊;而拍摄一个按同样方向行走的人,双脚可能非常模糊而身体却很清晰。
当动体是前后运动(如步行人的手臂)或上下运动(如撑竿跳高)时,有一种用慢速度表现动态或动感的方法。这类动体朝一个方向运动到达极限,开始向反方向运动时,有一个静止点,如果在这个静止点出现时按快门,那么,用较慢的快门速度也能将动态抓住,这种方法有时对动态的表现还是相当强烈的。
拍摄动体的另一种方法是追随拍摄法。追随拍摄法能让你用较慢的快门速度来“抓住”快速动体。这种方法用于对镜头作横向运动的动体,特别是运动方式单一的动体,往往是相当有效的。例如,用慢速度能把一个骑摩托车的人记录得相当清晰,即便时速达120英里也能纪录得很清晰,因为这种拍摄对象的运动方式是单一的。相反,对一个赛跑者来说,他的脚是上下运动而手臂是前后运动的,用追随法拍摄的效果将是身体部分相当清晰而四肢则非常模糊,因为赛跑者的运动方式并非纯粹单一。
以上就是拍摄动体的几种技术。无论用的是那一种,在选择快门速度时,必须结合光圈一起考虑,以达到正确的曝光。
相机的震动
运用的快门速度越慢,相机的无意识的震动的可能性就越大。大多数人在用1/60秒的快门速度时能把相机拿稳。用比1/60秒慢的快门速度时就容易导致震动。如果你想找出自己持稳相机的最慢速度,可进行这样的试验。找一个轮廓清晰或细部影纹丰富的被摄体,拍摄时确保被摄体静止,然后手持相机用一系列快门速度拍摄,如从1/8秒到1/250秒。冲洗后,检查胶卷上各种速度拍摄的效果。要用高倍放大镜或把胶片放映在屏幕上检查(不要检查印放的照片),从中可检查出持稳相机的能力。比如你发现曝光时间慢于亚剧秒的效果都显示出相机在震动,这就告诉你,不能手持相机使用1/60秒以下的速度。使用慢于1/60秒的快门速度时,应使用三脚架或者通过某种支持物来稳定相机。
什么是景深?
回答:从原理来讲,在远焦点和近焦点前后各有一个容许弥散圆,这个范围之间就叫景深,也就是说在对焦点前后,其影像仍然有一段清晰范围的,而被摄体的前后纵深,控制了在感光元件上的影像的模糊度。光圈、镜头及拍摄物的距离是影响景深的重要因素。光圈越大景深越小,光圈越小景深越大。镜头焦距越长景深越小、反之景深越大。主体越近,景深越小,主体越远,景深越大。为了要凸显被拍物,很多人会选择小的景深。当然如果你要拍风景,我们就会建议选择大的景深。
问题二
相机的景深很重要吗?
景深是不是就是要获得被摄物的主体很清晰,而其他则模糊的效果吗?单反相机的价格要比普通相机贵很多,如果我们通过后期制作来实现景深效果,那不是投资小了,效果一样的嘛?
回答:景深是拍摄时的纵深清晰范围,在大光圈时景深较短,目前销售的单反相机基本都能做到较好的浅景深。另外景深的深浅主要是衡量镜头的技术标准,不是衡量摄影艺术的绝对标准,后期制作出来的照片,是无法获得那种绝对自然的效果。
问题三
关于数码相机的景深和CCD/CMOS感光元件有直接关系吗?
回答:在传统135胶片里面,胶片画幅的尺寸都是35mm,而现在运用在数码相机里面CCD/CMOS能够满足这个画幅大小的只有佳能的少数几款专业机型,除此以外的数码相机,无论专业也好准专业也好,都无法满足这个要求,所以很多以前用胶片相机的玩家选择数码相机之后明显感觉景深很难出来。此外,网上还曾经流传一个计算景深的小程序,其中焦距起了很大的作用。所以可以肯定,感光元件与景深有直接关系,但要明确的是,影响景深的因素有两个第一是镜头,第二才是画幅。
用数码相机得到较浅的景深
首先是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购买大CCD/CMOS感光元件的数码相机,使之更加接近于传统35mm胶片相机,这也就是目前专业数码相机和准专业的分水岭,而且充分在价格上体现出来。很多厂商虽然接连推出高像素的数码相机,价格也不提升甚至降价,但我们却发现其感光元件的尺寸并没有增大。
其次是微距拍摄,一般这种模式下面可以得到较浅的景深,但这种浅景深和真正的浅景深还有一段距离。从实际使用的角度来看,其实根本不能做到完全模糊,并且一般微距拍摄在近距离拍摄当中使用比较多,其他时候很少用到。
“大光圈+大变焦”的运用被很多人推崇,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调焦距离和镜头焦距的影响是平方关系,它们对景深影响要比光圈还要大,所以要想维持景深不变,镜头焦距每增大一倍,光圈要相应减小两到三挡。
如何构图是掌握摄影技巧最基础的知识,下面就让我们从介绍这个数世纪以来已经为人们所熟知的技巧开始谈这一话题,“黄金分割”是一种由古希腊人发明的几何学公式,遵循这一规则的构图形式被认为是“和谐”的,在欣赏一件形象作品时这一规则的意义在于提供了一条被合理分割的几何线段,对许多画家/艺术家来说“黄金分割”是他们在现时的创作中必须深入领会的一种指导方针,摄影师也不例外。
原理1
如图A:“黄金分割”公式可以从一个正方形来推导,将正方形底边分成二等分,取中点X,以X为圆心,线段XY为半径作圆,其与底边直线的交点为Z点,这样将正方形延伸为一个比率为5:8的矩形,(Y’点即为“黄金分割点”),A:C = B:A = 5:8。幸运的是,35MM胶片幅面的比率正好非常接近这种5:8的比率(24:36 = 5:7.5)
图A
原理2
如图B:通过上述推导我们得到了一个被认为很完美的矩形,连接该矩形左上角和右下角作对角线,然后从右上角向Y’点(黄金分割点,见图A)作一线段交于对角线,这样就把矩形分成了三个不同的部分。现在,在理论上已经完成了黄金分割,下一步就可以将你所要拍摄的景物大致按照这三个区域去安排,也可以将示意图翻转180度或旋转90度来进行对照。
图B
图B-1
三分法则
“三分法则”实际上仅仅是“黄金分割”的简化版,其基本目的就是避免对称式构图,对称式构图通常把被摄物置于画面中央,这往往令人生厌。在图C1和C2中,可以看到与“黄金分割”相关的有四个点,用“十”字线标示。用“三分法则”来避免对称在使用中有两种基本方法,第一种:我们可以把画面划分成分别占1/3和2/3面积的两个区域。
图C1
图C1-1
第二种:直接参照图示的四个“黄金分割”点。例如,设想我们看到了非常引人入胜的风景,但缺少具有优美几何结构的被摄主体,这样拍出来的照片只会是一个空洞泛味的场景,那该如何处理呢?试着寻找一个与这种单调的环境形成鲜明对比的物体,并将这一被摄物置于如图C2中的其中一个“十”字点位置,这样照片就有了一个明显的锚点,并将观众的目光由此出发引导至整个风景。
图C2
黄金分割
天然画框
有时在我们看到的场景中有一个引人注目的被摄主体,但往往由于主体周围杂乱的环境分散了观众的注意力而削弱了主体的吸引力,使照片最终的效果令人很失望。试试寻找一个能够排除杂乱环境干扰的天然画框使观众注意力集中于被摄主体,如图D利用主体周围的树枝形成一个天然画框从而使中间的山岩更为突出。
图D 如图E的天然岩洞口也是一个极好的画框。
图E 交叉线
交叉线/对角线实际上又是“黄金分割”的另一形式,其基本思想是提供了一条指引你视线的引导线,较为理想的是某两个边角之间的连线。传统的方法认为左上角是最好的起始点,因为大多数人习惯从这里开始浏览一幅图画(译者注:这一观点其实很多人看法不同)。但这种对角线如果是单一的直线往往会很平泛而令人厌烦,所以总要在图中有某种点缀(如图G)。图F中出现了一个多条斜线集聚的焦点,让观众的眼睛可以多方向地沿着引导线浏览而使画面生动有趣。
图F
图G中有两个锚点:小船和凉亭,恰到好处的点缀打破了原本很泛味的对称。
几乎所有的人都能够通过应用一些基本法则,达到具有相当水平的摄影构图能力。为此,他提出了一些简单的方法。他认为,依据这些方法,任何人都能在短时间内学会拍出较好的照片。维利·奎克指出,摄影者最易犯的错误是拍摄的视点取得过高,与被摄体离得太远,致使画面出现各种各样与拍摄目的毫无关系的东西。他说:“请记住,画家是把东西画进画面,而摄影者则是从画面去掉一些东西。” 他说:“一张照片应该只有一个趣味中心,画面上不能有无用的东西。如果你对某个物体是否有助于画面抱有怀疑,你就应尽可能地把它放弃掉。”
摄影构图法则中,人们最熟悉的可能就是所谓的“三分法”了,即将画面纵横均分为三份,从而使画面被分割成为九个相等的方块,四条分割线上出现四个交叉点。通常摄影者就在这四点上选择一处作为趣味中心的最佳位置。画面右端那些交叉点,一般又被认为是最强烈的。
构图法则
但奎克认为:“这并不是说,趣味中心非得准确地置于交叉点上不可。正因为如此,实际上趣味中心常出现在交叉点附近。” 奎克指出:“每一幅照片都应保持一定的平衡。这就是说,对主要被摄体的安排,不能使画、面出现向分量大的一边倾倒。但平衡并不意味着将两个同样大小和同等形状的东西置于对称的位置。这里的关系,只要你看一下在玩跷跷板的孩子就知道了。跷跷板两边的孩子,小些的一个必定坐在离中央远些的地方,而大的孩子肯定坐在靠近中央的地方。”
奎克认为:“把突出的线条安排,指向趣味中心,是拍摄一幅悦目照片的另一个要素。这些线条被称为主导线,有效地利用主导线,可以创造出惊人的照片。把主导线安排成对角线,会产生有力的动感。“线条常常在照片中提供一个边框。这可以通过选择视点来进行,例如在树下通过树枝框住画面上的被摄主体。此时通常使用小光圈,以使整幅照片清晰。这样做,也有可能使边框过于突出,但安排适当,会得到好照片。“在一幅照片中,地平线的位置会给人以强烈的印象。拍摄时,地平线要尽量避免处在照片的等比线上,因为这样做会把照片均分为两半,给人以呆板的感觉。地平线处在画面下方,会给人以宁静的感觉,而处于上方,给人的感觉则是活泼、有力的。“此外,横幅画面可以产生安宁、平静的感觉,而竖直画面则会产生动态效果。” 奎克认为,以上方法如果运用得好,你的照片将会出现明显的改观,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你很快就会学会鉴赏构图,从而为你增添摄影的乐趣。
成像原理
光圈、焦距、的关系
Lcd是什么
摄影技巧
第二篇:摄影学习心得
摄影学习心得
摄影是一门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学科,我们可以说不陌生。因为现在照相机已经基本普及了,手机上都有自带的摄像头随时可以拍摄,但是我们只是处于简单的拍摄并无任何技巧而言,拍出的照片也没有美感,经过这个学期摄影理论课使我对摄影的认识上升到了新的阶层。以前对摄影的理解只是停留在简单的照相,却不知道如何拍摄才能得到我们满意的照片。通过这个学期摄影课,特别是课上老师对摄影技巧的讲解以及各种图片的鉴赏让我学到了许多以前不懂的知识,获益匪浅。以下是我经过学习了解到的一些摄影技巧及分析方法: 一些常见的场景拍摄技巧
1.室内景物
从室外拍摄室内的景物,一般需要透过窗户进行,户外光线一般要强过室内光线,这个时候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曝光时间,二是避免窗户反光,如果拍摄的数码相机具有手动控制功能,可以采取长时间曝光设定,如果
数码相机属于傻瓜型的,可以将ISO灵敏度
设置调高,采用ISO 200或者ISO 400拍
摄。
拍摄室内景物最好是使用三脚支架,如果
没有,则找一个可以支撑的地方,比如说墙
或是靠着一扇门,这样做的原因是因为长时
间曝光很容易造成相机的晃动,从而导致照
片画面的模糊。最好使用快门线,或是用自
拍器以避免移动相机。注意:除非万不得已,不要将闪光灯打开,避免过强的反光。拍摄室内应该增加些曝光时间,为了避免玻璃窗户反
光,可以采用偏光镜拍摄。
2.户外风景如何拍
拍风景时可以在画面的前景安排一些
人或物,这样有助于画面中的空间透视的表
现。找一个高地势的地方拍摄,比如说阳台、房顶,山坡等。通常下午是最适合拍摄风景的时间。拍摄时,使用偏振镜来调节天空的亮度,使天空变得暗一些,突出蓝天上的白
云,以增强画面的空间纵深感。
3.建筑物如何拍
城市的变化是日新月异,特别是以各种姿态俊美的建筑物为代表,这也是目前很多数码摄影爱好者喜欢的拍摄题材。
不过一般数码相机镜头多少都带有桶形失真,因此为了尽量减少图像的向上汇聚的变形,所以最好是选择在比较高的视点拍摄。比如说在楼梯上,或是其他可以提高视点的地方。如果你不能找到合适的地方落脚,那你就可以通过退后,远离被摄物体以减少失真。使用你所具有的最大的广角镜。明亮的天空可以弥补建筑物的暗淡。使用偏振镜以减少或消除建筑物上玻璃的反光。当然,仰拍把握好了也能创造出独
特的艺术效果。另外,注意选取有特色的细节拍摄,对于建筑物来说通常就是它的大门、圆柱或是窗户等。
4.水如何拍
拍摄喷射或飞溅的水,可以使用侧光或是逆光使水呈现为半透明状。很多初学者都很羡
慕这样的飞花溅水的照片,其实自己也可以很轻松地拍摄出来,这样可以使湍急的流水看起来比较柔和、有一种浪漫的模糊效果。快门大概控制在1/10到1/6s就可以获得流动美感的水花照片。只要控制好快门就很容易拍摄出水花
6. 日落如何拍
拍摄日落的最好时间是当太阳刚刚接触到地平线的时候,晚霞则是在日落后的10-30分钟。通常情况下,自动测光就能够很好的测量出曝光量。在拍摄时,试着在画面的前景加上人物或是其他的景物以增加情趣或特点。要么可以在海边来个倒影,要么就使地平线低于拍摄的画面。在这个时候,变焦镜头十分有用,另外你还需要使用三角支架或是其他的什么支撑物,以便使用慢快门的时候用来稳定相机。
6.黄昏和夜景拍摄如何拍
拍摄黄昏景象的最好时间是日落后的15-30分钟,这时天空中仍然有一些色彩没有褪去。为了增加画面的景深,可从大桥的末端或是找某些朝向你的具有特色的场景拍摄。三角架在此时也
是必须的,通常自动曝光就可以了,不过你还是
应该试着用用手动曝光,以及用快门线控制拍摄,分别用2、4、8、12和16秒的快门速度拍摄几张照片比较一下。
7.天气不好如何拍
多云的天空减少了反差,更适合于树木和植物的拍摄。拍摄画面的色调可能看起来会有些偏冷、带有一些青色。记得调整适当的白平衡,如果天空的颜色很让人讨厌,可以用树木
作为掩饰或者通过提高画面的地平线完全不拍它。当云层很低或是下雨天,色彩的饱和度比晴天低时,不妨采用数码相机的黑白拍摄模式来进行,很少有人使用数码相机来拍摄黑白照片吧,实际在阴天用黑白模式拍摄能够获得很有深度和感染力的照片哦。当然如果在光线条件很不好的情况下,可以适当提高数码相机的ISO灵敏度,这样能够获得充分的曝光。
另外暴风雨或暴风雪可以给照片增加戏剧性和力度感;乌云能够引起图案十分有趣的部分高亮云彩,特别是空旷地上的暴风雨;烟雾可以使湖泊、河流和山谷看起来朦胧轻飘、更具神秘性。雨和雪可以让人身上的衣服看起来色彩丰富。在拍摄雪景的时候,稍微的过度曝光(慢快门速度或“+1”)可使白色不至于看起来偏灰。在拍摄时,还要注意一定要用雨伞、外衣或是塑料带将相机保护好。
摄影作品分析
分析摄影作品也是摄影学习不可或缺的部分,图片的分析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步骤:1.从读图开始:2.了解画面的真实意图:
3.解读摄影师(如有可能的话,尽量去了解与作品创作相关的背景资料):4.分析画面内容与形式(也可称为“意义与结构”或“立意与表达”)的关系。
看立意——读懂画面的含义
审视摄影作品的标题,抓住画面所揭示的主题标题(包括副标题)对大多数摄影作品来说,通常都属于点睛之笔或是最简练的内容概括。结合画面,由标题作引申,概括出作品的主题思想(立意)主题思想(立意)是作品的灵魂,是作品的价值所在。
看表达——分析画面内外的各种表现技巧
不管画面立意有多重要.终究都要取决于画面所采取的表达方式。立意一旦离开了表达,也就变得没有意义了,因为只有表达出来的立意,才能为人所理解和接受。也就是说,我们大部分人所能理解和接受的意义.只能是被表达出来的意义
常见构图技巧分析
1.主体对象的选择与强调。
这里主要包括:拍摄作品时镜头焦距的运用.景别的选择与控制,拍摄距离、拍摄高度与拍摄方向上的考虑等.
2.画面空间的经营处理。
这里主要包括:形状(主体形状与背景形状、)与画面空间的关系,如‘松’与‘紧’、‘疏’与‘密’等;
3.画面影调的构成。
指适应视觉表达的需要而确定的摄影画面内的明暗配置情况,如:画面调子轻重浓淡的取舍与合理的分配:影子的处理等;
4.画面线条的构成。
线条是构成摄影画面主要造型感觉的最抽象也是最基本的视觉元素.它能强调出主体与背景的形状.形成和谐的视觉秩序.产生画面内外的视觉张力。
5.画面色彩的构成。
色彩感觉在视觉表达方面是最强烈.也是最外在化的,因而也是摄影创作中最难驾驭和最活跃的视觉元素。
分析事例:
1.【立意】夕阳映照下的大海带旋转式楼梯的海滨别墅一角,构成了一幅温暖、祥和、休闲的画卷;从画面左方驶入的快艇,给画面带来了动感,使得画面静中有动。
【构图】别墅取其包含楼梯线条的一角,置于画面右下方,使得画面很沉稳;太阳置于左上方九宫格处,起到平衡画面和呼应别墅的作用;远处的小岛增加了画面的纵深感;
等小艇驶入海水反光带的瞬间按下快门,起到点睛作用。
【用光】此时光线还较强,并且是“顶光作案”,因此为增加暖调、保留云彩及前景细节而使用了一片2档的软过渡渐变灰,对前景地面点测曝光。从结果来看达到了预期目的,楼梯木版上的光影非常细腻、真实,房屋的暗部细节也较清晰。
【色彩】日落暖调,表现温暖的氛围。
2.【立意】在水泥丛林里能有这样的景色,也满足了。清晨,迎来日出的石岩湖,显得那样的秀美,如果没有那些建筑物的话,让人有置身坝上的错觉。【构图】压低镜头、以野花和草地做前景,让湖心岛成为兴趣中心。
【用光】现场光比较大,用1档渐变灰透出前景。
【色彩】冷暖对比十分鲜明。
3.【立意】糖水
片,试图表现蓝天白云碧海黄沙之中的海边礁石,富于动感的云彩是着力点。
【构图】把礁石和云彩的呼应放在画面正中偏左,右上角留白。
【用光】正午、顶光。为表现海水的绿、透,加CPL。点测海水、沙滩和岩石阴影处取平均值曝光。
【色彩】突出蓝、绿、白与黄、褐的冷暖对比。
【不足】
1、过于考虑岩石暗部细节,致使天空过曝1/3~1/2档;
2、礁石形态扁平,缺乏立体感;
3、海面过于空旷,使整个画面失之趣味,并且难以看出礁石的大小。如果画面右边海面上有一艘彩色帆船的话,整个画面就鲜
活了。
第三篇:摄影学习心得
摄影学习心得
首先感谢杨老师带领我们走进摄影,听了杨老师的摄影课,我们感悟颇深,他让我们懂得:摄影是一门艺术,连接时空,记录史实。它给大众传递的是历史,是现实,是时间与空间。它让历史定格,包括它的气息和氛围;它让现实延伸,带着它的魅力和遗憾。摄影以它无障碍的交流,向大众传递的是一个完整的世界。这个世界既包括物质世界,也包括精神世界;既包括整体现实世界,也包括个体心灵世界,而且是这几个世界统一的总和。
摄影为何?把美凝聚在画面中,通过凝聚的画面来表达思想。我认为,摄影最本质的东西不在摄影技术本身,而在于摄影之外的东西。“果欲学摄影,功夫在影外”。没有对生活的独特见解,没有对许多终极问题的积极追问,没有对世间本质的透彻理解,就不可能拍出好的作品。这个摄影外的东西,才真正决定了你能否拍出一流的作品。换句话说,就是自己本身的素质,决定了你的作品的素质。你是个什么样的人,达到了什么样的境界,你的作品就是你的外化,也只能达到你达到的那个境界。
热爱生活才能摄影。在大自然中,用镜头去翻阅清山绿水在春夏秋冬的变化中挥就的精美画卷,从白色的冬季看到五彩的春天,森林与山川的和谐、沙漠与草原的旷达、大海与礁岩的碰撞、天际与大地的展现„„这一切都让我感到自己在扩展、心灵在延伸、血液在沸腾。地球如此博大、生命如此富饶,它使我们成长、升华,从此,大自然将成为一生的眷恋。在平凡的生活中,用镜头去体会人性的真善美、去表达生命的执着与坚强、去感慨人生的冷暖。伴随着镜头的不断变幻、生命历经一年又一年不同的承载,心灵历经一场又一场不同的收获,人生历经一次又一次不同的感悟,突然发现,忘记自己的最好方法,就是摄影,如同放生。把自己融化在大自然中,用另一种方式传递自己对生命的感受和捕捉。于是,我写下了关于摄影与感悟的一句座右铭:在一瞬间捕捉人生的风迹,在一刹那顿悟生命的云影。
学会捕捉生活中的瞬间姿态,体味人间百态!生活中每时每刻都有着可以让我们心灵震撼的瞬间,可惜的是我们整日为理想不停的前行而忽略了周围本可以打动心灵的美好。我们要学会如何用自己的眼睛去寻找它们,如何用眼睛发现。摄影刚好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镜头后的我们是什么感情,镜头下的那些画面正好是这些感情的折射。摄影有许多时候都墙角了作者某些意念,或许只有这样才能让读者透过图片更好的了解和读懂作者。
境由心生。摄影,不仅记录了当时的风景,也记录了当时的心情。大自然的风光摄影,可以让你寄情于山水间,陶冶情操,表达心声,追求生活中闲情逸致的一面。暇时阅读唐诗宋词古典文学,亦能让你的摄影作品增添一份韵味与意境。久之,摄影人会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用心灵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摄影是一种心情的修练。假如你情绪不好,遇事激动,可能的话,你学学摄影,如果你能学下去,那你的性情可以得到一种改变,这就是修练。出家人坐禅是一种修练,书法、美术和音乐也是修练,当然摄影也一定是一种修练。每次跟着朋友们去照相,我不知道你们是否有这种感觉,我是非常的开心、畅亮。会把生活上的许多浮躁的东西,在摄影的过程里,把它忘掉,至少可以得到当时的安宁和平静。当然这种修练一定是“润物细无声”不知不觉的,不会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总之,一个人有一个人的世界,一个人有一个人的生活方式,一个人有一个人的审美情趣。每个人不同,就有着不同的艺术鉴赏方式。但美也有着大众的规律,但你不妨石破天惊,来一次旷世骇俗的创作,这样你的作品也许会剑走偏锋,得到意外的惊喜,成为传世之作,但这样的事情不多,但这个世界就没有不可能的事。一个情感丰富的人如果用心感受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会发现值得记录和留恋的东西很多。因为生活中有许多丰富而精彩东西,精彩的生活还要人去感受。而是要用眼睛去发现,用感情去思维,用心灵去构图,塑造人间的善与恶,美与丑。
摄影,真的不应该只是记录,它应该是摄影着感情的表达,是摄影着某个观点的体现,它融入我们的审美观与价值观。一张照片有这样的元素,才会引起读者的共鸣,才会耐看。
第四篇:摄影学习心得
摄影学习心得
从买了自己的第一台相机以来,小赵都认为自己是一个摄影爱好者,每天带着相机东拍拍,西照照,闲暇时还拿出自己所拍摄的照片给大家看。
但是,近期小赵遇到了一个困扰,虽然自己拍的照片数量不少,可是在给别人看的时候,总难以得到认同;甚至连小赵的朋友,都说他拍的照片感觉缺了点什么。
对于这样的看法,小赵一开始觉得可能是别人的眼光不行,所以不能接受自己的照片,但当看的人越来越多后,小赵慢慢觉得可能的确是自己有些问题。最近小赵翻出了自己两年前所拍的照片,自己也开始看不顺眼起来。
于是,小赵拿着这些照片,向一些专业玩摄影的朋友请教了一下。
经过详细的询问,小赵才知道,自己的照片之所以不好,并不是因为练习的少,而主要是因为自己的理论知识太少了。实践经验固然是一方面,但没有理论知识去指导,即使是再好的场景,照片也未必能拍得出色。
第五篇:摄影学习心得
摄影学习心得
摄影是一门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学科,我们可以说不陌生。因为现在照相机已经基本普及了,手机上都有自带的摄像头随时可以拍摄,但是我们只是处于简单的拍摄并无任何技巧而言,拍出的照片也没有美感,经过这个学期摄影理论课使我对摄影的认识上升到了新的阶层。以前对摄影的理解只是停留在简单的照相,却不知道如何拍摄才能得到我们满意的照片。通过这个学期摄影课,特别是课上老师对摄影技巧的讲解以及各种图片的鉴赏让我学到了许多以前不懂的知识,获益匪浅。以下是我经过学习了解到的一些摄影技巧及分析方法:
一些常见的场景拍摄技巧
1.室内景物
从室外拍摄室内的景物,一般需要透过窗户进行,户外光线一般要强过室内光线,这个时候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曝光时间,二是避免窗户反光,如果拍摄的数码相机具有手动控制功能,可以采取长时间曝光设定,如果数码相机属于傻瓜型的,可以将ISO灵敏度设置调高,采用ISO 200或者ISO 400拍摄。
拍摄室内景物最好是使用三脚支架,如果没有,则找一个可以支撑的地方,比如说墙或是靠着一扇门,这样做的原因是因为长时间曝光很容易造成相机的晃动,从而导致照片画面的模糊。最好使用快门线,或是用自拍器以避免移动相机。注意:除非万不得已,不要将闪光灯打开,避免过强的反光。拍摄室内应该增加些曝光时间,为了避免玻璃窗户反光,可以采用偏光镜拍摄。
2.户外风景如何拍
拍风景时可以在画面的前景安排一些人或物,这样有助于画面中的空间透视的表现。找一个高地势的地方拍摄,比如说阳台、房顶,山坡等。通常下午是最适合拍摄风景的时间。拍摄时,使用偏振镜来调节天空的亮度,使天空变得暗一些,突出蓝天上的白云,以增强画面的空间纵深感。
3.建筑物如何拍 城市的变化是日新月异,特别是以各种姿态俊美的建筑物为代表,这也是目前很多数码摄影爱好者喜欢的拍摄题材。
不过一般数码相机镜头多少都带有桶形失真,因此为了尽量减少图像的向上汇聚的变形,所以最好是选择在比较高的视点拍摄。比如说在楼梯上,或是其他可以提高视点的地方。如果你不能找到合适的地方落脚,那你就可以通过退后,远离被摄物体以减少失真。使用你所具有的最大的广角镜。明亮的天空可以弥补建筑物的暗淡。使用偏振镜以减少或消除建筑物上玻璃的反光。当然,仰拍把握好了也能创造出独特的艺术效果。另外,注意选取有特色的细节拍摄,对于建筑物来说通常就是它的大门、圆柱或是窗户等。
4.水如何拍
拍摄喷射或飞溅的水,可以使用侧光或是逆光使水呈现为半透明状。很多初学者都很羡慕这样的飞花溅水的照片,其实自己也可以很轻松地拍摄出来,这样可以使湍急的流水看起来比较柔和、有一种浪漫的模糊效果。快门大概控制在1/10到1/6s就可以获得流动美感的水花照片。只要控制好快门就很容易拍摄出水花
6. 日落如何拍
拍摄日落的最好时间是当太阳刚刚接触到地平线的时候,晚霞则是在日落后的10-30分钟。通常情况下,自动测光就能够很好的测量出曝光量。在拍摄时,试着在画面的前景加上人物或是其他的景物以增加情趣或特点。要么可以在海边来个倒影,要么就使地平线低于拍摄的画面。在这个时候,变焦镜头十分有用,另外你还需要使用三角支架或是其他的什么支撑物,以便使用慢快门的时候用来稳定相机。
6.黄昏和夜景拍摄如何拍
拍摄黄昏景象的最好时间是日落后的15-30分钟,这时天空中仍然有一些色彩没有褪去。为了增加画面的景深,可从大桥的末端或是找某些朝向你的具有特色的场景拍摄。三角架在此时也是必须的,通常自动曝光就可以了,不过你还是应该试着用用手动曝光,以及用快门线控制拍摄,分别用2、4、8、12和16秒的快门速度拍摄几张照片比较一下。
7.天气不好如何拍
多云的天空减少了反差,更适合于树木和植物的拍摄。拍摄画面的色调可能看起来会有些偏冷、带有一些青色。记得调整适当的白平衡,如果天空的颜色很让人讨厌,可以用树木作为掩饰或者通过提高画面的地平线完全不拍它。当云层很低或是下雨天,色彩的饱和度比晴天低时,不妨采用数码相机的黑白拍摄模式来进行,很少有人使用数码相机来拍摄黑白照片吧,实际在阴天用黑白模式拍摄能够获得很有深度和感染力的照片哦。当然如果在光线条件很不好的情况下,可以适当提高数码相机的ISO灵敏度,这样能够获得充分的曝光。
另外暴风雨或暴风雪可以给照片增加戏剧性和力度感;乌云能够引起图案十分有趣的部分高亮云彩,特别是空旷地上的暴风雨;烟雾可以使湖泊、河流和山谷看起来朦胧轻飘、更具神秘性。雨和雪可以让人身上的衣服看起来色彩丰富。在拍摄雪景的时候,稍微的过度曝光(慢快门速度或“+1”)可使白色不至于看起来偏灰。在拍摄时,还要注意一定要用雨伞、外衣或是塑料带将相机保护好。
摄影作品分析
分析摄影作品也是摄影学习不可或缺的部分,图片的分析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步骤:
1.从读图开始:
2.了解画面的真实意图:
3.解读摄影师(如有可能的话,尽量去了解与作品创作相关的背景资料):
4.分析画面内容与形式(也可称为“意义与结构”或“立意与表达”)的关系。
看立意——读懂画面的含义
审视摄影作品的标题,抓住画面所揭示的主题标题(包括副标题)对大多数摄影作品来说,通常都属于点睛之笔或是最简练的内容概括。结合画面,由标题作引申,概括出作品的主题思想(立意)主题思想(立意)是作品的灵魂,是作品的价值所在。
看表达——分析画面内外的各种表现技巧 不管画面立意有多重要.终究都要取决于画面所采取的表达方式。立意一旦离开了表达,也就变得没有意义了,因为只有表达出来的立意,才能为人所理解和接受。也就是说,我们大部分人所能理解和接受的意义.只能是被表达出来的意义
常见构图技巧分析
1.主体对象的选择与强调。
这里主要包括:拍摄作品时镜头焦距的运用.景别的选择与控制,拍摄距离、拍摄高度与拍摄方向上的考虑等.
2.画面空间的经营处理。
这里主要包括:形状(主体形状与背景形状、)与画面空间的关系,如‘松’与‘紧’、‘疏’与‘密’等;
3.画面影调的构成。
指适应视觉表达的需要而确定的摄影画面内的明暗配置情况,如:画面调子轻重浓淡的取舍与合理的分配:影子的处理等;
4.画面线条的构成。
线条是构成摄影画面主要造型感觉的最抽象也是最基本的视觉元素.它能强调出主体与背景的形状.形成和谐的视觉秩序.产生画面内外的视觉张力。
5.画面色彩的构成。
色彩感觉在视觉表达方面是最强烈.也是最外在化的,因而也是摄影创作中最难驾驭和最活跃的视觉元素。
分析事例:
1.【立意】夕阳映照下的大海带旋转式楼梯的海滨别墅一角,构成了一幅温暖、祥和、休闲的画卷;从画面左方驶入的快艇,给画面带来了动感,使得画面静中有动。
【构图】别墅取其包含楼梯线条的一角,置于画面右下方,使得画面很沉稳;太阳置于左上方九宫格处,起到平衡画面和呼应别墅的作用;远处的小岛增加了画面的纵深感;等小艇驶入海水反光带的瞬间按下快门,起到点睛作用。
【用光】此时光线还较强,并且是“顶光作案”,因此为增加暖调、保留云彩及前景细节而使用了一片2档的软过渡渐变灰,对前景地面点测曝光。从结果来看达到了预期目的,楼梯木版上的光影非常细腻、真实,房屋的暗部细节也较清晰。
【色彩】日落暖调,表现温暖的氛围。
2.【立意】在水泥丛林里能有这样的景色,也满足了。清晨,迎来日出的石岩湖,显得那样的秀美,如果没有那些建筑物的话,让人有置身坝上的错觉。
【构图】压低镜头、以野花和草地做前景,让湖心岛成为兴趣中心。
【用光】现场光比较大,用1档渐变灰透出前景。
【色彩】冷暖对比十分鲜明。
3.【立意】糖水片,试图表现蓝天白云碧海黄沙之中的海边礁石,富于动感的云彩是着力点。
【构图】把礁石和云彩的呼应放在画面正中偏左,右上角留白。
【用光】正午、顶光。为表现海水的绿、透,加CPL。点测海水、沙滩和岩石阴影处取平均值曝光。
【色彩】突出蓝、绿、白与黄、褐的冷暖对比。
【不足】
1、过于考虑岩石暗部细节,致使天空过曝1/3~1/2档;
2、礁石形态扁平,缺乏立体感;
3、海面过于空旷,使整个画面失之趣味,并且难以看出礁石的大小。如果画面右边海面上有一艘彩色帆船的话,整个画面就鲜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