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谈谈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时间:2019-05-12 16:52: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1谈谈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对教师提出的要求。》,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1谈谈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第一篇:1谈谈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1.谈谈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答: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归根结底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当今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归根结底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现阶段,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还不够高,同时,我国还存在着严峻的人口、环境、资源等问题,因此,国家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发展的关键地位,使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振兴民族看教育,振兴教育看教师,作为教育发展基础力量的中小学教师,要承担起这一历史重任。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事业的兴衰。怎样才能承载这份重大的责任?我们应紧随时代步伐,不断地加强学习,用最先进的知识武装我们自己,充实我们的内心世界,不能只做一只“井底蛙”。利用有限的时间多参与教师各种技能的培训,推进新观念,新知识,新技能,强化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我们的教学技能,用渊博的知识打动学生,用灵活巧妙的手段征服学生,用饱满的精神感染学生。做一个适应新专业技术,会操作,懂管理的新型劳动者。

2、举例说明在教育教学中如何坚持以人为本。

答: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的体现。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教育要以人为本,学生的成长和进步才是教育的本质和核心。在教育教学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对于广大中小学教师来说,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就要关注学生主体,就要以学定教,就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是一种以教师为主体的权威式的灌输教学,学生处于被动地接受的地位。因此,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所谓主体性是指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我认真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以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为己任,通过表扬、激励等培养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培养其主体意识,认真践行“读、议、讲、练”四环节教学法,引导学生在各个环节积极参与,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老师是他们学习的参与者、引导着,真正使学生学会学习,自主学习。

对于教师来说,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必须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首先,师生在人格上要互敬互爱。尊师是我们经常听到的关于师生关系的一种描述,但仅有这些是不够的,因为这是单向的要求,师生之间应该互相尊敬,互相爱护。其次,师生在教学中要民主平等。常言道,“尊其师,则信其道”。师生之间的互敬互爱体现在教学中就是可以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快乐友爱的享受,充分发扬教学民主,积极营造一种以真诚、热爱、理解为特征的课堂气氛,使学生能自由表达,自由参与,充分认识到自身的存在和价值。另外,教师还可通过表扬、激励等培养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培养其主体意识。教育要以人为本,学生的成长和进步才是教育的本质和核心。

3、举例说明教师如何将减负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

答:素质教育最根本的要求是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然而现实中以重复训练、低效劳动为主要特征的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往往使得素质教育的实施难以“全面”。过重的课业负担严重损害青少年身心健康,危害民族未来。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处于教学第一线的教师的责任尤为重大。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多想想孩子的喜怒哀乐,多想想孩子的承受能力,多想想孩子的未来发展,从孩子出发,下决心切实减轻学生的过重课业负担。

第一,作业多多未必益善,要树立重质量的作业观。教师的课业设计应立足于学生实际,结构要优化,课业内容要注重学科联系,把握好数量限度、时间跨度和难易程度。笔答式作业要注重巩固基础,课堂作业应注重新知,课外作业注重知识的拓展性、启发性、综合性、趣味性,克服重复练习、无效练习、惩罚练习和粗制滥造练习的现象。中小学生的课业量更要把握好“度”,严禁把增加作业量作为惩罚学生的手段,只有把握好作业时间和量这个“度”,才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第二,注重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有效性。在课堂教学有效性一致的情况下,教学质量和学生课业负担是成反比关系的,此时,教学质量越高,学生课业负担就越轻,学生课业负担越重,教学质量就越低;如果师生通过努力,提高了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学质量就套提高,学生的课业负担相对也就会减轻以至于没有课业负担。教师要努力提高业务素质,改进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减少作业量和考试次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爱好,丰富学生课外及校外活动。严格执行课程方案,不得增加课时和提高难度。各种考级和竞赛成绩不得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入学与升学的依据。把减负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给学生留下了解社会、深入思考、动手实践的时间。

第三,教师要建构多元评价机制。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要改变过去单一的、版面的评价手段,建立多元评价体系,采用自评、他评、互评相结合。自我评价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并且消除由他人评价引起的极度焦虑。适度的焦虑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过度焦虑则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且过度焦虑易产生心理障碍,自评能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没有外部评价的教学是不真实的,必须通过他人的评价才能看到优劣,才能对优劣作出判断。组织合理的评价,可以给批判性和独创性的思维树立必要的合适的标准,必须把自评、他评、互评结合起来。当学生对自己分数不满意时,可要求自考,直到满意为止,这样有利于学生弥补不足,最终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能减轻学生因考试焦虑而产生的心理压力。

4.你觉得在教育教学中实现教育公平可行吗?谈谈你的对策。

答:我认为“在教育教学中实现教育公平”是可行的。

教育与人民的幸福安康息息相关,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教育公平是指每个社会成员在享受公共教育资源时受到公正和平等的对待。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在促进教育公平、办人民更加满意的教育上积极思考、与时俱进。在课堂教学中关注教育公平、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身心发展应该是每一个教师的理想,也是责任和义务。

第一,树立“教育公平”的观念。教师要实现教学公平,必须具有正确的学生观、教学观和评价观。今天的教师已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输者,而更多的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领者。教师要实现这种转变,首要的前提就是教育观念的转变,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学生观的转变。正确的学生观的要义是尊重学生,我们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性,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学生。人天生就具有差异性,我们要容忍学生的差异存在,并将其作为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来考虑;人是具有复杂情感的高等动物,我们需及时地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与沟通,并有效地促进教学的顺利进行。

第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尊重学生不是一句空话,要把这个理念落实在教学中去,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的作用,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需要调动他们的已有经验。因此,教师不能以知识传授者、施与者的身份对待学生,而应该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第三,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都是具体的人,都是有个性的人。尊重孩子就要尊重他们的个性。现实的问题是,我们仍在实行班级授课制,而且班额较大,这是促使“教育不公平现象”产生的客观原因之一。教师要实现在课堂教学中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差异和发展也不是完全的无能为力,不能因此就放弃对学生个性的关注。我们的老师们在实践中创造了很多集体教学条件下关注个体的好经验、好方法。比如,组织小组教学,就是关注个性发展,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充分开发学生资源的一个好策略。改变形式僵化的排位方式,实行座位轮换或实行“小组圆桌”式排座,也能实现学生在教室这个“学习场”中有公平的机会,是解决由于空间位置占有的不同而产生的教育不公平现象的有效途径。

第四,在教学行为中追求“教育公平”。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有时会有意无意地做出对学生“不公平”的举动,如习惯性地把回答问题的机会留给喜欢表达的学生,把关注的目光始终投在离自己所处位置较近的区域内的学生,对自己欣赏的学生赞赏有加,等等。这种结果显然是与基础教育的初衷——“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背道而驰的。在课堂教学中,教育公平是相对的。作为教师,我们应尽量克服意识形态中存在的偏见,时刻提醒自己“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并对自己以往“不公平”的教学行为作出适当调整,使其努力接近“教育公平”。

5、你认为应如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答:心理学认为:好奇心是个体遇到新奇事物或处在新的外界条件下所产生的注意、操作、提问的心理倾向。好奇心是个体学习的内在动机之

一、个体寻求知识的动力,是创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征。好奇心是每一个正常人都具有的天赋,在儿童身上表现得十分强烈。对于任何教育来说,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好奇心都是重要的任务。学生们在好奇心方面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在某些学生身上会激发好奇心的教学内容,在另外一些学生身上则可能诱发焦虑。因此,教师要通盘考虑各种激发好奇心的方法,照顾到各类学生之间的差异。我认为应该以下做起:

一、创设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

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启发他们的思维,使学生置身于身临其境,欲罢不能的学习境界。二是优化课堂结构,激发学习兴趣。创设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三是建立灵活多样的课堂,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和爱好得到充分发挥,使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学校应该将各类活动课程纳入课表,通过这些愉快的活动,使学生从单调枯燥的学校生活中解放出来,各种能力协同发展,思想品德教育也落到实处。

二、适当增加教学内容的意外性。

超出学生的生活经验、出乎他们的意料的教学内容极易引发其好奇心。二是恰当利用认识冲突,与学生的经验、态度不一致、相冲突的内容很容易引起他们的好奇心。三是适当地增加复杂性,复好奇心是个体遇到新奇事物或处在新的外界条件下所产生的注意、操作、提问的心理倾向。好奇心是个体学习的内在动机之一,是个体寻求知识的动力,是创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征。兴趣,也叫兴致,是人对事物喜好或关切的情绪,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兴趣可以使人集中注意力,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这对人的认识和活动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利于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果。

三、让学生自己寻找答案

学生对周围事物和现象感到新奇,什么都想知道。老师要有意识地启发他们积极思考,寻找答案,鼓励其好奇心引起的各种探索活动。要经常注意学生提出的不寻常问题和有价值的想法,抓住时机进行启发诱导,从而既教育了学生,又培养了其好奇心与求知欲.任何厌烦、搪塞和斥责的态度,都会扼杀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精神,教师和家长一定要认识到学生认识世界过程中的特长和“亮点”,善于捕捉机会,利用时机施以正确、科学的引导。令人遗憾的是,在现实中,告诉学生答案已经司空见惯,让学生自己寻找答案总是不能成为教师的自觉。如果说我们的学生在中小学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我们数学教师应承担很大的责任。

四、提供学生动脑、动手的机会

学生模仿性强、爱动,可以让他们充分利用手边的工具,充分运用各种感官,自己观察,自己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我成就感和乐趣。如,通过小实验和日常观察、制作活动等,让学生自己去获取知识。人们对于自己动脑想出来的东西,自己动手做出来的东西,有一种偏爱和特殊的兴趣,青少年学生尤其如此。类似活动有利于激发趣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从而逐渐培养起学习兴趣。

五、保护好学生好问的积极性

学生对什么都感兴趣,有着强烈的探索精神,而且喜欢追根溯源。而有的家长和老师却往往以“没时间和你说这些”“以后你就会明白了”等敷衍、塞责的话回应学生,这恰恰扼制了学生的好奇心。好奇是学生认识世界、实现社会化的起点,如果不予以支持和鼓励,将会挫伤其积极性。

6、举例说明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答:《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那么,在教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呢?

1.要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即不仅让学生学会知识,还学会动手动脑,学会做事做人,学会与别人共同生活。当前,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重点是加强教学的开放性和实践性,强化社会实践、科研实践等培养环节。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教学要尊重学生的经验,特别是生活经验。“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也就是说,正确的评价,适当的激发和鼓励是对学生学习效果及学习态度的肯定的一种强化方式。例如在学习《学习中的苦与乐》这一课中,我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尽情宣泄学习中感受到的“苦”,然后,启发学生思考:难道学习中只会感受到苦吗?学生们在老师的引领和暗示下,自然想到自己在学习中感受到的种种乐趣。这一课就在学生们丰富的学习生活体验中顺利展开了。第二,教学中不仅要动脑,还要动手,多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实践出真知”,实践更有利于创新。所以,我们要开创一切条件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例如,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到课外去联系实际,如参观工厂、农村、部队、大自然、搞社会调查等,可获得更直接的信息,也有利于提高创新能力。

2.要积极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

实践课程是与理论课程相对应的一个课程概念,指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动手实践,由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它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了对知识的综合应用。

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又是一对互相对应的概念。作为中小学教师,首先要转变课程观。要在全面、科学的课程观指导下,在教学实践中正确把握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关系。两类课程在目标上具有一致性,都以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为自己的根本任务,只是二者发挥作用的角度和侧重点有所不同。学科课程的目标侧重于让学生掌握基础的系统文化知识,在此基础上致力于学生基本素质全面和谐地发展;活动课程的目标则在于通过各类实际活动,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

3.开展各种课外及校外活动

校外教育活动对青少年身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校外教育活动可以向青少年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课堂以外的知识和技能的启迪与训练,从而增强青少年的创新与实践能力,为其今后顺利地走向社会打好基础。从青少年成长的角度看,一个人仅仅通过学校课堂上获取的一点知识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从各方面去获取知识,培养多方面的技能,参加

搞好中小学生的校外教育活动,首先要明确青少年校外教育目标,要突出思想道德教育和动手实践能力两大功能。校外教育活动要作为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一个主阵地,把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融入到整个教学、科技、文化、体育、社会实践的各个环节中;要改变以往以灌输为主的教育形式,结合自身特色,寓教于乐、寓教于学、寓教于知、寓教于行,寓教于各种社会实践之中,使青少年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接受爱国主义和历史文化的教育,思想感情得到熏陶,道德境界得到升华。其次,要充分发挥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的积极作用。以青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为代表的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是开展校外教育的主要阵地,只有大力加强活动场所建设、充分发挥活动场所的积极作用,才能确保实现青少年校外教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第三,教育活动的设计要突出时代性、实践性和兴趣性。

7、你认为应如何加强师德建设?

答:师德主要从教师的人格特征中显示出来,历代的教育家提出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躬行实践”等,既是师德的规范,又是教师良好人格的品格特征的体现。《教育规划纲要》指出:“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提高教师地位,维护教师权益,改善教师待遇,使教师成为受人尊重的职业。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具体来讲:

第一,不体罚,守住教师职业的底线。不体罚,不等于不惩罚。没有惩罚的教育也不是完整的教育。人性的弱点就是不能百分之百地自觉,更不能百分之百地“先觉”,总有做不到,想不到的地方,因此,都要接受实践的惩罚。而且,能否正确对待挫折,正确对待惩罚,是一个人是否坚强的表现。应该适当地开展挫折教育,教会学生主动面对惩罚。

第二,不搞有偿补课,遵守教师的职业操守。极少数教师身上存在“该讲的内容上课不讲,而是放到课后有偿家教的时候讲”的情况,甚至有极个别教师利用职务之便,组织学生进行有偿家教,以谋取私利。这样的行为违背了教育的宗旨,也影响了教师的职业形象。

第三,不迁怒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教师心情愉快、热情饱满地面对学生,学生就能轻松愉快地上课。相反,如果教师郁郁寡欢,那学生也会无精打采。教育是心灵、人格的塑造。情感、情绪、情操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师如果将沮丧的心理状态带到教室,非但课上不好,还会把学生当作“出气筒”、发泄对象,生出各种各样的事端来。

第四,去贪欲,享受教师的职业幸福。一个人对一件事有了兴趣,再去做这件事时就有了一种情感,有了情感,奉献和享受就分不开了,奉献的时候就是享受,享受的时候就是奉献,这才是人类生存的高境界。过去我们谈师德,一般说的比较多的是自律、奉献、人格,很少谈教师的发展提高,很少谈教师需求。实际上,教师在奉献的同时也造就了自我,在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同时也照亮了自己。

8、谈谈你对“教师培训既是义务,又是福利,既是前行的加油站,又是整装的训练场”的理解。

答:教师培训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是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教育规划纲要》对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目标,大力加强教师培训是新时期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任务和紧迫要求。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教师培训既是义务,又是福利,既是前行的加油站,又是整装的训练场,它将极大地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建设,促进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特别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的关键是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可以说是千古不易之理,只不过不同时代的“道”“业”和“惑”有所不同而已。教师要向自己的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一个基本要求就是具有传道授业解惑的本领,这个本领就是教师的职业素养,也就是专业素养,因为教师是一种专业!建设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就是要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或者持续的专业发展。

对于教师专业发展来说,最主要的组织安排就是教师培训。2011年1月4日,国家颁布《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对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工作作出了总体部署和安排。而加强教师培训是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的一项重要举措,是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指令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广大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1).新时期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总要求 教育部提出的新时期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总体要求是: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围绕教育改革发展的中心任务,紧扣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战略目标,以提高教师师德素养和业务水平为核心,以提升培训质量为主线,以农村教师为重点,开展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努力构建开放灵活的教师终身学习体系,加大教师培训支持力度,全面提高教师素质,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提供师资保障。要按照“统筹规划、改革创新、按需施训、注重实效”的原则,完善培训制度,统筹城乡教师培训,创新培训模式机制,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坚持全员培训与骨干研修相结合,远程培训与集中培训相结合,脱产进修与校本研修相结合,境内培训和境外研修相结合,非学历培训与学历提升相结合,促进中小学教师培训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取得新突破。

(2).新时期中小学教师培训的任务 新时期中小学教师培训的任务是:紧紧围绕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中心任务,开展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总体目标是:以实施“国培计划”为抓手,推动各地通过多种有效途径,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全体中小学教师进行分类、分层、分岗培训。采取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方式,促进中小学名师和教育家的培养,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

(3).创新教师培训模式与方法,提高教师培训质量。积极创新培训模式。不断优化培训内容。努力改进培训方式方法。积极开展教师远程培训。建立和完善校本研修制度。建立教师培训机构资质认证制度。实行教师培训项目招投标制。

(4).完善教师培训制度,促进教师不断学习和专业发展。完善五年一个周期的教师培训制度。建立严格的教师培训学分管理制度。建立教师培训机构资质认证制度。实行教师培训项目招投标制。强化教师培训质量监管。

总之根据其培训的总要求、培训的任务、培训模式与方法、培训制度和最终的目的可以说“教师培训既是义务,又是福利,既是前行的加油站,又是整装的训练场”

9、为什么说合作与交流是放大个体研究成果、保障校本研修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措施?

答:新课程基本教学理念明确了单靠一位教师的力量是有限的,教师之间必须加强合作,相互学习。因为教师之间在知识结构、智慧水平、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等方面存在着重大差异,这种差异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通过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教师们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实现在思维、科研智慧上的碰撞,从而产生新的思想,使原有的观念更加完善和科学,产生“1+1>2”的效果。

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指出,要“积极创新培训模式”,“适应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化,采取集中培训、置换脱产研修、远程培训、送教上门、校本研修、组织名师讲学团和海外研修等多种有效途径进行教师培训”,“建立和完善校本研修制度。加强校本研修的指导和管理,促进校本研修与教研活动相结合,远程教育与校本研修相结合,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提高校本研修的质量和水平。鼓励和支持高师院校和中小学合作,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一是校本研修不能是教师个人的分散研究。校本的行动研究具有分散、个案的特点。一个人的一个教育叙事,可能只是一个个别的经验,一个教师的案例研究只能涉及到一个小小的教育行动。这样的研究优势是扎根于教育实践,弊病是研究过于细小。合作交流,研究成果共享,就能克服这样的研究的细小弊端。教师群体的教育叙事就可能涉及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教师群体的行动研究就可能构成一个庞大的课题。教师的群体行动研究则可以使个体的研究成果积累起来,使研究成果得以放大。合作能使研究深入发展,持续发展,能使研究成果得以放大,能使研究逐渐成为日常生活,造就一个学校的研究文化。

二是校本研修也不能局限于校内。从宏观层面看,校内的教师合作还不足以克服校本研修分散、个案的弊端。一个学校的教师人数不多,总体水平有限,如果把研究局限在校内,校本研修也不会可持续发展。我们可以用区域性联合教研克服这样的弊端。我们完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把校本研修活动放置到网上,开展区域性联合教研,既有坚实的实践基础,又有开阔的研究视野,它对教师的发展和学校的建设的意义是难以估量的。

三是专业引领。专业引领是校本研修的高级形式。校本研修不能只局限于个体研究,局限于行动研究,局限于本园的研究。校本研修不能“坐井观天”,更不能“坐井研究井”。开阔教师眼界,拓展教师思维,提高教师研究水平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专业引领。一是骨干教师引领。专业引领的第一种方式是骨干引领,也就是骨干教师对全体教师的带动。二是专家引领。专家是指对中小学教育教学有专门研究和深刻实践的人员,包括教研人员、科研人员和师范院校的教师。三是专业理论引领。专业理论引领,是指教师在研究的过程中主动学习教育、课程、教学理论,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被引领”的过程。值得指出的是,以上三种引领方式并不是孤立的,它们往往综合在一起使用。不能简单地分类,更不能机械地应用。

10、举例说明教师如何适应教育信息化的要求。答: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利用信息技术推动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方法等深刻变革的历史过程。加强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始终是中央和各级教育部门高度关注的一件事情。《教育规划纲要》指出,要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来讲,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1).要加强自身信息化能力的培养,提高信息素养。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呼唤现代化的教师,现代化的教师应该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教师的信息素养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应该具备较为充分的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相关知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历史和发展趋势,能够把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特点、思想方法;能够准确地理解信息社会的各种现象,并客观地评价信息时代的信息文化,树立科学的价值观。二是要有较强的技术操作能力,能够综合运用各种工具和方法,进行信息处理、开展信息交流、创作信息作品或产品、解决实际问题。三是能够将信息技术作为自己学习、工作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利用信息技术探求新知、研究问题,能够将信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开创美好的生活。

(2).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对于教学而言,信息技术只是一种新型的数字化的教学辅助工具,它的主要功能就是对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通过生动直观的表象或精美装饰的文字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生本对话,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意义建构。因此,不能把信息技术的展现作为课堂教学的中心,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结合。如经常在网上查找一些教学资源。在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的同时,也要防止对其滥用。要遵循以下原则:为教学服务的原则、适度使用的原则、简约可操作原则。

(3).要学会多媒体网络教学

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是一种功能强大的多媒体教学网络操作软件,具有网络教学功能和众多的附加功能,为教师利用网络进行教学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多媒体网络教学具有以下功能: 教学功能、指导功能、监控功能。

(4).积累自己的教育资源库

广义的教育资源包括教师、学生、教材、教学设备等,我们提倡的积累自己的教育资源库指的是狭义的教育资源,即教学内容资源以及与内容展现有关的资源。利用信息技术积累教育资源方便快捷,尤其是采集图片、音频、视频资源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制约,能极大地丰富教育教学资源,对教育教学方法和观念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应该充分利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采集和下载图片、音频、视频资源,积累自己的教育资源库,发挥这些现代教育资源对教育教学的支持作用。

第二篇:谈谈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谈谈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新的科技革命对世界各国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关键是能不能及时制定有效的发展战略。经济竞争,军事竞争,乃至综合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高度重视人才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2010年3月5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做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年要重点抓好八个方面工作,第四项就是“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指出,教育、科技和人才,是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基石,也是综合国力的核心。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强国必先强教。只有一流的教育,才能培养一流人才,建设一流国家。教育事关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未来,要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关键是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我认为又以下三方面的要求。

(1)、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正人先正己,为师先为人。岁月流逝,那些被后人记住的的教师,往往在于他们为人、为师的品格,坚守了自己,更赢得了学生无尽的尊重。在当前价值多元化的时代,教师的为人更显重要,只有严格坚守职业的底线、道德的规范,才可能用自己的言行来影响学生一生。

(2)、在提高师德的基础上,还要求教师有更高的为师能力。应试型老师培养不出素质型学生,教师要变传统的说教为启迪学生智慧的方式,努力塑造有特色的课堂教学,才能造就全面发展、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学生。

(3)、最后还要求教师“为学广博”。新时代的教师要由“教书匠”型向教研型、专家型转变,身为教师必须成为学习者,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才能为学生树立好学求索的典范。

第三篇:1、谈谈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1、谈谈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答:通过学习我认为:(1)我们.要认识到人力资源的重要性。人力资源,又称劳动力资源,是指能够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总和。人力资源包括体质、智力、知识和技能等方面。其中,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是衡量人力资源多寡的重要指标。人力资源的数量指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数量,其质量指经济活动人口具有的体质、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水平。

(2).我们要了解我国人力资源的现状。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国民素质全面提高。我国已经实现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历史性转变。但是,我国人力资源现状仍然不容乐观。虽然人口数量多,实际人力数量却很少,造成人力资源供给不足,合格人才却远远不够。

(3)我们还要.认识我国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面对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广大教师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的教育还不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教育体制机制不完善,学校办学活力不足。

(4)我们要.认识强国必先强教的伟大战略.教育强则国家强,这是近现代以来后进国家追赶先进国家的历史经验。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实现“世界追赶”,首先要实现人力资本的优先发展,要把我国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本优势。这既是我国发展的基本国策,也是教育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我们还应该认识到,实现这一转化,我们具备非常充分的客观条件: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我国人口结构已经进入成年型,即以成年人为主的人口构成,人均负担供养人口数量最少;由于经济的发展,个人、家庭的消费比例更多地倾向于教育,这是教育发展的最佳时机。因此,新时期的教育之爱,应该表现在如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办高质量的教育,真正承担起增生人力资本的历史重任。

(5)同时我们要.认识教育承担的历史责任 当今时代,各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教育是培养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必须根据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性、战略性进行教育创新。进行教育创新,关键是通过深化改革,不断健全和完善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教育体制。要扫除制约教育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努力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益,优化教育结构,扩大教育资源,建立符合受教育者全面发展规律、激发受教育者创造性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形成相互激励、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努力创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良好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能充分发挥自身潜能,激发学习成长的主动性,实现全面发展。

2、举例说明在教育教学中如何坚持以人为本。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提出以人为本,就是要回答什么最重要,什么最根本,什么最值得关注的问题。以人为本,就是说,与制度、规定相比,人最重要,最值得关注。对于广大中小学教师来说,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就要关注学生主体,就要以学定教,就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是一种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地接受的“灌输式”、“听话式”的教育。因此,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所谓主体性是指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确立主体性,必须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首先,师生在人格上要互敬互爱。尊师是我们经常听到的关于师生关系的一种描述,但仅有这些是不够的,因为这是单向的要求,师生之间应该互相尊敬,互相爱护。其次,师生在教学中要民主平等。常言道,“尊其师,则信其道”。师生之间的互敬互爱体现在教学中就是可以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快乐友爱的享受,充分发扬教学民主,积极营造一种以真诚、热爱、理解为特征的课堂气氛,使学生能自由表达,自由参与,充分认识到自身的存在和价值。另外,教师还可通过表扬、激励等培养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培养其主体意识。教育要以人为本,学生的成长和进步才是教育的本质和核心。如我们在上课时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让学生合作探究等,打破老师一言堂惯例,就是体现以人为本原则。

3、举例说明教师如何将减负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

本人认为:我们应该倡导一种理性的减轻负担,并寻求负担合理化这样一种态度。所以“减负”,必然有个“度”才行。度从哪里来呢?应该从教学目标中来,能够促使学生经过努力顺利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就是适度教学。

首先是教学内容的度和教学活动的度。例如我们的教学内容只要符合课程教学标准要求的即可,没有必要给学生超负荷的多讲授内容。对于作业,适量即可,同类型的作业不必反复布置,学生常常反反复复做着同样的题,主观上加大了作业量而且是一些无用的浪费时间的活动。作业要精才好。教学活动而言更应该严格按照双休来做,不能无限制延长学生在校时间,学生为此付出的时间精力过多超过了学生的可能。他们得到的不是自主得到知识、获得成功的愉悦感,而是厌烦,是一种不愿意忍受的情感体验;当学习成为一种单调、沉闷、枯燥的活动时,不可能去思考去拓展去创新。过重的课业负担完全阻断了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可能。

4、你觉得在教育教学中实现教育公平可行吗?谈谈你的对策。

答我认为:为第一,要树立“教育公平”的观念。教师要实现教学公平,必须具有正确的学生观、教学观和评价观。今天的教师已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输者,而更多的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领者。教师要实现这种转变,首要的前提就是教育观念的转变,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学生观的转变。正确的学生观的要义是尊重学生,要把学生当成一个具有完整生命意义的“人”来对待。我们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性,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学生;人天生就具有差异性,因此,我们要容忍学生的差异存在,并将其作为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来考虑;人是具有复杂情感的高等动物,因此,我们需及时地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与沟通,并有效地促进教学的顺利进行。

第二,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尊重学生不是一句空话,要把这个理念落实在教学中去,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的作用。当然,课堂上的学习自始至终充满着“接受”与“亲历”的矛盾,而且,学生不能事事都亲自经历一番,必须向老师请教,向书本请教,必须学习大量的间接知识。但这不能作为

不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借口,就是接受间接知识,也需要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需要调动他们的已有经验。因此,教师不能以知识传授者、施与者的身份对待学生。否则,教育公平就是一句空话。

第三,要在大班额集体教学的环境下,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都是具体的人,都是有个性的人,就像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孩子。尊重孩子就要尊重他们的个性。现实的问题是,我们仍在实行班级授课制,而且班额较大,这是促使“教育不公平现象”产生的客观原因之一。试想,面对几十个孩子甚至上百个孩子,我们的教师该有多大的“神力”才能实现在课堂教学中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差异和发展呢!但是,教师也不是完全的无能为力,也不能因此就放弃对学生个性的关注。我们的老师们在实践中创造了很多集体教学条件下关注个体的好经验、好方法。比如,组织小组教学,就是关注个性发展,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充分开发学生资源的一个好策略。改变形式僵化的排位方式,实行座位轮换或实行“小组圆桌”式排座,也能实现学生在教室这个“学习场”中有公平的机会,是解决由于空间位置占有的不同而产生的教育不公平现象的有效途径。

第四,在教学行为中追求“教育公平”。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有时会有意无意地做出对学生“不公平”的举动,如习惯性地把回答问题的机会留给喜欢表达的学生,把关注的目光始终投在离自己所处位置较近的区域内的学生,对自己欣赏的学生赞赏有加,等等。我们不经意间的“不公平”举动,可能会影响某些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对教师的态度,甚至是对整个人生的态度。而这种结果显然是与基础教育的初衷——“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背道而驰的。在课堂教学中,教育公平是相对的。作为教师,我们应尽量克服意识形态中存在的偏见,时刻提醒自己“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并对自己以往“不公平”的教学行为作出适当调整,使其努力接近“教育公平”。这是我的一点观点。

5、你认为应如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答本人觉得:一是适当增加教学内容的意外性,超出学生的生活经验、出乎他们的意料的教学内容极易引发其好奇心。

二是恰当利用认识冲突,与学生的经验、态度不一致、相冲突的内容很容易引起他们的好奇心。

三是适当地增加复杂性,复好奇心是个体遇到新奇事物或处在新的外界条件下所产生的注意、操作、提问的心理倾向。好奇心是个体学习的内在动机之一,是个体寻求知识的动力,是创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征。兴趣,也叫兴致,是人对事物喜好或关切的情绪,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兴趣可以使人集中注意力,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这对人的认识和活动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利于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果。

四是适当地增加问题的开放性,问题答案的开放性、多元性有助于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探究动机。

五是给予充分的探究时间,由好奇心激发的探究活动总是需要一定的时间,如果教师已成功地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那么就要给予他们充分的探究时间,力争由他们自己找到答案。

六是不要过分注重结果,由好奇心激发的探究活动弥足珍贵,它比让学生记忆知识、练习技能更重要。这便是我的观点。

七是适当运用奖赏。这就是我的观点。

6、举例说明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答,通过多年的经验我认为:教学要尊重学生的经验,特别是生活经验。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这一段话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这样一个教学理念。

教学中不仅要动脑,还要动手,多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实践出真知”,实践更有利于创新。所以,我们要开创一切条件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例如,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到课外去联系实际,如参观工厂、农村、部队、大自然、搞社会调查等,可获得更直接的信息,也有利于提高创新能力。然而,有些教师认为学生在搞实践活动太耽误时间。所以,目前学生搞实践活动还是一个薄弱环节,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创造力受到限制和削弱的因素有极少设疑和提问,这妨碍了学生的创造性;教师和家长不能容忍学生嬉戏态度的存在,幽默和诙谐往往会导致惩罚,经常有人对创造行为抱有偏见,把它看成一种变态行为,进行讽刺和讥笑;强大的随俗压力使得创造性活动难以展开;把学生的思考活动局限在规定的时间内,使学生不得不走上死记硬背的道路。”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学生的憧憬、幻想和希望,是志趣、科学理想形成和发展的极好时期,创新教育的最大障碍不是学生,而是教育部门的一些领导和教师。长期以来,他们抱残守缺,固步自封,教学模式单一,思想僵化,早已习惯了应试教育那一套,不敢越雷池一步,不能容忍学生表达和自己相反的意见,对有创造个性的学生甚至压抑和打击,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创造热情,不知扼杀了多少有创造才华的学生,在你的教鞭下有瓦特,在你的冷眼里有牛顿,在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7、你认为应如何加强师德建设?

答本人认为:(1).不体罚,守住教师职业的底线;体罚是“教师职业道德底线”,是“高压线”,触摸不得。触摸了,就可能受到行政甚至法律的制裁。教师应该对其有“躲之犹恐不及”的警觉,不能再怀疑体罚是否有用,是否有道理了。在学生没有认识错误的时候,体罚只能增加其逆反心理,还会挫伤其自尊和自信。体罚是最愚蠢的教育方法,是教师无能的表现。教师要坚决拒绝体罚。何况,从社会学方面理解,学生是被服务者,教师是服务者,学生是“上帝”,服务的最基本理念是“上帝喜欢”,哪有体罚“上帝”的道理?

不体罚,不等于不惩罚。没有惩罚的教育也不是完整的教育。人性的弱点就是不能百分之百地自觉,更不能百分之百地“先觉”,总有做不到,想不到的地方,因此,都要接受实践的惩罚。而且,能否正确对待挫折,正确对待惩罚,是一个人是否坚强的表现。应该适当地开展挫折教育,教会学生主动面对惩罚。

(2).不搞有偿补课,遵守教师的职业操守。教师应该自觉抵制有偿家教。极少数教师身上存在“该讲的内容上课不讲,而是放到课后有偿家教的时候讲”的情况,甚至有极个别教师利用职务之便,组织学生进行有偿家教,以谋取私利。这样的行为违背了教育的宗旨,也影响了教师的职业形象。

(3).不迁怒于学生,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情绪也会感染学生的情绪。教师心情愉快、热情饱满地面对学生,学生就能轻松愉快地上课。相反,如果教师郁郁寡欢,那学生也会无精打采。教育是心灵、人格的塑造。情感、情绪、情操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师如果将沮丧的心理状态带到教室,非但课上不好,还会把学生当作“出气筒”、发泄对象,生出各种各样的事端来。

快乐地当教师,这不仅是一种正确的人生态度,更是一种崇高的职业追求。看淡功名利禄,放下急功近利,把教育当成一种美学,于淡泊中体会愉悦。如此一来,倦怠的心理就会烟消云散,收获就会越来越多,也会得到越来越多学生的喜爱。任凭教室外红尘滚滚,我保持教室里一片净土。这样教师就能收获快乐,学生同样也能收获快乐。

(4).去贪欲,享受教师的职业幸福。幸福是人的主观内心感受。幸福就是干自己喜欢的事,结果得到大家认同,社会认同。一个人喜欢什么工作,不仅是天赋方面对这项工作比较适应,也是内心深处的一种需要。喜欢是什么?喜欢本身就是持久的动力,就意味着自觉地投入,并预示事业的成功。教师不仅有爱的奉献,也有爱的获得,不能收获爱的职业谁也难以坚持。

8、谈谈你对“教师培训既是义务,又是福利,既是前行的加油站,又是整装的训练场”的理解。

答:我觉得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教师培训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是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教育规划纲要》对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目标,大力加强教师培训是新时期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任务和紧迫要求。日前,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对“十二五”期间的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进行了部署。

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教师培训既是义务,又是福利,既是前行的加油站,又是整装的训练场,它将极大地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建设,促进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

新时期教师培训要以农村教师为重点,有计划地组织实施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全员培训要按照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遵循教师成长规律,着力抓好新任教师岗前培训、在职教师岗位培训和骨干教师研修提高。新任教师岗前培训:对所有新任教师进行岗前适应性培训,帮助新教师尽快适应教育教学工作。培训时间不少于120学时。在职教师岗位培训:重点是帮助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深入钻研业务,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提高教育教学实际能力,每五年累计培训时间不少于360学时。骨干教师研修提高:重点是帮助骨干教师总结教育教学经验,探索教育教学规律,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能力、教研能力、培训和指导青年教师的能力,在推进素质教育和教师全员培训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要加强农村音乐、体育、美术、英语、信息技术、科学课程等紧缺学科教师培训。重视幼儿教师和特殊教育师资培训。加强民族地区双语教师培训。适应教育现代化和教育信息化的新要求,进一步推进“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提高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有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和水平。

新时期还要以中青年教师为重点,努力提升教师学历水平。在有计划地补充优质师资的同时,重点鼓励支持45岁以下中小学教师通过在职学习、脱产进修、远程教育、自学考试、攻读教育硕士等多种学习途径提高学历水平,特别是对专科学历以下的小学教师进行学历提高教育。到2012年,小学教师学历逐步达到专科以上水平,初中教师基本具备大学本科以上学历,高中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者的比例有明显提高。在职教师进行学历进修,应坚持学用一致、学以致用的原则。

中小学教师培训要以师德教育为重点,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能力水平。大力加强师德教育,重视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将师德教育作为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学习贯彻《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创新师德教育的方式方法,增强师德教育的实效性。开展丰富多彩的师德教育活动,广泛宣传模范教师的先进事迹,弘扬人民教师的高尚师德。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内容,并与教师资格定期登记紧密挂钩,形成师德教育和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

大力加强班主任教师培训。深入实施中小学班主任教师培训计划,建立健全班主任培训制度,所有班主任教师每五年须接受不少于30学时的专题培训。针对班主任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加强班主任工作基本规范、班级管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等专题培训,不断增强班主任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书育人的本领。

以实施“国培计划”为抓手,推动大规模教师培训的开展。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国培计划”),发挥示范引领、雪中送炭和促进改革的作用。“国培计划”包括优秀骨干教师示范性培训、中西部农村教师培训、紧缺薄弱学科教师培训、班主任教师培训等重要项目。通过实施“国培计划”,为各地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和开展教师培训输送一批“种子”教师;探索创新教师培训模式,开发教师培训优质资源,建设教师培训重点基地;为中小学教师特别是中西部农村教师创造更多更好的培训机会,提供优质培训服务。各地要以实施“国培计划”为契机,根据当地实际,制定教师培训规划,组织实施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

完善教师培训制度,促进教师不断学习和专业发展

(1)完善五年一个周期的教师培训制度。规范教师培训证书制度。建立教师培训管理档案,逐步实现教师培训管理信息化、制度化。

(2)建立严格的教师培训学分管理制度。教师在五年周期内,需修满规定学分(学时)的培训课程。探索建立教师非学历培训与学历教育课程衔接、学分互认的机制。将教师完成培训学分(学时)和培训考核情况作为教师资格再注册、教师考核和职务聘任的必备条件和重要依据。

(3)建立教师培训机构资质认证制度。制定教师培训机构资质认证标准。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教师培训机构资质认证。经省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认定资质的培训机构所实施的教师培训项目,方可记入教师培训学分管理档案。

(4)实行教师培训项目招投标制。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择优遴选具备资质的培训机构承担培训项目,确保培训机构公平参与、规范运作、能进能出,形成教师培训机构竞争择优机制。

(5)强化教师培训质量监管。建立教师培训质量评估机制,完善教师培训质量评估体系,加强项目过程评价和绩效评估。将教师培训工作纳入教育督导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各地教师培训工作进行督导检查,这是我的观点。

9、为什么说合作与交流是放大个体研究成果、保障校本研修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措施?

答:我认为一是校本研修不能是教师个人的分散研究。校本的行动研究具有分散、个案的特点。一个人的一个教育叙事,可能只是一个个别的经验,一个教师的案例研究只能涉及到一个小小的教育行动。这样的研究优势是扎根于教育实践,弊病是研究过于细小。有人把这样的研究称作“草根研究”是不无道理的。合作交流,研究成果共享,就能克服这样的研究的细小弊端。教师群体的教育叙事就可能涉及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教师群体的行动研究就可能构成一个庞大的课题。教师的群体行动研究则可以使个体的研究成果积累起来,积沙成塔,积腋成裘,使研究成果得以放大。而且,经常坚持群体研究,可以造就一个合作学习、合作研究的氛围、气势,使学校的每一个人都参与到研究中来,使每个人的智慧都汇入集体的洪流。总之,合作能使研究深入发展,持续发展,能使研究成果得以放大,能使研究逐渐成为日常生活,造就一个学校的研究文化。

二是校本研修也不能局限于校内。从宏观层面看,校内的教师合作还不足以克服校本研修分散、个案的弊端。一个学校的教师人数不多,总体水平有限,如果把研究局限在校内,就会产生“萝卜炖萝卜还是一锅萝卜”的局面,校本研修也不会可持续发展。我们可以用区域性联合教研克服这样的弊端。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把人和人之间的距离拉近了,把校和校的隔阂打通了。我们完全可以把校本研修活动放置到网上,开展区域性联合教研,或者把校本研修做到全国去,做到海外去。这样的“校本”,既有坚实的实践基础,又有开阔的研究视野,它对教师的发展和学校的建设的意义是难以估量的。

三是专业引领。专业引领是校本研修的高级形式。校本研修不能只局限于个体研究,局限于行动研究,局限于本园的研究。校本研修不能“坐井观天”,更不能“坐井研究井”。开阔教师眼界,拓展教师思维,提高教师研究水平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专业引领。

一是骨干教师引领。专业引领的第一种方式是骨干引领,也就是骨干教师对全体教师的带动。二是专家引领。专家是指对中小学教育教学有专门研究和深刻实践的人员,包括教研人员、科研人员和师范院校的教师。三是专业理论引领。专业理论引领,是指教师在研究的过程中主动学习教育、课程、教学理论,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被引领”的过程。值得指出的是,以上三种引领方式并不是孤立的,它们往往综合在一起使用。不能简单地分类,更不能机械地应用,只有这样才有用。

10、举例说明教师如何适应教育信息化的要求。

答:(1).要加强自身信息化能力的培养,提高信息素养。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呼唤现代化的教师,现代化的教师应该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教师的信息素养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应该具备较为充分的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相关知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历史和发展趋势,能够把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特点、思想方法;能够准确地理解信息社会的各种现象,并客观地评价信息时代的信息文化,树立科学的价值观。二是要有较强的技术操作能力,能够综合运用各种工具和方法,进行信息处理、开展信息交流、创作信息作品或产品、解决实际问题。三是能够将信息技术作为自己学习、工作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利用信息技术探求新知、研究问题,能够将信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开创美好的生活。

(2).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对于教学而言,信息技术只是一种新型的数字化的教学辅助工具,它的主要功能就是对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通过生动直观的表象或精美装饰的文字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生本对话,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意义建构。因此,不能把信息技术的展现作为课堂教学的中心,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结合。(3).要学会多媒体网络教学。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是一种功能强大的多媒体教学网络操作软件,具有网络教学功能和众多的附加功能,为教师利用网络进行教学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多媒体网络教学具有以下功能:教学功能、指导功能、监控功能。

(4).积累自己的教育资源库。广义的教育资源包括教师、学生、教材、教学设备等,我们提倡的积累自己的教育资源库指的是狭义的教育资源,即教学内容资源以及与内容展现有关的资源。利用信息技术积累教育资源方便快捷,尤其是采集图片、音频、视频资源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制约,能极大地丰富教育教学资源,对教育教学方法和观念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应该充分利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采集和下载图片、音频、视频资源,积累自己的教育资源库,发挥这些现代教育资源对教育教学的支持作用,这便是我的观点。

第四篇:谈谈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1、谈谈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答:面对当今世界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到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应该了解我国人力资源的现状;认识到我国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认识强国必先强教的伟大战略;认识教育承担的历史责任。

我国的教育还不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强国必先强教,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教育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我们必须加快推进我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迈进,共同推进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振兴民族看教育,振兴教育看教师,作为教育发展基础力量的中小学教师,要承担起这一历史重任,深刻认识教育是民族复兴的根本事业,是后进国家追赶先进国家的首要措施,是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唯一途径。这就要求教师:专注于教育,具有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具有创新能力,具备高尚的师德。具体包括:

一、教师要加强自身的专业发展

(1)教师对于自己的教育事业要表现出蓬勃荡漾的热情、坚韧不拔的意志,能克服一切困难,做好自己的教书育人工作。

(2)教师必须具有高度的自我意识,要建立健全自己的人格,不断对自我进行反思。(3)教师要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师德水平。

(4)教师要更好的理论联系实践,即将学科教学知识与教学的对象和教学的情境结合起来。

(5)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科学素养,同时对学生的科学素养也要进行培养。(6)教师自身要具有创新意识并且能够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教师自己通过努力学习提高创新意识,实施创新行动,在学习主体中做出创新。

(7)教师幸福。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的专业发展过程中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幸福感。

二、教师要加强自身的道德水平(1)教师的职业道德

作为一名教师应关爱学生、爱岗敬业、乐于奉献、高度负责、保护学生、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要做到:1.不体罚,守住教师职业的底线2.不搞有偿补课,遵守教师的职业操守3.不迁怒于学生,调整好自己的心态。4.去贪欲,享受教师的职业幸福

(2)教师的专业道德

作为教师应具备专业道德:对教育专业的责任、对学生的责任,对专业的承诺和对专业义务的履行。

三、教师要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教师通过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方式提高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努力成为教育教学骨干、学术带头人、教学名师。在校本研修中积极参加学习型组织的建设,包括:(1)打造共同愿景。(2)参与组织学习。(3)创新思维。(4)自主管理。教师应该积极参与自主管理,自主发现工作中的问题,自主解决问题,在“自主管理”的过程中,以开放求实的心态互相切磋,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进行创新。

同时教师要提高自己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我们要适应网络培训的新形式,积极参与网络远程培训。网络远程培训中,教师既要积极参与网上活动,也要积极参与网下研修。

2、举例说明在教育教学中如何坚持以人为本。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发展人、提高人,充分发挥人的主体作用。对于广大中小学教师来说,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就要关注学生主体,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彻底摈弃应试教育思想的禁锢,把学生从制造分数的机器转变成全面发展、健康向上的青少年,最终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人才。首先,师生在人格上要互敬互爱。其次,师生在教学中要民主平等。第三,教师还可通过表扬、激励等培养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培养其主体意识。

对于中学数学教学来说,就是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数学知识丰富的内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为学生的生活服务。在课堂上,我们要努力给学生创造丰富的生活实例,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到知识,争强学习的信心,并且体会到合作学习的快乐。在教学考评方面,多元评价,鼓励为主。比如对毛病较多的作业的评价,如果全盘否定,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所以此时要先评其优,后纠其缪。这样做,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学习辩证思维,懂得看任何事物,不应绝对肯定或否定;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劳动的成功之处,尝到成功的甜头,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同时,可以让学生从老师的评价中学到言要有物,言要有据,增强学生语言表达的逻辑性和思维的缜密性。

3、举例说明教师如何将减负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

答:过重的课业负担严重损害儿童少年身心健康。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必须共同努力,标本兼治,综合治理。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不能被动等待,在时机完全成熟之前必须有所行动。

我个人认为数学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将减负真正落实到实处。

1、课堂教学是减负的主阵地,课堂45分钟不要满堂灌,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思考消化吸收的时间,使学生的作业不难做,这样也就不觉得作业是“负担”了。

2.要让学生走出题海,课业设计要立足于学生实际,结构要优化,课业内容要注重学科联系,把握好数量限度、时间跨度和难易程度,克服重复练习、无效练习、惩罚练习等现象。课业量更要把握好“度”,只有把握好作业时间和量这个“度”,才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将猜想、创造和问题解决作为重点而不是机械的答案寻找。这需要积累,需要对内容的熟悉,对课程改革要求考纲,大纲的熟悉,对学生心理、生理、认知特点的了解。因此,教师必须有一种奉献精神,钻进题海,花大量的时间、精力,针对学生实际,精心选择典型的例题和练习题,只有精讲、精练才能体现高效,落实“减负”。

3、要加强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和指导。作业的批改分为详批、略批、面批。详批的作业不能只作正误评判或只打一个分数,对错误答案要分析原因,甚至可以主动帮学生改正错误。对个别特殊情况,我还要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实行面批,当面指导学生改正错误,让学生既要“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

4.要切实减少过多考试,改进考试方法,注重考试与考查相结合,使考试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发奋读书的手段。对学生来说,“减负”与刻苦学习都是必要的。

5.要建构多元评价机制。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要改变过去单一的、版面的评价手段,建立多元评价体系,采用自评、他评、互评相结合。自我评价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并且消除由他人评价引起的极度焦虑。6.要做好学校、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取得学生家长的理解与参与,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儿童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尊重子女的健康情趣,培养子女的良好习惯,加强与学校的沟通配合,共同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4、你觉得在教育教学中实现教育公平可行吗?谈谈你的对策。

我认为可行,但任重而道远。

由于地区差异和环境差异,教育地区不公平现象确实存在。就这点来讲,我们教师个人无能为力,但政府可以加大教育投入,建立和完善对弱势群体资助体系,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以制度创新促成教育公平,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教育立法,以法律来保障教育公平的实现。

作为教师,如何做到教育教学中的公平,我认为可以从一下几方面来实现:

第一,要树立“教育公平”的观念。教师要实现教学公平,必须具有正确的学生观、教学观和评价观。今天的教师已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输者,而更多的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领者。教师要实现这种转变,首要的前提就是教育观念的转变,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学生观的转变。正确的学生观的要义是尊重学生,要把学生当成一个具有完整生命意义的“人”来对待。我们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性,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学生;人天生就具有差异性,因此,我们要容忍学生的差异存在,并将其作为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来考虑;人是具有复杂情感的高等动物,因此,我们需及时地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与沟通,并有效地促进教学的顺利进行。

第二,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尊重学生不是一句空话,要把这个理念落实在教学中去,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的作用。当然,课堂上的学习自始至终充满着“接受”与“亲历”的矛盾,而且,学生不能事事都亲自经历一番,必须向老师请教,向书本请教,必须学习大量的间接知识。但这不能作为不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借口,就是接受间接知识,也需要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需要调动他们的已有经验。因此,教师不能以知识传授者、施与者的身份对待学生。否则,教育公平就是一句空话。

第三,要在大班额集体教学的环境下,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都是具体的人,都是有个性的人,就像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孩子。尊重孩子就要尊重他们的个性。现实的问题是,我们仍在实行班级授课制,而且班额较大,这是促使“教育不公平现象”产生的客观原因之一。试想,面对几十个孩子甚至上百个孩子,我们的教师该有多大的“神力”才能实现在课堂教学中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差异和发展呢!但是,教师也不是完全的无能为力,也不能因此就放弃对学生个性的关注。我们的老师们在实践中创造了很多集体教学条件下关注个体的好经验、好方法。比如,组织小组教学,就是关注个性发展,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充分开发学生资源的一个好策略。改变形式僵化的排位方式,实行座位轮换或实行“小组圆桌”式排座,也能实现学生在教室这个“学习场”中有公平的机会,是解决由于空间位置占有的不同而产生的教育不公平现象的有效途径。

第四,在教学行为中追求“教育公平”。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有时会有意无意地做出对学生“不公平”的举动,如习惯性地把回答问题的机会留给喜欢表达的学生,把关注的目光始终投在离自己所处位置较近的区域内的学生,对自己欣赏的学生赞赏有加,等等。我们不经意间的“不公平”举动,可能会影响某些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对教师的态度,甚至是对整个人生的态度。而这种结果显然是与基础教育的初衷——“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背道而驰的。在课堂教学中,教育公平是相对的。作为教师,我们应尽量克服意识形态中存在的偏见,时刻提醒自己“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并对自己以往“不公平”的教学行为作出适当调整,使其努力接近“教育公平”。

总结来讲,在教育教学中实现教育公平,就必须:

一、教育教学资源公平。

二、课堂身份公平。

三、座位公平。

四、提问公平。

五、活动公平。

六、课堂平价公平。

七、作业公平。

5、你认为应如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答: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和激发好奇心,要重视每节课的导入环节。

(1)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导入新课时,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如在讲有关打折销售的内容时,从生活中常见的打折用语引课,学生会很乐意参与讨论。(2)环境可以引导人们的好奇方向和产生好奇心。选择适宜的环境刺激,要让学生亲自看看、听听、闻闻、尝尝,以至摸、掰、拆等摆弄一番。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探索,以激发他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逐渐培养学习兴趣。

(3)利用故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如在讲勾股定理时,给学生讲有关勾股定理得出的有趣故事,使学生对这一知识点感兴趣。

二、要帮学生解脱思维习惯的心理压力

成年人随着知识和经验的增长,对事物的了解更加深人广泛,因而缺乏对新事物迫切了解的心情和需要,思维处于一种惰性状态,对周围事物的差异缺乏敏感性;在心理上具有一种知识的满足感,不愿去作寻根究底的研究和思考;成年人荣誉感、自尊心较强,畏惧不熟悉的事物,害怕遭致失败,因而主动放弃对好奇事物的研究。小孩什么也不懂,也无任何思想上的束缚,因而能对感兴趣的新事物表现出极强的好奇心。因此,解脱思维习惯的心理压力,保持好奇心在创造中是十分必要的。

三、让学生自己寻找答案

学生对周围事物和现象感到新奇,什么都想知道。老师要有意识地启发他们积极思考,寻找答案,鼓励其好奇心引起的各种探索活动。要经常注意学生提出的不寻常问题和有价值的想法,抓住时机进行启发诱导.任何厌烦、搪塞和斥责的态度,都会扼杀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精神,教师和家长一定要善于捕捉机会,利用时机施以正确、科学的引导。可以给予充分的探究时间,力争由他们自己找到答案,但是不要过分注重结果。

四、要给学生提供动脑、动手的机会

人们对于自己动脑想出来的东西,自己动手做出来的东西,有一种偏爱和特殊的兴趣,青少年学生尤其如此。他们模仿性强、爱动,可以让他们充分利用手边的工具,充分运用各种感官,自己观察,自己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我成就感和乐趣。类似活动有利于激发趣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从而逐渐培养起学习兴趣。可以适当地增加问题的开放性,答案的开放性、多元性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动机。

五、要鼓励学生提问题

每堂课都刻意让学生质疑问难,而且要适当运用奖赏。通过这样的鼓励,就会使学生敢于把内心的疑问大胆地提出来,从而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六、可以适当增加超出学生的生活经验、出乎他们的意料的教学内容,也可以适当地增加材料的复杂性,恰当利用认识冲突,引起他们的好奇心。

七、要采用扬长避短,表扬激励的方法

课堂教学应充分利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对学生多鼓励、多肯定。不难发现,有些同学特别是一些女同学和一些成绩较差的同学易受批评的负面影响。他们更需要安慰和表扬,哪怕是老师简短的一句话,都会给他们一种满足感,犹如注入一股无形的力量,能使之精神振奋,学习劲头倍增。相反,如果对他们,特别是纪律和成绩较差的学生处处不顺眼、事事都批评的话,会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甚至会将老师的批评当作家常便饭而成为顽石一块。

八、要满足学生的虚荣,成功激励学生 每个人都有一种自我实现、获取承认、取得成功的愿望和需要。成功时,会情绪高昂、兴趣倍增;多次努力仍然失败时。就会产生畏难情绪,影响积极性。其实,中学生感到学数学难并不都是学生的智力问题,相比之下,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更大。因此,给学生创造一个成功的机会,是提高学生学习情绪的一种有效方法。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设置教学内容的层次与梯度、适应学生的智力发展创设更多的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取得学习上的成功,使他们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因人而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使基础好的学生有奋斗目标,基础差的学生看到希望。在考试时,不能出偏题、怪题为难学生,使多数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能有所提高,并使他们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对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要认真分析试卷,当面迅速肯定成绩,指出问题。使他们不至丧失信心。实践证明,学习兴趣的确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推动力,使学生取得了好成绩,这种结果又反过来强化了学习兴趣,使它产生更大的效能,为学习提供更强的推动力量。

6、举例说明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数学的很多知识是与生活实际联系很紧的课程。数学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就是说,通过学习数学,让学生学会用所学的知识去为生活服务,同时,利用生活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进行更好的数学学习。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认为应该:

第一,教学要尊重学生的经验,特别是生活经验。如学生学习三视图时,就应该从生活中的图形入手进行分析考虑。学习圆的有关知识时,从生活中天天见到的车轮开始谈起,激发学生的兴趣。

第二,教学中不仅要动脑,还要动手,多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实践出真知”,实践更有利于创新。如我们在学习相似三角形测量旗杆高度时,就尽可能真实地让学生去实践完成测量。虽然目前学生搞实践活动还是一个薄弱环节,但我们已经开始逐渐去改变这一现状。

总之,就时要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即不仅让学生学会知识,还学会动手动脑,学会做事做人,学会与别人共同生活。

7、你认为应如何加强师德建设?

答:教书育人,教书者必先学为人师,育人必先行为世范。教师职业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更高的素质,而师德是教师重要的素质,是教师的灵魂。师德是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对学生的影响是耳濡目染的、潜移默化的、受益终生的。我认为加强师德建设应着重抓好以下几点:

第一、师德建设重在教育。搞好师德建设,必须通过宣传教育使广大教师对师德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目标、内容等形成共识。认识提高的过程实际上是广大教师受教育的过程,也是师德水平提高的过程,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得到改进和提高。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积极投身于“课堂质量工程”活动中,坚持参加中小学继续教育学习。新课程的实施,迫切要求广大教师加强学习、进修,尽快提高专业化水平。优秀的中小学教师既需要有扎实的学术根底,广阔的学术视野,不断更新知识、追逐学术前沿的意识,又需要把握教育的真谛,了解青少年发展的

第二、师德建设重在规范。只有教育、没有规范,师德建设易成为“软”工程。

第三、师德建设重在落实。首先是计划要落实,要把师德教育活动列入学习计划,并按计划进行实施;其次是责任要落实,师德建设涉及到学校多个部门,要明确责任,把工作落到实处;再次是要落实奖惩。

第四、师德建设重在培训。对青年教师,学校要关心青年教师生活,为他们排忧解难,尽力为其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采取岗前培训、伦理与道德讲座等有力措施进行思想教育和业务培养,为其长远工作创造良好的开端。同时还要经常性开展适合青年特点的活动,拓宽青年教师思想沟通和情感交流地渠道,调动青年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

第五、师德建设重在自我道德修养。为人师表,身教重于言教。只有通过学习、宣传、讨论等多种教育途径,弘扬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恶丑陋的道德风尚,推动广大教师自重、自警、自立、自强,激发其投身教育改革和学校发展的热情,增强其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

第六、师德建设,要特别注意四个方面。

一是教师要有敬业精神。

二是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身教重于言教。教师不仅仅要讲得好,更重要的是要做得好,用自己的行为去感染和影响学生。包括:(1)不体罚,守住教师职业的底线(2)不搞有偿补课,遵守教师的职业操守(3)不迁怒于学生,调整好自己的心态(4)去贪欲,享受教师的职业幸福

三是教师应有渊博的知识。教师只有勤奋好学、广学博览、精益求精,不断地提高自己,随时补充自己知识的不足,具备了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才能传道授业解惑。

四是教师要对学生因材施教。教师教学生,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与情况,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达到良好的效果。因材施教既是教师的基本能力,又是教师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注意研究学生的特点,对于学生的个性特征有深刻的观察和分析,并根据他们的特点给予切合实际的教育。

8、谈谈你对“教师培训既是义务,又是福利,既是前行的加油站,又是整装的训练场”的理解。

答:我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深感“教海无涯苦作舟”,要加强学习,不断地自我提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教得起我们的每个学生,才能配得上“人民教师”这个光荣称号。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教师培训既是义务,又是福利,既是前行的加油站,又是整装的训练场,它将极大地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建设,促进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

首先,根据教育部提出的新时期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总体要求:“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围绕教育改革发展的中心任务,紧扣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战略目标,以提高教师师德素养和业务水平为核心,以提升培训质量为主线,以农村教师为重点,开展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努力构建开放灵活的教师终身学习体系,加大教师培训支持力度,全面提高教师素质,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提供师资保障。”从这点来说,参加教师培训是我们每个教师应尽的义务。

其次,(1)教育培训大大改变了我们的学习环境和意识。教师培训为我们创造了崭新的学习环境。通过培训,我们除了能阅读大量相关理论知识文字、图片、资料外,还可以观看一些名师授课的视频,领略名师风采,以及观摩各种类型的优质示范课录像资料,可以学习别人的优点,用于自己以后的课堂教学。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跟自己同专业的教师进行交流探讨,共同学习,这也就给了大家一个共同进步的机会。我认为这种培训很有必要,因为资源应用的关键是教师,教师的发展是学校和学生发展的基础,教师的进步是学校和学生进步的前提。(2)我们更新了教育观念。通过培训,可以使教育理念得到了更新,拓宽了教学思路,对新课程的认识与实践都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对自身的素质提高有很大的推动作用。(3)开阔了视野,为以后的教学搭建了交流的平台。培训可以获得了很多的信息,开阔了视野,同时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培训学习不但学有所获,更重要的是能做到学有所用,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去,促进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从这几方面来看,教师培训是国家给我们教师的福利。此外,参加教师培训对提高教师素质,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培训就是为提高我们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服务的,是为提高广大学生的学习能力服务的,更是为新课标下的教育教学服务的!每一次的培训一定会激励广大教师的教育热情和教学思考,促进自身多方面素质的提高。所以说教师培训“是前行的加油站,又是整装的训练场”。

总之根据其培训的总要求、培训的任务、培训模式与方法、培训制度和最终的目的可以说“教师培训既是义务,又是福利,既是前行的加油站,又是整装的训练场”

9、为什么说合作与交流是放大个体研究成果、保障校本研修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措施?

答:校本研修不能是教师个人的分散研究。校本的行动研究具有分散、个案的特点。一个人的一个教育叙事,可能只是一个个别的经验,一个教师的案例研究只能涉及到一个小小的教育行动。这样的研究优势是扎根于教育实践,弊病是研究过于细小。有人把这样的研究称作“草根研究”是不无道理的。合作交流,研究成果共享,就能克服这样的研究的细小弊端。教师群体的教育叙事就可能涉及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教师群体的行动研究就可能构成一个庞大的课题。教师的群体行动研究则可以使个体的研究成果积累起来,积沙成塔,积腋成裘,使研究成果得以放大。而且,经常坚持群体研究,可以造就一个合作学习、合作研究的氛围、气势,使学校的每一个人都参与到研究中来,使每个人的智慧都汇入集体的洪流。总之,合作能使研究深入发展,持续发展,能使研究成果得以放大,能使研究逐渐成为日常生活,造就一个学校的研究文化。

此外,校本研修也不能局限于校内。从宏观层面看,校内的教师合作还不足以克服校本研修分散、个案的弊端。一个学校的教师人数不多,总体水平有限,如果把研究局限在校内,就会产生“萝卜炖萝卜还是一锅萝卜”的局面,校本研修也不会可持续发展。我们可以用区域性联合教研克服这样的弊端。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把人和人之间的距离拉近了,把校和校的隔阂打通了。我们完全可以把校本研修活动放置到网上,开展区域性联合教研,或者把校本研修做到全国去,做到海外去。这样的“校本”,既有坚实的实践基础,又有开阔的研究视野,它对教师的发展和学校的建设的意义是难以估量的。

有人把校本的行动研究称作“草根研究”是不无道理的。合作交流,研究成果共享,就能克服这样的研究的细小弊端。“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培养和造就一支善于学习、精于反思、长于教学的专业化教师队伍,是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和重要保障。校本研修立足校本实际,关注教师现实状况,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最现实有效、最经济实惠的途径和方式。校本研修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发专家的引领作用,也需要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最终达到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

第一: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校本教研有了专业引领。专业引领是校本研修的高级形式。校本研修不能只局限于个体研究,局限于行动研究,局限于本园的研究。校本研修不能“坐井观天”,更不能“坐井研究井”。开阔教师眼界,拓展教师思维,提高教师研究水平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专业引领。一是骨干教师引领。专业引领的第一种方式是骨干引领,也就是骨干教师对全体教师的带动。二是专家引领。专家是指对中小学教育教学有专门研究和深刻实践的人员,包括教研人员、科研人员和师范院校的教师。三是专业理论引领。专业理论引领,是指教师在研究的过程中主动学习教育、课程、教学理论,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被引领”的过程。值得指出的是,以上三种引领方式并不是孤立的,它们往往综合在一起使用。不能简单地分类,更不能机械地应用。

第二: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校本教研有了发挥专家的引领作用,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校本研修虽然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是在“本校”展开的,但它不完全局限于本校内部力量。校本研修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应用性研究,缺少先进理念的引领,就会困于经验水平上的重复,导致形式化。因此,“请进来”是校本研修必不可少的内容,邀请省、市、县教育专家和教研员到校开展理论培训。同时,充分利用校本人力资源,邀请本校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举办专题讲座,与教师面对面座谈,进一步促进教师教育思想方法的形成和发展,保证校本研修的高水平,高效益。

第三: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校本教研有了发挥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示范帮带作用。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成绩突出的优秀教师,指导年轻教师或教学能力需要提升的教师,发挥传、帮、带的作用,使其尽快适应角色转换和环境变化的要求。

第四: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校本教研有了引导教师积极反思的作用。经验加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最有效的途径,自我反思运用于教师的教育教学全过程,体现在教学设计、教师个性反思和课后记上。学校坚持“教学问题即课题,教学反思即研究、教学改进即成果”的科研思想,要求教师思考、反省、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贯穿于教学的全部过程之中。

因此,校本研修是以教师为研究主体的研究,但校本研修不能是教师的个体分散研究。合作与交流是放大个体研究成果、保障校本研修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措施。

10、举例说明教师如何适应教育信息化的要求。

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更多运用现代教育信息化,使教育教学从观念、思想、理论到手段、方法、模式等的根本性变革。这场变革能否顺利进行并取得成功,关键在教师。因为教师是最终决定教育革新成败的因素,没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育信息化将无法实现。因此我们应该做到:

(1).要加强自身信息化能力的培养,提高信息素养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呼唤现代化的教师,现代化的教师应该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教师的信息素养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应该具备较为充分的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相关知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历史和发展趋势,能够把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特点、思想方法;能够准确地理解信息社会的各种现象,并客观地评价信息时代的信息文化,树立科学的价值观。二是要有较强的技术操作能力,能够综合运用各种工具和方法,进行信息处理、开展信息交流、创作信息作品或产品、解决实际问题。三是能够将信息技术作为自己学习、工作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利用信息技术探求新知、研究问题,能够将信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开创美好的生活。在数学教学这方面,我们就应该学会如《几何画板》这样的教学软件。

(2).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对于教学而言,信息技术只是一种新型的数字化的教学辅助工具,它的主要功能就是对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通过生动直观的表象或精美装饰的文字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生本对话,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意义建构。因此,不能把信息技术的展现作为课堂教学的中心,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结合。如经常在网上查找一些教学资源。在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的同时,也要防止对其滥用。要遵循以下原则:为教学服务的原则,适度使用的原则,简约可操作原则。就数学学习来说,我们的重要定理,公式,不是单用多媒体展示一下学生就可以接受的,因此,很多时候是要结合板书共同完成的。有时候,实物投影倒是比幻灯片更适用。

(3).要学会多媒体网络教学。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是一种功能强大的多媒体教学网络操作软件,具有网络教学功能和众多的附加功能,为教师利用网络进行教学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4).积累自己的教育资源库

广义的教育资源包括教师、学生、教材、教学设备等,我们提倡的积累自己的教育资源库指的是狭义的教育资源,即教学内容资源以及与内容展现有关的资源。利用信息技术积累教育资源方便快捷,尤其是采集图片、音频、视频资源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制约,能极大地丰富教育教学资源,对教育教学方法和观念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应该充分利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采集和下载图片、音频、视频资源,积累自己的教育资源库,发挥这些现代教育资源对教育教学的支持作用。

可见,我们教师要更好的胜任自己的工作,必须努力建成自我完善的智能结构,才能适应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真正的充分利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化教学手段。

但要注意对于教学而言,信息技术只是一种新型的数字化的教学辅助工具,它的主要功能就是对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通过生动直观的表象或精美装饰的文字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生本对话,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意义建构。因此,在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的同时,也要防止对其滥用,不能把信息技术的展现作为课堂教学的中心,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结合。

第五篇:1.谈谈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1.谈谈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1).认识人力资源的重要性

人力资源,又称劳动力资源,是指能够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总和。人力资源包括体质、智力、知识和技能等方面。其中,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是衡量人力资源多寡的重要指标。人力资源的数量指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数量,其质量指经济活动人口具有的体质、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水平。(2).了解我国人力资源的现状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国民素质全面提高。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982年的5.3年,提高到2009年的9.5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从2000年的10年提高到2009年的12.4年,均处于发展中国家的前列。我国具有高等教育学历的从业人数达到9830万人,规模位居世界第一。我国已经实现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历史性转变。但是,我国人力资源现状不容乐观。首先,表面数量多,实际数量少,造成人力资源供给不足。虽然人口有13亿,但合格人才却远远不够。(3).认识我国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面对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广大教师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的教育还不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教育体制机制不完善,学校办学活力不足;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滞后;教育投入不足,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尚未得到完全落实。接受良好教育成为人民群众强烈的期盼,深化教育改革成为全社会的共同心声。

(4).认识强国必先强教的伟大战略

教育强则国家强,这是近现代以来后进国家追赶先进国家的历史经验。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实现“世界追赶”,首先要实现人力资本的优先发展,要把我国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本优势。这既是我国发展的基本国策,也是教育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我们还应该认识到,实现这一转化,我们具备非常充分的客观条件: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我国人口结构已经进入成年型,即以成年人为主的人口构成,人均负担供养人口数量最少;由于经济的发展,个人、家庭的消费比例更多地倾向于教育,这是教育发展的最佳时机。因此,新时期的教育之爱,应该表现在如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办高质量的教育,真正承担起增生人力资本的历史重任。

(5).认识教育承担的历史责任

当今时代,各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教育是培养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必须根据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性、战略性进行教育创新。进行教育创新,关键是通过深化改革,不断健全和完善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教育体制。要扫除制约教育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努力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益,优化教育结构,扩大教育资源。进一步转变政府管理教育的职能和模式,增强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的能力。推动教育体系的创新,逐步形成适应终身学习需要的学习型社会,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推动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加强各级各类教育的衔接和沟通。进行教育创新,根本的目的是要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要改革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手段,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吸纳当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最新成果,建立符合受教育者全面发展规律、激发受教育者创造性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形成相互激励、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努力创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良好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能充分发挥自身潜能,激发学习成长的主动性,实现全面发展。

2、举例说明在教育教学中如何坚持以人为本。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提出以人为本,就是要回答什么最重要,什么最根本,什么最值得关注的问题。以人为本,就是说,与制度、规定相比,人最重要,最值得关注。对于广大中小学教师来说,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就要关注学生主体,就要以学定教,就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是一种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地接受的“灌输式”、“听话式”的教育。因此,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所谓主体性是指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确立主体性,必须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首先,师生在人格上要互敬互爱。尊师是我们经常听到的关于师生关系的一种描述,但仅有这些是不够的,因为这是单向的要求,师生之间应该互相尊敬,互相爱护。其次,师生在教学中要民主平等。常言道,“尊其师,则信其道”。师生之间的互敬互爱体现在教学中就是可以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快乐友爱的享受,充分发扬教学民主,积极营造一种以真诚、热爱、理解为特征的课堂气氛,使学生能自由表达,自由参与,充分认识到自身的存在和价值。另外,教师还可通过表扬、激励等培养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培养其主体意识。教育要以人为本,学生的成长和进步才是教育的本质和核心。

3、举例说明教师如何将减负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1)教师要树立新的学生课业负担观。教师的课业设计应立足于学生实际,结构要优化,课业内容要注重学科联系,把握好数量限度、时间跨度和难易程度。笔答式作业要注重巩固基础,课堂作业应注重新知,课外作业注重知识的拓展性、启发性、综合性、趣味性,克服重复练习、无效练习、惩罚练习和粗制滥造练习的现象。中小学生的课业量更要把握好“度”,严禁把增加作业量作为惩罚学生的手段,只有把握好作业时间和量这个“度”,才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2)教师要建构多元评价机制。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要改变过去单一的、版面的评价手段,建立多元评价体系,采用自评、他评、互评相结合。自我评价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并且消除由他人评价引起的极度焦虑。适度的焦虑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过度焦虑则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且过度焦虑易产生心理障碍,自评能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没有外部评价的教学是不真实的,必须通过他人的评价才能看到优劣,才能对优劣作出判断。组织合理的评价,可以给批判性和独创性的思维树立必要的合适的标准,必须把自评、他评、互评结合起来。当学生对自己分数不满意时,可要求自考,直到满意为止,这样有利于学生弥补不足,最终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能减轻学生因考试焦虑而产生的心理压力。

4.你觉得在教育教学中实现教育公平可行吗?谈谈你的对策。

第一,要树立“教育公平”的观念。教师要实现教学公平,必须具有正确的学生观、教学观和评价观。今天的教师已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输者,而更多的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领者。教师要实现这种转变,首要的前提就是教育观念的转变,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学生观的转变。

正确的学生观的要义是尊重学生,要把学生当成一个具有完整生命意义的“人”来对待。我们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性,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学生;人天生就具有差异性,因此,我们要容忍学生的差异存在,并将其作为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来考虑;人是具有复杂情感的高等动物,因此,我们需及时地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与沟通,并有效地促进教学的顺利进行。

第二,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尊重学生不是一句空话,要把这个理念落实在教学中去,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的作用。当然,课堂上的学习自始至终充满着“接受”与“亲历”的矛盾,而且,学生不能事事都亲自经历一番,必须向老师请教,向书本请教,必须学习大量的间接知识。但这不能作为不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借口,就是接受间接知识,也需要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需要调动他们的已有经验。因此,教师不能以知识传授者、施与者的身份对待学生。否则,教育公平就是一句空话。

第三,要在大班额集体教学的环境下,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都是具体的人,都是有个性的人,就像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孩子。尊重孩子就要尊重他们的个性。现实的问题是,我们仍在实行班级授课制,而且班额较大,这是促使“教育不公平现象”产生的客观原因之一。试想,面对几十个孩子甚至上百个孩子,我们的教师该有多大的“神力”才能实现在课堂教学中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差异和发展呢!但是,教师也不是完全的无能为力,也不能因此就放弃对学生个性的关注。我们的老师们在实践中创造了很多集体教学条件下关注个体的好经验、好方法。比如,组织小组教学,就是关注个性发展,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充分开发学生资源的一个好策略。改变形式僵化的排位方式,实行座位轮换或实行“小组圆桌”式排座,也能实现学生在教室这个“学习场”中有公平的机会,是解决由于空间位置占有的不同而产生的教育不公平现象的有效途径。

第四,在教学行为中追求“教育公平”。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有时会有意无意地做出对学生“不公平”的举动,如习惯性地把回答问题的机会留给喜欢表达的学生,把关注的目光始终投在离自己所处位置较近的区域内的学生,对自己欣赏的学生赞赏有加,等等。我们不经意间的“不公平”举动,可能会影响某些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对教师的态度,甚至是对整个人生的态度。而这种结果显然是与基础教育的初衷——“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背道而驰的。在课堂教学中,教育公平是相对的。作为教师,我们应尽量克服意识形态中存在的偏见,时刻提醒自己“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并对自己以往“不公平”的教学行为作出适当调整,使其努力接近“教育公平”。

5、你认为应如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一.是适当增加教学内容的意外性,超出学生的生活经验、出乎他们的意料的教学内容极易引发其好奇心。

二.是恰当利用认识冲突,与学生的经验、态度不一致、相冲突的内容很容易引起他们的好奇心。

三.是适当地增加复杂性,复杂的材料通常比简单材料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四.是适当地增加问题的开放性,问题答案的开放性、多元性有助于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探究动机。

五.是给予充分的探究时间,由好奇心激发的探究活动总是需要一定的时间,如果教师已成功地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那么就要给予他们充分的探究时间,力争由他们自己找到答案。

六.是不要过分注重结果,由好奇心激发的探究活动弥足珍贵,它比让学生记忆知识、练习技能更重要。

七.是适当运用奖赏。

6、举例说明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第一,教学要尊重学生的经验,特别是生活经验。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这一段话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这样一个教学理念。

第二,教学中不仅要动脑,还要动手,多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实践出真知”,实践更有利于创新。所以,我们要开创一切条件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例如,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到课外去联系实际,如参观工厂、农村、部队、大自然、搞社会调查等,可获得更直接的信息,也有利于提高创新能力。然而,有些教师认为学生在搞实践活动太耽误时间。所以,目前学生搞实践活动还是一个薄弱环节,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创造力受到限制和削弱的因素有极少设疑和提问,这妨碍了学生的创造性;教师和家长不能容忍学生嬉戏态度的存在,幽默和诙谐往往会导致惩罚,经常有人对创造行为抱有偏见,把它看成一种变态行为,进行讽刺和讥笑;强大的随俗压力使得创造性活动难以展开;把学生的思考活动局限在规定的时间内,使学生不得不走上死记硬背的道路。”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学生的憧憬、幻想和希望,是志趣、科学理想形成和发展的极好时期,创新教育的最大障碍不是学生,而是教育部门的一些领导和教师。长期以来,他们抱残守缺,固步自封,教学模式单一,思想僵化,早已习惯了应试教育那一套,不敢越雷池一步,不能容忍学生表达和自己相反的意见,对有创造个性的学生甚至压抑和打击,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创造热情,不知扼杀了多少有创造才华的学生。

7、你认为应如何加强师德建设?

(1).不体罚,守住教师职业的底线

体罚是“教师职业道德底线”,是“高压线”,触摸不得。触摸了,就可能受到行政甚至法律的制裁。教师应该对其有“躲之犹恐不及”的警觉,不能再怀疑体罚是否有用,是否有道理了。

在学生没有认识错误的时候,体罚只能增加其逆反心理,还会挫伤其自尊和自信。体罚是最愚蠢的教育方法,是教师无能的表现。教师要坚决拒绝体罚。何况,从社会学方面理解,学生是被服务者,教师是服务者,学生是“上帝”,服务的最基本理念是“上帝喜欢”,哪有体罚“上帝”的道理?

不体罚,不等于不惩罚。没有惩罚的教育也不是完整的教育。人性的弱点就是不能百分之百地自觉,更不能百分之百地“先觉”,总有做不到,想不到的地方,因此,都要接受实践的惩罚。而且,能否正确对待挫折,正确对待惩罚,是一个人是否坚强的表现。应该适当地开展挫折教育,教会学生主动面对惩罚。(2).不搞有偿补课,遵守教师的职业操守 教师应该自觉抵制有偿家教。极少数教师身上存在“该讲的内容上课不讲,而是放到课后有偿家教的时候讲”的情况,甚至有极个别教师利用职务之便,组织学生进行有偿家教,以谋取私利。这样的行为违背了教育的宗旨,也影响了教师的职业形象。

(3).不迁怒于学生,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情绪也会感染学生的情绪。教师心情愉快、热情饱满地面对学生,学生就能轻松愉快地上课。相反,如果教师郁郁寡欢,那学生也会无精打采。教育是心灵、人格的塑造。情感、情绪、情操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师如果将沮丧的心理状态带到教室,非但课上不好,还会把学生当作“出气筒”、发泄对象,生出各种各样的事端来。

快乐地当教师,这不仅是一种正确的人生态度,更是一种崇高的职业追求。看淡功名利禄,放下急功近利,把教育当成一种美学,于淡泊中体会愉悦。如此一来,倦怠的心理就会烟消云散,收获就会越来越多,也会得到越来越多学生的喜爱。任凭教室外红尘滚滚,我保持教室里一片净土。这样教师就能收获快乐,学生同样也能收获快乐。

(4).去贪欲,享受教师的职业幸福

幸福是人的主观内心感受。幸福就是干自己喜欢的事,结果得到大家认同,社会认同。一个人喜欢什么工作,不仅是天赋方面对这项工作比较适应,也是内心深处的一种需要。喜欢是什么?喜欢本身就是持久的动力,就意味着自觉地投入,并预示事业的成功。教师不仅有爱的奉献,也有爱的获得,不能收获爱的职业谁也难以坚持。

8、谈谈你对“教师培训既是义务,又是福利,既是前行的加油站,又是整装的训练场”的理解。

(1).新时期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总要求

教育部提出的新时期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总体要求是: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围绕教育改革发展的中心任务,紧扣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战略目标,以提高教师师德素养和业务水平为核心,以提升培训质量为主线,以农村教师为重点,开展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努力构建开放灵活的教师终身学习体系,加大教师培训支持力度,全面提高教师素质,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提供师资保障。要按照“统筹规划、改革创新、按需施训、注重实效”的原则,完善培训制度,统筹城乡教师培训,创新培训模式机制,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坚持全员培训与骨干研修相结合,远程培训与集中培训相结合,脱产进修与校本研修相结合,境内培训和境外研修相结合,非学历培训与学历提升相结合,促进中小学教师培训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取得新突破。(2).新时期中小学教师培训的任务

新时期中小学教师培训的任务是:紧紧围绕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中心任务,开展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总体目标是:以实施“国培计划”为抓手,推动各地通过多种有效途径,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全体中小学教师进行分类、分层、分岗培训。今后五年,对全国1000多万教师进行每人不少于360学时的全员培训;支持100万名骨干教师进行国家级培训;选派1万名优秀骨干教师进行海外研修培训;组织200万名教师进行学历提升;采取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方式,促进中小学名师和教育家的培养,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

(3).创新教师培训模式与方法,提高教师培训质量

1)积极创新培训模式。2)不断优化培训内容。3)努力改进培训方式方法。4)积极开展教师远程培训。5)建立和完善校本研修制度。6)建立教师培训机构资质认证制度。7)实行教师培训项目招投标制。

(4).完善教师培训制度,促进教师不断学习和专业发展

1)完善五年一个周期的教师培训制度。2)建立严格的教师培训学分管理制度。3)建立教师培训机构资质认证制度。4)实行教师培训项目招投标制。5)强化教师培训质量监管。

9、为什么说合作与交流是放大个体研究成果、保障校本研修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措施?

一是校本研修不能是教师个人的分散研究。校本的行动研究具有分散、个案的特点。一个人的一个教育叙事,可能只是一个个别的经验,一个教师的案例研究只能涉及到一个小小的教育行动。这样的研究优势是扎根于教育实践,弊病是研究过于细小。有人把这样的研究称作“草根研究”是不无道理的。合作交流,研究成果共享,就能克服这样的研究的细小弊端。教师群体的教育叙事就可能涉及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教师群体的行动研究就可能构成一个庞大的课题。教师的群体行动研究则可以使个体的研究成果积累起来,积沙成塔,积腋成裘,使研究成果得以放大。而且,经常坚持群体研究,可以造就一个合作学习、合作研究的氛围、气势,使学校的每一个人都参与到研究中来,使每个人的智慧都汇入集体的洪流。总之,合作能使研究深入发展,持续发展,能使研究成果得以放大,能使研究逐渐成为日常生活,造就一个学校的研究文化。

二是校本研修也不能局限于校内。从宏观层面看,校内的教师合作还不足以克服校本研修分散、个案的弊端。一个学校的教师人数不多,总体水平有限,如果把研究局限在校内,就会产生“萝卜炖萝卜还是一锅萝卜”的局面,校本研修也不会可持续发展。我们可以用区域性联合教研克服这样的弊端。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把人和人之间的距离拉近了,把校和校的隔阂打通了。我们完全可以把校本研修活动放置到网上,开展区域性联合教研,或者把校本研修做到全国去,做到海外去。这样的“校本”,既有坚实的实践基础,又有开阔的研究视野,它对教师的发展和学校的建设的意义是难以估量的。

三是专业引领。专业引领是校本研修的高级形式。校本研修不能只局限于个体研究,局限于行动研究,局限于本园的研究。校本研修不能“坐井观天”,更不能“坐井研究井”。开阔教师眼界,拓展教师思维,提高教师研究水平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专业引领。

一是骨干教师引领。专业引领的第一种方式是骨干引领,也就是骨干教师对全体教师的带动。二是专家引领。专家是指对中小学教育教学有专门研究和深刻实践的人员,包括教研人员、科研人员和师范院校的教师。三是专业理论引领。专业理论引领,是指教师在研究的过程中主动学习教育、课程、教学理论,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被引领”的过程。值得指出的是,以上三种引领方式并不是孤立的,它们往往综合在一起使用。不能简单地分类,更不能机械地应用。

10、举例说明教师如何适应教育信息化的要求。

(1).要加强自身信息化能力的培养,提高信息素养

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呼唤现代化的教师,现代化的教师应该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教师的信息素养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应该具备较为充分的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相关知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历史和发展趋势,能够把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特点、思想方法;能够准确地理解信息社会的各种现象,并客观地评价信息时代的信息文化,树立科学的价值观。二是要有较强的技术操作能力,能够综合运用各种工具和方法,进行信息处理、开展信息交流、创作信息作品或产品、解决实际问题。三是能够将信息技术作为自己学习、工作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利用信息技术探求新知、研究问题,能够将信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开创美好的生活。(2).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对于教学而言,信息技术只是一种新型的数字化的教学辅助工具,它的主要功能就是对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通过生动直观的表象或精美装饰的文字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生本对话,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意义建构。因此,不能把信息技术的展现作为课堂教学的中心,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结合。

在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的同时,也要防止对其滥用。要遵循以下原则。(1)为教学服务的原则。(2)适度使用的原则。(3)简约可操作原则。(3).要学会多媒体网络教学 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是一种功能强大的多媒体教学网络操作软件,具有网络教学功能和众多的附加功能,为教师利用网络进行教学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多媒体网络教学具有以下功能。

(1)

教学功能。2)指导功能。(3)监控功能。(4).积累自己的教育资源库

广义的教育资源包括教师、学生、教材、教学设备等,我们提倡的积累自己的教育资源库指的是狭义的教育资源,即教学内容资源以及与内容展现有关的资源。利用信息技术积累教育资源方便快捷,尤其是采集图片、音频、视频资源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制约,能极大地丰富教育教学资源,对教育教学方法和观念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应该充分利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采集和下载图片、音频、视频资源,积累自己的教育资源库,发挥这些现代教育资源对教育教学的支持作用。

下载1谈谈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对教师提出的要求。word格式文档
下载1谈谈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对教师提出的要求。.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专题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Sakurafan2010 2009-06-18 14:08 专题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背景材料 继神舟六号圆满载人航天飞行后,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号载人飞船进入预定轨道,发射圆满成功。2008年......

    专题: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

    专题:创新中国问答题: 1、我国重视科技创新的原因(意义、必要性) (1)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中国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创新。 (2) 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科技创......

    浅谈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浅谈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李昕雨 临床医学院第一党支部 在各种资源中,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的数量、质量、结构和作用的发挥,直接关系到国家、地区和企事业的兴盛衰......

    论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

    论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孙岩20111611657管理2班当今世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其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我们能否在科技发展上取得优势,增强以经济和科技为......

    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听取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作 政府工作报告,审查年度计划报告和预算报告。 国务院总理......

    如何践行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

    如何践行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 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这一概念早就提出了,可是这么多年过去了,好像并没有什么成效。我国仍然缺乏高素质的人才,经济和综合国力是在不断提高,可是......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背景材料]1、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的袁隆平院士突破经典遗传理论的禁区,提出水稻杂交理论。他培育的杂交水稻自推广以来,已累计增产4000亿公斤......

    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 (恢复)

    底庙中学2013思想品德中考热点专题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 背景材料: 材料一:2013年1月18日,201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