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技术的性质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16:36: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1-2技术的性质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1-2技术的性质教学设计》。

第一篇:1-2技术的性质教学设计

技术的性质 教

材:(凤凰国标课本)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通用技术(必修1)文档内容:技术的性质

节:第一单元 走进技术世界第一节技术的性质 课时: 1课时

作者:吴忠兰(黄岩院桥中学)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技术目的性、创新性、综合性。(2)理解技术发明和技术革新。(3)理解科学与技术的区别与联系。(4)理解技术的综合性。(1)理解技术的两面性。

(2)知道知识产权在技术领域的重要性。(3)了解专利的作用及有关规定。(4)懂得专利的申请流程。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思考讨论,感受并理解技术的综合性。

(2)通过分析案例,了解知道技术目的性、创新性、综合性。(1)通过思考讨论,感受并领会技术的两面性。

(2)通过学生分组模拟演示,体会专利的申请过程。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探究技术的创新性和综合性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技术观。(2)培养学生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精神。

(1)通过学习技术的两面性,让学生正确看待技术的两面性。

(2)懂得专利的作用与专利的申请方法后可以容易通过申请专利来保护自己的发明创造。

二、教学重点

1.理解技术发明和技术革新的区别与联系。2.理解技术活动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知识。理解技术的两面性。懂得专利的申请流程。

三、教学难点

理解技术与科学的区别与联系。理解技术的两面性。

四、教学方法

教授、任务驱动、小组合作。

五、设计思想 1.课本分析

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是全书的逻辑起点,它为学生理解技术及其性质、走入技术世界搭建了平台,也为学生开展技术设计的学习奠定了基础。第二节承接了第一节“技术的价值”的内容,围绕技术的5个性质,即目的性、创新性、综合性、两面性、专利性展开,是本章的重点,也是难点。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力求让学生理解、内化,掌握看待和分析技术问题的方法,形成对技术问题的敏感性和对待技术的积极情感和理性态度,并贯穿于整个通用技术的学习全过程。本节的内容设置为2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技术的目的性、创新性、综合性。

技术的目的性,课本首先指出技术都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活动的成果。而每一项具体的技术又一定是为人们某方面具体的需求服务的。然后用案例“助听器的发明”加以具体阐述。并指出技术的目的性体现在丰富多彩的技术活动之中。是推进技术不断优化和不断发展的源动力。对于这个案例的处理,要注意它是为了“技术都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活动的成果”这个论点进行说明的,所以在分析这个案例时,先要让学生分析,助听器的目的是为了什么,接着要分析,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人们都作了些什么?又是如何去做的?

技术的创新性,课本首先指出创新的重要性:创新是技术的核心所在,也是对人类富有挑战意义的内在原因。课本的“小辞典”包括随后的“讨论”就是要让学生正确理解创新的概念,告诉学生:技术创新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理解,要让学生认识到创新不一定就是发明,不要把创新看得太神秘,关键是突出一个“新”字。然后课本进一步明确技术创新常表现为技术革新和技术发明,并利用“瓦特蒸汽机”的例子说明技术发明对技术发展的推动作用,老师可以补充像“莱特兄弟发明飞机”、“自行车的发展”等,也可以让学生举一些身边发生的案例来进行说明。课本中技术的创新是一个艰难而曲折的历程,可以理解为技术的创新不是一帆风顺的,要培养自己百折不挠、实事求是、不怕困难、追求创新的良好态度与品质;技术创新没有止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谁也不知道将来会发展成什么样子。这也正是创新对人类富有挑战意义的魅力所在。

技术的综合性,课本分成了三块进行了阐述:一是技术具有跨学科性,每项技术都要综合运用多个学科、多方面的知识,课本举了小板凳的例子,教师可以让学生寻找一些身边的常用物品加以阐述;二是技术与科学的区别和联系,技术与科学这两个概念,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被人们无意识的混淆起来,所以课本先从概念上、研究的方法上等等多个维度进行比较说明,然后通过实例来让学生理解。2.设计理念

技术的性质这节课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将五个性质联系起来,要找一个载体,能同时体现多个性质的典型案例!我选择了“助听器的发展”这个例子。通过助听器的发展引出技术的目的性、创新性和综合性,然后再通过具体的例子逐一讲解,让学生感受、体会进而理解技术的三个性质。

3.教学策略设计

本节课的内容以案例阅读分析和学生参与思考分析为课堂教学主线,以学生比较熟识的“助听器的发明”为线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目的。

为充分体现老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案例分析、演示讲解,学生主动探究式学习等教学方法。4.学情分析

高二的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在以前的各学科当中或多或少地接触到一些技术的知识或案例,但一般都是零碎而非系统的,感性而非理性的,而且往往并非从技术的角度出发。在经历了前一节“技术的价值”的学习后,他们走进了技术的世界,发现了人类的创新活动和技术发展给世界带来的繁荣和异彩,激发了投身技术创新行列,实现人生价值的热情,为本节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学生对技术的性质识记并不困难,关键是通过案例分析、讨论、马上行动等活动,能对技术的性质实现理解、内化,形成和提高理解技术、评价技术以及逻辑思考、批判性思考等方面的能力。

六、教学准备 1.教学资源的准备

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课件PPT等。2.教学课件的准备

教学课件比较简洁,多以直观的图片来说明,抓住关键知识点,突出中心。

七、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通过第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技术的价值,技术与人、社会、自然的辨证关系,初步建立了技术意识。接下来将从技术最基本特性的角度出发,阐述技术的五个性质,从而使学生加深对技术的理解。这一课时将从“助听器的发明”引入,主要介绍技术的目的性创新性和综合性。2.案例分析

同学们,我们来看一张幻灯片,投影大屏幕助听器的发明,学生观看大屏幕,并思考问题。助听器的发明:

(1)从什么具体目的出发?(2)解决了什么具体问题?(3)满足了什么具体要求?

由此能否归纳出技术的一个性质?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板书: 3.技术的性质

技术的性质:①目的性

老师:听力残障者需要用助听器体现助听器技术的目的性;早期的助听器体积庞大,使用起来非常不便,1923年马可尼公司研制出电子管控制的助听器,装在一个16磅的盒子里。20世纪30年代,电子管趋于小型化,但是这么大的助听器还是没法带。20世纪50年代,晶体管的问世带领人们进入了微型化的时代,人们把助听器做的非常小,完全可以放进耳朵内,方便佩戴。助听器由大到小、由电子管到晶体管体现了技术的又一性质,什么性质?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板书: ②创新性

创新是技术的核心

逐一放映幻灯片瓦特蒸汽机与第一次技术革命、莱特兄弟发明飞机、自行车的发展、显示器的革新与电视机的创新等,学生讨论:

一、技术创新与技术发明有什么区别和联系,为什么称蒸汽机为发明,而称显示器与电视机为创新?

二、瓦特蒸汽机的发明推动了怎样的技术体系的发展壮大?请举例说明。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板书:

技术创新常常表现为技术发明和技术革新。技术发明:创造发明自然界原来没有的事物。技术革新:对原有技术加以改造和提高。助听器的发展过程中,电子管和晶体管的问世就是技术发明,而其他的一些改进则是技术革新。助听器的研究需要用到声学、电学、机械学、人体生理学、材料学、医学及人文哲学等,说明了技术具有什么性质?

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板书: ③综合性

从小板凳需要综合哪些学科知识出发,引出技术与科学的区别与联系,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从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技术与科学两者的区别: 科学

科学是对各种事实和现象进行观察、分类、归纳、演绎、分析、推理、计算和实验,从而发现规律,并予以验证和公式化的知识体系

侧重: 认识自然 力求: 有所发现

回答: “是什么”“为什么”

实验:验证假设,形成结论

技术

技术则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愿望对大自然进行的改造

侧重:利用和合理地改造自然 力求:有所发明

回答: “怎么办”

试验:验证方案的可行性与合理性,并实现优化

科学与技术的成果形式不同。科学成果一般表现为理论、概念、定律、规则、论文等,此类成果一般不具有商业性;而技术成果一般则以工艺流程、设计图、操作方法等形式出现,此类成果可以商品化。

科学与生产不发生直接的联系,而技术直接服务于生产,技术离开了实践,就无法体现其价值。

马上行动:

结合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分别举出3个科学活动和技术活动的实例。科学活动

牛顿运动定律

技术活动

瓦特蒸汽机

爱因斯坦相对论

电脑制造

霍金的黑洞理论

家具制造

技术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技术不仅与科学有着紧密的关系,而且与其他学科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如当代技术与艺术的关系就十分密切。技术常常涉及工具、材料、技能、工艺、程序等,而艺术则涉及人类的价值观、审美观、艺术修养等。艺术能触发智慧的火花,激发技术创造的想像力,而技术进步也会带来艺术创作方式的改变。④两面性 展示实物电池

老师:电池的使用可以给人类带来哪些好处,同时给环境带来什么影响呢? 学生:正:电池可以随时随地为人类带来光明和动力。

反:任意丢弃的废旧电池中所含的重金属会对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一粒钮扣电池就能污染6×105L水。

观看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以及核电站的有关图片。引出核技术的两面性。老师:什么是技术的两面性?

学生:技术的两面性是指技术既存在满足人类需求,为人类造福的正面价值,同时也会对人类带来一定的危机,甚至是灾难的负面影响。

老师:农药技术给人类带来什么好处,同时又给大自然带来什么负面影响呢? 学生:正:农药技术的出现,可以保护农作物或促进农作物的茁壮成长。

反:污染环境,或长期吃了喷农药过多的农作物,如:白菜,瓜果之类将有害于人的身体健康。

老师:电技术的出现有什么两面性?

学生:正:电技术的出现随时随地给人们带来光明和动力。反:不能正当、合理地利用电,将威胁到人们生命的安全。探讨活动

全班四人一组。一组提出一项技术,并说出它的正面,另一组说出它的反面,两组间可进行反驳。至少要提到四项技术。(1)网络技术

正:方便人们工作、学习、交流沟通。

反:有人利用网络从事犯罪活动,如非法截取信息、窃取各种情报、复制与传播计算机病毒等犯罪活动。(2)汽车技术

正:方便人们的出行。

反:汽车排放的尾汽、噪音污染环境。(3)B超技术

正:可以发现人体内部是否有疾病。

反:进行胎儿性别鉴别。(改变了人口男女人数的自然平衡,出现重男轻女的风气)(4)克隆技术

正:克隆人体器官,用于器官的移植。

反:可给人们带来灾难,破坏社会的伦理道德。学生(总结):技术具有两面性

任何事物客观上都具有两面性,技术也不例外。

技术既可以给人类带来福音,也可能给人们带来危害。实用性是技术的基本特性,没有实用价值的技术,就无法满足人类的需求,也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但是,如果实用性被发展到不恰当的地步,甚至不考虑技术对环境,对他人造成的不良影响而盲目的追求功利性,这就违背了技术的本义,走向它的反面。阅读“决定胎儿性别的技术”,讨论:你对“决定胎儿性别的技术”是支持还是反对?

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老师再发表。

学生:任何事物客观上都具有两面性。但是,必然有一面是主导的,这一面就决定了事物的基本特性。一个有用的技术项目或产品,只要它存在价值,仅管它还存在某种危机和隐患,我们仍然要使用它,这就是我们对待两面性的态度。相信人类的理想和智慧,一定能找到解决技术两面性问题的办法。⑤技术的专利性。阅读案例

小强根据现有摩托车锁加装自动报警装置制得了自动报警防盗锁并在杂志上作了介绍,某锁厂根据此材料生产出了这种防盗锁并投放市场,小强起诉锁厂侵权,法院却不予受理。根据上面材料,请大家说说法院的做法是否合理? 分析上面案例,引出技术的专利性。技术作为创造性劳动的成果,是技术发明者智慧和劳动的结晶,对于他们的这些劳动成果我们理应加以尊重和保护。

怎样保护呢?——申请专利,利用知识产权制度来保护技术发明者的合法权益。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老师:什么是知识产权? 学生:知识产权是人们基于自己的智力活动创造的成果和经营管理活动的标记、信誉而依法享有的权利。狭义的知识产权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三个部分。老师:什么是技术的专利权?

学生:技术作为创造性劳动的成果,是技术发明者智慧和劳动的结晶,它凝结丰富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在技术实现其价值的过程中,技术发明者对此享有一定的权利,这些权利受到法律的保护。专利权是属于知识产权的范畴。

案例:50年前,施乐公司为了阻止同类公司搭顺风车,施乐先后为其研发的复印机申请了 500多项专利,涵盖了复印机的全部部件和所有关键技术环节。由于施乐公司设置的专利壁垒,且该专利受法律保护10年,日本的佳能、理光等企业虽然具备大规模研发、生产、销售复印机能力,但也只得望“机”兴叹,施乐公司在这 10年期间里掌控了复印机市场,获得了巨大的利润。老师:根据上面案例谈谈专利有什么作用?

学生:专利技术具有一定的垄断性,使其专利技术和产品在一定时间内独占市场,从而得到丰厚的回报,保持继续新的发明创造的积极性,使技术创新活动走向良性循环。老师提问:专利权是自动取得的吗? 引导学生回答:专利权不能自动取得,对于符合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的发明或实用新型,必须履行《专利法》所规定的专利申请手续,向国家专利局提交必要的申请文件,经过法定的审批程序,最后审定是否授予专利权。引出问题:如何申请专利?

提交阶段——受理阶段——初审阶段——公布阶段——发明专利申请实质审查——授权阶段

马上行动

模拟专利申请:每四名同学为1组,两名同学扮演专利的申请方,另两名同学扮演专利授予方,模拟专利申请的过程。请一组同学到前面来演示一下。4.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内容?

你能不能简要说出技术的五个主要特性,你是怎样理解的? 学生总结。5.课堂练习

分析下面材料中体现了技术哪些性质? 照明技术的发展

人们为了满足对光明的不断追求,依靠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人类的照明技术从依靠自然光——人工取火——火照明的灯——电照明的灯等不断地发展,从而满足了人们对人造光的更亮、更省、更清洁、更高效、更安全的需求。依靠各种材料的发明和制造技术的提高,灯具朝着款式多样化、结构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研制者或制造企业为了保护自己的正当利益,往往对其先进的技术实行专利保护,如各种颜色的LED灯,都有相应的专利保护,但由于技术所限,有些灯具所用的材料对环境有一定的污染,如日光灯里的汞。

八、教学反思:

第1课时讲了前三个性质:技术的目的性、创新性和综合性。第二课时讲技术的两面性和技术的专利性。本节课在技术的两面性中进行辩论,一正一反,学生发言热烈,积极参与,整个课堂活跃,学生积极性高,兴趣性浓。技术项目有“网络技术”、“汽车技术”、“克隆技术”、“电技术”、“电池技术”、“农药技术”、“B超技术”、“核能技术”等,学生的兴趣较高,都各抒己见。到技术的专利性用的讲课时间相对少一些,通过几个案例分析,可以看得出来学生还是有一定的法律意识的,激发了学生对法律知识的求知欲。

第二篇:2、认识矿物的性质 教学设计

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

第2课《认识矿物的性质》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下册《岩石与矿物》单元的第2课。通过组织学生研究几种常见矿物的性质,初步认识自然界中常见的矿物,通过自己多种多样的、不同方式的科学探究,知道它们的性质特征,学会鉴别岩石,从颜色、透明度、光泽、硬度、形状等方面来判断岩石的种类;在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敢于表达自己的研究成果和感受,充分体验人类了解矿物和掌握矿物的性质,感受自然界中资源的丰富和宝贵,体验人类了解和掌握矿物性质能更好的为人类开发和利用,唤起节约、保护自然资源的意识。

教学目标

1、认识常见的矿物。

2、认识一些矿物对矿物分类。

3、按一定的分类标准对矿物分类。

4、知道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

5、知道矿物在颜色、透明度、光泽、形状、硬度等方面的特征。

教学重点:认识矿物的性质。知道矿物在颜色、透明度、光泽、形状、硬度等方面的特征。

教学难点:区分透明与半透明的矿物。

教学准备 矿物标本、图片或课件、小刀、铜钥匙、玻璃、有关矿物资料 教学过程设计

一、明确教学目标

出示教学目标:

1、认识常见的矿物。

2、认识一些矿物对矿物分类。

3、按一定的分类标准对矿物分类。

4、知道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

5、知道矿物在颜色、透明度、光泽、形状、硬度等方面的特征。学生明确本课教学目标。

二、认识常见矿物

1、提问:矿物是我们自然界中宝贵的资源,你知道哪些矿物,能和大家说一说吗?

2、拿出花岗岩,仔细观察,发现花岗岩里都有什么颜色?绘制在放大镜下观察到的花岗岩。

(花岗岩中有白色、肉红色、黑色的颗粒。)

3、展示各种矿物标本,提问:你认识这些矿物吗?请你试着说出它们各自的名称。

3、介绍各种矿物标本的名称:如萤石、石墨、硫磺、黄铁矿、石英等。认知矿物的概念。

(在大自然中,这些成分集中且有一定结构的石头叫做矿物。它们是构成岩石的“积木”,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

4、激发学生真正的探究内需,组织讨论:面对这么多的矿物,今天你有什么想研究的吗?你准备怎样来研究呢?

5、确定研究主题:准备从哪方面研究?(如:颜色、透明度、光泽、硬度等)怎样来进行研究?(如:摸、敲、划、借助工具观察等)

三、研究矿物性质

(一)认识矿物的颜色。

1、提问:你能在矿物标本中找出赤铁矿和石墨吗?

2、学生分组动手寻找赤铁矿和石墨两种矿物。

3、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方法找出这两种矿物的呢?(观察它们的颜色)

4、将赤铁矿在白色无釉瓷板上刻划,观察到什么现象?将石墨在白纸上划几下,会观察到什么现象?

5、汇报:在白色瓷板上看到了棕红色的划痕;在白纸上看到了黑色的划痕。

6、小结:根据赤铁矿和石墨的颜色,我们就能很快找出这两种矿物。

7、讨论:通过研究,你们认为赤铁矿和石墨有什么用呢?

8、介绍赤铁矿和石墨两种矿物用途:赤铁矿可用来炼铁和制作颜料;石墨是铅笔的主要原料。

(二)认识矿物的透明度。

1、讨论:你能将这些矿物标本分一分类吗?说说你的分类依据。

2、分类:将矿物按透明、半透明、不透明分成三类。

3、汇报:透明、半透明、不透明的矿物分别有哪些?

4、研究方解石和白云母:找出方解石和白云母,观察它们有什么特点?

5、汇报观察结果:方解石和白云母是两种能透光的矿物,白云母由一层一层薄片构成,像一本书里一页一页的纸张。

6、说一说:像方解石和白云母这样透明的矿物有什么用途呢?

(三)认识矿物的光泽。

1、观察:请大家在有光的地方看一看实验桌上的这些矿物,你有什么发现?

2、汇报:发现有的矿物会闪闪发光,有的矿物暗淡无光。

3、描述:我们看到的这些现象称为矿物的光泽,每种物体都有各自不同的光泽,你能将桌上的这些矿物标本的光泽用一个你认为最恰当的词语来形容一下吗?

4、学生分组描述并汇报。

5、寻找:矿物的光泽有这么多不同的地方,你对其中的哪一种或几种最感兴趣呢?

6、比较:找出矿物标本中的方铅矿和石膏,看一看这两种矿物的光泽有什么不同?

7、汇报:方铅矿富有明亮的金属光泽;石膏看起来只有很暗淡的灰白色。

8、、说一说:你能根据刚才的研究,说说方铅矿和石膏有什么用吗?

(四)认识矿物的硬度。

1、提问:如果有两个物体放在你的面前,你有什么方法可以知道谁硬谁软?

2、学生讨论:比比谁的方法好?(让学生尽量说出自己的检验方法)

3、动手比较:用刚才自己的方法来比比手指甲、铜钥匙、小刀刃、玻璃这些物体中哪个硬,哪个软?并请你给它们排个序。

4、认识“硬度”的概念:刚才同学们给物体按照软硬排出了顺序,其实你们已经比较出了它们的硬度,硬度是指物体抵抗外来刻划的能力,它是一个物体的重要特征之一。

5、检验矿物的硬度:下面,同学们能利用手指甲、铜钥匙、小刀刃和玻璃作为工具给桌上的矿物标本按硬度排一排队吗?

6、学生动手用刻划的方法来给矿物标本的硬度排队,找出最硬的和最软的。

7、介绍硬度的相关资料。

(五)认识矿物的形状。

1、用肉眼直接观察:请你看一看桌上的这些矿物,你能描述出它们的形状吗?

2、学生观察并汇报。

3、观察:石英和萤石:利用放大镜观察石英和萤石,看看它们的形状是什么样的?

4、观察并汇报:组成石英的小颗粒有八个面,呈六角形。组成萤石的小颗粒大多为六个面,而且近似为规则的长方体。

5、深入观察石英和萤石:看看石英和萤石除了形状很特别以外,还有什么特点?

6、学生进一步研究并汇报:石英和萤石也有一定的透明度,还比较硬等。

7、讨论:根据同学们刚才的研究,你能说说石英和萤石有什么用吗?

四、利用矿物性质,制作矿物标本

1、交流学习体会:各种矿物都有各自不同的性质,只要我们能对每种矿物的性质有所了解,我们就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这些矿物,这可以更好的为我们人类来开发和利用这些矿物。

2、课后延伸,制作矿物标本:大家可以利用自己学到的本领课后去寻找一些矿物,将它们做成一个小标本盒,别忘了标上各种矿物的名称。

第三篇: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和反思 2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和反思

教材分析:

比例的知识是人教版第三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也是本单元的基础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这部分知识是在学习了比的知识和除法、分数、比例的意义基础上教学的。本节课内容主要属于概念教学,是解比例的基础,和进行正、反比例教学的关键,是利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先决条件,不仅可以初步接触函数的思想,而且可以用来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具体的问题。

学情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初步理解比例意义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比例的内项和外项,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学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六年级学生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观察、探索、归纳的能力。本班学生对比例的意义以及比例的性质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同时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学习兴趣比较高,因此可以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但又个别学生理解能力和数学基础知识比较差,因此在教学中要关注这部分人群。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懂得比例各部分名称。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2、能够运用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会组比例。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在学习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计算、交流探索新知。教学重难点:

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发现并概括出比例的基本性质。引导观察比例中的内、外项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什么叫做比例?

2、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下面的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说出判断方法。

1/3∶1/4和12∶9;

1∶5和0.8∶4;

7∶4和5∶3;

80∶2和200∶5 根据学生的判断说出组成比例的方法。

3、通过师生能否组成比例的比赛诱发学生的思考:还能有什么方法判断能否组成比例?

(设计意图: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并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二、探索新知:

1、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提问:我们每个人都名字,那我们的比例有没有名称呢? ②

自学课本,全部齐读。

(培养阅读文本的能力,加深对数学概念的文本理解。)

出示各种不同的比例,让学生说出比例各部分的名称。并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及时给予纠正。(学生行为:大部分都能说出比例的各部分名称,但个别的还是存在问题。)

(设计意图: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并给予及时纠正)

2、比例的基本性质

通过观察、分析、计算等方法,学生独立探索其中的规律。②

与同桌互相交流自己的发现。③

汇报自己的发现,全班交流总结。④

举例说明,检验发现。

如:4∕5:0.5=1.2:3∕4 →

4∕5×3∕4=0.5×1.2

2.4∕1.6=60∕40

2.4×40=1.6×60 学生行为:学生认真观察、计算,并能够探索,学习的积极性较高。

设计意图:这环节的学习能够充分的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在观察、计算中找到规律,并与他人分享,培养合作意识。

三、总结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全部齐读

明确和牢记比例的基本性质。

四、巩固练习

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5:3=():4

12:()=():5

1、做一做:完成课文中的“做一做”。

2、课堂小结。

3、完成课文练习4—6题。

学生行为:独立完成练习

设计意图:巩固和检验学习的成果 板书设计

:

=

200 : ↓

↓ 外项

内项

内项

外项 4∕5:0.5=1.2:3∕4 →

4∕5×3∕4=0.5×1.2

2.4∕1.6=60∕40

2.4×40=1.6×60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评价

1、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了师评、互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我注重对学生的自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学习热情能力的评价,我想以此来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评价

2、这个环节主要是再次把学习的主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回忆过程中更清楚地认识到这节课到底学了什么,通过谈感想,谈收获,学生间互相补助,共同完善,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同时体验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让学生在评价中对自己充满信心,是评价成他们发展的动力。

教学反思

这节课在上课之前自己感觉整节课的设计挺不错的,开始的分类,由放到收,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而且在知识点的获取时,让学生自主观察发现,分析比较,概括出比例的基本性质,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整节课的设计,总体感觉还是比较适合学生的思维发展的,在结构上,我也注重了前后呼应,使整堂课也显得比较紧凑。

但是上完之后,我总觉得:学生掌握得不是很好,尤其是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写出比例,这里需要学生从逆向思维的角度去思考,但学生的逆向思维似乎都比较欠缺,这是我对学生在能力上的估计不足。我觉得通过这一节课我学到了好多,作为一名教师,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设计课程,要考虑到学生。

第四篇:建筑材料技术性质

石灰的主要技术性质:

1、可塑性好

生石灰熟化成石灰浆时,能自动形成颗粒极细的呈胶体分散状态的氢氧化钙,表面吸附一层水膜。因此,用石灰调成的石灰砂浆,其突出优点是具有良好的可塑性。若在水泥砂浆中掺入石灰膏,可使砂浆的可塑性显著提高。

2、硬化慢、强度较低

从石灰浆体的硬化过程可以看出,由于空气中二氧化碳稀薄,碳化甚为缓慢,而且表面碳化后,形成的紧密外壳不利于碳化作用进一步深入和内部水分的蒸发,因此,石灰是一种硬化缓慢的胶凝材料。1:3的石灰砂浆28d抗压强度通常只有0.2~0.5MPa,硬化后的强度不高。受潮后石灰中的氧化钙及氢氧化钙会溶解,强度更低,在水中还会溃散。所以,石灰不宜在潮湿的环境中使用,也不宜单独用于建筑物的基础。

3、体积收缩大

石灰在硬化过程中,由于大量的游离不蒸发,从而引起显著的体积收缩。所以,除调成石灰乳作薄层涂刷外,石灰不宜单独使用。工程上常在其中掺入骨料和各种纤维材料,以减少石灰硬化时的体积收缩。

4、吸湿性强

块状生石灰在放置过程中,会缓慢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自动熟化成消石灰粉,再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作用生成碳酸钙,失去胶结能力。因此,在储存生石灰时,不但要防止受潮,而且不宜储存过久。通常的做法是将生石灰运到工地后(或熟化工厂)后立即熟化成石灰浆,反储存期变为陈伏期。由于生石灰受潮熟化时放出大量的热,且体积膨胀,所以储存和运输生石灰时,要注意安全。

石膏的主要技术性质:

1、凝结硬化快、体积微膨胀

建筑石膏在加水后的3~5min内便开始失去塑性,一般在30min左右即可完全凝结。为了满足施工操作的要求,可加入缓凝剂,以降低建筑石膏的溶解度和溶解速度。介掺加缓凝剂后,石膏制品的强度将有所降低。常用的缓凝剂有硼砂、酒石酸钾钠、柠檬酸、聚乙烯醇、石灰活化膏胶和皮胶等,掺量为0.1%~0.5%。建筑石膏凝结硬化时不像石灰和水泥那样出现体积收缩现象,反而略有膨胀,膨胀率约为0.5%~1%。建筑石膏虽然强度低,但其强度发展速度较快,2h的抗压强度可达3~6MPa,7d的抗压强度为8~12MPa。

2、孔隙率大、表观密度小

建筑石膏水化反应的理论需水量只占半水石膏质量的18.6%,但在使用中,为满足施工要求的可塑性,往往要加60%~80%的水。由于多余水分蒸发,在内部形成大量孔隙,孔隙率可达50%~60%。因此,表观密度一般为800~1000kg/m³,属于轻质材料。石膏制品孔隙为微细的毛细孔,吸声能力强,导热系数小,隔热保温及节能效果好。

3、吸湿性强、防火性能好

当空气中水分含量过高即湿度过大时,石膏制品能通过毛细管很快吸收水分iv空气湿度减小时,又很快地向周围释散水分。因此,石膏制品具有一定的室内空气调节功能。建筑石膏的水化产物为二水硫酸钙CaSO4.2H2O,硬化后的石膏制品含有占其质量20.93%的结合水,遇火时,结合水吸收热量后大量蒸发,在制品表面形成水蒸气幕并隔绝空气,在缓解石膏制品本身升高的同时,可有效地阻止火势的蔓延。

4、耐水性和抗冻性差

由于硬化后的建筑石膏具有很强的吸湿性和吸水性,在潮湿条件下,晶料间的结合力减弱,导致强度降低,其软化系数仅为0.2~0.3。另外,当建筑石膏及制品浸泡在水中时,由于二水石膏微溶于水,也会使其强度有所降低。因此,建筑石膏属不耐水材料,在储存时需要防水、防潮,储存期一般不宜超过三个月,如超过三个月,其强度降低30%左右。为了提高建筑石膏及其制品的耐水性,可在石膏中掺入适当的有机硅等防水剂或掺入适量的水泥、粉煤灰、磨细粒化高炉矿渣等,当建筑石膏制品吸水后在负温下使用时,孔隙中水分会冻结膨胀而使石膏制品遭到破坏。

硅酸盐水泥的技术性质:

1、细度

水泥的细度是指水泥颗粒的粗细程度,它对水泥的技术性能有很大的影响。水泥颗粒粒径一般在7~200μm(0.007~0.2mm)范围,水泥颗粒越细,水泥的总比表面积越大,水化时与水接触面积就越大,水化反应的速度就越大并越充分,水泥的凝结硬化速度也就越快。如果水泥绵颗粒过细,硬化时将会产生较为严重的收缩变形,而且磨制水泥时能耗及成本会增大。因此,为使水泥具有良好的技术性与经济性,水泥应该具有一定的细度。一般认为,水泥颗粒粒径小于40μm(0.04mm)时才具有较高的活性,水泥颗粒径大于100μm(0.1mm)时其活性很小。

能常采用比表面积法或筛析法来测定水泥的细度。比表面积法是指单位质量水泥颗粒表面积的总和。其测定原理是根据一定量的空气通过一定空隙率和厚度的水泥层时,所受阻力不同而引起流速应不小于300㎡/kg。筛析法是采用边长为80μm(0.08mm)的方孔筛对水泥试样进行筛析试验,用筛余百分数来表示水泥的细度,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的出厂水泥,使用单位可不检验水泥的细度。

2、凝结时间

水泥的凝结时间是指从加水开始,到水泥浆失去塑性所需的时间。凝结时间分初凝时间与终凝时间,初凝时间为自加水起至水泥净浆开始失去可塑性所需的时间;终凝时间为自加起水起至水泥浆完全失去可塑性并开始产生强度所需的时间。为使水泥能在施工时有充分的时间搅拌、运输、浇筑,水泥的凝结时间不能过短。当施工完毕,水泥石应尽快硬化,以利于下一道工序能及时进行,因此,凝结时间则不能太长。国家标准规定,硅酸盐水泥的初凝时间不得早于45min,终凝时间不得迟于390min。

水泥凝结时间的测定是以标准稠度的水泥净浆,在规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采用凝结时间测定仪进行测定的。所谓标准稠度的水泥净浆,是指按规定的标准方法,制备出下沉度达到规定稠度范围内的水泥净浆。要配制标准稠度的水泥净浆,则要测出达到标准稠度时所需的拌合水量,以占水泥质量的百分率表示标准稠度用水量。硅酸盐水泥的标准稠度用水量一般在24%~30%之间。

3、体积安定性

水泥的体积安定性是指水泥浆体硬化后其体积变化的均匀性。如果水泥的体积安定性不良,水泥硬化后将产生不均匀的体积变化,会导致水泥制品膨胀性裂缝,降低工程质量,甚至引起严重事故。引起水泥体积安定性不良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水泥熟料中所含的游离氧化钙(fCaO)、游离氧化镁(fMgO)或水泥粉磨时掺入的石膏过多所致。

fCaO和fMgO都是在高温下过烧的,其结构致密,水化很慢,加之被熟料中其他成分所包裹,使得在水泥已经硬化后才进行水化,此时,体积膨胀97%以上,从而引起不均匀性的体积膨胀。当水泥粉磨时掺入的石膏过量时,水泥硬化后,残余石膏与固态水化铝酸钙继续反应生成钙矾石,体积增大1.5倍,从而导致水泥石开裂。

沸煮能够加速fCaO的水化进程,国家标准采用沸煮法检验通用硅酸盐水泥的体积安定性。由于fMgO的水化比fCaO水化更为缓慢,采用沸煮法已不能有效检验fMgO对水泥体积安定性的影响,因此,国家标准规定硅酸盐水泥MgO含量不得起过5%。而由石膏造成的水泥体积安定性不良,则需经过长期在水中才能发现,不便于快速检验,所以国家标准规定硅酸盐水泥中的 含量不得起过3.5%。

4、强度与强度等级

水泥的强度是评定其质量与品质的重要指标,也是划分强度等级的依据。国家标准规定,水泥与标准砂按1:3的质量比混合,用0.5的水灰比,按规定的方法制成40mm×400mm×160mm的标准条件,在标准温度(201°C)的水中养护,分别测定其在3d和28d的抗压强度值与抗折强度值。根据强度测定结果,将硅酸盐水泥分为6个强度等级。

5、水化热

水泥在水化过程中放的热量称为水泥的水化热。大部分的水化热是在水化初期(7d内)放出的,以后逐渐减少。水泥水化热的大小及放热的快慢,主要取决于熟料的矿物组成和水泥细度。通常水泥的强度等级越高,其水化热越多。凡对水泥起促凝作用的因素(如掺早强剂CaCl2等)均可提高水泥早期水化热。反之,凡能延缓水化作用的因素(如掺混合材料或缓凝剂)均可降低早期水化热。

水泥的水化热特性对不同的水泥及混凝土工程将产生不同的影响。对大体积混凝土工程(可达50~60°C),将形在明显的温度应力,会使混凝土表面产生裂缝。因此,水化热对大体积混凝土工程是有害的,工程应用时应选用低热水泥或尽量减少水泥用量。对采用蓄热法施工的冬期混凝土工程,水泥的水化热则有助于水泥的水化反应和提高早期强度,所以,水化热对这类工程是有利的。

6、碱含量

水泥中的碱含量按Na2O0.658K2O计算的质量百分率来表示。当水泥中碱含量超过一宇量时,碱物质会与骨料中的活性成分(如SiO2)反应生成膨胀性的碱硅酸盐凝胶,造成水泥和混凝土工程开裂破坏。为防止发生此类碱骨料反应,需对水泥中碱含量进行控制。碱含量作为选择性指标,当用户要求提供低碱含量水泥时,水泥中的碱含量应小于0.60%或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

国家标准中规定,水泥的凝结时间、体积安定性、强度中任一项不符合标准规定时,该水泥定为不合格品。

混凝土的主要技术性质:

由水泥、骨料和水按一定比例拌合而成的尚未凝结硬化的混合物称为混凝土拌合物,也称新拌混凝土。凝结硬化后的混凝土拌合物称为混凝土。为了满足工程施工和结构功能要求,获得质量均匀、成型密实的混凝土,混凝土拌合物必须具有与施工条件相适应的和易性,混凝土必须满足设计要求的强度等级和与工程环境相适应的耐久性。

和易性是指混凝土拌合物易于施工操作(拌合、运输、浇筑、振捣)并获得质量均匀、成型密实混凝土的性能,变称工作性。混凝土拌合物的和易性是一项综合技术性质,包括流动性、黏聚性和保水性三方面的含义。

流动性是指混凝土拌合物在自重或机械(振捣)力作用下,能产生流动并均匀密实地填满模板的性能。流动性的大小取决于混凝土拌合中用水量或水泥浆含量的多少。

黏聚性是指混凝土拌合物各组成材料之间有一定的黏聚力,不致在施工过程中产生分层和离析现象。黏聚性主要取决于细骨料的用量以及水泥浆的稠度。

保水性是指混凝土拌合物具有一定的保水能力,不致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严重的泌水现象。保水性差的混凝土拌合物,由于水分分泌出来会开成容易透水的孔隙,从而降低混凝土的密实性。

钢材的主要技术性质:

钢材作为重要的工程结构材料,应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和工艺性能。

钢材的力学性能

1、抗拉性能

抗拉性能是钢材的主要技术性质,通过低碳钢轴向拉伸的应力-应变曲线,可以了解钢材抗拉性能的特征指标和变化规律。低碳钢拉伸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⑴弹性阶段(OA段)⑵屈服阶段(AB段)⑶强化阶段(BC段)⑷颈缩阶段(CD段)

2、冲击韧性

冲击韧性是指钢材抵抗冲击荷载作用下的塑性变形和断裂能力。通过标准试件的冲击韧性实验,以试件冲断时单位面积上所吸收的能量来表示钢材的冲击韧性指标,冲击韧性值

越大,钢材的冲击韧性越好。

kWA

式中k

冲击韧性值();

W

试件冲断时所吸收的冲击能(J);

A

试件槽口处最小横截面面积(cm2)。

3、耐疲劳性

钢材在交变荷载反复作用下,在远低于抗拉强度时发生的突然破坏称为疲劳破坏。疲劳破坏过程一般要经历疲劳裂纹萌生、缓慢发展和迅速断裂三个阶段。钢材的疲劳破坏,先在应力集中的地方出现疲劳微裂纹,钢材内部的各种缺陷(晶错、气孔、非金属夹杂物)和构件集中受力处等,都是容易产生微裂的地方,由于反复作用,裂纹尖产生应力集中使微裂纹逐渐扩展成肉眼可见的宏观裂缝,直到最后导致钢材突然断裂。

疲劳强度是试件在交变应力作用下,不发生疲劳破坏的最大应力值,一般把钢材承受

次时不发生破坏的最大应力作为疲劳强度。

4、硬度

硬度是指钢材抵抗硬物压入表面的能力,它是衡量钢材软硬程度的一个指标。测定钢材硬度的方法很多,主要有布氏法、洛氏法和维氏法等。钢材的工艺性能

对钢材提出具有良好的工艺性能,主要是考虑在实际工程中便于加工制作各种工程构件和施工。

1、冷弯性能

冷弯性能是指钢材在常温下承受弯曲变形的能力。钢材的冷弯性能指标以试件在常温下所承受的弯曲程度来表示,用弯曲角度、弯心直径d与试件直径(或厚度)a的比值来表征。角越大、d/a越小,表明试件冷弯性能越好。

钢材的冷弯性能和伸长率均可反映钢材的塑性变形能力。其中,伸长率反映钢材在均匀变形条件下的塑性变形能力;冷弯性能反映了钢材内部组织是否均匀,是否存在内应力、夹杂物和微裂纹等缺陷。工程中还常用冷弯试验来检验钢材的焊接质量。

2、焊接性能

工程中经常需要对钢材进行连接,焊接是各种型钢、钢筋、钢板等钢材的主要连接方式。因此,钢材应具有良好的可焊性。

焊接是通过电弧焊或接触对焊的方法,将被连接的钢材进行局部加热,使其接缝部分迅速熔融,冷却后将其牢固连接起来。在焊接过程中,由于高温作用和焊接后的急剧冷却作用,焊缝及周围的过热区(热影响区)将发生晶体组织及结构变化,产生局部变形及内应力,使焊接缝周围的钢材出现硬脆效应。因此,焊接性能良好的钢材,焊接以后应尽可能地保持原有钢材(母材)的力学性能。

钢材的焊接性能与钢材的化学成分及含量有关。钢材中硫、硅、锰、钒等杂质均会降低钢材的可焊性,尤其是硫能使焊缝处出现热脆并产生裂纹。含碳量小于0.25%的碳素钢具有良好的可焊性,含碳量大于0.30%的碳素钢,其可焊性变差。对于高碳钢和合金钢,为减轻焊接后的硬脆效应,焊接时要一般采用焊前预热的焊后热处理等措施。此外,正确的焊接工艺也是提高焊接质量的重要措施。

3、冷加工性能及时处理 ⑴冷加工强化处理

将钢材在常温下进行冷拉、冷拔或冷轧等冷加工,使之产生一定的塑性变形,使钢材的强度和硬度明显提高,塑性和韧性有所降低,这个过程称为钢材的冷加工强化处理。土木工程施工现场或预制构件厂常用的冷加工强化处理方法是冷拉或冷拔。

冷拉后的热轧钢筋,其屈服强度可提高20%~30%,同时,钢筋的长度增加4%~10%,冷拉也是节约钢材的一项措施。但钢筋冷拉后,其伸长率减小、材质变硬。冷拔是将光圆钢筋在常温下使其多次通过比其径小0.5~1mm的硬质合金拔丝模孔的过程。在拉拔过程中,使钢筋受拉的同时,还受到挤压作用,经过一次或多次拉拔之后,可使钢筋的屈服强度提高409%~60%,但冷拔后的钢筋塑性大大降低,具有硬钢的性质。

⑵时效处理

经过冷加工后的钢筋,在常温下存放15~20d或加热至100~200

保持2h左右,其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及硬度进一步提高,而塑性及韧性相应降低,这种过程称为时效处理。前者称为自然时效,后者称为人工时效。通常对强度较低的钢筋采用自然时效;对强度较高的钢筋采用人工时效。

第五篇:《技术及其性质》教案

《技术及其性质》教案

第一时 [题名称] 了解技术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通用技术》程开设的背景;

2、让学生了解《通用技术》程的实施及评价;

3、让学生知道技术是人类为改造大自然而产生的;

4、让学生了解技术发展史。[教学重点]

1、让学生知道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愿望对大自然进行的改造;

2、理解技术与科学的区别和联系。[教学难点] 针对典型的技术案例进行分析:该项技术对个人生活、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影响(计算机网络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注意问题] 分组学习,以强扶弱,互助学习,共同进步。[学习时间]

时 [教学地点]

多媒体教室 [教学过程]

一、《通用技术》程开设的背景

1、国际技术教育进展状况

英国:《国家程》中就有《设计与技术》程

要想成功地在明天的社会里与日本、德国及美国竞争,我们需要受过良好教育的、受过良好训练的、富于创造性的年轻人。假如今天的教育是落后的,那么明天在国际上的表现也将是落后的。——撒切尔夫人(英国首相)

美国:《2061计划》五大领域中“技术”是其中一方面 “所有这一切使得要让人们理解并适应现代技术的概念和工作变得尤为重要。从个人的角度,人们可以为自己选择用于工作或家庭的最好的产品,可以适当地使用和进行操作,在发生故障时能进行排除,从而获益。从社会的角度,受过教育的公众会更好地利用各种机会使有关技术利用方面的决策更加理性和负责。”

2、我国基础技术教育现状

一直以学校强调学术性的程,理论性的东西比较多,对技术型的程开的比较少,特别动手能力强的开的更少,如以前的劳技也是在余时间以第二堂的形式来开设的,这样一来拉开了我们与其它国家的距离,在我国经常出现先进设备开发出来了,我们购买进来后不会用或功能用得很少。

3、社会发展对新程的要求

(1)、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一个高速发展、高度发达的国家不仅要有领先的科学,还要有与科学发展相匹配、相协调的技术,同时要求国民具备越来越高的技术素养。这就需要从青少年开始加强技术教育。

(2)、我们的学生生活在科学技术瞬息万变的时代,不断变化的新技术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技术程的开设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他们的终身发展,提高他们应对未来挑战的能力。

(3)、新程中的技术教育应既区别于专攻一技之长的职业技术教育,也区别于强调劳动的德育功能加上技能培训的传统的劳技程。它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它的内容需要现代化,需要与国际上发达国家的技术教育接轨。

我国的通用技术立足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亲身经历,立足于“做中学”和“学中做”。它以学生的亲历情境、亲手操作、亲身体验为基础,强调学生的全员参与和全程参与。每个学习者通过观察、调查、设计、制作、试验等活动获得丰富的“操作”体验,进而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技术能力的发展。

1、二、《通用技术》程的实施及评价 第一章

技术及其性质(2时)

通用技术开设背景、时安排、教学评价。(技术、技术发明、技术创新、设计)布置分组(4人1组)第二章

设计的基础(3时)作业:读三视图制作模型 第三章

怎样进行设计(时)引入纸桥模型设计 第四章

制作(3时)纸桥模型设计 纸桥模型制作 交流、优化、评价 作业:镜框设计 第五章

设计的交流与评价(1时)镜框 考试(1节)

三、技术的起源

出示一幅图片人类祖先(光身赤脚)正在思考,介绍人类祖先当时的生活环境:天寒地冻、野兽出没、食物缺乏、一到晚上只有月亮或星星照明,生活条极为恶劣。设问:这种自然条下人类祖先在想什么。

问题一:如何遮身御寒?解决办法:起先把大片的树叶串起来穿起来,后来把动物的皮毛穿起来,到织布到现代各种各样的衣服,从而有了纺织、印染、缝制技术的产生。(配合图片)

问题二:如何获取食物?解决办法:起先从自然界中去获取,可以食用的果实、树皮、树叶、动物等等,后来对一些植物进行了种植,从而有了农作物栽培技术的产生,有一天闪电雷鸣引起森林大火,烧死了一些动物,发现吃起很香,而且很卫生不会生病,从而有了烹饪加工、家畜饲养技术的产生。(配合图片)

问题三:如何抵御野兽、捕获野兽?从而有什么样的技术的产生。(工具制造技术)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技术产生和进步都是起源于人类改变自身生存条、改造自然的愿望,满足人类的某些需求。分析:下列技术主要满足人类的什么需求? 制陶技术(煮食和存放食物)、摄像技术(保存历史资料)、建筑技术(解决人类住的需求)、印制技术(印制资料方便交流)

四、技术与科学的关系

我们一般看到技术就会想到科学,“科学技术”是用得比较频繁的一个词组,但最早技术起源于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它不以科学知识为基础。而现代技术则是更多地根据一定的科学原理,实现了人类上天入地的愿望。科学是认识世界,技术是改造世界。科学告诉我们世界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会存在某些自然现象,从而促进技术的进一步发明和创造并改造世界,技术是方法和手段。相反,某些技术发明也促成科学原理的发现。技术和科学是相辅相承,互相促进的。

五、技术的发展及其影响

(一)技术发展史

1、石器时代

距今200万年前旧石器时代,人类的祖先已在使用工具,那些工具只是用石快制作出来的,只起到简单的作用;到1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开始有了比较精细的石头工具,有了栽种和饲养,人类由游牧生活改变为定居生活,后来随着冶炼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从而出现了铜器和铁器,实现了技术的第一次变革。

2、中国的四大发明(1)造纸术: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是人类技术史上一大事。但旧中国在上面写上的是许多不平等条约。(2)印刷术:宋朝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现在活字印刷已被电脑排版印刷所代替。

(3)指南针:在航海和航空起着重要的作用。

(4)火药:点燃后在瞬时能产生极大的威力。中国发明的火药,外国人把它制成武器来侵略中国。

3、技术的第二次变革是蒸汽机的发明及应用

蒸汽机的发明及应用,促使了第一台用蒸汽机带动的火车,大大地推动了世界各国的技术进步和工业发展,使人类进入了现代文明时代。

4、、技术的第二次变革是计算机的发明和近十年来高速通信网的发展

计算机是人类历史上最重大的发明之一,并且导致了的信息革命,使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社会。1946年第一台高速电子管数字计算机发明成功,先后经历了晶体管、集成电路,到现在的微处理器(286、386、486、86、赛扬、奔腾、迅驰)。20世纪90年代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局域网、广域网、因特网使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主要以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交换技术发展为主要标志。

(二)案例分析:计算机及网络对人类有着什么样的影响,存在什么样的问题? 计算机及网络对人类社会有着极大的影响:实现了远程教育、网上交流、信息搜索、网络商务、网络会议在线交易、远程管理、网络社区、网上办公、远程医疗等等。网络时代存在问题:(1)使人沉迷其中P9(2)不良信息的传播(3)网络时代远离现代人的几事:户外运动(整天对着电脑)、收到鲜红的玫瑰(网上发个玫瑰、手机发个彩信)、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一天可以打18个电话,聊3个小时的天)、好好地吃一顿饭(如果是生意人,在吃饭的时候也是收集信息,或谈天或打电话)。

对技术要科学的使用,能促进人类的进一步发展,如果使用不当,会带来负面的影响,甚至带来灾难如:火药、原子能、农药P9。

六、堂小结

我们要正确、全面地认识技术的作用和地位,将有助于我们今后能正确地使用、管理、评价和理解技术,消除技术的一些负面影响,从而能更好地适应末来迅速发展的社会需要。[布置外学习与实践] 内容:了解当今最新技术成果P10。补充资料:

寒暄口诀(时代的变迁、技术的发展)邮政时代:见信如面。此致敬礼!电话时代:你是哪位?他人不在!呼机时代:速回电话!

手机时代:你在哪?哦,打错了!

网络时代:你是谁?男的还是女的?(网络时代人的双重性格)

后网络时代:有人吗?你是人吗?

(高智能机器人的产生)

下载1-2技术的性质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1-2技术的性质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平行四边形及其性质,教学设计

    篇一:平行四边形性质教学设计说明平行四边形及其性质教学设计的说明青岛44中学 刘峰 一、本课数学内容的本质、地位、作用分析; 平行四边形是最基本的几何图形,也是“空间与......

    对数函数及其性质-教学设计

    2.2.2对数函数及其性质(一)三维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 2.掌握对数函数的图象与性质.二、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数学交流能力和与他人合作精神; 2.用联系的观点......

    不等式性质教学设计

    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关集中心校七年级数学组导学案专用纸 主备人:胡伟 审核人: 使用人: 第11周 讨论时间: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理解、掌握不等式的基本......

    二氧化碳性质教学设计

    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设计 铁岭市昌图县育才实验学校杜丽君 教材分析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教材中......

    指数函数及其性质教学设计[推荐]

    指数函数及其性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掌握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培养学生实际应用函数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象,分析、归纳、总结、......

    《指数函数及其性质》教学设计

    《指数函数及其性质》教学设计 尚义县第一中学 乔珺 一、指数函数及其性质教学设计说明 新课标指出: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的教应本着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以学生活动为主线......

    等腰三角形性质教学设计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底边上的高、中线及顶角平分线三线合一的性质,并能运用它们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 2......

    等腰三角形性质教学设计

    等腰三角形性质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学习了三角形的边及角相关概念,图形的变换中的平移变 换,旋转变换后,进一步引入的另一种图形的变换轴对称变 换, 研究特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