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时间:2019-05-12 16:05: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数学课标培训心得体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数学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第一篇:小学数学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李家庄小学 赵鹏程

通过这次的培训,我更加深刻的认识到,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因此,本人通过对新课程的学习,对如何让学生学好数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下面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在这一轮小学数学培训中,通过学习小学数学新课标,再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我有了如下几点体会:

一、教师要成为终身学习者。

教师要走进新课程,实现课程目标,其自身必须有先进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为达成这一目标,教师首先要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学习者”。教师要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上,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前沿的最新成果最新知识,还要学习与提高对人的认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以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知识,构建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使自己不仅会教,而且有自己的教育追求与风格。

二、注重生活数学,切实提高数学素养。在应试教育面前,我们的数学教育工作者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抓尖子生,忽视“学困生”的现象,这即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也严重影响着整体数学素养提高,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重心下移,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才能做到“水涨船高”,学生智力存在着差异这是客观的,我们要分层要求,使每位学生都能在他的原有的基础上提高,获得成功。新课标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强调了大众数学学习的内容的应用价值——能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应用。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生产实践,所以数学教学除了系统的数学知识的教学外,还应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调整相应的数学内容,做到生活需要什么样的数学内容,就教学什么样的数学知识,让生活中学生所必须的知识与技能成为数学教学的目标与追求,使学生感悟到数学就在日常生活中。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用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

第二篇:学习小学数学课标心得体会

学习新课标 转变教学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体会 2014年 10月份,很荣幸有机会到西南大学参加国培计划(2014)云南省小学数学骨干教师高端研修培训。这期间聆听了宋乃庆教授(原西南大学校长,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关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学习与思考》的讲座。通过本次宋乃庆教授的讲解,结合我对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再学习,感觉本次新课标不管是从理念、内容角度来看,还是从具体实施角度看,都有非常大的变化,同时引领我们的教学观随之改变。

一、新课标修订的主要方面

(一)新课标修改的关注点

理念、核心概念、四基、四能、内容标准、教学和自主学习、数学文化

(二)新课标修订的主要方面1.前言2.课程目标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总目标学段目标内容结构第一学段第二学段第三学段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行为动词的分类实例

3.课程内容4.实施建议5.附录

二、新课标的主要特点

(一)课程理念:改变与发展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公民必备的基本素养。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不可替代的

作用。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过程性与情感性目标

课标原文:获得„„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活动:教师教学和自主学习、探究相结合。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互动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只有亲身参与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才能在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方面得到发展。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三、新课标的结构体系

(一)基本理念

1.数学课程: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的目标的整体实现,是良好数学教育的标志。

2.课程内容:内容的选择方面注重数学的结果、数学的形成过程、蕴含的思想方法。内容选择贴近学生实际,有利于学生理解、思考探索; 内容的组织处理好三个关系:

过程和结果的关系,直观与抽象的关系,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内容的呈现方面要求体现层次性和多样性。3.教学活动:

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处理好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

(二)设计思路 1.课程目标呈现结构

课程目标——目标呈现的结构总目标★总体阐述★具体阐述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课程目标学段目标第一学段第二学段第三学段 2.课程目标动词

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经历、体验、探索、3.课程目标总体阐述从“双基”即(基础知识 基本技能)到“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突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基本思想内容包括:

基本思想抽象推理模型审美分类思想集合思想对应思想变中有不变思想符号化思想有限无限思想……归纳思想类比思想数形结合思想逐步逼近思想演绎思想化归思想运筹思想公理化思想……简化思想量化思想函数思想方程思想优化思想统计思想……简洁思想统一思想和谐思想对称思想……(4)基本活动经验

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数学活动经验需要在“做”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中积淀,是数学学习活动

过程中逐步积累的。

操作性经验:通过眼、耳、口、手等对现实素材操作获得的直接经验为操作性经验,如堆积积木、折纸等获得的经验;

反思性经验:通过对思维材料的内隐思考而获得的经验为思考型经验,如推理的经验、抽象的经验等。3.课程内容包括四大学习领域

新课标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四大领域的课程内容做了明确的阐述。4.新课标对十个核心概念进行解读

数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模型思想、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推理能力、数据分析观念、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四、新课标的地位

 2011年12月28日,教育部颁布了包括《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在内的19个学科的课程标准。

 《课程标准》是国家的法定文件,是教材编写、教学活动、评价的基础。

 研读《课程标准》,应该避免“重内容部分,轻理念部分”的情况。

 “课标”的地位和重要性高于出版的教材。

五、反复研读新课标,转变教学观念

(一)“两句话”的启示

——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启示: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并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尤其是那些学习上暂时有困难的学生,同样应给予足够的重视,而不是歧视,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在让学生独立思考时,要尽量多留一些时间,不能让优等生的回答剥夺差生的思考,放慢脚步,聆听花开的声音,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

(二)、新课标转变了课堂教学

1、新课标在继续保留和强调了“双基”基础上,还增加“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变“双基”为“四基”,更符合数学教学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2、由 “双基”教学变化到新版的“四基”教学,明确了教什么的问题。

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不仅仅传授给学生的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应培养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让数学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使之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存在数学,数学无处不在,在生活中体验数学的美,发现数学的奥妙。

3、“两能”到“四能”的变化,则明确了如何教的问题。新课标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而且更应培养学生学会数学思考,通过数学学习学会思维,发展思维。

4、新标准中的数学教学活动,应设法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三)新课标提高了对教师的要求,具体分析如下:

1、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标》要求教师和学生是共同的学习者,这应该说是教师与学生的真正平等阶段,在这个阶段里,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学友关系,只有做到这一点,教师和学生才能做到真正的平等地学习和交流,课堂的气氛也才能真正地开放和活跃起来。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2、倡导新的教学方式

<一>、从创设情境入手,营造学习氛围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对数学的

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我感到创设情境是非常重要的。

<二>、从自主探究入手,激发智慧火花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模式为所有的学生提供了成功的机会。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每个学生都能提出自己的解题方法,同时又分享别人的解题方法,共同讨论不同方法的优缺点。

<三>、从动手体验入手,享受学习乐趣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用于实践,而数学里的理论知识同样来源于实践。儿童是天生的体验和探究者,他们获取知识的过程,多是通过自身的探索、体验和实践来获取的。<四>、从评价激励入手,强化成功意识

课堂教学中实施及时、适度、多样的评价,既能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评价所提供的大量信息,适时调整教学过程。我们要每时每刻都在通过语言、手势、表情、神态等对学生进行评价,并在教学中努力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展示自己的机会,让学生有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表现自己。

3、教学手段的革新

以多媒体应用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正在迅速地改变着课堂的教学模式。多媒体等计算机应用技术在数学教学中具有挂图、投影片等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优越性。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应当尽快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以及教学课件的制作,才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4、业务素质的提高

教师必须具有系统的完整的数学专业知识,这是从事数学教育所必备的素养;其次,要了解相连学科知识,现代社会正逐渐进入“信息社会”,社会各部门的工作也逐步从大工业时代分工细密的专业化进入信息时代的综合化,学科之间互相渗透。

新课程标准的改革,让我明白,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必须转

变教学观念,不断学习,加强自身修养,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生活经验与客观事实出发,明确教师教什么,怎么教,以及学生怎么学,让学生真正的感受到数学的无穷魅力和学习的快乐。

第三篇:数学课标培训讲稿

同研读、共提升

——2011版数学课标解读

今天与大家分享两部分内容:

一、修订课标的背景。

二、修订的内容。

一、修订的背景

在了解课标修订的背景之前,首先我们先弄清楚一个概念,什么叫课程标准?它的全称叫国家科学课程标准,国家科学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它是教学的主要依据。清楚了课标这个概念后,我们不难看出课标不是上线,而是底线。它是我们必须要掌握的,不折不扣的执行的。国家科学课程标准第一份出台是1960年,来自美国,中国的国家科学课程标准起步于1998年,到2001年完成共进行了24稿的修改,2001年所使用的是第25稿,在三年时间里进行了25次大的修订,才被我们使用。现在使用的是第25稿后的数次修改,这次修改起源于2007年,这次修改与上次不一样了,第一次我们是“拿来主义”,有85%是翻译过来的,很多地方读不懂,读不顺,而这次参与课标制定的是本土的教师,所以我们会感觉到课标读起来很好理解。目前我们使用的是2011版课标,为什么叫“2011版课标”呢?是因为课标是在2011年最后一个月,12月的最后几天由北京师范大学印刷的,所以叫2011版课标。新课标是从2012年9月开始使用的。这两个时间大家要清楚。

这次课标的修订,是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为指导方针;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为基本理念;重要的是以课程改革实施10年来的经验为基础。

课标的修订坚持体现国家利益,坚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方向,以课程改革的实践和调查研究的结果为基础,针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各方面提出的建议进行修改,使得《课标》的表述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全面(这次的新课标读完后,大家能看的懂、读明白,不像前课标读完后要解读);使得《课标》的结构更加合理、思路更加清晰;进一步增加《课标》的可操作性,更适合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和学习评价(这次淡化了教学评价,而强化了学习评价);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处理好四个关系,即关注过程和结果的关系;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讲授的关系;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的关系;生活情境和知识系统性的关系。推进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而完善《课标》,真正起到指导的作用。

通过对修订背景的了解,我们来总结一下,这次课程标准的修订三个依据和四个原则——

依据三个方面:规划纲要、课改纲要、十年经验 

坚持四条原则:两个坚持、尊重过去、力求完善、促进发展

二、修订的内容有这么四个变化  第一个是整体结构的变化

2001版课标分为四个部分: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建议。

2011版课标仍为四部分:只是把“内容标准”改为“课程内容”,而且前言部分由原来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两部分,改为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三部分。

(1)重新撰写“前言”

修改了数学的意义与价值,数学教育的功能,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以及数学课程设计思路的表述,增加了“数学课程的性质”,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进一步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在提高公民素质中的重要作用。

(2)整合三个学段的“实施建议”

将原来分散在三个学段的实施建议整合成了一个实施建议,整合后的实施建议包括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3)将“行为动词”和“案例”等统一放入附录 

行为动词和相关的同义词的解释统一列入附录

描述结果目标的行为动词: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

描述过程目标的行为动词:经历、体验、探索”等  “案例”也统一列入附录中

 案例增加了详细的说明和解答,使案例能够更好地发挥对课程内容的含义的阐释,以及对教师实施过程的指导。对案例进行统一编号,便于查找和使用。这样大大减少了《课标》正文的篇幅。

第二个是教育理念的变化

首先是对 “数学观”的描述的变化  2001版: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 2011版: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这里想重点说一下数学素养。

数学素养属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综合性思维形式,它具有概念化、抽象化、模式化的认识特征。具有数学素养的人善于把数学中的概念结论和处理方法推广应用于认识一切客观事物,具有这样的哲学高度和认识特征。具体说,一个具有“数学素养”的人在他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常常表现出三个特点。

在讨论问题时,习惯于强调定义(界定概念),强调问题存在的条件;

在观察问题时,习惯于抓住其中的关系,由局部联想到全局;

在认识问题时,习惯于将已有的数学概念广义化,用于认识现实中的问题。

再就是课程基本理念由“三句”变“两句”

基本理念反映出我们对数学课程、数学课程内容、数学教学以及评价等方面应具有的基本认识和观念、态度,它是制定 和实施数学课程的指导思想。《课标》中的每一部份内容都要贯穿基本理念的思想和要求。教师作为课程的实施者,更应自觉地以基本理念为指导树立起正确的数学教育观念,并用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

2001版课标对基本理念的描述有“三句话”: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 2011版“两句话”: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怎么理解这两句话呢?首先我们看第一句: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这句话的主体是“人人”,即指学习数学课程的所有人,而不仅仅指少数人。它表明,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不是精英教育而是大众教育,不是自然淘汰、适者生存的教育,而是人人受益、人人成长的教育。这句话的落脚点是数学教育而不是数学,它表明,我们所倡导的数学课程观的核心理念是超越学科逻辑自身而在数学育人上所作出的一种价值判断和价值追求。良好的数学教育对于学生来说是适宜的、满足发展需求的教育;是全面实现育人目标的教育;是促进公平、注重质量的教育;是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第二句话: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不仅要面向全体学生,而且要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既要关注“人人”,也要关注“不同的人”,既要促使全体学生数学基本质量标准的达成,也要为 不同学生的多样性发展提供空间。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数学教育中对人的主体性地位的回归与尊重。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需要正视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促成发展的多样性。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本质上应促进学生更好地自主发展。

这说明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是大众教育,是人人受益、人人成长的教育,需要正视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注重学生自主发展。修订后与过去的提法相比:落脚点是数学教育而不是数学内容,有更强的时代精神,要求做公平的、优质的、均衡的、和谐的教育。

(3)“6条”变“5条”

2001版:数学课程、数学、数学学习、数学教学活动、评价、现代信息技术

 2011版:数学课程、课程内容、教学活动、学习评价、信息技术

将原来的“数学学习”和“数学教学活动”两条合并成一条“教学活动”,并做了进一步阐述:“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也是课标对数学教学本质的基本看法,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需要教师从一个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 者和合作者。这种角色转变是对我们教师教学技能和素养的挑战,也应该成为我们专业发展的目标。此外,将原来的第2条对数学的认识的表述放到理念之前,新增了对课程内容的认识。

课程内容的组织要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直观与抽象的关系,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数学课堂教学中最需要做的四件事——激发学习兴趣、引发数学思考、培养良好习惯、掌握恰当方法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教师的主导性的发挥,要面向全体,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处理好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

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学习评价应处理好的两个关系。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尽管每堂数学课有每堂课的既定目标,也有各自的重心所在,但就整体来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最需要做的是什 么?课标也给了我们明确的方向:一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二是“引发数学思考”。三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四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4)核心概念“6个”变“10个”

将6个核心概念“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和推理能力”发展为10核心概念“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以及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它们是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中最应该培养的数学素养,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方面。也就是核心概念的提出有利于我们把握课程内容的线索和层次,在数学内容的教学中有机地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

我们来依次看这10个核心概念。①数感

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如同球员的球感,歌手的乐感一样……简单、通俗地说,数感就是数的感觉。教学数数、数的基数意义与序数意义、数序与数的大小比较……都有助于形成数感。

在数概念教学中培养数感;在计算教学中发展数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展现数感。

②符号意识

符号意识主要是指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运算和推理,得到的结 论具有一般性。建立符号意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进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

对于小学数学来说:

首先是让学生亲近符号,接受、理解符号!其次是让学生感悟符号表达的优势与作用。

为什么把符号感改为符号意识呢?

符号感与数感都用“感”,“感”的表述过多。符号感主要的不是潜意识、直觉。符号感最重要的内涵是运用符号进行数学思考和表达,进行数学活动。“意识”有两个意思:第一,用符号可以进行运算,可以进行推理;第二,用符号进行的运算和推理得到的结果具有一般性。所以这是一个“意识”问题,而不是“感”的问题。数学的本质是概念和符号,并通过概念和符号进行运算和推理。所以只能用“意识”。

③空间观念

空间观念主要是指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依据语言的描述画出图形等。

小学生空间观念发展的若干特点(1)从感知强成份到感知弱成份

强弱具有相对性,特殊性(2)从认识单一要素到认识要素关系(3)从熟悉标准图形到熟悉变式图形(4)从直观辨认图形到语言描述特征(5)从使用日常语言到使用几何语言

(6)从形成二维空间观念到三维空间观念 怎样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呢?

(1)观察:有序观察,选择对象,变换角度(2)操作:学会画图,动手操作,自我释疑(3)变式:变化形状,变化位置,变化大小(4)辨析:同中见异,异中求同,精确分化(5)结合:形象与语言结合,数与形结合 ④几何直观

几何直观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几何直观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⑤数据分析观念

数据分析观念包括: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做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涵着信息;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可能不同,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能从中发现规律。数据分析是统计的核心。

⑥运算能力

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 算途径解决问题。合理选择算法正确运算估算过程中的合理判断,传统的“简便运算”适度保留,发挥它的训练功能。

⑦推理能力

推理能力的发展应贯穿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进行的全过程,都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推理。其中的第一学段和第二学段,学生较多接触和学习的是合情推理,第三学段则必须加强演绎推理的教学。

推理一般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

合情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出发,凭借经验和直觉,通过归纳和类比等推断某些结果.合情推理包括分类、归纳、类比、联想、猜测等。演绎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包括定义、公理、定理等)和确定的规则(包括运算的定义、法则、顺序等)出发,按照逻辑推理的法则证明和计算。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合情推理用于探索思路,发现结论;演绎推理用于证明结论。

数学中的合情推理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是两种用途最广的。法国数学家拉普拉斯说:“甚至在数学里,发现真理的工具也是归纳和类比。”

我们来看两个例子: 1.合情推理中的归纳推理

直径1厘米的圆周长约3.14厘米,直径2厘米的圆周长约6.28厘米,直径3厘米的圆周长约9.42厘米,直径4厘米的圆周长约12.57厘米,……

从中发现规律:一个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 是由特殊到一般的推理

2.合情推理中的类比推理平面几何

立体几何

长方形面积=长×宽 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推导圆面积的方法:

把圆若干等分拼成近似的长方形。

推导圆柱体体积的方法:

把圆柱体底面分成相等的扇形后纵剖,拼成近似的长方体。

圆面积S=πr2 圆柱体体积V=πr2h 是由特殊到特殊的推理 ⑧模型思想

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建立和求解模型的过程包括: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用数学符号建立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表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求出结果并讨论结果的意义。这些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初步形成模型思想,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意识。

⑨应用意识

应用意识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有意识利用数学的概 念、原理和方法解释现实世界中的现象,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另一方面,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与数量和图形有关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抽象成数学问题,用数学的方法予以解决。

在整个数学教育的过程中都应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综合实践活动是培养应用意识很好的载体。

⑩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创新意识的培养应该从义务教育阶段做起,贯穿数学教育的始终。

第三个是课程目标的变化

2001版:总目标的四个具体方面: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

2011版:总目标的四个具体方面: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问题解决”这一短语与“解决问题”不完全相同,它不但是一种教学方式,是展开课程内容的一种有效形式,也是学生应该掌握的学习形式和应该具备的能力。它包括从数学角度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四个方面。更加重视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明确提出发展“四基” 2011版课标明确提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过去的数学课程非常强调“双基”,即要求学生基础知识扎实,基本技能熟练,2011版课标在原有“双基”的基础上增加了两条,成为“四基”。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也是数学课程教学中应当特别重视的,是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不仅是学生当前学习的需要,更是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因为“双基”仅仅涉及“知识与技能”目标。新增加的两条则还涉及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因为某些教师片面地理解“双基”,往往在实施中“以本为本”,见物不见人;而教学必须以人为本,人的因素第一,新增加的“数学思想”和“活动经验”就直接与人相关,也符合“素质教育”的理念。

因为仅有“双基”还难以培养创新性人才,“双基”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一个基础,但创新性人才不能仅靠熟练掌握已有知识和技能来培养,思维训练和积累经验等也十分重要。“四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四基”不是简单的叠加与混合,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的整体。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数学教学的主要载体,需要花费较多的课堂时间;数学思想则是数学教学的精髓,是课堂教学的主线;数学思想的教学要以数学知识为载体,因势利导,画龙点睛,避免生硬牵强和长篇大论。数学活动是不可或缺的教学形式与过程。

这里想说对基本数学思想的理解 

数学思想是数学科学发生、发展的根本,是探索研究数学所依赖的基础,也是数学课程教学的精髓,内涵十分丰富。

为什么不说“思想方法”?为的是以免冲淡“思想”,降低层次。

为什么强调“基本”?数学思想很多,择其重点。

《标准》中“数学的基本思想”主要指:

数学抽象的思想;数学推理的思想;数学模型的思想。

人类通过数学抽象,从客观世界中得到数学的概念和法则,建立了数学学科;通过数学推理,进一步得到大量结论,数学科学得以发展;通过数学建模,把数学应用到客观世界中,产生了巨大的效益,又反过来促进数学科学的发展。

数学抽象的思想有:分类的思想;集合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变中有不变的思想;符号表示的思想;对称的思想;对应的思想;有限与无限的思想等。

数学推理的思想有:归纳的思想;演绎的思想;公式化思想;转换与化归的思想;联想与类比的思想;逐步逼近的思想;代换的思想;特殊与一般的思想等。

数学模型的思想有:简化的思想;量化的思想;函数的思想;方程的思想;优化的思想;随机的思想;抽样统计的思想等。

那什么是数学方法呢?

在用数学思想解决具体问题时,会形成程序化的操作,就构成数学方法。

数学方法具有层次性,较高层次的有:演绎推理的方法,合情推理的方法,变量替换的方法等价变形的方法,分类讨论的方法等。

较低层次的有分析法,综合法,穷举法,反证法,构造法待定系数法,数学归纳法,递推法,消元法,降幂法,换元法,配方法,列表法,图象法等。

理解了基本思想,我们再来看基本活动经验的理解 

“活动经验”与“活动”密不可分,要有“动”——手动、口动和脑动。既包括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数学时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也包括与数学课程相联系的学生实践活动;既包括生活、生产中实际进行的活动,也包括课程教学中特意设计的活动。

“活动经验”与“经验”密不可分。学生要把活动中的经历、体会总结上升为“经验”。既可以是活动当时的经验,也可以是延时反思的经验;既可以是学生自己摸索出的经验,也可以是受别人启发得出的经验;既可以是从一次活动中得到的经验,也可以是从多次活动中逐渐积累得到的经验。这些经验必须实现内化,才可以认为学生获得了“活动经验”。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是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进行思考,通过亲身经历数学活动过程所获得的具有个性特征的经验。应具有主体性、实践性、发展性、多样性等特征。

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可以细化为下面四种:

直接的活动经验,间接的活动经验,设计的活动经验和思考的活动经验。

直接的活动经验是与学生日常生活直接联系的数学活动中所获得的经验,如购买物品、校园设计等。

间接的活动经验是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景、构建的模型中所获得的数学经验,如鸡兔同笼、顺水行舟等。

设计的活动经验是学生从教师特意设计的数学活动中所获得的经验,如随机摸球、地面拼图等。

思考的活动经验是通过分析、归纳等思考获得的数学经验,如预测结果、探究成因等。

学生只有积极参与数学课程的教学过程,经过独立思考,探索实践,合作交流等,才有可能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标准》中设置 “综合与实践”的课程内容,强调以问题为载体,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实践中获得数学活动经验。

(2)明确提出培养“四能”

2011版课程标准“总目标”指出: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标把原有“两能”转化成“四能”。在原有“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这是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出发的。在数学教学中,我们教师就要努力创设适当的情境,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看待和分析这些情境,经常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也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相应能力。

“发现问题”,是经过多方面、多角度的数学思维,从表面上看来没有关系的一些现象中找到数量关系或者空间形式 的某些联系,或者找到数量关系或者空间形式的某些矛盾,并把这些联系或者矛盾提炼出来。

“提出问题”:是在已经发现问题的基础上,把找到的联系或者矛盾用数学语言、数学符号集中地以问题的形态表述出来。对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而言,其中的“已知”和“未知”都是清楚的,需要的是利用已有的概念、性质、定理、公式、模型,采用恰当的思路和方法得到问题的答案。

对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而言,其中的“已知”和“未知”都是不清楚的,所以难度更大,要求更高。可是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必须的。这是“课标”的一个新发展,同时对于数学教学是较高层次上的要求。

此次修订增加的“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是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考虑的,是对创新性人才的基本要求。

第四个是课程内容的变化(1)首先是四大领域名称的变化

2001版课标: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

2011版课标: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空间与图形”改为“图形与几何”,据北京教育学院张丹老师说,其并无本质变化,只是数学家更倾向于用“几何”这个词,这样突出了这一领域的研究对象及其体系。而“实践与 综合应用”改为“综合与实践”,更突出了“综合”、“过程”,重过程是本次课标修订一大特色。

(2)课程内容的总体变化 

微调: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 

大调: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数与代数 内容结构没有变化

第一学段是“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常见的量;探索规律”。

第二学段是“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式与方程;正比例、反比例;探索规律”。

图形与几何 内容结构稍有变化

将“图形与变换” 修改为“图形与运动”。

第一、二学段包括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与运动、图形与位置

图形的运动包括轴对称、平移、旋转、图形的缩小与放大、图案的欣赏与设计

统计与概率 内容结构较大调整

层次性更加明确。强调培养数据分析观念,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更加紧密。

第一学段内容减少,主要是学会分类、会进行简单的数据搜集与整理。

第二学段分为“简单数据统计过程”和“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两部分。

综合与实践 内容做了较大修改。

进一步明确了“综合与实践”的内涵和要求,强调“综合 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综合与实践”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3)课程内容的具体变化 数与代数的变化: 第一学段:

①增加“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两步)”增加了认识小括号。

②使一些目标的表述更加准确。例如将“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修改为“能运用数及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实际意义作出解释”。

第二学段: ①增加的内容:

● 增加“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并能表达自己的想法”。

● 增加“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 增加“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总价=单价×数量、路程=速度×时间,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增加“结合简单的实际情境,了解等量关系,并能用字母表示”。

②调整的内容:

● 将“理解等式的性质”,改为“了解等式的性质” ● 将“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如3x+2=5,2x-x=3)”,改为“能解简单的方程(如3x+2=5,2x-x=3)”。

③使一些目标的表述更加准确和完整。例如将“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改为“能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了解方程的作用”。

图形与几何的变化: 第一学段 ①删除的内容

● 删除“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并将相关要求放在第二学段。● 删除“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并将相关要求放在第二学段。

● 删除“会看简单的路线图”,相关要求放入第二学段。● 删除“体会并认识千米、公顷”,相关要求放入第二学段。

②降低要求

对于“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四个方向,不要求给定一个方向辨认其余方向,降低要求为知道这些方向。

③使一些目标的表述更加准确和完整。例如将“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改为“能根据具体事物、照片或直观图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第二学段:

①删掉“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和两条相交直线确定一个点”。②增加“知道扇形”。

③使一些目标的表述更加准确和完整。例如将“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公式”改为“通过操作,了解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为定值,掌握圆的周长公式”。

统计内容主要变化:

● 第一学段与前课标相比,最大的变化是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方式(包括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不要求学生学习“正规”的统计图(一格代表一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以及平均数(这些内容放在了第二学段)。

● 第二学段与前课标相比,在统计量方面,只要求学生体会平均数的意义,不要求学生学习中位数、众数(这些内容放在了第三学段)。

概率内容主要变化:

第一学段、第二学段的要求降低。在第一学段,去掉了《标准》对此内容的要求。第二学段,只要求学生体会随机现象,并能对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做定性描述。明确指出所涉及的随机现象都基于简单随机事件: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是有限的、每个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是相同的。

第一学段:

①删除“象形统计图、一格代表一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平均数”的内容,相关要求放在了第二学段。

②删除“知道可以从报刊、杂志、电视等媒体中获取数据信息”。

③删除“不确定现象”部分,相关要求放在了第二学段。第二学段:

①删除“中位数”、“众数”的内容,相关要求放在了第三学段。

②删除“体会数据可能产生的误导”。

③降低了“可能性”部分的要求,只要求学生体会随机现象,并能对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做定性描述,定量描述放入第三学段。

加强体会数据的随机性,这是修改后的一个重要变化。原来,学生主要是依靠概率来体会随机思想的,现在希望学生通过数据来体会随机思想。这种变化从“数据分析观念”核心词的表述也可以看出。

综合与实践的变化:

统一了三个学段的名称,进一步明确了其目地和内涵。“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应意识与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

新课标的修订呈现四大变化——

整体结构 教育理念

课程目标 课程内容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回顾2011版课标的主要内容(七个方面)

1.课标的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 前言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第三部分 课程内容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2.课标的四大目标

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 3.课标的四大内容

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4.课标的五大理念

数学课程、课程内容、教学活动、学习评价、信息技术 5.课标的十大核心概念

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6.课标的四大实施建议

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7.课标的八十二大实例

第一学段22个;第二学段24个;第三学段36个。最后我想用四句话来代表我学习课标的感受:

手中有课标、心中装课标、行中见课标、有困难,找课标。

第四篇:再读数学课标,浅谈心得体会(范文)

再读数学课标,浅谈心得体会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研读了几次新课标后,并上网参阅了有关方面的解读,新课标的轮廓在我的脑海里逐渐清晰起来。与 2001 年版相比,数学课程标准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到实施建议都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和全面。具体变化如下:

一、总体框架结构的变化

2001 年版分四个部分: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建议。2011 年版把其中的“内容标准”改为“课程内容”。前言部分由原来的基本 理念和设计思路,改为课程基本性质、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三部分。

二、关于数学观的变化

2001 年版: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 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 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2011 年版: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 的基本素养。基本理念“三句 三句”变 两句 两句”,三、基本理念 三句 变“两句,“6 条”改“5 条”。

改 2001 年版“三句话”: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 同的发展。2011 年版“两句话”: 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6 条”改“5 条”: 改 : 在结构上由原来的 6 条改为 5 条,将 2001 年版的第 2 条关于对数学的认识 整合到理念之前的文字之中,新增了对课程内容的认识,此外,将“数学教学” 与“数学学习”合并为数学“教学活动”。2001 年版: 数学课程——数学——数学学习——数学教学活动——评价— —现代信息技术 2011 年版:数学课程——课程内容——教学活动——学习评价——信息技术。

四、理念中新增加了一些提法

理念中新增加了一些提法 要处理好四个关系 数学课程基本理念(两句话)数学教学活动的本质要求 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注重启发式 正确看待教师的主导作用 处理好评价中的关系 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 双基”变 四基 四基”

五、“双基 变“四基

2001 年版: “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2011 年版 “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并把 “四基”与数学素养的培养进行整合: 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训练数学基本技能,领悟数学基本思想,积累数学基本 活动经验。六、四个领域名称的变化

2001 年版: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2011 年版: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新课标给我带来的思考:

1、教师的教育观念开始发生变化,教师熟悉到教材只是教学的载体,教师不再是只受教材的框框限制,而是千方百计地利用教材启发拓展。课堂教学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能把平时积累的知识有机地融进课堂,重视研究性学习。

2、课堂教学氛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更注重师生的交流、互动。教师从重知识的把握转变到更注重学习方法、研究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

3、夸大在课堂教学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同时,不能忽视教师在系统教材体系着落实“双基”的主导性作用。

在新课程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新课程已不仅仅是新课标、新理念,它已经与协作、创新、探究、希看、未来这些滚烫的字眼牢牢联系在一起,让我们与新课程一起成长,为孩子们每一天的成长而快乐着,愿我们的课堂呈现思想生命火花的碰撞与展现,成为不由自主的从心灵深处,淌出不断滋润精神之园的丝丝甘泉。

再读数学课标,浅谈心得体会

新村镇逸夫小学 陈惠娟

第五篇:数学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今天再次学习《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使我领悟到了教学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因此,本人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再学习,有以下的认识:

一、备课:变“备教材”为“备学生”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备教的方法很多,备学生的学习方法少。老师注意到自身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如语言应简明扼要、准确、生动等),注意到实验操作应规范、熟练,注意到文字的表达(如板书编写有序、图示清晰、工整等),也注意对学生的组织管理,但对学生的学考虑不够。老师的备课要探讨学生如何学,要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指导如何进行预习、听课、记笔记、做复习、做作业等;要考虑到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及总结归纳能力的培养。一位老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不仅仅表现他对知识的传授,更主要表现在他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上课:变“走教案”为“生成性课堂”

教学过程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动态生成的过程,其间必然有许多非预期的因素,即便教师对学情考虑再充分,也有“无法预知”的场景发生,尤其当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充分发挥时,实际的教育过程远远要比预定的、计划中的过程生动、活泼、丰富得多。教师要利

用好即时生成性因素,展示自己灵活的教学机智,不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教案”。要促成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教师要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如果我们的课堂还是师道尊严,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回答,不予理睬,或马上表现出不高兴,不耐烦,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定大打折扣,因而要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生气,师生关系一定要开放,教师要在教学中真正建立人格平等、真诚合作的民主关系。同时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的一言一行,在教与学的平台上,做到教学相长,因学而教,树立随时捕捉教学机会的意识,就必定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活泼有趣,更加充满生机,也更能展示教师的无穷魅力。课堂提问注意开放性。开放性的提问,没有统一的思维模式与现成答案,学生回答完全是根据自已的理解回答。答案一定会是丰富多彩,这可以作为我们教师的教学资源。教师根据这些答案给予肯定、或给予引导,使学生的思想认识在教师的肯定或引导中得到提高。要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还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智慧,教师对教育过程的高超把握就是对这种动态生成的把握。

三、变“权威教学”为“共同探讨”

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学生学习的灵感不是在静如止水的深思中产生,而多是在积极发言中,相互辩论中突然闪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被压抑,本有的学习灵感有时就会消遁。

四、变“教师说”为“学生多说”

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或通过数量关系,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从而掌握最基础的知识,这个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有利于及时纠正学生思维过程的缺陷,对全班学生也有指导意义。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组织学生讲。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只满足于学生说出是与非,或是多少,至于说话是否完整,说话的顺序如何,教师不太注意。这样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数学教师要鼓励、指导学生发表见解,并有顺序地讲述自己的思维过程,并让尽量多的学生能有讲的机会,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说的结果,也要重视学生说的质量,这样坚持下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上好数学课应该尽量地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能把学生埋在越来越多的练习纸中。例如,口算,现在已经名不副实,多数用笔算代替,学生动手不动口。其实,过去不少教师创造了很多口算的好方法,尤其在低年级教学中,寓教学于游戏、娱乐之中,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其它教材也可以这样做。我们不能把数学课变成枯燥无味、让学生学而生厌的课。在数学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既动手又动

口,并辅以其它教学手段,这样有利于优化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必然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篇二: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今天再次学习《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使我领悟到了教学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因此,本人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再学习,有以下的认识:

一、备课:变“备教材”为“备学生”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备教的方法很多,备学生的学习方法少。老师注意到自身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如语言应简明扼要、准确、生动等),注意到实验操作应规范、熟练,注意到文字的表达(如板书编写有序、图示清晰、工整等),也注意对学生的组织管理,但对学生的学考虑不够。老师的备课要探讨学生如何学,要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指导如何进行预习、听课、记笔记、做复习、做作业等;要考虑到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及总结归纳能力的培养。一位老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不仅仅表现他对知识的传授,更主要表现在他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上课:变“走教案”为“生成性课堂”

教学过程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动态生成的过程,其间必然有许多非预期的因素,即便教师对学情考虑再充分,也有“无法预知”的场景发生,尤其当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充分发挥时,实际的教育过程远远要比预定的、计划中的过程生动、活泼、丰富得多。教师要利用好即时生成性因素,展示自己灵活的教学机智,不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教案”。要促成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教师要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如果我们的课堂还是师道尊严,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回答,不予理睬,或马上表现出

不高兴,不耐烦,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定大打折扣。因而要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生气,师生关系一定要开放,教师要在教学中真正建立人格平等、真诚合作的民主关系。同时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的一言一行,在教与学的平台上,做到教学相长,因学而教,树立随时捕捉教学机会的意识,就必定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活泼有趣,更加充满生机,也更能展示教师的无穷魅力。课堂提问注意开放性。开放性的提问,没有统一的思维模式与现成答案,学生回答完全是根据自已的理解回答。答案一定会是丰富多彩,这可以作为我们教师的教学资源。教师根据这些答案给予肯定、或给予引导,使学生的思想认识在教师的肯定或引导中得到提高。要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还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智慧,教师对教育过程的高超把握就是对这种动态生成的把握。

三、变“权威教学”为“共同探讨”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我们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即要求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教师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将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过去由教师控制的教学活动的那种沉闷和严肃要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真诚和激情。因而,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学生学习的灵感不是在静如止水的深思中产生,而多是在积极发言中,相互辩论中突然闪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被压抑,本有的学习灵感有时就会消遁。

四、变“教师说”为“学生多说”

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或通过数量关系,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从而掌握最基础的知识,这个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有利于及时纠正学生思维过程的缺陷,对全班学生也有指导意义。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组织学生讲。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只满足于学生说出是与非,或是多少,至于说话是否完整,说话的顺序如何,教师不太注意。这样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数学教师要鼓励、指导学生发表见解,并有顺序地讲述自己的思维过程,并让尽量多的学生能有讲的机会,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说的结果,也要重视学生说的质量,这样坚持下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上好数学课应该尽量地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能把学生埋在越来越多的练习纸中。例如,口算,现在已经名不副实,多数用笔算代替,学生动手不动口。其实,过去不少教师创造了很多口算的好方法,尤其在低年级教学中,寓教学于游戏、娱乐之中,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其它教材也可以这样做。我们不能把数学课变成枯燥无味、让学生学而生厌的课。在数学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既动手又动口,并辅以其它教学手段,这样有利于优化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必然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篇三: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通过参加今年暑假继续教育培训,通过几天的学习,我深深体新方法,生活即数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强调了大众数学学习的内容的应用价值——能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因此,我们的数学教学除了系统的数学知识的教学外,还应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调整相应的数学内容,做到生活需要什么样的数学内容,就教学什么样的数学知识,让生活中人们所必须的知识与技能成为数学教学的目标与追求。如过去我们数学内容中计算有些难,而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计算器、计算机的全面普及,计算难度有所降低,更注重计算的必要性和算理。改变了课程过去“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了课程内容与数学学习生活以及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二、教师必须改变过去的教学模式

化。律。总之,要在一堂课中让学生体验整个数学过程,实现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

三、教师必须改变旧的评价体系

以往的应试教育注重的是学生学业成绩的好坏,以考试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手段,新的评价体系不仅包括对学生的评价,而且还提出了对教师和学校的评价,不以学期和学年的一次性考试来评定学生,强调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展情况的评价,强调对学生能力与自信心的建立,参与活动的意识和合作学习的精神进行评价。

总之,对新课标的学习和实施确实给我的日常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在一次次的动手实践中、在一次次的探索与交流中,我们的学生越发的活泼与可爱,同时也使我和我的学生们在浑然不觉之中感受着知识的滋养。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

数学,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通过寒假对《数学课程标准》进一步的深入学习,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不会迷惑、彷徨,我相信在以,上好每节课。

提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新课标指出: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低年级学生年龄小,阅历浅,无意注意占主导,观察能力有限。他们最初的观察是无目的、无顺序的,只是对教材中的插图、人物、颜色等感兴趣,不能领悟其中蕴藏的数学知识。在教学中我们要尊重他们的兴趣,先给他们一定的时间看,接着,再一步一步引导他们观察,将他们的注意引入正题,按一定的规律去观察。

例如,在教学“数一数”时,一幅生动美丽的校园图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马上被画面中的人物形象、色彩及热闹场面吸引住了,非常高兴,津津有味地看起来。这时教师不急于把问题提出来,牵制学生的注意力,而是给他们一定的时间随意看自己想要看的,还可以说说图上有什么。当学生的好奇心得到满足后,教师再提出要求,如:

找。教师方法。

(二)、利用教材插图,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语言的发展和思维的发展密切相关,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能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每一幅插图启发学生说,首先鼓励每一位学生试说,并且不作统一要求,让每个学生把自己所观察到的说出来,接着再同桌互相说,这样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也进了一步。

例如:在教学“比大小”时,可先出示主题图,让学生先观察并说说图中画的有什么?学生通过观察,可能会说:“图上画有猴子和一些水果。”还可能说:“图上有3只猴子和4个梨、3个桃、2个香蕉。”对这些同学的回答,教师要给予肯定。然后教师再单独出示3个猴子和3个桃,问:“谁多谁少?”学生可能会说:“一样多”。教师可引导学生:“谁能把话说得完整一些?”从而引导学生回答:“猴子和桃子一样多。”这时,教师再出示3个猴子和2个香蕉,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学生可能说:“猴子多,香蕉少。”教师再出示3个猴子

和4个梨,学生可能说:“猴子少,梨多。”教师可以引导:“刚才你们说猴子多,现在又说猴子少,到底猴子是多还是少呢?猴子、香蕉、(三)、创设学习情境,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数学知识是比较抽象的,而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同时也保留着直观动作思维形式。教师要从学生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出发,本着数学来源于生活这一事实,自始至终都要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引入课题,创设操作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通过观察来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例如:在教学“7的组成”时,教师可先让学生拿出7根小棒,再让学生把这7根小棒分成两堆。放手让学生自己摆小棒,很快学生马上就得出不同种分法,这样,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很快就得出了7的组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提倡让学生在做中学”。

下载小学数学课标培训心得体会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数学课标培训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1年版数学课标心得体会

    学习2011年版数学课标心得体会 北舞渡一中 王淑敏 今年暑假,我认真学习了2011年版的数学课标,通过阅读与研究,我收获了很多知识,更增长了许多智慧。 新版课标中把“人人都能获得......

    小学数学课标学习心得

    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学习心得体会 学习了《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我对课标的要求有了新的认识,让我体会到了数学的生命过程。 一、注重学习、转变观念。 教师要转变观念,把学生的......

    小学数学课改培训心得体会(范文大全)

    小学数学课改培训心得体会 东观一学区东观小学 王之兴 通过学习,使我越来越感受到这次课改绝对不仅仅是改变一下教材而已,而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彻底改革,更是我们教师教学方法上......

    学习初中数学课标心得体会(通用)[范文模版]

    学习初中数学课标心得体会范文(通用5篇)当我们经过反思,对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时,就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可以记录我们的思想活动。你想好怎么写心得体会了吗?下面是小编......

    初中数学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初中数学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通过为期两天的新课程标准的学习,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教材的编排特点有了更全面的认识,知道了新课程突出数学学习的基础性、普及性和......

    数学课标学习心得体会(含五篇)

    假期里,学习了数学课程标准,通过学习,使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对新教材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获得了教材实验操作上的一些宝贵经验。其中感触最深的是新教材特别关注学生的......

    2011数学课标解读大全

    数学新课标学习解读 与2001年版相比,数学课程标准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到实施建议都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和全面。具体变化如下: 总体框架结构的变化 2001年版分四......

    数学课标读后感

    数学新课标学习体会 作者:蒲千军时间:2012-08-01 13:05:32数学新课标学习体会在这学期将要结束下学年将要开始之 际,我有幸在泸县二中外国语学校参加了中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