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一生物《根对无机盐的吸收》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根吸收无机盐的演示实验,使学生明白植物在生活过程中不仅需要水,而且还需要无机盐。
2、了解氮、磷、钾在植物生活中的作用及其缺乏时的症状;懂得合理施肥的原理,了解无土栽培的原理和优点。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演示实验,继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学习设计对照实验的方法。
情感目标
通过了解无机盐的作用,合理施肥和无土栽培原理在农业生产实践的应用,继续进行生物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教学建议
一、知识体系图解
二、教材分析
根对无机盐的吸收是根的功能之一,是高中阶段进一步学习这部分内容的必备知识,是理解植物矿质代谢的重要基础,氮、磷、钾对植物生活的意义是从事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必备基础知识,因此这两部分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内容。本节中借助两个演示实验对这些内容加以说明,但土壤溶液中的无机盐进入根毛内部的过程是极其复杂的,由于学生缺乏有关的基础知识,不能立即理解。只能通过一些实验来证明植物的生活确实需要无机盐,而且所需的无机盐是从土壤溶液里吸收的;加之,根吸收无机盐的实验在一堂课是不易看到结果的。教师还可以收集大量的生活资料或图片,或让学生收集有关资料进行汇报等方式来学习这部分内容。
由于很多学生缺乏农业生产经验,对于合理施肥原理和无土栽培技术了解很少,因此,需要首先增加感性认识,创造条件,开设实验,从分析实验现象入手,帮助消化理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基础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法建议
本章中出现了有关“无机盐”的概念,但学生对此并不了解,所以在讲解根对无机盐的吸收之前,必须先讲明无机盐是什么。为了保证证明土壤浸出液中含有无机盐,而蒸馏水中不含有无机盐的演示实验成功,要注意玻璃板一定要洁净,避免由于玻璃板本身的污迹引起误解。
根吸收无机盐的演示实验,短期内不容易看到成效,因此要提早准备这个实验,以便到讲课的时候能够看到实验的结果。在准备和进行这个实验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参加,使他们看到实验的全过程,相信实验的结果是真实的。实验用的植株最好是幼苗。土壤浸出液中再加以适当浓度的含氮、磷、钾的化肥,实验效果就会更明显。
但关于含氮、磷、钾的无机盐在植物生活中的作用,只通过演示实验是不容易完全看出来的,可以请学生让学生通过课本中的彩色插图进行了解,教师再帮助分析每一种无机盐对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和缺乏时所表现出的症状,也可以列表边分析边说明。
在本节课的内容中,联系农业生产的知识较多。教师引导学生认识无机盐的概念以及无机盐对植物的作用,联系农业生产实际,了解什么是合理施肥,无土栽培等概念。可以结合生产经验和正在推广的农业生产技术,从道理上加以联系,或者利用有关的录像加以说明。
在本节课中,还要让学生通过学习意识到化学肥料如果使用不当,会造成环境污染。使学生树立环保的意识。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根吸收无机盐的条件;氮、磷、钾对植物生活的意义。
难点:让学生对根吸收无机盐以及无土栽培产生一定的感性认识。
手段:以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讨论为主的教学方法
设计思想:
学生对无机盐的概念比较陌生,所以本节课主要是从实际入手,通过学生对演示实验的参与和观察,了解本节的各知识点。同时在本节课中要尽量利用与学生生活实际有关的例子或问题,以便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灵活应用。
教学过程:
课前布置完成下列两项活动:
1、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或课外小组完成课本64页演示实验和无土栽培几种植物。
2、学习收集有关“无机盐在植物生活中的作用”的资料
一、导入:
1、提问:根吸收水分的原理是什么?
2、组织学生回答,引出演示实验:“土壤溶液具有一定的浓度,也就是说在土壤溶液中含有一些可溶于水的物质,为了证明这一观点,请同学们观察下面的演示实验”。
二、讲授新课:
(一)根对无机盐的吸收:
1、组织学生观察演示实验。
2、讲解:
土壤浸出液蒸发后留下灰白色的物质,而蒸馏水蒸发后没有灰白色的物质。这种物质是无机盐。
(二)无机盐在植物生活中的作用:
1、组织参与课本64页实验的学生汇报实验过程,并展示实验结果。
2、组织学生讨论无机盐的作用。
3、总结:
土壤浸出液中含有无机盐,无机盐由根吸收,无机盐使植物生长健壮、颜色鲜绿。
4、组织学生汇报收集的资料:各种无机盐对植物的作用。(注意:学生汇报的资料中可能会出现错误,应及时纠正。)
5、出示图片或录像,介绍不同种类的无机盐对植物生活的作用(重点是氮、磷、钾三种无机盐)。并指导学生进行列表归纳。
(三)合理施肥:
1、提出问题:请根据不同无机盐在植物生活中的作用,判断不同植物需要增加哪一类无机盐,如:小麦、白菜、马铃薯等。
2、组织学生讨论。
3、讲解:
(1)土壤中的无机盐,特别是氮、磷、钾等,不断被植物大量吸收,必须补充才能保持土壤的肥沃度。
(2)不同植物的各类无机盐的需要量是不同的,同一种植物随着生长期的不同,对无机盐的需要量也不同。人们对各种植物的需求部分不一样,对无机盐的需求种类也不一样,因为不同的无机盐对植物所起的作用也不一样。
(3)肥料分为化学肥料和农家肥料。但分别具有不同的优缺点,在施肥时应当以农家肥为主,配合施用化学肥料。
(四)无土栽培:
1、组织参与无土栽培植物的学生汇报实验过程,并展示实验结果。
2、组织学生观看有关无土栽培技术应用的录像。
3、组织学生讨论无土栽培的概念、意义及应用价值。
4、总结:
(1)无土栽培是指不用土壤或用其他物质(如砂石)代替土壤,根据植物生活需要无机盐的种类和数量,按照一定的比例配成营养液,来培养植物。
(2)无土栽培法,有许多优点。人口增多使可耕种土地面积不断减少。因此,非土壤栽培植物的方法就显得十分重要;通常,无土栽培法生产的水果和蔬菜还会含有更多的营养成份;用营养液栽培法种植植物更便宜,更利于保护环境。无土栽培法还有一个很大的优点是它不需要艰辛的体力。
三、巩固:
请根据本节所学的知识,判断家中种植的花卉对无机盐的摄取是否合理,你将如何改进。写出有关报告。
第二篇: 七年级生物教案:根对无机盐的吸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根吸收无机盐的演示实验,使学生明白植物在生活过程中不仅需要水,而且还需要无机盐。
2、了解氮、磷、钾在植物生活中的作用及其缺乏时的症状;懂得合理施肥的原理,了解无土栽培的原理和优点。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演示实验,继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学习设计对照实验的方法。
情感目标
通过了解无机盐的作用,合理施肥和无土栽培原理在农业生产实践的应用,继续进行生物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教学建议
一、知识体系图解
二、教材分析
根对无机盐的吸收是根的功能之一,是高中阶段进一步学习这部分内容的必备知识,是理解植物矿质代谢的重要基础,氮、磷、钾对植物生活的意义是从事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必备基础知识,因此这两部分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内容。本节中借助两个演示实验对这些内容加以说明,但土壤溶液中的无机盐进入根毛内部的过程是极其复杂的,由于学生缺乏有关的基础知识,不能立即理解。只能通过一些实验来证明植物的生活确实需要无机盐,而且所需的无机盐是从土壤溶液里吸收的;加之,根吸收无机盐的实验在一堂课是不易看到结果的。教师还可以收集大量的生活资料或图片,或让学生收集有关资料进行汇报等方式来学习这部分内容。
由于很多学生缺乏农业生产经验,对于合理施肥原理和无土栽培技术了解很少,因此,需要首先增加感性认识,创造条件,开设实验,从分析实验现象入手,帮助消化理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基础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法建议
本章中出现了有关“无机盐”的概念,但学生对此并不了解,所以在讲解根对无机盐的吸收之前,必须先讲明无机盐是什么。为了保证证明土壤浸出液中含有无机盐,而蒸馏水中不含有无机盐的演示实验成功,要注意玻璃板一定要洁净,避免由于玻璃板本身的污迹引起误解。
根吸收无机盐的演示实验,短期内不容易看到成效,因此要提早准备这个实验,以便到讲课的时候能够看到实验的结果。在准备和进行这个实验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参加,使他们看到实验的全过程,相信实验的结果是真实的。实验用的植株最好是幼苗。土壤浸出液中再加以适当浓度的含氮、磷、钾的化肥,实验效果就会更明显。
但关于含氮、磷、钾的无机盐在植物生活中的作用,只通过演示实验是不容易完全看出来的,可以请学生让学生通过课本中的彩色插图进行了解,教师再帮助分析每一种无机盐对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和缺乏时所表现出的症状,也可以列表边分析边说明。
在本节课的内容中,联系农业生产的知识较多。教师引导学生认识无机盐的概念以及无机盐对植物的作用,联系农业生产实际,了解什么是合理施肥,无土栽培等概念。可以结合生产经验和正在推广的农业生产技术,从道理上加以联系,或者利用有关的录像加以说明。
在本节课中,还要让学生通过学习意识到化学肥料如果使用不当,会造成环境污染。使学生树立环保的意识。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根吸收无机盐的条件;氮、磷、钾对植物生活的意义。
难点:让学生对根吸收无机盐以及无土栽培产生一定的感性认识。
手段:以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讨论为主的教学方法
设计思想:
学生对无机盐的概念比较陌生,所以本节课主要是从实际入手,通过学生对演示实验的参与和观察,了解本节的各知识点。同时在本节课中要尽量利用与学生生活实际有关的例子或问题,以便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灵活应用。
教学过程:
课前布置完成下列两项活动:
1、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或课外小组完成课本64页演示实验和无土栽培几种植物。
2、学习收集有关“无机盐在植物生活中的作用”的资料
一、导入:
1、提问:根吸收水分的原理是什么?
2、组织学生回答,引出演示实验:“土壤溶液具有一定的浓度,也就是说在土壤溶液中含有一些可溶于水的物质,为了证明这一观点,请同学们观察下面的演示实验”。
二、讲授新课:
(一)根对无机盐的吸收:
1、组织学生观察演示实验。
2、讲解:
土壤浸出液蒸发后留下灰白色的物质,而蒸馏水蒸发后没有灰白色的物质。这种物质是无机盐。
(二)无机盐在植物生活中的作用:
1、组织参与课本64页实验的学生汇报实验过程,并展示实验结果。
2、组织学生讨论无机盐的作用。
3、总结:
土壤浸出液中含有无机盐,无机盐由根吸收,无机盐使植物生长健壮、颜色鲜绿。
4、组织学生汇报收集的资料:各种无机盐对植物的作用。(注意:学生汇报的资料中可能会出现错误,应及时纠正。)
5、出示图片或录像,介绍不同种类的无机盐对植物生活的作用(重点是氮、磷、钾三种无机盐)。并指导学生进行列表归纳。
(三)合理施肥:
1、提出问题:请根据不同无机盐在植物生活中的作用,判断不同植物需要增加哪一类无机盐,如:小麦、白菜、马铃薯等。
2、组织学生讨论。
3、讲解:
(1)土壤中的无机盐,特别是氮、磷、钾等,不断被植物大量吸收,必须补充才能保持土壤的肥沃度。
(2)不同植物的各类无机盐的需要量是不同的,同一种植物随着生长期的不同,对无机盐的需要量也不同。人们对各种植物的需求部分不一样,对无机盐的需求种类也不一样,因为不同的无机盐对植物所起的作用也不一样。
(3)肥料分为化学肥料和农家肥料。但分别具有不同的优缺点,在施肥时应当以农家肥为主,配合施用化学肥料。
(四)无土栽培:
1、组织参与无土栽培植物的学生汇报实验过程,并展示实验结果。
2、组织学生观看有关无土栽培技术应用的录像。
3、组织学生讨论无土栽培的概念、意义及应用价值。
4、总结:
(1)无土栽培是指不用土壤或用其他物质(如砂石)代替土壤,根据植物生活需要无机盐的种类和数量,按照一定的比例配成营养液,来培养植物。
(2)无土栽培法,有许多优点。人口增多使可耕种土地面积不断减少。因此,非土壤栽培植物的方法就显得十分重要;通常,无土栽培法生产的水果和蔬菜还会含有更多的营养成份;用营养液栽培法种植植物更便宜,更利于保护环境。无土栽培法还有一个很大的优点是它不需要艰辛的体力。
三、巩固:
请根据本节所学的知识,判断家中种植的花卉对无机盐的摄取是否合理,你将如何改进。写出有关报告。
板书设计:
第四节 根对无机盐的吸收
一、根对无机盐的吸收:
土壤溶液中含有无机盐
二、无机盐在植物生活中的作用:
(课本65页表,可用投影展示)
三、合理施肥:
1、以农家肥为主,配合施用化学肥料。
2、不同植物或同一种植物不同生长期,对各类无机盐的需要量是不同的。
四、无土栽培--根据植物生活所需要无机盐的种类和数量,按照一定的比例配成营养液,用营养液来培养植物。
[ 七年级生物教案:根对无机盐的吸收]相关文章:
第三篇:初一下册生物《吸收无机盐》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通过根吸收无机盐的演示实验,使学生明白植物在生活过程中不仅需要水,而且还需要无机盐。
2、了解氮、磷、钾在植物生活中的作用及其缺乏时的症状;懂得合理施肥的原理,了解无土栽培的原理和优点。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演示实验,继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学习设计对照实验的方法。
情感目标
通过了解无机盐的作用,合理施肥和无土栽培原理在农业生产实践的应用,继续进行生物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教材分析
根对无机盐的吸收是根的功能之一,是高中阶段进一步学习这部分内容的必备知识,是理解植物矿质代谢的重要基础,氮、磷、钾对植物生活的意义是从事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必备基础知识,因此这两部分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内容。本节中借助两个演示实验对这些内容加以说明,但土壤溶液中的无机盐进入根毛内部的过程是极其复杂的,由于学生缺乏有关的基础知识,不能立即理解。只能通过一些实验来证明植物的生活确实需要无机盐,而且所需的无机盐是从土壤溶液里吸收的;加之,根吸收无机盐的实验在一堂课是不易看到结果的。教师还可以收集大量的生活资料或图片,或让学生收集有关资料进行汇报等方式来学习这部分内容。
由于很多学生缺乏农业生产经验,对于合理施肥原理和无土栽培技术了解很少,因此,需要首先增加感性认识,创造条件,开设实验,从分析实验现象入手,帮助消化理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基础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根吸收无机盐的条件;氮、磷、钾对植物生活的意义。
难点:让学生对根吸收无机盐以及无土栽培产生一定的感性认识。
手段:以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讨论为主的教学方法
设计思想:
学生对无机盐的概念比较陌生,所以本节课主要是从实际入手,通过学生对演示实验的参与和观察,了解本节的各知识点。同时在本节课中要尽量利用与学生生活实际有关的例子或问题,以便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灵活应用。
教学过程:
课前布置完成下列两项活动:
1、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或课外小组完成课本64页演示实验和无土栽培几种植物。
2、学习收集有关“无机盐在植物生活中的作用”的资料
一、导入:
1、提问:根吸收水分的原理是什么?
2、组织学生回答,引出演示实验:“土壤溶液具有一定的浓度,也就是说在土壤溶液中含有一些可溶于水的物质,为了证明这一观点,请同学们观察下面的演示实验”。
二、讲授新课:
(一)根对无机盐的吸收:
1、组织学生观察演示实验。
2、讲解:
土壤浸出液蒸发后留下灰白色的物质,而蒸馏水蒸发后没有灰白色的物质。这种物质是无机盐。
(二)无机盐在植物生活中的作用:
1、组织参与课本64页实验的学生汇报实验过程,并展示实验结果。
2、组织学生讨论无机盐的作用。
3、总结:土壤浸出液中含有无机盐,无机盐由根吸收,无机盐使植物生长健壮、颜色鲜绿。
4、组织学生汇报收集的资料:各种无机盐对植物的作用。(注意:学生汇报的资料中可能会出现错误)
第四篇:《根对水分的吸收》教案1
第二节 根对水分的吸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说出根吸水的主要器官和部位;
②得出根吸失水的原因并在日常生活中应用。2.能力目标:
①尝试探究根是吸收水分的主要器官;
②运用简单的材料和用具,分析细胞吸失水的原理。3.情感目标:
①体验科学探究成功的乐趣; ②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根吸失水的原因。2.教学难点:细胞吸失水的原理。【设计思路】
围绕重点与难点,通过身边事引入课题并找出探究的问题,学生参与讨论并设计实验,认同设计实验的科学性。
学生观察教师课前准备的演示实验:植物吸水的主要器官是根还是茎叶,得出根是吸收水分的主要器官;然后观察培养皿中的小麦苗,推断出根尖吸收水分的区域是成熟区,通过土豆的吸失水实验,得出细胞吸失水的原理。
教师出示挂图,师生共同分析得出根是如何吸收水分的,分析烧苗的原因,与生产、生活相联系。【课前准备】
①土豆、食盐 ②小麦苗、烧杯 ③根尖吸收水分的挂图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通过盆栽植物由于缺水而萎蔫,但浇水后不久就能恢复原状,菜市场上萎蔫的蔬菜被喷水后,茎叶就会变得光亮鲜嫩,植物为什么能吸收水分?吸水的主要器官是什么?
/ 2
探究一:
(一)学生根据上述“根吸水的主要器官是什么?”的问题设计一个实验,分小组讨论并发言(参考课本P20),培养学生认同实验的科学性。
教师演示课前准备的实验:取两只盛有清水的烧杯,分别将10株大小相同的麦苗放入其中,一组根接触水,一组叶接触水。
得出结论:根吸水的主要器官是根。
(二)观察小麦苗的根尖四部分结构及图3-2-5玉米幼苗的根分析根吸水的主要部位:
小组根据根尖结构讨论分析。
得出结论:根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成熟区。探究二:
将课前准备的两个土豆(其上打孔洞,一个土豆洞内放清水,另一个土豆洞内放浓盐水)让学生观察其变化(手捏土豆的软硬,液面的高低);
参考课本P21—22,分析其现象的原因,展示图片:植物细胞的结构,分析哪个细胞周围浓度大;
得出结论: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周围溶液浓度时,细胞吸水,当细胞液浓度小于周围溶液浓度时,细胞失水。
探究三:
联系生活实际:播放视频展示农业上灌溉,施肥等过程。学生探讨施肥时的注意事项,如烧苗;
学生自学课本P24开眼界,了解节水灌溉,教师播放相应视频。【教学反思】
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及学生有效的参与,比较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的要求,但有些实验所需的周期比较长,不能在课上有限的时间内完整的展现,这就使实验有了间断性,土豆细胞吸失水的定性实验,较之课本的定量实验效果要好,另外土豆要找个儿大些的,要能在其上面打出30立方厘米的洞,倒入的液体量为15毫升为好。
/ 2
第五篇:根对水分的吸收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突出了生物课堂教学中的饿探索性。
关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道理,教师并没有像教材那样直接给出结论,然后证明;而是利用学生自行设计的一组探究实验,自己去发现结论,并用命题的形式表述。关于根毛吸水的道理同样没有采用教师直接给出结论的作法,而是引导学生依据细胞吸水原理进行猜想,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归纳能力和自学能力;同时也渗透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辨证观点。一方面,让学生多角度、快节奏地去认识教学内容,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计算机辅助教学,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带来的饿愉悦,培养学生的生物创新意识。
2、引进了多媒体技术
本课例在引导学生得出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时,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充分调动学生的直觉思维。这样一来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比过去的教学更能够使学生深刻地理解问题。
3、引入了生物开放题
本节课在增大生物课堂探索性,引入计算机技术的同时,在“应用创新”这一环节,增加了开放题,为学生创造了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受到了学生的饿欢迎,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不足之处:
1、传统思想的痕迹还在。这节课虽然从时间和空间上,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学习提供了条件,但有的环节仍折射出“教师至高无上,忽视学生主动性的传统教育思想的顽固存在”。
2、缺乏对动态教学过程的关注。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教师不可对课堂有太强的答案预期和预设性。但本节课有的设计在实际教学中,仍对学生可能的表现形成预设,影响了创新意识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