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八声甘州》教学设计(冯新海)(范文大全)

时间:2019-05-12 16:25: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柳永《八声甘州》教学设计(冯新海)》,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柳永《八声甘州》教学设计(冯新海)》。

第一篇:柳永《八声甘州》教学设计(冯新海)

《八声甘州》教学设计

江苏省海州高级中学

冯新海

【自学质疑】

1、表明全词感情基调的是哪个字?

2、上阕与下阕词人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3、“渐霜风凄惨”中的“凄惨”,一作“凄紧”,你认为用哪个词语好?请说明理由。

4、下列加点字对原词作了替换,你觉得这种替换合理吗?说明理由。

看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深秋。觉西风凄惨,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滚滚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高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5、这首词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试作赏析。

一、导入

一个屡试不中的补习生,惹怒皇帝的笨蛋,自命不凡的“白衣卿相”,仕途坎坷的小官,浪迹江湖的游客,出入秦楼楚馆的浪子,常喝常醉的酒鬼,敢爱敢恨的汉子,歌楼妓女的铁哥,市井街头的自由撰稿人,“奉旨填词”的中国第一位专业词人,创新发展宋词的巨匠。(这个人就是柳永,转入对柳永的介绍)

二、作者简介

柳永,名三变,字耆卿。大约在公元1017年,宋真宗天禧元年时柳永到京城赶考。以自己的才华他有充分的信心金榜题名,而且幻想着有一番大作为。谁知没有考上。他不在乎,轻轻一笑,填词道:“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等了5 年,第二次开科,又没考上,这回他忍不住要发牢骚了,便写了那首著名的《鹤冲天》: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 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 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这首牢骚词不胫而走,宋仁宗读后有些不高兴。柳永在京城又挨了几年,参加了下一次考试,这次好不容易通过了,但圈点放榜时,仁宗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 ”又把他给勾掉了。

这次打击实在太大,柳永就更深地扎到市民堆里去写他的词,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 之后柳永流落于汴京、苏州、杭州等地,以写词为生,生活潦倒,最后死于润州。

(诗人不幸诗家幸,也许正是仕途的无望,漂泊的艰辛给了柳永创作的灵感吧。)

三、由作者介绍向《八声甘州》过渡

柳永,与整个封建社会的文人一样,内心世界有着缠绵不尽的羁旅愁情。

他很早就告别自己的亲人,踏上漫漫求宦之路,仕途无望后,他转徙于各地,似蓬草一般听凭命运的拔弄,千山万水间,印下了他疲惫不堪的足迹,也留下了他无数沉重的诗行。

羁旅行役,给他以磨难与痛苦,也给他以阅历和深沉。正是在这漫漫的旅途中,在悠悠的乡梦中,在浓浓的愁情中,才会有《八声甘州》,才会有《八声甘州》的寥廓冷落与凄美怅惘。

【交流展示】

四、读

1、请学生朗读此词

2、请学生评价此朗读并说说朗读的注意事项 教师补充:节奏、感情基调

五、表明全词感情基调的是哪个字? 明确:正恁凝愁

六、词人因何而愁?

1.羁旅悲秋2.思乡怀人3.功业未就

七、“渐霜风凄惨”中的“凄惨”,一作“凄紧”,你认为用哪个词语好?请说明理由。明确:“紧”字好。因为柳永在这里是把感情结合在景象之中,并没正面写感情。不同于李易安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全是正面写感情。柳永是把深刻的感情,融在所写的景物里。

“惨”字是写感情的字词,而且太重,用在这里情调不调合。

“紧”是写风,指强劲的风,与前面的“潇潇暮雨”相呼应,写秋天的雨雨风风的交相侵袭。进而表现词人内心浓重的羁旅愁思。

八、教师对原词作修改,请学生说说改得如何?

八声甘州

柳永

看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深秋。觉西风凄惨,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滚滚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高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一)教师先说明修改的理由:

1、看,领起字。如“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照应下文“望故乡渺邈”的望字。

2、清秋。清,清爽明朗的意思,与意境不合。深秋,秋愈深,愁情也愈深重。

3、渐:又。仅起到连接的作用。觉,感觉到。是一种心理感受。故比渐好。

4、霜风改为西风。刚下过雨,并没有霜,故不能说霜风。

5、将“无语”改为“滚滚”,更能突出水流之迅疾,更加深切地写出,一切美好的景色,包括美好的时光,都在迅速地流逝。

6、将“妆楼”改为“高楼”。高楼,“高出不胜寒”,无所依靠,更衬托出女子的孤独。

欧阳修不是有“楼高莫近危阑倚”吗?范仲淹也说“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二)学生自由讨论后交流,然后自由发言,评论老师修改的得与失。

【精讲点拨】

九、这首词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试作赏析。

上阕:借景抒情。词人登楼远望,景色苍茫辽阔、萧瑟凄凉,抒发了词人的悲秋之情,为下文的思乡怀人作铺垫。(用典、拟人)下阕:虚实结合(联想、想象)。词人自己思归心切,因而联想到故乡的妻子也一定是同样地盼望自己回家,进而想象佳人妆楼颙望,误识归舟的情形,从而加倍写出作者对佳人的怀念。

十、课堂延伸

(一)虚实结合

1、“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景。它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具体感受得到,是真实具体的描绘; “虚”:则是想象之景,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引发人的联想。在诗歌中,虚常包括三类:

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梦游天姥吟留别》

2、已逝之景之境

《虞美人》

3、设想的未来之境

《雨霖铃》

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在一起表达思想情感。

虚实相生能丰富诗的意象,开拓诗的意境,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审美空间,丰富人们的审美趣味。

十、当堂检测

1:指出下列诗句哪些是“实”,哪些是“虚”: 1.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2.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3.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4.念去去千时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5.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6.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2、(10年江苏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3)

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4分)参考答案 :

三四句由实转虚,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纠错反思】

第二篇:柳永 八声甘州

《八声甘州》教学设计

一、导入:有一首歌唱地好“山不转水在转,水不转人在转”,但无论身处何地,我们对家乡的情是无法改变的,想想我们学过的诗歌,有哪些是抒发思乡之情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烟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断肠人在天涯”。透过诗行,我们可以看见游子的思念,母亲的呼唤,亲人的期盼,今天,我们走进柳永的《八声甘州》,看看又是一番怎样的思念。

二、介绍作者:

柳永(约980--约1053年),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老七,晚年作过屯田员外郎,所以当我们说到柳永、柳三变、柳耆卿、柳

七、柳屯田时,都指一个人。

柳永大约在公元1 0 1 7 年,宋真宗天禧元年时到京城赶考。以自己的才华他有充分的信心金榜题名,而且幻想着有一番大作为。谁知第一次考试没有考上,他不在乎,轻轻一笑,填词道:“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等了5 年,第二次开科又没有考上,这回他忍不住要发牢骚了,便写了那首著名的《鹤冲天》: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 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 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柳永这首牢骚歌不胫而走,传到了宫里,宋仁宗一听大为恼火,并记在心里。柳永在京城又挨了三年,参加了下一次考试,这次好不容易通过了,但临到皇帝圈点放榜时,宋仁宗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 ”又把他给勾掉了。这次打击实在太大,柳永就更深地扎到市民堆里去写他的歌词,并且不无解嘲地说:“我是奉旨填词。”

之后柳永流落于汴京、苏州、杭州等地,每到一地都流连于秦楼楚馆,为歌伎填词作曲。于是失意无聊,常浪游于汴京、苏杭等地,出入歌楼妓馆,与歌妓交往颇多,曾四处飘流泊,饱尝羁旅滋味。世称柳七或柳屯田。

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至景佑元年(1034年)54岁时方才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

柳永终客死襄阳,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南门外。

柳永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也是婉约派词人的代表他才华横溢,创造了慢词,扩大了词的功能和内容,他的词分三类:一是写都市生活的繁华,二是写男女爱情的苦痛,三是写羁旅行役的悲伤。

三。读词,整体感知

(1)本词应该属于哪一类?我们读过才知道,大家推荐一位为我们泛读一下。(2)解题

《八声甘州》又名《甘州》唐坊大曲名,后用为词调。全词共有八小段音乐组成,所以叫八声,属慢词。

三、分析词句:

叹息这些年来的行踪,为什么苦苦地长期停留在异乡?想起美女,正在华丽的楼上抬头凝望,多少次错把远处驶来的船当作心上人回家的船。怎么知道我,倚着栏杆的时候,正这样的愁思深重。1.“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面对着潇潇暮雨从天空洒落在江上,经过一番雨洗的秋景分外寒凉清凉)。

(1)为我们交代了哪些内容? 时间、地点、天气、人物(2)..描写了哪些意象?

暮雨、江天、秋

(3).这些意象的组合给我们一个什么样的感受呢?

凄冷 旷远﹑阴冷﹑凄寒和寂寥(在诗词中这叫意境)

导入:本词首句词人通过意象的选取,形成了一种凄冷的意境,我们在看看下一句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

2.“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凄凉的霜风逐渐地迫近,关隘、山河冷清萧条,落日的余光照耀在楼上。)

(1).三句有个领字,请圈划出来。领字所起的作用是在语意转折处总领下文若干句子,便于铺叙。请找找全文有哪些领字。

“对”“渐”“望”“叹”“想”等。“是处”“惟有”等也在转折处起到衔接作用。“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中的“对”字要停顿。柳永的铺陈。词里有时要用一个领字,带出一个段落,一段一段地向前铺展,才能敷衍成这样的长篇慢词。(2).同学们想一想,这种意境有没有发生变化?从哪个词可以看出?变成什么样子了? 更加凄冷

3.“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到处红花凋零翠叶枯落,美好的景物渐渐地衰残。只有长江水,不声不响地向东流淌。)

(1).红和翠指什么?

红:花,翠:叶,化用李商隐的“此荷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煞人。红率翠减,还是衰败的景象。

2.长江在我们的心里应该是什么样的?

波澜壮阔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月涌大江流,词人眼中的长江却是无语东流,无语:无声或无情,更加深了凄凉感。

此二句表面看是写景,实则是景中寓情。以流水东逝比喻时间的流逝,寄寓作者年华虚度、功名无就的痛苦。写流水无情,反托词人的痛苦心情。暗示江水东流,山高路远,引发出邈远的思乡念人之情。

总结上片:构想画面------诗歌的语言是高度凝练的。几十个字就把词人登高所见描写的淋漓尽致,那么在你的头脑中形成一副什么样的图画。

一阵骤雨过后,秋色更加凄冷,傍晚的江边,寒风渐起,远处山河苍茫辽阔,一抹夕阳依傍在天际,近处霜叶飘零,落英遍地,满眼残破景象。江风习习,吹起词人衣襟,偶有江鸟传来两声鸣叫,越发让人感到几分沉寂,只有秋江秋水逝者无声,空添几许伤感。

词的上片:描绘登高所见的秋景,用层层铺叙的手法写出了秋天的旷远﹑阴冷﹑凄寒和寂寥。先写雨景

再写雨后:

眼下(“当楼”)

近景(“是处”)景中融进了词人的愁思:情景交融情景相生(羁旅思乡)

远景(“东流”)

词人究竟是不是在思乡?我们齐读下片:

不忍登高临远。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问:是不是在思乡? 是

1.“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不忍心登上高山下看远方,眺望渺茫遥远的故乡,渴求回家的心思难以收拢。)(1)三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直抒胸臆,以“不忍”二字领起,直写思念之情,主旨所在。2.“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叹息这些年来的行踪,为什么苦苦地长期停留在异乡?)……” 补写思乡之意出自羁旅之苦。表现了仕途失意的寂寞和感伤。

3.“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想起美女,正在华丽的楼上抬头凝望,多少次错把远处驶来的船当作心上人回家的船。)

(1)这本是谁在思念谁? 词人在思念佳人

(2)词却是从谁的角度来写思念的? 佳人。转换角度,推已及人,以侧笔渲染羁旅之苦。(自然联想到故乡的妻子。)

(3哪些词能准确的描述佳人的情感变化? 怎样变化的? “望、误、识”。由全神贯注盼望的焦急,到误认归舟的惊喜,再到清醒不是后的懊丧(4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佳人行为的画面?

常待闺阁的佳人急切盼望丈夫返回家园,梳洗打扮,登楼望望,总以为那出现在地平线上的就是丈夫的归船,等到近头,方才知道误认了。如此再三再四,仍站楼头凝神观望,这是何等的深情啊!对一个在外漂泊之人来说又是多么值得珍惜啊!

(5这句词不但写我思人,而且想像人思我,这样写为什么更动人? 这是更深一层写法,由单向思念写为双向思念,情感更深沉,从表达手法上显得文笔更曲折,引人玩味,(6这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虚实结合

游子思归。先写自己渴望回家团聚的心思(“归思”),然后推想家乡的佳人切盼自己的回归(“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最后写对佳人的抚慰(“争知我”)将思归之念,佳人眺望合在一起,尽诉情思,从而把羁旅之思,思乡不归的情怀表达得淋漓尽致,由现实—想象—现实,4.“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怎么知道我,倚着栏杆的时候,正这样的愁思深重。)

再归结到自己,以“倚阑干”遥应开头,以一个“愁”字倒贯全篇,抒通情景。

第三篇:《八声甘州》(柳永)最终版

《八声甘州》(柳永)教案

八声甘州

【教学目的】

1、了解有关柳永的文学常识。

2、把握柳永词婉约清丽的艺术风格。

3、在诵读品味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学生诗词鉴赏能力。【教学重点】鉴赏诗词内容,把握本词的思想情感。【教学难点】意境的品味,体会作者的感情。【教学方法】感悟法、鉴赏法、讨论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一首歌唱的好“山不转水在转,水不转人在转”,但无论身处何地,我们对家乡的情是无法改变的,想想我们学过的诗歌,有哪些是抒发思乡之情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烟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断肠人在天涯”。透过诗行,我们可以看见游子的思念、母亲的呼唤、亲人的期盼,今天,我们走进柳永的《八声甘州》(八声:全词由8小段音乐组成),看看又是一番怎样的思念。

二、作者简介:

柳永,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出自《论语·子张》:“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翻译:子夏说,“君子有三变,远看他的样子庄严可怕,接近他又温和可亲,听他说话语言严厉不苟。”),大约是中年以后改名为永,字耆卿。可能因为身体多病的缘故,永即永年,耆即耆老,冀改名得以长寿。排行老七,晚年作过屯田员外郎,所以当我们说到柳永、柳三变、柳耆卿、柳

七、柳屯田时,都指一个人。柳永兄弟三人,柳三复、柳三接与柳三变,三人在当时都有知名度,号“柳氏三绝”。柳永少年时期曾随父一度生活在汴京,年轻时是个风流才子,过着歌舞寻欢的浪漫生活。柳永主要活跃于宋仁宗时期。仁宗即位后柳永曾来汴京应试。待试期间,多与下层歌妓乐工交往,喜欢为秦楼楚馆的姑娘们和教坊的乐工们(演奏员)用当时的口语为她们填词,写出她们的心思。这种生活却为他进入仕途带来了不良影响,甚至因此遭受挫折。据宋人笔记《能改斋漫录》说,他因在《鹤冲天》词中开头说过:“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下阙又说:“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为宋仁宗所不高兴,临轩放榜,宋仁宗特意把他的名字删了,在他的卷子上批道:“此人风前月下,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词去!”因此他后来屡试不中。又据《艺苑雌黄》说,他受此打击后,只好以半开玩笑的态度,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游走在汴州、苏州、杭州一带的妓院,过着漂泊流浪的生活,以自封的“白衣卿相”对抗黄金榜上的“浮名”。直到后来他改名为“永”,才中了景祐元年(1034)的进士。宋人笔记未必全然可信,但柳永一定是考举数次以后才进士及第的,在准备科考的一段时间里,柳永更多的是放纵自己,混迹于歌楼妓馆。在“留意儒雅,务本理道”的仁宗时代,他因此要在仕途上吃亏也是理所当然的。柳永在贫困潦倒时,曾得到过妓女极大的帮助,为了得到他的一首词,她们不惜千金相赠。就是他死后,没有家属为之营丧葬,由歌女们聚资为他营葬,因此他变成了一个传奇人物。每逢清明,都有妓女们携酒肴于柳永墓前祭奠这位词人,时人谓之“吊柳会”,或叫“上风流冢”。

他才华横溢,是中国词史上第一个专业词人。他在扩大词境、发展慢词、丰富词作表现手法上都有杰出贡献。他的词分三类:一是写都市生活的繁华,二是写男女爱情的苦痛,三是写羁旅行役的悲伤。

问题:本词应该属于哪一类?我们读过才知道,大家推荐一位为我们朗读一下。给同学时间自由读,思考:词中描绘了哪些景物,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问题:让我们带着这样的问题共同研讨这首词。

三、分析词句: 《八声甘州》(柳永)教案

(一)上片:分析“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问题:

1、描写了哪些意象?

2、为我们交代了哪些内容?

3、这些意象的组合给我们一个什么样的感受呢?(在诗词中这叫意境)

明确:

1、暮雨、江天、秋。

2、时间、地点、天气、人物。

3、本词首句词人通过意象的选取,形成了一种凄冷的意境。

【词句大意】面对着潇潇暮雨从天空洒落在江上,经过一番雨洗的秋景,分外寒凉清朗。

【词意简析】是一首叙写羁旅漂泊、抒发感慨的词作。写登临纵目所见的秋色的萧瑟凄凉景象。气势磅礴,境界开阔。

“对”领起,总写暮秋傍晚雨景,已写出登临纵目、望极天涯的境界,“对”字,说明上片所写都是抒情主人公的面对之景,既令人感到真切,又便于在景物中渗入抒情主人公的主观情绪。“暮雨”上用“潇潇”,下用“洒”字来形容,就使人仿佛听到了雨的声音,看到了雨的动态。那是一阵秋天的凉爽萧疏的雨,而经过这场雨,“秋”就变得更“清”了。“秋”是不可以“洗”的,但词人却偏以为“秋”之“清”是由于“暮雨”之“洗”,使人生动、真切,觉雨后秋空清朗之状如在目前。“洒江天”,也是洒向空气中的灰尘,“洗清秋”,构思新颖别致。其中“雨”字,“洒”字,和“洗”字,三个上声,循声高诵,定觉素秋清爽,无与伦比。那苍茫的暮色、潇潇的秋雨、凄紧的霜风、冷落的山河、西沉的落日、无语的流水、辽阔的江天,构成了一幅旷达、阴沉、凄寒、寂寥的图景,融进了主人公的愁思,又增添了主人公的愁思。

分析:“渐霜风凄惨,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问题:

1、想一想,前面凄冷的意境有没有发生变化?从哪个词可以看出?变成什么样子了?

明确:有,“渐”“凄惨”“残”这些形容词使意境更加凄冷。

问题:

2、李白的《忆秦娥》中也有类似意境的诗句“西风残照,汉家陵阕”,苏轼曾经把二者进行比较,认为柳词这句不减唐人高处,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提示:从意象意境两方面分析)

明确:物像选取大尺度、大范围,广阔辽远,风既寒且急,行旅必少,只留下空寂的山河、渡口和楼头孤悬的残照,所用的描写词语更寒冷,肃杀落寞。可以感到意境更凄冷。

【词句大意】凄凉的霜风逐渐地迫近,江山一片冷清萧条,落日的余光照耀在楼上。

【词意简析】“渐”统领三句十二字,承上句而言,当此清秋复经雨涤,于是时光景物,遂又生一番变化。这样词人用一“渐”字,神态毕备。“渐”字写出秋已更深,雨洗暮空,乃觉凉风忽至,其气凄然而遒劲,直令衣单之游子,有不可禁当之势。冷落,既是写秋景冷清萧索,又是写作者的由冷清之景所产生的寒冷感受。“关河”是冷落的,词人所在之地,则被即将西沉的阳光照射着,景色苍茫辽阔,境界高远雄浑。这一句精彩处“当楼”二字,似全宇宙悲秋之气一起袭来。

写出高远的景色和开阔博大的形象,具有盛唐博大高远的气象。故苏轼说:“此语于诗不减唐人高处。”以上写仰望,往下转写俯视。

分析:“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问题:

1、红和翠指什么?明确:红:花。翠:叶。化用李商隐的“此荷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煞人。红率翠减,这是衰败的景象。

问题:

2、长江在我们的心里应该是什么样的?

明确:波澜壮阔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月涌大江流”,词人眼中的长江却是无语东流,无语:无声或无情,更加深了凄凉感。

【词句大意】到处红花凋零翠叶枯落,美好的景物渐渐地衰残。只有长江水,不声不响地向东流淌。

【词意简析】此两句写楼头所见。“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毕休。”红花绿叶也都衰败凋零了,一切美好的景物也都休止了。词意由苍莽悲壮,而转入细致沉思,由仰观而转至俯察,又见处处皆是一片凋落之景象。“红衰翠减”,乃用玉谿诗人之语,倍觉风流蕴藉。“苒苒”,正与“渐”字相为呼应。一“休”《八声甘州》(柳永)教案 字寓有无穷的感慨愁恨。有意把实物虚化,由众芳摇落写出万景衰飒、节序如流。看到花木凋零,词人触景伤情,感触良多,但词人未明写,接下“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宇宙间始终不变的,只有楼前的长江流水。词人在感叹时光的消逝中,包含有对宇宙人生短暂与永恒、变与不变的哲理认识,时光在流逝,自己在变老,河水在东流,但流逝的时光、东流的河水又是永恒的。那“无语东流”的长江水,是萧瑟秋景中唯一富于生命力的东西;但江水东流,游子却不能东归。江水似也有情,在为淹留异乡者黯然神伤,默默流淌。一切景语,仿佛人语,为抒情营造了良好的氛围。情寓景中,景中含情。

上片全是写景,且寄予着悲秋的感情。暗寓时间悠悠,隐蓄凄清落寞、惆怅万端的人生感伤。

构想画面:诗歌的语言是高度凝练的。几十个字就把词人登高所见描写的淋漓尽致,那么在你的头脑中形成一副什么样的图画。提问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明确:一阵骤雨过后,秋色更加凄冷,傍晚的江边,寒风渐起,远处山河苍茫辽阔,一抹夕阳依傍在天际,近处霜叶飘零,落英遍地,满眼残破景象。江风习习,吹起词人衣襟,偶有江鸟传来两声鸣叫,越发让人感到几分沉寂,只有秋江秋水逝者无声,空添几许伤感。

(二)下片: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适应不适应本词?我们猜想一下,词人想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感?(思乡)词人究竟是不是在思乡?我们齐读下片:

问题:是不是在思乡?

明确:是,“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词语解释】临:从高处往低处看。渺邈:渺茫遥远。淹留:长期停留在外。

【词句大意】不忍心登高遥看远方,眺望渺茫遥远的故乡,渴求回家的心思难以收拢。叹息这些年来的行踪,为什么苦苦地长期停留在异乡?

【词意简析】“不忍”句点明背景是登高临远,“登高临远”是全篇背景,上片写登高临远之景,下片写登高临远之想。在结构上是转折翻腾,在感情上又多一番曲折、多一番情致:作者本在“登高临远”,遥望乡关,却偏要说“不忍”登高临远。同时,“不忍”二字反映了游子深沉的痛苦,打开了游子感情的闸门,想到自己年岁老大、落迫无成,奔波在羁旅道上,心情悲伤;如果登临时,再望见远方的山水,勾引起对故乡的思念,归家的念头就会难以收拾,内心增添一份悲伤。然后由想象转到自叹,自己近年来落拓江湖,东漂西荡,究竟又是为了什么呢?采用问句,加重语气,写出千回百转的心思和四顾茫然的神态,表达出“归也未能归,住也如何住”,即“归思”和“淹留”之间的矛盾,含有多少难言之隐在内。想归家,可功名无成,无颜见江东父老,有家不能归。

问题:下片句句都在写思乡,哪句话最能体现词人的思乡之情?

明确:“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问题:

1、这本是谁在思念谁?

2、而本句词却是从谁的角度来写思念的?

3、哪些词能准确的描述佳人的情感变化?怎样变化的?

明确:

1、词人在思念佳人。

2、佳人。

3、“望、误、识”。由全神贯注盼望的焦急,到误认归舟的惊喜,再到清醒不是后的懊丧。

问题:

4、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佳人行为的画面?

明确: 常待闺阁的佳人急切盼望丈夫返回家园,梳洗打扮,登楼远望,总以为那出现在地平线上的就是丈夫的归船,等到近头,方才知道误认了。如此再三再四,仍站楼头凝神观望,这是何等的深情啊!对一个在外漂泊之人来说又是多么值得珍惜啊!

问题:

5、这句词不但写我思人,而且想像人思我,这样写为什么更动人?

明确:这是更深一层写法,由单向思念写为双向思念,情感更深沉,从表达手法上显得文笔更曲折,引人玩味。

【词句大意】想起美人,正在华丽的楼上抬头凝望,多少次错把远处驶来的船当作心上人回家的船。

【词句简析】表面写佳人对作者的盼望,实际是加倍写出作者对佳人的怀念。为自己设想对方,抒发怀人之情,以增添一层曲折。本是写自己望乡怀人思归,却从对面写“佳人”切盼自己回去写起。景象生《八声甘州》(柳永)教案 动,体味真切,情感真挚动人;“佳人”怀念自己,出于想象,本是虚写,却用“妆楼顒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的具体细节,写得真切真实。这里化用了谢朓的诗“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和温庭筠的词:“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梦江南》)的诗意,但更加真切动人。

最后一句: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怎么知道我,倚着栏杆,愁思正如此的深重。)

【简析】由对方回到自己,是为对方设想自己,爱人久盼自己未归,或许正在埋怨自己乐而忘返,最后又在家人面前为自己辩白:哪里知道我现在倚阑远望的时候,如此的愁苦呢?这里也是为对方设想自己,也是沿袭了上面的曲折手法:词中登高远眺之景,皆为“倚阑”时所见;思归之情又是从“凝愁”中生发;本写自己倚阑凝愁,却说“佳人”不知自己的愁苦。倚栏凝愁,本是实情,却从对方的角度设想,用“争知我”领起,又化实为虚,十分空灵,使思归之苦、怀人之情表达更为曲折动人。感情表达曲折,文笔如此多变,可谓达难达之情了。“倚阑干”,与“对”,与“当楼”,与“登高临远”,与“望”,与“叹”,与“想”,都相关联、相辉映。如此由己及彼,由彼及己;由现实到想象,又有想象到现实,这种回环往复、曲折多变的文笔,反映了作者起伏翻腾的思绪,不仅写出了归思之切,相忆之深,也表现了自己对闺中人的关心和知心,把深婉细腻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问题:

6、同样是写词,柳永达到了“凡有井水引处,即能歌柳词”。那么这首思乡词能够引起我们巨大的共鸣,除了它本身的才情之外,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情景交融、层层铺垫、衬托。

四、思想内容:

该词以登高临远作为核心贯穿全篇。

上片:望中所见,融情于景

下片:望中所思,即景抒情

上片:羁旅悲秋

下片:思乡怀人

上片:羁旅之悲

下片:思乡之意

上片:坎坷的经历

下片:难言的痛楚

总结:在潇潇雨后的清秋季节里,词人面对苍茫的落日、渐紧的霜风、冷落的关河和无语的江水,抒发了自己漂泊异乡的羁旅之愁和相思之情,曲折地透露了自己想有所作为而不成、想回归家乡而不能的矛盾和苦闷,隐括了作者在人生旅途上坎坷不平的经历。

五、写作特点:

1、寄情于景,情景交融。

这首词写羁旅行役之凄苦,空阔苍凉。词人上片以潇潇暮雨、空旷江天、凄惨霜风、冷落关河、万里夕阳为背景,有力地烘托出行人漂泊流离的困苦与孤独。因这典型秋景所引发的愁苦意绪也就如同滚滚长江水一样,奔流不息。下片写故乡之归思。词人翻进一层,设想家中的“佳人”也正倚妆楼凝望,盼望行人的归来,最终落实到己身。上片写望中所见,主在写景中营造情感氛围,以景语抒情,情景交融。下片主在抒情,下片在上片营造氛围和确定基调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开始抒情,上片为下片作出合理的铺垫造势,下片在上片的基础上顺势而为,自然而然,双方照应,情感的抒发更为深切。

2、独特表现手法。

(1)虚实相生的手法:化虚为实,写爱人思念自己的情感,本来很虚,却从对方想自己盼自己回家,用“妆楼顒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的具体细节,写得真切真实;本写自己现在正在楼上倚栏发愁的实景,却从想象中,对方埋怨自己久而不归,乐而忘返,自己的辩白中写出,这是化实为虚。虚实相生,增加了词的表达的委婉曲折;虚实对比映衬,增加了词的情感表现的容量,本来自己的独望变成了双方关山远隔的千里对望,见出两地同心,俱为情苦。这虽是想象,却反映了作者对独守空闺的意中人的关切,似在遥遥相望中互通心曲,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从而暗示出:人未归而心已归,更见出归思之切,想念之苦。

(2)相反相成的映衬技巧:全词表达羁旅悲愁的情感,却通过选取和营造博大雄浑的意象来营造氛围,寄托情感,非常典型地运用了相反相成的映衬技巧,于雄浑博大的气象中,表达缠绵悱恻的情感。全词高旷古雅,气象雄阔,笔力苍劲,情感细腻,委婉深沉。苏轼曾称赞此词“不减唐人高处”(《侯鲭录》卷《八声甘州》(柳永)教案 七)。

(3)设问的运用:下片运用了设问,以设问引人深思,加强了语气,同时把自己有家不能归的无奈表达得淋漓尽致,寄托了对自己身世坎坷而落拓无成的慨叹。

3、准确生动的语言。

(1)善用领字:作者善于用“领字”生发句意,上片用“对”字领起开头两句,以烘托暮雨潇潇的江上清秋,接着又以“渐”字承上启下。下片以“望”字兴起思乡之情,又以“叹”字转到自身处境,最后从“想”字生发出对方妆楼遥盼的情景,并用来对照自己的乡愁。

(2)用词准确:本词用词十分讲究,非常准确、精炼。如:“洒”,“洗”,“红衰翠减”,“物华休”,“无语东流”,“残照当楼”等,准确传神,富有生动性。

(3)双声叠韵词:此词采用双声叠韵词,以声为情,声情并茂。双声如“清秋”、“冷落”、“渺邈”等,叠韵如“长江”,“无语”,“阑干”等,它们错落分布,相互配合,时而嘹亮,时而幽咽。有助于增强抑扬顿挫,更好地表现心潮的起伏不平,思乡的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六、结语。

这首词章法结构细密,写景抒情融为一体,以铺叙见长。通过描写羁旅行役之苦,表达了强烈的思归情绪,语浅而情深。而白描手法,再加通俗的语言,将这复杂的意绪表达得明白如话。这样,柳永的《八声甘州》终成为词史上的丰碑,得以传颂千古。

同学再读一遍本词,体会其中的情感。

柳永写词,重视艺术手法,我们学习诗词也要讲究方法,鉴赏诗词应该从哪入手?

意象------意境(画面)-------情感(主题)

七、作业:

1、背诵并默写本词。

2、复习并背诵默写《雨霖铃》全词。

3、自己任选一句词,再现词中意境,体味作者感情。附:板书设计

八声甘州(思乡)

柳永

暮雨 江天 清秋

(凄)

情景交融

霜风 关河 残照 长江

(冷)

层层铺垫

词人 佳人

思乡

衬托

第四篇:柳永八声甘州教案

八声甘州

[语文常识] 一 柳永,中国词史上第一个专力写词的词人,婉约派词人的代表。

二 其词多写都市繁华景象及下层市民生活,尤其善于表达羁旅行役之苦,以铺叙见长,善用通俗语言传情状物。精通音律,大量制作慢词,对我国词体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分析] 一 上片:状写登高所见之景。

1.开头两句,以“对”字领起,总写暮秋傍晚雨景,清冷凄凉的悲秋,为铺叙景物抒发情思提供了广阔的背景。

2.接着三句,以“渐”字领起,具体写雨后暮景:秋风横扫关河,夕阳蚕残照小楼的悲凉

3.跌到眼前物华衰飒的近景:花叶凋零、众芳摇落

4.再宕开一笔,推出所见长江远景:江水无语东流,喻愁绪深远。

特点是借景抒情、情景相生:雨是暮雨,风是霜风,日是残照,再加上关河冷落,红衰翠减,一派凄凉;眼前景物层层铺叙,游子羁旅他乡,失意惆怅的情感亦步步加深,秋景烘托着离愁,隐蓄着凄清落寞,万端感伤。(思考题一、二)

二 下片:抒发羁旅思乡之情

1.“不忍”二字领起,直写思乡之情,是全篇的主旨所在。2.补写思乡之意出自羁旅之苦

3.转换角度,推己及人,以侧笔渲染羁旅之苦。

4.再归结到自己,以“倚阑干”遥应开头,以一个“愁”字倒贯全篇,打通情景。

[思考题] 一、二、上片写望中所见,融情入景,下片写望中所思,既景抒情。

在词的上片,词人以苍茫的暮色、萧萧的秋雨、凄紧的霜风、冷落的关河、西沉的落日、无语的流水、辽阔的江天等景色,为我们构成了一幅旷远、阴沉、凄寒、寂寥的图景,它寓含着主人公的愁思。也增添着主人公的愁思。特别是“无语东流”的长江水,它是萧瑟秋景中唯一富有生命力的东西,但江水东流,游子却不能东归。江水似也有情,为淹留异乡的游子黯然神伤,为秋天秋景、秋风秋雨的“无情”而默默无语。表现了词人浓重的感伤情结。

三 这是写景的句子,但“无语”二字又言外有意,景中寓情。古人每用流水来比喻时间的流失,和美好事物的消逝。江水本不能语,词人却故意责以“无语”,意思是时间悠悠,年华流逝,江水应为此而“语”,而感伤,如今却只是无语东流。因此,写江水无语,看似无理,却是有情——它表现了词人的思想感情,反映了词人因长年飘零、一事无成所酝酿而生的青春不再、人生如寄的感伤情绪。

四 词的下片,作者写了自己“归思难收”,为淹留异乡而自怨自叹,接着就转换角度,驰骋想象,写家乡的佳人正在妆楼痴望,并由此推想她必然在埋怨自己,最后又在佳人面前为自己辩白,归结到自己正在凭栏望乡,愁苦满怀。如此由己及彼,由彼及己,由现实到想象,又由想象到现实,回环往复,曲折多变,反映了作者起伏翻腾的思绪,不仅写出了归思之切,相忆之深,也表现了自己对家中妻子的关心和知心,把深婉细腻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第五篇:柳永《八声甘州》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上片纯写景,写全景这在慢词长调中是不多见的。它取楼头放眼远望的角度,全方位地摄取镜头,画面开阔高远,秋情秋景融为一体,将古今才人失意之悲寄托于自然界美好事物的衰谢销亡之中。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开篇用一去声字“对”领起,富于气势,发腔即已警动听众,如弹词开篇的一声拍板,戏剧人物出场前的亮嗓,又妙在体现了观景的角度,暗藏登楼凭栏远眺之意,为下片作伏笔。“潇潇”表现雨势的急骤。“暮雨”带有寒意,“洒江天”说明地点是在江头,暗伏以下“长江水”句。词人本是登楼观景的,要在江天之际游目骋怀,即所谓“登高临远”,显然希望天高气爽,天色晴朗,可是突然下起了急雨,弥漫江天,又时值日暮天寒,一股凉意直逼词人而来,这就为全词悲秋伤别定下了基调。

“一番洗清秋”是“潇潇暮雨洒江天”的结果。秋日傍晚,一阵骤雨,气候就更加清凉萧瑟了。而这种景象也正与浪游他方的游子空虚、寂寞、忧伤、愁苦之情凑泊。此句景中含情,亦景亦情。“一番”固然是写观此番骤雨而雨也还会有“二番”“三番”。一番秋雨一番寒,秋凉也是渐次为“清”了。换句话说,一切美好的生命都是渐次衰败消亡了。雨之急,暮之寒,“洒”和“洗”的态势,都蕴含着寒风。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一个“渐”字,领起四言三句十二字——便是东坡叹为不减唐人高处的名句,而一篇之警策端在于此。风既寒且急,行旅必少,一切在外求仕、谋职、经商、售艺之人大都回到自己温暖的家园去了,只留下空寂的关山,渡口和楼头孤悬的残照。这一切,强烈地激射出词人流落他乡的伤楚,孤单和愈益黯淡的情怀。这第二韵不单苏东坡赞。刘体仁《七烦堂词译》又比作《敕勒歌》意为景象壮阔,气势雄浑,又极富情感色彩。此际词人乃觉遍宇宙间悲哉之秋气,似乎一齐袭来,要他一人禁当!

既然雨过天晴,又有夕照当楼,那四处的残红败绿必然尽收眼底,故又引出第三韵。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是处”言处处,反映视野之开阔。“红衰翠减”表现远望的感受,真切而又鲜明。站在楼头看那红花衰谢,绿叶凋残的广阔地面。在夕阳的映照下,只觉得红翠两种鲜嫩的颜色已经淡了许多。这种强烈的视觉与暮雨、霜风、残照相联接,必然显现出自然界美好生命的衰残:“苒苒物华休”此乃不可把握的自然规律。自然界如此,人世间又岂能例外,那美好的故乡,深情的佳人和自己蹉跎的青春年华,无一不苒苒逝去。联想到此,自然悲从中来。

“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第四韵承上“休”字言一切生命都将衰亡,只有长江水仍旧日日夜夜奔流不止。“长江水”本是无生命的,只因为它奔流不息,而觉其有了生命。就此唯一的生命也竟感到孤独凄凉,失去了往日欢快的声容。蓦然无语,似乎也在为自己生命的流逝而感到悲哀。江水春夏上涨,波涛汹涌。秋冬回落,涛声渐息。词人将这种自然规律情感化,寓人生悲慨于江流变化之中。

下片纯系抒情,表现内心的矛盾苦闷:不忍登高临远又偏临远,不当淹留又已淹留,思念家园又下不了回家的决心。千回百转,柔肠寸断。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暮雨,霜风、关河、残照均取登高的角度。“登高临远”四字将上片景物收结无遗。又无论登高还是临远,所引发的都是悲戚,岂止东流水有所不忍,那暮雨、霜风、关河、残照、物华、无一不令人触目伤心,故以“不忍“二字总括。然而“不忍登高临远”又不停留在收结和总括前文上,还以居高之势,振臂一呼,唤出了故乡和佳人。原来词人凭楼远眺,顺着

东流水的江水,望到了渺茫的前方,意在寻找他的故乡。“不忍”一句与“望故乡”两句作一呼一应之势,将悲秋之慨引向伤离意绪。意谓见万物衰竭固然有所不忍,望不见故乡,引动了归思,心情益发悲凉。这就将“不忍”的情感扩展到一个新的领域。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流?”思乡心切必对浪迹江湖产生悔恨心理,故“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流?”柳永之流落江湖,萍踪浪迹是出于应考、谋职等原因,不得已而为之的,为何又是懊悔之心?原来并未达到目的,只是“客里光阴虚掷“罢了。于事无益的“淹留”想来实在不值得。但词人终究没有回家园,这又说明他仍旧在等待。那冷落的山程水驿还不知要走到何时!那暮雨霜风还不知道要送走多少似水年华。两句作反省自问的语气,深入揭示内心世界。词人内心的矛盾怅惘是含蓄不尽的。

“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绣阁轻抛,沉萍难驻”(《夜半乐》),家庭的温暖与关河的风霜,本是相联系相对立的,悔恨浪游必与思念亲人相生相立,故由“叹”而到“想”,想到那些闺阁佳人急切盼望丈夫返回家园,她们梳洗打扮,在楼头极目眺望,总以为那出现在地平线上的就是丈夫的归船,等到近前,方才知道误认了。如此再三再四,仍站在楼头凝神观望,这是何等的深情,这对于一个在外流浪的人来说,是多么值得珍惜!这两句纯出于想象,词人虚处实写,将佳人的深情动作刻画得细腻动人。“凝”“识”“误”三字描述了她从全神贯注盼望的焦急到误认归船的惊喜再到认清不是以后的懊丧的全过程。词人由自己的思亲转到亲人的思己是深一层的写法。意思是词人从自己和对方的两面交错来写见人见己通体明亮。这种写法并不出自柳永。杜甫写月夜思妻,又反过来写妻子思念自己,有“香雾云鬓里,清辉玉臂寒”(《月夜》)之句。韦庄词“夜叶相思更漏残,伤心明月凭栏杆,想君思我锦衾寒”(《浣溪沙》)也是由己及人。不过柳词有更多层次和曲折。

“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然而词人毕竟是抒发自己怀乡思亲的悲愁。故结拍仍需回到自身。将“归思”之实与“归舟”之虚,“凝望”之切与“凝愁”之浓做成了强烈的对比,突出了流落江湖有家不能归的深悲。“争知我”以沉痛哀怨的语调,将对方期盼归人的苦情纳入自身的悲愁之中。“倚栏杆处”照应开篇的“对”字和过片的“登高临远”。“正恁凝愁”融合上下片词情,意谓凭栏观景思乡,无非凝聚着如此这般的愁苦,将全篇的情意一一唤醒。

写作特点:

纵观全词,非独结尾统摄全篇,上下片十八句无不经纬分明,丝丝入扣。上片写景,下片言情,情景交织,以“对”字开篇,“登高临远”过片,“倚栏”落脚,又以倚栏凝愁照应江水无语,有如常山之蛇,关节响应,救首救尾。柳词铺叙而不散浸,于此可见一般。柳词本以柔婉见长,此词却以沉雄之魄,清劲之气,写奇丽之情。“(郑文焯《与人论词遗札》)将志士悲慨与儿女柔情结合,体现刚柔相济的艺术美。用单字去声作为句首领头字,也是一大特色,“对”“渐”“望”“叹”“误”等用于开篇与转折处,骨节灵通,强而有力,如点睛之龙破壁而飞。

下载柳永《八声甘州》教学设计(冯新海)(范文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柳永《八声甘州》教学设计(冯新海)(范文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八声甘州教案

    八声甘州教案 www.xiexiebang.com 教学目标: 、了解宋词的发展概况。2、了解作者及作品。 3、体味词中表达的作者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鉴赏《八声甘州》。 2、通过阅读文本......

    八声甘州教案

    八声甘州 淇县第一高级中学刘文志 教学目标: 一、理解词人的思乡之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二、掌握一些常用的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 一、感受形象,领会意境,明确景物描写的特征与作......

    八声甘州教案

    《八声甘州》教案 [导言]柳耆卿在世时,不为人重,但因工于填词,却深受歌妓们的欢迎和赏识,一生潦倒,死后也是只有歌儿笛手们怀念不忘。逢时设祭。这种文士,旧时讥为“无行”,但是他......

    八声甘州 教案

    八声甘州 一导入:有一首歌唱地好“山不转水在转,水不转人在转”,但无论身处何地,我们对家乡的情是无法改变的,想想我们学过的诗歌,有哪些是抒发思乡之情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

    《八声甘州》教案[5篇材料]

    《八声甘州》教案 教学目标 一、了解柳永的文学常识。 二、赏析诗词,掌握本词的思想内容。 三、通过赏析,让学生掌握鉴赏诗词的方法。 教学重点 鉴赏诗词内容,把握本词的思想情......

    《八声甘州》教案_1[★]

    《八声甘州》教案 教学要求 1教学目的: 1大致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创作; 2了解慢词及柳词特点; 3了解作者在词史中的贡献。2学习要点: 1题解关键词:字耆卿;世称柳七、柳屯田;制作慢词;白......

    《八声甘州》《论语》《就任》练习(共5篇)

    《八声甘州》练习 1. 王国维说过:“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见《人间词话》)请你谈谈《八声甘州》中的景物描写和情感抒发是怎样融合起来的。......

    高中语文:《八声甘州》教案(语文版必修3)

    《八声甘州》教案 一、导入:有一首歌唱地好“山不转水在转,水不转人在转”,但无论身处何地,我们对家乡的情是无法改变的,想想我们学过的诗歌,有哪些是抒发思乡之情的。“举头望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