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古诗两首
2古诗两首《草》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会生字,通过多形式地反复吟读让学生学会入情入境地古诗朗读。教学难点:通过反复吟读,理解诗意,领悟诗情,体会诗境。课前准备:四季草图、显示诗意的课件、学生搜集有关春天的古诗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我们刚刚学完《找春天》,我们发现了春天刚来到时的许多景物,如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稀稀疏疏;树木吐出点点嫩芽;小溪丁丁冬冬。今天我们又要觉悟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看看大家对春天有什么新的发现。
二、初读(两首)古诗,知晓大意
(一)在语境中整体认读,自主识字
1.自由朗读,圈画出不认识或容易读错的字。2.小组内互读,帮助小伙伴识记生字。3.师检测生字识记情况。
(二)试读古诗,初知诗意
1、《草》这首古诗讲的是什么事物? 2、你从哪看出来的?(题目、诗句)
三、品读诗句,理解诗意
(一)离离原上草
1、诗里写的是什么地方的草呀?(原野)
2、看课文插图,原野上的草长得怎样?(理解“离离”)
(二)一岁一枯荣
1、谁能用“岁”说个句子?“岁”是什么意思?(年)一年有几个季节?(四个)2、出示小草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不同画面。a.你看到了什么?
b.小草一年中,有两次明显的变化,你发现了吗? c.出示生卡“枯”和“荣”,想想“枯”和“荣”分别是哪幅图描绘的景象,贴在对应的图下。
d.相机指导写字。(三)野火烧不尽 1、“烧不尽”是什么意思?什么“烧不尽”呀?
2、实验:把事先准备好的一小块长有枯草的土皮拿出来,点烯完后,请学生拨开泥土仔细观察,并问发现了什么?(四)春风吹又生
1.对呀,草根烧不尽。那么第二年春天,春风轻轻一吹,草原又会呈现怎样的景象? 2、谁能把第四句诗在图上画出来?(出示野火烧光后的草原图)
四、再读古诗,领悟诗情
1.播放显示诗意的课件(原野上小草一大片,非常茂盛。冬天来了,一片枯黄。野火熊熊,好像把草都烧光了,但是春天来了,小草又茂盛地长起来了。)2.看完录像,谁能把全诗的意思说一说。
3.小朋友,大火烧得这么厉害,可是第二年春天,春风一吹,小草又齐刷刷地生长出来了,你沉得小草怎样?(顽强)
五、诵读古诗,引导积累
1.把全诗多读几遍,看谁能背下来。
2.多种形式地赛背:个别背、小组背、男女生赛背。
3.情景背诵:创设情境,师生共同扮演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哥哥姐姐、弟弟妹妹等角色表演背诵,适时发问,如: a、怎么不写花,只写草呀? b、这句我怎么听不懂呀? 4、“我知道”展示自己知道的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背诵其他相关春天的诗。
《宿新市徐公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2、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了解古诗的大意,感受古诗的意境美,激发学生乐于积累古诗文的情趣。
一、提问引入,揭题、释题
1、这节古诗文吟诵课,老师先请小朋友来背首古诗《小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
2、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诗《宿新市徐公店》。
3、读诗题,理解题意(板书课题)宿:住宿,过夜
新市:地名
徐公店:姓徐的男子开的客店
宿新市徐公店的意思是(诗人在新市一个姓徐的人开的客店里过夜)
4、杨万里在这里看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呢?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二、初读古诗(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1、自由读诗,借助拼音把字读准,不会读的字多读几遍。
2、小朋友读得很认真,这里有几只美丽的蝴蝶,想和你们交朋友,认识他们的小朋友就请站起来和它们打个招呼.(看课件)读生字词“住宿、徐公、篱落、树阴、路径、追黄蝶、深远、疏疏”。
3、刚才读字的时候,你发现哪些字音,很难读准,请你带同学读一读。(注意读准翘舌音,后鼻音。)再全班齐读.3、刚才小朋友们生字词读得真好.现在我们把这些字宝宝送回诗中,请你们正确流利地把诗读一读。
4、指名读,小朋友注意听音是否读准,再指名读。
5、他们读得真好,请你们照着他的样子,读给同桌听。
6、哪位小朋友愿意来读给大家听;齐读。
三、逐句指导朗读,感悟诗的意境美。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1、(出示课件)小朋友,请听老师朗读,一边听一边想,通过这两行诗,你看到了什么?
2、学生听后看图回答(老师可用手势带学生回答)。联系学生的回答,解说词语(篱落:就是围园子的篱笆;疏疏:指围篱笆的竹棍隔得很开。篱落疏疏就是讲围园子的篱笆很稀;小路,诗中的“一径”指的就是一条小路;未成阴:指树枝上绿叶刚刚长出来,还不茂盛,不能遮挡太阳。)
3、请你把看到的景色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
4、是呀,篱笆稀稀疏疏地围着园子,旁边有一条很长很长的小路伸向远方。树上的花儿已经落下来,枝头长出了嫩绿嫩绿的新叶。这景色真美呀!谁能来把这种美读出来呢。
5、指名读,根据情况由老师或朗读得好的同学带读;(疏疏,要读得轻;深,要读得慢来表现小路很长很长;未成阴,要重读。)老师范读,学生跟读,自由朗读;等下老师请男同学和女同学比比,看谁读得更美。
6、过渡
美丽的乡村景色吸引了诗人杨万里,忽然他眼前出现了更加有趣的画面,想知道是什么吗?(边出示课件)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1、学生回答。
是小孩子在追黄蝶(那他们是怎么追的呢?)飞快地跑(是的,诗中“急走”就是飞快地跑的意思)
2、现在你就是那个小朋友,你喜欢的黄蝶就在不远处,想抓到它吗?(想)那就用你的朗读来告诉我们吧!
3、指名读。(根据读的情况,指导学生读这句诗时,要重读“急”和“追”)
4、老师范读,学生跟读,男生站起来大声朗读,齐读。
师:看得出你追黄蝶跑得很快。还有谁来
我仿佛看到你就要追上黄蝶了。
5、小朋友捉住蝴蝶了吗?(没有)
6、你是从哪句诗中看出来的(飞入菜花无处寻。)
7、(看课件)为什么会无处寻?(黄蝶和油菜花都是金黄色的,地里到处是金灿灿的油菜花,黄蝶飞进花丛中躲起来,所以没地方找到。)
8、看着小朋友在这美好的春天追赶着黄蝶,诗人杨万里会是怎样的心情呢!(高兴)
9、是呀,诗人看到这么美丽的景象,又看到了这些可爱的孩子,他也不由得高兴起来,请你自己把这两句多读几遍,读出那种高兴的心情来!
10、请想来读的小朋友站起来读,再四大组比赛读。点评:你们读得真有趣呀!我听了也高兴起来。
四、诵读古诗,表现古诗的意境
1、过渡
老师忍不住想把整首诗读给大家听,(配乐朗读)
2、老师读得怎么样?(出示课件)谁来说一说?(有感情)是的,陈老师读得有轻有重,还注意了停顿,你们想不想比老师还读得好呢?请你们分小组学着老师的样子一起练习感情地朗读古诗。
(老师到各小组了解情况、并进行指导。)
3、现在谁来挑战老师。指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认真听。(老师先肯定学生的勇气,再引导学生点评。注意诗的节奏、轻重,有感情地朗读。)听后再指名朗读。
4、全班齐读,老师点评。
5、古人经常用歌的方式把诗唱出来。老师也给这首诗谱上了曲子,你们想听吗?老师唱诗。
6、你们想学唱这首歌吗?老师教唱诗歌。
7、指导背诵,看图背诵,引背(篱落„„树头„„儿童„„飞入„„)
10、同桌互悲互听,全班齐诵古诗。
五、激发乐于积累古诗文的情趣
1、杨万里是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他写了很多广为传诵的古诗。今天我们还来欣赏他的另一首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描写的是早晨,他在净慈寺外看到的景色。
2、老师带读,学生自由诵读,指名学生读,齐读。
3、今天小朋友都学得很认真,请你回家把我们今天学的这两首古诗有感情地读背给爸妈听。教学反思:
创设情景,以读为本
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激发学生朗读的情感,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体会到诗人的思想感情,我千方百计创设情景,营造氛围,使学生置身于大自然中。如,老师的配乐范读,投影打出的画面,录像片中真实的茫茫草原,有感情色彩的激励语言等等,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学生入情入境,充分地展开了想象,提高了教学效率。
与此同时,我以读为本,把读和理解、读与想象等有机结合,并不断提高读的要求,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学习理解地读,投入感情地读,配画加上动作地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直至会背诵,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诗词的想象力,领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凝炼。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要舍得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自由练读”,让读得不够的学生再读,重视了群体活动,同时也注意到了学生的差异,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宿新市徐公店》看图写话
小作者:龚可嘉
有一天,杨万里到徐公店住宿。他觉得里面太没意思了,就出去走走。他看见有一排篱笆,篱笆排得不整齐,有的高、有的矮,中间还有一条伸向远方的小路,路的两旁有两棵大树,树的枝头长出了小小的叶子。有个小男孩正在小路上跑,他在干什么呢?原来他在追一只蝴蝶。追着追着,蝴蝶飞进一片油菜花里,油菜花长得黄澄澄的和蝴蝶的颜色一样,蝴蝶就找不到了。小男孩很着急,杨万里看见了说:“不要着急,我们做一只绿蝴蝶把它引出来。”他们从树上摘了一片绿叶子,做成了一只蝴蝶的样子,果真蝴蝶飞出来了,小男孩高兴极了!
草 ――――――――
顽强
白居易
草的图 离离原上草,春
夏
秋
冬
一岁一枯荣。
荣
枯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第二篇:古诗两首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作品注释
⑴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属于长江中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原楼已毁,现存楼为1985年修葺。孟浩然:李白的朋友。之:往、到达。广陵:江苏省扬州市。
⑵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辞:辞别。
⑶烟花:指暮春浓艳的景色。下:顺流向下而行。⑷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尽:指帆影消失。碧空:一座“碧山”。
⑸唯见:只看见。天际流:流向天边 天际:天边,天边的尽头。
(6)广陵:即扬州。(7)天际:天边。⑻西辞:孟浩然由武昌去扬州,是由西往东,所以说“西辞”。辞:告别。作品译文
在黄鹤楼下老朋友孟浩然向我告辞,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他要去扬州远游。
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浩浩荡荡地向着天边奔流。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作品注释
⑴元二:姓元,排行第二,作者的朋友。使:出使。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库车附近。
⑵渭城: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朝雨:早晨下的雨。浥:湿。⑶客舍:旅店。
⑷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清晨的微雨打湿了渭城地面的灰尘,盖有青瓦的旅舍映衬柳树的枝叶显得格外新鲜。我真诚地请你再干一杯,西出阳关后就再也没有原来知心的朋友。
第三篇:古诗两首
古诗两首
1、词语:
促进、深夜、记忆、异乡、相逢、佳节、加倍、遥远、遍地、插花
2、背写两首古诗,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意。
3、多音字:
挑:tiāo()
tiào()
4、拓展积累写秋古诗: 枫桥夜泊(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秋夕(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10、风筝
1、词语:
芦塘、几根细苇、精心、憧憬、希望、依然、幸福鸟、飞舞、快活地喊叫、拼命、奔跑、村里人、云彩、抖动、大惊失色、千呼万唤、踪影、寻找、垂头丧气、田埂、水磨坊、继续
2、句子:
一个人用手托着,另一个人牵着线,站在远远的地方,说声“放”,那线一紧一松,风筝就凌空飞起,渐渐高过树梢了。牵线人飞快地跑起来。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
11、秋天的雨
1、词语:
一把钥匙、清凉、温柔、留意、五彩缤纷的颜料、扇子、炎热、邮票、凉爽、柿子、仙子、频频点头、梨、菠萝、香甜的气味、粮食、加紧、舒舒服服、油亮亮的衣裳、杨树、丰收
2、句子:
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
秋天的雨,带给大地的是一曲丰收的歌,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
3、多音字:扇:shān()
shàn()12*、听听,秋的声音
1、词语:
道别的话音、振动翅膀、告别的歌韵、一排排大雁、暖暖的叮咛、一阵阵秋风、丰收的歌吟、辽阔、音乐厅、绽开的谷粒、匆匆
2、句子:
秋的声音,在每一片叶子里,在每一朵小花上,在每一滴汗水里,在每一颗绽开的谷粒里。语文园地三
1、我的发现
黄:金黄、杏黄、橙黄、鹅黄、米黄、土黄、蜡黄 红:火红、粉红、橘红、桃红、朱红、暗红、玫红 绿:嫩绿、翠绿、碧绿、墨绿、草绿、青绿、葱绿 蓝:宝蓝、碧蓝、蔚蓝、湛蓝、天蓝、湖蓝、浅蓝 白:雪白、乳白、银白、亮白、灰白、苍白、洁白
2、我会填
匆匆地(离开)快活地(歌唱)悄悄地(说话)拼命地(工作)轻轻地(飘落)好奇地(盯着)甜甜地(笑了)认真地(思考)
3、补充练习(比比组词)异()遥()邮()逢()坊()导()摇()
油()锋()纺()杨()紧()深()峰()
芳()扬()紫()探()蜂()访()
第四篇:古诗两首
古诗十三首
漠北怀古相思
赵晓赵晓
中原凄草满皇宫三月渭源桃李香 君王醉酒卧帐中京城草凄柳芽黄 大漠残阳照西风春愁不随东风去 将军孤剑影黄昏点滴相思惹恨长 赵晓,1990生,原名赵小亮,甘肃渭源边庄人氏,作品有<<古诗十三首>>,代表作有<<漠北怀古>><相思>>
第五篇:古诗两首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做好对课文的预习。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整体把握。
1、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2、师生互动,交流收集到的材料,了解李白、孟浩然两位诗人。
3、了解预习情况,指读正音。
4、交流初步感受。(了解这是一首送别诗。板书:送)
二、通读诗文,理解大意。
1、回顾以前学诗句的方法。(如: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读资料等。)
2、引导学生自主选用以上方法同桌说说诗的大意。
3、全班交流诗的大意。
三、品读诗句,进入诗境。
(一)理解第一、二句诗。
1、请找出第一、二句中的地名,师生互动,明确位置。(教师板画帮助理解。)
2、图文对照,理解“西辞”。板书:名楼送
3、抓住“烟花三月”,展开想象。
(拓展学生思维,体会“盛世、盛景融名人”的华美画面。)板书:盛景送
4、师生互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二)理解第三、四句诗。
1、读读这两句,请学生找出用得好的词语谈感受。
2、重点体会“远影”“尽”“流”等词语的丰富内涵。
(1)算算帆影远去直到尽头大约会用多长时间,谈由此产生的感受。(引导体会目送时间之长,情谊之深。)板书:目光送
(2)想象“尽”了的是什么,无“尽”的是什么。(引导学生体会情深意更重的挚友情谊。)(3)讨论:滚滚东去的仅仅是一江春水吗?
(引导体会虽然“多情自古伤别离”,但“人虽分,心相随,情永在”的丰富内涵。)板书:心随送
(4)师生互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四、赏读诗句,深悟诗情。
1、自由赏读。
(尊重学生个性的情感体验,请学生把自己就当作李白,换位赏读。)
2、师生配乐互读,有感情地背读。
3、简略欣赏李白的《赠孟浩然》。
(辅助理解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真挚情感。)
4、请用一个词或用一句感叹的话来形容一下两位诗人的深厚友谊。(根据学生发言相机板书。如:情深意长。)
五、阶段总结,布置作业。
1、围绕“朋友间的真挚情谊”做总结。
2、谈话激发学下一首诗和继续搜集这一类诗的兴趣。
3、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已认识的5个生字,会写的7个生字。正确理解“更”“阳关”等词语。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意。
3、比较课文中的两首送别诗和收集到的其他送别诗,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好习惯。
4、继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回顾第一首诗,导入第二首诗。
1、回顾第一首诗内容,并背诵。
2、导入学习《送元二使安西》。
二、运用学法,自学悟诗。
1、自由组合,学习《送元二使安西》。
(愿意绘画的组一个组,愿意表演的组一个组,愿意编成故事的组一个组,愿意理解诵读的组一个组……合作学习第二首诗。)
2、各组汇报交流。
(创造美、表达美是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学生用自己擅长的各种方式学习可以进一步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3、指导朗读全诗,并熟读成诵。
三、迁移学法,拓展思维。
1、交流课下收集到的送别诗。
2、引导学生体会送别诗的异同,着重让学生领悟这些诗中丰富的情感内涵,品味“人间最美是真情”这一真谛。
3、除了送别诗,你还了解什么类别的诗?
(如:思乡诗,边塞诗,咏春诗等等,引导学生课外读诗时留意诗歌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上到一个新的高度。)
四、布置自选作业。
1、搜集李白、孟浩然、王维的其他诗作,朗读、欣赏、摘抄。
2、让学生自主选择文中一首诗改写成记叙文。
3、结合自己的感受创作古体诗或现代诗。
4、搜集(如:边塞诗)一类诗歌,比较、赏读、摘抄或写体会。
相关链接:《古诗两首》教学实录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该篇课文两首诗皆为送别诗。教学开始,自然而然的就导入送别的话题,创造一种离别情绪的教学氛围,有助于学生进入诗境,体会情感。
具体来看,本科的教学方式主要采用了两种方式,一是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课文来疏通诗意,体会情感;二是让学生想象画面,体会当时的情景,从而融入诗境。第一首诗由教师去引导学生去诵读、想象、体会、给学生展示学习诗歌的方法;第二首诗则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由学生,让他们根据兴趣自由结组,选择不同的方式来演绎诗歌,在理解诗意、体会情感的同时,拓展了各方面的能力。
搭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二.学生自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自主学习生字词。
2.小组合作学习。
(1)每个小组课前准备一套生字词卡片。
(2)组内互相检查,字字落实。
3.重点指导。
“涨”和“间”是多音字。
4.要求写的字,学生先自己字形,然后临写,比较。纠正。
5.教师根据学生写字时出现的共性问题进行指导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你觉得哪些词写出了老人一心一意为他人着想的品质?
“无论怎样”“只要”“一定”“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行动地刻画了老人认真细致的动作,表现了老人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优秀品质。
3.指导学生想象画面。
(1)老人踩到了不稳的搭石,心里会怎么想?表情、动作又会怎么样?
(2)在挑选合适的石头时,会怎样想怎样做?
(3)满意离去时,会是怎样的心理、表情、动作?
4.学生交流各自想象的画面,体会老人的心灵美。
5.指导感情朗读。
四.小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二.继续学习课文3、4、5自然段。
1.学习第3自然段。
(1)指名学生读第三自然段。
(2)讨论:作者是怎样描写一行人走搭石时动作的协调有序的?
“像轻快的音乐”“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3)引导体会“构成了家乡的地道风景”。
2.学习第4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思考:作者写了哪两个事例?
(3)指导回答。
(4)交流:从“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直到溪边……”和“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这两个事例中,我们不但能看到一幅幅和谐的画面,也能够感受到画面中人物的美好心灵。
3.学习第5自然段。
让学生结合前文畅谈对这段话的理解,进一步体会作者借搭石所要赞扬的无私奉献、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个性美。
三.指导朗读全文。
四.引导学生写出自己的感受。
五.小组交流。
六.全班交流。
鼓励学生对不同意见展开争论,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迸射出火花,从而对课文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搭石》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才肯离去;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序,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两个人面对面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课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著乡村的生活气息。根据本文特点,结合新的课程理念,本课在教学时我采取情境体验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紧紧抓住“搭石,构成家乡的一道风景。”这一主题。教学中以学生自读自悟为基础,注重引导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体验、感悟,在读中积累、内化,在读中欣赏、升华。把 “美”这条主线,贯穿于课堂始终。
一、咬文嚼字,挖掘助人美
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体会这句话时,我紧紧围绕老人放搭石时的心情,引导学生进入课文角色,感悟课文。
师:大爷您好,你这么匆匆忙忙地,要去哪儿啊?你为什么放下东西,在这里搭石?
生:……
师:大妈您好,你在找什么呢?我帮你找好吗?为什么还要在上面走几个来回啊?
生:……
师:哦,你想得真周到。
……
这一环节的处理,表面上看似机械重复,稍显啰嗦。但细细想来,学生与文本是有一定距离的,这样咬文嚼字的研究,有效地挖掘了文字背后的情感,利用文本的情感调动学生的情感,并以教师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让情感共鸣于课堂。
二、结合问题,学习课文,感悟和谐美
走搭石这块内容很美: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初读句子后,教师语言过渡:这是一幅美丽的画,出示填空:
从这段话中,我感受到了的美,我是从
这个词知道的;我还感受到的美,我是从
这个词知道的,我还感受到了的美,我是从
这个词知道的。这一变化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是一种教材“隐性资源”的开发,让学生体会到语言中的“诗”味。操作时,我再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各种层次的读,让学生体会蕴涵的情景。学生对一行人走搭石的“协调有序”便有了更加形象的体会,从而感受到乡亲们的和谐美。
三、注重学生听、说、读、写的训练。
在课堂中,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的读,让学生接触文本,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通过自读,深入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中蕴涵的美;通过“假如
来走搭石。”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通过“我身边也有这样的搭石:
。”把找到的美写一写,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语言内化与表达……
教学,永远是一项充满遗憾的艺术。一堂课下来,静心思索,感觉课堂教学中存在以下不足:
1、教师的语言再自然些,这样课堂会更生动。作为一名老师应学会聆听孩子的心理,这样的课堂才是最美,这样才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指出的:“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还要多吸取丰富的教学经验,升华自己的情感,从而更全面的体现新课标中的三维目标。
2、在课堂上,个别地方有点走过场,如:对词语“清波漾漾”的引导不到位。在讲“谦让美”这部分时,挖掘得不够,可以引导学生想像,俩人会说些什么家常话呢?从而进一步体会家乡人淳朴的感情。在保证预定目标的达成,怎样恰当处理好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这是值得我认真思索的问题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⑴学习并掌握本科的生字新词
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以读为主,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人们高尚的精神品质。
重点难点、关键
1.重点:理解骨髓一直对小钱的重要性。
2.难点: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课时划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学习相关部分,体会找骨髓的困难及对小钱的重要性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找骨髓的困难及对小钱的重要性 教具准备:生字词语卡片
收集白血病、骨髓移植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猜谜导引
师:老师有个谜语,请大家猜猜。
谜语:水里看是一个洞,岸上看是一张弓。身背千斤不喊重,河西立刻到河东。(打一交通设施)
(学生数人发言,都猜到谜底是桥,并说明了猜谜理由。教师由此谈话:是啊,桥是联系河两边的,其实我们刚才的交流就像已在我们之间架起了一座心灵之桥,友谊之桥。)
三、揭题
1、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新课《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请同学们看老师写课题。
(教师板书课题,边写边教“峡”的书写,“山字旁”要写得瘦些。)
2、生读题,教师问学生读了课题后有什么问题?
生:生命桥是从哪里到哪里?
生:生命桥指的是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生命桥指的什么”这个问题引入文本:那么,就让我们到文中去找答案吧!)
四、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
2、反馈:
(1)(教师出示词语认读。)
我能读准,我能读懂:步履间隔凋零暂停身躯袭击空旷辗转血脉白血病骨髓移植
a、师:在这些词语中,你读懂了哪些词语?
(生数人回答,主要着眼于字形、字音和自义。其中“骨髓”这个词读错的人较多,教师作了强调,但在后来的反馈中还是有学生读错,教师自己也老是读错。还对“间隔、暂停”等词正了音。还有学生提了几个容易写错的字,教师课件出示了“袭、暂”的田字格。)
b、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步履”,教师作了引导。
(2)、(教师出示句子认读。)
我能读准,我能读通: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
师:这个句子中包含5个生字,谁能读准?
(生数人朗读,师生共同评议。好几个学生“白血病”的“血”读错,教师正音,但感觉引导得还不够,其实在三下册《她是我的朋友》中就出现了血的两个读音,区分应该还是比较明显的。)
五、结合“谈何容易”研读课文
1、师:救这个青年容易吗?从课文中找到相关词语。
(生数人回答,答案有“谈何容易、终于”等)
2、出示句子:然而,要找到适合移植的骨髓,又谈何容易。(理解读)
师:为什么这么不容易找呢?从文中找到有关句子。
反馈:
生1:小钱是幸运的,几经辗转,终于在台湾找到了这样的人。
(生读时不理想,鼓励后再读有进步,表扬。)
发散:小钱可能会在哪儿找骨髓?(在学生的回答中理解辗转。)
(拓展小资料:我国大陆的骨髓库起步较晚,人们对骨髓的知识欠缺,意识淡薄。目前捐献者库存资料加起来还不到3万份。而台湾有目前亚洲最大的骨髓库,库存资料30多万份。)生3:就在昨天,一场里氏7。3级的大地震袭击了台湾地区。此刻,大地仍在余震中摇晃。
(从哪儿体会到不容易。)
六、小结课文,结合“谈何容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了解台湾青年捐献骨髓的经过
2.总结全文,启迪学生为两岸人民的团结做出贡献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地震资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教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2.指名反馈:
3.教师导读:
二、说感动、感悟的品质
1.教师:请同学们读课文第三至六自然段,把令你感动的句子划下来
2.集体交流感动的句子,引导探究
三、升华情感、体会生命桥的含义
1.经过李博士不分昼夜的奋战,由于台湾青年血浓于水的无私奉献小钱得救了
2.引导学生讨论:两岸骨肉同胞用爱心架起了这跨越海峡两岸的生命桥
3.教师小结:是他们的爱心给了小钱第二次生命。
四、总结全文:宝岛台湾与大陆同胞被台湾海峡所隔,但血脉亲情是无法割舍的这种血脉亲情——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摘抄令你感动的句子
3.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
爱是人间永恒的主题,是人间最美好的感情,在街道中年级教学交流上,我教学了颂扬人间真情的一篇文章《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文章主要讲述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活动,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重陶,获得思想启迪。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所以,在这节课上我设计了以 “感激”为话题,以“感激”为线索,激起了学生情感的千层浪花,他们从自己的阅读中去发现,去感悟,去体会,各抒己见,明白了“生命桥”的深刻意义。
内心的情感积聚太多需要写的方式来宣泄。写是对内心情感的梳理、积淀,将口头语言变成书面语言,阅读感悟便发生了质的飞跃。课上,我让学生动笔写一封信,表达心中的感激。这个教学过程让我从中真切感受到阅读感悟是说、写的基础,说、写反过来能促进阅读感悟的提高,阅读感悟可以通过说、写的方式呈现出来,只重感悟,不重说、写训练的教学,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如从雾里看花一样不真切,相反,只重说、写训练的教学,学生的感悟就像空中筑楼一样不现实,只有让学生“读”进去后,通过说的形式“浮”出来,再通过写的训练“沉”下去,课堂教学才能绽放溢彩。
课后,街道学校的老师对这堂课进行了评价,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使我深受启发,受益匪浅。反思这节课,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与遗憾。在课文讲授中,对学生朗读指导还欠缺。引导学生深入课文,体会语句含义,激发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用自己的声音把感情表达出来。学生有时朗读不到位,例如:针头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重点是要学生体会到当时情况很紧急,很危险,朗读时要要读出这样的感情来。虽然我叫了好几个学生来读来感受,但是学生读的仍旧不够到位。感觉完全是为了读而读,朗读时声音也不够收放自如,因此感情没有到位,没有达到朗读的目的。如当时,老师能够给予恰当的范读,从声音带动学生,将会对学生进一步感受文本,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起到作用。
通过讲授这一课,还暴露出自身应变的能力的不强。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踏踏实实地把课文中的最基本的、最优秀的东西,教给学生。《卡罗纳》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学习过程
一、引入
孩子们,我们生活在充满爱的世界里,你享受了哪些爱?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是什么?有一个小朋友卡罗纳在也无法享受母爱,因为他的母亲去世了。今天我们学习《卡罗纳》看看大家是怎样做的二、初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通读课文,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正确并了解课文大致内容
师生交流:你读懂了什么?
2.再读课文,勾出使你受感动的地方,在旁边写出感想
3.分小组交流
三、交流阅读中的收获
1.说说哪些地方使你感动,为什么?
2.读4-8段,找出大家知道卡罗纳母亲去世见到卡罗纳的言行举止,在旁边写出感想
3.分小组交流大家的表现并谈谈自己的想法
4.全班交流
5.说说你从大家的言行中受到什么启发
四、再读读课文,看看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大家讨论
教学反思
《卡罗纳》节选自《爱的教育》一书,是人教版课标本四年级上册第六组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讲述的是小男孩卡罗纳在遭遇失去母亲的巨大不幸时,身边的人真诚地理解他,热情地安慰他,默默地关爱他。
本周二组里教研活动,正好杨花老师刚听完王东梅老师讲了这课,就给大家讲了讲本课的教学流程,随后,我再看看教材,觉得这课虽然是略读课文,但孩子味儿、孩子气息都很浓,再加之我也很喜欢《爱的教育》这本书,在教学过程中:
首先,在教材处理上,追求简约,剪裁重缝。课堂上学生们围绕“卡罗纳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和“周围的人们又是怎样表达对卡罗纳的爱的?”这两个问题品读感悟。学生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神情的描述,品读、批注、交流,感受师生对卡罗纳的真切关爱之情。学生那同情与怜悯的神情,使我深切地感受到他们正沉浸在爱的教育中。在此基础上,追问:“这些„爱‟卡罗纳感受到了吗?从哪儿看出来?”抓住“他什么也没说,也没有抬起头来,只是把他的手放在我的手上。”体会卡罗纳将坚强面对现实,成为生活的强者的内心感受。
其次,努力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追求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达成。我注重了对学生关爱他人美好情感的熏陶和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领。在朗读中潜移默化,在过渡语、小结语、激情语中不断渗透。引领学生寻找感受周围的人对卡罗纳的爱的词句,从动作、眼神、心理等方面捕捉爱、感受爱。如体悟“我本想跟他说几句话,但不知说什么才好,就把一只手放在他的肩膀上,脸贴在他的耳朵上,对他说:„卡罗纳,别哭了。‟”时,千言万语化为“放、贴”,做这个动作表示什么?请你把动作背后隐藏着的东西朗读出来。千言万语还化为一句话──(齐读)“卡罗纳,别哭了。”又如:“放学的时候,大家围在他身边,谁都没有说话,只用关切的目光默默地看着他。”我用一句“目光默默地看着他,什么话都没说,那一双双眼睛里写满了什么?如果你就是卡罗纳的同学,你要用这目光告诉他什么?”将学生置身于同学和卡罗纳的直接对话中,激起了学生的情感波澜,对话中加深内化了关爱的情感。
教学,永远是一项遗憾的劳动。我未能及时处理好课堂教学资源。什么时候我也能达到“巧借东风催芳菲”的教学效果。
因为年轻,所以更需锻炼;因为追求,所以更想提高。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给予是快乐的》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炫耀”、“懂得”造句。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能联系全文、掌握表现中心思想的句子的含义。
4、凭借课文的具体语言材料,获得“给予是快乐”的真切感受,激发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思想情操。
【教学重点、难点】
从小男孩的言语行为体会小男孩的心理活动,理解保罗的心理感受。
【教学时间】2课时。
【设计思路】
根据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去探究文本内容。
第一课时重在指导学生读通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段落结构,弄清文章中三个人物之间的关系。
第二课时围绕“(谁)把(什么)给予(谁)?”这个句式,让学生练习说话,说说课文中人物之间的关系。再引导学生细读课文:保罗开始以为能得到一辆新车是十分快乐的事,后来在小男孩的影响下,感悟到“给予是快乐的”。从而让学生懂得在生活中也应该学会给予,不应一味的索取,受到良好的道德教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说的是一个小男孩一心助人,还带动别人认识到助人为乐的道理。你们一定想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吧。
二、揭示课题,解题
1、板书课题:24 给予是快乐的读题目,读准字音
2、解释题意:“给予”这里是指能够帮助别人,为别人付出劳动,作出奉献。“给予是快乐的”就是助人为乐的意思。
三、初读课文
1、自学课文
(1)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词,并在生字上注音,读准生字的音,特别注意读准其中的前鼻音和三拼音。
(2)联系上下文或查工具书,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炫耀圣诞节轿车兜一圈
(3)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读通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
(1)读字词,理解词语意思。
(2)指名分节读课文
3、再读课文
课文写了保罗和小男孩的几次对话?分别是在什么时候发生的?
(看车时、坐车出去时。)
在这两次对话过程中保罗和小男孩想得一样吗?保罗错在哪里。
在整个事情中,保罗懂得了什么?
根据以上提示,再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1)第1到7节写保罗和小男孩在看车时的对话。
(2)第8到11节写了保罗和小男孩在乘车出去玩时的对话。
(3)第12到13节写保罗在小男孩的影响下懂得了给予是快乐的。
四、用钢笔描红、临写生字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练读课文。注意文中人物原话里“我”、“你”、“他”各指代的是什么人。
第二课时
一、齐读课题。
出示:课文中讲了把给予
请大家再读课文,看谁找到的答案多?
二、交流、讨论以上问题
老师把握好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写到黑板上
1、保罗的哥哥把新轿车给予保罗
2、小男孩要把欢乐给予弟弟
3、保罗把自己的欢乐给予小男孩和他的弟弟
三、再读课文。课文中重点讲了哪些内容呢?
小男孩要把欢乐给予小弟弟。
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1、先看保罗和小男孩在看车时的一段对话,你认为哪句话写出了小男孩要把欢乐给予小弟弟?
“我希望我将来也能像你哥哥那样。”读这句话,想什么意思。
请你说说小男孩说这句话的目的是什么?
板书:给予
保罗听了这句话为什么很吃惊?
读文中内容,知道保罗开始以为是小男孩希望有个能给予他新车的哥哥,可现在知道了他并不是想要一个能给予他新车的哥哥,而是想要有能力帮助别人,做一个能给予别人帮助的人,他的思想是多么的高尚啊,所以十分惊讶。
理解“不由自主”
这是保罗对小男孩由敬而生爱,所以想到了要带他坐车出去玩玩。
齐读课文第1到7节,读出保罗和小男孩看车时的一段对话,体会小男孩“一心希望给予别人快乐”的高尚的思想。
2、在乘车出去的路上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从小男孩的哪句话中可以看出他想把欢乐给予他的小弟弟。
“弟弟,看那新车,是不是跟我刚才告诉你的一样?这是他哥哥送给他的圣诞礼物。你等着,有一天我也会送你一辆新车。到那时候,你就可以坐在车里,亲眼看一看圣诞节橱窗里那些好东西了!”读这句话,想想这句话的意思。
(1)小男孩在说这句话时心里在想什么?
要把快乐给予弟弟
(2)保罗在没听到这句话时,是怎样想的?
认为这个小男孩想在邻居面前炫耀一下:他是坐新车回家的。
(3)听了这句话后保罗知道了什么?
他不是想要在邻居面前炫耀,而是要让他那脚有残疾的小弟弟看一看保罗的哥哥送给保罗的新车,并且告诉自己的弟弟,今后他也要送给弟弟一辆这样的新车,让他坐在新车里看圣诞节橱窗里的好东西。
(4)保罗知道了这个小男孩的想法,现在会怎么做呢? 读课文第12节,用笔圈出写保罗动作的词。下了车抱进了
(5)“接下去他们去了哪?”请大家发挥想象。他们三个人一起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小弟弟 小男孩 保罗
小弟弟是第一次这样乘车亲眼看到圣诞之夜的风光而难忘 小男孩是为让弟弟得到了一次意外的欢乐而难忘 保罗是由于感受到帮助别人的欢乐而难忘
保罗得到了一辆新车,遇到了一个小男孩。你认为什么更使他高兴?为什么? 因为他遇到了小男孩,懂得了“给予是快乐的”
三、学了这篇文章你懂得了什么 谁的话让你感动了。(小男孩)
那么你现在有什么话要对小男孩说呢?请大家准备一下,把你最想对小男孩说的话写下来。
四、交流。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六》教学设计 口语交际
教学目标
在交际中能就自己的真实想法发表自己的建议。
教学过程
1.想一想。
生活中很多时候一定有人帮助过你,很多时候我们需要伸出双手帮助别人。向帮助过你的人表示感谢,向需要安慰的人说些安慰的话。想想该怎样说,想好后和同学分角色进行模拟对话。
提示:可从家人、同伴、邻居、福利院的孤儿、贫困地区的儿童等方面去想。
2.说一说。
想想为什么接受帮助,你打算怎样表示感谢;想想怎样向需要安慰的人表示安慰。在小组内跟同伴们说一说,然后再在班上说一说。
3.议一议。
在小组内商量,开展一次献爱心活动。就怎样帮助怎样安慰等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听听同伴的意见。
4.演一演。
根据小组商量的方案,试着表演一下表示感谢或安慰的过程。
习作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
2.习作内容具体,句子通顺。
教学过程
1.观察《胜似亲人》这幅图,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想想图中的人物的服饰有什么特点。
2.先在小组内说说他们可能是谁,她们之间可能发生了什么事。语言清晰,句子通顺,说详细一点。
3.在全班交流。
4.把你想到的写下来。内容具体,语句要通顺。
5.选择一个合适的题目。
6.如果不想写这幅图,也可以写现实生活中自己经历的事情。
7.写好后先自己读一读,听听同学或家长的意见,然后认真修改习作。
我的发现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发现一些理解词语的好方法,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教学过程
1.读学习伙伴的话。你发现了吗?发现了什么?
2.学生自由回答。
3.教师总结:我们可以通过查字典理解词语,但要了解这个词语的具体含义还应该把它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里去,即联系上下文理解。
日积月累
教学目标
1.用“减一减”的方法识字,巩固对生字的理解。
2.熟读诗句,尝试背诵。
3.说说诗的大意。
教学过程
一、“读读认认”
1.自读生字。齐读──指名读
二、“读读记记”
1.读诗句,自读──指名读──齐读
2.说说诗句大意,想象画面。
三、“读读背背”
1.自读尝试背诵。
3.在小组里检查背诵;进行背诵竞赛。
成语故事
教学目标
了解中国的一些传统文化,知道“杏林春满”的典故。
教学过程
1.自学这个故事。
2.把这个故事讲给同学和老师听听。
3.说说“杏林春满”“誉满杏林”成语的意思。
4.你还能说出几个关于成语的来历的故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