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音乐读书心得体会
读《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有感
音乐是怡情悦性的艺术,学生学习音乐,不论是学音乐知识技能、音乐欣赏,还是从事音乐表演和创作,心理活动都很活跃。音乐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心理状态,应当密切注意,才能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以提高教学效率。
一、兴趣与好奇心是儿童音乐学习的动力
心理学证明,兴趣是儿童主动学习的唯一动机。什么是兴趣呢?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由获得这方面的知识在情绪体验上得到满足而产生。音乐兴趣产生的途径有哪些呢?
第一,对音乐的兴趣就产生在追求音乐美的过程中。美的事物不仅使人获得美感,而且是产生兴趣的源泉。比如当你聆听美妙的歌曲时,你是否会跟着轻声哼唱,想去学习它,自己也能演唱呢?这是音乐本身就具有的美,它是激起学生强烈兴趣的重要因素。
第二,兴趣就在探索和创造的过程中。兴趣和创造是两个相互作用的因素,比如儿童在对各种物体的敲敲打打中就会产生兴趣。儿童对音乐的兴趣也是从对不同的声音探索开始。音乐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从探索生活中的声音开始,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对声音的感知,正符合儿童的这种音乐接受心理的特点。
第三,音乐的兴趣就在愿望和获取成功的过程中。兴趣首先是从求知的愿望中产生,比如,我在教三年级的学生吹竖笛时,孩子们刚认识竖笛,别提兴趣多高涨了,虽然吹的不成调,但这就是学习的愿望。当他们经过学习能够演奏一首小曲时,获得了成功的喜悦,进一步巩固了兴趣。根据儿童的心理,他们很容易得到满足,满足的同时又进一步产生了兴趣。因此,在音乐教学中,不能让学生感到高不可攀,丧失兴趣,要让学生经常获得成功的喜悦,在音乐实践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兴趣。
另外在儿童时期,儿童的认知和思维能力有限,不可能对某一事物作出理性的判 1 断,不能像成人那样为了某种需要去做。他们只能凭自己的兴趣,而且这种兴趣还是不持久的,很容易发生变化。对音乐的兴趣也是如此,因此要深入对音乐的学习就必须始终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根据儿童音乐学习心理特点改进音乐教学方法
1、组织学生体验、感受音乐
2、组织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在学习中,活动是知行协调的过程,它是学生身心协调地成长、发展各种能力、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的最重要、最自然、最有效的途径。在音乐学习中,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主要还是来自于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如小小竖笛使学生们找到了演奏家的感觉,每个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分别演奏难度不同的曲子,“课堂教学要面向每一个孩子”,在演奏竖笛的实践活动中已不是一句空话。歌舞表演是学生们最喜爱的了,学生们在这一项实践活动中充分释放情感、展示自我、表现自我。我在这项活动中,经常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表现方式。如有的学生肢体协调能力确实不够好,但是他能唱,于是他就可以选择边拍手边唱歌,不一定要求他必须学会表演。通过积极参与一些音乐实践活动,学生在体验着音乐美带给它们的快乐,享受着成功的喜悦。同时音乐是一种具有丰富情感的艺术,在培养儿童情感方面是其他艺术形式不可替代的,例如,独奏(唱)或合奏(唱)对儿童的个性形成很有意义,独奏(唱)使儿童充满自信,合奏(唱)使儿童学会了与他人合作等等。
3、进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
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虽然有利于知识的传授,但不利于学生生动、主动、独立的发展,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就是要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在教学中我尝试着用先学后教法。这种方法是对先教后学或是只教不练的教学方法的改革,就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先让学生自学,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一起学习,并为学生解决难点。这种方法的一般模式为:提出问题──教师引导(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条件)──探索讨论(发挥学生的主体)──结论评价。其中探索讨论是中心环节,是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
例如在教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牧童》这一课的时候,我就采用了先教后学法。在听了大约三遍歌曲后,学生对歌曲的旋律有了初步的印象,我就让学生拿出竖笛,自己练习吹奏歌曲。(当然这些四年级的学生是我从三年级带上来的,已经学习了一年的竖笛,已经掌握了一些音乐基础知识和一定的竖笛演奏技能技巧。)学生大约吹奏了十五分钟,程度好一些的学生已经能够完整的吹奏出来了。不过如我料想的一样,在曲谱中有几处大附点,学生吹奏的时值都不够准确。于是我就把大附点单独提出,带领学生进行讨论吹奏不准确的原因以及采取的改进措施。由此收到的效果不错,学生学习兴趣高涨而且印象深刻。
以上是我在阅读《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这本书的一些心得与体会,为贯彻新的音乐教育理念,我们必须根据儿童的音乐学习心理改革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内容、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和丰富有趣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篇二:音乐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音乐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通过学习音乐课,我感到自己的音乐才能被不断的挖掘出来。我想:每个人的经验、禀性不同,所对其体会也各不相同。犹如一杯清水,不同的人的品尝味道也不尽相同吧。
对于儿童来说,音乐是他们的交流方式,情感表现的手段。我们尊重幼儿的想象和表达,鼓励孩子自由的用身体动作表现自己对音乐节奏的强弱、快慢的感受。提倡幼儿同伴间的合作。初期,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个别缺乏自信的孩子,常去效仿其他人,对于他们,我们从“游戏”入手,将孩子们天性——玩(游戏)转向——用心去“玩”,去经历一种最完美的人类状态。“玩”不怕失败,是一种自我成长的过程。鼓励帮助他们从音乐中享受到喜悦、乐趣。在我看来幼儿音乐是最古老,最自然的音乐表现形式,是情感表露的最直接形式。做的好不好不是关键问题,关键是做不做。儿童并不需要熟练的技巧,但是需要情感和环境的宽松自由。凡是能够通过音乐创造活动自由灵活的表达、表现自己,情感得到充分宣泄的儿童,他们容易解脱心理的紧张压力,获得情感的自由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音乐教育本身是一种美学教育,所以在音乐教学中让幼儿充分体验歌曲中的美感是十分重要的。有人讲“不会欣赏美,就不能表现美和创造美。”在音乐教育中也是这样。如果幼儿不能从歌曲中体验到美感,那么他们也不会产生良好的学习兴趣的。所以教师应该启发幼儿学会理解歌曲中的美并产生良好的美感是音乐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前提。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能否用美好的感情对幼儿进行范唱十分重要,它直接影响幼儿能否产生要演唱歌曲的欲望。所以教师应该掌握正确演唱歌曲的技能技巧,在教学中能够用优美的声音和丰富的情感向幼儿范唱,使幼儿感到歌曲的优美和教师演唱的美感,在这个基础上再激发幼儿模仿教师的演唱和体会歌曲中的美好感情,幼儿就能够对音乐产生学习兴趣并积极地学习。利用教材中鲜明、生动的音乐艺术形象,对幼儿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在音乐教育活动中进行品德教育,就要选择能结合幼儿生活实际的教材,让幼儿在原有的认识基础上理解其教育内涵,以达到教育目的。
在学习了音乐课的基础之上,让我也接触了乐理知识!原来也接触过一些,不过要想学好音乐必须要在学习乐理的基础之上去完成。
要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弹琴是基础!我对于幼儿音乐理念和内容理解得较为肤浅,但我始终牢记:音乐教育重要的不是“教”。在教育孩子的同时,我也从中获益良多。让我在音乐教育理论上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也让我真正认识了音乐教育对于孩子们是多么的重要。
我对音乐的欣赏体会
我从小喜欢听音乐,每当自己生活中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时,拿起mp3或者手机带起耳机听一首轻松愉快的歌曲,沉浸在放松的气氛里,自己的心情机会慢慢变得平缓放松,心中的郁结能在音乐中消散。我喜欢音乐,喜欢一个人伴随着轻轻的音乐静静的躺着的感觉,音乐是个奇妙的殿堂。在大学生涯中的最后一次选修课中,我选择了大学音乐,没有什么特殊的原因,只因为我喜欢音乐。在音乐中,我可以达到忘我的境界,忘却一切烦恼与忧愁。在一个学期的课中,老师给我们讲述了很多有关音乐方面的知识,也让我们欣赏了众多乐曲。通过课堂上老师的讲解以及我利用业余时间增加对音乐知识的学习之后,我的音乐文化知识增长了许多,了解了更多种形式的音乐。同时,我的艺术修养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在学习《音乐欣赏》课前,我对音乐的认识更多是在流行音乐方面。之所以更关注流行音乐,是因为它的语言生活化、节奏明快、贴近生活、易于接受。比如周华健的《朋友》讲述的是朋友之间的友情;筷子兄弟的《父亲》描述的是父子的感情,流行音乐更容易让人接受。而对于其它方面的音乐,我则是一知半解,以前我一直觉得民族音乐不好听,或者说是听不懂,不了解。像大多数青年人一样,我喜欢当今的流行音乐,我对港台流行音乐更是趋之若鹜,不喜欢民族音乐,对民族音乐知识可以说了解甚少,说不出几种民族乐器的名称、叫不出几位中华民族音乐家的姓名。通过这一学期的学习,我深深地感受到我国民族音乐的优美、动人。我被吸引了,我国民歌浩若烟海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从中得到丰富的体验,体味到各民族的风俗民情和鲜明的地域色彩。民族音乐风格上地区差异而不同,这也是它们的魅力所在,因为只有这样,音乐的元素才会丰富起来,否则再有内涵的歌曲总有一天也会听“腻”的,歌曲的最高境界我认为还是音乐元素的多元化。这学期的大学音乐课使我开阔了眼界,在音乐课上,我们是以“聆听”的方式进行学习的,聆听是沟通的开始。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觉得老师的角色像是一个导游,引导着我们直接面对音乐,体验音乐,同时也给我们留有想像的空间,这使我们能够很好的感受音乐、欣赏音乐。在课上,我们都欣赏了民乐、管弦乐、钢琴曲、圆舞曲、小夜曲、歌剧、舞剧等等......自从第一次上了音乐鉴赏课,我就对这门课很感兴趣。无论是老师的授课方式还是音乐本身,对于老师所讲的内容,我都觉得受益匪浅。经过一学期的相处和学习,在音乐方面我也略有所知,了解不同音乐的发展史。无论是古代音乐,还是流行音乐,以及中外艺术歌曲,经过老师的介绍,我们也了解了很多。不像以前总是很盲目的去听歌,根本什么都不了解,一味地追求流行音乐,把很多经典的音乐遗忘了。
音乐鉴赏课,一堂可以让自己完全放松的课,很喜欢老师的讲课方式,喜欢老师的平易近人以及温柔,对我们的理解和愉悦的生活态度。3节课120分钟的课,老师总能带动大家的听课兴趣,每堂课给我们讲许多有意义的内容。这也是唯一一门可以让我聚精会神连续听三节的课。第一次听课时,就喜欢老师上课,在老师的推荐下,我欣赏了很多著名曲目。
在课上,看到老师展示的我们这学期要欣赏的多到数不清的音乐曲目,我顿时产生了一股满足感,欣赏这么多曲目,不怕音乐素养提不高。可当我真正开始学习如何欣赏音乐,并慢慢体会到音乐欣赏的精髓时,我发现最初的我,真的是个庸俗的人。在老师介绍的民族歌曲里我印象最深的要数《月光下的凤尾竹》,月光下的凤尾竹是一首著名的傣族乐曲,以葫芦丝演奏的版本最为常见;后燕妮、关牧村等也演唱过该曲目的歌唱版本,其他乐器也有过演奏。此歌曲比较容易演唱,只有一小段是比较难唱的。且有许多舞者将其改编成优美的舞蹈,尤其是优雅恬静的傣族舞,风韵十足。你听,竹林中传来了阵阵葫芦丝声,淡淡悠扬。美丽的姑娘轻倚在凤尾竹旁,清澈的双眸中流露出期待的目光。月光斜洒在她的衣裙上,把她曼妙的身影一直拖到金色的水面上。乐声渐渐轻灵飘逸起来,姑娘起身来到水池旁,在月下忘情的轻舞着、旋转着,波光中叠映着她曼妙的身影,月光下裙摆也轻轻飘扬落寞的斜倚在凤尾竹旁吹奏起情歌,眼前生出心上人飘逸轻灵的舞姿,着一缕花衣,似一个精灵,在月光下泻一地旋转的身影,竹林的小径上。微风轻拂凤尾竹,远看像一层绿色的雾在舞动,竹楼里美丽的阿妹正深情的凝望窗外,竹楼外痴情的阿哥爱慕的葫芦丝声,在静谧的夜晚愈加缠绵,彼此正倾诉着心中的爱恋。《月光下的凤尾竹》描绘了一个优美的意境,让人沉迷其中!
通过本学期对音乐鉴赏课的学习,我对音乐的思想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从前,我只是喜欢聆听音乐,享受音乐给心灵带来的那份惬意和舒心。现在,我认识到,音乐它是一个有灵魂的东西。它不仅蕴含了丰富的思想,同时又是生活的真实反映。一个学期下来,我不仅聆听了各种各样的音乐,有古典派的,浪漫主义派的,遍及世界各地,也学到了不少音乐知识。所谓的音乐,广义上来说就是任何一种艺术的、令人愉快的、神圣的或其他什么方式排列起来的声音就是音乐。它是一种符号,声音符号,表达人的所思所想,是人们思想的载体之一;是有目的的,是有内涵的,其中隐含了作者的生活体验,思想情怀;它能用有组织的旋律和节奏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和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音乐欣赏是人们感知、理解音乐,体验音乐情感的一项音乐实践活动。社会生活中处处有音乐,欣赏音乐已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大学开设音乐课的目的也在于通过欣赏古今中外名曲名段,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培养他们对音乐的感受能力、想象能力、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在通过课堂上老师的讲解以及我利用业余时间增加对音乐知识的学习之后,我的音乐文化知识增长了许多,了解了更多种形式的音乐。同时,我的艺术修养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在这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中国的古典音乐,体味到了中国古典音乐的美。笛声的清脆,箫声的深沉,琵琶的铮铮之音,这些我们都从中感受到了华夏之音的美妙,体味到古典的魅力所在。中国的古典音乐是以五音--宫商角徵羽为基础的,中国古代的音乐大家创作了中国独特的音乐形式。如今在民间十分流行的是唢呐这种乐器,无论民间的喜事还是丧事唢呐都是一种不可或缺的乐器之一。唢呐作为我国传统的乐器我国的音乐大家创作了优秀曲子如《百鸟朝凤》堪称经典。在这门课的学习中感受最多的就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了民族的自豪感与自信心,有提升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老师为了让同学们更多地了解音乐这片无边的海洋,决定让大家分组并选择主题进行ppt展示,我们小组合力一起收集资料,在收集过程中我进一步的感受音乐的魅力和辽阔,渐渐地,在那一首首音乐片段中我越发爱上了音乐。音乐真的可以说是上帝赐予我们的福音。她既可以借助歌曲的词表达出人类情感,也能够单纯用旋律的琳琅之音缔造天籁。
音乐课已经快要结束了,在此感谢老师的专业知识的传授,使我从简单的听歌这样肤浅的理解到懂得欣赏音乐元素的基本欣赏方法的转变。通过大学音乐这门课,我学习到了有关音乐的基本常识,在老师的教导下,我懂得了如何去欣赏,如何去鉴赏,并深深的感悟了音乐不仅能歌颂人物,描绘景色,还能对人的喜怒哀乐进行描述,激发我们的激情,对人或物的讽刺等等。这些都可以通过音乐完美展现出来。现在我学会了如何去鉴赏欣赏音乐,在以后的生活中,我将在音乐的音符中过得更加多姿多彩 我相信,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音乐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成为生活的调和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深刻的感受到音乐的意义所在。在情绪低落时适合听激情澎湃的音乐如交响曲与进行曲,在心情烦躁的时轻音乐是不错的选择能让人平静下来,认真的思索。在这个充满竞争的世界,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里,音乐,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作为一种感情重要的存储和表达方式,必定将会更受我们的欢迎。
音乐是世界是所有声音的诠释,是生活的调味剂。没有音乐世界将枯燥无味,生活将死气沉沉没有活力。音乐丰富了我们的生活,陶冶了我们的情操!学习了这门课我明白了音乐的魅力,或许是这样:我们不一定要成为音乐家,但是要懂得怎么样去欣赏也音乐!总而言之,大学音乐这门课程提高了个人的素质和修养,并且对音乐欣赏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网络111班 黄顺新 学号:1107300228篇四:音乐鉴赏课的心得体会
《音乐欣赏》心得体会
音乐的魅力是巨大的,音乐的思想是无止境的。《音乐鉴赏》,它不仅是一门简单的艺术理论课。通过对这门课的学习,我学到了很多。它使得我对音乐的热爱又增添了几分,它教会了我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也认真领悟它所传达的思想和反映的人生主题。
通过本学期对音乐鉴赏课的学习,我对音乐的思想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从前,我只是喜欢聆听音乐,享受音乐给心灵带来的那份惬意和舒心。现在,我认识到,音乐它是一个有灵魂的东西。它不仅蕴含了丰富的思想,同时又是生活的真实反映。一个学期下来,我不仅聆听了各种各样的音乐,有古典派的,浪漫主义派的,遍及世界各地,也学到了不少音乐知识和一些伟大音乐家的成功事迹。
一直以来我对音乐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有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以其独特、美妙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伴随我们每一天的生活。聆听一场音乐会,会使我们陶醉其中,观看一场歌舞晚会,会使们激动万分。演奏家精湛的表演,令我们羡慕不已,歌唱家动听的歌声,令我们跃跃欲试,这是因为音乐是美的艺术。追求美是人类的天性,高层次的审美追求会使人的精神得到升华,情操受到陶冶,我们的生活也将变得更加丰富而充实。
通过本学期的音乐鉴赏课学习,我对我国民族音乐又有了更深的认识。以前我一直觉得民族音乐不好听,或者说是听不懂,不了解。像大多数青年人一样,我喜欢当今的流行音乐,我对港台流行音乐更是趋之若鹜,不喜欢民族音乐,对民族音乐知识可以说了解甚少,说不出几种民族乐器的名称、叫不出几位中华民族音乐家的姓名。通过这一学期的学习,我深深地感受到我国民族音乐的优美、动人。我被吸引了,我国民歌浩若烟海,内蒙民歌的豪放、辽阔,江南民歌的婉转、秀丽,陕北民歌的高亢、奔放,云南民歌的明丽、清新,新疆民歌的活泼、欢快,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从中得到丰富的体验,体味到各民族的风俗民情和鲜明的地域色彩。民族音乐风格上地区差异而不同,这也是它们的魅力所在,因为只有这样,音乐的元素才会丰富起来,否则再有内涵的歌曲总有一天也会听“腻”的,歌曲的最高境界我认为还是音乐元素的多元化。
我相信,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音乐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成为生活的调和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深刻的感受到音乐的意义所在。在情绪低落时适合听激情澎湃的音乐如交响曲与进行曲,在心情烦躁的时轻音乐是不错的选择能让人平静下来,认真的思索。在这个充满竞争的世界,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里,音乐,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作为一种感情重要的存储和表达方式,必定将会更受我们的欢迎。篇五:音乐读书心得
音乐读书心得
音乐读书心得一:《中小学音乐教育》读书心得
这个暑假我很荣幸的参加了领雁工程中小学教师培训,使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也有很多深刻的体会。而我今天要讲的读书心得,就是在培训上推荐的一本书——《中小学音乐教育》,它是一本综合性的音乐期刊,它包括音乐理论、音乐作品、音乐教育、学术交流等等丰富的内容;同时信息量大,交流面广,教师不用走遍千山万水便可知各地区的教育教学动态,帮助教师作好教学交流,可以看到全国各省市地区的音乐教育成果,为音乐教师搭建学习与交流的平台。其中的文章不仅开阔了我的专业知识层面,也让我的教学思想产生了更深远的影响,使我对新课改背景下的音乐教育工作有了新的认识,结合自己的教学情况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下面我谈谈读后的感想。
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是素质则其人教育的灵魂。兴趣是学习的情感因素,参与是学习的行动因素”。兴趣是参与的“向导”,参与是吹遍兴趣之花的春风。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把握好兴趣和参与这一对孪生的姐妹,其实质就是要确立好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一、以兴趣激发参与
我从事的是音乐教学,我认为音乐课的备课不同于其他学科,不需要把注意力过多地放在某些知识点或者技能技巧的掌握程度上。因为音乐课的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所以在备课中设计的反思还是以提高兴趣为主。如何提高激发学生的兴趣,结合《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观点和我所从事的小学音乐教学学科,设计了以下三个观点来阐述:
1、营造音乐氛围,激发学生想象。
音乐是抽象的,每个人听同一首作品都会产生不同的感受,教师讲述得太多或对意境描绘得太具体,既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思维,又阻碍了对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所以老师大可不必多费口舌,而要把更多的想象空间留给学生,让其发挥主观积极性和参与教学的主动性,这样学生才会获得审美的愉悦体验。但是老师如果不加引导,一味让学生体会,学生也很有可能会摸不着头脑着就需要老师的牵引,使学生联系生活展开丰富的想象,从而正确领会音乐内容,如在欣赏乐曲《梦幻曲》时,让学生随着音乐展开联想,教师轻声启发:“夜,静悄悄的,天上的星星眨着眼睛,一位美丽的仙女出现在我的面前,她拉着我的手和我一起飞向遥远的夜空??”同学们在乐曲中展开想象的翅膀,个个身临其境,优美的旋律把孩子们带到轻柔飘渺的梦境中去了。
在学生开展的一些活动中,也积极引导学生恰当运用音乐,学生诗歌朗诵中配上音乐,会更能激起人们的情感;美术绘画过程中尝试去播放轻松愉悦的音乐等等,让音乐无时无刻在学生身边回响。音乐知识生动趣味化。音乐教学用生动的形式将知识内容装扮起来,创造了一种有节奏,有形象,既和谐又生动的教学气氛和情境。学生就情不自禁地投入到美的世界里。他们的表现欲望会被激发出来。
2、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激发学习的兴趣
在音乐教学中恰当选择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创造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引导学生在情境交融之中感受音乐。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上音乐课时,我充分现代化多媒体技术手段,通过“音画结合”的形式,有机地把音乐与图画结合起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知识产生新鲜感,从而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
在教学《快乐的节日》这首歌时,我首先利用幻灯幕显示出:“节日的晚上,大家围坐在红彤彤的火堆旁,一起跳舞唱歌的欢乐场面。”与此同时,播放活泼欢快的歌曲 ——《快乐的节日》萦绕整个教室,学生感受到节日那种欢快的气氛,很快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在愉快的气氛中学到该掌握的知识,收到非常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在教学中,充分发挥现代化多媒体技术,既激发了学习兴趣,也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通过音乐游戏、舞蹈,激发学习的兴趣
音乐课的形式是以动为主,以情引动,以动助学的。在教学过程中,我抓住儿童爱玩、爱动这一天性,运用音乐游戏、舞蹈、律动等,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和场面,将具有动感的音乐与儿童好动的性格特点相结合,让学生在唱唱、跳跳、玩玩、动动中去感受、理解、表现音乐。如在歌曲《小麻雀》这首歌曲教学中,由于面对的学生都是低年级的,年龄较小,我运用设置情景,曲后表演的方法,让学生在实践学习中学习歌
曲,感受音乐,发挥其主体作用。具体做法是:设置情景,让小朋友带上头饰,自由发挥想象力,表演小麻雀、小花猫的走路动作,在表演中让学生自己体会小麻雀、小花猫有礼貌的一面。表演结束后再问:“我们该学习小麻雀、小花猫的什么品质?”学生很快就能悟出对人要有礼貌的道理。
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学习,心情舒畅,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敢想、敢说、敢问,敢于大胆创新,乐于发表意见。在教学中适当加入了游戏、歌表演、乐器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有益于学生淋漓尽致地发挥其主动性。
二、培养兴趣,以引导调动参与
目前,大部分老师已经注意到了培养学生自主能力的重要性,但有些时候还难免存在着机械式填鸭的做法,公式化的教学使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感受不到参与和思考的乐趣,自然会影响教学效果。在音乐课堂上,视唱练习是一个薄弱的环节,也是我一直头疼的问题,毕竟我们学校的学生都是没有任何基础的乐理知识,所以对于这块的教学,我想应该要重点抓。如之前看过很多优秀教师的教学,他们习惯的做法是介绍歌谱的旋律特点,该注意的某些音乐符号,歌曲中重难点拎出来做预备视唱练习,反复练习直到“学会”。这样做的优点是学生对于歌谱的认识和音乐理论知识由陌生和困难逐步了解会,弊端是学生由于预先知道了教学中的重点,课堂气氛很不活跃,甚至没有兴趣,而这本书《中小学音乐教育》书中是建议教师在教学中尝试引导学生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想我可以试着去改变策略,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
三、及时评价,肯定参与
音乐课堂上对学生恰当的评价是激励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对素质好的学生,因为它们的成功率比较高、自信心比较强,评价他们的学习可以严格一点,有利于促进他们更加勤奋,对于素质较弱的学要捕捉他们的闪光点,如个别五音不全的学生,他歌唱得不好,但吹口琴、吹竖笛、敲打击乐比较好,教师应及时的评价“很不错,以后还要多练。”这样可以激发他们的自信心,促进了他们的参与意识。
教师的鼓励性评价应注意把握两个方面:一是参与态度的评价,教学中教师应用心观察学生参与的情况,及时进行评价。表扬态度认真的学生和小组并给以奖励──小红花,为其他学生树立榜样,以此激励每位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对个别态度不端正的学生,教师应有意识的在以后的活动中给予适当的帮助,从而达到全体学生提高参与水平的目的。二是参与效果的评价,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参与教学,对他们在教学活动中取得的成绩,教师应给以充分的肯定和积极的鼓励,但对参与效果的评价要因人而异,让所有学生在参与中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一次在玩音乐游戏“寻宝”时,我们刚讲解完游戏的玩法及规则,他就高高地举起了小手。我们像发现宝贝似的请他上台“寻宝”。游戏开始了我们手里捏着一把汗,睁大眼睛看着他,没想到他是那样自如、敏捷,随着学生拍击节奏强弱的变化调整方向,节奏声强,他大步向着目标前进,节奏声弱,他立刻调整方向??最后成功地找到了“宝物”,他甜美地笑了,我们激动地迎上去,握住他的小手赞许地说:“你真了不起,真是个出色的寻宝家!”教室里顿时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从此以后,这名学生变了,上课专心了,发言积极了,音乐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上次参与的快乐,正是下次参与的动力,如此循序渐进,会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心境,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总之,《中小学音乐教育》 期刊以丰富的课堂教学形式表答出来,很好地帮助了我们音乐教师教学思想,提升了教学理念,并积极探索与实践的结合,特别注意教学理念和研究成果运用在实际教学,指导教学工作。读了这本期刊,让我感触很深,留给我思考的也很多。所以,我觉得结合以上三点来力求创把自己的教学提上一个台阶,而且要有创新,并且创新型的教师就应该主动反思、勤于反思,并在反思中看到自己的长处,修改自己的短处,扬长避短,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效能。
>音乐读书心得二:音乐鉴赏课的学习心得体会>>(1663字)
通过对音乐鉴赏课一个学期的学习,我对音乐有了一个全新的理解,而且自己的音乐鉴赏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高。在选音乐鉴赏课之前,我认为音乐只是用来听的。其实不然,音乐的功能不只是这些,所谓的音乐,广义上来说就是任何一种艺术的、令人愉快的、神圣的或其他什么方式排列起来的声音就是音乐。它是一种符号,声音符号,表达人的所思所想,是人们思想的载体之一;是有目的的,是有内涵的,其中隐含了作者的生活体验,思想情怀;它能用有组织的旋律和节奏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和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
整个学期学习下来,对我印象最深的音乐是古典主义音乐和浪漫主义音乐。下面就重点来谈谈我对这两种音乐的学习心得:
一)古典主义音乐
古典主义音乐是历经岁月考验,久盛不衰,为众人喜爱的音乐。其特点是:理智和情感的高度统一;深刻的思想内容与完美的艺术形式的高度统一。创作技法上,继承欧洲传统的复调与主调音乐的成就,并确立了近代鸣奏曲曲式的结构以及交响曲、协奏曲、各类室内乐的体裁和形式,对西洋音乐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的发展在器乐方面成绩比较显著,它完善了一套纯器乐的大型曲式,如独奏奏鸣曲、二重奏、三重奏、四重奏、室内乐、协奏曲、交响曲。它的主要特点是:作品具有生活的真实性和鲜明的时代感;曲式结构规范,主题乐思发展严谨,功能和声完善,配器细腻,音色力度变化丰富;作曲技法上创造了动机展开的发展手法,用旋律模进、变速度、变节奏、变调性、变和声织体等,造成乐曲发展趋势。并规范了奏鸣曲式和奏鸣交响套曲。
此外,在古典主义时期还确定了交响乐队的组织形式,形成了完整的双管编制乐队。而在此之前的乐队里,只有弦乐组是完整的。木管乐器、铜管乐器及打击乐有组织的充实到乐队后,加强了乐曲的和声效果,乐队演奏时能产生浑厚、均衡、色彩丰富的音响。这种乐队组织形式一直影响着以后的音乐发展。
在古典音乐派别中,以“交响乐之父”海顿、“音乐天才”莫扎特和“乐圣”贝多芬为代表的维也纳古典乐派,在音乐史上竖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这一乐派的主要特征是反映人类普遍的思想要求,他们追求美的观念、强调风格的高雅,给予人们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维也纳古典乐派”有以下风格特征:强调理性、思想性和作品的社会意义;世俗因素增强(民间音调与舞蹈节奏运用);音乐作品结构严谨匀称(整齐的方整性乐句);主调和声成熟并占统治地位;乐思发展清晰,逻辑性强,旋律追求优美动人的气质;情绪明朗乐观(但由于理性精神的影响,往往比较克制、沉着,而不是狂热的倾诉);曲式多采用奏鸣曲和奏鸣套曲曲式(与后来的浪漫乐派形成鲜明的对比);简单的说,崇尚理性、逻辑严密、内容充实、形式严谨、含义深刻、语言通俗是这一音乐时期的典型风格特点。
第二篇:有关音乐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读完一本书让我们心里有了一些心得后,可以记录在心得体会中,这样有利于培养我们思考的习惯。那么要如何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有关音乐教师读书心得体会,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有关音乐教师读书心得体会篇1闲暇之余,我有幸阅读了《中小学音乐教育》这本杂志,整本书既有理论深度,又是能指导教改实践的教育刊物,对我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通过阅读《中小学音乐教育》,使我对新课程背景下音乐教学论的理论观点又有了新的认识,同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也明白了许多,下面谈谈自己读后所想到的点滴感悟。
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是素质则其人教育的灵魂。兴趣是学习的情感因素,参与是学习的行动因素”。兴趣是参与的“向导”,参与是吹遍兴趣之花的春风。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把握好兴趣和参与这一对孪生的姐妹,其实质就是要确立好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一、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注重引导参与。
一节课的教学效果与孩子的心理状态有着密切的联系。生动有趣,引人入胜的教学,既能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和求知兴趣,也能促进学生深入思考,使学生自始至终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和旺盛的精力参与活动。兴趣能集中孩子的注意力,能推动学生不懈地学习。在音乐教学中,激发兴趣的导入方法很多,故事法、游戏法、情境法、讨论法、投影法等等,但根据所教的内容做到新颖别致,丰富多彩,运用得好会使学生产生获取知识的兴奋状态,这样孩子们对音乐课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培养兴趣,调动参与
从目前音乐教学现状看,大多数老师都已注意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但个别还存在着“满堂灌”的现象,这样学生处与机械接受理解的地位,体会不到参与之乐,思维之趣,成功之悦。视唱教学一直是音乐教学的一个薄弱环节,在进行视唱练习时,以往的做法是:教学生认清唱名,视唱前就做一些辅助性的节奏练习等。如介绍歌谱的旋律特点,该注意的某些音乐符号,歌曲中重难点拎出来做预备视唱练习,反复练习直到“学会”。这样做的优点是学生对于歌谱的认识和音乐理论知识由陌生和困难逐步了解学会,弊端是学生由于预先知道了教学中的重点,课堂气氛很不活跃,甚至没有兴趣,建议教师在教学中尝试引导学生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及时评价,积极参与
音乐教学中重视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是激励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催化剂。对素质好的学生,因为它们的成功率比较高、自信心比较强,评价他们的学习可以严格一点,有利于促进他们更加勤奋,对于素质较差的学要捕捉他们的闪光点,如个别五音不全的学生,他歌唱得不好,但吹口琴、吹竖笛、敲打击乐比较好,教师应及时的评价“很不错,以后还要多练。”激发了后进生的自信心,促进了后进生的参与意识。在教师的帮助下,使学生们在不同的起跑线上自我完善。
总之,《中小学音乐教育》以丰富的课堂教学形式表达出来,很好地帮助了我们音乐教师整理教学思想,提升了教育理念,并积极探索与实践的结合,特别注重把教学理论和研究成果运用于实际教学,指导教学工作,同时也注重将教学经验总结上升到理论层面。读了此杂志,让我感触很深,留给我思考的也很多。
有关音乐教师读书心得体会篇2音乐是怡情悦性的艺术,学生学习音乐,不论是学音乐知识技能、音乐欣赏,还是从事音乐表演和创作,心理活动都很活跃。音乐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心理状态,应当密切注意,才能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以提高教学效率。
一、兴趣与好奇心是儿童音乐学习的动力
心理学证明,兴趣是儿童主动学习的唯一动机。什么是兴趣呢?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由获得这方面的知识在情绪体验上得到满足而产生。音乐兴趣产生的途径有哪些呢?
第一,对音乐的兴趣就产生在追求音乐美的过程中。美的事物不仅使人获得美感,而且是产生兴趣的源泉。比如当你聆听美妙的歌曲时,你是否会跟着轻声哼唱,想去学习它,自己也能演唱呢?这是音乐本身就具有的美,它是激起学生强烈兴趣的重要因素。
第二,兴趣就在探索和创造的过程中。兴趣和创造是两个相互作用的因素,比如儿童在对各种物体的敲敲打打中就会产生兴趣。儿童对音乐的兴趣也是从对不同的声音探索开始。音乐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从探索生活中的声音开始,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对声音的感知,正符合儿童的这种音乐接受心理的特点。
第三,音乐的兴趣就在愿望和获取成功的过程中。兴趣首先是从求知的愿望中产生,比如,我在教三年级的学生吹竖笛时,孩子们刚认识竖笛,别提兴趣多高涨了,虽然吹的不成调,但这就是学习的愿望。当他们经过学习能够演奏一首小曲时,获得了成功的喜悦,进一步巩固了兴趣。根据儿童的心理,他们很容易得到满足,满足的同时又进一步产生了兴趣。因此,在音乐教学中,不能让学生感到高不可攀,丧失兴趣,要让学生经常获得成功的喜悦,在音乐实践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兴趣。
另外在儿童时期,儿童的认知和思维能力有限,不可能对某一事物作出理性的判断,不能像成人那样为了某种需要去做。他们只能凭自己的兴趣,而且这种兴趣还是不持久的,很容易发生变化。对音乐的兴趣也是如此,因此要深入对音乐的学习就必须始终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根据儿童音乐学习心理特点改进音乐教学方法
1、组织学生体验、感受音乐
在音乐学习中,坚持体验性,是音乐审美教育始终具有独特的感情色彩,便成为音乐学习的重要特点。音乐课的`学习首先要通过聆听、体验和感受音乐来完成。如何把学生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对音乐的初次体验变成可监控的状态,就需要教师在学生初听之前设计一些简单的提问,如“请同学们根据乐曲的情绪或内容为乐曲命名。”“你在这首乐曲中听到了哪种动物的叫声?”“听着歌曲好像把我们带到了什么地方?”等等。这样,学生带着问题听,听的目的明确了,在听的过程中就会全神贯注,积极思考,认真听辨,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努力从音乐中找到答案,最后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来,这样的思考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组织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在学习中,活动是知行协调的过程,它是学生身心协调地成长、发展各种能力、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的最重要、最自然、最有效的途径。在音乐学习中,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主要还是来自于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如小小竖笛使学生们找到了演奏家的感觉,每个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分别演奏难度不同的曲子,“课堂教学要面向每一个孩子”,在演奏竖笛的实践活动中已不是一句空话。歌舞表演是学生们最喜爱的了,学生们在这一项实践活动中充分释放情感、展示自我、表现自我。我在这项活动中,经常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表现方式。如有的学生肢体协调能力确实不够好,但是他能唱,于是他就可以选择边拍手边唱歌,不一定要求他必须学会表演。通过积极参与一些音乐实践活动,学生在体验着音乐美带给它们的快乐,享受着成功的喜悦。同时音乐是一种具有丰富情感的艺术,在培养儿童情感方面是其他艺术形式不可替代的,例如,独奏(唱)或合奏(唱)对儿童的个性形成很有意义,独奏(唱)使儿童充满自信,合奏(唱)使儿童学会了与他人合作等等。
3、进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
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虽然有利于知识的传授,但不利于学生生动、主动、独立的发展,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就是要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在教学中我尝试着用先学后教法。这种方法是对先教后学或是只教不练的教学方法的改革,就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先让学生自学,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一起学习,并为学生解决难点。这种方法的一般模式为:提出问题──教师引导(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条件)──探索讨论(发挥学生的主体)──结论评价。其中探索讨论是中心环节,是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
例如在教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牧童》这一课的时候,我就采用了先教后学法。在听了大约三遍歌曲后,学生对歌曲的旋律有了初步的印象,我就让学生拿出竖笛,自己练习吹奏歌曲。(当然这些四年级的学生是我从三年级带上来的,已经学习了一年的竖笛,已经掌握了一些音乐基础知识和一定的竖笛演奏技能技巧。)学生大约吹奏了十五分钟,程度好一些的学生已经能够完整的吹奏出来了。不过如我料想的一样,在曲谱中有几处大附点,学生吹奏的时值都不够准确。于是我就把大附点单独提出,带领学生进行讨论吹奏不准确的原因以及采取的改进措施。由此收到的效果不错,学生学习兴趣高涨而且印象深刻。
以上是我在阅读《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这本书的一些心得与体会,为贯彻新的音乐教育理念,我们必须根据儿童的音乐学习心理改革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内容、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和丰富有趣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有关音乐教师读书心得体会篇3音乐教育心理学是专门研究在音乐学习过程中,师生相互作用的各种心理现象以及教与学的心理规律的。在学习的过程中,认知、情感和意志三方面的心理活动都在发生、发展和终止。所以了解学生在学习时心理上可能会有的变化及时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是有效教学的最佳方法,而音乐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更需要扮演好各种不同的角色才能在现在的音乐教学中得以胜任。
一、学生美好心灵的塑造者:用一定的世界观和道德行为规范塑造学生的良好的审美心灵,教师必须清楚,音乐只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
二、音乐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向学生传授音乐基础知识和技能,并在此基础上促进学生音乐才能的发展和身心的健康。
三、学生身心健康的保健者:让学生能真正成为全面发展的人,音乐教师要对学生的身心健康特别是心理健康予以足够的关注,能通过音乐的学习引导学生用健康的人生观生活。
四、学生集体的组织者:音乐教学不光涉及课堂教学还涉及到学生的课余生活中,音乐教师要将这两个方面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要成为学校音乐生活的组织者和倡导者,注意培养音乐积极分子和骨干,更要发挥好大部分学生的音乐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组织观和集体观。
五、孜孜不倦的学习者:音乐教师要想把音乐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自己就必须要具备扎实的音乐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更要有强烈的再学习的意识,在现代这个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的时代,音乐教师的知识的容量和质量都是要进一步得到提高的,这样学生在听课时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知识体系。
本书还非常系统地在音乐的很多方面都作了详尽的阐述,是一本音乐教师不可不读的书。
【有关音乐教师读书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1.音乐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2.小学音乐教师读书心得
3.有关教师的读书心得
4.音乐教师个人读书计划
5.音乐教师的读书笔记
6.音乐教师读书笔记
7.音乐教师读书笔记
8.有关教师的读书计划
9.有关音乐教师总结4篇
第三篇:音乐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读书能不断地补充自我知识的储备能量,使自我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音乐教师读书心得体会,欢迎大家阅读。音乐教师读书心得体会篇一
闲暇之余,我有幸阅读了《中小学音乐教育》这本杂志,整本书既有理论深度,又是能指导教改实践的教育刊物,对我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通过阅读《中小学音乐教育》,使我对新课程背景下音乐教学论的理论观点又有了新的认识,同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也明白了许多,下面谈谈自己读后所想到的点滴感悟。
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是素质则其人教育的灵魂。兴趣是学习的情感因素,参与是学习的行动因素”。兴趣是参与的“向导”,参与是吹遍兴趣之花的春风。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把握好兴趣和参与这一对孪生的姐妹,其实质就是要确立好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一、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注重引导参与。
一节课的教学效果与孩子的心理状态有着密切的联系。生动有趣,引人入胜的教学,既能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和求知兴趣,也能促进学生深入思考,使学生自始至终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和旺盛的精力参与活动。兴趣能集中孩子的注意力,能推动学生不懈地学习。在音乐教学中,激发兴趣的导入方法很多,故事法、游戏法、情境法、讨论法、投影法等等,但根据所教的内容做到新颖别致,丰富多彩,运用得好会使学生产生获取知识的兴奋状态,这样孩子们对音乐课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培养兴趣,调动参与
从目前音乐教学现状看,大多数老师都已注意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但个别还存在着“满堂灌”的现象,这样学生处与机械接受理解的地位,体会不到参与之乐,思维之趣,成功之悦。视唱教学一直是音乐教学的一个薄弱环节,在进行视唱练习时,以往的做法是:教学生认清唱名,视唱前就做一些辅助性的节奏练习等。如介绍歌谱的旋律特点,该注意的某些音乐符号,歌曲中重难点拎出来做预备视唱练习,反复练习直到“学会”。这样做的优点是学生对于歌谱的认识和音乐理论知识由陌生和困难逐步了解学会,弊端是学生由于预先知道了教学中的重点,课堂气氛很不活跃,甚至没有兴趣,建议教师在教学中尝试引导学生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及时评价,积极参与
音乐教学中重视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是激励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催化剂。对素质好的学生,因为它们的成功率比较高、自信心比较强,评价他们的学习可以严格一点,有利于促进他们更加勤奋,对于素质较差的学要捕捉他们的闪光点,如个别五音不全的学生,他歌唱得不好,但吹口琴、吹竖笛、敲打击乐比较好,教师应及时的评价“很不错,以后还要多练。”激发了后进生的自信心,促进了后进生的参与意识。在教师的帮助下,使学生们在不同的起跑线上自我完善。
总之,《中小学音乐教育》以丰富的课堂教学形式表达出来,很好地帮助了我们音乐教师整理教学思想,提升了教育理念,并积极探索与实践的结合,特别注重把教学理论和研究成果运用于实际教学,指导教学工作,同时也注重将教学经验总结上升到理论层面。读了此杂志,让我感触很深,留给我思考的也很多。
音乐教师读书心得体会篇二音乐是怡情悦性的艺术,学生学习音乐,不论是学音乐知识技能、音乐欣赏,还是从事音乐表演和创作,心理活动都很活跃。音乐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心理状态,应当密切注意,才能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以提高教学效率。
一、兴趣与好奇心是儿童音乐学习的动力
心理学证明,兴趣是儿童主动学习的唯一动机。什么是兴趣呢?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由获得这方面的知识在情绪体验上得到满足而产生。音乐兴趣产生的途径有哪些呢?
第一,对音乐的兴趣就产生在追求音乐美的过程中。美的事物不仅使人获得美感,而且是产生兴趣的源泉。比如当你聆听美妙的歌曲时,你是否会跟着轻声哼唱,想去学习它,自己也能演唱呢?这是音乐本身就具有的美,它是激起学生强烈兴趣的重要因素。
第二,兴趣就在探索和创造的过程中。兴趣和创造是两个相互作用的因素,比如儿童在对各种物体的敲敲打打中就会产生兴趣。儿童对音乐的兴趣也是从对不同的声音探索开始。音乐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从探索生活中的声音开始,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对声音的感知,正符合儿童的这种音乐接受心理的特点。
第三,音乐的兴趣就在愿望和获取成功的过程中。兴趣首先是从求知的愿望中产生,比如,我在教三年级的学生吹竖笛时,孩子们刚认识竖笛,别提兴趣多高涨了,虽然吹的不成调,但这就是学习的愿望。当他们经过学习能够演奏一首小曲时,获得了成功的喜悦,进一步巩固了兴趣。根据儿童的心理,他们很容易得到满足,满足的同时又进一步产生了兴趣。因此,在音乐教学中,不能让学生感到高不可攀,丧失兴趣,要让学生经常获得成功的喜悦,在音乐实践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兴趣。
另外在儿童时期,儿童的认知和思维能力有限,不可能对某一事物作出理性的判断,不能像成人那样为了某种需要去做。他们只能凭自己的兴趣,而且这种兴趣还是不持久的,很容易发生变化。对音乐的兴趣也是如此,因此要深入对音乐的学习就必须始终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根据儿童音乐学习心理特点改进音乐教学方法
1、组织学生体验、感受音乐
在音乐学习中,坚持体验性,是音乐审美教育始终具有独特的感情色彩,便成为音乐学习的重要特点。音乐课的学习首先要通过聆听、体验和感受音乐来完成。如何把学生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对音乐的初次体验变成可监控的状态,就需要教师在学生初听之前设计一些简单的提问,如“请同学们根据乐曲的情绪或内容为乐曲命名。”“你在这首乐曲中听到了哪种动物的叫声?”“听着歌曲好像把我们带到了什么地方?”等等。这样,学生带着问题听,听的目的明确了,在听的过程中就会全神贯注,积极思考,认真听辨,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努力从音乐中找到答案,最后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来,这样的思考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组织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在学习中,活动是知行协调的过程,它是学生身心协调地成长、发展各种能力、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的最重要、最自然、最有效的途径。在音乐学习中,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主要还是来自于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如小小竖笛使学生们找到了演奏家的感觉,每个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分别演奏难度不同的曲子,“课堂教学要面向每一个孩子”,在演奏竖笛的实践活动中已不是一句空话。歌舞表演是学生们最喜爱的了,学生们在这一项实践活动中充分释放情感、展示自我、表现自我。我在这项活动中,经常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表现方式。如有的学生肢体协调能力确实不够好,但是他能唱,于是他就可以选择边拍手边唱歌,不一定要求他必须学会表演。通过积极参与一些音乐实践活动,学生在体验着音乐美带给它们的快乐,享受着成功的喜悦。同时音乐是一种具有丰富情感的艺术,在培养儿童情感方面是其他艺术形式不可替代的,例如,独奏(唱)或合奏(唱)对儿童的个性形成很有意义,独奏(唱)使儿童充满自信,合奏(唱)使儿童学会了与他人合作等等。
3、进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
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虽然有利于知识的传授,但不利于学生生动、主动、独立的发展,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就是要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在教学中我尝试着用先学后教法。这种方法是对先教后学或是只教不练的教学方法的改革,就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先让学生自学,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一起学习,并为学生解决难点。这种方法的一般模式为:提出问题──教师引导(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条件)──探索讨论(发挥学生的主体)──结论评价。其中探索讨论是中心环节,是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
例如在教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牧童》这一课的时候,我就采用了先教后学法。在听了大约三遍歌曲后,学生对歌曲的旋律有了初步的印象,我就让学生拿出竖笛,自己练习吹奏歌曲。(当然这些四年级的学生是我从三年级带上来的,已经学习了一年的竖笛,已经掌握了一些音乐基础知识和一定的竖笛演奏技能技巧。)学生大约吹奏了十五分钟,程度好一些的学生已经能够完整的吹奏出来了。不过如我料想的一样,在曲谱中有几处大附点,学生吹奏的时值都不够准确。于是我就把大附点单独提出,带领学生进行讨论吹奏不准确的原因以及采取的改进措施。由此收到的效果不错,学生学习兴趣高涨而且印象深刻。
以上是我在阅读《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这本书的一些心得与体会,为贯彻新的音乐教育理念,我们必须根据儿童的音乐学习心理改革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内容、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和丰富有趣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音乐教师读书心得体会篇三前不久学习了陶行之先生的教学佳作《教学合一》一文,我觉得作为一名音乐教师,为了能使低年级小朋友越学越有趣,越学越聪明,越学越爱学,然而去把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思想,渗透到音乐教学中去。
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
教师教学不应该是教给小朋友死记硬背现成的知识,而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培养小朋友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小朋友学会学习。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确立好小朋友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和把握小朋友的兴趣,创造小朋友积极参与学习的机会,让小朋友在说一说,做一做,演一演,创一创中去感受、理解和表现音乐,并给小朋友一些自由空间,让他们自由发展自己的个性。
二、“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来决定”,要把教法和学法紧密相连。
陶行知先生认为人的智力有差异,因此,他积极提倡根据人的不同智力特点施以不同的教育。他还认为教师教的快、慢、多少,都要根据小朋友的实际情况,各方面的能力、兴趣而定,要使不同的小朋友用不同的方法在“做中学,学中做”,才能有兴趣,才能学得好。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陶先生的理论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寓教于乐”的思想。人的智力有差异,小朋友音乐基础也有差异,所以我们教师要根据小朋友的差异性,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备课时,对每位小朋友的音乐基础有所了解,以便能在课中能有的放矢地进行音乐的差异教育。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能随机应变,让不同层次的小朋友都能有“成功”的机会。例如:在复习《保护小羊》这首歌曲用双响筒和碰铃来为歌曲伴奏时,我先叫那些音乐节奏不太好的小朋友,用××|××||节奏伴奏,待他们表演完后,我与学生一齐击掌,表扬他们,然后我再叫那些节奏感好的小朋友,鼓励他们用不同的节奏来伴奏,因为他们节奏感非常丰富,用了不同的节奏来伴奏,获得了大家一阵又一阵的掌声。这样,不仅让层次差的小朋友有了参与的机会,而且增加了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一旦兴趣被调动起来,就能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顺利掌握了学习的基本要求,同时,基础好的小朋友又得到了较高要求的锻炼。
我感觉到音乐教学中渗透“教学做合一”的思想有着重要的意义,不仅受到了小朋友们的欢迎,还能使我在教学中化时少,工效高,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四篇:音乐读书心得
篇一:音乐学习。读书笔记。
音乐学习,就像其他学科的学习一样,可用一般的学习理论为依据进行考察,从中来看它如何适应儿童学习的总体学习计划。从学习领域来说一个便利的音乐学习的方法可从三个领域考察发展,即认知领域、技能领域和情感领域。所谓认知领域就是涉及知识和事实的世界以及知识的应用与理解。认知学习可用语言的阐述,它是明显的和可测量的。而技能领域涉及行动技能的世界,是身体和精神的结合。对情感领域的了解和困难颇多。涉及到感情、敏锐、态度和价值判断。总体来说,这些对于儿童了解生活是很重要的。在发展全面的音乐能力的时候,也要强调认知领域和技能领域的能力。音乐是高度综合的艺术,它发展人们的全部三个领域,但把它强调情感的发展作为首要作用。
如今艺术得到了普遍的注意和研究,它不仅对人们有益,而且它们引进学校课程后还改善了阅读、科学等“基础教学”学科。在学校中,艺术教学计划的新发展也使得艺术课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第三章学习理论与音乐学习了解到布鲁纳关于认知理论为我们提供的一个可以用于音乐教育实践的理论框架。布鲁纳十分重视认知发展的研究。他强调说:“一个教学理论实际上就是关于怎样利用各种手段帮助人成长和发展的理论。”在他看来,认知发展是讨论教学问题的基础。在教学时,如果忽视认知发展以及它的各种制约因素和可能利用的机会,那确实是会出馊主意的。由此布鲁纳提出来三个系统或模式,人们也通过这个三个系统,从内心展示了他们对世界的体验。这三个系统是表演系统、图像或意象系统,以及符号系统。以上三种再现表象期是相互联系的。人的智力发展始终会沿着这三种表象系统的顺序前进。
教育过程的核心在于创造条件和提供帮助,使儿童的认知发展从表演式再现表象到映像式再现表象,到象征式再现表象。布鲁纳也指出,这三个再现表象期之间是怎样过渡的,“这仍是一个有争议的尚难解答的问题。”在他看来,没有教学理论的认知心理学是元的放矢,忽视儿童认识发展的教学理论也将是一无所得。
布鲁纳关于动机思想对音乐学习的另一个方面也具有意义,他提出了学习的内在动机理论。布鲁纳强调,在认知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儿童学习的心理倾向和动机。这是教学活动成败的异常重要因素。他认为动机分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好奇心”、“竞争力”、“认同”、“互惠性”都是促使儿童学习的时间会更长、效果会更好。因此,教师要充分注意促进儿童学习的内在动机,它们比“奖赏”、“竞争”等外在动机更重要。因为内在动机促使儿童学习的内在动机。
儿童的智力、身体与情感发育的一般特点可能是一致的,但是,儿童的认知发展并不是受年龄的绝对限制,在很大程度上,教育条件会影响儿童的认知发展。教师要善于对儿童的能力做出判断,按个别情况和参考社会的预测标准来估计儿童的需要和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好奇心也随之增加,我们要把这种好奇心引导到积极的学习中去,一边是学习达到满意的程度。儿童加入集体后,开始对其他文化感兴趣,也容易选择成年人做样板,这就意味着我们也是需要始终保持着对音乐的钻研精神,起带头作用。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适当的表演与批评,给予支持与关爱。同时要注意儿童在音乐方面生理成长特征。篇二:音乐读书笔记
音乐读书笔记 《中小学音乐教育》,它是一本综合性的音乐期刊,它包括音乐理论、音乐作品、音乐教育、学术交流等等丰富的内容。其中的文章不仅开阔了我的专业知识层面,提高了我的音乐技能,更重要的是对我的教学思想产生了更深远的影响,使我对新课改背景下的音乐教育工作有了新的认识,结合自己的教学情况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下面我谈谈读后的感想。
一、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注重引导参与。
一节课的教学效果与孩子的心理状态有着密切的联系。生动有趣,引人入胜的教学,既能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和求知兴趣,也能促进学生深入思考,使学生自始至终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和旺盛的精力参与活动。兴趣能集中孩子的注意力,能推动学生不懈地学习。在音乐教学中,激发兴趣的导入方法很多,故事法、游戏法、情境法、讨论法、投影法等等,但根据所教的内容做到新颖别致,丰富多彩,运用得好会使学生产生获取知识的兴奋状态,这样孩子们对音乐课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培养兴趣,调动参与
目前,大部分老师已经注意到了培养学生自主能力的重要性,但有些时候还难免存在着机械式填鸭的做法,公式化的教学使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感受不到参与和思考的乐趣,自然会影响教学效果。在音乐课堂上,视唱练习是一个薄弱的环节,也是我一直头疼的问题,毕竟我们学校的学生都是没有任何基础的乐理知识,所以对于这块的
教学,我想应该要重点抓。之前看过很多优秀教师的教学,他们习惯的做法是先进行辅助的节奏练习,告知学生们歌曲中的重难点,这样做的优点是能让学生尽快地掌握歌曲,但缺点是学生预先知道教学重点,很难活跃起来,甚至没有兴趣。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想办法引导学生发现、解决能力的问题,效果会更好。
从目前音乐教学现状看,大多数老师都已注意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但个别还存在着“满堂灌”的现象,这样学生处与机械接受理解的地位,体会不到参与之乐,思维之趣,成功之悦。视唱教学一直是音乐教学的一个薄弱环节,在进行视唱练习时,以往的做法是:教学生认清唱名,视唱前就做一些辅助性的节奏练习等。如介绍歌谱的旋律特点,该注意的某些音乐符号,歌曲中重难点拎出来做预备视唱练习,反复练习直到“学会”。这样做的优点是学生对于歌谱的认识和音乐理论知识由陌生和困难逐步了解学会,弊端是学生由于预先知道了教学中的重点,课堂气氛很不活跃,甚至没有兴趣,建议教师在教学中尝试引导学生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及时评价,积极参与
音乐课堂上对学生恰当的评价是激励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对素质好的学生,因为它们的成功率比较高、自信心比较强,评价他们的学习可以严格一点,有利于促进他们更加勤奋,对于素质较弱的学要捕捉他们的闪光点,这样可以激发他们的自信心,促进了他们的参与意识。
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生动活泼地、主体地得到发展,是素质则其人教育的灵魂。兴
趣是学习的情感因素,参与是学习的行动因素”。兴趣是参与的“向导”,参与是吹遍兴趣之花的春风。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把握好兴趣和参与这一对孪生的姐妹,其实质就是要确立好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音乐教学中重视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是激励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催化剂。对素质好的学生,因为它们的成功率比较高、自信心比较强,评价他们的学习可以严格一点,有利于促进他们更加勤奋,对于素质较差的学要捕捉他们的闪光点,如个别五音不全的学生,他歌唱得不好,但吹口琴、吹竖笛、敲打击乐比较好,教师应及时的评价“很不错,以后还要多练。”激发了后进生的自信心,促进了后进生的参与意识。在教师的帮助下,使学生们在不同的起跑线上自我完善。
所以,我觉得结合以上三点来力求创把自己的教学提上一个台阶,而且要有创新,并且创新型的教师就应该主动反思、勤于反思。
总之,《中小学音乐教育》以丰富的课堂教学形式表达出来,很好地帮助了我们音乐教师整理教学思想,提升了教育理念,并积极探索与实践的结合,特别注重把教学理论和研究成果运用于实际教学,指导教学工作,同时也注重将教学经验总结上升到理论层面。读了此杂志,让我感触很深,留给我思考的也很多 篇三:《音乐教育和心理学》读书心得
读《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有感
音乐是怡情悦性的艺术,学生学习音乐,不论是学音乐知识技能、音乐欣赏,还是从事音乐表演和创作,心理活动都很活跃。音乐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心理状态,应当密切注意,才能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以提高教学效率。
一、兴趣与好奇心是儿童音乐学习的动力
心理学证明,兴趣是儿童主动学习的唯一动机。什么是兴趣呢?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由获得这方面的知识在情绪体验上得到满足而产生。音乐兴趣产生的途径有哪些呢?
第一,对音乐的兴趣就产生在追求音乐美的过程中。美的事物不仅使人获得美感,而且是产生兴趣的源泉。比如当你聆听美妙的歌曲时,你是否会跟着轻声哼唱,想去学习它,自己也能演唱呢?这是音乐本身就具有的美,它是激起学生强烈兴趣的重要因素。
第二,兴趣就在探索和创造的过程中。兴趣和创造是两个相互作用的因素,比如儿童在对各种物体的敲敲打打中就会产生兴趣。儿童对音乐的兴趣也是从对不同的声音探索开始。音乐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从探索生活中的声音开始,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对声音的感知,正符合儿童的这种音乐接受心理的特点。
第三,音乐的兴趣就在愿望和获取成功的过程中。兴趣首先是从求知的愿望中产生,比如,我在教三年级的学生吹竖笛时,孩子们刚认识竖笛,别提兴趣多高涨了,虽然吹的不成调,但这就是学习的愿望。当他们经过学习能够演奏一首小曲时,获得了成功的喜悦,进一步巩固了兴趣。根据儿童的心理,他们很容易得到满足,满足的同时又进一步产生了兴趣。因此,在音乐教学中,不能让学生感到高不可攀,丧失兴趣,要让学生经常获得成功的喜悦,在音乐实践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兴趣。
另外在儿童时期,儿童的认知和思维能力有限,不可能对某一事物作出理性的判 1 断,不能像成人那样为了某种需要去做。他们只能凭自己的兴趣,而且这种兴趣还是不持久的,很容易发生变化。对音乐的兴趣也是如此,因此要深入对音乐的学习就必须始终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根据儿童音乐学习心理特点改进音乐教学方法
1、组织学生体验、感受音乐
在音乐学习中,坚持体验性,是音乐审美教育始终具有独特的感情色彩,便成为音乐学习的重要特点。音乐课的学习首先要通过聆听、体验和感受音乐来完成。如何把学生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对音乐的初次体验变成可监控的状态,就需要教师在学生初听之前设计一些简单的提问,如“请同学们根据乐曲的情绪或内容为乐曲命名。”“你在这首乐曲中听到了哪种动物的叫声?”“听着歌曲好像把我们带到了什么地方?”等等。这样,学生带着问题听,听的目的明确了,在听的过程中就会全神贯注,积极思考,认真听辨,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努力从音乐中找到答案,最后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来,这样的思考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组织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在学习中,活动是知行协调的过程,它是学生身心协调地成长、发展各种能力、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的最重要、最自然、最有效的途径。在音乐学习中,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主要还是来自于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如小小竖笛使学生们找到了演奏家的感觉,每个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分别演奏难度不同的曲子,“课堂教学要面向每一个孩子”,在演奏竖笛的实践活动中已不是一句空话。歌舞表演是学生们最喜爱的了,学生们在这一项实践活动中充分释放情感、展示自我、表现自我。我在这项活动中,经常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表现方式。如有的学生肢体协调能力确实不够好,但是他能唱,于是他就可以选择边拍手边唱歌,不一定要求他必须学会表演。通过积极参与一些音乐实践活动,学生在体验着音乐美带给它们的快乐,享受着成功的喜悦。同时音乐是一种具有丰富情感的艺术,在培养儿童情感方面是其他艺术形式不可替代的,例如,独奏(唱)或合奏(唱)对儿童的个性形成很有意义,独奏(唱)使儿童充满自信,合奏(唱)使儿童学会了与他人合作等等。
3、进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
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虽然有利于知识的传授,但不利于学生生动、主动、独立的发展,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就是要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在教学中我尝试着用先学后教法。这种方法是对先教后学或是只教不练的教学方法的改革,就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先让学生自学,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一起学习,并为学生解决难点。这种方法的一般模式为:提出问题──教师引导(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条件)──探索讨论(发挥学生的主体)──结论评价。其中探索讨论是中心环节,是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
例如在教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牧童》这一课的时候,我就采用了先教后学法。在听了大约三遍歌曲后,学生对歌曲的旋律有了初步的印象,我就让学生拿出竖笛,自己练习吹奏歌曲。(当然这些四年级的学生是我从三年级带上来的,已经学习了一年的竖笛,已经掌握了一些音乐基础知识和一定的竖笛演奏技能技巧。)学生大约吹奏了十五分钟,程度好一些的学生已经能够完整的吹奏出来了。不过如我料想的一样,在曲谱中有几处大附点,学生吹奏的时值都不够准确。于是我就把大附点单独提出,带领学生进行讨论吹奏不准确的原因以及采取的改进措施。由此收到的效果不错,学生学习兴趣高涨而且印象深刻。
以上是我在阅读《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这本书的一些心得与体会,为贯彻新的音乐教育理念,我们必须根据儿童的音乐学习心理改革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内容、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和丰富有趣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篇四:音乐之声读后感
《音乐之声》读书报告
《音乐之声》是作曲家理查德·罗杰斯与作家奥斯卡·哈默斯坦第二于1959年合作完成的。演出后大受观众欢迎。1965年改编成为同名影片,同年,该影片获奥斯卡金像奖。有趣的故事,悦耳的歌曲、温馨的人情、天真无邪的笑料,是《音乐之声》最吸引人的地方。它也是一部长青的家庭电影,也是电影史上传颂最广的一部活泼、温馨的音乐电影。相信看过它的人一定不会轻易的忘掉,我想自己已经被这部电影感动了。它的音乐,它的主题,它经过精雕细琢的台词,充满艺术的美感,音乐的内涵,更重要的是爱的主题,真正打动每个人内心的纯真的爱。电影讲述的是一个知真、向善、求美的故事。
当她载歌载舞地来到舰长家的时候,一切似乎进行得不那么顺利,到了舰长家,给七个孩子见完面后,孩子们都不喜欢她,就在女管家带她到房间时,一只青蛙从他的衣服里面蹦了出来,原来是他们在做恶作剧。于是玛丽亚就用她卧室中的旧窗帘给七个孩子做了一身游戏服带着他们去爬树,坐马车,野餐,干了许多快乐的事情,她教孩子们学会了唱歌,并且学会了许多歌曲,当他们划着船到家的时候,恰巧碰见了舰长,他们因为过分的激动而掉进了水里,这并不是倒霉的结束,他们要迎来他们新的妈妈——男爵夫人,可这个人是一个诡计多端的人,这时玛丽亚出于情形所逼迫也走了,孩子们变得非常不开心。当玛丽亚回到修道院时,她的院长并不觉得她回来是一件好事,因为修道院毕竟不是逃避现实的一堵墙,玛丽亚必须面对自己的现实。
于是,她又一次回到了舰长家中,七个孩子看到他后都非常高兴,然而,男爵夫人和舰长已经定婚了。玛丽亚不知道如何是好,但不久,舰长对男爵夫人好像不怎么满意,于是就解除了婚约,男爵夫人回到了维也纳。这时,舰长和玛丽亚这位普通家庭教师之间有了爱的火花,经过了对方的允许后,他们举行了盛大的婚礼,玛丽亚也正式成为了七个孩子的妈妈。当两人在度蜜月时,舰长受到了德国纳粹的任命,但舰长是一个十分爱国的人,他不愿为纳粹服务,所以他们准备逃走,在他们正要走的时候,被德国人发现了,所以他们只好硬着头皮去原本安排的,但舰长却不同意的音乐节合唱,趁颁奖之机逃到了修道院,但这也没能躲过搜查,被管家告发。
最后在国界被封锁的情况下,舰长为了全家的尊严与安危,翻山越岭奔向异国他乡?? 女主角玛莉娅生性活泼率真,走出修道院投身世俗生活,大胆追求真爱,以童心,爱心去照料七个过早失去母亲的孩子,尽显生活之真;故事中人际的宽容与亲情的和谐,冯·特里普上校一家不畏纳粹爪牙高压的正气,宁可流亡不做亡国奴的爱国情愫,无不昭示了人类向善的意愿;故事场景阿尔卑斯山麓的湖光山色,音乐之乡萨尔茨堡(莫扎特的故乡)的艺术氛围,尤其是贯穿整部电影的妙曼歌曲(出自音乐大师理查德·罗杰斯之手),经过近半个世纪,仍传唱不衰,让人充分体验到艺术和自然之美。
在影片的开始,天真烂漫的玛莉娅老是不遵守院里的作息,偷偷跑到山头外嬉戏、歌唱,我们很轻易的感觉到“美”,有自然之美,有歌声之美,还有玛莉娅那种积极向上的美,而不是感到不安或尴尬。每个人都有自己快乐的位子,只有能够让自己内心自由的释放才是真的快乐,在这影片开始,已经埋下向观众表达知真的伏笔。
玛莉娅也会在迷茫时问自己我的未来将会怎样?,更会唱着好听的歌告诉自己我会让别人看之俨然,触之温暖,我会让别人改变对我的看法,我对自己有信心.;她用快乐的善良的心感染别人,改变别人,甚至七个个性怪异从小失去母亲的孩子和他们那个严肃的上校爸爸...这样的人你会不喜欢?这样的人你会不为之感动?以简单的心态,积极向上的面对生活又何尝
不是艺术!
上校的性格,表现的很自然。作为一个监长国恨当然不能忘,独自带着七个孩子,以他
的身份,对孩子的爱表达的不细腻也很正常。最后是音乐让他变成一个慈祥的父亲。看来音乐
的力量是巨大的,这也符合了音乐之声的主题。当然也向观众暗示正确的家庭教育也是一种艺
术。
在舞会中两人的感情得到了升华,在最后的音乐会中歌声使上校完全变成了另外一个人,在那饱含真情的歌声里,玛利亚发现了一个男人丰富、博大、敏锐的内心世界。这种内在的美通过歌声表达了出来。还有孩子的歌声,蓝蓝的天空,嫩嫩的草原,清澈的湖水?? 你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都是美,这就是成功影片的根据!
《音乐之声》是一部影响了几代人的电影,无论从哪个标准来评,它都是美国音乐片的经
典之作。有趣的爱情故事、悦耳的歌曲、活泼的孩子、温馨的人情、天真无邪的笑料,构成了
一幅美好的生活画卷;动人的音乐、优美的风光、积极的生活态度,引发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美好的瑕思。
歌曲《音乐之声》是影片中的点题之曲,影片开始时由玛利亚在山顶独唱。上校赴维也纳期间,玛利亚把这首抒发自己对故乡、对大自然、对音乐的无比热爱的歌教给了7个孩子,让他们在
男爵夫人到来时为她演唱。上校长久禁锢的心被这家中久违了的美妙、纯真、动人的歌声融化
了,他从原来那位不苟言笑的上校变成了一位和蔼可亲的父亲,和7个孩子拥抱在一起?? 影片里以电影音乐的原貌参与了故事叙事的当首推那首脍炙人口的小歌《雪绒花》。上
校在玛利亚和孩子们的盛情邀请之下,接过吉他自弹自唱了这首自己最喜爱的、已多年不唱的
奥地利民谣: edelweissedelweiss.(雪绒花,雪绒花,)
every morning you greet me. 清晨迎着我开放。
edelweiss edelweiss.雪绒花,雪绒花,
bless my homeland forever. 永远祝福我家乡。上校沉醉在对故土、对祖国的一片深情
之中,忘我地唱着。玛利亚的镜头数次切入,她站在门口凝视着上校。歌声使他完全变成了另
外一个人,在那饱含真情的歌声里,玛利亚发现了一个男人丰富、博大、敏锐的内心世界。音
乐悄悄地把两颗高尚的心灵连结了起来,爱情的火花开始燃烧。当两人在家庭晚会上和谐地共
舞之后,掩饰内心已经变得非常困难了。
而要说这首小小的歌曲作为一件重要的音乐道具在整个故事结构中发挥了巨大作用,那
还是在音乐节上。拒绝为纳粹服务、决不背叛自己的祖国和人民的上校准备冒险带全家离去。临别之际,他为家乡的父老乡亲献上的还是那首他最喜爱的歌。但一曲未了便已哽咽,玛利亚
默契地接唱下去,并带动全场观众加入大合唱。这是全片最令人心潮澎湃的感人高潮。看似最
简单、最不起眼的一首小小民歌,在影片所用的全部歌曲中凸显了出来,促使观众开始正视故
事所属的阴云密布的时代--片头字幕所说的30年代萨尔茨堡最后的黄金岁月。它使一部洋
溢着欢声笑语的喜剧片在此刻展现出了严肃、深刻、崇高的人道主义内涵。音乐节上全体观众
高亢、洪亮地合唱着《雪绒花》,表达了奥地利人民反对侵略的正义心声和不畏强暴的必胜信
念。
40多年过去了《音乐之声》永远带给你欢乐,带给你思考。电影《音乐之声》讲述的 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影片结尾处是上校一家最终勇敢地逃出了纳粹控制的奥地利,也许许多人
认为这个故事就结束了,正像所有的童话故事结尾时所说的那样,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可是,真实的冯·特拉普一家人在此之后到底去了哪里呢?他们的生活到底怎样呢?
据网上了解,1938年,当这家人出走奥地利的时候,玛利亚正怀着冯·特拉普上校的
又一个孩子 约翰尼斯。没有了花团锦簇的家园,他们成了一文不名的逃亡者,一家人的生活立
刻就是个大问题。但是冯·特拉普一家人并不气馁,也不在意一切都要从零做起。这个家庭组成了合唱团,浪迹天涯,卖艺为生。从生日婚嫁的宴会到皇家乐馆的演出,无所不为。1939 年,当他们来到美国进行演唱旅行时,发现了佛蒙特州小镇斯托附近的一片农庄。小小的农庄让他们想起了奥地利的家园,他们立刻爱上了这片土地。于是就用积攒下来的钱买下了这片土地,并建成了自己远离故乡的家。在此之后的几十年间,冯·特拉普一家每年都要到世界各地去演出,足迹遍布30多个国家,但是,他们一直把斯托的这处农庄当成自己永久的家。1947年,玛利亚在斯托成立了特拉普家庭音乐营。随着音乐营的扩展,她家提供过夜的客房渐渐不敷使用,于是她就建起了特拉普山庄。他们也曾因为不谙社会环境而大吃苦头。1949年,玛利亚将一家人的经历写成了传记,立刻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但是当首次有人出价收购她的故事改编电影时,玛利亚却被欺骗,没有得到自己应有的权利和报酬。
不尽如人意的际遇并没有使他们生出怨天尤人的哀叹,挫折和教训也不能使这个移民家庭倒下去。
1965年,电影《音乐之声》在全世界发行,演出了真善美的一幕,玛利亚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但在1980年,一把大火把辛辛苦苦建造起来的特拉普山庄化为灰烬。然而,1年半之后,在原来的房基上又是一幢崭新的特拉普山庄,并且在山麓和湖边还建造了星罗棋布的客舍接待游人。如今特拉普山庄已经远近闻名,每年接纳成千上万对特拉普家的经历和他们的歌声情有独钟的游客
《音乐之声》来自生活,高于生活,它以乐抒情,以乐动人,到处充满阳光气息与温馨浪漫,它把抽象的音符、大自然的和谐美景和人文景观完美结合,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融洽、相互依托的关系,鼓励人们乐观向上,追求纯洁美好,争取自由和享受生活,消除杂念,达到真善美的理想境界。篇五:音乐读书心得
音乐读书心得
音乐读书心得一:《中小学音乐教育》读书心得
这个暑假我很荣幸的参加了领雁工程中小学教师培训,使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也有很多深刻的体会。而我今天要讲的读书心得,就是在培训上推荐的一本书——《中小学音乐教育》,它是一本综合性的音乐期刊,它包括音乐理论、音乐作品、音乐教育、学术交流等等丰富的内容;同时信息量大,交流面广,教师不用走遍千山万水便可知各地区的教育教学动态,帮助教师作好教学交流,可以看到全国各省市地区的音乐教育成果,为音乐教师搭建学习与交流的平台。其中的文章不仅开阔了我的专业知识层面,也让我的教学思想产生了更深远的影响,使我对新课改背景下的音乐教育工作有了新的认识,结合自己的教学情况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下面我谈谈读后的感想。
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是素质则其人教育的灵魂。兴趣是学习的情感因素,参与是学习的行动因素”。兴趣是参与的“向导”,参与是吹遍兴趣之花的春风。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把握好兴趣和参与这一对孪生的姐妹,其实质就是要确立好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一、以兴趣激发参与
我从事的是音乐教学,我认为音乐课的备课不同于其他学科,不需要把注意力过多地放在某些知识点或者技能技巧的掌握程度上。因为音乐课的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所以在备课中设计的反思还是以提高兴趣为主。如何提高激发学生的兴趣,结合《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观点和我所从事的小学音乐教学学科,设计了以下三个观点来阐述:
1、营造音乐氛围,激发学生想象。
音乐是抽象的,每个人听同一首作品都会产生不同的感受,教师讲述得太多或对意境描绘得太具体,既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思维,又阻碍了对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所以老师大可不必多费口舌,而要把更多的想象空间留给学生,让其发挥主观积极性和参与教学的主动性,这样学生才会获得审美的愉悦体验。但是老师如果不加引导,一味让学生体会,学生也很有可能会摸不着头脑着就需要老师的牵引,使学生联系生活展开丰富的想象,从而正确领会音乐内容,如在欣赏乐曲《梦幻曲》时,让学生随着音乐展开联想,教师轻声启发:“夜,静悄悄的,天上的星星眨着眼睛,一位美丽的仙女出现在我的面前,她拉着我的手和我一起飞向遥远的夜空??”同学们在乐曲中展开想象的翅膀,个个身临其境,优美的旋律把孩子们带到轻柔飘渺的梦境中去了。
在学生开展的一些活动中,也积极引导学生恰当运用音乐,学生诗歌朗诵中配上音乐,会更能激起人们的情感;美术绘画过程中尝试去播放轻松愉悦的音乐等等,让音乐无时无刻在学生身边回响。音乐知识生动趣味化。音乐教学用生动的形式将知识内容装扮起来,创造了一种有节奏,有形象,既和谐又生动的教学气氛和情境。学生就情不自禁地投入到美的世界里。他们的表现欲望会被激发出来。
2、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激发学习的兴趣
在音乐教学中恰当选择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创造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引导学生在情境交融之中感受音乐。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上音乐课时,我充分现代化多媒体技术手段,通过“音画结合”的形式,有机地把音乐与图画结合起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知识产生新鲜感,从而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
在教学《快乐的节日》这首歌时,我首先利用幻灯幕显示出:“节日的晚上,大家围坐在红彤彤的火堆旁,一起跳舞唱歌的欢乐场面。”与此同时,播放活泼欢快的歌曲 ——《快乐的节日》萦绕整个教室,学生感受到节日那种欢快的气氛,很快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在愉快的气氛中学到该掌握的知识,收到非常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在教学中,充分发挥现代化多媒体技术,既激发了学习兴趣,也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通过音乐游戏、舞蹈,激发学习的兴趣
音乐课的形式是以动为主,以情引动,以动助学的。在教学过程中,我抓住儿童爱玩、爱动这一天性,运用音乐游戏、舞蹈、律动等,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和场面,将具有动感的音乐与儿童好动的性格特点相结合,让学生在唱唱、跳跳、玩玩、动动中去感受、理解、表现音乐。如在歌曲《小麻雀》这首歌曲教学中,由于面对的学生都是低年级的,年龄较小,我运用设置情景,曲后表演的方法,让学生在实践学习中学习歌
曲,感受音乐,发挥其主体作用。具体做法是:设置情景,让小朋友带上头饰,自由发挥想象力,表演小麻雀、小花猫的走路动作,在表演中让学生自己体会小麻雀、小花猫有礼貌的一面。表演结束后再问:“我们该学习小麻雀、小花猫的什么品质?”学生很快就能悟出对人要有礼貌的道理。
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学习,心情舒畅,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敢想、敢说、敢问,敢于大胆创新,乐于发表意见。在教学中适当加入了游戏、歌表演、乐器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有益于学生淋漓尽致地发挥其主动性。
二、培养兴趣,以引导调动参与
目前,大部分老师已经注意到了培养学生自主能力的重要性,但有些时候还难免存在着机械式填鸭的做法,公式化的教学使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感受不到参与和思考的乐趣,自然会影响教学效果。在音乐课堂上,视唱练习是一个薄弱的环节,也是我一直头疼的问题,毕竟我们学校的学生都是没有任何基础的乐理知识,所以对于这块的教学,我想应该要重点抓。如之前看过很多优秀教师的教学,他们习惯的做法是介绍歌谱的旋律特点,该注意的某些音乐符号,歌曲中重难点拎出来做预备视唱练习,反复练习直到“学会”。这样做的优点是学生对于歌谱的认识和音乐理论知识由陌生和困难逐步了解会,弊端是学生由于预先知道了教学中的重点,课堂气氛很不活跃,甚至没有兴趣,而这本书《中小学音乐教育》书中是建议教师在教学中尝试引导学生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想我可以试着去改变策略,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
三、及时评价,肯定参与
音乐课堂上对学生恰当的评价是激励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对素质好的学生,因为它们的成功率比较高、自信心比较强,评价他们的学习可以严格一点,有利于促进他们更加勤奋,对于素质较弱的学要捕捉他们的闪光点,如个别五音不全的学生,他歌唱得不好,但吹口琴、吹竖笛、敲打击乐比较好,教师应及时的评价“很不错,以后还要多练。”这样可以激发他们的自信心,促进了他们的参与意识。
教师的鼓励性评价应注意把握两个方面:一是参与态度的评价,教学中教师应用心观察学生参与的情况,及时进行评价。表扬态度认真的学生和小组并给以奖励──小红花,为其他学生树立榜样,以此激励每位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对个别态度不端正的学生,教师应有意识的在以后的活动中给予适当的帮助,从而达到全体学生提高参与水平的目的。二是参与效果的评价,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参与教学,对他们在教学活动中取得的成绩,教师应给以充分的肯定和积极的鼓励,但对参与效果的评价要因人而异,让所有学生在参与中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一次在玩音乐游戏“寻宝”时,我们刚讲解完游戏的玩法及规则,他就高高地举起了小手。我们像发现宝贝似的请他上台“寻宝”。游戏开始了我们手里捏着一把汗,睁大眼睛看着他,没想到他是那样自如、敏捷,随着学生拍击节奏强弱的变化调整方向,节奏声强,他大步向着目标前进,节奏声弱,他立刻调整方向??最后成功地找到了“宝物”,他甜美地笑了,我们激动地迎上去,握住他的小手赞许地说:“你真了不起,真是个出色的寻宝家!”教室里顿时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从此以后,这名学生变了,上课专心了,发言积极了,音乐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上次参与的快乐,正是下次参与的动力,如此循序渐进,会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心境,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总之,《中小学音乐教育》 期刊以丰富的课堂教学形式表答出来,很好地帮助了我们音乐教师教学思想,提升了教学理念,并积极探索与实践的结合,特别注意教学理念和研究成果运用在实际教学,指导教学工作。读了这本期刊,让我感触很深,留给我思考的也很多。所以,我觉得结合以上三点来力求创把自己的教学提上一个台阶,而且要有创新,并且创新型的教师就应该主动反思、勤于反思,并在反思中看到自己的长处,修改自己的短处,扬长避短,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效能。
>音乐读书心得二:音乐鉴赏课的学习心得体会>>(1663字)
通过对音乐鉴赏课一个学期的学习,我对音乐有了一个全新的理解,而且自己的音乐鉴赏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高。在选音乐鉴赏课之前,我认为音乐只是用来听的。其实不然,音乐的功能不只是这些,所谓的音乐,广义上来说就是任何一种艺术的、令人愉快的、神圣的或其他什么方式排列起来的声音就是音乐。它是一种符号,声音符号,表达人的所思所想,是人们思想的载体之一;是有目的的,是有内涵的,其中隐含了作者的生活体验,思想情怀;它能用有组织的旋律和节奏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和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
整个学期学习下来,对我印象最深的音乐是古典主义音乐和浪漫主义音乐。下面就重点来谈谈我对这两种音乐的学习心得:
一)古典主义音乐
古典主义音乐是历经岁月考验,久盛不衰,为众人喜爱的音乐。其特点是:理智和情感的高度统一;深刻的思想内容与完美的艺术形式的高度统一。创作技法上,继承欧洲传统的复调与主调音乐的成就,并确立了近代鸣奏曲曲式的结构以及交响曲、协奏曲、各类室内乐的体裁和形式,对西洋音乐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的发展在器乐方面成绩比较显著,它完善了一套纯器乐的大型曲式,如独奏奏鸣曲、二重奏、三重奏、四重奏、室内乐、协奏曲、交响曲。它的主要特点是:作品具有生活的真实性和鲜明的时代感;曲式结构规范,主题乐思发展严谨,功能和声完善,配器细腻,音色力度变化丰富;作曲技法上创造了动机展开的发展手法,用旋律模进、变速度、变节奏、变调性、变和声织体等,造成乐曲发展趋势。并规范了奏鸣曲式和奏鸣交响套曲。
此外,在古典主义时期还确定了交响乐队的组织形式,形成了完整的双管编制乐队。而在此之前的乐队里,只有弦乐组是完整的。木管乐器、铜管乐器及打击乐有组织的充实到乐队后,加强了乐曲的和声效果,乐队演奏时能产生浑厚、均衡、色彩丰富的音响。这种乐队组织形式一直影响着以后的音乐发展。
第五篇:音乐读书心得
音乐读书心得
音乐读书心得一:《中小学音乐教育》读书心得
这个暑假我很荣幸的参加了领雁工程中小学教师培训,使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也有很多深刻的体会。而我今天要讲的读书心得,就是在培训上推荐的一本书——《中小学音乐教育》,它是一本综合性的音乐期刊,它包括音乐理论、音乐作品、音乐教育、学术交流等等丰富的内容;同时信息量大,交流面广,教师不用走遍千山万水便可知各地区的教育教学动态,帮助教师作好教学交流,可以看到全国各省市地区的音乐教育成果,为音乐教师搭建学习与交流的平台。其中的文章不仅开阔了我的专业知识层面,也让我的教学思想产生了更深远的影响,使我对新课改背景下的音乐教育工作有了新的认识,结合自己的教学情况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下面我谈谈读后的感想。
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是素质则其人教育的灵魂。兴趣是学习的情感因素,参与是学习的行动因素”。兴趣是参与的“向导”,参与是吹遍兴趣之花的春风。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把握好兴趣和参与这一对孪生的姐妹,其实质就是要确立好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一、以兴趣激发参与
我从事的是音乐教学,我认为音乐课的备课不同于其他学科,不需要把注意力过多地放在某些知识点或者技能技巧的掌握程度上。因为音乐课的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所以在备课中设计的反思还是以提高兴趣为主。如何提高激发学生的兴趣,结合《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观点和我所从事的小学音乐教学学科,设计了以下三个观点来阐述:
1、营造音乐氛围,激发学生想象。
音乐是抽象的,每个人听同一首作品都会产生不同的感受,教师讲述得太多或对意境描绘得太具体,既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思维,又阻碍了对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所以老师大可不必多费口舌,而要把更多的想象空间留给学生,让其发挥主观积极性和参与教学的主动性,这样学生才会获得审美的愉悦体验。但是老师如果不加引导,一味让学生体会,学生也很有可能会摸不着头脑着就需要老师的牵引,使学生联系生活展开丰富的想象,从而正确领会音乐内容,如在欣赏乐曲《梦幻曲》时,让学生随着音乐展开联想,教师轻声启发:“夜,静悄悄的,天上的星星眨着眼睛,一位美丽的仙女出现在我的面前,她拉着我的手和我一起飞向遥远的夜空„„”同学们在乐曲中展开想象的翅膀,个个身临其境,优美的旋律把孩子们带到轻柔飘渺的梦境中去了。
在学生开展的一些活动中,也积极引导学生恰当运用音乐,学生诗歌朗诵中配上音乐,会更能激起人们的情感;美术绘画过程中尝试去播放轻松愉悦的音乐等等,让音乐无时无刻在学生身边回响。音乐知识生动趣味化。音乐教学用生动的形式将知识内容装扮起来,创造了一种有节奏,有形象,既和谐又生动的教学气氛和情境。学生就情不自禁地投入到美的世界里。他们的表现欲望会被激发出来。、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激发学习的兴趣
在音乐教学中恰当选择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创造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引导学生在情境交融之中感受音乐。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上音乐课时,我充分现代化多媒体技术手段,通过“音画结合”的形式,有机地把音乐与图画结合起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知识产生新鲜感,从而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
在教学《快乐的节日》这首歌时,我首先利用幻灯幕显示出:“节日的晚上,大家围坐在红彤彤的火堆旁,一起跳舞唱歌的欢乐场面。”与此同时,播放活泼欢快的歌曲 ——《快乐的节日》萦绕整个教室,学生感受到节日那种欢快的气氛,很快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在愉快的气氛中学到该掌握的知识,收到非常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在教学中,充分发挥现代化多媒体技术,既激发了学习兴趣,也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通过音乐游戏、舞蹈,激发学习的兴趣
音乐课的形式是以动为主,以情引动,以动助学的。在教学过程中,我抓住儿童爱玩、爱动这一天性,运用音乐游戏、舞蹈、律动等,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和场面,将具有动感的音乐与儿童好动的性格特点相结合,让学生在唱唱、跳跳、玩玩、动动中去感受、理解、表现音乐。如在歌曲《小麻雀》这首歌曲教学中,由于面对的学生都是低年级的,年龄较小,我运用设置情景,曲后表演的方法,让学生在实践学习中学习歌曲,感受音乐,发挥其主体作用。具体做法是:设置情景,让小朋友带上头饰,自由发挥想象力,表演小麻雀、小花猫的走路动作,在表演中让学生自己体会小麻雀、小花猫有礼貌的一面。表演结束后再问:“我们该学习小麻雀、小花猫的什么品质?”学生很快就能悟出对人要有礼貌的道理。
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学习,心情舒畅,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敢想、敢说、敢问,敢于大胆创新,乐于发表意见。在教学中适当加入了游戏、歌表演、乐器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有益于学生淋漓尽致地发挥其主动性。
二、培养兴趣,以引导调动参与
目前,大部分老师已经注意到了培养学生自主能力的重要性,但有些时候还难免存在着机械式填鸭的做法,公式化的教学使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感受不到参与和思考的乐趣,自然会影响教学效果。在音乐课堂上,视唱练习是一个薄弱的环节,也是我一直头疼的问题,毕竟我们学校的学生都是没有任何基础的乐理知识,所以对于这块的教学,我想应该要重点抓。如之前看过很多优秀教师的教学,他们习惯的做法是介绍歌谱的旋律特点,该注意的某些音乐符号,歌曲中重难点拎出来做预备视唱练习,反复练习直到“学会”。这样做的优点是学生对于歌谱的认识和音乐理论知识由陌生和困难逐步了解会,弊端是学生由于预先知道了教学中的重点,课堂气氛很不活跃,甚至没有兴趣,而这本书《中小学音乐教育》书中是建议教师在教学中尝试引导学生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想我可以试着去改变策略,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
三、及时评价,肯定参与
音乐课堂上对学生恰当的评价是激励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对素质好的学生,因为它们的成功率比较高、自信心比较强,评价他们的学习可以严格一点,有利于促进他们更加勤奋,对于素质较弱的学要捕捉他们的闪光点,如个别五音不全的学生,他歌唱得不好,但吹口琴、吹竖笛、敲打击乐比较好,教师应及时的评价“很不错,以后还要多练。”这样可以激发他们的自信心,促进了他们的参与意识。
教师的鼓励性评价应注意把握两个方面:一是参与态度的评价,教学中教师应用心观察学生参与的情况,及时进行评价。表扬态度认真的学生和小组并给以奖励──小红花,为其他学生树立榜样,以此激励每位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对个别态度不端正的学生,教师应有意识的在以后的活动中给予适当的帮助,从而达到全体学生提高参与水平的目的。二是参与效果的评价,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参与教学,对他们在教学活动中取得的成绩,教师应给以充分的肯定和积极的鼓励,但对参与效果的评价要因人而异,让所有学生在参与中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一次在玩音乐游戏“寻宝”时,我们刚讲解完游戏的玩法及规则,他就高高地举起了小手。我们像发现宝贝似的请他上台“寻宝”。游戏开始了我们手里捏着一把汗,睁大眼睛看着他,没想到他是那样自如、敏捷,随着学生拍击节奏强弱的变化调整方向,节奏声强,他大步向着目标前进,节奏声弱,他立刻调整方向„„最后成功地找到了“宝物”,他甜美地笑了,我们激动地迎上去,握住他的小手赞许地说:“你真了不起,真是个出色的寻宝家!”教室里顿时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从此以后,这名学生变了,上课专心了,发言积极了,音乐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上次参与的快乐,正是下次参与的动力,如此循序渐进,会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心境,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总之,《中小学音乐教育》 期刊以丰富的课堂教学形式表答出来,很好地帮助了我们音乐教师教学思想,提升了教学理念,并积极探索与实践的结合,特别注意教学理念和研究成果运用在实际教学,指导教学工作。读了这本期刊,让我感触很深,留给我思考的也很多。所以,我觉得结合以上三点来力求创把自己的教学提上一个台阶,而且要有创新,并且创新型的教师就应该主动反思、勤于反思,并在反思中看到自己的长处,修改自己的短处,扬长避短,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效能。
>音乐读书心得二:音乐鉴赏课的学习心得体会>>(1663字)
通过对音乐鉴赏课一个学期的学习,我对音乐有了一个全新的理解,而且自己的音乐鉴赏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高。在选音乐鉴赏课之前,我认为音乐只是用来听的。其实不然,音乐的功能不只是这些,所谓的音乐,广义上来说就是任何一种艺术的、令人愉快的、神圣的或其他什么方式排列起来的声音就是音乐。它是一种符号,声音符号,表达人的所思所想,是人们思想的载体之一;是有目的的,是有内涵的,其中隐含了作者的生活体验,思想情怀;它能用有组织的旋律和节奏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和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
整个学期学习下来,对我印象最深的音乐是古典主义音乐和浪漫主义音乐。下面就重点来谈谈我对这两种音乐的学习心得:
一)古典主义音乐
古典主义音乐是历经岁月考验,久盛不衰,为众人喜爱的音乐。其特点是:理智和情感的高度统一;深刻的思想内容与完美的艺术形式的高度统一。创作技法上,继承欧洲传统的复调与主调音乐的成就,并确立了近代鸣奏曲曲式的结构以及交响曲、协奏曲、各类室内乐的体裁和形式,对西洋音乐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的发展在器乐方面成绩比较显著,它完善了一套纯器乐的大型曲式,如独奏奏鸣曲、二重奏、三重奏、四重奏、室内乐、协奏曲、交响曲。它的主要特点是:作品具有生活的真实性和鲜明的时代感;曲式结构规范,主题乐思发展严谨,功能和声完善,配器细腻,音色力度变化丰富;作曲技法上创造了动机展开的发展手法,用旋律模进、变速度、变节奏、变调性、变和声织体等,造成乐曲发展趋势。并规范了奏鸣曲式和奏鸣交响套曲。
此外,在古典主义时期还确定了交响乐队的组织形式,形成了完整的双管编制乐队。而在此之前的乐队里,只有弦乐组是完整的。木管乐器、铜管乐器及打击乐有组织的充实到乐队后,加强了乐曲的和声效果,乐队演奏时能产生浑厚、均衡、色彩丰富的音响。这种乐队组织形式一直影响着以后的音乐发展。
在古典音乐派别中,以“交响乐之父”海顿、“音乐天才”莫扎特和“乐圣”贝多芬为代表的维也纳古典乐派,在音乐史上竖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这一乐派的主要特征是反映人类普遍的思想要求,他们追求美的观念、强调风格的高雅,给予人们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维也纳古典乐派”有以下风格特征:强调理性、思想性和作品的社会意义;世俗因素增强(民间音调与舞蹈节奏运用);音乐作品结构严谨匀称(整齐的方整性乐句);主调和声成熟并占统治地位;乐思发展清晰,逻辑性强,旋律追求优美动人的气质;情绪明朗乐观(但由于理性精神的影响,往往比较克制、沉着,而不是狂热的倾诉);曲式多采用奏鸣曲和奏鸣套曲曲式(与后来的浪漫乐派形成鲜明的对比);简单的说,崇尚理性、逻辑严密、内容充实、形式严谨、含义深刻、语言通俗是这一音乐时期的典型风格特点。
二)浪漫主义音乐
浪漫主义音乐是继维也纳古典乐派后出现的一个新的流派,它产生在十九世纪初。这个时期艺术家的创作上则表现为对主观感情的崇尚,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幻想。浪漫主义音乐强调个人主观感觉的表现,作品常常带有自传的色彩;作品富于幻想性,描写大自然的作品很多,因为大自然很平静,没有矛盾,是理想的境界;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上,是继承古典乐派,但内容上却有很大的差异,夸张的手法也使用的特别多。
浪漫主义音乐的主要思想内容是反对外族侵略和民族压迫,反对封建统治和民族分裂。为了表现这些内容,为了塑造民族英雄形象,反映爱国主义和民族统一思想,浪漫主义音乐特别注意吸收民族民间音乐的精华。浪漫主义音乐以它特有的强烈、自由、奔放的风格与古典主义音乐的严谨、典雅、端庄的风格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浪漫主义音乐家灿若群星,他们给后人留下了许多不朽之作。如:贝多芬的名曲《悲怆》《月光》《田园交响曲》《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歌曲之王”舒伯特的代表作《小夜曲》;“圆舞曲之王”小约翰施特劳斯闻名于世的圆舞曲《蓝色多瑙河》《春之声》《维也纳森林的故事》等等。
通过这个学期对音乐的学习,我不管在音乐常识、音乐家及其作品、音乐鉴赏等方面的认识和理解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总的来说,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我受益匪浅!
>音乐读书心得三:《音乐课例与专家评析》读书心得>>(1431字)
读了吴瑶香老师的《音乐课例与专家评析》一书,通读全书,我渐渐走进一位基层音乐教育工作者的成长历程,感受着她以大量的教学实践作为求证而确立的,对于中学音乐课堂灵动的,趋向于成功的构建。创作课、舞蹈课、欣赏课、唱游课、音美协同课、器乐课、歌唱课,课如其人,字里行间流淌出源于骨子里头的真诚的信息。它是一种特别的亲和力,一种给予儿童最大限度与效度的良性的影响力的教育理解,一种用心实践的情感释放。这些基于“吸引儿童主动而强烈地参与到音乐表现中去”聆听、体验、感悟、发展的课例,这些基于“促成儿童具有教育意向的生活经历,培养幸福而有审美意味的人”的兴趣激发、品行习染、人格完善的课例,初步形成了她那独具个性的、美的、动情的教学风格。
音乐的情感性、人文性特征,强调音乐教学要以人为本,充分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注重民主平等、宽松愉悦学习环境的创设,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学中师生互动,共同体验,探究,感悟,创造,这样才能使音乐进入学生的心灵,发挥出音乐使儿童学会甄别美丑、善恶、真假并去享受和创造美好的作用,最终向精进修养、精神健康和情趣盎然的境界迈进,在这个层面上,吴老师是个非常用心的音乐老师,她主张音乐教育要回归儿童的生活,服务于儿童生活,让学生有更多的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时间与空间。
一位好的老师,不仅能使学生在充分积极的审美体验中获得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创设的音乐情景、意境中自主体会、感悟,从而实现“启情悟智”,不可否认,吴老师的课例显现出她在努力地去做好这一点。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广阔领域里,课堂是个绽放生命精彩的魅力舞台,无论是自己的教学案例,还是指导弟子的教学案例,无论是教学经过的全程实录,还是诠释教义的说课稿件,都能给人一种不一般的感受。这就是吴老师在这个魅力舞台上发出的属于自己的音乐——课的主题。她以主要教学内容的美感特征的深入挖掘,融进扎实有效的体验性学练,突出以一个作品为中心的小主题构建,让学生每课建立学科成长的小单元快感,课的切入以听着音乐入课为标志,彰显与其他课程的区别:课的呈现紧紧围绕音乐性、情感性、人文性的线索循序渐进地展开,课的发展以环节的层层递进、每一个链接点都力争实现学生发展的增量来达成目标;课的结构以开始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为块块状框架,建构显示部、发展部以及再现或收束的“曲式美感”特征;课的类型在借鉴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形成新的亮点,如三听、三谈、三次讨论、三次对比、三次探索,或突出情感性,或突出参与性,或突出创造性,或突出层次性与可操作性,注重在体验性教学方法中创设审美情景,在实践教学方法中贯穿即兴创造。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读了吴瑶香老师的《音乐课例与专家评析》一书,真是受益匪浅。我想,一位好老师,最重要的是对学生、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充满热爱、充满热情,其次要钻研教材、教法,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并结合实际情况加以创造性的应用;一位好老师,应该善于挖掘音乐作品的童趣和意境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由衷的情感;一位好老师,应该会找准切入点,凸显情感与态度目标,重视训练点,河里把握知识技能目标,抓住互动点,强调过程与方法目标;一位好老师,不仅要自己教好课,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会学、爱学、主动地学、创造性地学!
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我将以吴老师为楷模,满怀爱心,用心教学,以审美为核心,将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做一个美的传播者!
>音乐读书心得四:音乐读书笔记: 音乐课堂教学形式>>(1418字)
现今课程改革正在大范围的展开。在改革的这几年里,教育工作者们积极参与课程改革,使音乐课堂发生着质的变化。如今的课堂,是展示学生风采的课堂;如今的老师也不再是纯粹的教书匠;如今的学生也自然是全面发展的学生。但是,作为一名笔者、音乐教师,我也看到了做为新事物产生的课改在实施中存在的一些误区和尴尬。
1、过分注重教学手段和方式的改革,忽视音乐的内在实质。
课堂的表现形式变得多种多样:分组讨论、合作学习、学生表演等等。而这些形式泛泛用之只会给人们造成错觉,认为音乐课就是越热闹越好。这种随之而产生的教学评价能让孩子们在音乐课中获得什么呢?在实际的教学中做为老师的我们不应该盲目的“面面俱到”,应该认真研读音乐教材,筛选适合这首歌的活动方式,让它始终服务于我们的音乐目标,扎扎实实地上一堂好课,做到动静相宜。另一方面,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在课堂上开展活动是“易放难收”,所以也只有建立在良好的教学常规的基础上,我们的活动才能够顺利进行,才不会在课堂上出现你一言我一语毫无秩序的尴尬场面。因此我们老师还应该做到因材施教,面对不一样的孩子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今的课堂,老师们还将多媒体这个重要的辅助工具变为了今天主要的教学手段。当然,多媒体教学能够帮助我们很简单的去了解一首歌曲的文化以及思想,而这种过渡依赖也导致我们的老师还有孩子们放弃了实际的演练和独自的思考与寻找的机会。在音乐课的欣赏教学中我们不仅可以尝试用多媒体聆听,我们还可以让老师范唱,让老师用乐器演奏,让孩子们能够直观的感受音乐的魅力,我想这样的教学更能够激发孩子们对音乐的兴趣,更能够让他们产生对老师、对音乐的崇拜,这样的课堂教学往往是百利而不害的。在教唱课堂中我们可以适当运用多媒体对歌曲进行简单的介绍或者聆听,同样学生最喜欢的应该还是老师能够在现场进行范唱。所以正确运用好这些新的手段和方式,才能给孩子们带来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真正意义上快乐。
2、教学目标的偏离
现在的音乐课不再像以前那么单一,在课改的环境下,俨然成了一门综合课。这时候的音乐课堂将能够与音乐搭上边的学科知识贯穿其中。这样的课堂拉近了学生与老师间的距离,更重要的是它能够随时给你惊喜,善于发现的老师能够很好的捕捉到孩子们的进步与闪光点,这是一个优质的开放课堂给我们带来的真切感受。但是如果把音乐课与辅助课程的教学比列握不当,只注重形式的多样化,它所带来的课堂偏离往往会将音乐课上成一个大容器的杂课。学科综合离不开音乐的本体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在一堂音乐课中,音乐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是教学中的重点也是教学中的难点,围绕这个中心去开展活动,去进行学科的融会贯通,做到课堂的有效和有趣性,也只有在掌握了一定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后,学生才能真正地提高音乐素养,能够进行情感与价值观的升华。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做到统筹考虑和课程的完整设计,避免学科偏离的现象发生,。因此,我们在音乐教学中不能够刻意回避学科知识的链接,还应该充分予以重视,在扎实音乐知识的同时拓展其它知识来帮助我们的音乐记忆与理解。将知识渗入我们的课堂,让孩子们在音乐艺术的氛围中去感受整个人文和精神的社会。
实施新课改,我们需要热情,更要有理性思考。因为我们需要改革的不只是我们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教学手段还有我们老师自己。只要我们能够对新课程标准全面的理解和运用,相信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在不久的将来,新课改定会步入到正确的轨道。
>音乐读书心得五:音乐鉴赏心得>>(1822字)
一直都觉得音乐这东西很深奥、很有内涵、很专业,像我这样的人是没办法理解的,我也很喜欢音乐,不过只是喜欢听听唱唱流行歌曲和摇滚歌曲,对于那种专业的音乐,还有肖邦、贝多芬什么的我只能在心里默默地感叹,我一直觉得自己听不懂所谓的音乐,也许有一定程度的心理意识,反正我就是一直都有这种想法,而且也从来没有去试过听那种音乐的感受。
这里简单提一下我对音乐的看法,可能我的理解比较肤浅。对于音乐所表现的世界,可以有诗意,画境,和内心的独白。例如肖邦的《肖邦生F大调夜曲》和交响组曲《天方夜谭》,《伏尔塔瓦湖》就分别表现了这一点。我最喜欢的还是能够表现对苦难人生的抗争,奏响时代的强音的贝多芬的《命运》了。因为他很振奋人心,听过之后感到激情澎湃,人生苦短,不能被眼前的困难打倒。
至于音乐还能表现什么,可能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不同的看法。我觉得音乐可以表达一切。音乐是独特的,任何语言或画面都不能将它完整的描述。音乐是直接的,多数时候欣赏经典的音乐只需放开心灵去直接感受,而不需要思考什么。音乐是抽象的,但我们欣赏的时候不必刻意追究它的什么细节,只需本能的去感受。最重要的是,有没有进音乐的门问自己就行了。有的时候自己真的体会到了,并不带有喜爱音乐以外的想法,问心无愧。也许就是音乐想要表达的世界,即使和作曲者的想法不一样。自己真的热爱那才是最关键的。我觉得跟着大流走,别人说什么自己就认为是什么这种想法并不可取。虽然大流很多都是对的,但热爱音乐并不需要大流的认同,因为音乐是人的杰作,也属于较为抽象的艺术,在理解和看法上不同是很正常的事情,如果音乐没有这一特点那也就没有这样的魅力了。
熟悉贝多芬还是他的那句话。他说:“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绝不能让它毁灭我!”我对这句话比他的《命运》要熟悉。后来上网查了一下,《命运》这部作品创作于1805——1808年,与他完成《第三(英雄)交响曲》的时间相隔4年。在这4年中,他不但在创作活动中取得很大成就,更重要的是他的创作思想也逐渐成熟。当时正是贝多芬创作的黄金时期,也是他遭遇不幸的时期。于是,他与命运英勇搏斗,以惊人的毅力和意志,写出气魄恢弘,极为感人的《命运交响曲》。
在整个《命运交响曲》作品中,情绪激昂、气魄宏大,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而作品结构严谨,手法简练,形象生动,各乐章之间具有十分清晰的内在联系。第一章节,开头就是那激昂的音乐澎湃而出,让人心灵为之一颤,就像那滚滚的历史巨轮的滚动,就像生命被死神扼住喉咙一般!就像那十二级的风暴袭来!就算我是听过几次的,但是每一听到,还是禁不住为之震动!那“当当当当”的敲门声仿佛敲在我的心门。我的眼前好象出现了一个狰狞的死神,在肆无忌惮的狂笑,粗大的手掌缓缓地掐住了我的喉咙,我觉得自己快要窒息了。一点也没有反抗的能力。总体上,第一章节激昂有力,具有勇往直前的气势,表达了贝多芬充满愤慨和向封建势力挑战的坚强意志。接着,圆号吹出了由命运动机变化而来的号角音调,引出充满温柔、抒情、优美的第二主题。
而第二乐章,音乐有舒缓的地方。让人在振颤中舒缓下来。在那激昂的音乐中缓了一口气。仿佛是生命已到最后,人的气息只有那么一口似的。那是小提琴悲哀的鸣叫。我似乎放弃了与死神的对抗,无奈的接受了事实。人,最终还是对抗不了命运的安排。我甘心放弃挣扎,对命运的捉弄无可奈何。但是,它仍然抒发了贝多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追求。却是命运动机再次闯入,威风凛凛的命运再次占了上风。转调的非常频繁增加了原有的不稳定性,使音乐显得更加丰富。但在这一乐章的庞大结尾处,音乐的气势不可阻挡,进一步显示出人民战胜黑暗的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念。
到了第三,四乐章,生命的顽强体现出来。黑暗必将过去,曙光就在眼前,振奋人心的象征着人民群众在黑暗势力下的斗争信心和乐观情绪。我不能向命运低头!我不能屈服于命运!我要战斗,战胜命运!我要战斗,我不是命运的奴隶!我就是我!我能忍受挫折,我能抵抗疾病,我能站立,我能与你抗争。到了这里命运已被我战胜了!这时候命运的威吓声,已是苟延残喘,再也阻挡不住历史前进的潮流了。于是,辉煌、明亮的音乐再次响起,以排山倒海的气势,表现出人民经过斗争终于获得胜利的无比的欢乐。这场与命运的决战,终于以光明的彻底胜利而告终!音乐的末梢,我轻轻地舒了一口气,好象自己真的刚参加完这场斗争一样。
这首交响曲让我体会到,面对困难,应该决不屈服,勇敢的挑战不幸的命运,最终战胜命运,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