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二力平衡初中物理说课教案
二力平衡初中物理说课教案 [1000字]
《二力平衡》说课稿
庄彦伟
说课的内容是最新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第八章第二节《二力平衡》。平衡是一种状态,物体的平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我本节内容。
一.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从生活中的静止和匀速运动现象提出了牛顿第一定律所没有解决的问题:物体受外力作用时,也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从而建立了平衡状态、平衡力的概念;并进一步指出最简单的受外力平衡的情况是二力平衡,随后通过实验分析总结出二力平衡的条件.得出二力平衡条件以后,利用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知识得出物体受到的这两个力的合力为零.使学生的认识从理论上提高一步,同时初步建立平衡力的合力为零的印象.再联系具体事例,让学生应用二力平衡条件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教材通过“想想议议”使学生进一步完善“运动和力的关系”的知识体系.
二力平衡的条件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点,本节的重点是研究总结物体平衡的规律,规律教学应首先通过观察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实验研究问题,再对实验结果概括、总结得出规律.
教法建议:
1.本节是对牛顿第一定律的进一步深化理解,充分展示其在物理学中的重要作用.所以要从牛顿第一定律中“不受外力”的特殊现象出发,针对已经建立的规律提出质疑,激发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培养学生勤思勤问的良好品质.
2.平衡条件的得出是本节的重点知识,不能只强调结论,而要加强过程教学.
3.平衡条件的应用是对教学的检验,要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4.最后的小结应由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进一步加以补充,使其更完整.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对新生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善于观察教师演示实验。前面学生已经学习了力的相关概念和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为本节课的学习做了知识铺垫;他们也经历了一些简单的探究活动,具备一定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合作的意识。
三.教学目标
依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维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
(2)知道二力平衡时物体的运动状态
(3)学会画简单的二力平衡示意图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了解认识二力的平衡
(2)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力平衡条件是从实验中总结出来的,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树立用实
验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思想,对待实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科学作风。
四.重点难点
二力平衡条件是本节的重点,是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的,具有应用的广泛性和后继学习的基础性;而学生刚刚接触到力,对实际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受力分析,学生感到比较生疏,因此应用二力平衡的条件解决实际问题就成为学生学习的难点。教学重点:学生认知结构中建立二力平衡条件的过程;应用二力平衡条件解释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五.教法分析
为突破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我在教学中采用情境引入、引导探究、指导讨论、演示突破的方法为学生搭建支架,学生主要以观察现象、组间协作、讨论归纳等方式来获取新知识。
六.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直尺等
七.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引入
牛顿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是不是只有不受力的物体才能保持静止、才能做匀速直线运动?请同学们举例说明。
课堂演示:静止在桌面上的物体、匀速下降的降落伞 提出问题:上述物体保持静止状态和做匀速直线运动是否受到外力?
引导:物体受外力作用时,也可能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做匀速直线运动。引出平衡态的概念,进行新课教学。这与牛顿一定律的内容矛盾吗?
引出平衡态的概念,进行新课教学。
二、新课教学
1.平衡状态
由上面学生举出的例子定义平衡状态。指出这时作用该物体上的几个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效果互相平衡,或者说几个力互相平衡。物体受力平衡时最简单的情况是受两个力作用。
过渡:物体受力作用时满足什么条件才能保持平衡?
2. 二力平衡条件 观现象、究本质→认识平衡与平衡力
学生凭借已有的经验结合对周围物体的观察,列举出他们认为平衡的物体,例如:桌面上的物理书,悬挂的灯管等,进而得出静止的物体是平衡状态。这是学生看到的表面现象,究其本质是什么呢?老师立刻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对他们所列举的几个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对平衡物体的受力有个全面地认识,进一步指出一个物体如果只受两个力的作用而平衡叫二力平衡,既澄清了概念,又明确了本节课的主要任务。
活动:学生探究二力平衡条件
教师指导总结二力平衡的条件
3. 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方法: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请学生画出图中物体受力的示意图,并分析物体是否受到平衡力,哪一对力是二力平衡。
1)静止悬挂的电灯。
2)静止在桌面上的茶杯。
3)匀速运动的拖车。
三、随堂练习
1.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书所受力中,属于平衡力的是()
A.书对桌面的压力与书所受的重力;
B.书对桌面的压力与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C.书所受的重力与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D.书对桌面的压力加上书的重力与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四、课堂小结
教师以板书形式展示在多媒体课件上,让学生对本节课整体结构准确把握。
五、布置作业
总之,这节课学生从已有认知出发,以观察平衡现象为切入,经历探究、分析、归纳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和动手画图活动,不但学到了知识,发展了能力,而且提升了情感。
以上是对这节课教学设计的阐述,谢谢各位!
荐初二物理《浮力》教学案例(5000荐荐初初二中物物理
教理
案教
学
案物
态例
变
字)
化
荐初中物理教学设计和反思(3000字)荐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密度》(800字)
第二篇:二力平衡初中物理说课教案
二力平衡
说课的内容是北京市课改实验教材初中物理八年级第三章第五节《二力平衡》。平衡既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美,物体的平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下面,我将从教学分析和教学过程两大方面阐述我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力学是初中物理的重点内容,二力平衡又是力学中的重点之一。力的概念和同一直线上的二力合成,为学生学习二力平衡做了充分的知识准备,而二力平衡的学习是学生探究摩擦力、力和运动的关系以及浮力、压强知识的重要基础,更为高中学习多力平衡以及力矩的平衡做铺垫,所以,本节知识是联系新旧知识的纽带,在力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解决力学问题的理论基础。
(2)对教材的处理
北师大版的实验教材,将二力平衡这一节内容安排在第三章《运动和力》的第五节,它的前面是力、力的测量、重力和同一直线的二力合成,后面是摩擦力、力和运动的关系。
◇ 关于平衡状态的概念,本教材是直接给出。但是生活经验和直觉告诉学生:静止的物体是平衡,而对于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也是平衡状态却没有这种认知。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先由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得出静平衡,通过老师的演示实验,发现受平衡力的物体也可以做匀速直线运动,来完善平衡的概念。
◇ 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我根据初二学生的好奇心,将书上的实验装置进行改进,在硬纸板的不同位置打了八个孔,学生用两端带有挂钩的细线,根据自己的意愿任意选择两个受力点,实验操作简单方便,既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又增强了实验的全面性。
◇ 课本中对于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这种平衡状态的受力情况没有探究,为了帮助学生能直观理解,我增加了演示实验,学生通过观察匀速提升钩码的实验,会对平衡的概念形成完整的认识。
通过探究和演示实验,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和演绎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为今后研究问题奠定了能力基础。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从生活中的静止和匀速运动现象提出了牛顿第一定律所没有解决的问题:物体受外力作用时,也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从而建立了平衡状态、平衡力的概念;并进一步指出最简单的受外力平衡的情况是二力平衡,随后通过实验分析总结出二力平衡的条件.得出二力平衡条件以后,利用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知识得出物体受到的这两个力的合力为零.使学生的认识从理论上提高一步,同时初步建立平衡力的合力为零的印象.再联系具体事例,让学生应用二力平衡条件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教材通过“想想议议”使学生进一步完善“运动和力的关系”的知识体系.
二力平衡的条件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点,本节的重点是研究总结物体平衡的规律,规律教学应首先通过观察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实验研究问题,再对实验结果概括、总结得出规律.因此做好实验是本节课的重点和关键.
教法建议
1.本节是对牛顿第一定律的进一步深化理解,充分展示其在物理学中的重要作用.所以要从牛顿第一定律中“不受外力”的特殊现象出发,针对已经建立的规律提出质疑,激发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培养学生勤思勤问的良好品质.
2.平衡条件的得出是本节的重点知识,不能只强调结论,而要加强过程教学.做好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是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关键.为了更容易从实验得出平衡条件的二力共线的结论,可采用如图9-3-1所示的实验装置.取一块薄木板在边缘开几个小孔,用细线系住任意两个孔,细线的两端跨过桌边的滑轮悬挂钩码.
3.平衡条件的应用是对教学的检验,要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4.最后的小结应由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进一步加以补充,使其更完整. 2.学情分析
初二的学生,对新生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善于观察,热衷于动手实验。前面学生已经学习了力的相关概念和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为本节课的学习做了知识铺垫;他们也经历了一些简单的探究活动,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合作的意识。
3.教学目标
依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维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能说出什么是平衡状态;
②对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能进行受力分析,认识平衡力的概念;
③会用二力平衡的知识分析、解决水平和竖直方向上的简单平衡问题。
【过程与方法】
①经历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过程,培养分析、归纳的能力;
②通过分析与讨论生活中的平衡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力平衡条件是从实验中总结出来的,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树立用实验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思想,对待实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科学作风。4.重点难点
二力平衡条件是本节的重点,是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的,具有应用的广泛性和后继学习的基础性;而学生刚刚接触到力,对实际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受力分析,学生感到比较生疏,因此应用二力平衡的条件解决实际问题就成为学生学习的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认知结构中建立二力平衡条件的过程;应用二力平衡条件解释实际问题。教学难点: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5.教法分析
为突破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我在教学中采用情境引入、引导探究、指导讨论、演示突破的方法为学生搭建支架,学生主要以观察现象、亲历实验探究、组间协作、讨论归纳等方式来获取新知识。
6.教学资源
教师:多媒体课件、示教板、弹簧测力计
学生:两端带有定滑轮的木板、带孔的硬纸板、细线、钩码、刻度尺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方法1 :复习提问引入
牛顿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是不是只有不受力的物体才能保持静止、才能做匀速直线运动?请同学们举例说明。方法2 : 现象引入,视频引入
从学生感兴趣的真实情景出发,激疑生趣,引发学生思考,很直接的引出平衡的概念。课堂演示:静止在桌面上的物体、匀速行驶的电动汽车
或录像片段: 在平直轨道上匀速行驶的火车、匀速步行的学生、静止在地面上的汽车
提出问题:上述物体保持静止状态和做匀速直线运动是否受到外力?
引导:物体受外力作用时,也可能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做匀速直线运动。引出平衡态的概念,进行新课教学。这与牛顿一定律的内容矛盾吗?
引出平衡态的概念,进行新课教学。
二、新课教学
1.平衡状态
由上面学生举出的例子定义平衡状态。指出这时作用该物体上的几个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效果互相平衡,或者说几个力互相平衡。物体受力平衡时最简单的情况是受两个力作用。
过渡:物体受力作用时满足什么条件才能保持平衡?
2. 二力平衡条件 观现象、究本质→认识平衡与平衡力
学生凭借已有的经验结合对周围物体的观察,列举出他们认为平衡的物体,例如:桌面上的物理书,悬挂的灯管等,进而得出静止的物体是平衡状态。这是学生看到的表面现象,究其本质是什么呢?老师立刻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对他们所列举的几个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对平衡物体的受力有个全面地认识,进一步指出一个物体如果只受两个力的作用而平衡叫二力平衡,既澄清了概念,又明确了本节课的主要任务。3. 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方法1: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请学生画出图9-3-2中物体受力的示意图,并分析物体是否受到平衡力,哪一对力是二力平衡。
1)静止悬挂的电灯。
2)静止在桌面上的茶杯。
3)匀速运动的拖车。
方法2: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由学生自己举例自己分析受力情况。
应用二力平衡的条件解决问题,首先要判断被研究的物体是不是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只有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才可以应用这个条件。对于能够应用二力平衡条件的物体,要分析它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方向如何。如水平面上拖车做匀速直线运动时,竖直方向的二力平衡,水平方向的二力也平衡。在学生分析中要注意纠正学生认识上的简单化和片面性。
一、巩固练习
1.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书所受力中,属于平衡力的是 [ ]
A.书对桌面的压力与书所受的重力;
B.书对桌面的压力与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C.书所受的重力与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D.书对桌面的压力加上书的重力与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2.起重机的钢丝绳吊着重物,比较在重物静止时,重物匀速上升时,重物匀速下降时钢丝绳对重物的拉力大小,则()
A. 重物匀速上升时,拉力最大
B. 重物静止时,拉力最大
C. 重物匀速下降时,拉力最大
D. 上述三种情况,拉力一样大
二、总结、扩展
让学生讨论课本“想想议议”中的问题,总结力和运动的关系,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条件。
对于基础比较好的同学,在总结运动和力的关系之后,可让学生分析一对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区别。
三、布置作业
活动一:学生探究二力平衡条件
[猜一猜] 引导学生从力的三要素方面考虑,猜想二力平衡的条件。
[议一议] 在猜想的基础上,以小组讨论的方式,结合老师提供的实验器材进行设计实验,并说明合理的实验步骤;
[做一做]在老师的指导下,参照老师提供的实验探究卡,分组合作实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具体做法:将两端带有挂钩的细线按照自己的想法,将一端钩在带孔的硬纸板上,另一端跨过定滑轮用钩码来拉,进行实验,探究出两个力的大小和方向关系以及合力。
[画一画]平衡状态时,学生用刻度尺将两个力的作用点连接划线,观察两根细线和所画的线的位置关系,清晰同一直线的特点;
活动二:对比演示、观察归纳
◇ 与学生实验对比,老师对硬纸板施加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学生观察硬纸板的运动状态,进一步体会同一直线的深刻含义。
◇ 硬纸板处于平衡状态,用剪刀将硬纸板一剪两半,钩码和半张硬纸板会向两侧掉下,说明两个力必须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学生通过讨论、补充的方式完整得出二力平衡条件:一个物体、同一方向、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活动三:深入探究、完善概念
◇ 静止的物体受平衡力,受平衡力的物体一定静止吗?老师演示钩玛在拉力和重力作用下,做匀速直线运动,学生通过观察,深信不疑的得出:受平衡力作用的物体也可以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学生熟悉的厢式电梯中间的运行过程就是匀速直线运动,实验结合生活,学生清楚了平衡状态,不仅局限于静止,也有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不但完善了平衡状态的概念,更清晰了平衡状态与平衡力的关系,为学习力和运动的关系作了很好的铺垫。
环节四: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为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具有稳定性,实现正迁移,我设计了三个梯度的讨论问题,检测不同层次学生达标情况,面向全体,激励内化。
【议一议1】:为什么将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表示物体所受重力?
既学习了竖直方向的受力分析,又实现了测量物体重力方法上的逆向迁移;
【议一议2】播放视频
起重机竖直匀速吊起重2×104N的货物,在空中水平匀速移动3m,又竖直匀在这三个阶段,起重机的拉力大小关系:
注重方法教学,指导思维过程,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议一议3】利用二力平衡知识,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测一下物理课本沿水平桌面移动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目的:应用知识、迁移能力
环节五: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以解决杂技椅子顶为话题,总结出平衡状态的物体→受到平衡力→二力平衡条件,又结合图片,利用平衡知识解释生活中其他的平衡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应用意识。
环节六:巧布作业,动手动脑
作业的布置从学生实际出发,分层布置,学生既动手,又动脑,不但巩固新知,而且体现可持续发展的价值。
总之,这节课学生从已有认知出发,以观察平衡现象为切入,经历探究、分析、归纳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和动手活动,不但学到了知识,发展了能力,而且提升了情感。
以上是对这节课教学设计的阐述,谢谢各位!
《二力平衡》说课稿
一、说教材
1、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出自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运动和力》中的第六节《二力平衡》。主要涉及到的内容有三个方面:即力的平衡概念、二力平衡条件及其应用。二力平衡是物体受两个力作用而保持的平衡状态,是物体受力平衡问题中最简单的一种情况,在力学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它既是牛顿第一定律的延续,又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其它力学知识的基础,所以二力平衡知识是联系新旧知识的一个纽带。这部分内容和方法的学习,关系到学生以后会不会进行受力问题的分析问题。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力的平衡和二力平衡的条件。(2)知道二力平衡时物体的运动状态。
(3)会应用二力平衡条件去分析、解决简单的问题。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二力平衡条件。(2)学会分析一个物体受几个力及这几个力的平衡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由于二力平衡条件是从实验中总结出来的,能够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及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物理道理的意识。
3、说教学的重难点
(1)重点:二力平衡条件是学生进行力与运动关系分析的基础,所以二力平衡条件是重点。
(2)难点:力的平衡概念的建立是难点;由于初中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还处于萌芽状态,对物体受平衡力作用的分析、判断能力比较弱,所以运用二力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也是本节的难点。区别一对平衡力与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也是一个小的难点。
4、说教学器材(1)教师演示:两端带定滑轮的长木板一块、两端带挂钩底部光滑的木块(预先从中间钜开再用胶水轻轻粘上)、若干质量相等或不等的砝码、两只小砝码盘、细线若干。
(2)学生分组:两端带定滑轮的长木板一块、硬纸板一块、小剪刀一把、若干质量相等或不等的砝码、两只小砝码盘、细线若干。
(3)有关多媒体课件
二、说学情
(1)学生已有的有关力及运动方面的知识为本节内容的学习提供了知识基础。
(2)学生经过一年多的物理学习已经基本掌握了探究这种方法,这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有利的方法保证。
(3)学生还存在着一定的思维障碍。例如:电梯停止在三楼,要使它匀速上升到四楼,所用的拉力必定大于电梯静止时受到的力;当我们推讲桌而推不动的时候,学生往往会认为这是推力小于阻力的原因等。这样就会造成学生对一个物体在平衡状态下,对平衡力的理解和应用产生思维障碍。
三、说教法
根据本节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法:①先演示;②安排学生“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活动,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对实验进行实验设计、操作、观察、思考;③学生相互交流讨论自己得出结论,教师再适时地进行点拨。体现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四、说学法
新课程要求学生“会学”而不仅仅是“学会”,因此要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通过探究实验,充分发挥实验的直观作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其它任何学习手段都不能代替的。在实验中,指导学生学会“实验探索—思考深入—归纳总结”的实验探究问题的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另外,为了让学生能够达到学以致用,真正掌握二力平衡知识,安排了几个随堂练习。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1)这一步很简单,只要找一个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上台即可,能够激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同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书包虽然只受两个力的作用为什么会保持静止呢?
(2)教师边手拿粉笔盒上下做匀速直线运动,边问学生粉笔盒所处的状态、受到几个力的作用?
(上述两个问题的设置是为了让学生能把当前的问题同牛顿第一定律联系起来:物体没有受到外力作用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那么处于这两种状态下的物体是不是就没有受到力的作用呢?实际上我们在前面强调过:“没有受到外力”还包括合外力为零的情况,即力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的情况。实际生活生产中,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这时物体所受的力就是平衡力,当物体虽然受力但是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此时称为力的平衡。从而自然而然地引出二力平衡内容。用多媒体投影:“力的平衡”,进一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二力平衡条件
由于在初中阶段学生学习的是最基本、最简单的二力平衡,我们就从这开始。有的同学会从日常生活中体会到物体的其它状态:例如,火车刚出站或将要进站的时候处于平衡状态吗?显然不是!那么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应该具备什么条件呢?(设置这样的过度语能够为学生探究新知留下悬念,激发其解决问题的欲望。)
1、教师首先演示一下课本P48图12.6-1的实验。(这个实验在老版本教材中要求比较高,主要是通过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思考一步步得出结论的,缺乏学生参与的活动,体现不出实验过程的学习。在这里教师做演示,目的是能给学生一个示范;有很多的问题是看起来简单做起来难,我们也知道学生的探究活动大多是已知结论的探究,并不是科学家们的那种未知结论的研究。所以演示还是有必要的,也可以改成边演示边探究实验。)
2、学生探究活动:(1)实验器材的改进(为了弥补课本实验的不足:只有一个小车,不能探究同时受力在不同物体上的情况,我把课本实验器材中的小车改成了硬纸板,同时增加一把小剪刀,便于把一个物体变成两个物体)。实验前,为了便于学生了解实验和器材使用的目的、观察的要点以及注意事项,我用多媒体进行了展示,以克服学生实验的盲目性(应该说所有的学生都喜欢实验,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只是喜欢摆弄实验器材,知道它有趣,其实并不了解实验是干什么的和怎样实验以及能够得到一个怎样的结论,没有真正从实验中得到知识)。
实验步骤:按照探究实验的常规分几步进行,重点放在学生实验方案的设计上,等到学生完成后,先找几个成绩好一点的同学向全班同学展示一下(讨论交流),然后我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我的设计方案以及空的记录表格(图2 见教案)。再由学生进行具体地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针对投影上提出的观察问题,请学习成绩中等的同学来回答。同时启发学生思考二力平衡的条件。最后归纳、总结并投影出二力平衡的条件。
⑵在整个学生的探究实验中,教师的及时引导再加上前面演示,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学生的设计、操作、观察、思考和总结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由于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实验中来了,也反映了面向全体的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另外,通过实事求是的探究、归纳出二力平衡的条件,达到了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的目的。
(3)在得到二力平衡条件的基础上,教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对结论进行提炼处理,使学生易记、易用。教师最后总结成八个字:同体、等大、反向、共线。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对条件的记忆和理解,也能培养学生的概括思维能力。
(三)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先指出二力平衡条件的两个应用,配合相应的实例,通过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达到初步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一个目的,进一步突破难点。再通过课本上提出的两个问题总结指出:无论是静止的物体还是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所受的力都是平衡力,把握这一点也就掌握了解决问题的关键!
最后再以提问的方式向学生强调一下一对平衡力与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区别。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正确地应用二力平衡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趁热打铁,用多媒体向学生出示随堂练习(能够起到紧扣重点、越过难点的作用),进一步巩固所学的内容、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说小结和作业
作业要尽量少而精,以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课本P49 第4、5两题。
七、说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重点是二力平衡的条件,为了能使学生对这个重要的内容深刻理解,一方面要认真做好演示实验,起到积极引导的作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做好探究实验,主动地探求二力平衡条件,这是关键之所在!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地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
第三篇:二力平衡初中物理说课教案高教讲义
高教讲义
二力平衡
说课的内容是北京市课改实验教材初中物理八年级第三章第五节《二力平衡》。平衡既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美,物体的平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下面,我将从教学分析和教学过程两大方面阐述我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力学是初中物理的重点内容,二力平衡又是力学中的重点之一。力的概念和同一直线上的二力合成,为学生学习二力平衡做了充分的知识准备,而二力平衡的学习是学生探究摩擦力、力和运动的关系以及浮力、压强知识的重要基础,更为高中学习多力平衡以及力矩的平衡做铺垫,所以,本节知识是联系新旧知识的纽带,在力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解决力学问题的理论基础。
(2)对教材的处理
北师大版的实验教材,将二力平衡这一节内容安排在第三章《运动和力》的第五节,它的前面是力、力的测量、重力和同一直线的二力合成,后面是摩擦力、力和运动的关系。
◇ 关于平衡状态的概念,本教材是直接给出。但是生活经验和直觉告诉学生:静止的物体是平衡,而对于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也是平衡状态却没有这种认知。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先由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得出静平衡,通过老师的演示实验,发现受平衡力的物体也可以做匀速直线运动,来完善平衡的概念。
◇ 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我根据初二学生的好奇心,将书上的实验装置进行改进,在硬纸板的不同位置打了八个孔,学生用两端带有挂钩的细线,根据自己的意愿任意选择两个受力点,实验操作简单方便,既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又增强了实验的全面性。
◇ 课本中对于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这种平衡状态的受力情况没有探究,为了帮助学生能直观理解,我增加了演示实验,学生通过观察匀速提升钩码的实验,会对平衡的概念形成完整的认识。
通过探究和演示实验,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和演绎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为今后研究问题奠定了能力基础。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从生活中的静止和匀速运动现象提出了牛顿第一定律所没有解决的问题:物体受外力作用时,也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从而建立了平衡状态、平衡力的概念;并进一步指出最简单的受外力平衡的情况是二力平衡,随后通过实验分析总结出二力平衡的条件.得出二力平衡条件以后,利用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知识得出物体受到的这两个力的合力为零.使学生的认识从理论上提高一步,同时初步建立平衡力的合力为零的印象.再联系具体事例,让学生应用二力平衡条件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教材通过“想想议议”使学生进一步完善“运动和力的关系”的知识体系.
二力平衡的条件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点,本节的重点是研究总结物体平衡的规律,规律教学应首先通过观察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实验研究问题,再对实验结果概括、总结得出规律.因此做好实验是本节课的重点和关键.
教法建议
1.本节是对牛顿第一定律的进一步深化理解,充分展示其在物理学中的重要作用.所以要从牛顿第一定律中“不受外力”的特殊现象出发,针对已经建立的规律提出质疑,激发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培养学生勤思勤问的良好品质.
2.平衡条件的得出是本节的重点知识,不能只强调结论,而要加强过程教学.做好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是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关键.为了更容易从实验得出平衡条件的二力共线的结论,可采
高教讲义
用如图9-3-1所示的实验装置.取一块薄木板在边缘开几个小孔,用细线系住任意两个孔,细线的两端跨过桌边的滑轮悬挂钩码.
3.平衡条件的应用是对教学的检验,要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4.最后的小结应由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进一步加以补充,使其更完整.
2.学情分析
初二的学生,对新生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善于观察,热衷于动手实验。前面学生已经学习了力的相关概念和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为本节课的学习做了知识铺垫;他们也经历了一些简单的探究活动,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合作的意识。
3.教学目标
依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维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能说出什么是平衡状态;
②对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能进行受力分析,认识平衡力的概念;
③会用二力平衡的知识分析、解决水平和竖直方向上的简单平衡问题。
【过程与方法】
①经历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过程,培养分析、归纳的能力;
②通过分析与讨论生活中的平衡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力平衡条件是从实验中总结出来的,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树立用实验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思想,对待实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科学作风。4.重点难点
二力平衡条件是本节的重点,是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的,具有应用的广泛性和后继学习的基础性;而学生刚刚接触到力,对实际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受力分析,学生感到比较生疏,因此应用二力平衡的条件解决实际问题就成为学生学习的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认知结构中建立二力平衡条件的过程;应用二力平衡条件解释实际问题。教学难点: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5.教法分析
为突破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我在教学中采用情境引入、引导探究、指导讨论、演示突破的方法为学生搭建支架,学生主要以观察现象、亲历实验探究、组间协作、讨论归纳等方式来获取新知识。
6.教学资源
教师:多媒体课件、示教板、弹簧测力计
学生:两端带有定滑轮的木板、带孔的硬纸板、细线、钩码、刻度尺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方法1 :复习提问引入
牛顿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是不是只有不受力的物体才能保持静止、才能做匀速直线运动?请同学们举例说明。方法2 : 现象引入,视频引入
从学生感兴趣的真实情景出发,激疑生趣,引发学生思考,很直接的引出平衡的概念。课堂演示:静止在桌面上的物体、匀速行驶的电动汽车
或录像片段: 在平直轨道上匀速行驶的火车、匀速步行的学生、静止在地面上的汽车
提出问题:上述物体保持静止状态和做匀速直线运动是否受到外力?
引导:物体受外力作用时,也可能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做匀速直线运动。引出平衡态的概念,高教讲义
进行新课教学。这与牛顿一定律的内容矛盾吗?
引出平衡态的概念,进行新课教学。
二、新课教学
1.平衡状态
由上面学生举出的例子定义平衡状态。指出这时作用该物体上的几个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效果互相平衡,或者说几个力互相平衡。物体受力平衡时最简单的情况是受两个力作用。
过渡:物体受力作用时满足什么条件才能保持平衡?
2. 二力平衡条件
观现象、究本质→认识平衡与平衡力
学生凭借已有的经验结合对周围物体的观察,列举出他们认为平衡的物体,例如:桌面上的物理书,悬挂的灯管等,进而得出静止的物体是平衡状态。这是学生看到的表面现象,究其本质是什么呢?老师立刻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对他们所列举的几个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对平衡物体的受力有个全面地认识,进一步指出一个物体如果只受两个力的作用而平衡叫二力平衡,既澄清了概念,又明确了本节课的主要任务。
3. 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方法1: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请学生画出图9-3-2中物体受力的示意图,并分析物体是否受到平衡力,哪一对力是二力平衡。
1)静止悬挂的电灯。
2)静止在桌面上的茶杯。
3)匀速运动的拖车。
方法2: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由学生自己举例自己分析受力情况。
应用二力平衡的条件解决问题,首先要判断被研究的物体是不是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只有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才可以应用这个条件。对于能够应用二力平衡条件的物体,要分析它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方向如何。如水平面上拖车做匀速直线运动时,竖直方向的二力平衡,水平方向的二力也平衡。在学生分析中要注意纠正学生认识上的简单化和片面性。
一、巩固练习
1.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书所受力中,属于平衡力的是 [ ]
A.书对桌面的压力与书所受的重力;
B.书对桌面的压力与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C.书所受的重力与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D.书对桌面的压力加上书的重力与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2.起重机的钢丝绳吊着重物,比较在重物静止时,重物匀速上升时,重物匀速下降时钢丝绳对重物的拉力大小,则()
A. 重物匀速上升时,拉力最大
B. 重物静止时,拉力最大
C. 重物匀速下降时,拉力最大
D. 上述三种情况,拉力一样大
二、总结、扩展
让学生讨论课本“想想议议”中的问题,总结力和运动的关系,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保持静止
高教讲义
或匀速直线运动的条件。
对于基础比较好的同学,在总结运动和力的关系之后,可让学生分析一对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区别。
三、布置作业
活动一:学生探究二力平衡条件
[猜一猜] 引导学生从力的三要素方面考虑,猜想二力平衡的条件。
[议一议] 在猜想的基础上,以小组讨论的方式,结合老师提供的实验器材进行设计实验,并说明合理的实验步骤;
[做一做]在老师的指导下,参照老师提供的实验探究卡,分组合作实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具体做法:将两端带有挂钩的细线按照自己的想法,将一端钩在带孔的硬纸板上,另一端跨过定滑轮用钩码来拉,进行实验,探究出两个力的大小和方向关系以及合力。
[画一画]平衡状态时,学生用刻度尺将两个力的作用点连接划线,观察两根细线和所画的线的位置关系,清晰同一直线的特点;
活动二:对比演示、观察归纳
◇ 与学生实验对比,老师对硬纸板施加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学生观察硬纸板的运动状态,进一步体会同一直线的深刻含义。
◇ 硬纸板处于平衡状态,用剪刀将硬纸板一剪两半,钩码和半张硬纸板会向两侧掉下,说明两个力必须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学生通过讨论、补充的方式完整得出二力平衡条件:一个物体、同一方向、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活动三:深入探究、完善概念
◇ 静止的物体受平衡力,受平衡力的物体一定静止吗?老师演示钩玛在拉力和重力作用下,做匀速直线运动,学生通过观察,深信不疑的得出:受平衡力作用的物体也可以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学生熟悉的厢式电梯中间的运行过程就是匀速直线运动,实验结合生活,学生清楚了平衡状态,不仅局限于静止,也有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不但完善了平衡状态的概念,更清晰了平衡状态与平衡力的关系,为学习力和运动的关系作了很好的铺垫。
环节四: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为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具有稳定性,实现正迁移,我设计了三个梯度的讨论问题,检测不同层次学生达标情况,面向全体,激励内化。
【议一议1】:为什么将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表示物体所受重力?
既学习了竖直方向的受力分析,又实现了测量物体重力方法上的逆向迁移;
【议一议2】播放视频
起重机竖直匀速吊起重2×104N的货物,在空中水平匀速移动3m,又竖直匀在这三个阶段,起重机的拉力大小关系:
注重方法教学,指导思维过程,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议一议3】利用二力平衡知识,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测一下物理课本沿水平桌面移动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目的:应用知识、迁移能力
环节五: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以解决杂技椅子顶为话题,总结出平衡状态的物体→受到平衡力→二力平衡条件,又结合图片,利用平衡知识解释生活中其他的平衡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应用意识。
环节六:巧布作业,动手动脑
作业的布置从学生实际出发,分层布置,学生既动手,又动脑,不但巩固新知,而且体现可持续发展的价值。
第四篇:八年级物理二力平衡教案
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县坪寨中学物理教研室
二力平衡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力的平衡,初步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
2.会应用二力平衡的知识分析、解决简单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判断能力. 2.学会从分析一个物体上受几个力到能知道这几个力的平衡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二、重点与难点
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应用
三、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问: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答: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问: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是否就一定不受力呢? 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举例说明。
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县坪寨中学
教师:陶林
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县坪寨中学物理教研室
例:放在桌上的书是静止的,它受到重力和支持力.在平直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受到牵引力和阻力.可见,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也可能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问: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几个力作用在物体上,为什么没有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呢?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并说明:
这是因为作用在物体上的各个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效果互相平衡.也就是说这几个力互相平衡.
当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物体的运动状态也没有发生变化时,我们称该两个力也为平衡力,此时就是我们说的二力平衡。物体受两个力作用保持平衡的情况最简单,我们先来研究这种情况。从而引入新课。
2.新课教学
[板书1]第二节、二力平衡
1.力的平衡:物体在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互相平衡.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物体的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问:物体受两个力作用一定就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吗?举例说明.
答:不一定.如放在光滑斜面上的书,要沿斜面向下滑.汽车或电梯起动时,速度越来越快.
物体受到的两个力,要满足什么条件才能平衡呢?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
[板书2]
2.二力平衡的条件
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县坪寨中学
教师:陶林
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县坪寨中学物理教研室
[实验1]研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将光滑木板放在水平桌面上,木块放在木板上.(木板为45厘米×60厘米,板上安装2个定滑轮,3个羊眼圈.木块上安4个挂钩.如图1所示)在木块挂钩1、2上拴好细绳并跨过滑轮,绳下端各挂若干钩码如图2所示.
研究对象:木块.
受力分析:水平方向受到绳施加的两个拉力.
观察木块在什么条件下静止,什么条件下发生运动.
提示: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影响力作用效果的因素是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1)二力大小不相等,左端挂1个钩码,右端挂2个钩码.放手后木块由静止开始向右运动.
(2)二力大小相等.左、右两端各挂1个钩码.放手后,木块保持静止.
问:是否只要两个力大小相等,就可以互相平衡呢?
[实验2]如图3所示,把两根细绳的一端分别拴在木块的挂钩1、4上,另一端各穿过羊眼圈2、3后分别挂1个钩码.放手后,木块由静止开始运动.
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县坪寨中学
教师:陶林
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县坪寨中学物理教研室
看来两个力只是大小相等,方向不相反,是不能互相平衡的.如果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也相反,是否就可以平衡呢?
[实验3]装置与图3相同,将两根细绳的一端分别拴在木块挂钩3、4上,另一端各穿过羊眼圈1、2后分别挂1个钩码.放手后,木块由静止发生转动.
小结:作用在木块上的两个力要想互相平衡必须满足三个条件:(1)大小相等,(2)方向相反,(3)在同一直线上.
请同学们自己做一个实验研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实验4]每个同学桌上有2个弹簧秤,一块塑料板,板上有几个洞.用两个弹簧秤拉这块塑料板,想一想怎样拉才能使塑料板保持静止不动?
让学生带着问题做实验:作用在塑料板上的两个力必须满足的条件是什么?才能让塑料板处于平衡状态。
学生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用投影仪打出实验的投影片.
请一位同学归纳、总结一下要使塑料板保持静止(处于平衡状态),作用在塑料板上的两个力必须满足的条件是什么?
答: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
[板书3]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大量实验表明物体在二力作用下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条件也是这两个力必须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
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县坪寨中学
教师:陶林
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县坪寨中学物理教研室
请同学们用力的示意图把塑料板上受到的两个力画出来.
教师打出相应的投影片.(可用复合片)
问:根据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知识,彼此平衡的两个力的合力是多少?
答:彼此平衡的两个力的合力为零.
[板书4]彼此平衡的两个力的合力为零.
力的平衡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实际应用,应会根据平衡状态,找出平衡力;根据物体受力情况,判断它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板书5]3.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例1.(1)吊在空中重5牛的电灯(如图4),静止不动时,电线对它的拉力是多大?
(定)研究对象:电灯.
(析)受力分析:重力、拉力.
(判)运动状态:静止.
(找)两个力的关系:互相平衡.(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直线上.)
结论:拉力是5牛,方向竖直向上.
请同学们分析下面的事例.
(2)放在桌上的书.(重力、支持力)
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县坪寨中学
教师:陶林
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县坪寨中学物理教研室
(3)匀速下落的跳伞运动员.(重力、阻力)
(4)平直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牵引力、阻力)
例2.汽车行驶时受到的牵引力为F,受到的阻力为F.
(1)当F>f时,汽车做什么样的运动?
(2)当F=f时,汽车做什么样的运动?
(3)当F<f时,汽车做什么样的运动?
研究对象:汽车.
受力分析:水平方向受牵引力F,阻力f.
两个力的关系:F>f,两个力不互相平衡,F合=F-f.
运动状态:不能处于平衡状态.
结论:汽车在F合作用下将做加速运动.
当F=f,F<f时汽车将做什么样的运动,请同学们分析.
例3.如图5所示,物重6牛,弹簧秤向上拉示数为4牛,水平地面给物体的支持力是多大?
答:支持力是2牛.
(四)课堂小结:让学生谈谈自己在这节课中的收获。
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县坪寨中学
教师:陶林
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县坪寨中学物理教研室
(五)布置作业:课本第22页练习1-4
(六)教法说明
1.讲述物理规律的课,一般分四步进行:(1)观察现象提出问题;(2)通过实验研究问题;(3)分析、概括得出规律;(4)运用规律分析解决问题.
在教学中要重视科学、方法的教育,体现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使学生懂得按照研究、解决科学问题的过程,来认识、处理问题会更有效.
2.教法上采用边提问,边实验,边讨论,边总结的方法,引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在教学中结合一个个新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使学生领会提出问题的思路,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有序地进行观察、分析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分析、概括能力.
3.对传统的二力平衡实验装置进行改进,使演示的现象更直观、鲜明,便于从实验现象导出结论.为使更多的学生能看清现象,可在实验装置后放一面与水平面成45度角的平面镜.
注:教材选用人教版八年下册义务教育教科书第八章第二节的内容。
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县坪寨中学
教师:陶林
第五篇:九年级物理二力平衡评课稿
九年级物理《二力平衡》评课
张老师这节课讲的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第六节二力平衡的有关内容。在这堂课中,张老师用他富于幽默而又带有激励性的语言,给在座的师生上了一堂精彩的物理课。本堂课张老师以学生的学为根本出发点,充分利用了学生的已有认知,合理把握教材内容、依据课程标准,构建“生活的物理、身边的物理、社会的物理”,在把握学科特有的价值内涵的基础上,积极开发课程资源。通过预设学习情境、播放探究活动视频、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段与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愉悦地参与到探究学习的过程之中,从而使不同层次学生的科学素养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一、张老师对各个教学环节的处理
1、在引入环节中:教师基于学生生活经验,创设了相关的学习情境。通过问题“视频中播放的物体所处的状态可以分成哪些类?分别是什么?”引导学生分析这些物体的运动状态及受力情况,使学生认识“平衡状态”。通过对放在讲桌上的黑板擦进行受力分析,在学生脑海中建立模型,初步认识“二力平衡”的概念。进而提出问题“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什么”。为接下来的探究活动做好了铺垫。
2、在“探究环节”中,张老师一改以往探究实验的教学模式,先是让学生通过结合导学案自学,通过思考交流,梳理出本节的知识点,如平衡状态的概念、特点以及二力平衡的条件,使学生对本节内容有了一个大致的认识。然后再通过播放探究二力平衡实验的视频,对二力平衡的条件逐一进行验证。教师通过问题串的形式,步步引导;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对自己的设计方案进行评估,从而选择更为合适的器材(如卡片能忽略重力的影响,使用钩码代替弹簧测力计能获得稳定的读数),改进了实验方案。在知识的层面上,学生对二力平衡的条件有了更加深刻的体悟,从方法的层面上,进一步强化了“控制变量法”在多因素问题探究活动中的作用,提升了学生分析现象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平衡力的应用”这一环节中,张老师从求力的大小、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规律与方法这三个方面对二力平衡的条件的应用进行了讲解,并通过练习进行了相关的训练,从而使其对所学知识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二、评析与建议
听了本节课后,有以下几个地方我觉得可以和大家进行探讨
1、在探究环节,张老师先让学生通过自学,并通过交流点拨,总结出二力平衡的条件,然后再通过播放探究视频,对二力平衡的条件逐一进行验证,这虽然节省了时间,但是把探究实验变成验证实验,违背了物理探究实验的初衷,学生也因没有亲身参与平衡条件的探究过程,不利于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2、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首先要明确物体受两个什么样的力,即力的类型,但是教材安排上却把重力、摩擦力、弹力等安排在了二力平衡之后。在探究过程中,张老师提到用小车替代小木块可以减小摩擦力,即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可以减小摩擦力,从而使实验效果更明显,但是学生可能不知道什么是摩擦力,更不会理解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更省力,所以我觉得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调配教材内容,而不应该一成不变的按教材的顺序进行教学,“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这应该是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具备的一种能力。
3、课堂离不开及时的评价,我建议是否能够增加一个评价环节,比如在课堂中我们探究物体二力平衡时,纸片或物体都处于静止状态,可以创设情境拎着篮子在水平路面上匀速直线行走,让学生分析篮子的受力情况,指出受平衡力作用,物体还可以在任何方向上做匀速直线运动,从而加深对平衡力以及平衡状态的理解。通过对这些场景的分析,就能及时评价学生对本堂课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从而为接下来的教学找到有益的启示。
总之,本堂课是一节问题设置条理性强,学生参与充分,师生教学和谐的优质课。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借鉴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