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上海初中物理二力平衡教学设计
3.5 二力平衡(第一课时)
一、学情分析
本次课所执教班级为公办学校的普通班级,学生的知识基础比较薄弱,动手实验能力也很欠缺,再加上本次上课时借班上课,老师和学生之间还不熟悉。
针对这样的一些情况,在教学设计中,采用了层层递进,逐步深入的办法,以视频引入,通过分析,提出:物体受到力,就能一定能平衡吗?受到两个力的作用一定能平衡吗?建立起二力平衡的概念,激发学生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的兴趣。接着,通过提出猜想、教师逐步引导,学生合作实验,交流、总结出静止物体二力平衡的条件。通过学生手提物体感受匀速直线运动二力大小的关系,然后教师运用DIS位移传感器演示,证明电动机是在匀速提升钩码,最后学生进一步借助电动马达提升钩码来探究,最后在自主观察、分析的过程中归纳得出匀速直线运动物体二力平衡的条件。
二、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体的平衡状态。(2)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过程,认识用图像来分析物理问题的方法,感受猜想、分析、归纳等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实验中互相配合,培养合作学习的精神。
(2)在对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验证过程中,体验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学习带来的变革,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二力平衡的条件。
难点:理解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两力大小相等。
四、实验器材
1、学生实验器材(每四人一套):支架、电动机、钩码、弹簧测力计、带细线的扑克牌、剪刀、白纸。
2、演示实验器材:DIS实验器材、电动机、钩码、弹簧测力计。
五、教学示例
1、引入新课
播放视频,引入新课。(播放一段拔河比赛的视频。)
2、新课
大家阅读教材71页第一自然段。
物体的平衡状态指的是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提出:物体受到力,就能一定能平衡吗?受到两个力的作用一定能平衡吗? 静止是一种平衡状态,那么,处于静止状态的物体所受到的两个力需要满足什么样的条件呢?
学生实验1
处于静止状态的物体,所受两个力的关系。所用实验器材:扑克牌、弹簧测力计、细线。(实验前交代)
将两只弹簧测力计挂在扑克牌两角上的细线,轻轻用力向两边拉,注意观察当扑克牌静止时,两只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以及两个力的方向。(在白纸上画出力的方向、标出力的大小)
将扑克牌旋转一个角度,然后向两边拉弹簧测力计,观察扑克牌将会发生什么的现象? 通过教师逐步引导,学生合作实验,交流、总结出静止物体二力平衡的条件。
利用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用弹簧测力计提钩码使其匀速运动,初步感受两力大小的关系。学生实验2 用弹簧测力计匀速(缓慢)提升钩码,再缓慢下降,注意观察弹簧测力计示数在钩码的上升过程中和下降过程中是否变化。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钩码。
(小组实验后,有的说看上去好像示数不变,有的说示数发生变化等等)
我们手提钩码时很难做到匀速直线运动,接下来老师用DIS实验系统来就行实验,我们知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路程—时间图像时一条过原点的倾斜直线,所以钩码的运动可以近似看作匀速直线运动。
DIS演示实验
实验表明,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受到的两个力的小始终是相等的,与物体的速度及运动方向无关。学生实验3 用电动机提升钩码,看看在钩码上升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示数是否发生变化?
综合以上,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即: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当它们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时,物体才能保持平衡状态。
想想看,这两个力的合力是多少呢?(5)小结
师生共同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并回过头来看看新课开始之前对有关二个力中间的关系,进行改正,巩固所学知识。
3、布置作业
完成《课本》P74思考与练习1、2、3。
4、板书设计
3.5二力平衡
一、平衡状态:①静止②匀速直线运动 二、二力平衡的条件
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 大小相等 方向相反 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三、处于平衡状态物体的合力:F合=0牛
六、教学反思
经过本节课的上课,觉得有些地方做的比较满意,基本实现了设定的教学目标;但是虽然准备的很充分,但是课后仔细想来,还有很多地方可以改进。当然。总的来说有以下几点:
1.实验器材的选择上,觉得还是比较满意的。采用了机器人实验室的器材,实验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能够较好地说明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二力平衡的条件; 2.在教学设计上,考虑到应用DIS实验系统,演示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S-t图像,形象、直观。3.在学生做实验前,教师对实验中的一些操作方法或注意事项交代的不够具体、明确,对于所执教班级的学生来说,做实验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导致有些学生在进行实验时,不知如何操作,或者是错误操作,导致课堂时间被耽误,教学任务的完成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4.在教师和学生相互不熟悉的情况下,上课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各种突发情况,自己的灵活应变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而且要随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及时、有效的调整教学。
第二篇:初中物理《二力平衡》 教学设计(写写帮整理)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物理
第十二章第六节
《二力平衡》
教学设计 《二力平衡》 教学设计
【学习主题】二力平衡 【学习时间】1课时
【课程标准】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
【内容分析】本节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九年级》第十二章第六节的学习内容。本节教材分为力的平衡的概念、二力平衡的条件和它的应用三部分。本节教材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首先,本章前两节已学习了惯性定律和惯性现象,为学习二力平衡做了充分的知识准备。其次,本节知识的学习和应用,为后面学习摩擦力和浮力等知识奠定了知识基础,也做好了思路和方法上的准备。再次,通过实验,使学生的观察、分析、综合、归纳和演绎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为今后研究问题奠定了能力基础。因此,本节知识是联系新旧知识的纽带,在力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解决力学问题的理论基础。
【学情分析】学生对受力分析还不够全面,对物体受到力的理解也还不够准确,在学习过程中,在这方面要注意正确的引导。
【学习目标】
1、通过分析具体事例,知道力的平衡的概念;
2、通过学生实验探究,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
3、结合二力平衡的条件,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受力情况或根据受力情况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4、通过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
5、通过对二力平衡的条件的应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6、通过对比“二力平衡”和“相互作用力”,加深对二力平衡条件的理解。
【评价设计】(1).通过问题1、2、3、4检测目标1的达成。
(2).通过问题5、6、7、8、11检测目标2的达成。
(3).通过问题9、10检测目标4的达成。
(4).通过问题12、13、14、15检测目标3的达成。
(5).通过问题12、13、14、15检测目标5的达成。
(6)通过问题16检测目标6的达成。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创设问题情境,再设置问题,引发深入的思考)
(一)、复习提问 :问题
1、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二)、思考以下问题:
问题
2、如果将手上托的课本松开,书将落到地上,为什么? 问题
3、我手上托的课本受到什么力的作用?画出受力示意图。
问题
4、凡是静止的物体就不受力吗?凡是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也不受力吗?举例说明。
(三)教师总结:象这样,物体在受几个力作用时,如果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使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
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叫做“平衡状态”。
物体受两个力作用时保持平衡状态,叫做二力平衡,是最简单的平衡。(板书课题)
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转化成操作性强的具体任务,学生在完成具体任务的过程中,通过思考、交流,学会教学内容。)
问题
5、物体受两个力作用一定就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吗?举例说明(放在光滑斜面上的书,受重力和斜面的支持力但要沿斜面向下滑;电梯受重力和向上的拉力,起动时,速度越来越快。)
问题
6、如果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只有两个,且物体处于平衡状态,这两个力应该满足什么样的条件呢?
问题
7、猜想:二力平衡需具备什么条件?(可能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有关)
问题
8、你如何根据给出的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来支持你的猜想呢?
(提示:研究一个因素对二力平衡的影响,要控制其他条件不变,既“控制变量法”。)
问题
9、在实验中,你需要观察什么?
问题
10、你应该这样做,才能保证和同学们齐心协力顺利完成实验? 选择合理方案,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问题
11、根据实验进行分析,你能总结出二力平衡的条件吗?
结论: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同体、等值、反向、共线)三、二力平衡的应用(通过学生解决问题让学生了解二力平衡有哪些应用)
1、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受力情况
问题
12、看课本图12—6—2,吊在空中静止不动的灯,若电线的拉力为2N,则灯重力是多少? 问题
13、看课本图12—6—3,重力为2N的课本在水平桌面上静止时,桌面对课本的支持力多大? 问题
14、看课本图12—6—4,跳伞运动员和伞在空中匀速直线下落,若伞和人总重500N,则他们说受的阻力是多少?
2、根据受力情况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问题
15、“动手动脑学物理”第5题。你会做吗?
四、拓展:问题
16、“二力平衡”和“相互作用力”有什么异同?:
五、小结
六、巩固训练
利用学案1、2、3、4、6、7 【板书设计】:
一、力的平衡:
1、物体在受几个力作用时,如果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使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
2、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叫做“平衡状态”。
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1、物体受两个力作用时保持平衡状态,叫做二力平衡。
2、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四个条件)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即平衡状态)。三、二力平衡的应用
1、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受力情况
2、根据受力情况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第三篇:《二力平衡》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设计
第四篇:《二力平衡》教学设计(定稿)
《二力平衡》教学设计
青水初中:叶华春
一、【教材内容分析】
《二力平衡》是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第五节的教学内容。本节教学内容是分析物体受力研究的需要与补充,是物体受力的一种特殊情况,也是物理中分析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这种方法在现实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会经常使用,故本节教学内容是力学中的一个重点和关键。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
(2)知道二力平衡时物体的运动状态。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活动,学会设计–实验–分析-归纳的探究方法
(2)学会从分析一个物体上受几个力能知道这几个力的平衡关系。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培养学生树立用实验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思想。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建立二力平衡条件的过程。难点 二力平衡时物体的运动状态并由此进一步明确力和运动的关系。【学情分析】
学生在本章中已经学习了力、牛顿第一定律的相关内容,了解物体运动状态改变与力的关系,这些内容为学习本节内容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基础。但学生已有的经验认识存在着一定的错误,这些错误的经验认识对平衡力理解和应用会产生思维障碍。【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设计】
以复习旧课、提出新问题引入新课,再通过讨论建立平衡力的概念,然后通过实验探究建立二力平衡的条件,在此基础上,联系实际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力合运动的关系并学会分析解决相关问题的方法。
四、【教学工具】 木板、木块、滑轮、细绳、钩码。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1.同一直线上两力的合成,是如何计算的?
今天,我们就分析一种同直线两力的一种特殊情况。如果两个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那么他们的合力是多少呢? 二.进行新课 1.二力平衡的概念。
分析讨论 :(1)静止在水平桌面的物理课本受到哪些力的作用?(2)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汽车受到哪些力的作用?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使学生知道什么是平衡力,什么是二力平衡。2.二力平衡的条件。
提出问题:二力平衡应满足哪些条件?
猜想: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提出猜想。
实验探究:实验前先让学生根据问题设计一个实验方案,然后对学生提出的实验方案进行讨论修改,对设计有困难的学生可让其参照课本上的实验方案,最后让学生根据设计的方案自主探究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时二力平衡的条件。
分析与结论:让各小组陈述实验结果,然后在讨论的基础上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
3.平衡力下物体的运动状态。
提出问题: 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物体一定不受力吗?若受到力的作用,这些力一定满足什么条件?请举例说明。
教师小结:物体在平衡力的作用下一定保持静止状态或作匀速直线运动。
4.应用讨论。
问题:悬挂的电灯受哪些力的作用?若电灯所受重力大小为200牛,则电线对灯的拉力多大?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练习册】 1、2、3、5、8、9、10
六、【板书设计】 12-6二力平衡 1.平衡力
一个物体在几个力的作用下,如果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这时物体就处于平衡状态。如果两个力作用在物体上且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就说这两个力平衡(二力平衡)2.二力平衡的条件
(1)同物 ;(2)等大 ;(3)反向 ;(4)共线。3.平衡力下物体的运动状态。
平衡力
七、【教学反思】
修改后的教学设计,主要是把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由原来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第五篇:二力平衡 教学设计
8.2二力平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力的平衡和二力平衡的条件。
2.会应用用二力平衡条件去分析解决、解决简单的问题。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认真观察什么是力的平衡及物体受到两个力作用时的平衡;观察物体受两力平衡时力的特点。
2.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通过观察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物体平衡所需满足的条件。
3.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运用二力平衡条件解释物理现象时,往往同时要用到相互作用力的知识,在表达过程中要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二力平衡条件是从实验中总结出来的,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树立用实验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思想,对待实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科学作风。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从生活中的静止和匀速运动现象提出了牛顿第一定律所没有解决的问题:物体受外力作用时,也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从而建立了平衡状态、平衡力的概念;并进一步指出最简单的受外力平衡的情况是二力平衡,随后通过实验分析总结出二力平衡的条件.得出二力平衡条件以后,利用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知识得出物体受到的这两个力的合力为零.使学生的认识从理论上提高一步,同时初步建立平衡力的合力为零的印象.再联系具体事例,让学生应用二力平衡条件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教材通过“想想议议”使学生进一步完善“运动和力的关系”的知识体系.
二力平衡的条件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点,本节的重点是研究总结物体平衡的规律,规律教学应首先通过观察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实验研究问题,再对实验结果概括、总结得出规律.因此做好实验是本节课的重点和关键.
教法建议
1.本节是对牛顿第一定律的进一步深化理解,充分展示其在物理学中的重要作用.所以要从牛顿第一定律中“不受外力”的特殊现象出发,针对已经建立的规律提出质疑,激发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培养学生勤思勤问的良好品质.
2.平衡条件的得出是本节的重点知识,不能只强调结论,而要加强过程教学.做好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是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关键.为了更容易从实验得出平衡条件的二力共线的结论,可采用如图9-3-1所示的实验装置.取一块薄木板在边缘开几个小孔,用细线系住任意两个孔,细线的两端跨过桌边的滑轮悬挂钩码.
3.平衡条件的应用是对教学的检验,要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4.最后的小结应由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进一步加以补充,使其更完整.
教学重点:学生认知结构中建立二力平衡条件的过程;应用二力平衡条件解释实际问题。教学难点: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教具:滑轮、钩码、细绳、木板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方法1 :复习提问引入
牛顿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是不是只有不受力的物体才能保持静止、才能做匀速直线运动?请同学们举例说明。
引导:物体受外力作用时,也可能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做匀速直线运动。引出平衡态的概念,进行新课教学。
方法2 : 现象引入
课堂演示:静止在桌面上的物体、匀速行驶的电动汽车
或录像片段: 在平直轨道上匀速行驶的火车、匀速步行的学生、静止在地面上的汽车
提出问题:上述物体保持静止状态和做匀速直线运动是否受到外力?请你再举出几个静止和做匀速直线的物体,分析它们受到的力。
引出平衡态的概念,进行新课教学。
二、新课教学
1.平衡状态
由上面学生举出的例子定义平衡状态。指出这时作用该物体上的几个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效果互相平衡,或者说几个力互相平衡。物体受力平衡时最简单的情况是受两个力作用。
过渡:物体受力作用时满足什么条件才能保持平衡?
2. 二力平衡条件
方法1:通过演示实验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
介绍实验装置如图8-2-1所示,用细线系住木板上的任意两个孔,细线的两端跨过桌边的滑轮各悬挂一个相同质量的钩码。
图8-2-1
引导学生观察与思考下面问题。
木板是否静止?木板静止时受到的两个拉力的大小有什么关系?方向有什么关系?
把木板扭转一下,使两个力的作用线不在同一直线上,木板还能静止吗?重新平衡后,两个力的方向有什么特点?
在细线的两端悬挂质量不相同的钩码,木板还能静止吗?
任选其它两个孔重复上述实验。
引导学生根据观察结果自己得出结论。可在教师引导下由多名同学互相补充使其完善。
方法2:学生探究性学习(学生分组实验,研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教师介绍实验装置同上。
教师明确实验目的:观察分析总结满足什么条件木板静止?
学生探究性实验
学生讨论、进行归纳总结。
教师引导:根据力的合成的知识,彼此平衡的两个力的合力是多少?
3. 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应用二力平衡的条件解决问题,首先要判断被研究的物体是不是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只有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才可以应用这个条件。对于能够应用二力平衡条件的物体,要分析它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方向如何。如水平面上拖车做匀速直线运动时,竖直方向的二力平衡,水平方向的二力也平衡。在学生分析中要注意纠正学生认识上的简单化和片面性。
巩固练习:
1.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书所受力中,属于平衡力的是
[
]
A.书对桌面的压力与书所受的重力;
B.书对桌面的压力与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C.书所受的重力与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D.书对桌面的压力加上书的重力与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2.起重机的钢丝绳吊着重物,比较在重物静止时,重物匀速上升时,重物匀速下降时钢丝绳对重物的拉力大小,则()
A.
重物匀速上升时,拉力最大
B.
重物静止时,拉力最大
C.
重物匀速下降时,拉力最大
D.
上述三种情况,拉力一样大
总结、扩展:
对于基础比较好的同学,在总结运动和力的关系之后,可让学生分析一对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区别。布置作业:
阅读课文,完成书后“动手动脑学物理”。【课堂小结】 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________
_____________或_______状态 牛顿第一定律 实验方法:理想实验,科学推理。
不 受
1、概念:一切物体都有保持_____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状态 力的性质叫做惯性
作
2、影响因素:物体的质量 用惯性 ①跳远时助跑
3、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 物②子弹射出后继续飞行
利用惯性 — 体③足球踢出后继续飞行 受
4、举例 力
防止惯性危害:乘车要系好安全带
情况
①_____________
受到平衡力(F合=0)
受②_____________
力 作
用受到不平衡力(F合≠0)物体做变速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