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教学设计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以珠江三角洲为例
一、课程标准
以某经济发达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
二、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注重学习影响城市工业化和城市化因素、进程以及产生的问题和解决的对策。重点在于对城市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及促进条件的理解。本节内容以珠江三角洲为例,通过此案例对“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等问题进行了剖析。运用图表和阅读资料了解珠江三角洲工业和城市化发展的基本概况,并通过对活动的探究和分析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区位条件,并通过与其他地区发展模式的对比理解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动力差异。本节教材内容分为三部分。
一、对外开放的前沿,主要探讨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区位因素
二、工业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推进,珠江三角洲不同阶段主导产业及工业特点探讨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工业化发展的进程及影响其发展的因素,并在工业化发展的基础上理解工业化对城市化的促进作用。
三、问题和对策,主要探讨珠江三江洲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解决的措施。
本节教材的重点是工业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推动作用和珠江三角洲的工 业化和城市化的问题。
难点是城市如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今后城市应如何发展。
第二篇: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学案
编号:2013-2014-1-2-28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学案)
—以珠江三角洲为例
预习自学
一、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
1.珠江三角洲概述
(1)位置:广东省①________部,珠江下游。(2)范围:②________、深圳、珠海、③________、江门、东莞、④________等市的全部和惠州、肇庆两市的部分县、市。(3)广义的珠江三角洲还包括香港和⑤________。2.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
(1)改革开放初期,城市化以发展⑥________为主导,工业企业发展迅速,工业企业的分布具有⑦________性,形成⑧______________相融合、⑨____________________相混杂的城乡一体化地带。
(2)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形成了以广州市为中心,基本形成了⑩______________和城镇高度密集的城市群体系,区内城市与城市紧密相连,小城镇星罗棋布。
二、工业化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推动作用 1.珠江三角洲工业化进程
(1)夯实基础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来):⑪________________型出口加工业发展迅速;1989年,形成以⑫____________为主的经济特色。
(2)稳步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后):工业结构得到⑬____________;工业技术水平明显⑭______;工业增长速度保持⑮______水平。2.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
(1)加速了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凭借毗邻⑰________、⑱________众多和⑲____________的优势,发展⑳________经济。
(2)加速了○21____________________:工业化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吸引大量农民进城务工经商。(3)加速了○
2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转变:现代化的运作模式和严格的企业管理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原先农村中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
23____________方式。
三、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
1.问题:○
24________________;城镇和工业○25____________;○26____________严重;产业结构○
27________________等。2.妥善解决问题,提高区域经济的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走○
28______________道路,是珠江三角洲区域发展所面临的紧迫任务。
探究点一 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迅速发展的有利条件 【探究材料】
珠江三角洲自古就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中心之一,而且是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地区。
1.分析图示地区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
学案设计:李悦学案审核:地理全体 日期:2013年10月28日
2.改革开放以后,珠江三角洲部分地区率先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原因是什么?
3.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的推动力是什么?
探究点二 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及其对策 【探究材料】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中的部分内容
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提高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增强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率先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到2012年,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80%左右,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5%左右,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90%;到2020年,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
90%
以上,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工业废水排放完全达标。
到2012年,珠江三角洲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3 000千米,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1 100千米,港口货物吞吐能力达9亿吨,集装箱吞吐能力达4 700万标箱,民航机场吞吐能力达8 000万人次;到2020年,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2 200千米,港口货物吞吐能力达14亿吨,集装箱吞吐能力达7 200万标箱,民航机场吞吐能力达1.5亿人次。1.三段内容分别是针对珠江三角洲城市的哪种问题?
2.为实现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应采取哪些措施?
课堂练习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右图是我国四个地区企业城市化的典型模式,读图回答1~3题。
1.图中①②③④代表的地区依次是()
A.苏南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浙江温州地区、东北地区 B.浙江温州地区、苏南地区、东北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 C.珠江三角洲地区、浙江温州地区、苏南地区、东北地区 D.东北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浙江温州地区、苏南地区
—以珠江三角洲为例
2.与长江三角洲、津京唐地区相比,珠江三角洲的不足之处是()
①产业基础相对薄弱 ②市场腹地相对狭小 ③科技实力和人才队伍相对薄弱 ④改革开放重心北移A.①②③B.③④C.①④D.②③④ 3.关于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叙述,正确的是()
A.轻工业和微电子工业不发达,严重制约着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进一步发展 B.以广州为基地,发展钢铁、汽车、造船等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制造业推动产业升级 C.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升级主要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主 D.不久,中山市将成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石化、钢铁和造船基地
4.20世纪80年代后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的有利条件有()
①工业基础雄厚 ②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③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 ④良好的区位条件 ⑤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⑥煤、石油等矿产资源丰富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①③④⑤D.③④⑤⑥ 5.关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措施,错误的...是()A.加强分工与合作,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B.加强规划与管理 C.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着重发展重工业D.建设城市新区 6.与沪宁杭工业区相比,珠江三角洲工业区哪个发展条件稍差()A.良好的区位,便捷的交通B.广阔的经济腹地
C.充足的农副产品供应D.地形平坦,水源充足,气候温暖湿润 读下表我国部分地区经济统计数据,回答7~8题
7.根据所给资料分析,三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由高到低的是()
A.b、a、cB.a、c、bC.a、b、cD.c、b、a 8.三个地区中城市化程度最高的是()
A.aB.bC.cD.无法判断 9.分析珠三角洲经济区产业发展特点与条件的有关图文资料,并回答问题。
20世纪80年代,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简称珠三角)通过大量引进外资、企业,从一个工业基础薄弱的地区发展成以工业为主导的地区。20世纪90年代以来,珠三角又一次抓住了国际产业结构调整与转移的机遇,及时调整了产业结构和工业部门结构,成为我国重要的轻工业和外贸出口基地,外贸依存度远远高于长江三角洲经济区。
步入新世纪,珠三角的经济继续高速发展,2000年珠三角创造的生产总值(GDP)为736
1学案设计:李悦学案审核:地理全体 日期:2013年10月28日
亿元,2004年为13394亿元。为了谋求经济的更快发展,进一步实现珠三角与内地和港澳地
区在资源、资金、技术、市场、劳动力等方面的互补,有些专家认为珠三角可以构建联合周边地区的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简称泛珠三角)新格局。
⑪.珠三角历来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根据农业生产地域类型分类,珠三角的农业属于农业。这里多数地区农业虽然机械化程度较低,但程度高,单位面积产量高。⑫.基塘农业是珠三角的农业特色,其形成主要是充分利用了当地(单项选择)A.肥沃的土壤B.低洼的地势C.发达的科技D.便捷的交通
⑬.20世纪80年代,珠三角的工业为密集型产业主导的出口加工型工业,主要工业部门为工业。
⑭.20世纪80年代,珠三角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是(多项选择)A.当地雄厚的工业基础B.丰富的矿产资源
C.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D.外来资金、设备与技术
⑮.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世纪新一轮产业结构的调整,珠三角工业发展呈现了以密集型为主导的特点,尤其以工业部门最为突出。
⑯.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珠三角GDP迅速增长,2004年GDP约是2000年的倍。同时,珠三角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具体表现为。
⑰.目前,珠三角的经济发展面临着一些困难,具体表现有(多项选择)A.能源供应相对紧张B.南岭阻隔水陆交通 C.劳动力素质较低D.外向型经济比重较低
⑱.近年来有些专家主张构建的泛珠三角,包括广东、福建、江西、海南、广西、贵州、四川、和等9省区以及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泛珠三角的构建对珠三角有发展的积极意义是,(至少答两点);对新融入地区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是,(至少答两点)。
—以珠江三角洲为例
参考答案
课前准备区
①中南 ②广州 ③佛山 ④中山 ⑤澳门 ⑥小城镇 ⑦广泛 ⑧城市和乡村 ⑨农业与非农业产业 ⑩城乡一体化 ⑪劳动密集 ⑫加工制造业 ⑬优化调整 ⑭提高 ⑮较高
⑯非农产业向城市的集中 ⑰港澳 ⑱华侨 ⑲开放政策
⑳外向型 ○
21人口向城市的集中 ○
22人的观念和生活方式 ○23传统生活 ○24大量占用耕地 ○25过度密集 ○26环境污染 ○27层次偏低 ○
28可持续发展 课堂活动区 探究点一
1〃图示为珠江三角洲地区,这里水热条件非常优越,农作物可以一年两到三熟,水网密布,降水丰沛;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地理位置优越,海陆交通便利。2〃毗连港澳,具有对外交往的传统。3〃对外开放,外资企业建立。探究点二
在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城市化带来的问题和整治措施时,可借助下列关联图思考:
第1题,资料①中“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说明其针对的是“大量耕地被占
用”这一问题;资料②中的数据主要针对水污染治理,说明其针对的是“环境污染严重”这一问题;资料③中的交通线路建设规划,针对的是“基础设施不完善”这一问题。第2题,归纳实现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措施,可按照对症下药的思路进行。如调整产业结构,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加强规划与管理;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等。
[巩固基础]
一、单项选择题:
1—3 CAB解析 工业化城市化推进过程中,珠江三角洲、浙江温州、苏南地区、东北地区的推动力分别是外资企业、个体私营经济、乡镇企业集体经济、国营经济;珠三角的劣势表现为产业基础、市场腹地、科技实力和人才队伍;产业升级的重点是以广州为基地的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制造业。4—5 B解析 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基础相对薄弱D解析 建设城市新区是长三角
学案设计:李悦学案审核:地理全体 日期:2013年10月28日
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措施6 B解析 沪宁杭工业区腹地广阔,农业基地广布,农副产品供应充足
7—8 CA解析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衡量指标是人均生产总值;城市化程度越高,第一产业比重越低,二、三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比重越高
9[答案] ⑪.水田 劳动集约化(集约化);⑫.B;⑬.劳动 轻纺;⑭.CD;⑮.技术(或知识)电子电器(或高新技术)⑯.1.8 第一产业比重大幅度下降 第二、第三产业比重均有上升,尤以第二产业更为明显;⑰.AC;⑱.湖南、云南 可充分利用周边省区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可利用港澳地区的资金、信息、技术、市场 周边省区可利用珠三角的资金、技术,还可承接珠三角的产业转移;港澳地区能充分利用珠三角廉价的劳动力、土地、市场,并进行产业转移.
第三篇:“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导学案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珠三角”导学案
【复习基础知识】1.产业:第一产业:包括农、林、牧、渔等;第二产业:包括工业和建筑业等; 第三产业:包括流通部门和服务部门,如交通运输、邮电通讯、商业饮食、金融、保险、房地产、旅游、教育、文化、科学研究、体育和社会福利等。2.城市化①含义:城市化是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及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②主要标志: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城市用地规模扩大。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③城市化的意义:①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缩小城乡差别
3.工业化:一般是指制造业或第二产业所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重逐步提高,制造业或第二产业中就业的劳动人口占总劳动人口的比例持续上升的过程。
4.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互之间的关系: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两股相互促进的力量,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又会促进工业化。
5.城市化、工业化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6.工业区位因素分析:①自然条件:位置、土地、水源。②经济因素:农业基础、原料、燃料、市场、交通、劳动力、技术。③社会因素:政策、个人偏好、工业惯性、社会协作条件、国防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历史条件、政策。④环境因素:主要用于微观布局。7.区域工业发展条件分析思路: 某地发展工业的条件,一般从以下几方面来加以分析:地理位置;资源条件;农业基础(农业可以为工业提供粮食、副食品、原料、劳动力等);交通条件;市场条件;劳动力条件;技术条件;历史条件;政策条件等9个大的方面。
注:①在分析某地工业发展条件时,不需要把每个方面都分析到,要抓住当地特色,前面提供的只是分析角度;②分析时应从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两个大的方面去分析。【自主回顾】完成《与名师对话》198页“知识梳理”。【自主检测】完成《与名师对话》198页1——4题。
【核心突破】1.一般发展中国家如何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
通过优惠政策,鼓励少数有条件的区域率先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以带动相邻区域以至全国其他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如珠江三角洲地区就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得益于优惠政策而迅速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地区之一。
【例证】我国不同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模式:见《与名师对话》199页“方法规律”
总结:珠江三角洲模式、浙江温州模式、苏南模式、东北模式的城市化,其推进动力都是工业化,云南德宏模式的推进动力是边贸发展。其中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是在外资的推动下不断发展的;温州模式的城市化是由于乡镇企业发展,带来农村工业化和乡村城市化;苏南模式是由于大城市经济向外扩散,促进了乡镇企业发展,带动了郊区城市化;东北模式是随着资源的开发,产生的劳动力职能变化和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云南德宏模式是由于沿边开放、边贸发展、大量农村人口到这里务工经商,推动了区域城市化的发展。
2.珠江三角洲:①相关概念A小珠三角: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中山、佛山、江门、惠州、肇庆共9个地级市。B大珠三角:小珠三角+香港、澳门。C 泛珠三角:九省加香港、澳门。②位置特征:从地理区位上讲,南部地带面向大海,具有开放性和便利的海运,为发展开放型经济提供了优越的区位条件。另外,在这种环境生活下的人们,思想观念比较开发,愿意与外界交
流互通有无。从经济发展环境来讲,珠江三角洲地区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容易受到它们的影响。当开放政策明确之后,首先接受了海外先进的技术、大量的资金和现代的经营管理方式,走上了经济快速发展的道路。
③.“泛珠三角”区域优势:区域内产业差异明显,经济互补性强;发达的小珠江三角洲,加上著名国际金融、信息、物流中心——香港,可作为此区域发展的龙头;经济腹地辽阔;自然资源及劳动力资源丰富。
④.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特点:区域内有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这就要求合作在最大程度上具备兼容性和灵活性;区域横跨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有着巨大的经济落差,这就要求最大程度地体现互惠互利,在合作过程中探索利益分配的最佳方式;该区域的合作必须最大程度地体现发展的多样性,从而达到产业分工。
⑤.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意义:该区域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加强这一区域的合作;可以使劳动力和资源由中西部向沿海地区流动,产业则由沿海地区向中西部转移,有利于促进大珠三角产业升级,带动华南、中南、西南的经济发展;促进内地与香港、澳门建立更紧密的经贸关系;带动内地特别是经济相对滞后的西部地区经济发展。
3.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见《与名师对话》199页考点一 【问题汇总】(1)珠江三角洲“一镇一品”的特色经济:属于新兴工业区,以中小企业、轻工业为主,生产比较分散,资本集中程度较低。
(2).珠江三角洲“一镇一品”特色经济的优势有哪些?
①便于分工协作,提高专业化水平;②便于公用基础设施,加强企业间的技术与信息交流;③便于降低生产成本,增强规模效益;④有利于政府部门的管理。
珠江三角洲“一镇一品”专业镇经济,每个乡镇集中力量生产一种或两种产品,专业化程度高;在分散经营的情况下,实现了规模效益;有利于企业间技术和信息交流,相互促进;有利于经营管理,改进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使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从而促进了珠三角经济发展及城市化进程,使珠三角的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例。(3)“一镇一品”模式的优越性,它是如何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
珠江三角洲“一镇一品”专业镇经济,专业化程度高,具有规模效益;便于经营管理,改进技术,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便于企业间技术和信息交流,相互促进,从而促进了珠江三角洲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
4..珠三角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噪声污染;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失业人口增多,影响社会治安;产生贫困问题。生态环境问题——①大气污染日益加剧,珠江三角洲地区已经成为全国酸雨中心之一;②水污染严重,“水质性”缺水问题突出;③噪声扰民,城市生存环境质量下降;④耕地锐减,土壤肥力下降;⑤森林面积减少,水土流失日趋严重。5.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见《与名师对话》考点二“方法规律”
解决措施: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城市发展模式,节约耕地资源;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合理规划城市交通网。治理环境污染。
城市化进程对农村的影响:①占用大量耕地,城市生产、生活排放的废水污染水源、土壤,废气污染大气环境;固体垃圾占用土地等,影响农村的生产、生活。
②城市化进程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结构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在城市周围形成了面向城市市场的城郊农业。城市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在逐渐代替农村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城乡差别日益缩小。
6.发展模式:①建立山水城市生态模式:可以有效地改善珠三角城市化进程中的环境质量。
②寻求最佳状态的城市规模扩展模式:加快大中城市的发展,形成等级有序、结构合理的城镇体系,③高效合理的产业结构模式: 缓解大城市中心压力、减轻或避免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又能促进城市向科技方向发展,促进城市功能的日益完善,构筑新时代珠港澳一体化的珠三角城市经济区。【跟踪练习】例1及变式训练1;例2及变式训练2;《与名师对话》201页“易错盘点”,“纠错补练” 201页“成功体验”。【课后作业】课时作业三十五。【强化训练】
一、选择题:
1.关于区域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说法,错误的是()
A.一般而言,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B.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两股互相促进的力量,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
C.不同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因其发展条件不同,在起步早晚、水平高低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 D.发达国家同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与城市化水平基本保持一致
2.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的特定国内背景是()A.良好的区位条件B.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C.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D.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3.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进程是()
A.小城镇为主导→城乡一体化地带→核心城市引导下的城市群模式 B.城乡一体化地带→小城镇为主导→核心城市引导下的城市群模式 C.小城镇为主导→核心城市引导下的城市群模式→城乡一体化地带 D.核心城市引导下的城市群模式→小城镇为主导→城乡一体化地带
4.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属于生态破坏方面的是()
A.大气污染日益加剧,该地区已成为全国一大酸雨中心B.水污染严重,水质性缺水问题突出C.噪声扰民,城市生存环境质量下降D.耕地锐减,土壤肥力下降 5.珠江三角洲是我国重要的出口加工工业基地,其发展有赖于()
A.丰富的矿产资源B.充足的劳动力资源C.先进的技术水平D.本地广阔的市场 6.与长江三角洲相比,目前珠江三角洲具有的优势是()A.产业基础 B.科技实力C.人才队伍 D.侨乡优势
我国“十一五”规划把推进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放到重要位置。环渤海城市布局由三个都市圈(京津唐、辽中南、山东半岛)构成。“三圈”以特大城市为核心,城市聚合轴为骨架,都市圈为网络。它将带动和推进环渤海地区的城市化。完成7~8题。7.三个都市圈共同的自然特点是()
①矿产资源丰富②地形为平原为主 ③处在湿润气候区④海运便利 A.①②④ B.③④ C.①③④ D.④
8.关于目前环渤海地区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区内城市化水平表现出明显的地区均衡性B.城市聚合轴往往是主要交通干线 C.城市化发展速度趋缓,出现逆城市化现象D.三个都市圈是我国经济最发达地区 读“珠江三角洲产值增长图”,完成11~12题。9.在阶段Ⅰ中,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主导产业是()A.资金密集型产业 B.技术密集型产业 C.劳动密集型产业 D.资源密集型产业
10.影响珠江三角洲地区国内腹地范围的自然因素主要是()
A.地形的阻隔 B.水源不足C.夏季气温偏高D.河流航运里程较短 11.关于“城中村”的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A.“城中村”现象是城市发展的必然结果B.“城中村”为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C.“城中村”是我国城市发展中较普遍的现象D.它将成为城市进一步发展的隐患
下表为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统计数据,据此完成12~14题。
12.A.政策优势明显下降B.土地、劳动力价格上涨 C.珠江三角洲由原来的产业转入地成为转出地D.环境污染严重
13.如今长三角高速公路和城际轨道交通规划已经启动,广东省也正在加快出省高速公路通道建设。其意义是()
A.缓解用地矛盾,分散大城市职能B.构建全国交通网的需求
C.实现资源合理配置与产业合理分工D.改善经济区位,发展外向型经济 14.今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是()
A.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传统产业B.加强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日用品主要产地 C.开发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D.发展现代农业,建设出口创汇农业基地
15.下列说法中,不属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是()A.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B.产业升级面临困境 C.外资额占全国比重逐年上升D.城市建设相对落后 16.下列不属于珠三角城市化问题的是:()
A重复建设突出B人地矛盾加剧C生态环境形势严峻D产业的升级换代速度较快 17.在下列不同年份的珠江三角洲区域地图中,不可能找到深圳市的是:()
A、1975年的地图B、1980年的地图C、1985年的地图
D、1990年的地图 18.深圳迅速发展的主导因素是:()A地理位置B政治因素C交通因素D科技因素 19.我国加入WTO后,成为影响深圳发展的新的主要因素是:()A科技B旅游C交通D环境
20.珠三角近二十多年来的城市化速度较快,其影响因素主要是:()A人口迁移 B经济发展 C人口增长 D自然条件
改革开放以后,珠江三角洲地区迅速推进工业化,同时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下图为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总产值增长图,读图回答21、23题。21.珠江三角洲工业化进程中的阶段Ⅰ、Ⅱ两个发展阶段的主导产业分别是()
A.原料密集型产业、动力密集型产业 B.劳动密集型产业、市场密集型产业
C.劳动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D.高新技术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
22.以下属于阶段Ⅰ工业发展特点的是()
A.建立了大批日用消费品加工工厂B.外商的投资规模相对较大
C.工业附加值增长较快D.成为我国最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23.以下不属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在阶段Ⅱ进行产业升级的原因的是()A.全国对外开放范围的扩大B.新能源矿产基地的开发
C.劳动成本优势的逐步丧失D.发达国家和地区新一轮产业结构的调整
下图为江苏省三大产业产值比重与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图。读图,回答24、25题。24.图中曲线标注的序号与文字说明,对应正确的是(双选)()A.①——城市人口比重 B.②——第二产业产值比重 C.③——第三产业产值比重 D.④——第一产业产值比重 25.图示曲线反映了(双选)()A.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增长的速度最快 B.20世纪90年代末城市化速度最快
C.1990年第三产业产值比重超过第一产业D.城市人口增长与第二产业发展同步
26.图中表示中国城市化率和工业化率、日本城市化率和工业化率的曲线依次是()A.①②③④B.③②①④ C.②③①④D.③④①② 27.下列关于中、日两国城市化率和工业化率的分析错误的是()
A.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化过程而发生的现象
B.中国城市化明显滞后于工业化 C.中国工业化水平高于日本 D.中国城乡发展差别比日本大
国务院近日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作为首个获批复的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国家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又一重大举措。结合规划图回答28、29题。28.皖江城市带发展在空间布局上所依托的最主要的区位优势条件是()A.长江的“黄金水道”条件 B.区域内丰富的人力资源 C.区域内丰富的自然资源 D.区域内雄厚的经济基础
29.对皖江城市带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影响叙述不正确的是()A.推动安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B.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实施
C.可促进安徽与长三角分工合作、优势
互补、一体化发展D.可以使安徽快速融入我国东部经济地带的行列 30.关于该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城市化与工业化呈同步增长趋势
B.该国城市化进程与工业化水平不相适应 C.该国属于发展中国家
D.阶段Ⅲ,该国经济增长主要来自第三产业 31.阶段Ⅲ,该国吸纳劳动力的主要产业部门有()①劳动密集型产业②资源密集型产业 ③技术密集型产业④现代服务业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32.珠江三角洲与长江三角洲和京津唐等地区相比,对外资的吸引力正在下降,其原因是()
A.国家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和京津唐地区实行了更优惠的政策
B.受地区产业基础和市场腹地等条件限制
C.长江三角洲地区和京津唐地区劳动力资源更为丰富、廉价
D.长江三角洲地区和京津唐地区水资源、矿产资源比珠江三角洲地区更丰富
【答案】1.D2.C3.A4.D5.B6.D7.D 8.B9.C 10.A11.D12..B 13.C 14.A15.C16.D17.A18.B19。A20。B21.C22.A23.B24.CD25.BC26.B27.C28。A29。D30.D31.C32.B
二、综合题:
1.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摊开中国地图,只要细心看一下,便会发现中、东部经济空间格局好似一张弓箭。东部沿海地区是弓背,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冀都市圈分别是弓的南北两端,京广铁路和京珠高速公
路沿线经济带是弓弦,长江经济带是弓箭。弓弦和弓箭的交会处,有一个城市圈,成为“中国弓”的发力点和搭箭点。这个城市圈就是武汉城市圈。
材料二:弓箭示意图。材料三:三城市年内气温和降水量图。
(1)根据材料一,写出材料二图中A、B的名称:A__________,B__________。
(2)写出材料二中A、C、D与材料三中相对应的三地编号。A______,C________,D__________。(3)材料二图中,A、B、C三处中有春旱和伏旱现象的分别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简述B地旱情形成的主要自然原因。
(4)材料二中B—D工业地带是我国著名的__________工业地带;简述B—D工业地带发展工业的有利区位条件。【答案】(1)京津冀都市圈 武汉城市圈(2)甲 丙 乙(3)A B 7、8两月,B地受副热带高气压的控制(反气旋),产生下沉气流,以无雨晴天为主,形成伏旱。(4)长江沿岸
农业
基础好,为工业提供原料,有色金属资源丰富;能源充足,有众多大型水电站;市场广阔;交通便利,利用长江“黄金航道”,可以实现水陆、江海联运;劳动力充足。2.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地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但也产生了各种问题。结合下图,回答问题。(1)该地区发展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___。其产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2)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升级面临困境,许多外资企业迁往长江三角洲地区。试从影响工业布局因素的角度分析原因。(3)据图分析,珠江三角洲主要城市在工业结构和城市职能方面,存在哪些抑制区域进一步发展的问题?为此应采取什么措施? 答案:(1)①大气污染或酸雨污染;②污水污染;③地表径流污染 ①工业生产造成的污染(或人类工业生产活动);②生活污水污染(或人类生活活动);③农业活动污染(或农药、化肥过量使用)
(2)珠江三角洲地区区位条件的变化:政策优势明显下降;市场萎缩;环境污染严重;南岭的阻隔,使其腹地范围小。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区位优势:浦东新区的开发,吸引了大量投资;有产业基础、科技与人才优势;经济腹地广阔;水陆交通发达。
(3)问题:结构趋同,功能不清,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不发达。措施:各城市加强相互分工与合作,发展信息、交通、金融等服务业,构建以香港、广州和深圳为中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09年12月15日开工建设的港珠澳大桥是一个集路、桥、岛、隧为一体的工程,是在“一国两制”条件下,粤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建设的大型基础设施。港珠澳大桥对促进香港、澳门和珠江三角洲西岸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1)关于澳门的叙述正确的是()A.位于珠江东侧,北与珠海接壤 B.陆地全部由填海而来
C.经济以博彩业和旅游业为主 D.1997年7月1日回归祖国
(2)简述“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区位优势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3)打造“珠三角”地区城市群过程中可能带来哪些问题?
(4)说明港珠澳大桥建设对促进“珠三角”工业化、经济发展有哪些积极意义?(二条即可)答案:(1)C(2)区位优势:位置优越,临近港澳及东南亚地区;交通便利,铁路、高速公路、海运和航空等形成综合运输网络;劳动力资源丰富;技术先进,人才丰富;著名侨乡、改革开放的前沿,便于吸引外资,资金充足;国家给予政策优惠。存在的主要问题:资源、能源短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水土流失、石漠化等);城市环境问题突出。(3)环境污染;交通拥挤;居住、就业困难;社会治安差等社会问题。(4)①缩短港珠澳之间的交通,提高运输效率,促进物流业发展;②带动“珠三角”地区旅游业发展;③加强内部联系,扩大交流;④促进消费,扩大内需,加速区域开发。
4.近年来珠江三角洲汽车产业发展迅速,成为
我国主要汽车生产基地之一。读珠江三角洲汽车产业群分布图及2006年1~10月广东汽车出口情况分析图,回答下列问题。(27分)
(1)日本汽车产业集团近年来纷纷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投资设厂,主要原因是什么?(8分)(2)珠江三角洲地区汽车零部件产业布局有何特点?这样布局的好处是什么?(5分)当前,我国汽车消费火爆,轿车正逐步进入寻常百姓家庭,成为大众消费的热点。(3)大、中城市中专门经营汽车的“汽车城”,其地址多选择在交通方便的城乡结合部,试分析其有利区位因素。(4分)
(4)私人汽车的迅猛增长能促进相关工业及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但也会带来一些弊端。简述我国汽车消费迅猛增长带来的问题有哪些?(10分)答案:(1)①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②土地租金低、劳动力廉价;③制造业基础好;④绕开贸易壁垒。(2)集中分布于三大汽车整车厂附近(集群分布)便于整车厂与汽配厂的联系与协作,降低运输成本。(3)交通便利、地价较低。(4)①加大城市交通的压力;②加大了对环境的污染;③加剧石油能源的供需矛盾;④修建道路、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占地多;⑤交通安全问题。5.下图为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从1985年到2005年,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较快。其城市化过程具体表现在________;其城市化过程本质表现在______;其城市化过程的动力主要是______。(2)随着城市化的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越来越密集,并逐步形成了城市群的规模。试分析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形成的有利区位条件。(10分)
(3)珠江三角洲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在人口方面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请简述其变化。(8分)答案:(1)城市数目增多,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出现城市群现象城市人口比重上升生产力的发展(2)珠江三角洲地形平坦;临海,水陆交通便利;毗邻港澳,地处我国的南大门,历史上有对外开放的传统,国家对外开放政策的扶持;港澳、欧美、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工业产业的转移。(3)人口规模扩大;外来人口不断增多;人口素质不断提高;因工业结构偏轻,女性人口偏多。
第四篇:《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教学设计
2.6《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的教学设计,通过创设“真实性”情境,调动他们的全部感受力和过去生活得来的经验去探讨与发现问题,也只有在真实的情境中所提出来的问题也才最具有挑战性与针对性,对问题的解决也才更能显出他们的价值和现实意义;通过创设“多样性”情境,以情境创设的多样性去实现学生学习的选择性,以多变的交互性去激活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创设“新颖性”情境,既要让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一定的联系,又要有新的信息刺激,让学生获得一种新的体验,得到一种新的发现;通过创设“有效性”情境,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激发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参与的热情,使课堂充满了生命力。
二、教学分析(一)、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学生通过学习必修Ⅱ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已经初步理解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及解决措施;通过学习必修Ⅱ第四章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已初步了解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城市化和工业化所带来的影响有比较切身的体会。所以教学中,通过创设真实情境,在学生体验基础上,深入理解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掌握解决工业化、城市化问题的具体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
(二)、教材分析
1、《课程标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对本课教学内容的要求(1)《课程标准》要求:以某经济发达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2)《学科指导意见》
基本要求:
1、以珠江三角洲为例,分析区域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推进作用。
2、以珠江三角洲为例,了解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对策和途径。
发展要求:结合区域实例,分析工业化和城市化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和对策。
2、本课内容的组成成分和在模块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 从教材的整体结构看,《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是人文地理最核心的知识,城市化和工业化深刻地影响着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体现了新教材学以致用、人与自然和谐的编写思想。《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是在学习了必修Ⅱ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和第四章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基础上,通过具体案例,进行更加具体、深入的学习。从这一节内部结构来看,工业化、城市化及产生的问题这三部分知识间是由因导果、层层深入的关系。解决问题的对策是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运用和深化。
3、教学目标分析: 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旨在深入理解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进程及影响。根据“标准”要求,学生要能“读”、会“说”、会“用”。通过《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地理读图、概括信息的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我认为课程标准只是教材目标,是针对全体学生的普遍标准,它和每所学校的实际教学目标是不同的,依据对新课标的解读,结合我校高一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水平,我制定的教学三维目标要求如下: 知识与技能:(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和珠三角的城市化进程。(2)理解工业对珠三角城市化的影响。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珠三角城市化和工业化问题分析、相关案例的剖析,培养学生探究问题,提高从图文资料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通过讨论、分析“工业对珠三角城市化的推动作用”,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和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2)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城市观、发展观和环境观;(3)培养学生探究地理事物之间辨证关系的能力。
4、教材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对策。
理论依据:地理新课程的理念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回归生活世界,学习对终身有用的地理。人文地理课本质是阐述人地关系、规律和原理,并运用规律、原理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服务。而《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就是建立起区域自然地理各要素和社会经济各要素的内在联系,分析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对策,又必须联系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各地理要素,因此是教学的重点。
2、教学难点: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的内在联系。
实践依据: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较抽象,需要从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思维,并且跨范畴的思维联系对基础较差理科学生来说比较困难,学生在这方面直观认识也比较缺乏。
三、教学策略与手段: 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
四、课前准备:
1、教师的教学准备:熟悉相关知识,制作多媒体教学辅助课件。
2、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布置:把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合作小组。
3、教学用具的设计和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入新课,(2分钟)教师活动
歌曲《春天的故事》;珠三角为什么能“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 学生活动
参与想象,激发兴趣,明确主题。设计意图和理论依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利用歌曲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营造宽松的氛围。设计疑问,设置悬念,唤起学生强烈求知欲及参与意识。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享受知识快乐。
第二步:新知学习(20分钟)教师活动
展示珠三角位置图;珠三角、广东和全国在社会经济各项发展指标的对比数据图表。
问题:
1、读图,说出珠江三角洲的位置特点。
2、概括珠江三角洲社会经济发展特点。学生活动
学生读图、读材料,从中提取相关有效信息,做好分析、归纳工作,逐步构建珠三角发展概况的知识背景。
设计意图和理论依据 了解珠三角的位置特点,是理解其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必要前提;知道珠江三角洲社会经济发展特点,是学习本课必备的背景知识。
教师活动
展示:珠三角“一镇一品”的特色经济----以东莞虎门为例 问题:简要说明珠三角“一镇一品”的发展模式,对于该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土地利用(土地利用结构和利用率)和自然环境等三个方面的影响。
学生活动
学生阅读材料,从中提取相关有效信息,小组合作,做好分析、归纳工作。
设计意图和理论依据
1、对于珠三角发展的初期阶段,教材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如工业方面开始出现的“一镇一品”的特色经济现象;进入工业发展的夯实基础阶段的概况;城镇发展的城乡一体化现象。本题通过材料的整合、再加工,能够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减少阅读量,提取有效信息,内化、理解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的联系;同时从土地利用率较低、环境质量下降等方面,理解转变城市化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2、采用情景案例分析: “教是为了不教”,这是新课程“从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的体现。通过具体的一个案例,创造地理现场,总结分析解决这类问题的一般技能和方法,做到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掌握地理事物研究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从文字提取有效信息,这也是高中地理新课程四大考核目标之一。案例教学过程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教师活动
展示:深圳发展案例
问题:
1、结合材料,简析深圳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
2、深圳与珠三角地区众多的小城镇相比,产业结构和单位土地经济效益有什么特点? 学生活动
学生阅读材料,从中提取相关有效信息,小组合作,做好分析、归纳工作。设计意图和理论依据
以深圳市的发展为载体,整合20世纪90年代后,珠三角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方面的材料。通过第1题,理解城市发展的区位一般条件,及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特殊条件;从土地利用、产业结构变化等方面,继续深入理解转变城市化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教师活动
展示:1983年和2002年珠三角城市分布图 问题:
1、珠三角的城市分布特征。
2、概括珠三角的城市数量、城市行政区划的变化特点,并简析原因.学生活动
学生读图,从中提取相关有效信息,小组合作学习。设计意图和理论依据
1、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能力、概括能力。
2、城市数量、城市行政区划的变化是城市化的具体表现之一,学生要联系“一镇一品”的特色经济和深圳案例,就能深刻领会城市化的动力来自工业化。
第三步:明辨是非、畅想未来(15分钟)教师活动 辩论主题: 正方:“城市病”是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因此也可以在城市化过程中解决;反方:“城市病”是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因此必须走逆城市化的道路。
学生活动
1、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论据、探讨对策。
2、学生从未来交通、绿色建材、智能家居、“零排放”社区等方面畅想未来城市。
设计意图和理论依据
1、对于重点内容,学生通过辩论过程,能够清晰“城市病”的产生原因,在辩论过程中探讨、理解“城市病”的对策。通过讨论能让人们对事物了解得更全面。学生结合具体的区域工业化、城市化问题进行分析,教师适当点拨,把微观的表象上升为宏观的规律、把具体的分析上升为解题的一般思路,层层铺垫和深入,突出了重点,同时提高了解题技巧。
2、畅想未来城市的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够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在学生感性分析的基础上形成理性思维,下次遇到类似问题,思路就比较开阔,形成发散性思维。
3、开展小组活动让每位学生有机会参与活动、发表见解,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发现过程,“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促使变学会为会学、要我学为我要学。同时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并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发展思辩能力。
第四步:课堂小结(3分)教师活动
从知识和方法两个角度对课堂进行简单扼要小结 学生活动
参与活动,整合、完善知识网络
六、板书设计
板书就是课堂重难点和内在逻辑的浓缩,本节课采用结构式板书,注重直观、系统,体现教学重难点和知识点的内在联系。
七、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要求,在实施过程中我觉得有好的一方面,当然还有不足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情境的创设要有新颖性。教学中所创设的情境一定要让学生感到新鲜生动又富有时效性,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之产生兴趣,激发起观察、描绘情境的热情,从而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
2、情境的创设要有感染性。困倦的情绪要传染人,而高昂的情绪则能感染人。教师从跨进教室的那一刻起,其精神状态则直接影响着教室的气氛。罗曼·罗兰说过“要撒播阳光在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教师自己没有感情,就无法激起学生的感情。因此在所创设的情境中,或悲,或喜,或怒,或思,只有教师自己先被感染了,才能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从而更好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
3、情境的创设要有互动性。要改变以往学生单方面被教师罩在预设情境中的被动状态,形成一个多维的情境互动网络。师生都是情境的营造者和体验者,处于平等的地位。情境创设贯穿于教学始终,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和谐互动中,做到“境”与“情”的结合,达到“境”与“理”的统一。情、境之中蕴涵着“理”,才能使学生真正因体验而晓理、因感受而动情。
第五篇:《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学案
4.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学案
——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理解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的相互关系。
2、理解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的主要国际背景及地理条件。
3、了解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的发展阶段,理解不同发展阶段特点及其对城市化带来的影响。
4、了解珠江三角洲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及解决问题采取的措施。【学习要点】
一、城市化与工业化
1.城市化、工业化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2.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互之间的关系
3.一般发展中国家如何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通过优惠政策,鼓励少数有条件的区域率先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以带动相邻区域以至全国其他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如珠江三角洲地区)就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得益于优惠政策而迅速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地区之一。
二、对外开放的前沿
1.20世纪80年代之前,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基础__________________,只有纺织、食品、建材等工业,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市。
2.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的有利条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全国最大的__________之一。
三、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
1.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珠江三角洲地区迅速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主要得益于() A.优惠政策B.便利的交通 C.劳动力资源丰富D.资源丰富
2.下列不属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的有利条件是() A.20世纪七八十年代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B.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 C.原有工业基础较好 D.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3.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珠江三角洲地区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此时主导产业是()A.高新技术产业B.劳动密集型产业 C.资金密集型产业D.资源密集型产业
4.下列不属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出现一系列问题的原因是() A.地区产业基础的限制B.市场腹地等条件的限制 C.缺乏合理的规划与管理D.城市规模的无限制扩大
5.关于珠江三角洲工业化与城市化问题对策的说法,正确的是() A.继续以轻工业为主,限制重工业的发展
B.应加大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等的比例,以此推动本地区的产业升级
C.区内各城市需加强分工与合作,构建以澳门、广州、深圳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D.对外来人口的管理已经很成熟,“村中村”问题已经得到解决
6.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比,珠江三角洲在产业升级中面临的困境表现在() ①产业基础差 ②科技实力薄弱 ③人才队伍差 ④南岭的阻隔,使国内的腹地范围较小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7.下列关于珠江三角洲生态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全国酸雨中心之一 ②大气污染日益加剧 ③“水质性”缺水问题突出 ④围湖造田导致耕地面积增加⑤土壤肥力增高 ⑥水土流失日趋严重 A.①②③④⑥B.①②③⑤⑥ C.①②③⑥D.①②③④⑤⑥
8.下列关于珠江三角洲工业化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是目前工业发展的主导产业 B.1990年以前该地区工业增加值的增长较慢
C.1990年以后政策优势是吸引到该区投资的主要因素之一 D.目前是我国最大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9.20世纪90年代以来,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比,珠江三角洲地区处于劣势的是() A.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B.产业基础和科技实力 C.工资水平D.区位条件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城市规划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B.推动珠江三角洲改革开放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动力是交通条件的改善 C.珠江是我国第一大城市密集区
D.推动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因素之一是本区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 读“珠江三角洲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国际直接投资和外贸额所占全国比重的变化图”,完成11~15题。
11.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2001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国际直接投资额占全国的比重首次超过珠江三角洲地区 B.长江三角洲地区外贸额占全国的比重不断上升,并超过珠江三角洲地区 C.珠江三角洲地区外贸额占全国的比重从1993年起一直呈下降趋势 D.图中所示的变化与外商投资区位选择的变化有关
12.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比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具有的优势条件是() A.产业基础良好B.毗邻港澳和东南亚地区 C.腹地范围广阔D.技术水平高
13.影响珠江三角洲地区国内腹地范围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A.地形的阻隔B.水源不足
C.夏季高温多雨D.河流航运里程较短 14.以下工业中,最有可能在20世纪60~90年代初从日本迁移到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是()A.服装制造业B.钢铁工业 C.生物制药工业D.化学工业 15.珠江三角洲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是()
A.外来投资B.个体私营企业发展 C.乡镇企业发展D.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建立
16.读我国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示意图(甲)、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示意图(乙)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结构图(丙),回答下列问题。
(1)近二十年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
(2)乙区域与甲区域相比,工业发展的主要劣势是什么?
(3)乙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主要问题有哪些?该区域经济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是什么?
(4)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成为全国经济增长最快、人民生活最富裕、外商投资的热点地区,试分析其区位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