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微课教学设计探究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微课教学设计探究
摘 要 以微课为研究对象,就其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设计及其应用进行探究。
关键词 中学信息技术;微课;互联网授课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7-0148-02
前言
微课是以视频教学为基础,按照相关的课程教学要求、标准以及具体的教学内容来开展教学活动的教学形式,具有短小精悍、丰富度强、效率高等优点,可以将学生零碎的时间整合起来用于学习,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然而,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互联网授课形式,其在应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为了确保微课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应用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教师必须合理设计微课内容。信息技术课程微课设计需要注意的问题
以学生为主体来录制微课 学生可以借助微课提前预习信息技术课程中所学的内容,以更好地弥补课堂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所以为了确保微课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信息技术教师必须尽量保持微课制作的趣味性,以充分吸引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微课的学习中来。另外,当前的中学生大都已经基本具备完善的认知意识,他们喜欢表现自己,并且对于学生这个身份已经显得厌烦,那么学生在放学后喜欢转变学生这个角色,非常需要朋友来倾听自己的心声。因此,信息技术教师需要以朋友的身份来为学生设计微课内容,使学生可以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去欣赏微课,以更好地投入到课程的学习中来。比如在设计微课时,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尽量避免采用“你们要/应该……”等生硬表达词语,而应该用“我们应该……”等词语来表述自己与学生间的平等身份,从而使学生切实从微课中感受到教师的亲切感,提高微课设计的质量。
微课配音要尽量选用本地语言 在微课设计过程中,为了使学生在一个轻松、愉悦的环境氛围中去学习有关的知识,信息技术教师要尽量采用本地语言来为学生设计微课内容,以尽量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可以在最熟悉的语言氛围中去学习有关的学习内容,增强学生学习的效果。比如针对那些学生来源地域不同的学校,在制作课件的时候,要尽量选用普通话来进行配音,以使全体学生均可以了解有关的学习内容;以粤语为主要语言的地区,可以选用粤语和普通话两种语言,分别设置微课的语言,然后让学生自由选择,以确保学生可以更好地学习有关的知识。
适当增设教师的个性化头像 在运用微课进行教学过程中,如果单纯按照微课设计的步骤来进行,那么所设计的微课无法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他们会在观看一段时间后出现乏味、枯燥的感觉,微课的学习效果不是非常理想。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必须要增加微课设计的个性化因素,比如在微课设计的时候适当增设个性化头像,对有关的信息技术知识要点进行讲解,以充分吸引学生的听课注意力,增强微课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应用的效果。
在微课设计中适时添加字幕 设计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微课,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微课中所设置的各种教学内容,信息技术教师可以适当适时增加一些微课字幕来对必要的微课内容加以详细阐述。这主要是由于信息技术授课教师的言语表述中可能存在一些误差,或者录制环境可能存在噪音等,使学生听不清,或者在听的过程中存在遗漏或者误解的问题。通过课件中这些字幕的合理添设,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教学内容,提升学生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合理选择微课中PPT的背景色调 在录制信息技术课程微课的时候,信息技术教师大都会选择PPT作为课程讲解的主要形式,但是大多数信息技术教师很少或者没有接受美学色彩方面的培训,他们所制作的微课中PPT的背景色彩要么杂乱无章,要么色彩单一,无法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微课应用的效果大打折扣。
因此,在制作微课中PPT的过程中,信息技术教师必须结合微课的内容来合理设置PPT的背景色彩搭配方案,增加微课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比如,针对信息技术方面的数据标注、操作步骤或者基本理论概念等方面的理论知识,要尽量选择绿色、蓝色或者黑色等冷色调背景;针对那些特别重要或者属于结尾归纳总结性质的教学内容,信息技术教师要尽量选择黄色、红色、金色或者橙色等暖色调作为课件PPT的背景色彩;等等。通过这种不同色彩的背景,可以避免学生出现视觉审美疲劳,增强微课设计的观赏性,以使学生将注意力放在微课课堂的学习上来,增强学习效果。微课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不同课程类型选用不同微课 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通常主要包括新课讲授、操作复习课以及综合创作课等。为了确保微课应用的合理性,必须针对不同的课程类型选择不同的微课来开展教学。
首先,针对新课的讲授,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分析、理解和应用这些待学的新信息技术知识,就必须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避免使学生感到乏味而失去探究新知识的兴趣。因此,微课的应用必须要建立在学生对于新授课知识全面分析基础上来合理设置微课内容,从而采用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来以优生带动差生学习,增强学生学习的实效性。
其次,针对操作复习课的微课应用而言,信息技术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操作要点制作不同专项的操作演示微课,让学生有目的、有选择地来学习有关的教学内容,从而使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情况合理掌控各个操作步骤的要点,确保复习内容不存在遗漏的问题。
最后,针对综合创作课方面的微课应用而言,信息技术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为学生设计一些富有创意的作品,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增强学生的创作意识。
在不同教学环节中合理引入微课 通常而言,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环节主要包括课堂导入环节、重点知识操作讲授环节以及课堂小节环节等。下面就这三个方面教学环节的微课导入进行详细探究。
1)在课堂导入环节引入微课。课堂导入教学环节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教学环节,其直接决定着学生学习的兴趣能否被有效激发。为了使学生在最短时间以最高效的状态投入课堂学习中,必须增强课堂导入的质量。信息技术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个直观、生动的微课,引发学生积极进行思考,帮助他们快速投入课程学习中,以更好地实现课堂角色的转化,增强学习效果。
2)在教授重点操作知识环节,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这些重难点方面的信息技术知识,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信息技术教师可以适当设置一些微课。这些短小精悍的微课不仅要有丰富的教学内容,也要有利于化简为繁、化抽象为具体,有利于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同时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去积极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效果也自然非常理想。同时要考虑学生的层次性学习,使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均可以有所提升。
3)在课堂小结环节,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借助微课将课程教学内容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并要适当配上教师的精辟语言,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总结,以使学生更好地总结这些零碎的信息技术知识,从而切实巩固和提升所学的教学内容。结语
总之,当前我国正处于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一大批“微”事物频繁出现,而微课则是教育微时代的产物。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信息技术发展的主要内容,更应当身先士卒,合理运用微课来开展教学,从而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黄国颐.中学信息技术微课的制作与应用[J].教育信息技术,2015,15(7):31-33.
第二篇: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初探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初探
摘要: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的能力。本文以个人多年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探索以及所在学校的实际情况,阐述如何搞好中学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教学质量
正文: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能力将作为人们最基本的能力和文化水平的标志。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强调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其中使用计算机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展示信息和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是信息时代中学生必须具有的信息素养和能力,而培养学生具有这种素养和能力是我们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所必须达到的一项历史性任务。为实现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必须研究如何搞好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提高信息技术课教学的质量与效益。下面结合我校实际与多年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实践,浅析如何搞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
一、高标准创设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系统环境
开展信息技术课程教学,需要较高水平的软、硬件环境支持。高标准的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环境是顺利进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重要保障。若无软、硬件环境保障,谈何高质量的信息技术教学。我校按照现代教育技术发展趋势与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的要求,根据校情和经济承受能力进行全面规划,在坚持“功能上的先进性,教学上的实用性,结构上的整体性”的原则基础上,每年划出一定的资金,完成相应设备的配置。近年来,我校已投入上百万元,保证了适应不断变化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需要的软、硬件环境:
1、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2间教室有128台工作站,并均配有服务器与教师机,并安装有网络教室控制设备。软件配置上包括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所需所有的操作系统与应用软件以及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系统。教师机配有网络教学软件远志公司的LATAR。
2、多媒体教室:共有3间,内有多媒体电脑、大屏幕液晶投影机、实物展示台、音响设备等。
3、师生音像阅览室、教师电子备课室以及校园网络中心。
以上各环境已初步建成校园网。这些软、硬件系统环境为我们开展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为搞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提供了物质基础。
二、加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重要性的宣传
由于信息技术课程目前不是中学高考科目,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信息技术课程的教育与教学的开展。这就需要加大宣传力度。首先是使我们的教育行政领导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对中学生的重要性与迫切性,认识到培养中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关系到学生能否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是能否成为未来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因素。领导具有了这种新理念后,必然会重视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开足开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从而为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打好教学氛围。另外,要加强对学生的宣传,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对他们的成长与学习的重要作用;使他们认识到,作为一名网络时代的中学生,必须具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同时通过实例,使他们尝到具有这种能力后对学习其它学科有巨大帮助的甜头。这样学生就有了学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在动力。有了领导的重视与学生的主动求学,搞好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就有了内部的动力与外部的条件了。这就为搞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提供了良好的教学氛围。
三、加强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的培养与培训
要搞好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提高学科教学质量,必须具有一组爱岗敬业、专业知识精堪、同时具有一定教育教学理论的高素质教师。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学科。因此,师资相对的比其它学科薄弱。信息技术又是知识更新最快的一门学科,因而对教师的知识的更新要求更高。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必须加强信息技术科任教师培养与培训,使之能适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要求。我校在这方面是非常重视的,对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的培养是有力的,对我们参加各种培训是大力支持的。我校现有信息技术课专任教师4人,其中一人99被评为福建省“优秀青年教师”,二人是省级“计算机骨干教师”。4位教师都在积极参加继续教育。这就为搞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提供了师资保障。
四、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好了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所需的软、硬件环境系统;领导与学生的观念更新了(领导重视了,学生肯学了);具有了一组高素质的信息技术课任教师了。三个为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质量的条件都具备了后,接下来要做的是:如何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完美结合起来,实现教学相长;我们教师如何优化课堂教学,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信息技术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走进中学的课堂,时间还是很短的,是一门新学科、有新特色。信息技术课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传输信息与应用信息的能力。在教学上,我们必须采用有别于其它学科的传统教学方法,采用具有本学科特色的适应信息技术课教学的思想、方法与手段。下面介绍我在教学过程中应用比较成功,达到师生教学相长,实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些探索。
方法一:采用互动式教学法
信息技术课是富含创新意识的一门学科,是非常适宜实施互动式教学的一门中学新课程。首先,现有的计算机软、硬件技术条件可以很容易地实现互动式教学,特别是网络技术的成熟,更为互动式教学插上了飞跃的翅膀。信息技术教学的互动性能体现教学双方互通信息,共同发展的交互作用,符合教学的最终目标,有利于培养学生善思考,提高获取、传输、处理与应用信息的能力,从而实现学科教学目的,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我们如何在信息技术课中实施互动性教学呢?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改变传统的单一教师讲授法,采用老师讲授与学生使用交互式CAI学习软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初接触计算机的人往往会觉得难以入门,或者在使用过程会因一点微小的失误而茫然失措,或者会为开关机先按哪个按钮而烦恼。教师的讲授是非常抽象的,学生不易理解与掌握,而采用一些CAI软件进行互动式的学习,将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如《开天辟地》、《万事无悠》等,另外教师自制了一些针对性较强的课件。通过界面图形化,可视化,大大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并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促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理解吸收,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又将促使学生主动去学、乐于去学。在信息技术教学方面,这样会使学生不断体会知识点,从而增强继续学习的信心和决心,并不断在实践中主动探索,能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并与教师共同讨论,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②及时反馈教学信息。教学信息可体现在学生学习的精神状态,教学时的课堂气氛,作业的完成情况,测验、考试情况分析等方面,还有学生的提问,发现、创新、实践方面也能够获取教学信息。利用所获信息教师可调整教学计划,完善教学的侧重点,针对个别学生的不同情况对症下药,因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③实行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互动式。我们强调教学中的因材施教,是因为学生是教学的对象,学习的主体,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个性特点,同一知识环节也会有不同的理解能力,教师可在及时收集教学信息时对不同学生实施因“人”施教,如思想上不想学的学生,可配合思想教育,难以理解的部分则可以放慢教学进度,详加讲解,配以教学光盘,通过上机指导实践使学生掌握等,要求教学上因人而异,有针对性地教育。以此来提高教学质量。
方法二:强化上机实践、引导学生自主创作电脑作品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因此要加强学生的上机实践。为了提高上机实践课的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教师必须设计好上机实践的任务。那么,如何来设计上机实践的任务呢?任务不宜定的太死,可根据具体的教学模块设计科学的任务。例如:字处理软件WORD模块的上机实践可设计如下的任务:每位学生利用WORD制作一期班刊,要求:①一个富有创意的主题。②班刊应含有艺术字、图像、图形、各种风格的文字以及表格。③作品完成后,学生互相评测。为使学生顺利完成任务,我们提供上网、数码相机等技术与设备。同时教师在上机实践中要科学引导,因人而异地进行个别辅导。任务设计得好,直接激发学生的上机实践热情与创作的激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使他们的创新能力得以开发与培养。另外,要重视引导学生自主创作电脑作品,并适时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测,公开赞扬每位学生作品的优点与创新之处,个别指出不足之处。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培养协作精神。通过这样的上机实践,必然使学生信息素养不断进步,从而提高了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质量。
培养与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传输、处理与应用能力是我们信息技术课必须承担的主要教学任务,如何搞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与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是我们每一位从事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教师永恒追求的主题。
参考文献: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教育部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策略与方法》中小学教师自修教程
《互动性教学的意义和实现》区建峰(好范文整理)
第三篇:微课用于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探究
微课用于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探究
【摘要】 随着社会的息化的飞速发展,信息处理能力已成为必备的基本技能,也就对信息技术的教育要求更高。微课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具有表现能力强、灵活性好、简练精悍等特点,在现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能够展现课程的视觉和听觉效果,使得课堂教学更生动有趣,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本文主要阐述了微课以及其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关键词】 微课 初中信息技术 实践探究
【中图分类号】 G633.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6)07-090-01
0
随着社会高度信息化的发展,信息素养和信息的处理能力是当今社会人才必备的素质。信息技术受到人们的重点关注。对于现阶段初中学生的信息技术教学存在资源匮乏等问题,导致信息技术教学的效果不是很理想。而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在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具有着表现能力强、灵活性好、简练精悍等特点受到老师和学生的青睐。微课应用在教学中不仅加强了课堂的生动性和灵活性,还带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集中力,促进了信息技术教学的发展。
一、微课的概述
微课是老师根据学生的学习的需要和学习目标的需要,利用教学系统设计的方法开发的具有视觉或听觉的、内容精炼、表现力较强的课程,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同时也有利于老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问题的解决。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符合现在信息化发展的脚步。学生可以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学习。微课是根据学习目标对特定的一个问题或一个内容展开的,虽然简短,但是是一种完整的教学,学习者通过观看几分钟的短小视频,能够快速的从中获得有效的信息,使学习变得更加及时高效和便捷。
二、微课的特点
微课能够很好地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具有很多特点。
第一,微课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根据具体学科,微课的内容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更好的为教学实践服务。微课的教学内容有限,这就要求其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和有很强的表现力,能够利用短小的精炼的内容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内容体现在短小精悍上,不只是简单的问题的体现,还应该具有高度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微课一般时间比较短,旨在说明一个问题,学生的注意力能够更好地集中在问题上,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第三,微课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特点。微课是以教学目标为目的的,但是不同的学科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开发不同的设计,所以具有一定的自主性。
第四,微课的教学应用方式很灵活方便。随着现在电子设备的迅速发展,移动式的学习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微课这种短小的表现形式的课程能够随时随地学习,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还能反复学习利用。
三、微课在初中信息化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运用微课教学,应该从前段分析、微课程科目体系的确定、微课程的设计实施、微课的综合评价几个方面来构建。
(一)前端分析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重要指引方向,在进行微课教学中,应该首先明确初中信息课程的教学目标。保证教学目标的可操作性、层次性、灵活性和整体性特点。根据教学目标的内容,对教学的具体内容进行细化。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微课教学。课前还应该进行简单的学习情况的调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动向和学习内容,以便进行相应的微课教学的教学设计。这样设计出来的微课才具有更具体、更具有针对性、具有更高的利用价值,能够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二)微课程的课程体系
根据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教学内容,确定微课程的教学体系,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完成微课的设计制作。在微课设计中,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设计新颖、明确、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微课的主要制作手段有以下几种,包括演示文稿录制类、传统纸张录制类、数字故事、交互式白板录制类和演讲类。这些数段通过电脑、摄影录音设备以及各种软件等其它辅助工具完成。
在进行微课设计过程中,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一个微课重点讲解一个知识点,内容要集中具体,时间应控制在十分钟之内。还应该遵循几点原则。包括科学的原则,实用的原则、直观的原则,还应该具有创新性和艺术性。
(三)微课的综合评价
微课实施以后,需要对其进行综合评价,评价其应用的效果。并根据反馈的结果不断的完善微课的设计制作,保障微课的科学性和应用性。通过综合评价及时改善微课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对微课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及时作出调整。
微课的评价主要是教学目标的评价和教学设计的评价两个方面。教学目标的评价,是根据学生的检测效果分析的,通过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根据反馈信息对微课的设计进行调整修改,达到最好的教学成果。微课程的评价,是从微课的内容、艺术性和技术性三个方面进行评价,分析微课设计的不足之处,根据这些评价结果进行修改以达到最佳的效果。
结语
微课结合课堂教学的应用,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广大好评,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还拓展了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在微课的不断利用和发展中,总结经验及时调整,设计制作符合教学要求的微课,为学生的更好的学习提供有力的帮助。
[ 参 考 文 献 ]
[1]颜智祥,丁小菲.“微课程”助推教师成长[J].深圳侨报,2012,(5):23.[2]吴玉莲.微课程在初中信息技术学科中的设计与应用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3]裴琳.面向初中信息技术的微课程设计方法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4.[4]糜莉.微课应用于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与思考――以《PPT技巧小超市》教学设计为例[J].考试周刊,2014,(97):133-134.
第四篇: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探究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探究
21世纪,人类已经步入信息时代,信息已经逐步成为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不懂信息技术,缺乏信息素养的人,将是信息时代的新“文盲”,忽视信息技术,不重视信息技术教育的国家,必将在信息时代的国际竞争中落伍!国际调研的结果显示,各国高度重视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升,在中小学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政府的共识。我国在中小学实施信息技术教育,是迎接21世纪国际竞争的需要,是国内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信息技术由于其自身的特点,使得它在教育教学方法上与传统教育有着明显的差别。
1.教学模式是指建立在一定的教学理论基础之上,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的,将教学诸要素以特定的方式组合成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具有可操作性程序的教学模型。1.1教学模式的特点。
如果说赫尔巴特的“四段法”是最早(1806年)的教学模式,那么教学模式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经过近两个世纪的发展,教学模式由单一模式发展为上百种模式,但这些模式都遵循了共同的特点。
(1)任何的教学模式都是建立在一定的教学理论基础之上,或反映了一定的教学理论,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的具体化。
(2)每一种教学模式都有明确的主题、特定的目标,具有可操作的程序,同时包含了以某种教学策略为主导的多种教学策略。
(3)教学模式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在教学模式中,教学中的各因素以一定的方式组合成相对稳定的结构。
(4)每种教学模式都有自己的适应范围和一定的局限性,没有普遍适用的教学模式。1.2教学模式种类繁多,形式多样。
美国著名的师范教育家乔伊斯(Joyce)在与他人合著的《教学模式》一书中,将教学模式分成四大类。
(1)社会相互作用模式(2)信息处理模式
(3)个人发展模式(4)行为主义模式
叶澜主编的《新编教育学教程》一书将教学模式分为三大类(1)侧重于发展思维能力的教学模式
(2)侧重于发展人际关系技能的教学模式
(3)侧重于适应学生需要与个别差异的教学模式 这些分类方法反映了不同的分类思想。乔伊斯的分类倾向于以模式的理论基础为依据,而叶澜的分类是以个体发展为依据。不同的分类对教师选择教学模式有不同的指导作用,但任何教学模式都由以下四个部分构成。(1)特定的教学目的(2)特定的教学程序(3)特定的作用方式
(4)特定的教学环境
教学模式将教学程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融为一体,把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具体的操作程序,它可以使教师明确教学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先怎样做,后怎样做,它的处方性和可操作性特点,使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进行选择和运用。
2.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完成教学目的、任务所采取的途径和程序。
2.1教学方法是指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而运用教学手段进行的,由教学原则指导的,师生相互作用的动作体系。
教学方法既包括手段和方式,又体现为教学过程的结构和程序。
第一教学方法体现了特定的教育和教学的价值观念,它指向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要求; 第二教学方法受到特定的教学内容的制约;
第三教学方法要受到具体的教学组织形式的影响和制约。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教学方法就必然包含了教法、学法、教与学的方法。2.2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直接影响了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质量的高低。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及其相互之间的有机联系。任何教学活动都离不开方法,没有方法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教学质量的高低与教学方法有密切的关系。尤其对于信息技术这种特殊的综合学科,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直接影响了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质量的高低。
3.各种教学模式在高中信息技术课中的应用 3.1传递—接受教学模式
这是我国中小学教学实践中长期以来所普遍采用的一种基本的教学模式。它源于赫尔巴特及其弟子戚勒提出的“五段教学”,后经过前苏联凯洛夫等人改造并传入我国,我们又对其作了适当的调整和修改。
它的基本程序为:激发学习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知识——巩固运用——检查评价。通过教师传授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由感知到理解,达到领会,然后再组织学生练习、巩固所学的内容,最后检查学生学习的效果。3.2示范—模仿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是历史上最古老的模式之一,也是目前信息技术教学模式中最常用的模式之一。它是指教师有目的地把示范技能作为有效的刺激,以引起学生相应的行动,使他们通过模仿有效地掌握技能的一种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课上,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教师先把每个知识点讲解并操作示范,学生再模仿操作练习,如此循环来完成整个教学任务。3.3探索—发现教学模式
又称“引导—探究”式,是一种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注重学生独立活动、着眼于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意志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课上利用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来引导学生手脑并用,运用创造思维去获得实证的知识;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学生探究的态度和习惯,逐步形成探索的技巧。但要求信息技术教师和学生之间处于协作关系,要求学习者能展开积极能动的活动,有时甚至是主角。3.4情境—陶冶教学模式
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创设一种情感和认知相结合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中有效地获得知识同时陶冶情感的一种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教师一般要给学生一个任务,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这一模式中教师是学生情感的“激发者”和“维持者”。采用这一教学模式主要作用在于对学生个性的陶冶和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通过设计某种与现实生活同类的意境,让学生从中掌握收集、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合作精神。
4.各种教学方法在高中信息技术课中的应用
4.1以学生认识活动的不同形态为依据的教学方法分类的应用
4.1.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方法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教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时,都伴之以讲授法。在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这种方法主要作为理论课的教学方法。
如介绍某工具软件或讲解网络知识。
讨论法是学生根据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在集体中相互交流个人的看法,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高中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和经验基础,很适合使用这种教学方法,还有利于发挥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例如在《信息与信息社会》这一节,教师就可以提出“什么是信息?”,以问题为导向,鼓励学生自主讨论信息的意义,大胆发言,提出自己的想法,并与同学之间进行交流,最后由教师归纳总结学习者的意见和想法。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把理论与实践有效的结合起来,更好的理解课程的内容,并转化为自己的认知结构。4.1.2以直接知觉为主的方法
演示法是教师向学生展示实物或直观教具,或者给学生作示范性操作,使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学生对课程内容有了感性认识,就能更正确、更深刻、更牢固地掌握概念、原理、规律等理性知识。另外,通过演示,也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这种方法是信息技术课中一些实践性和操作性较强的课程所常用的一种方法。可以在课堂上直接演示处理过程,为学生创造想象的空间,使他们对作品或演示过程产生好奇,进而产生学习的欲望。还可以给学生演示带有趣味性的教学课件,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中占据主动性。
4.1.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
练习法也就是实践法,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实践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某一问题反复实践,藉以形成技能、技巧或习惯的教学方法。在信息技术学科中这种教学方法常采用个别化教学模式,适用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4.2其它教学方法的应用
4.2.1任务驱动法
这是信息技术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任务驱动法就是将所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中,学生通过对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并找出其中的新知识,然后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程序。
在这种教学方法的指导下,还可以采用小组学习的模式。小组学习又称协作学习(collaborative learning),是学习者以小组形式参与,为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在一定的激励机制下获得最大化个人和小组成果而合作的一切相关行为。在任务驱动下,小组讨论、小组竞争等一系列教学活动能使小组成员间和组与组之间的思想融合贯通,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并能增强学生的协作意识。
4.2.2情境性问题悬念法
所谓情境性问题悬念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内容,设计安排一个或多个与现实问题相关的情境,其中蕴含了与学习有关的问题悬念,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强烈求知欲望,以最佳的学习状态进行学习。这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师为学生构造一定的学习情境,例如采用一些健康益智的游戏,使学生在游戏的情境中学习新知识,巩固练习学过的内容。提出切近生活情境的问题,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信息技术能力。4.2.3 形象比拟法
形象比拟法是指教师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借用学生已感知的知识来映射新知识,使新知识更容易被理解的教学方法。各种工具软件的使用方法大同小异,完全可以举一反三。
利用已学过的Word的界面设置,可以映射Excel等软件的界面,这样就可以用形象比拟的方法轻松的学习其它软件。4.2.4兴趣激励法
根据信息技术课的学科性质与特点,学生容易对这门课产生兴趣的萌芽。因此,教师在
教学中要抓住时机,加以引导、扶植、培养,使学生对信息技术课形成真正的学习兴趣。要注意启发学生的好奇心,耐心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鼓励学生的每一点进步,点拨学生的每一个困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学会和会学中不断取得进步。5.对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思考 5.1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关系
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即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教学模式是指建立在一定的教学理论基础之上,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的,将教学诸要素以特定的方式组合成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具有可操作性程序的教学模型。而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完成教学目的、任务所采取的途径和程序。两者相比,教学方法更注重于具体的途径和程序,也就是教师课上所使用的具体的教学方式。
5.2各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综合应用
每一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都有它的长处与短处,都有自己的特点,没有哪一种或哪几种能适用于一切范围和条件。尤其是对信息技术这样一门综合性强的学科来说,只用一种或几种教学模式和方法是达不到最佳教学效果的。
选用教学方法必须与所传授的教学内容相适应,并综合运用。而且信息技术课不能只考虑自己单方面的教学,还应积极与其它学科整合,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其它学科中。通过这种应用来锻炼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以促进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效果。5.3建构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称结构主义,是认知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其最早提出者是瑞士的皮亚杰(J.Piaget)。他认为,个体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认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以发展。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对知识意义的自主建构过程,强调以学为主,学生在一定的学习情境下,通过协商、会话等活动自主建构知识。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灵活运用这种教育思想。如果教学只是呆板地讲授软件使用方法,学生就会失去兴趣。
5.4发展创新意识、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未来世界最需要的是富有创造力的人才,而创造力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想象力丰富。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门实践性与操作性较强的学科,所以教师教学模式和方法的设计应考虑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想象空间,激活并扩展学生的想象力,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模式和方法,采用多种实践形式,让学生有更多动手实践的机会。学生通过判断、推理、想象等一系列思考过程来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动手能力。5.5在教学中坚持“主导---主体”模式
学习控制分为两种:内部控制和外部控制。外部控制就是学生受到来自外部的因素对自己学习的约束,表现为来自家庭、教师或长者的计划要求、任务、期望、鼓励、批评、督促、关注等,与学习的外部动机相联系;而内部控制也叫自我控制,是学生对自己学习的一种计划、要求、反思和调节的过程,与学习的内部动机相联系。学习过程往往同时存在外部控制和内部控制,也就是说在课堂教学中对学习过程的控制既要提高学习者的自我控制能力,又要结合教师的指导作用。
在信息技术教育中教师的指导作用不可轻视。因为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要把当前社会即信息时代对计算机的要求变成学生的需要,把社会意识和他人经验转化为学生个人的知识、智慧和思想,培养他们的创造才能。这就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鼓励他们独立探索的精神,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和发展的主体。
学生是学习任务的接受者,是发现问题的探索者,是知识信息的反馈者,是学习目标的实现者和成功者,他们理应是课堂教学的主人,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的主体作用,简单
地讲,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出现,他们能够主动地发展自己的潜能。而教师、教材、教学手段都应为学生的“学”服务。特别是在高中信息技术这样实践操作性强的学科中,更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因此,信息技术就应该建立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
第五篇:信息技术微课
信息技术微课 教学设计
课 题: 计算机操作系统 授课地点:科教楼录播室 授课时间:2016年9月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1)掌握计算机操作系统在计算机中的地位和作用;
(2)了解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发展;
(3)了解Windows操作系统的发展及特点。
过程与方法(1)以任务为驱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自我探
索能力;
(2)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能力;(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之间的协作关系,增强学生合作精神。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 掌握计算机操作系统的作用和了解Windows操作系统的发展及特点。
教学难点
认识Windows操作系统的特点。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法、分组协作法、自主探究法。教学课时:一学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计算机系统是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两大部分组成的,只有计算机的硬件设备,是不能直接使用的,还需要我们给它安装一系列的软件才行。但是,面对这么多的软硬件资源,就必须要有一个管理者来进行合理统一的管理,才能使计算机正常高效地工作,这个管理者就是计算机操作系统。那么,我们今天一起来认识一下计算机操作系统。
(用课件出示课题:
计算机操作系统)
(二)新课
1、计算机操作系统
最初的计算机是没有操作系统的,科学家是通过各种操作按钮来控制计算机,直到后来操作系统的诞生,才使得计算机普及开来。其实,刚才同学们开机时出现的画面就是操作系统WindowsXP的开机画面,现在呈现在同学们面前的是WindowsXP的桌面。
那么,操作系统在计算机应用中到底扮演什么角色呢? 操作系统在计算机中就是管理计算机的软硬件资源,是人与计算机之间交流的桥梁。
(出示课件让学生了解操作系统的任务:处理器管理、内存管理、设备管理、存储器管理、应用程序接口管理、用户界面管理。)
2、操作系统的发展
我们刚刚提到的WindowsXP,是现在最常用的、风靡全球的Windows操作系统,但是最早出现的计算机操作系统并不是Windows操作系统,而是DOS(Disk Operation System)磁盘操作系统,它是1985年到1995年的个人电脑上最主要的操作系统,是对磁盘上的文件进行管理,曾经占领了个人电脑操作系统领域的大半壁江山,全球绝大多数电脑上都能看到它的身影。
那么DOS操作系统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3、探索活动:通过Windows操作系统来认识DOS操作系统。(1)进入DOS环境 单击“开始”——“运行”——“输入cmd”,进入到DOS环境下。进入DOS操作系统后,我们发现界面不是桌面和图标,而是一个字符界面。在字符界面中,我们只能通过键盘输入字符命令来指挥计算机工作。
(2)在DOS操作系统下向计算机发出命令
学生活动:
①请大家在键盘上输入time然后按回车键,观察执行了什么操作;
②敲回车后再输入date,然后按回车键,又观察执行了什么操作;
③输入 exit后,按回车键,又执行了什么操作。
(3)老师小结
DOS操作系统没有桌面,采用的是字符界面,是纯文本界面,用户对电脑的操作是通过键盘命令完成,完成每一项操作都必须键入相应的命令,是单任务系统,它的操作方法和操作界面对于初学者来说难以掌握。随着软硬件的发展,该系统已经不是计算机的主流操作系统,已被Windows操作系统代替。现在的计算机一开机就是Windows操作系统桌面,每一项操作基本都是用户通过鼠标操作完成。Windows是在DOS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两个是同根的,DOS——Windows3.0——Windows95——Windows2000——Windows2003——WindowsXP——Windows7到现在的Windows8都是一步步发展起来的,一步步完善,一般直观的感觉Windows跟DOS不同的就是采用图形化界面,操作更人性化,使我们更容易更快捷地操纵计算机。
(依次出示各个操作系统的界面)
4、Windows操作系统的特点
在日常操作中,我们发现Windows具有如下特点:(1)直观、高效的图形用户界面
Windows的用户界面统一、美观,便于操作者学习和使用,Windows所有的程序都拥有相同或相似的基本外观,包括窗口、菜单、工具条等,使用者掌握了其中一个就不难学会其他软件的基本操作。(2)多用户多任务的操作环境
多任务:它可以同时运行多个程序,每个程序都是以窗口的形式出现在桌面上。(演示加以说明)多用户:还可以在同一台计算机上为每个用户保留独立空间,不同的用户在登录时通过输入不同密码进入到自己的设置环境中。(举例加以说明)
(三)知识拓展
1、Windows操作系统的发展
Windows操作系统1985年诞生以来经历了一些什么发展历程呢?请同学查阅资料将Windows操作系统的发展历程中的不同版本查找出来。
2、计算机除了DOS和Windows操作系统外还有那些操作系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