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年级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精选文档
三年级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
教材分析
本课两首古诗抒发了诗人在秋天里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南宋诗人叶绍的《夜书所见》先是写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情所代替。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一首抒写乡情的千古绝唱,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他当时只有十七岁,正在长安谋取功名。恰逢重阳佳节,作者孤身漂泊于繁华热闹的帝都,倍感孤单,非常思念家乡亲人。情之所至,诗人直抒胸臆,写出了“独在异乡为异课,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样传诵千古的名句。
编选本课的意图是,增加学生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积累,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学习这两首古诗,可以通过反复吟诵,感受诗歌优美的音韵、完整的意境和蕴含其中美好的情感。要充分调动学生对秋天的印象,从而理解诗人情感的生发和变化。可以让同学收集一些与秋天有关的古诗句,在课上进行交流。
一、学习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这两首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要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二、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体会其中的意境。
三、教学难点: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要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四、教学方法:欣赏教学法
五、教学准备
1.课文插图。
2.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六、教学时间:2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夜书所见》
二、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学生交流已知的材料。
2.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他写了什么吗?
3.看图说话:(出示挂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三、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诗读通、读正确。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5.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四、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2.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3.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是怎样的心情?
4.感情朗读。带着你体会到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五、图文结合,熟读成诵
六、根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七、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
2.让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八、拓展活动
九、你还读过哪些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第二课时 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一、背诵古诗,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夜书所见》。
2.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提问:你了解这首诗的作者王维吗?
二、小组合作,讨论自学
1.根据学习《夜书所见》的方法,小组讨论怎么学习这一首古诗。自学基本步骤:
(1)自读:读准字音,并借助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词义。
(2)自思: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并提出自渎中产生的疑惑。
(3)交流:读读、说说、问问。
(4)有感情的朗读,背诵。
2.学生按自己小组议定的方法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师生交流,解决疑难
1.每组说说读懂了什么,并提出小组学习时所产生的问题及讨论的结果。
2.其他组的同学与老师参与其中,或讨论解决或补充己见。
四、感情朗读,启发想象
1.指名朗读诗文。提问:你们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2.引导以情促读。提问:你能用读来表达这种思想感情吗?
3.引导以读启发想象。提问:同学们在朗读时头脑中形成了怎样的画面,能交流一下吗?
4.学生交流想象的景象,并再次练习有感情朗读。
5.熟读成诵,品赏文字
五、自由朗读,练习背诵。
六、品赏文字,述说感觉。问:你觉得这首诗中,哪些在用得特别好?
七、练写生字,当堂展评
1.出示生字:促、忆、异、逢、佳、倍、遥、遍、插,读记、组词。
2.说说要求会写的字写时要注意些什么。
3.练写生字,同桌互相评点或当堂展评。
八、拓展活动
1.你还读过哪些描写秋景的诗,背给同学听听。
2.有机会到公园或田野里走走,看看哪些景物反映了秋天的特点,想想自己心中产生了怎样的感受。
板书设计:
夜书所见
见:梧叶 挑促织 一灯明
听:寒声 孤独 寂寞
感:动客情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每逢佳节倍思亲
(思念家乡、亲人)
第二篇: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课堂实录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课堂实录和教学反思、板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课前准备】
1、课文插图。
2、学生课前查阅这两首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3、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夜书所见》
一、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学生交流课前所查阅的资料。
2、教师引述:
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
3、看图说话:
(出示课文挂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
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
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学古诗:
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
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5、课堂交流:
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三、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
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体会情感:
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
5、感情朗读:
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四、图文结合,熟读成诵
根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五、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
2、让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六、拓展活动
你还读过哪些诗人所作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第二课时
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一、背诵古诗,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夜书所见》。
2、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提问:你了解这首诗的作者王维吗?
二、小组合作,讨论自学
1、根据学《夜书所见》的方法,小组讨论确定本诗怎么学习。
自学基本步骤:
⑴ 自读:
读准字音,并借助课后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词义。
⑵ 自思:
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并提出自读中产生的疑惑。
⑶ 交流:
读读、说说、问问。
2、学生按自己小组议定的方法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师生交流,解决疑难
1、每组读诗,说说读懂了什么,并提出小组学习时所产生的问题及解决的结果。
2、其他组的同学与老师参与其中,或讨论解决或补充己见。
四、感情朗读,启发想象
1、指名朗读诗文。问:你们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2、引导以情促读。问:你能用读来表现出这种思想感情吗?
3、引导以读促发想象。问:同学们在读时头脑中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情景,能交流一下吗?
4、学生交流想象的景像,并再次有感情朗读。
五、熟读成诵,品赏文字
1、自由朗读,达以成诵。
2、同桌互读,练习背诵。
3、品赏文字,述说感觉。问:你觉得这首诗中,哪些文字用得特别好?
六、习写生字,当堂展评
1、出示生字:
忆、异、逢、佳、信、遥、遍、插,组词朗读。
2、说说这些生字写时要注意些什么。
3、练写生字,或互相评点或大堂展评。
七、拓展活动
1、你还读过哪些描写秋景的诗,背给同学听听。
2、有机会到公园或田野里走走,看看哪些景物反映了秋天的特点,想想自己心中产生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学习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课前准备】
1、课文插图。
2、生字卡片:《夜书所见》诗句字条。
3、《舟夜书所见》(清·查慎行)、《泊船瓜洲》(宋·王安石)、《杂诗》(唐·王维)三首古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夜书所见》
一、以旧引新,激趣导入
1、学生自由背诵已学过的或课外读过的古诗。
2、板书课题,理解课题中的“书”是什么意思。
二、指导看图,感知图意
出示挂图,观察图画,说说所看到的情景。
三、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互查。
3、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有重点地指导识记。
4、指名朗读,先指导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让学生体会古诗朗读的特点。
朗读节奏参考: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深夜/篱落//一灯明。
5、借助字典和诗后注释,理解诗中词语意思,并圈出不理解之处。
6、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尝试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视指导。
四、再读感悟,理解诗意
1、老师范读古诗。要求学生边听边仔细看图、思考:画面中的景象表现了哪几句诗的意思。
2、学生讨论,对上面的问题发表见解。
3、质疑:
还有什么问题或哪些词语不理解?老师重点点拨理解“动客情”的意思。(一是动思乡之情,二是勾起对童年往事的回忆。)
4、有感情朗读。
五、趣味活动
1、我说你读。方法:
⑴ 老师描述诗句的内容,学生读出对应的诗句。
⑵ 老师点挂图上的景物,学生读出对应的诗句。
2、字条连诗。方法:
老师出示某句诗的字条,学生接续后面一句诗(多连几次,让学生基本会背)。
3、情境背诗。方法:
学生可自由下位,把诗背给最要好的同学听。
六、当堂作业
1、出示生字,指名组词朗读。
2、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怎样既正确又漂亮地写好这些生字?
3、自己练习写生字,同桌交换,改正不足。
七、拓展阅读
《舟夜书所见》(清·查慎行)、《泊船瓜洲》(宋·王安石)、《杂诗》(唐·王维)第二课时
一、课前游戏,复习导入
1、说说知道的传统节日,有哪些习俗。(春节、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也可以以连线的方式出现节日、日期和习俗。)
2、小组比赛背诵《夜书所见》。
3、揭示课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理解“忆”的意思。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通诗文,可轻读、大声读,可独自读、同桌齐读、小组合读。
2、检查朗读,先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
⑴ 出示生字卡片,读准字音。
⑵ 以指名读、齐读等多种方式读通古诗。
⑶ 让学生凭借已有的经验和直觉读准节奏。
3、自主学习,老师巡视指导:
⑴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古诗。可以自学,也可几个人合作学习;用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等方法理解诗中词语意思,并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⑵ 交流学习收获。
⑶ 质疑:有什么不懂之处?老师重点指导“异乡”、“异客”的意思。
4、指导有感情朗读,读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感情。
三、趣味活动
1、卡片连词背诵。方法:
请学生把生字卡片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再连起来,试着背诵。
2、诗句连对。老师说诗句意思,学生背相应句子。
3、情境练背。学生当小小诗人,或加动作或加表情,先自己朗读再上台表演,达到背诵。
4、赛诗会。方法:
⑴ 集体赛:每个小组背
一、两首古诗,一首课内的,一首课外的,看哪一组背得既响亮又流利。
⑵ 个人赛:每一小组派一名代表参加比赛,看谁背得最有感情。
四、当堂作业
1、出示生字卡片,组词朗读。
2、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怎样既正确又漂亮地写好这些生字?重点指导“异、插”的写法。
3、学生练写生字,同桌交换,改正不足。第一课时
《夜书所见》
〖教学要求〗
1、理解诗句,了解古诗的内容,接受热爱秋天,热爱家乡的教育。
2、想象诗中描绘的图景。
3、背诵并默写古诗。
〖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激趣导入
1、学生自由背诵自己的学过的或课外读过的古诗。
2、板书课题,理解课题中“书”是什么意思。
3、出示挂图,说说所看到的情景。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
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流利、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互查。
3、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有重点地指导识记。
4、指名朗读。先指导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让学生体会古诗朗读的特点。
5、错助字典和注解,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画出不理解之处。
6、小组一起学习,交流讨论,尝试解决不理解的问题。
三、再读感悟,理解诗意
1、老师范读古诗。要求学生边听边仔细看图、思考:
画面中的景象表现了哪几句诗的意思。
2、学生讨论,对上面的问题发表见解。
3、质疑:还有什么问题或哪些词语不理解?老师重点拨理解“动客情”的意思。(一是动思乡之情,二是勾起对童年往事的回忆。)
4、有感情地朗读。
四、背诵并默写古诗 第二课时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要求〗
1、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2、背诵并默写古诗。
〖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复习导入
1、说说你知道的传统节日,有哪些习俗。
2、小组比赛背《夜书所见》。
3、揭示课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理解“忆”的意思。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通诗文,可轻读、大声读、可独自读、同桌齐读、小组合读。
2、检查朗读。先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
⑴ 出示生字卡片,读准字音。
⑵ 以指名读,齐读等多种形式读通古诗。
⑶ 让学生凭借自己已有的经验和直觉读准节奏。
3、自主学习,老师巡视指导:
⑴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古诗:
可以自学,也可以几个人合作学习,用查字典、看注解、看图的方法来理解诗句中词语的意思。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⑵ 交流学习收获。
⑶ 质疑:有什么不懂之处?
老师重点指导“异乡”“异客”的意思
4、指导有感情朗读,读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感情。
三、趣味活动
1、赛诗会:
⑴ 集体赛:每个小组背
一、两首诗,一首课内的,一首课外的,看哪一小组背得响亮又流利。
⑵ 个人赛:每一小组派一名代表参加比赛,看谁背得最有感情。
2、背诵、默写古诗。【教学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课前准备】
1、课文插图,及《夜书所见》诗句字条。
2、学生课前查阅这两首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3、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第一课时
一、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学生交流课前所查阅的资料。
2、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板书课题,理解“书”的意思。
3、看图说话:(出示课文挂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5、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三、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要发散学生的思维)
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根据课堂情况可让学生写一写)
5、感情朗读: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四、趣味活动
1、我说你读。方法:
⑴ 老师描述诗句的内容,学生读出对应的诗句。
⑵ 老师点挂图上的景物,学生读出对应的诗句。
2、字条连诗:
方法:老师出示某句诗的字条,学生接续后面一句诗(多连几次,让学生基本会背)。
3、情境背诗:
方法:学生可自由下位,把诗背给最要好的同学听。
五、识字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促、深。
2、让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六、拓展活动
你还读过哪些诗人所作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第二课时
一、课前游戏,复习导入
1、说说自己知道的传统节日,有哪些习俗。(春节、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也可以以连线的方式出现节日、日期和习俗。)
2、小组比赛背诵《夜书所见》。
3、揭示课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理解“忆”的意思。
二、小组合作,讨论自学
1、根据学《夜书所见》的方法,小组讨论确定本诗怎么学习。
自学基本步骤:
⑴ 自读:读准字音,并借助课后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词义。
⑵ 自思: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并提出自读中产生的疑惑。
⑶ 交流:读读、说说、问问。
2、学生按自己小组议定的方法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师生交流,解决疑难
1、每组读诗,说说读懂了什么,并提出小组学习时所产生的问题及解决的结果。
2、其他组的同学与老师参与其中,或讨论解决或补充己见。
四、感情朗读,启发想象
1、指名朗读诗文。问:你们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2、引导以情促读。问:你能用读来表现出这种思想感情吗?
3、引导以读促发想象。问:同学们在读时头脑中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情景,能交流一下吗?
4、学生交流想象的景像,并再次有感情朗读。
五、趣味活动
1、生字连词背诵:
方法:请学生把生字按出现的先后顺序在本子上或黑板上排列,再连起来,试着背诵。
2、诗句连对。老师说诗句意思,学生背相应句子。
3、情境练背。学生当小小诗人,或加动作或加表情,先自己朗读再上台表演,达到背诵。
4、赛诗会:
方法:⑴ 集体赛:每个小组背
一、两首古诗,一首课内的,一首课外的,看哪一组背得既响亮又流利。⑵ 个人赛:每一小组派一名代表参加比赛,看谁背得最有感情。
六、识字写字
1、出示要求写的生字,组词朗读。
2、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怎样既正确又漂亮地写好这些生字?重点指导“异、插”的写法。
3、书写生字。
七、拓展活动
1、你还读过哪些描写秋景的诗,背给同学听听。
2、有机会到公园或田野里走走,看看哪些景物反映了秋天的特点,想想自己心中产生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推荐相关的古诗:《舟夜书所见》(清·慎行)、《泊船瓜洲》(宋·安石)、《杂诗》(唐·维)三首古诗。【教学目的】
1、理解字词意思及诗句的意思;
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4、感受诗句语言质朴,感情真挚的特点。
【教学重点】
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王维很有才华,他的诗被人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诗是诗人十七岁时离开家乡,远在京城长安写的。
二、初读
我们先把诗读正确、连贯。
教师范读 自由读 指名读。
三、精读理解
1、请再读题目,想一想,哪个字写出了诗人离开亲人的心境?(忆)
围绕“忆”字,你能提问,启发大家思考吗?(根据学生质疑,板书)
(简单的疑问根据诗题释疑,重点为:“九月九日”:重阳节,古人有在重阳节这天插着茱萸,登高饮酒风俗;“山东”: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与今天常说的山东不同。)
(评学生:你好学、善问、爱动脑子,相信你会越学越聪明的。)
对未能解决的疑问让我们在诗中寻找答案。
2、出示自学要求:(小黑板)
⑴ 默读古诗,划出自己不懂的字词,借助工具书理解,并说说句意。
⑵ 四人一组思考、讨论黑板上的问题。
3、检查一、二行的学习情况:
⑴ “忆”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看看一二两行,找找哪个字就是忆的意思?题目的意思就是──(板书:思)
⑵(点黑板)怎样思念亲人呢?(“倍思亲”。“倍”:加倍)什么时候“倍思亲”?(“每逢佳节”,“逢”:遇到。)可见诗人平时怎样?
(出示:诗人平时,每逢佳节就。)
⑶ 诗人为什么会平时思亲,“每逢佳节倍思亲”呢?
生答:因为“独在异乡为异客”。(板书:独、异。)释:独,异客。这句话是说。(句意让学生说。)
⑷ 导:“是啊,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看见的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怎能不感到孤独、寂寞呢?让我们读出诗人寂寞的,极度思念亲人的感受。(指名读→评:突出独、异、倍→范读→指名读、评议)
⑸ 这是一种多么真切的感情啊。“每逢佳节倍思亲”,它已成为千百年来广为传诵的名句──让我们再次朗读一二行。
⑹ 过渡:(填空:因为诗人,所以诗人平时 每逢佳节就 :看到长安菊花开,他会想到 的菊花盛开的样子;看到长安的亲人团聚,他会想到(谁干什么);看到长安的人们重阳登高,他会想到(谁干什么)。)
4、指导学习第三、四行:
⑴ 诗人极度思念亲人,想到兄弟们干什么?(生齐读三四行)有什么不理解的字词?(标出字:遥、遍,说字义)再说句意。(板书:登高)
⑵ 诗人在家时,总和兄弟们一起登高,可见独自在外,多么遗憾啊。他知道家乡的兄弟们此时此刻也一定在思念着诗人呢。现在,就请你们做诗人的弟弟妹妹,说说家乡的兄弟们会怎么想,怎么说?
5、自由读这首诗,说说这首诗诗句的意思(指名说)。
那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6、朗读指导,并背诵:
⑴ 点拨:这首诗感情真挚,语言朴实无华,这是我们在写作文时应该好好学习的。让我们再有感情地读这首诗,想象诗中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⑵ 配乐范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⑶ 练习背诵。(师生接龙背→指名背)
四、比较,明中心
1、学了这首诗,我们再来看王维的另一首诗──《杂诗》。要求:自学,说说诗意,再比较它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有什么相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出示: 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注:来日,出发前来时。绮窗,雕着花纹的窗户。著花,开花。
2、交流:
相同之处: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深情,语言朴实无华。
不同之处:在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通过思念兄弟登高来写思念亲人之情;《杂诗》写问朋友寒梅开花没有表达对故乡一草一木的深厚情感。
五、作业
1、国庆佳节即将来临,你如果有亲人在外地打工,你能用一段话写写你对他的思念吗?
2、如果没有亲人在外工作,就把自己当作王维的弟弟妹妹,想想你重阳登高了,怎样用一段话表达对他的思念之情呢?试写一段话,也可以试着写诗,不要怕,试试看。
六、板书设计
(怎样)倍
九月九日 忆 山东兄弟
思
(为什么)独、异 登高(干什么)
第三篇:三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
学习目标:
1、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4、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学习重点: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美景及特点,并动手画一画。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让学生自由诵读已学过的古诗,说说认识的诗人。
2.简介作者李白(著名诗人),导入新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明确日标,尝试学习。
1.“扶”学生学习第一句。
(1)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断、开、回、出、来”这几个难懂词的意思。(注:“断、开、回、出、来”“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
(2)指导学生串讲句意。(学生根据词语的意思串讲句意)
(3)最后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从这首词中我们可以学些什么呢?
2.“半扶半放”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
先指导学生看教学图,启发想象,出示训练这个难点。
再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3.“放手”让学生自学三、四句。三、四句跟一、二句相比,意思浅显易懂,况且通过一、二句的教学,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大多数同学能自己学懂。
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学习,然后汇报,教师了解反馈,及时纠正。
4.让学生串讲全诗意思,进一步加深理解。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紧扣词句”。
让学生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提供“像、简直”等词帮助学生描述。)
2.“想象画面法”。
在舟中望天门山。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创造性地说说全诗的内容,从认识上得到提高。
四、指导诵读诗句。
1.学生尝试,获取体验。(读读看,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
2.学生汇报,教师归纳,教给方法:
(读出节奏感。分辨重音区别语调划分节奏)
3.改变形式,反复诵读。
(范读—→齐读—→个别读—→小组读—→扮演角色读)板书: 碧水:开、回 望天门山 青山:中断 孤帆:日边来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学生背诵《望天门山》
师:我们上节课学了《望天门山》,这首诗写的是(天门山的景色),现在我们来看看另外一个地方的美景是什么样的?(读全诗)
二、学习新课
1、解决生字(学生自己解决)
潋滟:与水有关,所以是三点水。亦:也。西子:西施。相宜:合适。
2、介绍作者
3、师:生字、词你们都懂了,现在自己试着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的意思说一下,然后小组之间互相说。
4、举手发言(大概意思:天晴的时候,湖中波光粼粼,很美丽;下雨的时候水雾迷茫,山色奇妙。我要把西湖比作西施了,不管是淡妆还是浓抹都很合适。)
5、引导学生理解题目(饮:喝酒。湖:西湖。初晴后雨:雨过天晴)雨过天晴在西湖上喝酒(看到的景色)
6、师:这首诗是写作者雨过天晴在西湖上喝酒看到的景色,这四句诗都写了西湖的美景(学生纠正:不是)
师:同学们怎么说不是呢?
(前两句是写景色,后两句不是)
师:有些同学知道了前两句是写景色,后两句不是;现在小组交流,每句诗各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写呢?
(后两句诗写了拿西湖来比作西施了,不管是淡妆还是浓抹都很合适。西湖的景色很美,西施也很美。)
师:作者每见过西施,西施当时也没有站在湖边给作者作比较,那作者怎么对他们进行比较呢?
这样想象和比喻,西湖就(显得更美了)
师:西湖就显得更美了,那现在同学们自己想象西湖的美,这么美的景色,我们一起来体验。
学生根据自己想象的“美”来读诗句,体验美。老师指导和范读。
7、背诵全诗。(自由背诵然后检查)
板书:
饮湖上初晴后雨
西湖山水
晴——方好
(比西子)
总相宜
(美)
雨——亦奇
第四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 教学设计
《元日》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引导学生自学,学习古诗,提出疑问,了解写作背景,理解诗句的意思。
2、情感目标:A、理解诗人是怎样通过对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动人情景的描写来抒发自己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的
B、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过年的习俗,表达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情感的追求。
3、能力目标:朗读课文,通过各种方式的以读悟情,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自学提出疑问通过各种方式的以读悟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学,学习古诗,提出疑问,了解写作背景,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结束时我让大家收集春联,现在请几位同学来展示一下你的成果。(学生写在黑板两侧)
2、齐读春联后师:什么时候要贴春联?(春节)
3、在古代,春节也被叫做“元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北宋时期的大诗人王安石的《元日》。(板书课题)
4、点出“日”理解、“元”是第一,“元日”就是农历新年的第一天,也叫春节。
5、齐读课题。在这一天,你会做些什么?
6、生交流。师结:对,春节的习俗很多。贴春联就是其中之一。而王安石的这首诗里就写了这么一件事。我们学习古诗的主要方法是诵读理解。我们要学好古诗,首先就要读好它。出示:(一读:注意节奏、读正确。)现在,请大家打开课本,借助课后的生字表,自由大声地读读这首诗,注意节奏,读正确。
(二)学诗
1、谁愿意来试试?(指名读)A、你把这个生字念得很准,再教大家一遍,好吗?(指名将生字读准)B、让我们一起来读正确,读流利。(不到位师范读一句。)
2、刚才,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已经能够把诗读正确,不过,古诗光读准还不够,还要(出示:二读:借助字典或请教别人,搞清字、词、句的意思。)
A、你再好好读读这首诗,找找有没有不懂的字词?
B、交流。现在就拿出你们的字典来吧。查一查,查之前,老师作一个友情提示:每个字在字典上都有许多种解释,我们要根据诗句来选择相应的意思。
C、师巡视。
D、交流。(同时屏幕上出示词语的解释。)师根据学生说到的词语同时理解诗意。重点理解:“屠苏”:指一种酒。古代的风俗,每年除夕时人家用屠苏草泡酒吊在井里,元日取出来面向东喝,据说可以避瘟疫。
“桃符”古代风俗,正月初一,人们用桃木写上神灵名字,挂在门旁用来压邪,发展为现在的春联。
“瞳瞳日”。对,你这是字典上的解释,再看看诗题,其实这是个很特殊的日子,就是新年美好的第一天。新的一年,也蕴含着新的希望,同学们在新的一年中,你希望什么呢?(交流)
E、让生将诗句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F、理解了诗意,我想你的感受肯定不一样了,谁来带着你的感受读读这首诗呢?(1—2位)
3、不过,古诗学到这一步不够,还得透过字面去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想想我们过年的情景,自由读读这首诗,看看图,想想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A、交流。(幸福、热闹、高兴、喜气等)
B、同学们,任何一首诗,都与诗人当时的心情,所处的时代有着密切的关 系。此时,诗人王安石刚当上宰相,对自己上任后的改革充满了信心,也充 满了期待。就象诗中所说的“千门万户瞳瞳日”,想想你还能感受到什么?(对新的一年充满了期待。)
C、让我们一起满怀着喜悦来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吧!齐读诗。
(三)练习背诵
1、现在,古诗学完了,我们要把它背出来,这叫熟读成诵。A、全班观看录像,齐读全诗,体会诗中的气氛。B、分组练习背诵。C、(做游戏)比比谁最快。
D、同学们,在背的时候也要注意节奏,谁再来背?指名背。
E、我们班的同学可真聪明,这么短的时间内就把一首诗读懂了,记住了。刚才我们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的,谁来说一说? F、指导写字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刚才不仅仅是学习了《元日》这首诗,我们还学会了一种学习古诗的方法。
(五)布置作业:
课后请大家运用我们学习的这种方法预习一下我们的下一首古诗《江雪》。
《江雪》
学习目标:
1、理解“千山、绝、万径、踪、灭、蓑笠翁等词意思,在想象诗中意境深远的画面中理解诗意。
2、背诵、默写《江雪》并在语境中运用古诗。
教学重点:
体会《江雪》的语言美及意境美。
教学过程:
一、看图说话,新课引入
出示:一幅画面,画面中白雪茫茫,只有一人在江面上,坐着小船上垂钓。
请学生组织语言说说画面的情景。
(从训练学生根据画面说完整话开始,同时引出下面的古诗的语言的品味与欣赏的学习)
二、反复朗读,品味诗语。
师:有一位诗人是这样描述这幅画面的。出示古诗全文。
1、学生读诗,直至成诵。
2、学生品味诗语言。
师:画面好空旷,情景好凄凉,背景好寥廓,这么一幅凄清的山水画作者却只用了20个字就表现出来了,赢得了众多人的称赞,你们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如柳宗元的诗具有一种对称美,“千山”对“万径”,“灭”对“绝”,“孤”对“独”,蓑笠翁对寒江雪。对这首诗展现的画面是一种凄凉美,这首诗,语言具有对称美。同样的意思,同样是这样的组合,是组合得这么巧妙,这种妙的组合叫人赞叹,更让人叹为观止的是其间蕴含的情意。)
(诗意、诗味、诗情仅仅存在于诗的言语形式中,改变了言语形式,诗意、诗味、诗情也就随之改变甚至完全消失了。在学生述说自己为什么喜欢这首诗之际,诗美的表达方式也潜移默化于学生头脑之中。)
三、了解背景,体会感情
1、你们猜一猜,作者写这首诗可能是什么时候。
老师随机介绍读者:柳宗元,山西人(唐代河东)所以人们称他柳河东,20多考中进士,博学多才。32岁那年参加改革,成为核心人物,名气很大,谁知改革失败,被贬为永州降几级,十年后才被召回,后又被贬到更偏远的柳州,46岁那年在忧闷中病逝。这首古诗,就是诗人被贬到永州时所作。当他看到眼前茫茫白雪,毫无生机的世界里,有一位老人在江面上独钓的情景,他会那么想呢?
2、指导朗读,读出苦闷,烦恼,或者读出坚贞不屈,在读熟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这里的背景介绍不是由教师直接传授于学生,而是让学生从诗的字里行间体会出来。教师的“导”也是在学生认知基础上的引导。)
四、尝试运用,加深体会。
师:我们现在学古诗,一边为了了解国灿烂的古代文化;二是积累优美丰富的言语;三是学会正确运用,提高语言能力。出示
1、山道上,空旷无人,俱寂无声,颇有一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觉。
2、虽然不被人理解,但是我还是坚持走自己的道路,希望在向我招手,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正是告诉我们这个道理吗?
(化消极积累为积极运用,实现活学活用。)
五、拓展阅读,开阔视野
柳宗元46年的生涯中,共写有一百四十余首诗,大多的是抒写被贬后心情愁闷,只得寄情山水田园的诗。
我们来看其中两首诗 出示:
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速。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与洁初上人间看山寄京华新龙
海畔尖山似钏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你又如何明白诗中蕴涵着凄凉、苦愁与悲伤呢?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体察作者的情感杂思。
把体会到的情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食物的味道需咀嚼后才能知道,水果的营养要吃下去才能吸收,所以,教学古诗要让学生咬文嚼字,反复吟诵,在体悟情味中赏析语言,在推敲语言中领悟意境)
六、总结学习,抄默古诗
提醒容易写错的字: 蓑 笠 独,先抄写生字,再或抄写或默写古诗。
第五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流利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2.读懂这两首古诗的意思,能说出阅读“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受。
3.背诵这两首古诗,能默写《题西林壁》。【教学重难点】
读懂这两首古诗的意思,能说出阅读“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受。
【教学准备】
1、收集苏轼、陆游的生平经历
2、描写庐山的古诗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通过背景介绍,让学生进入文本所描写的历史时空 1.出示宋代的中国地图,教师用形象的语言描述宋代的疆域及南北宋的历史,引出两位大诗人: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擅长诗词、散文、绘画、书法;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山阴(浙江绍兴)人,父亲陆宰,做过京西路转运副使,金兵南侵时,陆宰被免职,带着家眷南归,侥幸逃脱一场大劫难。但北宋王朝的覆亡耻辱,深深铭刻在每一个怀有民族自尊心的士大夫心中,他们写下了许多爱国诗篇。
2.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两位宋代大文学家的作品《题西林壁》、《游山西村》(板书课题)
二、凭借注释资料,整体感知诗句
1.自由阅读两首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让两名同学分别朗诵这两首诗,纠正没有读准的发音。3.默读两首古诗,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读懂诗句的意思。4.检查学生对这两首诗内容的理解。
三、品味古诗,让学生在比较中发表真实感悟
1.播放古典音乐,教师描述每一首诗的历史背景,引读这两首古诗。
2.小组合作学习并探讨:两首古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3.全班交流,在交流中捕捉阅读深入点。因为“游”是两首诗共同的理解点。可在学生多元、零散理解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同样是“游”,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相同点:如,都是在人生失意的时候去寻找一丝安慰;都是在游览中有哲理发现;都是对自己生活境遇的一种寄托,陆游希望自己,乃至整个南宋能“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而苏轼也为自己被贬找到一条理由,当时的王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同点:如,游的地点不同,一个是农家,一个是庐山;游的感受不同,一个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个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当学生体会到某一方面时,就启发学生对比地读出来,在理解中反复吟咏这两首诗。
四、联系个人经验,让学生在古为今用中丰富自己的文化“武库”
1.苏轼和陆游的这两首诗中的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仅启迪着人们的思想,而且在文学作品和人们生活中广泛使用。请选择合适的诗句填写在括号里:
(1)通过今天的“说说我的小伙伴”活动,我才了解到,我不但有那么多优点,还有那么多缺点。真是()。
(2)爸爸前一段时间做生意亏了,很难过。最近又扭亏为盈了。看到爸爸高兴的样子,我忽然想到一句诗:()。
2.引用这两个名句,说说自己的亲身体验。
3.这两首诗魅力真大,让我们记住它吧。播放古典音乐,学生自由背诵古诗。
五、通过名句展播,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古诗的热情 《题西林壁》、《游山西村》魅力四射,但它们仅仅是我国古代诗歌宝库中一粒很小很小的“沙”。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还有许许多多流传千古的名句。1.你还能背诵出哪些古诗名句?请背一背。2.请看: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 王之涣《登鹳雀楼》)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唐 李商隐《乐游原》)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辉泪始干。(唐 李商隐《无题》)
如果喜欢,请大家到课外去找找,并读读
六、作业
1.抄写生字,每个五遍 2.默写《题西林壁》 【板书设计】
古诗两首
《游山西村》 《题西林壁》 …… ……
山重水复疑无路,不识庐山真面目,柳暗花明又一村。只缘身在此山中。【教学反思】
长久以来,古诗教学有句口号,那就是“不求甚解”。但是公开课上,我们每每见到的仍是逐句分析讲解,直到嚼碎吃透。《题西林壁》是三年级下学期的一首哲理诗,其他老师都认为这首诗不好教,尤其是放在三年级,难度更加大了。但既然我选择了,就不能放弃。整个准备过程也是我不断学习,提高的过程,不管结果如何,只要我努力了,就是成功。我一直都认为学习古诗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件枯燥的事,但如果能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意境,去领略作者当时的心情,从朗读入手去感悟诗句所表达的意思,那也许学习古诗就不是那么乏味了,读起来也更有味道。
在《题西林壁》一诗的教学中,我首先请大家观赏庐山的风光片,请学生谈谈感受。在教学中我力求做到以读带讲,让学生自读自悟。
这首诗诗句意思浅显,学生看看注释就能大致读懂字面的意思。因此,教学本诗时,我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对诗中所蕴含道理的感悟上,使大家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全面客观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概括起来,也就是耳熟能详的那八个字: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本课安排另一首诗《游山西村》不少学生已会背,对诗所蕴含的的道理估计有一定的感触。所以,这节课,我打破了一节课一首诗的老套路,安排两首诗一节课完成。首先,让学生自读感悟,了解诗的大致内容,并注重了学习方法的指导,用先扶后放的方法学习第二首古诗。学生凭借工具书和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读懂了诗意。体会诗句蕴含的道理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我这样引导他们:“这两首诗中都有一句经常被人们引用,你知道是那两句吗”,显然很多同学不知道其中的名句,但一两个知道也足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常用在什么情况下?这里,纵然学生不知道或没说过,但通过联想诗意,也能悟到是身处其中,看不到事物的全部或者本质,正如成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一样。依此理解感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道理。
本课教学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原则,提高了学习效率,又体现了古诗教学的基本思想。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主比较两首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有的学生能找出来,如:都是在人生失意的时候去寻找一丝安慰;都是在游览中有哲理发现;都是对自己生活境遇的一种寄托;有的则不容易找出来,如两首诗表达的哲理,都是蕴含在写景之中。在教学中,我主要通过指导学生吟咏诗歌,通过读诗来理解领会诗人在诗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齐读、指名读、默读让学生通过诵读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因此,教学中能够突破难点重点,学生思维比较积极,课堂气氛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