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1 22:32: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第一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25、《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一

文峰路街道中心小学 谭开娟

【教学目标】

1.认识“偶、客”等10个生字,会写“偶、赠”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体会诗人的热爱家乡和送别之情。3.有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设计理念】

整节课以朗读古诗为主线:先读准、读通古诗;再读懂诗意,利用“组词、想象画面”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领会古诗的意境;最后通过感情朗读把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

【教学过程安排】

一、“赛诗”导入 1.激发兴趣:

老师听说,咱们班有一大批小诗人,今天可要好好赛一赛,看看究竟谁能称得上是小诗人。

⑴ 开始“赛诗”,评出小诗人。⑵ 导入:

我国古代历史上就有许多的大诗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位大诗人所写的古诗。板书课题。(在板书的同时学写“偶、赠”两个字)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并引导学生回忆以前所学的古诗,将学生带入学古诗的氛围中。

二、初读古诗 1.活动板块一:

⑴ 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⑵ 同桌相互听一听,看看他读得对吗? 2.活动板块二:

检查朗读情况,指名读一读两首古诗,注意正音。(重点:鬓、衰、汪、欲。)设计意图:很多小朋友在上课前就已经将古诗背得滚瓜烂熟了,但是仔细一听就会发现很多字都背错了,所以还是很有必要让他们借助拼音再读一读,同桌相互查一查,再指名读帮助正音。

二、读想结合,理解古诗 1.活动板块一:

读一读,想一想:这两首古诗分别描写一幅怎样的画面?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重点引导学生抓住相关诗句来理解。)2.活动板块二: 学习《回乡偶书》。⑴ 介绍背景:

贺知章在公元744年(天宝三载),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

⑵指导朗读。A体会诗人的心境:

诗人回到久别的家乡,面对小孩子的质问,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感受诗人久客回乡的慨叹之情。)B指导朗读:

你觉得古诗该怎么读呢?

(听录音读——试读──指名读──评议──齐读。)

设计意图:相对于枯燥的古诗来说,读懂里面的故事就显得有趣多了。通过听录音,感受古诗朗读特有的节奏感和古诗韵味,从而在模仿中找到读诗的感觉。

三、学法迁移,学习古诗 1.活动板块一: 总结学法:

⑴ 我们是用什么方法学习第一首古诗的?(读一读,想一想,再读一读)⑵ 提出学习要求:

a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古诗,把生字多读几遍。B读完后仔细想想:古诗描写了怎样的画面? 2.活动板块二:

用这种方法学习《赠汪伦》。⑴小组合作学习,汇报: 读古诗,说画面,谈感受。

⑵ 理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体会诗人李白与汪伦深厚的友情)

设计意图:刚刚用这种方法学了第一首古诗,紧接着让学生利用这种方法进行迁移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拓展

1、贺知章的《回乡偶书

(二)》

2、李白的《送友人》

五、作业:推荐阅读《唐诗三百首》。

25、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二

文峰路街道中心小学 谭开娟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偶、赠、客”3个生字。

2、指导有感情诵读古诗,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验。

3、有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教学重点:读出古诗的节奏感与韵味。教学难点:体会古诗中的意境与情感。教学流程:

课前经典三分钟: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师读、生读、释意、背诵)

设计意图:在诵读经典中感知学习方法:口而诵,心而惟。也为学习新课作好铺垫。

一、谈话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

师: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一座宝库。一首好诗,蕴含着一种心情、一个故事,甚至是一段历史,让人回味无穷。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25课——古诗两首。(板题)

2、揭题,简介作者。

这节课要学的是哪两首古诗?(生说,师板书:回乡偶书,作者——贺知章;赠汪伦,作者——李白。边书边指导学生认写生字“偶、赠、汪、伦”)师:贺知章和李白都是唐朝的诗人。看这两首诗的题目,谁能试着用组词的方法解读。

设计意图:从课题入手引导学生边学生字边解课题,以题学字,以字解题,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二、检查预习,指导朗读。

1、检查第一首古诗的朗读。

师:课前老师已经让同学们预习过课文,我给同学们提出了两个要求:一是读准确,二是读通顺。能做到吗?好,谁来读一读第一首古诗?(分别指名读两首古诗,随时纠正字音,如鬓,师解释字意)齐读。

2、指导朗读。

(1)听录音,感受读法。

师:看来大家预习得不错。不过,古诗和我们平时学的一般课文不一样,因为它对仗工整(即字数一样),意境深远,所以我们读起来不仅要做到准确、通顺,更重要的是要读出古诗的韵律感古诗特有的韵味。来,听一听,录音是怎样读的。(播放录音)

(2)比较读法,自由练读。

刚才的朗读和大家的有什么不一样?(指生答)

师小结:对,声音一高一低,语速一快一慢,这就有了韵律感。大家赶紧再来读一读,看看能不能有所收获。(生自由练读)(3)展示朗读。

谁再来读读?(指生评价)师:这位同学的评价很中肯,可见刚才她认真听了,值得表扬!谁还想读?有进步吗?谁能再来试试。这么多同学都想读,来,大家一起根据老师的指挥读。(生在师的手势指挥下一起读)师:一点就通,读得真不错。

设计意图:本环节以学生原有的古诗朗读为基点,通过听录音——感受古诗朗读特点——模仿练读——展示读,使朗读训练层层深入,从而达到读古诗有韵律、有韵味的教学目标。

三、感悟古诗

1、看图悟诗意。

出示课文插图,师:同学们看,这位就是诗中的——贺知章,在他的面前有几个小孩子,他们彼此认识吗?(不认识)从哪句诗看出来?

2、出示“客”,(指生读,齐读,指导书写,组词)这里的“客”是哪个词的意思?(客人)贺知章真的是这里的客人吗?先别急着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仔细看看这首诗,相信你能从诗中找出答案。(生与文本对话后,明确:诗人并不是客,他只是年轻时候离开了家乡,年纪大了才回来,家乡口音没变。)师:既然是这样,那家乡的小孩子为什么不认识他呢?(生依据对古诗的理解说说原因,师简介贺知章的生平经历)

设计意图:从课文插图和“客”字入手,提出问题,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文本的兴趣。在探究中与古诗对话,在对话中感悟诗意,由浅入深,化难为易,有效突破古诗教学的重难点。

3、体验角色,感悟诗情。

师:假如你就是文中的这些小孩子,你会怎么问贺知章呢?(生扮演角色提问,指生扮诗人回应,感受诗人对家乡深深的眷恋之情)

师:同学们,诗人贺知章在外面官做得顺利,日子过得也不错,为什么老了还要回来呀?(生交流)是呀,叶落终要归根,外面在好也好不过自己的家乡呀!板书:热爱家乡

4、诵读古诗。

(1)师:理解了诗人的这种情怀,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想象着文中的画面,把自己放进文中的角色再来读读这首诗——回乡偶书。(生齐读)师:恩,你们的朗读让老师感受到了浓浓的古诗韵味。

(2)理解了古诗,又读了这么多遍,能背下来吗?谁第一个来背?谁还想来挑战?(指名背、男生背、女生背。)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体验角色,在角色体验中感受古诗画面,感悟诗人的情怀,以情促读,以读促情,在一遍遍地朗读中背诵古诗。

5、拓展读:回乡偶书

(二)四、合作学习《赠汪伦》

1、指导自学。

师:真好,短短的四行诗,就刻画出了诗人贺知章告老还乡被家乡小孩子指问的有趣生活场景,那李白的《赠汪伦》以是怎样的一幅场景呢?请同学们运用刚才的学习方法:读一读,想一想,自己与古诗对话好吗?

为了让大家的学习更有效,先读读老师的温馨小提示,看看都有什么? 同位合作:

a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古诗,把生字多读几遍。B读完后仔细想想:古诗描写了怎样的画面?

如果有什么疑问或是读不明白的地方也可以用笔标一标,好吗?开始吧!

2、交流汇报

(1)指生读、评价。齐读。(2)说说自己从古诗中看到的画面。(3)提出疑问共解决。

(4)指“情”,问:“这个情是什么情?”(学生带着对古诗的体验说说对情字的理解,师引导学生通过最后句感受李白与汪伦之间深厚的友情。)

设计意图:用学习第一首古诗的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学第二首古诗,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自学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诵读古诗。

五、作业:推荐诵读《唐诗三百首》。

第二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 教学设计

《元日》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引导学生自学,学习古诗,提出疑问,了解写作背景,理解诗句的意思。

2、情感目标:A、理解诗人是怎样通过对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动人情景的描写来抒发自己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的

B、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过年的习俗,表达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情感的追求。

3、能力目标:朗读课文,通过各种方式的以读悟情,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自学提出疑问通过各种方式的以读悟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学,学习古诗,提出疑问,了解写作背景,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结束时我让大家收集春联,现在请几位同学来展示一下你的成果。(学生写在黑板两侧)

2、齐读春联后师:什么时候要贴春联?(春节)

3、在古代,春节也被叫做“元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北宋时期的大诗人王安石的《元日》。(板书课题)

4、点出“日”理解、“元”是第一,“元日”就是农历新年的第一天,也叫春节。

5、齐读课题。在这一天,你会做些什么?

6、生交流。师结:对,春节的习俗很多。贴春联就是其中之一。而王安石的这首诗里就写了这么一件事。我们学习古诗的主要方法是诵读理解。我们要学好古诗,首先就要读好它。出示:(一读:注意节奏、读正确。)现在,请大家打开课本,借助课后的生字表,自由大声地读读这首诗,注意节奏,读正确。

(二)学诗

1、谁愿意来试试?(指名读)A、你把这个生字念得很准,再教大家一遍,好吗?(指名将生字读准)B、让我们一起来读正确,读流利。(不到位师范读一句。)

2、刚才,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已经能够把诗读正确,不过,古诗光读准还不够,还要(出示:二读:借助字典或请教别人,搞清字、词、句的意思。)

A、你再好好读读这首诗,找找有没有不懂的字词?

B、交流。现在就拿出你们的字典来吧。查一查,查之前,老师作一个友情提示:每个字在字典上都有许多种解释,我们要根据诗句来选择相应的意思。

C、师巡视。

D、交流。(同时屏幕上出示词语的解释。)师根据学生说到的词语同时理解诗意。重点理解:“屠苏”:指一种酒。古代的风俗,每年除夕时人家用屠苏草泡酒吊在井里,元日取出来面向东喝,据说可以避瘟疫。

“桃符”古代风俗,正月初一,人们用桃木写上神灵名字,挂在门旁用来压邪,发展为现在的春联。

“瞳瞳日”。对,你这是字典上的解释,再看看诗题,其实这是个很特殊的日子,就是新年美好的第一天。新的一年,也蕴含着新的希望,同学们在新的一年中,你希望什么呢?(交流)

E、让生将诗句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F、理解了诗意,我想你的感受肯定不一样了,谁来带着你的感受读读这首诗呢?(1—2位)

3、不过,古诗学到这一步不够,还得透过字面去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想想我们过年的情景,自由读读这首诗,看看图,想想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A、交流。(幸福、热闹、高兴、喜气等)

B、同学们,任何一首诗,都与诗人当时的心情,所处的时代有着密切的关 系。此时,诗人王安石刚当上宰相,对自己上任后的改革充满了信心,也充 满了期待。就象诗中所说的“千门万户瞳瞳日”,想想你还能感受到什么?(对新的一年充满了期待。)

C、让我们一起满怀着喜悦来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吧!齐读诗。

(三)练习背诵

1、现在,古诗学完了,我们要把它背出来,这叫熟读成诵。A、全班观看录像,齐读全诗,体会诗中的气氛。B、分组练习背诵。C、(做游戏)比比谁最快。

D、同学们,在背的时候也要注意节奏,谁再来背?指名背。

E、我们班的同学可真聪明,这么短的时间内就把一首诗读懂了,记住了。刚才我们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的,谁来说一说? F、指导写字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刚才不仅仅是学习了《元日》这首诗,我们还学会了一种学习古诗的方法。

(五)布置作业:

课后请大家运用我们学习的这种方法预习一下我们的下一首古诗《江雪》。

《江雪》

学习目标:

1、理解“千山、绝、万径、踪、灭、蓑笠翁等词意思,在想象诗中意境深远的画面中理解诗意。

2、背诵、默写《江雪》并在语境中运用古诗。

教学重点:

体会《江雪》的语言美及意境美。

教学过程:

一、看图说话,新课引入

出示:一幅画面,画面中白雪茫茫,只有一人在江面上,坐着小船上垂钓。

请学生组织语言说说画面的情景。

(从训练学生根据画面说完整话开始,同时引出下面的古诗的语言的品味与欣赏的学习)

二、反复朗读,品味诗语。

师:有一位诗人是这样描述这幅画面的。出示古诗全文。

1、学生读诗,直至成诵。

2、学生品味诗语言。

师:画面好空旷,情景好凄凉,背景好寥廓,这么一幅凄清的山水画作者却只用了20个字就表现出来了,赢得了众多人的称赞,你们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如柳宗元的诗具有一种对称美,“千山”对“万径”,“灭”对“绝”,“孤”对“独”,蓑笠翁对寒江雪。对这首诗展现的画面是一种凄凉美,这首诗,语言具有对称美。同样的意思,同样是这样的组合,是组合得这么巧妙,这种妙的组合叫人赞叹,更让人叹为观止的是其间蕴含的情意。)

(诗意、诗味、诗情仅仅存在于诗的言语形式中,改变了言语形式,诗意、诗味、诗情也就随之改变甚至完全消失了。在学生述说自己为什么喜欢这首诗之际,诗美的表达方式也潜移默化于学生头脑之中。)

三、了解背景,体会感情

1、你们猜一猜,作者写这首诗可能是什么时候。

老师随机介绍读者:柳宗元,山西人(唐代河东)所以人们称他柳河东,20多考中进士,博学多才。32岁那年参加改革,成为核心人物,名气很大,谁知改革失败,被贬为永州降几级,十年后才被召回,后又被贬到更偏远的柳州,46岁那年在忧闷中病逝。这首古诗,就是诗人被贬到永州时所作。当他看到眼前茫茫白雪,毫无生机的世界里,有一位老人在江面上独钓的情景,他会那么想呢?

2、指导朗读,读出苦闷,烦恼,或者读出坚贞不屈,在读熟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这里的背景介绍不是由教师直接传授于学生,而是让学生从诗的字里行间体会出来。教师的“导”也是在学生认知基础上的引导。)

四、尝试运用,加深体会。

师:我们现在学古诗,一边为了了解国灿烂的古代文化;二是积累优美丰富的言语;三是学会正确运用,提高语言能力。出示

1、山道上,空旷无人,俱寂无声,颇有一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觉。

2、虽然不被人理解,但是我还是坚持走自己的道路,希望在向我招手,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正是告诉我们这个道理吗?

(化消极积累为积极运用,实现活学活用。)

五、拓展阅读,开阔视野

柳宗元46年的生涯中,共写有一百四十余首诗,大多的是抒写被贬后心情愁闷,只得寄情山水田园的诗。

我们来看其中两首诗 出示:

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速。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与洁初上人间看山寄京华新龙

海畔尖山似钏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你又如何明白诗中蕴涵着凄凉、苦愁与悲伤呢?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体察作者的情感杂思。

把体会到的情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食物的味道需咀嚼后才能知道,水果的营养要吃下去才能吸收,所以,教学古诗要让学生咬文嚼字,反复吟诵,在体悟情味中赏析语言,在推敲语言中领悟意境)

六、总结学习,抄默古诗

提醒容易写错的字: 蓑 笠 独,先抄写生字,再或抄写或默写古诗。

第三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流利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2.读懂这两首古诗的意思,能说出阅读“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受。

3.背诵这两首古诗,能默写《题西林壁》。【教学重难点】

读懂这两首古诗的意思,能说出阅读“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受。

【教学准备】

1、收集苏轼、陆游的生平经历

2、描写庐山的古诗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通过背景介绍,让学生进入文本所描写的历史时空 1.出示宋代的中国地图,教师用形象的语言描述宋代的疆域及南北宋的历史,引出两位大诗人: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擅长诗词、散文、绘画、书法;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山阴(浙江绍兴)人,父亲陆宰,做过京西路转运副使,金兵南侵时,陆宰被免职,带着家眷南归,侥幸逃脱一场大劫难。但北宋王朝的覆亡耻辱,深深铭刻在每一个怀有民族自尊心的士大夫心中,他们写下了许多爱国诗篇。

2.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两位宋代大文学家的作品《题西林壁》、《游山西村》(板书课题)

二、凭借注释资料,整体感知诗句

1.自由阅读两首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让两名同学分别朗诵这两首诗,纠正没有读准的发音。3.默读两首古诗,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读懂诗句的意思。4.检查学生对这两首诗内容的理解。

三、品味古诗,让学生在比较中发表真实感悟

1.播放古典音乐,教师描述每一首诗的历史背景,引读这两首古诗。

2.小组合作学习并探讨:两首古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3.全班交流,在交流中捕捉阅读深入点。因为“游”是两首诗共同的理解点。可在学生多元、零散理解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同样是“游”,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相同点:如,都是在人生失意的时候去寻找一丝安慰;都是在游览中有哲理发现;都是对自己生活境遇的一种寄托,陆游希望自己,乃至整个南宋能“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而苏轼也为自己被贬找到一条理由,当时的王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同点:如,游的地点不同,一个是农家,一个是庐山;游的感受不同,一个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个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当学生体会到某一方面时,就启发学生对比地读出来,在理解中反复吟咏这两首诗。

四、联系个人经验,让学生在古为今用中丰富自己的文化“武库”

1.苏轼和陆游的这两首诗中的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仅启迪着人们的思想,而且在文学作品和人们生活中广泛使用。请选择合适的诗句填写在括号里:

(1)通过今天的“说说我的小伙伴”活动,我才了解到,我不但有那么多优点,还有那么多缺点。真是()。

(2)爸爸前一段时间做生意亏了,很难过。最近又扭亏为盈了。看到爸爸高兴的样子,我忽然想到一句诗:()。

2.引用这两个名句,说说自己的亲身体验。

3.这两首诗魅力真大,让我们记住它吧。播放古典音乐,学生自由背诵古诗。

五、通过名句展播,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古诗的热情 《题西林壁》、《游山西村》魅力四射,但它们仅仅是我国古代诗歌宝库中一粒很小很小的“沙”。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还有许许多多流传千古的名句。1.你还能背诵出哪些古诗名句?请背一背。2.请看: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 王之涣《登鹳雀楼》)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唐 李商隐《乐游原》)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辉泪始干。(唐 李商隐《无题》)

如果喜欢,请大家到课外去找找,并读读

六、作业

1.抄写生字,每个五遍 2.默写《题西林壁》 【板书设计】

古诗两首

《游山西村》 《题西林壁》 …… ……

山重水复疑无路,不识庐山真面目,柳暗花明又一村。只缘身在此山中。【教学反思】

长久以来,古诗教学有句口号,那就是“不求甚解”。但是公开课上,我们每每见到的仍是逐句分析讲解,直到嚼碎吃透。《题西林壁》是三年级下学期的一首哲理诗,其他老师都认为这首诗不好教,尤其是放在三年级,难度更加大了。但既然我选择了,就不能放弃。整个准备过程也是我不断学习,提高的过程,不管结果如何,只要我努力了,就是成功。我一直都认为学习古诗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件枯燥的事,但如果能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意境,去领略作者当时的心情,从朗读入手去感悟诗句所表达的意思,那也许学习古诗就不是那么乏味了,读起来也更有味道。

在《题西林壁》一诗的教学中,我首先请大家观赏庐山的风光片,请学生谈谈感受。在教学中我力求做到以读带讲,让学生自读自悟。

这首诗诗句意思浅显,学生看看注释就能大致读懂字面的意思。因此,教学本诗时,我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对诗中所蕴含道理的感悟上,使大家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全面客观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概括起来,也就是耳熟能详的那八个字: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本课安排另一首诗《游山西村》不少学生已会背,对诗所蕴含的的道理估计有一定的感触。所以,这节课,我打破了一节课一首诗的老套路,安排两首诗一节课完成。首先,让学生自读感悟,了解诗的大致内容,并注重了学习方法的指导,用先扶后放的方法学习第二首古诗。学生凭借工具书和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读懂了诗意。体会诗句蕴含的道理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我这样引导他们:“这两首诗中都有一句经常被人们引用,你知道是那两句吗”,显然很多同学不知道其中的名句,但一两个知道也足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常用在什么情况下?这里,纵然学生不知道或没说过,但通过联想诗意,也能悟到是身处其中,看不到事物的全部或者本质,正如成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一样。依此理解感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道理。

本课教学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原则,提高了学习效率,又体现了古诗教学的基本思想。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主比较两首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有的学生能找出来,如:都是在人生失意的时候去寻找一丝安慰;都是在游览中有哲理发现;都是对自己生活境遇的一种寄托;有的则不容易找出来,如两首诗表达的哲理,都是蕴含在写景之中。在教学中,我主要通过指导学生吟咏诗歌,通过读诗来理解领会诗人在诗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齐读、指名读、默读让学生通过诵读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因此,教学中能够突破难点重点,学生思维比较积极,课堂气氛活跃。

第四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17古诗两首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4个生字,认识一个多音字。能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其中一首诗描述的情景。

3、理解诗的内容,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理解诗句的意思,描述诗的情景,感悟诗的意境。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

我们学习过了哪些诗,都还记得吗?

在学习古诗时,我们采取了一定的步骤,回忆一下是什么?(第一步:知诗人;第二步:解诗题;第三步:明诗意;第四步:悟诗情。)

——如果学生想不起来,可以带学生简单回忆一下上学期学过的《山行》。

板书:学习方法: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

今天,我们也可以用这个方法来学习13课《古诗两首》,这两首诗都是唐代著名诗人写的。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望庐山瀑布》

(一)知诗人

1、简介作者。

这首诗是我国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具有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

2、板书课题,指名拼读生字:庐(lú)、瀑(pù)。

(二)解诗题

1、解题

(1)查查字典“望”是什么意思?(远看)想想题目为什么不是“看庐山瀑布”?

(2)“庐山”是个山名。同学们没有亲自去过庐山,或听别人说过,或从电影、电视里看过,谁能说说庐山的风景怎样?

(三)明诗意、悟诗情

1、学生初读诗句,说说自己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1)、自由读诗句,读准“遥、尺、疑”3个生字的音。

(2)、通过读、查字典,你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2、再读诗句,探索理解。

(1)、读第一行诗,说说还有哪些词语不理解?

烟:指云雾。紫烟:因为有太阳光的照射,云雾显出紫红色的光彩。

生:产生。

生紫烟:发出一种紫色的烟雾来。

这一行中你觉得哪个词用得特别好,它能把香炉峰上烟雾慢慢向上升腾的情景勾画出来?

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2)、读第二行诗,理解“遥看”、“川”。

讨论:遥看: 川:水道、河流。

挂:形象地写出了瀑布外形的壮观。

(3)、读三、四行诗句。

理解:飞流直下:水流的飞泻。三千尺:不是真的三千尺,而是一种夸张,说明瀑布极长,挂得高,流得急。

瀑布的声势这样大,它的声响会怎么样?(想象)

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行诗的意思。

你能把诗人心里想的话说一说吗?

你能用“啊„„真„„”的句子说说这句诗所描绘的景色吗?

你觉得这句诗中哪个词用得最好?(落)

这个“落”字好像写出了天上突然发生了变化,天裂了,银河从天上陡然掉到了人间。这是多么大胆、新奇的想象啊!

4、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5、总结全文,体会感情。(抓住:生、挂、飞、落)

6、诵读诗文,背诵诗文。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三、指导书写

“遥”、“瀑”写得左窄右宽。

“疑”:右上方是“匕”,不是“厶”。

四、作业

1、熟背《望庐山瀑布》

2、练习用钢笔描红。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背诵《望庐山瀑布》。

2、《望庐山瀑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第二首古诗《绝句》

1、板书课题,解题:绝句,是我国古诗中的一种,它的特点之一是,每首诗共四句,每句一般为五个字或七个字。每句五个字叫“五绝”,每句七个字叫“七绝”。

2、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三、利用上节课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

初读诗句,说说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1、自由读诗句,读准“鹂”、“鹭”两个生字的音。

2、通过查字典,你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3、检查汇报。

四、再读诗句,适当点拨

1、学习第一、二两行诗句。

想想诗人这样写是为了表达自己什么样的感情?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怎样读这两句诗?(指导学生读出舒畅愉悦的心情。)

2、学习三、四两行诗句。

第三行写诗人看到了什么?

着重理解:“千秋雪”“窗含”

诗人是透过什么看到西岭上的积雪的?(窗户。窗户好像一个画框镶在这幅“千秋雪”的“画儿”的四周,诗人用了个“含”,包含的意思,很生动,很形象。)

是谁透过窗框在观赏这幅特殊的“画”呢?(是诗人自己)

诗人有这么一种闲情逸致去观赏窗外的景色,说明他此刻的心情怎样?(心情舒畅愉悦)

诗人向门外一瞥,可以看到什么?东吴指什么地方?为什么说是“万里船”?

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3、指名说说全诗的意思。

4、总结全诗,体会感情。

(1)这首诗一行写一个景,诗人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的呢?

(2)小结:这首诗先写近景,后写远景,有动有静,色彩明丽,勾画出草堂附近各具特点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无比舒畅欢快的心情。

5、指名朗读,练习背诵。

读的时候要注意停顿和重音。

6、指导书写。

“鹂”左右结构,“鹭”上下结构,写时在田字格中各占一半。

五、作业

1、用钢笔描红。

2、背诵课文。

3、抄写词语。

板书设计:

《望庐山瀑布》

见:香炉

紫烟

瀑布挂前川

听:飞流直下三千尺

对祖国山河热爱

感:落九天

教学反思:

我在讲授《望庐山瀑布》一诗时,导入部分先是使用了多媒体来介绍庐山的风景,接着播放庐山瀑布的视频录像,让学生对庐山瀑布有一个直观印象,并使学生心灵得到震撼。在古诗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通过“读—理解—读—诵”这4个步骤学习课文。在第一个读中,学生做的很好,很快的解决了生字,还给生字找了一些课外的朋友。低年级古诗教学重在入情入境地计,而要读得入情入境,只能从图片、录像上感受,或是联系生活实际,在老师的情境语言中读。我也寻找了大量的资源引导学生读,《望庐山瀑布》一诗中的名句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我带着孩子们看了课件高山瀑布的景象,让他们感受到了“飞流直下”的感觉、领略了“三千尺”的高度和寓意,就有个别学生感言,真的“像天上的银河落下来了”。但是最终还是没能达到预设的效果,反思自己,发现:只有放慢语速,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意境,去领略作者当时的心情,读起古诗来才会更有味道。在枯燥的课文中,教师是学生学习路上的向导,有了教师正确的指引,学生的思维大门就会打开,一切看似疑难的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课后作业:

一、填空:

1、“尺”字用音序查字,查()字母,用部首查字查()部。

2、“疑”用音序查字,查()字母,用部首查字查()部。除部首外还有()画。这个字的第一笔是()。

二、选择加点字正确的解释,把序号填在括号里。

1、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含:()(1)放在嘴里不咽下去(2)包含,藏在里面(3)带着、怀着(4)像放在嘴里不咽下去 泊:()(1)停船靠岸(2)停留(3)湖泽

2、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直:()(1)成直线的,跟“曲”相对(2)跟地面垂直的,跟“横”相对(3)从上到下的,从前到后的,跟“横”(4)挺直,使笔直(5)公正的,正义的(6)直爽,直截(7)一个劲儿,不断地。疑:()(1)不相信(2)难于解难于断定的(3)猜忌三。用自己的话写出下面诗句描述的景象。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四、填空:

1、《望庐山瀑布》是()代诗人()的作品。诗中的首句,巧妙地运用()的名字,将蒙蒙的()形象地比喻为从香炉中升起的()。整首诗采用()的方法写出庐山瀑布的(),表达了诗人()。

2、《绝句》是()代诗人()写的。诗中描绘出诗人居住的()附近明丽的景象。整首诗有()有()。有()有()。

第五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本文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想象其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认识课后3个生字,能够有感情地背诵这两首古诗。

3、背诵两首古诗体会诗的意境和感情。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能力。

情感目标:本文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想象其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内容分析

教学重点:认识课后3个生字,能够有感情地背诵这两首古诗。

教学难点:背诵两首古诗体会诗的意境和感情。

教学流程

一、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自由读诗,多读几遍,要读通顺,读流利。

二、对照注释,初步理解。

1、同桌交流,说说诗句的意思。

2、师适当讲解,大致理解就行。

三、感情朗读,体会意境

1、出示画面和节奏提示,让学生自主品读,同桌合作读读听听

2、师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帮助诗人能表达的思想感情,历代诗人对它的题诗

3、在熟读读的基础上背诵。

四、检查识字

五、练习

1、评一评

杜甫的诗:“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描写的春景与本诗描写的春景有什么不同?(自由讨论)

生:杜甫的诗写花很多,千朵万朵来表现春天,这首诗没写那么多的花,而写了燕子。

生:这首诗写的是野生的花和草,而黄四娘家的花是自己种的。

2、想一想:乌衣巷繁荣时是怎样一种景象?

自由说,发挥想象力。

六、作业:背诵古诗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2

一、教学内容,学习《望庐山瀑布》

二、检查“预习”,作者简介

(一)通过“预习”,你知道了什么是唐诗。

(二)预习中哪些诗句读懂了,哪些还没读懂,并划下来。

三、读《望庐山瀑布》

把下面的字音读准:

庐l*紫z!川chu1n

四、出示第一首古诗《望庐山瀑布》,理解诗意

(一)提问:这首唐诗是谁写的?

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知诗人。

(二)“望庐山瀑布”是什么意思?

查字典“望”当什么讲?

“望”与“看”的区别是什么?

“望庐山瀑布”就是远看庐山的瀑布。

分别查出“庐山”和“瀑布”的意思。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他在游庐山时观赏了瀑布,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

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二步:解诗题。

(三)读一读古诗,弄懂诗句的意思。

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三步:明诗意。

逐词逐句理解全诗,指导看图。

1.日照香炉生紫烟

“日”、“香炉”、“紫烟”各指什么?

“生”是什么意思?让学生加以理解。

日:太阳。香炉:香炉峰。紫烟:紫色的烟云。生:升腾起(变成了)。

太阳照射在香炉峰,高高的香炉峰上升腾起紫色的烟云。

2.遥看瀑布挂前川

“遥看”一词说明作者站在哪儿观察瀑布?

离瀑布较远。因为瀑布高大,遥看才能观其全貌。

“挂”、“前”、“川”各是什么意思?放在一块儿是什么意思?

挂:悬挂。前:前面。川:河流。

挂前川:指瀑布远看就像悬挂在山峰前面的一条大河流。

远远望去,瀑布就像一条悬挂在山峰前面的大河。

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句的意思。

3.飞流直下三千尺

“飞”、“直”写出了瀑布的什么特点?

水流快、山势陡。

真有三千尺吗?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

(夸张手法)

长长的水流,飞快地从山上直泻而下。

4.疑是银河落九天

“银河”、“九天”各指什么?

银河:晴天夜晚,天空呈现出一条明亮的光带,夹杂着许多闪烁的小星;看起来像一条银白色的大河。

九天:天的最高处。古人认为天有九重,最高的一重称为九天。诗里形容极高的天空。

“疑”是什么意思?作者疑什么?

诗句的意思是什么?

疑:怀疑。

真让人怀疑是天上的银河流到了人间。

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句的意思。

由瀑布到银河,这是作者的一种奇特的联想;将瀑布的高大、急的特点展示无余。

5.让学生把整首诗连起来讲一讲它的意思。

(四)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这是学习古诗的第四步:悟诗情。

(五)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师要给学生范读,要读出语气、感情。

(六)学习有关的生字,教师重点指导。

“庐”和“炉”是同音字,要区别字形,会应用。

“紫”和“川”的读音要读正。

在学习生字时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已去分析、去记忆,培养自学能力。

五、小结

(一)你认为这首诗写得好吗?好在什么地方?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二)出示挂图,说说诗人是站在什么地方观察瀑布的?观察的顺序是怎样的?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出来的?

(三)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诗人观察细致?

“日照”与“紫烟”的因果关系?

“飞流”、“直下”对流速水势的观察。

“三千尺”、“落九天”是对瀑布的长、大、高的观察。

除观察仔细、细致外,本诗还有什么特点?

丰富奇特的联想,如“挂前川”,“疑是银河落九天”。

本诗的写作特点:观察细致有序,联想丰富。

学习古诗的方法:除去上述四步,那就是读、查、究、诵、赏。

六、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古诗。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文的意思。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3

【教学目的】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1、认字、写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幻灯片、图片、录音朗诵、古筝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传说白居易16岁时自江南赴长安应试举人,拿着自己的诗作去拜访当时的大名士顾况。顾况看了他的姓名,笑说:“长安米介正贵,在这里居住可不太容易啊!”等到展开白居易的诗作,读到《赋得古原草送别》不由得赞叹道:“能做出这样的诗语,居亦易矣?”白居易自此名声大振。这节语文课,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的《草》(板题)。这是从原诗中截取的一部分。

二、范读课文,学生领会

师范读古诗,生认真听生字读音。

三、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自读古诗,要把字音读准。

2、小组合作,交流识字方法。

四、理解诗句,熟读成诵

1、指读古诗,要求把字音读准。

2、幻灯出示“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⑴ 生诵读诗句。

⑵ 出示小草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不同画面,把“枯”和“荣”分别贴在相应图片的下面,并说出理由。

⑶ 用图片帮助学生理解“离离”。

⑷ 谁知道“岁”是什么意思?

⑸ 指导朗读。读出野草的茂盛和草原的辽阔。

⑹ 生练读、指读、评价读。

3、幻灯出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⑴ 你怎么理解“烧不尽”、“吹又生”?

⑵ 指导朗读,读出野火的无情、野草的顽强。

4、配乐诵读全诗:

个人读;

评价读;

小组比赛读。

5、背诵诗句。

(男女生比赛读。)

五、指导书写

1、认读“枯、荣、烧”。

2、练习组词,并用“光荣”造句。

3、观察每个字在书写时应注意什么?

4、讲解、示范、指导。

5、学生描红、临摹。

六、你还知道白居易的哪些诗作

七、课堂总结

(略)。

第二课时

一、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插图:

你看到了什么,用完整、连贯的话说一说。(指名说),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宋代著名诗人杨万里当时看到这一情景又是怎么说的吧!

(听录音诵读全诗)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板题,生齐读课题)

2、学习生字:

宿 徐

3、组词:

宿: 住宿 宿舍 宿营

徐:请姓徐的同学(或认识姓徐的人的同学教大家识记这个字)

4、你知道课题是什么意思吗?

二、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自读古诗,要把字音读准。

2、小组合作,交流识字方法。

三、理解诗句、熟读成诵

1、指读古诗,要求把字音读准。

2、幻灯出示“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荫”:

⑴ 生诵读诗句。

⑵ 新市徐公店周围景色如何?你是从哪个词体会到的?

(小组讨论交流)

⑶ 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请同学们画一画再现新市徐公店吧!

(生画画)

⑷ 指导朗读,生认真体会。

⑸ 生练读、指读、评价读。

3、幻灯出示“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⑴ 生诵读诗句。

⑵ 此时此刻,你眼前又呈现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学生先说一说,再画一画,最后读一读诗句。)

4、配乐诵读全诗,体会感情。

5、你能把古诗编成一个连贯而完整的小故事吗?小组合作试一试。

6、背诵诗句。

四、指导书写

1、认读:

宿、徐、店、未、追、菜。

2、正音:

“宿、菜”是平舌音。“追”是翘舌音。

3、同桌互相练习组词。

4、用“追逐”造句。

5、观察每个字书写时应注意什么?

6、师讲解、示范、指导。

7、生描红、临摹。

五、课堂总结

(略)。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4

教材分析:

本课由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和杜甫的《绝句》两首古诗组成。两首诗均为七言绝句,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描绘和赞美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诗句情景交融,诗中形象生动逼真,是古诗中写景名作。两诗虽然都是写景,但手法各异。《绝句》则以朴实自然的语句,一句一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仿佛一幅生机无限的早春图。教学中应抓住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图文对照,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编写特点,以读带讲,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句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进而受到美和感染,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对大自然的深切热爱和赞美。

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课前准备:生字卡片、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并背诵古诗。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灿烂的文化,其中古诗词就是一个万紫千红的百花园,多少文人墨客在这里挥洒笔墨,留下许多优秀的诗篇。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古诗园,走进南宋诗人杨万里,去看一看他眼中的西湖是一种怎样的境界,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板书课题。介绍作者杨万里。

二、初读古诗理解诗句

(一)初读

1、自由练读

2、指名读(注意断句,读出古诗的韵律美)课件出示古诗

3、齐读

(二)理解诗句

1、读了诗句你看到了什么?

2、诗中有哪些词语不理解?(毕竟、四时)相机理解前两句诗的大意

3、理解后两句诗的大意。出示图片说一说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样的感受?(引导学生说出荷叶绿得充满生机,绿的无边无际。荷花格外红艳,红得另有一种模样)

小结:这“无穷的绿”和“别样的红”给作者的视觉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难怪诗人走出净慈寺就脱口称赞:“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4、齐读古诗课件出示

三、体会诗情

1、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古诗的大致意思。(讨论)

2、体会作者的感情。(引导说出作者是通过对西湖的极度赞美,婉转地表达对朋友的眷恋之情。)

3、齐诵古诗。(创设情境:同学们就是杨万里,在送别时读给你的朋友林子方听……)

四、拓展学习

1、回顾古诗。相机板书:送别诗西湖荷花

2、小组为单位。上网查阅,自主学习

3、交流汇报师生互动

小结:同学们我们今天不但学习了一首新的古诗,还利用网络了解到更多的知识,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善于利用身边的学习资源,多发现,多查找,吸收更多的知识,来促进我们的学习。最后让我们再把这首古诗美美的吟诵一番吧。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绝句》,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背诵《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二、初读《绝句》

1、按自学四步骤读一读古诗。

2、交流自学所得:

卡片认读生字──说说自己用什么办法记住生字(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识字)──扩词──展示读,正音。

三、朗读感悟

1、默读古诗,如果用诗配画的方式学习古诗,你觉得该画哪些画?

2、交流理解,说理由,教师相机简笔画:

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引导学生在赏画、评画的过程中了解诗句的大意。

3、感悟语言之美:

再读古诗,说说诗中的语言又什么特色?

如:黄鹂、翠柳、白鹭、青天,学生发现后再让学生拓展。

在语言的比较中,让学生明白这首诗对仗工整、朴实自然、一句一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为我们展现了杜甫草堂周围多姿多彩、清新开阔的自然景观。

四、美读成诵

1、自读、小组合作推荐读。

2、配乐读。

3、背诵。

五、书写指导

书写剩下的字,强调“含”与“岭”,一个不要多点,一个不要漏点,重点指导“窗、柳”。

板书设计:

绝句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5

一、复习

1、背诵《望庐山瀑布》。

2、《望庐山瀑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第二首古诗《绝句》

1、板书课题,解题:绝句,是我国古诗中的一种,它的特点之一是,每首诗共四句,每句一般为五个字或七个字。每句五个字叫“五绝”,每句七个字叫“七绝”。

2、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三、初读诗句,说说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1、自由读诗句,读准“鹂”、“鹭”两个生字的音。

2、通过查字典,你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四、精读诗句,想象画面

1、学习第一、二两行诗句。

轻声自由读诗句,想想诗人这样写是为了表达自己什么样的感情?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指导学生读出舒畅愉悦的心情。

2、学习三、四两行诗句。

指名读诗句,其他同学思考:第三行写诗人看到了什么?(“西岭”,教师随手用蓝色粉笔画起伏的山峰。“千秋雪”,教师讲解:千秋,就是千年,不是实指,是极言年代的长。“千秋雪”就是终年不化的积雪,并随手用白色粉笔在山峦上画雪)

诗人是透过什么看到西岭上的积雪的?(窗户。教师讲解:窗户好像一个画框镶在这幅“千秋雪”的“画儿”的四周,诗人用了个“含”,包含的意思,很生动,很形象。并随手用褐色粉笔画一个方框把雪山图框起来)

是谁透过窗框在观赏这幅特殊的“画”呢?(是诗人自己)诗人有这么一种闲情逸致去观赏窗外的景色,说明他此刻的心情怎样?(心情舒畅愉悦)

诗人向门外一瞥,可以看到什么?东吴指什么地方?为什么说是“万里船”?

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3、指名说说全诗的意思。

4、总结全诗,体会感情。

(1)这首诗一行写一个景,诗人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的呢?

(2)小结:这首诗先写近景,后写远景,有动有静,色彩明丽,勾画出草堂附近各具特点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无比舒畅欢快的心情。

5、指名朗读,练习背诵。

读的时候要注意停顿和重音。

反复练读。

练习背诵。

6、指导书写。

“鹂”左右结构,“鹭”上下结构,写时在田字格中各占一半。

五、作业

1、用钢笔描红。

2、背诵课文。

3、抄写词语。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6

教学内容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深入理解“故人”“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的丰富内涵。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第一首诗。

3.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人李白和孟浩然依依惜别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4.强化语感训练,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准确理解诗意,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中情,读出诗中情。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并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题意。

1.播放名曲《送别》,引导学生回忆读过或学过的几首送别诗。

2.初读本课两首古诗,大致了解异同。

3.引导先学第一首诗。板书诗题,了解有关“送”的内容。

4.师生互动,了解黄鹤楼:课件展现黄鹤楼雄姿;板画长江图,明确黄鹤楼、广陵的`地理位置;交流资料,了解李白和孟浩然真挚友谊的故事。

(评:在师生交流中,通过画面──黄鹤楼雄姿、简笔画──黄鹤楼及广陵位置、故事──李、孟交往的生动内容,使学生如见其形、如临其境,拓展了学生想象的空间,达到了解题入境的效果。)

5.要求学生完整表达诗题的意思。

二、初知诗意,质疑梳疑。

1.自由练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指读正音。

3.自读自悟,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或注释了解诗的大意,并激励学生质疑。

4.集体交流。

(1)结合板画弄懂“西辞”的含义,理解“下扬州”“孤帆”“尽”“唯”的意思。

(2)提出疑问,并梳理出需要重点探讨的问题。

三、赏析佳句,入境悟情。

1.师讲述李、孟真挚友谊的故事,为理解李白与孟浩然依依惜别的深情作好铺垫。

(点评:讲解李、孟之间交往的生动故事,为学生理解后两句诗埋下伏笔,可谓讲在“关键处”,有画龙点睛之妙。)

2.赏析“烟花三月”的含义。

(1)唤起学生生活体验。引导想象鲜花盛开的春天是怎样一幅美景。

(2)师生共议“烟”的丰富意蕴,肯定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如:江边水气缭绕,笼罩在淡蓝色的薄雾中,雾气时聚时散令人产生无限遐想。

(3)师生共同在音乐中想象,感受“烟花三月”令人神往的美景。

(点评:抓住“烟花三月”的“烟”,引发学生对春天美景的想象,联想长江两岸的一片春意,“形真”而“意远”。先让学生感受、理解,再表达美的感受,融理解运用为一体。)

(4)拓展理解:“烟花三月”不仅仅指黄鹤楼所在的武汉,还有扬州,乃至整个长江两岸沿途都是春意浓浓,一派“千里莺啼绿映红”的美好春景。这句诗表达了诗人愉悦的心境。

(5)指导朗读前两句。

3.品析“碧空尽”“唯”的含义。

(1)品第三句,各抒己见,谈谈对“碧空尽”的理解,体会诗人仁立凝望远帆的情景。

(2)体会李白目送帆船远去时间之长,对朋友感情之深。

(3)从最后一句中,体会诗人寄情于浩荡的一江春水,对挚友的一片深情。

(4)指导朗读后两句。学生自读,自评,评后再读。师引读,板书:情深意长。

四、赏读全诗,背诵全诗。

1.自由组合练习读。

2.展示个性指名读。

3.师生互动背诵读。

(评:自由组合读,让学生自读自悟,读中悟情;教师引读,可点拨学生如何读出抑扬顿挫,触发学生深入体会;展示个性读,可引发学生展示自身独特体会,因此多样化的反复诵读,是培养语感的必由之路。)

五、回顾全诗,归纳升华。

1.归纳总结全诗情景交融的表达方法。

2.略读第二首诗。

3.激发学生体会第二首诗及其他送别诗的兴趣。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诵读诗句,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感情。

【信息资料】

生字卡片、相关图片、音乐磁带、学生查找诗人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挖掘积累:

由学生课前积累的古诗展开背诵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图片导入:

出示课文插图:

图上画的是什么?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观察到的内容。

师:春天的小草蓬勃生长,春天的孩子兴致高昂。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看看你们对春天有没有新的发现。

(板书课题)

先来学习《草》。

〖对话平台

一、自学

1、自读古诗《草》,注意读准字音。

2、小组内互相检查读诗情况,教师纠正字音荣烧。

二、感悟

1、自由读古诗,思考:

自己哪里读懂了?哪些字词还不懂?

2、小组内互相交流讨论不懂的地方,如:

离离、岁、枯、荣等词语的理解。

3、全班交流讨论自己对古诗的感悟,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离离:可以让学生看看课件,说说草长得怎么样。从而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它的意思是指草长得很茂盛。

岁:可问学生几岁了,随学生回答告诉学生从出生到现在几年就是几岁,一岁就是一年。

尽:可用简笔画的形式,让学生说出火只能烧光草的叶和茎却烧不完地下的草根。

4、出示小草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不同画面,想想枯和荣应该分别是哪一幅图描绘的景象。并让学生说说草什么时候是枯?什么时候是荣?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在自主品读的基础上交流学习所得和所惑,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合作意识。

三、朗读

1、自由读:

你喜欢小草吗?为什么?

(喜欢小草那种生生不息,顽强的生命力)

2、多种形式朗读:

指名读──配乐读──竞赛读。

在充分地诵读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

四、背诵

1、情境背诵:

教师创设把《草》背给家人听的情境,引导学生背诵。

如:离离原上草我怎么听不懂呢?怎么不写花,只写草呢?

2、师生共同扮演妈妈、哥哥、爷爷等角色进行表演背诵。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情境表演背诵,既训练了形义较难的字,又理解了课文的思想内容,利于培养语感,积累语言。

五、练习

1、填空:

离离______,一岁一____。野火______,春风______。

篱落疏疏一径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飞入无处寻____。

2、按要求分类:

未 追 店 枯 徐 烧 荣 菜 宿

独体字:

左右结构:

上下结构:

上中下结构:

半包围结构:

六、书写

1、学习书写枯、荣、烧三个字,重点指导:

荣:草字头的横不能太长,秃宝盖要宽。

木:横要短,撇捺伸展开。

烧:火字旁捺要变点;右上部不要写成戈,第二笔斜钩要有弯度;下面的兀字横要短,竖弯钩的拐弯处要圆润。

2、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评议展示。

第二课时

〖对话平台

一、回顾

背诵古诗《草》。

二、自学

按照以前的学习步骤自学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1、读:

读准字音,把古诗读通顺。

2、想:

想想自己哪些地方读懂了?哪里还不懂?

3、说:

在学习小组内说说自己的学习收获。

三、交流

1、学生先在组内说说自己读懂和不懂的地方,教师相机介绍诗人杨万里的资料。

2、班级交流,弄懂全诗的大致意思。

四、朗读

1、自由读:

你对暮春时节的景色有什么新的发现?

2、指导读:

孩子在捉蝴蝶时是什么心情?

(高兴、喜悦)

找不到时又是什么心情?

(失望)

引导学生结合插图展开联想,丰富语言积累,进一步体会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

3、竞赛读:

小组内比赛,推荐一名同学参加班级比赛。

4、评价读:

谁读得好?好在哪里?有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吗?

诗歌语言凝练,富于韵律感。多种形式的朗读,利于学生体会诗人情感,培养语感。

五、背诵

同桌互背、指名背、挑战背、齐背。

六、拓展

1、把这首古诗编成一个小故事。

2、以小组为单位,自编、自排、自演《宿新市徐公店》的情景剧。

给学生提供二度创作的题材,不仅拓展延伸了文本,而且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3、和同学交流自己搜集到的白居易和杨万里的其他诗作或其他诗人描写的关于春天的古诗。

古诗是我国文化百花园里的一棵奇葩,教师要激发学生背诵的兴趣,培养课外积累的习惯,逐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七、写字

学习其它几个生字,重点指导:

未──可以先复习一下味字,再指导书写。上横要短、下横要长,撇捺要舒展。

宿──宝盖不宜太宽。

八、评价

1、学生练习书写,自我评价:

在自认为写得满意的字上做标记。

2、小组内展示交流,互相评价:

根据组内建议把不满意的字再写几个。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评、互评,使学生学会评价,在互相学习、借鉴、欣赏同进步。

〖词语解释

离离:草木长的得很茂盛的样子。

枯:枯萎。

尽:完、全。

宿:投宿。

篱落:稀稀落落的样子。

径:小路。

寻:寻找。

〖相关链接

相传《赋得古原草送别》是白居易十六岁时作的一首应考习作,按科举考试规定,凡指定的试题,题目前一定要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诗类似。《赋得古原草送别》就是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阅读在线

《春日》(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清明》(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咏柳》(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游园不值》(叶绍翁)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了解词语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领略春天自然景物的美,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情趣。

【学习重点】

学会本课的生字,熟读背诵两首古诗。

【学习难点】

领悟春天自然景物的美,激发学生读书求知的乐趣。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上课老师布置的一样特殊的作业给你们:你们完成了吗?

(学生出示收集的柳叶)

2、知道老师为什么要你们完成这样的作业吗?因为,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赞美柳树的古诗。

(板书咏柳)

3、全班齐读课题。

4、我们以前学过一首古诗叫做

(学生答:咏鹅)

5、咏鹅就是赞美鹅的意思,那么咏柳是什么意思?

6、出示课件中的图,你们右图中看到了什么?

7、这首诗的作者就是贺知章。

(简介诗人生平)

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

1、诗人是怎样赞美柳树的呢?请大家先自己读一读,边读古诗边把课后的生字划出来,多读几遍,读准音。

2、学生自由读,认读生字。

3、检查自读生字情况。

4、从读咏、碧、妆、裁、剪要求学生会读,读准。

5、指名读,请其它学生正音,全班齐读。

三、指导朗读,了解诗意

1、指导第一、二句:

⑴(放远处看到柳树的照片)你看到了什么?

⑵诗人从远处看到了柳树,发生了这样的感叹: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课件出示该句)他觉得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成的一样:碧玉可是翠绿晶莹的,美丽极了,而下垂披拂的柳枝就如千万条丝带,你们看诗人比喻的多好,如果你是诗人,你会怎么来读这两句以表达对柳树的赞美。

2、自读第三、四句:

⑴接下来,诗人又是怎样赞美柳树的呢?请同学样和同桌去读第三、四句多读几遍,读出感情。

⑵学生自读,指名读,读到第三句时,让全班看着采集的柳叶说说柳叶的样子。

⑶读到第四句时,引导学生理解诗人通过赞美柳树,也赞美了春的创造力。

四、指导说句写句

1、诗人用古诗赞美了柳树,你们能用自己的话来赞美柳树吗?大家去和小伙伴互相说说柳树的样子。

2、指名说和同桌说。

3、把你说的写下来,只要求两三句。

4、讲评学生的小绿笔。

五、指导生字

1、出示要写的生字,学生提出难写的难记的字,老师指导:

垂笔顺要多次书空,记准四横的长度不一样。

裁要注意笔顺,下面的部件与衣字要区别开来,一捺改成一点。

剪字下面是刀。

2、学生自己练习、老师指导。

六、作业

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检查作业

1、背诵《咏柳》。

2、读春,积累词句。

(开火车,每人说一个词语,看谁的胆量大,说一个含有春的词语,看谁的普通话标准,谁的声音好)

3、课前搜集的有关春的佳句名诗,你们都搜集了多少?

4、学生把自己搜集的材料讲出来。

5、老师出示课件(收集的词语、成语、名诗佳句)请学生来读。

二、咏春,享受春天

1、同学们,当春天到来时,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想起古代诗人对春天的赞美。他们对春天是那样欣赏,那样痴情,真可谓是把春天描摹的绚丽多彩,古人赞美春天的诗很多,我们今天学的是南宋诗人朱熹《春日》。

2、今天咱们学的这首诗,谁知道它们题目是什么意思。

3、简介诗人朱熹。

4、请大家自由地大声地读朱熹的《春日》。

5、读了这首诗后,你能猜一猜诗人在写《春日》时的心情吗?

(高兴、喜悦、欢快、舒畅)

(学生板书在黑板两侧)

6、猜测终归猜测,大家能从诗文中找出明确的词句来证明诗人当时的心情。

(说出一处,请学生将词语板书到相应的横线上)

老师点拔如下: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设得、东风面、总是春

万紫千红

7、指导学生诵读古诗,师范读一次。

8、说一说古诗的大意。

三、惜春,书海求知

同学们,诗人朱熹在泗水滨春游,心情为何如此快乐?

原因之一是因为朱熹欣赏到了万紫千红的春色;原因之二,请听我细细说来(出示)《春日》这首诗,不仅是一首咏春诗,而且是一首含意深刻的劝学诗。(板书劝学)劝告大家多读书,因为泗水在山东地区是春秋时期大教育家孔子的家乡和他讲学的地方,寻芳泗水就是说孔子在书籍中寻找知识,书中的知识道理就像是原野上美丽的春色使诗从耳目一新,深感快乐。

试想一个不喜欢读书的人,能有春日寻芳与书海求知的联系吗?我们大家要在书海中求知识,因为书的海洋里也有一片万紫千红的春色。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知道这些字在诗句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初步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受作者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课时: 三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小朋友们,现在正是春天,天气暖和,百花齐放,人们心情舒畅。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古代诗人为表达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而写的两首诗。(板书:古诗两首)

二、教学《春雨》

1.板书诗题:春雨

2.解题:这首诗是唐朝大诗人杜甫写的节选其中的前四句,说的是春雨的特点。

3.教师范读一遍,领读两遍。

4.看图导读,结合学习生字。

原诗有八句,这里

(1)出示挂图,指导学生看图说出春雨细密、滋润万物、催开

百花等特点。诗人是怎样来写这春雨的呢?

(2)指名读诗句。

(3)出示生字卡片,学习生字。

乃:共两画,第一笔是“横折折折钩”“撇”。第二笔是撇。这里“乃”是“就”的意思。

随:左右结构,右部先写“有”,“随”是跟从的意思。

润:翘舌音,前鼻音。左右结构,右部先写“门”,再写“王”。“润”是加水分,使东西不干枯的意思。

指名学生读生字,说说生字的笔画或结构,讲生字的意思。

(4)分句讲读。

①指名读“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②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春雨像知道时节似的,当春天一到,它就下起来了)想一想:为什么诗人说它是“好雨”呢?(因为春天庄稼最需要雨水,所以诗人说春雨是好雨)对,这两句诗赞美了春雨来得及时。

③齐读这两句诗。

④指名读“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⑤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潜入”?(“潜入”就是在人不知不觉中透进去)那么“随风潜入夜”该怎么解释?(夜间,好雨随着风在人们不知不觉中透进万物的内部)“润物细无声”是什么意思?(春雨细密无声地滋润着万物)谁能把这两句诗连起来解释一下?

(春雨是在夜间,乘人们不注意的时候,随着春风洒落,细密无声地滋润着万物)你说得真好!春雨做了好事却不声不响,怎么不是好雨呀!

⑥齐读这两句诗。

5.总结。

这四句诗赞美了春雨及时而下,无声地滋润着万物,反映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6.朗读指导。

(1)掌握节奏、韵律(加点的是韵脚字)。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2)抓住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

好,是全诗的中心,其他都是围绕“好”来写的,是春雨“好”的表现。知,表现春雨善解人意。

“当……乃……”强调春雨好在下得及时。

潜、细、无,强调春雨的美好品格。

(3)教师范读。

(4)学生自练。

(5)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7.描红指导。

(1)提示描红生字的注意点:

乃:第一笔“横折折折钩”的横部宜横向右上取势,第一折和第三折宜斜向左下取势,第二笔“撇”须顶连“横”画,撇出时略带弧度。

随:第一笔和第二笔写成的“口”体形宜瘦,偏左定位,第三至第八笔写成的“有”宜于偏右略高处定位,中间和下部须留写“l”的位置,末笔“捺”弯曲俯仰有度,不宜平直。

润:左部“三点水”写法同前,右部首“点”定位宜高,第二笔“竖”和第三笔的“折”部等长,“门”中的“王”,三“横”间距相等,末“横”较长。

(2)学生自练描红“乃、随、润”3个生字。

三、布置作业

1.朗读《春雨》,熟读背诵。

2。抄写“春雨”、“时节”各两遍。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0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知道这些字在诗句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初步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受作者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 一 课 时

一、导人新课

小朋友们,现在正是春天,天气暖和,百花齐放,人们心情舒畅。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古代诗人为表达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而写的两首诗。(板书: 古诗两首)

二、教学《春雨》

l、板书诗题: 春雨

2、解题: 这首诗是唐朝大诗人杜甫写的。原诗有八句,这里节选其中的前四句,说的是春雨的特点。

3、教师范读一遍,领读两遍。

4、看图导读,结合学习生字。

(1)出示挂图,指导学生看图说出春雨细密、滋润万物、催开百花等特点。诗人是怎样来写这春雨的呢?

(2)指名读诗句。

(3)出示生字卡片,学习生字。

乃:nǎi,鼻音。共两画,第一笔是横折折折钩,第二笔是撇。这里乃是就的意思。

随:suí,平舌音。左右结构,右部先写有,再写。随是跟从的意思。

润:rùn,翘舌音,前鼻音。左右结构,右部先写门,再写王。润是加水分,使东西不干枯的意思。指名学生读生字,说说生字的笔画或结构,讲生字的意思。

(4)分句讲读。

※ 指名读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 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春雨像知道时节似的,当春天一 到,它就下起来了)想一想:为什么诗人说它是好雨呢?(因为春天庄稼最需要雨水,所以诗人说春雨是好雨)对,这两句诗赞美了春雨来得及时。

※ 齐读这两句诗。

※ 指名读随风潜人夜,润物细无声。

※ 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潜人(潜人就是在人不知不觉中透进去)那么随风潜人夜该怎么解释?(夜间,好雨随着风在人们不知不觉中透迸万物的内部)润物细无声是什么意思?(春雨细密无声地滋润着万物)谁能把这两句诗连起来解释一下?(春雨是在夜间,乘人们不注意的时候,随着春风洒落,细密无声地滋润着万物)你说得真好!春雨做了好事却不声不响,怎么不是好雨呀!

※ 齐读这两句诗。

5、总结。

这四句诗赞美了春雨及时而下,无声地滋润着万物,反映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6、朗读指导。

(1)掌握节奏、韵律(加点的是韵脚字)。

好雨/ 知/ 时节。

当春/ 乃/ 发生。

随风/ 潜人/ 夜,润物/ 细/ 无声。

(2)抓住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

好,是全诗的中心,其他都是围绕好来写的,是春雨好的表现。

知,表现春雨善解人意。

当乃强调春雨好在下得及时。

潜、细、无,强调春雨的美好品格。

(3)教师范读或放录音。

(4)学生自练。

(5)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7·描红指导。

(1)提示描红生字的注意点:

乃: 第一笔横折折折钩的横部宜横向右上取势,第一折和第三折宜斜向左下取势,第二笔撇须顶连横画,撇出时略带弧度。

随: 第一笔和第二笔写成的 体形宜瘦,偏左定位,第三至第八笔写成的有宜于偏右略高处定位,中间和下部须留写 的位置,末笔捺弯曲俯仰有度,不宜平直。

润: 左部三点水写法同前,右部首点定位宜高,第二笔竖和第三笔的折部等长,门中的王,三横间距相等,末横较长。

(2)学生自练描红乃、随、润3个生字。

三、布置作业

1、朗读《春雨》,熟读背诵。

2、抄写春、时节各两遍。

第 二 课 时

一、检查复习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春雨》。

2、默写春雨、时节两个词语。

二、教学《春晓》

1、板书诗题: 春晓

2、解题: 这首诗是唐朝诗人孟浩然写的。晓xiǎo三拼音, 左右结构,左部是日字旁,右都是尧,上面没有点。诗题里的晓是早晨的意思。春晓就是春天的早晨。

3、教师范读,领读一遍。

4、看图导读,结合学习生字。

(1)出示挂图,指导学生看图: 画面上是个什么人? 她左手在拉起什么? 她看到室外有哪些景物?(画面上是个古代女子,她左手拉起帘子,看到室外有桃花、小鸟和芭蕉等景物)

(2)指名读四句诗。

(3)出示生字卡片,学习生字。

眠:mián。前鼻音,三拼音。左右结构,左都是目字旁右部是民。眠就是睡的意思。

觉:jué。上下结构,上部是,不是,下都是见。觉是个多音字,读jue时是觉得的意思。

指名学生读生字,说生字的结构,讲生字的意思。

(4)分句讲读。

※ 指名读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 谁能说说春眠不觉晓的晓是什么意思?(春眠不觉晓的晓是天亮的意思)为什么这个晓和春晓的晓意思不同呢?(因为联系全句的意思,说成春天睡眠不知不觉天就亮了才好讲,说成不知不觉就到早晨了不大好讲)对,你能联系全句的意思来解释晓字的意思,讲得合理,对头,很好!那么处处闻啼鸟该怎么解释呢?(处处闻啼鸟就是到处听到鸟叫声的意思)那么诗人为什么不写成处处闻鸟啼呢?(自答:写诗是要押韵的,这首诗押的是ao韵,所以要把鸟字放在句末)

※ 谁能补充一些想象,用白已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春天气候暖和了,夜里睡得香,不知不觉已经天亮了。醒来时只听到外边一片清脆的鸟叫声)想一想: 这春天的早晨多么美好!

(5)齐读这两句诗。

(6)指名读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7)这两句写的是什么时候的事?(写的是昨天夜里的事)昨天夜里听到什么? 想到什么?(昨天夜里听到刮风下雨的声音,想到这样风吹雨打,花儿不知落下了多少)请连起来说一说。(想起夜里曾听到刮风下雨的声音,不知花儿被吹打得落下了多少)再想一想: 花儿落了,春天即将离去,这春光多么可贵,多么值得珍惜呀!

(8)齐读这两句诗。

5、总结。

这首诗描写了春天一个雨后早晨的情景,表达了诗人爱春、借春的真挚感情。

6、朗读指导。

(1)掌握节奏,韵律(加点的是韵脚字)。

春眠 / 不觉晓,处处 / 闻啼鸟。

夜来 / 风雨声,花落 / 知多少。

(2)抓住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

不觉晓: 反映睡得香,人感到满足。

处处闻啼鸟: 反映春天生机勃发的景象。

花落知多少: 反映春光不能常驻,应该加倍珍惜的心情。

(3)教师范读或放录音。

(4)学生自练。

(5)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7、描红指导。

(1)提示描红生字的注意点。

觉: 开头三点,第一、二两点是侧点,第三点是撇点,不可写成党字头,第四、五两笔写成的秃保盖呈下罩势,第六、七两笔写成的 体形宜瘦,框内应能包容第八笔撇画的上半,第八、九两笔写成的 底部齐平。

晓: 左部日宇旁体形宜瘦右部上面的 第一笔横画应斜向右上,第二笔斜钩要有弧度,第三笔撇与斜钩相交后补满左下空白,右部下面的,横画宜平,撇和竖弯钩起笔处均顶连横画,而彼此互不相连,行笔舒展,保持底部平稳。

眠: 左部目字旁体形宜瘦;右部各横画间距相等,竖提宜直,斜钩应有弧度。竖提的出提部位与斜钩的出钩部位应横向齐平。

(2)学生自练描红觉、晓、眠3个生字。

三、布置作业

1、朗读《春晓》,熟读背诵。·;

2、抄写《春晓》《春雨》各两遍。

第 三 课 时

一、检查复习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春晓》。

2、默写春晓、风雨两个词语。

二、指导背诵

1、指导背诵《春雨》。

(1)放录音。

(2)教师指着板书引背。

(3)分两个大组,一组读,一组听,再交换读听一次。

(4)各人轻声默念背诵。

(5)齐背。

(6)指名背诵。

2、指导背诵《春晓》,方法同上。

三、课堂练习

1、找朋友(连词)。

春(春风)(春雨)(春晓)(春光)(春花)

时(时节)(时间)(时光)(及时)(准时)

2、用下面的词语写句子。

春天---。

春雨---。

3、说话练习。

(1)话题: 春天来了

(2)提出要求: 根据第25页上的画面,结合自已的生活经验,展开合理的想象,说说春天的美丽景象。

(3)各人发挥想象,构思讲说内容。

(4)同桌二人相互说听、补充。

(5)指名几人到班上讲说,教师评议,小结。

附板书:

(一)知时 发生

春雨 好雨

随风潜入 润物无声

(二)(春)

眠、不觉(想)花落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2个生字,会写“诗、童、闭、林、黄、立”等6个字。

2、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通过看图和诵读了解古诗的意思,激发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所见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读《识字4》中的儿歌。

2、夏天了,知了在干什么?知了又叫什么?

(蝉)

3、出示图:

认记“蝉”,理解“捕鸣蝉”。

4、揭题,读题。

二、初读古诗

1、出示情景图:

师范读(感知课文)。

2、自由读《所见》:

要求读准字音。

3、圈出生字,多读几遍。

4、同桌互读。

5、指名读,评议。

三、认记生字

1、出示“牧、闭、立、捕、蝉”。

2、认读生字(各种形式)。

3、小老师认读不带拼音的生字。

4、组长考察大家。

5、说说用什么办法记住的。

四、精读古诗

1、自读古诗:

小组交流自己的感受。

2、全班交流。

3、指导朗读。

4、找自己的好朋友读一读。

5、当一当诗人(配乐读)。

五、指导背诵《所见》

六、指导写字“诗、闭、童、立”

这首诗我通过让学生看多媒体课件,边看边说。学生较快理解,并能背诵。

第二课时

小池

一、背了《所见》

二、出示课题《小池》,读题

三、自学古诗《小池》

1、个体自学:

⑴ 学生自主读古诗。

⑵ 自主圈出生字,学一学。

⑶ 自主提出不明白的地方。

2、小组合作学习:

⑴ 小组互相读读这首诗。

⑵ 请读得最棒的小朋友带读有困难的同学。

⑶ 小组负责认记生字。

⑷ 讨论组员中不明白的地方。

3、全班交流反馈:

⑴ 卡片开火车认读生字。

⑵ 夸一夸,帮一帮:

① 各组派代表读古诗,评议。

② 展示:

说说你们组自己学懂了什么?

③ 帮一帮:

说出需要帮助的地方。

④ 点拨(结合指导朗读)。

四、诵读古诗

1、朗读比赛。

2、背诵古诗。

这首诗前两句学生较难理解,通过反复的朗读中理解。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2

学习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课前准备

1.课文挂图。

2.生字卡片:《夜书所见》诗句字条。

3.《舟夜书所见》(清·查慎行)、《泊船瓜洲》(宋·王安石)、《杂诗》(唐·王维)三首古诗。

第一课时

以旧引新,激趣导入

1.学生自由背诵已学过的或课外读过的古诗。

2.板书课题,理解课题中的“书”是什么意思。

指导看图,感知图意

出示挂图,观察图画,说说所看到的情景。

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互查。

3.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有重点地指导识记。

4.指名朗读,先指导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让学生体会古诗朗读的特点。

朗读节奏参考: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深夜/篱落//一灯明。

5.借助字典和诗后注释,理解诗中词语意思,并圈出不理解之处。

6.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尝试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视指导。

再读感悟,理解诗意

1.老师范读古诗。要求学生边听边仔细看图、思考:画面中的景象表现了哪几句诗的意思。

2.学生讨论,对上面的问题发表见解。

3.质疑:还有什么问题或哪些词语不理解?老师重点点拨理解“动客情”的意思。(一是动思乡之情,二是勾起对童年往事的回忆。)

4.有感情朗读。

趣味活动

1.我说你读。方法:

a、老师描述诗句的内容,学生读出对应的诗句。

b、老师点挂图上的景物,学生读出对应的诗句。

2.字条连诗。方法:

老师出示某句诗的字条,学生接续后面一句诗(多连几次,让学生基本会背)。

3.情境背诗。方法:

学生可自由下位,把诗背给最要好的同学听。

当堂作业

1.出示生字,指名组词朗读。

2.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怎样既正确又漂亮地写好这些生字?

3.自己练习写生字,同桌交换,改正不足。

拓展阅读

《舟夜书所见》(清·查慎行)、《泊船瓜洲》(宋·王安石)、《杂诗》(唐·王维)

第二课时

课前游戏,复习导入

1.说说知道的传统节日,有哪些习俗。(春节、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也可以以连线的方式出现节日、日期和习俗。)

2.小组比赛背诵《夜书所见》。

3.揭示课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理解“忆”的意思。

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通诗文,可轻读、大声读,可独自读、同桌齐读、小组合读。

2.检查朗读,先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

a、出示生字卡片,读准字音。

b、以指名读、齐读等多种方式读通古诗。

c、让学生凭借已有的经验和直觉读准节奏。

3.自主学习,老师巡视指导。

a、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古诗。可以自学,也可几个人合作学习;用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等方法理解诗中词语意思,并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b、交流学习收获。

c、质疑:有什么不懂之处?老师重点指导“异乡”、“异客”的意思。

4.指导有感情朗读,读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感情。

趣味活动

1.卡片连词背诵。方法:

请学生把生字卡片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再连起来,试着背诵。

2.诗句连对。老师说诗句意思,学生背相应句子。

3.情境练背。学生当小小诗人,或加动作或加表情,先自己朗读再上台表演,达到背诵。

4.赛诗会。方法:

a、集体赛:每个小组背一、两首古诗,一首课内的,一首课外的,看哪一组背得既响亮又流利。

b、个人赛:每一小组派一名代表参加比赛,看谁背得最有感情。

当堂作业

1.出示生字卡片,组词朗读。

2.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怎样既正确又漂亮地写好这些生字?重点指导“异、插”的写法。

3.学生练写生字,同桌交换,改正不足。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3

【学习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2个字。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在学习中养成读书、识字、写字的良好习惯。

3、喜欢学习古诗。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秀美、神奇。

【课前准备】

识字卡片、挂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交流有关诗人李白、杜甫及他们的诗歌的信息。

2、从《绝句》引出“五绝”“七绝”,适当介绍该类古诗。

二、学生字

1、检查预习情况:

试读课文。

2、自主识字:

自己拼读生字,边读边想怎样记住字音、字形。

3、认读9个生字,介绍识记生字音、形的方法。

4、学生用卡片清读生字。

5、认字游戏。

三、学习《望庐山瀑布》

1、读题,了解题目意思。

2、自读课文、练习读通顺。

3、合作学习:

读诗句,看图说话,感知诗意。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意会诗的意境。

5、自主选择方式背诵古诗。

四、写字

1、认读第一首诗4个要写的字。

2、共同研究并写好“流” 字。

五、迁移方法,学习《绝句》

1、谈谈自己想怎样学习《绝句》。

2、小结方法。

3、独立或合作尝试。

4、学习汇报。

六、总结

【评析】

本课设计着力从如下方面体现立足基础,促进发展的指导思想:

1、扎扎实实,为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奠定基础:

语文素养是靠点点滴滴的语文基础和长期持之以恒的语文实践积淀、整合而成。低段语文教学的基础和能力,是语文素养摩天大厦的基石。根基的扎实、牢固程度至关重要。本课教学在识字、写字、读书、说话等基础教学方面目的明确,严格要求,一丝不苟,像“流”字的书写,从观察,到揣摩字的结构,笔画的改变、位置、疏密及在田字格的布局,再到一笔一画认真临写,既抓住了写字的能力培养,又注重陶冶情操,让学生感受汉字书写所体现的规范美,感悟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又如朗读训练,从认清字词的通读,借助插图意会诗意的熟读,到直抒胸臆,升华情感的美读,循序渐进,重在精品的积累,形成语感,获得美的享受,激发学习兴趣和期待。

2、改革方式方法,激励自主实践并实现超越:

方式方法的选择、确定,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和实效为原则的。本课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实际,以教材为凭借,创设了各种各式、宽松和谐、富于情感、能让学生充分展示自信心和聪明才智的活动。例如开课时的信息交流,能引起对课外积累的重视,扩展信息量,让知识面广的同学露一手;介绍生字的学习方法,能点燃思维的火花,共享资源,运用方法解决问题,提高自主识字的能力。自择方式的朗读展示,看图写话,让他们口吟、眼看、耳听、手写、脑记,各种感官参与,有利于个性发展、差异发展;举一反三学《绝句》,更是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自由的时空,发展的平台。整节课,独立,合作学习适时安排,学生在这种情境中,不是等待别人的授予,而是在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中自主建构生成知识、形成能力,经历实践,情感、价值观同时获得转变,在自奋其力中实现超越。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鹤、孟”等个生字。

.正确、通顺、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古诗。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培养不同层次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想象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

.初步地学会探究性学习,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会读中有思、读中有悟、读中

有得。

.学会在学习中积累运用古诗句,发展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情感,使学生能够初步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体会诗中丰富复杂的情感,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准确理解诗意,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

.体会诗中情,读出诗中情。

教学难点

.体会“西辞”“烟花”的意思。

.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一首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一)导入学习,理解诗题。

由本单元专题“人间真情”入手,进入送别诗的学习。

出示第一首诗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解释诗题,理解“之”的意思。

(二)初读古诗,理解生字。

1.指名初读。

2.理解生字。

3.自由朗读。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自学诗句。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预设难点:西辞烟花

①理解“西辞”。

通过了解“黄鹤楼”和“广陵”的地理位置,理解“西辞”的意思。

②理解“烟花”。

理解烟花的古今异义。

4.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四)三读古诗,感悟情感。

1.初步感悟情感。

2.深入感悟情感。

重点体会:离情、深情。

①体会“离愁”。

通过“孤帆远影碧空尽”,理解离情。

②体会“深情”。

通过“唯见长江天际流”,理解深情。

二、学习第二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

(一)总结学法。

(二)学习交流。

1.学生自学,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

交流要点:两首诗的相同和不同点,了解作者、感受深情。

①有“送”“西”“尽”“故人”四个相同的字词,但具体含义不同。

②了解作者。

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③感受深情。

通过理解“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感受深情。

3.配乐朗读。

三、布置作业

阅读其他的送别诗,感受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古诗两首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元二使安西

〔唐〕李白〔唐〕王维

黄鹤楼画

《古诗两首》教学实录

年级:四年级

整理:印记(三河市皇庄小学 米涛)

师:咱们准备好了?

生:准备好了。

师:上课吧!刚才背的一些送别诗,在动脑过程中,相信你们一定感受到了蕴含其中的真情。可以说自古重离别,可以记载流传下来的作品,可以说不可胜数。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它们,去感受其中美好的真情。让我先来看一首诗,这就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生:(齐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师:这个诗题用现在的话怎么说呢?

生: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去广陵。

师:说的真好,在这里有一个特殊的字是?

生:之

师:“之”是什么意思呢?

生:去。

师:是去的意思,还可以说是到的意思。那孟浩然到广陵去了,那谁来给他送别?

生:李白。

师:就是本诗的作者,唐朝大诗人李白。

师:你们知道送别的地点在哪吗?

生:黄鹤楼。

师:非常聪明的孩子。那我们先来看看“鹤”这个字。古人啊,将它这样写。我们都知道,右半部分是“鸟”过去呀,人们把长尾巴的鸟叫做“鸟”。我们大家看左半部分,有谁认识这红色的字?(que隺)对了,猜猜什么样的鸟叫 que呢?大胆的猜。

生:我觉得应该是(……)的意思

师:太对了,那说到这,你对这个鹤字有什么样的印象啊?

生:我觉得是既长又短。

师:既长又短,好像有点不太合情理,是吗?你的意思是什么?

生:左半部分(……)让它尾巴很长,所以(……)

师:它的尾巴应该是不长不短。从字形当中我们就好像感受到了它的美丽。它呀确实是一种让人喜爱的鸟。它的鸣叫声震九天,它的舞蹈雅致翩翩,在咱们中国民间早就被定为仙鹤。黄鹤楼就留下了仙人乘鹤升天的传说。诗人最后还写道: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就在这充满神奇色彩的天下名楼,两位潇洒飘逸的诗人分别了,那我们再来自由的读一读诗题吧,生:《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师:好,让我们把书打开。100页,哪位同学愿意给我们字正腔圆的读读这首诗?

生: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不但字音准确,而且还颇有韵味。我们把这种韵味再来感受一下。

(读)故人西辞黄鹤楼,第二句。

生:烟花三月下扬州。

师:第三句。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最后——

生: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真是富有韵味啊!就这样,我们来自由的练读这首诗吧。

生: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读好这首诗,那只是刚刚触到它的表层,通过这些诗句,你都了解了哪些诗意呢?说说看,平时你都用什么样的方法来理解诗意呢?

生:我一般都用一句话中的重点词和重点句来理解这句话。

师:看样子,从字的意思来理解这句话就好理解了。好办法,你呢?

生:还有先把不懂的字都翻译成现代的话,然后再看这句话。

师:不懂你怎么翻译啊?仔细的说。

生:。

师:好办法。你呢?

生:我理解诗句第一种方法就是查一下上下文,如果有注释的话再看一下注释。

师:非常好。你还有?

生:就是先把自己懂得,然后看一下,然后可以再联想一下。

师:他的意思听出来了吧,谁能再说说,他是用什么样的方法来理解诗句的?

生:(……)

师:你的方法是他说的这样吗?是呀?其实我感受到了,大家的意思是说,是把会的先想一想,然后呢上下句联系联系,也许刚开始不懂的,一联系上下句就会了。非常好。有的时候,就让我们来默读这首诗,来理解诗句的意思。重点词语之间写批注

生:(自学)

师:要不然咱们这样吧,跟你前后左右的四个同学,小组把你不理解的一些地方互相问一问,也许,好不好?

生:(……)

师:再大点声,让我们都听清楚

生:烟花为什么像烟雾一样?

师:哦,听清楚她的问题了吗?

生:(……)

师:你对自己能满意吗?她的问题是烟花为什么是花,开的像烟雾一般。你怎么理解?

生:形容花开的繁茂。花很多,所以像烟雾。

师:花太多,太繁茂了。这回你满意了吧?其实对烟花的理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好了,别的组还有问题吗?你们。

生:我们没有搞懂什么叫天际流?

师:这个刚才有的组讨论过了,你们组讨论的,你能帮他解答一下吗?

生:天际流,流你应该知道吧。水都是可以流的,天际就是特别特别远,天边。惟见长江天际流。就是长江水都往天际那边流了,一直流向了天边。

师:就是这个意思。不着急,你说的真好。还有问题,你有什么问题?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的碧是什么意思。

师:哦。最后的同学能帮你解答。

生:碧就是很蓝的意思。

师:有一个词叫做碧绿,碧极了,绿极了。你说的意思有点发蓝了,碧空就是……

生:蓝天。

师:说的多好。好了,没有问题了,是吗?还有问题,你说。

生:我不太明白西辞是什么意思?

师:你看看XX马上就举手了,来,请你说吧。

生:因为黄鹤楼在西边,然后人在东边,孟浩然要离开黄鹤楼到广陵,西辞的意思就是离开黄鹤楼到广陵。

师:你说的真好,孩子,你怎么了解他们两个的地理位置的呀?你怎么知道的?说吧

生:就是查了一些资料。

师:他在学习之前就先查的资料。真是个好习惯。确实是这样的,我们大家来看一下。黄鹤楼所在的武汉就在长江和汉江的交汇处,广陵是哪里?

生:江苏省现在的扬州市。

师:江苏省现在的扬州市。其实诗句里面已经告诉我们了。

生:烟花三月下扬州。

师:既然是之广陵,又说是下扬州,看样子这个广陵就是……

生:扬州。

师:他们呀真的就像这位同学所说的这样,在我国的长江流域,而黄鹤楼在?

生:西。

师:广陵在?

生:东。

师:也就是西辞的意思应该怎么说比较恰当呢?你再说一说。

生:我觉得应该是离开西边去东边。

师:哦,离开了西边的黄鹤楼道别了。没错,此时的孟浩然就要沿长江自西向东顺流而下。所以诗中还说道烟花三月下扬州。说到烟花,我们现在在非常重要的日子里,还经常放,见过吗?

生:见过。

师:诗中的烟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意思吗?

生:不是。

师:我们从注释当中也看到了。此时的长江两岸,那正是阳春三月,草长莺飞,百花盛开,春意盎然,使我们感到千里莺啼绿映红。……春色满园关不住。(播放课件)

生:一枝红杏出墙来。

生: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师:就在这烟花三月的美好季节,两位情深意重的朋友分别了。望着帆船远去,李白心中百感交集,于是一首千古别诗诞生了,让我们放声读吧!

生: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呢?

生:李白在黄鹤楼那块送孟浩然去广陵,第一句就是说孟浩然要离开黄鹤楼去扬州。烟花三月下扬州是说花开的很茂盛的时候,孟浩然要去扬州了,孤帆远影碧空尽,只有一只船在水中,远方蓝天就是没了。

师:只有一只船在江上行驶,是吗?一直到这只船都没有了,消失了。看不见了。

生:惟见长江天际流就是说,只能看见长江,远看就是天连着江,所以说是天际流。

师:江水都流向了天边,是吗?说的不错。如果让我们把这个分别记下来,我想大概至少要用到好几十个图板。可是诗人李白用了多少笔墨呢?

生:28个字。

师:让我们字字入目,句句用心的领悟,透过这28个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了?用我们的心去感受。

生:我感受到李白送孟浩然的时候那种依依不舍,还有那种忧愁的思想。

师:感受得真好,孩子。你从哪里感受到了这种依依不舍的深情呢?接着说吧。

生:就是我是从后两句诗感受到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还有第一句故人西辞黄鹤楼描写的。

师:故人,老朋友走了,常人都会感到舍不得。这位同学不仅感受到了,而且还给我们读了出来。谁还想谈谈你的感受?

生:我是从第一句和后两句感受到的李白对孟浩然依依不舍的。因为,我觉得李白它船都消失了他还没有走,他在想朋友是不是还能回来。

师:都消失了,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孩子们,古时的长江可以说是“千帆驶过”,但也不会只载一只船吧,可是在李白的眼中,却只有那一艘船,孤帆远影,你能感受到他的心吗?

生:能。我能感受到他对孟浩然感情很深,因为他只注意到了孟浩然的船,一直注视着他,想和他一起去扬州,一直陪伴着他,并没有留意到身边的船。

师:他的眼中,他的心中,只有……

生:孟浩然。

师:如果你就是李白,看到那孤帆远影都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却还长久的驻足,你在想什么呀?

生:我在想孟浩然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多么想和他一起去扬州。

师:多么想和他一起去,带着你的感受读读诗句好吗?

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说的好,读的好。

生:如果我是李白,我就想,孟浩然会不会去了不会再回来呢?他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你的感受都融入你的朗读当中。你呢?

生:我也想去。

师:你都恨不得想去了。把你的感受读读。

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你还想说。

生:如果我是李白,他要是一年半载不回来呢,是无比的思念。

师:无比思念,说的真好。

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读的真好,孩子们,我们真的感受到你的思念。他们俩个人的感情有

多深,让我们看看李白写的诗。谁来读一读?

生:赠孟浩然 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师:而此时,看不到了故人的相貌,听不见了知己的话语。看到,听到的只是在天地间流淌的长江水。望着这滚滚的江水,你能感受到什么?

生:多愿意和孟浩然一起去。

生:多愿意老朋友孟浩然赶紧回来呀!

师:眼看帆去远,心如江水流。孩子们,能把这种感受再读出来吗?

生:(读)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他用自己的感受读了这首诗。此时,我们真的能够感受到李白多么愿意将自己的这番情意放逐江水,让它泛舟远去。让我们再来读一读。

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读得真好,让我们感动。我们看,全诗虽没有一个字直接写情,可我们在字里行间却分明看到了诗人的这颗心,感受到了这份情。自古离别多伤悲,“孤帆远影碧空尽,”而不尽的却是这浓浓的离愁,李白吟诵到,女生读——

生:(女)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人在千里外,情在送别中。这滚滚涌动的是诗人的情意,带着这深深的情意,李白——

生:(男)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故人要去的可是花团锦簇的……想到这,又有怎样的感受?

生:李白可能非常惋惜,这么好的机会不能跟老朋友去那么美的地方。他可能很惋惜。

师:什么时候也能像孟兄这样饱览壮丽的河山,那该多好!带着向往的心情再来读一读。

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是啊!与故人的深情使得这次分别带着一种离愁。而内心带着对这次远行的向往,又使得这离愁带着一丝愉快。使得这首诗既情意绵绵又雄浑开阔,无怪乎千古流传啊!让我们也带着诗人那复杂的情感再次吟诵一遍。

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如果你要知道这正值开元盛世,年轻的李白刚从属地……相信你会对这首诗有更深的理解。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相信你会有更多的感受。今天,我们先探讨到这里。请大家回想一下,刚才我们怎样步步走进古诗,层层感受到诗的内涵的呢?

生:……

师:古诗和其它文章一样,也是有很多层次的。刚才,我们就试着铺开了这首诗的意思层。从而,通过它的语言文字触摸到了它的情感。其实,古诗的层次还是很多的,因为它的内涵是很难穷尽的。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学习下面这首诗,想想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从中你又体会到了哪种情感。先请大家自己读读古诗,自己感受一番。

生:(自由朗读)

师:能不能先和你旁边的同学交流交流

生:(交流)

师:经过咱们短暂的交流,咱们试着谈谈自己的感受。

生:……

师:这次分别不知下次什么时候再相会。因此,这次分别——

生:很悲伤。

师:有一点悲伤,想必两位诗人说了很多分别的话,喝了不少离别的酒。又端起这最后的一杯“劝君更尽一杯酒”这酒中包含着怎样的话。

生:老朋友,明年你一定要回来呀!

师:哎呀!这酒中有的是一份期盼。

生:我觉得这杯酒中还有一份思念。

师:是啊!出使西域,张骞用了十三多年,苏武用了十五年……。这酒中能不盛满了一份思念吗?

生:这酒中还包含了诗人的悲伤,因为老朋友很可能就不会在回来了。

师:事实真的是这样,在这次分别后的两年,王维就去世了。没有想到这次分别真的是一次诀别。你还有怎样的感受?

生:我想到了这杯酒中还有一份祝愿。希望

师:是呀!西出阳关荒漠绝域,安知千里外,不有风兼雨。朋友保重啊!这酒中分明有一份祝愿。千种语言,万种情感汇成“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这首诗写出了每一个送别人的内心情感,激起了很多人的共鸣。这首诗被收入《乐府》,作为送别歌曲广为传唱。也就叫《阳关三叠》

师:让我们在《阳关三叠》中再次吟诵这首诗。

生:(读诗)

师:这首诗还有很多内涵。其实在古代交通不便,因此送别就成了人们表达深情厚意的方式。……人不同,事不同,景不同,表达的情意也不同。我相信大家一定能够感受到那暖暖的真情。

生:谢谢老师!老师们辛苦了!老师们再见!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春雨》。

2、学会本课生字,知道这些字在诗句中的意思,认识1个多音字。

3、初步理解《春雨》的诗意,感受作者对春雨的喜爱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知道这些字在诗句中的意思,并初步懂得诗的意思,感受大自然的美。

预习要求:

看拼音读读古诗。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古诗《春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春天到了,春风拂面,百花齐放,人们心情舒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首古代诗人抒发自己对春天喜爱的古诗。

2、板书课题:1古诗两首

二、揭示《春雨》

1、今天,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

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

2、简介:

杜甫:字子美,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歌深刻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社会现实,被后人称为“诗史”。《春雨》原题《春夜喜雨》课文节选了前四句。

三、精读《春雨》

1、师范读,领读两遍。

2、指导看图,说说春雨的特点。

3、理解第一句:

时节:时令,季节。当:正当,就在。

乃:就。

这一句诗的意思是:这真是一场“好雨”,像知道什么季节需要什么雨水,春天一到,就下起来了。

为什么说春雨是好雨呢?

4、理解第二句:

潜:暗中,悄悄地。润物:滋润万物。

这句诗的意思是:春雨在夜间,趁人们不注意的时候,随着春风轻轻地洒落,无声地滋润着万物。

5、指导朗读、背诵。

教师范读,强调节奏。

学生练习朗读:指名读,齐读。

6、总结:这首诗赞美了春雨及时而下,无声地滋润着万物,反映了诗人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四、作业

课堂:背诵古诗。

课外:临写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古诗《春晓》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指名有感情地背诵《春雨》。

2、用自己的话说说《春雨》的诗意。

二、揭题

1、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诗。板书课题:春晓。

2、解题。晓:指早晨。春晓就是指什么呢?(春天的早晨)

3、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

4、简介孟浩然。

三、精读《春晓》

1、指导看图。图上画的是什么人,他在干什么?

2、练习朗读古诗。

3、学习古诗。

学习第一句:

眠:睡觉。晓:天亮。

闻:听到。啼鸟:鸟的鸣叫。

这句诗的意思是:一觉醒来,不知不觉天已亮了,听到四处都有鸟的动听的叫声。

学习第二句:

这句写得是什么时候的事?

昨天夜里,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

4、有感情地朗读《春晓》,注意读好停顿。

四、总结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描写了春天一个雨后的早晨的情景,表达了诗人爱春惜春的真挚感情。

五、作业。

课堂:背诵并默写古诗。

课外:

1、说说两首诗的意思。

2、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春天的诗,请写下来。

下载古诗两首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古诗两首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5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2.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5、古诗两首 教学目的: 1、借助字典弄请词句的意思; 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 3、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4、通过学习古诗教给......

    古诗两首 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育局教研室韩霞 教学内容: 《题临安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教学目标: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两首古诗的大......

    《古诗两首 》教学设计

    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第二册 4 古诗两首 《春晓》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这首古诗,好多孩子学前就已经会背了。如果我们再一味注重读背,那就如我们所说的:学生只是在数白嘴、背......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古、诗”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知道春天美好,要珍惜春光。 教学重点 识......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诵两首诗。 2、 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想象故事描绘的情景,感受乡村孩子的天真纯朴。 3、 初步了解古诗的特......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2.《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诗中的生字词。 2.学生掌握并背诵这两首诗。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热爱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教学重点......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所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分析: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2个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说说古诗的大概意思。3、凭借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