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配套练习答案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配套练习答案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我会写 信奉 固执 宣布 拖住
我辨别 省略 网络 辩论 辩论 违背 伟大 几磅 傍晚
拴住 消防栓 注释 驿站
我会找 错误 保密 特殊 相信 遵从 失败
我模仿 1.(1)伽利略证实了事实。(2)人们欢呼起来。3.不容更改(2)胆大妄为 我能行 1.疑问 试验 的确 错了
2.狂热崇拜 善于思考、敢于向权威挑战,追求真理 我知道 1.速度 轻重
2.对权威要尊重,但不因盲从,权威也有错误的时候。我阅读 1.(1)赫赫有名(2)温文尔雅(3)婉转 2.分散 陌生 3.忘记了自己家的地址
4.这是因为他把思想全部集中在科 学研究和探索上了。爱因斯坦是一个工作忘我、勤于思考、孜孜不倦的人。
第二篇:四年级下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墩头小学 刘啸晨
教材解读: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讲的是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年轻时代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勇敢挑战人人信奉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并经过反复求证和公开试验,用事实捍卫了真理。课文赞扬了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和执著追求真理的精神,是教育学生尊重权威但不能盲从以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好教材。从文章表达上看,主要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通过从质疑、求证到公开试验这样的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品质;二是通过环境或侧面描写来烘托人物,这些都是学生语言学习的重要资源。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4.初步学习通过具体事例和人物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教学重难点:
弄清伽利略是怎样不盲目迷信权威的话的,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初步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设置错误,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25课《两个铁球同时着zhuó地》。(故意把“着”的读音读错,让学生纠错)刚刚同学们勇于指出老师的错误,并且告诉了老师正确的答案,请为你们自己鼓掌。在几百年前,也有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敢于质疑权威,表达自己的观点,并用实验证明了真理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去见证这一伟大的历史时刻吧。
二、初读课文 1.这个故事讲了什么?请同学们小声读读课文,注意课文中的12个生字,读准字音,记住字形,把课文读通。能干的同学还可以试着完成这个填空。
(出示)要求:
(1)小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记住字形。(2)完成填空:
(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提出的“相同条件下,重的铁球先着地”的结论产生(疑问),并当众(试验),证明了(铁球下落的速度与重量无关)。
2.检查自学情况:
(1)这篇课文中还有这些多音字,你能读准它们吗?
着地
更正 的确 胆大妄为
(2)下面的这些词语你会读了吗?自己试一试:
伽利略
辩论 信奉
违背 一磅 拴住
拖着
宣布 固执
比萨城 解释
胆大妄为
能将第一组词响亮、准确地读出来,你敢挑战吗?
能将四组词语都响亮、准确地读出来吗?谁来挑战?
同桌两人互读,帮同学纠正错误。
拿起你的笔将你觉得难写的字动手写一写。同位互相检查,请学生出来黑板写。
(3)指导“释、辩”的字形(一点一撇仔细辨,中间有言来争辩,找到丝线扎小辫。)
(4)交流填空题。
三、品读课文,理解伽利略思考的过程和试验过程
(一)感受亚里士多德的权威
1.学生质疑过渡:刚才同学们说最后证明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得话也不是全都对的。课本中也有这样的一句话,你找到了吗?(出示句子)指名读、齐读。这里提到的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你了解多少?(生简介)老师大屏幕显示。那么课文中又是怎么介绍的呢?学生说,(师随机出示)。
2、通过理解信奉一词,感受权威:认真看屏幕和你书中的文字对比,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相信——信奉;不容更改)读读书,你能从文中哪些词句能够体会到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信奉?读!生读。人们多么信奉!不容更改!再读。从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信奉,你体会到了什么?板书权威。指导朗读
是啊!在当时的哲学界,亚里士多德最有威望、最有地位,这就是权威,神一样的存在。他说了什么话?到书中找找(出示)指名读,谈理解。(用PPT动图演示)
亚里士多德的话就是真理,不容置疑,不容更改。一千年过去了,有人怀疑吗?没有,两千年过去了,有人怀疑吗?有!谁这么有胆量?伽利略。
(二)感悟伽利略的坚持真理,崇尚科学。
伽利略怎么认为他说的话不对?找文章中的句子读一读。
①他怎么想的。(出示)指名读。伽利略的想法是什么意思?师生交流。播放课件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你发现了什么?(生陈述)
②这个问题解决了,伽利略又是怎么做的呢?(出示):指读,你读出了什么?(让学生读完后接着结合自己的朗读谈体会。用抓重点词语的方法谈一谈你的感受。)通过反复试验,伽利略终于得出了自己的结论。谁来读?
③伽利略这种科学的态度在当时人们能理解他吗?从哪里看出来的?教师引读:只有这两个人在说吗?想一想,还有人在说什么?人们的反应告诉了我们什么?面对人们的态度,伽利略犹豫了吗?退缩了吗?伽利略的表现又让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坚持真理(回归问题课件)
④多么不屈的伽利略,多么执着的伽利略!顶着巨大的压力,试验开始了。试验的结果到底怎样呢?(出示指读)人们惊讶了!他们信奉了两千多年的结论竟然是错误的!多么不可想象!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吧!一起读。他要告诉人们事实真相——生(出示齐读)他就是要告诉人们科学真理——(出示齐读)
师:经过了两千多年,绝对权威的结论被年轻的伽利略用事实证明了,这对人类来说是多么巨大的贡献!这其中,为了追求真理,伽利略又付出了多少艰辛和代价!再读:
四、总结升华,感悟延伸。
(补充伽利略后来的命运)你认为伽利略是个怎样的人?生交流师补充(敢于挑战权威,严谨求实)正是因为这些可贵的精神,使伽利略成为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出示简介)
想象一下,当伽利略试验结束后从比萨斜塔上下来后,人们围住了他,会怎样说,怎样做。以《伽利略走下斜塔后》为题写一段话,注意对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
五、板书设计:
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亚里士多德
↑挑战
伽利略
提出疑问 反复试验 公开证实
(实事求是、坚持真理、勇敢、坚持不懈)
教学反思:
这一课的教学给我最大的启示就是课要忌花哨,重实效,简简单单从语言文字中去感知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
课后我认为这堂课处理较成功的有以下几点:
一、细读文本,了解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我设计的意图在于通过抓住描写两个人物的语句,让学生感受到亚里士多德当时是绝对的权威,而伽利略只不过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教授。在这一点上还给学生流了预习作业,让学生查找搜集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资料,并在班上交流。事实上,学生也达到了这个教学目标。在学习中,对于伽利略的勇敢就更加佩服不已了。
二、这个课堂的学习氛围比较好,原本以为这篇推理性较强的文章比较枯燥,学生可能不怎么感兴趣,但事实上,合理安排了教学步骤,学生对整个教学的思路也和清晰,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还是很高的。
三、说话练习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我设计说话题目是:伽利略试验成功
后,人们会怎么说呢?目的是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打开思路,而不仅仅只能说出“伽利略太棒了,太厉害了”之类的语句。比如,伽利略的学生会说什么?那些如此信奉亚里士多德的人会说什么?那些嘲笑过伽利略的人又会说什么?这样学生们富有创造性的回答就产生了。
课堂是没有完美的。同样,这一课的教学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例如:在感受伽利略认真思考亚里士多德的结论的时候,学生还是没有很清楚地理解两个推论的意思。课后,我想是自己操之过急了,这个推论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比较复杂,不容易理解,会给他们带来一些思维上的混乱,教师期望学生能跟上自己上课的节奏,而不是去适应学生的程度。也许,多给学生点时间思考,多让他们读读文本,这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另外,整堂课想下来还是我说的较多,而学生说的太少,可能是怕教学完成不了吧,这也是我在课堂中常常犯的错误,我想“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思考,真正做课堂上的主人,而老师只去引导就好。有时课堂上生成的东西也会出乎意料。”
第三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怀疑、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3、初步学习通过典型事例和人物心理、言行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教学重点
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怀疑、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过程。
教学难点
初步学习通过典型事例和人物心理、言行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1、强调题目“着”的读音
2、复习词语
3、找一找文中的反义词
(大——小多——少重——轻信奉——怀疑„„)
4、你是从哪句话中找到 “信奉——怀疑” 的?
“信奉”是什么意思?(尊敬 相信与崇拜)
二、1、人们相信与崇拜亚里士多德到什么程度?(课件出示第二段)
a、不容更改这个词是什么意思?你体会出了什么?
b、谁要是怀疑亚里士多德,人们就会责备他:“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2、是呀,亚里士多德这位哲学家的话就是不容更改的真理。如若我就是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的怀疑者,你会如何指责我?你能加上动作来指责我吗?
3、同学们,从你们的责备声中我感受到了亚里士多德的权威,总之,人们就是不能违背亚里士多德。
三、1、亚里士多德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课件出示)人们是什么态度?(人们都绝对相信亚里士多德)可就在这时,伽利略出来了,他第一个公然怀疑亚里士多德的看法,那么他是怎么想的呢?(课件出示)
2、“一个事实”是指什么事实?两个不同的结论是指哪两个?(疑问中的“一个事实”指亚里士多德说的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两个不同的结论是指两个“应当”:一个是:把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一个是: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各用句子中的一个字概括就是(慢、快)是的,从同一句话中就得出两个不同的结论,无疑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话存在问题!
3、可是当时的人们却不这样认为,伽利略如此胆大地怀疑亚里士多德,人们可能会对他说什么?(第二段语言,说明伽利略怀疑亚里士多德不仅要面对人们的嘲笑讥讽,还要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和风险。)
四
1、在压力面前,伽利略退缩了吗?为了证明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他又是怎么做的呢?(课件出示:伽利略带着这个问题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
2、“反复”的近义词是什么?(重复)能把“反复”换成“重复”吗?
a、伽利略带着这个问题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
b、伽利略带着这个问题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
(不能,重复只是单调的机械的再次做;而反复就不同,反复不但是做的次数多,而且每做一次都会在上次的基础上改变试验因素或者是改进试验方法。)
3、伽利略反反复复做了许多次实验,而每次实验都不同,可能会有哪些不同?(高度不同、球的质量不同、试验地点不同、天气、风力等试验条件不同„„)
4、伽利略通过严谨的试验最终得出了结论:(课件出示)
(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
5、伽利略是个怎样的人?(大胆推测,反复试验,对真理的执著追求,勇敢的舍弃盲目的信奉)(板书:大胆推测,反复试验)
6、在比萨斜塔上伽利略向世人公开试验,向权威发起挑战。
7、消息传开后,人们有什么反应?画出来,自己读一读。(课件出示)(很多人、胆大妄为、固执、丢尽脸)
8、难道这么多的人们就这两种声音?还有的人会说些什么呢?
9、你读出了人们对伽利略的什么态度?(不屑一顾、讥笑嘲讽、嗤之以鼻等)重点指导学生用声音和肢体语言读好人们责备的话语。
五
1、伽利略顶着人们的种种猜疑,甚至是唾骂,依然坚信自己的观点。实验结果出来了,当两个铁球同时落地,伽利略走下斜塔时,人们有什么表现? 刚才还嘲笑他的人说:
信奉亚里士多德的科学研究人员说:
曾劝阻伽利略公开试验的学生说:
2、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3、难道就只有亚里士多德会犯错误吗?比较句子,比较读,能换吗?。
a、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b、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亚里士多德这位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b句只告诉我们只有亚里士多德这位大哲学家说的话不全都对。其实除了他,还有很多科学家、著名人士也会说错话。)
4、是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尊敬知识渊博的人,但不要迷信他;任何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会有出错的地方;我们应该批判的去接受一切,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不盲从,要具有怀疑的精神。
六
1、学习了这篇课文相信同学们一定受益匪浅。那现在同学们你仔细读读伽利略得出的结论这几句话。(课件出示: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
2、你觉得它表达没有出入吗?(引:同样重的铁球一个从10米高处落下,一个从100米高处落下,也同时着地?)
3、课件出示: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同一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
师:同学们对课文第五、六自然段的内容还有不懂的地方吗生:“胆大妄为”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师:(教师随即在黑板上写下这个词,并故意将“妄”写成“忘”字。)生:老师把“妄”字写错了。这里应是“女”字底的“妄”,不是“心”字底的“忘”。
师:老师写错了吗这里为什么用“女”字底的“妄”,而不是“心”字底的“忘”呢大家查查字典,说说理由。
生:“女”字底的“妄”是“乱,荒诞不合理”的意思,“心”字底的“忘”是“忘记”的意思。
生:“胆大妄为”的意思是“毫无顾忌地胡作非为”,所以这里应该用“女”字底的“妄”。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好,老师的确写错了。由此可见,老师也有错误的时候。(教师在黑板上把“忘”改成“妄”)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与同学们刚才给老师提出的写错别字的事例,你们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生:我们不能盲目相信有权威的人,不能盲目迷信我们所崇拜的人,要敢于向他们提出疑问。
生:我们还要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或者试验,得出科学的答案。
第四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学习伽利略敢于破除迷信和献身科学事业的精神。
2、结合课文内容,体会涵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3、练习给课文分段并注意各段之间的联系。
4、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
教学重点
1、了解伽利略是怎样破除迷信,献身科学事业的。
2、引导学生弄清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
结合课文内容,体会涵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教学幻灯片,两个重量不同的铁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拿出两个重量悬殊的铁球,让同学们看看,掂掂,然后提问:两个重量不同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哪个先着地?
(学生讨论后,教师接着叙述)
两千多年前希腊有位大哲学家亚里斯多德曾做出过结论。
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对亚里斯多德的结论,提出了疑问,通过反复试验,得出了科学的结论。
这篇课文讲的就是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在青年时代敢于破除迷信,大胆进行科学试验,以严肃认真态度对待科学的故事。
二、朗读课文。
思考:亚里斯多德对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落地问题说过什么?伽利略提出了什么疑问?
(一)指名学生朗读课文。
(二)按思考题,在课文中划出有关答案。
(三)讨论。
1、亚里斯多德曾经说过:“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用自己的话说说上面句子的意思,要求概括说出两个什么样的铁球,怎样落下来,结果怎样?
2、伽利略对亚里斯多德说的这句话提出了疑问,按课文内容填空,如果亚里斯多德的话是正确的,那么把一个10磅重的铁球和一个1磅重的铁球拴在一起,同时从高处落下来,就可能产生两种结果:
(1)______(2)______ 填好后读一读,再用自己的话说说。
三、产生怀疑以后用试验来验证,这是科学的探索真理的方法。伽利略做了哪些试验?结果怎样?
(一)课文哪部分写伽利略进行科学试验?默读这部分课文,想想上面的问题该如何回答。
(二)讨论:
1、课文第4、5、6自然段写伽利略进行科学试验,按课文内容填空。
伽利略的试验分为两步:第一步,自己做试验。第二步,在______上做一次______。(填空为:比萨城的斜塔,公开试验。)
2、找到说亚里斯多德这句话“的确说错了”的句子,找出哪些词语,说明“的确”错了。
句子: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斯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
词语:说明“的确”的词语是“反复”、“许多次”、“都”。
3、第一步自己做试验的结果是什么?找到有关的句子。
(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
——这句话里,哪部分是试验中看到的,哪部分是伽利略根据试验结果分析得出的结论?这个结论与亚里斯多德的结论相同吗?“总是同时着地”是试验中看到的,“总是”这个词说明什么?说明在反复做的许多次试验中,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个结果都是相同的。
伽利略根据许多次试验的结果得出的结论是:“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重量没有关系。”这个结论与亚里斯多德说的正好相反。
4、第二步在比萨斜塔公开试验的目的是什么?结果怎样?
在比萨斜塔的公开试验的目的是为了公布自己的试验结果。公开试验的结果是大家看见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正跟伽利略说的一个样。
朗读最后一段。
(三)伽利略在比萨斜塔的公开试验的目的,只是为了公布自己的试验结果吗?(下节课研究)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想想课文是围绕一个什么问题展开叙述的。课文是围绕两个铁球着地的问题展开叙述的。
二、介绍人物,了解课题。
伽利略(1564~1642)是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主张研究自然界必须进行系统的观察和实验,通过实验,他推翻了向来被奉为权威的亚里斯多德关于“物体落下的速度和重量成正比例”的学说。他还是利用望远镜观察天体取得大量成果的第一人。
亚里斯多德(公元前384~公元前322)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被马克思、恩格斯称为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他对科学进行分科,建立了比较系统的理论,在生物学、生理学、医学等方面有杰出的贡献。
课题:“两个铁球同时落地”,是伽利略青年时代敢于破除迷信,用科学试验推翻了亚里斯多德关于“两个重量不同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不同时着地”的说法,而得出的科学结论。
三、按课文内容填空。
伽利略带着对亚里斯多德说的话的疑问,反复做了试验,结果都证明了亚里斯多德的这句话______。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______,铁球落下的_______跟铁球的______没有关系。
四、在比萨斜塔的公开试验中,斜塔周围的人都忍不住惊讶地呼喊起来,这是为什么?这时大家明白了什么
五、讨论
“原来像亚里斯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这句话给你什么启示?
(一)“不是全都对的”是什么意思? 就是也会有错。
(二)这话说得很辩证,很有分寸。权威学识渊博,懂得比一般人多,应该尊重权威;但权威说的“也不是全都对的”,也会有错,不能盲目迷信权威。
(三)这句话既是由事实引发的正确认识,也是对待科学所应有的态度。
(四)我们要学习伽利略敢于破除迷信,追求真理的精神。
(五)我们要学习伽利略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六)──伽利略在比萨斜塔公开试验的目的不仅是为了______也是为了_______。(公布自己的实验结果;破除迷信。)
六、朗读课文。
把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在课文中划下来,抄写并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讲讲带点词语的意思。
信奉更改 宣布 违背 哲学家 疑问教授 解释 固执 胆大妄为
信奉——相信并奉行。信奉亚里斯多德,就是把他的话“当作不许更改的真理”。固执——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改变。胆大妄为——胆量大,胡作非为。
第五篇:四年级语文下册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7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听写本课的新词。同桌互相检查。
2、结合重点语段,感知人物形象
(一)结合上节课的内容交流填空,并说明理由。
(二)伽利略是一个()的科学家。
(三)集体主,引导结合重点语段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并指导有感情朗读。如: 伽利略是一个(善于思考的)科学家。
A学生汇报并说明理由:伽利略在念书时就提出都是难以解答的问题,被同学们称为“辩论家”;15岁时就对里士多德的话提出了质疑。亚里士多德在众的眼里是趔的化身,他的话不容置疑,可伽利略经过严密思考后却发现了疑点。所以说他关于思考。
教师引导:那就请同学们再次认真读第三自然段,能否用简单的方式说明伽利略的思考过程,可以与同学们讨论,也可以请都是帮忙。(算式法10+1<10)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会拖往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该比10磅的慢;10+1>10两个铁球拴在一起,就有11个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快。图示法等)
B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读出伽利略思维的严密,注意“如果。。那么”“。。但是”“如果。。就。。”这样的关联词语,来突出伽利略的质疑是经过严密的逻辑思考,不是妄下结论。
伽利略是一个(执著追求真理)的科学家。
A学生汇报:在当时,众都信奉亚里士多德,并把他的话汪作不容置疑的真理,伽利略却大胆质疑,说明他不迷信权威,只追求真理(教师引导理解“信奉”)
伽利略为了追求真理,反复做了多次实验来证实,并且要面对无数人的讥笑与嘲讽,在比萨斜塔上公开试验。
B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五自然段。伽利略是一个(勇敢)的科学家。
A学生汇报:面对众的怀疑、嘲笑与讥讽,伽利略没有退缩,仍然坚持公开试验,他顶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在追求真理的路上表现得十分勇敢。
B教师补充阅读资料《布鲁诺》,使学生了解到伽利略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这样做,是有着生命危险的,这更体现了他献身科学的精神。
三、升华情感,体会写法
1、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在比萨斜塔上做了这个著名的试验。(出增示图投影,教师范读第六自然段)
2、请同学们把最后一句话抄写下来,并反复地读一读,再说说自己的体会。(我们应该尊敬知识渊博的人,但不要迷信他)(任何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会有出错的地方)(盲目迷信和崇拜任何人都 是愚蠢的行为)
3、伽利略做这个实验的意义不公仅在于证明亚里士多德是错的,更重要的是使从们树立起正确的科学观,那就是不迷信权威,执著地追求真理。请同学们再镒默读课文,看课文是通过怎样4 描写恰我们感受到伽利略的精神的。(学生默读勾画)
4、交流。如对人物的心理、动作、语言等的描写。
样说,怎样做。以《伽利略走下斜塔后》为题写一段话,注意对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
二、推荐课外阅读《世界上下五千年》,走近并结识更多的伟人。
教学反思:这一课的教学着重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去感知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课后觉得课堂设计处理较成功的有以下几点:
一、细读文本,了解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我设计的意图在于通过抓住描写两个人物的语句,让学生感受到亚里士多德当时是绝对的权威,而伽利略只不过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教授。事实上,学生也达到了这个教学目标,对于伽利略的勇敢就更加佩服不已了。
二、通过演示加深了学生的理解,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原本以为这篇推理性较强的文章比较枯燥,学生可能不怎么感兴趣,但事实上,合理地让学生利用实物演示,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还是很高的。
三、课堂作业本上的小练笔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伽利略试验成功后,人们会怎么说呢?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打开思路,而不仅仅只能说出“伽利略太棒了,太厉害了”之类的语句。比如,伽利略的学生会说什么?那些如此信奉亚里士多德的人会说什么?那些嘲笑过伽利略的人又会说什么?这样学生们富有创造性的回答就产生了。
课堂是没有完美的。同样,这一课的教学也存在着不少问题。
在感受伽利略认真思考亚里士多德的结论的时候,学生还是没有很清楚地理清楚两个推论的意思。课后,我在思考是自己操之过急了,这个推论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比较复杂,会给他们带来一些思维上的混乱,教师期望学生能跟上自己上课的节奏,而不是去适应学生的程度。也许,多给学生点时间思考,多让他们读读文本,这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