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课文内容,认识事件中的两个人物。
(二)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正确朗读课文。
(三)按自然段读懂课文意思,划分结构段,初步理解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
按自然段读懂意思,划分结构段,初步理解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三、教学过程
(一)读课文。按“预习”要求,了解初读课文的情况。
1.提问:《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故事,写了两个人物,一位是伽利略,一位是亚里士多德,他们是怎样的人物,按你的了解,简单地做个介绍。(必要时教师做补充)
(伽利略,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是一位敢于提出疑问,大胆试验的人。具体说,是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他是利用望远镜观察天体取得大量成果的第一人。他发现月球表面高低不平,木星有四个卫星,太阳黑子、银河由无数恒星组成的等等。今天我们学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也是伽利略的一个非常了不起的物理现象。
亚里士多德,两千三百多年前希腊的哲学家,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他。他说的话被看作是不容许更改的真理。马克思和恩格斯都称他是古希腊哲学中“最博学的人物”。)
2.两位科学家,一位是两千三百年前古希腊的,一位是三百年前意大利的。两位科学家相距两千年,怎么走进一个故事里?是谁起了作用呢?
(是伽利略在起作用。因为亚里士多德早在公元前322年就已经不在人世了。)
(二)读课文,正音正字,检查预习中读解生字词情况。
1.读准字音(带点的字):
哲(zh6)学家教授(sh^u)固执(zh0)(以上字是翘舌音)
比萨(s4)斜塔(“萨”是平舌音)
2.“当(d4ng)作”的“当”不要读成“d1ng”的音,这里是看成,作为的意思;
“同时着(zhu$)地”的“着”是接触到的意思,不要读成“zh2o”、“zh8”等音;
“惊讶(y4)”的“讶”不要读成“y1”的音。
3.注意字形:
区别“宜”和“宣”,“妄”和“忘”的不同。
4.检查读解生字新词情况:
哲(zh6)学家:哲,有智慧,或有智慧的人。哲学家,是研究人们对世界总的看法和对各种问题怎样正确处理的学问的专家。
教授(sh^u):授,传授,如授课。教授是大学里职务最高的教师。如,伽利略,25岁已经是大学里的教授了。
比萨(s4)斜塔:萨,是一个姓;“拉萨”的萨。比萨,意大利西部古城,著名的比萨斜塔建于1174年,高54.5米,因地基打得不好,塔身倾斜,因此得名。
违(w7i)背:违,不依从。违反、不遵照的意思。
胆大妄(w4ng)为:妄,不是分内的,胡乱的。胆子大得不管不顾,胡作非为。
宣(xu1n)布:宣,公开出来。正式告诉大家。
固执(zh0):执,掌握。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改变。
磅(b4ng):英国和美国用的重量单位,一磅合453.6克,不足一斤。
(三)按自然段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自然段的中心句或重要词语,再概括讨论自然段的段意。
第1自然段:伽利略是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学生时代就敢于提问,被称为“辩论家”。
第2自然段:当时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第3自然段:亚里士多德说,一个重10磅和一个重1磅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10磅的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而伽利略对这句话产生了疑问。
第4自然段:伽利略多次试验,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说法错了。两个大小不同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总是同时着地的。
第5自然段:很多人都要看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
第6自然段: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试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大家惊讶地明白了:亚里士多德的话也不是全对的。
(四)为课文分段:
提示:课文讲的是意大利著名科学家伽利略青年时期不迷信权威,敢于提出问题,进行试验,以认真态度研究科学的故事。分段应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1.课文是介绍伽利略的。一开头就有必要概括地交代一下伽利略是怎样一个人。看看哪一小段是担负这个任务的?
(第1自然段。这就是文章的第一大段。)
2.因为课文是表现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敢于提出问题的,所以接着就该说明这位权威究竟是谁?
(是大家信奉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故事中的两位人物都出现了,这又该是一段了。看看哪一个或哪几个自然段担负这个任务的?
(第2自然段)
3.既然课文是介绍伽利略不迷信权威,肯大胆提出问题,课文也交代了不迷信的权威是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接着就该说明这位权威亚里士多德的什么言论引起了伽利略的疑问呢?看看哪个自然段或哪几个自然段是专负这个责任的?
(第3自然段)
4.引起伽利略的疑问提出来了。下一步,就该叙述伽利略为了证实自己提出的问题是对的要做什么?
(试验)
试验的结果证明自己的怀疑是对的,为了让大家都知道,就要公开验证,这就是在哪里试验呢?
(比萨斜塔)
结果引起极大的轰动,这又是一段了。看看哪一个或哪几个自然段包管这一点意思呢?
(第4~6自然段)
(五)归纳四个结构段的段意。
第1~3自然段就是一~三段。这样,第1~3自然段段意也就是第一~三段的段意了。第第4~6自然段是第四段。把第4~6三个自然段段意归并起来就是第四段段意了。小组议论这三个自然段段意怎样归并为一个结构段段意的。
提示:着重看谁做了什么,相同或相近的合并起来。具体内容用概括的词语归纳。
(第5自然段讲伽利略多次试验,第5自然段讲大家看伽利略公开试验成功,大家明白亚里士多德的话错了。三个自然段都提到试验的事,只是最后还肯定亚里士多德的话错了。因此,第四结构段的段意应该是:
伽利略经过多次试验,使大家明白亚里士多德的话错了。)
(六)小结
全文6个自然段,按事情的阶段划分,是以简介人物、提出问题、多次试验到公开验证,紧紧围绕两个铁球着地的问题展开叙述的,段与段之间联系得十分紧密。
第二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说课稿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说课
我准备“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对本课时教学进行系统设计,重视教学过程,努力把教学内容、设计理论和对学生认知水平的定位融为一体,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创造条件,提供机会,让学生自主地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获得最好的发展。教学设计的内容是灵活多变的,教师在课堂上要随机应变,可视课堂教学情况的变化而做出修正。
一、激情导入新课
教师注意激发学生情感,感染学生,以情入课,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用亲切的语气和学生进行交谈: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来源于“疑问”,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俐略的伟大成就,就是从敢于提出疑问开始的。有哪位同学知道有关伽俐略的故事?请学生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语:本节课我们来学习伽俐略年轻时代的一个故事。板书课题: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二、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分自然段读课文,比一比谁读得正确流利。
以课文为出发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师可用启发性语言鼓励学生,如:这位同学读得好极了!谁能和他读得一样好?你的声音真好听!培养学生读书兴趣。
2、自由读课文,用铅笔标记出不明白的地方,学生尝试独立阅读理解。
3、质疑问难,集体讨论。学生自由发言。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敢于尝试,敢于提出疑问,敢于对问题尝试解决。这既是学生应具有的品质,又是学生应具有的能力。学生要提高就需要学习,学会质疑,学会创造,而这个创造学习的过程恰恰是一个不断尝试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思考,探索,让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培养。不管学生提什么问题,也不管学生想回答谁提的问题,只要愿意回答,也不需要举手,直接站起来说就行。教师都要注意引导学生,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提出的有的问题可以直接解决,如理解字词方面;有些问题要在讲读课文过程中解决。如:(1)伽俐略提出疑问的根据是什么?(2)伽俐略是怎样想人们证明亚里士多德的那句话是错的?这件事说明了什么?(3)“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这个句子是什么意思?还有的问题当堂解决不了,如:亚里士多德是怎样的人?对于这样的问题,学生之间进行讨论交流。还可以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查工具书或上网查询,或向亲朋好友咨询,学生从这里学到一个学习方法:课内没有的知识要到课外去找,主动去解决问题。
三、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根据学生提出的疑问,多媒体出示重点句:
他想: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
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这样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结论,这怎么解释呢?
1、提问:读了这几句话后,你有什么感想?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交流。教师参与讨论。再集体讨论交流。指导朗读。
这种多向动态的学习方式,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学到真正有用的知识。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要精心组织指导,讲究指导的内容、时机和方式。
集体讨论时,教师板书:
如果那么两个不同的结论怎么解释?
2、伽俐略用什么方法向人们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是错的?人们在他实验前有什么表现?找出有关语句。学生自学,小组内解决问题。
教师尽量少讲,甚至不讲,哪怕学生表达得不很准确。也不要再去从头到位的讲,只做引导启发即可。教师要给学生学习的主动权,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学习的状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3、实验时的情景怎样呢?自己找出有关内容。
请学生模仿伽俐略上讲台表演。学生手拿铁球,踩在板凳上大声朗诵:“伽俐略在斜塔顶上出现了。他右手拿着一个10磅重的铁球,左手拿着一个1磅重的铁球。两个铁球同时脱手,从空中落下来。”同时按照要求去做,全体学生也会看到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这时,课堂气氛必然会活跃起来。教师相机引导:人们除了欢呼以外,会说些什么?学生展开想象。
这样打开学生的思维,让课堂成为他们想象的场所,教师注意引导和鼓励,使课堂气氛再一次活跃起来,让所有学生在课堂上激情四溢。
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发展。
4、多媒体出示句子: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思考:你从这句话中受到了什么启发?学生讨论。
正是教师正确的指导,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学生从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知识和能力,远远胜过了教师课堂上的千言万语。对学生来说,收获尽在过程中。
第三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课堂实录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实录
一.导入课题。
师: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两个铁球,跟我们学习的课文有关,一大一小。大的10磅重,小的1磅重的铁球。这两个铁球如果同时从同一高度落下来,结果会怎么样,有人做过实验吗?用什么做的?
师:这个结论,可概括成今天的学习内容,板书课文题目。
师指“着”问:这个字你们读(zháo),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词语读正确了,相信同学们把他们带入到文中一定能读的更好,快速浏览课文,边读边想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
2、亚里士多德说,你觉得对么?
3.这么简单的问题都能出错,那伽利略是何许人也? A理解词语“信奉”
a、对于亚里士多德的说法,人们不是一般的相信,而是相信到了什么程度?这里有个词语是?(板书“信奉”)b、师:“信奉”是不是相信?
师:有相信的成分,还有什么成分,这个“奉”怎么去理解?
师:只要他说的,头脑还思考吗? 生:不思考!
师:这就是尊奉!这就是信奉!再读这个词语。
齐读。
B.指导责备语气。
师:人们对亚里士多德信奉到什么程度?把他的话当做真理,并且是不容更改的真理。
师:当别人对亚里士多德的话表示怀疑的时候人们就会责备他,责备的语气该怎么读?(读出了厉声责备的语气。
师:这个语气就叫——
师:一个人怀疑,会有多少人责备? 生:所有人!师:有多少人信奉? 生:研究科学的人!师:是所有研究科学的人!
C、没有人怀疑这个观点吗?当时有个就伽利略的,年仅25岁,是个数学教授,没有名,没有地位,是个平凡小辈,就是他。
三、小组合作
伽利略为了证明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是怎样进行试验的?别人有哪些反应?
看看伽利略怎么思考的。既然是品读,要一边读,还要揣摩内心深处,看他是个怎么样的人。1.总结试验特点。
师:他做试验有几个特点?从句子中找!
师总结四个特点:次数多 反复 带着疑问 结果一样 2.比较“重复”和“反反复复”,理解原因。
师:“次数多”和“反复”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许多次强调什么?
生:次数多,同一个试验做了很多次。师:反复呢?
师:聪明的同学,你们想到的伽利略也想到了,要经过周密思考,所以没用“重复”,而用“反反复复”。
师:得出的结论不敢确定,一次试验往往会出错,为了使自己的结论更加严谨,他要对自己负责,对科学负责,这就是可贵的科学精神啊!
师:通过试验得出来什么结论?请个同学读出来。一生读。
3、导读第五、六自然段。1.学习第五自然段。
师:知道了这个试验后,人们对伽利略的态度如何? 生齐说:嘲笑他。
2.学习第六自然段。
师:人们都认为他太不知天高地厚了,跟他们说道理有没有用?
生:没有用!
师:我就是伽利略走上了比萨斜塔,我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是错的?
齐读这一段。
四、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多媒体出示句子: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你认为伽利略是一位什么样的科学家,你想对他说什么?请同学们以伽利略是一个()科学家开头,写一段话。
五、安排作业,复习强化。
安排一次实践性作业:课下做一做自己喜欢的试验,说不定你也会和伽利略一样,有意想不到的发现呢!把你的发现写下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实录
姓名:黄龙尊
单位:淄博柳泉艺术学校
第四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
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学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4.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图片和生平资料。
2.教师制作能够直观反映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课件及课文插图幻灯片。
a案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这节课我们要走近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就是17世纪意大利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谁能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互相补充,对伽利略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2.(出示课文插图)同学们,这就是意大利著名的比萨斜塔,1590年,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就在这里做了举世闻名的实验(板书课题: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下面就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去感受这次意义重大的实验。
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画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2.同桌间互相听读课文,并正音。
3.指名分段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注意将这些词语读正确:着地、伽利略、信奉、亚里士多德、解释、更改、的确、比萨城、胆大妄为、固执。
默读课文,初步感知人物
1.默读全文,画出使你深受启发的句子,反复读一读,并在空白处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2.小组内初步交流。
自主读书,诱导感悟
1.同学们,我们已经充分自读了课文,并初步交流了自己的读书感受。下面,就请同学们再一次放声朗读课文,可自读,也可同桌间轮读。(学生自主读书)
2.把你认为自己读得最好得段落读给大家听。
第二课时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听写本课的新词。同桌互相检查。
结合重点语段,感知人物形象
(一)结合上节课的自读和交流来填空,并说明理由。
伽利略是一个()的科学家。
(二)小组交流。
(三)集体汇报交流,引导结合重点语段深入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并指导有感情朗读。如:
1.伽利略是一个(善于思考的)科学家。
a.学生汇报并说明理由:伽利略在念书时就提出老师难以解答的问题,被同学们称为辩论家;25岁时就对亚里士多德的话提出了质疑。亚里士多德在人们的眼里是真理的化身,他的话不容置疑,可伽利略经过严密思考后却发现了疑点。所以说他善于思考。
教师引导:那就请同学们再次认真读第三自然段,能否用简单的方式说明伽利略的思考过程,可以与同学们讨论,也可以请老师帮忙。(算式法10+1<10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该比10磅的慢;10+1&10两个铁球拴在一起,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的快。图示法等)
b.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读出伽利略思维的严密,注意如果&&那么&&但是如果&&就&&这样的关联词语,来突出伽利略的质疑是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而不是妄下结论。
2.伽利略是一个(执著追求真理)的科学家。
a.学生汇报:在当时,人们都信奉亚里士多德,并把他的话当作不容置疑的真理,伽利略却大胆质疑,说明他不迷信权威,只追求真理。(教师引导理解信奉)
伽利略为了追求真理,反复做了多次实验来证实,并且要面对无数人的讥笑与嘲讽,在比萨斜塔上公开试验。
b.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五自然段。
3.伽利略是一个(勇敢)的科学家。
a.学生汇报:面对人们的怀疑、嘲笑与讥讽,伽利略没有退缩,仍然坚持公开试验,他顶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在追求真理的路上表现得十分勇敢。
b.教师补充阅读资料《布鲁诺》,使学生了解到伽利略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这样做,是有着生命危险的,这更体现了他献身科学的精神。
升华情感,体会写法
1.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在比萨斜塔上做了这个著名的试验。(出示插图投影,教师范读第六自然段)
2.请同学们把最后一句话抄写下来,并反复地读一读,再说说自己的体会。
(我们应该尊敬知识渊博的人,但不要迷信他)
(任何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会有出错的地方)
(盲目迷信和崇拜任何人都是愚蠢的行为)
3.伽利略做这个实验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证明亚里士多德是错的,更重要的是使人们树立起正确的科学观,那就是不迷信权威,执著地追求真理。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看课文是通过怎样的描写使我们感受到伽利略的精神的。(学生默读勾画)
4.交流。如对人物的心理、动作、语言等的描写。
5.随文练笔(出示插图幻灯片):想象一下,试验结束后,人们又会怎样说,怎样做。以《伽利略走下斜塔后》为题写一段话,注意对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
推荐课外阅读《世界上下五千年》,走近并结识更多的伟人
b案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1.同学们,我们已经初步预习了课文(板书课题),这个试验是谁做的,在什么情况下、怎样做的?为什么要做这个试验?连起来说一说。
2.指导分段读课文,检查是否读正确。
注意正音:着地违背的确固执
自读自悟,汇报交流
1.提出自读要求,学生自读。
练习把课文读流利。
画出你最受启发的句子,想想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2.小组交流自读情况。
3.全班交流。
指名分段读课文,检查是否读流利。
说一说自己受到的启示。如从亚里士多德、伽利略或者人们身上各有什么不同的启示。
鼓励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随机解决问题,有价值的问题留待下一课时。
如,当时人们为什么那么信奉亚里士多德?(可补充介绍亚里士多德的伟大成就,确实值得人们敬仰)伽利略是怎样思考才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的?伽利略试验已经成功了,为什么还要到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
巩固生字词
1.指名读生字,自主记忆字形。
2.指导书写:辩(注意中间是言字旁)奉(下面是两横)妄(上面是亡,不要多点)执(右边是丸,不要少点)释(右下边不要多一横)
3.抄写生词。
第二课时
创设情境,合作研讨
1.(出示插图幻灯片)这就是意大利闻名世界的比萨斜塔,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要在这里做试验,楼下是想看他出丑和围观议论的人们,当然也有记者。在这个名垂千古的试验中,你是想扮演做试验的伽利略还是做见证现场的记者?(学生自由选择)
2.请大家认真研读课文,思考:如果你是记者,应向伽利略提什么问题?如果你是伽利略,有可能回答什么问题,怎样回答?在文中勾画重点语句,并在空白处进行批注。
3.同一组中扮演相同身份的同学互相交流: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如何回答才更加严密。
全班交流,深入体会(推选代表进行采访,同样身份的同学可以补充)
1.您是怎样发现亚里士多德的话有错误的?
我先假设他的话是正确的,但是却得出了两个相反的结论,觉得无法解释,所以产生了怀疑,又经过反复的试验证明他确实错了。
你能不能更简单明白地说一说一个事实,两个相反结论的意思?
(引导学生共同研读第三自然段,以公式法、图示法、描述法等进行说明,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您的试验已经成功了,为什么要到比萨斜塔上来做公开试验呢?
因为人们过于崇拜和信奉亚里士多德,把他的话当作不容置疑的真理,但他的话的确有错误。而科学容不得半点虚假,盲目迷信只会阻碍科学的发展。我要通过公开试验来让人们改变观念,那就是不要盲从,要追求真正的真理。
(教师指导:当时人们是如何信奉亚里士多德,又是如何讥讽伽利略的呢?请同学们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并适时引导学生理解胆大妄为和固执)
3.&&
4.通过采访,你对伽利略有了怎样的认识?(不迷信权威,执著追求真理,为了科学勇于献身等)
受到启示,延伸课外
1.到底实验结果怎样呢?(演示课件,范读最后一段,并出示最后一句话)
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全都是对的。
指名朗读这句话,说出自己的理解并读出来。
(突出才字,人们原来一直信奉亚里士多德,直到伽利略登上斜塔,仍在说他胆大妄为,直到看试验后才恍然大悟;
突出大和全,像亚里士多德这样伟大的哲学家,也有说错话的时候,更何况常人。所以不要迷信任何人,应该追求的是真理)
2.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本课给自己的启示。
3.现在,如果老师把课文题目改成《两个球同时着地》,你认为可以吗?请课下仔细研究,并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建议
1.课前如果有条件可要求学生搜集关于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生平传记或图片资料,初步了解事件发生的背景,对人物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2.教师可参考下面的教学思路进行教学。
一是以得到的启示为主线,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即紧扣课文最后一句话──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体会当时人们为什么发出这样的感慨。抓住才和原来,让学生充分朗读、勾画、批注,再全班交流,逐步深入地认识到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敢于提出疑问,并执著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所得到的启示,如,怀疑也要讲科学,讲证据;坚持真理要有足够的勇气;许多科学创新和发明都是在对权威的批判中诞生的。然后再让学生结合实际谈对这句话的体会。
二是以人物为线索组织学生进行阅读。亚里士多德,倍受人们推崇的希腊先哲,说的话被人们当作不容置疑的真理,曾经说过两个铁球的下落速度与质量成正比;伽利略,年轻的教授,对亚里士多德的话由怀疑到反复验证再到公开试验;从受到人们的嘲笑与讥讽,最终以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事实,使人们转变了观念。
在对人物认识的过程中,注意不要扬此抑彼。可以补充资料,如亚里士多德知识渊博,被誉为古希腊最博学的人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59页),而且是形式逻辑的创始人,在医学、哲学、物理学、美学和心理学等方面都有着杰出贡献。这样的权威应该得到人们的尊重,但不应该盲目迷信。
3.引导学生体会伽利略伟大的精神时,要注意结合课文内容理解,一是使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即科学界对权威的崇拜与盲从。还可补充16世纪时,布鲁诺因坚持真理日心说被教皇活活烧死在罗马广场的资料,伽利略质疑权威不仅要面对人们的嘲笑讥讽,还要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和风险,进一步体会伽利略勇于为科学献身的伟大精神。
二要结合人物言行,使伽利略的形象鲜活生动起来。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观点的质疑,并不是简单草率的怀疑,而是以假设正确为前提,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可见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在比萨斜塔上公开试验,以令人信服的事实,有力冲击了当时那种盲目崇拜与迷信的思想,意义重大。
4.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的质疑,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可让学生充分读课文,小组讨论,用简单易懂的方式进行汇报。
如算式法:10+1<10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
10+1>10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就比10磅重的铁球快。
还可利用图示法或演示课件,帮助学生理解。
5.本文在写法上主要特点,是通过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品质,对人物的心理、动作和语言描写都很传神,要鼓励学生试着进行读说写的语言实践活动。如,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可结合插图,让学生设想情境,说说当伽利略试验后从比萨斜塔上下来后,人们围住了他,会怎样说,怎样做。通过对人物言行的描写,来进一步体会伽利略对权威尊重而不盲从,对真理执著追求的科学态度。
6.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以正确的语气读出伽利略的心理活动中的疑问与分析思考;对人们议论的语言,要读出情感的变化,如第5自然段中对权威的维护,对伽利略的不满、讥讽和责备;而第6自然段,则在恍然大悟中有惊讶与激动。
7.指导学生自学生字新词。要注意多音字在本文中的正确读音。
着(zháo)地,更(gēng)正,的(dí)确,胆大妄为(wéi);区分辨辩辫,可以用下面的顺口溜:一点一撇仔细辨,中间有言来争辩,找到丝线扎小辫。
课后的选做题,可引导感兴趣的学生找一找,再抄写下来。文中的反义词有:快慢左右轻重对错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案例
自读自悟,释疑明理
(教学接近尾声时,教师出示句子: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师:怎样才能把这句读懂,才能将其中所含的道理读出来呢?
生: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我读时强调亚里士多德,是因为他是当时最有名的科学家,而伽利略却用事实证明了他的结论是错误的。
生: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我读时突出大和全都,是为了说明亚里士多德虽然是权威,但他有时也会犯错误,伽利略敢于怀疑大哲学家的结论很了不起。
生: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我还加一个也字,是为了表示大哲学家也有犯错误的时候,其他人更是如此,我们不能盲目崇拜某一个人。
师:那么这句话对你有什么启示呢?
生:一个人无论知识多么渊博,我们也不要迷信他。
生:任何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
生:以前我很信奉学习参考书,有一次预习辉字时,有本参考书上说这个字用部首查字法应该先查光部,后来我在新华字典里根本找不到光这个部首,最后问老师才知是查小部,今天学了这一课,我更加认识到做任何事都要敢于提出疑问,有主见。
第五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25课《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下面我从教材特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以及如何在教学过程中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板书这几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第八册第七单元“认准目标,不懈努力”为主题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本篇文章讲述了17世纪意大利著名的科学家——伽利略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敢于挑战权威,对亚里士多德的所谓真理产生了怀疑,经过反复试验求证后,在人们的辱骂与猜疑中走上比萨斜塔,用事实验证了真理,赞扬了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和执著追求真理的精神。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全文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作者采取了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方法,先写伽利略,再描写亚里斯多德。第二部分抓住亚里斯多德的一句话,写出了伽利略同这位理论权威挑战的全过程,最后以“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照应文题,结束全篇,形成了一个圆合自如的完整结构。
二、设计理念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点燃的火把。”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力争做学生思维的激活者,情感的激发者,学习的引导者,以读书训练为经,语言文字训练为纬,采用了“学——议——练”结合的教学模式,以学生读、说、议、写、画,去代替教师单一的讲授,通过对课文重点词句的感悟、理解、品味、积累、运用,使学生得到思想的启迪、思维的发展,同时获得语言的增量。
三、说教学目标
结合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阅读的要求和文本本身的特点,预设本篇课文分两课时来完成,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如下: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所写的典型事情的主要内容。2.联系上下文理解“信奉”的意思,了解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当时在人们心目中不同的地位,并在对比品读和想象写话中初步体会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索科学真理的精神。
这样确定教学目标,使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和陶冶情操紧密结合,在同一教学过程中,互相渗透,共同完成。
四、说教学重、难点: 1.运用课文中的重点词句,丰富学生的语言,训练他们的思维,培养说话和写话能力。
2.了解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当时在人们心目中不同的地位,并在对比品读和想象写话中初步体会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索科学真理的精神。
五、教学准备
1.学生认真预习课文,结合课外搜集到的资料,了解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生平及主要成就,了解伽利略所处的社会背景。
2.教师准备简单的教学课件。
六、说教学流程
根据课文文本的特点、中段阅读教学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我准备“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对本课时教学进行系统设计,重视教学过程,努力把教学内容、设计理论和对学生认知水平的定位融为一体,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创造条件,提供机会,让学生自主地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获得最好的发展。教学设计的内容是灵活多变的,教师在课堂上要随机应变,可视课堂教学情况的变化而做出修正。
(一)、激情导入新课
上课开始,我便用亲切的语气和学生进行交谈: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来源于“疑问”,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俐略的伟大成就,就是从敢于提出疑问开始的。有哪位同学知道有关伽俐略的故事?请学生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语:本节课我们来学习伽俐略年轻时代的另一个故事。板书课题: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二)、初读课文,质疑问难
1、分自然段读课文,比一比谁读得正确流利。
教师可用启发性语言鼓励学生,如:这位同学读得好极了!谁能和他读得一样好?你的声音真好听!培养学生读书兴趣。
2、边听边用铅笔标记出不明白的地方,学生尝试独立阅读理解。
3、质疑问难,集体讨论。学生自由发言。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敢于尝试,敢于提出疑问,敢于对问题尝试解决。这既是学生应具有的品质,又是学生应具有的能力。学生要提高就需要学习,学会质疑,学会创造,而这个创造学习的过程恰恰是一个不断尝试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思考,探索,让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培养。不管学生提什么问题,也不管学生想回答谁提的问题,只要愿意回答,也不需要举手,直接站起来说就行。教师都要注意引导学生,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提出的有的问题可以直接解决,如理解字词方面;有些问题要在讲读课文过程中解决。如:(1)伽俐略提出疑问的根据是什么?(2)伽俐略是怎样向人们证明亚里士多德的那句话是错的?这件事说明了什么?(3)“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这个句子是什么意思?还有的问题当堂解决不了,如:亚里士多德是怎样的人?对于这样的问题,学生之间进行讨论交流。还可以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查工具书或上网查询,或向亲朋好友咨询,学生从这里学到一个学习方法:课内没有的知识要到课外去找,主动去解决问题。
(三)、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根据学生提出的疑问,多媒体出示重点句
1、提问:当时的亚里士多德是个什么样的人?资料介绍,大屏幕展示。人们对他的态度是什么?理解“信奉”,人们对他信奉到什么程度?让学生找相关的段落(第二自然段),大屏幕展示:那时侯,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把这位两千多年前的希腊哲学家的话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谁要是怀疑亚里士多德,人们就会责备他:“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师:当别人对亚里士多德的话表示怀疑的时候人们就会责备他,责备的语气该怎么读?提示学生注意神态、动作和语气。有多少人信奉?这样一位大名鼎的科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大屏幕展示:两个铁球,一个
他想说明一个什么观点?(球落地和重量有关)
抽生合作演示:一人握大球,一人握小球。想象演示出亚里士多德所说的落地速度。做完后生读这句话,抓住轻重10和
1、同时等词语。
2、没有人怀疑这个观点吗?当时有个就伽利略的,年仅25岁,是个数学教授,没有名,没有地位,是个平凡小辈,就是他。
他想: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
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3、读了这几句话后,你有什么感想?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交流。教师参与讨论。再集体讨论交流。指导朗读。这样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结论,这怎么解释呢?学生观看大屏幕展示两种落地情况,明白其观点的矛盾性。这种多向动态的学习方式,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学到真正有用的知识。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要精心组织指导,讲究指导的内容、时机和方式。
4、伽俐略用什么方法向人们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是错的?人们在他实验前有什么表现?找出有关语句。学生自学,小组内解决问题。大屏幕展示表格,学生填空。
教师尽量少讲,甚至不讲,哪怕学生表达得不很准确。也不要再去从头到位的讲,只做引导启发即可。教师要给学生学习的主动权,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学习的状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5、人们都认为他太不知天高地厚了,跟他们说道理有没有用?伽俐略怎么做的?实验时的情景怎样呢?自己找出有关内容。让我们一起跨越时光隧道,亲临当时意大利举世闻名的比萨斜塔,去见证这个伟大的实验吧。叶圣陶先生说过:“入境始于亲”,这样的过渡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6、学生齐读:伽俐略在斜塔顶上出现了。他右手拿着一个10磅重的铁球,左手拿着一个1磅重的铁球。两个铁球同时脱手,从空中落同时下来。此时的人们是什么表现?找出句子填空。教师相机引导:人们除了欢呼以外,会说些什么?这样一个疑问,自己去怀疑,自己做试验,自己知道不就得了,为什么要公开?公开是要冒风险的。展示日心说的故事。同学们,在那样的科学氛围中,伽利略做出了这惊天动地的举动,你认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独立人格,会独立思考,不迷信权威等,让学生畅所欲言。说说人们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抽生谈感受。为了科学真理,不迷信权威的精神是需要多么大的勇气,是多么可贵的精神。伽俐略只用了两个动作完成这一壮举,找出这两个表动作的词“脱手和落下” 一拿一放这两个动作完成了科学史上的一项重要的试验,给科学史上造成了轰动,给整个欧洲以巨大的震撼!
7、现在他光荣地走下了比萨斜塔,假如你是一位记者,或者是先前嘲笑他的观众,或者你就是此时的伽俐略,你会怎么说?怎么做?组织召开一个新闻发布会,学生展开想象。这时,课堂气氛必然会活跃起来。
这样打开学生的思维,让课堂成为他们想象的场所,教师注意引导和鼓励,让所有学生在课堂上激情四溢。
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发展。
正是教师正确的指导,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学生从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知识和能力,远远胜过了教师课堂上的千言万语。对学生来说,收获尽在过程中。
七、说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