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范文大全

时间:2019-05-14 11:49: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第一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学习伽利略敢于破除迷信和献身科学事业的精神。

2、结合课文内容,体会涵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3、练习给课文分段并注意各段之间的联系。

4、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

教学重点

1、了解伽利略是怎样破除迷信,献身科学事业的。

2、引导学生弄清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

结合课文内容,体会涵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教学幻灯片,两个重量不同的铁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拿出两个重量悬殊的铁球,让同学们看看,掂掂,然后提问:两个重量不同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哪个先着地?

(学生讨论后,教师接着叙述)

两千多年前希腊有位大哲学家亚里斯多德曾做出过结论。

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对亚里斯多德的结论,提出了疑问,通过反复试验,得出了科学的结论。

这篇课文讲的就是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在青年时代敢于破除迷信,大胆进行科学试验,以严肃认真态度对待科学的故事。

二、朗读课文。

思考:亚里斯多德对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落地问题说过什么?伽利略提出了什么疑问?

(一)指名学生朗读课文。

(二)按思考题,在课文中划出有关答案。

(三)讨论。

1、亚里斯多德曾经说过:“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用自己的话说说上面句子的意思,要求概括说出两个什么样的铁球,怎样落下来,结果怎样?

2、伽利略对亚里斯多德说的这句话提出了疑问,按课文内容填空,如果亚里斯多德的话是正确的,那么把一个10磅重的铁球和一个1磅重的铁球拴在一起,同时从高处落下来,就可能产生两种结果:

(1)______(2)______ 填好后读一读,再用自己的话说说。

三、产生怀疑以后用试验来验证,这是科学的探索真理的方法。伽利略做了哪些试验?结果怎样?

(一)课文哪部分写伽利略进行科学试验?默读这部分课文,想想上面的问题该如何回答。

(二)讨论:

1、课文第4、5、6自然段写伽利略进行科学试验,按课文内容填空。

伽利略的试验分为两步:第一步,自己做试验。第二步,在______上做一次______。(填空为:比萨城的斜塔,公开试验。)

2、找到说亚里斯多德这句话“的确说错了”的句子,找出哪些词语,说明“的确”错了。

句子: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斯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

词语:说明“的确”的词语是“反复”、“许多次”、“都”。

3、第一步自己做试验的结果是什么?找到有关的句子。

(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

——这句话里,哪部分是试验中看到的,哪部分是伽利略根据试验结果分析得出的结论?这个结论与亚里斯多德的结论相同吗?“总是同时着地”是试验中看到的,“总是”这个词说明什么?说明在反复做的许多次试验中,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个结果都是相同的。

伽利略根据许多次试验的结果得出的结论是:“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重量没有关系。”这个结论与亚里斯多德说的正好相反。

4、第二步在比萨斜塔公开试验的目的是什么?结果怎样?

在比萨斜塔的公开试验的目的是为了公布自己的试验结果。公开试验的结果是大家看见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正跟伽利略说的一个样。

朗读最后一段。

(三)伽利略在比萨斜塔的公开试验的目的,只是为了公布自己的试验结果吗?(下节课研究)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想想课文是围绕一个什么问题展开叙述的。课文是围绕两个铁球着地的问题展开叙述的。

二、介绍人物,了解课题。

伽利略(1564~1642)是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主张研究自然界必须进行系统的观察和实验,通过实验,他推翻了向来被奉为权威的亚里斯多德关于“物体落下的速度和重量成正比例”的学说。他还是利用望远镜观察天体取得大量成果的第一人。

亚里斯多德(公元前384~公元前322)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被马克思、恩格斯称为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他对科学进行分科,建立了比较系统的理论,在生物学、生理学、医学等方面有杰出的贡献。

课题:“两个铁球同时落地”,是伽利略青年时代敢于破除迷信,用科学试验推翻了亚里斯多德关于“两个重量不同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不同时着地”的说法,而得出的科学结论。

三、按课文内容填空。

伽利略带着对亚里斯多德说的话的疑问,反复做了试验,结果都证明了亚里斯多德的这句话______。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______,铁球落下的_______跟铁球的______没有关系。

四、在比萨斜塔的公开试验中,斜塔周围的人都忍不住惊讶地呼喊起来,这是为什么?这时大家明白了什么

五、讨论

“原来像亚里斯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这句话给你什么启示?

(一)“不是全都对的”是什么意思? 就是也会有错。

(二)这话说得很辩证,很有分寸。权威学识渊博,懂得比一般人多,应该尊重权威;但权威说的“也不是全都对的”,也会有错,不能盲目迷信权威。

(三)这句话既是由事实引发的正确认识,也是对待科学所应有的态度。

(四)我们要学习伽利略敢于破除迷信,追求真理的精神。

(五)我们要学习伽利略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六)──伽利略在比萨斜塔公开试验的目的不仅是为了______也是为了_______。(公布自己的实验结果;破除迷信。)

六、朗读课文。

把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在课文中划下来,抄写并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讲讲带点词语的意思。

信奉更改 宣布 违背 哲学家 疑问教授 解释 固执 胆大妄为

信奉——相信并奉行。信奉亚里斯多德,就是把他的话“当作不许更改的真理”。固执——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改变。胆大妄为——胆量大,胡作非为。

第二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怀疑、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3、初步学习通过典型事例和人物心理、言行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教学重点

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怀疑、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过程。

教学难点

初步学习通过典型事例和人物心理、言行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1、强调题目“着”的读音

2、复习词语

3、找一找文中的反义词

(大——小多——少重——轻信奉——怀疑„„)

4、你是从哪句话中找到 “信奉——怀疑” 的?

“信奉”是什么意思?(尊敬 相信与崇拜)

二、1、人们相信与崇拜亚里士多德到什么程度?(课件出示第二段)

a、不容更改这个词是什么意思?你体会出了什么?

b、谁要是怀疑亚里士多德,人们就会责备他:“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2、是呀,亚里士多德这位哲学家的话就是不容更改的真理。如若我就是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的怀疑者,你会如何指责我?你能加上动作来指责我吗?

3、同学们,从你们的责备声中我感受到了亚里士多德的权威,总之,人们就是不能违背亚里士多德。

三、1、亚里士多德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课件出示)人们是什么态度?(人们都绝对相信亚里士多德)可就在这时,伽利略出来了,他第一个公然怀疑亚里士多德的看法,那么他是怎么想的呢?(课件出示)

2、“一个事实”是指什么事实?两个不同的结论是指哪两个?(疑问中的“一个事实”指亚里士多德说的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两个不同的结论是指两个“应当”:一个是:把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一个是: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各用句子中的一个字概括就是(慢、快)是的,从同一句话中就得出两个不同的结论,无疑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话存在问题!

3、可是当时的人们却不这样认为,伽利略如此胆大地怀疑亚里士多德,人们可能会对他说什么?(第二段语言,说明伽利略怀疑亚里士多德不仅要面对人们的嘲笑讥讽,还要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和风险。)

1、在压力面前,伽利略退缩了吗?为了证明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他又是怎么做的呢?(课件出示:伽利略带着这个问题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

2、“反复”的近义词是什么?(重复)能把“反复”换成“重复”吗?

a、伽利略带着这个问题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

b、伽利略带着这个问题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

(不能,重复只是单调的机械的再次做;而反复就不同,反复不但是做的次数多,而且每做一次都会在上次的基础上改变试验因素或者是改进试验方法。)

3、伽利略反反复复做了许多次实验,而每次实验都不同,可能会有哪些不同?(高度不同、球的质量不同、试验地点不同、天气、风力等试验条件不同„„)

4、伽利略通过严谨的试验最终得出了结论:(课件出示)

(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

5、伽利略是个怎样的人?(大胆推测,反复试验,对真理的执著追求,勇敢的舍弃盲目的信奉)(板书:大胆推测,反复试验)

6、在比萨斜塔上伽利略向世人公开试验,向权威发起挑战。

7、消息传开后,人们有什么反应?画出来,自己读一读。(课件出示)(很多人、胆大妄为、固执、丢尽脸)

8、难道这么多的人们就这两种声音?还有的人会说些什么呢?

9、你读出了人们对伽利略的什么态度?(不屑一顾、讥笑嘲讽、嗤之以鼻等)重点指导学生用声音和肢体语言读好人们责备的话语。

1、伽利略顶着人们的种种猜疑,甚至是唾骂,依然坚信自己的观点。实验结果出来了,当两个铁球同时落地,伽利略走下斜塔时,人们有什么表现? 刚才还嘲笑他的人说:

信奉亚里士多德的科学研究人员说:

曾劝阻伽利略公开试验的学生说:

2、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3、难道就只有亚里士多德会犯错误吗?比较句子,比较读,能换吗?。

a、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b、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亚里士多德这位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b句只告诉我们只有亚里士多德这位大哲学家说的话不全都对。其实除了他,还有很多科学家、著名人士也会说错话。)

4、是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尊敬知识渊博的人,但不要迷信他;任何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会有出错的地方;我们应该批判的去接受一切,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不盲从,要具有怀疑的精神。

1、学习了这篇课文相信同学们一定受益匪浅。那现在同学们你仔细读读伽利略得出的结论这几句话。(课件出示: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

2、你觉得它表达没有出入吗?(引:同样重的铁球一个从10米高处落下,一个从100米高处落下,也同时着地?)

3、课件出示: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同一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

师:同学们对课文第五、六自然段的内容还有不懂的地方吗生:“胆大妄为”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师:(教师随即在黑板上写下这个词,并故意将“妄”写成“忘”字。)生:老师把“妄”字写错了。这里应是“女”字底的“妄”,不是“心”字底的“忘”。

师:老师写错了吗这里为什么用“女”字底的“妄”,而不是“心”字底的“忘”呢大家查查字典,说说理由。

生:“女”字底的“妄”是“乱,荒诞不合理”的意思,“心”字底的“忘”是“忘记”的意思。

生:“胆大妄为”的意思是“毫无顾忌地胡作非为”,所以这里应该用“女”字底的“妄”。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好,老师的确写错了。由此可见,老师也有错误的时候。(教师在黑板上把“忘”改成“妄”)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与同学们刚才给老师提出的写错别字的事例,你们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生:我们不能盲目相信有权威的人,不能盲目迷信我们所崇拜的人,要敢于向他们提出疑问。

生:我们还要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或者试验,得出科学的答案。

第三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说课稿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说课稿1

我准备“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对本课时教学进行系统设计,重视教学过程,努力把教学内容、设计理论和对学生认知水平的定位融为一体,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创造条件,提供机会,让学生自主地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获得最好的发展。教学设计的内容是灵活多变的,教师在课堂上要随机应变,可视课堂教学情况的变化而做出修正。

一、激情导入新课

教师注意激发学生情感,感染学生,以情入课,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用亲切的语气和学生进行交谈: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来源于“疑问”,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俐略的伟大成就,就是从敢于提出疑问开始的。有哪位同学知道有关伽俐略的故事?请学生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语:本节课我们来学习伽俐略年轻时代的一个故事。板书课题: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二、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分自然段读课文,比一比谁读得正确流利。

以课文为出发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师可用启发性语言鼓励学生,如:这位同学读得好极了!谁能和他读得一样好?你的声音真好听!培养学生读书兴趣。

2、自由读课文,用铅笔标记出不明白的地方,学生尝试独立阅读理解。

3、质疑问难,集体讨论。学生自由发言。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敢于尝试,敢于提出疑问,敢于对问题尝试解决。这既是学生应具有的品质,又是学生应具有的能力。学生要提高就需要学习,学会质疑,学会创造,而这个创造学习的过程恰恰是一个不断尝试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思考,探索,让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培养。不管学生提什么问题,也不管学生想回答谁提的问题,只要愿意回答,也不需要举手,直接站起来说就行。教师都要注意引导学生,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提出的有的问题可以直接解决,如理解字词方面;有些问题要在讲读课文过程中解决。如:

(1)伽俐略提出疑问的根据是什么?

(2)伽俐略是怎样想人们证明亚里士多德的那句话是错的?这件事说明了什么?

(3)“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这个句子是什么意思?还有的问题当堂解决不了,如:亚里士多德是怎样的人?对于这样的问题,学生之间进行讨论交流。还可以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查工具书或上网查询,或向亲朋好友咨询,学生从这里学到一个学习方法:课内没有的知识要到课外去找,主动去解决问题。

三、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根据学生提出的疑问,多媒体出示重点句:分页标题#e#

他想: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

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这样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结论,这怎么解释呢?

1、提问:读了这几句话后,你有什么感想?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交流。教师参与讨论。再集体讨论交流。指导朗读。

这种多向动态的学习方式,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学到真正有用的知识。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要精心组织指导,讲究指导的内容、时机和方式。

集体讨论时,教师板书:

如果那么两个不同的结论怎么解释?

2、伽俐略用什么方法向人们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是错的?人们在他实验前有什么表现?找出有关语句。学生自学,小组内解决问题。

教师尽量少讲,甚至不讲,哪怕学生表达得不很准确。也不要再去从头到位的讲,只做引导启发即可。教师要给学生学习的主动权,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学习的状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3、实验时的情景怎样呢?自己找出有关内容。

请学生模仿伽俐略上讲台表演。学生手拿铁球,踩在板凳上大声朗诵:“伽俐略在斜塔顶上出现了。他右手拿着一个10磅重的铁球,左手拿着一个1磅重的铁球。两个铁球同时脱手,从空中落下来。”同时按照要求去做,全体学生也会看到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这时,课堂气氛必然会活跃起来。教师相机引导:人们除了欢呼以外,会说些什么?学生展开想象。

这样打开学生的思维,让课堂成为他们想象的场所,教师注意引导和鼓励,使课堂气氛再一次活跃起来,让所有学生在课堂上激情四溢。

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发展。

4、多媒体出示句子: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思考:你从这句话中受到了什么启发?学生讨论。

正是教师正确的指导,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学生从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知识和能力,远远胜过了教师课堂上的千言万语。对学生来说,收获尽在过程中。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说课稿2

【说教材】

1、自学、感悟伽利略敢于破除迷信和献身科学事业的精神。

2、结合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说教法】

通过自主、合作、研讨性学习,弄清伽利略是怎样不盲目迷信权威的话的,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具准备】

教学插图、语段卡片。

【教学课时】

第二课时。

【说学法】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的课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大家已经预习过,现在书就在你手边,想不想把课文再读—次?哪就请大家读吧。你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可以默读,可以放声读,也可以同桌一起读,喜欢的语段还可以多读几次。

2、学生自主读书。

3、进行读书交流,把自己喜欢的语段读给大家听。教师针对学生的读书情况,适时激励评价。

【说教学程序】

1、出示课文插图,认识这座塔吗?这就是世界闻名“斜而不塌”的比萨斜塔。1590年伽利略就是在这座斜塔上做了著名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同学们,你们谁有勇气像当年的伽利略一样,也在这座高塔上做做这个试验。

1、这么多人有勇气,老师真高兴,但是老师告诉大家,仅仅有勇气是不够的,请大家读读这句话:(出示亚里土多德的话)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这是希腊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的话,在当时,人们都信奉他,把他的话当作不容许更改的真理。

现在你要说“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如果没有足够的证据,那人家是不会相信的。所以,老师想请大家再认真读读书,仔细思考一下:假如,你就是当时的伽利略,为了证明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你是怎么做的;假如,你就是当时比萨城的一位公民,比如是一位记者,听说伽利略要在比萨斜塔上做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公开试验,你会向伽利略问些什么问题?大家可以和同桌一起研究,也可以离开座位找自己的合作伙伴共同探讨。

2、学生分组合作学习。

3、进入情境,质疑研讨:

⑴(请—位学生上讲台)现在年轻的数学教授、著名的辩论家伽利略先生已经来到大家面前,一

会儿他将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他吗?

⑵ 质疑研讨,重点解决以下问题:

① 伽利略为什么有信心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

② 伽利略为什么要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

③ 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是否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其表现是否是“胆大妄为”、“固执”?

4、观察体验,交流评价:

⑴ 观察体验伽利略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试验。

⑵ 交流:

你们看到了什么?这项试验说明了什么?通过这项试验,大家明白了什么?怎样理解句子“大家明白了,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全都是对的”?

⑶ 评价:

你怎样评价伽利略?该怎样认识亚里士多德?

5、延伸拓展,迁移运用:

现在,如果老师把课题改成“铁球和木球同时着地”你们认为可以不可以?请大家课后研究研究,或者像伽利略一样做做试验。请把你的发现以你喜欢的方式告诉别人,包括老师。

【设计思路】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注重质疑问难,切磋学问,砥砺思想,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想,这段话的中心意思就是因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所以,在教学中应该把探究获取知识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得到主动发展。而我在这节课的最大特点正是体现了这种精神。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从学习的内容、形式等方面满足学生学习的不同需求,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我在第一个教学环节“自主读书,诱导感悟”就读书的形式提出:“你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可以默读,可以放声读,也可以同桌一起读。”就读书的内容提出:“对你喜欢的语段还可以多读几次。”这样,从读书的形式到读书的内容都给了学生一个完全自由的空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己的需求去读书,去感悟。优等生也好,差等生也好,都有自己的事干,都会在读书的过程中有不同的感悟,不同的收获。一改过去那种用一把尺子提要求,结果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不到满足的做法,从而增强了学生主动进取的信心。

2、引导学生进入角色,用心去读书,在交流、探究中得到主动发展:

我在第二个教学环节“创设情境,合作研讨”中再次提出让学生认真读书时说:“假如,你就是当时的伽利略,为了证明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你是怎么做的?假如,你就是当时比萨城的一位公民,比如是一位记者,听说伽利略要在比萨斜塔上做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公开试验,你会向伽利略提些什么问题?”短短的一段导语起到了以下的作用:一是通过两个“假如”,引导学生在读书时要进入角色,把自己放到事件中用心去读,悟;二是就“你会向伽利略提些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围绕课文内容展开充分的交流、探究,在深入理解的过程中得到主动发展;三是在如何读懂课文方面也起到了引导的作用,使学生明白只有这样用心去读、去悟,才能真正理解课文内容。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说课稿3

一、说教材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第八册第25课《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本篇文章讲述了伽利略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敢于挑战权威,对亚里士多德的所谓真理产生了怀疑,经过反复试验后,登上比萨斜塔,用事实验证了真理,赞扬了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和执著追求真理的.精神。

二、说教学理念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点燃的火把。”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力争做学生思维的激活者,情感的激发者,学习的引导者,以学生读、说、议,去代替教师单一的讲授,通过对课文重点词句的感悟、理解、品味、积累、运用,使学生得到思想的启迪、思维的发展。

三、说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所写的典型事情的主要内容。

2.联系上下文理解“信奉”、“胆大妄为”的意思,并在对比品读和想象中初步体会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索科学真理的精神。

四、说教学重、难点:

在对比品读和想象写话中初步体会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索科学真理的精神。

五、说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简单的教学课件。

六、说教学流程

上课开始,我便用亲切的语气和学生进行交谈:同学们,一位哲人曾说过,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平时的生活中,你是否对那些既定的事实产生过疑问,并孜孜不倦地寻找答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伽俐略年轻时代的一个实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一)、初读课文

1、分自然段读课文,比一比谁读得正确流利。

(我这样鼓励学生,如:这位同学读得好极了!谁能和他读得一样好?你的声音真好听!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2、边听边用铅笔标记出不明白的地方。

3、画出使你深受启发的句子,并在文中写出自己的感受。(这个环节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扫清字词障碍,对文章内容进行整体把握,对提出问题做好准备。)

(二)质疑问难

(学生要提高就需要学习,学会质疑,学会创造,而这个创造学习的过程恰恰是一个不断尝试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思考,探索,让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培养。)这个过程中,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的可以直接解决,如理解字词方面;有些问题要在讲读课文过程中解决。如:(1)两个铁球为什么同时着地?(2)“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这个句子是什么意思?

(三)、深入文本

1、师问:当时的亚里士多德是个什么样的人?资料介绍,大屏幕展示。人们对他的态度是什么?通过与“相信”的比较中理解“信奉”,有多少人信奉?人们对他信奉到什么程度?让学生找相关的段落(第二自然段),大屏幕展示:师指导学生注意通过神态、动作和语气来表现责备。这样一位大名鼎的科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大屏幕展示:他想说明一个什么观点?(球落地和重量有关)先抽学生谈,然后大屏幕展示落地过程。

2、但当时的伽利略,年仅25岁,是个数学教授,没有名,没有地位,是个平凡小辈,他信奉了吗?是怎么想的?学生在书上找出,再大屏幕展示:如果把句中的“如果”删除可以吗?为什么?学生以4人小组形式,讨论交流。教师参与讨论。从对比中体会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观点的质疑,并不是简单草率的怀疑,而是有理有据,它以假设正确为前提,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得出的,可见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集体讨论交流后观看大屏幕展示两种落地情况,让学生明白其观点的矛盾性。面对这样的结论,伽俐略怎么做的?(1)提出问题:伽利略做试验有什么特点?(反复、许多次)(2)换词比较:用“重复”换“反复”行吗?两者有什么不一样?(3)设境想象:伽利略反复做试验,每次做的都不同,可能有什么不同?(高度不同、球的质量不同、试验地点不同、天气、风力等试验条件不同……)进一步理解“反复”“许多次”的语言内涵,进而感受伽利略治学的严谨。

3、多次反复试验的结果是什么?理解反复与重复的不同。

4、让学生用书来做做这个试验。

5、人们在他实验前有什么表现?找出有关语句。学生自学,小组内解决问题。大屏幕展示表格,学生填空。为什么有人说他胆大妄为呢?由胆大妄为引入补充16世纪时,意大利的布鲁诺因反对亚里士多德的“地心说”,坚持真理“日心说”而流浪异国、被捕入狱,最终被教皇活活烧死在罗马广场的资料。

6、面对这样的科学氛围,用“伽利略如果,就会;但是,如果,就会。最终他选了。”渗透说话练习,深入体会伽利略怀疑权威所要面临的生命危险。面对危险,他毅然决然地登上了比萨斜塔。看!伽俐略在斜塔顶上出现了。他右手拿着一个10磅重的铁球,左手拿着一个1磅重的铁球。两个铁球同时脱手,从空中同时落下来。此时的人们是什么表现?找出句子填空。同学们,在那样的科学氛围中,伽利略做出了这惊天动地的举动,你认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人们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抽生谈感受,让学生畅所欲言。进一步体会伽利略为了真理,为了科学,不畏强势、勇于献身的伟大精神。大屏幕展示受到的启发。

(四)、拓展延伸

多么可贵的精神,伽俐略公开向权威挑战,在比萨斜塔的一项重要的试验,给科学史造成了轰动,给整个欧洲以巨大的震撼!现在他光荣地走下了比萨斜塔,假如你是一位记者,如何采访他,或者是先前嘲笑他的观众,现在有何表现,或者你就是此时的伽俐略,你会怎么说?让学生展开想象。这时,课堂气氛必然会活跃起来。这样打开学生的思维,让课堂成为他们想象的场所,让所有学生在课堂上激情四溢。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发展。

总结:伽利略不迷信权威,勇于质疑,使他走向了成功。如果你碰到书中有错,你敢不敢提出来?那就快快行动吧,仔细读读课文中亚里士多德说的话和第4段中写伽利略试验结论的话,你会发现也有值得怀疑的地方。(“同时从高处落下”,应该改成“同时从同一高度落下”。)以此提高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

七、说板书设计:

这样的板书突出重点难点,形成知识结构,能建立教学信息系统,易于巩固记忆。

产生疑问

反复试验

公开试验

试验成功

第四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说课稿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说课

我准备“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对本课时教学进行系统设计,重视教学过程,努力把教学内容、设计理论和对学生认知水平的定位融为一体,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创造条件,提供机会,让学生自主地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获得最好的发展。教学设计的内容是灵活多变的,教师在课堂上要随机应变,可视课堂教学情况的变化而做出修正。

一、激情导入新课

教师注意激发学生情感,感染学生,以情入课,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用亲切的语气和学生进行交谈: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来源于“疑问”,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俐略的伟大成就,就是从敢于提出疑问开始的。有哪位同学知道有关伽俐略的故事?请学生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语:本节课我们来学习伽俐略年轻时代的一个故事。板书课题: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二、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分自然段读课文,比一比谁读得正确流利。

以课文为出发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师可用启发性语言鼓励学生,如:这位同学读得好极了!谁能和他读得一样好?你的声音真好听!培养学生读书兴趣。

2、自由读课文,用铅笔标记出不明白的地方,学生尝试独立阅读理解。

3、质疑问难,集体讨论。学生自由发言。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敢于尝试,敢于提出疑问,敢于对问题尝试解决。这既是学生应具有的品质,又是学生应具有的能力。学生要提高就需要学习,学会质疑,学会创造,而这个创造学习的过程恰恰是一个不断尝试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思考,探索,让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培养。不管学生提什么问题,也不管学生想回答谁提的问题,只要愿意回答,也不需要举手,直接站起来说就行。教师都要注意引导学生,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提出的有的问题可以直接解决,如理解字词方面;有些问题要在讲读课文过程中解决。如:(1)伽俐略提出疑问的根据是什么?(2)伽俐略是怎样想人们证明亚里士多德的那句话是错的?这件事说明了什么?(3)“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这个句子是什么意思?还有的问题当堂解决不了,如:亚里士多德是怎样的人?对于这样的问题,学生之间进行讨论交流。还可以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查工具书或上网查询,或向亲朋好友咨询,学生从这里学到一个学习方法:课内没有的知识要到课外去找,主动去解决问题。

三、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根据学生提出的疑问,多媒体出示重点句:

他想: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

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这样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结论,这怎么解释呢?

1、提问:读了这几句话后,你有什么感想?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交流。教师参与讨论。再集体讨论交流。指导朗读。

这种多向动态的学习方式,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学到真正有用的知识。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要精心组织指导,讲究指导的内容、时机和方式。

集体讨论时,教师板书:

如果那么两个不同的结论怎么解释?

2、伽俐略用什么方法向人们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是错的?人们在他实验前有什么表现?找出有关语句。学生自学,小组内解决问题。

教师尽量少讲,甚至不讲,哪怕学生表达得不很准确。也不要再去从头到位的讲,只做引导启发即可。教师要给学生学习的主动权,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学习的状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3、实验时的情景怎样呢?自己找出有关内容。

请学生模仿伽俐略上讲台表演。学生手拿铁球,踩在板凳上大声朗诵:“伽俐略在斜塔顶上出现了。他右手拿着一个10磅重的铁球,左手拿着一个1磅重的铁球。两个铁球同时脱手,从空中落下来。”同时按照要求去做,全体学生也会看到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这时,课堂气氛必然会活跃起来。教师相机引导:人们除了欢呼以外,会说些什么?学生展开想象。

这样打开学生的思维,让课堂成为他们想象的场所,教师注意引导和鼓励,使课堂气氛再一次活跃起来,让所有学生在课堂上激情四溢。

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发展。

4、多媒体出示句子: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思考:你从这句话中受到了什么启发?学生讨论。

正是教师正确的指导,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学生从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知识和能力,远远胜过了教师课堂上的千言万语。对学生来说,收获尽在过程中。

第五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_说课稿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说课稿

南宁市民乐路小学张秋凤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两个铁球同时落地》。本节课出自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下面我从教材特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以及如何在教学设计中突破重难点、教学板书设计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第八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想要成功,就该有明确的目标,并进行坚持不懈的追求”是本单元的主题。本篇文章讲述的是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勇敢挑战人人信奉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并经过反复求证和公开试验,用事实捍卫了真理。从文本价值上说,课文赞扬了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和执著追求真理的精神,是教育学生尊重权威但不能盲从以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好教材。从文章表达上看,主要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通过从质疑、求证到公开试验这样的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品质;二是通过环境或侧面描写来烘托人物,这些理应成为学生语言学习的重要资源。所以,教学这篇课文,立足学习文本写作特点的同时感悟文章所要表达的价值取向,实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二、说教法、学法

恰当的选择教学方法,至关重要,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教学方法的选择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在本课教学中,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精心设计多种语文实践活动,注重听说读写相互联系,注重与生活联系,注重三维目标的融合。创设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让

学生自主阅读,通过对课文重点句段的感悟、理解、品味、积累运用,使学生得到思想的启迪,思维的发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三、说教学目标

结合课标中年段的目标、本单元编写意图学习课文用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质写法,及进一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做到读写结合、本文特点及学生实际,我设定了以下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

1、认识3个字,会写12个字。能辨析一组形近字“辩、辨、辫”。掌握多音字“着、更、的”。联系语境理解“信奉”、“违背”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读通课文,初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在理解课文中读出人们责备的语气和伽利略敢于质疑的语气。

3、学习通过质疑这一具体事例和环境描写烘托,表现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敢于挑战权威,追求真理的人物品质的写法。

四、说重难点

了解课文内容,理解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敢于提出疑问的重点句段。

五、说教学准备

1.学生认真预习课文,结合课外搜集到的资料,了解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生平及主要成就,了解伽利略所处的社会背景。

2.教师准备简单的教学课件。

六、教学过程:

本节课分四个环节:

(一)、检查预习,指导写字。

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基于四年级下册的学生已经较好地养成了预习的习惯的学情。开课伊始,检查预习,设计词语盘点,火眼金睛找多音字,形近字辨析、交流初步理解词语,交流课前搜集关于“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资料等环节,通过个别读、开火车读,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引导学生借助拼音继续养成独立识字好习惯,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意义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习惯。教师只在过程中相机指导学生读准易错的字音,易写错的字形。尤其是指导写字环节,重点写好“辩”这个左中右结构的字,学生临帖观察,教师的范写,师生、生生互评中,落实写字要求,达成写端正、美观的楷体字的教学目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课标的第二学段目标指出“能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能复述叙述性作品大意。与他人交流自己阅读感受”在学生自读、同桌互读、指名学生分自然段朗读,在多次练读的实践活动中,把课文句子读通,熟悉课文,学生就可以能初步复述课文大意。教师引导学生相机了解这个事情是起因是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话的质疑,经过是求证,结果是公开宣布,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伽利略是一个怎样的人,在空白处写上自己的批注。目的引导学生学习通过质疑、求证、公开宣布实验的具体事例中表现人物品质写法。崔峦老师说过“中年级的学生,在学习默读中,学会边读边思考,动笔画一画,写一写感受。”养成孩子不动笔墨不读书,读思结合的良好读书习惯。

(三)结合课文,深入了解两位科学家。

课文两位科学家,学生在课前搜集中有了初步认识,再通读全文,走进文本,文本中又是怎样来介绍两名科学家的呢?重点学习第一、二自然段,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发现两人年龄、地位的差距。(课件出示)从而为学生理解伽利略在质疑中是冒着多大风险,来挑战权威做铺垫。相机学习“辩论家”在文中是指能提出很不寻常的问题,学习引号的作用。联系下文理解“信奉”,就是亚里士多德的话就是真理不容更改,否则会受到人们的责备。从而学生在理解这个词语中,也能感受到当时人们狂热的崇拜,盲目的迷信权威,对于后边伽利略公然质疑他的话起到了烘托人物的作用。在理解基础上读好责备语气,积累语言同时有所感悟和思考。

(四)研读质疑的事例,感受人物品质。

课标中指出“阅读教学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崔峦老师也曾指出,中段教学要重视段的教学。第三自然涉及到物理知识,理解内容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而第三段的构段顺序,先写了亚里士多德的话,再写伽利略的对这话产生疑问,最后写他质疑思考心理活动。突破难点的方法,还是给予学生时间反复的读文,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默读,边读边思考,边读边写感受。研读。(1)自由读这句话,句中的“这句话”是哪句话?(2)伽利略想的这句话说了哪两层思,各用句子中的一个字概括每层意思(慢、快)。(3)用抓关键词、板演图示、数学式子(10+110、10-1<10)等方法明白句子的意思,引出“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一。(4)如果把句中的 “如果”删除可以吗?为什么?从中体会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观点的质疑,并不是简单草率的怀疑,而是有理有据,可见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亚里士多德的话与伽利略的“怀疑”涉及科学

知识,学生比较难懂。但不宜讲得太多,以免使课堂纠缠于知识之中。要紧紧围绕“语言学习”这个核心,安排了“研读弄清句意、联系感受人物、仿说训练表达”几个小板块,引导学生经历语言学习的过程,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感受到伽利略宁可牺牲自己也要追求真理的精神境界,促进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阅读教学尤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联系上文第二段,学会观照前后语境,只有提高整体把握能力,才能紧扣文本理解内容,加深对人物品质的体会。教师相机思考伽利略当时提出疑问,容易吗?为什么?联系上下文想。A.对一个大家认为真理的观点产生疑问,如何来读?B.对于亚里士多德这样一个权威产生疑问,如何来读?C.一个时年仅25岁的年轻教授,一个是两千多年前的,被奉若神明的大哲学家,如何来读?D.面对人们的“责备”,如何来读?E.布鲁诺坚持“日心说”被活活烧死,而伽利略也可能会面连这样的压力和危险,如何来读?总之在反复诵读中体会伽利略的科学精神,读人物心理活动读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在学生多次读,思、品中,引导学生反思,如果不写第二自然段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狂热追捧,只写第三自然段内容可以吗?目的让学生通过删减,体会到写第二自然段环境描写是为了更好地烘托凸显伽利略敢于挑战权威独立人格的品质,学习积累写人物品质的方法,从而为本单元写人的习作做好读写结合的准备。

六、板书设计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亚里士多德伽利略

信奉怀疑胆大妄为

板书看似简约但不简单,通过对比理清文章脉络,通过对比了解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当时在人们心目中不同的地位,通过对比初步体会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索科学真理的精神。

本课的教学设计我紧紧抓住文本的特点,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学习的主动性,力图让语文教学“味正情浓”。正像叶老说的:既要有语感的敏锐,既要从语言文字去揣摩,又应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提高,语言学习得到增量,思维得到启迪,情感得到熏陶,这是语文教学追求的一种美好的境界,也是我们努力追求的目标。

下载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范文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范文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_说课稿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两个铁球同时落地》。本节课出自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下面我从教材特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以及如何在教学......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说课稿

    25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说课稿一、教材位置以及学习内容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是第八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整组课文都是围绕着“认准目标,不懈努力”为主题,通过伟大的科......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说课稿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说课稿 杭锦旗第四小学李招弟 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接下来我主要从教材、教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反......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说课稿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第八册第七单元“认准目标,不懈努力”主题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本篇文章讲述了17世纪意大利......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读后感范文合集

    读后感在这个星期,我们学习了,这篇课文使我受益匪浅,亚里士多德是世界伟大的哲学家,从当时到现在,人们都迷信着权威,不让谁怀疑他的观点,可伽利略很勇敢,对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有疑问......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说课稿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年轻时代追求真理的......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25课《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下面我从教材特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以及如何在教学过程中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板书这几......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

    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学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4.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