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多易其稿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设计
一、教材分析:《五柳先生传》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一篇短小精美的文言作品。作者陶渊明运用传记体,假托五柳先生之名表明自己特立独行、不与世俗苟同的内心情怀,从志趣、爱好体现出一名高洁的隐士不凡的人格魅力和人生追求。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反复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理解五柳先生安贫乐道、不慕荣利、旷达自任的品格和情趣;赏析精美语句。背诵默写全文。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有感情诵读能力、从重点语句赏析课文的能力、拓展相关文学知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感悟陶渊明淡泊宁静、洒脱惬意、不与世人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怀。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反复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利用工具书翻译课文;初步认识五柳先生安贫乐道、不慕荣利、洁身自好的品格和情趣。
2、难点:赏析经典语句,理解五柳先生安贫乐道、不慕荣利、洁身自好的品格和情趣。
四、教法与学法指导
1、教法:教师适当点拨,引导学生探究、赏析,并努力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拓展;以此开阔学生的文学视野,增加学生的文学素养。
2、学法:从学生提问读、到范读、到齐读、自由读、赏析读,以读促赏,以达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良好效果;学生合作学习,有疑有解,共同体味互助学习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鲁迅先生说,“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梁启超说,“自然界是他爱恋的伴侣,常常对着他笑”。林语堂也说,“他是整个中国文学传统上最和谐最完美的人物,他的生活方式和风格是简朴的,令人敬畏,使那些聪明与谙于世故的人自惭形秽”。他是谁呢?(同学们会齐声回答: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他曾经带领着我们领略过土地平旷、屋舍俨然的桃源风光,欣赏过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林美景,我们曾跟随他一起“种豆南山”“采菊东篱”,我们还欣赏过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铮铮铁骨。同学们,谁来说说我们学过他的哪些诗文?(《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等。)(在陶渊明的诗文中,我们结识了一个崇尚自然、热爱田园生活的隐者形象。在陶渊明眼中,陶渊明自己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读《五柳先生传》,加深对先生的印象。
1、学生齐声背诵《饮酒》其
五、其
一、其三。(指导学生做随堂笔记。)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归园田居》其一)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其一)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归园田居》其三)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移居》)
2、优生展示名家小档案:
陶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引语:“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文学习,贵在“读”字.(一)读准节奏:播放音频朗诵,请优生领读,然后齐读。读音要准确。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 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 /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检查:读准字音,齐读,在课本上做好记录。
嗜(shì)酒
辄(zhé)尽
吝(lìn)情 短褐(hè)箪(dān)食 汲汲(jí)俦(chóu)觞(shāng)
(二)读懂文意:学生熟读课文,初悟文章。教师引语:让我们齐读课文,读出感情.1、学生出声反复诵读文章,三遍以上。
2、教师范读,正音,规范朗读停顿节奏。学生齐读,看诵读情况。3、学生有感情再读,教师了解学生领会情况。学生再自由朗读课文。
4、勾画重点读音及意义。
5、整体感知文本,找出表现五柳先生性格的句子。
三、合作探究,把握文意。读懂文意:理解内容(翻译)
1、以四人为一小组,按“读文──释词──译句”步骤释疑解难。
(让学生在交流中把握文意,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合作探究的意识,学生前后桌四人为一小组合作学习)
2、请同学借助课文下注释自读自译,将不懂的问题提交小组讨论,小组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再提交全班讨论共同解决。
3、老师用课文中一些重点词,重点句提问全班同学,了解同学们对课文意理解情况(多媒体展示重点解释)
4、请同学们归纳要掌握的重点词句: ⑴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会意:——
⑵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造:—— 期: —— ⑶ 箪瓢屡空,晏如也
宴如:_____ ⑷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萧然:______
四、展示交流,共同提高。
1、翻译文言文的方法,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
2、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3、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教师点拔 ▲重点实词
1、许:处所,地方
2、详:详细地知道
3、因以为号焉:就以此为号。因,因此;以为,以之为,把它作为。焉,语气助词,相当与“矣”。号,别号。
4、性:人的本性。
5、嗜:爱好,喜欢。
6、或:有时。
7、不求甚解: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
8、会意: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
9、置酒:准备酒。
10、招之:邀请他。
11、造饮辄尽:造,往、到,到„„去。辄,就。尽,指喝完。
12、期在必醉:期望,希望。
13、曾不吝情去留:曾不,竟不。曾,用在“不”前,加强否定预期。吝情,舍不得。去留,意思是去,离开。
14、环堵萧然:环堵,周围都是土墙,形容居室简陋。萧然:冷落、空旷的样子。
15、短褐穿结:短褐,用粗麻布衣做成的短上衣。穿结,指衣服上有洞和补丁。
16、晏如:安然自乐的样子。
17、箪(dān)瓢屡空:经常是空的。
18、自终:自己过完一生。终,终了,结束。
19、戚戚:忧虑的样子。
20、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
21、兹:代词,此,指五柳先生。
22、俦:类。
23、衔觞:口衔酒杯,指饮酒。觞,酒杯
24、以:来
25、乐:使„„快乐
26、志:心意,志向
(译完重点语句后,再请同桌相互配合,一人一句,交替着将全文口头翻译一遍)学生系统归纳 ▲一词多义
许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处所,地方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表示估计,左右、多 以 因以为号:把
以此自终:凭借
之 或置酒而招之:代词,他
无怀氏之民饮:助词,的黔娄之妻有言:助词,的 言 闲静少言:说,说话
黔娄之妻有言:言语,话
其 亲旧知其如此:代词,他,第三人称代词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语气词,表示揣测、反问 如 晏如也:如„„的样子
亲旧知其如此:像 ▲词类活用
亲旧知其如此:形容词用作动词,亲戚朋友。以乐其志: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快乐。
亦不详其姓字:形容词用作动词,详细地知道。▲古今异义:
亦不详其姓字(古义:根据人名中的字义,另取的别名。今义:文字。)赞曰(古义:传后所附的评论性文字。今义:称赞、赞美。)
每有会意(古义:指对书中的意旨有独到的体会。今义:指领会别人没有明白的意思。)
亲旧知其如此(古义:旧交,旧友。今义:过去的,过时的)
四、再读文章,深入探究。
1、课件展示,学生讲述: 不为五斗米折腰:
公元405年秋,他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这年冬天,郡的太守派出一名督邮,到彭泽县来督察。督邮,品位很低,却有些权势,在太守面前说话好歹就凭他那张嘴。这次派来的督邮,是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的旅舍,就差县吏去叫县令来见他。陶渊明平时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见一见,于是他马上动身。
不料县吏拦住陶渊明说:“大人,参见督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不然有失体统,督邮要乘机大做文章,会对大人不利的!”
这一下,陶渊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他长叹一声,道:“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 说罢,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随即离开只当了八十多天县令的彭泽。
2、学生补充预习材料:本文取正史纪传体的形式,重在表现生活情趣,带有自叙情怀的特点。作者以简洁的笔墨表达不同流俗的性格,塑造了一个清高洒脱、怡然自得、安贫乐道的形象。作者写此篇时已是晚年,生活相当困苦窘迫,但作者丝毫不后悔自己选择的归隐生活,而是以古贤者颜回自况,表达了自己安贫乐道的情怀。
传记,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主要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传记和历史关系密切,某些写作年代久远的传记常被人们当史料看待。一般由他人记述,亦有自述生平者,称“自传”。传记大体分两大类:一类是以记述翔实史事为主的史传或一般纪传文字;另一类属文学范围,传记作者在记述传主事迹过程中,可能会渗透自己的某些情感、想象或者推断,传记一般不虚构,纪实性是传记的基本要求。
3、学生补充预习材料:本文取正史纪传体的形式,重在表现生活情趣,带有自叙情怀的特点。作者以简洁的笔墨表达不同流俗的性格,塑造了一个清高洒脱、怡然自得、安贫乐道的形象。作者写此篇时已是晚年,生活相当困苦窘迫,但作者丝毫不后悔自己选择的归隐生活,而是以古贤者颜回自况,表达了自己安贫乐道的情怀。
传记,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主要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传记和历史关系密切,某些写作年代久远的传记常被人们当史料看待。一般由他人记述,亦有自述生平者,称“自传”。传记大体分两大类:一类是以记述翔实史事为主的史传或一般纪传文字;另一类属文学范围,传记作者在记述传主事迹过程中,可能会渗透自己的某些情感、想象或者推断,传记一般不虚构,纪实性是传记的基本要求。
4、思考:文章介绍了五柳先生哪些方面的情况?作者借助哪些语句作勾画?请学生归纳、列表:(多媒体展示)
也可指导学生在笔记上做好表格记录。五柳先生
不慕荣利
率真自然
安贫乐道 思想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生活状况:环堵萧然,晏如也 爱好志趣 读书:好读书,不求甚解 饮酒:性嗜酒,期在必醉 写文章:常著文章自娱
五、拓展迁移,扩充阅读。
历代文人对陶渊明其人其文评价:
李白:“何时到彭泽,狂歌五柳前。”
杜甫:“焉得思如陶谢手。”
白居易:“常爱陶彭泽,文思何高玄。”
陆游:“我诗慕渊明,恨不造其微。”
沈德潜在《说诗 语》中说:“晋人多放达,独渊明有忧勤语,有自托语,有知足语,有悲愤语,有乐天安命语”,“沈德潜在《说诗 语》中说:”晋人多放达,独渊明有忧勤语,有自托语,有知足语,有悲愤语,有乐天安命语“。
苏东坡曾这样评价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人贵真,诗亦贵真,诗真乃由人真而来,这就是陶诗具有经久不衰魅力的主要原因。
六、总结反思,当堂训练。
1、▲成语
不求甚解:原指读书要领会精神实质,不必咬文嚼字。现多指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2、五柳先生的性格特征:不慕名利,率真放达,安贫乐道。
3、中心:本文是五柳先生给自己写的自传,从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不慕名利、率真放达、安贫乐道的精神品质。
比较阅读(正确引导,鼓励学生各抒己见。)
《桃花源记》中的生活与五柳先生的生活有什么不同? 答:《桃花源记》是陶渊明先生虚构出来的理想生活,那里土地肥沃,房屋整齐,物产丰盛,人民富足,安居乐业。
《五柳先生传》中五柳先生的生活是陶渊明先生生活的真实写照,是“环堵萧然,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温饱难保的贫困生活,但以乐其志。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默写原文,认真整理译文。
3、搜集陶渊明的重点诗句。
第二课时
一、出示目标
1、理解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理解五柳先生的“好读书,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态度。
3、了解人物形象,把握其性格志趣及精神风貌。
4、学习作者“不慕荣利”“守志安贫”的优秀品质,培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复习旧课
1、自主填空:
《五柳先生传》的作者是__________时的____________,“五柳先生”是指____________,我们学过他的一篇文章《__________》,成语“世外桃源”出自此文,后常用来借指 ——————————————————。
2、课外扩展阅读:
好读书:陶渊明读书是在完成耕种之后,从“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读〈山海经〉》)可以看出。又常与友邻讨论,所以又写道:“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移居》第一首)
三、品读课文
细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文中哪个句子点明了五柳先生的性格? 【交流点拨】: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2、五柳先生有哪三大志趣?由此可见,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交流展示:(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一是读书。“好读书,不求甚解”,展现了一个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 二是饮酒。“性嗜酒,期在必醉”,展示了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环堵萧然”“晏如也”,描绘了一个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 三是著文章。“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他著文章的目的是“自娱”,不是要给别人看,更不是要献给统治者,去追求官职得奉禄。描述了一个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由此可见,五柳先生是一个不慕名利,率真自然,安贫乐道的隐士。
3、五柳先生“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 【交流点拨】:这与他“不慕荣利”有关。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既不求名,也不追求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
4、你认为本文用“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作结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回答,再交流展示:
“无怀氏”“葛天氏”都是传说中的上古帝王,传说在他们的治理下,人民生活安定、恬淡自足,社会风气淳朴厚实。用其结尾,表达了作者对宁静、淡泊、安定生活的向往。
5、钱钟书先生在评论《五柳先生传》时曾说过“‘不’字为一篇眼目”你认同他的观点吗?为什么?(多媒体展示)学生交流,师生共赏共品(多媒体展示)“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氏” “不慕荣利” “不求甚解”
“家贫不能常得” “曾不吝情去留” “不蔽风日”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总结“不”(否定句)的作用:
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击节叹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四、假设推理,换位思考。
1、假设陶渊明是你的亲人,对他的“性嗜酒”有怎样的劝告?请给他写一份书信。(600字以上,下周大作文,先在课堂上跟大家分享写信要点)
2、穿越时空的对话:假如你想跟陶渊明为邻,或是陶渊明是你的文学好友,在人生的志趣等方面,请以QQ、短信或微信的方式如何跟他交流。(口语交际,字数不限,最后形成书面文字。)
五、回读课文,当堂成诵。
1、教师引语:好句子就要背下来,师生同读佳句及段落,当堂背诵
2、归纳主旨(多媒体展示)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3、欣赏书法艺术。(课件展示五柳先生书法以及绘画作品)
4、板书设计:
性格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淡泊宁静的隐士)
住:环堵萧然
日常生活:衣
短褐穿结,晏如也(安贫乐道的情趣)
食:箪瓢屡空
志趣: 好读书,不求甚解 性嗜酒 自得其乐、淡泊名利 常著文章自娱 赞: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5、课堂总结
在东晋黑暗、污浊、追名逐利的社会现实中,陶渊明辞官归隐,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志趣高雅,贫穷而有操守,不拘礼俗而自得其乐。他的诗文把田园风光与生活描绘得美好而快乐,开辟了田园诗风,因而文坛留名。但我们不能赞赏他用隐居避世的逃避、消极的做法来对待自己和社会。历史上有多少文人,如刘禹锡“二十三年弃置身”,而有“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希冀;苏轼,被贬足迹踏遍了大半个中国,还有“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的渴望;李白仕途受创,发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言;杜甫生不逢时,饥寒交迫,仍不改“大计苍生”之志。
今天的我们面对物欲横流、科技迅猛发展、竞争激烈的时代,更应激流勇进,学有所成,将来为国家、为社会、为人类造福一方,实现个人价值。(总结节选自《优质教案》)
六、课堂训练
【2015·山东省济南卷】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6~8题。(共6分,每小题2分)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6.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A.每有会意会:体会,领会 B.造饮辄尽造:酿造 C.期在必醉期:期望 D.环堵萧然萧然:空寂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解释正误的辨析能力。“造饮辄尽”的“造”是“到,往”,动词,不是“酿造”。
7.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亦不详其姓字 安陵君其许寡人B.因以为号焉 不足为外人道也 C.既醉而退 濯清涟而不妖D.黔娄之妻有言 能以径寸之木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常见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辨析能力。A代词,他的/语气词,一定,务必,可要。B“以„„为”连用,意思为“把„„当作”/介词,向,对。C承接连词/转折连词。D结构助词,的。
8.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A.这是一篇别具一格的传记文章。作者故意隐去了五柳先生的家世、生平事迹等一般传记要素。
B.五柳先生虽然喜欢读书,但是“不求甚解”,读书时态度不认真,理解不透彻。C.“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描述了一个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
D.本文多用否定句,既突出了五柳先生与世俗的格格不入,也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理解表述正误的辨析能力。“不求甚解”在本文中的意思是指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探究,这是陶渊明读书的习惯和方法,从下文“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可以看出他读书的态度很认真,也并非理解不透彻。课余训练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3分)
(1)先生不知何许人
许——
(2)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辄——
期——
(3)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俦——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2)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3、选出;之;字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
A.兹若人之俦乎? B.或置酒而招之。C.无怀氏之民欤? D.葛天氏之民欤?
4、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生活?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5分)
5、古往今来,在历史的烟波中,有多少志趣高洁的名士,它们犹如天边璀璨的晨星,带给我们生命的思考。学了这篇文章,你想到了哪些名士,获得了哪些人生的启示呢?能结合文中的句子说说你的感悟吗?(3分)
【参考答案】
1、(1)处所
(2)到
(3)同类,辈
2、(1)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2)粗布短衣上面打了许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安之若素。
3、B
4、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志趣:一是读书,;好读书,不求甚解;,展现了一个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二是饮酒,;性嗜酒;、;期在必醉;展示了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三是写文章,;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描述了一个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生活:;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描绘了一个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通过种种叙述,把一个虽处于贫困之中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来,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七、拓展迁移
1、东西方学者对陶渊明的研究。
2、阅读古代文学,研究陶渊明的的文学地位以及现实意义。
3、附录:(自学材料)
(摘自《文学研究》节选《陶渊明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 组员:王菁黛、王俪桦、王妙花)
历代以来,我国学者对陶渊明作品之笺注、校勘、汇评、诗话、笔记、年谱、论文等不计其数,东西方学者于渊明作品之译着、论著、传播等亦令人振奋、感佩,陶渊明之声名,可谓腾播海外,称誉全球。兹列述于下:
以日本而言,据日本近代学者考证,公元八世纪时,陶集即由遣隋遣唐之留学生与留学僧,带回日本。孝廉天皇天平胜宇三年(七五一年)著名诗集《怀风藻》中,收录有陶诗〈桃花源诗〉与〈归去来兮辞〉。大津皇子之五言诗〈春苑言宴〉有「群公倒载归,彭泽宴谁论」。至日本平安朝与江户朝时期,日本诗人更不断吸取渊明生平及其作品为素材吟咏,嵯峨天皇之〈九日玩菊花篇〉:「秋去秋来人复故,人物蹉跎皆变衰,如何仙菊笑东篱,看花纵赏机事外」。弘法大师之〈文镜秘府论〉将陶诗「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列于开篇以为居住环境之典范。明治维新时期,著名文学评论家宫崎湖处子有《归省》一书,首章至第七章陶诗,此为日本最早提出之「回到大自然中去」之田园文学作品。自五十年代以来,日本汉学家对陶渊明之研究,可谓盛况空前,三十多年中,日本出版之陶渊明研究,专著多部,论文近百种,尤令人惊叹感佩。崛江忠道所编撰之「陶渊明诗文索引」更是陶渊明目录学上之ㄧ大贡献。
在韩国方面,石依恃记著名诗人李奎报着有《东国李相国集》五十三卷,文学成就极高,其诗文咏陶、拟陶、取材陶公生平事迹素材着不少,如「陶潜习气犹依旧,尚恐攒眉对远公」、「田园归计晚,惭愧晋渊明」、「陶门五株柳,随分亦摇黄」、「莫学桃源苦游秦,渔人踏我清溪浑」。自公元十二世纪至近代,韩国学界对渊明作品之研读赏析,继续推进,对渊明其人其作,颂扬与仿效者,代有其人。
在越南方面,一九八四年,河内科学出版社出版《越南文学辞典》,介绍世界各国文学名著名作家,其中亦曾介绍渊明之生平与作品,并推许渊明与「屈原、李白、杜甫、苏轼一样,是越南人民熟悉的诗人」。
在澳大利亚方面:亚默多克大学约翰‧戴维‧佛罗德沙姆,译注《汉魏晋南北朝诗选》中,选择陶渊明之诗作,并对其生平、创作背景及其诗歌内容,加以题解与注释。另澳洲汉学家戴维斯结集《陶渊明─他的作品和涵义》一书,分上下二卷,除将渊明作品全部英译外,另有传记、注疏、评论、校勘、参考数据等,可谓广征博引,取材丰富,对西方人士之认识渊明,极有帮助。
在英国方面:《大英百科全书》曾介绍陶渊明及其作品,誉渊明为「第一个伟大的田园诗人」,颂赞陶诗「朴实无华,直抒胸臆」。具见英国学界对渊明之认识与评价。
在法国方面:法国大文豪罗曼罗兰读了我国留欧学生梁宗岱所著《陶潜诗选》法译本后说:「我发觉中国的心灵和法国两派心灵中之许多酷肖之点」,「亚洲没有一个别的民族,和我们的民族显出这样的姻戚关系的」。
在美国方面:米乐生着有〈陶潜与华滋华斯之沉思诗〉一文,属比较文学之范畴,将东西方之二大田园诗人,在赞美大自然颂歌之观点上予以比较,此种研究较易引起西方读者之兴趣。
在德国方面:洪涛生着有《陶渊明诗歌选译》,采取自由体译法,使德国读者比较能有系统地了解陶诗精华。
在苏俄方面:据近代文学史家之查证,陶公作品传入俄国之年代约在本世纪初,而后在一九三五年开始,即有译介陶渊明作品之著作出现。艾德林之专著《陶渊明和他的诗》可谓全面有系统地评论渊明其人其作,以为陶诗平淡自然之风格,乃继承汉魏以来「诗言志」之传统,并以为陶之田园诗,非为遁世,而是走向百姓,接近百姓,为自己之理想而积极奋斗。
综合以上论述,可见陶渊明之文学创作是表露卓越超拔,希圣希贤之思想性;呈现率真自然,妙达语言之艺术性;显示主题新辟,境界至美之创造性。其人既为千古难遇之飘逸隽士,其作又为六朝文学新风格之代表,唐代诗歌高潮与散文革新之先导,对后代文学产生巨大而正面的影响。
第二篇: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范文模版]
《五柳先生传》属宁静而深远、似枯而实腴的文章,充分显示出五柳先生的淡泊名利的心境。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参考!
教学目标:
1.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领会陶渊明安贫乐道的思想。
3.了解传记与自传的基本特点。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词语;领会安贫乐道的思想。
教学难点:
陶渊明安贫乐道的思想。
教学课时:
三课时
课前准备:
1.陶渊明(365--427),东晋末期诗人,散文家。29岁入仕,因不耐烦“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于41岁时,毅然辞去在任仅有80多天的彭泽县令,回柴桑老家隐居。此后直到逝世的23年间,再未出仕,以耕读自娱。
2.传:传记是一种用来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一般由别人代为记述。自述生平的,叫自传。本文是陶渊明托言“五柳先生”写的传记,但就内容而言,与陶渊明的思想性格相同,实际就是作者本人的自传。作者托言五柳先生而不自署其名,可能与他的隐退思想有关。
3.识字正音:
嗜(shì)辄(zhé)吝(lìn)箪(dn)黔(qián)娄(lóu)
汲(jí)俦(chóu)觞(shng)欤(yú)屡(l)褐(hè)瓢(piáo)
4.解释词语:
每有会意(只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
造饮辄尽(总是)期在必醉(期望)
曾不吝情/去留(舍不得;去,离开)
环堵萧然(空寂)
短褐/穿结(用粗麻布做成的短上衣;指衣服上有洞和补丁)
箪瓢屡空(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晏如也(安然自若的样子)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此人;辈,同类)
衔觞赋诗(酒杯)
5.文章主要从哪几个方面写了五柳先生,具体内容又是什么?
籍贯姓字: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人物得名: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思想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曾不吝情去留;忘怀得失。
乐趣爱好:好读书,不求甚解;性嗜酒;常著文章自娱。
生活状况: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总之,塑造了一个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6.加赞语:(2段)升华对传人物的赞美。
指出五柳先生的生活志向“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表达了作者对这种高尚人格的赞赏。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可以把五柳先生界定这样一个人,即:五柳先生是一个隐姓埋名、淡泊名利、安于贫困、悠然自得的隐士,他也有追求,只不过不是追名求利,而是追求精神上的快乐、精神上的安慰。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我们可以认定,这位五柳先生就是作者本人陶渊明。
7.课文结构内容:
一作传:从籍姓、得名、性格、爱好、境况、品行等方面给五柳先生作传(1段)
二赞美:思想品格,生活态度。(2段)
8.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1)最大的写作特点是多用否定句,即多用含有“不”字的句子。
如“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氏”、“不慕名利”、“不求甚比解”、“家贫不能常得”、“曾不吝情去留”、“不蔽风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等等,这些语句的运用,能够很好地体现了他与别人的不同个性,突出了他与众不同的高尚人格。其次,语言诙谐,充满了自赏与自嘲,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揉造作之事,作者言“不”,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这样不仅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击节叹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人胜。)
(2)抓取典故,体会类比写人法。
文中用典有四:“屡空”“黔娄”“无怀氏之民”“葛天氏之民”,分别以学者、隐士、百姓类比,烘托凸现人物。
9.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
这与他“不慕荣利”有关。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既不求名,也不追求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这与读书不认真决无关系。后世多有“不求甚解”者,断章取义,拿此句来做遮羞布,掩盖其无知的真面目,同学需注意不能踏入歧途。
第三篇:《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主备人
一、设计理念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应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五柳先生传》是人教版从八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选自《陶渊明集》,文章不足二百字,语言质朴,简约,凝练,以传记的形式,勾画出五柳先生的志趣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展现作者淡泊名利,悠闲自适的隐者心态。经过一年多的语文学习,学生已初步掌握了查阅工具书和利用课文注解疏通简易文言文的能力,但对于文章平淡真淳的艺术境地,作者卓尔不群的人生追求,还需要正确的引导,方能领悟。教学参考资料上,有这样的内容:萧统在《陶渊明传》中写道:“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时人谓之实录。”有些教师先入为主,上课伊始就将此文定为陶渊明自传,这是不合适的。因为依据建构主义理论:教师不应忽略学生认识的经验、感受,不顾及学生的成长背景,将知识的生硬地传递。学生对知识的接收,是一次次旧知与新知的碰撞、重组、融合的过程,是以他们自己的经验为背景,对新知识进行分析、检验和批判的进程,这种学习,才是主动的、深入的。
在七年级,学生已学习过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归园田居》,对作者的生平事迹,作品风格都有所了解,在周敦颐的《爱莲说》中,菊花与陶渊明更是融为一体,成为隐士君子的象征。这些知识、情感、乃至能力储备,都为此文的学习,作好了各种准备。教师适当的设疑激趣,将有利于学生将自己的经验背景与文本相结合,从而获得自己的感悟与理解。在课文的《导读》中,有这么一句话:“这是一篇别具一格的传记文章”,教师可以这句话作为教学的起点。正规、传统意义上的传记是怎样的?本文别具一格在何处?作者为什么要别具一格?教师增补有关传记文章,与课文形成比照,让学生带着疑问,在筛选,加工、处理中,积极思考,有效延伸教材。
二、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疏通文意,借助注释翻译文章,积累文中“许、辄、晏如、会意、汲汲、戚戚”等词义,辨析“之、言、志、意”等一词多义现象;
2、品读文句,筛选信息,了解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与精神风貌。3、了解传记文学,领会本文特殊的写法。过程与方法:
小组合作,借助课文注释,疏通全文;教师应在读的环节上,作好指导,教师范读——学生自读——学生赏读——诵读涵泳;比较联系、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陶渊明安贫守志,淡泊名利的高洁人格,学习他坚守理想,在污浊中不迷失本性的节操,培养高尚的情趣。
三、教材分析和重、难点
(一)教材分析:
进入八年级,文言文的学习在本册书中所占比重较大,六个教学单元中,五、六单元共有十八篇古诗文,而第五单元选取的,大都篇幅短小,涉及方面较广泛,学习难度相对低些,符合渐次深入的学习规律。本单元第二篇《五柳先生传》是从古文传记的角度,来陶冶情操,加强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陶渊明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田园诗歌”开创性的人物,在文学上,在人格修养上,都给予后世以精神滋养,怎样理解这样一个一千多年前的封建社会的士大夫呢?教材选编者以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将咀嚼、评判、审美的权利交给了学生。写意般的几笔,勾勒出一位不入世俗的率真之人,这使学生深切感受祖国文字的优美与伟大,激发着文言文学习的热情。本文短小精悍,“平淡出于自然”的文风,既适用于诵读,又适用于品味,在诵读品味中,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增强语感。
(二)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借助工具书及文下注释,疏通文意,在熟读、品读中体会人物形象。
2、体会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根据课标,根据学习目标,理解字词,积累文言语汇,感受人物,夯实基础,这依然成为本教学课的重点,但应避免教师逐句灌输。教学难点
1、关键句文字浅显,却蕴意丰富,理解这类语句的深层含义,弦外之音。
2、探究此文与传统意义上的传记的不同。课标上说:“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作为文学作品的《五柳先生传》,虽为文言文,但在教学中,也承担着这样的任务。对“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好读书,不求甚解”,“晏如也”等关键句的深层次的鉴赏,有益于学生脱离浅显,富有独立的思索与判断。在与一般性传记文章的比较,本文的写作深意,作者的别具一格的人格魅力都学生的归纳、概括、评判中得到落实。
教学疑点:这篇传记中的五柳先生究竟是谁?作者为什么写作此文?通过上述难点的比较,学生可以理解到文章中五柳先生其实是特立独行,飘然出世的隐逸者形象。根据学生所搜集,掌握的相关材料,不难看出这是陶渊明在为自己写传。为什么以这种形式写下自传?在此处激发学生思索,从个人志趣、社会因素、写作文风等角度释疑,对教材的深度与广度都进行了拓展。
四、教法与学法
(一)教学方法
1、教师从学生已知的陈述性知识出发,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充分利用学生已具备的课程资源,激活,导入。
2、启发式谈话法,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思维,提高其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教师有针对性的小结、评价或追问,引导教学向深层次发展。
3、竞赛教学法,变古板的文言教学为热情赛场,提高教学效率。
(二)学法指导
1、学充分预习,读品结合,尊重珍惜阅读的初体验,敢于质疑。
2、合作交流,分享资源,互相促进。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自主学习
课前布置预习作业,分别是:
1、借助工具书与注释,扫清文字障碍,大声朗读课文。
2、回忆、查找、复习陶渊明的相关资料及学习过的作品。
3、对于传记文学,通过查阅资料,有初步了解。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是课内学习的有益的补充与准备。文言文的预习,教师更着重于文言文的朗读预习,帮助学生感知文本,培养语感。
(二)教学用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演练导学
同学们,古往今来,多少的名人以他们丰富而曲折的人生之路,以他们独特而强大的心灵感召着我们,他们的人生之路,就是一本本充满神奇与哲理的书,将他们的生平事迹写下,给予后世以精神给养,这种文学样式叫做传记。你读过哪些传记?有怎样的收获?
这种以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为描写对象﹐所写的主要人物和事件必须符合史实﹐不允许虚构的文学样式,叫做传记文学。当然,在局部细节和次要人物上则可以运用想象或夸张﹐作一定的艺术加工﹐但这种加工也必须符合人物性格和生活的特定逻辑。(以唤起学生的阅读情感体验为导入,将课内与课外相联系,从心理上降低对文言文学习的陌生感;并明确了传记文学的概念,以便于对文本的分析理解。)了解传记文学
司马迁是第一位史传作家﹐他的《史记》中的“本纪”﹑“世家”﹑“列传”﹐几乎都是优秀的传记文学作品﹐一些历史人物传记具有强大的艺术魅力。司马迁开创的以人物描写为中心的“纪传体”﹐成为以后历代正史的标准文体。既然是传记的样本,就让我们来拜读片段,看看传统的传记应包含哪些格式与信息。
(多媒体出示)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
太史公曰:吾读管氏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及晏子春秋,详哉其言之也。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至其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论其轶事。(所增补材料,出自《史记》,阅读难度低,故事情节性强,人物性格鲜明,很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也顺势将古文的魅力展现一二,启示学生课外阅读古文。依据增补材料,自行概括归纳传统传记的相关写法与内容,教师此时将进入课文学习的主动权已交给学生。以上环节需时6分钟左右)
明确:传统传记应详细介绍人物的姓名、字号、籍贯,目的:证实传记的真实性; 选择典型事例与典型语言来展现人物的情感与性格;文后附“太史公曰”,对文章进行评论。传记一般在为杰出人物树碑立传,这些人具有着一定的社会意义。
(二)解惑质疑
1、教师范读。
要求:听清字音,明确音节停顿。感受教师朗读时的语气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强调字音:
造饮辄尽
曾不吝情去留
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颇示己志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衔觞赋诗
无怀氏之民欤 注意停顿:
3、请学生表演读,并请说说这么处理的原因,请其他同学评判
鼓励学生按自己的理解,表演朗读。尽力体现主人公的性格,鼓励学生大胆演绎我心中的五柳先生,追问原因,使学生深入思索,比如“晏如也”三字拖长音韵,“也”字洋溢着自得坦然之意;其他同学的点评,便于培养学生耐心专注地倾听,清楚、连贯地表达,提高口语能力。
4、通译全文,积累文言知识(1)、同桌为一小组,结合注释,疏通全文;并进行圈点,勾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合作解决;假如组内不能解决,可以提问其他组同学,也可向老师请教,亦可在全班解疑时提出。(2)、以多媒体形式,出示以下竞赛试题,展开课堂比赛,激发学生参与热情,以促进其深入文本,积累语汇,夯实基础。①解释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A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B每有会意
C亲旧知其如此
D 造饮辄尽
E期在必醉
F晏如也
G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②一词多义
或置酒而招之闲静少言亲旧知其如此 之无怀氏之民欤言其其言兹若人这俦乎 黔娄之妻有言黔娄之妻有言以乐其志 寻向所志每有会意
志以乐其志意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颇示已志目似瞑,意暇甚 ③翻译句子
A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B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C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三)反馈达标
1、请以“我喜爱,因为”的句式深入挖掘,以个性化的阅读形式,概括五柳先生形象。交流示例: 我喜爱“闲静少言”四字,因为这“闲静”写出五柳先生不愿与外界多交往,喜爱一种宁静,这种宁静也可以说是心灵的宁静。“少言”体现出人物不愿应酬,淡淡地沉默中,无言独立却让人油然生出敬意。恬淡,自适的形象就从这四字中浮现在我们眼前。我喜爱“宅边有五柳树”,人们说“无心插柳柳成阴”,无需太多关注,柳树以沉静而倔强的姿态生长,她不是牡丹那般娇贵,柔弱的外在中却有着坚强的个性。主人公将柳树作为宅边树,一定是有深意的。树普通,人亦平凡,柳丝轻拂,绿意围绕,丛中先生饮酒、作诗,很质朴,也很淡雅。这也是突出主人的朴素无华与清高,散发着田园的芳香。我喜欢“不”字句,文中共有九处“不”:“不慕荣利”,“不求甚解”“家贫不能常得”“曾不吝情去留”“不蔽风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等,这是在向世俗大胆地说“不”,是格格不入,是不同流俗,是与众不同,这正是先生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追求,对自己节操的坚守。这是一个卓而不群的形象。„„
明确:五柳先生贫困却自适,嗜酒、读书、写文章,在贫困中却能“晏如也”、“不戚戚”“不汲汲”,他是一个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隐士形象。
2、追问,思索,作者为什么要为这样的人写传?他的用意何在? 交流示例:
作者认为这样的人应该成为传记的主人公,作者欣赏这样的人格,从文中很细处都包含着这种颂扬与肯定,如“欣然忘食”,“晏如也”“忘怀得失,以此自终”,“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在作者的概括叙事中,表达着作者的人生主张。其实,他是在以这种为他人作传的形式,展现他的性灵,他的灵魂,从这种意义上,这可以看作是他的自传。
作者那种纯真本色,高洁自守的人格,为我们营造了一方艺术的净土,是我们的精神家园。
3、这真的可以看作陶渊明的自传吗?联系陶渊明的其他作品,谈谈你的看法。(根据学生回答,多媒体适时出示《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爱莲说》等片断)
4、假如看作自传,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在写作上,我们可以有哪些收获? 交流示例:
这样写,避免自夸之嫌,含蓄;以为他人作传的形式写自传,让人感觉更客观,更易接受。这样写,有可能是东晋末年那种黑暗压制的社会造成,作者无法直示胸怀,只能以此曲笔写,这和《桃花源记》的写作原因是一致的; 这样写法,构思很巧妙,读完后,人们才恍然悟到,这位五柳先生就是作者自己啊。很幽默,很曲折。
(以上环节为拓展延伸部分,时间可视情酌定。)作业布置:
有人认为陶渊明安贫乐道是无奈,归隐田园是逃避,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鼓励学生联系自己所掌握资料,提出自家之言,学会评判与辩证。是对课堂教学的反 思与强化。板书设计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姓名不详 字号五柳先生 籍贯不详
生活状况贫困环堵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爱好志趣读书饮酒写文章
性格品德欣然忘食晏如也忘怀得失,以此自终不戚戚不汲汲 评价:安贫乐道淡泊名利 格格不入世俗,淡然坚守本性
第四篇: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推荐]
22.五柳先生传
袁德芳 教学目标
1.理解五柳先生的形象就是陶渊明的白画像,学习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2.体会本文朴素洗练的语言风格。
3.体会学习本文的写人的方法,学习通过分析人物遭遇,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抒发的情感志向。教学重难点
1.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2.对下面两句话的理解:
(1)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2)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教学准备
1.初读课文,利用工具书,掌握生字的正确读音。2.了解陶渊明的生平、思想。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介绍作者生平:陶渊明是东晋著名诗人。东晋末年,社会黑暗,风气污浊,很多人不择手段地追名逐利,社会上充斥着虚伪与欺诈。陶渊明做过几任小官,因对统治阶级不满,辞去官职,归隐田园,过着俭朴的生活。他隐居农村后,自号“五柳先生”,亲身从事耕种,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他写的《桃花源记》,这节课我们学习他用史传笔法写的一篇自传《五柳先生传》。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检查预习情况。(幻灯片显示。)给下列字注音:
嗜(shi4)辄(zhe2)吝(lin4)褐(he4)箪(dan1)汲(ji2)俦(chou2)觞(shang1)2.全班齐读课文后,分小组进行讨论,确定文章大意。
3、小组交流,求同存异,原文翻译。
三、小组讨论,深入探究
1.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和志趣? 性
格: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志
趣: 好读书;性嗜酒;常著文
生
活: 住: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穿:短褐穿结 吃:箪瓢屡空
人物态度: “欣然忘食”“不吝情去留”“晏如也”“自娱,颇以示志”“忘怀得失”
精神风貌: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2、刻画了怎样的形象? 通过这种种叙述,把一个自得其乐,安贫乐道,品德高尚的隐士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来了,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3.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 这与他“不慕荣利”有关。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5.“赞”语中哪句话和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 与“不慕荣利”相照应的句子是“不汲汲于富贵”。6.“赞”语与前文有什么联系?: 要点提示:
文后的“赞语”是作者仿照史家笔法加的评论性的文字。赞语的实质是两句话: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正好与前面写到的“不慕荣利”相照应,突出了五柳鲜明特点与个性。7.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多用否定句,请从文中找出这些否定句,想一想多用否定句有什么作用?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不慕荣利”“不求甚解”“家贫不能常得”“曾不吝情去留”“不蔽风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
8.读了本文,你现在懂得陶渊明为什么在自己的传记中不出现真实的姓名,不点明自己的住址了吗? 明确:正是激愤与当时卖声名、夸门第的世风,作者反其道而行,实是表明其厌恶之意。
四、总结全文
本文借五柳先生给自己写自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表现了自己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
五、齐读,个人读,直至背诵课文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把课文译成现代汉语。
3.写出文中的一个成语,并解释它的意思。
第五篇: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五柳先生传》
嘉荫二中
董丽焕
教学目的:
1、理解人物性格志趣。
2、体会课文写人方法。
3、品析词句,背诵课文。教学重难点:
1、揣摩平淡内容中的深刻寓意。
2、把握多层面速写的记人方法。教学方法:
1、诵读——品读——积累。
2、品读——评析——习作。
3、设疑——点拨——释疑。教学过程:
一、导入:(多媒体出示画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我国晋代大诗人陶渊明《饮酒》诗第五首中的名句。他表达了诗人在悠然自得的生活中自由恬静的心境。诗人为何有此心境呢?主要与诗人生活际遇、性格志趣有关。现在,我们就通过他的著作散文《五柳先生传》,来认识这一代名家。
二、解题
1、作者介绍
2、自传文体介绍
三、研习课文
1、诵读——整体把握,理清思路。(1)、听读课文,认准字音。学生边听课文朗读录音,边看课文作圈注。(2)、和读课文,明确节奏。学生边随录音轻声诵读课文,边标划节奏。(3)、跟读课文,掌握语调。第一段舒缓陈述的语调;第二段赞叹抒情的语调。
(4)、默读课文,领会文意。运用工具书和注释,边默读课文边理解字意、词意、句意。
(5)、分读课文,总理全篇。
A、男生读课文第一段,女生读课文第二段,说说两段的不同:从内容上看,第一段主要是生活(蕴含性格志趣);第二段主要是赞语(蕴含精神风貌)。从形式上看,第一段主要是描述,是分写;第二段主要是评论,是总说。
B、女生读课文第一段,男生读课文第二段,说说两段的联系:两段以关键句相呼应。第一段“不慕荣利”,第二段“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C、男女生齐读课前“阅读提示”,再次总体把握课文内容与形式,并明确学习重点。
2、品味——具体研习,突出重难点。(1)、品味“不”字,初识人物性格志趣。
文中所用“不”字有九体现了:淡泊宁静、恬淡自足、胸襟开阔、开朗乐观、更直率真的性格。
(2)、品味细节,再识人物性格志趣。
文中所写人物生活细节,突出有三: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专治乐学。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洒脱不羁。
衔殇赋诗,以乐其志——高雅脱俗。(3)、概括态度,体会多面写人法。
文中态度概括有六:对读书的态度;对作客的态度;对家境的态度;对著文的态度;对得失的态度;对贫富的态度。如许种种态度,即从多层面表现人物。而每个层面所用笔墨简约洗练,正是点到即止,速写传神。
(4)、抓取典故,体会类比写人法。文中用典有四:“缕空”“黔娄”“无怀氏之民”“葛天氏之民”,分别以学者、隐士、百姓类比,烘托凸现人物。
3、积累——培养美感,丰富语汇。(1)、积累名言:好读书,不求甚解。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2)、积累精炼雅致的连用四字句:娴静少言,不慕荣利,造饮辄尽,期在必醉,环堵萧然,不避风日,短褐穿结,箪瓢缕空,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衘殇赋诗,以乐其志
4、课堂训练(1)、说的训练:你对五柳先生“不慕名利”有何看法?(2)、写的训练:学用课文多层面速写的记人方法写写自己(100字左右)。
5、课堂小结本次课学习了晋代大诗人陶渊明托名五柳先生写的自传,认识了这位隐逸者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并体会了多层面速写和类比烘托的记人方法。相信同学们一定在做人、为文方面有所领悟。
四、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