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秋《大学语文》作业之我要做题:秋兴八首.doc

时间:2019-05-12 16:52: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4秋《大学语文》作业之我要做题:秋兴八首.doc》,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4秋《大学语文》作业之我要做题:秋兴八首.doc》。

第一篇:2014秋《大学语文》作业之我要做题:秋兴八首.doc

《秋兴八首》(其一)中最能表现思乡之情的一句是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

《秋兴八首》的作者是 杜甫  辛弃疾  李白  王安石 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这句话通过写巫峡景象、骇浪滔天、阴云匝地,象征了 国家昌盛  国运黯淡  人民乐业  天下太平

作为一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后人称为 诗仙  诗佛  诗圣  诗酒 

杜甫诗歌的风格是 激情澎湃  清淡自然  沉郁顿挫  缠绵华丽 

《秋兴八首》(其一)是一首 七绝  古体诗  七律  五律 

《秋兴八首》(其一)中最能体现“移情于景”的诗句是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这首诗的“悲秋”含义可以体现在哪些方面

 悲自然之秋  悲国运之秋  悲孤舟之秋  悲无助之秋  悲人生遭际之秋

下列有关杜甫的说法正确的是

 是一位现实主义诗人  曾被安史之乱的叛军俘虏  是一位浪漫主义诗人  曾寓居湖北安陆  曾客居长安十年

杜甫曾经做过官,因此后人称他为

 杜拾遗  杜侍郎  杜工部  杜员外  杜尚书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中具有双关意义的字是 心  泪  孤  系  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玉露:白露。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江间:指峡中江水。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兼天涌:形容波浪滔天。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寒衣:御寒的衣服,冬衣。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急暮砧:薄暮时分,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接地阴:天地一片阴沉。

简述杜甫之所以写出众多优秀诗篇的主要原因。

答:杜甫之所以能写出众多优秀诗篇,是因为他对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格外关注,杜甫生活在安史之乱前后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亲历了那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疾苦,而自己半生流离失所的苦难经历,使得他更能深刻亲身感受体悟到认识现实的黑暗和百姓的苦痛,正是因为有这种经历和对国家民生的关注.他也就才能写出众多优秀的诗篇。

阅读杜甫《秋兴八首》其一中的诗句: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问:A.诗中描写枫叶凋零、秋气萧森的语句是哪几句? B.找出这首诗中具有双关意义的字? C.试述这些双关字的含义?

答:A.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B.颈联中的“开”、“系”二字。

C.“开”既有花开之义,又有诗人伤心落泪之义。“系”既系岸不发之义,又有心中牵系不忘之意。

第二篇:大学语文教案----阅读《秋兴八首》组诗

秋兴八首(其

一、其八)

一、作者简介杜甫(),字子美,原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寄居巩县(今河南巩义市)。因远祖杜预为京兆杜陵(今陕西长安县东北)人,故自称杜陵布衣、杜陵野老、杜陵野客。青年时期曾漫游三晋、吴越、齐赵等地,追求功名,应试不第。天宝三年在洛阳与李白相遇,二人畅游齐鲁,谈诗论文,结下深厚的友谊。天宝五年杜甫赴长安,次年应试仍未第。从此困居长安近十年,终被授予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之职。安史乱起,历经离乱,备尝艰辛,曾陷贼中。肃宗至德二载()四月,杜甫自长安奔赴凤翔投奔肃宗,授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不久弃官入蜀,在成都浣花溪建草堂,人又称杜浣花。因代宗广德二年(),剑南节度使严武的举荐得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永泰元年()严武死后,杜甫失去依靠,率家人离开草堂,乘舟东下。因贫病在云安、夔州滞留两年多,于大历三年()出蜀,在荆、湘一带过了三年的飘泊生活。大历五年()冬,诗人病故于长沙与岳阳之间的湘江舟上,终年岁。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创作大都着眼于唐代的社会现实,从不同的侧面真实而集中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变迁和社会面貌,因而被誉为诗史。他的诗既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又具有高度的艺术性,是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的作品。在艺术上,杜甫转益多师,兼融并蓄,进行了多种形式和风格的不懈探索和创造,尤其在近体诗格律声韵的推敲和诗歌语言的锤炼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形成了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对后代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集大成者,诸体兼擅,无体不工,五古、七律成就尤高,被世人尊为诗圣。

二、写作背景唐宝应元年(),成都少尹徐知道叛乱,杜甫流亡于梓州、阆州一带。正欲乘舟东下,因好友严武重来镇守四川,杜甫不仅打消了出蜀的念头,而且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不久,严武病逝,杜甫便携家小乘舟东下,滞留夔州(今四川省奉节县),一住近两年。《秋兴八首》就是大历元年()秋日,杜甫岁在夔州时所作的。这是八首蝉联、结构严密、抒情深挚的七言律诗,体现了诗人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写这组诗时,离开安史之乱的爆发已十一年,自诗人年弃官走秦州、辗转入蜀已过了七个年头。杜甫入蜀时年,安史之乱尚未平息,到公元年史朝义战败自缢,部下将领田承嗣等降唐,连续八年的战乱暂得结束。但吐蕃、回纥相继进攻以及藩镇割据的局面已形成。开元天宝之际,唐边防以西北为最雄厚。安史乱起,河西、陇古、朔方军全被征调,西北一空。吐蕃、回纥乘虚而入。自公元年起至诗人写《秋兴》八首的时候,吐蕃、回纥以及党项羌、浑奴剌不断进攻,他们或分或合,或长驱直入,或骚扰边境。他们不仅占有河陇一带,还在公元年兵临京师,迫使代宗出奔。吐蕃军入长安,使长安在收复后安史乱中,长安曾陷落又遭受一次焚掠。公元年吐蕃、回纥又一度逼近奉天,京师戒严。年又举兵数十万进攻。其他如蜀北部和西北部也遭受吐蕃等的攻击或占领,经常处于战争状态。自安史乱后,藩镇就各拥重兵,唐中央政府难以控制。杜甫所在的两川,这几年间军阀混战,此起彼伏,少有宁静时候。如公元年有段子璋反,年有徐知道叛乱,后又与部将李忠厚争雄。年又有崔旰之事。广大人民陷于深重的苦难中。诗人入蜀,定居成都草堂,生活确实比从前在秦州、同谷时安定许多。但自公元年开始修建草堂到年离开,先后两次在草堂生活不过四年。其他时间避难流寓川北。三年奔走空皮骨信有人间行路难(《将赴草堂途中有作》)、况我飘转无定所,终日慽慽忍羁旅(《严氏溪放歌行》),写出诗人的风尘漂泊。长期生计无着落,他说路难悠悠常傍人,既然常傍人,难免要看人颜色。强将笑语供主人,悲见生涯百忧集(《百忧集行》),概括了他的生活处境和心酸。就是这样,并不能完全解决家人饥寒。这在《百忧集行》、《狂夫》等诗中都曾写到。年,诗人曾一度入严武节度使幕府,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宿府》),晚将末契托年少,当面输心背面笑(《莫相疑行》),足见诗人当时不得已的苦衷和受人猜忌的悲愤。杜甫入蜀前已患肺病、疟疾,入蜀后的几年,又添了风痹、消渴等病。同时,年王维死,年李白死,年房琯死,年苏源明、郑虔死,年严武、高适相继去世。这些朋友,有的是文字故交,有的是知心朋友,有的是政治上的倚靠。接连不断地传来了他们的死讯,给年老诗人以极大的打击。他深深感到知己零落,文坛寂寞。

三、课文讲解、课文朗读(声音文件与图片同时打开)、课文分析《秋兴八首(其一)》描绘了巫山巫峡的秋色秋声,烘托出一种阴沉萧森的环境气氛,抒写留滞他乡的愁绪,表达了强烈的忧国之情。这首律诗前四句重在写巫山巫峡的秋色秋声、长江的滚滚波涛;后四句旨在抒发思念故园之情。诗人是一位爱国主义者,他的喜怒哀乐是与国家命运的盛衰兴亡相呼应的。诗人以身居夔州、心念长安为线索,抒发了客居他乡感时伤事的忧愁。诗开篇以极为酣畅的笔墨,描绘出了一幅壮阔的巫山巫峡秋色图。图中既有经霜而凋伤的红枫林,又有峰峦高耸、江隘涛急、恶浪凌空、气象萧森的巫山巫峡,还有充塞于整个空间且与地阴相接的塞上风云。诗人正是利用这个特定背景来烘托自己凄清哀怨的忧国伤时的情怀。面对夔州萧森的秋日山水,忧国伤时之情不禁油然而生。杜甫出蜀,目的是为了回长安,使自己有所作为。但两年过去了,诗人还是欲归不能,还在异地他乡漂泊。想起昔日在长安的旧事,不禁老泪纵横。他的心是和故园、长安紧紧连在一起的。孤舟可以系住,使其不能泛诸中流,但诗人的心是系不住的。他的心早已越过江河,越过关山,飞到了长安。听到了白帝城传来的捣衣声,想到了多少人家正在为游子赶制寒衣,他的乡思离愁以及忧国伤时之情有如白帝城传来的捣衣声,一阵高过一阵,一阵急过一阵。第八首通过对昆吾山和渼陂一带的回忆想象,抒发今昔兴衰之感,也是对这一组诗的总结。渼陂是当时长安郊区的一大景观、旅游盛地。诗人曾与岑参等人在此泛舟、饮酒、吟诗、作乐,并有《渼陂行》一诗记载当时盛况。首先点明通往渼陂的纡长道路,经过昆吾亭,御宿川,那儿山川形势曲折连绵,崇高的紫峰阁的阴影倒映在渼陂河里。这是诗人经由、熟悉的美好景象。颔联写渼陂当日的物产丰美。有深林佳木异鸟珍禽,香稻喂鹦鹉,啄之有余;碧树招凤凰,栖之安稳。一片开元盛世的太平景象。这联是倒装句法,千古名句,实乃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意象华贵,辞彩典雅,对仗精工,代表了诗人晚岁诗律的审美高度标。颈联在秋兴中插入两句春景的描写,重现往日的美好是诗人陷入对长安昔日太平景象的深深忆念中情不自禁地挥笔所成,轻快欢乐的抒情,反衬现时的寂寞哀伤。拾翠,指春游中折枝采草,或拾起美丽的羽毛。仙侣,一道春游的伙伴。尾联由以上回忆引起无限感慨。诗人那生花的妙笔曾歌颂过太平盛世的美好景象,现在流落天涯,长吟远望,在抚今追昔的沉思之中,白头深深地低垂。、写作特点)寓情于景,并使情与景的色调有所不同。这首诗既写出了景物的特点,又寓情于景。如第二联所写之景:浪涛汹涌,凌空直上,似乎天空也受到了浪涛的冲击;巫山风云,下及于地,仿佛与地下的阴气相接。写波涛,是由下而上,写云气,是由上而下,波浪滔天,云气匝地,秋日的萧森之气充塞着整个巫山巫峡之中。这里所写的景,即不是诗人耳闻目见之景的自然主义的描摹,而是渗透了诗人主观感情的。诗人在这里所写的景,显示了它们各自的内在精神,还具有诗人所赋予的某种性格。诗人写作这首诗,不仅使其情中有景,景中有情,而且还采用以乐景写哀情的方法,使景和情有着不同的色彩。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两句,描绘的是豪迈、宏阔的景象,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表达的却是因忆他日、心系故园而生的愁,这虽然不能说是以乐景写哀情,但至少可以说是以豪迈、宏阔之景去写愁。这种景与情对比的反差越大则表达的愁也就越深沉、越浓郁。尽管情和景在色调上有所不同,但二者是和谐统一的。)循环往复抒情方法的运用。诗人从眼前菊花盛开的夔州神驰于故园,由对故园的神驰到听见白帝城的暮砧声,又由于游子赶制寒衣的暮砧声而怀念故园。夔州长安夔州长安,正是通过这种循环往复的抒情方式,深刻地表现了诗人身在夔州心向长安的深沉感情。循环往复方法的运用,有助于强化抒情的力量,加强抒情的表达效果。)对仗的运用。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除了讲究平仄押韵外,还讲究对仗。中间两联对仗。即江间波浪兼天涌对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对孤舟一系故园心。而对仗的要求是平声对仄声,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数词对数词,虚词对虚词。如平声方位名词江间对仄声方位名词塞上,仄声名词泪对平声名词心等。对仗能使诗句整齐优美,收到抑扬顿挫、和谐悦耳的表达效果。

、课文难点研讨)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在写景上有何特点?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波浪汹涌,仿佛天也翻动;巫山风云,下及于地,似与地下阴气相接。前一句由下及上,后一句由上接下。波浪滔天,风云匝地,秋天萧森之气充塞于巫山巫峡之中。我们感到这两句形象有力,内容丰富,意境开阔。诗人不是简单地再现他的眼见耳闻,也不是简单地描摹江流湍急、塞上风云、三峡秋深的外貌特征,而是捕捉到它们内在的精神,赋予江水、风云某种性格。这就是天上地下、江间关塞,到处是惊风骇浪,动荡不安;萧条阴晦,不见天日。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翻腾起伏的忧思和胸中的郁闷不平,也象征了国家局势的变易**。诗人既抓住了景物的特点,又把自己人生经验中最深刻的感情融汇进去,并用最生动、最有概括力的语言表现出来,使景物有了生命。)这首诗是怎样运用循环往复的抒情方法的?诗人从眼前菊花盛开的夔州神驰于故园,由对故园的神驰到听见白帝城的暮砧声,又由于游子赶制寒衣的暮砧声而怀念故园。夔州长安夔州长安,正是通过这种循环往复的抒情方式,深刻地表现了诗人身在夔州心向长安的深沉感情。循环往复方法的运用,有助于强化抒情的力量,加强抒情的表达效果。)阅读《秋兴八首》组诗,体会杜甫七言律诗的艺术魅力。、组诗章法缜密严谨,脉络分明。《秋兴八首》章法缜密严整,脉络分明。从整体看,从诗人身处的夔州,联想到长安;由暮年飘零,羁旅江上,面对满目萧条景色而引起对国家盛衰及个人身世的感叹;从对长安盛世胜事的追忆,归结到诗人现实的孤寂处境。第一首是组诗的序曲,通过对巫山巫峡的秋色秋色的形象描绘,烘托出阴沉萧森、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令人感到秋色秋声扑面惊心,抒发了诗人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这一首开门见山,抒情写景,波澜壮阔,感情强烈。诗意落实在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两句上,下启第二、三首诗。第二首写诗人身在孤城,从落日的黄昏坐到深宵,翘首北望,长夜不寐,上应第一首。最后两句,侧重写自己已近暮年,兵戈不息,卧病秋江的寂寞,以及身在剑南,心怀渭北,每依北斗望京华,表现出对长安的强烈怀念。第三首写晨曦中的夔府,是第二首的延伸。诗人日日独坐江楼,秋气清明,江色宁静,而这种宁静给作者带来的却是烦忧不安。面临种种矛盾,深深感叹自己一生事与愿违。第四首是组诗的前后过渡。至此才揭示忧郁的中心内容,接触到每依北斗望京华的核心:长安象弈棋一样彼争此夺,反复不定。第五首,描绘长安宫殿的巍峨壮丽,早朝场面的庄严肃穆,以及自己曾得识圣颜至今引为欣慰的回忆。值此沧江病卧,岁晚秋深,更加触动他的忧国之情。第六首怀想昔日帝王歌舞游宴之地曲江的繁华。帝王享乐游宴引来了无穷的边愁,断送了自古帝王州,在无限惋惜之中,隐含斥责之意。第七首忆及长安的昆明池,展示唐朝当年国力昌盛、景物壮丽和物产富饶的盛景。第八首表现了诗人当年在昆吾、御宿、氵美陂春日效游的诗意豪情。、八首诗是一个整体每一首诗都以自己独特的角度和方法表现主题。八首诗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正如一个大型抒情乐曲有八个乐章一样。这个抒情曲以忧念国家兴衰的爱国思想为主题,以夔府的秋日萧瑟,诗人的暮年多病、身世飘零,特别是关切祖国安危的沉重心情作为基调。其间穿插有轻快欢乐的抒情,如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有壮丽飞动、充满豪情的描绘,如对长安宫阙、昆明池水的追述;有表现慷慨悲愤情绪的,如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有极为沉郁低回的咏叹,如关塞极天惟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白头吟望苦低垂等。就以表现诗人孤独和不安的情绪而言,其色调也不尽相同。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以豪迈、宏阔写哀愁;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以清丽、宁静写剪不断、理还乱的不平静的心绪。总之,八首诗中的每一首都以自己独特的表现手法,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作者的思想情绪。这样不仅使整个抒情曲错综、丰富,而且抑扬顿挫,有开有阖,突出地表现了主题。、循环往复的抒情方式。《秋兴八首》中,杜甫除采用强烈的对比手法外,还运用了循环往复的抒情方式,把读者引入诗的境界中去。组诗的纲目是由夔府望长安每依北斗望京华。组诗的枢纽是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从瞿塘峡口到曲江头,相去遥远,诗中以接字,把客蜀望京,抚今追昔,忧邦国安危种种复杂感情交织成一个深厚壮阔的艺术境界。第一首从眼前丛菊的开放联系到故园。追忆故园的沉思又被白帝城黄昏的四处砧声所打断。这中间有从夔府到长安,又从长安回到夔府的往复。第二首,由夔府孤城按北斗星的方位遥望长安,听峡中猿啼,想到画省香炉。这是两次往复。联翩的回忆,又被夔府古城的悲笳所唤醒。这是第三次往复。第三首虽然主要在抒发悒郁不平,但诗中有五陵衣马自轻肥,仍然有夔府到长安的往复。第四、五首,一写长安数十年来的**,一写长安宫阙之盛况,都是先从对长安的回忆开始,在最后两句回到夔府。第六首,从瞿塘峡口到曲江头,从目前的万里风烟,想到过去的歌舞繁华。第七首怀想昆明池水盛唐武功,回到目前关塞极天惟鸟道的冷落。第八首,从长安昆吾御宿自逶迤的美好过去回到白头吟望的现实,都是往复。循环往复是《秋兴八首》的基本表现方式,也是它的特点。不论从夔府写到长安,还是从追忆长安而归结到夔府,从不同的角度,层层加深,不仅毫无重复之感,反面加深了感情,增加了艺术感染力。、情景交融,用壮阔的景象、华丽的语言写衰愁。情景和谐统一,是抒情诗里非常重要的写作方法。《秋兴八首》可说是一个极好的范例。诗人不是机械地再现他的眼见耳闻,也不是简单地描摹江流湍急、塞上风云、三峡秋深的外貌特征,诗人捕捉到它们的内在的精神,赋予江水、风云某种性格,既掌握景物的特点,又把自己人生经验中最深刻的感情融会进去,用最生动、最有概括力的语言表现出来,这样景物就有了生命,与诗人现实的苍凉感情成为统一不可分割、互相衬托的整体。更有助于读者体会到诗人在国家残破、个人暮年漂泊时极大的忧伤和抑郁。《秋兴八首》中,交织着深秋的冷落荒凉、心情的寂寞凄楚和国家的衰败残破。按通常的写法,总要多用一些清、凄、残、苦等字眼。然而杜甫在这组诗里,反而更多地使用了绚丽、华美的字和词来写深深的哀愁。乍看起来似与诗里的意境截然不同,但它们的在诗人巧妙的驱遣下,却更有力地烘托出深秋景物的萧条和心情的苍凉。如蓬莱宫阙、瑶池、紫气、云移雉尾、日绕龙鳞、珠帘绣柱、锦缆牙樯、武帝旌旗、织女机丝、佳人拾翠、仙侣同舟都能引起美丽的联想,透过字句,泛出绚丽的光彩。在杜甫的笔下,这些词被用来衬托荒凉和寂寞,用字之勇,出于常情之外,而意境之深,又使人感到无处不在常情之中。这样不但丝毫无损于形象和意境的完整,而且往往比用协调的字句来写,更能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在这所选两首诗中,无论以内容言,以技巧言,都显示出来杜甫的七律,已经进入了一种更为精醇的艺术境界。、先就内容来看,杜甫在这些诗中所表现的情意,已经不是一种单纯的现实之情意,而是一种经过艺术化了的情意。杜甫在这些诗中所表现的情意,亦复如此。杜甫入夔,在大历元年,那是杜甫死前的四年。当时杜甫已经有五十五岁,既已阅尽世间一切盛衰之变,也已历尽人生一切艰苦之情,而且其所经历的种种世变与人情,又都已在内心中经过了长时期的涵容酝酿,在这些诗中,杜甫所表现的,已不再是像从前的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质拙真率的呼号,也不再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毫无假借的暴露,乃是把一切事物都加以综合酝酿后的一种艺术化了的情意。这种情意,已经不再被现实的一事一物所局限。如果我们可以妄拟两个名称加以区分的话,那么可以把一事一物的感情,称之为现实的感情;而经过综合酝酿以后的一种感情之境界,则可以称之为意象化之感情。杜甫在这些诗中所表现的,就已经不再是现实的感情,而是一种经过酝酿的意象化之感情了。、再就技巧来看,杜甫在这些诗中所表现的成就,有两点可注意之处:其一是句法的突破传统,其二是意象的超越现实。有了这两种运用的技巧,才真正挣脱了格律的压束,使格律完全成为被驱使的工具,而无须以破坏格律的形式,来求得变化与解脱了。因此七言律诗才得真正发展臻于极致,此种诗体才真正在诗坛上奠定了其地位与价值。杜甫所尝试的这两种表现的方法,对中国旧诗的传统而言,原是一种开拓与革新,然而杜甫在这种开新的尝试中,却完全得到了成功,那就因为杜甫所辟的途径,乃是完全适合于七律一体的正确可行的途径。看到这种成就,我们不得不震惊于杜甫的天才,其所禀赋的感性与知性是如此的均衡并美,因之,乃能对于诗体的特色,词句的组织,前人已有之成就,未来必然之途径,都自然而然有一种综合的修养与认识,而复能加以正确的开拓和运用。就七言律诗之体式而言,其长处乃在于形式之精美,而其缺点则在于束缚之严格。杜甫以前的一些作者都未能善于把握其特色来用长舍短。杜甫在其第一阶段的七律之作,便亦正复如此。到了第二阶段,则杜甫对于此拘狭现实之格律,已经达到了运转自如之地步,所以,已能将较深微曲折之情意纳入其中,而就格式言,则杜甫却仍然停留在工整平顺的一般性之束缚中。到了第三阶段,杜甫便表示了对格律之压迫感的一种挣脱之尝试,只是这种挣脱之尝试,仅表现于消极地以脱略代工整而已,而并未曾作积极的破坏或建树。到了第四阶段,杜甫才真正地完全脱出于此种拘狭于现实的束缚之外,而于破坏与建树两方面,都做到了淋漓酣畅、尽致极工的地步。杜甫把握了更重要的一种声律与情意结合的重点,这正是深入于声律之中,又有摆脱于声律之外的一种可贵的成就。不过这种成就,虽然避免了七律之缺点,做到了完全脱出于严格的束缚之外的地步,但另一面却也失去了七律之长处,而未能保持其形式之精美。因此,杜甫在拗律一方面之成就,终不及其在正格的七律一方面之成就的更可重视,而使杜甫在正格之七律中,能做到既保持形式之精美,又脱出严格之束缚的,两点最可注意的成就,那便是前面所提到过的句法的突破传统与意象的超越现实。先就句法的突破传统来看。中国古诗的句法,一向是以承转通顺近于散文的句法为主,其后随声律之说的兴起,诗的句法也因拘牵于声律而又力求精美之故,而渐趋于浓缩与错综,迥异于前所举诸诗句之舒展自然。迄于初唐以后,随律诗体式之奠定,诗句亦更趋于紧缩凝炼。此种句法与传统之句法,并不甚相远。而七言律诗之体,初起之时,实在连此种五言律精炼浓缩的阶段亦尚未做到,而仅能以散缓的句法,写平顺的对句。但我们从五律的演进,就可以推知,七律的对句之必将自散缓平顺,转为精炼浓缩,乃是一种极为自然的趋势,在这种趋势下,杜甫不但自然地做到了精炼浓缩,而且,以其过人之感性与知性,带领着七言律诗的句法进入了另一完全突破传统的新境界。那就是因果与文法之颠倒与破坏。这种颠倒与破坏对杜甫而言,是含有着一种反省与自觉的意味的,而并非全出于无意之偶然。以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两句来看,正是这种新颖的句法,才使这二句超脱于一般以平铺直叙来写拘狭现实之情事的范畴,进入于一种引人联想触发的感情的境界。这种句法,其安排组织全以感受之重点为主,而并不以文法之通顺为主,因此,其所予人者乃全属意象之感受,而并非理性之说明。所以,杜甫的句法,虽然对传统而言,乃是一种破坏,而其实却是一种新的创建。这种创建可把握感受之重点,写为精炼之对偶,而全然无须受文法之拘执,一方面即合于律诗之变平散为精炼之自然的趋势,一方面又为律诗开拓了一种超乎于写实的新境界。如此,七言律诗才真做到了既保持了形式之精美,又脱出了严格之束缚的地步,才真的完全发挥了七律的长处与特色,而避免了七律的缺点。这是杜甫第一点可注意之成就。其次,再就意象之超越现实来看。在传统的观点中,杜甫原被人目为写实派的诗人,其成就之坚实卓伟,固早已为众所周知,而杜甫在晚年的七律之作品中,所表现的写现实而超越现实的作品,才是更可注意的成就。杜甫《秋兴八首》所表现的一些意境,则既非平叙之写实,又非拘牵之托喻,而乃是以一些事物的意象表现一种感情的境界,完全不可拘执字面为落实的解说。这在中国诗的意境中,尤其在七言律诗的意境中,是一种极为可贵的开创。杜甫之所以能达致此种成就,其因素约有下列数端:其一,杜甫此八首诗所表现之内容,如前所言,乃是一种意象化之感情,而非写实之感情,故其所写之情意,乃不复为一事一物所局限,这是其所以能超越现实之一因;其二,杜甫所用以表现之句,如前所言,乃全以感受之重点为主,而并不以文法之通顺为主,因此其表现之方式,不为说明而为触发,这是其不为现实所拘之又一因;其三,杜甫诗中所表现的情意,仍是属于近乎现实之情意,然而其竟能突破现实之局限的原故,则在其感情本身之质量的深厚与博大。这是杜甫之所以虽写现实,而却超越于现实之外的又一因。

四、思考与实践、选择题《秋兴八首》是杜甫在时所作。成都秦州夔州岳阳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的正常词序为()鹦鹉啄香稻粒余,凤凰栖老梧枝碧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香稻鹦鹉啄余粒,碧梧凤凰栖老枝鹦鹉啄余稻粒香,凤凰栖碧梧枝老《秋兴八首》是()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杜甫诗的艺术风格是()冷艳怪丽豪放洒脱沉郁顿挫清新自然杜甫享有()的声誉诗仙诗神诗圣诗魔、填空题《秋兴八首》中的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悟枝描写了唐开元时长安的太平富裕景象。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简答题第八首颔联正常的次序应该是: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悟枝。杜诗的原意是描写唐开元时长安太平富裕的景象,请问诗人变化词序的原因是什么?答:目的有二:()突出描写的对象:香稻、碧梧;()协调诗歌格律,按照格律,这一句的平仄应该是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思考题根据本诗中的悲秋现象,论述中国诗性文化中的季节与生命意识之间的关系。为什么说其一诗颔联所描写的骇浪滔天、阴云迫地的景象有暗示或象征意味?以其八诗颈联为例,说明杜甫此诗在遣词造句上有什么特点。、实践题根据《附录》中《诗词曲格律入门》提供的律诗理论,首先标示出本诗每一个字的平仄,然后分析本诗的韵脚,是押的平韵还是仄韵?

五、相关艺术作品展示、明代书法家陈淳所写《秋兴》诗。见。、杜甫草堂是唐代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又称浣花草堂、工部草堂、少陵草堂,坐落在成都市西郊的浣花溪畔。杜甫在颠沛流离中到了成都,靠友人的帮助在城西浣花溪畔营建了草堂。他在这里居住了将近年写下了多首诗篇。《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就是在这里写的。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北宋以来,在诗人故居处建园立祠,供人瞻仰。当年杜甫居住的草堂早已存在了。现在的草堂,实际上是后人为纪念杜甫而建的一所优美园林,总面积约公顷。

大廨里陈放着国画杜甫堂全景和杜甫生平介绍。诗史堂正中是杜甫行吟的塑像,壁柱间悬挂着历代石刻杜甫的拓片、木刻板和纪念诗人的对联;两侧陈列室展出近代书画家的杜甫诗意画和书法。工部祠内有杜甫彩塑像,明、清石刻像和两通少陵草堂图碑刻;后人把在四川当过地方官的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和陆游,也塑像配祀祠内。工部祠左边的草堂书屋和右边的恰爱航轩,陈列着宋代以来各个时期的古版杜甫作品和各种外文译本。

杜甫草堂内溪流环绕,竹木葱茏,台池阁掩映在花木丛中,是一处颇有特色的祠宇园林。年月,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六、延伸阅读、作者作品望岳房兵曹胡马画鹰赠李白饮中八仙歌春日忆李白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其六)醉时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月夜悲陈陶春望哀江头北征曲江(其二)石壕吏新婚别赠卫八处士月夜忆舍弟梦李白二首天末怀李白蜀相江村狂夫客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不见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赠花卿戏为六绝句(选一、二、五、六)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绝句四首(其二)登楼旅夜书怀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五首(其三)解闷十二首(其七)阁夜登高江汉登岳阳楼江南逢李龟年

、下列二首《夜》露下天高秋水清,空山独夜旅魂惊。疏灯自照孤帆宿,新月犹悬双杵鸣。南菊再逢人卧病,北书不至雁无情。步檐倚杖看牛斗,银汉遥应接凤城。《曲江二首》之一朝回日日典春衣,每向江头尽醉归。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七、参考资料《秋兴》诗体高格厚,意味深长。乃因秋起兴,非咏秋也。其言忽而蜀中,忽而秦中;忽而写景,忽而言怀;忽而壮丽,忽而荒凉;忽而直陈,忽而隐喻。正所谓哀伤之至,语言失伦,或笑或泣,苦乐自知者。(清贺裳《载酒园诗话》)若谓玉树斯零,枫林叶映,虽志士之所增悲,亦幽人之所寄托。(清金人瑞《杜诗解》)

第三篇:《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教学目标】、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2、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重难点】、体会诗歌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了怎样的基调。

2、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

公元7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秋兴》既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二、赏析文、这首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首联以秋风起兴,以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寄寓老大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颔联紧承首联“巫山巫峡气萧森”语意,进而描绘望中的巫峡景象和殷森气愤:骇浪滔天,似暗寓了时局的动荡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阴云匝地,又象征着国家命运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阴沉郁闷。颈联倾诉思乡衷曲,以“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现出思乡之情的深沉浓烈和欲归不得的无奈与凄伤。尾联在一亩的秋风里,一片捣衣声的环境、气氛,含茹游子无家可归之惆怅凄凉,紧承上文之“故园心”,又暗扣题目,绾结全诗。

此诗以描绘秋景为外在的行文线索,以抒发悲愁之情作为连通各联的内在联络,以情感的起伏流转,贯穿次第展开的各组景物,形神教诲,浑然一体。

2、结合上一个问题,总结一下这首诗情景交融的特点

全诗自始至终,情景两首互为依托、互相生发,融会一体,密不可分。如首联,枫树为秋露侵蚀伤残的景象,感发或者说是寄寓了作者在垂暮之年依然遭受凄风苦雨吹打得老大伤悲;而充塞于巫山巫峡的萧森秋气,则似乎是充溢于诗人心头的郁闷的象征或形象展示。又如颔联描绘江间波浪、塞上风云,作者既生动的表现出他们“兼天涌”,“接地阴”的外貌特征,又有意的强调了其动荡不安和阴晦不明,及诗人自身的惊魂不定和忧思不散。再如颈联书写思乡之情,同样是藉托“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来生动的显现令人唏嘘悱恻的“故园心”。即便是最后两句,貌似纯粹写景,实则苍凉的暮色秋声,使人隐约感受到仿佛就是诗人阴沉苍凉的心情。整首诗既因物感兴,使情思有所附丽;又因即景寄怀,使景物有了生命。情因景生,景因情而活,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3、其他艺术特色

杜甫十分注重诗歌语言的锤炼,曾表示过“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意愿。他后期所写的一些诗作,往往词句平易而意象新警,语法奇异而内蕴丰厚,语言精纯圆熟,已臻出神入化之境。拿这首诗来说,颔联中的“兼”“接”二字,即极为练达而传神。尾联在“白帝城高”之后缀以“急暮砧”,出人意表,却有着含蕴无穷的深长余韵。最为杰出的是颈联之遣词造句。上句之“两开”,既前应“丛菊”,表明客居夔州已两度春秋;有下启“泪”字,暗示两年之中时时都向东归故园,然而新院始终无法实现,每见菊花开绽就潸然落泪。如将“他日”解作“将来”,则更有归乡后痛定思痛,为今日之流离失所伤心再三的意味。与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旨归相同。下句之“一系”同样语意双关。此二字既上承故园的思念之心一直牵系于此岸边孤舟,希望有一天能扬帆启航,顺流东下。不仅如此,上、下两句还互文见义:“丛菊两开”谓花开有时,“孤舟一系”伤归乡无期;“两开”见出时光流走,“一系”见出人迹淹留;“他日泪”是果,“故园心”是因……两句诗词语平易而涵蕴丰厚,句法奇异而旨意错综。对偶工稳而文气流荡,笔墨老成,炉火纯青。

三、小结主题这是一篇随物兴感、即景寄怀之作。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书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自宋玉在《九辨》中感叹“悲哉!秋之为气也”以来,悲秋成为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主旨,刘禹锡诗韵“自古逢秋悲寂寥”。但杜甫此诗,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含意较一般的悲秋之作远为深厚

第四篇:《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杜甫诗三首•教案 〖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登高〗 提前一周要求学生背诵并默写这三首诗 第一课时

秋兴八首(其一)xīng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xì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译文

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故乡,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 [写作背景] 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755年12月16日—763年2月17日)”,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秋兴》既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杜甫出生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自小所受的教育与熏陶,是他对国家命运与民生疾苦非常关注。他曾多次在诗中表示过“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之类的心迹。在流寓四川的年月里,它时刻关心着国家形势,盼望“安史之乱”早日平息,国家与百姓能够重归安宁。可是,事与愿违,“安史之乱”虽与763年被平定,但国家的形势却仍不稳定,回纥、吐蕃等民族自是兵强马壮,不时侵略唐境,吐蕃还于763年一度攻占了都城长安;而唐朝内部在平定“安史之乱”战争中作大的军阀也拥兵割据,对朝廷构成了威胁。国运威迫,犹如四季之在暮秋,杜甫为此而深感忧虑。

在寓居四川的近十年里,杜甫历经流离,备尝艰辛,身心憔悴不堪。他在此期间处境穷困和心境凄惨。他日夜想回归故乡,却始终无法实现愿望。写这首《秋兴》时,他已五十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来日无多,叶落归根之想更为迫切。正是在此种悲人生之秋和国运之秋的心境下,他写下了《秋兴》这首诗。

[层次结构](标注黄色的文字要求学生记在笔记本上并背诵)这是一首七律,两句一联,可以分为四个层次。首联“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以秋风起兴,以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寄寓老大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颔联“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紧承首联“巫山巫峡气萧森”语意,进而描绘视野中的巫峡景象和阴森气氛:骇浪滔天,似暗寓了时局的动荡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阴云盖地,又象征着国家命运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阴沉郁闷。颈联“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倾诉思乡衷曲,以“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表现出思乡之情的深沉浓烈和欲归不得的无奈与凄伤,章法上,“丛菊”照应首联“玉露凋伤枫树林”所隐示的季节特征,“孤舟一系”则由颔联“江间波浪兼天涌”生发而出(因波涛险恶,不能顺流东下回归长安),呼应巧妙而针线绵密。尾联“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则描写秋风里,一片捣衣声的环境、气氛,表现了游子无家可归之惆怅凄凉,紧承上文之“故园心”,又暗扣题目,绾结全诗。

[内容总评]整首诗随物兴感、即景寄怀,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书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回归故乡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自古以来,悲秋成为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主旨,但杜甫此诗,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含意远比一般的悲秋之作更为深厚。[艺术特色]

1、章法谨严。比如颈联,“丛菊”照应首联“玉露凋伤枫树林”所隐示的季节特征,“孤舟一系”则由颔联“江间波浪兼天涌”生发而出,呼应巧妙而针线绵密。

2、情景无间。表面上看来,本诗的首联、颔联、尾联写景,颈联抒情。其实,全诗自始至终,情和景互为依托、互相生发,融会一体,密不可分。如首联,枫树为秋露侵蚀伤残的景象,寄寓了作者在垂暮之年依然遭受凄风苦雨吹打的老大伤悲;而充塞于巫山巫峡的萧森秋气,则似乎是充溢于诗人心头的郁闷的象征或形象展示。又如颔联描绘江间波浪、塞上风云,作者既生动的表现出他们“兼天涌”,“接地阴”的外貌特征,又有意的强调了其动荡不安和阴晦不明,及诗人自身的惊魂不定和忧思不散。再如颈联书写思乡之情,同样是藉托“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来生动的显现令人唏嘘悱恻的“故园心”。即便是最后两句,貌似纯粹写景,实则苍凉的暮色秋声,使人隐约感受到仿佛就是诗人阴沉苍凉的心情。整首诗既因物兴怀,使情思有所依附;又因即景寄怀,使景物有了生命。情因景而生,景因情而活,景因而情显,情因景而深。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3、语言练达。如颔联中的“兼”“接”二字,即极为练达而传神。尾联在“白帝城高”之后缀以“急暮砧”,出人意表,却有着含蕴无穷的深长余韵。最为杰出的是颈联之遣词造句。上句之“两开”,既前应“丛菊”,表明客居夔州已两度春秋;有下启“泪”字,暗示两年之中时时都向东归故园,然而新院始终无法实现,每见菊花开绽就潸然落泪。如将“他日”解作“将来”,则更有归乡后痛定思痛,为今日之流离失所伤心再三的意味。下句之“一系”同样语意双关。此二字既上承故园的思念之心一直牵系于此岸边孤舟,希望有一天能扬帆启航,顺流东下。不仅如此,上、下两句还互文见义:“丛菊两开”谓花开有时,“孤舟一系”伤归乡无期;“两开”见出时光流走,“一系”见出人迹淹留;“他日泪”是果,“故园心”是因„„两句诗词语平易而涵蕴丰厚,句法奇异而旨意错综。对偶工稳而文气流荡,笔墨老成,炉火纯青。附录:《秋兴八首(其一)》背诵材料

[思想情感]首联寄寓老大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颔联暗寓了时局的动荡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阴云盖地,又象征着国家命运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阴沉郁闷。颈联表现出思乡之情的深沉浓烈和欲归不得的无奈与凄伤。尾联表现了游子无家可归之惆怅凄凉。

[内容总评]整首诗随物兴感、即景寄怀,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书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回归故乡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自古以来,悲秋成为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主旨,但杜甫此诗,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含意远比一般的悲秋之作更为深厚。[艺术特色]

1、章法谨严。比如颈联,“丛菊”照应首联“玉露凋伤枫树林”所隐示的季节特征,“孤舟一系”则由颔联“江间波浪兼天涌”生发而出,呼应巧妙而针线绵密。

2、情景无间。表面上看来,本诗的首联、颔联、尾联写景,颈联抒情。其实,全诗自始至终,情和景互为依托、互相生发,融会一体,密不可分。如首联,枫树为秋露侵蚀伤残的景象,寄寓了作者在垂暮之年依然遭受凄风苦雨吹打的老大伤悲;而充塞于巫山巫峡的萧森秋气,则似乎是充溢于诗人心头的郁闷的象征或形象展示。整首诗既因物兴怀,使情思有所依附;又因即景寄怀,使景物有了生命。情因景而生,景因情而活,景因而情显,情因景而深。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3、语言练达。如颔联中的“兼”“接”二字,即极为练达而传神。尾联在“白帝城高”之后缀以“急暮砧”,出人意表,却有着含蕴无穷的深长余韵。最为杰出的是颈联之遣词造句。上句之“两开”,既前应“丛菊”,表明客居夔州已两度春秋;有下启“泪”字,暗示两年之中时时都向东归故园,然而新院始终无法实现,每见菊花开绽就潸然落泪。

刘岩

第五篇:《秋兴八首》最新教案

《秋兴八首》(其一)最新教案

2015-3-10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知道,“安史之乱”(755-763)给唐代社会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杜甫也深受其害,战乱迫使他流落他乡,过着有家难回的痛苦生活。他的许多作品,不仅寄寓了深沉的个人情怀,而且还包含着深刻的社会内容。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抒情诗中的杰作——《秋兴八首》(其一)。

二、相关介绍:

1、关于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湖北襄阳。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在长安时,曾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曾官至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之际,备受颠沛流离之苦,在穷困潦倒中终其一生。他的诗歌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看作是“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故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誉为“诗圣”。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代表作有“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2、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诗人寓居夔州的第二年,杜甫时年五十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晚年多病,知交零落(指好友漂泊各地、不知去向),壮志难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当时安史之乱虽已结束,但北方藩镇拥兵割据,吐蕃、回纥乘虚入侵,剑南川西一带战争频仍,国家动荡不宁。当此秋风萧瑟之时,不免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原诗一共有八首,本文是其中的第一首。

三、课文探究:(齐读全诗)

首联: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问1:首联写了哪几个意象?

明确:玉露、枫树林、巫山巫峡。问2:这些意象分别有什么特点? 明确:

1、玉露:深秋时分的白露寒冷刺骨。

2、枫树林:火红的枫叶此时在秋露的侵袭下已变得凋零衰败。

3、巫山巫峡:“气”为“气象、景象”之意。巫山巫峡一带的景象显得萧瑟阴森。简言之,即:露冷枫残,万物萧森。颔联: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问3:颔联写了哪几个意象? 明确:江间波浪、塞上风云。问4:两者各有什么特点? 明确:

1、江间波浪:长江中的波涛翻滚汹涌,与远处的天空连成一片。

2、塞上风云:夔州的高山上空风云滚滚,阴沉沉的,与远处的地面相接。简言之,即:巨浪滔天,阴云匝地。问5:首、颔两联构成的意境有什么特点? 明确:凄冷、衰败、动荡、阴暗。

问6:画面情景与写作背景间有怎样的联系? 明确:

1、深秋白露,枫叶凋零,秋气萧森——迟暮之年,知交零落,身体病衰,怀才不遇,四处飘泊;

2、江水巨浪滔天——时局动荡不安;

3、风云滚滚,昏暗无光——国家前景暗淡。问7:景物描写之中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明确:作者借深秋夔州之景,寄寓了自己感时伤己的悲凉、愁苦之情。颈联: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问8:这两句话如何解释?

明确:一丛丛的菊花遍地开放,这已是我客居夔州时第二次见到了,回忆往事,感慨颇多,流下了眼泪;把小船系在岸边,不禁心中涌动起对故乡的思念之情。问9: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情感? 明确:飘泊之苦、思乡之愁。

尾联: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问10:这两句话如何解释?

明确:深秋岁寒,家家都在为亲人赶制御寒的衣物;傍晚时分,白帝城中传来急促的捣衣声。问11:结尾两句加深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明确:思乡之愁。

关心家人冷暖,为家人缝制衣服,是古代妇女的主要职责之一。寒风中,漂泊的游子听到捣衣声,就会联想到家中的亲人为自己赶制寒衣,想到家庭的温暖,这就更增添心中无尽的思乡之愁。

四、总结全诗:

思想主题:通过写深秋夔州的所见所感,抒发了作者的飘泊之苦、思乡之愁、秋士之悲、家国之忧。艺术手法:借景抒情、直抒胸臆、一语双关、以景结情。

下载2014秋《大学语文》作业之我要做题:秋兴八首.doc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4秋《大学语文》作业之我要做题:秋兴八首.doc.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秋兴八首教案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制作人:宁静的海 一、教学目标 1.分析杜甫此诗在遣词造句上的特点,体会其抑扬顿挫的艺术风格。 2. 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艺术特......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3、理解诗歌意象中所蕴含的情感。 4、感受诗歌中的羁旅之愁和家国之......

    秋兴八首教案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品味作品中的意象特点 2、赏析作品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

    秋兴八首读后感(推荐)

    秋兴八首三 杜甫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裘马自轻肥。小小读古诗: 身后的山城中的......

    秋兴八首教案[推荐]

    《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杜甫的思想感情和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2、赏析意象,分析意境,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 感受诗人深沉......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学习诗人借景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 3、理解诗歌意象中所蕴含的情感,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4......

    秋兴八首经典教案

    《杜甫诗三首》教案 一、导入 二、作者; 杜甫: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好似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生平:诗内容:名句:诗: 三、背诵 四、背景:《秋兴八首》写于大历元年秋天。当时,安史之乱......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进一步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特色。 2.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在把握诗歌情感基调的基础上有感情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