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第四单元[小编推荐]

时间:2019-05-12 16:46: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第四单元[小编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第四单元[小编推荐]》。

第一篇: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第四单元[小编推荐]

12夜晚的实验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能联系课文语言环境

懂得课后作业中“瞎子”、“穿透”、“听|”等词的意思及其所带引号的用法

3、通过朗读、复述等一系列语言训练

感受并学习科学家细心观察、善于思考、大胆实验、潜心研究、遭受失败不气馁、善于反思 不断利用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科学精神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感受并学习科学家细心观察、善于思考、大胆实验、潜心研究、遭受失败不气馁、善于反思

不断利用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科学精神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鱼儿在水中有自由来去的本领 人们就模仿鱼类的形体造船 鸟儿在天空有自由飞翔的本领 人类就模仿鸟儿的结构制造飞机 这就是仿生学的例子

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个在仿生学过程中重要的实验

板书课题: 夜晚的实验(读题)

看了课题

你想知道什么? 有什么疑问吗?

二、初读指导

1.自由读课文 要求:

(1)画出生字 读准字旨 读顺课文

(2)借助字典并联系下文自学生字词

2.检查自学情况

(1)指渎生字词 相机字音

喉咙 苍蝇(咙、蝇是后鼻音 在词中读轻声)

瞎子 薄膜 油漆 矿藏 领域

堵住 揭开: 判断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检查学生的掌握课文的能力

3.通读课文

回答揭题时提出的前两个问题

(板书:蝙蝠 斯帕拉捷)

能不能根据这两个词把文章的内容概括出来

4.指导分段

默读课文

看看课文是由哪几个部分组成的?

第-段(第1自然段)写蝙蝠在夜空中飞行引起了斯帕拉捷的好奇

第二段(第2-6自然段):写经过多次实验 终于揭开蝙蝠出行的秘密

第三段(第7-9自然段):写斯帕拉捷的实验引起了科学对超声波的研究 使我们享受到它带来的恩惠

5.三部分中哪个是我们学习的重点 为什么?

三、指导书写

本课生字全是左右结构的字 注意安排好各部分的比例

大部分左窄右宽或左小右大

判:左右相等;

添:注意“点”和“捺”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都很崇拜科学家 老师也是一样

可是在我们的印象中是不是总是觉得科学实验是一个特别悬乎的事?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的认识是不是有了一些改变呢?

2、我想我们这节课应该至少解决两个问题:(出示)

斯帕拉捷是怎样做这个实验的?

斯帕拉捷是个怎样的科学家?

通过解答第一个问题

我们才能对斯帕拉捷这个人有所了解

才能走进这位科学家;我们了解了斯帕拉捷 才能真正感受到他实验的魅力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斯帕拉捷为什么想到做这个实验?

2、指名读

3、为什么斯帕拉捷对蝙蝠感兴趣?我想散步的人不会是他一个人吧?

4、可能我还有一个疑问希望大家帮助解答:我想街道上、树上栖息的动物会不少 可是他为什么对蝙蝠这么感兴趣呢?

二、学习课文二-六自然段:

(一)整体把握 梳理线索

1、首先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 根据表格的要求边读边思考 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先在书上做上记号 再尝试着填表

实验顺序 实验设想 实验想象 实验结果 实验后反思

2、斯帕拉捷的实验一共分为几次完成的?

3、我们发现有的可以内容可以通过读书直接填写出来 有的不能光看就清楚的 先说第一次吧

这一次书上写的比较详细

4、指名回答

5、我们是概括的回答 课文中写得还是比较详细的

谁来读读第三自然段?这个自然段解决了两个问题--一个是实验猜想 一个是实验后反思

6、请一个同学把实验猜想部分再来读一读 他读完了 我再来读一读 大家认真听

发现有什么区别吗?(教师在读的时候故意漏了一个“总”字)发现什么?一个“总”说明什么?

这是人的常态思维

可能和斯帕拉捷同行的人也可能产生过疑问 但是大家也许就会根据常理认为蝙蝠就像猫一样 有一双敏锐的眼睛

而斯帕拉捷--(启发学生说下去)

7、请同学把实验的过程读一读(即读第二自然段)看到这个词了--“轻盈敏捷” ?能不能用几句话来形容一下它们是如何“轻盈敏捷”的?

8、斯帕拉捷不由得--惊叫起来 谁来读一读斯帕拉捷的反思 想一想 如果你是他

你会如何来表达?(只要学生说的有理则行)

9、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实验过程 作者并没有像第一次一样面面俱到 认真地读四到五自然段

把作者没有写出来的部分通过自己的想象填写出来 大家可以先看看第一次作者是怎样写的 这样对你写有帮助

10、指名说

只要说得有理就可以了

11、通过这样几次实验

斯帕拉捷终于发现蝙蝠是靠听觉来辨别方向 确认目标的

一起读第六自然段

有没有发现这个“啊”字呀!这可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字 说说看

在这个字背后隐藏着斯帕拉捷的什么情感?

12、请同学们想一想:科学发现一般要经过哪几个过程 才能有所发现 获得结果

这几个部分能不能调换次序?

13、斯帕拉捷的实验完成了

说说看他在你的印象中是个怎样的科学家?

14、科学家能够与众不同 就是在于他们能够抓住细微之处 并且能够打破砂锅问到底

道尔顿有一次为孝敬老母买了一条长筒袜子送回家里 不想老母一见立即不悦道:“孩子 就算你有孝心吧

也不能让我这样的年纪穿这樱桃红的艳色袜子去教堂作礼拜吧 ”这一句话把道尔顿说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他说:“这明明是正合你老人家穿的深蓝色嘛 怎么会是樱桃红呢?”在场的人见状都哈哈大笑 后来道尔顿又拿各种颜色纸让他的学生去认 终于他成了第一个发现和研究色盲的人 于是他专门就此写了论文 并且留下遗嘱

死后请将自己的眼球拿去解剖 好探清色盲的原因

四、学习七-九自然段

1、斯帕拉捷的实验为后来的研究者打开了一扇门 看看人们都有了哪些收获?

2、能不能用图形的方式向大家介绍一下蝙蝠的工作原理

3、大家还知道哪些仿生学的事例?

第三课时

一、复述课文

1、能不能按照上节课所填写的图表说一说斯帕拉捷实验的过程

2、小组合作 练说

3、班级展示

二、拓展资料:

1、这里也有一篇揭示蝙蝠飞行秘密的文章 读一读

看看跟《夜晚的实验》有什么相同之处 有什么不同之处?

三、完成练习

1、课后有这样一个习题

让我们也来探究一下好吗?(出示课后练第4题:读一读 说说下面句子中引号的用法)

(1)那几只蝙蝠眼睛全被他蒙上了 都是“瞎子”呀

(2)蝙蝠的耳朵又怎么能“穿透”黑夜 “听”到没有声音的物体呢?

13海洋--21世纪的希望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并在此基础上

领悟“人类正在迎来开发海洋、利用海洋的新时代”一句在文章中的作用

2、学会生字、新词 理解生词

会用“由于”造句

3、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 了解海洋与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 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 热爱科学的情愫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课文弄明白“为什么说海洋是人类21世纪的希望?”

教学难点:通过搜集课外资料进一步体会海洋与人类之间的密切关系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人类开发、利用海洋的资料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

1、导入:你亲眼见过海洋 了解海洋吗?

海洋与我们人类有哪些密切的关系?

2、板书课题 读题:

海洋--21世纪的希望

3、质疑:为什么说海洋是人类“21世纪的希望”?

二、初读课文:

1、生自读课文

要求:读通顺、读正确 理解生词

2、学习生词:

(1)读准字音

(2)识记生字

(3)理解词义:

回眸:眸:指眼睛 是回过头来看的意思

敬畏:又敬重又害怕

匮乏:缺乏、贫乏的意思

慷慨:本课指很大方 不吝惜的意思

低廉:(价钱)低 便宜

威胁:用威力逼迫、恫吓使人屈服

望洋兴叹:本课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 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 感到无可奈何

3、分自然段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4、指导分段:

全文可分几部分?哪部分写海洋是21世纪的希望?

(1)生读文分段

(2)交流分段及段意

三、精读训练:

(一)学习第一段:

1、找出这一段中的中心句:

(出示:人与海洋的关系非常密切)

2、课文通过哪些方面来写海洋与人类关系密切的?

(读一读 画出有关语句)

3、交流:

(1)“海洋给人类提供了......食盐 ”

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热爱海洋)

(2)“但是 海洋发起脾气来

......给人类带来可怕的灾难 ”

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敬畏海洋)

4、师生接读第一段:

生说说对“喜怒无常”和“望洋兴叹”的理解

四、作业:

1、完成描红本

2、读课文:思考习题5

3、抄写词语

第二教时

一、复习:

1、默写词语

2、齐读第一段:

说说这一段的主要内容

二、精读训练:

学习第二段:

1、出示:为什么说海洋是人类21世纪的希望?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来 从哪些方面对海洋进行了开发、利用?

2、生自学课文第二段:

(1)思考上述问题 并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内容(用括号标出来)

(2)尝试用小标题概括(写在有关语句边上)

3、交流:

“由于......都在闹'能源危机'”、“一座座......已矗立......”、“一艘艘......已驶向......”、“......已潜入......”

(1)生说体会

(2)点拨:人类面临的困境以及如何开发利用海洋?

(3)生概括板书:

能源危机--开发海洋矿产资源

(4)指导朗读

“由于......正面临着食物匮乏的威胁”、“21世纪人类的餐桌上......来自海洋”

(1)方法同上

(2)板书:食物匮乏--向海洋索取食物

“潮汐......、海水温差发电站............电力 ”

(1)方法同上

(2)板书:能量浪费--利用海水发电

“用海水淡化的方法......水荒”、“在海底建设城市......生存空间 ”

(1)方法同上

(2)板书:水荒--淡化海水

生存空间狭小--建设海底城市

4、齐读第二段:

根据板书综合回答:为什么说海洋是人类21世纪的希望?

学习第三段:

1、齐读

2、说说你的体会

--明确保护海洋、珍惜海洋的重要性

三、总结:

海洋与人类有密切的关系

21世纪人类已迎来开发海洋、利用海洋的新时代 海洋成了人类在新世纪里的希望 所以我们要保护、珍惜海洋资源 板书:海洋--21世纪的希望

能源危机--开发海洋矿产资源

食物匮乏--向海洋索取食物

能量浪费--利用海水发电

水荒--淡化海水

生存空间狭小--建设海底城市

学会合作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 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根据课后提示给课文分段 概括段落大意

3、理解课文内容

了解合作的原因和怎样合作

激励学生要在学习生活中学会合作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人们为什么要合作?

怎样才能与别人合作成功?

初读指导

(1)出示词语

钥匙嘴唇倾泻协作瓶子牺牲一幢顾名思义情不自禁

(2)指名读 注意读准带点的字

(3)了解词语掌握情况

顾名思义:看到名称而想到它的含义

倾泻:课文指美妙的乐曲好似从乐师的嘴唇边、指缝里飞扬出来

典范:可以作为学习、仿效标准的人或事物

和谐:配合得适当、匀称

交响乐团:大型的管弦乐演奏的团体

由弦乐器、木管乐器、铜管乐器、打击乐器等组成 参加者能达上百人

(4)齐读生字词

3、各自轻声试读课文

4、检查自读情况 分自然段读课文

5、默读课文后分段 概括段意

第一段(第1~3自然段):说明生活在世界上大家都离不开与别人合作

第二段(第4~6自然段):通过具体事例 说明具有协作精神和自我牺牲的精神 才能合作得好

第三段(第7自然段):指出只有学会合作 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

三、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完成文后练习2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导人新授内容

二、精读训练

1、理解第一段

激发思考:作者围绕合作 首先谈了什么? 自由朗读第一段 找出文中的重点句

联系生活实际 理解:

“任何人在这个世界上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

“不论......也不论......都......”

“只有......才能......”

“小......小......大......大......不......就......”

通过对上面句子的理解 举出在实际生活中“合作”的事例 谈谈自己的初步认识

通过第一段的学习归纳演说词的语言特点

小结:这一段说明了人生活在世界上 都离不开与别人合作

2、理解第二段

过渡:怎样才能卓有成效地合作呢?

(1)理解第4自然段

自由读第一个事例 随后播出一段交响乐录音

学生置身交响乐的美妙旋律之中 乐止

介绍交响乐是由上百人用不同的乐器演奏而成 他们是怎样合作的呢?

思考:“团体目标”的“高度统一”和“协作精神”分别形容“合作”的什么?(合作的“完美”与“和谐”)

从这个事例中 同学们明白了什么?

(2)理解第5自然段

读读 想想 议议:

这个实验的目的、要求、经过和结果分别是怎样的?

联系课文想想“依次”是什么意思?

外国专家是怎么说的?

“我在许多地方做过这个实验、从未成功 ”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从这个事例 你明白了什么?

(3)理解第6自然段

读读 想想:

怎样才能卓有成效地合作呢?

小结:文章通过两个具体的事例 说明只有具有协作精神和自我牺牲的精神 才能合作得好

提问:为了说明怎样才能卓有成效地合作 作者举了两个事例

只举前一个例子够不够?为什么?(不够

因为只举前一个例子只说明合作需要有协作精神 而后一个例子是说明合作需要有自我牺牲精神的 只有举两个例子 才能把问题说得很全面)

3、理解第三段

自由读

谈谈你对既要“竞争” 又要“合作”的体会

三、总结全文

四、指导学生练习演讲

五、作业

练习演讲

学写一篇演讲稿 并在班里进行演讲

习作4

作前准备:

观察小蚂蚁的生活习性 以及用樟脑丸做一些小实验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仔细观察事物的变化 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周围事物 勤于思考、乐于探究的习惯 增强持续观察的意识;

2、能按照实验的过程有顺序地记叙实验的经过 并能写清楚人的动作、语言和心情变化 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推理、表达 在语言表达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3、激发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把实验的经过和自己的感受具体地写下来

教学难点:能按照实验的过程有顺序地记叙实验的经过 并能写清楚人的动作、语言和心情变化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入题 引导探究乐趣

我们在科学课上 已经做了许多实验 相信大家还记忆犹新吧 你们做过哪些实验 还记得吗?

谁愿意说给其他同学听

二、组织活动 摄取习作素材

1、我们现在到外面去做一个小实验 愿意吗?

2、组织学生到门口选好的树下找一只小蚂蚁 用樟脑丸在蚂蚁的前面划一道线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教师做实验时动作怎样?(先......再......后......)

教师实验时说了哪些话?提了哪些疑问? 如果蚂蚁穿过这道“防线” 就在蚂蚁前面再划一道线 引导学生再次观察 等小蚂蚁跑累了

就在它的周围划一个圈 这个圈呀稍微大一点 引导学生注意观察 把圈子逐渐缩小

比一角钱的硬币还要下 你又会发现什么现象?

整个实验时

同学们的言行、神态及你自己的心情变化是怎样的?

3、教师做实验 指导学生观察

三、创设情境 交流活动发现

1、指导学生仔细观察

回到教室

教师采访学生:小摄像师们

你们刚才都看到了什么?(学生讨论 教师指导)

2、反馈、评价

①小组代表针对三个问题发表自己意见 引导针对一个问题作适当的描写

②师生共同评议

3、口述练习随机指导

四、自主表达 拟定个性文题

1、自主拟题

如果以这次实验为题 怎么拟订?

如果以你的心情变化为题 怎么拟订?

如果以这节课为题 怎么拟订?

......2、学生自由习作 放手试写全文

教师对习作基础差的同学进行指导

五、互批互改 提高习作素养

第二课时

一、同组交流习作

(1)指名读完成的初稿 师生共同讲评

(2)引导学生分别就实验的经过和自己的感受写具体

就是否写出师生的言行、神态及心情变化等方面发表自己的建议

学生完成习作草稿后 各自朗读一遍

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议修改

二、文后指导

1、推荐优秀片段或者全文 教师相机指导

2、学生各自修改--同桌互提修改意见--自己再次修改

三、修改作文

四、学生誊写作文

板书设计:

有趣的实验先......再......后......练习4

教学目标:

1、语文与生活: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 选择合适的解释;并能查字典

准确理解加点字的意思;能过运用这种方法 预习课文

弄懂不理解的字与词

2、诵读与积累:熟读并背诵古今贤文(真理篇)

3、写好钢笔字:描红《学会合作》 注意行款整齐 字体工整

4、口语交际:漫话奇思妙想

旨在鼓励学生大胆的猜测和奇妙的幻想 并能勇敢流畅的表达自己的奇思妙想

5、写好毛笔字:学写毛笔字“医”“匪” 注意字

教学重点:

语文与生活和口语交际

教学难点:

语文与生活和口语交际

教具准备:

投影或小黑板

课前先学:

预习习题 并能联系上下文

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

同学们

我们从小学二年级就学会了查字典 向这位无声的老师请教

对于科闻的一些词语我们甚至可以不查字典 直接联系课文内容就可以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 在这节课中

我们将更好的学习和运用

二、语文与生活

1、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

为“鉴往知来”中的“鉴”选择合适的解释

①引导学生通读这段文字 整体感知着段文字的意思

②品读“学习历史的意思是什么?一言以蔽之 就是'鉴往知来' ”同桌互相讨论 师引导学生理解

③引导学生细读课本中“鉴”的解释 联系上面句子的内容理解“鉴”的意思 选择自己所要选的义项

再细读“学习历史的意思是什么?一言以蔽之 就是'鉴往知来' ”这句话加以品味

④交流:指生说出选择 并说明选择该义项的理由

⑤师总结 生再读句子理解

2、运用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的方法

弄懂句子中带点字的意思:款款、徐、拂、隅、鲜

①要求学生先默读这几句话 遇到不认识的生字 查字典标出音节 再读一读加以理解

②讨论对这句话 这几个字词的理解

并能结合字典中对这个字的多种解释 联系上下文加以选择

③交流:师引导学生先读句子 再说出加点字的意思

④师及时予以补充

⑤生齐读句子 进行巩固性理解

3、预习即将学习的课文 用这个方法弄懂不理解的字或词

①初读《天游峰的扫路人》 快速地进行字词的质疑

②引导学生用上面以学过的方法 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 结合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③师总结

三、诵读与欣赏

1、自读《古今贤文(真理篇)》 借助字典解决生字 并理解一些成语的意思

2、检查朗读情况 指生读 即时正音

3、生再读文章 进行讨论文章的意思

4、交流:引导学生说出对文章中一些句子的理解 师可适当予以补充 并再次朗读文章

5、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 快速记忆

6、指导背诵全文 教给学生方法 理解记忆法

四、总结

本课的学习我们知道 饿

要想理解词语的意思不仅仅通过查字典 还要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理解 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 希望我们同学能经常运用它

五、布置作业

返老还童(①交给原主②回报③恢复)

“熟”字的意思有(1)果实等完全长成(2)熟练(3)程度深 请你选择其中的两个意思组词并造句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检查前一节课的作业

返老还童(①交给原主②回报③恢复)

“熟”字的意思有(1)果实等完全长成(2)熟练(3)程度深 请你选择其中的两个意思组词并造句

2、小结

二、写好钢笔字

1、审题

(1)指名读题

(2)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2、指导

(1)学生自由读《学会合作》这段话

(2)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这些钢笔字的特点 揣摩运笔方法

(3)让学生说说写钢笔行楷的注意点(要从每个字的整体去观察 不要看一笔描一笔 要一气呵成)

(4)以“满” “竞”等字为例指导学生体会运笔特点

(5)教师强调行款布局和整体章法

3、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

(2)根据描红情况 教师及时小结 在让学生仿写

4、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 指出好在哪里

(2)指出不足

根据情况进行纠正强化练习

(学生书写时教师要注意巡视观察 反馈时注意评点、纠正)

三、写好毛笔字

1、学生观察课本中的两个字“医”“匪”

①字形特点

②笔画特点

2、教师示范书写 讲解要点

3、学生书写 教师巡回指导

四、总结本节课学习情况并布置口语交际的预习

第三课时

一、导入:

著名的数学家高斯曾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测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 正因为有了奇思妙想 世界才变得如此丰富多彩 同学们 面对未来

你们一定有过许多大胆的猜测和奇妙的幻想

愿意把你们的奇思妙想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吗?

二、指导:

1、教师明确本次口语练习的步骤:先小组讨论 然后每组派代表上台讲 其余学生评议

2、学生分组

在小组里讲自己的奇思妙想

3、每组派代表上台讲

4、全班同学评议:谁想得奇妙 讲得精彩

三、反馈:

1、教师对学生讲的奇思妙

想进行评议

2、鼓励学生课后给同学、朋友讲一讲自己的奇思妙想

3、并发出号召 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长大后

通过努力把自己的奇思妙想变成现实

教学后记:

?? ?? ?? ??

淮阴中英文学校

十二册语文教学设计 共 课时

第 页

人生最大的幸福,是发现自己爱的人正好也爱着自己。

第二篇: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卖火柴的小女孩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十四课

二、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用回答问题再把答案连起来的方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2.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理解10个词语意思。

3.初步学会缩写句子;能用“因为”、“虽然„„还是„„”、“简直”、“没有„„没有„„也没有„„”造句。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同情穷苦人民孩子的悲惨遭遇和仇恨资本主义社会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从小女孩一次次擦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和作者想象的合理。

教学难点:从最后三个自然段含义深刻的语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准备:经典词语、课件

五、教学时间:2课时

六、教学流程:“创设情境,展示目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检查自学情况——教师精讲点拨——课堂巩固训练——课堂小结拓展、提升。”

第一课时

第一步:创设情境,展示目标 1.板书课题,启发谈话。

同学们一定都读过童话故事,今天,我们学习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所写的著名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

2.简介时代背景及作者

安徒生,19世纪丹麦著名的作家,被称为“世界童话之王”。他家境贫寒,14岁开始自谋生计。他一生写了160多篇童话。他的童话爱憎分明,想象力丰富,构思巧妙,情节生动。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童话就是其中之一。

展示目标

1.初步学会用回答问题再把答案连起来的方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2.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理解10个词语意思。第二步: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1.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同桌交流)2.检查自读情况。

思考:本文写了什么内容?按什么顺序写的?课文写作顺序是怎样的?(本文写的是在大年夜一个小女孩流浪街头卖火柴,冷得几次擦燃火柴,产生一次次幻象,最后冻死了。全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具体顺序:卖火柴一一擦火柴——人死去)

板书:卖火柴擦火柴人死去 第三步:检查自学情况

1、同桌互查读文情况。

2、出示本课需会写的生词集体认读。

3、对这些生字你有没有想提醒大家的地方?引导学生从生字的音、形、义三方面需注意的地方做相互交流。

第四步:教师精讲点拨

(一)学习“卖火柴”这一部分内容

1.默读思考:读了这一段,你都知道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大年夜,地点是街上,当时的天气冷极了,一幅悲惨、凄凉冷清的景象。)

2.作者在描述小女孩生活情况的时候,着重抓住一些细节描写。读读这部分内容,想想这些细节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3.交流(反馈)

a.对小女孩的鞋是细节描写。

(说明她穷得连鞋都穿不起,男孩拿鞋跑说明她被人欺负。)

b.课文中对女孩的头发是细节描写,“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丽,不过她没注意这些。”

(说明小女孩是一位美丽的小姑娘,但是她却贫穷,又冷又饿,根本注意不到自己的美丽。)

c.“每个窗子都透出灯光来,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是细节描写。(作者运用对比的方法告诉人们,资本主义是多么不平等,有的人富有,有的人流浪街头。)

d.“天快黑了,又下着雪”是细节描写。(这样写能进一步烘托出女孩的可怜与孤独。)4.指导朗读。

小女孩是多么可怜,值得同情。在朗读的时候要读出这种感情。5.总结扩展。

这一段突出描写了小女孩生活的悲惨,没吃没穿又冷又饿,得不到同情和帮助,我们读了也禁不住万分同情,那么作者是怎么体现出这种感情,让我们受到强烈的震撼呢?具体体现在哪几方面呢?讨论交流。

第五步:课堂巩固训练

听写生字词,朗读文中的重点句子、段落,抄写优美的句子。第六步:课堂小结拓展、提升

通过学习,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没弄明白?带着没明白的问题,我们下节课再来细细品读课文。

第二课时

第一步:创设情境,展示目标

上节课我们大体了解了小女孩生活的悲惨,没吃没穿又冷又饿,得不到同情和帮助,我们读了也禁不住万分同情,那么作者是怎么体现出这种感情,让我们受到强烈的震撼。今天继续深入了解。

展示目标 1.讲解课文

2.初步学会缩写句子;能用“因为”、“虽然„„还是„„”、“简直”、“没有„„没有„„也没有„„”造句。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同情穷苦人民孩子的悲惨遭遇和仇恨资本主义社会的思想感情。

第二步: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1、学生各自读课文

2、交流体会学习。第三步:检查自学情况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缩写句子;能用“因为”、“虽然„„还是„„”、“简直”、“没有„„没有„„也没有„„”造句。

第四步:教师精讲点拨。

(一)学习“擦火柴”这一部分内容

1.默读思考:课文写了小女孩几次擦火柴,各出现了什么幻景?(生答)(l)自由读第一次擦火柴部分。思考: 为什么会出现火炉的幻景?

“她敢从成把的火柴中抽出一根来„„吗?”怎么理解?

(卖不了火柴会挨打。她不敢随便取,因为火柴是他们家生活的依靠,但她实在冷得受不了,终于抽出了一根,进一步说明她冷,渴望温暖,所以会出现大火炉的幻景。)

2.指出学法。

刚才学习这一段用的是“读——想——读”的方法,先读课文,弄清写了什么?再抓重点词,为什么这样写?说明了什么?用这样的方法学习其他几次擦火柴出现的幻景部分。

3.小组讨论学习,完成表格。第几次擦燃火柴现实幻景说明现实

第一次寒冷火炉渴望温暖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 第二次饥饿烤鹅渴望食物烤鹅不见了

第三次孤独圣诞树渴望快乐圣诞树不见了 第四、五次痛苦奶奶渴望幸福跟奶奶飞走了 4.小结自学情况。

因为冷才出现火炉,因为饿才出现烤鹅,因为孤独才出现圣诞树和奶奶,这些幻想都随火柴的熄灭而消失,使本来就痛苦的小女孩更加痛苦,这一段主要写小女孩的四次幻想和产生这些幻想的原因,反映了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显示了生活的痛苦和命运的悲惨。

5.指导朗读(读出小女孩生活的痛苦和命运的悲惨)。

(二)学习“小女孩死去”这一部分内容 1.读后思考。

(l)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2)作者为什么要用“两腮通红,嘴角带着微笑”,写小女孩死去的神态?为什么要写明是在大年夜冻死的呢?

(3)怎样理解课文结尾的那几句话。

(写小女孩死去的神态,证明她是在幻想、幸福与欢乐中死去,这就使幻想与现实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对比,再加上“大年夜”这本应得到的欢乐和幸福,更增强了这种对比效果,加深了人们对女孩的同情,启发人们深思。)

2.指导朗读。

小女孩冻死了,我们对她寄予了无限的同情和怜惜。读这一部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融入自己的感情,深情地读出来。

(三)围绕中心,学习表达 1.回忆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

(这篇课文讲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街头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及对统治者的不满,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

2.前后桌讨论,总结写法。(1)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2)想象丰富深化中心。

3.学习表述。

这篇文章是童话,也是很典型的一篇文章,读了之后不觉热泪盈眶,那么究竟是什么让我们感动呢?也就是作者如何表述的,我们讨论学习一下。

(1)这四次幻想表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作者以小女孩心理特点和具体环境为依据,符合小女孩的迫切要求,这样是合理的,脱离了实际,凭空捏造的想象只给人虚假的感觉,这是我们所要学习的一个方面。

(2)详细的刻画,环境的衬托则是我们所要学习表述的另一个方面,文章细致的描写(例如:小女孩的头发、小女孩的鞋),深刻地写出了女孩的可怜,环境的衬托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例如:每个窗子都透出灯光来„„)也反映出女孩的可怜凄凉。

第五步:课堂巩固训练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第六步:课堂小结拓展、提升

1、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一个可怜小女孩的悲惨命运,同时更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我们长在红旗下,生在幸福中,该怎样做呢?)

(珍惜幸福生活,努力学习,长大为祖国做贡献。)2.感动之余写一篇读后感,把自己的真实感受写出来。

七、板书设计:

14、卖火柴的小女孩

幻景

现实

(美好)

————————

(残酷)

火炉

(温暖)

寒冷

擦燃

烤鹅

(食物)

饥饿

圣诞树

(欢乐)

痛苦

奶奶

(幸福)

孤苦 凡卡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十五课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了解沙皇统治下穷苦孩子的悲惨命运,激发学生憎恨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

2.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联想来了解人物内心活动的方法。3.学习本课生字词。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学习了解人物内心活动的方法。2.体会凡卡的悲惨遭遇并受到思想教育。教学难点:体会插叙部分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四、教学准备:范读录音

五、教学时间:2课时

六、教学流程:“创设情境,展示目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检查自学情况——教师精讲点拨——课堂巩固训练——课堂小结拓展、提升。”

第一课时

第一步:创设情境,展示目标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凡卡”是故事中的人物。本文是以故事中人物名字来命题的。2.介绍本文的作家。

本文的作者是契诃夫。他是俄国著名的作家。生于1860年,死于1904年。他出身于小商人家庭,1879年进莫斯科大学医学科求学。做过店员也当过医生。他

生活在19世纪末期,正是沙皇统治俄国最黑暗的年代。社会动荡不安。他的作品无情地揭露了沙皇统治下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3.介绍《凡卡》的写作背景。

《凡卡》写于1886年,它反映了沙皇尼古拉三世时,无数破产了的农民被迫流入城市谋生,他们深受剥削之苦,连儿童也不能幸免。契诃夫家的小杂货店里有两个小学徒,就常受他父亲的虐待。他自小了解学徒生活,也同情小学徒的不幸命运,所以《凡卡》这篇小说写得真实感人,也使我们从中看到旧俄时代穷苦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展示目标

1.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了解沙皇统治下穷苦孩子的悲惨命运,激发学生憎恨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

2.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联想来了解人物内心活动的方法。3.学习本课生字词。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第二步: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及主要表达方式。

2.理清思路,找准写信的段落,分清每段中信的内容与联想;在找准写信的段落的基础上给课文分段。

3.借助课后思考题,逐段细读,尝试读懂课文。4.自学生字新词 第三步:检查自学情况

1、同桌互查读文情况。

2、出示本课需会写的生词集体认读。第四步:教师精讲点拨

(一)听教师范读课文,疏通文章的内容。1.边听边想:课文写了凡卡什么事?(课文主要写了凡卡给爷爷写信的事。)

2.理清文章的脉络。

以信为线索,课文讲了哪几部分内容?你能试着给课文分段吗? 3.学生汇报分段情况。

(分为三部分:写信前(1—2自然段);写信中(3—15自然段);写信后(6—21自然段)

第一段:圣诞节前夜,凡卡趁老板做礼拜的机会,偷偷地准备写信。第二段:凡卡写信的内容及联想。

第三段:凡卡写信封,寄信和寄信后所做的梦。

追问:大家能说说分段的依据吗?(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第五步:课堂巩固训练

听写生字词,朗读文中的重点句子、段落,抄写优美的句子。第六步:课堂小结拓展、提升

通过学习,你知道了什么?我们下节课继续读课文。

第二课时

第一步:创设情境,展示目标

1.回忆:《凡卡》一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课文主要写凡卡写信的事。是按准备写信——写信——写信后的顺序写的。)2.围绕这件事,你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质疑 ①凡卡写信的内容是什么? ②凡卡怎么给爷爷写信的?

③凡卡为什么给爷爷写信?希望爷爷带他回村子? ④凡卡写的这封信,爷爷能收得到吗?为什么?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的内容,了解凡卡悲惨的生活遭遇,体会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2.领悟文章将作者叙述、信的内容和回忆插叙结合在一起的表达方法。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步: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1、学生各自读课文

2、交流体会学习。第三步:检查自学情况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说一说凡卡悲惨的生活遭遇是怎么样的?

第四步:教师精讲点拨。

(一)、从信中了解凡卡的生活,体会情感。

1.默读凡卡写信的内容,想想凡卡在信中写了什么?

提示:可根据“他写道”、“接着写下去”、“他继续写道”、“凡卡接着写道”把信的内容分层来理解。2.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第一层:凡卡思念爷爷;第二层:凡卡在鞋铺受尽折磨;第三层:凡卡受不住了;第四层:凡卡再次哀求爷爷带他回乡下及他对村里人的问候。3.了解凡卡的悲惨生活。

1)默读“凡卡在鞋铺受尽折磨”一层,你有什么问题? ①凡卡在鞋铺里受到了怎样的折磨? ②凡卡为什么会受到折磨?

2)自由读有关的内容,你对哪个问题感兴趣?就研究哪个问题。边读边作标记。3)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作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写凡卡学徒生活的艰辛①挨打:被老板揪着头发,拖到院子里,拿皮带打;老板娘用鱼嘴戳他的脸,就因为凡卡收拾鱼“从尾巴上弄起”;②挨饿:吃的“简直没有”,③挨冻,而且睡不好。

从这些地方可以体会到凡卡学徒生活的艰辛,命运的悲惨,当时社会的黑暗。4)朗读指导。

(二)、从凡卡的心情中了解凡卡的生活,体会感情。第五步:课堂巩固训练

感情朗读,深化理解。

老师引读,„„凡卡向爷爷诉苦,请求爷爷带他回村„„请一位同学读,从他的读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凡卡孤苦无依,受尽折磨,凡卡迫切希望离开这里。)第六步:课堂小结拓展、提升

从凡卡的联想中了解凡卡的生活,体会情感。

1.指名读凡卡的联想,围绕凡卡的联想,提几个值得研究的问题。2.自由读,在书中寻找答案。

(第一次联想到了爷爷守夜的情形和乡村冬夜的景色。第二次联想到与爷爷砍圣诞树的情景。联想到爷爷,突出了凡卡对爷爷的思念;联想冬夜的景色,说明冬夜充满了快活、欢乐的气氛,这与凡卡的学徒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说明凡卡思念爷爷,思念家乡的一切;联想到爷爷砍圣诞树可以看出爷爷在农村的生活很贫苦,但在凡卡的回忆里是那样的美好、快乐、有趣,说明凡卡在莫斯科生活的孤单与凄凉。)

七、板书设计:

写信前__怕

挨打命

学徒生活挨冻

(信文)挨饿__苦运 15.凡卡

写信

乡下生活守夜悲

(回忆)砍树__“乐”

写信后(甜蜜的希望)__梦

八、教学反思:

16* 鲁滨孙漂流记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十六课

二、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叙述事情的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了解鲁滨孙在严酷的现实面前,是怎样战胜种种困难生存下来的。

3、引导学生学习鲁滨孙面对困难,自强图存的精神,学会自立,学会竞争,学会生存。

三、教学重难点

1、了解鲁滨孙在荒岛战胜种种困难的经历。

2、感悟鲁滨孙面对厄运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并从中悟出学会生存的道理。

四、教学准备:准备沙漠,热带雨林或浩瀚大海。山川、密林、莽原、沼泽图片。

五、教学时间:1课时

六、教学流程:“创设情境,展示目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检查自学情况——教师精讲点拨——课堂巩固训练——课堂小结拓展、提升。”

第一课时

第一步:创设情境,展示目标

1、导入:a)当突发事件把你抛入险恶的环境,你能否战胜困难,生存下去?

b)要具备怎样的素质,才能在严酷的环境里生存下去?

资料:突发事件出现时,许多人将面临怎样生存的问题。你可能被独自隔绝在地球的任一地点——北极冰地或茫茫沙漠,热带雨林或浩瀚大海。山川、密林、莽原、沼泽随时都有可能给你带来致命的威胁,但同时又提供了相应的生存机会。作为个人来说,意志越坚韧,身体越健康,知识技能越丰富,则生存的机会就越大。

——摘自英国皇家特种部队教程《生存手册·前言》

2、师:这是英国皇家特种部队教程《生存手册》的前言。

今天我们学习的《鲁滨孙漂流记》讲的就是鲁滨孙在一次乘船前往南美洲的途中,因遭遇风暴失事,只有他一个人被大浪冲到一个荒无人烟的海岛边。鲁滨孙在荒无人烟的海岛上,在严酷的生活面前,历尽艰难困苦,战胜种种困难,不但供给了自己日用所需,而且经营了一片肥美的土地,居然在海岛上生活了二十多年才得救回国。

师:这是英国皇家特种部队教程《生存手册》的前言。今天我们学习的21课《鲁滨孙漂流记》写的就是鲁滨孙被大浪冲到一个荒无人烟的海岛边以后所发生的事情。

展示目标

1、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叙述事情的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了解鲁滨孙在严酷的现实面前,是怎样战胜种种困难生存下来的。

3、引导学生学习鲁滨孙面对困难,自强图存的精神,学会自立,学会竞争,学会生存。

第二步: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及主要表达方式。2.借助课后思考题,逐段细读,尝试读懂课文。第三步:检查自学情况

1、同桌互查读文情况。第四步:教师精讲点拨

(一)、读课文,理清思路

1、那么,鲁滨孙又是怎样在这一个小岛上活下去的呢?请大家默读课文,把课文中描写鲁滨孙在岛上惊险经历的部分找出来。

2、思考并交流:鲁滨孙在荒岛上生活碰到了哪些困难?(交流时随机板书:住、吃、安全、孤独)

3、这些困难都是常人难以想像的,这关系到他的生死存亡,要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下去,而且生存了28年,需要怎样的意志和创造力啊!这简直就 13

是一个生命的奇迹!让我们和鲁滨孙一起去历险吧!(播放连环画并解说)

(二)、围绕重点,读书讨论

1、鲁滨孙在岛上的经历艰难、惊险,遇到的不是一般的困难,“难”中处处透着“险”,而鲁滨孙面对困难毫不畏惧,想尽办法,利用可以利用的一切,历尽艰难,勇敢地活着,对于这样的鲁滨孙你佩服吗?请同学们把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有感情地读一读,并读给你的同桌听,说一说:你佩服鲁滨孙的什么?为什么佩服?而同桌在听完后对其进行评价。

2、指名朗读,并谈感受

3、鲁滨孙孤身一人在岛上历尽千难万险,除了书上讲到的这些困难,肯定还有其它困难,请你想像一下鲁滨孙还会遇到哪些困难呢?

4、通过学习,同学们对鲁滨孙的了解更深了,想不想夸夸他?请用一到两个词语来夸一夸他。

5、鲁滨孙从遇险上岛到回到故土,想尽办法,积极改善生存环境,全是靠了这种生存的勇气和经历。这对于处于生存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社会的人们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启示。

6、总结:在当今的社会中,只要依靠自己的智慧和掌握的知识,不向恶劣的环境低头,不轻言放弃,就能克服任何困难。

第五步:课堂巩固训练

听写生字词,朗读文中的重点句子、段落,抄写优美的句子。第六步:课堂小结拓展、提升 通过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课外拓展:阅读《鲁滨孙漂流记》或《世界名著历险故事大观》。

七、板书设计:

16* 鲁滨孙漂流记

不畏艰险

机智坚强

聪明能干

17*汤姆•索亚历险记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十七课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用略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了解全书的内容,熟悉精彩片断;

2、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多向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素养;

3、品读原著,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学习汤姆·索亚的优秀品质,并启发学生由此对社会和人生有新的领悟;

4、通过学习,提高利用网络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1、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多向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素养;

2、探讨分析人物形象,学习汤姆·索亚的优秀品质,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学习难点:信息技术与语文学习的整合。

四、教学准备:课文图片

五、教学时间:1课时

六、教学流程:“创设情境,展示目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检查自学情况——教师精讲点拨——课堂巩固训练——课堂小结拓展、提升。”

第一课时

第一步:创设情境,展示目标

1.我们刚刚阅读完两篇外国短篇作品,卖火柴的小女孩和凡卡的悲惨命运唤起了我们深深的同情。今天,我们要阅读的是一部美国的长篇小说,认识一个叫汤姆·索亚的小男孩(出示插图),他惊心动魄的历险连大人都称羡不已。(板书课题:《汤姆·索亚历险记》)这部书是马克·吐温的四大名著之一。马克·吐温擅长使用幽默和讽刺,对后来的美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们普遍认为他是美国文学史上的一大里程碑。(板书:马克·吐温 美国作家)

2.贪玩、渴望冒险,不喜欢被约束,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在这部小说中,汤姆·索亚的天性得到充分发挥。让我们来看看他为我们实现了怎样的梦想。

展示目标

1、引导学生用略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了解全书的内容,熟悉精彩片断;

2、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多向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素养;

3、品读原著,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学习汤姆·索亚的优秀品质,并启发学生由此对社会和人生有新的领悟;

4、通过学习,提高搜集信息的能力。第二步: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及主要表达方式。2.借助课后思考题,逐段细读,尝试读懂课文。第三步:检查自学情况 1.同桌互查读文情况。

2.你觉得这部小说值得一读吗,为什么?(从趣味性、可读性和知识性来进行交流。)

3.在梗概中,汤姆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汤姆是个聪明爱动的孩子,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智慧、计谋、正义、勇敢乃至领导才能等。他是一个多重角色的集合,足智多谋,富于同情心,对现实环境持反感态度,一心要冲出桎梏,去当绿林好汉,过行侠仗义的生活。)

第四步:教师精讲点拨

说说这个片段中你感觉精彩的地方。

引导学生关注表达的特点:如,细节描写传神--撒切尔太太和波莉姨妈的绝望状态和汤姆讲述自己的历险过程时的语言,都细腻地表现出了人物的心情与性格;语言描写生动--汤姆在讲历险时不停“怎样”“如何”,夸张与吹嘘溢于言表;侧面烘托:小镇上人们的表现,有力地衬托出汤姆的冒险与勇敢机智的精神;幽默:如镇上的人们略显失常的表现,“欣喜若狂、衣衫不整;成群结队地迎接,迈着雄壮有力的步伐,浩浩荡荡地穿过大街小巷,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16

排着队搂着获救的孩子又亲又吻,使劲握着撒切尔太太的手,泪水如雨,洒了一地”等。

第五步:课堂巩固训练 摘抄你认为精彩的语段。第六步:课堂小结拓展、提升

(一)小结

通过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读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历险”,写了汤姆的哪五次历险? 鼓励学生读整本书,为读书交流作准备。

(二)拓展

1、在这本书里还有许多栩栩如生的形象,你还喜欢哪一个?结合小说内容,说说你喜欢的理由。论坛帖上传。

2、汤姆·索亚这个人物形象,对于21世纪现代青少年的健康心理的成长有哪些影响?

3、找有关《汤姆·索亚历险记》的资料。

七、板书设计:

17*汤姆·索亚历险记

第一次历险: 第二次历险: 第三次历险: 第四次历险: 第五次历险:

回顾·拓展四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回顾·拓展四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读外国文学作品,二是通过交流学习一些读外国文学作品的方法。

2.积累文学作品中富有人生哲理的句子,从中悟到阅读文学作品要善于积累的读书方法。

3.了解几个外国作家的故事,体会他们语言的幽默和巧妙。

三、教学重难点:

四、教学时间:2课时

五、课前准备:资料课件

六、教学流程:“创设情境,展示目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检查自学情况——教师精讲点拨——课堂巩固训练——课堂小结拓展、提升。”

第一课时

第一步:创设情境,展示目标

一、导语:同学们,这一段时间,我们比较深入地阅读了外国文学名著,了解了名著中的性格鲜明的人物,今天我们就开一个小型读书交流会,好不好?

展示目标:

引导学生读外国文学作品,二是通过交流学习一些读外国文学作品的方法。第二步: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从四个方面交流:

1.交流外国名著及名著中的人物,可以说说读了什么名著,简介名著内容,交流读后感受,可以介绍名著中印象深刻的人物。

这个部分是重点。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交流,一方面给他一个展示的平台,另一方面也是一次好书推介。

2.交流读中国名著和外国名著不同的感受。

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注意外国名著的语言特点,对不同国家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3.交流阅读外国名著和长篇的方法、遇到的困难,及解决困难的方法。

比如书中提到的宗教信仰、名字姓氏、风俗习惯,要引导学生理解不同的文化,不同时代人的思想,而不要排斥或迷信。

4.交流怎样做读书笔记。第三步:检查自学情况

检查后小结:长篇名著可以摘录充满哲理和智慧的话语、摘录优美的片段,写梗概等方法做读书笔记。

第二课时

第四步:教师精讲点拨 交流外国文学作品的阅读方法

(一)了解课外阅读情况

1.你还阅读哪些外国文学作品,哪些作品中的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谈谈你是在什么时间、怎样进行阅读的。

(二)交流外国文学作品的阅读方法

1.充分表达自己在阅读外国文学作品中所遇到的困难。

如,不熟悉作品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氛围;不了解人物思想和行动的原因;对外国民族文化知之甚少;时空跨度大,内容上感到生疏;作品太长,需要的较多的阅读时间等。

2.讨论阅读方法

(1)激发持续的阅读兴趣:外国文学作品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是几千年来各国民族创作的艺术瑰宝。优秀的作品其实就是生动形象的教科书,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社会风貌、风土人情等进行综合反映。是我们了解世界的窗口,更是我们与文学大师对话的阶梯,是精神的享受。下面我们就来讨论,有哪些好的阅读方法,能够让我们走进经典的外国文学作品。

(2)小组讨论(3)全班交流 第五步:课堂巩固训练

1.做读书笔记 2.教师巡视

第六步:课堂小结拓展、提升

建议课外更多地通过阅读外国文学作品来走近这些伟大的作家。

口语交际·习作四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口语交际

二、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珍爱生命,学会生存、具备自我保护的本领。能把自己看到、听到、读到的有关事情说清楚,并能发表自己的看法。

2.能认真倾听别人发言,自然地与他人交流。

3.激发学生表达真情实感的欲望,能够写清事情及感受,并与同学互改习作。

三、教学重难点:整讲述已知的事实,阐明自己的观点。这也是表达自己观点的重要方法。

四、教学时间:3课时

五、课前准备:资料课件

六、教学流程:“创设情境,展示目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检查自学情况——教师精讲点拨——课堂巩固训练——课堂小结拓展、提升。”

第一课时

第一步:创设情境,展示目标 谈话激趣,引出话题

师:鲁滨孙在荒岛的经历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在现代社会,鲁滨孙那样的遭遇是极其少见的,但是,学会生存、具备自我保护的本领,对我们每个人都很重要。这节课咱们就围绕“学会生存”这个话题来谈一谈。看到“学会生存”

这四个字,你想到了什么呢?

生:看到“学会生存”这四个字,我想到了我要学会独立生活。

生:看到“学会生存”这四个字,我想起了过去看过的电影《小鬼当家》,影片中小男孩独立生存的能力让我佩服。

生:我想到了遇到危险或灾难,不要慌张,要用自己学过的知识去应对,想办法让自己生存下去。

展示目标:

1.激发学生珍爱生命,学会生存、具备自我保护的本领。能把自己看到、听到、读到的有关事情说清楚,并能发表自己的看法。

2.能认真倾听别人发言,自然地与他人交流。

3.激发学生表达真情实感的欲望,能够写清事情及感受,并与同学互改习作。

第二步: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小组内交流

(1)交流内容:自己遇到、听到或从报刊杂志电影电视等媒体了解到的有关自我保护的事情。

(2)交流要求:认真倾听别人讲了什么,你从中了解到哪些自我的方法;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不同见解。然后共同讨论:我们可能遇到哪些危险或灾难,应该如何应对;小组总结后推选代表参加全班交流。

第三步:检查自学情况

小结: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我们要珍视生命,就要学会生存,学会自我保护。

第二课时

第四步:教师精讲点拨(习作指导)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口语交际课上,听到了那么多自我保护的故事,这些故事中都蕴含着知识与智慧的力量,还有令人敬佩的坚强、镇定与乐观,使危难化险为夷。有些故事让我们听起来惊心动魄,有些让我们赞叹不已。这节课,我们就来写写自己经历或从其他渠道了解到的自我保护的事情,也可以写《鲁滨孙漂流记》的读后感。

(二)、打开思路,畅所欲言 1.你最想写的什么事情?

引导学生回忆口语交际上自己或别人说的自我保护的故事,哪些令自己印象深刻或受益非浅。

2.谁来告诉大家你最难忘的自我保护的故事?

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在草稿上写出题目,用几句简练的话列出提纲。3.通过这件事你想告诉大家什么?

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题,说出自己的感受。

4.今天我们就来写一写这些惊险的故事,相信大家都能够写得很精彩。

(三)、回顾写作方法

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汤姆·索亚历险记》和《鲁滨孙漂流记》中的写作方法:

细节描写使人如临其境;生动的语言描写使人如闻其声;心理描写让人了解事情背后的变化;侧面烘托将使主人公的形象更加鲜明;按事情发展顺序写使文章条理清楚等。

2.谈谈你准备用哪些写作方法。

(四)、指导学生自由习作 学生作文,教师巡回指导。

第三课时(习作讲评)第五步:课堂巩固训练

一、评改作文

1.自我修改:写完后,自己通过轻声朗读的方法来进行修改,注意字、词、句和标点等,同时对自己不满意的段落也可以在旁边重新写。

2.同学互改:与同桌或自己的好朋友交换,互相用修改符号改一改细节地方,对文章整体可以在后面写一写修改建议或简单的评价。

二、全班评议

1.教师选择自己在巡视中发现的典型作文或由学生推荐,作为讲评作文。可以请学生把整篇作文读完,也可以读到关键地方停下来,就某一点请同学们评议。

2.评议的重点

(1)事情是否完整,有条理,记叙得是否具体生动。(2)运用了哪些写作方法,是否恰当。(3)哪些部分写得最精彩。

3.接受同学们的合理化建议,再次修改完善习作。第六步:课堂小结拓展、提升

“学会生存”是本次习作的主题,跟口语交际一样,目的是使学生学会生存的本领,有条理地写出有关自我保护的事情。

读一本课外是,试着写一写这本书的读后感。

第三篇: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教材及学情分析】:

在人类文明的星空中,有许多灿若星辰的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海明威、安徒生、泰戈尔、契诃夫„„他们创作的不朽作品,早已走出了国门,成为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本组教材就是围绕“外国名篇名著”这一专题编写的。

“外国名篇名著”的编排是和五年级上册第一组“我爱阅读”、五年级下册第五组“中国古典名著”一脉相承的,目的引导学生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进一步扩展学生读书的视野,使学生得到异域文化精华的滋养。

本组选编的4篇文章,有两种呈现方式:一种是《卖火柴的小女孩》和《凡卡》,它们是安徒生童话和契诃夫短篇小说中的名篇,是单篇的作品;一种是外国文学名著《鲁滨孙漂流记》和《汤姆•索亚历险记》的片段,它采用的是名著梗概加精彩片断的编排方式。4篇课文都有鲜明的人物形象,人物不同的命运同样引人关注。结合本组专题,“口语交际•习作”的内容紧紧围绕《鲁滨孙漂流记》,“回顾•拓展四”各个栏目从外国文学作品内容及阅读方法交流、外国作家作品中的名言警句到外国作家趣味故事,无一不是和主题相互呼应、步步深入的。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单元生字,理解生词。

2、通过阅读和有关资料收集,读懂课文内容。

3、欣赏课文精彩片段,积累语言,增强语感。

4、以梗概加精彩片段的教学,带动学生阅读《鲁宾孙漂流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等文学名著。

5、培养学生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品中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6、完成“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过程与方法

本组编排的目的,一是拓宽学生阅读的视野,引导阅读适合他们程度的外国名篇名著;二是通过阅读,了解不同国家多样的文化,关心人物命运;三是进一步培养学生把握主要内容(尤其是概括能力),体会作品中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本组教材的编排方式与众不同,特别是梗概加精彩片段应该如何教学,估计是教学的难点。因此,教学本组教材,应从本组的编排特点出发,课堂教学与组织课内外阅读活动相结合,使学生从单篇作品走向长篇作品,在名著梗概和精彩片段引领下,阅读《鲁滨孙漂流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等文学名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拓展学生视野,了解不同国家多样的文化,关心人物命运

【教法与学法】

教法: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指导学生收集相关资料,欣赏精彩片段。学法:自主阅读、讨论交流,在熟读的基础上赏析人物形象。

【教学时间】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4~15课时,其中精读课文5~6课时,略读课文4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2课时,回顾•拓展2课时。

14、《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和理解生字所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了解作者实虚结合的表达方式,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4.激发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的兴趣。过程与方法

1、初读课文,学习字词,理清顺序。

2、再读课文,了解小女孩的现实处境,读出自己的感受。

3、品读小女孩擦火柴部分,从幻想的美好中体会她悲惨的命运。

4、有感情地朗读现实与幻想部分小女孩的“幸福”和现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1.从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关注小女孩的命运。体会作者实虚结合的表达方式及表达的效果。2.从最后三个自然段的含义深刻的语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突破方法:(读悟结合,重点读好擦火柴部分,读出内心渴望的美好和现实的残酷。)难点: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小女孩的悲惨与辛酸。突破方法:(抓重点句子,感悟、讨论,有感情地朗读,从整体上加深理解和感受。)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五次擦燃火柴的课件;乐曲《天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的大年夜是怎样过的?(学生畅所欲言)在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的笔下,有一个美丽的小女孩,却有家难归,在寒冷的街头卖火柴。小女孩有着怎样的命运,在这个大年夜发生怎样的故事,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那个风雪交加的大年夜。2.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2.简单地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先叙述大年夜,天下着雪,又黑又冷,小女孩还在街上卖火柴;接着,小女孩为了暖和一下自己,一次又一次地擦燃火柴,从火柴的亮光中看到了种种幻象;最后讲小女孩被冻死了。)3.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把课文分成三段。

三、创设情境,唤起对小女孩深切的同情

1.下面我们就静下心来,仔细地品读课文,试着走进作者和小女孩的心灵世界。认真听老

师读课文的第一部分,然后说一说小女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来读读这部分内容,小女孩目前的处境是怎样的,在文中空白处写一写。

3.结合具体的语句汇报

(非常寒冷;非常饥饿--光着头赤着脚;只好赤着脚走路,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的;蜷着腿缩成一团,她觉得更冷了;人情冷漠,痛苦孤独--另一只叫一个男孩捡起来拿着跑了;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分钱;爸爸一定会打她的。)

4.找生试着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请同学结合自己的感受来评价,并提建议。再自由读这部分,感受小女孩的可怜。5.指名配乐朗读。(播放《天鹅》。)

6.如果你是小女孩,你现在最需要什么?(温暖、食物、疼爱等)可是,她又冷又饿,有家又不敢回,除了旧围裙里的火柴,一无所有。课时作业:

1、据拼音写词语。

2、形近字、多音字组词。

3、修改病句。

第二课时

一、深入品读,感受女孩的悲惨命运

1.自由轻声读小女孩擦燃火柴的部分,把你最受感动的地方画下来,并写一写自己的感觉。2.以汇报的方式,感受女孩的命运的悲惨。(如,在擦燃火柴美好的幻象中,感受到女孩现实生活的残酷:小女孩特别寒冷,渴望温暖,就幻想到了大火炉;特别饥饿,渴望食物,就幻想到了烤鹅;现实中孤独,渴望亲人的疼爱,就幻想到去世的奶奶。)

现实与幻想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幻想的越美好,越是衬托出了现实的悲凉,让人越发感觉到女孩命运的悲惨。

3.选择让你感动的段落,有感情地读给小组同学听。

二、围绕中心,提出疑问

1.在别人幸福地欢度新年的时候,女孩却悄无声息地冻死在街头。让我们读读课文的最后两部分,提出问题。

2.出示: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学生可能质疑:多么美丽的东西指什么东西?为什么会看到?怎样看到的?

两个“幸福”是什么含义,小女孩真的得到幸福了吗?

三、感情朗读,体会“幸福”

1.她曾经看到过哪些美丽的东西,使她感到幸福,请同学快速浏览课文的第二部分,画出来。

2.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大火炉 烤鹅 圣诞树 奶奶

3.观看表现美丽幻想的动画片,找生朗读,感受女孩虚幻的幸福。

4.选择你认为女孩看到会感觉最幸福的部分,练习朗读,把它的美丽与美好读出来。

四、感情朗读,体会现实

1.火柴再温暖,再明亮,带来的幻觉再幸福,总是要消失的。读下面的句子,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出示句子:哎,这是怎么回事呢?她刚把脚伸出去,想让脚也暖和一下,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她坐在那儿,手里只有一根烧过了的火柴梗。这时候,火柴灭了,她面前只有一堵又厚又冷的墙。

这时候,火柴又灭了。只见圣诞树上的烛光越升越高,最后成了在天空中闪烁的星星。有一颗星星落下来了,在天空中划出了一道细长的红光。2.交流:现实的残酷,女孩命运的悲惨。3.比较句子:(1)啊,哪怕是一根小小的火柴,对她也是有好处的!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哧,火柴燃起来了,冒出火焰来了!(2)她又擦了一根。(3)她又擦着了一根火柴。(4)她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要把奶奶留住。

体会:女孩由开始的不敢到敢,从抽出一根到后来的抽出一把,表现出了她对美好生活的迫切渴望。而这种美好,只有在虚假的幻想才能得到满足。所以,“她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在死亡中,在另一个世界中,女孩终于摆脱了现实的残酷。4.配乐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两段。

五、总结写法与读法

1.在同学们深情的朗读中,我们与作者和小女孩的心灵产生了共鸣,回顾一下,我们是如何走进这个童话世界的。(有感情朗读、质疑思考、讨论交流、联想入境,都是品味读书的好方法。)

2.这篇童话为什么让我们如此感动?(对比的写法,使女孩美好的幻想与残酷的现实产生了强烈的对照,让我们对女孩悲惨的命运有了深切的同情;详细的刻画,女孩的外貌、衣着和动作,深刻地写出了女孩的可怜;合理的想象,种种的“美好”,实际是那样平常与普通,对女孩来说却可望而不可及;悲剧的结局。)

六、拓展延伸

1.读完这个感人的童话,我们一定有许多话想对那个可怜的小女孩说。请同学们先来读一首9岁儿童刘倩倩的诗歌《你别问,这是为什么》。再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2.课外阅读安徒生的其他童话作品。

安徒生是世界著名的丹麦童话作家,一生为孩子们撰写了168篇童话,他的作品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100多年过去了,仍在世界各国流行。《坚定的锡兵》《拇指姑娘》《皇帝的新装》《人鱼公主》等,你读过了吗? 板书设计:

14卖火柴的小女孩(丹麦 安徒生)美好的幻觉

残酷的现实

命运悲惨

课时作业:

1、量词填空。

2、按内容连接相关词语。

3、课文主要内容概括填空。教学反思:

15、《凡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饥饿、礼拜、生锈、揉皱、昏暗、眯缝、耸肩、一缕、稀粥、撇嘴、起伏、匣子、冻僵、逗笑、窜过、逮住、孤儿、打搅、甜蜜、暖炕、耷拉、火柴梗、圣诞树、黑糊糊、笑眯眯、孤零零”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主要内容,3、揣摩课文的表达方法,体会叙述、信、回忆穿插来写、苦乐对比的表达效果,体会课文结尾“梦”的含义。过程与方法

1、快速初读,把握线索。

2、找出凡卡的信的内容,自读、讨论、体会,然后有感情地朗读。

3、找出凡卡回忆的内容,体会乡村生活的清苦,并与凡卡的学徒生活对比,抓住凡卡的心理活动,体会其内心的痛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凡卡悲惨的学徒生活,体会他极度痛苦的心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凡卡写的信的内容,了解凡卡的苦难生活。

(抓住信的内容和回忆的内容读、悟、讨论交流;通过凡卡的神态、动作、联想,了解凡卡的内心世界)。

难点:作者的叙述、信的内容和凡卡的回忆交叉在一起,同时交替使用了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这种复杂的穿插和变化人称的写法是学习上的难点。(交流,体会表达的特点和效果,举出具体的语句、语段)。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1.我们刚刚读过安徒生的著名童话,今天再来读一篇外国文学作品,是俄国的伟大作家契诃夫写的《凡卡》。这篇小说写于1886年,当时正是俄国沙皇统治最黑暗的时期,人民过着苦难的生活,无数破产的农民被迫流入城市谋生,他们深受剥削之苦,连儿童也不能幸免。契诃夫家的小杂货店里有两个小学徒,就常受他父亲的虐待。他自小了解学徒生活,也同情小学徒的不幸命运,所以《凡卡》这篇小说写得真实感人,也使我们从中看到旧俄时代穷苦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板书课题)

2.我们怎样才能读进去,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学生自由说,如有感情朗读,联系实际进行联想,质疑思考讨论等等。)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按要求自读课文。

(1)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画出文中出现的人名及人物的身份。(3)将凡卡写信的段落标记出来。(3.8.10.11.12.15自然段)

(4)准备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凡卡。2.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生字新词,要读准字音。(2)读准人名,并明确人物的身份。

凡卡•茹科夫(伊凡•茹科夫):小说的主人公。阿里亚希涅:鞋匠,鞋店老板。康斯坦丁•玛卡里奇:凡卡的爷爷。

日发略维夫:老爷,爷爷工作的那家庄园的庄园主。菲吉卡:牧主。

艾果尔,阿辽娜:凡卡的小伙伴。卡希旦卡:老母狗的名字。(3)按写信过程将课文分成三段。(4)简单介绍一下凡卡。(凡卡是一个才9岁的农村孩子,他没有爹没有娘,只有爷爷一个亲人。爷爷是个穷苦人,在乡下给庄园主当守夜人。9岁的凡卡,3个月前就被送到莫斯科的一家鞋店里当学徒,孤苦伶仃,生活十分悲惨。小说写的是凡卡在圣诞节前夜给爷爷写信,告诉爷爷他在店里生活很痛苦,请求爷爷把他带回乡下去。)

三、感受凡卡悲惨的学徒生活

1.快速默读课文,从凡卡的信里找出哪些段落是写他的学徒生活的。(8.11.15自然段)2.轻声读第8.15自然段,说一说凡卡在老板家里受到哪些虐待,画一画有关的词句。3.结合词句,汇报交流。

(1)挨打:结合挨打时的动作--“揪、拖、揍、戳”;工具--老板“拿皮带”“拿楦头”老板娘“捞起青鱼”;程度--“昏倒”,来体会他们对9岁的小凡卡肆意随便地殴打,毫无人性地对待。

(2)挨饿:结合“简直没有”“一点儿”“一点儿”来想凡卡一天到晚饥肠辘辘,可能饿到什么程度的表现。

(3)挨困:结合“一„„就„„只好”来体会凡卡即使在过道里也无法好好睡一觉,可能会困得怎样。

小结:凡卡在老板家里忍受着非人的折磨,吃不饱睡不好,还要挨打。联想他每天会怎样生活,没人的时候凡卡会怎样做,(如,偷偷地哭,想念爷爷,伤痕累累,捡东西吃等。)所以,凡卡才说“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 4.自由读,说说你从感叹号和省略号中读出了什么。(无法忍受、绝望、哀求等心情。)展开想象,把静止的省略号变成实在的生活内容。如:凡卡还受了哪些折磨?还可能怎样请求爷爷?

5.练习把凡卡的悲惨的生活和对爷爷倾诉的情绪通过朗读表达出来。6.快速浏览第11自然段,说说你的发现。(莫斯科,是富人的天堂,穷人的地狱。)

课时作业:

1、多音字组词。

2、形近字比较。

3、用“望”组词,再依课文内容填空。

第二课时

一、感受凡卡“美好”的乡村生活 1.这篇课文除了写信,还写了什么。(还写了凡卡对乡村生活的回忆。把这些内容放在写信中间,就是插叙。)

2.快速默读,找到与乡村生活有关的段落,作出标记。3.读一读,说说爷爷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年老、困苦、劳累,但很乐观、风趣、慈祥,跟爷爷在一起凡卡感到很快乐。)

4.有感情朗读4.5自然段。

5.结合具体语段,来说说乡村生活给凡卡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1)家乡美丽的夜景。宁静、优美、柔和,有着过节的气氛,从中可以想见凡卡高兴的心情。与城市悲惨的学徒生活相比,乡村的生活是那样美好,所以,在凡卡的记忆中,连一个普通的夜晚也如此美丽。这正是凡卡对家乡对亲人思念的表现。(2)守夜和砍圣诞树。从“多么快乐的日子呀!”“逗笑一会儿”,还有爷爷生动趣味的语言,体会到这可能是凡卡印象最深、最快乐的一件事。试着读出凡卡的快乐。6.仔细探究,乡村生活真的是美好幸福的吗?

爷爷已经65岁,还要给老爷家守夜,只能睡在大厨房里;守夜时要挨冻,砍圣诞树时爷孙俩都要“冻僵”了,体会到他们的生活是非常贫困劳累的。否则,爷爷也不会把他唯一的孙子送到城里去做学徒。在小凡卡的心里却如此美好,正是因为他现在的学徒生活太悲惨了,已经到了他无法忍受的程度。

二、讨论写法的作用

1.加入插叙部分,更加衬托出了凡卡学徒生活的悲惨和他迫切要回到爷爷身边的心情。2.小说除了运用插叙,还采取了哪些方法,使我们如此感动? 在文中找到几处细腻传神的细节描写,来体会其真实具体,给人印象深刻,有身临其境之感。(凡卡写信时的动作、表情、心理,写信中对学徒生活的描述和对乡村生活回忆中,都有生动细腻的细节描写,找到一两处来体会。)

三、自学结尾,体会表达的特点

1.找找哪些地方是细节描写,说说细节描写的作用。

2.美好的梦与残酷的现实形成了对比,让人对凡卡悲惨的命运产生了更深的同情,更加愤恨造成这种命运的社会制度。

3.讨论:凡卡的梦会实现吗,为什么?

4.回顾全文,进行总结:结构比较复杂,它由三部分内容组成:作者叙述凡卡的悲惨遭遇,凡卡信的内容,写信过程中凡卡的回忆。在这三部分内容的表达上,抓住了细节,表现了凡卡这个仅仅九岁的孩子复杂的内心活动,给爷爷写信,哀求爷爷把他带回去,说明了他在莫斯科学徒生活的悲惨,使我们深深同情他的悲惨命运,更加痛恨那个吃人的黑暗社会。

四、拓展阅读

契诃夫是与莫泊桑齐名的举世闻名的短篇小说大师。列夫•托尔斯泰说他是一个“无比伦比的艺术家”。契诃夫的创作活动是从短篇幽默作品开始的,其幽默名篇《公务员之死》、《胖子与瘦子》、《变色龙》、《套中人》等,早已被译成中文,为我国广大读者所熟悉,其中《变色龙》、《套中人》还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建议同学们课外阅读《契诃夫短篇小说选》。板书设计:

15凡卡(俄 契诃夫)学徒生活悲惨

乡村生活“美好” 渴望得到关爱 心愿无法实现

课时作业:

1、关联词填空。

2、课文片段阅读练习。

3、我对凡卡说„„ 教学反思:

16*《鲁滨孙漂流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

2.了解《鲁滨孙漂流记》这部长篇小说的梗概,浏览作品的精彩片段,激发起课外阅读整部作品的兴趣。

3.初步了解鲁滨孙在荒岛战胜困难、谋求生存的非凡经历,体会鲁滨孙战胜困难顽强生存的积极生活态度。

4.通过讨论、摘抄或写心得体会的形式,开展交流活动,加深对作品的理解。过程与方法

1. 自读领悟,浏览并交流精彩片段。

2.熟悉鲁滨孙战胜的各种困难,细读精彩片段,体会乐观向上的积极生活态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人物命运,体会鲁滨孙不怕困难、顽强生存、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在快速阅读中培养把握主要内容的能力,并初步感知人物形象与精神,激发起课外阅读的兴趣。

(通过浏览把握主要内容,熟悉鲁滨孙战胜的各种困难,细读精彩片段,体会乐观向上的积极生活态度。)

难点:体会乐观向上的积极生活态度

(读精彩片段的后半部分,体会他内心斗争中传递出的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课文插图,文字片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插图)仔细观察这个人物,说说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自由说,如,衣衫褴褛,身体强健,置身荒岛,表情坚毅乐观等。)他就是《鲁滨孙漂流记》中的主人公。(板书课题)

2.简介作品,激发起阅读梗概的兴趣。

18世纪,欧洲最杰出的思想家卢梭曾建议每个成长中的青少年,尤其是男孩子应该读读这部小说。它出自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之笔(板书:笛福(1660—1731),英国小说家),也是笛福的第一部小说,是笛福受当时一个真实故事的启发而创作的。1704年苏格兰水手赛尔科克在海上与船长发生争吵,被船长遗弃在荒岛上,四年后被救回英国。赛尔科克在荒岛上并没有作出什么值得颂扬的英雄事迹。但笛福塑造的鲁滨孙却完全是个新人,成了当时人们心目中的英雄人物。小说一经发表,立即在全世界引起轰动,有人把它拍成了电影,有人把它编成连环画,成为人们最喜爱的小说之一。

二、阅读梗概,了解主要内容

1.下面,我们就来快速默读梗概部分,了解这部世界名著的主要内容。

2.交流这部小说的大意。(主要写了遇难荒岛的鲁滨孙与自然斗争,以顽强的意志生存了下来,还收留了一个野人,取名叫做星期五,把他训成了忠实的奴仆。28年后,他救了一艘叛变船只的船长,回到英国。)

三、浅显探讨小说

1.再次默读梗概,概括一下鲁滨孙在荒岛上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解决的。(1)住──用木头和船帆搭了一个简易的帐蓬。(2)吃──打猎、捕鱼,畜养山羊,种粮食。(3)安全-防御。

(4)孤独-救助“星期五”。

2.鲁滨孙在荒岛上创造了生存的奇迹,说说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勇敢坚毅,乐观积极,靠智慧解决困难等。)

四、阅读精彩片段

1.浏览精彩片段,在表达上与梗概相比有什么不同。

精彩片段用第一人称描写“我”遇难荒岛后的所见所闻所想所做,其中大量细腻逼真的心理活动描写,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第一人称叙述角度,写的都是“我”眼中事,心中事,可充分展现“我”的内心世界,这就更具真实感。阅读时,好像不仅作者就是“我”,连读者也变成了小说中的“我”。所以第一人称的好处是小说情境显得更为真切,作者与读者的距离缩小了。可以十分详尽地描写鲁滨孙的心理活动,这就大大加强了小说的真实效果,读来兴味盎然。)2.快速默读,了解主要内容。(主要写了鲁宾逊在绝境中的心理活动过程,用理智战胜失望,改善生活。)3.感悟精神光辉

(1)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鲁滨孙精神”的内容,有感情地读一读。(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这种精神。(出示“我”的幸与不幸。同桌间逐条对照互读。男生读“坏处”,女生读“好处”;老师读“坏处”,全体同学齐读“好处”,并将其中的“你”改成“我”,形成对话朗读。)

(3)结合整个片段内容,试着用“从„„中,我感受到鲁滨孙是„„的人”来说一句话。(如,一个不屈服命运的人,面对命运弃他于孤岛,能及时调整心态,努力改变不幸的命运;一个善于调整心态的人,他经历了三次心态调整,逐步解决了生存问题、生活问题及如何获得有意义的问题;一个不怕孤独的人,他一猫狗为伴,以记日记来排遣寂寞,活得充实;一个以苦为乐的人,岛上物质贫乏,生活条件艰苦,他仍不断自我安慰,尽量改善生活;一个热爱生活的人,面对不幸,他没有失去生活的信心,而热情地投入到实在的生活中去。)

(4)出示并齐读:“在最不幸的处境之中,我们也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从而找到聊以自慰的事情。”

五、拓展延伸

1.如果让你选课文中的一句话作为座右铭,你会选哪一句,为什么?

2.面对人生困境,鲁滨逊的所作所为,显示了一个硬汉子的坚毅性格和英雄本色。在西方,“鲁滨孙”已经成为冒险家的代名词和千千万万读者心目中的英雄。读了这部小说,老师想到了海明威的名言:“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消灭他,可就是打不败他。”请谈谈你阅读本文的启示,写一句话送给你的朋友或自己共勉。

3.鲁滨孙在荒岛上还遇到哪些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回到英国后,又是怎样成了一个百万富翁的,请同学们课下找到原著读一读。可以准备向别人提出问题,或摘录有意思的句子,也可以画出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或者写一写读书体会,为班级读书会作好准备。

板书设计:

16鲁滨孙漂流记

冷饿:搭起帐篷

打猎捕鱼

养羊种麦

野人威胁:插树桩

分养羊群

救下“星期五”

(有智慧

勇敢无畏)

作业:

1、填恰当的量词。

2、文学常识连线。教学反思:

17*《汤姆•索亚历险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2.了解《汤姆•索亚历险记》这部长篇小说的梗概,浏览作品的精彩片段,激发起课外阅读整部作品的兴趣。

3.初步了解汤姆•索亚的历险经历,感知他的性格特点。

4.通过讨论、摘抄或写心得体会的形式,开展交流活动,加深对作品的理解。过程与方法

1. 从题目入手,激发学习兴趣。

2. 阅读梗概,浏览精彩片段后,交流感受。3. 把梗概和精彩片段进行对比阅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人物命运,学习汤姆敢于探险、追求自由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快速阅读中培养把握主要内容的能力,并初步感知人物形象与精神,激发起课外阅读的兴趣。

(读梗概,了解主要内容。浏览精彩片段,交流感受。)难点:感知人物形象与精神。

(谈人物给自己的印象,再结合具体内容说明。)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阅读兴趣

1.我们刚刚阅读完两篇外国短篇作品,卖火柴的小女孩和凡卡的悲惨命运唤起了我们深深 的同情。今天,我们要阅读的是一部美国的长篇小说,认识一个叫汤姆•索亚的小男孩(出示插图),他惊心动魄的历险连大人都称羡不已。(板书课题:《汤姆•索亚历险记》)这部书是马克•吐温的四大名著之一。马克•吐温擅长使用幽默和讽刺,对后来的美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们普遍认为他是美国文学史上的一大里程碑。(板书:马克•吐温 美国作家)2.贪玩、渴望冒险,不喜欢被约束,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在这部小说中,汤姆•索亚的天性得到充分发挥。让我们来看看他为我们实现了怎样的梦想。

二、阅读梗概,了解主要内容

1.用较快的速度浏览梗概,说说这部小说主要写了什么。(小说描写了以汤姆•索亚为首的一群孩子天真浪漫的生活。他们为了摆脱枯燥无味的功课、虚伪的教义和呆板的生活环境,作出了种种冒险经历。)

2.在汤姆这些冒险的经历中,你觉得最惊险的是什么?(如,半夜到墓地去试胆量,亲眼目睹凶杀案;三个人到杰克逊岛上过无拘无束地“海盗生活”;鬼屋寻宝;山洞迷路等。)

三、浅显探讨小说

1.你觉得这部小说值得一读吗,为什么?(从趣味性、可读性和知识性来进行交流。)2.在梗概中,汤姆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汤姆是个聪明爱动的孩子,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智慧、计谋、正义、勇敢乃至领导才能等。他是一个多重角色的集合,足智多谋,富于同情心,对现实环境持反感态度,一心要冲出桎梏,去当绿林好汉,过行侠仗义的生活。)

四、阅读精彩片段

1.快速浏览精彩片段,具体描写的是梗概中的哪部分内容。

2.一目十行地阅读,画出文中共出现了几个人物,与梗概相对照,哪些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撒切尔太太、波莉姨妈、汤姆、贝琪、哈克、道格拉斯拉斯寡妇、撒切尔法官、印江•乔埃及镇上的人们。)

3.在这段历险中,你对汤姆又有了怎样的认识。

(结合具体的内容来简单说一说:如,是个乐观勇敢的孩子,当山洞中迷路,贝琪绝望时,三次探路,最终找到通道;是个足智多谋的孩子,在已经迷路的情况下利用风筝线探路;是个有爱心的孩子,恢复后即看望朋友哈克;是个顽皮的孩子,讲精彩历险过程,还不忘夸张地吹嘘一番;是个喜欢冒险的孩子,当有人问他是否还想再到那个山洞走一趟时,他说自己不会在意的。)

4.说说这个片段中你感觉精彩的地方。

引导学生关注表达的特点:如,细节描写传神--撒切尔太太和波莉姨妈的绝望状态和汤姆讲述自己的历险过程时的语言,都细腻地表现出了人物的心情与性格;语言描写生动--汤姆在讲历险时不停“怎样”“如何”,夸张与吹嘘溢于言表;侧面烘托:小镇上人们的表现,有力地衬托出汤姆的冒险与勇敢机智的精神;幽默:如镇上的人们略显失常的表现,“欣喜若狂、衣衫不整;成群结队地迎接,迈着雄壮有力的步伐,浩浩荡荡地穿过大街小巷,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排着队搂着获救的孩子又亲又吻,使劲握着撒切尔太太的手,泪水如雨,洒了一地”等。

5.摘抄你认为精彩的语段。

五、拓展延伸

1.小说第二章中有关出让刷墙权的那段描写充分展现出汤姆具有杰出的领导才能。本不知不觉地自愿成了汤姆的“俘虏”,他不仅替汤姆刷墙,而且为了能刷上墙,连自己的苹果也赔上了。当孩子们抢着刷墙时,汤姆却暗自高兴。汤姆是个多种角色的复合,他身上还有着各种各样的性格特征,也许有着你的影子。请同学们课下阅读《汤姆•索亚历险记》。

2.要求:查找资料,了解作家马克•吐温;阅读小说,标记好你认为最有趣的段落,结合对汤姆的认识写一篇心得体会,也可以摘录精彩句段,准备参加班级读书会。

板书设计:

17*汤姆•索亚历险记

和哈可半夜到墓地检验胆量

勇敢,敢于探险,和哈可、乔奇到杰克逊岛当“海盗”

足智多谋,富于同情心 和哈可到鬼屋寻宝

和贝琪在魔克托尔山洞迷路 和哈可再到洞中寻宝

作业:

1、依拼音写词语。

2、写与“无忧无虑”类似的词语。

3、分析句子,回答问题。教学反思:

《口语交际•习作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珍爱生命,学会生存、具备自我保护的本领。能把自己看到、听到、读到的有关事情说清楚,并能发表自己的看法。

2.能认真倾听别人发言,自然地与他人交流。

3.激发学生表达真情实感的欲望,能够写清事情及感受,并与同学互改习作。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打开思路,引出话题 1.同学们,《鲁滨孙漂流记》这部小说一定深深地打动了你。鲁滨孙在荒岛上战胜了各种困难,顽强生存下来的精神,使他成为一个英雄的象征。我们可能终生也遇不到那样的情境。但“学会生存”却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课题。(板书:学会生存)2.“学会生存”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倡的一个概念。国际教育委员会主席埃德加•富尔说:人们再不能一劳永逸获取知识了,而要终身学习如何建立一个不断演进的知识体系──学会生存。说说由这四个字你想到些什么。

二、畅所欲言聊话题

1.教师读一则报道《14岁少女勇斗歹徒惹争议:该不该见义勇为?》(正方:称赞她是“小英雄”,社会呼吁见义勇为,有助于弘扬社会风气;反方:“鸡蛋不要碰石头”,在通常情况下,未成年人还不具备与违法犯罪分子或突发事件、自然灾害作直接面对面抗衡的能力,而见义勇为的后果很可能是徒劳的甚至付出生命。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体现了尊重生命这一主题,鼓动未成年人“见义勇为”是与法律明显相悖。)请同学们发表自己的意见。

2.出示:

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北京市教育局主持制定的中小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正式出台,“敢于斗争”在新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被删掉,“见义勇为”也从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消失。“主动报告”、“遇有侵害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学会‘自救自护”等有效保护青少年生命安全的内容则首次出现。

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我们要珍视生命,就要学会生存,学会自我保护。3.小组内交流

(1)交流内容:自己遇到、听到或从报刊杂志电影电视等媒体了解到的有关自我保护的事情。

(2)交流要求:认真倾听别人讲了什么,你从中了解到哪些自我的方法;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不同见解。然后共同讨论:我们可能遇到哪些危险或灾难,应该如何应对;小组总结后推选代表参加全班交流。

三、召开“自我保护”座谈会

1.请各组代表到主席台就座;推荐一名主持人与老师共同主持。2.确定座谈会有关要求:

(1)发言人必须将发布的内容或事情讲清楚。

(2)在发言过程中说说自己学到了哪些自我保护的方法。

(3)在座的各位同学可以和发言人共同讨论同一个自我保护故事或方法进行提问。同组同学可以随时进行补充。

3.各位代表分别发言,每次发言完毕,主持人组织发言人与同学们共同讨论话题,或回答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4.评选“最佳发言人”和“最佳自我保护办法”,并说明评选理由。5.引导大家总结,我们可能遇到哪些危险?如何应对?

(1)在家中的自我保护:防火-及时关闭电源、煤气灶阀门, 同时打开门窗, 呼唤邻居、行人帮助灭火。家里或近处有电话, 应迅速拔119报警;防水-知道家里水源的总开关在哪里, 一旦发生跑水情况, 先把总开关关闭。如果拧不动, 要赶快请邻居帮忙。迅速拨打维修电话。防煤气-要知道预防煤气中毒的常识和使用炉火和煤气灶的方法。屋里要经常通风换气。防盗-一人在家, 把屋门、防盗门从里反锁上, 钥匙放在固定位置等。

(2)在外边的自我保护:上学下学尽量走大路, 少走僻静小路最好结伴而行。如遇坏人打劫, 尽快避开, 跑向人多的地方, 同时大声呼救;如发现火灾, 有人溺水等要大声喊人, 不要自己去救火, 不会游泳, 不会救护, 千万不能下水救人;不进网吧,不与网络聊天中认识的陌生人见面或留下联系方式等。

四、总结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平均每天就有十多个未成年人因为天灾或人祸而提前结束春天般的生命。在灾难面前,生命都会显得无比脆弱。但是,很多灾难的背后,我们又会痛切地感觉到,如果我们的孩子能多点求生意识、求生技能,也许,很多人还是可以逃出死亡。让我们珍爱生命、善待生命吧!资料袋

2004年12月26日,11岁的英国少女蒂莉•史密斯跟爸爸妈妈已经在泰国度假胜地—攀牙湾游玩时,发现远处海水突然不平静起来时,她马上觉得非常不安。蒂莉注意到,远处的海水开始出现泡沫,水流的速度也在加快,且急速后退,这让她立即联想到老师在地理课上讲述的有关海啸将发生的知识。蒂莉歇斯底里地狂呼“不好了,要发生海啸了!”父亲带妻子女儿返回旅馆,并将此警告带给100多位游客和旅馆的工作人员。就在人们逃离海滩没

几分钟,巨浪袭来,人们却全都获救了。

第二课时(习作指导)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口语交际课上,听到了那么多自我保护的故事,这些故事中都蕴含着知识与智慧的力量,还有令人敬佩的坚强、镇定与乐观,使危难化险为夷。有些故事让我们听起来惊心动魄,有些让我们赞叹不已。这节课,我们就来写写自己经历或从其他渠道了解到的自我保护的事情,也可以写《鲁滨孙漂流记》的读后感。

二、打开思路,畅所欲言 1.你最想写的什么事情?

引导学生回忆口语交际上自己或别人说的自我保护的故事,哪些令自己印象深刻或受益非浅。

2.谁来告诉大家你最难忘的自我保护的故事?

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在草稿上写出题目,用几句简练的话列出提纲。3.通过这件事你想告诉大家什么?

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题,说出自己的感受。

4.今天我们就来写一写这些惊险的故事,相信大家都能够写得很精彩。

三、回顾写作方法

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汤姆•索亚历险记》和《鲁滨孙漂流记》中的写作方法: 细节描写使人如临其境;生动的语言描写使人如闻其声;心理描写让人了解事情背后的变化;侧面烘托将使主人公的形象更加鲜明;按事情发展顺序写使文章条理清楚等。2.谈谈你准备用哪些写作方法。

三、指导学生自由习作

学生作文,教师巡回指导。

第三课时(习作讲评)

一、评改作文

1.自我修改:写完后,自己通过轻声朗读的方法来进行修改,注意字、词、句和标点等,同时对自己不满意的段落也可以在旁边重新写。

2.同学互改:与同桌或自己的好朋友交换,互相用修改符号改一改细节地方,对文章整体可以在后面写一写修改建议或简单的评价。

二、全班评议

1.教师选择自己在巡视中发现的典型作文或由学生推荐,作为讲评作文。可以请学生把整篇作文读完,也可以读到关键地方停下来,就某一点请同学们评议。2.评议的重点

(1)事情是否完整,有条理,记叙得是否具体生动。(2)运用了哪些写作方法,是否恰当。(3)哪些部分写得最精彩。

3.接受同学们的合理化建议,再次修改完善习作。4.范文:

让希望栖息在灵魂里

──读《鲁滨孙飘流记》有感

希望,一个多么温暖的词啊!美国诗人狄金森在《希望》一诗里写道:“希望”是个有羽毛的东西 / 它栖息在灵魂里 / 唱没有歌词的歌曲 / 永远 / 不会停息 / 在暴风中 / 听

来 / 最美 / 令人痛心的是这样的风暴 / 它甚至能窘困 / 那温暖着多少人的小鸟 / „„ 我喜欢读《鲁滨孙飘流记》,不是因为他生活的惊险刺激,我是个女孩,我还不能想象如果真的置身于那样的境地里,会不会痛苦地失去活下去的所有希望。而这部著作打动我的,正是那栖息在鲁滨孙灵魂里的希望。

我想,这有羽毛的温暖人的“小鸟”──希望,一定住在鲁滨孙的灵魂里,那样的可怕的荒岛都没有困住它。当身处绝境时,他首先想到的是怎样活下去。他是不幸的,他又是幸运的,因为他紧紧地拥抱着希望。正如他所说:在最不幸的处境之中,我们也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从而找到聊以自慰的事情。通过对照,他意识到,虽然自己身处荒岛,与人类隔绝,饱受孤独,但是能够活着,独免一死,身在热带,身边没有野兽,还有吃的,已经是不幸中的万幸,从而鼓起生活的勇气,一心一意地安排自己的生活。

我想到了邻居阿姨,我一直以为她是个不幸的人,因为车祸夺去了她的双腿,不理解她每天如花的笑脸。现在我明白了,她的心中同样住着希望:虽然她行动不便,可那个叔叔很疼爱她,周围的人那么怜惜她,女儿已经上学,能帮妈妈做家务,人见人夸,啊,她不依然是个幸福的人吗?孩子渐渐长大,日子越来越好,这么美好的希望陪伴着她,难怪她要笑着生活了!

小玲叮当姐姐说过:“你四周一片黑暗时,你的心就是自己的明灯。”是啊,鲁滨孙的四周一片黑暗时,他的充满希望的心,不就是他自己的一盏不灭的灯吗?当邻居阿姨遇到灾难的时候,她的充满希望的心,不也是自己的一盏不灭的灯吗?我希望读过《鲁滨孙飘流记》的人,都能从他那二十多年孤独苦难的生活中,看到闪着金色翅膀的小鸟──希望,并拥有它!

《回顾•拓展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读外国文学作品,二是通过交流学习一些读外国文学作品的方法。

2.积累文学作品中富有人生哲理的句子,从中悟到阅读文学作品要善于积累的读书方法。3.了解几个外国作家的故事,体会他们语言的幽默和巧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交流平台)

一、导语:同学们,这一段时间,我们比较深入地阅读了外国文学名著,了解了名著中的性格鲜明的人物,今天我们就开一个小型读书交流会,好不好?

二、从四个方面交流:

1.交流外国名著及名著中的人物,可以说说读了什么名著,简介名著内容,交流读后感受,可以介绍名著中印象深刻的人物。

这个部分是重点。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交流,一方面给他一个展示的平台,另一方面也是一次好书推介。

2.交流读中国名著和外国名著不同的感受。

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注意外国名著的语言特点,对不同国家语言特点有所了解。3.交流阅读外国名著和长篇的方法、遇到的困难,及解决困难的方法。

比如书中提到的宗教信仰、名字姓氏、风俗习惯,要引导学生理解不同的文化,不同时代人的思想,而不要排斥或迷信。4.交流怎样做读书笔记。

长篇名著可以摘录充满哲理和智慧的话语、摘录优美的片段,写梗概等方法做读书笔记。

第二课时

日积月累

一、自读文学大师智慧的话语。边读边试着理解句子的意思。

二、说说打动自己的句子,并试着说说自己的感悟。

三、背诵句子。

四、交流自己阅读外国作品积累的值得记忆的句子。

五、简要介绍几部适合学生阅读的文学作品的内容,鼓励学生阅读这些作品。

飞鸟集:《飞鸟集》是泰戈尔的代表作之一, 也是世界上最杰出的诗集之一, 它包括300余首清丽的小诗。白昼和黑夜、溪流和海洋、自由和背叛, 都在泰戈尔的笔下合二为一, 短小的语句道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引领世人探寻真理和智慧的源泉。

玉米人:伊龙大地是土著印第安人世世代代主活繁衍的地方,林木蓊郁,莽莽苍苍。山下的皮希古伊利托村里住着几十户拉迪诺人其(即西班牙人和印第安人的混血种人)。他们计划放火烧山,种植玉米,出售玉米。这完全违反了印第安人的传统观念。当地印第安人认为,人是玉米做的,卖玉米就是出卖自己的子孙。围绕着种玉米发生了一个离奇的故事。

老人与海:故事讲到一个精神沮丧的老渔人,在他对职业的自豪感(他留下的唯一自豪感)的支持之下,冒险远航至墨西哥湾流并在那里钓住了一条该水域中从未见过的最大的马林鱼。故事接着说到他孤零零地、在因奋力叉住这条大鱼而耗尽了力气之后,被迫投入一场和一群海盗似的鲨鱼的绝望的搏斗之中,结果是那些鲨鱼只给他留下了猎获物的一具骨架。趣味语文

一、读几则小故事,想想趣在哪里?

二、分别就三则小故事交流。1.《巧问巧答》巧在什么地方?你能把问号和感叹号变成语言吗? 2.《一个逗号》说明了什么?(作家创作的严肃和认真)3.《文豪和蚊子》马克•吐温的话巧妙在哪?

第四篇: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教材及学情分析】:

在人类文明的星空中,有许多灿若星辰的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海明威、安徒生、泰戈尔、契诃夫„„他们创作的不朽作品,早已走出了国门,成为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本组教材就是围绕“外国名篇名著”这一专题编写的。

“外国名篇名著”的编排是和五年级上册第一组“我爱阅读”、五年级下册第五组“中国古典名著”一脉相承的,目的引导学生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进一步扩展学生读书的视野,使学生得到异域文化精华的滋养。

本组选编的4篇文章,有两种呈现方式:一种是《卖火柴的小女孩》和《凡卡》,它们是安徒生童话和契诃夫短篇小说中的名篇,是单篇的作品;一种是外国文学名著《鲁滨孙漂流记》和《汤姆•索亚历险记》的片段,它采用的是名著梗概加精彩片断的编排方式。4篇课文都有鲜明的人物形象,人物不同的命运同样引人关注。

结合本组专题,“口语交际•习作”的内容紧紧围绕《鲁滨孙漂流记》,“回顾•拓展四”各个栏目从外国文学作品内容及阅读方法交流、外国作家作品中的名言警句到外国作家趣味故事,无一不是和主题相互呼应、步步深入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单元生字,理解生词。2、3、4、通过阅读和有关资料收集,读懂课文内容。欣赏课文精彩片段,积累语言,增强语感。

以梗概加精彩片段的教学,带动学生阅读《鲁宾孙漂流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等文学名著。

5、6、培养学生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品中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完成“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

过程与方法

本组编排的目的,一是拓宽学生阅读的视野,引导阅读适合他们程度的外国名篇名著;二是通过阅读,了解不同国家多样的文化,关心人物命运;三是进一步培养学生把握主要内容(尤其是概括能力),体会作品中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本组教材的编排方式与众不同,特别是梗概加精彩片段应该如何教学,估计是教学的难点。因此,教学本组教材,应从本组的编排特点出发,课堂教学与组织课内外阅读活动相结合,使学生从单篇作品走向长篇作品,在名著梗概和精彩片段引领下,阅读《鲁滨孙漂流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等文学名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拓展学生视野,了解不同国家多样的文化,关心人物命运 【教法与学法】

教法: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指导学生收集相关资料,欣赏精彩片段。

学法:自主阅读、讨论交流,在熟读的基础上赏析人物形象。

【教学时间】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4~15课时,其中精读课文5~6课时,略读课文4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2课时,回顾•拓展2课时。

14、《卖火柴的小女孩》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和理解生字所组成的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了解作者实虚结合的表达方式,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4.激发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的兴趣。过程与方法

1、初读课文,学习字词,理清顺序。

2、再读课文,了解小女孩的现实处境,读出自己的感受。

3、品读小女孩擦火柴部分,从幻想的美好中体会她悲惨的命运。

4、有感情地朗读现实与幻想部分小女孩的“幸福”和现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

重点:1.从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关注小女孩的命运。体会作者实虚结合的表达方式及表达的效

果。2.从最后三个自然段的含义深刻的语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突破方法:(读悟结合,重点读好擦火柴部分,读出内心渴望的美好和现实的残酷。)

难点: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小女孩的悲惨与辛酸。

突破方法:(抓重点句子,感悟、讨论,有感情地朗读,从整体上加深理解和感受。)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五次擦燃火柴的课件;乐曲《天鹅》。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的大年夜是怎样过的?(学生畅所欲言)在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的笔下,有一个美丽的小女孩,却有家难归,在寒冷的街头卖火柴。小女孩有着怎样的命运,在这个大年夜发生怎样的故事,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那个风雪交加的大年夜。2.板书课题。

3、介绍作者。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简单地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先叙述大年夜,天下着雪,又黑又冷,小女孩还在街上卖火柴;接着,小女孩为了暖和一下自己,一次又一次地擦燃火柴,从火柴的亮光中看到了种种幻象;最后讲小女孩被冻死了。)

3.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把课文分成三段。

三、创设情境,唤起对小女孩深切的同情

1.下面我们就静下心来,仔细地品读课文,试着走进作者和小女孩的心灵世界。认真听老师读课文的第一部分,然后说一说小女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来读读这部分内容,小女孩目前的处境是怎样的,在文中空白处写一写。3.结合具体的语句汇报

(非常寒冷;非常饥饿--光着头赤着脚;只好赤着脚走路,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的;蜷着腿缩成一团,她觉得更冷了;人情冷漠,痛苦孤独--另一只叫一个男孩捡起来拿着跑了;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分钱;爸爸一定会打她的。)

4.找生试着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请同学结合自己的感受来评价,并提建议。再自由读这部分,感受小女孩的可怜。5.指名配乐朗读。(播放《天鹅》。)

6.如果你是小女孩,你现在最需要什么?(温暖、食物、疼爱等)可是,她又冷又饿,有家又不敢回,除了旧围裙里的火柴,一无所有。

四、课时作业:

1、据拼音写词语。

2、形近字、多音字组词。

3、修改病句。

第二课时

一、深入品读,感受女孩的悲惨命运

1.自由轻声读小女孩擦燃火柴的部分,把你最受感动的地方画下来,并写一写自己的感觉。

2.以汇报的方式,感受女孩的命运的悲惨。

(如,在擦燃火柴美好的幻象中,感受到女孩现实生活的残酷:小女孩特别寒冷,渴望温暖,就幻想到了大火炉;特别饥饿,渴望食物,就幻想到了烤鹅;现实中孤独,渴望亲人的疼爱,就幻想到去世的奶奶。)

现实与幻想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幻想的越美好,越是衬托出了现实的悲凉,让人越发感觉到女孩命运的悲惨。

3.选择让你感动的段落,有感情地读给小组同学听。

二、围绕中心,提出疑问

1.在别人幸福地欢度新年的时候,女孩却悄无声息地冻死在街头。让我们读读课文的最后两部分,提出问题。

2.出示: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学生可能质疑:多么美丽的东西指什么东西?为什么会看到?怎样看到的?两个“幸福”是什么含义,小女孩真的得到幸福了吗?

三、感情朗读,体会“幸福”

1.她曾经看到过哪些美丽的东西,使她感到幸福,请同学快速浏览课文的第二部分,画出来。

2.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大火炉 烤鹅 圣诞树 奶奶

3.观看表现美丽幻想的动画片,找生朗读,感受女孩虚幻的幸福。4.选择你认为女孩看到会感觉最幸福的部分,练习朗读,把它的美丽与美好读出来。

四、感情朗读,体会现实

1.火柴再温暖,再明亮,带来的幻觉再幸福,总是要消失的。读下面的句子,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出示句子:哎,这是怎么回事呢?她刚把脚伸出去,想让脚也暖和一下,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她坐在那儿,手里只有一根烧过了的火柴梗。

这时候,火柴灭了,她面前只有一堵又厚又冷的墙。

这时候,火柴又灭了。只见圣诞树上的烛光越升越高,最后成了在天空中闪烁的星星。有一颗星星落下来了,在天空中划出了一道细长的红光。

2.交流:现实的残酷,女孩命运的悲惨。

3.比较句子:(1)啊,哪怕是一根小小的火柴,对她也是有好处的!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哧,火柴燃起来了,冒出火焰来了!(2)她又擦了一根。(3)她又擦着了一根火柴。(4)她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要把奶奶留住。

体会:女孩由开始的不敢到敢,从抽出一根到后来的抽出一把,表现出了她对美好生活的迫切渴望。而这种美好,只有在虚假的幻想才能得到满足。所以,“她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在死亡中,在另一个世界中,女孩终于摆脱了现实的残酷。4.配乐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两段。

五、总结写法与读法

1.在同学们深情的朗读中,我们与作者和小女孩的心灵产生了共鸣,回顾一下,我们是如何走进这个童话世界的。(有感情朗读、质疑思考、讨论交流、联想入境,都是品味读书的好方法。)

2.这篇童话为什么让我们如此感动?(对比的写法,使女孩美好的幻想与残酷的现实产生了强烈的对照,让我们对女孩悲惨的命运有了深切的同情;详细的刻画,女孩的外貌、衣着和动作,深刻地写出了女孩的可怜;合理的想象,种种的“美好”,实际是那样平常与普通,对女孩来说却可望而不可及;悲剧的结局。)

六、拓展延伸

1.读完这个感人的童话,我们一定有许多话想对那个可怜的小女孩说。请同学们先来读一首9岁儿童刘倩倩的诗歌《你别问,这是为什么》。再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2.课外阅读安徒生的其他童话作品。

安徒生是世界著名的丹麦童话作家,一生为孩子们撰写了168篇童话,他的作品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100多年过去了,仍在世

界各国流行。《坚定的锡兵》《拇指姑娘》《皇帝的新装》《人鱼公主》等,你读过了吗?

七、课时作业:

1、量词填空。

2、按内容连接相关词语。

3、课文主要内容概括填空。

八、板书设计:

14卖火柴的小女孩(丹麦 安徒生)美好的幻觉

残酷的现实

命运悲惨

教学反思:

15、《凡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饥饿、礼拜、生锈、揉皱、”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主要内容,3、揣摩课文的表达方法,体会叙述、信、回忆穿插来写、苦乐对比的表达效果,体会课文结尾“梦”的含义。过程与方法

1、快速初读,把握线索。

2、找出凡卡的信的内容,自读、讨论、体会,然后有感情地朗读。

3、找出凡卡回忆的内容,体会乡村生活的清苦,并与凡卡的学徒生活对比,抓住凡卡的心理活动,体会其内心的痛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凡卡悲惨的学徒生活,体会他极度痛苦的心情。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凡卡写的信的内容,了解凡卡的苦难生活。

(抓住信的内容和回忆的内容读、悟、讨论交流;通过凡卡的神态、动作、联想,了解凡卡的内心世界)。

难点:作者的叙述、信的内容和凡卡的回忆交叉在一起,同时交替使用了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这种复杂的穿插和变化人称的写法是学习

上的难点。

(交流,体会表达的特点和效果,举出具体的语句、语段)。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1.我们刚刚读过安徒生的著名童话,今天再来读一篇外国文学作品,是俄国的伟大作家契诃夫写的《凡卡》。这篇小说写于1886年,当时正是俄国沙皇统治最黑暗的时期,人民过着苦难的生活,无数破产的农民被迫流入城市谋生,他们深受剥削之苦,连儿童也不能幸免。契诃夫家的小杂货店里有两个小学徒,就常受他父亲的虐待。他自小了解学徒生活,也同情小学徒的不幸命运,所以《凡卡》这篇小说写得真实感人,也使我们从中看到旧俄时代穷苦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板书课题)

2.我们怎样才能读进去,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学生自由说,如有感情朗读,联系实际进行联想,质疑思考讨论等等。)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按要求自读课文。(1)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画出文中出现的人名及人物的身份。

(3)将凡卡写信的段落标记出来。(3.8.10.11.12.15自然段)

(4)准备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凡卡。2.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生字新词,要读准字音。(2)读准人名,并明确人物的身份。

凡卡•茹科夫(伊凡•茹科夫):小说的主人公。阿里亚希涅:鞋匠,鞋店老板。康斯坦丁•玛卡里奇:凡卡的爷爷。

日发略维夫:老爷,爷爷工作的那家庄园的庄园主。菲吉卡:牧主。

艾果尔,阿辽娜:凡卡的小伙伴。卡希旦卡:老母狗的名字。(3)按写信过程将课文分成三段。

(4)简单介绍一下凡卡。(凡卡是一个才9岁的农村孩子,他没有爹没有娘,只有爷爷一个亲人。爷爷是个穷苦人,在乡下给庄园主当守夜人。9岁的凡卡,3个月前就被送到莫斯科的一家鞋店里当学徒,孤苦伶仃,生活十分悲惨。小说写的是凡卡在圣诞节前夜给爷爷写信,告诉爷爷他在店里生活很痛苦,请求爷爷把他带回乡下去。)

三、感受凡卡悲惨的学徒生活

1.快速默读课文,从凡卡的信里找出哪些段落是写他的学徒生活的。(8.11.15自然段)

2.轻声读第8.15自然段,说一说凡卡在老板家里受到哪些虐待,画一画有关的词句。

3.结合词句,汇报交流。

(1)挨打:结合挨打时的动作--“揪、拖、揍、戳”;工具--老板“拿皮带”“拿楦头”老板娘“捞起青鱼”;程度--“昏倒”,来体会他们对9岁的小凡卡肆意随便地殴打,毫无人性地对待。

(2)挨饿:结合“简直没有”“一点儿”“一点儿”来想凡卡一天到晚饥肠辘辘,可能饿到什么程度的表现。

(3)挨困:结合“一„„就„„只好”来体会凡卡即使在过道里也无法好好睡一觉,可能会困得怎样。

小结:凡卡在老板家里忍受着非人的折磨,吃不饱睡不好,还要挨打。联想他每天会怎样生活,没人的时候凡卡会怎样做,(如,偷偷地哭,想念爷爷,伤痕累累,捡东西吃等。)所以,凡卡才说“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

4.自由读,说说你从感叹号和省略号中读出了什么。(无法忍受、绝望、哀求等心情。)展开想象,把静止的省略号变成实在的生活内容。如:凡卡还受了哪些折磨?还可能怎样请求爷爷?

5.练习把凡卡的悲惨的生活和对爷爷倾诉的情绪通过朗读表达出来。6.快速浏览第11自然段,说说你的发现。(莫斯科,是富人的天堂,穷人的地狱。)

四、课时作业:

1、多音字组词。

2、形近字比较。

3、用“望”组词,再依课文内容填空。

第二课时

一、感受凡卡“美好”的乡村生活

1.这篇课文除了写信,还写了什么。(还写了凡卡对乡村生活的回忆。把这些内容放在写信中间,就是插叙。)

2.快速默读,找到与乡村生活有关的段落,作出标记。

3.读一读,说说爷爷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年老、困苦、劳累,但很乐观、风趣、慈祥,跟爷爷在一起凡卡感到很快乐。)4.有感情朗读4.5自然段。

5.结合具体语段,来说说乡村生活给凡卡留下了怎样的印象。(1)家乡美丽的夜景。宁静、优美、柔和,有着过节的气氛,从中可以想见凡卡高兴的心情。与城市悲惨的学徒生活相比,乡村的生活是那样美好,所以,在凡卡的记忆中,连一个普通的夜晚也如此美丽。这正是凡卡对家乡对亲人思念的表现。

(2)守夜和砍圣诞树。从“多么快乐的日子呀!”“逗笑一会儿”,还有爷爷生动趣味的语言,体会到这可能是凡卡印象最深、最快乐的一件事。试着读出凡卡的快乐。

6.仔细探究,乡村生活真的是美好幸福的吗?

爷爷已经65岁,还要给老爷家守夜,只能睡在大厨房里;守夜时要挨冻,砍圣诞树时爷孙俩都要“冻僵”了,体会到他们的生活是非常贫困劳累的。否则,爷爷也不会把他唯一的孙子送到城里去做学徒。在小凡卡的心里却如此美好,正是因为他现在的学徒生活太悲惨了,已经到了他无法忍受的程度。

二、讨论写法的作用

1.加入插叙部分,更加衬托出了凡卡学徒生活的悲惨和他迫切要回到爷爷身边的心情。

2.小说除了运用插叙,还采取了哪些方法,使我们如此感动? 在文中找到几处细腻传神的细节描写,来体会其真实具体,给人印象深刻,有身临其境之感。(凡卡写信时的动作、表情、心理,写信中对学徒生活的描述和对乡村生活回忆中,都有生动细腻的细节描写,找到一两处来体会。)

三、自学结尾,体会表达的特点

1.找找哪些地方是细节描写,说说细节描写的作用。

2.美好的梦与残酷的现实形成了对比,让人对凡卡悲惨的命运产生了更深的同情,更加愤恨造成这种命运的社会制度。3.讨论:凡卡的梦会实现吗,为什么?

4.回顾全文,进行总结:结构比较复杂,它由三部分内容组成:作者叙述凡卡的悲惨遭遇,凡卡信的内容,写信过程中凡卡的回忆。在这三部分内容的表达上,抓住了细节,表现了凡卡这个仅仅九岁的孩子复杂的内心活动,给爷爷写信,哀求爷爷把他带回去,说明了他在莫斯科学徒生活的悲惨,使我们深深同情他的悲惨命运,更加痛恨那个吃人的黑暗社会。

四、拓展阅读

契诃夫是与莫泊桑齐名的举世闻名的短篇小说大师。列夫•托尔斯泰说他是一个“无比伦比的艺术家”。契诃夫的创作活动是从短篇

幽默作品开始的,其幽默名篇《公务员之死》、《胖子与瘦子》、《变色龙》、《套中人》等,早已被译成中文,为我国广大读者所熟悉,其中《变色龙》、《套中人》还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建议同学们课外阅读《契诃夫短篇小说选》。

五、课时作业:

1、关联词填空。

2、课文片段阅读练习。

3、我对凡卡说„„

六、板书设计:

15凡卡(俄 契诃夫)学徒生活悲惨 乡村生活“美好” 渴望得到关爱 心愿无法实现

教学反思:

16*《鲁滨孙漂流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

2.了解《鲁滨孙漂流记》这部长篇小说的梗概,浏览作品的精彩片段,激发起课外阅读整部作品的兴趣。

3.初步了解鲁滨孙在荒岛战胜困难、谋求生存的非凡经历,体会鲁滨孙战胜困难顽强生存的积极生活态度。

4.通过讨论、摘抄或写心得体会的形式,开展交流活动,加深对作品的理解。过程与方法

1. 自读领悟,浏览并交流精彩片段。

2.熟悉鲁滨孙战胜的各种困难,细读精彩片段,体会乐观向上的积极生活态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人物命运,体会鲁滨孙不怕困难、顽强生存、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在快速阅读中培养把握主要内容的能力,并初步感知人物形象与精神,激发起课外阅读的兴趣。

(通过浏览把握主要内容,熟悉鲁滨孙战胜的各种困难,细读精彩片

段,体会乐观向上的积极生活态度。)难点:体会乐观向上的积极生活态度

(读精彩片段的后半部分,体会他内心斗争中传递出的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课文插图,文字片段。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插图)仔细观察这个人物,说说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自由说,如,衣衫褴褛,身体强健,置身荒岛,表情坚毅乐观等。)他就是《鲁滨孙漂流记》中的主人公。(板书课题)2.简介作品,激发起阅读梗概的兴趣。

18世纪,欧洲最杰出的思想家卢梭曾建议每个成长中的青少年,尤其是男孩子应该读读这部小说。它出自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之笔(板书:笛福(1660—1731),英国小说家),也是笛福的第一部小说,是笛福受当时一个真实故事的启发而创作的。1704年苏格兰水手赛尔科克在海上与船长发生争吵,被船长遗弃在荒岛上,四年后被救回英国。赛尔科克在荒岛上并没有作出什么值得颂扬的英雄事迹。但笛福塑造的鲁滨孙却完全是个新人,成了当时人们心目中的英雄人物。小说一经发表,立即在全世界引起轰动,有人把它拍成了电影,有人把

它编成连环画,成为人们最喜爱的小说之一。

二、阅读梗概,了解主要内容

1.下面,我们就来快速默读梗概部分,了解这部世界名著的主要内容。

2.交流这部小说的大意。(主要写了遇难荒岛的鲁滨孙与自然斗争,以顽强的意志生存了下来,还收留了一个野人,取名叫做星期五,把他训成了忠实的奴仆。28年后,他救了一艘叛变船只的船长,回到英国。)

三、浅显探讨小说

1.再次默读梗概,概括一下鲁滨孙在荒岛上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解决的。

(1)住──用木头和船帆搭了一个简易的帐蓬。(2)吃──打猎、捕鱼,畜养山羊,种粮食。(3)安全-防御。

(4)孤独-救助“星期五”。

2.鲁滨孙在荒岛上创造了生存的奇迹,说说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勇敢坚毅,乐观积极,靠智慧解决困难等。)

四、阅读精彩片段

1.浏览精彩片段,在表达上与梗概相比有什么不同。

精彩片段用第一人称描写“我”遇难荒岛后的所见所闻所想所做,其中大量细腻逼真的心理活动描写,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第一人称叙述角度,写的都是“我”眼中事,心中事,可充分展现“我”的内

心世界,这就更具真实感。阅读时,好像不仅作者就是“我”,连读者也变成了小说中的“我”。所以第一人称的好处是小说情境显得更为真切,作者与读者的距离缩小了。可以十分详尽地描写鲁滨孙的心理活动,这就大大加强了小说的真实效果,读来兴味盎然。)2.快速默读,了解主要内容。(主要写了鲁宾逊在绝境中的心理活动过程,用理智战胜失望,改善生活。)3.感悟精神光辉

(1)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鲁滨孙精神”的内容,有感情地读一读。(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这种精神。(出示“我”的幸与不幸。同桌间逐条对照互读。男生读“坏处”,女生读“好处”;老师读“坏处”,全体同学齐读“好处”,并将其中的“你”改成“我”,形成对话朗读。)

(3)结合整个片段内容,试着用“从„„中,我感受到鲁滨孙是„„的人”来说一句话。

(如,一个不屈服命运的人,面对命运弃他于孤岛,能及时调整心态,努力改变不幸的命运;一个善于调整心态的人,他经历了三次心态调整,逐步解决了生存问题、生活问题及如何获得有意义的问题;一个不怕孤独的人,他一猫狗为伴,以记日记来排遣寂寞,活得充实;一个以苦为乐的人,岛上物质贫乏,生活条件艰苦,他仍不断自我安慰,尽量改善生活;一个热爱生活的人,面对不幸,他没有失去生活的信心,而热情地投入到实在的生活中去。)

(4)出示并齐读:“在最不幸的处境之中,我们也可以把好处和坏

处对照起来看,从而找到聊以自慰的事情。”

五、拓展延伸

1.如果让你选课文中的一句话作为座右铭,你会选哪一句,为什么? 2.面对人生困境,鲁滨逊的所作所为,显示了一个硬汉子的坚毅性格和英雄本色。在西方,“鲁滨孙”已经成为冒险家的代名词和千千万万读者心目中的英雄。读了这部小说,老师想到了海明威的名言:“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消灭他,可就是打不败他。”请谈谈你阅读本文的启示,写一句话送给你的朋友或自己共勉。3.鲁滨孙在荒岛上还遇到哪些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回到英国后,又是怎样成了一个百万富翁的,请同学们课下找到原著读一读。可以准备向别人提出问题,或摘录有意思的句子,也可以画出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或者写一写读书体会,为班级读书会作好准备。

六、作业:

1、填恰当的量词。

2、文学常识连线。板书设计:

16鲁滨孙漂流记

冷饿:搭起帐篷 打猎捕鱼 养羊种麦 野人威胁:插树桩 分养羊群 救下“星期五”

(有智慧 勇敢无畏)

教学反思:

17*《汤姆•索亚历险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2.了解《汤姆•索亚历险记》这部长篇小说的梗概,浏览作品的精彩片段,激发起课外阅读整部作品的兴趣。

3.初步了解汤姆•索亚的历险经历,感知他的性格特点。4.通过讨论、摘抄或写心得体会的形式,开展交流活动,加深对作品的理解。过程与方法

1. 2. 3. 从题目入手,激发学习兴趣。

阅读梗概,浏览精彩片段后,交流感受。把梗概和精彩片段进行对比阅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人物命运,学习汤姆敢于探险、追求自由的精神。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快速阅读中培养把握主要内容的能力,并初步感知人物形象与精神,激发起课外阅读的兴趣。

(读梗概,了解主要内容。浏览精彩片段,交流感受。)难点:感知人物形象与精神。

(谈人物给自己的印象,再结合具体内容说明。)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阅读兴趣

1.我们刚刚阅读完两篇外国短篇作品,卖火柴的小女孩和凡卡的悲惨命运唤起了我们深深的同情。今天,我们要阅读的是一部美国的长篇小说,认识一个叫汤姆•索亚的小男孩(出示插图),他惊心动魄的历险连大人都称羡不已。(板书课题:《汤姆•索亚历险记》)这部书是马克•吐温的四大名著之一。马克•吐温擅长使用幽默和讽刺,对后来的美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们普遍认为他是美国文学史上的一大里程碑。(板书:马克•吐温 美国作家)

2.贪玩、渴望冒险,不喜欢被约束,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在这部小说中,汤姆•索亚的天性得到充分发挥。让我们来看看他为我们实现了怎样的梦想。

二、阅读梗概,了解主要内容

1.用较快的速度浏览梗概,说说这部小说主要写了什么。(小说描写了以汤姆•索亚为首的一群孩子天真浪漫的生活。他们为了摆脱枯燥无味的功课、虚伪的教义和呆板的生活环境,作出了种种冒险经历。)2.在汤姆这些冒险的经历中,你觉得最惊险的是什么?(如,半夜到墓地去试胆量,亲眼目睹凶杀案;三个人到杰克逊岛上过无拘无束地“海盗生活”;鬼屋寻宝;山洞迷路等。)

三、浅显探讨小说

1.你觉得这部小说值得一读吗,为什么?(从趣味性、可读性和知识性来进行交流。)

2.在梗概中,汤姆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汤姆是个聪明爱动的孩子,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智慧、计谋、正义、勇敢乃至领导才能等。他是一个多重角色的集合,足智多谋,富于同情心,对现实环境持反感态度,一心要冲出桎梏,去当绿林好汉,过行侠仗义的生活。)

四、阅读精彩片段

1.快速浏览精彩片段,具体描写的是梗概中的哪部分内容。2.一目十行地阅读,画出文中共出现了几个人物,与梗概相对照,哪些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撒切尔太太、波莉姨妈、汤姆、贝琪、哈克、道格拉斯拉斯寡妇、撒切尔法官、印江•乔埃及镇上的人们。)3.在这段历险中,你对汤姆又有了怎样的认识。

(结合具体的内容来简单说一说:如,是个乐观勇敢的孩子,当山洞中迷路,贝琪绝望时,三次探路,最终找到通道;是个足智多谋的孩子,在已经迷路的情况下利用风筝线探路;是个有爱心的孩子,恢复后即看望朋友哈克;是个顽皮的孩子,讲精彩历险过程,还不忘夸张地吹嘘一番;是个喜欢冒险的孩子,当有人问他是否还想再到那个山洞走一趟时,他说自己不会在意的。)4.说说这个片段中你感觉精彩的地方。

引导学生关注表达的特点:如,细节描写传神--撒切尔太太和波莉姨妈的绝望状态和汤姆讲述自己的历险过程时的语言,都细腻地表现出了人物的心情与性格;语言描写生动--汤姆在讲历险时不停

“怎样”“如何”,夸张与吹嘘溢于言表;侧面烘托:小镇上人们的表现,有力地衬托出汤姆的冒险与勇敢机智的精神;幽默:如镇上的人们略显失常的表现,“欣喜若狂、衣衫不整;成群结队地迎接,迈着雄壮有力的步伐,浩浩荡荡地穿过大街小巷,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排着队搂着获救的孩子又亲又吻,使劲握着撒切尔太太的手,泪水如雨,洒了一地”等。5.摘抄你认为精彩的语段。

五、拓展延伸

1.小说第二章中有关出让刷墙权的那段描写充分展现出汤姆具有杰出的领导才能。本不知不觉地自愿成了汤姆的“俘虏”,他不仅替汤姆刷墙,而且为了能刷上墙,连自己的苹果也赔上了。当孩子们抢着刷墙时,汤姆却暗自高兴。汤姆是个多种角色的复合,他身上还有着各种各样的性格特征,也许有着你的影子。请同学们课下阅读《汤姆•索亚历险记》。

2.要求:查找资料,了解作家马克•吐温;阅读小说,标记好你认为最有趣的段落,结合对汤姆的认识写一篇心得体会,也可以摘录精彩句段,准备参加班级读书会。

六、作业:

1、依拼音写词语。

2、写与“无忧无虑”类似的词语。

3、分析句子,回答问题。

七、板书设计:

17*汤姆•索亚历险记

和哈可半夜到墓地检验胆量 勇敢,敢于探险,和哈可、乔奇到杰克逊岛当“海盗” 足智多谋,富于同情心

教学反思:

和哈可到鬼屋寻宝

和贝琪在魔克托尔山洞迷路 和哈可再到洞中寻宝

《回顾•拓展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读外国文学作品,二是通过交流学习一些读外国文学作品的方法。

2.积累文学作品中富有人生哲理的句子,从中悟到阅读文学作品要善于积累的读书方法。

3.了解几个外国作家的故事,体会他们语言的幽默和巧妙。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交流平台)

一、导语:同学们,这一段时间,我们比较深入地阅读了外国文学名著,了解了名著中的性格鲜明的人物,今天我们就开一个小型读书交流会,好不好?

二、从四个方面交流:

1.交流外国名著及名著中的人物,可以说说读了什么名著,简介名著内容,交流读后感受,可以介绍名著中印象深刻的人物。这个部分是重点。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交流,一方面给他一个展示的平台,另一方面也是一次好书推介。

2.交流读中国名著和外国名著不同的感受。

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注意外国名著的语言特点,对不同国家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3.交流阅读外国名著和长篇的方法、遇到的困难,及解决困难的方法。

比如书中提到的宗教信仰、名字姓氏、风俗习惯,要引导学生理解不同的文化,不同时代人的思想,而不要排斥或迷信。4.交流怎样做读书笔记。

长篇名著可以摘录充满哲理和智慧的话语、摘录优美的片段,写梗概等方法做读书笔记。

第二课时

日积月累

一、自读文学大师智慧的话语。边读边试着理解句子的意思。

二、说说打动自己的句子,并试着说说自己的感悟。

三、背诵句子。

四、交流自己阅读外国作品积累的值得记忆的句子。

五、简要介绍几部适合学生阅读的文学作品的内容,鼓励学生阅读这些作品。

飞鸟集:《飞鸟集》是泰戈尔的代表作之一, 也是世界上最杰出的诗集之一, 它包括300余首清丽的小诗。白昼和黑夜、溪流和海洋、自由和背叛, 都在泰戈尔的笔下合二为一, 短小的语句道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引领世人探寻真理和智慧的源泉。

玉米人:伊龙大地是土著印第安人世世代代主活繁衍的地方,林木蓊郁,莽莽苍苍。山下的皮希古伊利托村里住着几十户拉迪诺人其(即

西班牙人和印第安人的混血种人)。他们计划放火烧山,种植玉米,出售玉米。这完全违反了印第安人的传统观念。当地印第安人认为,人是玉米做的,卖玉米就是出卖自己的子孙。围绕着种玉米发生了一个离奇的故事。

老人与海:故事讲到一个精神沮丧的老渔人,在他对职业的自豪感(他留下的唯一自豪感)的支持之下,冒险远航至墨西哥湾流并在那里钓住了一条该水域中从未见过的最大的马林鱼。故事接着说到他孤零零地、在因奋力叉住这条大鱼而耗尽了力气之后,被迫投入一场和一群海盗似的鲨鱼的绝望的搏斗之中,结果是那些鲨鱼只给他留下了猎获物的一具骨架。趣味语文

一、读几则小故事,想想趣在哪里?

二、分别就三则小故事交流。

1.《巧问巧答》巧在什么地方?你能把问号和感叹号变成语言吗? 2.《一个逗号》说明了什么?(作家创作的严肃和认真)3.《文豪和蚊子》马克•吐温的话巧妙在哪? 教学反思:

第五篇: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野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注重语言积累

2、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 过程与方法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的内容。

2、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

3、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文章的主题、理解作品的深刻内涵。

2、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习惯和能力。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1、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写了很多诗文来赞美野草,比如国破山河在,成春草木深。你还知道那些诗句?

2、诗句如此,老师这里有一些图片是绝处逢生的植物,这种不落在今天我们来学习我国现代作家夏衍写的一篇文章《野草》(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野草的种子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①课文中的确有几个难读、难写的字,谁发现了? 解剖(注意读音)、韧性的韧注意书写。

②(如果有说野草具有顽强不屈的生命力,师评:你还透过种子的力大感受到野草顽强的生命力。)随即板书——力大

2、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概括课文中描写种子力大的例子? ①交流(刚才同学们都在很认真的看书,谁来共享一下? ②总结(针对同学们的回答,师直接总结)

(1)作者用了一个种子试验的例子来说明种子的力非常大(2)通过描写种子生长历程„„

(3)从人们讨论“世界上什么事物的气力最大”的例子„„ 师:总结

课文通过举例向我们说明种子的力非常大。

三、学习课文第六自然段

过渡:这也许特殊了一点,常人不容易理解,那么你见过笋的成长吗?见过被压在瓦砾和石块下面的小草吗?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六自然段,感受一下这两种植物的生长历程?

1、这种力如此之大,文中用了三个动词分别是?

2、透、钻、挺是什么意思?

3、那换成这样写行吗?

4、说话要有理有据呀,请你再细细品读着几句话,说说你的理由吧。

5、透、钻、挺更能让我们体会到小草那不可抗的力,掀翻也给我们同样的感受。

6、学生展示(1人)提问:从他的朗读我感受到了那一棵棵小草,一棵棵被压在瓦砾和石块下的小草,周围是一片黑暗,见不到一丝光明,但是小草们它顽强的成长着,此时此刻,你们的心情是怎样的?把我们的心声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吧(齐读)

四、学习第七自然段

过渡:听着你们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一棵棵顽强不屈的小草,感受到小草那不可抗的力。这种里决不是一种简单的机械力,而是一种——生命力(生齐说)

1、夏衍对种生命力又是怎样解读的呢?指名读。

2、是呀,这是一长期抗战的力,一种有能屈能伸的力,更是一种不达目的不止的力。夏衍的话你读懂了吗?

3、别着急,老师相信此时大家的心里都有自己的感受,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资料,相信看完之后你对这句话会有更深的理解。

4、出示资料,配乐朗读:

1937年,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入我国东北等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940年,抗战进入最困难的相持阶段,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奋起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但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不抵抗政策,致使大片国土沦陷,日本帝国主义则异常嚣张。在暂时困难面前,有极少数人怕这怕那,甚至想投降日寇,出卖国家和民族利益来向日本求和,散布“亡国”的悲观情绪。当时在桂林主持《救亡日报》编辑工作的夏衍写了这篇极富号召力的杂文《野草》。

5、听到这你想说点什么?齐读这段话。

(学生自由读完以后)--男生读-女生读――齐读

1)男生们,作为一名爱国志士,当你们看到大片国土沦陷时,此时你内心激动的心情,你会这样读,男生们,齐――

2)女生们,作为一名革命勇士,当你看到那些趋炎附势的卖国贼正对着侵略者点头哈腰的时候,你们内心的愤慨一时迸发出来,女生们,齐――

3)同学们,面对这样的局面,我们能坐以待毙吗?难道我们就这样等着帝国主义任人宰割吗? 作为当代小学生,当你看到无数革命先烈战死沙场,与敌人奋力抵抗时,敬仰之心油然而生,我们身上好像拥有着无尽的潜能,力量,这种力是――

听着同学们的朗读,我仿佛„„就像诗中所说的那样,离离原上草„„作为一名爱国作家,夏衍先后用了110多个笔名与敌人周旋,在此期间写下了《野草》他鼓舞着人们拿起武器奋力抵抗,同时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他写道:“第八自然段”(读一遍)

五、总结

1、作为和平年代得我们,生活中有这样像野草精神的人吗?

2、再练笔。

再来读野草,又能得到什么启示呢?请同学们拿起笔来写一些

1、假如你是悲观的种子,飘落在石缝里,此时,你遇到了野草,它跟你说„„

2、假如你是小小的山花,花圃里的玫瑰嘲笑你不艳丽时,你怎么说:

3、假如你是沃土中的一株矮松,你会羡慕石缝间的松柏吗?为什么? 生活中有许多不畏艰辛、奋然向上的人,给同学讲一下。

第二课时

课型:

练习课

练习内容:

自设练习题、配套练习册。

教学目标:

完成课堂达标练习(自设题)并独立完成配套练习册。

教学流程:

一.课件出示习题

(一)、在加横线字的正确读音下面画“_______”。

解剖(pōu pāo)骨骼(hã gã)机械(jiâ xiâ)瓦砾(lì lâ)特殊(sū shū)瞬间(sùn shùn)

(二)、区别字组词。

械()殊()韧()瞬()戒()残()纫()舜()

(三)、写出下列词的反义词。

特殊——()瞬间——()悲观——()

(四)、按要求变换句子。

(1)世界上力气最大的是植物的种子。(改成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没有一个人将小草叫做“大力士”。(改成设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小草刚刚从土里长出来。(改成拟人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1)作者为什么要赞颂小草的力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为什么只有这种坚韧的草,才可以傲然地对那些玻璃棚中养育着的盆花哄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相互订正,教师相机点拨

三、学生独立完成配套练习册。课后反思:

《琥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正确读写“琥珀、飒飒”等词语。

2、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

3、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4、继续学习按一定的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过程与方法: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悟,展开合理想象,领会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爱好。

教学重难点:

启发学生展开合理想象,领会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教具准备:

1、琥珀形成过程课件

2、搜集有关琥珀的资料。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以插图导入新课。

大家见过这个东西吗?(出示课文插图)谁能说说它是什么?现在,就请大家把搜集到的有关琥珀的资料跟全班同学交流一下吧!(指名学生交流收集到的资料。)请仔细观察这块琥珀,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你所观察到的。

在这块透明的琥珀的背后,还有一段耐读的故事呢,你想知道吗?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琥珀》这篇

课文吧。(板书课题)

(1)识记课题。

(2)就课题质疑: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学生可能会提的问题:琥珀是怎样形成的?怎么被发现的?有什么用处„„(3)解决学生能通过预习解决的问题。

二、学习生字,读通课文。

昨天晚上大家已经预习过了,老师想检查同学们自学生字及朗读课文的情况。

1、检查生字自学情况。(1)小组自学生字。

(2)汇报:主要抓住容易读错、写错的字来谈。

2、检查朗读情况。(分角色个别读课文)

三、学习琥珀样子部分。

1、刚才同学们仔细观察了这块琥珀,也观察得很仔细,下面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么描绘这块琥珀的?

2、读文并画句。

(1)找出详细写琥珀样子的自然段。

(2)请大家自由读这个自然段,在文中画出写琥珀样子的语句。(出示)

2、这个自然段除了写琥珀的样子,还写了什么?能找出有关的词句吗?

四、尝试想象琥珀形成的过程。

想必很多同学都跟刚才那位同学一样,很想知道这么漂亮的一块琥珀是怎么形成的。前一课《黄河象》科学家能根据黄河象的化石展开合理的想象,推想黄河象化石形成的过程。今天我们大家都当一回科学家,推想一下这块琥珀是怎样形成的?

五、对照比较。

1、读文中琥珀形成的部分。

2、与自己想象的进行比较。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识。

出示琥珀图片,生描绘琥珀的样子。

二、了解琥珀的形成。

1、通过这块琥珀,科学家推测了琥珀形成的过程,哪些自然段写琥珀形成的过程的?请迅速浏览课文找一找。

2、自由读2-12然段,然后说说自己在读的过程中知道了什么?

3、学生汇报,师相机板书。(板:松脂球、化石)

4、请生当科学家,研究松脂球形成所需要的条件。那么具体来说,介绍形成松脂球的是哪些自然段?

(软件出示)我是科学家:找一找,议一议,松脂球形成所需要的条件,并说出理由。

5、学生汇报:太阳光、松脂、苍蝇、蜘蛛、6、默读2-9自然段,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读读。

7、提出汇报要求:

我会读:有感情地朗读你喜欢的句子,再说说原因。

我会演:动手表演写得精彩的部分,可以加入自己的语言,自由发挥。

8、学生汇报。

①“一个小苍蝇展开柔嫩的绿翅膀,在太阳光里快乐地飞舞。后来,它嗡嗡地穿过草地,飞进树林。”(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小苍蝇写生动)

②“忽然有个蜘蛛慢慢地爬过来,想把那苍蝇当做一顿美餐。它小心地划动长长的腿,沿着树干向下爬,离小苍蝇越来越近了。”(读出小心翼翼)

③“蜘蛛刚扑过去,突然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一切发生得很凑巧)

④“小苍蝇不能掸翅膀了,蜘蛛也不再想什么美餐了。两只小虫都淹没在老松树的黄色的泪珠里。它们前府后仰地挣扎了一番,终于不动了。”(你觉得这两只小动物怎样?谁还想读?那位同学能动作表演“前俯后仰”?师:这么说,就会留下黑色的圆环,这就与我们观察到的吻合,原来科学家是这样推测的。同桌互读。)

9、用朗读的方式汇报的同学读得真棒!不知道表演的同学会怎样呢?请表演的同学戴上头饰表演。

10、如果松脂早滴或晚滴一点会怎样?(这说明事情发生得很巧。)

11、请默读10-12自然段,找一找松脂球变为化石需要哪些条件,画出有关句子。(1)学生标画。

(2)学生汇报,老师相应板书。

12、软件播放琥珀形成的过程。

同学们想看一下琥珀形成的过程吗?请看屏幕,认真观察后要作复述。

13、同桌互相复述,看谁说的好。

14、我们知道,这一块琥珀的形成过程是科学家推测出来的,这样的想象有哪些依据?(有两个方面:一是在海滩发现的,由此想象大水淹没森林,松脂球淹没在泥沙里,逐渐变成化石;二是从琥珀的样子可以想象“它们在黏稠的松脂里怎样挣扎。)

15、小结:想象要合理,要以现实为依据。

三、小练笔:当解说员。

这一个罕见的琥珀现在就放在博物馆里,吴老师昨天上网,看到一则招聘广告,我想:假如我们班有同学被招聘上了,那该有多棒啊!同学们想试试吗?

(出示)招聘广告:

北京自然博物馆招聘优秀解说员,应聘内容:以“琥珀”为题材,运用优美语言,按一定顺序向参观者解说琥珀。

(1)学生练习。(2)汇报。

(3)假如你是馆长,你会招聘谁?(颁发聘书)

五、拓展延伸:

课文中描写的琥珀还有可能是怎样形成的?你是怎样想象的,和同学交流交流。

第三课时

课型:

练习课

练习内容:

自设练习题、配套练习册。

教学目标:

完成课堂达标练习(自设题)并独立完成配套练习册。

教学流程:

一.课件出示习题

(一)、拼音我会选。连线。

珀 琥 蝇 掸 黏 湃 渗 脂 dǎn yíng hǔ pî zhī nián pài shân

(二)字义我知道。查字典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掸掸翅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渗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松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黏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火眼金睛。用“”画去不正确的生字。

松(脂 指)(佛 拂)拭(掸 弹)灰尘 吉(祥 详)(脂 旨)肪 吹(拂 扶)(掸 弹)药(祥 详)细

(四)、词语乐园。

()地照着()地穿过()地响()地划动()地照射()地挣扎()地飞舞()地腐烂

(五)、词语我会选。

推测 预测 推想

(1)数学老师经常让我们进行()与假设,然后再进行验证,如果验证正确,即为定理。(2)地震是很难()的,所以地震的灾害给人类造成了极大的损失。(3)从那块琥珀化石,人们可以()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

溢出 浸出 渗出

(4)太阳火辣辣地照着松树林,许多老松树()黄色的泪来。(5)池子里的水装满了,都()来了。

(6)深山里有股泉水,天干的时候,人们轮流去舀水,这泉水是从山里()来的。

(六)、根据你搜集的资料,想想本课中的琥珀的形成要哪些必要的条件? 琥珀是古代松脂的化石。所以要形成琥珀的第一条件是要有________________,光有这不还不够,还要有________________,然后要有________和________的出现,而且非常巧合的是两种动物刚在一起,被牢牢地包在________里,又经过很长时间,地质发生沧海桑田的变化,这块松脂球被________,又经过千年万年,变成了一块独一无二的________。

二、学生质疑,教师点拨。

三、课堂及课外作业 完成配套练习

课后反思:

《蝶恋花·答李淑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语,理解重点字词意思,理解诗句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体会诗人抒发的革命情怀和思想感情。

3、展开想象,学习双关和引用神话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1、通过交流,体会诗歌意思,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领悟作者对两位烈士的怀念赞美之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的《忆江南》吗?我们一起来背一背。

2、这是一首词,你知道词是什么吗?

3、生根据资料进行回答。

4、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由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所写的词,题目是——(课件出示题目),学生齐读课题。

解题:蝶恋花是词牌名,答李淑一是标题,意思是答复李淑一。

5、关于毛泽东,你了解多少?请简略介绍。(学生概括介绍毛泽东)

二、检查预习

(一)字音:读准读通。

1、同学们,通过预习,你能正确读出课文吗?请特别注意突出表示的字词。(老师出示课文,将重点词突出表示)

指名学生读课文。其余学生仔细听,听后评价字音,和节奏停顿。

2、学生朗读。

进行评价:好的地方,不足的地方。(有错的地方纠正后再读)

(二)理解意思,读出节奏。

1、在这首词中,你读懂了哪些句子的意思,能通过理解重点字词来理解句子的意思吗?

2、指名抓重点字词理解句意。

生:在第X句中,我知道了XX的意思,就是——,这句话的意思是——。

3、你能把这句话读一读吗?

4、全班齐读全文。

三、想象画面,体味诗境

1、孩子们,请闭上你的眼睛,用耳朵,用心仔细的聆听,在老师的朗诵声中,你的眼前出现了哪些画面?

2、老师配乐朗读,学生听进行想象。

3、好,睁开你的眼睛,你能将刚才想到的画面,在文中找到相应的句子吗?(学生默读课文,画文结合,找到句子)

4、指名回答

三、品读句子,感悟情感

1、请大家回到文中,将那些你感受最深的字词圈出来,将你体会到的感情用

一、两个词批注下来。板书:情。

2、学生进行自学,教师巡视、点拔。

3、请将你的自学结果在小组内进行交流,互相启发。小组交流,老师巡视、检查,了解情况。

4、全班交流。1、2句。

(1)老师读“我失骄杨„„直上重霄九”这两句时,(课件出示句子“我失„„”)从两个“失”字,我读出了他心里的悲痛。

师:同学们,诗人失去他挚爱的妻子和战友,心里的悲痛无以复加。孩子,你有亲人永远地离开你或是远离你这样的情感经历吗?当时你是怎样的心情?

(2)从这一句的“骄杨”这个词,感受毛泽东为杨开慧感到骄傲。3、4、5、6句。生齐读

师点拨:这四句,作者借用神话的写法,充分发挥丰富的想象,把英雄的伟大表现出来。(板书——神话)

指导朗读这四句话。7、8句。

点拨:在最后两句中,感受英烈看到人间取得革命的胜利时激动得泪如雨下的情景。特别是“泪飞”和“倾盆雨”,泪水就像倾盆大雨一样流下来。

因为听到了革命胜利的消息,烈士们感到非常激动,他们的血没有白流,经过艰苦的斗争,终于打败了敌人,建立了新中国。他们的心愿得以实现,可以放心了。所以他们的泪水飞流直下,像下大雨一样。

这是夸张,更好地表现出了他们激动的心情。

同学们,毛泽东这首词,是为了答复李淑一而作。李淑一曾写《菩萨蛮·惊梦》。(课件出示)师配乐朗诵《菩萨蛮·惊梦》。

师:读了李淑一的这首词,你能感受到她是什么样的心情吗?(伤心、悲伤、悲痛„„)

在这两首词中,都写到了同一事物,是什么呢? “泪”。

李淑一写到:(课件出示)“醒忆别伊时,满衫清泪滋。”请女生读这两句话。毛泽东写到:(课件出示)“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请男生读)师:这两种泪,一样吗?

不一样。李淑一的泪中,全是悲伤,哀愁。毛泽东词中的泪水,有喜悦,有激动„„(读句子)师:蝶恋花中的泪,是谁的泪?是怎样的泪?

(1)这是诗人毛泽东的泪,因为他思念妻子,想到妻子和那些牺牲的先烈们,他也很悲痛。除此这外,他也是激动的泪水,经过多少苦难,流了多少鲜血,才换来今天革命的胜利。

教师引读:“忽报人间曾伏虎”——(生齐读)“泪飞顿作倾盆雨。”(2)是神仙的泪。为人间的胜利高兴而流泪。

教师引读:“忽报人间曾伏虎”——生:“泪飞顿作倾盆雨”。

(3)是那些活着的革命者以及中国的老百姓。他们因为看到了革命成功而喜极而泣。老百姓们感激革命者为他们创造美好的生活而流下感恩的泪。

5、教师小结。

一个“泪”字,流出了多少人的心声,表达了多少人的感情,它是对逝去亲人最深切思念的体现,它是对心中激情最痛快地倾泄,它是对心愿得以实现的告慰,它是对革命胜利最直接的赞颂,这泪,如倾盆大雨,飞洒人间。

四、学法指导,情感升华

同学们,刚才在大家丰富的想象中,我们走进了诗人所描绘的意境,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了诗人丰富的思想感情,这就是我们学习诗词的学习方法。(板书“学法”),在这首词中,诗人还运用了“双关”和“神话”写作手法,把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让我们感受真切。

就让我们在这音乐声中,再次走进《蝶恋花·答李淑一》,全班感情朗读。

四、总结拓展

布置课后阅读:毛泽东诗词《七律·长征》、《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和苏轼的《蝶恋花》。

第三课时

课型:

练习课

练习内容:

自设练习题、配套练习册。

教学目标:

完成课堂达标练习(自设题)并独立完成配套练习册。

教学流程:

一.课件出示习题

(一)、注音。

飏()霄()讯()曾()倾()

(二)、拼写。

jiāo yáng chïng xiāo wân xùn jì mî()()()()cháng ã zhōng hún wàn lǐ cháng kōmg()()()

(三)、解释词语的意思。

轻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忠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倾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填空。

1、《蝶恋花答李淑一》的作者是(),表达了他()思想感情。

2、按原文填空。

我失骄杨(),杨柳()。忽报(),泪飞顿作()。

(五)、句子翻译。

1、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2、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二、学生质疑,教师点拨。

三、完成配套练习册。

课后反思:

《生命奏鸣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了解人体各器官的作用,从而掌握人体机能。明确本文主要的说明方法。

2、体会学习文章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及总分总的写作顺序。

3、教育学生珍爱生命,努力释放生命的光辉。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重点词语;

2、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板题 生命奏鸣曲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解决生字新词。

2、指名读文,正音,并引导感知课文内容及说明方法。

3、学生默读思考。

4、引导交流,指导明确以下内容。

本文是一篇说明文,介绍了关于人体内脏的有关知识,说明人体内到处充满着生命的活力与音响,这些音响组成了一支“生命奏鸣曲”。“生命奏鸣曲”这个题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本文在说明时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形式,非常清晰:

第一部分(1自然段)总写活着的人各个内脏器官都要发出声音,汇成一支“生命奏鸣曲”。第二部分(2—6自然段)分别从三个方面说明组成“生命奏鸣曲”的乐章。这部分分三层: 第一层(第二自然段)说明心脏发出的声音与人体健康的关系。第二层(3、4自然段)说明肺脏发出的声音与人体健康的关系。第三层(5、6自然段)说明胃肠道发出的声音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第三部分(7自然段)说明人体各种音响组成的“生命奏鸣曲”成为人的生命的重要标志。

三、探究交流

1、学生品读课文,体会本文说明语言的生动准确。

2、引导交流,抓住有关词句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并朗读重点部分。如:

作者把心脏比喻成“勤劳的鼓手”,因为它以每分钟60—100次的节律发出声音,把肺脏比喻成“管乐队”,因为“肺里有树枝一样分叉的气管、支气管、小支气管、毛细血管”等。这样,通过比喻把人体有关知识形象地介绍给读者,清楚明白而又准确生动,充满趣味性。又如,作者对于不同情况下心脏声音的说明:正常状态下,发出“同、特、同、特”的声音,当心脏受到损伤时,它就急剧地跳动,鼓声就从“同、特”变成了“同、特—特”,说明清楚准确,又生动形象,把心脏跳动的有关知识介绍给读者。

3、知识拓展。

你还知道人体的哪些声音?能根据自己的了解,说出怎样从声音的变化判断一个人身体是否健康吗?(从咳嗽声、打喷嚏的声音、以及嘶哑的嗓音可判断一个人正患感冒、支气管炎、或者咽炎;从人发出的打呵欠的声音可判断一个人疲劳或困倦的程度等。)

四、全文小结

从内容到说明方法作简要概括。

五、仿写练习

结合本文总分总的说明顺序及说明语言生动准确的特点,引导学生自定内容、主题进行仿写。

六、资源介绍

1、生命的基本功能。

2、生命的本质。

第二课时

课型:

练习课

练习内容:

自设练习题、配套练习册。

教学目标:

完成课堂达标练习(自设题)并独立完成配套练习册。

教学流程:

一.课件出示习题

(一)、给下列字注音。

肺()脏()蠕()动 肺泡()黏()膜 痉()挛()分泌()酣()睡 呼噜()

(二)、多音字注音。脏()()泡()()塞()()()

(三)、形近字组词。

肺()吸()胀()狭()泌()沸()阻()沛()汲()涨()陕()沁()拂()沮()

(四)、回答问题。

1、本文采用()的修辞方法,分别写了()()()与人体健康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学生质疑,教师点拨。

三、独立完成配套练习册。

课后反思:

《伟大的日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思考课后思考题,并与同学交流。

3、通过学习加深对生命 意义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

1、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感受莎莉文对生命的理解尊重和启发,以及莎海﹒伦凯勒对老师的崇敬与感激之情。从而感受“伟大”,激发学生学习海伦﹒凯勒的精神。

2、通过重点词句感受“伟大”。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教师导入。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伟大的日子》。让我们走近一个充满生机的小姑娘,走进一个盲聋过娘不寻常的生活吧,共同感受那个唯独属于她的——伟大的日子。

3、你知道这个伟大的日子是属于谁吗?

4、那么,你对海伦﹒凯勒的了解有多少呢?

5、教师出示幻灯,简介海伦﹒凯勒。

海伦·亚当斯·凯勒又译为海伦·凯勒(Helen Adams Keller,1880-1968,6月1日),美国女作家,残疾教育家。她在19个月的时候因为一次连续几天的高烧,治愈后留下后遗症,被迫失去视力和听力。在这黑暗而又寂寞的世界里,她自暴自弃,但在导师安妮·莎莉文(Annie Sullivan)的帮助下,海伦学会用顽强的毅力克服生理缺陷所造成的精神苦。她热爱生活并从中得到许多知识,学会了读书和说话,并

开始和其他人沟通。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学院,成为一位学识渊博,掌握英语、法语、德语、拉丁语、希腊语五种文字的著名作家和教育家。她走遍世界各地,为盲人学校募集资金,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她获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赞扬,并得到许多国家政府的嘉奖。1964年获总统自由勋章。她的事迹曾两次被拍成电影。

6、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她那敏锐的世界。

二、分段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指名分段读课文,纠正字音,概括段落大意。

三、给每段内容家小标题。

1、浏览课文内容,小组内概括小标题。

2、师生共同选择最恰当的小标题。

四、走进“生活”感受“伟大”。

1、读了这篇课文,你觉得安妮﹒莎莉文的的教学方法有什么特别之处?请找出稳重的句子来说明。

2、教师指导学生来朗读这些句子,并让学生谈谈对这些局的的理解,深入体会安妮﹒莎莉文对海伦﹒凯勒的特殊关爱以及她与众不同的教学方法。

3、现在大家能不不能说一说,为什么那一天对海伦﹒凯勒是如此的重要,如此的“伟大”?

五、拓展阅读,感受坚强“伟大”。

1、幻灯出示海伦﹒凯勒的名言。只要有阳光,便不会看见阴影。——《冲出黑暗》

虽然生命中有很多缺陷,但世界是美好的,无论处于什么样环境,都要不断努力,都要学会满足。——《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不要埋怨别人对你设下困难,只要自己努力一把,克服那些困难,即使失败了我觉得也不会太伤心,但我坚信那只是偶然,而必然则是你肯定会成功!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世界上最美丽的东西,看不见也摸不着,要靠心灵去感受。爱是摸不着的,但你却能感到她带来的甜蜜。不怀希望,不论什么事情都做不出来。

人生最大的灾难,不再与过去的创伤,而在于把未来放弃。

仅仅靠触觉就能感受到这么多的幸福,那么,如果能看见,我会发现多少更美丽的东西啊!

2、指名分别朗读这些句子。

3、从这些句子中感受到了海伦﹒凯勒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六、布置作业。

1、听写文中的词语。

2、搜集海伦﹒凯勒的的故事。

3、将海伦﹒凯勒的的故事讲给身边的小同学听。

第二课时

课型:

练习课

练习内容:

配套练习册。

教学目标:

完成配套练习册。

教学流程:

一、学生审题,质疑。

二、教师点拨。

三、学生独立完成填写。

四、全班交流。课后反思:

语文天地四

教学目标:

1、积累句子,背诵关于生命的三句名言。

2、社会实践:让学生仔细观察、了解清明扫墓活动,思考扫墓活动的意义。

3、作文:用通顺的语言记述清明扫墓活动。

教学重难点:

安排社会实践活动,指导写好作文。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范文。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复习归纳本单元课文,思考生命的意义。

1、指导归纳。

2、出示课件总结。

二、学习关于生命的名言。

1、课件出示。

2、领读。

3、学生自由发言,说说对这些话的理解。

4、课件出示第一句名言的译文,学生做笔记。

5、齐读。

6、提出背诵要求。

三、安排社会实践活动。

1、教师语言导入。

清明节又到了,我们都要去扫墓,扫墓能表达我们对祖先、先辈的缅怀,也能让人思考如何使自己的生命更有意义。

2、安排活动。

3、积极参与学校安排的烈士陵园扫墓活动(机动)或家人的扫墓活动,认真观察扫墓的程序仪式。

4、把所见所闻写在日记上。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二、呈现目标(课件)。

三、提出作文要求。出示课件。

四、指导写法。

1、说说自己以前写作文经常存在的毛病是什么?本次作文有什么注意事项?

2、写活动应该写哪些方面的内容?重点写什么?

3、用哪些方法可以把活动写得更具体、更生动?

4、活动的中心是什么?可以用哪些经典的句子去概括?

五、出示范文,讲读。

清明扫墓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又是一个清明节,伴随着纷纷细雨,似乎老天爷也因为这个怀念的日子而哭泣。

我和奶奶、爸爸一早就准备了食品,蜡烛,火柴······去给已去世的爷爷扫墓。

爸爸开了大约40多分钟车,我们就来到墓园,看着两旁漫山遍野的桃花,在阳光的衬托下,显得格外美丽,我的心情也愉快了很多。但是,放眼望去,满山的坟墓,让我想到人的生命是多么脆弱。尤其是来到爷爷的墓前,我们的心情更是沉重无比。奶奶见到爷爷的墓,伤心不已,感慨万千,对着爷爷的坟头,流着泪念叨:“老头子啊,你走的太早了!你一辈子尽受苦了,半天的好日子也没过上!现在生活多好啊,自来水接上了,路都修宽了,顿顿吃好的,咱家去年还买了小轿车,要是你还活着,我们坐车去城里逛逛多好啊… …!”听着奶奶伤心的话,我也不由自主地想起爷爷对我的疼爱。爷爷离开我们已经快六年了!记得小时候,我非常喜欢看秧歌,爷爷总会抱着我去。可是,现在已经再也见不到爷爷的笑容;再也感受不到爷爷对我的爱,也看不见爷爷的样子了。现在,爷爷孤单地躺在眼前这堆黄土里,生命和亲情说没就没了… …

伴着丝丝冰凉的雨,我们返回了。一路上,看着来来往往的人,我不禁紧紧搂住了身边还沉浸在悲痛中的奶奶,突然想起一句古诗:“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生命是如此短暂,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珍惜每一天幸福的日子和身边的每一个亲人。

下载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第四单元[小编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第四单元[小编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苏教语文六年级下册知识点大全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复习要点 1、本学期培养的学习习惯: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②在实践中学会运用。 2、《长江之歌》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的主题歌歌词,词作者是胡宏伟,曲......

    小学六年级语文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教案 11、长 征 【教学要求】 1、通过本诗的学习,体会红军长征途中越过千难万险的情景,学习红军战士藐视围难,战胜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2、理解诗中"等闲、逶迤、......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作文

    《鲁滨逊漂流记》读后感想 如果你是一个充满梦想报负的人,你会不畏艰险坚持去实现自己的愿望吗?如果你是遇难后唯一的一个幸存者,你会被暂时的困难所打倒吗?如果你被困荒岛,你会......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作文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作文 春夏秋冬,人的四季,岁月蹉跎,人的足迹。人类从呱呱落地的那一刻起,就开始了生命季节里的徘徊,开始了新长征路上的生存。学会生存,就要有所追求。所以......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作文(模版)

    学会生存 我们生活在一个似乎是和平、安详、快乐的世界里。生活在这个世界里的我们,似乎十分安全、幸福。事实上上,我们并不处在快乐与幸福中。各种各样的天灾、人祸,随时都......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作文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作文范文 读《鲁滨孙漂游记》有感 这段时间,我阅读了英国作家笛福写的《鲁滨孙漂游记》这部小说,小说故事情节曲折动人,真实自然,引人入胜。读完后,我的心......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作文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作文(人教版)— 《鲁滨孙漂流记》读后感 读完《鲁滨孙漂流记》这本精彩的小说后,一个高大的形象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他就是勇敢的探险家、航海家鲁滨孙。......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第四单元 生命 单元备课: 生命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本单元围绕“生命”这一话题,以各种不同的形式诠释了生命的内涵;或形象地描绘了生命的神奇力量;或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