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园林规划设计教学中的运用[定稿]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园林规划设计教学中的运用
首先分析了园林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即教师专业能力较低、课程目标定位不准确、课堂组织方式不合理等。又在此基础上,从设计合理的教学任务,构建科学的考核体系,制定可行的课程标准,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做好任务驱动型教材开发等方面的工作,探究了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园林规划设计教学中的具体运用策略,希望以此促进高校园林规划设计教学的顺利发展。
任务驱动;园林设计;运用
园林规划设计作为高校园林专业的必修课程,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理论性和综合性,这门课程包含大量信息和知识点。而若要使这门课程适应当前社会发展需求,就必须深入研究社会发展形势和园林专业的内部趋势,并据此革新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以其特有的条件和特征,近年来逐步被运用到高校教育中。在园林规划设计教学中合理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增强学生的自主?W习能力。
园林规划设计是高校园林专业的主要课程,其研究内容主要是园林规划设计的基础理论知识、城市园林绿地设计方案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掌握园林规划设计的具体要求、基本原则、实施步骤,并要求学生了解园林设计图纸和方案。掌握常见的园林绿地文本制作和规划设计方法。园林规划设计不仅是园林技术专业的基础课程,还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的核心技能。由此可见,这门课程对园林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具有重要影响。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在园林规划设计教学方面进行了大量研讨,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与此同时,园林规划设计中还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若要提升这门课程的教学效率,还必须革新教学方法。而任务驱动教学法由于可以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各个学科的教学中。所以,在园林规划设计教学中合理引入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有效提高这门课程的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当前园林规划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师专业能力较低
园林规划设计具有较强的创造性、实践性和操作性,它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储备,还要有多样化的实践经验和先进的教学理念。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园林规划设计教师都是刚毕业于园林专业的硕士生或本科生,缺乏必要的实践经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多关注基础理论知识的讲授,忽视了这门课程的实践性,同时,也无法根据当前社会对园林规划设计人才的需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1.2课程目标定位不准确
当前,我国许多高校制定的园林规划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还不成熟,教学计划缺乏针对性和时代性,在教学定位方面过于关注知识积累,忽视了技能训练。调查显示,大部分高校在园林规划设计专业的课时安排上,为了确保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大量缩减学生的实习时间,导致该专业学生未能进行必要的实践锻炼,具体操作能力得不到的有效提高。
1.3课堂组织方式不合理
受传统教育理念影响,目前许多高校的园林规划设计教学仍旧以教师讲授为主,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大部分教师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在园林规划设计学习中的能力、情感和智力因素。学生在园林规划设计学习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这不仅使教学内容枯燥无味,而且也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大部分学生缺乏浓厚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也就无从谈起。
2任务驱动法在园林规划设计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随着当今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社会各界对园林规划设计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高校在园林规划设计教学中要不断革新教育方法,在课堂上采用小组合作的方法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实践教学中开展校企合作,并结合景观设计师职业资格要求,将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划分为多个设计项目,并将这项项目任务作为教学载体,切实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独立学习能力、专业实践能力。任务驱动教学法正符合这种教育理念,它打破了传统教育理念中以课堂、教师和教材为核心的框架,按照提出任务、探究任务、实施任务的步骤进行课堂教学。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园林规划设计的基本知识,还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而言,在园林规划设计中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设计合理的教学任务
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对园林规划设计教学有直接影响。因此,教师要合理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根据企业制定的生产流程、生产目标等,设置典型的教学任务,并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选取有代表性的运用到实际教学中。比如,在学习“单位附属绿地规划设计”这一板块的内容时,可以将教学内容划分为医院绿地规划设计、学校校园绿地规划设计、工厂绿地规划设计、单位庭院设计、公司绿地规划设计等任务模块,并将这些典型的活动项目作为教学的关键环节,教师要进行示范,并提出具体要求,鼓励学生自主完成板块任务,且及时介入指导,加强师生互动,帮助学生掌握相关专业技能。同时,教师在园林规划设计教学中要构建相应的教学情境,重视实践课程和训练,增强教学任务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为任务驱动教学的开展打好基础。
2.2构建科学的考核体系
检验考核是园林规划设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园林规划设计教学通常采用闭卷考试的方法,考试题目主要包括填空题、名词解释、综合论述题、选择题、简答题等,这种考试模式僵化、单一,导致学生逐渐产生抵触、应付的心理,很难正确衡量学生在园林规划设计学习中的真实状态。因此,若要提高这门课程的教学效率,教师必须结合课程特点与性质,以职业标准为依据,制定科学的考核体系。将课程评价和目标评价有机结合在一起,并实现实践与理论的一体化,以技能操作、课堂提问、日常作业、设计实训等任务形式,综合考察学生,进而提高学生在园林规划设计学习中的综合素质。
2.3制定可行的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决定着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内容和目标。根据当前的社会需求,教师在制定园林规划设计的课程标准时应当增强时代性,关注职业技能和生产实践能力的培养。表现性目标表达法可以增强课程标准的科学性,它要求用学生的实际行为来展现课程目标。例如,在传统的表述模式中,课程标准为“掌握校园绿地规划设计的方法”,而依照表现性目标的理念,课程标准则为“准确表达校园绿地规划设计的方法、特点和原则,且独自完成规划设计图纸。并配备设计说明书。”以具体任务呈现课程标准,同时,在制定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标准时,要运用“正确”、“准确”、“熟练”、“独立”等表述词汇,以增强其严谨性和科学性。2.4及时更新教学理念
按照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高校教育活动中应充当实践者、主导者和策划者。但在传统的园林规划设计教学中,教师常被作为教学中心,教师在课堂上一味地讲解,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园林规划设计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应充分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操作机会和平台。以此,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运用任务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设计成具体的职业工作任务,并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或自主学习的形式,完成教学任务。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学校实际办学条件,实行校企合作,让学生根据相关的学习任务跟踪园林规划设计专业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切实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2.5做好任务驱动型教材开发
特色课程开发历来被视为高校改革的重要环节,若要顺利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就必须编写与之相配套的教材。园林规划设计教学的主要目标是促使学生掌握各种园林绿地的技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结合实例,科学设计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自主探究知识与技能。同时,在编写教材时还要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按照提出任务、分析任务、实施任务的框架,首先,要提出任务,在园林规划设计中,任务并非源自于某个?O计项目。而是从多个项目中提炼、整理出来的。可见,园林规划设计教学中的任务既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包含丰富的专业知识点,又具备很强的实践性。其次,认真分析任务。学生在分析任务的过程中应当具备一定的导向性,只有这样才能在分析任务的过程中引出相关知识点。分析任务时要遵循够用、使用、解决问题的原则,避免出现冗余信息。针对行业标准、行业新增规范等,学生需要掌握,但与任务联系不紧密的知识,以链接的形式作为教材补充。再次,要积极实施任务。教师在实施任务部分,将真实操作过程作为贯穿始终的主线。例如,在编写“校园绿地规划设计”这一章节内容时,要按照调查研究、编写设计任务书、总体规划设计局部详细设计、文本制作等阶段进行,以此加强生产和教学的结合性。
综上所述,任务驱动教学法目前已经被广泛应用到高校园林规划设计中,但在运用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高校应当在园林规划设计专业的教材开发与课程改革中合理引入任务驱动法,并鼓励该课程教师积极实践。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方案,同时,高校还应当加强实训场地建设,结合课程特点建立相应的工作场所,为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提供保障和基础,进而提高园林规划设计的教学效率。增强学生的专业设计水平和综合素质,为我国经济文化建设培养高素质的园林规划设计人才。
第二篇:“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运用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运用
塘沽中心庄小学 魏军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时代,计算机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与核心, 是信息社会的主要技术。中小学计算机是“教育要面向现代化、未来世界、面向未来。(邓小平)”的基础教育,是培养学生面向未来,提高起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开好上好这门课才可使基础教育与素质教育、终身教育的时代主题相一致。传统的“教师讲授方法、学生操作练习”的教学模式日益暴露其弊端所在,教学过程中很容易将教学主客体混淆,教师一味传授方法,学生则被动无奈地接受,久而久之,学生会产生厌烦甚至畏难情绪,那么怎样才能既让学生保持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又掌握机技能呢?我在实践中采“任务驱动法”
一、什么是“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去学习;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则应不断地引导和激励学生前进。
“任务驱动法”教学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任务驱动法”教学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提出了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计算机的知识和技能。尤其适用于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和学习。
二、使用“任务驱动法”的优势
1、能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
在讲授《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时,我以前总是按照教材的顺序先讲什么是信息、计算机的硬件基础知识,再讲WINDOWS操作系统及有关汉字排版软件。由于计算机课程的硬件部分的理论性强、专业术语多,且晦涩难懂,这往往使得学生在1节课讲完后,还不知道用计算机到底能做什么?使学生对计算机的神秘感和吸引力转变为一种恐惧感,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进而丧失学好这门课的信心。
针对学生的这种情况,我采用“任务驱动法”教学。学期开始时,先询问学生:你们想用电脑做什么?学生的回答是多种多样的:想打字、想画画、想上网、想聊天,于是,利用学生的兴趣,围绕着一个个目标,逐个地解决问题、完成教学任务。几周过后,学生会使用电脑完成许多操作:打字、听音乐、画画、写信等。这样,学生会觉得收获颇丰,计算机也没那么神秘、可怕了。于是,教师在不知不觉中就消除了学生的畏难情绪,增强了他们学好计算机的信心和勇气。至于那些枯燥的理论,我们可以在以后的讲解和实践中适时地穿插着进行讲解。
2、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计算机课程中体现“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计算机“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学生在一次次成功中找到自信、体味成功的快乐,从而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例如:在学习“WORD”这一章节时,能在电脑上输入汉字了,接着就要提出新的问题:如何在文本中插入表格、图形等进行图文混排?借此上课时,我首先展示了一幅自己在Word里画的画给学生看,让学生评价一番,此时学生便纷纷地讨论开来:“这画还挺漂亮的。”“这幅画是在绘画软件里画的吧?”,“不对,绘画软件里画的画没有这样的过渡色。”,“老师,这一幅画是用什么软件画的呢?”求知的欲望在他们那一双双聪慧灵捷的眼眸中闪动,借机告诉学生“老师这幅画是在Word里画的,Word不仅能进行字处理,还能画画呢。怎么样谁能帮老师再改改这副画,使这副画变得更美丽呢?”,并引导学生将我的这幅画与以往在绘画软件里画的画进行比较。学生又讨论开来:“在Word里也能画画?”,“让我改这画,怎么改呢?”,“Word画画我还没学呢?”,“老师,这幅画是由很多的几何图形组合而成的这一点跟绘画软件差不多,不同的是刚才一位同学已经说过了那就是绘画软件里所使用的颜色没有过渡色。在Word画几何图形我估计跟绘画软件里的方法差不多,可这过渡色怎么画呢?”,“老师,您快教我们吧!”学生们有点急不可待了,借机展示课题:“这一节课,老师就和大家就一起来学习使用Word的绘画功能模块。Word的绘画功能使用起来简单、方便,同时又采取了与文档紧密结合的方式,使用好它就可以让我们写的文章变得图文并茂,形象生动。” 学生有了获取知识的兴趣,必将全神贯注地学习,将无意注意自主地内化为有意注意,这一时机稍纵即逝,我们教师要充分、敏锐地抓住这一时机,引导学生“自主”地探求方法,以获取知识,掌握知识。视窗操作系统的诞生,Word的所见即所得的功能,为学生“自主”地探求方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学生正是在这样的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掌握了一个个的知识点,直到学完整个计算机课程。
三、“任务驱动”教学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教学目标与操作目标要明确
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任务要明确,可以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的小目标,并把每一个教学目标和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小任务,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体现出总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把教材中的每一章设计一个大任务,再将大任务分为若干小任务,每一节又由一个或几个小任务组成。例如学习“中文WORD的功能和使用”一章时,要求每一位同学编制一份精美的班级小报。此任务中隐含着本章的几个知识点:(1)WORD的基本概念、建立编辑文档;(2)设臵字体、字号,段落排版;(3)页面设臵及文档的打印;(4)WORD的图形功能;(5)WORD的表格功能。把这5个知识点隐含在5个小任务中,每一节课完成一个小任务;又把一节课的小任务分成更小的几个任务。如第一节课的任务是按要求对现有文档精心修改。要求中隐含着3个知识点,即:(1)WORD的基本概念;(2)文档的建立、打开与关闭;(3)编辑文档。这3个知识点分别设计在3个小的任务中。每一个任务的确立都根据学生现有知识状况、教学内容的统筹安排而定。
2、结合学生特点,精心设计任务。
教学任务设计时要体现“学生为主体”这一特点。学生接受知识能力有差异。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甚至同一年龄段的学生,他们接受知识的能力往往会有很大的差异。教师进行教学任务设计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等原则。对于新内容或一些有难度的教学任务,我先给学生一节复习课,前半节课复习上次课的内容,后半节课对照书自由预习练习新内容。上课时演示或给出清晰、详尽的操作步骤,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在完成一个与他们的实际生活与学习密切相关而且比较有趣的教学任务时,他们会非常专心致志,乐此不疲。例如:在学习Windows画图时,教师首先教会学生基本操作,然后给学生布臵“任务”完成一副作品,这一作品为学生自选,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由创作,完成作品很有特色。在这次任务完成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应该掌握的知识,而且还培养了创新的思维。
3、“任务”设计要注重渗透方法,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面对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学校的计算机等设备无法快速更新,教学内容很难超前或与社会同步。学生学习到的一些计算机技术知识与技能,过不了多久往往就会过时。因此,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在介绍基本概念、原理以及应用软件处理问题的基本方法等相对稳定的内容的同时,应注重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应用计算机处理实际问题及独立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常言说“授之以鱼,莫若授之以渔”,只有让学生学会学习,才能终身受益,价值永恒。
在“任务”设计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各个方向去解决问题,用多种方法来解决同一个问题,防止思维的绝对化和僵硬化。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产生大量疑问、不受固定模式约束的能力,还要鼓励学生学会大胆猜想、判断,并将其猜想作为逻辑推理的一种形式和发展学生创造力的一种重要手段,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式。同时,培养能力、领会思想方法重在“渗透”和“潜移默化”,不应该把方法当作知识向学生灌输。因此,教学中让学生完成的“任务”,要注重讲清思路,理清来龙去脉,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处理问题的基本方法。让学生在掌握了基本方法后,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开阔思路,增加完成类似“任务”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能够尽可能多地产生学习迁移。同时,很多学生喜欢独立地获取知识,“任务”设计要注意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探索和自我开拓的余地,培养学生用探索式学习方法去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能力。
经过一年多的教学实践,我深深体会到:小学计算机教学虽然不难,但要讲好这一门课却不容易。要教好这门课,必须充分运用小学生易于接受的语言和方式使枯燥、乏味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激发他们学习计算机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代教育技术是当代教育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我们要以脚踏实地、开拓进取的精神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让教育信息化为我们的教育事业插上腾飞的翅膀,以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
第三篇:谈在PHOTOSHOP教学中如何运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
谈在Photoshop教学中如何运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
任 龙
现代的课堂教学,大多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使用声音和图像,将大量的信息展现在课堂上,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已经有很大的飞跃。但是,从多数课程来看,教学方法并没有多大的改变。我们做的课件及传授知识的顺序,基本上是先传授理论知识,再举例说明,巩固知识。而学生为什么要学习这门功课,以及学习这门课程后对学生的将来在工作中有什么用不得而知。事实上,中职学校校开设的很多课程对于学生而言,只是为将来打下基础,如果我们在教学时,先布置任务,再传授知识,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
Photoshop是一个实践性、艺术性很强的图像处理软件,其内容丰富,工具繁多,图片效果丰富多彩。对这门课的教学许多老师感觉“好上”,但要“上好”却很不容易。面对学生起点水平的参差不齐、个人兴趣、审美能力的差异,如何把学生吸引到教学中来,让学生想学、要学的完成学习任务是我们每一个计算机教师都曾思考过的问题。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必须改进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引入现代教学理念。本文是从作者的教学实践出发,谈一下在Photoshop教学中如何运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提高教学效果的一些经验和体会。
一、“任务驱动式”教学法
“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是一种运用任务进行教学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根据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以实际任务作为被剖析的对象,在教师的指导下,教师和学生要共同参与任务的分析、讨论和寻找实现途径等工作。
任务驱动式教学的宗旨不是传授最终真理,而是通过教师出示一个个具体任务驱动式,组织学生开动脑筋思考任务驱动式中提供的矛盾,参加讨论,各抒己见,去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主动、积极学习的兴趣和能力。任务驱动式教学甚至不在乎能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它真正重视的是答案的思考过程。在教学任务上,要求学生通过对任务的分析研究积累经验,以发展自己的创造才能。在教学方法上,以学生的独立分析研究为主,教师的传授、指导应配合学生进行。学生一方面从教师的引导中增进对一些问题的认识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把握信息善于决策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从同学之间的交流、讨论中提高对问题的洞察力。任务驱动式教学大大缩短了教学情景与实际生活情景的差距。在教学过程上,总是从任务驱动式开始,然后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或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因此,引导学生做好独立分析研究工作是教学的中心环节,而教学的准备、教师的指导都是为学生的分析研究服务的。例如:学习利用Photoshop的通道选取对象。上课一开始我复习了已学过的选取的所有方法,在学生已经掌握了Photoshop中的选择工具(包括选框工具、套索工具、魔术棒工具)和通道的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我提供给学生一幅图,图中有形状、大小、色彩各不相同的许多蓝色泡泡,这时我提出问题“如何将图片中的蓝泡泡选出?”。学生首先会想到利用“魔术棒工具”去选取蓝泡泡,思路是对的,但当请学生实际操作,他们会发现用学过的办法选取蓝泡泡时,可每次只能选取一个。再用增加选区的方法增选,操作慢,且易出错。学生提出疑问:有没有又快又准的方法呢?此处设下伏笔,强化学生具有对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好奇,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我进行启发性说明:单色通道中的白色区域(默认情况下)可转化为选区,马上就有一位同学想到RGB模式下,有个蓝色通道,在蓝色通道中所有蓝色泡泡以白色高亮显示,可一次性转化为选区,选中所有对象。课后一位学生问:如果要选出一组杂乱、且颜色不单一的物体(如一组鲜花),如何操作?我立刻表扬他:“你的问题提得很好,有创新,有突破,建议你在实践课上把这个问题向全班同学提出,让大家一起讨论研究,并用操作验证。”提问的同学热情高涨,全班同学积极回应,大家带着问题相互讨论,亲自动手实验,最后得到了满意的结果。
通过这样的任务驱动式教学,学生增强了对计算机软件功能的感性理解,感受到了创新带来的喜悦,逐步形成新颖、正确的思维方法,创新意识不断得到强化。
二、任务驱动式教学的实施方法
通过多次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任务驱动式教学在Photoshop中的实施方法,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
1.分析教学需求,确定教学目标。即明确要教什么内容,是任务驱动式课程设计的第一步。
2.选择任务即案例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我们就可以选择任务了。案例的来源有很多,可以把别人的成功经验和自己的教学经历作为案例。
3.学生课前准备。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往往担当台上的主角,而学生往往是观众。但是任务驱动式教学要求学生也要在课前做相应的准备,如仔细地阅读任务,以便参与课上的讨论。
(二)课堂实施阶段 1.任务的引入
任务的引入关键在于巧。对于别人的任务,可以向学生指出任务中必须注意的地方,讨论的难度、要达到的目标。而对于自己编写的任务,可以说说自己当时的感受以及趣闻,目的都是引起学生的注意。
例如:随着数码产品的普及,许多学生家庭都拥有了数码照相机。结合这一实际情况,我就围绕如何用Photoshop更好的处理数码相片这一主题设计了专题学习,让学生自主学习图像色彩处理这一教学单元。上机课我安排了如何消除照片中的皱纹现象,如何处理曝光不足的数码照片,调整偏色照片和制作自已或他人的艺术照这些教学内容。又如滤镜是Photoshop的万花筒,可以在顷刻之间完成许多令人惊叹的效果。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强大的滤镜功能,我把原图像和用滤镜处理的效果图片展示给学生,让他们进行比较,使他们初步体会滤镜这种图像特效工具的使用效果。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我还向他们展示了历届学生的优秀作品,从图片的整体构思、创意、色彩、整体效果等审美角度给学生进行讲解,在拓宽了学生视野的同时也给学生带来一种亲切感,使他们相信自己完成Photoshop的学习后也能进行一些复杂的图像设计处理。从实践过程来看,学生们觉得这些知识能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而表现出极大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去查资料、书籍等,大多数的学生都能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体验到自主学习带来的成就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最终达到使学生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目的。
2.任务的讨论。
任务讨论旨在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对于同一个任务,不同的学生允许提出不同的分析结果和实现方法。有的学生找到的方法比较繁杂但容易理解,有的学生则能发现较为简易的实现途径但难以理解等。教师要引导学生滤除掉任务中次要的细节,发现任务中主要的结构和任务与理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任务的关键是学生和教师共同努力,把任务中的内容与相应的若干条理论知识联系起来。要达到这样的要求,教师关键要做好启发引导工作,想方设法创造自由宽松的讨论氛围,在宏观上把握和指导好任务驱动式讨论,让学生成为任务讨论的真正的主角,同时又不至于出现大的方向性的偏差。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积极地独立思考,大胆地交流研究。教师要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对学生的大胆回答要及时加以鼓励,即使学生的回答有点偏离正确答案,也不要急于评判,可以让他们自己反省,自我更正,使学生在没有压力和顾忌的良好心态下进行创造性的探索。例如:运用通道和蒙版的功能对图形进行处理。首先给出任务,1、几度夕阳红——利用色彩通道调整颜色;
2、天衣无缝——利用蒙版使图片融合;
3、金光灿烂——通道的复杂编辑,在明确了教学任务,创设情境后,这时就应大胆的让学生尝试练习。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可利用课件给出的解决问题关键步骤的提示,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部分有能力的学生能运用所学独立完成任务;在操作上在操作过程中学生有一些解决不了的问题,我想可以通过对
1、教材的阅读,2、同学之间的帮助,3、教师的指点让学生在不断的尝试中得到新知。还完不成任务的学生可以仿照课件中给出的详细步骤操作达到目的。这个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在不断尝试中得到新知。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把教材、同学、教师都作为学习的帮助者,目的是为了自我学习,同时也可照顾学生之间的差异。让先完成教学任务的同学帮助学习慢的同学。
3、总结评述
总结是任务驱动式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在学生已充分发表了各自的观点,基本达到了教学目的时,教师应及时进行总结、讲评和答疑。此时应注意:不要单就某人的表现和存在的问题作出评价,而应当对各种具有代表性的任务驱动式分析,做出现场评价,指出优缺点;讲清任务驱动式中容易出错的难点,回答
学生的疑问。并再次讲授任务驱动式分析中所需要用到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从而培养学生扩散性思维;在学生上机实践的时候,学生就可以按照课堂上讨论的方案来实现任务驱动式。这样做,有利于学生把要求掌握的知识记牢。
(三)巩固练习阶段
学生在完成教学任务后,掌握一定技法,就有一种创作欲望。例如:学习完Photoshop整个教学任务后,要求学生:
1、制作鞋广告,2、在教学期间可结合某一实际情况,组织学生们用所学的知识为自已的家乡创作一幅以“家乡美”为主题这一拓展任务的作品。学生的热情高涨,积极去采集素材、处理素材,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设计、创作。
(四)评价阶段
评价是任务驱动式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其主要目的是学生可以清楚的了解教学的效果。实际上这里的评价对学生而言应该主要从学生的掌握程度、理解程度和是否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以及实际动手能力等指标来进行评价;对教师而言主要从任务驱动式的选取,课堂实施任务驱动式以及教学艺术等方面进行评价,只有综合评价各个因素才能正确地进行任务驱动式教学,从而促进任务驱动式教学在Photoshop教学中的发展。最后要求每名学生写出学习心得和在完成任务过程中自己的得失。
三、应用任务驱动式教学的效果:
从学生角度来看:任务驱动式教学能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形象、活泼,能把过去传统的“重教轻学”的教学模式转变成启发学生思考,激励学生学习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模式,同时将学生被动听的课堂变为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帮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解释所学的知识的场所,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从教师角度来看:教师精心搜集任务,任务教学补充了教材内容,丰富了课本知识。同时也创造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启发式的、教学相长的、集思广益的教学方法。
通过教学实践表明,任务驱动式教学在Photoshop教学中的实施,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探索、合作、创新能力,所以在Photoshop教学中合理、有效地使用任务驱动式教学将会很好地解决传统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任务驱动式教学法也接近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情谊,使教学不再是一件艰苦、枯燥无味的事情。
(作者单位:湖南省桃江县职业中专,邮编:413400.联系电话:1376270822)
第四篇:信息技术课程中“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设计运用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设计运用
濮阳市油田第十一小学
黄永红
摘要:“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目前,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普遍采用这一教学法。教学中,“任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任务”设计时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特点,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求,要具有可操作性,要注重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要注意个别学习与协作学习的统一,要注重渗透方法,培养学生能力。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的课程。在信息技术课中体现“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教学中,“任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任务”设计时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要符合学生特点
第一,要注意学生特点、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甚至同一年龄段的学生,他们接受知识的能力往往会有很大的差异。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等原则。对于新内容或一些有难度的“任务”,教师最好能事先演示或给出清晰、详尽的操作步骤,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在完成一个与他们的实际生活与学习密切相关而且比较有趣的“任务”时,他们会非常专心致志,乐此不疲。
第二,要注意分散重点、难点。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任务”设计时要考虑“任务”的大小、知识点的含量、前后的联系等多方面的因素。一般说来,每个“任务”中涉及的知识点不宜过多,最好不要有两个以上的重点、难点,过多会增加学生学习的难度;“任务”的规模宜小不宜大,规模过大,会偏离“任务驱动”的本意;前后“任务”之间能有一定的联系是比较理想的,但不要强求,否则也会加大难度。任务是手段,便于学生学习、掌握有关的知识、思想和方法才是“任务驱动”的目的。一般不提倡设计一个统领全局的“任务”,而是要注意由点到面,逐步介绍各知识点。一开始先让学生有所了解,经过一段时间的熟悉以及相关知识的积累后,再深入理解,然后适时地加以概括和总结。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认识、运用有一个逐步深入的“螺旋式”上升过程。
第三,以“布置任务”的方式引入有关概念,展开教学内容。在传统的教法中,引入有关概念时,往往是按“提出概念→解释概念→举例说明”的顺序。大家都知道,感性经验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引入新概念、新知识时,应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依据,以“布置任务→介绍完成任务的方法→归纳结论”的顺序引入有关概念,展开教学内容。学生在完成“任务”的操作过程中,观察到了现象,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再来分析、介绍完成任务的方法,最后适时地加以总结,概括出其规律性的知识,实现从现象到本质,由感性到理性的过渡。
第四,尽力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传统教学模式的主体是教师,教学时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这非常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指导下的“任务驱动”教学法,要求师生改变传统的观念和角色。学生在学习中起主导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起组织、引导、促进、控制、咨询的作用。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学习材料来实现。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用不同的方法完成活动“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知识、思维、技能和情感得到锻炼和熏陶。因此,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以“学生为中心”,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
二、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求
设计“任务”时,其认知目标一般可以采用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的学习水平。了解主要指学生能够记住或复现已学过的知识和操作方法;理解指学生对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及操作方法,能用自己的语言或动作进行表述、判断和直接运用;掌握指学生能用所学过的知识和操作方法去解决新情况下的简单问题。操作目标一般可以采用初步学会、学会、熟练三个层次的学习水平。初步学会指学生能进行基本的上机操作;学会指学生能进行连续的、差错较少的上机操作;比较熟练指学生能进行效率较高的、习惯性的、有错误能立即自我纠正的操作。
三、要具有可操作性
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决定了我们必须把培养信息技术基本技能作为该课程的主要任务,而动手是领会、巩固和运用知识的最有效的手段,是培养技能的基本途径。信息技术技能水平随练习而提高,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加,进行某种操作或活动的速度加快,这是技能形成的一般趋势。
四、要注重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 在信息技术课教学过程中,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景,引导学习者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直观性和形象化,对于学生来说,可以实现积极的意义建构。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来看,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因为在“情境”的媒介作用下,那些生动直观的形象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从而使学生利用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或“顺应”学习到的新知识。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的“任务”设计中,要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具有综合处理图形、图像、动画、视频以及声音、文字和语言、符号等多种信息的功能,从声音、色彩、形象、情节、过程等方面,设计出具有某种“情境”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探索实践,激发学生联想、判断,从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五、要注意个别学习与协作学习的统一
“任务驱动”教学法还强调个别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和谐统一。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注意以适当的比例分别设计出适合个别学习和协作学习的“任务”。对于个别学习的“任务”,让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独立完成,培养学生的独立自立能力。对于协作学习的“任务”,则要求由多个学生组成的学习小组协作完成。
计算机网络环境为协作学习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教师可以依照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年龄等特点,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协作学习以小组讨论、协商的形式开展学习活动,旨在通过学习群体的智慧,完善和深化学习个体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小组协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启发、诱导,把活动主题引向深入,从而揭示问题的本质、规律。协作学习把个别学习环境下学生个体间的竞争关系转变为“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的关系,把传统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单向或双向交流转变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使学生们在相互交流中不断增长知识技能,促进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六、要注重渗透方法,培养学生能力
面对信息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学校的计算机等设备无法快速更新,教学内容很难超前或与社会同步。学生学习到的一些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过不了多久往往就会过时。因此,信息技术课在介绍基本概念、原理以及用计算机处理问题的基本方法等相对稳定的内容的同时,应注重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应用计算机处理实际问题及独立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常言说“授之以鱼,莫若授之以渔”,只有让学生学会学习,具有选择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才能终身受益,价值永恒。
在“任务”设计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各个方向去解决问题,用多种方法来解决同一个问题,防止思维的绝对化和僵硬化。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产生大量疑问、不受固定模式约束的能力,还要鼓励学生学会大胆猜想、判断,并将其猜想作为逻辑推理的一种形式和发展学生创造力的一种重要手段,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式。同时,培养能力、领会思想方法重在“渗透”和“潜移默化”,不应该把方法当作知识向学生灌输。因此,教学中让学生完成的“任务”,要注重讲清思路,理清来龙去脉,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处理问题的基本方法。让学生在掌握了基本方法后,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开阔思路,增加完成类似“任务”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能够尽可能多地产生学习迁移。
总之,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仔细推敲每个知识点、统筹兼顾,为学生设计、构造出一系列典型的操作性“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知识、技能与方法。
第五篇:黄顺等:浅谈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职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改革中的运用
黄顺等:浅谈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职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改革中的运用
作者:黄顺 李臻 孙雪 徐明 黄蕊出自: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发布时间:2010年10月1
2日
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高职园林技术专业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学生能力为本位,提出了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当前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上的改革思路及措施。
关键词:高职园林技术专业 园林规划设计任务驱动教学法典型工作任务课程改革
Application of Task-driving Teaching Approach in the Reform of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Course i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Huang shun, Li zhen, Sun xue, Xu ming, Huang rui, Suzhou Poly-technical Institute of Agriculture, 215008)
Abstract:Through analyzing the main problems in the course of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which belongs to Landscape Architecture Technique major i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China, the thoughts and measures of the Task-driving teaching approach’s reform in the contents and methods of current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course was put forward in this essay, working in the direction of vocational activities, putting the ability-based of students at the first position and regarding typical tasks as carriers.Key words:Landscape Architecture Technique i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Task-driving Teaching Approach, Typical tasks, Reform
园林规划设计是高职园林技术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主干课程,主要研究园林规划与设计的基本理论及城市各类园林绿地设计方法,培养学生掌握园林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要求与步骤,能够读懂园林设计方案与施工图纸,学会常见中小型园林绿地规划设计及文本制作的手法。学好园林规划设计既是对园林技术专业基础类课程学习内容的综合应用,又是学生毕业实习和毕业后从事专业工作的核心技能,同时也是景观设计师职业资格考证的主要内容,还应具备合作共事、业务洽谈的社会能力,具有敢于创新和终身学习的思想。然而,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及调查,发现我国多数高职院校在园林规划设计教学内容与方法上基本仿效本科院校园林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设计岗位的人数不足30%,难以适应社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因此,研究和创新高职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本文以我国当前高职教育方针与政策为理论依据,结合高职院校园林技术专业教学实际情况,拟就在园林规划设计教学中如何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初步探讨。1.存在问题
1.1课程目标定位问题
由于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各学校制定的园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尚欠成熟,多数学校制定的大纲与本科院校差别不大,在知识目标与技能目标的课时分配上前者占的百分比较大。在调查中发现,多数学校在制定课程目标时,认为高职学生学制比本科少,因此将总课时由原来的120压缩到了80左右,为了保证知识体系的相对完整性,只好缩减了课程的实习时间。1.2课堂教学组织问题
在传统的园林规划设计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是课堂的主演者,一般是教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教师板书什么,学生记录什么,忽视了学生智力、能力、情感、态度等因素,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氛围、思考问题的深度完全由教师决定,因此在课堂上学生基本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这就是传统上的“一言堂”或“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这样的教学结果往往导致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也无味。
1.3教师专业能力问题
园林规划设计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创造性很强的专业课程,要求教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然而现阶段,担任本课程的教师多数是近几年刚毕业的园林本科生或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方向硕士生,缺乏在一线工作的实践经验,因此在传授知识和技能时往往以教材为中心,难以按照职业活动的过程和要求有效组织教学。
2.改革思路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及生产组织形式对高等职业教育要求的不断提高,在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中应该尝试采用以校企合作的生产项目作为课程改革的基础,紧密结合景观设计师职业资格考核要求,将教学活动分解成若干个园林设计项目,以项目为单元、以“典型设计任务”为载体组织教学,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及其他关键能力。这是近几年从德国引进的现代职业教育新模式,即“任务驱动教学法”,又称“行动导向教学法”。它打破传统的以教师、教材及课堂为中心的模式,通常按“提出任务——分析任务——实施任务”三大步骤组织教学,在此过程中不但培养学生理解和掌握课程目标要求的知识与技能,而且帮助他们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还可以锻炼他们合作共事与协调的能力。
3.改革措施
3.1 制定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确定课程教学目标及内容的纲领性文件。制定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标准要打破传统的课程大纲框架模式,应以生产实践中的工作内容和职业技能为核心进行编写。为了提高课程目标对教学过程的指导意义,建议采用表现性目标表达方法,即用学生所能表现出的实际行为来表述课程目标。比如“掌握校园绿地规划设计的方法”,这是传统的表述方式,按照表现性目标的要求,它应表述为“能准确说出校园绿地规划的特点、原则、方法,并且能独立完成校园绿地规划设计图纸的绘制,能熟练编制设计说明书”。基本格式为“能(会)+程度用语+动词+学习对象”,本课程所涉及的程度用语主要有“准确”、“独立”、“熟练”、“正确”等。
3.2 设计“典型工作任务”组织教学
课堂教学组织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运用“任务驱动法”教学,提出的“典型工作任务”应与相关企业制定的生产目标、生产流程相对接,并经过筛选后选择有代表性的组织到教学中。如讲述“单位附属绿地规划设计”时,可将其划分为“中、小学校园绿地规划设计”、“大专院校绿地规划设计”、“工厂绿地规划设计”、“医院绿地规划设计”、“机关单位庭院设计”等几个规模适度的工作任务。课程教学的关键是通过这些典型的活动项目,由教师提出要求或示范,组织学生进行活动,注重“教”与“学”的互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相关的职业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工作情景,同时应加大园林规划设计实践课的比重,并紧密结合职业资格考证的要求,使学生掌握的技能与园林设计师职业岗位所需的能力基本一致。
3.3 彻底改变教师与学生的角色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是实施课程改革的策划者和实践者。传统的园林规划设计课堂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的多,学生做的少。而实质上园林规划设计是一门操作性、创造性很强的课程,应该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让学生从做中学,真正明白“先行后知”的道理。根据笔者多年一线的教学经验,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此课程教学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在任务驱动教学法中,教师的主要职能将完全从“授”转变为“导”,教师是问题的策划者,是任务的提出者,是方法的引导者,是活动的组织者,是形式上的主持人。课堂学习内容来源于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这就要求教师了解园林企业的生产实际,熟悉园林规划设计工作过程,还需要教师不断地拓展自己的知识储备,促使教师从学校走向生产实际,通过各种方式跟踪园林行业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发展水平,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
3.4 制定以职业标准为依据的考核体系
课程考核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传统的园林规划设计课程考试方式一般都采用闭卷,考试题型主要包括名词解释、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简答题、综合论述题等,这种考试模式,使学生学习变成了一种应付考试的学习,很难评价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应用能力。根据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性质与特点,制定考核体系应以对应的职业标准为依据,目标评价与课程评价相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考核模式,其中实践考核成绩不少于50%。同时关注考核的多元性,结合课堂提问、平时作业、设计实训、技能操作及考试情况,综合评价学生成绩。
3.5 做好“任务驱动型”特色教材的开发
特色教材开发是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而编写与任务驱动教学法相配套的高职教材乃当务之急。对于这门课程而言,学习的最终目标是掌握各类园林绿地规划与设计的手法,因此我们应结合实例有目的地制定一个一个的设计任务,通过完成这些设计任务,把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新教材的编写一定要打破传统以学科体系为主的模式,具体可按照“提出任务——分析任务——实施任务”的思路和框架形式组织编写。
(1)提出任务:对于园林规划设计课程而言,“任务”的提出不能简单的来自于实践中的某个设计项目,而是应对同类多个项目进行综合与提炼,然后设计出一个真正能将教学目标贯穿其中的“任务”。也就是说这个“任务”应源于生产实践,且高于生产实践,既具有很强的实操性,又高度概况必需的知识点。
(2)分析任务:任务的分析一定要有导向性,通过分析任务把相关的知识点引出来,不要求知识的体系性,而应该是以“实用、够用、解决问题”为基本原则,尽量避免长篇大论,可将一些联系不紧密但学生又必需掌握的知识,包括行业新增的规范、标准附在章节后以“知识链接”的形式进行补充。
(3)实施任务:在任务实施部分我们应根据生产实践中的真实操作过程作为教材编写的主线。如在编写“校园绿地规划设计”时,可按“校园绿地的调查研究”——“编制校园规划设计任务书”——“校园绿地总体规划设计”——“校园绿地局部详细设计”——“图纸表现与文本制作”几个阶段进行划分,体现教学与生产的统一,满足“工学结合”的需要。
任务驱动教学法运用在我国高职课程改革中还刚刚起步,要深化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关键要落实到课程改革和教材开发上,还需要广大一线教师结合自己的经验去大胆实践,在实践中去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和新答案。
参考文献:
[1] 李志宏,王伟,李津石.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改革推动高职高专教育健康发展[J].中国高教研究,2004(01)
[2] 李青松,马春真.高职园林专业教学方法改革初探[J].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5)
[3]郭列侠.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中国林业教育.2008(4)[4] 郭舜.浅谈高职院校《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
[5] 杨学成,林云,徐正春.园林专业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3(3)
[6] 任有华,张俊丽,马新才,杨兴芳,陈思宇.浅析高职《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改革.职业教育研究.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