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时间:2019-05-12 16:25: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昌盛的秦汉文化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第一篇: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昌盛的秦汉文化㈡

一、学习目标:

㈠内容标准:说出史记的作者和体例。㈡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能够知道《史记》的作者、体裁和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借助实例,分析佛教、道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司马迁与《史记》学习,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治史态度和严谨治学的品格。

二、要点分析:

1、重点:佛教的传入、司马迁和《史记》

2、难点:宗教的本质及其复杂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

教法:问题导学法;学法:识图学习法、讨论法、史料分析法。

四、教学手段:

《佛教传入路线图》等图片资料、多媒体演示文稿、专题网站学习。

五、教学过程:

㈠问题引入:你听说过“佛陀入梦”和“白马驮经”的故事吗?让我们在故事的交流中走进那段历史吧,由此引入教学。㈡教材分析:

一、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

“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是秦汉文化史中思想史的重要内容。在宗教知识的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

1、“佛教的传入”: ⑴“佛教传入中国”:

佛教是公元前6世纪在古代印度创立的。佛教是经丝绸之路传入的。⑵“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第一、识读插图《白马寺》:

学习方式:问题识图与阅读。通过多媒体展示交流相关的图片、图画和视频资料;演出课本剧,等等。使学生了解:“汉明帝派人到印度取经求佛”是佛教在中国早期传播的重要事件。白马寺被誉为“中国第一佛寺”。第二、“佛教宣传的基本思想”:

讨论:佛教为什么能够进入思想相对封闭的中国?本质是什么? 借助具体事例,对佛教的思想进行讨论分析,形成认识:佛教宣扬忍耐顺从的消极的人生观,在当时对于维护社会秩序比较有利,符合统治阶级的愿望。因此,封建统治者大力提倡和扶植佛教。极度的社会苦难,使广大民众方面看不到解脱的希望,只能追求根本不存在的所谓来世的幸福。所以,佛教对于广大民众也产生了吸引力。所以,佛教的本质是麻痹广大民众的精神鸦片。

⑶“佛教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作分层学习)

A级:知道佛教的传播,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深远影响。B级:举出一两个典型事例,如著名的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说明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2、“道教的兴起”:

了解思想源泉主要是黄老学说和巫术,兴起于东汉时期唯一植根于中国本土的民族宗教。

二、司马迁和《史记》:

1、补偿教学:教师进行史书体例解说,帮助学生了解纪传体与编年体、通史与断代史的含义。

2、活动学习:学生阅读教材中有关司马迁的生平材料;查找教材及相关书籍中有关《史记》的材料。

3、讨论交流:⑴司马迁撰写《史记》是由哪些因素促成的?我们应该学习他怎样的治学和治史态度?⑵《史记》被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是为什么?!其重要价值的在哪里?

学生分小组进行问题讨论,形成初步认识;每一小组派出代表发言,其余同学补充,进行观点交流,形成共同认识:

4、观点认识:

⑴我们应该学习司马迁实事求是的治史态度和严谨治学的品格。⑵《史记》被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结论: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与史学著作。

四、轰动世界的秦兵马俑:

1、学生解说:介绍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发现情况。说明它的发现轰动了全 国,引起了世界的瞩目,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学生自己交流世界七大奇迹的资料。)

2、资料展示:展示秦始皇陵兵马俑,使学生感受到地下军阵的壮观,并通过语言描述出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㈢巩固小节:

对教材中的动脑筋问题:刘邦夫人逃入尼姑庵躲避战乱的故事,引导学生通过历史时间作辨析:

刘邦夫人逃入尼姑庵躲避战乱:约在秦末农民起义时,(前209年——前202年);尼姑庵的出现:最早应在张骞通西域后(约前138年——前119年)二者相距近1个世纪,是电视剧编导 人员弄错了。㈣学习检测:

⒈选择:佛教和道教在传播过程中受到统治阶级的提倡和利用,其共同的特点是 A.其宣传的内容都麻醉人民的思想

B.都认为忍受苦难就能进入不生不灭的最高境界 C.都主张修身养性,以求得道成仙

D.都宣扬放弃欲望就可以摆脱生死轮回 ⒉名言赏析:“人故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是谁的名言?他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怎样?他的主要成就是什么?我们应向他学习什么?

⒊请你解说:西安秦兵马俑博物馆请作一日解说员,请你把自己设计的解说词写出。

第二篇:昌盛的秦汉文化

(二)时间预设

1课时

问题预设:

1、马克思说:“宗教是麻醉人民的精神鸦片。”马克思说得有道理吗?请你结合在这一课中了解的有关佛教和道教的知识解释一下。

2、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1)这是谁的一句话?他生活在哪个朝代?(2)他写了一部什么体裁的书?名字是什么?(3)这部书记载了什么时期的历史?(4)材料中的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5)谈谈你对这句名言的感想?

3、现已发现的秦始皇陵兵马俑,排列整齐,切都面向东方,为什么?你觉得秦始皇陵兵俑反映了当时怎样的一种精神风貌?

学习目标

1、识记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史实,识记《史记》的作者、体例、叙史范围及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了解秦陵兵马俑的艺术成就。

2、能够分析宗教得以传播的原因和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3、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重点和难点】重点:佛教和道教在秦汉时期的发展情况,以《史记》为代表的史学成就,秦始皇陵兵马俑的价值。

难点:宗教得以传播的原因和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知识结构:

一、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

1、佛教的传入:①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②东汉明帝时兴建了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白马寺。

2、道教的兴起:①道教是土生土长的宗教 ②创始人之一:张陵 ③东汉时在民间兴起

二、司马迁和《史记》

史学成就:①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②成为后世纪传体史书的典范 ③文学成就: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

三、轰动世界的秦兵马俑:泥土烧制,秦汉时期我国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展示内容:

一、课程导入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好心有好报”„„你知道这些说法都与佛教有关吗?

二、宗教

道教是土生土长的宗教,创始人之一是,时在民间兴起

三、史学:

时司马迁著,体例:___________ 叙史范围:从______ 到_______时期的历史,价值:

四、艺术:秦汉雕塑的杰出代表____________________,时期我国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被誉为。

巩固达标:

1.佛教传入我国后,很快得到封建统治者的积极提倡和扶持,其根本原因是()a.一些帝王贵族信佛 b.虔诚地信佛,来世就可以得到幸福 2.被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3.参观秦始皇陵兵马俑应去下列哪一城市()

4.有位同学在学习道教时做了下列笔记,你认为正确的是()

①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 ②教主是如来佛祖

③追求炼丹成仙 ④ 迎合了许多人追求长生不老的愿望

5.小明对历史非常感兴趣,他非常崇拜西楚霸王项羽,他从图书馆借来四本书,想从中查阅有关项羽的历史。他应该查阅的书籍是()6.《史记》成书于下列哪位皇帝统治时期()7.佛教传入我国中原地区是在()8.下列哪一项属于道教的主张()

a.有救世主可以普度众生 b.今生忍受一切苦难,来时可以得到幸福

10.在一部电视剧里,描写了秦始皇为了长生不老,在咸阳建立了大量的佛教寺院。对于这一情节的设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这个故事是正确的,因为当时佛教已经传入中国 b.这个故事是错误的,因为当时佛教还没有传入中国 d.这个故事不太真实,因为秦始皇建立的是道观 11.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记述了我国古代()a.从皇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b.从夏朝到三国时期的历史

归纳生成

一、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

④教义:人死后能够转生来世,人的今生能忍受苦难,虔诚地信佛,来世就可以得到幸福。

2、道教的兴起 ①道教是土生土长的宗教 ②创始人:张陵 ③东汉时在民间兴起 ④教义:主张修身养性,炼制丹药,以求长生不老和得道成仙。

二、司马迁和《史记》 鲁迅对《史记》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学成就:①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②成为后世纪传体史书的典范 文学成就: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

三、轰动世界的秦兵马俑:泥土烧制,秦汉时期我国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课后反思:

13.司马迁著《史记》,其史学观念在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该纪传体通史不可能记载的史实是()14.阅读下列材料:

他生活在汉武帝时代,父亲是史官。从小受到家庭的熏陶,爱好文史,年轻时去各地寻访了许多名胜古迹。父亲死后,他继承父业做了史官,利用国家藏书处,阅读了大量书籍。由于触怒了汉武帝,遭受“腐刑”,获赦出狱后,仍旧发愤著书,经过十多年的刻苦努力,终于成书。

(1)材料中的“他”指的是谁?“书”指的是什么书?(2)简单介绍一下这部“书”的特点。

第三篇:昌盛的秦汉文化

昌盛的秦汉文化

一、学习目标:

二、㈠内容标准:说出史记的作者和体例。

㈡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能够知道《史记》的作者、体裁和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借助实例,分析佛教、道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司马迁与《史记》学习,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治史态度和严谨治学的品格。

二、要点分析:

1、重点:佛教的传入、司马迁和《史记》

2、难点:宗教的本质及其复杂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

教法:问题导学法;学法:识图学习法、讨论法、史料分析法。

四、教学手段:

《佛教传入路线图》等图片资料、多媒体演示文稿、专题网站学习。

五、教学过程:

㈠问题引入:你听说过“佛陀入梦”和“白马驮经”的故事吗?让我们在故事的交流中走进那段历史吧,由此引入教学。

㈡教材分析:

一、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

“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是秦汉文化史中思想史的重要内容。在宗教知识的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

1、“佛教的传入”:

⑴“佛教传入中国”:

佛教是公元前6世纪在古代印度创立的。佛教是经丝绸之路传入的。

⑵“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第一、识读插图《白马寺》:

学习方式:问题识图与阅读。通过多媒体展示交流相关的图片、图画和视频资料;演出课本剧,等等。使学生了解:“汉明帝派人到印度取经求佛”是佛教在中国早期传播的重要事件。白马寺被誉为“中国第一佛寺”。

第二、“佛教宣传的基本思想”:

讨论:佛教为什么能够进入思想相对封闭的中国?本质是什么?

借助具体事例,对佛教的思想进行讨论分析,形成认识:佛教宣扬忍耐顺从的消极的人生观,在当时对于维护社会秩序比较有利,符合统治阶级的愿望。因此,封建统治者大力提倡和扶植佛教。极度的社会苦难,使广大

民众方面看不到解脱的希望,只能追求根本不存在的所谓来世的幸福。所以,佛教对于广大民众也产生了吸引力。所以,佛教的本质是麻痹广大民众的精神鸦片。

⑶“佛教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作分层学习)

A级:知道佛教的传播,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深远影响。B级:举出一两个典型事例,如著名的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说明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2、“道教的兴起”:

了解思想源泉主要是黄老学说和巫术,兴起于东汉时期唯一植根于中国本土的民族宗教。

二、司马迁和《史记》:

1、补偿教学:教师进行史书体例解说,帮助学生了解纪传体与编年体、通史与断代史的含义。

2、活动学习:学生阅读教材中有关司马迁的生平材料;查找教材及相关书籍中有关《史记》的材料。

3、讨论交流:⑴司马迁撰写《史记》是由哪些因素促成的?我们应该学习他怎样的治学和治史态度?⑵《史记》被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是为什么?!其重要价值的在哪里?

学生分小组进行问题讨论,形成初步认识;每一小组派出代表发言,其余同学补充,进行观点交流,形成共同认识:

4、观点认识:

⑴我们应该学习司马迁实事求是的治史态度和严谨治学的品格。

⑵《史记》被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结论: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与史学著作。

四、轰动世界的秦兵马俑:

1、学生解说:介绍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发现情况。说明它的发现轰动了全

国,引起了世界的瞩目,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学生自己交流世界

七大奇迹的资料。)

2、资料展示:展示秦始皇陵兵马俑,使学生感受到地下军阵的壮观,并通过语言描述出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㈢巩固小节:

对教材中的动脑筋问题:刘邦夫人逃入尼姑庵躲避战乱的故事,引导学生通过历史时间作辨析:

刘邦夫人逃入尼姑庵躲避战乱:约在秦末农民起义时,(前209年——前202年);尼姑庵的出现:最早应在张骞通西域后

(约前138年——前119年)二者相距近1个世纪,是电视剧编导

人员弄错了。

㈣学习检测:

⒈选择:佛教和道教在传播过程中受到统治阶级的提倡和利用,其共同的特点是

A.其宣传的内容都麻醉人民的思想

B.都认为忍受苦难就能进入不生不灭的最高境界

C.都主张修身养性,以求得道成仙

D.都宣扬放弃欲望就可以摆脱生死轮回

⒉名言赏析:“人故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是谁的名言?他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怎样?他的主要成就是什么?我们应向他学习什么?

⒊请你解说:西安秦兵马俑博物馆请作一日解说员,请你把自己设计的解说词写出。

六、参考资料:

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天地http://www.xiexiebang.com/lishi/index

附:板书设计

一、佛教的传入:

1、佛教发源于古印度,在西汉末年传入我国。

2、东汉明帝派人到西域求佛经,并在洛阳建成我国最早的佛教寺院白马寺。

二、道教的出现:道教源于中国,在东汉时兴起。

三、王充《论衡》:王充批判迷信鬼神的思想说,世界上根本没有鬼神存在。

四、司马迁与《史记》:

《史记》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叙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创立了纪传体的体例;

活动课 秦始皇功过的辩论

[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中对学生

应掌握知识的要求。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批判地继承秦始皇的道德、精神;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要求]

1、开动脑筋,解放思想,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2、观点鲜明,论据充分,史论结合,有理有据;

3、不同观点的交锋要以理服人,要讲究辩论的技巧。

[活动目的]

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一生中做过很多事情,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通过小品、讨论的形式,进一步认识秦始皇的是非功过。

[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课时]1课时

[课型]活动课

[方式与方法]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地图册、秦始皇相关多媒体、各种相关资料

[授课过程]

唐朝大诗人李白曾写诗称赞秦始皇:“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击浮云,诸侯尽西来”。面对迎面而来的千古一帝,你有什么看法?

一、找一找和议一议

首先,我们要把全班同学按你们各自的意愿分成“政治家组”和“暴君组”两大组,各大组再分成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小组,分头搜集材料。“政治家组”的同学,要想尽办法搜集有利于秦始皇的材料,以论证他是个杰出政治家;“暴君组”的同学则要寻找秦始皇的暴政材料,以论证秦始皇是暴君。

其次,我们要把找到的材料在组内互相交流,并把它们—一制成小卡片。方便我们在讨论课上使用。再推荐胆子大、口才好的三位同学作为组的讨论代表。

二、说一说

你准备好了吗?你想在同学们面前,施展你的口才吗?来吧,参与我们的讨论课,来。

(1)营造环境气氛:请书法好的同学在黑板写上“秦始皇是杰出的政治家还是暴君”,教室四周贴几张同学们亲手画的秦始皇漫画像,桌椅摆成两大组面对面坐的形式,讨论代表席摆上“政治家”“暴君”字样。

(2)讨论课:选举小主持人,由小主持人主持讨论。大家讨论时要互相尊重,每位代表有三分钟发言时间,同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补充时间不超过一分钟。

(3)最后有请老师或同学为讨论课做归纳总结,为同学们指明客观认识历史人物的方法;指出大家在讨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表扬敢于创新,能提出不同于传统观点的论点的同学。

三、写一写(课堂小结)

通过对秦始皇的讨论,你学到什么?你能正确认识自己吗?

请你拿起笔来,参照下表,把你对自己生理、心理、社会和理想等方面最

感兴趣的话题,以“我是„„”为题,写一篇小文章,向同学介绍自己,好吗?

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

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

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 三国与民族大融合

[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

[课时] 课时

[课型]新授课、活动课、讲评课、复习课

[方式与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

三国鼎立

[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

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

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批判地继承曹操、诸葛老师的道德、精神;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 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

[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地图册、官渡、赤壁之战相关多媒体、三国鼎立图

[授课过程]

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2、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第21课三国鼎立,就是那像一个圆鼎的三条腿分

立似的分布在中国大地上的三国。今天我们共同讨论这课的内容。

3、讲述新课:

三国鼎立是哪三国?同学们是知道的,但未必清楚,请翻翻

课本找到关于三国建立的那一段,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讲讲。

220年曹丕建魏,都:洛阳;221年刘备建立蜀国,都:成都;

222年孙权建立吴国,都:建业。

[播放多媒体《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是非成败转头空,转头

之间或得或失,这个道理突出的表现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两大战役中。

这两大战役都有曹操这个主角,大概同学们对曹操也很有兴趣,先从课文中找出这两个战役的年代。(官渡之战在200年,赤壁之战在208年)相距仅八年的两战,曹操呢?前者以少胜多,后者以多败于少,这是为什么?请大家评论,我们先说说官渡之战。

(留出一段时间让学生准备,后由学生发言,讲述故事。)

208年,孙刘联军在长江边的赤壁与曹操对垒。请大家先谈一下在这一

战中居于优势的曹操,弱点在哪里?赤壁之战经过、结果又如何?

(先观看多媒体诗词“大江东去„„”,后由学生发言)

接下来我们一块了解魏蜀吴三国经济的发展情况。

4、小结。展示课件“知识点汇萃”

5、课堂讨论:戏曲中的曹操与历史中的曹操区别。播放多媒体资料,戏曲资料并展开讨论。

最后由教师小结,指出如何评价曹操。

(对于曹操的一生的评价是一个1000多年来争论不休的问题,曹操的人生哲学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但他爱惜人才,他从下层选拔,从敌方争取;他还重视文化,他本身也是一位大诗人,他统一北方,功劳是不可低估的。有人把他说成乱臣贼子,是不对的,谁有本事谁就应当称帝,罗贯中以汉朝为正统,在《三国演义》影响下,曹操就成了舞台上的白脸奸臣,这是不公平的。)

6、作业

附:板书设计

一、官渡之战 200年 袁绍与曹操

二、赤壁之战 208年 孙权刘备联军与曹操三、三国鼎立

220年曹丕建魏,都:洛阳;

221年刘备建立蜀国,都:成都;

222年孙权建立吴国,都:建业

两晋和南朝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自三国末年至南朝历史发展的大概脉络:包括西晋的兴亡、少数民族的内迁、东晋的简单概念、前秦和淝水之战、南朝的简单概念。更重要的是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这一时期我国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状况。

[重点和难点]

“淝水之战”和“江南地区的开发”是本课的重点内容

“江南地区的开发”还是本课的难点。

[教 法]讨论法、问题导学法

[学 法]引导学生理清本课的基本线索。

[教学手段]多媒体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淝水之战”相关多媒体

[教学设计]:

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三国建立的基本情况

2导入新课:

回顾上课的内容,想一想:三国鼎立局面能否长久?为什么?(学生各抒己见)

3讲授新课:

一、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

既然三国不能长久,那是怎样结束的?(学生读书思考并回答)

说一说,西晋是如何建立的?这个政权存在的时间长吗?

想一想:为什么西晋是个短命王朝?(学生讨论,引出少数民族内迁)

分析:民族内迁的意义。(课外延伸)

二:淝水之战

用成语故事“草木皆兵”引出“淝水之战”。

学生读书回答:这场战役的交战双方、各自拥有的兵力、最后的结果

如何?战后南北双方状况如何?引出东晋、南朝的建立。

动脑筋:苻坚拥有八十万兵力,却不能统一江南,这究竟是为什么?

三、江南地区的开发

根据你的所见所闻,你认为中国今天的南方和北方哪个地区经济更发达?

南方是不是自古以来就是比北方发达呢?看一下古代南方经济的发展情况。出示材料(材料一:见课本提示框。材料二,见课本P129。)

动脑筋:《宋书》里描写的南朝时的江南与司马迁描述的江南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

引出江南地区开发的有利条件(地理条件、政治条件)和江南经济发展的表现。

4、全课小结:指导动手学生整理本课的历史线索。

5、作业设置:想一想,江南地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什么能得到开发?

6、活动与探究:淝水之战同在此以前历史上的哪几次战争相似?这些战争所取得的经验、教训,对现代战争是否有借鉴意义?为什么?

附:板书设计

一、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都:建康

二、从420年到589年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这些朝代都在建康,历史上总称“南朝”。

三、江南地区的开发:原因:A:北方人南迁,充实了江南的劳动力;

B:南北人民共同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开垦了许多良田

十六国与南朝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及作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能力。

2、过程与方法:层层设问启发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合作学习、发现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方法突破对重难点的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北魏孝文帝改革所推动的北方民族大融合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从而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历史价值观。

[重点难点]

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如何加速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教学方法] 讨论-引导-活动探究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北魏孝文帝改革相关多媒体

[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公元420年开始,我国南方经历了哪几个朝代?都城在哪?历史上总称什么?

2.导入新课

北魏统治北方时期,民族融和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其原因是什么呢?历史上著名的孝文帝改革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究竟起了什么作用呢?今天这节课就要解答这些问题。

3、探讨新课: 提问:淝水之战以后,北方处于什么状态?

设问:结束北方混乱局面的是哪一政权呢?(学生答)正是鲜卑拓跋部建立起来的北魏政权。

一、你知道吗,北方是怎样统一和融合的?

下面大家阅读课文,分组解决以下问题,并且每个学习小组还可以围绕主题提出你们更感兴趣的问题来共同探讨解决?(时间五分钟)

鲜卑族是如何兴起的?北魏政权是何是建立的?北魏是怎样统一北方的?是在何时?结合课文的图文资料谈一谈这种变化对你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了哪些影响和冲击。

二、北魏政权为什么要迁都呢?

想一想孝文帝的大臣们会同意迁都吗?假如不同意,动动脑筋想一想孝文帝会用什么理由来说服的大臣?北魏政权迁都洛阳后,你以旅游者的身份谈一谈哪里都发生了那些巨大的变化?

三、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A:政府规定,官吏按季度领取俸禄,严禁贪污;

B: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C:北魏孝文帝于494年迁都洛阳,并要求鲜卑人采用汉姓、学说汉话、改穿汉服,提倡同汉族通婚。

意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

今天我们回头看一看,在我国56个民族中,还有没有鲜卑族呢?他到哪里去了?为什么鲜卑族不见了?对此大家思考一下,孝文帝的改革给我们今天的生活和改革留下了什么启示和感慨?

4、学习小节:北魏统一北方后,在黄河流域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孝文帝顺应这一趋势,在其统治区域内进行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过程,进一步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

5、课后作业

1、北魏是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 ]

A.羯 B.鲜卑 C.氐 D.匈奴

2、北魏孝文帝从哪些方面进行了改革?

3、想想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北方出现过哪几次统一局面?

六、活动与探究

阅读教材中的自由阅读卡,找一找: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汉族和少数民族相互影响的现象还有哪些?写一份微型历史专题报告。

附:板书设计

一、北方的统一和融合

1、北魏建立

2、统一北方

3、融合的概况

二、迁都洛阳:

1、迁都的原因

2、迁都的作用

三、孝文帝改革

1、历史背景

2、主要措施

3、历史作用

四、北朝的形成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科学技术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说出魏晋南北朝时期数学.地理.农学三方面的科技成就。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本课始终贯穿学生的探究小组合作学习,以诱思教学为主线。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刻苦钻研是成功的秘诀,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祖冲之和圆周率”是本课的重点。圆周率及推算涉及复杂的数学概念和方法,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法和学法] 教法采用讲述法与诱思法相结合。学法:合作探究讨论法。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祖冲之和圆周率”相关多媒体

[教学设计]

1、导入:教师可生动介绍引言中关于月球上有一座环形山和太阳系中有一颗小行星均以祖冲之命名的令中国人深感骄傲的事实(板书课题)

2、讲授新课:

一、祖冲之与圆周率

教师安排学生认真阅读教材,以小组为单位概括归纳祖冲之的主要成就及著作,并找出他在数学方面的最主要成就。教师重点讲解祖冲之在数学方面特别是在推算圆周率方面的突出成就:把圆周率推算到小数点以后七位数字,领先世界近一千年。结合教材,让学生思考讨论祖冲之最值得学习的地方是什么。

二、郦道元和《水经注》

教师在讲述时应具体说明:大约在汉魏的时候,我国出现一部以全国水道为纲的地理著作《水经》。郦道元撰写一部综合性的地理专著。这部巨著对后世有广泛的影响。它不仅受到后世地理学家的重视,也为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农田水利学家、文学家所重视。

三、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教师先简介贾思勰的生平事迹,再让学生阅读课文,概括《齐民要术》的内容及评价。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说《齐民要术》是一部承上启下的农学著作?”要求学生结合教材正文与小字进行回答。

3、小结:提出两个问题1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几位杰出的科学家?他们有哪些突出的成就?引导学生讨论回答并制成如下表格

人物朝代称谓主要著作主要科技成就

祖冲之南朝著名数学家、天文学家《缀术》在数学、天文学、机械制造方面均有很大成就,其中最突出的是把圆周率精确地推算到小数点之后七位数字,较国外早近千年

贾思勰北朝(北魏和东魏)著名农学家《齐民要术》总结我国北方劳动人民生产经验,提倡改革生产技术和工具,编成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农业科学著作,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郦道元北魏杰出的地理学家《水经注》写出综合性地理学专著。以水道系统为纲,详细介绍江河流经地区的山川城镇,地形物产、风土人情、历史古迹

4、作业:课后思考题

附:板书设计

一、祖冲之: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比欧洲早1000多年,著有《缀术》。

二、地理学:郦道元著有《水经注》

三、农学:贾思勰《齐民要术》--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书。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艺术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学习本课应掌握的基础知识主要有: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的绘画;佛教的盛行和《神灭论》;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综合能力。

2、过程与方法:注重探究引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石窟艺术是我国文化的精华,其成就值得中华民族自豪,从而加深对祖国的热爱。

[重点与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的绘画、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

难点是书法、绘画艺术。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祖冲之和圆周率”相关多媒体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的动荡不安,也必然要反映到人们的思想中来,艺术家用他们的所长反映着那段历史、记录着那段历史。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魏晋南北朝的艺术成就。

2、讲授新课

(板书)

一、大放光彩的书画艺术

王羲之,是东晋时最著名的书法家,也是我国历史上书法艺坛的巨星,后世称为“书圣”。人们赞美他的字“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书法代表作有《兰亭序》。《兰亭序》人称天下第一行书。

自古书画不分家,魏晋南北时期书法艺术百花争艳,绘画艺术上也是俊才辈出,最著名的当推东晋的顾恺之。至今留传下来的只有摹本《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和《列女图》三件。

顾恺之的作品在绘画技巧上主要是运用流畅绵长的线条塑造人物形象。古人形容他的线条如春蚕吐丝,人物栩栩如生,布局严密。

(板书)

二、佛教的盛行和《神灭论》

(学生带问题阅读课文后回答)

①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的原因是什么?

② 佛教的盛行表现在哪两个方面?

佛教自西汉末年开始由古印度传入我国,至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渐盛行。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长期战乱和各族统治者的残暴而使许多人寻求精神寄托。

范缜,我国古代伟大的唯物论思想家。508年,范缜写出《神灭论》,范缜《神灭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学生看书回答)

《神灭论》的主要观点是:人的精神和肉体是互相结合着的。有了肉体,才有精神;肉体死亡了,精神也随之消失。《神灭论》在我国古代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板书)

三、辉煌的石窟艺术

石窟艺术包含石雕、壁画和塑像,它起源于古印度,随佛教传入我国。南北朝时最著名的是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

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是中国和印度佛教艺术的融合,是中外艺术结合的结晶,是举世瞩目的艺术宝库,都是世界著名文化遗产。

四、小结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文化艺术的大发展时期,成就辉煌。这些文化成就在我国文化艺术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五、组织学生讨论

如果你是一名文物保护专家,你打算如何使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永葆艺术魅力。

六作业:课后习题

附:板书设计

一、思想:范缜著有《神灭论》

二、书法艺术:

“书圣”王羲之《兰亭序》“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三、绘画艺术:东晋 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五、石窟艺术--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活动课 巧用历史地图学习历史

[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

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

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 巧用历史地图学习历史

[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地图册、官渡、赤壁之战相关多媒体、三国鼎立图

[授课过程]

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2、导入新课:学习历史,在有了历史地图,就会帮助你,生动而直观的学习历史,会有帮助的。

3、讲授新课:

一、怎样看历史地图:

运用历史地图学习历史,先要会看历史地图。历史地图和现代地图大致一致。历史地图的方向,也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历史上的地名、山脉等名称,有不少与今天不同,我们看历史地图,就要弄清古今地名是今天的什么地方,所以,历史地图的下面都有古今地名对照。

(出示多媒体课件《赤壁之战》地图册)组织学生练习,有感性认识

二、在地图上再现历史

利用地图学习历史,就要在地图上再现历史。怎样再现历史?这要结合具体的史实来谈。如,要了解历史上的一次战役,就要在历史地图上找出这次战役的地点,还要找出交战双方原来的所在地区,双方交战路线,在结合课本上讲到的战役背景战役时间和具体的交战情况,就不难再现这次战役的原貌,并容易理解双方胜负的原因。

(出示《三国鼎立》图,结合具体战役具体分析)

三地名的变化:

各个时期的历史地图上的地名时常变化,不理解这一点,仍然会迷路。如今天的南京,在三国时,称建业;东晋时,称健康。

4、小结。展示课件“知识点汇萃”

5、课堂讨论:播放多媒体资料,戏曲资料并展开讨论:举例说明同一地名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了变化。

6、作业:课后习题

复习方法和技能训练

[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

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

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 历史的复习方法和技能

[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地图册、官渡、赤壁之战相关多媒体、三国鼎立图

[授课过程]

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2、导入新课:

设计方案一:制作时间轴

你可能知道公元1949年发生的事情,那一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但是你知道历史上有没有公元前1949年?公元前1949年和公元1949年有什么区别?

3、讲授新课

【做一做】

1.请你在一张纸上,画一条长长的直线段,在线的最左端,写上公元前3000年,在线的最右端,写上公元3000年,然后,在线的中间点右侧标上:公元元年。做好了吗?现在,你已经做成了一条时间轴了。你这下知道“公元前”和“公元”的区别了吧?

2.你能不能在你的时间轴上,按照时间顺序,把以下时间标示出来呢?

公元前2200年

公元前841年

公元前221年

公元 8年

公元 220年

公元 2200年

【讲一讲】

我们现在生活在哪一年?你能在时间轴上找到它的位置吗?这一年,是属于哪一个世纪的?你是怎么知道的?如果我问你,公元前2001年,属于哪一个世纪?你会回答吗?

【想一想】

1.在你的时间轴上画出你的妈妈和设想中的你的孙子出生的日期,讲一讲他们的生活和你的生活有什么不同?你孙子的学校会是今天这个样子吗?你有没有什么证据可以证实你的预测?

2.公元前21世纪和公元21世纪的中国人民的生活有什么不同呢?用尽可能多的证据来证明你的观点,然后,大胆地和你的同学分享你的看法。

3.推举同学担任评判组长,评一评谁的发言更精彩。

【找一找】

我们今天使用的公元纪年方法来自于西方,公元元年,传说是西方的上帝——耶稣诞生的时间。那么中国古代的人们是用什么方法来纪年的呢?你可以问问你的父母,或者自己查一查资料,看看你可以找到我国古代哪几种纪年的方法。越多越好喔!

4.小结:利用多媒体。

5.作业:课后练习

测验单元----四

[测试目的]

1、抓住共性问题进行测验,从实际出发,培养能力。

2、分析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矫正错误,查缺补漏,巩固提高;

[教学方法]自测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类型]测验课

[教具]单元测试---四

[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2、发放试题

3、开始测试

4、收试卷

5、阅卷

6、分析、总结

期 中 复习-----材料题

[复习目的]

全面复习本学期重点内容,系统掌握基础知识,熟练地掌握重要的材料题,及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复习重点]

1、材料“越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训,二十年之外,吴其为沼乎!”

2、材料:一副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事竟成,卧薪尝胆,三千铁甲可吞吴”

3、材料“春秋以来,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一些奴隶主转化为封建地主,租种土地的人们成为农民。秦国的商鞅变法是比较彻底的。”

4、“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课型]复习课

[课时]1课时

[教具]投影仪及胶片

[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2、出示教学目标,并板书课题(出示投影)

3、布置任务,讲授重点内容

4、学生巩固掌握

5、练习(出示投影)

1)、材料:一副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事竟成,卧薪尝胆,三千铁甲可吞吴”

1)这副对联说的是古代哪两位历史人物的故事?答:是项羽和越王勾践的故事。

2)他们分别是什么历史时期的人物?答:项羽是秦朝,越王勾践是春秋时期的人。

3)举出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的成语故事4个。

4)从他们身上,你学到了什么可贵品质?答:勇敢、坚强、有毅力、意志坚强、有志气。

2)、材料:“我那坚硬的牙齿早就掉了,可我那柔软的舌头却还在!”

1)体现了谁的主张?是什么意思?体现了什么思想?

答体现了老子的主张。意思是坚硬的东西未必结实,柔可以克刚,体现了他辩证看问题的思想。

2)这种思想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是否有用?如果你认为有用的话,能不能举出一个实例加以说明?

答:我认为有用。它使人认识到:什么事物都不是绝对的,都是可以变化的。貌似强大的人可能会被弱者打败,看起来聪明的人可能一生无所作为,平凡的人由于努力可能会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业。如:在解放战争中,装备人数上超过解放军的国民党军队最终是被打败了。

8、练习:(使用多媒体课件“练习”部分)

作业:巩固所讲内容

讲 评 课

讲评第三单元测试题

[教学目的]

1、抓住共性问题进行点评,从实际出发,培养能力。

2、分析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矫正错误,查缺补漏,巩固提高;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类型]讲评课

[教学重点] 秦朝巩固统一加强统治的措施、举例说明两汉与匈奴的关系

[教具]本节课采用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2、总评:本次测验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在作选择题时,个别学生审题不清;

2)在作填空题时,有少数学生写错别字。

3)有些学生在回答问答题时,答案不全。

采取补救措施:

1)养学生仔细审题的习惯;

2)强对学生“写”的训练;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点评:

分析试卷,按选择、填空、问答的顺序有重点的讲解。

在选择题中,重点讲解第1、3、7、8、10题

在材料题中重点讲解第1题。

(其他详见附页---单元测试题)

4、时间让学生改错、巩固

5、练习(使用微机)

1)、从______年到______年,秦王______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______,都:______。

2)、秦朝统一后,派将军______北伐匈奴,并修筑了西起______,东到______的长城。

3)、秦朝疆域:东至______,西到______,北至______,南到______。

6、作业:汉武帝的大一统的措施。

测验单元----二

[测试目的]

1、抓住共性问题进行测验,从实际出发,培养能力。

2、分析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矫正错误,查缺补漏,巩固提高;

[教学方法]自测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类型]测验课

[教具]单元测试---二

[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2、发放试题

3、开始测试

4、收试卷

5、阅卷

6、分析、总结

讲 评 课

讲评第二单元测试题

[教学目的]

1、抓住共性问题进行点评,从实际出发,培养能力。

2、分析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矫正错误,查缺补漏,巩固提高;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类型]讲评课

[教学重点] 商鞅变法、春秋战国文化

[教具]本节课采用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2、总评:本次测验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在作选择题时,个别学生审题不清;

2)在作填空题时,有少数学生写错别字。

3)有些学生在回答问答题时,答案不全。

采取补救措施:

1)养学生仔细审题的习惯;

2)强对学生“写”的训练;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点评:

分析试卷,按选择、填空、问答的顺序有重点的讲解。

在选择题中,重点讲解第1、2、5、7题

在问答题中重点讲解第2题。

(其他详见附页---单元测试题)

4、时间让学生改错、巩固

5、练习(使用微机)

1)东周分为______和______两个时期。春秋从______年至______年,是我国______瓦解时期;战国从______年至______年,是我国______形成时期。

2)著名的霸主有:______、______、______

3)列举战国七雄:______(结合图位置:最北是______;最南是______;最东是______;最西是______)

9、这个时期的战役有______、______。

4)道家学派----创始人是______,著有《______》;主要思想是______;具有______的思想。

5)儒家学派创始人是______,他编订了《______》

6)墨家学派创始人是______,主张“______”“______”

7)法家代表人是战国的______,主张A;B。著作是《______》

8)兵家创始人是春秋时期的______著有《______》,还提出了“______”

6、作业:

举出实例加以说明诸子百家中的学说有哪些积极的东西值得现代社会吸收、利用?。

期 末 复习-----问答题

[复习目的]

全面复习本学期重点内容,系统掌握基础知识,熟练地掌握重要的问答题,及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复习重点]

1、商鞅变法的背景、时间、变法的内容、变法意义。

2、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3、秦朝巩固统一加强统治的措施

4、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

5、简述匈奴与秦、西汉、东汉的关系

6、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课型]复习课

[课时]1课时

[教具]投影仪及胶片

[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2、出示教学目标,并板书课题(出示投影)

3、布置任务,讲授重点内容

4、学生巩固掌握

5、练习(出示投影)

1)秦朝巩固统一加强统治的措施

赢政统一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专制集权:

一、政治上——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A赢政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总揽

一切大权。B中央政府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同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军事

C:在地方,接受李斯的建议,把全国划分为36郡(后来增加到40郡),郡下设县。郡县制度为后来的封建王朝长期沿用。

二、文化方面:

1、秦统一后,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同时还统一了度量衡;把小篆作为全国统一的文字,后来使用更为简单的隶书。

三、思想:为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发布焚书令,规定除政府外,民间只可收藏有关医学、占卜、种植的书,其它一律烧毁,又把暗中诽谤他的儒生全部活埋,这就是“焚书坑儒”。焚书坑儒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极大损失。

四、修筑长城和开发边疆:

1)秦朝统一后,派将军蒙恬北伐匈奴,并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长城。

2)秦始皇派人开凿了灵渠,沟通了湘水和离水,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

以上是秦朝巩固统一加强统治的措施。

2、北魏孝文帝改革:

5世纪末,北魏统治者实行改革:

A: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B: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

C: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拔改为姓元;

D:鼓励鲜卑贵族同汉族贵族联姻;

E: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F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提倡尊老的风气。

8、练习:(使用多媒体课件“练习”部分)

9、作业:1)巩固所讲内容

2)谈一谈,秦朝在我国历史上起了什么重要作用?

第四篇:昌盛的秦汉文化

昌盛的秦汉文化

教学目标

1、了解秦汉时期的科技和医学成就,包括纸的发明和改进、《九章算术》、地动仪、华佗和张仲景。

2、体验、感悟古代科技发明的过程。

3、认识秦汉时期我国科技水平的领先地位及对人类文明做出的贡献。地位分析:

秦汉时期文化是秦汉时期历史的重要内容,秦汉时期的科技成就又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特别是这一时期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医学和数学的成就和张衡发明的地动仪在秦汉时期的文化成就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当时的世界科技领域中也处于领先地位。

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体系的形成时期,秦汉时期的科技成果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炎黄子孙的骄傲。先进的科学技术又是与秦汉时期的国家统一、经济发展和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密切相关的。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是这一时期先进科学技术的代表,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是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它毫无疑问地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秦汉时期的先进科学技术,都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和科学家在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发明创造的,这些科技成果运用于生产劳动后又对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作用。

重点分析:

1.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

造纸术的发明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推动了世界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它不仅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而且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2.数学和医学方面的成就 成书于东汉的数学著作《九章算术》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它的出现标志中国古代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九章算术》的思想方法对我国古代数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自隋唐之际,《九章算术》已传入朝鲜、日本,现在更被译成多种文字。

这一时期中国的医学水平在世界上也处于领先地位。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名医,他著有《伤寒杂病论》一书,这部书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对以后中国医药学的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影响。华佗也是东汉末年的著名医生,他擅长针灸和外科手术,又具有救死扶伤的精神,被人誉为“神医”。华佗制成的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此项发明比西方早一千六百多年。

3.张衡发明地动仪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在东汉时期,地震更加频繁,给人们带极大的痛苦,由于当时对地震现象还不能做出科学地解释,以为是神灵主宰,造成了人们的恐惧。张衡冲破神学迷信思想的束缚,制造出地动仪,通过实际检测,宣扬了他的科学观念,具有进步意义。地动仪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早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比欧洲此类的发明早1700多年,显示出我国古代科学家非凡的创造力。

难点分析:

初一的学生对于地震的知识只是初步了解,物理还没有学习,而地动仪的工作原理无论是地震学知识,还是物理上的力学知识,都是学生难以深刻理解的;对于地动仪的作用学生容易误以为只有预报、预测地震才有用,而对及早了解地震的意义认识不足,这些都会对学生学习和理解产生一定的障碍,因而将这一部分内容定为难点。

重点突破方案

一、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

1.请学生阅读课文和有关图片,找出造纸术发明以前的书写材料:陶器、龟甲、青铜器、竹木简或帛。

2.请学生阅读课文和有关图片,了解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制成“蔡侯纸”。

3.请学生结合书上造纸术外传示意图,制作我国造纸术外传时间表,并搜集史料,讨论造纸术的发明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4.如果时间和条件允许,可简单介绍纸的生产原理和过程,或课外带领学生参观造纸厂,了解纸的生产工艺,亲身感知历史。

二、“医圣”张仲景和“神医”华佗

1.请学生阅读课文和小字内容,了解张仲景和华伦的主要医学成就。

2.请学生介绍课前收集的有关张仲景和华伦的故事,感受他们身上的优良品德和高尚情操,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

本课难点突破方案 张衡和地动仪的发明

1.利用PowerPoint演示地动仪的工作情况,使学生感受动态效果。2.搜集有关张衡在科学方面的贡献的资料,感受张衡的科学精神。教学设计思想

以电脑课件演示,使科技成就能够让初一的学生初步理解,科技成就的发明过程和简单工作原理。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造纸术、数学、医学

教学难点:地动仪的工作原理和一些科技名词的理解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 [导入]

一次,他向汉武帝上一奏本,说起来还真是吓人一跳,这个奏本足足用了三千片竹简,需要两个人才能抬动,汉武帝足足看了一个多月,那个累啊,真是难以形容啊!

同学们,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演示板书)

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我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纸的国家,西汉前期我国劳动人民已经掌握了造纸技术,今天已在许多地方出土了汉代的纸张,大家请看屏幕。(演示纸出土的地点)纸在今天人们日常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最主要是用作书写材料。大家想一下,古今中外,在纸发明以前,人们用什么作书写材料呢?(学生回答略)这些书写材料同纸相比,有什么缺点呢?(演示纸同其他书写材料优缺点对比,停在汉纸)竹木简在纸发明以前是人们的主要书写材料,但由于竹木简很笨重,带来许多不便。据说,秦始皇一天批阅的竹木简奏章重120多斤,到了汉武帝时依然难免其苦,大家教材,这是文人东方朔给汉武帝上的一个奏本,用了3000片竹简,两个人吃力地抬进宫,汉武帝看了一个月。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迫切需要一种轻便、实用、经济的书写材料,于是造纸术应运而生。大量的考古发掘都发现了属于西汉前期的纸,从而证明了纸的发明是在西汉。人们最先造出来的纸叫絮纸,后来发展为麻纤维纸,再改进为植物纤维纸。(演示纸的改进)纸是人们受到什么的启发而造出来的呢?大家看这个“纸”字的偏旁,对,与丝织有关。人们用上好的蚕茧抽丝织物,一些劣质的茧只能制成丝棉。制丝棉要把蚕茧煮烂,再放在水竹席上打烂做成丝棉,这时竹席上会留下一些丝,干后形成薄丝棉片,揭下可以用来书写文字,由此受到启发人们制成了丝絮纸,后来,人们又用麻做原料制成麻纤维纸。但无论是絮纸还是麻纸,其原料来源少,纸的质量还有一些欠缺,真正使我国造纸术名扬世界还是在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以后。

105年,宦官蔡伦总结以前人们的造纸经验,经过反复试验,改进了造纸术。我们看屏幕。(演示蔡伦像、汉代造纸过程)造纸术后来传遍了世界各地。(演示造纸术传播图)造纸术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大家看英国大科学家培根对包括造纸术在内的四大发明的评价。(演示弗兰西斯·培根的一段话,返回主菜单)秦汉时期数学方面的成就主要是成书于东汉时期的《九章算术》,全书分九章,故称《九章算术》,这是我国第一部古代数学专著,奠定了我国古代数学以计算为中心的特点。(返回主菜单)秦汉时期的医学成就主要有:(演示医学成就表,让学生划书)1.《神农本草经》2.张仲景。3.华佗(返回主菜单)秦汉时期还有许多成就在世界上有重要意义。下面我们看一下大科学家张衡。(演示张衡像)他制造了演示日月星辰运行的浑天仪,还发明了测定地震方位的地动仪。(演示地动仪的工作情况)地动仪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惯性原理,哪边发生地震中间的都柱就倒向哪边。这就好像大家坐公共汽车时有这样的感受,当汽车启动时,我们倒向后边;当汽车刹车时,我们倒向前边,这就是惯性现象。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比欧洲同等的地动仪早1700多年。张衡除制造地动仪、浑天仪外,还在文学、史学、数学、天文、历法、地理、机械制造等方面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所以我们应称其为伟大的科学家。为了纪念张衡在天文学方面的杰出贡献,国际天文组织以他的名字命名了月球上的一座山。(演示返回主菜单)[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秦汉时期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大家要注重掌握有哪些发明创造、有哪些人物、他(它)们在中国乃至世界上的地位。

第五篇:昌盛的秦汉文化

昌盛的秦汉文化

(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九章算术》和地动仪、张仲景和华佗 体会我国古代历史上,科学技术成就和医学成就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汉代造纸图,了解造纸的工序;依据地动仪剖面图,分析其原理,培养观察想象能力。

通过归纳秦汉时期我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科学技术成就,提高综合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秦汉时期许多科学成就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特别是造纸术的发明对世界文明贡献巨大;感受我国古代科学家的聪明才智、优良品德和高尚情操,激发民族自豪感,加深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重点:(1)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造纸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在使用纸之前,世界各地人们的书写材料各不相同,不是价钱太贵,就是很不方便,不适合于大量使用。我国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不仅解决了上述种种困难,而且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推动了世界文化的传播与发展。这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化的伟大贡献。(2)地动仪。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在东汉时候,地震更加频繁,给人们带来极大的痛苦。由于当时对地震现象还不能科学地解释,以为是神灵主宰,造成人们的恐惧。张衡却不信鬼神,制造了地动仪。通过实际检测,告诉了人们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对破除迷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地动仪还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能测定地震方向的仪器,它表现了我国古代科学家非凡的创造力。本课难点:张衡制造的地动仪,涉及到科技名词和物理学原理,而初一学生没有学过物理,对于利用物体惯性来拾取地震波进行远距离测量的原理,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设计思路

以电脑课件演示造纸术传播图、地动仪的工作情况,使科技成就能够让初一的学生初步理解,科技成就的发明过程和简单工作原理。

请学生介绍课前收集的有关张仲景和华伦的故事,感受他们身上的优良品德和高尚情操,增

强学习历史的兴趣。

教学媒体 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结构和过程

新课导入:秦汉时期自公元前221年到公元220年,共440年,历经秦、西汉、新、东汉。这一时期内,我们学过秦的统一、秦长城、秦兵马俑、汉丝绸之路等,这都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那么,我国秦汉时期的文化所以昌盛的原因是什么?(师生共同回忆、总结),这一时期,国家统一、人民生活安定、经济迅速发展、各民族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加强,秦汉时期文化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这节课我们学习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

(一)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

纸在今天人们日常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最主要是用作书写材料。大家想一下,古今中外,在纸发明以前,人们用什么作书写材料呢?

请一位同学讲述引言中的故事,告诉大家上述问题的答案。这些书写材料同纸相比,有什么缺点呢?(演示纸同其他书写材料优缺点对比,停在汉纸)

竹木简在纸发明以前是人们的主要书写材料,但由于竹木简很笨重,带来许多不便。据说,秦始皇一天批阅的竹木简奏章重120多斤,到了汉武帝时依然难免其苦,大家教材,这是文人东方朔给汉武帝上的一个奏本,用了3000片竹简,两个人吃力地抬进宫,汉武帝看了一个月。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迫切需要一种轻便、实用、经济的书写材料,于是造纸术应运而生。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我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纸的国家,西汉前期我国劳动人民已经掌握了造纸技术,今天已在许多地方出土了汉代的纸张,大家请看屏幕。(演示纸出土的地点)人们最先造出来的纸叫絮纸,后来发展为麻纤维纸,再改进为植物纤维纸。(演示纸的改进)

纸是人们受到什么的启发而造出来的呢?大家看这个“纸”字的偏旁,对,与丝织有关。人们用上好的蚕茧抽丝织物,一些劣质的茧只能制成丝棉。制丝棉要把蚕茧煮烂,再放在水竹席上打烂做成丝棉,这时竹席上会留下一些丝,干后形成薄丝棉片,揭下可以用来书写文字,由此受到启发人们制成了丝絮纸,后来,人们又用麻做原料制成麻纤维纸。但无论是絮纸还

是麻纸,其原料来源少,纸的质量还有一些欠缺,真正使我国造纸术名扬世界还是在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以后。

105年,宦官蔡伦总结以前人们的造纸经验,经过反复试验,改进了造纸术。我们看屏幕。(演示蔡伦像、汉代造纸过程)

造纸术后来传遍了世界各地。(演示造纸术传播图)造纸术由我国传遍世界,有利于人类文化的传播,这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

组织学生做小实验:由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旧布(或旧绸子)和一块木板(或竹片),用毛笔在上面每人写一句唐诗,然后再用纸写同一句唐诗。实验结束后,请学生谈谈他们的感受。

二、《九章算术》和地动仪

秦汉时期数学方面的成就主要是成书于东汉时期的《九章算术》,全书分九章,故称《九章算术》,这是我国第一部古代数学专著,奠定了我国古代数学以计算为中心的特点。下面我们看一下大科学家张衡。(演示张衡像)请一名学生介绍张衡的生平

(教师根据情况做补充)当时对地震现象还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因此,宣扬神学迷信的人就应运而生。张衡是科学家,他不信鬼神,立志探索地震之谜,终于制造了地动仪,我们也应学习用科学的方法看待、分析身边的事物,树立科学的观点。他制造了演示日月星辰运行的浑天仪,还发明了测定地震方位的地动仪。(演示地动仪的工作情况)地动仪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惯性原理,哪边发生地震中间的都柱就倒向哪边。这就好像大家坐公共汽车时有这样的感受,当汽车启动时,我们倒向后边;当汽车刹车时,我们倒向前边,这就是惯性现象。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比欧洲同等的地动仪早1700多年。张衡除制造地动仪、浑天仪外,还在文学、史学、数学、天文、历法、地理、机械制造等方面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所以我们应称其为伟大的科学家。为了纪念张衡在天文学方面的杰出贡献,国际天文组织以他的名字命名了月球上的一座山。地动仪有什么价值?

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地动仪能测出千里之外的地震方向,这就等于告诉人们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对破除迷信具有积极的作用。

三、华佗和张仲景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与华佗、张仲景有关的故事,课上由2~3人讲述,并要求学生根据教材

内容归纳出华佗、张仲景的医学成就。

华佗: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擅长针灸和外科手术。他制成的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

他还创制一套医疗体操“五禽戏”,以强健身体。

张仲景: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著有《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奠定了我国中医治疗的基础。后世尊称他为“医圣”。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秦汉时期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大家要注重掌握有哪些发明创造、有哪些人物、他(它)们在中国乃至世界上的地位。

【活动】出一期历史小报,归纳概括出本课所涉及的秦汉时期重要的科技成就和医学成就;可穿插有趣小故事。

板书

一、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 1.从竹木简到纸的发明 2.蔡伦改进造纸术(东汉)3.造纸的外传及其伟大意义

二、《九章算术》 1.《九章算术》东汉 2.地动仪的发明张衡

三、华佗和张仲景

1.华佗创制“麻沸散”和“五禽戏” 2.张仲景和《伤寒杂病论》 内容

昌盛的秦汉文化

(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九章算术》和地动仪、张仲景和华佗 体会我国古代历史上,科学技术成就和医学成就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汉代造纸图,了解造纸的工序;依据地动仪剖面图,分析其原理,培养观察想象能力。通过归纳秦汉时期我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科学技术成就,提高综合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秦汉时期许多科学成就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特别是造纸术的发明对世界文明贡献巨大;感受我国古代科学家的聪明才智、优良品德和高尚情操,激发民族自豪感,加深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重点:(1)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造纸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在使用纸之前,世界各地人们的书写材料各不相同,不是价钱太贵,就是很不方便,不适合于大量使用。我国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不仅解决了上述种种困难,而且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推动了世界文化的传播与发展。这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化的伟大贡献。(2)地动仪。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在东汉时候,地震更加频繁,给人们带来极大的痛苦。由于当时对地震现象还不能科学地解释,以为是神灵主宰,造成人们的恐惧。张衡却不信鬼神,制造了地动仪。通过实际检测,告诉了人们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对破除迷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地动仪还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能测定地震方向的仪器,它表现了我国古代科学家非凡的创造力。

本课难点:张衡制造的地动仪,涉及到科技名词和物理学原理,而初一学生没有学过物理,对于利用物体惯性来拾取地震波进行远距离测量的原理,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设计思路

以电脑课件演示造纸术传播图、地动仪的工作情况,使科技成就能够让初一的学生初步理解,科技成就的发明过程和简单工作原理。

请学生介绍课前收集的有关张仲景和华伦的故事,感受他们身上的优良品德和高尚情操,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

教学媒体

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结构和过程

新课导入:秦汉时期自公元前221年到公元220年,共440年,历经秦、西汉、新、东汉。这一时期内,我们学过秦的统一、秦长城、秦兵马俑、汉丝绸之路等,这都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那么,我国秦汉时期的文化所以昌盛的原因是什么?(师生共同回忆、总结),这一时期,国家统一、人民生活安定、经济迅速发展、各民族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加强,秦汉时期文化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这节课我们学习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

(一)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

纸在今天人们日常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最主要是用作书写材料。大家想一下,古今中外,在纸发明以前,人们用什么作书写材料呢?

请一位同学讲述引言中的故事,告诉大家上述问题的答案。这些书写材料同纸相比,有什么缺点呢?

(演示纸同其他书写材料优缺点对比,停在汉纸)

竹木简在纸发明以前是人们的主要书写材料,但由于竹木简很笨重,带来许多不便。据说,秦始皇一天批阅的竹木简奏章重120多斤,到了汉武帝时依然难免其苦,大家教材,这是文人东方朔给汉武帝上的一个奏本,用了3000片竹简,两个人吃力地抬进宫,汉武帝看了一个月。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迫切需要一种轻便、实用、经济的书写材料,于是造纸术应运而生。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我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纸的国家,西汉前期我国劳动人民已经掌握了造纸技术,今天已在许多地方出土了汉代的纸张,大家请看屏幕。(演示纸出土的地点)人们最先造出来的纸叫絮纸,后来发展为麻纤维纸,再改进为植物纤维纸。(演示纸的改进)

纸是人们受到什么的启发而造出来的呢?大家看这个“纸”字的偏旁,对,与丝织有关。人们用上好的蚕茧抽丝织物,一些劣质的茧只能制成丝棉。制丝棉要把蚕茧煮烂,再放在水竹席上打烂做成丝棉,这时竹席上会留下一些丝,干后形成薄丝棉片,揭下可以用来书写文字,由此受到启发人们制成了丝絮纸,后来,人们又用麻做原料制成麻纤维纸。但无论是絮纸还是麻纸,其原料来源少,纸的质量还有一些欠缺,真正使我国造纸术名扬世界还是在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以后。

105年,宦官蔡伦总结以前人们的造纸经验,经过反复试验,改进了造纸术。我们看屏幕。(演示蔡伦像、汉代造纸过程)

造纸术后来传遍了世界各地。(演示造纸术传播图)造纸术由我国传遍世界,有利于人类文化的传播,这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

组织学生做小实验:由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旧布(或旧绸子)和一块木板(或竹片),用毛笔在上面每人写一句唐诗,然后再用纸写同一句唐诗。实验结束后,请学生谈谈他们的感受。

二、《九章算术》和地动仪

秦汉时期数学方面的成就主要是成书于东汉时期的《九章算术》,全书分九章,故称《九章算术》,这是我国第一部古代数学专著,奠定了我国古代数学以计算为中心的特点。下面我们看一下大科学家张衡。(演示张衡像)请一名学生介绍张衡的生平

(教师根据情况做补充)当时对地震现象还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因此,宣扬神学迷信的人就应运而生。张衡是科学家,他不信鬼神,立志探索地震之谜,终于制造了地动仪,我们也应学习用科学的方法看待、分析身边的事物,树立科学的观点。他制造了演示日月星辰运行的浑天仪,还发明了测定地震方位的地动仪。(演示地动仪的工作情况)地动仪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惯性原理,哪边发生地震中间的都柱就倒向哪边。这就好像大家坐公共汽车时有这样的感受,当汽车启动时,我们倒向后边;当汽车刹车时,我们倒向前边,这就是惯性现象。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比欧洲同等的地动仪早1700多年。张衡除制造地动仪、浑天仪外,还在文学、史学、数学、天文、历法、地理、机械制造等方面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所以我们应称其为伟大的科学家。为了纪念张衡在天文学方面的杰出贡献,国际天文组织以他的名字命名了月球上的一座山。地动仪有什么价值?

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地动仪能测出千里之外的地震方向,这就等于告诉人们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对破除迷信具有积极的作用。

三、华佗和张仲景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与华佗、张仲景有关的故事,课上由2~3人讲述,并要求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归纳出华佗、张仲景的医学成就。

华佗: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擅长针灸和外科手术。他制成的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

他还创制一套医疗体操“五禽戏”,以强健身体。

张仲景: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著有《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奠定了我国中医治疗的基础。后世尊称他为“医圣”。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秦汉时期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大家要注重掌握有哪些发明创造、有哪些人物、他(它)们在中国乃至世界上的地位。

【活动】出一期历史小报,归纳概括出本课所涉及的秦汉时期重要的科技成就和医学成就;可穿插有趣小故事。

板书

一、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 1.从竹木简到纸的发明 2.蔡伦改进造纸术(东汉)3.造纸的外传及其伟大意义

二、《九章算术》

1.《九章算术》东汉 2.地动仪的发明张衡

三、华佗和张仲景

1.华佗创制“麻沸散”和“五禽戏” 2.张仲景和《伤寒杂病论》

下载昌盛的秦汉文化二word格式文档
下载昌盛的秦汉文化二.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教案示例之一(★)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教案示例之一 教案示例之一 第20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思想领域的斗争和宗教的传播 江苏无锡教委教研室高级教师吴克成 (一)教学目的 1.要求学生掌握......

    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范文大全

    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七年级历史新授课执笔:审核: 一、学习目标: 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简单史实;了解司马迁的生平事迹和他创作的《史记》了解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成就......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教学教案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西汉末年佛教传入我国;佛教对我国文化的影响;道教的兴起;佛教与道教广泛传播的原因;王充与《论衡》。 通过分析佛教和道教对我们周围事物影响的实例,说......

    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⑴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简要史实;了解司马迁的生平事迹及其撰写的《史记》的简要内......

    昌盛的秦汉文化教案

    第五课昌盛的秦汉文化 一、 教学背景分析 1、 本课时教学内容的功能与地位 本课时教学内容为“昌盛的秦汉文化”,是八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三单元第五课。秦汉在造纸、医学、......

    昌盛的秦汉文化 教案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简要史实;了解司马迁的生平事迹及其撰写的《史记》的简要内容;了解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成就......

    昌盛的秦汉文化(三)

    昌盛的秦汉文化(三)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要了解和掌握史学家司马迁和《史记》;《史记》的价值和影响;乐府和乐府诗;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成就等知识 通过对司马迁写《史记......

    昌盛的秦汉文化[推荐5篇]

    第16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一) ——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 教案设计:何书辉 政史系1104班 学号:201103510145 一、教学课题:昌盛的秦汉文化(一) 二、教学课时:1 三、课标要求:通过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