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自信”的理论确证

时间:2019-05-12 16:02: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四个自信”的理论确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四个自信”的理论确证》。

第一篇:“四个自信”的理论确证

“四个自信”的理论确证

摘 要: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五周年大会上提出了“四个自信”的理论命题,即“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作为“四个自信”并不是理论上的玄想,而是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关于此点可以通过对《共产党宣言》的文本分析来进行澄明。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可以发现,《共产党宣言》中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和“共产党人”的相关理论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两个必然”理论和文本的“与时俱进”增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消灭私有制”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文化思想”则加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关键词:“四个自信”;《共产党宣言》;文本考察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8)04 ― 0023 ― 04

“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我们不能辜负了这个时代。”〔1〕为此,我们还应继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之在新的时代展现出新的光芒。若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常态发展需要我们在发展建设中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这里的“四个自信”并不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玄想,而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预期。关于此点,我们可以通过管窥《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中的文本意蕴来得到证实。因为,《宣言》不仅包含了科学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和实践的纲领性文件,而且集中表达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共通的观点。尽管《宣言》从问世到现在已170年,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宣言》中对社会主义的理论设计及相关论述依然是中国共产党人在进行社会主义理论建构时的重要依据。

一、《宣言》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而人民的美好生活与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所阐述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一脉相承。它为创造人民美好生活提供了重要的价值指引,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指明前进的方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

《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在对资本主义先进性进行首肯的同时,并指出资产阶级不断变革自己的生产方式,工业化的大生产使原来的行会师傅、小手工业厂主和小商人纷纷破产,逐渐沦为无产阶级的行列,现代工人由此诞生。随着资本的不断发展,资本家占有越来越多的生产资料,工人却一无所有。为了加速资本的周转谋取更多的利润,他们加紧了对无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此时的无产阶级因为没有生产资料,不得不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获取简单的生活需求。又由于?C器的出现、分工的形成,工人更是每天从事单一的生产,完全丧失了自身的活力。资本家却不满现状,通过延长工人的工作日或者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以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然而长时期的过量劳动并没有改善工人的生活,微薄的工资仅仅能够维持他们的最低生活。除此之外,工人们的精神状况也欠佳。在资产阶级的压榨下他们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在资本主义统治之下,各国工人的利益和生活状况越来越趋于一致。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工人阶级深表同情,呼吁全世界的无产者联合起来,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在那里,生产力高度发达,物质财富极大丰富,阶级差别不复存在,人们不再把劳动当作谋生的手段,“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美好社会的最高价值追求。

不仅如此,“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也是历代马克思主义者共同的价值指向。然而实现这一诉求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因此在通往共产主义的康庄大道中,道路的选择至关重要,这关乎着人民的幸福。中国共产党毅然而然地选择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结束了近代以来我国悲惨屈辱的历史命运,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征程。在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更加以人为本,坚定不移地走群众路线,不论是“中国梦”、“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还是“共享”发展理念都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也确证了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才能使人民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才能最终抵达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而那些“封闭僵化的老路”和“改旗易帜的邪路”只会把中国推向深渊,把中国人民推向火海。可见,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宣言》中阐述的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是指引中国人民走向幸福生活的科学指南,使中国人民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越发坚定。

此外,《宣言》中的“共产党人”理论是引领中国共产党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鲜明旗帜。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的第二部分重点阐述了共产党人理论,首先指出共产党是具有鲜明阶级性的政党,它代表的是工人阶级的利益。进而从两个层面阐述了共产党是先进、科学的政党,在空间层面指出共产党人代表的不是某一个地点、某一个民族的利益,而是站在整个无产阶级的立场上代表所有民族的共同利益;在时间层面上认为共产党人在每一个发展阶段都代表整个无产阶级运动的利益。最后得出,共产党人不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都会凭借自身独特的优势实现最近目标:就是把个别分散、自发的无产阶级形成自为的阶级,用暴力手段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从而建立无产阶级政权。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发现,马克思、恩格斯所阐述的共产党不仅是具有阶级性的先进、科学的政党,它还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和实现目标的道路途径。这为我国共产党走什么样的道路、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中国共产党在1921年成立之时就在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根据不同历史阶段面临的实际问题制定了正确的方针、政策和路线,历经艰难最终探索出了中国革命的道路。此后,中国共产党继续带领全国人民走向建设、改革的光辉征程。在前进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选择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并把它当作自己的历史使命。今天,在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更加需要共产党把握好方向,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战胜前进道路上的种种羁绊,进而使我们的党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这是对马克思和恩格斯论述的“共产党人”理论的继承和发展,该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确立提供了科学指引。

二、《宣言》增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充分体现了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坚定信念,同时也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高度认同。对于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我们可以从《宣言》的“两个必然”思想中寻找依据。《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对“两个必然”思想作了详细阐述。马克思、恩格斯首先指出了资产阶级的进步作用。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3〕在揭示资产阶级创造巨大生产力的同时进一步强调,资产阶级打破了封建所有制关系,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和政治制度。另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角度指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弊端。在这种生产方式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远远跟不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导致大量的产品过剩,进而引发严重的商业危机。资本家却用消灭大量生产力、开拓新市场的方式应对危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与此同时,资产阶级加紧了对无产阶级的压迫,使得无产阶级开始联合反抗资产阶级的统治,“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4〕。马克思、恩格斯对“两个必然”这一思想理论的详细论述在很大程度上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

“事实一再告诉我们,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分析没有过时,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也没有过时。”〔5〕也就是说,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仍然存在、“两个必然”思想仍具有当代价值。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证实了这一点,之后又多次爆发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紧接着就是2011年“占领华尔街运动”,英、法等国家大规模的罢工运动,此外,英国脱欧、2016年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的“黑天鹅事件”都反映了资本主义正在趋于衰弱。基于此,我们要清楚地看到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必然规律,在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同时也要看到道路是曲折的。“世界社会主义完全取代世界资本主义,还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渐进的过程”。〔6〕我们要明确只要资本主义私有制存在,其基本矛盾就不会消失,经济危机也在所难免,终有一天资本主义会因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而退出历史舞台。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两个必然”理论的论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提供了重要依据,使我们更加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正确性和先进性,在此理论的指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定会迈向更高的发展阶段。

另外,《宣言》中理论体现的“与时俱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的另一个重要依。众所周知,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马克思、恩格斯从来都没有把自己的理论当作教条,相反,他们认为这些原理“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7〕。《宣言》的与时俱进充分体现在七篇序言中,从1872年的德文版序言到1893年意大利文版序言,都是紧扣时代的发展,在原有思想的基础上进行了新的修订和补充,如在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就指出《宣言》中关于共产党人对各种反对党派提出的意见在实践方面已经变得过时,这充分体现了马克思、恩格斯在坚持理论原则性的同时,更加注重对理论灵活性的把握和运用。又如,恩格斯在1883年德文版序言中对《宣言》中的阶级斗争理论作了进一步的完善,把阶级斗争的历史重新界定为“(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8〕而在1888年英文版序言中,恩格斯又对此问题进行了补充,更准确地阐述了阶级斗争的历史脉络。以上无不体现了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理论的与时俱进。正是基于这种精神,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诞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随着时代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更加着眼于实际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这正是在继承发展“与时俱进”这一精神的基础上作出的伟大理论创新,在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同时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因此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拥有足够的信心,坚信它会以自身的活力和顽强的生命力为中国的进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思想武器。

三、《宣言》强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套科学严密的制度体系,它所包含的基本经济制度与《宣言》中的“消灭私有制”思想具有内在一致性。对此,我们可以从《宣言》中得到论证。对于这一思想,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共产党人组成统一战线共同反对资本主义制度,但特别强调要消灭私有制这个枷锁。

为此,马克思、恩格斯首先从无产阶级生活状况层面分析了消灭资产阶级私有制的原因,指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无产阶级一无所有且完全依附于资产阶级,在这种处境下无产阶级毫无平等可言,时时忍受着资产阶级对他们的剥削和压榨。为了改变这种境地,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只有摧毁资产阶级私有制才能占有生产资料从而进行有计划地、共同地生产,这样不仅能够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要还能在更大程度上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其次,马克思、恩格斯从资本的社会性质层面阐述了消灭私有财产的原因,指出资本不是个人的而是一种社会财产,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属性,因此要消灭资本的个性和自由,让资本归全社会所有。再次,马克思和恩格斯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阐明资产阶级私有制灭亡的必然性,正如资产阶级所有制取代封建所有制一样,资产阶级私有制也必然会被另一种新的制度所代替。对于谁来消灭资产阶级私有制,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这是共产党人的理论原则;对于怎样消灭资产阶级私有制,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指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9〕然后,无产阶级凭借自己的统治获取一切资本和生产资料以达到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最终目的。可见,马克思、恩格斯没有把消灭资产阶级私有制当成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把它看作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对于此点,恩格斯早就有所强调:“只有创造了所必需的大量生产资料之后,才能废除私有制。”〔10〕这为我国私有制问题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了实现工业化、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我国以“消灭私有制”为核心内容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改造,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成社会主义公有制,实现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貌似与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消灭私有制”相悖。其实不然,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我国允许部分私有经济的存在是对公有制经济的有效补充,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共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今天,我们继续贯彻实施这项基本制度并不是说我们背离了马克思、恩格斯“消灭私有制”这一科学原则,而是因为我们的生产力还没有发展到完全实行公有制的程度。因此,现阶段我们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地位的同时要高度重视非公有制经济,在发展生产力、积累丰富的物质生产资料的过程中逐步消灭私有制。这有力地反驳了那些认为中国是私有制国家的错误观点,同时激励我们从实际出发,不断发展和完善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

四、《宣言》加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到文化自信,关于此点我们可以从《宣言》的“文化思想”中找到依托。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思想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的,“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11〕可见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特定时代的经济条件。基于此,马克思、恩格斯首先阐述了“经济全球化”思想,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不断改进,交通的日益便利,资产阶级在全球各地开拓世界市场,把全世界的经济活动连为一体。在经济趋于全球化后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指出不但是在经济物质方面,精神文化方面也是这样,“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12〕。

当然,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提到的世界文学“它应该是各民族文化在碰撞、交流的过程中经过优胜劣汰,鉴别扬弃之后相互融合所形成的各民族普遍接受的一种全球文化。”〔13〕而不是文化上占优势的民族对其他民族文化的渗透和同化。对此,马克思、恩格斯用唯物辩证的方法对资本主义文化做出了双重性的评价。一方面,在打破封建思想文化层面肯定了资产阶级文化的革命作用。随着资产阶级统治地位的确定,它破坏了一切封建僵化、落后保守的关系,使得大部分居民摆脱了封建束缚和愚昧的状态,也使得那些最野蛮的民族开始卷入到文明中来。人们终于用辩证的思维方式看待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乃至全部的社会关系,为建立现代理性文明奠定了基础。

另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深刻地批判了资本主义文化的弊端。资产阶级在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中逐渐暴露出自己的本性,它迫使一切民族采取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推行资产阶级的“文明制度”,使其他国家从属于所谓文明的资本主义国家。很显然,这是一种“文化霸权主义”,资产阶级凭借着自己的文化优势迫使其他民族的臣服。另外,资产阶级在斩断封建羁绊的同时,造成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严重脱节,整个社会充斥着物质利益和现金交易,把人的情感淹没在利己主义的洪流之中,把温情脉脉的家庭关系变成了冰冷的金钱交易,把教育当成训练人的机器,为的就是维护自身的统治,在这个统治之下一切美好和谐都因资本主义文化的冲击而烟消云散。

基于马克思、恩格斯对文化全球化和资本主义文化双重性的分析,不难发现它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通过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阐述的经济全球化带动文化全球化思想可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文化全球化也必然会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当今世界出现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新形势。在此背景下,我们越来越认识到文化的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需要积极融入文化多元化的浪潮之中,以开放的心态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进行多层次的文化交往,与马克思、恩格斯所阐述的资本主义“文化霸权”不同,当今世界的文化是处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下的平等交往,这为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一个有利契机。

为此,我们在进行文化交往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正视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冲突,不断借鉴、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精华为我所用,另一方面要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明确的自我认知,这是我们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正如习近平强调:“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14〕只有我们奠定了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才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成文化强国,从而使富有民族性、时代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走出中国、走向世界。可见,《宣言》中的文化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启示我们要抓住文化多元化带来的机遇,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从而在国际舞台上绽放绚丽的风采。

综上所述,《共产党宣言》并没有过时,它在距离一个多世纪的今天仍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包含的基本原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这也就证明了为什么要继承和发展这些科学的思想和原理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另外,它也不会?S着时代的变迁而被人们遗忘,相反,由于不同时代所面对的实际问题千差万别,它会成为我们探研《共产党宣言》的重要动力。只有我们在对文本的研究过程中才能彰显出文本的张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断蓬勃发展注入活力。因此,《共产党宣言》是一部未竟的事业,它会随着研究的深入而保持自身的生命力!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02).〔2〕〔3〕〔4〕〔7〕〔8〕〔9〕〔10〕〔11〕〔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22,405,413,376,380,421,304,380,404.〔5〕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117.〔6〕高放.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第六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324.〔13〕石劲松.论《共产党宣言》文化思想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启示〔J〕.新疆社会科学,2011,(05):92.〔14〕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9.〔责任编辑:侯庆海〕

第二篇:增强理论自信的四个维度

增强理论自信的四个维度

来源:《红旗文稿》 期号:2013/06 作者:程京武

党的十八大报告全面系统地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强调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一套制度,凝结着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智慧和心血,展现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先进性。

理论自觉:增强理论自信的理性认识

一个民族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个政党要站在时代的前列,一刻也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中国共产党是一个由科学理论孕育催生、用科学理论武装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善于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是党的鲜明特征和根本优势,也是我们党高度理论自觉的体现。

理论自觉是在理论上的觉悟和觉醒,理论自信是建立在理论自觉基础上对理论价值的认定和信心。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崇高信仰,对共产主义理想的执著追求,对肩负伟大使命的勇于担当,都源自高度的理论自觉和坚定的理论自信。这种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体现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社会理想的深刻认识和坚定信念;体现为对马克思主义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自觉彰显和坚定信心;体现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创造性地回答当代中国和人类社会的重大问题,指导中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自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以来,伴随着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中国共产党在接力探索中,一以贯之地回答“中国向何处去”的历史课题。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寻找真理、追求真理、坚持真理、发展真理的历史,就是靠高度的理论自觉和坚定的理论自信,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紧密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

与时俱进:增强理论自信的路径选择

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具有普遍性真理性,而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具体思想又“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创新发展。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优秀品格,不断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活力所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贯穿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贯穿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想追求和现实要求。同时,又坚持与时俱进,体现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变化的新要求,吸收借鉴了人类文明进步的最新成果。这一理论体系立足中国实际,回答中国问题,成功解决了中国面临的一系列重大历史性课题。在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一基本问题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上,创造性地回答了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把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水平;在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基本问题上,创造性地回答了如何坚持立党之本、巩固执政之基、壮大力量之源的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在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基本问题上,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享有的问题,使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以人为本:增强理论自信的价值取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源于人民、属于人民、为了人民,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造主体和利益主体。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在其历史的起点和终极意义上,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多方面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必然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既要高度重视和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急民众之所急,想民众之所想,办民众之所需;又要在理论研究中关注人民群众最关切的问题,回答好时代面临最重要的问题,民族发展最紧迫的问题。

在新形势下增强理论自信,要求我们把握时代发展要求,顺应人民共同愿望,坚持以人为本,回应民众关切、回答民众问题,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所理解、所接受、所掌握,充分发挥指导实践的强大威力。理论只有被广大民众所掌握,才能真正作用于实践。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既是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升华,也是对人类文明进步理性化的哲学总结。从现实意义上说,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有利于调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凝聚一切积极力量,从本质上反映了党执政治国的根本宗旨和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

综合创新:增强理论自信的不竭动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实践的观念、辩证的方法观察分析问题,始终做到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以当代中国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为基础,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又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并显示出蓬勃的生机活力,是一个实践的理论体系;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中国最大的国情,深深植根于中国大地,深深熔铸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从民族智慧和民族精神中获取丰厚的营养,深深地打上了中国的烙印,体现出鲜明的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和民族特色,是一个民族的理论体系;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教训,并借鉴人类文明发展的优秀成果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概括,体现了我们党非凡的理论创造能力,是一个创新的理论体系;顺应时代潮流,紧扣时代主题,体现时代精神,回应时代挑战,始终与时代发展同步伐,与人类文明共进步,具有鲜活的时代气息和鲜明的时代特色,是一个进步、开放的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这些鲜明特征,决定了我们增强理论自信,就要不断推动创新。

站在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增强理论自信,进行综合创新,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一是要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成为人类先进文化的结晶,成为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根本原因就在于它坚持以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为中心,并能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二是要探索形式创新,一定的形式是任何一种理论生存、传播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创造出新的表现形式。三是要实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既要有反映时代特征和中国国情的内容,又要有中国气派和中国特色的民族形式,二者有机统一,用中国的理论话语体系解读中国实践、中国道路,综合创造既体现时代要求又富有中国特色的思想理论成果,坚定中华民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作者:暨南大学社科部主任、教授)

第三篇:四个自信

四个自信

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由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提出,是对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自信”的创造性拓展和完善。

名词来源

“四个自信”的重要论述,创造性地拓展了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自信”的谱系,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根基、文化本质和文化理想,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了更加明确而开阔的文化建构。

提出时间

2012年11月8日,胡锦涛同志代表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向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作了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报告中指出了“三个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2016年7月1日,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主要内容

道路自信

道路自信是对发展方向和未来命运的自信。坚持道路自信,就是要全党和全国人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的信念。

理论自信

理论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真理性、正确性的自信。坚持理论自信就是要全党和全国人民坚定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正确性、真理性的信念

制度自信

制度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制度优势的自信。近代以来的历史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最适应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保证各项事业顺利开展的制度体系。

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性的自信。坚持文化自信就是要激发党和人民对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历史自豪感,坚定对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坚定信念,在全社会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遍共识和坚定信念。

第四篇:四个自信

四个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由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提出,是对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自信”的创造性拓展和完善。

道路自信

道路自信是对发展方向和未来命运的自信。坚持道路自信,就是要全党和全国人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的信念。

历史起源

中国中华民族曾经有着辉煌和灿烂的古代文明,然而,当历史发展到清朝晚期尤其是1840年前后,中国封建社会在历经了其成熟的巅峰之后到达了其腐败的晚期。伴随着西方工业文明的发展与扩张,在世界资本帝国主义扩张的热潮中,中华民族濒临亡国。在中华民族遭受侵略的过程中,中国人民始终坚韧不屈地维护着国家和民族的形象与尊严。从太平天国运动到洋务运动;从甲午海战惨败到戊戌维新;从辛亥革命到长达14年的抗日战争,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一直行走在挽救人民命运和民族尊严的路上。直到1949年,在历经28年的浴血奋战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先后完成了革命道路的探索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赶跑了日本帝国主义,推翻了蒋家王朝,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此,中国重新获得了独立,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探索与建设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在中国全面确立了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尝试与确立、全面深化改革的提出、“五大发展理念”的协调统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开展,“中国模式”享誉全球,这一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无不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是中国历史和中国人民的自由和必然选择,这个过程孕育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满满的自信。

理论自信

理论自信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自信,相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具有科学性以及相信它是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行动指南。

历史起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一个科学和系统的理论体系。它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源泉,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潮的实践中产生发展并且日臻成熟和完善。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真正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成立了,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中华民族的命运有了新的转机。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渊源,解决了中国革命和初步建设的问题;邓小平理论在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转折时期,鲜明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命题,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世界风云动荡的世纪之交,“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明确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重大课题,有力地推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科学发展观从国家发展战略的整体构想出发,科学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继续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新高度,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宏伟愿景引领下,按照‘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拥有了从未有过的自信,正是这一自信鼓舞着中华民族走向新的伟大复兴。

制度自信 制度自信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相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无比优越性。制度问题直接关乎党和国家的发展方向。

中国封建社会历史漫长,以君主集权为特征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则是整个封建社会的政治支柱,而维系这一政治支柱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则时刻以巩固皇权为根本原则,从而构成了庞大的封建政治运行网络。清朝晚期君主专制制度日益衰微,封建统治者通过洋务运动、新政、变法等方式全力挽救也无济于事,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则将中国几千年以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彻底埋葬。民主共和作为一种理念、思想和制度深入中国人民内心。然而袁世凯复辟帝制,再一次打碎了中国人追求民主共和的梦想。之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军阀割据和军阀混战,让国人再次痛心地质疑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直至新中国的成立,将亿万人民梦想中的民主变成实实在在的制度。

40年以来,中国执政党建设的成就、社会经济的进步、政治局势的稳定以及传统话语的传承,都在全方位折射出中国一系列制度安排的巨大定力和活力,也时刻彰显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高度自信。

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这来源于源远流长的民族记忆和圆融大气的中国智慧,来源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

文化自信的主要功能在于弥补自然、社会与历史条件的不足、局限与束缚,通过意识、符号、精神的刺激与再生产为主体提供推动文明进步、社会发展的思想、激情、智慧、意志和创造力。众所周知,中华文明是人类世界古代文明形态中少有的未曾间断而延续至今的文化形态。早在轴心时代开始,就一直努力在主体内部发蒙和培育“仁者不忧”(《论语·泰伯》)、“仁者无敌”(《孟子·梁惠王上》)、“开物成务”(《易经·系辞上传》)、“与天地参”(《中庸》)的文化信念与实践理性机能,并最终形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文化理念和文明理想。千百年来,正是凭借这种内力深厚的文化历练与践行能力,中华民族才在多灾多难的历史进程中苦撑苦熬、顽强生存下来。即使在大故迭起、风雨如晦的近现代,这种文化自信与弘道精神也一直是激励人们回应现实挑战的核心机制。在新的历史时期,深厚的革命文化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上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指引着中华民族在全球化的今天创造更加辉煌的中国成就。

“四个自信”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魄力与战略胆识

“四个自信”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使命意识。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明确了自己的使命: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崇高的历史使命既是对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演变的反复思考,更是对中国未来走向的缜密筹划。从革命年代到建设时期,这种使命感从未有过丝毫的动摇与淡化。为了实现这一历史使命,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风雨兼程不懈奋斗,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阶段性的胜利。当前,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全新的历史时期,中华民族距离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日益接近,然而中国面临的错综复杂的压力和困难也世所罕见,中国共产党肩上的重担日益增加,在这紧要关头,共产党郑重提出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这不仅是对过去工作和成绩的认可与总结,也是对自己当前工作的鼓励与鞭策,更是对实现未来使命的一种魄力与坚定。

“四个自信”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担当意识。敢于担当是总书记定义好干部的标准之一。不避困难、勇于担当源于对理想信念的执着、对伟大事业的责任和对人民群众的情怀。当下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和改革攻坚期,执政党的建设面临前所未有的执政危险和执政考验,中国共产党且能够做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四个自信”就是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复兴事业面前展现的一种舍我其谁的气魄和姿态。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艰巨任务,在中国能够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这个宏伟目标的政治力量,有且只有中国共产党。

“四个自信”凝聚了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奋斗动力与共同愿望

首先,“四个自信”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动力。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不同文化和价值观相互重叠和碰撞。“纷繁的价值选择可能会影响到人们的正确价值取向,如果选择不当则极易造成社会道德的滑坡和秩序的混乱。”①一个没有崇高精神信仰和正确价值取向的民族,民族复兴更是无从谈起。因此,总书记强调:“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恰在此时蓬勃而出,成为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信仰和奋斗动力。其次,“四个自信”坚定了民众跟党走的决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立以来,中国人民由贫穷走向富裕、由温饱实现小康,中国人民坚信这条道路地选择是正确的,未来也必将继续沿着这条道路稳步走向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保证了中国人民最根本的权力和利益,实现了中国社会近代以来最广泛的民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本质和内核都是围绕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酝酿形成,始终坚持为了群众、依靠群众,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持以人为本等核心理念不仅为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提供了理论指南,也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政治保障和奋斗动力。中国共产党坚定提出“四个自信”,有利于在人民群众中塑造和树立良好的执政党形象,获取更高的民众信任度和支持度,从而构建其更加广泛而有效的政治影响力。这就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实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繁荣发展准备了强大的领导核心和雄厚的群众基础。

“四个自信”促进了当前中国社会的结构整合与社会和谐

从现实情况看,中国社会结构从同质化向多元化的转变迫切需要一种共同的价值规范。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历史条件的制约,中国形成了同质化程度较高的社会结构。改革开放30多年是中国开启现代化的过程,注定了这一过程必然伴随着破旧与立新的利益与冲突。有学者认为由于这一过程使中国原有的社会结构突破了其既定的时空统一观,社会交往行动中的可能性和选择性增加了多变性,中国社会结构逐渐呈现出了多元化的现象,这必然导致当前中国社会价值整合的难度增加。就当前中国社会结构而言,社会的价值和规范整合亟须一种具有主体价值意识的文化理念的引领,而社会的文化认同则是社会价值得以确立的柔性渠道。因此在当下中国建构一种民族性的文化规范,从而沉淀出稳定的社会信仰,将大大有助于中国社会整合。从价值性判断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可以被认为是当前中国价值规范在国家层面的一个共同信念。对内而言,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为多元化社会结构中的不同利益群体提供了一种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信仰追求,能够凝聚不同部门、不同阶层、不同因素的整体价值诉求,从而实现社会价值规范的有序整合,促进整个社会的系统性整合,实现社会和谐运转。对外而言,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和一整套的价值规范被大众接受并信仰,这就构成了社会整体成员的一种高度的自我认同、文化认同以及社会认同。这一认同状态在促进社会结构整合的同时,对外则可以演变为中华民族的高度自信和集体凝聚,从而增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与执行力。

马克思指出,谁掌握了青年,谁就掌握了未来。毛泽东曾勉励青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他们都一再强调青年之于国家民族未来生存和发展的无可替代的巨大意义,新时代的青年青年,是革命事业的接班人,应该承担自身的历史责任,不断地学习、创新、交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体力量,成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支撑力量。所以作为一名研究生,在学好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在自己领域为社会主义添砖加瓦同时,也应当牢记自己历史使命。总书记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他指出,“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全党一定要保持艰苦奋斗、戒骄戒躁的作风,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把我们带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未来,坚持“四个自信”是当代中国青年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习近平高度重视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引导和教育青年,并对当代青年寄予了很高的期望。我们要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新时代要求,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不断继承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交流和学习中主动彰显和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只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自身,才能真正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信念、有作为的新时代中国青年。

第五篇:四个自信

从“三个自信”到“四个自信”

——让传统文化回归中小学教育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一、什么是“四个自信”

2016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的讲话上,总书记表示“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有了“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勇气,我们就能毫无畏惧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就能坚定不移开辟新天地、创造新奇迹。”文化自信,因而正式成为了自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以来的第四个自信。

何为“文化自信”,在“七一讲话”上,总书记提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我们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

所谓“文化自信”,指的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是对既有文化优良传统的肯定与坚持。“文化自信”中的文化,包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文化自信是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源泉,中华民族正是有了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才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保持自己、吸纳外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华文化。文化自信,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构有着重大意义。

二、为何重视“文化自信”

在2016年5月17日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总书记指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一是要体现继承性、民族性。要善于融通马克思主义的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在当今世界文化多元化的的冲击下,如何正确地认识中国现阶段发展实际,如何准确的把握时代需求,如何对各种不同文化的本质进行科学的辨识与把握,如何对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进行理性而批判的的扬弃,与如何正确把握文化自信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一)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之动力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吸引力与创造力面对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有些人树立了片面求洋、全盘西化的错误文化观。文化自信就是铭记历史、不忘初心,中国道路、理论、制度植根于5000多年来的传统文化土壤。

文化自信是文化主体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肯定、认同和自豪,只有肯定了自己文化中的优秀部分,才能产生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进而能够在不同文化的价值比较中产生发自内心的的自豪感,从而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超越与创新。

(二)应对多元文化冲击之核心

经济全球化进程的节奏不断加快,世界多元文化之间也正在激烈地碰撞着,各种文化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相互影响,交错复杂的的文化观念和价值信仰体系不断冲击着我国的主流价值观念。互联网、多媒体等现代传媒技术的不断扩展,使得新一轮的文化冲击对我国的文化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带来新的挑战。

面对这些挑战,文化自信正是甄别文化优劣,应对文化冲击的核心力量。只有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以及目前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与方位,掌握目前我国所处时代的特点,并以此为思考问题的出发点,从现实与具体的条件和大的环境出发,合理的对适应与满足当下实践要求的文化观进行选择,才能应对多元文化的冲击与渗透。

(三)促进优秀文化发展之动力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就是要实现文化自立、自强,为文化强国建设奠定现实基础。文化的繁荣与发展需要坚定的民族文化自信心作为基础。文化自信是文化发展的生根之土壤,文化的繁荣发展不能单纯地依赖于对外来文化的简单模仿,也不能单纯地依赖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单纯复制。文化是在不断实践基础上得来的,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开展文化创造与创新,才能实现文化发展的大繁荣。

三、如何渗透“传统文化”

2014年12月20日,总书记在庆祝澳门回归祖国15周年大会暨澳门特别行政区第四届政府就职典礼中表示,“泱泱中华,历史悠久,文明博大。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由此可见,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实现文化自信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构有着重大的意义。

而传承传统文化的关键,就是要从教育抓起,特别是要从基础教育抓起,要让传统文化走进中小学的课堂,这就需要学校、老师、学生三方面努力。

Mingsheng

下载“四个自信”的理论确证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四个自信”的理论确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四个意识、四个自信

    关于“四个意识”、“四个自信”的认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作为指导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

    四个足够自信

    四个自信(反腐决心) 四个自信是2016年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强调,全党同志对党中央在反腐败斗争上的决心要有足够自信,对反腐败......

    四个意识 和四个自信

    “四个自信”的重要论述,创造性地拓展了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自信”的谱系,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根基、文化本质和文化理想,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

    四个意识、四个自信

    一个人、一个团体、一个单位、一个国家的存在,都应当有一个目标,在制定和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要有信心、决心和意志。比如,我们在攻克敌人的一个碉堡之前,连长会问:“同志们有没......

    坚定四个自信

    从“三个自信”到“四个自信” ——论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构 原标题:从“三个自信”到“四个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明确......

    如何坚定四个自信

    如何坚定“四个自信”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文化自信......

    如何建立四个自信

    一道路自信。道路问题关乎党的命脉,关系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人民幸福。我们应当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基本路线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并且毫不......

    坚定理论自信

    坚定理论自信,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科学理论,这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理论、学说、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