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_中国建筑的特征_教学设计_教案

时间:2019-05-12 16:36: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11_中国建筑的特征_教学设计_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11_中国建筑的特征_教学设计_教案》。

第一篇:11_中国建筑的特征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培养善于透视关键语言信息的能力。2.逐渐简洁、严密、清晰的语言风格。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由透视“特征”内涵入手,探究文本内容。难点:探究“特征”的外延、思想内核与美学价值。

3.教学用具

多媒体

4.标签

教学过程

题目“中国建筑的特征”,简洁、严密、醒目、层次分明。中心词“特征”二字统摄全文,是关键的信息点,可引导学生由透视“特征”内涵入手,探究文本的内容。

一、“特征”的限定范畴

题目“中国建筑的特征”,偏正短语。中心词“特征”,指事物作为标志的显著特色。定语逻辑严密,分为两个层面:“建筑”一词,界定了作者研究的专业学术领域;“中国”一词,气宇轩昂,视野宏观,表现了作者作为中国建筑学一代宗师开阔的视角和强烈自豪的民族情感。

二、“特征”概念的引入

从“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分布到很广大的地区”、“最迟在公元前15世纪”、“一直保留到了近代”、“3500年来”等语言信息分析,梁思成引入“特征”的概念并全面展开阐述,反映了作者宏观开阔的历史观和文化观,从世界文化史的角度讨论中国建筑的特征,构成了这篇小论文的独特视角。

三、“特征”的要点及其逻辑分布

作者按照事理顺序对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进行高度概括,逻辑上先总后分,先主后次,从结构特征到装饰特征,层次简洁严密。对特征突出部分用“最显著”、“最主要”、“最大胆”等修饰语加以界定。这一部分是课文的主体部分,由建筑物“下部的台基、中间的房屋和上部屋顶”的主要构成作为基本特征的第一点,再依序分别从结构原则、方法,斗拱、举折、举架的结构特征和装饰特征以及屋顶、颜色、构件和材料的装饰特征,一一作了清晰的介绍,条理十分清楚。

四、“特征”的形象表述

小论文中,要做到形象而又准确地说明事物,必须注意语言的锤炼。梁思成善于运用高度概括的语词,来表达理性的思考。如“拘束性”、“灵活性”、“多样性”、“可译性”等词语,具有相当丰富的内涵。同时,他也善于运用形象的比喻,深入浅出的阐述说明事物的性质和关系。

如“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大同小异,如弟兄之同属于一家的关系”,形象地阐述了中国建筑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建筑在文化史上的亲缘关系。

如“文法”和“词汇”的形象比喻,不仅是梁思成对建筑学理论的“惯例法式”和建筑构件、要素的形象概括,也奠定了梁思成具有中国特点的“建筑符号学美学”的理论基础。

五、“特征”的外延

梁思成并非一味复古之人,他一生致力于追求“为中国创造新建筑”的宏伟事业。在这篇小论文中,他并不是孤立地封闭地讨论中国建筑的“特征”,而是将建筑“特征”的外延延伸到文化的层面,拓宽到“各民族的建筑之间”,拓展到“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代”进行对照联系。并在理论上提出“可译性”概念,辩证地看待世界建筑的共性和个性。深入探究“可译性”的内涵,可从中感受到梁思成作为一代建筑宗师“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费孝通语)的大文化观。

六、“特征”的思想内核和美学价值

据历史记载,北京和平解放之前,毛泽东曾秘密派人拜访梁思成,请教北平城内历史古迹的保护问题。解放初期,梁思成曾就保护北京城墙奔走呼吁,并为此遭到不公正对待。梁思成在他的文章中,反复表达的思想是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他呼吁:“中国建筑的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一国一族之建筑是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他满怀忧患意识地提醒后人:“一个东方古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因这事实明显的代表为我们文化衰落消失的现象。”(《中国建筑史》)我们通过品读这篇小论文,研究透视其中一些关键语词所传递的信息,感受梁思成强烈的民族情怀和高尚的审美境界。

第二篇:《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了解自然科学小论文的文学知识。

了解的行文特点和结构写法,理清文的结构层次。

二、能力培养目标

学习本文科普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2.理解文的关于建筑特征的一些独特论述,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明确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重点:

了解的行文特点和结构写法,理清文的结构层次。

难点:

理解文的关于建筑特征的一些独特论述,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时安排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了解的行文特点和结构写法,理清文的结构层次。

2.理解文的关于建筑特征的一些独特论述,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3.学习本文科普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二、整体感知

.导入新

同学们,你们一定浏览过不少名胜古迹,见过不少楼台阁宇。可你们知道这些建筑中包含着多少历史文化价值吗?今天就让我们来一起走进梁思成先生的一篇科普《中国建筑的特征》,共同领略中国建筑的永恒魅力吧。(板书题)。

2.作者简介

梁思成,1901年4月生,广东省新会县人。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中国近代思想家、历史学家梁启超之子。

91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学校,1924年赴美留学,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1928年回国,到沈阳东北大学创办了建筑系,并任教授兼系主任直到1931年。1931年至1946年担任中国营造学社研究员、法式部主任。1941年还担任前中央研究院研究员。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在这期间,还曾于1946年11月、1947年6月,应美国耶鲁大学之聘为访问教授。1947年1月至1947年6月,作为中国代表担任联合国大厦设计委员会顾问。1948年获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梁思成教授长期从事建筑教育事业,对建筑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参加了北京市城市规划工作,参加了国徽的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等建筑的设计工作,对建筑设计的民族形式进行了探索。他的学术著述,《清代营造则例》《宋营造法式》《中国建筑史》引起了中外学者的重视。

三、感知文,整体把握。理清的结构层次。

【明确】

第一部分:作者首先指出了中国建筑体系是独特的,并从地域和历史,即空间和时间两方面作了简要的说明。

第二部分:作者概括了中国建筑的九点基本特征。这九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

(一)(二)说明中国建筑的总体特征。

(1)讲立体构成。

(二)讲平面布局。

第二层次:

(三)至

(五)说明中国建筑的结构特点。

(三)从整体上介绍了中国建筑的结构方法。

(四)说明斗拱的作用。

(五)说明“举折,举架”的作用。

第三层次:

(六)至

(九)介绍中国建筑外观、颜色、装饰等方面的特点。

(六)介绍屋顶,指出它是“中国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骄傲。

(七)从着色方面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

(八)介绍中国建筑的装饰部。

(九)说明中国建筑在用材方面的装饰特点。

第三部分:作者提出了中国建筑的“文法”问题,从更深层次上探讨了中国建筑的组织风格。

第四部分:作者提出了“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

四、研读文,讨论问题

(1)作者概括中国建筑的特征是按什么顺序展开的?

【明确】这篇说明文具有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的特点,全文按中国建筑的总体特征、结构方法、外观装饰的顺序来展开。

(2)作者着重说明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中的哪几项?

【明确】作者总结出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并不是平均用笔的,而是根据重要程度或说明的难易程度有所侧重,重点说明的特征有:

(二)平面布置,表现出中国院落文化的特色;

(三)结构方法,体现了中国建筑结构体系的特殊性;

(四)斗拱,是“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六)屋顶,斜坡飞檐是中国建筑的典型形象;

(七)色彩,大胆使用朱红和彩绘成为中国建筑鲜明的特色。

(3)作者在介绍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时,说到建筑和语言文字一样,把建筑的“风格和和手法”称为中国建筑的“文法”,它们有何共同点?

【明确】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语言文字中“文法”的术语来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作者所谓“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既寓于九大特征中又在某些方面具有普遍意义,是一种“沿用的惯例”,是一种为世代遵循的“法式”,守之则能体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创新则能建造出各具其妙的独特建筑。这非常类似于语言中的“文法”,既有它的“拘束性”,但也有它的“灵活性”,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也具有独特的个性。

(4)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明确】这也是用“语言和文学”为喻。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一样。所谓的“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布置作业

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二、三”。

第三篇:《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帮助学生弄清文章的重点和难点。

二、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并通过学习,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教学难点】

1、帮助学生弄清文章的重点和难点。

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我们的文化宝库中有许许多多和房屋建筑有关的成语。(学生七嘴八舌、脱口而出)教师在黑板上做好记录:

金碧辉煌、美轮美奂(这两个成语需要特别注意字:“碧”“轮”)

鳞次栉比、登堂入室(鳞次栉比,是形容房屋很多的。登堂入室,后来的意思成了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达到很高的水平。)

红墙绿瓦、雕梁画栋、琼楼玉宇、碧瓦朱甍、富丽堂皇、钩心斗角

2、北京清华园中有一座雕像,被人称为这所著名大学中的第十二座雕像:儒雅的梁思成先生,戴一副眼镜,正微微地笑着,平静,坦然,好像刚刚走出家门,到他创建50周年的清华建筑系去上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梁先生的一篇科普文章《中国建筑的特征》(板书课题)。

二、学生总体把握课文:学会怎样把长文章读短。

导引:可引导学生由透视“特征”内涵入手,指导学生如何快速阅读课文,探究文本的内容,以把握课文核心信息。

“特征”的限定范畴: 题目“中国建筑的特征”,偏正短语,简洁、严密、醒目、层次分明。中心词“特征”二字统摄全文,是关键的信息点,指事物作为标志的显著特色。定语逻辑严密,分为两个层面:“建筑”一词,界定了作者研究的专业学术领域;“中国”一词,气宇轩昂,视野宏观,表现了作者作为中国建筑学一代宗师开阔的视角和强烈自豪的民族情感。

三、以图片感知中国建筑的一些特征

导引:我们就从黑板上这10个成语入手来总结中国建筑的特征

(1)从颜色上,我们中国建筑以哪些颜色为主色调?(鲜艳的红、绿、黄)师:(老师边勾画成语中有关颜色的词语)的确如此,大红、大绿、大黄是我们中国大型建筑的主色调,譬如故宫!再者,从装饰来看,雕刻、绘画、塑像融合其中。

(2)下面我们来欣赏中国四大名楼和四合院的图片,并根据图片了解一些中国建筑的特征。

①第一幅:岳阳楼。(师解说:黄色琉璃瓦、红色木质主体;上还点缀吉祥兽雕塑;房檐是典型的钩心斗角!)

请学生仿照教师解说来叙述下面一幅图片,②第二幅:滕王阁。(绿色琉璃瓦,红色木质主体,有雕梁画栋,房顶还有动物雕塑。)

③第三幅:蓬莱阁。(有雕梁画栋,柱子上有楹联。)师:看到楹联了,其实这也是中国建筑装饰的一个特点,下一个学生,严妍。④第四幅:黄鹤楼。(黄顶,红木支撑,每一层还都有回廊。)导引:接下来看一个四合院,听着解说看大屏幕。

解说:四合院在建筑上有一套固定的规格:北面是正房,东西是厢房,南面是倒座,东西南北四面都是房子,中间是天井,整体由廊子贯通。坐北朝南,北边的就是正房,南边是南厢房,东边的房子叫东厢房,西边的叫西厢房。

老式中国家庭居住在四合院时,老人住北房(上房),中间为大客厅(中堂间),长子住东厢,次子住西厢,佣人住倒座房,女儿住后院,互不影响。

导引:中国的建筑可谓博大精深,刚才我们只是见识了一鳞半爪,下面让我们跟着梁思成先生更深入地走进中国建筑之中,感受中国建筑的特征。

四、探究课文

检测学生理解程度

1、导引:梁思成先生向我们讲了中国建筑的9大特征,在早读预习的基础上,请把这9大特征概括为三个角度。(大屏幕出现问题)概括需要注意全面、准确、精炼。(给大家3分钟时间,同桌互助合作完成这项任务。)

2、导引:时间到,我请两组代表回答问题,男生代表一组,女生代表一组。虽然总说“女士优先”,但冲锋陷阵的时候当然是男子汉大丈夫挺身而出了。

(男生:①②③是中国建筑的构成,④⑤⑥中国建筑的结构,⑦⑧⑨是中国建筑的装饰

女生:①②是从总体上来谈中国建筑的,③④⑤属于结构特征,⑥⑦⑧⑨属于装饰特征。)

3、导引:抛开男女生的立场,平心而论,你更赞成哪一组的说法?(赞成女生回答的人数多),群众的眼光是雪亮的,和大多数同学一样,我也赞成女生的归纳。

那位女生能再巩固一下我方的观点,批驳一下对方的见解。

①的中心句应该是“个别的建筑物,一般的主要有三个主要部分构成” ②的中心句是第一句“在平面布置上,中国所称为一所房子是由若干座这种建筑物一节一些练习性的建筑物,围绕着一个或若干个庭院或天井建造而成的“。

这都是从不同角度总括中国建筑的特征。③的重点讲的是“立柱”“横梁” ④是“斗拱” ⑤是“举折”“举架”

这是中国建筑构成的主要部件,也可以说是主体结构的部件。所以总结为主体结构特征为好。

问:那么,为什么认为它的分析好?(她先找出每一部分的关键句、关键词,然后根据关键句、关键词总结概括。)

4、导引:接下来我们来探究第二个问题: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 问:这里运用了什么手法。(比喻)

(小结: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语言文字中“文法”的术语来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

“中国建筑的‘文法’”,是中国建筑几千年来形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从建筑框架,到整体构成,从台基到屋顶,从装饰到位置,都有一定之规,有它的“拘束性”,也有它的“灵活性”,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也具有独特的个性。)

5、导引:一篇说明文,运用比喻手法,好处也是很多的。最后,我们来找出本文的比喻句,并说说运用比喻的表达效果。

师:回答问题的模式请看大屏幕: ①把……比喻成……

②生动形象的说明了……

回答模式相应变成:①把„„比喻成„„②生动形象的说明了„„

(①以弟兄关系来比喻中国周边国家的建筑与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的关系,②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它们属于一个系统(大家庭),从而可见中国建筑的影响力之大已超出了国家的界限。

①以“帷幕”比喻墙壁,②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中国建筑中墙壁的作用:“隔断内外”,“划分内部空间”,而不担负承重的任务。

①以“文章”比喻建筑,用“大文章”比喻宏大壮观的建筑,用“小品”比喻小巧别致的建筑,②让读者利用对文章大小的感觉经验,来体会建筑规模大小的不同,恰切明了。)

五、课堂小结

现在我们共同来总结一下本节课学习目标,(看大屏幕)

1、了解中国文化——中国建筑的特征

2、锻炼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归纳总结的能力

导引:中国建筑有什么特征呢?从总体上来谈中国建筑的,从结构特征,从装饰特征。

总体上:有台基、房屋本身、上部翼状伸展的屋顶构成;一所房子有回廊、抱厦、厢、耳、过厅、庭院或天井组成。

从结构特征上看:木质,有柱、梁、斗拱、举折、举架等构成。

从装饰特征来看:瓦面弯曲、红为主色、有彩色绘画图案、浮雕,构件交接的部分都大半露出。

怎样概括文段呢?(抓中心句、关键词)

说明文运用比喻手法如何阐释?(①把……比喻成……②生动形象的说明了……)

六、作业

试比较《谈中国诗》和该文的异同。

第四篇:《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

韩丽丽

一、教材分析

《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人教版必修五第四单元的第一篇文章。这个单元主要学习自然科学小论文。《中国建筑的特征》本文运用简洁、严密、明晰的语言,通俗易懂地阐明了中国建筑体系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的地位、地理分布、形成年代和历史意义,重点概况了中国建筑在结构和装饰上的基本特征,提出了中国建筑学的“文法”理论,以及各世界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问题,是梁思成建筑美学思想的具体体现。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自然科学类的文章普遍兴趣不高,学习本课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关键。本课将抽丝剥茧主要选取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进行分析,培养学生透视关键语词抓取语言信息的能力,对说明文阅读和写作,是十分有益的。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建筑与文化间的关系,培养学生深入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理清文章建筑九大特征,列出结构提纲。

2.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过程与方法

合作探究,理清文章建筑九大特征的具体内容,学习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探讨中国建筑与中国文化的相关性。情感态度价值观

1、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提高对我国传统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同时激发自己对我国建筑文化的热爱之情。

探讨中国古代建筑在现代社会的存留问题,引发学生思索面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态度。

2、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通过中国建筑九大特征的分析,学习和领会科普文章语言特色。2.积极探究和体会中国建筑的特征,挖掘中国 建筑背后隐含的人文内涵,激发对我国悠久文化乃至中华民族的热爱之情。难点:

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五、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导入:建筑是无声的语言,建筑是优美的音乐,建筑是经典的诗篇,它凝结着美学的追求,铺陈着文化的结晶,透露着人生的哲理。通过观察图片,同学们猜猜这是哪国的建筑?

【学生谈】美国白宫、罗马竞技场、悉尼歌剧院、日本东大寺、韩国景福宫,这些伟大的建筑已然成为各国人们心中的精神家园。而中国的故宫太和殿、黄鹤楼,这些建筑一看就是中国制造。

这是一座垂花门,它的上上下下、里里外外无不透露着浓郁的中国味,今天我们将跟随作者走进这扇门,探寻中国建筑神秘而精彩的世界。2.作者简介

提起中国建筑史,有一个人不得不提,我们可以称它为“熟悉的陌生人”,不了解的人可能会称它为“梁启超的儿子”“林徽因的丈夫”,我们来看看他的三重身份:开创者、设计者、保护者。3.信息筛选提炼训练。

提问:

1、用简洁的词汇概括九大基本特征,并且分条概述每一特征的要点或作用,使用的说明方法。

2、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明确:分小组讨论,每组确定中心发言人。请找出关键词、关键句,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归纳这些特点。

注意:把“长文章读短”,筛选主要信息,提炼勾画文中的关键词,关键句并加以概括

(一)单个建筑由立体结构分三部分。

(二)平面布置:建筑群(“所”)、轴对称、主屋朝南、有庭院

(三)木材结构:立柱横梁形成“间”,墙门窗设置自由。

(四)斗拱:柱梁交接处,层层挑出,斗是方形,拱是弓形,减少剪力,有装饰性。显著特征。

(五)举架形成屋顶斜坡弯曲面。

(六)屋顶:有四面坡,四角翘起,有壮丽的装饰性。主要特征。

(七)朱红彩绘,用色最大胆。

(八)结构部分成为装饰。

(九)建筑材料的装饰性(琉璃砖瓦、油漆、木刻、石雕、砖雕)4.小结:九大特征的顺序安排。

问题: 作者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是按什么顺序展开的?

【明确】:作者从总体特征说到结构特征说到装饰特征,由整体到局部,由主到次

5精雕细琢纵深探究

提问:文章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中国建筑、劳动人民乃至中华民族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文章几处表达情感的地方,学生齐读,体会作者民族自豪感,这种感情来源于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

提问:深入探讨中国建筑与中国文化的相关性。注意:合作探究,自由发言。

明确:

1、群体建筑特征,便与情感交流,也体现中国儒家礼教等级制度,上下有别、尊卑有序、男女有分。

2、房屋或庭院的平面布置左右均齐匀称

一是整体美观。二是跟中国人审美有关,我们中国人一贯喜欢方方正正、规规矩矩,符合中庸之道,不偏不倚。

3、主要的房屋一般地都采取向南的方向

取得更多的阳光。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一向讲究方位,在坐北朝南的宫室南向为最尊,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做“南面”,称臣叫做“北面”。

4、屋顶的四角也就是翘起的”,为什么?

四角翘起,不但扩大采光面,利于排泄雨水,而且形如飞鸟展翅,轻盈活泼,增添了建筑物向上的动态美。整体上翘起飞檐与坡顶、正脊构成柔美曲线,成为中国建筑最主要的特征之一。使得中国建筑轻盈而不轻佻,朴实而不机械,威严而不呆板。

5、屋身的主要颜色用“朱红色”

古代色彩也有等级之分,此外朱红色还代表热烈忠心,具有富贵的象征,杜甫有诗句讽刺为富不仁者“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6、文本内容课外拓展

提问:这么符合中国人生活习惯、文化内涵的中国建筑在现代社会保存如何? 明确:在现代文明发展的今天,我们被禁锢于钢筋水泥的森林之中,人与人变得冷漠隔阂。

提问:我们应该如何发扬优秀的中国古代建筑文化? 明确:立足传统,展望未来。

建筑与人血脉相连,息息相关,它绝不是冷冰冰的存在,有的设计者找到了最好的解决方法。(播放视频资料)院落,是在张扬传统中国人的人际交往,也是在验证一种理想——无论在什么高度,有人分享的生活才是美丽的。作业布置:

找寻你身边的古代建筑或是你家房屋最能体现中国建筑特征的一点写成一篇文章。

第五篇: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本文作者的有关情况,掌握相关文学常识。

2.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3、掌握文章中的重要字词,能够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

2、通过学习,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1、筛选文章主要信息,理解文章内容。

2、掌握作者独特的谋篇布局特点和写作特色。

教学难点:领会作者独具匠心的构思谋篇的手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北京清华园中有一座雕像,被人称为这所著名大学中的第十二座雕像:儒雅的梁思成先生,戴一副眼镜,正微微地笑着,平静,坦然,好像刚刚走出家门,到他创建50周年的清华建筑系去上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梁先生的一篇科普文章《中国建筑的特征》(板书课题)。

二、作者简介

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共产党党员,广东省新会县人。梁思成教授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1915年至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学校,1924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不久转学人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1928年回国,到沈阳东北大学创办了建筑系,并任教授兼系主任直到1931年。1931年至1946年担任中国营造学社研究员、法式部主任。1941年还担任前中央研究院研究员。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在这期间,还曾于1946年11月、1947年6月,应美国耶鲁大学之聘为访问教授。1947年1月至1947年6月,作为中国代表担任联合国大厦设计委员会顾问。1948年获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荣誉博士学位。解放后,于1952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9年加人中国共产党,曾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三届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民盟中央常委等职。历任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城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土建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委员、中国建筑科学院建筑历史理论研究室主任、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全国科学普及协会北京分会副会长等职,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

梁思成教授长期从事建筑教育事业,对建筑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学术研究方面,梁思成教授自20世纪30年代起,对我国古代建筑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他生前写的许多有关中国古代建筑的专著和论文,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梁思成教授还以巨大的政治热情,对北京市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提出很多重要的建议,并参加了北京市城市规划工作,参加了国徽的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等建筑的设计工作,对建筑设计的民族形式进行了探索。梁思成教授,是我国最早用科学方法调查研究古代建筑和整理建筑文献的学者之一。他的学术著述,引起了中外学者的重视,他的著述是我国建筑界的一份宝贵遗产。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达成过程

1.感知课文,明确本文的整体写作思路。

(1)学生读课文,整理文章的结构脉络。

(2)小组交流讨论。

【明确】 中华民族世代生息于亚洲大陆东部,东观沧海,北依大漠,西阻高原,南接丛林,在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环境中,经过数千年文明的演进,创造了光辉灿烂、独具一格的中华文化。中国建筑就是其中最令世人瞩目的一种。

本文作者是中国现当代著名建筑学家,早年就读清华大学,后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1947年曾参与纽约联合国大厦的设计工作,一生遨游建筑天地间,特别是为发现、研究、保护中国古建筑倾注了毕生的精力。由这样一位专家来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是再合适不过了。

作者首先指出了中国建筑体系是独特的,并从地域和历史,即空间和时间两方面作了简要的说明。地域分布是广阔的,不独局限于中国境内,几乎涵盖了整个东亚大陆:东到日本,南至越南,北至蒙古。历史则源远流长,从考古发掘的情况来看,公元前1500年时,这个体系就“已经基本形成了”,并“一直保留到了近代”,在3500年的历史中不断完善。

作者将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概括为九点。这九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二)说明中国建筑的总体特征。

(一)讲立体构成,单个的建筑自下而上一般是由台基、主体(房屋)和屋顶三个主要部分构成的;

(二)讲平面布局,一所房子由一个建筑群落组成,左右呈轴对称,主要房屋朝南,整个建筑群有主有从,有“户外的空间”。

(三)至

(五)说明中国建筑的结构特点。

(三)从整体上介绍了中国建筑的结构方法,即以“木材做立柱和横梁”的框架结构,并解释了中国建筑的力学原理,指出这与“现代的钢筋混凝土构架或钢骨架”从结构原则上是一样的。

(四)说明斗拱的作用,先给予一个描述性的定义:拱是“弓形短木”,斗是“斗形方木块”,它们组合起来称“斗拱”。它不但可“用以减少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的剪力”,还具有装饰作用。

(五)说明“举折,举架”的作用,即为了形成屋顶的斜坡或曲面。

(六)至

(九)介绍中国建筑外观、颜色、装饰等方面的特点。

(六)介绍屋顶,指出它是“中国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并在与其他建筑体系的比较中,盛称翘起如翼的屋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骄傲。

(七)从着色方面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指出“在使用颜色上,中国建筑是世界各建筑体系中最大胆的”,不但在大建筑物中使用朱红色,而且还大量用彩绘来装饰木架部件。

(八)介绍中国建筑的装饰部件,大到结构部件、脊吻、瓦当,小到门窗、门环、角叶,都具有很强的装饰形状或图案。

(九)说明中国建筑在用材方面的装饰特点,有色的琉璃砖瓦、油漆、木刻、石雕、砖雕等,无不尽显中国建筑的装饰特征。

九大特征精要地概括了中国建筑的特点,既有形象生动的描述,也有理论层面上的解释,给读者一个明晰的印象。

然后,作者提出了中国建筑的“文法”问题,从更深层次上探讨了中国建筑的组织风格。这种风格,既有一定之规,“有一定的约束性”,表现出“千篇一律”的一面;又可以灵活创新,“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表现出“千变万化”的一面。作者以“词汇”和“文法”为喻,说明了“建筑的‘文章”’的构成原理,并进而与世界各民族的建筑相比较,说明中国建筑一直坚持木架结构法,并把它发展得尽善尽美,不但具有实用价值,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最后,作者提出了“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指出同一性质的建筑,各民族“建筑语言”的风格是不一样的,体现了不同的文化心理,体现出不同的文化特点。我们首先要了解自己民族的建筑风格,才能用它的“文法”和“词汇”为新中国的建筑事业服务。

2.研读课文,讨论问题。

(1)如何把握全文的整体结构?

【明确】这篇说明文具有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的特点,把握好本文的篇章结构,便于读懂课文。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前两段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可以看作是引论;中间谈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对中国建筑方方面面的特点予以总括说明;然后,作者用很大的篇幅探讨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揭示“为什么”的问题,进一步深化了谈论的主题;最后一段,从古为今用的立场出发,提倡熟悉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在现代社会把我们民族优良的建筑传统发扬光大,可以看作是结语。中间两部分,介绍特征,探讨风格,是学习的重点。

(2)作者着重说明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中的哪几项?

【明确】作者总结出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并不是平均用笔的,而是根据重要程度或说明的难易程度有所侧重,重点说明的特征有:

(二)平面布置,表现出中国院落文化的特色;

(三)结构方法,体现了中国建筑结构体系的特殊性;

(四)斗拱,是“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六)屋顶,斜坡飞檐是中国建筑的典型形象;

(七)色彩,大胆使用朱红和彩绘成为中国建筑鲜明的特色。

(3)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

【明确】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语言文字中“文法”的术语来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所谓“中国建筑的‘文法’”,是中国建筑几千年来形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从建筑框架,到整体构成,从台基到屋顶,都有一定之规,有它的“拘束性”,但也有它的“灵活性”,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也具有独特的个性。

(4)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明确】这也是用“语言和文学”为喻。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一样。所谓的“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作为生物的社会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 2.了解本文所涉及的生物学知识。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对本文一些重点问题的讨论提高探究能力;

2.通过观看生物资料片、观察一些昆虫的社会行为等活动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三、德育渗透目标

通过本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生物学的热爱之情。

四、美育渗透目标

引导学生体会本文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品味优秀科普作家的文字魅力。【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 2.了解本文所涉及的生物学知识。难点:

1.引导学生通过对本文一些重点问题的讨论提高探究能力;

2.通过观看生物资料片、观察一些昆虫的社会行为等活动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 2.了解本文所涉及的生物学知识。

3.引导学生通过对本文一些重点问题的讨论提高探究能力;

二、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 同学们《细胞生命的礼赞》是一个医学家、生物学家关于生命、人生、社会乃至宇宙的思考。思想博大而深邃,信息庞杂而新奇,批评文明,嘲弄愚见,开阔眼界、激发思索。而其文笔又少见的优美、清新、幽默、含蓄,无愧当今科学散文中的大家手笔。无怪乎自1974年出版后,立即引起美国读书界和评论界的巨大反响和热烈欢呼,获得当年美国国家图书奖,此后18年来由好几家出版社印了二十多版,至今畅行不衰!年过花甲的刘易斯·托马斯的名字因这一本小书而家喻户晓,有口皆碑,以至于在他接连抛出后两本书时,书商都不用再作广告,只喊声“《细胞生命的礼赞》一书作者刘易斯·托马斯的新著”就够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选自这部书的精彩章节《作为生物的社会》(板书课题)。2.作者简介

刘易斯·托马斯博士(Lewis Thomas)1913年生于美国纽约,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和哈佛医学院,历任明尼苏达大学儿科研究所教授、纽约大学--贝尔维尤医疗中心病理学系和内科学系主任、耶鲁医学院病理学系主任、纽约市斯隆-凯特林癌症纪念中心(研究院)院长,并荣任美国科学院院士。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达成过程 1.感知课文,明确本文的整体写作思路。本文是一篇论述生物社会行为的文章。作者选取了独特的视角,将一些群居性生物的行为与人类进行比较,描述了它们在集体行动中所表现出的高度组织性,提出了“多个单独的动物合并成一个生物的现象”,对传统生物学过分强调个体行为和动物本能的观点进行了反思,也对人类盲目自大、不能充分认识自身生存危机作出了警示。

文章开头就令人耳目一新,仿佛以天外来客的眼光来看待人类的行为,说那些为了开会“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的医学家们,就像是群居性昆虫的大聚会”,他们“急匆匆来**窜”,“碰碰触角,交换一点点信息”,看起来和蚂蚁没有什么两样。这不无讽刺与幽默的叙述,看似闲笔,却给全篇定下了一个基调。作者身为人类的一分子,卑以自处,他想说明什么呢? 作者提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说人类像蚂蚁可以,反过来说蚂蚁像人类,就会遭到非议,因为这是对人类至高无上的地位的挑战。所以描述昆虫行为的人,惟恐被指斥为“违反科学”,都不遗余力地从“有异于人的”方面来理解生物的社会行为,说它们“完全是非人性、非世俗、几乎还是非生物的”。而作者却不从众从俗,敢于向传统观念发起冲击,指出“蚂蚁的确太像人了,这真够让人为难”。然后以幽默的语言,列举了一系列蚂蚁的社会行为,从“培植真菌,喂养蚜虫”,到“迷惑敌人,捕捉奴隶”,到“使用童工”“交换信息”,简直和人类的行为毫无二致。“它们什么都干,就差看电视了”。在这里,作者有意用描述人类行为的语言来描绘蚂蚁,和文章开头的一段用描述昆虫的语言来描绘人类恰成对比,表达了一个鲜明的观点,那就是:人类的社会行为与生物的社会行为有极大的共性,并非水火不相容,而是可以互为比照的。接着,作者又进一步指出,很多生物“似乎都过着两种生活”。作为一个个独立的个体,我们看不出它们“有什么思想”;但是随着群体的增大,智慧逐渐增强,具有高度的组织性和协调性,俨然成了一个庞大的活物,而个体则更像是这个“庞大动物体中细胞样的成分”。蚂蚁搬运食物、建造蚁丘是这样,蜜蜂寻找花蜜、营造蜂房也是这样。不惟昆虫如此,小到黏菌,大到鱼群、飞鸟,都表现出这种集体的智慧。它们作为个体是微不足道的,但凝结成为一个整体,“组成巨大的生物”,就显示出非凡的力量。

需要注意的是,作者对生物行为的反思,其目的不是为了证明其他生物比人类更高明,而是为了检讨人类盲目乐观自大的情结。在漫长的生物发展史上,人类是姗姗来迟的一个物种。人类虽然最终脱颖而出,主宰了这个世界,但人类的行为方式还具有和其他社会性生物相类似的特点,还需要联合,需要团结,才能源源不断地产生智慧,克服自身发展面临的种种困境,推动社会进步。

文章结尾,作者以科研为例,援引权威人士的观点,再次强调个体的智慧与群体的智慧,就像一个锯齿与整条大锯的关系,个人的孤独静默也许有助于一些发明创造,但这些发明创造必须融人到群体的智慧中才能发挥作用,才有意义。所以,我们要像昆虫那样,发扬光大“一有发现就大叫起来”的古老传统,经常接通我们与社会组织这个庞大网络的电路。本文语言幽默风趣,表现出一个科普大家的睿智和哲思。《细胞生命的礼赞》一书的副标题为“一个生物学观察者的手记”,作者以细致的观察,入微的思考,揭示了“作为生物的社会”中一些值得让我们探讨的生命现象,从而反思我们人类自身的行为方式和组织形式,表现出深厚的人文关怀精神。2.研读课文,讨论问题。

(1)本文采用丁哪些论证方法?

【明确】这篇科普文章具有散文化的倾向,可以看做是一篇科学随笔。本文虽然不算严格意义上的论文,没有罗列森严的论点论据,但还是具有独特的论证方法的。首先,作者始终是在与人类行为的对比中谈论生物的社会行为,始终认为人类行为与生物的社会行为有着共同性;其次,作者在论述中,无论是对人还是对其他生物,多从个体与群体两个方面做比较分析,肯定群体的智慧,强调社会化的重要性;再次,对生物的社会行为的描述,有详有略,先详后略,以详带略(详昆虫类,略菌类、鱼类、鸟类),这样既抓住了典型事例细致剖析,又丰富了例证,也体现了由现象层面到理论探讨逐步深化的过程。(2)怎样理解本文关于生物社会行为的论述)【明确】作者论述昆虫、鱼类、鸟类等生物的社会行为,证明它们也有集体协作精神,而且随着群体数量的增加,智慧也随之增长,这些都来自他对自然界中社会性生物细心的观察和思考。把这些生物的群体看成是一个庞大的生物体,更是作者的创见。但是要看到,作者谈论生物的社会性,焦点还是在反思人类行为,意在批判传统生物学人类中心主义甚至人类沙文主义的观念,强调人类要有自我反省的意识,不然我们就会陷入因为盲目的自我崇拜而带来的种种困境之中。无可否认,作者的论述有其幽默调侃的成分,观点有其牵强偏激之处,但他的视角是独特的,见解是独到的,议论是深刻的,读之给人以理性的启迪和美感的享受。(3)怎样理解本文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

【明确】作者在论述中,往往把人类行为与其他生物的社会行为比照映衬来谈,即把人类的行为看做是“生物化”的,把生物的行为看成是拟人化的,这就形成了一种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如说人类“碰碰触角”,说蚂蚁“使用童工”等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作者的这种幽默的语言风格:首先,作者作为人类的--员,却能“降格白贬”,以较低的姿态来谈论生物的社会行为,体现出一种自嘲式的幽默;其次,作者作为一个生物学家,敢于向传统观念挑战,敢于闯别人不敢涉足的禁区,表现出一种智慧上优越的幽默;再次,作者作为通俗栏目的科普作家,要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激发大众对科学的关注和热爱,也要用幽默的语言化雅为俗,拉近同读者的距离,吸引他们的阅读兴趣。布置作业

下载11_中国建筑的特征_教学设计_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11_中国建筑的特征_教学设计_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 教学目标: 1、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培养善于透视关键语言信息的能力。 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帮助学生弄清文章的重点和难点。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精选]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筛选信息、概括文段; 2.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 3.感受中国传统文化。 【教学重难点】 筛选信息;理解作者对建筑特征的独特论述。 【教学......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 高二语文组 任啊云 【教学目标】 知识教育目标:①理清文章思路,明确中国国建筑的特征。②根据分层,归纳概括“文法”“可译性”等重点词句的含义。 能力培养目......

    《中国建筑的特征》优秀教学设计

    《中国建筑的特征》优秀教学设计 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广东省新会县人。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1915年至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学校,1924年赴美留学入......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3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了解自然科学小论文的文学知识。 了解文章的行文特点和结构写法,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 二、能力培养目标 学习本文科......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共5篇)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 贵州省瓮安第二中学 杜洪伟 【教学思路】《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四单元第一课,这个单元主要学习自然科学小论文,这些文章......

    高二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

    中国建筑的特征 一、 内容及其解析 本课要学的内容《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一篇自然科学小论文,其核心是总括说明我国建筑的特征,理解这篇文章的关键是要掌握其文体特点,理清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