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美术教案-花鸟画欣赏
美术教案-花鸟画欣赏
课时:2课时教学目的:通过欣赏,学生了解我国唐代人物艺术特色,提高欣赏能力。启发学生动手、动脑,增强立体造型能力,创造美的意识。教学重点、难点:提高审美兴趣,创造美意识,并感受线描美感。课业类别:欣赏课教具准备:《捣练图》图片或幻灯片、工艺品若干种。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稳定学生情绪。
二、导入
新课:
三、欣赏唐代名画《捣练图》我国古代绘画有很高成就,很多画家为我们留下珍贵画卷,唐代画家张萱画的《捣练图》就是其中一幅。1.解释“捣练”。2.《捣练图》是长卷画,也称手卷。图中描绘了唐代妇女劳动情景,几个妇女在捣练、络线、缝制和熨平。第一组描绘四个妇女用木杵在捣练,第二组两个人坐地毯上络线和缝制。第三组几个妇女在把练熨平。整个劳动场面构图安排巧妙。三组人物有站有坐,高低不同,错落有致,各组人物间互相呼应。3.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并展示画卷并放映幻灯。盛唐时期的工笔人物画,有非常鲜明的特点:人物形象体态丰满,面貌圆润,用线造型,比例准确,线描工笔流动而且劲挺。用色浓重艳丽,但雅而不俗。4.介绍画家张萱及对后世工笔重彩人物画影响。5.启发学生描绘《捣练图》的情景提问:画中描绘几组人物都做什么?按顺序讲出来。6.小结:用概括的语言谈《捣练图》这幅画的特点,美感,学生受到启发,兴趣很高。
第二篇:美术教案 写意花鸟画小品
课题:写意花鸟画小品
正则中学
曾艳
(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美术下册第二单元装点我的居室活动二)教学目标:
1.了解写意花鸟画在装饰居室中的作用,想象他的装饰效果。
2.通过本课的简单,初步的训练,引导学生使用中国的传统绘画工具,并认识,熟悉中国传统的笔、墨、纸、砚,初步掌握花鸟画的技法。
3.通过对花鸟画的用笔用墨方法的简单练习,使学生意像中对花鸟画中的笔墨技法有一定的感知。了解其关系,以及笔墨情趣,感受写意花鸟画小品创作中的审美感受,和绘画乐趣。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掌握中国画的笔墨技法,以及中国花鸟画中的笔墨情趣。教学重点:
1.理解花鸟画在居室装饰中的作用;
2.写意花鸟画的布局,水、笔、墨之间的关联。课程类别:欣赏练习课。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演示法,观察法 教学准备:
a教师:1.各种写意花鸟画作品(图片)组成的幻灯片课件。
2.写意水墨所需的工具材料。
b学生:课本,搜索的写意花鸟美术作品图片,写意水墨画所需的工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1.用课件展示家居图片,混杂装饰和没装饰的,让学生感受装饰的视觉冲击,由此带来的装饰美感。
小结:大家都喜欢喜欢漂亮的房间,但是怎样来让他漂亮呢?那需要经过我们的装饰。没有经过装饰的房间呢,在装饰过后也可以变的很漂亮,很温馨。2.欣赏幻灯,演示各种家居的漂亮图片。
教师小结:家居装饰是为了美化环境,让家居更温馨,使生活变得丰富,更有情趣。
3.出示图片,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观看客厅墙壁上的图片有什么特点,跟周围的家居的搭配如何? 小结:墙壁上面的装饰画都是中国水墨,花鸟画。
4.提出问题:当你看到中国花鸟画有什么感觉?讨论一下为什么许多人喜欢用中国画装饰自己的居室?
小结:中国画能体现中国的传统,有一种古色古香的气息。意境中多了文人特有的古朴典雅。中国人的家庭里,都喜欢张挂一些中国花鸟画。中国花鸟画具有独特的韵味和名族特色,多取吉祥题材,每一幅画都有其象征意义:
例如:牡丹——象征富贵荣华;松柏——象征繁荣昌盛。梅、兰、竹、菊自古就是中国文人心目中的“四君子”。梅花——象征高洁的品格;兰花——象征淡泊的品质;竹——象征刚正不阿的性格,;菊花——象征隐士等。
二、引导发展,进入新课 1.既然花鸟画都具有自己独特韵味和象征意义,在居室装饰中又如此的受欢迎,那么我们就应该具体的来了解一下花鸟画。2.简单介绍花鸟画。
小结:花鸟画是以花鸟为主要题材的绘画形式,花鸟小品讲究笔墨情趣,注重用笔用墨,常常画折枝。作品清新,虚实相间,十分适宜装饰家居。3.出示图片,师生共赏 4.学习花鸟画的用笔用墨:
写意花鸟画的用笔是指通过笔锋的变化,来表现物象的形神和气韵。主要方法有:中锋、侧锋、逆锋、拖笔等 主要的用墨方法有:浓墨、破墨、积墨等
写意花鸟画的用墨与用笔是分不开的。笔墨紧紧相连,相得益彰。正所谓“笔情墨趣”。“焦、浓、重、淡、清”,墨分五色。黑白、浓淡、干湿产生出生动的节奏。教师示范。
5.观看小视频,区分中锋和侧锋用笔的不同之处,以及浓淡重轻墨的不同。6.出示不同墨色表现出的不同画面图片,师生共赏。
三、观看示范,学生练习
1.出示竹子的绘画作品,以及对幻灯的欣赏,提出问题:竹子的作品漂亮吗?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画一张竹子的作品带回家装饰自己的居室呢?
2.分解竹子的绘画过程,以及用笔,用墨情况,编成通俗易懂的几个步骤来进行教学,并适当示范。竹子的画法步骤:
①画出竹子的主干,用笔侧锋为,注意蘸墨的时候,浓淡的比例;
②画完主干,加上分发出来的主枝,让整副画面有个人统一的走势。补小枝主 要考虑构图需要,使构图主次分明,均衡变化;
③注意浓淡的分布,再在笔尖蘸少许墨,一笔画一片叶子,叶子的整体形状以五片,三片成为一组。先添加主要的组,逐步加上远处的淡一点的枝叶。使整幅画面更协调。绘画过程中,注意画面的浓淡,虚实,协调,重心。④最后提款、押章。
3.播放画竹子绘画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学习,在播放过程中,适当讲解。4.出示郑板桥墨竹作品的幻灯,引导学生一起欣赏。
5.学生练习画一幅梅花,教师巡回辅导。随时把好的作品展示出来鼓励学生,指出优点、缺点,并鼓励一些画得不够好的学生,抓住关键,引导完成作业。
四、课程总结,作业布置:
尝试画竹,鼓励学生运用中国画材料尝试画竹。(可出示范画供学生临摹)1.对完成的作业进行点评,指出有点与不足之处,引导学生多加练习。2.课后作业:自选题材临摹或者创作一张写意作品。
第三篇:高一年级美术欣赏教案 第十三讲 现代山水、花鸟画
第十三讲 现代山水画 花鸟画
教学目的:
1、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我国现代绘画的艺术风格、艺术特色和伟大成就。
2、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和学习我国著名画家关心社会、关心人民,为人生而艺术,勇于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感受、体验、鉴赏艺术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着重欣赏分析《鸡冠花与水果》的艺术特色。
2、通过典型画家的代表作品,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并寓德育于审美教育之中。教学时间:1课时 教具准备: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常规)
一、导入新课:
1、教师概述时代背景。
2、演示课件:第十三讲 现代山水画 花鸟画
二、传授新课:
教师讲述“新国画运动”。
1、重点比较欣赏《鸡冠花与水果》和油画静物《瓶花》: 两位画家有哪些相同与不同之处?作品风格各有什么特点?
2、赏析《贝叶工虫》: 教师出示投影。
第四篇:五年级美术教案:(13)花鸟画(一)
五年级美术教案(下)
第13课 《花鸟画》
(一)教案
王开田
一、教学目标:
学习中国画的花鸟画。
二、教学过程:
1、教材图片赏析
(1)《菊花》(中国画)吴昌硕(清)。(2)《小鸟》(中国画)林风眠。(3)《早春》(中国画)孙其峰。
2、知识讲授
(1)介绍国画的类别:
分为三大类: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师:(用挂历、年画、图片作解释)(2)介绍国画的表现形式: 有两种表现形式:工笔画、写意画。
工笔画:以白描用线为基础,描绘物象工整、细致;
写意画:用笔简练,概括,墨色变化丰富,较有随意性,以形写神。
(3)介绍工具和材料:
毛笔:一支毛笔由笔管、笔根、笔腹、笔锋所组成。就笔的性格而言,又可分为硬毫、软毫和不硬不软的兼毫。
(4)介绍国画的用笔方法
中锋用笔——行笔时笔锋(笔尖)在线的中间称中锋,外柔内刚,线条浑重。行笔要有顿挫,注意流畅。
侧锋用笔——行笔时,笔锋在一边的称为侧锋。笔先蘸淡墨后蘸浓墨。用侧锋画出的粗线上浓下淡。侧锋线条轻快,多变,适宜大笔涂抹,也可用于造型。
(5)介绍墨分五色
焦墨——墨汗厚重,在画上黑而发亮。浓墨——加入少许水分,黑度仅次于焦墨。重墨——浓墨再加适度水为重墨。淡墨——重墨加许多水分成淡墨。
清墨——清水中加少许淡墨成清墨,看起来有点淡淡的灰色。
(10)介绍中国画的用色
浓破淡——先画淡墨,在淡墨要干未干时,在淡墨上画重墨,使重墨渗化。
淡破浓——先画浓墨,在浓墨未干时,在上画淡墨,使浓墨在淡墨中渗化。
色破墨——先画浓墨,在浓墨未干时,在上面画颜色,使颜色在墨色上渗化。
墨破色——在未干的颜料色上画墨,使墨在颜色上渗化。(11)技法点击 A、先画近景; B、再画远景; C、画树叶; D、画树干。(12)知识窗
古代艺术家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创造了表现山水画的各种技法。
皴法——皴法是中国山水画特殊的表现形式,和其他绘画形式表现山水有很大的不同。它是以干、湿、浓、淡的水墨,粗细、方圆、转折、长短的线条,表现不同山水的质地、纹理和空间感。皴法是中国笔墨技巧高度发展的体现。
披麻皴——分长、短披麻皴。画长披麻皴时,中锋或中锋略带一点侧锋,大胆落笔,连勾带皴,一气呵成。皴笔长短相间,(1)讲解国画知识。
4、课堂练习
(1)、画鸟画画创作。(2)作品展示与讲评
第五篇:美术欣赏教案
第1课 外国肖像画赏析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第一课《外国肖像画赏析》的延伸。从对人物肖像画历史的了解到让学生关注身边的人物;通过观察把握人物的个性特征、人物的比例、不同的表现方法,直至抒发个人情意。
教材从美术作品中运用具象的表现手法表现身边的人物,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及动态,把握人物的内在心理,达到关注人、关爱人的目的。教材启示为什么要画身边的人,因为画熟悉的人更容易惟妙惟肖,更容易画出熟悉人的性格和表情,同时也更容易将自己的情感流露在作品之中。画家们更是将邻居、家人、朋友像为描绘的对象,以寄托自己的情感,表达某种爱意。
教材启示多彩人生是我们作画的源泉,可以用线造型、电脑绘画、色彩等工具材料去表现身边的人物。同时启示如何关注人物的动态、人物的特征、人物的比例,各种使用工具的处理,还有表现时如何对比协调等,以丰富学生的情感。
教材还启示用什么方法去进行教学,让画笔传达情意。以全班同学肖像画册为切入口,用多种材料和方法,去反映每个同学的喜、怒、哀、乐。在表现他们外部特征的同时,特别重视内在的性格。其次再将自己个人的情感和对同学的了解,倾注于画笔之中。
教材中选用的一些图片,体现了表现的不同手法和不同形式,充分体现了美术教学的过程。1.教学目标
①让学生了解人体成长过程中的比例关系。
②让学生尝试运用一定的工具、材料和方法较写实的去表现自己熟悉的人物。③让学生在描述过程中,更关心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更多的去发规他人的长处(优点)。2.教学重点
欣赏和了解人物表现的多种方法、材料工具,了解人体在不同成长过程中的比例关系。3,教学难点
对人物神情、动态、比例、色彩的恰当把握。
一、组织教学
微笑问候学生当天感受,简要讲评上节课小组作业。
二、导入 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给大家介绍肖像画的由来以及早期肖像画的作用,还欣赏了摄影术发明以后,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风格迥异的肖像画。我们学习了如何观察人物的五官,以及体会了通过五官来表现人物性格和内心精神世界。那么今天我们再来看一些彩色的范图。
看了这些范图你们有什么感觉?是不是觉得这些都是乱涂乱画,怎么把人的脸画成彩色的,怎么眼睛不是眼睛,鼻子不像鼻子呢?好像这些画都是小孩子画的。这里面确实有一部分画是出自小朋友之手,我请个同学来区分一下。(请同学区分,并说出区分原因)而另外这些可都是出自世界鼎鼎有名的大画家之手,这个画家就是谁呢?(毕加索)有没有人对毕加索有一点了解的?(先让同学回答)(教师介绍):毕加索是二十世纪最重要和最着名的画家之一。他的父亲也是一位画家,在毕加索很小的时候就教他画画。我们上节课说了,自从照相术发明了以后,许多画家就开始尝试不同的画法,从写实的画法转向各种不同风格的画法,来表现画家的精神情趣和个性风格。他们还发现,孩子眼里的世界是那么丰富和美好,一切充满了新鲜和活力,在孩子们的眼里,世界就是一个千变万化的万花筒,所以他们开始学着像孩子那样去看世界。
创造思考是人类精神活动的最高境界,而创造的产物是人类最高成就之一。他在绘画事
业上不断地改变自己的绘画,不断地尝试各种画法。记得有人曾经说过,“毕加索的伟大,并不在于他的某张画,而在于他的创造精神,因为他终身都在创造。”
在他的这几幅画里,我们看到人物的形象好像很特别,毕加索为什么这么画呢?(提问同学)(教师介绍):在此之前,所有的不同风格的绘画都是表现一个静止的画面,即使是运动着的人,在画上表现出来的也总是停留在某个瞬间的姿态。我们知道一个人从正面和从侧面看是不一样的,毕加索就把在不同时间里看到的同一对象的不同侧面,组织到了一个平面的画面里。
(请同学分析图):图中画的是一个抱着玩具娃娃的小女孩,画家把小女孩的不同侧面组合在一起,让我们看到一个既像正面又像侧面的头部形象。好像小女孩的头总是在来回地动着。
(教师总结):其实在我国民间剪纸和刺绣图案中,早就有过许多这样的创作手法,然而却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只有毕加索发现了它并创造了着名的立体画派。
出示马蒂斯画册,我们上节课给大家看过马蒂斯的肖像画,那么老师手里拿的这本就是马蒂斯的油画册,大家可以借此再了解一下马蒂斯画的特别之处。让学生了解马蒂斯画派风格,观察色彩中的人物肖像与素描人物肖像的共通之处。
请注意,你们在互相观察和动手之前,最好做到心中有数。把握好从对象那里获得的第一感受,再根据对象综合出总体印象,然后发展成朦胧的臆想。画画时要凝神专注,精神集中,调动感情,进入角色。当然你还可以选择任何一种方法创作肖像画,要么使它尽可能像你画的那个人,要么只画出那个人的情绪和给你的印象,可以画正面也可以画侧面。这些都由你们自己来选择。
三、课堂作业
作业 要求: 1.观察人物特征,所画对象可以是身边的同学也可以是印象中深刻的人物。2.鼓励适当运用夸张和变形的手法来表现对象特征。
3.自己选择表现手段,可以是单纯的线条运用也可以明暗与线结合,或其它方法。要突出对象的神情和个性。要注意表现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同学们可以自由选择和发挥。要打破传统的画头像三部曲。
4.在所画肖像旁,写上所画对象的姓名和你表现她的哪些特征。
四、引导评价1.能否通过学习活动加强与同学的交流并和同学建立友好的关系? 2.能否将人物肖像生动地表现在画面上?对自己所表现的人物是否满意?被表现的人物(同学)是否满意? 3.和同学一起讨论他们的作业。询问他们对这样的学习活动的感受。并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