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桂花雨3
《桂花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3 设计理念:
通过为学生创设一个亲近语文、品味语文、享受语文的平台,激发学生的言语动机,让学生在激情对话中获得情感体验,实现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描写了在家乡摇落桂花时的情景,表现了儿时生活的乐趣,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家乡、对童年生活的无比怀念。
课文先写小时候对桂花的喜爱,再写为什么要摇桂花,接着主要描写了“我”帮大人摇桂花、收桂花的快乐情景,最后写“我”对童年时代“摇花乐”的怀念。作者以童年时代的眼光看待事物,反映出纯真的童趣、纯朴的情感,这种情感集中体现在摇桂花这一场景之中。文章语言清新,情感丰富而真挚。
目标预设: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文中重点词语品读感悟,体会作者借写童年摇桂花的乐趣所表达的思乡情。
重点:感受童年的摇花乐,体会浓浓的思乡情。难点:理解母亲说的那段话的含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谈话:同学们,童年是一首诗、是一幅画,回忆童年美好的事情更是一种享受。这节课就让我们再次走进作家琦君的童年,分享那场缤纷的桂花雨。板书课题《桂花雨》。
(1)齐读课题。
(2)看着课题,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指名说。)【通过回忆画面唤起学生对文本的认识,再经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变换角色体会作者的感情,以此激发学生细读文本的兴趣。】
二、品悟摇花乐,感受思乡情
过渡:是啊,多美的桂花雨呀!难怪作者在文章最后写道:每 到这时„„
“摇花乐”乐在哪里呢?当阵阵桂花雨纷纷落下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去摇桂花,一起享受那花雨缤纷带给我们的快乐吧。
1、请你用心读读课文3、4自然段,想一想:
(1)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体现在哪?给母亲、父亲、乡亲们带来了什么?用你喜欢的符号把有关句子划出来。
(2)圈画出关键词语,从这些词语中你能体会到什么?(3)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把你的体会读出来。(学生自读感悟)
【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线,引导学生多读,在读中感悟和理解,自己发现问题,并在读书、思考、讨论和交流中解决问题,掌握学习方法。】
预设:
“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
(1)请你们自由地读读这句话,想想你从这句话中感受到了什么?是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的?
(2)“大事” 在生活中怎样的事情你认为是大事?而琦君呢? 师:是啊,“是件大事”,可见摇桂花对我的意义非同一般,让我们再一起读一读这句话。
(3)“缠着”他会怎样缠呢?(创设情境:清早,琦君来到院子里,看着满树盛开的桂花就缠着母亲:“ 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中午,一阵风吹过,桂花落了一地,琦君就缠着母亲:“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傍晚,琦君一看天空阴云密布,云脚长毛就缠着母亲:“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
(4)你从这句话读出了什么?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提示:老是缠着母亲()地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 总结学法:找出关键的句子,抓住重要的词语,读出自己的感受。
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 摇。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生:朗读。用心品味品味,读书就如品茶,越品越有滋味。你从那些词语读出了什么?(抓住“乐”“喊”)
师:读了这句话,你又体会到了什么?从连续的两个“帮着”读出了什么?(忙得不亦乐乎)从“使劲”你感受到了什么?(高兴劲、兴奋)
师:你能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吗?(生读)
(提示学生:脸上?心里?想象作者摇桂花的动作和表情,体会摇花乐。)
【《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样个性化的朗读,既能意会生情,又能表意传情。离开了朗读的中介,学生是很难理解课文、理解课文中的人物,当然更谈不上让人物活起来。其实,一篇课文读懂了,读出味来了,教学方法也就随之有了。好的教学方法,也是读出来的。】
是呀,一个“喊”字喊出了作者心里的快乐,同学们,如果是你,你想怎样喊呢?(快乐、开心、心花怒放,欣喜若狂、笑逐颜开,拍着手、又蹦又跳、手舞足蹈、闭着眼睛)
提示:于是我就()地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预设:
我就(快乐、开心、心花怒放)地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表示心情的提示语)
我就(欣喜若狂、笑逐颜开)地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表示神态的提示语)
我就(拍着手、又蹦又跳、手舞足蹈、闭着眼睛)地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表示动作的提示语)
【这样把语言训练和朗读指导合二为一,应该会让学生有更大 的收获。否则老师讲得再多,也无法代替学生的自我感悟的。】
如果此时,你就在桂花树下,你会有怎样的举动?看着纷纷落下的桂花,你心里会怎样想呢?
【在阅读中渗透“注重抓住人物的语言和动作,从中感受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的学习方法。】
(5)想亲眼目睹那场缤纷的花雨吗?(播放课件:桂花落下来了,它们像一个个调皮的娃娃,时而落在你的头上,时而飘到你的肩上,时而扑入你的怀中,我们享受着桂花带来的快乐。同学们,你们感受到了吗?此时此刻你就站在桂花树底下, 沐浴着缤纷的桂花雨, 你想到了什么? 请拿起笔, 把自己心中想说的话写出来。如果这时有一朵桂花落到你的鼻梁上,落在你的脖子上,你有什么感觉?有过这样的感觉吗?像不像下雨,所以你会情不自禁的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此时此刻,难倒只有喊才能表达那份快乐吗?
是呀,多么迷人的桂花雨呀,像一幅美丽的图画,像一首甜美的小诗,像一支动听的儿歌,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段话,感受作者心底的那份快乐。
【多媒体创设情境,图文并茂,让学生身临其境,体会童年时代的摇花落,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激情打开学生与文本的绿色对话空间,浓情营造师生之间充满灵性的对话磁场。】
难怪作者会说:每到这时„„
2、同学们,这是一场期盼已久的雨,怎能不让作者兴奋快乐呢?这诗情画意的雨、这心满意足的快乐,怎能不在作者心里留下深深的印记。沐浴着这纷纷扬扬的桂花雨,呼吸着那阵阵飘逸的桂子香,感受着这份快乐的难道只是作者一个人吗?还有谁也在关心着桂花雨,也从中感受到了快乐呢?到课文里找一找,读一读。说说你的体会。
3、组织交流:你找到了谁,读出相关的句子。预设:
(1)母亲说:“还早呢,没开足,摇不下来的。”可是母亲一看 天空阴云密布,云脚长毛,就赶紧吩咐人提前“摇桂花”。
这里可以读出母亲对摇桂花十分的放在心上,时时关注着天气的变化,因为被风雨吹打过的桂花香味会差多了。
(2)母亲洗净双手,撮一点桂花放在水晶盘中。(哪些词语让你有所感触?为什么不是大把大把的抓?而是撮?)(3)父亲点上檀香,炉烟袅袅,两种香混合在一起。于是父亲诗兴发了,即时口占一绝: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
你从这些句子中读出了什么?通过你的朗读把你的感受展现出来。
在摇桂花的这一天, 白天, 花雨缤纷。晚上, 夜深人静, 小琦君梦见——多甜啊!
是呀,人们连做梦都梦见桂花,连梦都被桂花熏得又香又甜。让我们甜甜的,美美的读一读父亲的口占一绝:
出示:细细------
4、同学们,我对桂花的喜欢在童年摇桂花的欢声笑语里,母亲喜欢桂花在她那细腻的一言一行里,父亲对桂花的爱则在他的口占一绝里,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第三自然段,一起去感受作者一家人喜欢桂花的那份情,用心读读吧!
【“摇花乐”这部分,采用了读一读、看一看、想一想、写一写的教学方法。紧扣人物语言, 让学生读出情味。播放多媒体课件, 让学生身临其境。展开想象翅膀, 让学生心驰神往。抒发内心感受, 让学生一吐胸中真情。这样的设计, 既扎实又灵活, 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5、课文读到这,不仅让我们感受到桂花丰收给作者一家带来的快乐,还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一家其乐融融,享受天伦之乐的那份幸福。那么,桂花的丰收仅仅只是给我,给父母带来了快乐吗?
生:(朗读)桂花摇落以后,„„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我感觉香味特别多,整个村庄都是香味。这里的“沉浸”也是说很香很香。
师:全年, 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读这句话你有什么发现? 师: 一年中除了闻花香, 还能尝花味, 吃上桂花糕、桂花卤, 这一棵桂花树让大家一年都沉浸在桂花香中、丰收的喜悦中、全村老老少少的其乐融融中。谁来读好这一小节?
(朗读指导:是呀,泡上一杯浓浓的桂花茶轻轻地呷上一口,这香真是沁人心脾,叫人难忘啊。把这种感受送进去读一读;过年时尝一口糯糯的甜甜的桂花糕,这花香唇齿留芳,弥久不散,谁来感受这样的香?读——)
6、生活中处处有桂花:桂花的清香,桂花卤的可口,桂花糕的香甜,桂花的丰收给全村人带来了享受,带来了快乐!让我们满怀着丰收的喜悦一起读一读,相信你会有新的体验:桂花摇落以后„„(读)
是呀!桂花雨中有我多少欢乐的笑声,桂花雨中有我多少童年的回忆呀!难怪琦君会说“桂花,真叫我魂牵梦萦。”
【文章,总有它的精彩之处。我们老师的任务就是要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精妙之处。“摇桂花”这件事就是这篇文章的精妙之处,要引导学生细细品味, 慢慢欣赏, 领会其精妙所在。】
7、作者十二岁时就和母亲离开了老家,从此, 童年的摇花乐没有了, 丰收的喜悦又那么遥远。一家人其乐融融摇桂花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以后, 琦君每次从外地回家总要捧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师饱含深情的范读———可是母亲常常说:“外地的桂花再香, 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是外地的桂花不香吗?用心读读母亲这番意味深长的话语,想一想,你想说什么? 补充:作者出生在浙江温州,十二岁那年举家搬迁到杭州,再没回去过。杭州的满觉陇,漫山遍野都是桂花,真的是香飘十里!满觉陇的桂花和龙井茶是最香的。那么真的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吗?”
师:比的是什么呀?
师:对啊!母亲比的不是桂花的香味是浓还是淡,比的是感情的深还是浅!母亲对家乡的感情深,所以觉得故乡的桂花香。
师:一深一浅,一浓一淡。谁来把这种浓浓的乡情表达出来?
生:(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教学《桂花雨》,就是要教会学生怎么读散文。阅读散文关键是能从“文”中读出“情”来,从缤纷的桂花雨中读出那淡淡的乡愁来。】
8、让我们一起走进母亲的情感世界,一起满怀深情的读一读:可是„„
故乡的桂花雨,给大家带来了快乐,是母亲的珍爱。现在,我们来到了作者母亲的身边,假如我对她说:
(1)这里的水真甜,她会说:
(2)这里的环境真好,她会说:
(3)这里的人真好,她会说:
(4)十多年后,作者来到了国外定居,她打电话给母亲说:“国外的生活真好啊!”母亲一定会说:
(5)、请选择一句写一写,再交流。
【引导学生读这样的文章,不能只看作者写了什么,而要看作者在其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这个感情才是文章的灵魂!本文桂花香气中弥漫着作者淡淡的乡愁,散落着作者细细的怀旧情这就是要引导学生好好体会的,要体会这样的情感,这时就要抓关键点来体会,什么是关键点,那么父亲的话、母亲的话就是关键点。】
小结: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宁恋本乡一捻土,莫爱他乡万两金。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家乡人。
师:当年,母亲触摸着故乡的桂花说——
生读
师:每当我捧一大袋桂花回家,母亲总是说——
生读
师:每年丹桂飘香,母亲总是说——
生读
师:当八十多岁的琦君回到家乡,仿佛听到母亲还在说——
生:(自由朗读)
小结:桂花里有母亲的欢乐, 母亲的辛劳, 也有母亲对家乡深深 的思念。这树如此金贵, 其实就是母亲的根哪!(板书: 根)外地的桂花再香也比不得家乡旧宅院里的“根”哪, 深深地扎在故乡的泥土里!琦君漂泊台湾, 年纪大了, 她多想叶落归根啊。在一个中秋节的夜晚, 皓月当空, 琦君又会梦见什么呢? 师:梦是香甜的, 也是苦涩的,让我们一起来读:“ 小时侯, 我最喜欢桂花。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
补充:
琦君的经历。(ppt)
琦君很多作品都散发着浓浓的思乡情。对家乡有深深的眷恋。她在《烟愁》的后记中有这样一段话。(ppt出示: 每回我写到我的父母家人与师友, 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 我忘不了他们对我的关爱,我也珍惜自己对他们的一分情, 像花草树木似的, 谁能没有根呢? 我常常想, 我若能忘掉亲人师友, 忘掉童年, 忘掉故乡, 我若能不再哭, 我宁愿搁下笔, 此生永不再写, 然而, 这怎么可能呢?)师: 你想说什么? 师: 是的, 现在琦君已经80 多岁了, 为了寻根, 去年她又回到故乡, 喝一杯故乡的桂花茶, 尝一口故乡的桂花糕, 听一听那熟悉的乡音, 看看美丽的山山水水, 不禁泪水涟涟。其实她从来没有真正离开过故乡, 因为故乡就在她的心里。
最后,老师向大家推荐几本书,都是作者回忆童年生活,抒发对故乡的怀念之情的。琦君的散文集《桂花雨》,鲁迅的《朝花夕拾》,林海音的《城南旧事》愿你们在这浓浓的书香中也能找到一份童年的快乐。
【这里作者借母亲的语这里作者借母亲的语言来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并适时地补充了作者的一段直抒胸臆的思乡语段, 在浓浓的思乡情中结束了这堂课的教学。】
三、作业:
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生活,有没有不能忘怀的人和事?如果有,说给大家听听。板书设计
花雨香
桂花雨{
}思乡情
摇花乐
课后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对话的过程。”这堂课不仅体现了老师与文本对话的深度,也凸显了孩子与教材对话的过程,更彰显了师生间的对话式的交流。它昭示着教育的平等、民主,昭示着教育的人文关怀。特别是读、写训练的巧妙安排,真可谓“匠心独运”!本节课还充分体现了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定位。
但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因为部分学生的活跃以及精彩的发言给课堂增添了很多亮丽的风景,课堂看起来气氛活跃,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但是我知道这种热闹的背后还有很多默默地静坐着一言不发,甚至连脑筋都没有动一下的学生,他们从这节课中究竟学到了什么?我不得而知。有时候为了不影响教学进度,教师只关注了大多数好学生,这些沉默不语的学生成了被遗忘的角落,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尽量缩小贫富差距,让每一个孩子都能跟上我前进的步伐。
第二篇:桂花雨
《桂花雨》教学设计
一、检查预习情况,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学习新课文《桂花雨》,昨天同学们预习了课文,看看大家对文中的词语学得怎么样了?
出示:糕饼
尤其
新鲜
姿态
欣赏
杭州
香飘十里
几大箩
指名读——尤其找近义词——第一行词语连起来说话
2、这篇课文的作者是琦君,原名潘希真,出示:作者简介。
就是这样一位背井离乡的老人,一生都在用笔写童年,写母亲,写故乡。当然也有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桂花雨》,齐读课题。
二、初读:
请同学们自己把课文读一读,想象摇桂花的情景,并试着用一个字概括。
1、这一场又一场的桂花雨给人留下一个什么样的印象呢?
2、是呀,中秋节前后,正是作者故乡温州桂花盛开的季节,谁愿意来读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3、桂花树的样子好看吗?为什么?(没有梅花的姿态,满树都是叶子)
4、那你认为桂树的花好看吗?(不太好看,太小了!)
5、那桂树这个不好,那个不好,就是什么好?(香气迷人)
6、课件出示:我喜欢的是桂花„„太迷人。
男生读第一句,师:对,不好看。女生读第二句,师:对,也不好看。男女生齐读,师:嗯,桂花就这点好。
7、同学们,作者不直接写它好的地方,而是先写这个不好,那个不好,最后写就是这一点“香”好,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这就是反衬的写作方法。
8、指名再读这段话。
三、现在,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的3、4、5、6、7自然段,读到表现香的句子用线画下来。交流:
1、“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1)从哪里看出很香?
香飘十里,想想这香味都飘到哪里啦?
是的,不论走到哪里,都会闻到它的香味,房前、屋后;白天干活,晚上睡觉,香气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可谓:桂子花开香十里(板书)2)还可以从哪个词中读出桂花很香?
浸,三点水,说明一般都用于在水里的,你浸在水里过吗?水看得见吗?摸得 着吗?那香味呢,看得见吗?摸得着吗?感觉得到吗? 让我们用朗读把自己感觉到的香表达出来。齐读句子。
3)一个“浸”字,就把香味写得好像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得到的东西,把无形的东西写得更真切了,这个字就用得好。
2、“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1)是呀!这就是摇桂花的乐趣,奇妙的桂花雨。
2)谁把这场桂花雨读得更多,更香些。
自由准备——指名读
3)此刻,我们都浸在了这香气四溢的桂花香里了,摇呀摇,桂花又落下来了。真是:枝摇花落乐心头(板书)
出示: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到(),像()。
指名说
4)让我们带着这份想象一起来读读这句话吧!
5)多么奇妙的雨,多么香的雨啊,因为它是家乡的桂花雨,桂花雨中有着作者儿时的回忆。板书:魂牵梦萦桂花雨
3、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过渡:可如今,这香气四溢的桂花雨,却成了回忆之雨,更是思乡之雨!难怪母亲会说 “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1)齐读
2)母亲真的在拿家乡的桂花香和杭州的桂花香作比较吗?她是比什么?
(乡情)
3)母亲会怎样说这句话?(压低声音,放慢速度来说。)齐说这句话。
离开家乡二十几年的母亲,在说这句话的时候,除想起家乡的桂花,还会想起故乡的什么呢?
(胡家老爷爷,林家老婆婆,田野,老宅子,小河,桂花茶,桂花糕。)4)你能尝试着用这样的句式来说一说吗?
出示:这里的()再(),也比不上()。
可见,母亲虽然嘴里在说桂花,其实心里是在想()。
5)的确,再甜不如家乡水,再浓不如家乡情,再好不如家乡人,再香不如家乡桂。于是,作者又想起了 ——
(生跟读最后段)
板书:恍如重返故里游
四、小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桂花雨》这一课,领略了桂花雨的美,感受了桂花雨的香,现在,让我们读读板书中的四句话来感谢本文的作者琦君。最后,老师向大家推荐几本琦君的作品,《一双金手镯》和《下雨天真好》,愿我们在这浓浓的书香中也能找到一份童年的快乐。
第三篇:《桂花雨》
《桂花雨》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生字新词。
3.理解课文内容,分清文章的主次,能说出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4.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抓住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引导学生从摇花乐中体会到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和对家乡的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所表达的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二、出示自学指导
1、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桂花的名句。
2、读课文,解决生字、新词。
3、默读课文,思考:
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桂花雨”是什么意思?
课文主要讲了作者回忆自己童年的桂花和帮妈妈摇桂花的事。“桂花雨”是指好多桂花落下来,就像下雨一样。
2)默读2~6自然段,看看桂花给作者带来了哪些快乐?勾出有关的词句。3)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所表达的感情。
三、讨论交流,检查学习效果
(1)重点理解摇花时的乐趣:
为什么说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理解“总是”)
画出“我”摇桂花的句子:
① 理解“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② 想象“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的情景。
③ 为什么说桂花纷纷落下来的情景“真像下雨”,而且是“好香的雨”?
(2)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① 同是桂花,难道在不同的地方香味就不一样吗?为什么?
②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四、拓展延伸
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生活,有没有不能忘怀的人和事?如果有,说给大家听听。
五、课堂总结
1.课文通过回忆小时候摇桂花时的有趣情景,表达了作者对童年往事的无比怀念以及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板书设计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桂花雨》教学设计 2.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本班有学生57人,男生31人,女生26人。学生综合素质中等,大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态度端正,但有近10名同学基础知识较薄弱,学习积极性不高,习作方面水平一般,能大胆想象、自主作文,但语言比较平淡,学过的词句不会灵活运用。个别学生作业中错别字较多。
3.教学内容分析:
课文以“桂花雨”为题,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全文共六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开篇明旨,写了“小时候我最喜欢桂花”。第二至第四自然段写童年的“摇花乐”。第五至第六自然段,写母亲爱家乡的金桂。篇末再次点题写“我”爱童年的“桂花雨”,使全文充盈着桂花的香味,也让读者分享“摇花乐”。
怀念家乡的纯朴情感,留恋童年的纯真童趣,这些情感都集中体现在摇桂花这一场景之中。文章语言清新、舒缓,在娓娓道来中透露出作者丰富而真挚的情感,给人以美好的享受和情趣熏陶。4.学习目标:
认知目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认识14个生字,其中10个会读会写;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想象课文中描写的情景。
能力目标:通过自读自悟和与同学交流,想象课文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表达力。
情感目标:借助信息技术,体会“我”对童年时代“摇花乐”和“桂花雨”的怀念;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以及对家乡的一种深切的怀念。5.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自读自悟和与同学交流,想象课文中描写的情景。
难点: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6.教学准备:
(1)桂花制作的食品(2)桂花图(3)课文插图投影
7.课时划分:(1课时)8.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趣导入。
同学们都喜欢桂花吗?你有没有数过学校有多少棵桂花树呢?(出示桂花图)有一位和你们差不多大的小朋友也很喜欢桂花,不过这是七十多年前的事情了,她就是琦君。(媒体出示作者简介)
猜猜看她小时侯最喜欢桂花的什么?(香味、作用、摇桂花)你怎么知道她喜欢摇桂花的?
我们读了课文就知道她喜欢摇桂花时所看到的桂花雨。(板书:桂花雨)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她写的文章。读课题。
二、自由读文,检查预习。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
3、指名逐段读课文。
4、疏通课文脉络。
三、品词析句,精读感悟。学习第一、二自然自然段:
1、媒体出示句子:桂花树不像梅花那么有姿态,笨笨拙拙的。不开花时,只是满树茂密的叶子;开花季节,也得仔细地从绿叶丛里找细花。这里有一个字(拙)去掉了读音怎么读?(1)指名读句子。
“细花”指的是什么?(桂花)
出示桂花和梅花的图片,比较它们的姿态,体会桂花的质朴可爱。(2)用恰当的关联词填空
桂花树(虽然)不像梅花那么有姿态,笨笨拙拙的,(但是)桂花的香气味儿真实迷人。那么,桂花的香气到底有怎样迷人呢?哪句话最能体现桂花的香?
指名回答,桂花开得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3)从哪些词中体会出来的?
引导从“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体会到桂花传得范围之广,从“浸”中体会到桂花的香气之浓郁。
(4)能不能用你亲身体验到的例子来说明一下桂花的香气?学生举例说明。(5)练习朗读,用朗读来体会桂花的香味。指读,齐读。
(6)过渡: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已经陶醉在浓郁的桂花香里了。
2、媒体出示句子:如任它开过谢落在泥土里,尤其是被风雨打下来,那就湿漉漉的,香味差多了。指名读。
指导读好“湿漉漉”,强调读好轻音。
出示“尤”:还记得这个字读什么?加一撇是什么字呢?(龙)。比较容易混淆的词语:优秀 忧愁 犹豫 鱿鱼
引导学生从中发现什么?(偏旁一样,读音相似。)小结:形声字构字特点。
3、过渡:如何才能来一场桂花雨呢?
(1)为什么一定用“摇”呢?能不能是抛、撒,或者干脆来一场大风大雨,让它自然而落呢?为什么?轻声读课文。(2)思考:指名回答。
媒体出示句子:桂花成熟时,就应当“摇”,摇下来的桂花,朵朵完整、新鲜。如任它开过谢落在泥土里,尤其是被风雨吹打下来,那就湿漉漉的,香味差多了。用自己的话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3)指导朗读。学习第三自然段:
1、提问引导:知道桂花雨是什么?哪一自然段写了这件事情?(板书:摇)
媒体出示第三自然段:
“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母亲说:“还早呢,没开足,摇不下来的。”可是母亲一看天空阴云密布,云脚长毛,就赶紧吩咐人提前“摇桂花”。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母亲洗净双手,撮一点桂花放在水晶盘中,父亲点上檀香,炉烟袅袅,两种香混合在一起。于是父亲诗兴发了,即时口占一绝:“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
2、理解:出示句子:“于是父亲诗兴发了,即时口占一绝”,这里的“绝”是什么意思?(绝句)
引导理解“绝句”的意思。想想这首是几言绝句? 父亲是“口占一绝”,是什么意思?(随口说出的)一起读父亲的诗。
3、质疑:这“摇桂花”大家是第一次听说,这一节里还有一些词句大家读不明白的? 学生质疑相关词语:
“檀香”、“炉烟袅袅”、“撮”、“云脚长毛”、“竹席”,以及理解父亲写的诗意。
交流:
1、什么是“云脚长毛”? ①先猜猜。
②你觉得应该是怎么一个现象呢?
③云的形状变了,母亲就要摇桂花了,为什么?从前文找答案。
④媒体出示句子:如任它开过谢落在泥土里,尤其是被风雨打下来,那就湿漉漉的,香味差多了。
⑤同时出示:母亲说:“还早呢,没开足,摇不下来的。”可是母亲一看天空阴云密布,云脚长毛,就赶紧吩咐人提前“摇桂花”。⑥读句子 ⑦指导朗读。
2、为什么“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 ①从哪里看出来我非常喜欢摇桂花?
②怎么算是缠着母亲?(看好台词)表演。③评价表演。你从他的话中体会出什么? ④指导朗读。
3、过渡:阴云密布,云脚长毛,母亲终于吩咐人提前“摇桂花”了。
体出示句子: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①拿笔读读圈圈,从哪里感受到我的快乐? 学生交流:
“使劲地摇”,自己喜欢的事情所以特别卖力。“喊”,一连三个感叹号,谁来喊一喊。一起喊。
②再看看图上,还有哪里也可以看出我的快乐?(眼睛眯、张大嘴、辫子)③谁能把这种高兴劲读出来。
④指导读好句子:这么快乐,我们一起站起来摇一摇。使劲地摇,抬头看看。想喊就喊吧,想欢呼就欢呼吧。看桂花掉到你的头上。
⑥摇累了。我们闭上眼睛,用心去听用心去看,想象桂花落下的景象。播放音乐,老师导读。
⑦睁开眼睛,你享受了这美丽的桂花雨了吗?你感受到了什么? ⑧说得真好,同学们都陶醉了。我们一起再美美地读一读。(板书:乐)
过渡:你喊出的是一份陶醉,听出的是一份惊喜,感受到的是情不自禁的赞美。同学们一起读读第四节,你还能知道为什么摇桂花会是件大事。学习第四自然段: 学生交流: 媒体出示句子:桂花摇落以后,全家动员,拣去小枝小叶,铺开在竹席上,晒上好几天太阳。桂花晒干了,收在铁罐子里,和在茶叶中泡茶,做桂花卤,过年时做糕饼。全年,整个村子都沉浸在桂花香气中。①学生交流
②教师引读:桂花摇落以后,要…… 要…… 要……很忙碌,一会儿晒,要是天不好了要收进来。桂花晒干了要…… 要……要……
③同学们吃过桂花做的食品吗?(媒体出示相关图片)
④我们从这一段中知道,虽然作者很辛苦,很忙碌,但是心里是很开心的。我们一起来开心地读一读。
⑤这下我知道了,摇桂花是这么得快乐!摇完桂花后还这么忙碌!可见“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
过渡:除了我很快乐,还有谁也很快乐?
2、媒体出示句子:母亲洗净双手,撮一点桂花放在水晶盘中,父亲点上檀香,炉烟袅袅,两种香混合在一起。于是父亲诗兴发了,即时口占一绝:“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
①除了我很快乐,父母也很快乐。父母的行为好像在举行什么仪式,我们在建队的时候也要举行仪式,这里的仪式说明了什么?同桌谈论。
②母亲为什么要先洗手呢?哪位“母亲”来说说看。(看来很诚心诚意,很真诚)③父亲还点了香,在干什么呢?哪位“父亲”来说说。
④桂花丰收了,心里一定充满了感恩。我们现在有感恩节。
⑤我想来验证一下你的想法对不对?你来看看父亲的诗是什么意思? ⑥自由读诗。想象一下,父母会做什么甜梦?我会做什么甜梦? ⑦从诗中我们也可以知道父亲的心里也很高兴。
四、体悟思乡,升华情感。学习第五、六自然段:
1、引讲:“以后我从外地回家时,总要捧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可是母亲是什么反应呢?
2、媒体出示句子:母亲常常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读一读,你感受到了什么?真的是外地的桂花不香吗?你从“再……还是比不得……”中读出了什么?
3、你感受到母亲说这些话时的心情了吗?读一读课文。
4、你觉得母亲是怎样一个人?
过渡:母亲是这样的,我又何尝不是呢?
5、媒体出示句子:“每到这时,我就会想起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阵阵的桂花雨。”你读懂作者的心了吗?其实令作者真正难以忘却的是什么?
6、读好这两节。师小结。
五、拓展延伸,培养能力。
1、仿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写法写一种植物。同桌可合作。
我最喜欢()。它不像()那么
(),不开花时()。开花时()。
2、你们家附近有桂花树吗?留心观察桂花开花是的样子,闻闻它的香气味儿,是作者介绍的那样吗?你所了解到的桂花的作用有哪些呢?和老师同学们说一说。
桂花芳香四溢,从树下走过,浓香便沁入肺腑;桂花还传递着浓浓的思乡情,当时过境迁时,故乡的桂花依然留在心中。
小时候,奶奶居住的地方,屋前屋后种满了桂花。说种满了,我也没有亲眼所见。只知道一到秋天,奶奶的小屋里就洋溢着浓厚的桂花香,满满的,直渗到肌肤里。奶奶会摘好多桂花,晒在院子里,于是奶奶酿的米酒中透着桂花香,奶奶做的元宵中有了桂花味,奶奶熬的甜粥中也飘着桂花瓣。那时,我的呼吸里也仿佛散着桂花香了。六.布置作业 :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动笔写一写自己童年中难忘的人和事 七.板书设计
第四篇:桂花雨
《桂花雨》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本单元是一组写景抒情的文章。《桂花雨》是著名的台湾作家琦君写的一篇 构思大气、意蕴丰富、语言质朴的回忆性借物抒情散文。她写的最好最多的是怀乡思亲的散文。本文以‚桂花雨‛为题,以‚桂花雨‛为线索,描写了在家乡摇落桂花时的情景,字里行间,桂花香气弥漫,故乡如影随形,表现了儿时生活的乐趣,充满了对家乡、对童年生活的无比怀念,文章四溢浓浓思乡之情。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我‛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
全文以‚桂花香‛为线索,充分体现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作者以童年时代的眼光看待事物,反映出纯真的童趣、淳朴的情感,这种情感集中体现在‚摇桂花‛这一场景中。文章语言清新,情感丰富而真挚。引导学生从‚摇桂花‛中体会到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是教学的重点,教学难点是体会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子里的金桂‛所表达的感情。
学情分析:文章语言清新,情感丰富而真挚。现在正是桂花开放的季节,再加上‚玩‛是孩子的天性,学生较能感受到桂花的香和摇花的乐;但鲜有离开家乡的经历,较难体会到作者及其家人深深的怀乡情结。
教学策略:通过朗读想象、情景再现、联系生活、抓关键词句的方法体会到桂花的香和摇花的乐。从文本走进生活,从生活走进文本,不断受到心灵的感动和撞击。为了突破难点,在学生联系生活谈感受时,适时补充琦君的一些经历介绍,增进思念家乡的这一体验。教学目标 :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能联系生活实际,谈对课后练习4中重点句的阅读感受。、知识与能力:会生字,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学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过程与方法:
“感悟式”教学流程,想方设法给学生学习、思考的凭借,让学生在教师引领下,获得言语智慧的生长。整体感知课文思路及主题。、、、情感态度价值观:注重人文精神的教导,体会文章丰富的意蕴:对家乡的思念和热爱;对童年快乐生活的眷恋和热爱;对家乡人和年丰、四邻友好生活的热爱;对桂花质朴无华,默默奉献的赞美等,同时,让课堂与生活紧密相连,让孩子们碰到好文章,学会感动;有收获的时候,学会分享等。
教学重点:
品读课文,再现“摇桂花”的情景,感受“摇花乐”,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怀念。
教学难点:
理解母亲所说的那句话的真切含义。
教学重点:
1、在体悟的基础上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桂花雨的香和美以及摇桂花的乐趣,并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3、结合生活实际及其相关资料的补充,感受到作者的思乡之情。教学难点:
文章为什么要以桂花雨为题?进而感受到童年的摇花之乐,离乡之后的思乡之情。教学准备: 教师:
1.《桂花雨》教学课件。
2.如果有条件,教师可多读一些琦君写的文章,以便学生对她有较多的了解。学生:
1.相互交流童年生活中一件最有趣的、印象最深的事,激起对童年生活的回忆。2.找有关桂花的文章来读。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主要解决字词障碍,疏通课文的朗读,了解课文的大意。(之前已完成)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导入新课课前活动:听音乐,交流有关桂花的诗词。
一、复习导入
‚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当我们一踏进校园时,一股清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脾。大家知道这是什么香吗?那是桂花香。中秋节前后,正是桂花盛开的季节。
1、谈话:金秋十月,桂子飘香,桂花走进了无数大诗人的诗篇,也走进了台湾女作家琦君的童年生活。这节课,我们继续来欣赏这场特殊的美丽的―-桂花雨。(12.板书课题 桂花雨)
2、复习:
(课件出示:桂花树)这就是桂花树,作者喜欢它,不是一般的喜欢,从文中哪个句子看出来?作者为什么喜欢
桂花?(出示:小时候,我最喜欢桂花。)复习描写桂花香的句子。(板书:香)
小结:呼吸着阵阵飘逸的桂花香,作者陶醉了,所以,作者这样写(引读)――(小时候,我最喜欢桂花。)作者最喜欢桂花,仅仅是因为桂花香吗,还有什么?
二、感悟课文
(一)体会“摇花乐”
过渡:摇桂花是作者的一段童年往事,你能感受到她摇桂花时的心情是什么样吗?请用文中的一个字概括。(板书:乐)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她一起去感受摇桂花的快乐。自由默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找一找,你从课文的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了作者的摇花乐,把让你体会到摇花乐的句子画出来,多读几遍,还可以在旁边写写你的感受。、自由默读、交流。(根据学生交流,随机出示句子)
“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 想象情景:作者是怎样缠着母亲,你能想象当时的情景吗? 师生表演“缠”。齐读。
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
交流体会:你从这句话读出了什么? 指导感情朗读。
小结:这就是儿童的快乐,只有儿童才能了解,这正是父亲诗中写的那句:(引读)儿童解得摇花乐。桂花纷纷落下,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课件:摇桂花。
想象体会:看着这纷纷落下的桂花雨,你们觉得像什么?这缤纷的花雨落在你的头上,落到你的肩上,落到你的手
上„„,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怪不得淋着桂花雨的作者会喊(引读)―――
这桂花雨刚才也淋着你了吧,你会怎么喊?能加个提示语,喊一喊吗?(出示:我就()地喊: “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过渡:作者在桂花树下感受到了那份摇花的快乐,所以,作者这样写小时候,(引读)――,其实在这场桂花雨中,感受到快乐的又何止作者一人,还有谁也在这场桂花雨中感受到了快乐了呢?(根据学生交流情况,感悟不同内容)
父亲:
引读描写父亲的句子。读父亲的诗 母亲:
想象交流:母亲会是什么样的心情,你们能想象出来吗?你们从哪看出来?
出示原作的句子,自由读并交流体会。(出示:母亲每天都要在―――他们两家糕饼做得多。”)全村人:
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从课文的描述中,你好像看到了怎样的情景?
桂花丰收了,大家都忙碌开了,这就是(出示引读:竞收桂子庆丰年)的欢乐场面。齐读诗句。
小结:桂花不仅给“我”,给我们全家、还给全村人带来了浓浓的乐趣,所以作者这样写小时候,――
(二)感悟思乡情 过渡:桂花的香,摇花的乐,都是作者最喜欢的,但仅此而已?还有特殊原因吗?让我们再深入读读最后两个自然段吧,喜欢怎么读,就怎么读。自由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引读:许多年后,作者从外地回家,总要捧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可母亲常常说:――。(出示:外地的桂花再
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母亲为什么这么想?请你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创设情境,引读母亲的话: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再甜不如家乡水,再浓不如家乡情,再好不如家乡人,再香不
如家乡桂,所以当我把杭州的桂花捧给她时,母亲深情地说――,缕缕花香,传悠悠摇花乐,淡淡笔触,抒浓浓思乡情(板书:情),难怪母亲常常会说:――,我把母亲的话牢牢地记在心里,也轻轻地对自己说,(引读)――。(出示第六自然段)引读:母亲的这番话,这份情,自然影响了我,感染了我,于是每到这个时候,我就会想
起――
总结:桂花是作者的童年,作者难忘童年的桂花雨,桂花雨中,有甜甜的回忆,桂花雨中,有浓浓的乡情,所以,作者这样写:小时候,――;让我们再一次读出作者内心深处浓浓的情――。
三、拓展阅读(古筝音乐响起)
过渡:乡情难忘,童年难忘,琦君这辈子最喜欢写的便是故乡的人和事,这里有一段话想读给大家听,这是作者另一部作品《烟愁》里的一段后记(教师朗读):每回我写到我的父母家人与师友,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我忘不了他们对我的关爱,我也珍惜自己对他们的一份情,像花木草树似的,谁能没有根呢?我常常想,我若能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忘掉故乡,我若能不再哭,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然而,这怎么可能呢? 从这段话中你觉得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写感言:从作者身上,从这篇课文中,你读懂了什么?用一两句话写下自己的感想收获。
结束语:感谢桂花,更感谢琦君,是她让那一场美丽的桂花雨飘落在我们的心田,是她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童年是美妙的,故土是美丽的,人生更是美好的。回家后,你可以看老师为你推荐的书。愿你们在这浓浓的书香中也能找到一份童年的快乐。当然,你也可以选做其他的作业。
结语:孩子们,桂花是故乡的香,月亮是故乡的明,溪水是故乡的甜,人儿是故乡的亲。这一朵朵小巧的桂花,这一一段暖暖的牵挂,一种人生的幸福。
场场沁人心脾的桂花雨,让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芬芳,是香甜,是快乐,是温馨,更是一种心灵的滋润,一种长长的相思,四、布置作业(自由选做)
1.推荐阅读:琦君《桂花雨》,鲁迅《
三、精读课文
(一)、感受摇花乐 主要抓住:
1、文章第三自然段
⑴、‚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抓住动作和语言,体会作者摇桂花时的快乐心情。如果是你,你会怎么摇桂花呢?摇的时候心情怎么样? 我们再来看看作者是怎么摇桂花的? 作者这么喜欢桂花,是因为——
⑵、‚‘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 ①、‚摇桂花‛对‚我‛来说为什么是件大事? ②、体会作者对于摇桂花的期待和憧憬,相机指导朗读。
⑶、‚于是父亲诗兴发了,即时口占一绝: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
①、父亲的诗兴因何而发呢? ②、联系上下文体会诗意 ③、有感情地朗读诗文
2、提醒摇花之前的注意事项:‚桂花成熟时,就应当‘摇’,摇下来的桂花,多多完整、新鲜……‛
3、摇花之后的乐趣:
①、通过朗读,体会摇过花之后的乐趣。
②、情境创设:喝着桂花茶是什么感觉?吃着桂花卤呢?品着桂花糕呢?相机指导朗读 过渡:我们在感受摇花乐的同时,享受着花儿给我们带来的芬芳,到底桂花有多香呢?
(二)、感受香满村 主要抓住:
1、‚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2、‚桂花晒干了,收在铁罐子里,和在茶叶中泡茶,做桂花卤。过年时做糕饼。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体会‚沉浸‛的意思,感受作者及家人乡亲们整个身心融入于桂花香气中的幸福。过渡:桂花这么香,难怪作者说她非常喜欢桂花。
(三)感受思乡情
1、学习第一自然段,了解作者喜欢桂花的原因
2、你们知道作者及其家人最喜欢哪里的桂花?真的是因为家乡的桂花比别处的香吗?
3、学习最后两个自然段。看图知道什么是金桂。
4、联系生活说说对于母亲话语的理解
5、练习:
例:花是故乡香,(月)是故乡(),……
(四)、感悟题眼
文章为什么要以‚桂花雨‛为题?
四、总结延伸
1、出示琦君《烟愁》后记
2、交流怀乡思亲的古诗文
五、作业布置 自主选择:
1、课外阅读推荐:《烟愁》、《水是故乡甜》等文
2、搜集一些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词
板书设计:
香满村
12、桂花雨 思乡情
摇花乐
第五篇:桂花雨
《桂花雨》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通过品读桂花“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境,体验“摇花乐”,体会作者对童年和家乡的怀念之情。
2.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课后练习中重点句的阅读感受。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品读桂花“香”中体会摇花乐,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教学难点:
体会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所表达的感情。【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回顾课文
1、同学们今天我们再次走进琦君的童年,一起感受----桂花雨。(齐读课题)读着这篇散文总有一股桂花的清香扑鼻而来,轻轻地再读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主要写了作者小时候在自己老家和父母一起摇桂花时的情景,那么,桂花和桂花雨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呢? 相机板书:香 乐 甜
这就是品读文字带给我们的滋味,这是一篇散文,散文是需要好好地、反复地去读、去品的,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文字,去读文字中香的味道,乐的味道,甚至更多的味道。(板书:……)那么小时候作者和她的父母一起摇桂花时的情景,集中写了三个自然段,那阵阵落下的桂花雨真是香气迷人,香飘十里,请你读读课文的第二、第三、第四自然段,边读边画出带有“香”的语句,体会一下在这些句子当中又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过渡:下面我们来谈谈描写“桂花香”的语句。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二、走进文本,品味语言文字
1、生朗读出示:“桂花开得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说体会。
①有哪个字说它真的很香?(浸)我们写香一般都用“飘”的,怎么用这个“浸”字啊?我们看这个“浸”字是什么旁?淹在水里就叫“浸”,水看得见吗?摸得着吗?用了一个“浸”字呢——(就好像看得见,摸得着,还能感觉到了。所以这个“浸”字用得恰当,用得传神。②指导朗读。读这句话的时候,注意要把浸字读得轻一些、软一些。谁愿意读一读? 师:真好!我们全都浸在了花香之中,除了这个“浸”字传神,文中还个一个“浸”字。
2、出示: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①生读,画出“沉浸”,桂花在全年中哪个季节开放?在桂花盛开季节整个村庄飘满香气,但作者说“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难道这个桂花整整开了一年吗?要理解这句要联系第四自然段。
②指名读第四自然段。为什么全年——
③是啊,当桂花盛开的时候走进小琦君家乡的村庄,远远就能闻到浓浓的——(香味)当桂花落了,母亲把晒干的桂花,用桂花做的桂花卤送给邻居们,有了这桂花,桂花卤邻居们就可以自己泡茶,做糕饼,平时一家做了全庄人都能吃到,享受到这份香甜,所以——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那么你从这个“沉浸”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感情呢?(快乐、幸福、浓浓的乡情。)④指导朗读,谁来读好这一小节。
过渡:这香气不仅弥漫了整个村庄,还弥漫在人们的心里。找一找第三自然段还有写到“香的吗?”
3、学生读,出示:“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①这个香在哪里,“啊!好香的雨啊!” 读这句话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情?(乐)②这是一场芳香无比,快乐无比的桂花雨,让我们用心品味。读散文有好多种读法,会读的同学会从文字中看到画面。静静默读这段文字,用心去品味: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③生畅谈画面。师:真是一群会读书的孩子,你们想不想做这个摇桂花的孩子,想不想体验摇桂花的无比快乐啊!(全体起立,音乐)现在我们就是小琦君,憋着劲使劲地摇。一阵阵桂花从树上落下来像什么呀?孩子边摇边喊着——
摇啊摇啊,头上是桂花,身上是桂花,边小辫上也是桂花啦!孩子高兴地喊着—— ④师:摇桂花真有这么快乐吗?
师:摇桂花,桂花雨带给我的是无比的香甜、无比的快乐,难怪作者说摇桂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
4、出示:“‘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 ①从这句话中你还体会到了作者什么之情?(急切的盼望着摇桂花)
②“老是缠着”让你体会到了什么?生活中你缠过你的父母吗? ③请你读一读让我们感受一下你的心急、盼望。
④师:因为桂花香、摇花乐,所以我才急切地盼摇桂花。让我们一起来读这几句共同感受桂花的“香”和小琦君的“乐”。
过渡:第三自然段中还有哪里也写了桂花的香?
5、出示:“母亲洗净双手……花雨缤纷入梦甜。”
①这里有香吗?同学们仔细读读这句话,你能从这两种“香”中体会到什么情呢?(父亲、母亲对桂花的喜爱之情。)
②从父亲的诗中你读出了什么?“细细香风淡淡烟”读出了一个“香”字,“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引齐说)这两行读出了——乐、甜。
③指导朗读,所以这首诗要读出这些感觉出来,谁来试试。我们一起吟吟这首诗。过渡:父亲用了一首诗把桂花的“香”“乐”“甜”写出来了,父亲写的是一首诗,而母亲说的是一句话,这句话中也含有桂花的香。
6、学习第五自然段。出示“外地的花再香,……”
①谁来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指名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
②这句话你读得懂吗?这里的“外地”指的是哪里?课文因为是节选的,所以有些地方他没写明白,作者的家乡在浙江温州的瞿溪,这里的外地指的是浙江的杭州,11岁那年他们全家迁到了杭州,杭州有一个叫满觉垅的地方,漫山遍野都是桂花树,花开时节,那是十里飘香,因为从小有着桂花情结,作者每年都去赏花,回来时总要带一大包桂花给母亲,可是母亲却常常说——(引齐说)
③你们能明白母亲的这句话吗?那么满觉垅的桂花真是的“比不上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香吗?
(母亲比的不是桂花浓和淡,而是感情的深和浅。母亲喜爱、思念家乡。)如果有一天,我从外地回到她身边,对她说:外地的月亮真圆啊!她会说—— “外地的水真甜啊!”她会说—— “外地的人真亲啊!”她会说——
后来作者又去了美国定居,她打电话给母亲说:“外国的生活真好!”母亲肯定会说—— ④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句话:外地的桂花…… 过渡:这里仅仅是母亲思乡情深吗?
7、“每到这时,我就会想起……” ①(出示句子,齐读)
②作者在写这篇散文的时候已经是一个60多岁的老人,自从她32岁离开家乡到了台湾,一直不能回到生她养她的故乡,而且再也看不到家乡旧宅院里的金桂,再也看不到那阵阵的桂花雨,再也听不到父亲作的小诗了……你能想象到作者写到这里的时候,脸上的表情吗?
师:思念是什么滋味?你们有离开过家乡吗?有感受吗? 这就是淡淡的花香中弥漫着的淡淡的“乡愁”啊!(板书:乡愁)③补充原文结尾“桂花真叫我魂牵梦萦!”
④同学们,捧起课本,让我们在这悠扬的《故乡情》音乐中,追寻作者的情感踪迹,一起来读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
三、深化主题。
其实,琦君的很多作品都散发着浓浓的思乡情,出示作品。
读这些书的名字,感觉到了吗?其实她从来没有真正离开过故乡,因为故乡就在她的心中。让我们再深情地读一读课题。
四、回顾课文
桂花雨,桂花雨,无论身在何方,只要一闻到桂花香(指板书)作者就想起了故乡桂花迷人的香气,想起那阵阵桂花雨带来的——乐,带来的——甜,带来的淡淡的——乡愁!
五、作业
1、喜欢读书的同学,可以读琦君的其它作品。
2、喜欢写作的同学,回忆童年令自己难忘的人或事学习本文的写法写下来。附板书:
桂 花 雨(乡 愁)香 乐 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