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教学设计(定)
一、演讲辞
哪里有声音,哪里就有力量;哪里有口才,哪里就有了战斗的号角,就有了胜利的曙光,“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古有战国苏泰数国游说不辱使命,三国孔明力排众议舌战群儒,近有革命领袖宣传爱国救亡图存演讲规起云涌,不战屈人之兵,谋划临阵倒戈,战前的动员,士气的鼓舞,人文的凝聚,乾坤的扭转„„这一切都要通过口才表现出来。口才在无形之中改变了历史的进程,推动了历史的巨轮滚滚向前。口才,无疑也是一种巨大的生产力!
当今社会,人们已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口才的重要,口才对于某些人来说将直接影响到其事业的成功与否,所以越来越多的人试图通过强化训练来提高自己的口才。
设问:你对自己的口才有自信吗?你是否曾经为提高自己口才做出过一定的努力? 1.演讲
演说是语言的艺术,它的历史与人类文明的历史一样,源远而流长。早在2000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就在《修辞学》里告诉我们如何运用语言的魅力影响听众的思想,进而影响其行为。现在演说已成为现代政治角逐、商业竞争甚至于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竞选演说、就职演说等)
2.演讲词的特点
设问:你在听到别人成功的演讲时曾产生过什么样的感想?你有没有想到这种成功是从哪里获得的?(设题意图:让学生试着总结演讲词的特点,初步感知演讲词的特点)
演说,是表现人们口才最明显的场合。在这种场合,能不能把听众吸引到自己预定的场景中来,能不能把自己的见解、主张表达清楚,能不能鼓动听从接受自己的观点,需要演讲者具有高超的能力,更需要演讲者具有真挚的感情。演讲者为了使演讲获得最好效果,要在思想、道德、品质、学识等方面达到一定的标准和水平。演说是面对观众,这就使演说的内容即演说词受到些限制。①针对性
撰写演讲词,要考虑听众的需要,讲话的题目应与现实紧密结合,所提出的问题应是听众所关注的事情,所讲内容的深浅也应符合听众的接受水平。同时,演讲又要注意环境气氛,既要注意当时的时代气氛,又要了解演讲的具体场合:是庄严的会议或重大集会,是同志间的座谈和讨论问题;是欢迎国宾,还是一般的友人聚会。不同的场合,演讲有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讲法。②鲜明性
演讲的内容不能只是客观地叙述事情,还必须表明自己的主张,阐明自己的见解。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表扬什么,批评什么,均应做到立场鲜明、态度明确,不能含糊。好的演讲总是以其精密的思想启发听众,以鲜明的观点影响听众,给听众以鼓舞和教育。③条理性
要使讲话易被听众听清、听懂,就要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否则,所讲内容虽丰富、深刻,但散乱如麻,缺乏逻辑性,亦会影响讲话效果。④通俗性
演讲的语言,总是说来应该通俗易懂,明白畅晓。要做到这一步,关键是句子不要太长,修饰不要太多,不宜咬文嚼字,要合乎口语,具有说话的特点。同时,也应该讲究文采,以便雅俗共赏。
⑤适当的感情色彩
演讲既要冷静地分析既晓之以理,又要有诚挚热烈的感情即动之以情,这样才能使讲话既有说服力,又有鼓动性。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是蔡元培先生1917年就任北京大学校长时做的演讲,即担任某一职务,在走马上任、宣誓就职时发表的演说。提起北京大学这所无数学子梦寐以求的百年名校,我们的心中就会生出无限的向往与仰慕之情可又有多少人知道办学之初的北京大学是怎样的情形呢?北京大学为什么能成为世界一流的大学呢?80多年前,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在北京大学的一番讲话:《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为我们提供了最好的答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学习这篇把北京大学带进新纪元的文章。(或由奥巴马的就职演讲视频、“根叔”的教育家情怀——2010年华中科技大学毕业典礼校长刘培根的《记忆》演讲视频导入)
二、蔡元培与北京大学
1、蔡元培(1868——1940), 字鹤卿,号孑民。清同治丁卯年十二月十七日(1868年1月11日)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近代著名民主革命家、教育家、思想家。六岁求学,饱读经书,崇拜宋儒,年少通经,翰林出身,留学德法,学贯中西,又能化西融中,博通古今,又善于借古鉴今;亲历满清腐败统治,眼见戊戌变法失败,后组织光复会,加入同盟会,投入辛亥之役,从赞同改良到投身反清;辞官离京归里后,委身教育事业,担任过绍兴中西学堂的总监、上海南洋公学总教习,出任过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长;阅历丰富,功业显赫,蔡元培主持爱国女学校时,教科书常渗革命内容,如历史授法国革命史、俄国虚无党(无政府主义者)故事,理化则注重炸弹制造等。
蔡元培书房中挂有自己画像,上面题有:“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亦不知老之将至。”在书桌上放有自己写的“学不厌,教不倦”数字。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出的“影响世界历史百人名单”中,排在孔子、孟子、孙中山、毛泽东之后,是中国第五人。
他虽然身居要职,却自始至终是两袖清风,一身正气,道德文章垂范人间。毛泽东曾赞誉他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重庆《新华日报》1940年3月8日);周恩来则高度概括了他一生的历史功绩:“从排满到抗日战争,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从五四到人权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延安《新中华报》1940年4月19日)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杜威对蔡元培先生有过这样的评价:“把全世界各国大学校长比较一下,牛津、剑桥、巴黎、哈佛、哥伦比亚等大学的校长之中,他们有的在某一学科确有成就;但是以一个校长的身份而能领导那个大学,并对那个民族,一个时代起到转折作用的,除了蔡元培,恐怕还找不出第二个。”
2、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京师大学堂的诞生,是戊戌变法的产物。戊戌变法运动失败以后,所有新政措施几乎全部被废除,只有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1912年5月,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1916年12月蔡元培被任命为北大校长之前,北大已换过五任校长,并未能改变北大的局面。
1916年底,在法国游学的蔡元培接教育部电,请他回国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但这并非美差,因北大初办时所收学生都是京官或八旗贵族子弟,来上学时,有不少还带着听差,上学只是为了升官发财,对研究学问没什么兴趣,而是想方设法混资历,找靠山。所以当时的北大以学风败坏、腐败盛行而声名狼藉,封建思想、官僚习气十分浓厚。因而蔡元培一到上海,多数友人劝其不可就职,说北大太腐败,恐整顿不了,反把自己名誉毁掉了。蔡元培最终听从的是这少数人的意见,走上了北大校长的职位。
先生在任职伊始,就指出了北京大学的发展方向,确定第一要改革的是学生的观念,要求学生学实际知识,放开学生的思想,让其自由健康地成长。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在不到十天的日子里,就聘请积学而热心的陈独秀先生,解聘不称职教师,让学生乃至于社会看到了他改革的决心和力度。
作者还针对北京社会的“风俗日偷,道德沦丧”的现状,对学生提出了德育的新要求,做到了有的放矢。希望学生在污浊的社会环境中能够修心养性,能以天下为己任,以身作则,担当起拨乱反正的历史使命。对敬爱师友的要求,可以看作是品德教育的另一侧面。只有这样,才会在北京大学形成一个良好的求学环境,才能形成良好的校风。
就职不到十天,他首先整顿了教师队伍,聘请陈独秀为文科学长,之后又积极聘请学识渊博且思想进步的刘半农、鲁迅等加入北大行列。对不称职的教师坚决辞退,不予任用。其次蔡元培先生树立了良好校风,要求学生“以研究学术为天职”鼓励学生多方学习,形成自己富于个性的独特思想,形成了独立进行专业研究的能力。再次,他还实行了开放性办学的方式,打破“男女授受不亲的古训,接收女学生,这是男女同校的开始。
他把陈腐的北大,变成了学术至上的真正大学。他以坚决的气魄,按照自己的教育理想,采取一系列对症下药的措施,一步步地改造北大,使北大逐步显示出全新的风貌。不到两三年时间,北大便从一个培养官僚的腐朽机构一跃而成为全国进步青年仰慕的学府。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通读课文
2、理清思路:蔡元培先生在就职演说里提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明确:三项要求: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两点计划:改良讲义,添购书籍。
小结:文章的结构非常明晰开头点出演讲目的,接着提出三点要求,结尾点出自己的两项计划。
四、深入探究
(一)内容研讨
作为一个校长,蔡元培为学校、为学生考虑得不可谓不深,不可谓不细。那么,蔡元培在这里开门见山地提出三点要求,脚踏实地地提出两点计划,都是针对当时社会的黑暗和北大的不良风气而提的,究竟能不能起到革除弊端、改良风气的作用?他做了校长后,北京大学能否一改陈腐之状,旧貌换新颜?
1、结合作者提的三点要求,把反映当时社会现实和北大情况的句子画出来。
①抱定宗旨,以正学风——现状:求学于此者,皆有做官发财之思想,干禄而已;而蔡元培先生认为“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之谓也”。明确目的
蔡元培认为,“大学之性质”是什么? ——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
蔡元培认为,作为北大学生,为何要抱定宗旨?——正面:“宗旨既定,自趋正轨„„容有止底。” 反面:“误己误人”
补充: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求学的学生,目的都在找职业,假使求学三年而目的不在找职业,为学问而学问的人,实在是太难得了。)
这是当时孔子的感叹。一般人跟他求学的目的,不是为了本身学问,而是为了职业。跟着他求学三年,所为的只是“谷”,也就是“俸禄”。过去“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因为所有职业,以做官这个职业最好。“十年窗下无人问,一旦成名天下知。”读书可以做官,做官可以发财,一连串来的,几千年都是这个观念。包括我们大家在内,当年在家开始读书,有没有这种观念作祟?如果严格讲学问的道理,有了这种观念的成分,就很不纯洁了。说是自己真正为了学问而学问,为了求真理而求学问的,实在很少。并不是每个时代绝对没有这种人,而是太少,这种人往往能影响整个时代的,东西方都是如此。试看每个时代的**,他真正的原动力是思想。而改变时代思想的人,往往当时默默无闻,乃至穷死、饿死,可是后来他的思想却影响了整个时代。一直发展下来,也就形成了现代的民族思想。在西方文化中,影响本世纪最大的马克思,还不是穷死饿死的。当时他也没想到自己的思想,竟会影响了整个世界。我们现在就可以看出思想问题的严重性了。像孔子也是一个例子,在生那么可怜,死后影响千秋万代,没有空间的范围,也没有时间的界限,这就是真正的学问。可是一个读书人开始念书时,说是立志为这种学问而学问的,那就太少了。孔子当年已有这个感叹,更何况现在?我们要了解思想的道理,就要从这个角度去体会、去研究。
社会是现实的,有多少人打着适者生存的旗号横冲直撞,求学的目的越变得鲜明透彻不言而喻了。当然,也有不少为学问而学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真英雄真名士。试问当今校园的莘莘学子,有几个是为了寻求真理,为国家而读书?又有多少是为了未来找份好工作、好的物质生活在苦苦挣扎?追求物质生活固然无可厚非,错的是在追求物质的同时还失去了给自己灵魂一个洗礼的机会,没有了思想没有了文化。(可让学生来谈)
②砥砺德行,以矫颓俗——现状:风俗日偷,道德沦丧,败德毁行之事,触目皆是。着眼品行
为什么北大学生要“砥砺德行”? ——大学生地位身高,当以身作则,力矫颓俗。北大学生当如何“砥砺德行”? ——“以正当之娱乐,易不正当之娱乐”
补充:爱因斯坦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为人之道,重在人品,而德行为人品之灵魂。
在中华文明史上,人之德行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儒释道三家都讲人之德行。老子说: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意思是说,德性浑厚高尚的人,好比初生婴儿一样纯洁。儒家经典《大学》开篇便说: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在学习中砥砺自己的德行,使个人素质日臻完善,让品格更加坚毅高尚。《易》中也说:君子以厚德载物。释家也重德行,要成就佛果,须注重修身养德,所谓“好人有好报”就是这个理。由此可见,砥砺德行是中华文明的共同价值取向,是人形成好的品格和操守、通向成功的第一要义。
德行毫无疑问是我们教育的重要内容,“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陶行知说:“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千载而下,德行的内涵外延几经变迁,但其核心思想始终未变。德行的最高参照标准是水德。德行,是高尚的情操、美好的心灵、远大的理想。
③敬爱师友,以整校风——现状:①对于教员,不能以诚相待,礼敬有加,只是利用耳。(见49页,2段:因做官心切,对于教员,则不问其学问浅深,唯问其官阶之大小。官阶大者,特别欢迎,盖唯将来毕业有人提携。②对于同学校友,不能开诚布公,道义相勖。
个人修养
为什么北大学生要“敬师爱友”? ——教师为学生求学提供便利。
同学间可收切磋之效;同学同处一校,毁誉共之。
补充:有一句话叫做:“亲其师,信其道”。尊师,不单单是要对老师如何,更重要的是要把对老师的尊敬和尊重化作你自己学习做人,学习知识的敬业精神。什么叫做敬业,按梁启超的解释,就是专心自己的功业。对学生来说,就是专心于自己的学业。“业精于勤荒于嬉”如果你对老师礼仪上做的很周到,但上课老打瞌睡,作业不按时完成,学习没有努力,缺乏拼搏精神;或者你老不团结同学,还可能染上斗殴、偷窃等不良习气,那么你就辜负了老师的辛勤栽培和殷切期望,从这个意义上说,你也称不上是尊师的学生。(学生自由谈同学相处之道)
这三点看起来并不复杂,但在当时却有着振聋发聩、匡正时弊的重要意义。
2、蔡先生提出两点计划,目的为何?
明确:一曰改良讲义,以期学有所得,能裨实用。二曰添购书籍,自可旁稽博采。小结: 正是因为有了蔡元培,有了这样的办学方针和求学准则、做人标准,北大才从多年陈腐封建的泥潭中拔了出来,走上正轨,逐步成为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大学,为成就今后的百年辉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二)评价人物
从这篇就职演讲辞的内容,我们可以感受到什么? 从文中感受到——一种赤诚;一种卓识;一种美德;
1、感受到作者对改造教育、改造北大的赤诚。
作者就任北大校长之前,在教育部任职时就对北大有所贡献。到北大上任才几天,就发表演讲,满怀热忱,醇醇告诫青年学子,要他们提高认识,端正学风。
他在演讲中对北大当年的学子寄予厚望,言语恳切,情意殷殷。这表现出他改造教育、改造北大的满腔热忱。
2、感受到作者的远见卓识。
作者从青年学子求学宗旨的荒唐,敏锐地看到社会政治腐败、道德沦丧给教育带来的消极影响。他清醒地看到,要改造教育、改造北大,必须从这儿着手纠偏救弊。一旦青年学子抱定了正大的求学宗旨,北大学风、校风就大为转变,教育就有了转机。而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不能不令人叹服蔡元培先生的远见卓识。
3、感受到作者的不同流俗的美德。
他向青年学子指出德行上共同进步的必要性,对他们寄予厚望,同时又展示了自身品德的号召力。
古人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蔡元培先生正是凭自身的道德感召力,使他改造教育、改造北大的实践,取得成功。
小结:作者在二十世纪初的中国社会中清醒地看到社会、教育的弊端,并针对弊端提出了救治的方案,需要远见卓识;义无反顾、始终如一地实行改革,需要一种热心肠,一种赤诚。而要在狂澜既倒的情形中力挽狂澜,要改变政治腐败、道德沦丧的状况,改革者还要有道德的感召力,自身要有高尚的道德境界。
(三)写作特色——本文作为演讲词的特点:
1、富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就职演说,大都会阐释自己的施政纲领或对听众提出要求,本文二者融合而又侧重于后者。作为北大的新一任校长,蔡元培对青年学子寄予了厚望。他深知当时社会的污浊与北大的沉疴,因此,在演讲中,他开门见山,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三点要求。这三点可以说每一点都事关北大的前途和命运,也是青年学子们普遍关心的。这样,在内容上首先就抓住了听众的心理和兴奋点,引起听众的兴趣。
2、在结构上,这篇演讲辞思路非常清晰。演讲,由于是一听而过,时间有限,一篇演讲只能安排一个中心思想,而且要求中心突出。本文就是围绕着如何做一个优秀的北大学子而展开的,而且通篇都围绕着这一中心选择材料和组织结构。简短的开场白引出话题,正文展开话题,结尾总结话题,层次分明,脉络清楚,给人一气呵成之感。
3、在语言上,本文用浅易的文言文写成,在简洁凝练中透出文言文特有的古朴典雅。这篇演讲辞写作的年代,正是文言文向白话文过渡、新旧两种文体并行的时期,当时的许多文章都带有文白混杂的特点。以本文为例,文章基本的框架还是文言文,有大量的文言字词和文言句式,多用单音词、语气词等,但另一方面文章又比较浅显,有许多口语成分,比起古文来好理解。因此,本文读起来既有文言的言简意赅、意味深长,又有口语的明快易懂。
另外,演讲词一般还要具有语句简洁有力,鼓动性强,感染力强的特点。当然,通俗易懂,口语化,注意听众身份等也很重要。
五、拓展延伸
1、这样的一篇演说,在历经了百年沧桑之后,对于九零后的我们来说,还有没有值得我们学习受教的地方?
示例:“砥砺德行”。蔡元培说当时社会风俗败坏,道德沦丧,“败德毁行之事,触目皆是”,我觉得现在也好不了多少,物欲横流,拜金主义思潮盛行,败德毁行的事情,一样到处都有。正如作者说的,“非根基深固,鲜不为流俗所染”,连大学生都很难避免被流俗污染,更何况我们中学生?现在的中学生拍拖早恋、抽烟酗酒、沉迷游戏、打架斗殴等现象都有,甚至很普遍。所以,蔡元培的“砥砺德行”,对我们仍有极为重要的教育意义。不说“力矫颓俗”,起码要品行端正吧。希望我们都能像蔡元培所说的,砥砺德行,以正当之娱乐,代替不正当之娱乐,追求无亏于道德、而又有益于身体的娱乐方式和业余爱好,做一个健康正派、品行端正的中学生。
“抱定宗旨”。当年北大有无心向学、只为升官发财而读书、在学校混文凭的学生,现在这样的学生更多。选科不是选自己喜欢、真正想读的,而是选发展前景好的;报考大学专业也一样,只看热门不热门,出来工资高不高,不看适合不适合自己。功利至上,只为升官发财而读书。在学校混日子的就更不用说了,平时无所事事,放荡冶游,考试则开夜车,临时抱佛脚,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甚至作弊、抄袭,样样都来。所以无论大学还是中学,所有的学生只要进了学校,都必须首先“抱定宗旨”,认真学习。
“敬爱师友”这一条也很重要。我们这一代人大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是“小公主”“小皇帝”,自小养尊处优惯了,惟我独尊的优越感很强,比较自私,也比较自大,很多人不懂得尊重人,连最基本的礼貌也不会。在学校不懂得尊重老师,也不懂得与人相处,学生之间不要说互相勉励、互相促进,连平等交往、友好相处也不容易。所以“敬爱师友”,是做一个好学生的最基本要求。
小结:蔡元培先生在就任北大校长的演讲中,对学生约法三章,对他以后在北大的改革,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所创造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迄今尚有很高现实意义的教学理念,具有长久不衰的生命力。它有利于青年学生远离世俗的侵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2、关于蔡元培先生辞职北大:
1917年7月3日,他在北大发表热情洋溢的就职演说的余热未散,就向黎元洪总统提出辞职了,措辞委婉,但动因沉郁,那就是抗议张勋复辟。
1918年5月22日,为“中日防敌军事协定”这个破事,又向大总统提出辞呈。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为抗议逮捕学生,于5月8日提交了辞呈,9日悄然离京,这个事情在中国教育史上已经很有名了;这次辞职引发广大师生挽蔡大行动,而且鉴于政府对于留蔡无表示,北京各大专学校校长于5月13日齐上辞呈,这更让人感动。
1923年1月17日,蔡元培再度愤而辞职,次日他在《晨报》刊发的辞去北大校长职务声明,区区七十余字,却如洪钟大吕:“元培为保持人格起见,不能与主张干涉司法独立、蹂躏人权之教育当局再生关系,业已呈请总统辞去国立北京大学校长之职,自本日起,不再到校办事,特此声明。
附: 不肯再任北大校长的宣言(1919年6月15日)
蔡元培
(一)我绝对不能再作那政府任命的校长:为了北京大学校长是简任职,是半官僚性质,便生出那许多官僚的关系,那里用呈,那里用咨,天天有一大堆无聊的照例的公牍。要是稍微破点例,就要呈请教育部,候他批准。什么大学文、理科叫做本科的问题,文、理合办的问题,选科制的问题,甚至小到法科暂省学长的问题,附设中学的问题,都要经那拘文牵义的部员来斟酌。甚而部里还常常派了什么一知半解的部员来视察,他报告了,还要发几个训令来训饬几句。我是个痛恶官僚的人,能甘心仰这些官僚的鼻息么?我将进北京大学的时候,没有想到这一层,所以两年有半,天天受这个苦痛。现在苦痛受足了,好容易脱离了,难道还肯投入去么?
(二)我绝对不能再做不自由的大学校长:思想自由,是世界大学的通例。得意志帝政时代,是世界著名开明专制的国,他的大学何等自由。那美、法等国,更不必说了。北京大学,向来受旧思想的拘束,是很不自由的。我进去了,想稍稍开点风气,请了几个比较的有点新思想的人,提倡点新的学理,发布点新的印刷品,用世界的新思想来比较,用我的理想来批评,还算是半新的。在新的一方面偶有点儿沾沾自喜的,我还觉得好笑。哪知道旧的一方面,看了这点半新的,就算“洪水猛兽”一样了。又不能用正当的辩论法来干涉了,国务院来干涉了,甚而什么参议院也来干涉了,世界哪有这种不自由的大学么?还要我去充这种大学的校长么?
(三)我绝对不能再到北京的学校任校长:北京是个臭虫窠(这是民国元年袁项城所送的徽号,所以他那时候虽不肯到南京去,却有移政府到南苑去的计划)。无论何等高尚的人物,无论何等高尚的事业,一到北京,便都染了点臭虫的气味。我已经染了两年有半了,好容易逃到故乡的西湖、鉴湖,把那个臭气味淘洗干净了。难道还要我再作逐臭之夫,再去尝尝这气味么?
我想有人见了我这一段的话,一定要把“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话来劝勉我。但是我现在实在没有到佛说这句话的时候的程度,所以只好谨谢不敏了。附:爱蔡孑民者启
右宣言闻尚是蔡君初出京时所草,到上海后,本拟即行宣布,后因北京挽留之电,有友人劝其婉复,免致以个人去留问题与学生所争政治问题,永结不解之缘,故有以条件的允任维持之电,后来又有卧病不行之电,均未将真意说出。闻其意,无论如何,决不回校也。鄙人抄得此宣言书,觉与北京各报所载启事,及津浦车站告友之言,均相符合,必是祭君本意。个人意志自由,本不可以多数压制之,且为社会上留此一个干净人,使不与政治问题发生关系,亦是好事。故特为宣布,以备挽留蔡君者之参考焉。爱蔡孑民者启。(1919年6月15日)
辞职理由有三点:第一,校长的身分为半官僚性质,于是生出许多官僚的关系,有着无数的繁文缛节,受管制太多,令人痛苦;第二,无法达到思想的自由,北京大学,向来受旧思想的约束,令人窒息,对新思想如同对待“洪水猛兽”,强行干涉;第三,北京正是风俗日偷,道德沦丧的社会,将人沾染上污浊。
蔡元培先生虽然态度坚决,但并未能辞去北京大学校长的职务,因为北京大学离不开他。在几年的时间里,蔡元培先生以他先进的教学思想、广博的学识以及个性的人格魅力,打下了北大百年的基业,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在蔡元培校长的革新精神指导下,北京大学气象一新,在全国教育界、学术界以及思想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成为五四爱国运动的中心。
六、欣赏顿悟
齐读:
未名湖之光
段宝林
穿过历史的风霜,我们聚会在未名湖旁,湖面映射着彩霞,这是青春的绚丽光芒。是烈士的鲜血,点燃了新中国的太阳,是老师的汗水,浇灌出桃李芬芳。
高举红旗,攀上世界科学的顶峰,——是人民的期望,挺起胸膛,做电子时代的英雄,——是我们的向往。
巍巍兮书山崎岖曲折,我们日夜攀登,浩浩乎学海汹涌彭湃,我们共同去闯。为民造福,是我们最大的幸福,为国争光,是我们最大的荣光。
未名湖,我们心中的湖,红霞在湖水中荡漾,这是五四的精灵,这是红楼的灯光。我们永远年轻,永不衰老,因为心中闪亮着未名湖之光。
七、布置作业
1、蔡元培先生的三点要求中最触动你心灵的是哪一点?划出来,谈谈你的感想。写一段文字,不少于300字。
2、学以致用,拟写自己竞选“班长”的演讲稿。可结合表达交流单元——演讲内容
第二篇:《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教学设计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理清文章结构,抓住文章主旨,明确作者的主要观点。
2.结合本文的结构,了解演讲辞针对性强、中心突出、层次分明的特点。过程和方法:
1.结合注解,疏通字句,读懂文章大意。
2.分析关键语句,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
3.联系现实,体会本文的思想文化意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引导学生理解蔡元培的办学方针和巨大贡献。
2.结合文章内容,引导学生追求健康积极的学生生活。
教学重点
抓住文章主旨,理清文章结构,体会演讲辞的特点。
教学难点
分析关键语句,体味文章的内涵及语言风格。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活动设计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多媒体展示一组北京大学的图片)
波光潋滟的未名湖,古朴秀丽的博雅塔,百年燕园与青春憧憬联系在一起,越发充满了诗意的情趣。今天,北大以她秀美的湖光山色和优秀的文化传统成为莘莘学子仰慕与向往的求学圣地。然而,创办之初的北大是怎样的状况呢?又是谁为北大奠定了学术至上、思想自由的优良传统呢?90多年前,蔡元培先生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初所作的一篇划时代的演讲,为我们提供了最好的答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把北京大学带进新纪元的文章——《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二、走近作者:
1.根据《全程设计》了解作者
2.教师根据学生发言情况作相应补充并用投影展示重点信息。
三、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勾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语句。
2.学生分组讨论,初步解决自读过程中发现的疑难语句。
3.学生提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全班合作交流,教师作适当点拨。
四、整体感知: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思考题:
蔡元培对青年学子提出了哪些殷切希望?初为北大校长,他计划做哪些事情?(学生速读课文,筛选相关信息)
明确:蔡元培先生对青年学子提出三点希望:抱定宗旨(学业方面)、砥砺德行(品行方面)、敬爱师友(个人修养方面)。
初为北大校长,他计划做两件事:改良讲义、添购书籍。
五、文本探究: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3个思考题:
1.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抱定宗旨”的涵义?这点要求是针对怎样的社会现实而提出的?在作者看来,学生求学宗旨不正大会造成怎样的后果?
2.砺德行”的要求是针对怎样的社会现实提出的?蔡元培为什么认为大学生要“砥砺德行”?蔡元培认为北大学生当如何“砥砺德行”?
3.为什么北大学生要“敬爱师友”?
学生默读课文,小组内合作探究,展开讨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发言,全班共同交流,教师适当点拨。师生合作,共同总结:
明确:“抱定宗旨”是指要抱定求学的宗旨,刻苦研究学问。蔡元培提出这一要求就匡正了大学的性质,明确了学子求学的目的。
以前的北大学生“皆有升官发财思想”,专业多选“干禄之终南捷径”的“法科”,对于教员“不问其学问之浅深,惟问官阶之大小” 等等。
研究学问“放荡冶游”、“潦草塞责”,最终“误己误人”。
“砥砺德行”的要求是针对当时社会风俗败坏的现实而提出的,当时整个社会道德沦丧,而北京社会尤为恶劣,“败德毁行之事,触目皆是,非根基深固,鲜不为流俗所染”,可见大学生也深受流俗污染。
因为大学生“地位甚高”,应肩负“以身作则,力矫颓俗”的重任,责无旁贷。最好的方法是“以正当之娱乐”代替“不正当之娱乐”。这样才能无亏于道德,而又有益于身体。
教师为学生求学提供便利,“自应以诚相待,敬礼有加”。
同学间“互相亲爱”,“可收切磋之效”。
同学同处一校,“毁誉共之”,”所以必互相劝勉”。
六、把握文章主旨:
提问:针对当时非常腐败的社会现实,蔡元培先生明确要求学子们要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目的是为了什么?
明确:本文中的三点要求都是围绕如何做一个优秀的北大学子提出的,而且全文都围绕着这一主旨选择材料和组织结构。
七、思考发现:
蔡元培先生的这番演说,不论是对北大,还是对众多学子,无疑都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另外,本文作为一篇文质兼美的演讲辞,在写法上也很有独到之处,接下来,就让我们体会一下。
1.投影展示思考题:
从内容、结构、语言三个方面分析,本文作为一篇演说辞有怎样的特点?(要以文本为依据,具体分析)
2.学生再读课文,思考并分组讨论。
3.各小组选出代表发言,教师点拨,提示学生要以结合文本内容作具体分析。
4.师生共同总结,并用投影展示:
(1)富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就职演说,大都会阐释自己的施政纲领或对听众提出要求,本文二者融合而又侧重于后者。作为北大的新一任校长,蔡元培对青年学子寄予了厚望。他深知当时社会的污浊与北大的沉疴,因此,在演讲中,他开门见山,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三点要求。这三点可以说每一点都事关北大的前途和命运,也是青年学子们普遍关心的。这样,在内容上首先就抓住了听众的心理和兴奋点,引起听众的兴趣。
(2)中心突出,层次分明。
演讲,由于是一听而过,时间有限,一篇演讲只能安排一个中心思想,而且要求中心突出。本文就是围绕着如何做一个优秀的北大学子而展开的,而且通篇都围绕着这一中心选择材料和组织结构。简短的开场白引出话题,正文展开话题,结尾总结话题,层次分明,脉络清楚,给人一气呵成之感。
(3)简洁凝练,古朴典雅。
这篇演讲辞写作的年代,正是文言文向白话文过渡、新旧两种文体并行的时期,当时的许多文章都带有文白混杂的特点。以本文为例,文章基本的框架还是文言文,有大量的文言字词和文言句式,多用单音词、语气词等,但另一方面文章又比较浅显,有许多口语成分,比起古文来好理解。因此,本文读起来既有文言的言简意赅、意味深长,又有口语的明快易懂。
5.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体会文章作为一篇演讲辞的特点。
八、教师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蔡元培先生上任之初对青年学子们的谆谆教诲,意在为北大树立新的学风、校风,言辞诚挚恳切,发人深省。
九、学以致用:
1.教师用投影展示训练话题——
设想自己当了班长,写一篇“就任班长之演说”的文稿。要求:观点明确,有演说稿特点,不少于400字。
第三篇:《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教学设计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理清文章结构,抓住文章主旨,明确作者的主要观点。
2.结合本文的结构,了解演讲辞针对性强、中心突出、层次分明的特点。
过程和方法:
1.结合注解,疏通字句,读懂文章大意。2.分析关键语句,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3.联系现实,体会本 文的思想文化意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引导学生理解蔡元培的办学方针和巨大贡献。2.结合文章内容,引导学生追求健康积极的学生生活。教学重点
抓住文章主旨,理清文章结构,体会演讲辞的特点。教学难点
分析关键语句,体味文章的内涵及语言风格。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活动设计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多媒体展示一组北京大学的图片)
波光潋滟的未名湖,古朴秀丽的博雅塔,百年燕园与青春憧憬联系在一起,越发充满了诗意的情趣。今天,北大以她秀美的湖光山色和优秀的文化传统成为莘莘学子仰慕与向往的求学圣地。然而,创办之初的北大是怎样的状况呢?又是谁为北大奠定了学术至上、思想自由的优良传统呢?90多年前,蔡元培先生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初所作的一篇划时代的演讲,为我们提供了最好的答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把北京大学带进新纪元的文章——《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二、走近作者:
1.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发言,交流、共享信息—— “说说我所了解的蔡元培”。
2.教师根据学生发言情况作相应补充并用投影展示重点信息。
三、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勾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语句。2.学生分组讨论,初步解决自读过程中发现的疑难语句。3.学生提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全班合作交流,教师作适当点拨。
四、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提示学生注意初步体会文章的感情。2.教师用多媒体展示思考题:
蔡元培对青年学子提出了哪些殷切希望?初为北大校长,他计划做哪些事情?
3.学生速读课文,筛选相关信息。4.教师引导学生解答以上思考题:
蔡元培先生对青年学子提出三点希望:抱定宗旨(学业方面)、砥砺德行(品行方面)、敬爱师友(个人修养方面)。初为北大校长,他计划做两件事:改良讲义、添购书籍。5.师生共同小结本文整体结构内容。
五、文本探究:
教师提示学生,重视文本,要通过对课文的研读鉴赏,积极地建构文本意义,尤其要学会分析关键语句,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㈠研读课文第2段。1.教师用多媒体展示思考题:
①根据课文内容说说“抱定宗旨”的涵义。②这点要求是针对怎样的社会现实而提出的?
③在作者看来,学生求学宗旨不正大会造成怎样的后果? 2.学生默读课文,小组内合作探究,展开讨论。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发言,全班共同交流,教师适当点拨。4.师生合作,共同总结:
①“抱定宗旨”是指要抱定求学的宗旨,刻苦研究学问。蔡元培提出这一要求就匡正了大学的性质,明确了学子求学的目的。
②以前的北大学生“皆有升官发财思想”,专业多选“干禄之终南捷径”的“法科”,对于教员“不问其学问之浅深,惟问官阶之大小” 等等。③研究学问“放荡冶游”、“潦草塞责”,最终“误己误人”。㈡研读课文第3段。1.教师用多媒体展示思考题:
①“砥砺德行”的要求是针对怎样的社会现实提出的? ②蔡元培为什么认为大学生要“砥砺德行”? ③蔡元培认为北大学生当如何“砥砺德行”? 2.学生默读课文,小组内合作探究,展开讨论。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发言,全班共同交流,教师适当点拨。4.师生合作,共同总结:
①“砥砺德行”的要求是针对当时社会风俗败坏的现实而提出的,当时整个社会道德沦丧,而北京社会尤为恶劣,“败德毁行之事,触目皆是,非根基深固,鲜不为流俗所染”,可见大学生也深受流俗污染。②因为大学生“地位甚高”,应肩负“以身作则,力矫颓俗”的重任,责无旁贷。
③最好的方法是“以正当之娱乐”代替“不正当之娱乐”。这样才能无亏于道德,而又有益于身体。㈢研读课文第4段。1.教师用多媒体展示思考题: 为什么北大学生要“敬爱师友”?
2.学生默读课文,小组内合作探究,展开讨论。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发言,全班共同交流,教师适当点拨。4.师生合作,共同总结:
教师为学生求学提供便利,“自应以诚相待,敬礼有加”。同学间“互相亲爱”,“可收切磋之效”。
同学同处一校,“毁誉共之”,”所以必互相劝勉”。㈣把握文章主旨。
1.教师提问:针对当时非常腐败的社会现实,蔡元培先生明确要求学子们要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目的是为了什么? 2.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同桌合作探究。3.学生发言,教师适当点拨,明确答案:
本文中的三点要求都是围绕如何做一个优秀的北大学子提出的,而且全文都围绕着这一主旨选择材料和组织结构。
六、教师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蔡元培先生上任之初对青年学子们的谆谆教诲,意在为北大树立新的学风、校风,言辞诚挚恳切,发人深省。
七、布臵作业:
1.继续搜集北大的历史和蔡元培对北大的贡献等方面的资料。2.以书面形式完成课后练习第1题。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蔡元培先生针对当时社会的黑暗和北大的不良风气给学生提出三点要求、两点计划,那么他的教育方针 5 有没有起到革除弊端、改良风气的作用呢?他做了校长后,北京大学有怎样的变化?下面就来看看同学们又了解到关于北大和蔡元培的哪些信息。
二、延展探究:
1.学生根据课下搜集的资料,交流信息和看法—— 说说“北大的昨天和今天”或“蔡元培对北大的贡献”。2.教师根据学生发言情况作小结并用投影展示重点信息。
三、各抒己见:
通过刚才的信息交流,我们了解到蔡元培先生以全新的教育理念为北大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为北大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事实上,这篇演说直到现在,对我们高中生也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下面就请同学们谈谈自己读了本文的感受。1.教师用投影展示讨论话题:
蔡元培先生对青年学子寄予的殷切希望,最触动你的心灵的是哪一点?请谈谈你的感悟。
2.学生自由讨论分析,在小组内交流心得。3.学生自由发言,各抒己见,教师适时点拨评价。
4.教师根据学生发言情况进行小结,注意引导学生在深入把握文章主旨的同时,思考自己应当怎样追求健康积极的学生生活。
四、思考发现:
蔡元培先生的这番演说,不论是对北大,还是对众多学子,无疑都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另外,本文作为一篇文质兼美的演讲辞,在写 法上也很有独到之处,接下来,就让我们体会一下。1.投影展示思考题:
从内容、结构、语言三个方面分析,本文作为一篇演说辞有怎样的特点?(要以文本为依据,具体分析)2.学生再读课文,思考并分组讨论。
3.各小组选出代表发言,教师点拨,提示学生要以结合文本内容作具体分析。
4.师生共同总结,并用投影展示:(1)富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就职演说,大都会阐释自己的施政纲领或对听众提出要求,本文二者融合而又侧重于后者。作为北大的新一任校长,蔡元培对青年学子寄予了厚望。他深知当时社会的污浊与北大的沉疴,因此,在演讲中,他开门见山,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三点要求。这三点可以说每一点都事关北大的前途和命运,也是青年学子们普遍关心的。这样,在内容上首先就抓住了听众的心理和兴奋点,引起听众的兴趣。(2)中心突出,层次分明。
演讲,由于是一听而过,时间有限,一篇演讲只能安排一个中心思想,而且要求中心突出。本文就是围绕着如何做一个优秀的北大学子而展开的,而且通篇都围绕着这一中心选择材料和组织结构。简短的开场白引出话题,正文展开话题,结尾总结话题,层次分明,脉络清楚,给人一气呵成之感。(3)简洁凝练,古朴典雅。这篇演讲辞写作的年代,正是文言文向白话文过渡、新旧两种文体并行的时期,当时的许多文章都带有文白混杂的特点。以本文为例,文章基本的框架还是文言文,有大量的文言字词和文言句式,多用单音词、语气词等,但另一方面文章又比较浅显,有许多口语成分,比起古文来好理解。因此,本文读起来既有文言的言简意赅、意味深长,又有口语的明快易懂。
5.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体会文章作为一篇演讲辞的特点。
五、学以致用:
1.教师用投影展示训练话题——
有人说,十六岁是生命之花绽放的季节,她美丽,充满幻想;她灿烂,充满活力;她有困惑,但从不放弃;她有迷茫,但决不后退。请你以“花季宣言”为话题,写一篇简短的演说辞。2.学生完成演说辞的写作。3.请几名学生当堂演讲。4.教师进行适当鼓励评价。
六、布臵作业:
北京大学作为著名的高等学府,原国家主席江泽民、台湾作家李敖等当代名人在这里作过影响深远的演讲,请同学们课后查阅相关资料,更深广地了解北京大学的历史文化。
参阅书目: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教师用书》
《蔡元培与北京大学》(修订本)《蔡元培:大学的意义》 《蔡元培传》
《风骨:从京师大学堂到老北大》
第四篇: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教学设计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1、结合课文内容及相关背景,理解蔡元培先生的办学方针和巨大贡献。
2、结合本文结构,了解演讲辞中心突出、层次分明的特点。
3、体会本文的思想文化意义,并能有所感悟。教学重点、难点:
1、结合本文结构,了解演讲辞中心突出、层次分明的特点
2、分析关键语句,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联系现实,体会本文的思想文化意义 教学方法:
讲解式、启发式、合作探究式相结合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文字含有蕴藉的光华,而当它与声音相遇碰撞,语言便有了千钧之力,产生强烈的审美冲击波。尤其是演说,“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什么是演说?我们先来看一小段视频《奥巴马就职演讲》视频导入 演说又称为演讲,是说话者在特定的环境中,借助有声语言(为主)和态势语言(为辅)的艺术手段,针对社会的现实和未来,面对广大听众发表意见,抒发情感,从而达到感召听众并促使其行动的一种现实的信息交流活动。演讲的特点是富有针对性、鼓动性、可说可听性。而演讲辞,即为准备演讲而写成的文稿,是演讲成功的重要一环,那么演讲辞该怎样写才能在演讲时取得良好效果?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回溯百年时光,聆听“北大之父”蔡元培先生的演说。画龙点睛看题目,通过题目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篇就职演讲。
二、知人论世谈背景
(展示图片)这是当时蔡元培先生就职北大校长的任命状,如此职位,是不是一份美差呢?我让我们就先了解一下当时的社会现状和北大的发展历程
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 京师大学堂的诞生,是戊戌变法的产物戊戌变法运动失败以后,所有新政措施几乎全部被废除,只有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1912年5月,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但1917年蔡元培接任之前的北大,总的来说还是一所封建思想、官僚习气十分浓厚的学府因初办时所收学生都是京官或八旗贵族子弟,来上学时,有不少还带着听差,上学只是为了升官发财,对研究学问没什么兴趣,而是想方设法混资历,找靠山。
而五四运动之前的中国社会,极端无序和混乱。辛亥革命的失败,致使军阀混战,社会动荡不安。人们失去了旧有的道德规范,而新的又未曾确立。
1916年底,在法国游学的蔡元培接教育部电,请他回国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但这并非美差,当时的北大以学风败坏、腐败盛行而声名狼藉,所以蔡元培一到上海,“有多数友人劝不可就职,说北大太腐败,恐整顿不了,反把自己名誉毁掉了;也有少数劝他的,说腐败的总要有人整顿,蔡元培最终听从的是这少数人的意见,走上了北大校长的职位。
蔡元培的贡献就在于,他把陈腐的北大,变成了学术至上的真正大学他以坚决的气魄,按照自己的教育理想,采取一系列对症下药的措施,一步步地改造北大,使北大逐步显示出全新的风貌不到两三年时间,北大便从一个培养官僚的腐朽机构一跃而成为全国进步青年仰慕的学府
在办学方针上,蔡元培提出“兼容并包”,延请陈独秀等大批新学人物和刘师培等旧学人士进入北大,并裁减了不称职的教员,清除了一大批腐朽守旧的人物经过这番整顿,教师队伍的素质大大提高与此同时,他还在学生中间大力提倡思想自由,培养学术研究风气,树立新道德新风尚
这次就任北大校长的演说是回国后的第11场演讲
这场演说是在1917年初,蔡先生已步入知命之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尚在酣战之中,国内正处军阀混战阶段,正像国父孙先生说的需要蔡先生“去那历代帝王和官僚气氛笼罩下的北京,主持全国性的教育”于是就有这场演说的发生,集中反映了他的思想。
三.合作学习,整体把握
(一)书声余韵析文本
诵读文章,正音,并思考以下问题:
肄业
提携 弭谤 造诣
砥砺 矫正 相勖 訾詈
店肆 商榷
1、身为北大校长的蔡元培先生对青年学生提出了哪些殷切希望?
课文是一篇演讲稿作者开头简单交代自己往昔与北大的交往,显示自己在感情方面与北大的联系
之后,即以新任校长的身份,对青年学子提出三点要求:
(1)要求青年学子端正对大学性质的认识,抱定认真求学的正大宗旨,为做学问、为今后的发展打基础而来,而不是为做官、发财而来
(2)要求青年学子在政治腐败、道德沦丧的社会背景中,认真砥砺德行,以天下为己任,担当起匡正流俗的职责
(3)勉励青年学子相互友爱,共同进步,为促进良好的社会风气的形成做出榜样
在演讲的最后,作者告诫青年学子近期做好为了做学问和改良校风必须做好的两件事:改良讲义,添购书籍
2、蔡元培先生是针对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提出以上三点要求的?(筛选出文中相关信息)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二)笔墨飘香巧阅读 阅读时注意勾、画、圈、点、注
1、标注段落序号、明确生字词
2、画出文中关键句
<段落中心句、议论抒情句、疑难不解句、感悟批注句>
(三)追根溯源探根本
蔡元培先生是针对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提出以上三点要求的?(筛选出文中相关信息)
(1)外人每指摘本校之腐败„„盖为将来毕业有人提携也。(2)平时则放荡冶游,„„岂非与求学初衷大相背驰乎?(3)方今风俗日偷,道德沦丧,„„鲜不为流俗所染。四拓展延伸 动之于心形于言
蔡元培先生始终围绕如何做一个优秀的北大学子这一中心而展开讲演。作为新时代青年,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诗句、警言、己悟)
关于立志、道德、交往的名人名言:
(1)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2)志不强者智不达。墨翟(3)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4)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5)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6)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7)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8)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陶铸(9)嫉妒是心灵的肿瘤。艾青(10)对人不尊敬,首先就是对自己的不尊敬。惠特曼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
尊重师长,尊重他人(一切劳动者)
有梦想(马云“人应该有梦想,万一他实现了呢”)
(五)学以致用展风采
勇于表达自己,以灵魂去对接灵魂,以真诚去点亮心灯,所以每个人都需要演讲,每个人也都可以演讲,走出去给自己看,给别人看,站在聚光灯下的一颗小草,也有属于他的一点露水,告诉那个曾经痛哭长夜的自己,站出来的不是一个被忧伤压倒的灵魂。
演讲:我眼中的蔡元培 循循善诱的蔡元培 锐意改革的蔡元培 蔡元培(1868---1940)
爱国的有志之士、满怀斗志的改良之士、对教育有着深刻的认识的教育家。
1917年起任北大校长前后共11年。不拘一格,奠定了北大的学术地位,使其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毛泽东称之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既严厉务实又博学儒雅,他一身的正气与锐气,都源于他对祖国人民的热爱,对事业对学生的崇高责任感先生就是那浊世中盛开的一朵卓绝之花!毛主席称赞先生是“学界的泰斗,人士的楷模”;人们亲切地称他为“北大之父”;
拳拳真情的教育者 感人肺腑的情思
在演讲的全过程,作者讲述任何问题时,都倾注了无比的热情
他五年前任职教育部时就对北大做出贡献,早已情系北大;走马上任之初,即针对时弊,殷殷教导青年学子改变观念、学风,热切关注;每提一点要求,都真诚表达自己对现实的看法、对事理的理解和对青年学子的诚挚期待;对青年学子近期应做事两项事,也同样是带着满腔热情来进行解释和开导
这篇演讲的巨大说服力,除了深刻的思想内容因素之外,感人肺腑的情感因素也起了不可代替的作用
五、课堂小结
蔡元培多年前在北大的就职演说,不仅唤醒了当年的北大学子,在我们今天看来仍很有意义希望同学们以后能用辛勤丈量岁月,用汗水和心血浇灌理想;用诚挚培育友谊,用执著和毅力坚定信仰;用孝心敬爱父母,用关心和爱护友爱兄长;用健康填满心智,用愉悦和快乐伴随成长;用智慧装饰实力,用争辩与反省提携修养用肩膀挑起重担,用肩膀撑起民族的脊梁!
六、作业:写一篇《就任高一八班(职位)之演说》的演讲稿
教学反思:
这是学生本单元学到的第一篇演讲辞。全文用简洁凝练的浅易文言文写成,很适合学生品味与揣摩。作者作为一个锐意改革的新任校长,在演讲时开门见山,直指北大多年的弊端,目的明确,脉络清楚,一气呵成。
本文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篇演讲辞,又是由文言文写成,所以采用讲解式的教学方法。文中的一些观点至今能启发智慧,鼓舞人心,因此采用启发式教学帮助学生悟其精髓。本文具有演讲辞文体特点,学习时又涉及到很多背景知识,采用合作探究式较为适宜。
实用文,要教出“实用”值。这篇演讲词,很容易教成北大历史课或者班会德育课,上着上着,就会和学生大谈做人做学问的道理。我在备课本上把“演讲”两个字写得大大的,彰显文体意识。课程思维外,我们的教学思维首先是文体思维,其次才是文本思维。我很喜欢林忠港老师说的一句话,“对于演讲词而言,文体是纲,要用它提纲挈领;听众是灯,要用它照亮文本”。扣住文体来教学,彰显文体意识,这维系着我们的专业立场和职业尊严。
“我总相信,在沉睡的世界中,只有我的心为这千万颗太阳激动。”雨果的诗,我用来思考语文教学。语文面前,我们要做最真诚的思想者,它的门必定会为最纯洁的心开启。
第五篇: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结合本文的结构,了解演讲辞中心突出、层次分明的特点。
2.理清局部思路,弄明白一段文字,一句接一句,后一句接前一句的道理。
二、能力培养目标
1.结合注解,疏通字句,通过关键语句的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体会本文的思想文化意义。
2.探究思路,提高积极思维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引导学生理解蔡元培的办学方针和巨大贡献。
教学重点:了解演讲辞中心突出、层次分明的特点。
教学难点: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体会本文的思想文化意义。
教学设想:
1收集一些有关蔡元培和北京大学历史的资料,以便更好地理解蔡元培的办学方针和他对北大的贡献。
2采用探究、发问、思考的方法,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学子们选择北大有无数个理由,下面列出十大理由:
理由之一:北大是中国的最高学府
理由之二:北大是中国最具精神魅力和学府气质的大学
理由之三:北大是中国实力最强的综合性大学
理由之四:北大是中国理科最强的大学
理由之五:北大拥有国内最雄厚的师资力量
理由之六:北大能给你最好的高等教育
理由之七:北大拥有中国最优秀的学生
理由之八:北大是人才的摇篮,毕业去向良好
理由之九:北大是国际上知名度最高的中国大学
理由之十:未名湖畔是读书求学最理想的环境
而你知道吗?刚创办的北京大学,北大学生多抱做官发财的目的来此读书,专业多以实惠取巧的法科为主,对于教师不以学问的深浅来衡量,而是只问官阶之大小等等。,而且当时的北大,还被人们说是个腐败的大粪,是个臭虫窝、大染缸。
是谁改变了这一切?为什么会有今天这样声名卓誉。那么不能不提到对它作出重要贡献的一位人物——蔡元培。他曾经任北京大学校长十余年。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就是他就任北京大学时的一篇演讲。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北大变化的一隅。
关于演说 演说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语言的艺术,它的历史与人类文明的历史一样,源远而流长。两千年前,古希腊哲学家、美学家亚里士多德写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经典著作《修辞学》一书,详细地阐述了修辞的艺术,告诉我们如何运用语言的魅力影响听众的思想,进而影响其行为。演说以其撼人的感召力,世代沿袭,风靡于世界,不仅成为文明的一种标志,也成为现代政治角逐、商业竞争甚至于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二战时期坐轮椅的美国总统罗斯福曾拖着残疾的身体巡回演说,让美国人民了解了他的思想。
演说是面对观众,这就使演说的内容即演说词受到些限制。
首先,内容上要有针对性,要注意听众的身分,研究听众的愿望,讲大家最关心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做到有地放矢。
其次,中心要突出,因为听众是听,而不是看,演说词要便于听众理清演说的思路,抓住演说的中心,理解演说的思想。
再次,演说词要富于感情,这是与听众直接交流的一种方式,感情应是真挚的,不能张口训人,也不能众取宠,要打动听众的心灵,引起听众的共鸣。演说词还要在事例的选取、语言的加工上下一番功夫。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1、文章结构层次分明,中心突出。
在演讲中,他开门见山,在简单地回顾了自己与北大的渊源之后,就以校长的身份直截了当地对青年学子提出了三点要求: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最后,告诉在座的青年学子,自己近期要做两件事,一是改良讲义,二是添购书籍。
2.结构特点与演讲辞关系。
演讲,由于是一听而过,时间有限,所以要求思路非常清晰而且要求中心突出,本文就是围绕着如何做一个优秀的北大学子而展开的,而且通篇都围绕着这一中心选择材料和组织结构。简短的开场白引出话题,正文展开话题,结尾总结话题,层次分明,脉络清楚,从而给听众留下深刻印象和影响。
3、本文在语言上有何特点?
在语言上,本文用浅易的文言文写成,在简洁凝练中透出文言文特有的古朴典雅。这篇演讲辞写作的年代,正是文言文向白话文过渡、新旧两种文体并行的时期,当时的许多文章都带有文白混杂的特点。以本文为例,文章基本的框架还是文言文,有大量的文言字词和文言句式,多用单音词、语气词等,但另一方面文章又比较浅显,有许多口语成分,比起古文来好理解。因此,本文读起来既有文言的言简意赅、意味深长,又有口语的明快易懂,学习时要注意体味。
三、细读课文,了解内容。
1、研读,课文提出具体的哪三点要求?
——“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
为什么要开门见山地提出这三个要求?每一点具有怎样的针对性?
第一点,针对因为当时的社会非常黑暗,功利至上、道德沦丧;北京大学也深受污染,存在着很多弊端,很多学生无心向学,学风腐败。所以必须革除弊端,改良风气,使北京大学能更好地发展,也使社会能更好地发展。
“抱定宗旨‘针对的是北大的不良学风和学生求学宗旨的不正大。从“外人每指摘本校之腐败,以求学于此者,皆有做官发财思想”可以看出,当时北京大学学风腐败,很多学生学习心态不正确,不是以研究学问为宗旨,而是以做官发财为目的,把大学当成了升官发财的阶梯,所以作者要求学生首先要抱定研究学问的宗旨。
学生无心向学:平时敷衍塞责,放荡冶游,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责,只求混个文凭,借此活动于社会。这样的学生在校内会对其他同学造成恶劣的影响,会对整个校风造成影响,使得北大校风变得腐败不堪;对社会也贻害无穷:“出而任事,担任讲席,则必贻误学生;置身政界,则必贻误国家。是误人也。”误己又误人。
小结:求学宗旨不正大不仅害了学生本人,也害了社会;同时使北大学风变得腐败不堪。正因如此,作者才首先提出要“抱定宗旨”。
那么,作者认为,怎样才能使学生知道求学宗旨是否正大?
首先要知道大学的性质。大学是专门研究学问的地方,不是升官发财的阶梯。
所以作者希望大学能成为不被流俗污染的真正的学门净地,把它作为第一个希望和要求提出,足见其重视程度。
提出第二条“砥砺德行”的要求,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因为当时整个社会风俗败坏,道德沦丧,而北京社会尤为恶劣,文中说“败德毁行之事,触目皆是,非根基深固,鲜不为流俗所染”,可见大学生也深受污染。而风俗之好坏,又关系到国家之兴替。所以北大学生必须能“砥砺德行”“以身作则,力矫颓俗”。
为什么认为大学生要负起“力矫颓俗”的责任?
——因为大学生在社会上地位很高,有较大的影响力,所以肩此重任,责无旁贷。
那么怎样才能“砥砺德行”“以身作则,力矫颓俗”?有没有好的方法?
——最好的方法是以正当之娱乐,代替不正当之娱乐。这样才能无亏于道德,而又有益于身体。
第三个要求“敬爱师友”,今天你想到了什么?
尊敬老师,能使求学更为便利。学生友爱,能相互切磋,促进学习;有时自己做得不好,但又不知道,别人可以指出来,“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相互提点,才能共同进步。蔡元培要求学生“敬爱师友”,不仅是为了改善校风,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学生,促使他们更好地发展。
最后作者提出了两点计划
改良讲义是为了学生能更好地学习,购置图书是直接为学生服务。
2、从中你对蔡元培得到怎样的认识?
——在严厉和务实之外,敢于挑战流俗和时弊,他不仅是个校长,也是一个改革家。为了挑战,为了改革,为了建设一个一流的大学。他是北大的舵手,是开拓者。
四、作业
1、你对蔡元培的话有无感触?他的三点要求中最触动你心灵的是哪一点?整理成一段话,下节课各抒己见。
2查找有关蔡元培和北大历史的资料,进一点了解这篇演讲稿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一、深入探究,理解文章的深层意义。
1、你对蔡元培的话有无感触?他的三点要求中最触动你心灵的是哪一点?谈谈你的感想。
——针对“砥砺德行”。蔡元培说当时社会风俗败坏,道德沦丧,“败德毁行之事,触目皆是”,我觉得现在也好不了多少,物欲横流,拜金主义思潮盛行,败德毁行的事情,一样到处都有。正如作者说的,“非根基深固,鲜不为流俗所染”,连大学生都很难避免被流俗污染,更何况我们中学生?现在的中学生拍拖早恋、抽烟酗酒、沉迷游戏、打架斗殴等现象都有,甚至很普遍。所以,蔡元培的“砥砺德行”,对我们仍有极为重要的教育意义。不说“力矫颓俗”,起码要品行端正吧。希望我们都能像蔡元培所说的,砥砺德行,以正当之娱乐,代替不正当之娱乐,追求无亏于道德、而又有益于身体的娱乐方式和业余爱好,做一个健康正派、品行端正的中学生。
——针对“抱定宗旨”。当年北大有无心向学、只为升官发财而读书、在学校混文凭的学生,现在这样的学生更多。选科不是选自己喜欢、真正想读的,而是选发展前景好的;报考大学专业也一样,只看热门不热门,出来工资高不高,不看适合不适合自己。功利至上,只为升官发财而读书。在学校混日子的就更不用说了,平时无所事事,放荡冶游,考试则开夜车,临时抱佛脚,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甚至作弊、抄袭,样样都来。所以无论大学还是中学,所有的学生只要进了学校,都必须首先“抱定宗旨”,认真学习。
——针对“敬爱师友”这一条也很重要。我们这一代人大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是“小公主”“小皇帝”,自小养尊处优惯了,惟我独尊的优越感很强,比较自私,也比较自大,很多人不懂得尊重人,连最基本的礼貌也不会。在学校不懂得尊重老师,也不懂得与人相处,学生之间不要说互相勉励、互相促进,连平等交往、友好相处也不容易。所以“敬爱师友”,是做一个好学生的最基本要求。
小结 :大家说得都很有道理,虽然侧重点不同,但都是立足现实,发自内心的。蔡元培80多年前在北大的就职演说,不仅唤醒了当年的北大学子,也打动了我们的心灵。他不朽的声音,将穿越时空,永远回荡在我们灵魂的深处,陪伴我们不断成长,走向每一个成功。
2、思考•探究:《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
——蔡元培先生在就北大校长任职演说中,对学生约法三章,对他以后在北大的改革,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所创造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迄今尚有很高现实意义的教学理念,具有长久不衰的生命力。直到现在,把这篇演说词选到高中课本,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有种于高中生远离世俗的侵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在现代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们对物质种益的追求越来越强烈。“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名往。”在一部分高中生的眼中,考大学还是摆脱现实的困窘升官发财的一条捷径,花苦功夫只为考个好大学,使自己有个好前程。不仅在学生中,即使教师在对学生教育中,也会隐约流露出这样的思想倾向。而部分大学不再把追求高深学问作为它的目标,学校里人文课程被功利主义者嗤之以鼻,不予重视。
自实施素质教育以来,全国各学校似乎都把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放到一个重要的位置,一时之间,德育教育像是成了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但事实上,很多学校对学生还是侧重于知识的传受,把升学率看做是最重要的问题,而对学生的德行教育还是流于形式,背离了使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由于学校疏于管理,很多学生贪图享乐,宽松了对自己要求。一些不法分子常常在学校附近开网吧等娱乐场所,使学生沉溺于其中,荒费了学业,甚至造成了严重的后果。由此看来,蔡元培先生的这篇演说词还在为中国教育敲着警钟。
二、拓展•延伸
1、结合查阅资料,说说蔡元培给北大的贡献。
你在课外都了解了多少北大的历史和蔡元培的办学方针?蔡元培对北大的发展究竟造成了多大影响?谁愿意来谈一谈?记住要用史实说话。
1998年戊戌变法失败,蔡元培先生看清了中国的现状,清醒得认识到,要想变革必须先行培养人才,于是他走上了倡导教育救国的道路。他先后在多所大学从事教育工作,推行先进的教育方针政策,力图打破封建主义坚固的落后教育堡垒,培养对社会发展有利的人才。在1916年12月蔡元培被任命为北大校长之前,北大已换过五任校长,并未能改变北大的局面,许多人劝他不要就任,以免因改造不好而于声名有碍,但他毅然赴任,于1916-192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实际1923年离北大)。在任职演说中,对学生约法三章,锐意改革。他首先整顿了教师队伍,就职不到十天,就聘请陈独秀为文科学长,之后又积极聘请学识渊博且思想进步的刘半农、鲁迅等加入北大行列。对不称职的教师坚决辞退,不予任用。其次蔡元培先生树立了良好校风,要求学生“以研究学术为天职”鼓励学生多方学习,形成自己富于个性的独特思想,形成了独立进行专业研究的能力。再次,他还实行了开放性办学的方式,打破“男女授受不亲的古训,接收女学生,这是男女同校的开始。
就在作者任职两年半之后的1919看,他曾写宣言〈〈我绝对不再做那政府任命的校长〉〉,一度要求辞职。辞职理由有三点:第一,校长的身分为半官僚性质,于是生出许多官僚的关系,有着无数的繁文缛节,受管制太多,令人痛苦;第二,无法达到思想的自由,北京大学,向来受旧思想的约束,令人窒息,对新思想如同对待“洪水猛兽”,强行干涉;第三,北京正是风俗日偷,道德沦丧的社会,将人沾染上污浊。蔡元培先生虽然态度坚决,但并未能辞去北京大学校长的职务,因为北京大学离不开他。在几年的时间里,蔡元培先生以他先进的教学思想、广博的学识以及个性的人格魅力,打下了北大百年的基业,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在“兼容并包、思想自由”教育方针的指导下,北大形成了前所未有的一种新局面。毛泽东尊称他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北京大学,中国综合性大学。前身是京师大学堂,创办于1898年。1912年改名为北京大学,严复任校长。1917年1月,蔡元培任校长,对学校进行了整顿和革新,奠定了北京大学向近代大学转变的基础。抗战后南迁,1937 年 9 月,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在湖南组成长沙临时大学,1938 年4月,又在昆明组成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 年5月西南联大解散,北京大学迁回原址复校,同年10月正式开学。1949年人民政府接管北京大学。1951年6月,马寅初教授被任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第一任校长。1952年院系调整后,北京大学从北京城内沙滩迁到现校址,成为一所侧重于基础学科教学和研究的文理科综合大学。
小结:蔡元培一生的贡献是多方面的,而在文化教育上尤为巨大。他作为中国近代最著名的民主教育家,是我国近代教育改革的杰出的先驱者。他投身教育事业后,即致力于打破封建专制教育,明确要为革新政治而培养人才。蔡元培在教育事业上最突出的贡献,是对北京大学的革新。1917年他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后,积极倡导并实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允许和鼓励不同学派发展的办学方针,热心延聘像陈独秀、李大钊、胡适和鲁迅这样的新派人物到北大执教,同时对思想守旧但在学术上有造诣的学者也加以延揽,开创了学术自由的新风;大力扶植各种学术政治社团,培养了学术研究、思想争辩之风,使新思潮、新思想在这里应运而生;实行民主办学、教授治校,对学校领导体制、学制与课程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率先招收女生,扫荡旧习,使北大成为人才辈出的最高学府。经过整顿与革新,把一个原来陈腐不堪的封建文化营垒,改造成为生机勃勃的新北大,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摇篮。蔡元培对北大的革新,其意义已远远超出一个学校的范围,而影响到整个文化思想界。这是蔡元培一生事业中最辉煌的一个时期,从此以后,他的名字就和北京大学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蔡元培任北大校长之职虽十年有半,实际在校视事仅五年余,在这样短的时间内,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产生如此广大而深远的影响,以致至今仍为人们所怀念所乐道,这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所罕见的。而他在丰富的教育实践基础上提出的教育思想,留下大量的教育论著,也确有许多创见和卓识,有独具慧眼的精到的见解,这些都是珍贵的精神财富,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
三、布置作业
搜集资料,以“蔡元培与北京大学”为主题,办一期墙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