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我用残损的手掌》

时间:2019-05-12 16:28: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我用残损的手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我用残损的手掌》》。

第一篇:2、《我用残损的手掌》

2、《我用残损的手掌》

一、导入

1、今天让我们走近一个高贵而倔强的灵魂(屏显作者图片及文字:走近戴望舒)去听听这个柔弱的中国文人,虽身陷囹圄却又曾怎样激情满怀的歌唱——我用残损的手掌。(板书标题、作者)

2、我们今天的任务是通过反复朗读来品味这首诗歌。

请先允许老师按照自己的理解朗读这首诗歌,同学们要设身处地地倾听诗人内心深处的声音。

师:你认为老师读得好的地方就试着学一学,不好的地方就改一改,然后激情朗读两遍。

二、整体感知

1、为什么诗人的手掌不是“完整”的,而是“残损”的?

“残损”是什么意思?(伤残破损)

师:那么诗人的手掌为什么是“伤残破损”的呢? 师:同学们现在最需要什么?(写作的背景吧)

(屏显: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1942年。1938年,诗人戴望舒从沦陷区的上海来到香港,主编一家报纸的副刊,编发了不少动员抗战的诗歌。1941年,日军占领香港后,立即逮捕了几乎全部的在港知名华人,包括戴望舒在内。戴望舒活跃的抗战姿态,很显然引起了日军的注意。日本宪兵动用酷刑审讯戴望舒,试图从他口中获取文艺界抗日人士名单等资料,但他始终没有屈服。

戴望舒在狱中的时间虽然很短,但所受的酷刑和折磨,是非常惨烈的,这使他出狱后仍无法摆脱这场噩梦,两年之后,他在写《等待(二)》一诗时,还记忆犹新地写下了这样叫人刻骨铭心的句子:在这阴湿,窒息的窄笼:/做白虱的巢穴,做泔(gān)脚缸,/让脚气慢慢延伸到小腹上,/做柔道的呆对手,剑术的靶子,/从口鼻一起喝水,然后给踩肚子,/膝头压在尖钉上,砖头垫在脚踵上,/听鞭子在皮骨上舞,做飞机在梁上荡„„——《等待(二)》)

师:这首诗真实地记录了诗人在狱中所受到的惨无人道的折磨。这下,大家明白诗人的手掌为什么是残损的了吧?

(“残损的手掌”,是诗人遭到日寇摧残的结果,也让我们想到被日寇蹂躏的山河破碎的祖国!同时这也是诗人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对祖国挚爱的写照!

2、“那辽远的一角”,是指哪里? 师:讨论讨论。根据什么讨论?根据诗句讨论。(学生讨论)

根据“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是太阳,是春”等诗句,以及老师提供的写作背景,“那辽远的一角”,还有“那里”,应该是指没有被侵略军蹂躏的解放区。

三、谈感受

1、再读课文,说说令你感受最深的一个地方?

生1:最让我心动的是“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荔枝花本应该是漫山遍野、香气四溢和争先恐后地开放的,可是现在却“寂寞地憔悴”,这说明侵略者对祖国的蹂躏之深。

师:是啊,没有蜂围蝶阵,没有游人如织,现在只有——你读—— 师:在这里,诗人悲愤的情感不是直接明白地说出来,而是寄托在一个鲜明的形象——荔枝花上,这就是诗歌“用形象说话”(板书)的特点。诗人自己也说:“诗是一种吞吞吐吐的东西,动机在表现自己跟隐藏自己之间。”(屏显)在那个以狂暴的吼叫代替艺术的凝想的年代里,这首诗显得难能可贵。

生2:最让我心动的是“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因为这句诗表现了诗人内心强烈地悲愤之情。师:你是从哪些词语体会出来的?

生2:一个“尽”字充分表现出诗人内心的悲凉,因为诗人已经看到最南方的时候,祖国依然没有逃出侵略者的铁蹄。师:请同学们把这个“尽”字标下来。

生3:“没有渔船”,说明不仅是陆地,就连海上也被鬼子占领,沿海的老百姓已经失去了生活的来源;一个“苦”字,点出了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只有痛苦,没有任何快乐可言。

师:你觉得南海应该是什么样子?

生4:太阳一照,波光粼粼,大小的渔船来回穿梭,渔民们唱着欢快的渔歌,海浪轻拍着海岸,非常地祥和安宁!

生5:最让我心动的是“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因为它用比喻的方法写出了诗人对解放区的向往。

生8:让我心动的是“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从“只有那里”可以看出除了解放区充满自由,其他地方我们中国人都像“牲口”“蝼蚁”一样,没有自由,任由日军奴役,甚至自己连生命都不能把握。但是从“永恒的中国”又可以看出,诗人对解放区充满了真挚的情感,对祖国未来寄与了热切的希望。

师:好!我们就用这种“真挚的情感”和“热切的希望”来齐读17—26行!(生齐读)

2、师:还有谁想说令自己心动的句子?(无人举手)好,请看屏幕。(屏显:这一角变成灰烬,/那一角是血和泥;/这一片湖是我的家乡,/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读一读,看上面的诗句漏掉了什么?想一想:哪一处错误最不可以原谅?

生1:这个“已”字表明“这一角”早已经变成了灰烬,那是过去的而不是现在的事情。

生2:这个“该”字强调“这一片湖”应该是我的家乡,但是现在不是了,被侵略军占领了,表达了诗人无限的悲愤、惋惜之情。

生3:这个“只”字强调“那一角”除了“血和泥”再也没有其他东西了,可见侵略者对我们国土蹂躏之深。

师:还有不可原谅的错误吗?(学生反复对照、思考)生4:还漏掉了一个括号!

师:(故意地)不就是一个小括号吗?

生4:不行!这个括号,表明里面的两行诗写的不是现实中的故乡,而是回忆中的故乡。

师:哦,可不可以这样说,回忆中的故乡越美,就越能表达诗人对现实的悲愤之情。(屏显正确句子)让我们把上面的种种理解化作朗读传达出来!(学生齐读)

3、师:不要说是多情的诗人,谁又能摆脱对家乡的牵挂?何况他的家乡就是胜似天堂的杭州呢?诗中的“湖”指的就是杭州西湖,戴望舒小时候家就在西湖的附近,在他的记忆里,西湖是世界上最美的风景,而他尤其不能忘的是最好的季节里的西湖。如此仙境一般美丽的家乡,现在如何呢?(指名朗读,再读)师:还有如锦幛的繁花吗?还有奇异芬芳的嫩柳枝吗?还有淡妆浓抹的美景吗?还有悠扬婉转的柳笛声吗?还有戴着柳条帽子的无忧的嬉戏吗?„„没有了!没有了!一切都没有了!现在——(指名朗读,再读,齐读)

师:此时,谁的心中满腔怒火?请站起来!(学生义愤填膺,纷纷站起来)侵略军蹂躏了你的家乡,让你国破家亡!请你用声音告诉我们,告诉所有人,你愤怒了!你激动了!你义愤填膺了!你怒不可遏了!——读!(学生齐读)

师:看大屏幕(屏显:9—14行),接着读下去——(学生读至第14行)师:老师还要提醒大家,这首诗写于1942年,当时正处于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解放区也陷入了极端困难的境地,很多人对抗战失去了信心。但是在侵略者黑暗潮湿的地牢里,却响彻着如此健康明亮的歌唱!这是怎样的一种民族精神呀!请大家怀着崇敬的心情把第17—26行背诵下来吧。(学生背诵)

师:在时代潮流的感召下,诗人戴望舒终于走出了惆怅的丛林和寂寥的雨巷,一次次充满韧劲和豪情地歌唱:(音乐声中屏显,教师朗诵:狱中题壁 如果我死在这里,/朋友啊,不要悲伤,/我会永远地生存/在你们的心上。//你们之中的一个死了,/在日本占领地的牢里,/他怀着的深深仇恨,/你们应该永远地记忆。//当你们回来,/从泥土掘起他伤损的肢体,/用你们胜利的欢呼/把他的灵魂高高扬起。//然后把他的白骨放在山峰,/曝着太阳,沐着飘风:/在那暗黑潮湿的土牢,/这曾是他惟一的美梦。)

200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也是戴望舒先生诞辰100周年。为了再次感受他切肤的沦亡之痛和深沉的爱国之情,我想我们应该在深情吟诵中和这座不朽的丰碑依依惜别。

第二篇:《我用残损的手掌》

九年级语文人教版下册第二课

主备:巩大千

审核:张小强

班级---------------------

姓名-----------------------------学习目标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

2、品味诗歌语言,深层体会变幻多姿的抒情风格。

3、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学习重点:

1、感情诵读,把握全诗的感情线索,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2、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学习难点: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诗人的情感。

2.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一、预习导学

1.自查资料,了解戴望舒及《我用残损的手掌》的写作背景。

2、学生默读全诗。掌握下列字词。

锦幛(zhàng)

荇藻(xìng zǎo)

蓬蒿(Péng hāo)

憔悴(qiáo cuì):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蝼蚁(lóu yī):“蝼蛄和蚂蚁,用来代表微小的生物,比喻力量薄弱或地位低微的人。

3.感情诵读,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4.学生自由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思考:

(1)诗歌从内容上分为两部分。每部分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体会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土地时的种种感觉,说说诗人内心深处情感的变化起伏。

二、课堂研讨

1、检查自学情况

2、自由读课文,组内成果交流后展示。3.当堂探究:

(1)诗中两种不同的色调给读者以强烈刺激。请画出文中起标示作用的修饰语,体会其表达效果。

(2)这首诗描写的对象很多,而读起来却不觉芜杂,这是为什么?

(3)诗歌两部分的写法各异,试作简要分析。

4、学生熟读背诵全诗,深层领会诗中艺术形象的内涵。

5、拓展延伸。

诗人往往把情感寄寓在具体的形象上,使抽象的心绪具有可感性。借鉴这种写法.联系生活体验,写几句富有诗意的话,抒写自己的一种感情(如“思念”“悲伤”“欢欣”等)。

先在小组内交流、修改,然后请学生有感情诵读自己所写的优美语句,教师点评归纳。

三、拓展延伸 a、课文小结 b、检测训练

1、给加线字注音。

锦幛()

荇藻()

蓬蒿()

憔悴()

蝼蚁()

2、有感情地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内心深处情感的变化起伏

3、诗中两种不同的色调给读者以强烈刺激。请找出文中起标示作用的修饰语,体会其表 达效果。

4、这首诗描写的对象很多,而读起来却不觉芜杂,这是为什么?

《我用残损的手掌》导学案 九年级语文人教版下册第二课

主备:巩大千

审核:张小强

《我用残损的手掌》课堂检测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加横线的词语。锦幛()荇藻()蓬蒿()憔悴():

蝼蚁():

2.文学常识填空。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浙江杭县人。1923年秋人上海大学中文系。诗集有《我的记忆》《 》《望舒诗稿》和《 》。

二、理解探究

1.把握诗中用“无形的手掌”抚摸中国地图生发联想的抒情线索。

2.读第一部分,思考:“残损的手掌”表明了什么? “这广大的土地”仅仅指土地吗? 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着广大的土地,他摸索到了什么?

3.这首诗描写的对象很多,而我们读起来却不觉芜杂,这是为什么?

三、合作释疑

1.找出诗中的比喻句,分别说明其含义。

2.这首诗前后两部分的感情色彩和描写手法明显不同,结合原诗具体分析一下。

四、课内精读

1.诗歌中提到的“长白山的雪峰”、“黄河的水”、“江南的水田”、“岭南的荔枝花”这些意象共同代表的是什么?诗歌中括号内的文字能不能删去?为什么?

2.“江南的水田……只有蓬蒿”一句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3.哪句诗使全诗阴暗的基调转为明朗?

4.这首诗是怎样将众多的形象,贯穿组织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的?

5.找出诗中你认为精彩的比喻,并加以分析。

6.诗歌末句“那里,永恒的中国!”中的“那里”指哪里?“永恒的中国”在诗人心目中应是怎样的?

九年级语文人教版下册第二课

主备:巩大千

审核:张小强

五、拓展延伸

阅读闻一多的《发现》,回答问题。

发 现

闻一多

我来了,我喊一声,进着血泪,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

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

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我会见的是噩梦。哪里是你? 呕出一颗心来,——在我心里!注:罡(gāng)风:道家语,高空的风。又作“刚风”。

1.诗歌中的“发现”有什么含义?诗人“发现”了什么? 2.诗人说:“我会见的是噩梦,哪里是你?”又说:“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据此说说这个意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第三篇:2 我用残损的手掌

我用残损的手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指导学生了解戴望舒及其诗歌创作。

(2)指导学生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本诗。2.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品味诗歌语言,深层体会变幻多姿的抒情风格。(2)指导学生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3)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指导学生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重点难点]

1.指导学生感情诵读,把握全诗的感情线索,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2.指导学生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所寄寓的诗人的思想情感。3.指导学生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提及戴望舒,我们自然想到的是“彷徨在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但卢沟桥头的炮火点燃了民族郁愤,以“雨巷诗人”著称的戴望舒也收起了彷徨“雨巷”中的“油纸伞”,而在“狱中题壁”,并且“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放声歌唱“永恒的中国”。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恋歌——《我用残损的手掌》。

二、有关资料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县人。1923 年秋入上海大学中文系。1925 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做宣传工作。1928 年在上海与人合办一线书店,出版《无轨列车》半月刊。被查封后改名水沫书店,出版《新文艺》月刊。1931 年加入左联。1932 年自费赴法国,在里昂中华大学肄业。一年后到巴黎大学听讲,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1935 年回国。次年创办《新诗》月刊。1938 年避居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星座》及诗刊《顶点》。还曾主编过《珠江日报》和《大众日报》副刊。同时组织“文协”香港分会并任理事。1941 年,日本占领香港后被捕入狱,受伤致残,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1949 年回到内地在国际新闻局法文组从事翻译。1950 年因气喘病去世。

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等。早年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

《我用残损的手掌》作于 1942 年,是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歌。

三、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1.学生默读全诗,掌握下列字词。

锦幛(jǐn)荇藻(xìnɡ)蓬蒿(hāo)憔悴(qiáo cuì):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蝼蚁(lóu yǐ):蝼蛄和蚂蚁,用来代表微小的生物,比喻力量薄弱或地位低微的人。2.教师感情诵读,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提示:这首诗语言口语化,押韵灵活错综,读起来有一种沉郁顿挫的乐感美,很好地表现了诗人的情怀。诵读中要注意体会停顿和重音。

3.学生自由诵读,整体感知诗意。思考:

(1)诗歌从内容上可分为两部分。每部分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体会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土地时的种种感觉,说说诗人内心深处情感的变化起伏。

4.学生诵读体会回答,教师适时点拨:

(1)第一部分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虽然自己的手掌已经“残损”,却仍然要摸索祖国“广大的土地”,触到的只是“血和灰”,从而感觉到祖国笼罩在苦难深重的“阴暗”之中。第二部分写诗人的手终于摸到了“那辽远的一角”,即“依然完整”没有被侵略者所蹂躏的解放区,诗人对这块象征着“永恒的中国”的土地,发出了深情的赞美。

(2)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期盼,对解放区寄予了民族复兴的希望。消极的、冷色调的前半部分与积极的、暖色调的后半部分形成对比,使作者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

5.学生集体朗读,整体领悟诗意。

四、精彩赏析,理解艺术形象 1.学生配乐诵读全诗,合作研讨:

(1)诗中两种不同的色调给读者以强烈刺激。请画出文中起标示作用的修饰语,体会其表达效果。(2)这首诗描写的对象很多,而读起来却不觉芜杂,这是为什么?(3)诗歌两部分的写法各异,试作简要分析。2.四人学习小组研讨、交流后汇报,教师明确:

(1)积极的、暖色调的词语如:新生、辽远、温暖、明亮、坚固、蓬勃、永恒„„ 消极的、冷色调的词语如:残损、冷、彻骨、寂寞、憔悴、阴暗„„ 诗人之所以这样用词,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内心深处的爱与恨。

(2)全诗在想像中展开内容,在想像中,诗人的手掌抚过了广大的国土。先是沦陷区的家乡,继而从祖国疆域的北部一直到最南端,最终停留在解放区。对祖国大地上每一处特征性景物的概括,作者突出的是“手掌”的触觉作用(同时也有视觉、嗅觉、味觉等感觉器官的作用),如“微凉”“冷”“滑出”“细”“软”“蘸”等等。这样,就把较广泛的描写对象相对集中起来,使之贯穿在“手掌的感受”这一条线索上,因而读起来不觉芜杂。

另外,灵活的押韵方式,既体现了现代诗形式的自由,又使全诗有着相对协调一致的节奏。(3)描写沦陷区,从实处着笔,用一幅幅富有特征的小画缀连;描写解放区,侧重写意,用挚爱和柔情抚摸,加之一连串亲切温馨气息的比喻,凸现和煦明媚的色彩。

3.学生熟读背诵全诗,深入领会诗中艺术形象的内涵。4.拓展延伸。

诗人往往把情感寄寓在具体的形象上,使抽象的心绪具有可感性。借鉴这种写法,联系生活体验,写几句富有诗意的话,抒写自己的一种感情(如“思念”“悲伤”“欢欣”等)。

先在小组内交流、修改,然后请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自己所写的优美语句,教师点评归纳。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在抗日战争中觉醒和振奋起来的戴望舒,“用残损的手掌”摸索广大的土地,是他在困苦抑郁中爱国精神的升华。恰是这一片丹心,撑托起了民族的脊梁。吟咏诗歌,我们在感念中生发的是对祖**亲的一份深情、一份责任。“祖国在我心中”,让我们在雄壮激昂的《国歌》声中唱响心曲。(音乐起)

六、布置作业

阅读闻一多的《一句话》,写一篇精彩的赏析文章。

一句话 闻一多 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这话叫我今天怎么说? 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你不信铁树开花也可,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那么有一句话你听着: 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 等火山忍不住了缄默,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不要发抖,伸舌头,顿脚,爆一声: 等到青天里一个霹雳. “咱们的中国!” 爆一声: “咱们的中国!”

七、板书设计

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 忧郁阴暗 对 比 温暖明朗 凄楚忧愤 祖国光明未来 热切期盼 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统摄全诗)

第四篇:《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2

一、知识点拨与学法引导

(一)整体感知 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最艰苦的1942年,诗人戴望舒因为在报纸上编发宣传抗战的诗歌,被日本宪兵逮捕。在狱中,他受尽折磨,但始终没有屈服,写出了《我用残损的手掌》这首诗。当时祖国半壁江山沦于敌手,中华民族处于危亡关头。在诗中,诗人面对现实,把个人的不幸同国家的命运融为一体,以深沉的思想、炽热的感情,抒发了对灾难深重的祖国的由衷关注和真诚的爱。同时,借助于诗的想象,表达了对“辽远一角”的解放区的向往。这首诗以“我”用“无形的手掌”抚摸祖国地图时的联想为抒情线索。“无形的手掌”指的是诗人的思绪、联想、心理和情感,而“抚摸”则是思绪和联想的展开,心理和情感的流动。

(二)学法引导 这首抒情诗,诗人由“残损的手掌”展开想象,让它去摸索心目中的祖国地图,随着“手掌”的移动,作者的情绪也发生了变化。诗作通过一个个具体可感的形象,表现出诗人对解放区的申请向往和,对祖国光明未来的热切盼望。朗读本诗,应努力把握它的感情线索,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并仔细品味诗中描写的具体形象所寄寓的诗人的主观情感。

(三)审美鉴赏 坚贞不屈的意志美 这首诗是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亲的歌。诗人的手掌是残损的,祖国的土地也支离破碎,诗人与祖国有着共同的命运。在敌人的黑牢里,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心目中的祖国地图。诗中“广大的土地”,实际象征的是祖国。“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实,又是写诗人坚贞不屈的意志。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土地时所产生的种种感觉,其实是发自诗人内心的爱于恨,怜与悲,愁苦与希望。“残损的手掌”是诗人一颗“赤诚的忠心”的物化。

(四)重点难点突破

1、这首诗描写了哪些具体形象?作者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析]这道题旨在引导学生从诗歌中的形象入手,整体把握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 诗中描写的形象有“残损的手掌”“广大的土地”“长白山的雪峰”“黄河的水”“江南的水田”“岭南的荔枝花”等。诗人以“残损的手掌”抚过祖国大地的形象化思绪,在想象中再现了他的家乡、长白山、黄河、江南、岭南以及天气没有亲身体验过的解放区的景象,以手掌的感觉展示了他内心情感的变化。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期盼,对解放区寄予了民族复兴的希望。

2、《我用残损的手掌》这首诗,前后通过对比的手法,使作者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请从词语的感情色彩的角度,结合原诗作具体分析。[析]诗歌表达感情的手段灵活多样,可以将多种表达方式结合使用,可以选用恰当的修辞手法。本题意在从语言运用的角度引导学生理解、欣赏这首诗。[参考答案] 这首诗的前后两部分对比鲜明,从词语感情色彩上说,前半部分多用消极的、冷色调的词,如:残损、彻骨、寂寞、憔悴、阴暗等,极恰当地表达了诗人对苦难中的祖国无法言表的感情。后半部分多用积极的、暖色调的词,如:新生、辽远、温暖、明亮、坚固、蓬勃、永恒等,有力地表达了诗人坚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斗争必胜,解放区是民族复兴的所在。

3、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比喻修辞方法有什么不同,简要说说其含义。(1)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2)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3)摸索这广大的土地。(4)那里是太阳,是春天。[析]此题旨在通过对一些重要语句含义的理解,来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1)“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是明喻,以情侣关系与母子关系的比喻,把诗人对“这一角”的温柔感情抒发得细致动人。(2)“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是明喻,很形象地描绘出能够把握自己命运的确民的新生活。(3)“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是借喻,用“广大的土地”借喻整个中国。(4)“那里是太阳,是春”是暗喻,用“太阳和春天”来比喻解放区的欣欣向荣与勃勃生机。

4、这首诗是怎样将众多的形象,贯穿组织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的? [析]设置此题的目的,一方面在于加深对本诗所写形象的认识,另一方面在于体会本诗作者在安排结构上的匠心。[参考答案]: 《我用残损的手掌》在想像中展开诗的内容,在想像中,诗人的手掌抚过了广大的国土。先是沦陷区的家乡,继而从祖国疆域的北部一直到最南端,最终停留在解放区。对祖国大地上每一处特征性景物的概括,作者突出的是“手掌”的触觉作用(同时也有视觉、嗅觉、味觉等感觉器官的作用),如“微凉”“冷”“滑出”“细”“软”“蘸”等等。这样,就把较广泛的描写对象相对集中起来,使之贯穿在“手掌的感受”这一条线索上,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自学阶梯评估 达标训练

1、《我用残损的手掌》是我国现代诗人 的诗作。诗句“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中,“广大的土地”象征,“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实,又表明了诗人坚贞不屈的意志。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灰jìn()河堤()憔悴()蓬 hāo()荇()藻

3、理解下面诗句的含义(1)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2)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4、找出诗中押韵的字,简要归纳本诗押韵的特点。能力提高 阅读下面的节选诗句,回答问题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嶂,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 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1、诗中写自己的家乡,写了家乡春天的哪些景象?是怎样调动多种感觉器官,诗人如同身临其境的?

2、哪几句诗写的是解放区的景象?作者在选取形象和选用词语上有什么特点?

3、诗人是怎样将解放区和沦陷区对比着写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诗人往往把自己抽象的情感寄寓在具体的形象上,使其具有可感性。请借鉴这种写法,写几句富有诗意的话,抒发自己的一种感情。开放探究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金黄的稻米 金黄的稻米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暮色里,远山 围着我们的心边,没有一个雕塑能比这更静默。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而你们,站在那儿,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1、从这首诗的内容看,该诗所写的时间是 诗歌中的“而你们,站在那儿”一句中“你们”所指的是。

2、诗歌中,诗人由金黄的稻米想到了、。

3、简要评析诗句“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中“皱”与“美丽”的含义。

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歌以“金黄的稻米”为中心形象展开联想,通过稻田、路上、天空、远山等空间性的位移。传达一个时间性的主题——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B诗歌赋予“金黄的稻米”以积极、强烈的视觉印象和消极、“静默”无言的听觉感受,意在利用两者的不协调,把关注点从外在画面转向内在的生命感受。C“金黄的稻米”“收获日的满月”等形象都具有圆满意味,但诗歌来写收获的快慰和满足,却引人思考劳动者母亲的“疲倦”。D“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中的主体,应该是美丽的母亲,而不是如雕像一样站在“秋天的田里”沉思的“稻米”。

三、资料 戴望舒其人其诗 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1928年后成为水沫社和其后的《现代》杂志的作者之一,创作现代派诗歌。1937年8月13日,上海被日寇占领。次年5月,为了保持民族气节,不在日本人手下当“良民”,望舒挈妇将孺跟叶灵凤夫妇一起乘船前往香港,8月1日,他开始主持当时刚刚创刊的《星岛日报》的文艺副刊《星座》。在他的努力下,《星座》很快成为香港进步文学的中心。1941年底香港沦陷,被日军以抗日罪名下狱,在狱中保持了民族气节,4月27日,在监狱中写就荡气回肠的诗作《狱中题壁》。在潮湿、阴暗、寂寞而烦闷的地牢里,望舒的身心受到了极大的摧残。他的情绪开始变得有点反复无常,要么不发作,一发作,就显得不可收拾;这给他的婚姻关系带来了阴影,使他在不久后经历了两度离婚的惨痛。本来就有一点的哮喘病急剧恶化,这导致他没过几年就英年早逝了。1949年3月11日,望舒怀着“就是死也要死得光荣一点”的意愿,毅然带着两个女儿,跟卞之琳一起,冒充押货员,乘船北上。他死在刚刚解放的生机勃勃的北京。1950年3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望舒逝世的消息和胡乔木亲自赶写的《悼望舒》一文,说:“我为中国丧失了一个决定为人民服务的有才能的抒情诗人而悲悼。戴望舒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具代表性的诗有:《雨巷》《我思想》《寒风中闻声》《偶成》《无题》《我用残损的手掌》《在天晴了的时候》《烦忧》。

第五篇:2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设计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设计

2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戴望舒及其诗歌创作。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感情背诵本诗。

能力目标

.品味诗歌语言,深层体会变幻多姿的抒情风格。

2.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感情诵读,把握全诗的感情线索,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诗人的情感,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提及戴望舒,我们自然想到的是彷徨在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但卢沟桥头的炮火点燃了民族郁愤,以“雨巷诗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也收起了彷徨“雨巷”中的“油纸伞”,而在“狱中题壁”,并且“用我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放声歌唱“永恒的中国”。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恋歌——《我用残损的手掌》。

二、资料助读(投影)

戴望舒,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县人。1923年秋人上海大学中文系。192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做宣传工作。1928年在上海与人合办一线书店,出版《无轨列车》半月刊。被查封后改名水沫书店,出版《新文艺》月刊。1931年加入左联。1932年自费赴法国,在里昂中华大学肄业。一年后到巴黎大学听讲,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193年回国。次年创办《新诗》月刊。1938年避居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星座》及诗刊《顶点》。还曾主编过《珠江日报》和《大众日报》副刊。同时组织“文协”香港分会并任理事。1941年,日本占领香港后被捕入狱,受伤致残,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1949年回到内地在国际新闻局法文组从事翻译。190年因气喘病去世。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早年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

《我用残损的手掌》作于1942年?月3日,是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歌。

三、掌握下列字词。

锦幛

荇藻

蓬蒿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蝼蚁:“蝼蛄和蚂蚁,用来代表微小的生物,比喻力量薄弱或地位低微的人。

诵读指导

提示:这首诗语言口语化,押韵灵活错综,读起来有一种沉郁顿挫的音乐感.很确切地表现了诗人的情怀。诵读中要注意体会停顿和重音。

我/用残损的手掌

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这一角/已变成灰烬,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阴暗,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只有那辽无、远的一角/依然完整,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像/恋人的柔发,婴孩子手中乳,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于手掌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生的禾草

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精彩赏析

诗中两种不同的色调给读者以强烈刺激。请画出文中起标示作用的修饰语,体会其表达效果。

积极的、暖色调的词语如:新生、辽远、温暖、明亮、坚固、蓬勃、永恒……

消极的、冷色调的词语如:残损、冷、彻骨、寂寞、憔悴、阴暗……

诗人之所以这样用这些词语,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内心深处的爱与恨。

这首诗描写的对象很多,而读起来却不觉芜杂,这是为什么?

全诗在想象中展开内容,在想象中,诗人的手掌抚过了广大的国土。先是沦陷区的家乡,继而从祖国疆域的北部一直到最南端,最终停留在解放区。对祖国大地上每一处特征性景物的概括,作者突出的是“手掌”的触觉作用,如“微凉”“冷”“滑出”“细”“软”“蘸”等等。这样,就把较广泛的描写对象相对集中起来,使之贯穿在“手掌的感受”这一条线索上,因而读起来不觉芜杂。

另外,灵活的押韵方式,既体现了现代诗形式的自由,又使全诗有着相对协调一致的节奏。

整体感知

诗歌从内容上可分为两部分。每部分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第一部分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虽然自己的手掌已经“残损”,却仍然要摸索祖国“广大的土地”.触到的只是“血和灰”,从而感觉到祖国笼罩在苦难深重的“阴暗”之中。

第二部分写诗人的手终于摸到了“那辽远的一角”,即“依然完整”,没有为侵略者所蹂躏的解放区,诗人对这块象征着“永恒的中国”的土地,发出了深情赞美。

拓展延伸

诗歌两部分的写法各异,试作简要分析。

描写沦陷区,从实处着笔,用一幅幅富有特征的小画缀连;描写解放区,侧重写意,用挚爱和柔情抚摸,加之一连串亲切温馨气息的比喻,凸现和煦明媚的色彩。

体会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土地时的种种感觉,说说诗人内心深处情感的变化起伏。

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期盼,对解放区寄予了民族复兴的希望。消极的、冷色调的前半部分与积极的、暖色调的后半部分形成明显对比,使作者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

下载2、《我用残损的手掌》word格式文档
下载2、《我用残损的手掌》.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2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 2.品味诗歌语言,深层体会变幻多姿的抒情风格。 3.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 把......

    我用残损的手掌赏析

    摘要 :《我用残损的手掌》是著名诗人戴望舒的一首代表性作品,诗中蕴含寓意深刻的意象以及诗人身为一个中国人对祖国未来的担忧,以及对于身处苦难中的同胞的同情,字里行间,表达出......

    我用残损的手掌 说课稿

    《我用残损的手掌》说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上午好!非常感谢您能在百忙之中来听我说课。我说课的题目是《我用残损的手掌》。下面,我将从教材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教学重......

    《我用残损的手掌》赏析

    《我用残损的手掌》赏析 戴望舒是我国三十年代有较大影响的、艺术个性十分鲜明的诗人,他的诗受中国古典诗歌和法国象征诗派的影响很大,早期作品以细腻地表现个人寂寞与感伤情......

    公开课 我用残损的手掌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蒋文婷 教材分析: 《我用残损的手掌》这篇课文位于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本单元题材上看都是现代诗,内容上看,多属表达对祖国的爱。《我......

    我用残损的手掌 精品百课

    乐清市初中“精品百课”课例 学校(全称): 虹桥镇蒲岐中学 学 科: 语 文 姓 名: 黄 庆 展 课 题: 人教版九年级《我用残损的手掌》内容的课例 手机(全号): *** 一、主题阐述......

    《我用残损的手掌》参考资料

    《我用残损的手掌》参考资料 2 我用残损的手掌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1942年,诗人戴望舒因为在报纸上编发宣传抗战的诗歌,被日本宪兵逮捕。在狱中,他受尽折磨,但始终没有屈服......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专题

    我用残损的手掌 《我用残损的手掌》是以“雨巷诗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在日寇铁窗下向苦难祖国的抒怀之作。“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实,又是诗人坚贞不屈意志的写照。诗歌一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