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竹乡之歌教学设计
竹乡之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背诵课文,了解傣家人的生活。
积累一个常用的偏旁,通过带竹字头的字体会汉字表意的特点。
教学重点:认字11个,写字7个。
教学难点:练习运用学过的偏旁推知字义,继续培养学生揣摩字形的习惯。
教具准备:卡片。
教学时间:1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出示生字词上卡片:柏、梨、桃、柳、材、棍、桶、板、休、白菜、草药、萝卜、芬芳、苹果、茶花
2、开火车读卡片。
3、说说这些字为什么带草字头和木字旁。
二、新授
1、出示竹子和古代汉字竹的图片,问:看到这幅图片和字,就知道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汉字与什么有关?与竹有关的偏旁是什么?
2、自学第一部分内容。
(1)圈出自己暂时不会读的字或不理解的词。
(2)在小组里互相学习不认识的字。
(3)板书全文:红色的字为什么都带有竹字头?
(4)记一记“笛”
3、检查反馈
4、学习第二部分内容——比一比,组成词语。
(1)学生自已读一读。
(2)观察每组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3)小组内交流。
(4)说说它们的偏旁为什么不同。
(5)你用这些字还能组其它的词吗?
5、生字书写。
(1)观察生字是由竹字头和哪些字组成的。
(2)讨论笔画笔顺,观察“竹”字头的写法。重点指导“笛”
学生独立写
1、学生各自拼读音节。
2、填空,同桌交流。
3、全班交流。
三、展示
把你在生活中抵到的带有草字头和木字旁的字介绍给大家认识。
板书设计:
竹乡之歌
我家住在竹楼上,青竹篱笆花围墙。
妈妈彩笔画风筝,爸爸巧手编箩筐。
傍晚山间笛声起,竹筒饭熟正飘香。
傣家儿女最爱竹,竹乡美名传四方。
课后反思
第二篇:竹乡之歌教学设计
《竹乡之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背诵课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积累一个常用偏旁,通过带竹字头的汉字,体会表意的特点
3认字8个,继续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练习运用学过的偏旁推知字义,继续培养揣摩字形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孩子独立识字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孩子们,本学期我们欣赏过风景迷人的小山村,还赞叹过江南风光秀丽的水乡。水乡什么多?
背诵《水乡歌》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云南的西双版纳——傣族,那里有大片大片的竹子,那么,聪明的孩子就能知道,这个地方叫做:竹乡。
竹乡什么多? 小手写“竹”字。
描一描田字格的竹字。齐读课题 二
初读课文
1老师范读课文,(学生仔细倾听,听准每一个字的读音)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每个字的读音,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 3抽生读课文,其他人认真倾听,同学是否读准字音。三 突出重点,学习字词 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竹乡。自由读课文
在读的过程中,找一找课文中有哪些与竹子有关的东西,用铅笔圈出来。2 你找到那些词语是和竹子有关的? 生:箩筐
生:我找到了“篱笆”、“彩笔”、“竹筒”香喷喷的竹筒饭、“风筝”、竹笛的“笛”、竹楼。(老师分别把字卡贴在黑板上)孩子们,我们在竹乡找到这么多的竹宝宝,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每个词语读两遍。“篱笆”的笆、“风筝”的“风筝”,他们都是一声,当我们把它放到词语里面的时候,他们就读做轻声了。
5这么多的词宝宝里面,老师知道,竹楼一定是和竹子有关,但是 其他的宝贝呢?他们没有竹字,怎么也和“竹”有关?谁发现了? 生:他们有些部分就是竹字,因为他们都有竹字头。6为什么有竹字头就和竹字有关呢? 竹字变成竹字头,看图,图画的变化。
8老师解释:看,这是一个竹字,它要变了。瞧,中国字就和中国人一样,都是特别懂得谦让的。竹字头,为了给下面的字留出足够的空间,他们把自己的小腿收起来,就变成了竹字头,所以,竹字头的字都和竹有关。
9请你再读一读这些带竹字头的字,这些字的下半部分,你有什么发现?
篱
笆
筝
箩
筐
筒
发现:这些字,就读它的下半部分的读音。这些字真有趣,它又带形又带音,一部分表示意思,另一部分表示读音的汉字,就叫做形声字。发现了形声字的特点,以后我就可以自己认识很多字了。但是,汉字家族中,也有不单有形声字,比如:笔,上面的竹,表示笔杆是用竹子做的;下面是毛,表示笔头是毛做的,表示两类事物组合起来,共同表示一个意义,这类字就叫做会意字。丁丁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发觉了这些会意字。
10这些词语宝宝出门太久了,都有点想念自己的家啦,我们把词宝宝送回家,美美地读读课文吧!四 美读课文 在这么多的竹宝宝里面,我想,一定有你最喜欢的竹宝宝。现在就自己读读课文,你喜欢哪个竹宝宝,你就把有猪宝宝的句子画上横线。第一句:有喜欢竹楼和竹篱笆的孩子吗?指名读、齐读、同桌读
(1)、学习第一句“我家住在住楼上,青竹篱笆花围墙。” 有喜欢“竹楼”和“竹篱笆”的孩子吗?谁愿意读一下?(他在读“竹楼”时轻轻地把头扬了一下,老师听出来了,他特别喜欢竹楼是不是)真没想到,小小的一个竹楼,如此的可爱,谁还愿意再来读一读第一句。(真好,老师仿佛从你的眼睛里看到了那座花围墙,而且还散发出悠悠的香气呢!)
孩子们,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图片出示,用电子白板)大家快来看“篱笆”这个淘气鬼从句子里跑出来了,现在他们想到真正的篱笆上去,谁愿意把他送回去?
孩子们,你们看绿油油的竹子,从地下伸展起来,把我们的竹楼围了起来,特别的美,孩子们,现在伍老师请你们同桌互相读一读这句,把篱笆的那种美读出来。
(2)、学习第二句“妈妈彩笔花风筝,爸爸巧手编箩筐。” 孩子们,看一看,有喜欢“风筝”和“箩筐”的吗?这么多孩子喜欢“风筝”和“箩筐”啊!那伍老师要请你美美的读读着一句。(他读的太美了,特别是妈妈两个字读的好温柔呀!听出你对妈妈的爱了。
谁再来读读这一句?
老师问你们,你们见过风筝是怎么做成的吗?那除了风筝的骨架子是用竹子做的,就连画风筝的彩笔也是用竹子做的。孩子们看这是什么呀!(图片出示彩笔)这就是妈妈画风筝用的彩笔了,看到这些笔,你能告诉老师,为什么这些笔也要带帽子呢?这个笔杆是用什么做的啊!是用竹子做的,所以说笔要带竹帽子。
孩子们,妈妈就用这些简简单单的毛笔就画出那么多,那么漂亮的风筝,你们觉得妈妈怎么样啊!觉得妈妈很厉害、很能干是不是?那爸爸呢,爸爸在干什么呢?爸爸更能干!看这么多大大小小的箩筐都是爸爸用竹条编成的。我们一起来夸夸爸爸,好吗?他的这个句子中,有一个词是夸爸爸的,哪个词?巧手,真准,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爸爸真是巧手,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合作夸夸爸爸妈妈吧!女生夸妈妈,男生夸爸爸。
孩子们,真是因为爸爸妈妈都有一双巧手,他们勤劳勇敢,所以才把我们傣家儿女的生活装点的有滋有味呢!接下来,老师想带领宝贝们一起走进竹乡人民的生活中去,你们想去看一看吗?(3)、学习第三句“傍晚山间笛声起,竹筒饭熟正飘香。”(竹笛声)傍晚时分,婉转的竹笛声想了起来,爸爸妈妈都收工回家了,竹乡的孩子们也背着书包走上了小竹楼,在竹楼上不一会就做好了香喷喷的竹筒饭,竹筒饭的香气飘散在空气中,好像整个空气都是又甜又香的竹筒饭。
孩子们,看一看,这就是香喷喷的竹筒饭了,竹筒饭是装在一个完整的竹筒里的。现在,大家看到的剖开的竹筒里的,白白的就是我们香喷喷的竹筒饭了。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句吧!
孩子们读的好美啊!走出竹乡,我们已经写了这么一首竹乡的歌。看一看,刚才我们在竹乡游玩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写出了这样一首歌,孩子们,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歌吧!
同学们,我们在不经意间,就为竹乡写下了这样一首歌。那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到竹乡去玩,他们去玩的时候,也会给竹乡写好多的歌。孩子们,看一看,他们都写了什么样的歌。一起来读一读。
孩子们,看来我们的竹乡之歌呀!就是傣家儿女对他们的赞美之歌,赞美了家乡的美景,赞美了家乡的人,更赞美了家乡的生活。最后,我们来美美的背一下这首儿歌吧!
孩子们,我们真为我们国家有这么一片美丽的竹乡而感到高兴啊!最后,老师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自己把这一首儿歌读一读,边读边做动作,希望你们读完以后,就把这首儿歌记在心里了。
(4)、“傣家儿女最爱竹,竹乡美名传四方。”
在竹乡,傣家儿女的生活离不开竹。他们吃的是竹筒饭,住的是竹楼,玩的是竹风筝,吹得是竹笛,所以作者说“傣家儿女最爱竹,竹乡美名传四方。”
五、课堂小结
孩子们,今天我们去竹乡去玩了,你们高兴吗?游玩了竹乡,老师明天要带你们去更美丽的地方去玩了。今天我们先下课,好好休息一下。
六、课后延伸
1、在生活中继续查找带竹字头的字。
2、把今天课上学到的新知识讲给爸妈听。
3、背诵《竹乡之歌》。
4、完成生字。
七、板书设计 竹乡之歌
竹乡什么多?竹楼,篱笆,竹多
箩筐,筒饭,风筝。竹笛。
第三篇:竹乡之歌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
《竹乡之歌》说课表
灵武市第五小学
刘立昭
一、说教学目标:
1、认字11个,继续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2、写字7个,练习运用学过的偏旁推知字义,继续培养学生揣摩字形的习惯。
3、积累一个常用偏旁,通过带竹字头的字体会汉字表意的特点,并培植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4、背诵课文,了解傣家人的生活,从而激起学生对竹乡的热爱。
二、说教学重点:
积累一个常用偏旁,从带竹子头的字体会汉字表意的特点。认字11个,继续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写字7个。
三、说教学难点: 积累一个常用偏旁,通过带竹字头的字体会汉字表意的特点,并培植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背诵课文,了解傣家人的生活,从而激起学生对竹乡的热爱。
四、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仪、课件、生字卡、电子白板、视频
五、教学课时: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竹子的一张图片,问学生这是什么植物你们认识吗?
2、出示一组竹林的图片,欣赏图片,边欣赏边想一想你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一下你看到的景象?(生自由说)谁能表达一下你刚才看完的感受?
3、让学生和老师一起书写课题,齐读课题两遍。
4、对板书提问。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儿歌,边读边用苹果娃娃标出文中的生字,并多读几遍。
2、提问;当你读课文时遇到不会读的字词时你是怎么解决的? 识字方法;问,拼,听,查,猜。
3、听录音读课文,要求:手指随老师读的顺序滑动,听准字音。
4、跟老师读,学习语气语态。
5、同桌互相读课文,如果他读得好,你就竖起大姆指夸夸他,如果他哪个地方读的不好,你就指出来,帮他读好。
6、指几名同学读。其他同学当小评委认真听,听听他字音读得是否准确。
三、再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词语我会认。
5、(1)、出示带拼音的词,自由读一读。
6、(2)、找学生读。
7、(3)找小老师领读。
8、(4)开火车读。
9、(5)变成没拼音的,齐读。
10、(6)玩上上下下的游戏,抢读。
11、(7)玩蝴蝶飞飞的游戏。
2、把这些字宝宝带进课文中尼还认识它吗?齐读一遍。12、2、你能用什么样的办法记住这些字。
换一换:笆—爸、把、吧、爬笛—邮、油
减一减:篱—离、筝—争、筒—同
比一比:笛(由竹子里吹出声音)—苗(田里长出的草)
箩—萝 跟—根
说一说:“笛”字组词
13、加一加:14、3、学写字。(重点指导竹,笛)
(1)、观察结构
15、(2)、生书空,师泛写。
16、(3)、写这个字要注意什么?
17、(4)、生先描笔顺,再描一个,写一个。
18、(5)、组词,展评。
四、小结
交流收获: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引导从课文内容与识字两个方面来说一说。
五、作业
背诵《竹乡之歌》,并把你今天学到的内容告诉爸爸妈妈。
六、板书设计:
竹乡之歌
竹 笛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孩子们,你们知道吗?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里,处处有美景,处处有特色。(图片出示)瞧!我们有被称为瀑布之乡的贵州,还有被称为雪乡的黑龙江。在那个地方白雪皑皑,就像走进了一幅冰封的童话世界一样。
2、孩子们,还记得我们我们前段时间学过的水乡吗?水乡什么多?今天刘老师还要带你们去一个更美的地方去瞧一瞧呢!那里有一大片一大片的竹子,他也有一个好听的名字!他的名字叫《竹乡之歌》。聪明的孩子一定知道了竹乡什么多?竹乡竹多,拿出小手跟老师一起写“竹”字。非常棒,孩子们快快翻开语文书第85页,在田字格上描一描这个“竹”字,看谁描的最认真。孩子们,刘老师看大家刚才美美的写字姿势,还有大家美美的写出的字,相信你们在读书时也一定能读得美美的,让我们一起来走进美丽的竹乡。
二、了解“竹”字和“竹”字头。
1、齐读课文。
2、自己读课文,边读边找出课文中和竹子有关的东西,用你的小铅笔圈一圈。汇报(竹楼、篱笆、彩笔、风筝、箩筐、笛子、竹筒饭)
3、你们找到了这么多竹宝宝,让我们来一起读读他们吧!每个竹宝宝读两遍。(指导篱笆和风筝的轻声)
4、孩子们读的真棒,可是老师就有一个疑惑了,你看这么多的竹宝宝里面,“竹楼”老师知道他一定是竹子做的,一定和竹子有关,可是其他的宝贝他们没有“竹”字,为什么还和竹有关呢?
5、请同学们看这幅图,这是一个“竹”字,他要变了哦!(瞧,我们的中国字和我们的中国人一样,都是特别懂得礼貌和谦让的,我们的“竹”字头,为了给下面的字留足空间,所以把他的小腿收起来了,就变成了“竹”字头。所以说“竹”字头是由什么变来的呀?
6、看着七个竹宝宝在这里待了好久呀!他们离开家都好久了,他们好想回到他们的竹乡去呀!下面同学们用你们的朗读把这个竹宝宝送回竹乡去吧!
三、读中悟,悟中读。
1、孩子们,谢谢你们把这些竹宝宝送回家里去,现在老师知道在这些竹宝宝里面,一定有你最喜欢的,是不是,现在,就请你自己读课文,你喜欢哪个竹宝宝,你就多读几遍,看看他在哪个句子里面,把那个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来。
(1)、学习第一句“我家住在住楼上,青竹篱笆花围墙。” 有喜欢“竹楼”和“竹篱笆”的吗?谁愿意读一下?(他在读“竹楼”时轻轻地把头扬了一下,老师听出来了,他特别喜欢竹楼是不是)真没想到,小小的一个竹楼,如此的可爱,谁还愿意再来读一读第一句。(真好,老师仿佛从你的眼睛里看到了那座花围墙,而且还散发出悠悠的香气呢?)
孩子们,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图片出示,用电子白板)大家快来看“篱笆”这个淘气鬼从句子里跑出来了,现在他们想到真正的篱笆上去,谁愿意把他送回去? 孩子们,你们看绿油油的竹子,从地下伸展起来,把我们的竹楼围了起来,特别的美,孩子们,现在老师请你们同桌互相读一读这句,把篱笆的那种美读出来。
(2)、学习第二句“妈妈彩笔花风筝,爸爸巧手编箩筐。” 孩子们,看一看,有喜欢“风筝”和“箩筐”的吗?这么多孩子喜欢“风筝”和“箩筐”啊!那刘老师要请你美美的读一下这一块。(他读的台美了,特别是妈妈两个字读的好温柔呀!听出你对妈妈的爱了。
谁再来读读这一句?
老师问你们,你们见过风筝是怎么做成的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风筝是怎么做成的。(观看做风筝的视频)。来看,这就是风筝的制作过程,孩子们知道他在做什么吗?看到这些,老师向问一下,为什么这个“筝”字要带“竹”帽子呀!
那除了风筝的骨架子是用竹子做的,就连画风筝的彩笔也是用竹子做的。孩子们看这是什么呀!(图片出示彩笔)这就是妈妈画风筝用的彩笔了,看到这些笔,你能告诉老师,为什么这些笔也要带帽子呢?这个笔杆是用什么做的啊!是用竹子做的,所以说笔要带竹帽子。
孩子们,妈妈就用这些简简单单的毛笔就画出那么多,那么漂亮的风筝,你们觉得妈妈怎么样啊!觉得妈妈很厉害、很能干是不是?那爸爸呢?爸爸在干什么呢?爸爸更能干。看这么多大大小小的箩筐都是爸爸用竹条编成的,孩子们,想夸夸爸爸吗?他的这个句子中,有一个词是夸爸爸的,哪个词?巧手,真准,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爸爸真是巧手,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合作夸夸爸爸妈妈吧!女生夸妈妈,男生夸爸爸。
孩子们,真是因为爸爸妈妈都有一双巧手,他们勤劳勇敢,所以才把我们傣家儿女的生活装点的有滋有味呢!接下来,老师想带领宝贝们一起走进竹乡人民的生活中去,你们想去看一看吗?(3)、学习第三句“傍晚山间笛声起,竹筒饭熟正飘香。”(竹笛声)傍晚时分,婉转的竹笛声想了起来,爸爸妈妈都收工回家了,竹乡的孩子们也背着书包走上了小竹楼,在竹楼上不一会就做好了香喷喷的竹筒饭,竹筒饭的香气飘散在空气中,好像整个空气都是又甜又香的竹筒饭。
孩子们,看一看,这就是香喷喷的竹筒饭了,竹筒饭是装在一个完整的竹筒里的。现在,大家看到的剖开的竹筒里的,白白的就是我们香喷喷的竹筒饭了。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句吧!
孩子们读的好美啊!走出竹乡,我们已经写了这么一首竹乡的歌。看一看,刚才我们在竹乡游玩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写出了这样一首歌,孩子们,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歌吧!
同学们,我们在不经意间,就为竹乡写下了这样一首歌。那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到竹乡去玩,他们去玩的时候,也会给竹乡写好多的歌。孩子们,看一看,他们都写了什么样的歌。一起来读一读。
竹乡什么多? 歌多。
千首歌,万首歌,长笛短笛装满歌,歌唱竹乡新生活。
孩子们,看来我们的竹乡之歌呀!就是傣家儿女对他们的赞美之歌,赞美了家乡的美景,赞美了家乡的人,更赞美了家乡的生活。最后,我们来美美的背一下这首儿歌吧!
孩子们,我们真为我们国家有这么一片美丽的竹乡而感到高兴啊!最后,老师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自己把这一首儿歌读一读,边读边做动作,希望你们读完以后,就把这首儿歌记在心里了。
(4)、“傣家儿女最爱竹,竹乡美名传四方。”
在竹乡,傣家儿女的生活离不开竹。他们吃的是竹筒饭,住的是竹楼,玩的是竹风筝,吹得是竹笛,所以作者说“傣家儿女最爱竹,竹乡美名传四方。”
四、课堂小结
孩子们,今天我们去竹乡去玩了,你们高兴吗?游玩了竹乡,老师明天要带你们去更美丽的地方去玩了。今天我们先下课,好好休息一下。
五、课后延伸
1、在生活中继续查找带竹字头的字。
2、把今天课上学到的新知识讲给爸妈听。
3、背诵《竹乡之歌》。
4、完成生字。
六、板书设计
竹乡之歌
竹乡什么多?
竹乡什么多? 竹多,竹多,小竹楼,青篱笆,竹箩筐,竹筒饭,彩色风筝天上挂。
竹笛声声传四方。
竹乡什么多? 歌多。
千首歌,万首歌,长笛短笛装满歌,歌唱竹乡新生活。
第四篇:竹乡之歌教学反思
《竹乡之歌》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十四单元《丁丁冬冬学识字》中新增的一首儿歌。其主题单纯、内容浅显、语言简练、韵律和谐、富有童趣、贴近儿童的生活。这样更好地帮助学生集中学习带有竹字头的字词,避免了以往归类识字时只有图、字的单调性,使识字教学更有趣味性和直观性。
由于一年级学生对生活中的实物认识深刻,抽象思维是建立在直观思维基础上的。所以就针对他们听力强、记忆力强的心理特点,带学生首先反复朗读课文,直至背下来,然后缩小语境,摘出词语、认读,再把单字从这些词语中摘离出来,把字音与字形对应起来,单独识记,最后把单独识记的汉字放回到课文中,使学生加深对字词的理解,对诗句的更深领悟。
根据资源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在教学本课时,我在原有课件基础之上增加了文字素材、图片素材、将Power Point作为主要媒体资源,将授课思路有条理的串了起来,内容涉及面广,无论是图片还是文字都为上好这节课奠定了基础。竹林风光及竹子编制的实物图片,以生动直观的形式展示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的利用远教资源。
具体运用如下:导课阶段出示幻灯片图画:竹林风光来诱发学生参与,激发学生兴趣。在指导整体感知朗读阶段出示幻灯片,启发学生去逐句理解、投身体验,尝试学习的乐趣。在突破难点时,本课的一个教学重点是学习带有“竹字头”的生字词,因此,在读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找找“竹乡什么多”,在查找中既可以让学生了解竹乡就是因为它和竹子息息相关,理解文本内容,而且可以找出带有本课要重点学习的字词,可谓一举两得。
学生找出了“篱笆、彩笔、风筝、笛声、竹筒、箩筐”这几个词,由于这里有些东西学生很熟悉,但有的东西学生是一知半解,于是我采用了《幸运52》中的猜词环节,让学生说说你知道的东西,可以好几个人一起补充,让其他同学猜,猜中后出示教师收集到的图片加以了解,既可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又可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听话能力、思维能力,从而有效地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
在上《竹乡之歌》以前,我还担心孩子们能否理解少数民族的含义、能否想象竹子的故乡的美丽景色。上完这节课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由于资源的二次看法与整合,孩子们提前预习了课文,且这篇课文的生字词很简单,所以课本内容的学习很快就结束了,剩下的时间,我让孩子们讨论我国的少数民族。孩子们居然知道我国有56个民族,还能说出一些名字来,如:回族、蒙古族等等,说到傣家人的生活,竟然有孩子知道一些,看来课外书籍很好的补充了我们的课堂知识。
在上完这节课后,我在想:语文课是不是就应该局限于课本呢?许多老师都在讲如何利用有限的课堂把知识点落实等等,可很少又老师想到用一点点的时间去进行课外知识的拓展,因此,我们的课堂仅仅是书本的课堂。为了拓展孩子们的眼界,语文课堂必须要贴近于生活。语文课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
课后我更深的感觉到如果没有媒体资源的再次开发与利用,那么良好的教学效果就无从谈起。
第五篇:(已编)评《竹乡之歌》
评《竹乡之歌》
在引导学生认识竹字头时,老师充分利用课件演示并讲解:中国字和中国人一样都是特别懂得礼貌和谦让的,我们的竹字头为了给下面的字留有足够的空间,所以它把它的小腿收起来了,就变成了竹字头。这样一来,既直观又形象地让孩子了解到竹字头是由“竹”字变而来的,做偏旁时要变扁,竖和竖钩要变成点,同时还渗透了礼貌和谦让的教育。发挥了一个环节的多重功效。
本课有着大量的竹字头的字,如:竹楼 篱笆 风筝 箩筐 笛 竹筒饭,朱老师充分利用课堂引导孩子集中识字,掌握带有竹字头的生字,掌握汉字表意的特点。通过字理归类识字方法掌握汉字。了解汉字,掌握规律,帮助孩子提高识字的效率。如 朱老师引导学生说:为什么风筝要戴竹帽子呀?使学生清楚地了解到风筝的骨架子是用竹条做的,就连画风筝的比都和竹子有关。引导学生继续看图,进一步懂得“笔”字要戴竹帽子。使孩子清清楚楚地懂得看到竹子头的字便知道它们都跟竹子有关。
识字要为阅读服务,要引导学生利用有效的时间 多识字、认好字。老师利用自己创编同题材拓展阅读小儿歌,把这些带有竹字头的字嵌进儿歌中,加强复现,提升理解竹乡之歌就是一首赞美之歌。
竹乡什么多?
竹多。
小竹楼,青篱笆,彩色风筝天上挂。
竹乡什么多?
竹多。
竹箩筐,竹筒饭,竹笛声声四方。
竹乡什么多?
歌多。
千首歌,万首歌,长笛短笛装满歌。
歌唱竹乡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