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游戏活动,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

时间:2019-05-12 16:41: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角色游戏活动,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角色游戏活动,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

第一篇:角色游戏活动,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

摘要:角色游戏是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的重要手段,幼儿通过游戏的进行健进其认识发展,本文通过文献法、观察法和个别访谈法,研究角色游戏过程中幼儿谦让、帮助、合作、共享等亲社会行为的发生情况。通过实践研究发现角色游戏能够有效提高幼儿在社会行为中分享、合作共玩、谦让、助人的意识。教师应该重视在游戏中幼儿亲社会行为的教育功能,应有意识地为幼儿创设游戏情境、提供相应的材料,让幼儿通过游戏过程来明确处理问题的方法,建立良好的亲社会行为。

关键词: 角色游戏 亲社会行为 条件创造

一、幼儿亲社会行为调查,发现可塑源泉

在《心理学大辞典》中指出:亲社会行为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谦让、帮助、合作、共享等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这是个体社会化过程中常见的一种社会行为,也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指标。近年来诸多研究表明:幼儿的社会性,尤其是其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不容乐观。很多幼儿不懂交往、谦让、分享与合作。而目前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研究多半集中于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特点、影响因素等,很少关注幼儿亲社会行为是如何发生的。此外,本次研究将采取文献法、观察法和个别访谈法,重点观察中班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其亲社会行为发生的主动性程度,以此作为教师指导的理论依据。

在大量文献检索的基础上设计如下步骤,首先选择并编制了观察量表,记录中班上学期幼儿亲社会行为记录表,主要包括分享、谦让、助人、合作共玩。其中每种形式按照其发生的主动性程度,从强到弱设定了4个水平等级。然后采用事件取样观察法,从江干区某幼儿园两个中班所有幼儿作为观察对象,对角色游戏过程中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生现状进行了现场观察与记录。观察时间为:2010年10月周二、周四下午3:00—3:30,共计5天。

中班上学期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状况 等 级 标准差

总是能 有时能 需要提醒 不能 分享 0 22% 68% 10% 0.3 共玩 10% 28% 54% 8% 0.21 谦让 2% 13% 59% 26% 0.2 助人 13% 33% 47% 6% 0.19 本次调查表明,中班上学习幼儿正处于小班到中班的过度期,亲社会行为较弱。从调查中看出:

㈠分享

在角色游戏中“极其乐意与同伴分享的”发生率为0;“经过老师提醒学习分享的”出现的比率占68%比重最大。通过调查我们也可以看出,有无教师的引导对孩子的影响差别很大。观察过程中曾问过部分孩子:“你为什么同意分你的玩具给他呢?”回答通常是:“老师让给的,老师会表扬我。”“我也可以玩他的啊。”这类答案透视出孩子的分享动机主要是“诱发、互惠、权威”等等。无论如何都不会把玩具分给别人”这类现象还是存在的,占了10%。孩子的理由是“谁让他先拿到玩具啊?”总的来说,分享对中班幼儿来说更多的是作为解决矛盾的一种方式,不具有明显的道德意义。

㈡合作

合作是出现最多的亲社会行为,各个水平所占的比重也与其他亲社会行为有所差异。由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有无教师指导对孩子的表现影响不大。观察中,我们也发现自主自发合作的特别多。但对游戏材料或角色的选择经常会发生纷争,许多孩子都会向老师告状,说别人怎么不对、在抢什么操作材料等。

㈢谦让

谦让不同于分享和合作,就游戏材料玩具来说,在分享和合作中“玩具是大家一起玩,是大家共有的”,而谦让就不一样,对孩子来说“玩具给了你,我就没有了”而不是“你有我也有,大家都有”;就游戏角色来说,“你要扮演,我也要扮演,你演了,我就演不成了”,孩子们很难想到“大家可以轮换着演”,所以通常没有积极主动的谦让。

㈣助人

助人是指在同伴有意或者无意地受到了心灵或者身体上的伤害时给予安慰。中班的孩子在四个水平上的表现可以说出人意料。例如:主动帮别人捡东西,扶起摔倒的小朋友,同时语言上还伴之以“不哭哦”“不痛不痛啦”等。但也有个别孩子无论怎样一点都不同情别人,甚至有点幸灾乐祸的表现。

二、角色扮演法,塑造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

《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幼儿生性爱玩好动,而游戏正是一种集自由、兴趣、需要、快乐、满足于一体,以幼儿为主体的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因此,游戏符合幼儿的天性,且与他们快乐地生活、健康地成长有着密切联系,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有着极端重要的作用。

㈠ 角色游戏的基本特点

⒈ 角色游戏

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运用想象,创造性的反映个人生活印象的一种游戏。

⒉ 角色游戏的基本特点:

⑴ 幼儿对社会生活的印象是角色游戏的源泉

角色游戏是幼儿对现实生活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再现活动,游戏主题、角色、情节、材料的使用均与幼儿的社会生活经验有关。幼儿生活经验越丰富,角色游戏的水平也就越高。

⑵ 想象活动是角色游戏的支柱 角色游戏过程是创造性想象的过程。在角色游戏中,幼儿可以自由地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因而他们对角色游戏的兴趣最为浓厚,幼儿玩角色游戏的主题、角色、情节也十分多样与新颖。

㈡角色游戏的结构以及形式 1.角色游戏的结构

角色游戏是幼儿自己确定主题,编造情节,扮演角色,自己布置游戏环境,自己选择材料,制作玩具用品,自己设计情节,想象适当的语言、动作来进行的一种游戏。2.角色游戏的形式

“游戏是儿童为了寻找快乐而自愿参加的一种活动,并具有多样化特点。”就是说一种活动能使幼儿感到开心、好玩、有意思,并以此为目的主动投身其中,积极从事的,这就是游戏。而角色游戏就是其中的一种,它是幼儿通过模仿、想象、扮演角色、使用玩具、创造性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活动;又是幼儿独立自主的活动。

㈢ 角色游戏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

⒈ 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

在角色游戏中,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意识进行游戏,以角色的身份要求自己完成游戏,角色游戏可以培养幼儿分享行为,在游戏开展过程中,我们不断设置各种分享的游戏练习以提升他们与他人分享的意识。

例如:在“娃娃家”游戏活动中,为幼儿提供一部电话机、一辆小推车和若干大小不一的食物,并向孩子们提出当有“客人”来“娃娃家”做客时,“妈妈”、“爸爸”、“宝宝”应当怎样分配这些物品?启发幼儿学习分享,共同享用娃娃家内的物品、玩具,并用各种食物招待客人等等,让他们在游戏交往的同时分享行为也能随之产生。

⒉ 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

角色游戏为幼儿提供了实践社会交往行为的机会。幼儿通过扮演的角色,反映着现实生活中人与人的交往关系,模仿社会生活中人们的行为准则,学习劳动者的合作交往的方式,待人接物的态度,体验着他们的情感。幼儿在角色游戏中逼真的表现所担当的角色,与同伴合作交往。

如:在玩“开餐馆”的游戏中,扮演服务员的小朋友,会热情地接待每一位客人,说:“欢迎光临”。客人入座后便向他们询问:“小姐需要喝点什么?”,“先生请您点菜”。客人吃完饭走了以后,服务员便彬彬有礼地对客人说:“欢迎下次再来。”又如:“娃娃家”的游戏中,“爸爸”下班回到家了,“孩子”说:“爸爸,您累了吧!快洗洗脸,先喝杯水,休息休息吧!”这样幼儿便学着关心他人,尊敬长辈等好的思想行为,学会正确的方法与同伴合作玩,发展正常的交往关系。

⒊ 培养幼儿的谦让意识 角色游戏中要进行角色的分配,为了培养幼儿的主导性,体现以幼儿为主体,角色游戏应由幼儿自己分配角色,但这样会出现争抢角色的现象。在活动中,你要当售货员,我也要当售货员,你要做司机,他也要做,争论不休。怎么办呢? 如:在一次角色游戏中,有两个幼儿在玩角色游戏,他们打算开汽车,但是角色中有少许的车辆提供,于是就有两个幼儿都想享用同一辆汽车,这时一个幼儿就对另一个幼儿说:“我们来猜拳,看谁赢了谁来当今天的司机。”另一个幼儿说:“好吧。”在彼此的协议下,角色分配就这样获得了成功。而在这个时候,又有其他的幼儿想加入他们的游戏,人数越多,角色的分配就越复杂,他们之间的合作行为就越能体现出来,有限的外部环境促使他们不得不学会谦让——后来居上的幼儿就会使出浑身解数进行协商。

⒋ 培养幼儿的助人意识

角色游戏的内容与形式贴近幼儿的生活,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和兴趣。幼儿通过角色扮演而实现其角色转换过程,进入他人角色并体验他人情感和行为经验,每为幼儿都有参与角色行为练习的机会,他们能在不知不觉中学会理解帮助别人的快感。

例如:我在介入游戏时,当一名没钱来医院里治病的重伤病人,这时,我发现大多数幼儿都能慷慨解囊,主动上前帮忙或是积极地想办法,表现出了最起码的同情心和责任感。我对这些表现都给予了极大的鼓励和正确引导。

三、适时指导,为幼儿亲社会行为创造条件

通过对中班幼儿游戏过程中亲社会行为发生现状的观察研究,我们发现“分享、谦让、助人、合作、公共道德”等五种亲社会行为都不同程度地出现在游戏中,但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教师的引导,所以,教师的观念和引导方式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至关重要。

游戏中的角色、情景、幼儿自己的表现与展开,都依赖于幼儿间的社会交往。角色扮演法要求教育者根据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特点,选择相应的角色,使角色扮演具有针对性,以提高角色扮演的效果。角色游戏对于幼儿亲社会行为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那么该如何有效组织开展角色游戏,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呢?

第一、材料灵活多变,丰富游戏内容

良好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幼儿游戏中的社会环境主要是指教师布置的环境、材料的投放。教师所选的材料首先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其次要种类丰富,不一定要形象、逼真的。材料简单,可以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以物代物、一物多用。如果提供的材料是现成的,分工非常细,幼儿就不需要协商讨论,更不需要想象与创造,那么孩子就不感兴趣,材料就成了摆设。再次要定期增添或更换部分材料,吸引幼儿兴趣。在幼儿熟悉的游戏环境中加入新材料,往往会对幼儿所熟悉的情节形成挑战,促使幼儿尝试新的玩法,发展出新的情节。如:在“娃娃家”放一支笔,会使“妈妈”教娃娃画画,放上牙膏、牙刷,会让“父母”提醒“娃娃”刷牙,保护牙齿健康。材料的投放可以是逐渐增加、变换的,不要一步到位,这样就限定了游戏情节。

第二、教师认真观察,适时角色参与

在游戏中教师先观察幼儿游戏情节的发展情况,如果情节简单,应考虑如何丰富幼儿这反面的经验。然后观察幼儿的行为习惯是否正确。如有的幼儿用手拿东西“吃”,“司机”开车到处跑,不遵守交通规则,这些都需要教师纠正。

幼儿特别喜欢教师跟他们一起玩,教师参与游戏时,幼儿非常兴奋。幼儿在角色游戏中遇到困难,教师要鼓励幼儿自己解决问题。如:在一次游戏中,教师以一名角色身份(顾客)参与了幼儿的活动,招呼——入座——点菜——上菜——品尝——征询——致谢,这一系列过程中,教师就把“点菜”这一新颖的游戏方式传递给了幼儿,影响幼儿的游戏。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各有分工但有相互协调配合,教师要鼓励得到锻炼与发展,为幼儿以后的社交提供必要的准备。

第三,最后教师讲评,愉快结束游戏

要使幼儿愉快地结束游戏,就需要教师掌握时机,即在幼儿游戏兴致尚存的时候结束游戏让幼儿还盼着下次的游戏。收拾整理材料是结束游戏的主要内容。好的结束可以培养幼儿爱惜玩具,做事有始有终。游戏结束后应进行简单的讲评。教师与幼儿一起讨论游戏得失,更有利于促进下次游戏的开展。

第四,家园共同教育,积累社会经验

在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时,不要只注意“物”,更要注意“人”。角色游戏的开展为幼儿提供了一个知识经验相互交流学习的机会,有利于促进幼儿经验的积累,认知水平的提高。角色游戏反映的主要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而要注意引导幼儿观察人的分工合作关系,同时在游戏中学会分配角色、协调同伴间关系,对于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有很大的影响。一般来说,幼儿明辨是非的能力差,在积累经验的过程中难免全盘吸收,这就需要教师与家长的正确引导。

四、实践结果

通过一学期的角色游戏的锻炼,再次从分享、谦让、助人、合作共玩、归还物品方面来调查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状况,观察时间为:2011年3月周二、周四下午3:00—3:30,共计5天。

中班上学期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状况 等 级 标准差 总是能 有时能 需要提醒 不能 分享 19% 29% 46% 6% 0.17 共玩 27% 30% 40% 3% 0.16 谦让 22% 28% 43% 7% 0.15 助人 34% 20% 42% 4% 0.17 本次调查表明, 在角色游戏中能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使幼儿逐渐掌握社会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学习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为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提供有利的学习环境。角色游戏材料的使用、角色选择的范围、角色扮演技能、游戏时间、互动行为和语言沟通6个方面是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直接表现,这些反映了幼儿亲社会行为水平的高低。通过一学期的调查,幼儿亲社会行为与其心理水平都有一定的发展,幼儿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观点采择能力,能够注意和体会他人的情感和需要,具备一定的自我控制意识和能力,这为其友好交往行为的发展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另一方面,通过对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观察发现,角色区的规则教育,以简单的一两句话告诉幼儿应该遵守的行为规则。

五、总结

《心理学大辞典》中对于“亲社会行为”的解释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谦让、帮助、合作、共享等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在角色游戏中幼儿必须分享、合作、谦让,以保证游戏的顺序进行。本文就角色游戏对中班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影响做了实践研究,将江干区某幼儿园两个中班所有幼儿作为观察对象,通过文献法、观察法和个别访谈法,研究角色游戏过程中幼儿谦让、帮助、合作、共享等亲社会行为的发生情况。通过实践研究发现角色游戏能够有效提高幼儿在社会行为中分享、合作共玩、谦让、助人的意识,进一步确定角色游戏对于幼儿亲社会行为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为了提高角色游戏的质量,教师要创设良好的游戏情境,提供丰富的游戏材料和内容,积极参与其中,联合家长共同努力。参考文献:

[1]曹中平,幼儿教育心理学,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9.[2]庞丽娟,幼儿社会交往的研究,教育导刊,2006.10.[3]朱智贤,心理学大辞典,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6 [4]杨丽珠、吴文菊主编,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第二篇: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学习人际交往

“教育诊断”栏目:

您好!“自主点心”是我园的一个特色活动,形式是在早晨的点心时段,将用点心和区域活动结合,孩子们在活动中可以自己选择活动的内容。同时,每周我们还有一个内容是孩子们必学的。可以说,这一环节既是点心与区域的结合,又是自选与必选的结合。这样自主的活动形式很受孩子们的喜欢,因为这个活动发挥了孩子的主动性,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充分体现了孩子的主体性。这时,也是我们老师最喜欢观察的时候,因为每个孩子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水平,都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显现。

这天,我们中一班的自主学习内容是泥工“可爱的蜗牛”。由于在周一我们已经集体介绍过,所以今天就直接进入了活动。孩子们看着自主活动的图示,走到了自己选择的活动区域,而我则在一边静静地观察着他们。

突然,子舆大声地叫我:“杜老师,我没有橡皮泥!”我问:“你的橡皮泥呢?”因为在开学时,每个小朋友都领到了一份橡皮泥。“我的橡皮泥带回家去了!”我说:“那你就和小朋友商量一下,让他们借点给你用用吧!”就在这时,子舆右边的睿博主动说:“我的橡皮泥借给你吧!”边说边递了过来。没想到,子舆看了一眼说:“你的橡皮泥太硬了,我不要!”说着,还将睿博的橡皮泥推了回去。子舆的言行让我出乎意料,心想:别人主动借给你,你还挑三捡四的。睿博肯定也没有想到会有这样的结果,他有点尴尬,有点失落,然后自我解嘲:“不要拉倒,本来我自己还要玩呢!”

没有等我说话,子舆又侧着头对左边的彬睿说:“你的橡皮泥借给我用用,好吗?”彬睿边捏着自己的蜗牛,边说:“我的橡皮泥也很硬的,你捏不动的!”彬睿的话让我很惊讶,这个小家伙居然用这样的话来拒绝子舆,但转念一想,这或许正是让子舆审视自己言行的方法。于是,我没有说话,继续观察。面对彬睿非常直接的拒绝,子舆没有说话,他绕过去走到相印的旁边,侧着脑袋问:“你的橡皮泥借我用用,好吗?”相印也是边捏着橡皮泥,边头也不回地说:“我的橡皮泥也是硬的,你捏不动的!”……就这样,子舆遭到了一组所有小朋友的拒绝,转了一圈的他,又回到原来的座位上,带着哭腔对我说:“杜老师,你看他们都不借给我!”

观察到了事情全过程的我反问他:“那你有没有想一想,他们为什么不愿意借给你呢?”我的反问,给子舆带来了思考。后来,在我的引导下,子舆似乎明白了自己借不到橡皮泥的原因,但是从他的表情中,我可以清晰地感觉到他并没有从内心中表示认同。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规定的社会教育的目标中,有“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可是反思整个事件,我觉得从子舆自身社会性发展的角度来说,同伴们拒绝的语言虽然可以帮助他反思自己的言行,在自然后果法中尝试到自己言行带来的后果,从而调整自己的言语和行为,但是效果却不明显;而从同伴的社会性品质来看,他们的言行恰恰又表现出了消极的一面。说实话,几个孩子非直接拒绝的话语让我感到了惊讶,惊讶于他们的拒绝方式、拒绝能力。反思自己的言行,我又担心在事件发展过程中,我的无反应会不会对他们的助人情感、同情心产生不良的影响?希望专家能指点迷津,遇到此类事件应该如何引导?

江苏省张家港市花园浜幼儿园

杜晓燕

杜老师:

您好!

儿童社会化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要学会与他人交往,而一个人社会技能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其社会交往的效果。幼儿在三四岁时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即要与他人建立起良好的社会关系,在这一时期,他们对同伴的兴趣增加了。对4岁的子舆来说,他正处于建立童年友谊的需求时期,有同伴交往的需要,但是由于缺乏人际交往的技巧,即使在您的引导下向睿博求助,可是当睿博给予他帮助的时候,他以“你的橡皮泥太硬了”为由拒绝了睿博的帮助,进而导致了同伴对他的“拒绝”。

一、“拒绝”背后的原因

通常,幼儿的社会行为可分为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比如在别人需要帮助时帮助别人,在别人痛苦时能给予安慰,与别人一起分享喜悦与痛苦等,它是人与人之间形成和维持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幼儿在亲社会行为的人际交往中往往表现出谦让、帮助、合作或分享等,反之则表现出矛盾、冲突、冷漠或拒绝等。当然,案例中子舆的表现决不意味着他存在道德问题。学前阶段的幼儿由于受到自我中心倾向的影响,社会行为中没有利他观念,表现出利己行为是很正常的,然而如果长期得不到成人的关注或引导,就容易发展成为只管个人喜好、只关注个人需要的利己主义者,只关注个人利益,对别人的忧伤漠不关心,对别人的困境视而不见,甚至对别人给予的帮助也会掂量轻重再选择接受。在儿童的社会生活中,没有什么比同伴的接纳更能引起他们的注意了。利己主义者被同伴接纳的程度较低,他们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长期处于不利地位,很少得到同伴的接纳和喜爱,难以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对其社会性和整个心理的发展都是十分不利的。

当子舆向其他同伴求助的时候,他遭到了同伴们一致的“拒绝”。为什么会这样?也许,当大家发现彬睿用“我的橡皮泥也很硬的”理由成功地拒绝了子舆的请求时,自觉地模仿而学习了这样的“行为模式”,这也是学前期孩子的正常反应。我们知道,社会化是儿童学习与发展的中心任务之一,主要是通过人际交往以及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进行的,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而在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的过程中,模仿是幼儿社会学习的基本方式之一。然而,提供幼儿这种模仿榜样的根源从何而来?每个孩子从出生那一刻就处于一定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之中,这必然会对其身心发展造成影响。很多看到案例的父母可能会惊呼:“怎么会,我们在家里可不是这样教的。”其实,幼儿模仿的榜样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也可以是电视、图书或故事中的虚构想像,其中,家庭与幼儿园的生活、同伴间的游戏、社区环境及文化、大众传媒等都可能成为幼儿社会学习的影响源。环境是具有同化作用的,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正是借助了模仿以及同化,幼儿逐渐习得所在社会群体认可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值得注意的是,影响源未必都能给予幼儿正向的引导,有时候还教会了幼儿自我中心回避责任的办法。

二、如何帮助幼儿学习人际交往

在案例中我们看到,您并没有直接干预出现问题的双方,只是用反问的方式提醒子舆反思自身言行是否合适,并暂时采取了“无回应”的方式应对拒绝子舆的孩子们的行为。在我们看来,“无回应”的方式至少当下胜于立刻对孩子们的“拒绝”进行评判或强行纠正。如果,您只是简单地要求子舆“别人给你帮助,你就应该接受”;对于“拒绝”子舆的孩子们,要求“别人向你求助,你就应该帮助”、“别人有需要,你就应该分享”……这其实是一种不正确的观念和做法。试想,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目的如果只是为了让其“听话”、“给予”或“接受”,高控制求得幼儿温顺驯服,易形成其对成人的高依赖,变相地助长了幼儿的伪装和迎合,将直接影响到幼儿自主性的形成,导致自律意识与思考解决问题能力的缺乏,一定程度上又加剧了幼儿教师或成人对幼儿的控制,形成恶性循环的怪圈。可见,简单地让幼儿从“拒绝”变为“迎合”并非解决良策。

不善交际的幼儿更易遭遇孤立,主动孤立的幼儿更易招致同伴的拒绝。那么,作为成人该如何帮助幼儿学习人际交往呢?

移情: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幼儿换位思考

作为成人,我们必须相信孩子是可以理解、可以沟通的,关键是成人要愿意“蹲下去”倾听幼儿,与幼儿对话,并试图读懂孩子的“密码”,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才能真正理解幼儿。比如在案例发生之后,您可以与幼儿真诚对话,引导他们换位思考:“假如你是子舆,所有的小朋友都不愿意借橡皮泥给你,你有什么感受?”“子舆,你非常愿意给你的好朋友帮助,可他却嫌你的东西不够好,不要你的帮助,你心里怎么想?”……并鼓励幼儿说出自己的想法,提醒幼儿注意、了解他人的渴望、情绪和意见,才有利于幼儿克服自我中心的思维,学会“设身处地”地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这样的方式,我们叫做移情。

移情也即感情转移,它是个体对他人的情绪反应。在以往的研究中认为,移情与亲社会行为呈正相关,也即移情的能力是有助于亲社会行为诸如分享、助人等行为的产生的。移情与利他行为之间有更高的相关,善于移情的幼儿不仅能够识别别人的情感,而且也能够去感受这种情感。以分享为例,分享是一种与他人共同活动过程中经常出现的利他行为,分享行为的发出者常常会伴有一定的牺牲或损失,但如果我们能借助移情的方式帮助幼儿理解当他分享时给别人带来了快乐,并从分享的行为中得到情绪上的愉悦和满足感时,就更能体味“痛并快乐”的情感,进而逐渐了解分享行为的意义。当幼儿能够以他人的视角来看待问题,这样才能不至于完全地以自我为中心。

体验:在活动中学习人际交往的规则与技能

学前期既是人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个性初具雏形的时期,这一时期社会化程度的高低,不仅直接影响幼儿童年生活的幸福快乐与否,更可能影响其一生的学习、工作与生活。教育必须要帮助孩子在社会化的进程中不断发展并奠定良好的社会性与健康个性。然而,幼儿社会领域的学习与发展,并非单一的“社会课”的“教”所能实现,正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的,“社会领域的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社会学习往往融合在各种学习活动中,并渗透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实践活动中的体验是幼儿学习人际交往的最佳途径。

案例

开学后,中二班新开了一个建构区,里边投放了很多孩子们以前没有玩过的玩具,开展区域活动时建构区一下子挤进十几个人,争吵声、哭闹声、抢夺声此起彼伏。为此,老师在区域活动后组织孩子们进行了讨论。

师:“你们在建构区里游戏的时候遇到什么问题了?”

幼:“大家都在抢玩具,没办法玩了。”

幼:“老师,里面的人太多了。”

师:“是啊,建构区地方不大,挤那么多人进去是没办法玩了。可是,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呢?”

幼:“老师,别给那么多人进区吧。”

幼:“每次只给6个人玩。”

幼:“如果很多小朋友都想进去玩,就轮流玩。”

幼:“谁先去谁先玩……”

之后,老师在如何有效控制建构区的人数上将规则建立的权利提交给了幼儿,并鼓励幼儿通过去平行班参观、小组讨论、常规试行等方式商议体验,最后通过投票的方式选出了最佳办法。正是因为是幼儿自己讨论、感受、选择的,实施起来特别顺畅。

案例中,当幼儿感受到没有规则的不便,就自然理解了建立规则的重要性,这是需要以体验为基础的。大多数幼儿在家庭中是没有分享、轮流、等候、接纳等的经历的,即便他拥有兄弟姐妹、家庭中材料足够丰富,他们可以充分自由地选择,而在教室中,空间、设施和材料有限,幼儿必须学习这些最基本的同伴交往技能,这也是形成良好社会行为的基础。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各种各样的活动情境,引导、帮助幼儿体验,如当幼儿被别人拒绝接纳的时候,与之讨论什么样的行为受大家欢迎,想要得到别人的接纳应该怎么做;当幼儿拒绝接纳的时候,引导其发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去尝试接纳,就算是不能接受也能坦诚自己的理由;当幼儿与同伴发生矛盾或冲突时,指导他尝试用协商交换、轮流、合作等方式解决冲突;当别人向幼儿发出“分享”的请求,教师可以通过亲自示范、角色扮演等方式帮助幼儿学习如何与他人分享;当然,别人也有拒绝与幼儿分享的权利,当幼儿因为不能够与他人分享而情绪低落时,引导他尝试用注意转移、反向思维、离开现场等方式进行自我调适……结合具体的情境,帮助幼儿学习人际交往的基本规则和技能,所有的利他行为也需要幼儿在活动中反复锻炼实践,通过具体行为规则的内化,转变为幼儿自觉的行为。

榜样:教师与家长形成合力

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学习和形成,主要是通过观察性的学习和模仿达到的,因而成人在影响幼儿的社会行为方面起着重要作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社会领域特别指出,“幼儿的社会性主要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通过观察和模仿潜移默化地发展起来的”,因此,“成人应注重自己言行的榜样作用”,基于学前期幼儿最容易塑造和施加影响的特点,通过给幼儿正向的言行示范,引导其行为习惯的行成。

案例

休息时,教师让孩子们排队去喝水,队伍总也排不好。有几个小调皮总要去“加塞”,其他的孩子不服气,一个顶一个地往前挤。最前面的孩子被挤得摇来晃去,一下子把水泼在了身上。教师扯起嗓门提醒孩子们“队伍排好了”,可过了一会儿还是乱了。这时,教师也口渴了,端起杯子准备去接水,碰到水龙头的一瞬间,她下意识地停住了,转而排到了队尾。孩子们看见了,互相交头接耳:“快看,老师也排队了。”队伍慢慢变直了,几个小调皮乖乖地排到了教师的身后。

幼儿的社会性培养还需要家园保持一致,密切配合,教师要学会请家长成为自己强有力的支持者。家长如何支持,又怎样支持呢?教师必须将幼儿社会性培训的要点和家长配合的要求告知家长,不管选取的是什么方式,直接、明确是关键点。以社会性技能人际交往的“轮流”为例,我们都知道,让幼儿“有规范”与尊重幼儿并不矛盾,适当地“延迟满足”,有时候比“即时满足”、“常量满足”、“提前满足”有更多的益处,让孩子体验轮流等待,才能变得更有耐心,更会做到自我控制的孩子也会更懂得珍惜。但是,如何让家长理解这样的道理并积极地给予配合呢?一名幼儿教师就恰当地利用了“小贴士”,与家长进行真诚沟通。

亲爱的家长:

9月份您孩子在幼儿园正在学习的社会性技能是“轮流”。请帮助提醒您的孩子在家里也要学习“轮流”,支持我们在幼儿园的工作!

下面是您的孩子在园尝试“轮流”的主要内容:

当您的孩子和他的小伙伴游戏时,他能够轮流;

您的孩子会说“该我了、该你了”,“你先玩,我后玩”;

您的孩子可以和他的小伙伴轮流玩玩具。

希望您也能给他创造与同伴一起轮流玩的游戏情境,同时,当他能跟他人轮流玩的时候,请给予他表扬和鼓励。

期待您的配合!非常感谢您!

这张便条,清晰地解释了教师指导幼儿学习交往的社会性技能,既让家长很好地了解到教师的工作,也提供给家长如何参与并帮助幼儿迁移的方法,这样的方式简单有效。家园协作是两个同样肩负着幼儿人生启蒙教育重任的社会组织及其成员之间的携手,它使得来自两方面的学习经验更具有一致性、连续性和互补性。只有家园协力,为幼儿创设温暖、关爱、平等、一致的生活氛围,才能更利于幼儿在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中获得安全感与信任感,形成基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成人与幼儿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幼儿有自己认识世界的独特方式、处理事件的独特话语方式和表现方式,此刻读懂孩子,是我们理解与尊重他们的前提。然而要读懂孩子并非易事,不仅需要抽象而普适的爱,更需要我们以专业的眼光解读幼儿言行的能力。人是社会的存在,因此,发展起能建立良好人际沟通关系的个性与技能,对于维持儿童的生存十分必要。幼儿正是在人际互动中体验交往的乐趣,学习交往的技能,理解交往的基本规则,从而形成对人对己的正确态度;而幼儿也正是在学习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学会了怎样看待自己,怎样对待他人。

第三篇:角色游戏对幼儿社会交往行为的培养

角色游戏对幼儿社会交往行为的培养

栅瑶

一、问题提出

在 21 世纪 这 个竞 争 与台作 并存 的 社 会背 景下,“学会共㈣生活,学会与他人~起生活”,已成为当今教育的重大问题之一。而角色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游戏,它具有典型的社会性,是对现实社会的再现。通过角色游戏的开展幼儿可以实现与同伴 的交往活动,构成实际的社会关系网络 .为形成积极的社会交往行为提供了条件.推动了幼儿社会化的进程。但从 目前幼儿园角色游戏的开展及幼儿社会交往现状来看,还存在相当大的问题。1.角色游戏在幼儿园开展中的问题。首先,提供的游戏类型或活动形式 单一。目前幼儿园开展较多的只是积塑拼插游戏。调查表明,游戏的开展远未达到多样化,尤其 是角色游戏的开展在很多地区还是空 白。其次,角色游戏的材料是教师统一安排,硬性规定的。材料单一一,满足不 了幼儿的需要,难 以激发幼儿的创造和想象。而且游戏材料的准备不够科学,都是塑料制品,且体积大。另外,教师 的指导欠灵活,指导方式程式化。指定角色、固定方式、情节套路陈旧。

2.幼儿社会交往行为在现实中的问题。幼儿强烈 的好奇心和好模仿,使其在不成熟的认知上耳濡 目染许多不 良的社会交往行为。笔者通过查阅资料和对实际情况的观察分析,发现和总结 出了幼儿身上常见的几种不良社 会交 往行 为 :

(1)“小霸王”型,这类型的幼儿在行为上非常强硬 .喜欢和成人交往,以自我为中心带有攻击性,不顾他人的感受,做事又缺乏耐心。

(2)“小强盗”型,这类型的幼儿给人的印象是不明事理,甚至是 自私、占有欲强。这些孩子似乎难以理解 “我的”和 “你的”之间的差别,在他们头脑里喜欢的都是 “我 的”。(3)“受气包”型,这类幼儿在幼儿园里经常受到委屈。不敢反抗也不敢跟老师说,他们最缺乏的就是勇于 面对 困难 的勇 气和 方法。

(4)“含羞草”型,这类幼儿在众人面前表现出胆小、害羞、不 自信,甚至是逃避现实。这样的幼儿缺少的不是才能,而是缺少与人交往的信心和勇气。(5)“独行侠 ”型,这类孩子在家、在外表现出的截然不 同,民间俗称 “双面虎”或 “洞里老虎”。基 于上述 问题,笔者根据角色游戏的相关知识和作用,提 出通过角色游 戏来改善幼儿不 良的社会交往行为。形成积极的社会交往行为,以促进幼儿社会化的进程 和发 展。

二、角色游戏的教育社会学价值

当今 社会是一个 竞争 与合 作的社会,学 会合作,与他人友好和谐交往显得尤 为重要。角色游戏作为幼儿集体活动形式的一种,可 以让幼儿聚在一起,形成活动群体,幼儿在其 中体验 团队的力量,为 了共 同的目标,按照一定的规则,分工合作。幼儿通过 自主的选择游戏主题、角色和游戏材料,同时为 了能将游戏很好 的进行,必须履行幼儿所扮演的 “社会角色”。由此以来,幼儿的行为不仅在角色中受 到了限制,同时也会受到其他伙伴 的监督。这样,幼儿 的某些不 良社 会交往行 为就会受到抑制,其 良好 的 作意识、分享行为、谦让他人的行为就会得到凸显和保持。可见,角色游戏让 幼儿逐渐成 为社 会的人,具有 独立人格 的人,从而推动了幼儿社会化 的进程。

三、角色游戏对幼儿社会交往行为的重要作用

1.角色游戏强 化幼儿社会交往意识 和社会角色规范。角色游戏是幼儿 自己锻炼 自己承担社会角色、遵守社会角色规范 的一种 自我教育活动。幼儿通过角色游 戏 表 现 出一 种 积 极 参 与 社会 交往 活动 的 主动 性,培养 自己的角色意识及对角色规范的认 同。如 :在幼儿的角色游戏中,小花和她的伙伴们开了一个 “小卖部”,能够热情而又有礼貌地对待每一个 “顾客”。笔者通过参与游戏和小花进行交流,“我今天忘带钱了,可我真的很需要这个东西。”小花一脸的稚气,笑着说 “没事阿姨,您先拿去用吧。”不 过她又想,我得先记下来。教 学 园 地 /降 育 ·游 载在游戏中,她也主动的帮助其他的伙伴,表现出了坚守岗位、热情待客、友好合作、乐于分享的 良好的社会交往行为。2.角色游戏培养幼儿互助协作精神和集体意识。人文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 “当儿童生理、安全的需要得到满足时,儿童就渴望有所归属 成为集体中的一员。渴望在团体 中与他人建立深厚的情感。在角色游戏中.幼儿需要一起计划、建构和改变游戏活动的主题 分配角色。所以角色游戏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和集体意识。角色游戏开始前,必须做一系列的准备工作。例如商量游戏的内容、角色的分配、游戏规则、游戏材料等。在游戏中,幼儿必须注意他这个角色和别的角色之间的关系,保持双方协调一致。游戏结束后,幼儿还往往就个人 的行动是否协调进行一番讨论。可见 .角色游戏开展的整个过程无形 中培养 了幼儿 的互助精神。

3.角色游戏有助于克服幼儿 “自我中心化 ”学会理解他人。当今社会,独生子女的问题引起了社会和教育的高度关注。他们不乐于交往,甚至出现固执、争抢东西等行为,逐渐形成 了以 “自我为中心”的现象。但通过角色游戏的开展,幼儿 由于担任了某个角色 .他必须以别人 的身份出现时。他既是 “别人 ”又是 自己,即“观点取代”,以他人观点来看事情的能力,它包含了解他人看到什么、他人的想法和感觉。在这种 自我与角色的同一与守恒中学会发 现 自我,发现 自我与他人的 区别。使 自我意识得到发展。学会理解别人,学会从别人的角度去看问题。四、角色游 戏 的设计 思路 和教 学设 想

1.自主交往的 “社会”环境是幼儿进行社会交往的前提。角色游戏是幼儿学习合作、分享快乐、遵守 日常行为规范的活动。作为教师.要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社会交往环境。首先,应为幼儿提供 良好 的心理环境。和谐、愉快、自由的心理环境使幼儿的交往能充分展开。其次,角色游戏中各种角色关系的存在,将促使幼儿广泛地接触他人,扩大 了幼儿的交往范围,有利于强化幼儿在交往 中形成的积极 的社会交往行为。如 :“小医 院”游戏中,为 了抢救 “病人”,“医生们”急 “病人”所急,从 “这一科”转到 “另一科”通过几小时的紧张“治疗”,“病人”终于脱离了危险,“医生们”也都开心的笑了。

2.角色游戏的规则 引导幼儿进行积极的社会交往。规则是对行为的一种规范和约束。角色游戏有它 内在的规则,幼儿通过在角色游戏中所扮演的角色,通过角色本身所包含的行为准则严格要求 自己的行 为。在各自相对独立的小 组游戏和集体 游戏之 间,幼儿可以相互协商,并能模仿成人 的言行对游戏进行评价。从而在 “成人”的世 界里,学会积极地进行社会交往。所以,幼儿对游戏 规则 的首先关注正是他们积极学习社会法则的反映。如 :在 “小司机”游戏 中,由幼儿教师提供特定的游戏环境和规则,“红、绿灯亮 了”该怎么走? 有行人的时候怎么做? 对旅客的态度应该怎样? 等问题,使幼儿充分联 系现实生活,并能积极准确的作出回答,最后能正确的模仿成人进行 活动,完成游戏的开 展。3.适 当丰 富的游戏 素材 帮助幼 儿练习社会交往行为。首先,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拓宽角色游戏的 内容来源。教师可以在上课、日常生活、节假 日活动等拓宽幼儿的视野,丰富幼儿对社会生活印象。还可 以引导和组织幼儿走人社会生活中去观察体验。如观察警 察叔叔是如何指挥交通,行人如何遵守交通规则。通过角色游戏 的开展使幼儿对现实社会生活中所观察 到的在游 戏 中再现。其次,提供合适的场所及丰富的玩具、游戏材料,是幼儿开展角色游戏 的物质条件。这些物质材料可 以激发幼儿的想象 .满足幼儿对 “成人世界”好奇 .能够使幼儿很快进入真实的情景。同时,教师还 可以调 动幼 儿参与游戏场地 的布置,制作游戏材料等,这样 也可以在准备游戏材料的过程中练习幼儿的社会交往。另外,教师要提供充足 的游戏时 间,保 证幼儿角色游 戏 的 深 入 开展。只 有 在适 当 的时 间 里 .幼 儿才 可以找到游戏伙伴、分配角色、准备材料、计划游戏等。所以角色游戏的活动时间不少于 30 分钟。

4.教师参与、指导并逐步培养幼儿积极的社会交往行为。首先,教师应教会幼 儿分配和扮演游戏 的角色。游戏最初,幼儿只热衷于对某一角色动作、语言、行为的模仿。而通过教师 的指导,幼儿能够置身于 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中,与同伴进行良好 的社会交往。其次,教师可以直 接以角 色者 的身份介入到游戏中。根据游戏 内容来选择介入 的形 式 :① 语言介 入。如 :幼儿在玩 “小厨师”时,有些幼儿就什么都不做。在一边玩。或是占用所有的 “厨具”。这时教师可用语言引导 “客人都等不急了,你看他一个人忙不过来,我们是不是帮帮忙啊?”或其他语言的暗示。②行为暗示。即教师利用动作、表情、眼神等肢体语言,以及通过提供材料、布置场地、动作示范等方式来对幼 儿的游戏 行为做出反馈 .从而塑造幼儿 良好的游戏行 为。这种方式直接有效,能够产生较好的效果。另外,在具体的游戏中指导幼儿的行为。幼儿进行交往时,最初表现较好,但一段间后,幼儿就会表现出追逐打闹、抢夺玩具等不良的交往行为 .这时,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 .根据幼儿的表现进行引导和个别教育,从而使幼儿改掉不良的社会交往行为,形成 良好 的

社会交往习惯。

5.重视游戏的评价,以巩固幼儿积极的社会交往行为。对幼儿的角色游戏进行评价。可以了解幼儿进行角色游戏的水平,以便更有针对性、更有效地指导幼儿角色游戏 .促进儿童社会化的发展。如:幼儿在角色游戏中所表现出来 的积极的社会交往行为,教师要给与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哇,你做的真棒”、“大家都应该向他学习”之类的。但对于幼儿在进行角色游戏中所存在的不 良的社会交往行为,教师应采取多种途径来 引导幼儿积极的社会交往行为。如采用故事、儿歌、讲述、谈话、表演等手段向幼儿介绍有关社会 交往 的知识,对故事或其他内容中 “角色”(人物)的评价,使幼儿形成积极的交往态度、正确的交往方法,来改进幼儿不 良的社会交往行为,从而巩 固幼儿 良好的社会 交往行为。

五、结束语

德 国教育学家福禄 贝尔认为 “儿童早期 的各种 游戏,是一切未来生活的胚芽,因为整个人生就是在游戏中,在他最柔嫩的性情 中,在他最 内的倾 向中发展的、表现 的。”而角色游戏的开展促进了幼儿早期积极 的社会交往行为的形成。幼儿通过参与角色游戏,学会了协商合作、与同伴友好相处、乐于分享等良好的社会交往品质。角色游戏不仅对幼儿的社会交往行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也促进了幼儿社会交往水平的提高,加快 幼儿社会化的进程。

第四篇:幼儿大班角色游戏[推荐]

幼儿大班角色游戏《小医院》

滑晓倩

运城市临猗县楚侯乡中心校

【游戏主题由来】

通过一次谈话活动,我发现孩子们最近对药的种类产生了兴趣,还模仿药剂师学着包起药来,看着自己包好的“药”整齐的放在盒子里特别自豪。有的孩子建议开个医院吧。大家一下来了兴致,所以我们选择了“医院”这个游戏。【游戏总目标】

一、了解医院工作人员及其职责,模仿和扮演医生、护士及病人等角色,体验角色扮演的乐趣。

二、能迁移生活中关于医院的知识经验,与同伴合作创设医院的环境。

三、学习用协商、轮流等交往策略分配角色,能共同解决游戏中出现的问题,不断发展游戏情节。

四、合理摆放、爱护材料,创造性的使用材料。

五、缓解幼儿对医院、医生、打针等的排斥感和恐惧心理,在生病时从心理、身体上能配合医生的工作。

六、对医生这个职业充满敬佩的感情,体验医生和护士工作的辛苦。第一次游戏

【游戏目标】

一、了解医院工作人员及其职责,初步扮演医院中的各种角色。

二、生病时懂得要医院看病,了解看病的基本程序:挂号-看病-取药。

三、大胆有创造性地选择替代物与游戏材料,根据游戏需要自制简单玩具。

【游戏准备】

经验准备:

1、在谈话活动中引发幼儿关于看病的生活经验,了解医院工作人员的职责。

2、和爸爸妈妈一起收集关于医院的废旧物如:药瓶、病例卡等。

物质准备:在医院投放病历卡、听诊器、针筒、药品等环境创设:创设医院的环境

【游戏过程】

一、教师出示听诊器和针筒和病历卡,引出游戏,激发幼儿参与游戏的乐趣。

师:小朋友,这是什么?你们在什么地方见过听诊器和针筒?医院里有谁?他们的工作是什么?

二、师幼共同回忆去医院看病的流程:挂号-看病-取药师提问:你们去过医院吗?为什么去医院?去医院看病时,先要做什么?接着做什么?最后做什么?

师小结:小朋友身体不舒服的时候,要去医院看病,看病时,要先到导诊台的护士那填写病历,然后到主治医生那去看病,看完病再去药房取药。

三、提出游戏要求

1、要协商讨论,解决医院开业前的各种问题。

2、要选择各种替代物,创设医院环境。

3、按意愿选择角色,分工扮演医生、护士及病人等角色。

四、幼儿游戏,教师以病人的身份介入游戏,观察指导。

1、观察幼儿能否协商、分工,形成初步的角色意识。

2、观察幼儿是否能掌握看病的基本程序:挂号-看病-取药。

3、观察医生、护士能否明确职责。

五、整理游戏材料和环境,师幼分享游戏体验,评价游戏情况。

1、整理游戏材料和环境。

2、交流游戏情况。

师提问:

1、你今天扮演了什么角色?你是怎么做的?

2、你在游戏中遇到什么困难?你是怎么解决的?

3、下次的医院游戏你认为可以增加什么材料?

第二次游戏

【上次游戏回顾】

从上次游戏中,我发现幼儿对于医院游戏是充满兴趣的,特别对于医生这个角色充满向往。但是在游戏中我发现,因为第一次玩这个游戏,幼儿出现的症状与其他主题游戏第一次出现的症状都大同小异,即语言交流不够丰富,情节断续,不知该如何往下发展,并且在游戏过程中很容易笑场。但是医生的看病时,不能很好的对症诊断,不能根据病人的病状做出相应的策略。且形式单一,对于打针尤其感兴趣,不管什么病症都要求病人打针。因此,针对这些情况,我对游戏方案进行了调整。

【游戏目标】

一、明确所扮演的角色,增强角色意识。

二、尝试根据不同的病症,针对性提出治疗的方案,能对症下药。

三、能运用礼貌用语进行交往,促进角色间友好互动。

【游戏准备】

经验准备:在谈话中,引导幼儿回顾医生看病的方法,初步了解不同的病症的不同的诊断方法。

物质准备:增设压舌板、手电筒、体温计、白大褂、白帽子、护士帽、药瓶等。

环境创设:丰富医院的环境布置。

【游戏过程】

一、回顾上次游戏存在的问题,明确角色意识。

师:上次游戏中,老师发现扮演医生的小朋友对不同的病人都用了一样的看病方法,而且喜欢给病人打针,这样对不对?为什么?

师:要怎么样才能帮助病人把病看好?

师小结:医生要仔细询问病人哪里不舒服,然后要看看他不舒服的地方,一般的病只要吃药就好了。

二、提出游戏要求。

1、与同伴协商角色分配。

2、导诊的护士要主动与病人问好,游戏中要用礼貌用语。

三、幼儿自由选择角色开展游戏,教师观察指导。

1、适时以病人的身份参与游戏,制造问题,让医生解决,观察医生对症诊断的情况。

2、观察医院工作人员与病人之间语言交流情况。

第五篇:家庭氛围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家庭氛围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摘要

本文通过在阐述家庭氛围和亲社会行为的相关理论的基础上,说明了在当今这个快节奏的生活环境下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和一种亲密和谐、温馨自由的家庭氛围,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许多家庭,尤其是家长,却忽视了它的重要性,导致对幼儿亲社会行为产生消极的影响,本文也针对其消极影响提出了应对策略。

关键词:家庭氛围;幼儿;亲社会行为;影响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前言

一、家庭氛围及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相关理论

(一)家庭氛围的概念

(二)亲社会行为的概念及发展

(三)家庭氛围与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关系

1、幼儿亲社会发展的必要性

2、良好的家庭氛可以促进幼儿亲社会的发展

二、家庭氛围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一)家庭环境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1、物质环境

2、精神环境

(二)家庭的学习氛围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三)家长的教育观念及方式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1、家长教育观念的影响

2、教育方式的影响

(四)家庭成员之间的言行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五)家庭成员的关系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1、父母与祖父母之间的关系

2、父母的关系

3、兄弟姐妹的关系

三、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促进幼儿的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一)注重关注孩子的成长细节

(二)提升自身素养

(三)重视亲子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四)密切家庭成员的关系

(五)维护家庭的完整性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词

前言

亲社会行是一种积极的社会行为,它受到人类和整个社会的肯定和鼓励,对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进步具有至关重要的积极作用。费洛伊德认为,一个人如果没有经过社会化的话他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幼儿期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从自我中心转变为具有利他行为的过程,它也是幼儿内在的心理特征外在的表现。这不仅仅能够加快他们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社会化进程,而且这能够使他们成年后培养良好的社会行为及心理健康得到很好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未来社会更好发展的需要,通过研究发现在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过程中,影响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因素有许多。家庭作为幼儿最早最先接触的环境,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家庭氛围。尽管家庭氛围的作用如此重大,但是,研究发现当前家庭中仍然存在着许多影响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的消极因素。因此,我们通过让家长意识到家庭氛围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要求他们不断提升自已的价值观念,纠正错误的思想理念来提高自身的素养。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使得幼儿亲社会行为得到更好的发展。

一、家庭氛围及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相关理论

(一)家庭氛围的概念:

所谓氛围,就是指人们交往过程中所处的环境气氛和格调,它是指在某一环境中人们互相制约和影响从而形成的某种心理特征和环境气氛。家庭氛围也就是在家庭环境中成员之间交往所产生的影响和制约。同时在此过程中所人们所形成的心理情绪和环境情调,它包括:学习环境,生活习惯,教养方式,生活情调 ,道德准则,人情世故等等。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可教育出来的孩子性格开朗、活泼、热情、大方、勤恳、好学、诚实、守信、谦逊、合群、讲文明、爱劳动、爱干净、守时等;不良的家庭氛围教育出来孩子就会使他自卑、胆小、多疑多虑、嫉妒、自私、孤独、懒惰、放任自由、不懂礼貌、言语行为粗俗。因为学前儿童在适应家庭环境过程中,家长是接触最多、最直接的对象,也是他们最喜欢树立的榜样。从而形成自己的心理思维定势和性格特征,家庭氛围的好坏对学前儿童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影响。

(二)亲社会行为的概念及发展:

1、亲社会行为的含义:

亲社会行为一词在1972年时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维斯伯乐提出来的,它是和侵犯、否定等行为相对立的。亲社会行为是属于社会行为的这一大范畴,根据它目的和动机来分,可以把个体的社会行为分为两大类: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所指的就是:在社会中人与人交往过程所体现出有益于他人的事的行为和倾向。如:同情、关心、分享、合作、谦让、帮助、抚慰、援助、捐献等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合理平等的竞争行为也是亲社会行为的范畴,因为它可以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它还够与合作、助人行为相互转换。它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社会行为。而反社会行为就是指那些违法或者是社会不能接受的社会行为这就是属于消极的社会行为。在学前儿童中攻击行性行为是最典型、最有代表的行为。

2、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需要一个过程。利他行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的发展。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中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的:他律性阶段和自律阶段。他律的道德性行为主要是以自我为中心只有在别人的引导和要求下才产生乐于帮助别人的行为,由于这一时期的他们认知发展水平是以自我为中心为主体的,所以导致缺乏移情的能力。自律阶段的道德性行为发展已经和自我为中心分开了。他们有了自已的意识、和想法。可以根据自已已有的经验来判断事情的好坏。此阶段幼儿移情能力也开始产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移情能力也不断发展。帮助别人的行为越多。而且得到帮助后知道感恩。当伤害到别人是就会感到不安。所以幼儿的亲社会的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加强。这他们的道德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

(三)家庭氛围与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关系 1.幼儿亲社会发展的必要性:

首先,拥有幼儿亲社会行为可以使幼儿从中获得满足和成就感,也同时能够使他们能够实现自己的价值,促进幼儿形成健康良好的自我意识。当人与人在交往过程中所现出来的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等行为都可以促进幼儿更好的融入社会这个大家庭。而且能加深人际关系。如果幼儿能够具有合作与帮助行为更有利于在社会活动中取得更大的成功。

其次,每个亲社会行为可以说是以一种榜样性的行为存在于社会中。幼儿可以从其他榜样中吸取对自已有益的的信息为了自已更好的发展。

最后,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有助于儿童形成积极向上的群体意识。鼓励幼儿能做出更多利于社会发展和稳定的行为。2.良好的家庭氛可以促进幼儿亲社会的发展:

良好的家庭环境是提高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的基础,也是一个社会快速、稳定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人们常说:“孩子就是家长的一面镜子。”也就是说孩子的行为就是家长行为间接的体现。如果一个孩子拥有温馨快乐、平等民主、幸福美满的家庭。那么他表现利他行为的机会会更多。孩子对父母就不仅仅是畏惧、害怕。而是亲切、友好。孩子赶在父母面前说真话讲真事。这种生活环境会使幼儿自发地沉浸于充满快乐的具有创造性活动之中,这对于幼儿来说形成独特个性起到促进作用、父母在替孩子做决定时。首先,要征求孩子的见解。其次,要给孩子分析事情的利弊。最后,要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做出决定。因此,良好的家庭环境让幼儿更容易形成利他行为,利他行为也就是一种出于自愿的的亲社会行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就会把这种友好的行为移情到别的事情上面孩,以便孩子能更好的处理更多的问题。使得孩子能拥有一个友好的人际交往圈。来更好的实现亲社会行为。有时家长觉得幼儿本身就有一定的道德意识,只是不能及时的实现,因此在遇到一些事情时进行一定的引导教育效果会更佳。因为只有这样孩子的道德行为才能够渐渐的内化,使得利他行为自然而然的就会产生。这些当中家长的表率作用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实现利他行为起到关键作。所以家庭氛围为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奠定了扎实而稳定的基础。

二.家庭氛围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一)家庭环境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1、物质环境:

家庭物质环境是指家庭的经济条件及生活环境,它主要包括人们的衣、食、住、行四个方面。在这里也就是指孩子有没有独立空间,比如说书房,孩子课外阅读的图书是否齐全,是否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学习方面的工具是否必备,能否为孩子提供外出实践或旅游等方面的支出等。如果有一定经济基础为幼儿创设整洁而又有条理的生活环境不仅会给幼儿带来美感还能够使他们感觉心情舒畅。一般来说相对物质条件好的、社会地位高的家庭来说,从孩子生下来给孩子吃的、住的、用的、穿的都是最好的,买最好的学习用具,受最好的教育。有的家长甚至在幼儿一两岁的时候就把孩子送到国外去受国外文化的熏陶。因此经济条件好的家庭所接受的教育都齐全。而且幼儿有一个稳定而舒适的交往环境。这些幼儿从小就形成一种优越感,在幼儿园里觉得自已比别的小朋友拥有的更多。从而使孩子形成自信的心里特征。可以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形成和发展。但是对于那些经济条件差的家庭来说,从幼儿出生到长大都不能给幼儿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甚至一些家长为了维持生计。孩子一生下子就出去打工,把孩子留给他们的爷爷奶奶照顾,爷爷奶奶没有条件和能力来满足他们的需求。他们没有广泛的资源来教育幼儿。只能给予他们基本的温饱需求。还有的一些家长打工外出的时候都把自已的孩子带着出去租房子住,使幼儿没有稳定的生活环境总是漂流不定。导致他们在幼儿园觉得自已什么都不如别的小朋友。长时间就是幼儿对自已没有自信,不喜欢和人交往不愿意参与到大家的活动更不愿意去帮助别人。从而使幼儿就形成自卑、胆怯、害怕的性格特征。不利于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2精神环境:

家庭精神环境是指父母慈爱、子女孝顺,兄弟之间恭敬,夫妻和睦下形成的精神环境。对于孩子来说,父母对子女的期望是否合理、要求是否恰当、是否尊重他们的决定、有没有体罚和变相体罚、与孩子交往过程做有没有做到公平、民主。如果家长能够有效合理的态度对待这些,激发幼儿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

家庭精神环境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影响是最重要,最直接。父母及长辈之间一句简单的鼓励、问候都会直接影响着他们行为的表现。

案例:壮壮是刚刚开始学习走路,所以老是摔倒。只要一摔倒他就坐地上哭,父母或爷爷奶奶看见了就心疼,怕孩子坐到地上太潮湿了。就赶紧跑过去把他们抱起来。所以孩子在以后学习中只要一摔就等着有人来抱他,自己不想着起来。导致壮壮花了很长时间才学会走路。而芳芳也是刚开始学习走路,每次摔倒的时候也是坐那哭,但是她的爸爸妈妈就会在一旁笑着鼓励她,芳芳真棒。是最厉害的小宝宝。几次以后芳芳在摔倒的时候他就不会老想着会有人来抱起她而是自已努力的站起继续走。很快她就学会了走路,然而对自已也有了自信心。分析:通过上诉案例我们可以得出,在幼儿早期学习中家长对幼儿精神上的鼓励是不可缺少的。壮壮的生活在一个过渡溺爱孩家庭中,家长没有及时的去激励孩子让他自已体会成功的乐趣。而芳芳的家长懂得激励、引导孩子是孩子从学习中能感受到自由的成功乐趣。所以在以后的成长中他会把自已的所生成的良好心理特征去影响别的小朋友,她愿意去激励和帮助别人,有利于幼儿利他行为的生成和发展。

(二)家庭的学习氛围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家庭的学习氛围是的指在家庭内部形成一种团结愉快、积极乐观、充满互动、互相学习的学习氛围,也是培养孩子快乐成长的良好环境。它不仅仅具有满足孩子物质需求,而且要激励家庭成员之间一直处于不断学习进步的状态。但是现在一些家长片面的认为学习型家庭就是自已不厌其烦叮嘱孩子学习,而且还监督他们一直去学习。这样就觉的自已已经很负责认了。而自已却很少学习,甚至对书产生厌恶感。使得自已很少与孩子有学习上的交流,只是起到单纯的监督作用。这种行为尤其是对刚进幼儿园的小朋友来说影响是极大的。婴儿从他刚出生就要置身于语言环境中,所以家长要不断的和他交流。但是家长没有意识到,不理解。从而使幼儿形成胆小、不爱讲话等等毛病。这些性格形成都不利于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更不利于幼儿亲社会行中合作行为的形成。例如:一位家长在家拿一些小卡通图书给自已不到两岁的儿子看,想让他认识一些简单的动物。但是由于孩子太小还没形成看书的意识和动机,所以只要看见书拿起就把它扔掉,要不注意力被吸引到别的事物上去了。因此站在大人的角度就觉的那是不爱学习的表现。所以也对孩子爱理不理的,也没有意识去想想其他办法来引导幼儿来学习。这样不久等到孩子能上幼儿园了,回到家问父母一些问题:妈妈那是什么花那么漂亮,爸爸那是什么鸟在唱歌呢?他们只会回答不知道。因为他们自已也根本没有意识去学习、发现、探索知识。他们觉得那学习就是孩子自已的事。所以给幼儿也就形成了懒惰、不爱思考而行为习惯。而且不负责任。因此到了幼儿园也不愿意和小朋友一起解决问题。也不愿意去帮助其他小朋友学习,当有小朋友有问题需要帮助时,他会觉得那是他们自已的问题,什么导致幼儿形成这一系列不好的行为习惯呢?都是因为家庭成员之间没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意识。所以幼儿也没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因此在今天这个信息时代发展的社会,建立学习型家庭是很有必要的。无论你的工作是什么,你都应该热爱学习。让家庭充满浓郁的学习气氛来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三)家长的教育观念及方式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1、家长教育观念的影响:

幼儿是在不断模仿中形成自已的人格的,家长对待事物的态度也就是说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及思想道德就能体现他们是什么样的人。也就影响着他们对孩子教育观念的形成,从而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也有极大的影响。它对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并不是一个直接过程,它通过转化为对孩子的教育态度、孩子的期望。它是教养方式和行为的外显形态的表现。但是当今一些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太迫切。他们错误的认为“棍棒”之下出”才”.在他们的教育理念里孩子都是父母管教之下才能够更好的成长。才能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更是想不到的是父母觉得跟幼儿没有道理可讲。认为他们太小给他们讲也是白讲。只要小孩不听话就打和骂,只有样才能够让他们记得更深刻,以免在以后范一样的错误。可是他们万万没想到这样会损害孩子的自尊心的。不利于孩子日后形成利他行为。与“棍棒”教育观念相对立的是“爱”教育。孩子就是未来发展的希望,特别是现在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从而他们把自已孩子视为宝。他们片面的认为“爱”就是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最终形成溺爱。这也不利于孩子的亲社会行为的形成。同时,教育观念的形成直接影响着幼儿心里的发展。

案例:明明今年三岁半,在家中喜欢乱人玩具,有时候看见妈妈刚好把沙发收拾好,他就偷偷的过去把发垫都扔到地上。妈妈只是在那一直喊“停止、停止”妈妈越喊她仍的越快因为他好奇为什么要停止能,但是大人就觉的没必要和他们讲太多,只打他他以后就不敢在扔了。分析:通过分析此案例得出:此阶段的孩子正是处于性格和自尊心的形成阶段。家长这样错误的教育观念,不仅使孩子容易形成粗暴的性格而且伤害了幼儿的自尊心。粗暴的性格对幼儿日后的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也起到了消极作用。

2、教育方式的影响:

父母的教养方式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四种方式:

第一、权威型教育方式是建立在关心和尊重的基础上的,家长注重对孩子的指导、交流和解释。所以使孩子形成活泼、愉快的情绪和高水平的和控制力。这种教育方式下长大的幼儿容易形成稳定的依恋性,能够和同伴之间能建立友好的关系。对幼儿形成利他行为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第二、专制型教育方式是这种比较传统的教育方式过于强调家长的权威性,孩子一定要听从家长的权威,没有的商量和交流,只有孩子听家长的的,任何事情都是家长说了算,家长从不愿意听孩子的。总觉的自已说的做的、为孩子安排的一切都是为了他们的发展好。这种家长一般喜欢用武力来实施自已的决定和措施。这种教育方式是一般以惩罚为基础的,从而使幼儿从小就形成焦虑、孤僻、郁闷的情绪及受挫的时候容易对他人产生攻击性行为。这些行为的产生都不利于幼儿利他行为的形成。更不能让幼儿产生帮助、合作、谦让、理解的社会性行为。

第三、放任自由型的教育方式 就是父母对待以不重视的态度对待孩子。他们之间都有各自的活动范围和领域。对待孩子永远都是很随意的。只是觉得给予孩子足够的物质上的需求而且孩子 “长幼无需序”,他们的孩子有很大的自主权。这种类型的家长忽视对孩子有针对性的教育和教导。尤其对那些学前前儿童来说,父母如果不能用在言语或行为来教育孩子,那么,孩子就好像在大海中漂游,没有方向、没有目标。即使干错了事情也不知道错在哪里。做事情总是半途而废。所以这类孩子在交往过程中表现出冲动、抗拒和反叛的心理。他们老是觉的高人一等,什么都比别人强,导致在交往中经常出现一些攻击性行为。这些行为的产生对幼儿亲社会行为起到阻碍作用。

第四、漠不关心型的教育方式的父母对孩子不仅仅缺乏爱的教育,而且缺少行为方面的指导和控制,因此家长和孩子互动很少。他们对孩子没有最基本的关注,对孩子的行为没有及时的反馈,而且容易产生厌烦感、不愿理会孩子。然而对于那些需要耗费他们太多时间和精力的活动,如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的社会性行为等,这些就父母就很少愿意去完成。在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孩子与放纵型教养方式下的孩子都具有较强攻击性行为,在以后的同伴交往过程中很少考虑到替别人的难受和想法。更不利于幼儿移情行为的形成,这类型的孩子有时候可能做出一些出轨行为。对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及其不好的影响。

(四)家庭成员之间的言行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常言道:“什么样的家庭就可以成就什么样的孩子。父母是幼儿最先接触的人。对于刚刚开始学习言语的幼儿他们还没有判断力。所以家庭成员之间的语言就是幼儿学习语言的最早最深刻的启蒙。而且对幼儿产生极大的影响。因为这个时期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好事什么不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但是他们有极强的好奇心和较高的模仿能力。因为他们觉得大人的一言一行都是对的。他们就模仿并且交给其他的小朋友。所以大人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孩子日后的行为产生消极或积极的影响。如:大人在情绪的表达方面,幼儿就会在无意中注意到大人们所表现的那种忧郁感和愉快感。随着幼儿的长大,他们就形成自已的判断能力。等他们上了幼儿园他们就会把大人这种如何面困难、处理压力的、焦虑及挫败的方法去运用到处理和小朋友们的交往问题上。所以当你的内心波动时,如果你用极端的语言来表达自已的的情绪,或用极端的方法来处理事情。那么也极容易让幼儿形成比较偏激的心理。当你心里感到麻烦时,而你选择发泄的方法是大喊、大闹、甚至和家人吵架,即使你所觉得你这种发泄的方式并不是指向孩子的,但是孩子也会在以后的生活中以同样的样式处理他们自已的事情。当你对一些人或一些事怀有这抱怨的态度抱怨时,而你所表现出消极的心理。因此孩子也会同时感受到来自成人的心理波动,时间久了他们也就会觉得不安,烦躁。这些很大程度上都在影响的未来的成长。因此我们应该善于利用我们的言行举止来教育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来影响孩子。不要让自已不好的言行举止注入到给孩子的心理来影响他们的成长。这样会使得孩子的亲社会行为得不到发展,导致形成反社会的行为。

(五)家庭成员的关系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家庭成员之间关系融洽和睦、互相尊重、相互关心和爱护对幼儿生性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从而使幼儿产生安全感以至于以后能做出对家庭对社会有益的事。反之家庭成员之关系紧张不融洽,甚至经常互相大喊大叫、争吵、相互责备、相互打击、这些都会使幼儿就形成孤僻、任性、懒惰、自私、自大的性格甚至对他人产生攻击性行为。这对幼儿身心发展起到阻碍作用。也会使幼儿形成的这些不良的行为来影响周围的同伴。这些都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起到阻碍作用。具体的说主要是以下三种关系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影响最大。

1、父母与祖父母之间的关系: 俗话说:“身教胜于言传,”父母和长辈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着幼儿的行为。但是在现代家庭中最突出的就是婆媳之间的关系。因为婆媳之间的关系如果处理不恰当,这将会影响着整个家庭的气氛,甚至对每一个家庭成员之间的心情及生活态度都有着很大的影响。案例:在幼儿园里彤彤和佳佳两个人吵架,而且彤彤快把佳佳骂哭了,于是强强过去帮助了佳佳。并且安慰佳佳。从此以两个人就开心的一起去玩了。玩着玩着强强就突然掐佳佳的鼻子,还把佳佳掐哭了。老师问强强你为什么要欺负小朋友呢?刚才两个人还是好朋友么。但是强强一声不啃的在那站着。为什么强强会形成这种双重的性格。时好是坏。

案例分析:为什么强强会形成这种双重的性格,对人时好是坏。通过访谈可知,强强的妈妈和奶奶的关系不和,但是妈妈又不敢和爸爸抱怨,所以妈妈经常在孩子面前抱怨奶奶,甚至说奶奶不好。见了奶奶总是拉着一张脸,看见不顺眼。但是,只要爸爸一回来就是笑脸相迎,有说有笑的。这就导致孩子学习妈妈这种时好时坏的双重人格。也使幼儿形成不懂的尊重别人的心理。也导致对幼儿亲社会行为难以发展。

2、父母的关系:

我们都知道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终身的,所以父母的关系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是直接而有深刻的。首先在完整而又关系和睦的家庭里,他们就会得到更多的爱、关心和呵护。有助于他们形成谦让、帮助、分享、同情、安慰等心里的形成。但是一些幼儿生活在父母关系紧张、不和。只要一睁眼两个人就吵架、大闹甚至闹的离婚。这种家庭下长大的孩子,由于父母在家的时间都是处理他们的矛盾,无暇顾及孩子的早期教育。甚至忽视了对孩子的关心和爱。导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乏爱的教育。这就使他们感到孤独、失望、情绪低沉。极容易对他人产生粗暴。攻击性行为。如果这种心里不能及时的给予纠正。那么就会是得他们的心理扭曲不利于形成帮助、分享的行为。这些孩子患抑郁症和产生犯罪行为的机率更大。所以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亲社会会行为的发展。因此我们要保持家庭的完整性及父母关系融洽和睦来促进幼儿良好社会行为的形成。3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

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独生子女的家庭越来越多,但是还是有一些家庭有多个孩子。因此在这样的家庭中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对他们亲社会行为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孩子和孩子之间在平时交流的更多,如思想、行为、学习等。如果他们关系融洽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互相关心。在平时的生活中不吵不闹,不争斗。这样使得整个家庭和谐。那么有助他们在以后形成帮助、合作、竞争的心理,促进利他行为的形成。但是如果兄弟姐妹直接关系僵硬,经常争吵,在家谁也不愿意和谁玩。妈妈买的玩具都不在一起玩,总是各自分一些自已玩自已的。买了的好吃的谁也不让谁。总是要抢着吃。这样就会导致孩子在幼儿园不喜欢和小朋友一起分享合作。看见别的小朋友有困难时他们也不愿意去帮助。这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也起着消极作用。

三、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促进幼儿的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为了能够让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及促进他们亲社会行为更好的发挥。家长为幼儿创设轻松愉快的家庭氛围是必然的。所以家长在创设过程应该特别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注重关注孩子的成长细节: 人们常说:“细节造就性格、细节决定成败”。因此对于一个家长来说多关注幼儿的成长细节是很关键的。我们不仅要关注他们平时生活中的各种生活习惯如:衣、食、住、行及同伴关系的交往而且要关注他们在幼儿园的一切行为,甚至小到去分析幼儿无意间的一句话。一些家长不要错误的认为把孩子送幼儿园就很放心了。觉得教育孩子 就成了老师的事了。其实我们更要协助老师做好学校教育。多去和老师交流来注意幼儿在学校的表现情况。好让老师也了解幼儿在家的生活习惯更好的教育孩子促进幼儿利他行为的形成。

2、提升家长的自身素养:

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首先提升家长的素养是基础是关键。对于夫妻有了自已的孩子,这仅仅是取得了做父母资格的先天条件。要想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家长。那就必须要通过获得专门的学习相关知识来提高自已的思想道德素质、健康的心理素质、一定的文化素质及必要的教育能力。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是一种教育的精神力量能促进孩子良好品德的形成。提高家庭的心理品质也就是家长知、情、意即人格等心理的发展。一定的文化素养这里就要求家长的学习来源不仅仅是书本,而且要通过各种渠道来充实自已的知识水平。如:电视、电脑、报纸、及各种出版的书刊必要时多学习学习外国家庭的有益的经验来扩大自已的知识层面更好的教育教育孩子。

3、注重亲子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亲自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也就是家长和孩子直接的真实情感的表露。这种情感的体现有助于孩子形成对他人的关心、帮助,和爱护。因此我们从孩子生下来到性格的形成再到完善家长都要做好和孩子不断的交流,及互相学习。不仅仅不是生活上的交流还要注重学习和情感上的交流与互动。但交流的的时候也需要技巧,不要带着情绪跟孩子交流,要学会说话。要使的孩子和自已的交流是轻松愉快的。不能一味的给孩子灌输大道理,特别是对于2到3岁的孩子来说,正是自我意识萌发的主要时期,也是性格比较混乱时期。所以这是父母给予指引性的叫交流是很有必要的。我们在交流过程中要多注意自已的说话的语速、语调、表情、态度、更重要的是家长要学会去倾听也就是多去听听孩子的想法。这样在孩子眼里父母就像自已的朋友一样,做到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4、密切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在这里所指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我们不仅要密切孩子和父母的关系,更要密切孩子和长辈的关系如:爷爷、奶奶、外婆、外公。还要处理好大人们之间的关系。因为他们的关系好坏也直接影响的孩子的成长。所以父母要和孩子多沟通、家庭各成员之间也要多沟通。特别是父母不能在孩子面前吵架,要为孩子起到模范作用,爷爷、奶奶也不能受传统的思想影响,表现出重男亲女的情绪。这都都不利于家庭的和谐与快乐。要使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融洽。首先必须要注意大人们讲话、交流时要温和、对待家人优点要多赞扬,缺点要宽容,要做一个大度的人不能和家人斤斤计较。遇事情时要学会认真的思考、要多去了解家人,要学会理解。要知道尊老爱幼发扬孝敬父母的中华传统美德。

5、维护家庭的完整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离婚率也不断的上升。这就要特别的要注意夫妻之间的关系。夫妻之间首先要做到地位平等,不要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就觉的妻子的地位就是比丈夫的高。其次,在家里的男主人不要太大男子主义了,也要为自已的妻子分担一定的家务。不要让自已的妻子觉得委屈。但是同时妻子要学会去理解丈夫。互不影响对方的工作要做到互相关心与尊重。再次,夫妻之间不要因为双上方的家长影响自他们之间的感情。努力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来促进孩子亲社会行为的不断发展。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结 语

家庭氛围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是最直接、最重要的。也为幼儿良好的性格形成奠定了扎实的基础。通过大量研究证明,幼儿期是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幼儿最多接触的环境就是家庭。因此,作为家长应该抓住这个关键的时期,努力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促使幼儿形成助人、合作、分享、安慰、同情等行为。

参考文献

[1]姚岚.家庭环境对孩子成长的影响〔J〕.民营科技,2011第12期.90 [2]王美芳.儿童社会行为的发展特点与教育〔J〕.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74—75 [3]朱风林.父母应高度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J〕.信息科技.439 [4]吴琼仙.家长如何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J〕.云南教育.2003年第13期15—16 [5]姜超,德国幼儿家庭教育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J〕.教育科学版,2011年第12期46—48 [6]李丹,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因素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0年第23卷第3期285—288 [7] 高庆春,也谈学前儿童家庭健康教育〔J〕.教育探索,2011年1期18—19 [8]张明红,学前儿童社会教育〔M〕.上海: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2 [9]郑福明,幼儿发展的观察与评价〔M〕.北京:等教育出版社2011.11 [10](美)钱德勒巴伯,家庭、学校与社会〔M〕南京:教育出版社2013.1 [11]方建移、何伟强,家庭教育与儿童社会性发展〔M〕杭州:江教育出版社2005.1 [12] 朱智贤.儿童心理学.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87—101 [13]刘华.浅谈早期家庭教育与幼儿习惯培养〔J〕.家庭与社区教育2005年58第2期

下载角色游戏活动,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word格式文档
下载角色游戏活动,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幼儿角色游戏活动观察记录表

    幼儿角色游戏活动观察记录表(观察记录篇) 班级:小三 活动区名称:娃娃家时间:09、10、11记录人:李小菊 观察指导重点1、引导幼儿学做爸爸、妈妈。 2、引导幼儿学习抱娃娃的方法。观......

    幼儿角色游戏活动的开展重要性

    幼儿角色游戏活动的开展重要性 《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充分关注幼儿的经验,引导幼儿在生活和活动中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

    小班幼儿的角色游戏

    游戏永远是孩子的最爱,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以模仿和想象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是幼儿按自己的意愿进行的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活动,它可以有效地促进幼儿个性和社会......

    浅论幼儿角色游戏组织策略(精选合集)

    浅谈幼儿脚色游戏的组织战略 幼儿园新《纲领》明确提出幼儿园教诲应以游戏为根本运动,存眷个别差别,促进每个幼儿富有本性的生长。这一指导思想充实体现了游戏的重要性。游戏......

    幼儿角色游戏银行(精选五篇)

    角色游戏:银行(一) 活动目的: 1.让幼儿了解银行的工作性质、内容。 2.初步学习简单取钱,存钱。 3.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工作牌、各种面值的儿童人民币、取款机柜台......

    如何指导幼儿的角色游戏

    如何指导幼儿的角色游戏 淮阴区大兴九年制学校幼儿园 李彩红 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运用想象,创造性地反映个人生活印象的一种游戏。比如娃娃家游戏,医院游戏等等是不同......

    幼儿角色游戏:理发店[推荐五篇]

    角色游戏:理发店 游戏主题的由来: 现在很多孩子都跟着爸爸妈妈到理发店洗头,剪发,都很感兴趣,都了解理发的程序、理发用具使用等等生活经验,幼儿的生活经验越丰富,游戏的情节就越多......

    幼儿角色游戏教案大全(5篇)

    幼儿角色游戏教案1:风味小吃店活动目标:1、学习扮演风味小吃街中的厨师、服务员、顾客等各种角色,并用不同的动作语言表情去表现角色,体验游戏的快乐。2、自主的选择各种道具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