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专业介绍之生物科学类2(生物信息技术、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动植物检疫)
大学专业介绍之生物科学类2(生物信息技术、生物科学与
生物技术、动植物检疫)
4.生物信息技术
生物信息技术是随着基因组研究的发展和相关生物数据的爆炸性增长而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兴交叉学科,它综合运用生物学、计算机科学和数学等各种知识与工具,研究解决生物信息的获取、管理、分析、解释与应用等各方面问题,特别是阐明和理解大量数据所包含的生物学意义。生物信息技术的发展将极大促进对生命本质和疾病机理的了解,并将在生物医药研究和相关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专业面向生物医药研究与生物技术相关产业(包括生物制药、农、林、牧、渔、环保等),培养掌握生物信息技术相关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能运用生物信息技术参与生物医药研究或解决生物技术相关产业中的实际问题的高级专业人才。
主要课程:包括外语、数理化类、计算机类、生物类、生物信息类、面向应用类等。5.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
目标是培养生命科学与医学发展需要的新型复合型人才。
主要课程:专业课程设置除公共基础、医学基础和临床医学的主干课程与临床医学专业基本相同外,开设的专业课程有生物物理学、神经生物学、基因组生物学、发育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细胞信号传递、实验动物学、基因工程技术、模式生物研究技术、细胞与组织工程技术等。为扩大学生知识面,还开设了生殖生物学、复杂疾病的分子遗传学、肿瘤细胞分子生物学、神经精神疾病分子生物学、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等选修课。
毕业去向:通过本专业学习,学生既有医学基础理论、一定临床知识又掌握了生命科学前沿知识和现代生物技术。毕业后可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型综合医院、及制药业等单位工作。
6.动植物检疫
本专业培养具备动植物检验检疫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国家各级检验检疫部门、动植物产品卫生安全与监督机构、农畜产品生产销售企业及进出口管理部门从事动植物病虫害检验检疫及防治、农畜产品及食品卫生安全检测、动植物保护等方面的技术、管理、教学与推广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培养要求: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动植物有害生物的化验、检测、病虫害防治的基本知识; 2.掌握有害生物的鉴定、识别、监测和控制等方面的方法和技能;3.熟悉国家关于动植物防疫检疫、动植物进出口检疫、农畜产品卫生安全流通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4.了解动植物检验检疫理论与技术最新发展动态,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
主要课程: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组织切片技术、生物化学、微生物学、植物病理学、动物病理学、动物卫生检验学、普通昆虫学、农业昆虫学、虫害检疫、植物检疫、农药学基础、食品卫生检验技术、检验检疫法规等。
想了解更多高考方面的咨询,请关注【恒想高考咨询微信公众账号:hnhxjy】,里面每天发布高考志愿讲座、高中生涯规划、高中学习方法、高考情绪管理、高校招生等信息。
第二篇: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专业
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专业
专业简介
学科:理学
门类:生物科学类
专业名称: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专业
专业信息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生命科学的基本理论和较系统的生物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在科研机构或高等学校从事科学研究或教学工作,能在工业、医药、食品、农林、牧、渔、环保、园林等行业和企业、事业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生物技术有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生物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受到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及初步的教学、研究、开发与管理的基本能力。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掌握数学、物理、化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掌握基础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基因工程、发酵工程及细胞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以及生物技术及其产品开发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知识;
◆熟悉国家生物技术产生政策、知识产权及生物工程安全条例等有关政策和法规;
◆了解生物技术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以及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状况;
◆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主干学科:生物学。
主要课程: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普通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微生物工程、生化工程、发酵工程设备等。
实践教学:包括教学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等,安排18周。
修业年限:4年。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学位。
院校分布(部分)
陕西师范大学。
第三篇:生物选修2生物科学与技术.浙教版
2011届高三选修2(IB)生物科学与社会高考复习资料
第一章 生物科学与农业
第一节 设施农业
1、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途径:提高基因潜力(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等提高产量和保证质量;基因工程育种、细胞工程育种等农业高产、优质及减少农药、化肥对环境的污染)、控制和改善环境条件(温度、光照、水分、养分、大气、土壤等)
2、设施农业的概念:指用一定的设备,在局部范围内改善和创造适宜的环境,为种植业、养殖业以及其产品的储存、保鲜提供适宜乃至最佳的条件,从而进行有效生产的农业。目的:减少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地制约。
包括(1)设施栽培:利用人工建造的设施进行的农业生产,具有高投入、高科技的特点。主要用于蔬菜、花卉、瓜果等生产,形式由最初的地膜覆盖、各类塑料大棚到温室栽培、植物工厂,目前塑料大棚和普通温室应用最广泛。设施栽培技术:常用无土栽培(是一种不使用自然土壤而使用人工配置的特定营养液或基质栽培作物的生产技术。装置一般由栽培床、培养液、供液系统和控制系统四部分组成。营养液中含有栽培物生长所必需的全部矿质元素,包括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无土栽培大体分为无固体基质栽培和固体基质栽培,无固体基质栽培一般称为“水培”,即根系直接与营养液接触;固体基质栽培即作物根系固定在基质中,植物通过基质吸收营养。无土栽培优点是生长快、产量高、质量好、清洁卫生等。)、CO2施肥(化学法、微生物分解法、化学燃烧法、装在钢瓶内的液态CO2)、熊蜂授粉、环境监测、机械化作业和产品采后处理等技术。
(2)设施养殖:利用现代化的设施和手段,进行规模化的饲养和管理的养殖技术,其专业化、集约化的程度较高。目前,设施畜牧业和设施水产养殖最多。
生态农业的意义:打破了传统农业生产地域和季节的“自然限制”,不仅产量增长,且保证全年均衡供应,是具有高科技含量和最具活力的产业之一。
第三节优良品种的培育和繁殖(选学,考试不作要求)
第二章生物科学与工业
第二节 酶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1、酶及其类型
1)、酶:活细胞产生,催化作用,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有机物(蛋白质或RNA)。单位:氨基酸或核糖核苷酸
产生场所:核糖体或细胞核内转录
2)、类型:根据分布部位分:胞内酶(多数酶)和胞外酶
根据酶催化的底物分:淀粉酶、蛋白酶、脂肪酶等
同一种酶的来源不同分:枯草杆菌蛋白酶、木瓜蛋白酶等
根据酶催化的反应和所起的作用,将所有的酶系统的氛围六大类别:氧化还原酶、转移酶、水解酶、裂解酶、异构酶和连接酶。
3)、酶制剂的生产
酶制剂:为了保持酶的活性,将微生物发酵后的酶液经分离、提纯、浓缩或干燥等工艺过程,制备成液态、粉状或颗粒状的制品。
优点:反应条件温和、效率高、污染少
固定化酶:将分离纯化的酶固定在非水溶性载体上,使用时将被固定的酶投放到反应液中,催化反应结束后又能将被固定的酶收回,这样的酶。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可以反复和连续使用。常用的酶固定的方法:载体结合法 交联法包埋法
酶经固定化处理后,稳定性较高,可以长期反复使用,有利于工业生产中转化反应的连续化和自动化。
2、酶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主要在食品、酿造、制糖、纺织、制革、日用化工和制药生产及新能源开发中应用,其中淀粉酶(最重要)、蛋白酶、果胶酶、纤维素酶是目前工业生产中常用的主要酶类。
第三节生物工程药物和疫苗(就对其生产原理Ⅱ类要求)
生物工程,也称生物技术,通常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和酶工程四方面内容
1、生物工程药物
概念:一般是指利用DNA重组技术或其他生物技术生产的药物。
如:基因工程药物;细胞工程药物;发酵工程药物;酶工程药物等。
1)、基因工程药物:基本过程概述:获取目的基因→重组质粒→构建基因工程菌→工程菌大规模培养→ 分离提取目的产物(最主要环节:构建工程菌)如利用重组DNA技术让大肠杆菌生产人胰岛素。主要应用于蛋白类药物(干扰素、白细胞介素、人表皮生长因子、肿瘤坏死因子、促红细胞生成素等)。
2)、细胞工程药物
指在细胞水平上的遗传操作,即通过细胞融合、核质移植、染色体移植等技术,改造并筛选特定的细胞株或细胞糸,再通过规模培养获得药物(如奎宁、长春碱、洋地黄、紫草素及人参皂苷等野生药用植物中物质)。可以将特定的动植物细胞在离体情况下大量培养并从中获得所需要的产物,更重要的是通过细胞融合、核质移植、染色体移植等技术,将遗传物质直接转移到受体细胞中形成杂交细胞,使之具有特殊的功能。如:单克隆抗体技术制成单抗诊断试剂盒、连接上放射性同位数、干扰素等抗癌药物,制成生物导弹。
2、基因工程疫苗
疫苗:是一类接种后能激发人体免疫反应来抵抗某些传染病的生物制品
1)、传统疫苗
减毒疫苗:也称活疫苗,丧失致病能力,毒性减弱或基本无毒的活菌或病毒(用人工变异使之丧失或从自然界筛选毒性高度减弱或基本无毒)。
灭活疫苗:也称死疫苗,强抗原病原微生物经过人工大量培养后,用理化方法灭活后制备而成的疫苗。接种量大且需多次接种。
3、基因工程疫苗:
很多疫苗不能用传统方法制备。
(1)、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病原体的某个或某几个抗原基因转入适当的宿主细胞,进行表达,获得的表达产物,经分离、纯化后,用福马林和AL(OH)3吸附就可以作为疫苗使用。
(2)、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病原体的抗原基因转移到植物细胞的染色体DNA中,并使其表达,从而培育出生产疫苗的转基因植物,通过直接食用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第三章生物科学与健康
第二节 疾病治疗中的生物科学
1、合理使用抗生素
1)、抗生素一般是指由细菌、霉菌或其它微生物在繁殖过程中产生的,能够杀灭或抑制其它微生物的一类物质及其衍生物,用于治疗敏感微生物(常为细菌或真菌)所致的感染。
2)、细菌的抗药性
抗药性:是指抗生素在开始使用时能很好地控制疾病,但后来需要加大剂量才能获得较好的疗效(致病微生物对抗生素的敏感性下降了),最后可能抗生素对有的致病微生物来说完全失去了治疗效果。在生物体体内产生的对某种物质的免疫能力,使其不能伤害到自己。抗药性是细菌等微生物本身就具有的一种特性。在生存斗争过程中,某些细菌基因突变而获得对抗抗生素的能力。青霉素是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肽聚糖)的生物合成而起杀菌作用的。少数具有抗药基因的细菌,或因细胞壁或细胞膜的结构不同于敏感细菌,使青霉素不能进入菌体发挥作用,或是能产生某种酶,使青霉素失去作用。自然条件下自然菌群中具有抗药性的细菌所占比例很低即抗药性基因频率极低(限制细菌生长的因素很多如养料、空气、水、温
度等,抗生素也是,抗生素是起选择作用的,但在自然状态下,环境中有抗生素的机会并不多,没有抗生素,其他环境因素的选择作用增强如高温,此时具有抗药性的基因的细菌病没有竞争优势,存活下来的个体多数为耐高温的细菌,结果抗药基因频率降低。所以原因是自然状态下抗生素存在的概率不高。)。
细菌抗药性频率增加的原因:随意地使用抗生素(滥用抗生素)或不按正确剂量使用抗生素或任意缩短用药时间使部分抗药性更强的细菌存活下来。若环境有利于具有抗药基因的细菌生存,必然造成菌群抗药基因频率的增大从而表现出抗药性。此时,只有加大剂量才能获得更好的疗效,这也相对增大了具有更强抗药基因细菌的存活概率,最终菌群表现出更强的抗药性,使得抗生素失效。
2、菌群失调和毒副作用
1)、正常菌群:人体皮肤、黏膜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存在的对人体无害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如肠道内的正常菌群形成一层自然菌膜,促进机体抵抗致病微生物的侵袭和定植,对人体起一定的保护作用。有些还能合成维生素供人体吸收。还可以相互配合,降解未被人体消化的食物残渣,便于机体进一步吸收。正常菌群与人体间、正常菌群各细菌间的关系:保持一定的平衡。滥用抗生素后果:破坏正常菌群间的平衡,比例发生变化,造成菌群比例失调。
2)、毒副作用:副作用如恶心和呕吐、毒性反应如肝、肾及其它器官损害、后遗反应如链霉素引起永久性耳聋、过敏反应如青霉素引起过敏性休克、药物相互作用引起不良反应、二重感染(病菌抗药性产生)。
3)、合理使用抗生素的三不原则:
(1)不自行购买。抗生素是处方药2)不主动要求3)不随便停药。减少抗药性细菌的产生。
3、器官移植:把健康的器官移植到人体相应的部位以替代丧失功能的器官,并使植入的器官迅速恢复功能,起到治疗作用。最重要是要确保移植器官存活并迅速恢复功能。
1)、获得合适的供体器官:选择供体器官与受体病人HLA(白细胞抗原)差异小的器官移植。主要为避免病人的免疫系统对外源器官发生免疫排异反应,造成移植失败。
2)、器官保存和移植手术:低温灌洗保存技术(离体存活24h),解决供血问题(血管缝合)
3)、防止免疫排异(手术前后,降低排异反应强度):大剂量的放射线(早期,副作用大)和免疫抑制剂环孢菌素。
第四章生物科学与环境
3)、生物入侵:一种生物由原生存地经自然或人为的途径传播到另外的地方,损害入侵地的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以及人类健康,并影响当地的农、林、牧与渔业生产造成经济损失和生态灾难的过程。能造成危害的外来物种称为入侵种如凤眼莲(水葫芦)、加拿大一枝黄花等,但外来物种并一定都是入侵种(可能有益)。
生物入侵的途径:人为有意引入、人为无意带入、自然入侵
生物入侵的过程:①外来物种引入阶段②初期定居与成功建立种群阶段(由于个体数量少、缺乏遗传多样性,可能形成近亲繁殖导致物种退化,是种群发展的瓶颈时期)③迟滞阶段(入侵时间短,个体基数小,增长缓慢)④扩散和爆发阶段(具有合理的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并具有快速增长和扩散的能力)。有的生物学家把生物入侵的过程划分为:三次转移①从进口到引入,称为逃逸;②从引入到建立种群,称为建群;③从建群到变成经济上有负作用的生物,即入侵种。
生物入侵的预防与控制:采取预防措施(以防为主)、科学引入物种、加强检疫、提高法律意识、开展有效的治理等
第四篇:大学专业介绍之交通运输类2(航海技术、轮机工程、物流工程)
大学专业介绍之交通运输类2(航海技术、轮机工程、物流工程)
4.航海技术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符合国际海事组织(IMO)制定的STCW78/95国际公约的要求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制定的海船船员适任标准的要求,掌握现代航海驾驶理论和实践技能的高级航海技术管理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现代海洋船舶驾驶、船舶运输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识别和运用各种航图、导航仪器仪表GMDSS通信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独立指挥和组织船舶航行的初步能力。
主要课程:航海力学、船舶原理、计算机技术基础、航海学、船舶操纵、船舶值班与避碰、航海仪器、船用雷达与ARPA、海上货物运输、船舶结构与设备、航海气象与海洋学、远洋运输业务、船舶安全管理、内河引航、航海英语、GMDSS 通信设备与业务等。
毕业去向: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国际、国内海洋船舶运输、内河船舶及江海直达船舶运输,同时也能适应船舶引航、海事管理及航运企业管理、航海院校教学与科研、边防、海关等单位工作。可直接在国际航运市场上就业。国内的分配去向以沿海、沿江大中城市为主。
5.轮机工程
轮机工程专业(船舶机电控制专业):培养轮机工程及其自动化的设计、监造、检测、试验与研究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掌握数学、物理、力学等基础理论,具备机械设计与制造、电工与电子学、计算机及应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并掌握船舶动力装置与轮机自动化的设计与计算、性能测试与分析的理论与方法。具有良好的外语水平。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轮机工程、电力工程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识图制图、机械设计、轮机工程检测的基本训练,主要课程:工程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电工电子技术、检测技术、控制理论基础、微机接口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CAD技术、计算机仿真技术、可靠性工程、船舶电力系统与装置、船舶动力装置、动力机械振动噪声与测量、轮机自动化原理、海洋开发装置与系统。
毕业去向:可在船舶与海洋工程研究设计单位、船厂、船舶检验与保险机构、航运、港埠及海运部门、高等院校、海军及国家和地方行业管理部门等有关单位从事研究、管理、教学等工作。
6.物流工程
现代物流作为新的利润增长点,是在传统的制造业、运输仓储业、商品流通业与信息产业融合重组基础上提升形成的新型产业,随着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经济系统和产业链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物流工程专业旨在培养适应现代物流发展需要,具备工程科学和管理科学的基本知识,系统掌握现代物流管理理念、专业知识与相关技能,能够把握物流及相关行业的发展方向,运用先进物流技术和管理方法从事供应链与物流策划、物流系统设计与运营、物流企业管理及企业物流运营等工作的跨工学、管理学两类学科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主修课程:现代物流概论、物流工程基础、物流成本管理、现代仓储管理、企业资源计划、电子商务、国际商务、运输管理理论与实务、服务管理、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绩效管理、生产与库存管理、管理信息系统、现代制造系统、项目管理、企业财务管理、产业组织理论等。
毕业去向:可就职于政府相关管理部门、物流园区、各类物流企业、大型商贸公司、进出口代理公司、企业物流部门以及管理咨询公司和物流信息技术公司,从事社会物流、生产物流等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及相关的运营管理、技术管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以及实际操作等工作;也可就职于科技院所、大专院校及其它与物流相关的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等,从事物流工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及专业教育等工作。
想了解更多高考方面的咨询,请关注【恒想高考咨询微信公众账号:hnhxjy】,里面每天发布高考志愿讲座、高中生涯规划、高中学习方法、高考情绪管理、高校招生等信息。
第五篇:大学专业介绍之大气科学类(大气科学、应用气象学)
大学专业介绍之大气科学类(大气科学、应用气象学)
1.大气科学
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以及坚实的数学、物理、计算机、外语基础,掌握大气科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从事大气科学理论研究以及业务工作的专门人才。
毕业去向:学生毕业后适宜到气象、环保,民航、核电、三防、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国防军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政府机构等部门从事相关的科研、教学及业务工作。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大气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科学思维与科学实验(包括野外实习和室内实验)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具有进行大气科学基础研究或应用研究,进行理论分析、数据处理和计算机应用的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知识更新能力和较广泛
1.掌握系统的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
2.具有扎实的大气科学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进行
3.4.5.6.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主要课程:大气科学基础、大气探测、天气学、动力气象学、天气分析与预报、卫星气象学、雷达气象学、热带天气学、数值天气预报、统计分析与预报、边界层气象学、空气污染气象学等。
2.应用气象学
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以及坚实的数学、物理、计算机、外语基础,掌握大气科学基本理论以及较广泛的应用气象学基础知识,对与应用气象学密切相关的交叉学科、高新技术以及新兴的应用气象学业务有所了解,有较强的适应性,具备从事应用气象学理论和应用研究以及业务工作基本能力的专业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应用气象学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受到科学思维、科学实验、信息处理技术等方面的技术和基础训练,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坚实的大气科学、生物科学和环境科学等方面的基础,掌握气象信息服务系统研制与运用、气候资源开发与利用、产业工程的适用气象技术研究、气象防灾减灾对策与技术研究、生态环境调控以及解决气象学在有关领域中应用问题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具有较强的知识更新能力和较广泛的科学适应能力。
主要课程:大气物理学、天气气候学、农业气象学、遥感原理及应用、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气象观测和天气预报实习、生物气象观测、GIS与遥感数据处理、毕业论文等,一般安排10~20
毕业去向:适宜到气象、环保、民航、核电、城建、海洋、生态保护、防灾减灾、国防军事、防雷业务管理、防雷技术及其设计、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政府机构等从事相关的科研、教学以及应用气象业务等工作。
主要课程:大气科学基础、大气探测、天气学、动力气象学、现代防雷技术基础、信息系统防雷、建筑物防雷设计、雷达气象学、应用气象学、环境气象学、边界层气象学、空气污染气象学等。
想了解更多高考方面的咨询,请关注【恒想高考咨询微信公众账号:hnhxjy】,里面每天发布高考志愿讲座、高中生涯规划、高中学习方法、高考情绪管理、高校招生等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