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万名教师”精准扶贫实践活动感悟
“万名教师”精准扶贫实践活动感悟
开州区镇东初级中学
邹
蜀
开
党的十九大即将召开,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驱动下,在“四个全面”战略部署的攻坚时期,开州区精准扶贫的车轮遍及全区各个角落,各级部门深入基层,与群众零距离对话,开启了“十三五”又一轮精准扶贫大计。我们教育主管部门也不甘示弱,根据区政府、区教委统一部署,“万名教师”积极投身到精准扶贫洪流中来,将助推脱贫攻坚战推向高潮。我身为一名教育前沿阵地中的一员,积极响应镇东中学的号召,利用双休日,自愿深入民生第一线,在我教育扶贫对象邱龙英父女俩的陪同下,去她家开始民生疾苦的大体验,也掀开了教育扶贫的第一页。一天下来,我感触颇深,以下几点是我印象最深的:
一、农民文化的缺失与家庭的贫穷是相互关联的
经过本次走访,我深深感受到农民文化知识欠缺的可怕,没有实实在在的技能,家庭发展规划的缺失,是导致农民家庭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以我帮扶的邱龙英家庭来说,一家四口,父母身上体现了农民的善良、朴实,但他们没多少文化,埋头干活,靠足够的力气挣为数不多的收入来供养正在上初中的女儿和正在上小学的儿子,可在2016年9月,母亲因一场车祸瘫痪在床,一家人只能靠在本地做小工的父亲起早贪黑挣得的零星收入养活,因为缺乏知识和技能,父亲不能“头脑创造”。面对突如其来的家庭变故,父亲仅凭体力挣钱维持家庭生活,能撑多久呢?作为一名教师,我感受到的是:站在教育的端口,我们只有利用科学文化知识,哺育我们的下一代,让他们穿上文化的新衣,才能让孩子们走向脱贫致富的道路。
二、贫困家庭孩子家贫志不能贫
自我首次踏上对我班贫困学生邱龙英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那一刻起,从我对她的细心观察和与之交谈中发现,她是一个活泼、开朗大方,与人友善、自信乐观的中学生。面对家庭灾难,她将痛苦隐藏在内心深处,在老师及长辈面前,彬彬有礼,含蓄稳重;在同学面前笑脸常开,童真未泯;在家中孝顺勤劳,沉着做事……她的表情告诉我,她是勇敢的,坚强的;她的言语示意我,她是有志气的;同学的评价警示我,她是一个家穷志不穷的阳光少女。我作为她的帮扶教师,我除了在生活和知识上帮助她,更重要的是在思想灵魂上当好她的向导,我必须让她坚强、勇敢、乐观的生活着,笑对人生,为自己,为家庭,为社会,创造越来越多的财富。让贫穷与下一代、下下代永远说“再见”!
三、重在行动,贵在落实
中华民族有着优秀的传统美德,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但是,这种支援必须建立在干实事、干正事、干好事的基础之上,只要我们干的是功在当代、造福子孙的大事,就一定会得到社会各方面的援助。
通过这次扶贫帮困实践活动,作为站在三尺讲台的我觉得肩上的担子更重了,要想为社会多做点贡献、去帮助那些在困难中挣扎的人们,我认为首先要用科学知识武装自己,深钻教材,不断为自己充电,增强专业素质,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牢固树立“重在行动,贵在落实”的理念。用知识去帮助那些贫困落后家庭的孩子多学文化知识和生存之道,多跟他们交流,让孩子们脱离贫困的苦海。
虽然我从农村走到了城市,对农村自认为有很多认识,但这次的扶贫帮困却是真正让我思考最多的一次,正是这些激励着我不断进步、不断创新、不断发奋图强,我要将教育的助困扶贫工作进行到底!
第二篇:教师精准扶贫故事
三秦教师结对帮扶贫困学生先进事迹
前石畔九年制学校 刘美霞
生活中处处需要爱,爱,无处不在。它也许是沙漠里的一泓清泉;是枯树的一片新绿;是生病时的一声问候;是夜空中一颗颗闪耀点缀的星星……教育扶贫便是这爱的种子。
我是前石畔九年制学校的一名教师,根据学校的统一安排,我跟学校的二十多名教师一样都被安排了入户帮扶。李秋璞便是我帮扶的一名学生。
年初,我与同学校的众多同事一样,拿着扶贫宣传资料,开始了我的扶贫之路。在第一次去李秋璞家之前,我心里多少有些忐忑。因为在学校时我就从李秋璞家口中了解了一些他家的情况:我通过询问得知,爸爸妈妈常年在外地打工,一年也见不上几次面,爷爷奶奶在家照顾他们兄妹俩人。得知情况后我就主动询问他家庭作业的完成情况,他才告诉我她在学校做了一点,还有很多没有完成,有些题他还不会做,我就开始给他讲解当天的作业,讲解中我发现作为六年级的学生,26个字母都不熟练,于是帮她记忆,并告诉她要抽时间尽快背熟……
通过入户走访,我近距离得深入了解到了李秋璞的家庭情况和学习困难,在接下来的时间了,我一有时间就找李秋璞谈心,了解她生活、学习中的困难,利用课间及闲余时间帮她复习已学过知识,同时在班里也指定了两名学优生对她进行学业、学习习惯上的帮扶。
扶贫先扶志,扶智即扶贫。为了不让贫困代际传播下去,为了这个贫困的家庭走出困境,为了让李秋璞能和其他孩子一样顺利得完成学业,我坚持每周找她谈话谈心,询问了解她学生、生活上的困难,帮助其端正学习态度,树立学习、生活的信心。通过几个月的不懈努力,李秋璞同学在慢慢成长起来。
扶贫的道路任重而道远,只有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行,才能真正迎来农村教育灿烂的明天。
第三篇:教师精准扶贫故事
用爱呵护未来---我的扶贫故事
生活中处处需要爱,爱,无处不在。它也许是沙漠里的一泓清泉;是枯树的一片新绿;是生病时的一声问候;是夜空中一颗颗闪耀点缀的星星……教育扶贫便是这爱的种子。
我是小法仪中心小学的一名教师,根据教育局、汤峪镇教委、学校的统一安排,我跟学校的二十多名教师一样都被安排了入户帮扶。吴诗曼便是我帮扶的一名学生。
年初,我与同学校的众多同事一样,拿着扶贫宣传资料,开始了我的扶贫之路。在第一次去吴诗曼家之前,我心里多少有些忐忑。因为在学校时我就从吴诗曼口中了解了一些她家的情况:其爷爷是位聋哑人,奶奶从小便患有小儿麻痹,父亲也患有小儿麻痹症,并且父母常年在外打工。鉴于这样的家庭情况,我这次上门扶贫会不会吃个闭门羹呢?步行20多分钟后,我们终于通过打听来到她家,果不其然,她家大门紧锁,于是我通过打听在村子里玩耍的孩子群中找到了正在嬉戏的吴诗曼。我通过询问得知,爸爸妈妈常年在外地打工,一年也见不上几次面,爷爷奶奶这几天在果园干农活还没有回来,在无人监管的处境下,她自己也就没有自觉得去完成家庭作业,而是在和同学在玩耍嬉戏。正在我了解情况的时候,她爷爷奶奶干完活回来了,急忙招呼我和一行的同事去家里坐坐。就这样,吴诗曼才回到了家里,在向家长了解了家庭实际情况宣传完教育扶贫政策后,看到她还没有完成家庭作业的想法,我就主动询问她家庭作业的完成情况,她才告诉我她在学校做了一点,还有很多没有完成,有些题她还不会做,我就开始给她讲解当天的作业,讲解中我发现作为二年级的学生,乘法口诀还没有记熟!我就主动帮她分析乘法口诀表的规律,帮她记忆,并告诉她要抽时间尽快背熟……
通过入户走访,我近距离得深入了解到了吴诗曼的家庭情况和学习困难,在接下来的时间了,我一有时间就找吴诗曼谈心,了解她生活、学习中的困难,利用课间及闲余时间帮她复习数学学习中的知识,同时在班里也指定了两名学优生对她进行学业、学习习惯上的帮扶。
扶贫先扶志,扶智即扶贫。为了不让贫困代际传播下去,为了这个贫困的家庭走出困境,为了让张雪琴能和其他孩子一样顺利得完成学业,我坚持每周找她谈话谈心,询问了解她学生、生活上的困难,帮助其端正学习态度,树立学习、生活的信心。通过几个月的不懈努力,吴诗曼同学在慢慢成长起来。在这短短几个月的扶贫路上让我深深地意识到,扶贫不仅仅是任务,也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爱的传递。通过互相认识,互相了解,拉近彼此间的距离,通过无微不至的关爱帮助,使一个个孩子、一个个家庭看到希望,这何尝不是一种教育的成功。扶贫的道路任重而道远,只有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行,才能真正迎来农村教育灿烂的明天。
小法仪中心小学 常 婷
第四篇:教师精准扶贫心得体会
教师精准扶贫心得体会
府谷镇沙后河中心小学
白茹
通过这次扶贫帮困实践活动,作为年轻的党员同志的我觉得肩上的担子很重,要想为社会多做点贡献、去帮助那些在困难中挣扎的人们,我认为首先要用科学知识武装自己,认真学习新的知识,努力改善知识结构,增强专业素质,不断学习,时刻不忘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半年以来我的感受很深,每到一个扶贫家庭,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下面我就如何做好下一步扶贫开发工作,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首先,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充分认识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性。扶贫开发工作是新阶段一项重大“工程”,我觉得要想做好这一重大“工程”,“一把手”领导首先要高度重视,思想上必须要统一,认识上必须要到位,只有“一把手”领导重视了,村上的领导才能够重视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够把安排的项目保质保量地完成。
其次,要及时做好和相关部门的衔接工作。工作能否做好,衔接固然重要,工作做不好,做不到位,很大程度上也于相关部门衔接有很大原因。从而导致工作滞后,要及时做好项目的衔接工作。
最后,要深入村社、倾听民意、了解民情,推动工作顺利开展。通过半以来的走访,我想我们教师除了平时工作之余,抽时间要更多地深入村社、农户家中,倾听民意、了解民情,知道村社干部的所思所想、农户的所期所盼,真正知道村社干部在想什么,农户在盼什么。只有这样领导才能够掌握到第一手可靠资料,从而使领导和老百姓打成一片。在这里我联想到了前几天,在《新闻联播》当中看到的湖南省衡阳市委、市政府新制定的一项措施,市一级领导干部每年下基层到田间地头帮助老百姓干农活不少于10天,县一级领导干部每年下基层到田间地头帮助老百姓干农活不少于20天。我当时看到这,心里就想这一做法很好,值得我们广大各级领导干部学习,要是我们的领导干部也这样,领导干部和老百姓的距离就拉的更近,老百姓所思所想所盼才知道的更多,扶贫工作开展起来就更顺利,只有这样我们的扶贫工作才能够做得更好,发挥更大地效益。
2017年12月7日
第五篇:精准扶贫的“松滋实践”
精准扶贫的“松滋实践”
精准扶贫的“松滋实践”
扶贫开发,成败在于精准。扶贫方式如何从“大水漫灌”转向“精确滴灌”,怎样从实际出发,尊重群众意愿,避免“花架子”,找到脱贫致富的“金点子”,是很多地方一直以来努力的方向。
偏于湖北一隅的县级市松滋,地处湘鄂边革命老区,是全省插花贫困县市之一,现有贫困人口51478人,扶贫任务艰巨。为贯彻落实中央精准扶贫方略,松滋在“选对人、找对路、授以渔”上进行了一些有意义的探索。
近日,记者在松滋田间地头发现,松滋的扶贫开发在“精”与“准”上下了硬功夫,尤其是在“选人”和“找路”方面,取得突破进展。因人施策帮就业
“现在的条件比以前好多了,不用每月再为医药费发愁。”尽管天气阴冷,但在纸厂河镇城址山村蚯蚓养殖基地,53岁的村民刘孝刚却身着单衣干得汗流浃背:“只要有活干,我愿意出力,多干一天活,就能多领一天工资。”
10多年前,一场大病摧垮了刘孝刚的身体,加之年龄偏大,在外难以找到打工机会,只好在家务农。因收入有限,每月连500元的医药费都难以应付,一直是村里的贫困户。“刘孝刚有手有脚,有一定的劳动能力,他的苦恼是没找到脱贫办法。”城址山村党总支书记胡学明说,帮扶他们最好的办法是发展农业产业,并因人而异推进精准扶贫,切实提高他们的收入。
今年3月,村里从宜昌引进一个蚯蚓养殖项目,优先安排刘孝刚等5个贫困户进行土地流转,并让他们在养殖基地打工。除能获得土地流转收入外,每天还能拿120元的工资。“我做些不重的活,负责清理物料、铺平粪料等,一个月打工10多天,收入有1000多元。”刘孝刚手拿铁锹给蚯蚓松土,忙个不停。与帮扶刘孝刚类似,城址山村对196个贫困人口定制了针对性的帮扶措施:因学致贫的,帮其介绍工作,或扶持其种植黄桃,发展庭院经济;因残致贫的,帮扶医疗救助,或扶持其子发展水产养殖;年老多病的,帮其介绍到蔬菜基地打工„„“一人一策,多措并举。”胡学明说,精准扶贫需要思想观念、工作方法的变革与创新。因地制宜谋产业
与纸厂河镇城址山村强调因人施策不同的是,洈水镇蒋家冲村的精准扶贫突出因地制宜。蒋家冲村地理环境优越,土壤中的硒元素含量与“中国硒都”恩施接近,适宜发展特色农业产业。
为此,松滋从利川引进羊肚菌种植技术,在蒋家冲村流转土地1000亩建立羊肚菌种植及深加工基地,以合作社的形式带动农民致富。在羊肚菌种植基地,身着白大褂、戴着大口罩的李容正专心观测良种。43岁的李容是蒋家冲二组村民,以前只在家里养鸡喂猪,收入不高。自从引进羊肚菌后,她就“迷”上了新工作:“我想学种植技术,以后自己种植羊肚菌,收入会比打工强。”蒋家冲村党支部书记邓华楠介绍,羊肚菌是一种极为珍贵的药食两用菌,营养价值丰富,经济效益高,鲜菌采摘价为每斤80-150元,若村民学会技术自己种植,每亩收入可超2万元。“增强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不是简单地送钱送物送温暖,不是揭一揭锅盖,摸一摸米缸,也不能搞大漫灌、一刀切,而要因地制宜发展适合自己的产业,挖掉穷根。”松滋市扶贫办主任张曙明说,精准扶贫要实事求是,着力发挥当地优势。因村派人选对路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扶贫准不准,全看带头人。在推进精准扶贫进程中,松滋在全市公开选派61名“第一书记”进驻61个重点贫困村扶贫。“第一书记”候选人除了能力强,最重要的是其专长与进驻村的发展需求相吻合,力推精准扶贫。11月中旬刚驻村当“第一书记”的鲁林涛,原是松滋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在果树种植方面研究了13年,经验丰富。他被派驻的八宝镇北矶垴村,历来有种植水果的传统,但由于品种落后,农户种植效益低。“到村里后,我的专长有了用武之地。”经多次走访和土壤检测后,鲁林涛已基本理清了扶贫思路:准备从重庆引进更适合当地土壤、经济效益更高的红提品种,并发动村里致富能手成立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让种植能手带动贫困户一同致富。同期,37岁的裴天刚被派驻到新江口镇狮子咀村任“第一书记”。之前,裴天刚是松滋市政府信息中心副主任,在网络信息技术上学有所长。他的主要工作是帮助村里搭上“互联网+”的快车:“村民不富,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农产品销路不畅。我准备在淘宝网等电商平台上,帮村里开设电子商城,利用网络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与有些地方不同的是,松滋市对“第一书记”的要求更严:全脱产驻村2-3年,吃住都在派驻村,与原单位工作完全脱钩,就连党组织关系也转至派驻村。相应的考核也更严:不脱贫不脱钩。“第一书记”考核为优秀的,将优先重用,破格提拔。“我们要在工作一线发现、锻炼、培养、提拔干部。”松滋市委书记李恒说。口袋脑袋一起富
精准扶贫,关键在于扶贫的措施和办法要精准。李恒认为,精准扶贫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而应“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以前,有些地方的扶贫以突击式的给钱给物为主,但这只能解“眼前之困”。精准扶贫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永久脱贫,要着眼长远,用发展的眼光,因人施策、因地制宜地帮助贫困人口找到脱贫的办法,培育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这样才能断穷根、掘富源。
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现在的扶贫,要从送温暖、送物质、送关心,向送志气、送信心、送能力递进。”在松滋市决战决胜精准扶贫誓师大会上,李恒提出,精准扶贫要竭力帮助贫困乡村、贫困人口从精神上立起来、硬起来,实现“富口袋”与“富脑袋”、“富一代”与“富世代”、物质脱贫与精神脱贫、物质小康与精神小康的精准统一,真正将贫困户从“要我脱贫”转变为“我要脱贫”、“我能致富”。为了早日建成“小康松滋”,松滋市委、市政府已作出承诺:从2015年到2018年,力争用3年时间,实现全市5万余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摘帽”,在荆州市率先实现脱贫目标。